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精选7篇)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 篇1

[摘 要]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是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这个问题能否较好解决,关系到改革能否深化,经济能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社会能否稳定。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的难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本文正从下岗在就业困难的社会现状出发,分析了下岗职工失业的原因和再就业的难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多个角度给出相应的而建议和对策,从而实现逐步改变下岗再就业难的现状,达到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扩大,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为我国的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讨论。近年来,下岗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随处可见,人才市场里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不占少数,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公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是近些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严峻。

失业具有极大的社会负效应,失业人口的存在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一,失业的存在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从宏观角度看,过剩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劳动力不能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直接地堵塞了创造价值的道路,阻碍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其二,失业人口的存在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良好的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在稳定的和相对公平的利益格局基础之上的。但失业一般发生在相对稳定的一小部分人身上,这些人既没有事做,也没有收入,并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巨大压力,因此,容易在心理上严重失衡,往往成为诸多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危人群,诱发社会危机,产生社会动荡。其三,失业人口的存在加剧了城乡贫困。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当务之急。显然,研究解决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政治任务。而且,解决失业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下岗就业困难的现状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的富裕地带,它和杭州,湖州一起被誉为:“杭嘉湖天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以及城市化进度的加快,与之相应的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企业下岗人员呈上升趋势。下岗职工困难状况甚忧,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发展。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有职工4418人,长期处于休业、待岗、下岗状态的职工就有2056人,占职工总数的46.54%,只有2362人上岗,上岗率53.46%。下岗职工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下岗职工生活补助偏低,思想情绪化。目前,下岗职工每月仅有680元生活补助,且每年按10%递减。由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机会少,生活上失去了保障,因此在思想上产生了对企业、对政府不满的情绪。一些特困职工对自身前途命运感到渺茫,个别下岗人员产生结束生命的错误做法。

二是下岗职工劳动技能单一,再就业能力差。下岗职工技能单

一、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有的职工懒惰成性,整天沉醉在打牌赌博之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较差,下岗后再也找不到工作。

三是下岗职工不思进取,社会矛盾增多。下岗职工因生活困难引发的夫妻离婚率不断上升,低收入父母家生活的人口不断增加,为老人增加了负担,使自己丧失了进取的信心。

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职工群体闹事来看,由于职工生活保障问题而引发的抵制、阻挠企业重组、兼并、破产等改革措施的时间屡见不鲜。这一问题如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下岗职工困难解决好。

三、就业困难的原因

2行为(一)下岗失业人员不适当的择业观和择业○

再就业难主要应从劳动者自身上去找原因。在就业领域上,认为只有到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些下岗失业人员不愿到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在就业形式上,认为只有从事长期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因而不愿从事一些新的职业,如临时工、非全日制工、小时工、弹性工作

3。一些人从国有企等。由此,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两类问题。其一是隐性就业○

业下岗失业以后,或干个体,或从事临时工或其他形式的有收入的工作,但他们仍然进行失业登记。其二是自愿失业。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眼高手低,在各种就业机会面前过分挑拣,钱少了不去,活累了不去,路远了不去,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做条件差一些的工作。我认为在现在的下岗失业人员中,隐性就业和自愿失业者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再就业难的症结不在于就业机会的缺乏,而在于劳动者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的不合理。因此,要切实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转换再就业者的观念应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下岗失业人员的文化与技能的整体水平较低

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素质水平是影响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适应性、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能素质较差不仅往往是导致职工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也是影响他们失业之后再就业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职工失业后,往往面临着转换行业、职业或工种的问题,原有的技能用不上,新的技能又不具备,这种状况使他们在寻求就业岗位时难免力不从心,缺乏竞争就业的技术实力,使他们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进入工厂的一干就是 20多年,工龄长,技术单一,曾经为工厂、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为工厂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目前是人到中年,家庭负担和心理负担都很重,因此面对失业极易产生失落感。

(三)就业性别和年龄歧视现象严重

首先,下岗失业女性从业人员再就业难度较大。在下岗失业女性从业人员中,如果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在 35岁以上,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我认为,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在再就业中非常突出。用人单位比较苛刻,招收清洁工人也要强调年龄、身材和相貌。其次,年龄偏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目前大多数招工单位对年龄都有严格的限制,许多年龄偏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往往因为年龄超过限制而失去许多就业机会,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女生就业难于男生,同时女生的就业质量也低于男生。问卷调查显示,80%的女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在同等条件下,男生鉴约率要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只要男生”、“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的情况十分普遍。此外,在同等条件下,鉴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工资水平高出女生11点百分点。

(四)就业观念保守落后和竞争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国企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享有比较稳定的就业保障,不仅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端上了“铁饭碗”④,而且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虽然劳动合同制已广泛实行,但职工失业的数量也很少。近年来,大部分国企陷入持续亏损,导致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上千万职工失业,他们对突然失去就业保障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往往感到茫然和失望,在寻求重新就业和参与市场就业竞争方面显得被动。至今仍然有许多失业人员在就业方面对国家和企业的依赖

性很大,缺乏自主就业的责任感和自立自强的精神。

四、解决就业困难的对策

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面临着这么多的难题,只有得到充分的解决,职工才可以重新上岗,重新为社会劳动,与社会共同进步。然而,做到如此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有地方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

(一)转变下岗人员的就业观念

解决下岗、就业,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民为本,重在切实保障市民的就业、生活与发展权。这次调查从基层入手,深入了解普通下岗人员的具体情况及他们的心态和就业障碍等。从根本的思想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相当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要破除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比如,要树立自主就业观念。认识到劳动力流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内在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一部分职工临时性地下岗分流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下岗后要及时调整心态,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要树立灵活的择业观念。要看到择业的天地很宽,无论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还是在三资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都可能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念,认识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本领,多一门技能,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出路。

(二)政府部门应多提供就业机会

着重开展就业援助行动。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工作。要充分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政治任务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各乡镇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领导责任,从经费上加大投入,从人员上重点考虑,夯实工作平台,打牢工作基础。各相关部门领导要把促进就业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体现在行动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要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措施。

经济结构不合理可以导致经济增长,企业效益的下滑,同时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它是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必须为失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只有在打好大环境基础下,才能使整体局面得到改善,实现就业岗位增加。

(三)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下岗人员的技术水平

进行再就业培训是为了把下岗人员灌输市场经济知识,促进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再就业的基本方针。目前,部分下岗人员对其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也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政府在进行再就业培训没能真正把下岗人员吸引过来,因此,政府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时,应该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人知道进行的什么内容的培训。政府的劳动就业培训部门和就业服务部门必须更新工作思想,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劳动择业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对下岗人员培训服务。其一摸清下岗人员的就业和培训意向;其二;通过对下岗人员抽样调查和根据劳动部门提供的就业培训信息,了解生源结构,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市场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乃至社会公民的整体就业能力,做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按市场需求调整方向;其三对市场需求进行统计分类,并做出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员的实际要求,设置符合市场需求,便于下岗人员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技能的培训专业,其四建立就业基地,由培训就业机构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用工条件不高的企业,建立就业援助基地,组织劳务输出。积极推行职业介绍代理人制度。

(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可能导致许多人不能及时就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可以给就业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失业人员及时就业。劳动力市场越规范,越透明,交流越活跃,越有利于各种劳动力参与公开、公平和有序的竞争,有利于调节劳动供求,促进劳动就业。

五、结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民之道。做好促进再就业工作,帮助下岗职工解决生活困难,是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民心工程,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德政之

举。总之,能否有效地解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使得他们都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不仅事关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实现长期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从政策和制度上再就业难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注释:

1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

和劳务的价值。

2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

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者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3隐性就业:是指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获取固定职业的一种工作和生活○

状态。选择这种方式的大学毕业生们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没有和同龄人一样得到一份固定的劳动合同,他们通过拆分时间,打上几份零工,可以得到不错的收入。

4铁饭碗:顾名思义,饭碗乃铁所铸,坚硬非常,难于击破。人们通常将○

其意延伸,指一 个好的单位或 部门,工作稳定,收入无忧。长期以来,“铁饭碗”一直为人们所羡慕和追求,若捧得此碗,从 此便可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捧不得此碗,便意味着颠沛流离,生活困苦,一生不得安宁了。“铁饭 碗”思想在中国之根深蒂固,非同一般。虽然改革以来,“铁饭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依然 是相当一部分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邵际珍 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26 卷

[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3]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2

[4]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主义中国的失业问题[J]。特区经济2008.08

[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经济论坛2006.11

[6]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经济论坛2006.11

[7]《中国失业保障制度与再就业》[M],郭松山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04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 篇2

关键词:下岗职工,税收政策,金融支持,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本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己基本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暴露出来, 其中下岗职工问题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与预测, 1995年, 劳动人口 (在15岁~64岁之间) 为79160万人, 2004年为93871万人。2010年劳动人口达到96799万人, 2020年将达到99696万人, 比1995年增加2亿多人, 约增长25.9%。再加上每年近900万的新增劳动力, 其中5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 就业再就业工作将面临巨大压力。面对这个严峻的挑战, 国家出台了包括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政策体系, 使得数千万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并形成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岗再就业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仍存在着结构性, 短暂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关于下岗职工生活及再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

2010年春季作者组织调查组对下岗职工的生活、再就业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 并选取菏泽地区、临沂地区、济南地区、青岛地区、德州地区作为调查点。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取下岗职工或其子女, 共发放问卷7500份, 回收7058份, 回收率为94.1%, 剔出无效问卷84份, 回收有效率为98.8%。同时辅之以询问法, 访谈的对象主要为下岗职工及其子女。在此将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 以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 下岗职工的特点

1、工业企业下岗职工多于其它产业, 尤其纺织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最高。纺织企业职工多为女性职工, 导致下岗职工中女职工数量明显高于男职工。

2、被调查的下岗职工平均年龄为42岁, 而且年龄分布相当集中。“4050”人员构成下岗职工的主体, 下岗职工普遍工作年限较长, 掌握技能单一, 文化水平偏低, 而且家庭负担沉重。

(二) 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

1、下岗职工的收入状况。通过下面的柱形图可以看出, 下岗职工的收入普遍偏低, 生存压力较大, 从所选的五个调查点的下岗职工所获取的政府补贴收入中, 可以看出各级政府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较好。

2、下岗职工的支出状况。利用下岗职工的支出调查分析图, 可以看出下岗职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仅次于生活支出, 而且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难以负担沉重的教育支出。

3、下岗职工下岗后感受到的最大压力, 62.1%的人选经济收入下降;31.8%的人选再就业困难;1.2%的人选难以向家人交代;3.4%的人选社会地位下降;1.5%的人没有回答。

(三) 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重重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下岗职工找工作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年龄大;第二是学历低;第三是缺少技术;第四是竞争太激烈;第五是社会服务跟不上;最后是就业观念影响。下岗后, 78%的下岗职工都积极的寻找工作, 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 只有22%的下岗职工因为年龄偏大或照顾家庭等原因没有找工作。下岗职工即使是找到工作, 也很不稳定。经调查显示从下岗至今始终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人不太多, 只占15%, 大部份人长期变更工作地点, 究其原因:有46.2%的人因学历和年龄不适而被迫离开;有28.5%的人因工资太低不愿干;有11%的人因不签劳动合同而离开;第四, 有8.4%的人因劳动条件太差离开;第五, 有5.9%的人因其他原因而离开。

(四) 下岗职工的支持服务工作评价

1、对各再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大部分下岗职工表示不满。少数下岗职工接受过职业介绍, 但成功率很低。在接受调查的下岗职工中, 没有接受过各种职业培训的占91.3%, 接受过培训的仅占8.7%。企业的再就业办公室组织下岗职工进行职业培训时, 下岗职工都不愿参加, 有的怕耽误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有的又觉得培训内容不适用。

2、只有24.8%的人从再就业中心或有关部门获得过就业信息或职业介绍方面的服务, 另有75.2%的人没有得到过。

3、问及对自己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缴纳情况是否了解时, 只有16.9%的人说了解, 而有83.1%的人不清楚。原因在于企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办公室普遍对下岗职工缺乏宣传, 解释工作。

4、国家曾经对下岗职工制订过很多优惠政策, 但调查结果是, 有42.6%的人对国家政策不了解;57.4%的人了解一些;没有人十分了解。

5、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工作非常到位。调查到的所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全部按时、足额领取。

虽然有部分下岗职工成功从事个体经营, 每月还能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 生活状况良好, 但这毕竟是少数, 绝大多数下岗职工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下岗职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 虽然能够找到工作, 但工资水平、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都较差, 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改善下岗职工生存状况, 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 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及其执行效果

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依据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途径的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雇用下岗职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者的优惠政策。政府将雇用下岗职工的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以及社区服务型企业。通过规定下岗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数量比例, 下岗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期限长短的办法, 对合乎规定的企业在一定年限内实行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政策。二是对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政府对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 实施低门槛准入政策, 且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下岗失业人员申办有限责任公司, 允许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 只要首期出资不低于3万元即可注册;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 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下岗职工凭借《再就业优惠证》一律免缴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项目收费。另外, 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部分, 在贷款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前提下, 可以持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向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现在的问题是, 工作中我们发现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存在一定问题:

(一) 再就业优惠政策不够完善

首先, 政策内容不能完全体现目的。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但其人员范围只包括4类, 即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人员范围没有包括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 显得过于狭窄。其次, 下岗失业人员经营独资合伙企业享受不到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规定, 下岗职工从事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经营不能比照“个体经营”享受有关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即使其新招下岗失业人员符合一定条件也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这显然不合理, 不利于下岗失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从事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

(二)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不足

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所有企业只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达到一定比例, 均可享受税收优惠, 而不考虑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生产性企业不论投资项目风险大小、周期长短、利润高低都给予同样的税收优惠待遇。若企业生产经营政策有悖于国家产业政策, 但是按照优惠政策均可享受税收优惠, 这样不但造成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浪费, 且削弱了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从目前税收优惠政策设计来看, 鼓励企业向新型产业投资的意向不突出, 投资者为了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及安全, 多投资于一些短、平、快项目和服务行业、商品流通业。这样不利于提高生产性企业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说, 当前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 长期来看, 并不能真正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三、突破下岗职工再就业困境的出路探讨

为了稳定我国就业局势, 维护当前社会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一) 政府推行积极就业政策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保障

就业问题不是阶段性、单一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它的解决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业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长期并存, 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加快同时出现, 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正是由于我国就业现状的特殊性, 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长期坚持下去, 长期推行积极就业政策。

1、进一步优化鼓励再就业的税收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下述两条原则: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应集中在政府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产业, 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 即使安置了失业人员再就业, 也不应给予税收优惠, 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提高就业率, 才能真正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差距较大, 经济技术落后地区存在大量隐性失业,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落后地区应进一步实施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落后地区的税收优势, 从而吸引投资、减少失业和人才外流, 促进经济发展。另外, 为使下岗职工真正得到减免税费政策的实惠, 有关部门在层层分解税费收缴任务时, 针对下岗职工所减免的部分要从收缴任务中扣除。

2、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考虑设立小型企业信贷部, 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供信贷支持。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建议银行业建立中小型企业融资网络, 由地方政府牵头,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以及有效益产品提供贷款贴息或担保。该政策实行时, 注意对中小企业区别对待, 择优扶持。对信誉好、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企业, 在信贷方面给予优惠;对暂时有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 政府帮助促成其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并酌情予以信贷支持, 使其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政策的制定上应支持企业改革, 提高企业消化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能力。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 金融机构应给予的的的贷款, 鼓励企业主动吸收安置下岗职工。对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技术发展多种经营, 多渠道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 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养老、医疗、事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确保国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保障职工群众的基本医疗, 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二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将应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和职工全部纳入社会统筹, 做好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 以及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作。三是积极稳妥的推进了保险制度改革,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完成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任务。四是拓宽社会保障投资渠道,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针对国企现阶段的人员负担, 应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自我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费坚持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使筹资渠道多元化。在加强基金征缴、努力开拓新的基金来源渠道的同时, 严格管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 严禁挤占挪用, 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二) 发展第三产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攻方向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 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为满足人民生活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 包括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社会服务和为居民生活服务的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业等;二是为生产服务的生产型服务业, 包括金融、保险、通信广告、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 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1、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

我国文物古迹众多, 山川风光秀丽, 构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景线。据统计, 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 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566万人次, 出境旅游人数5739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 旅游直接就业达1350万人, 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促进旅游业发展, 联动发展商业零售、餐饮娱乐、酒店住宿等相关产业, 拉动经济的发展, 为下岗职工的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对就业困难人员从事旅游业的, 可按规定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 给予扶持和帮助。通过开发公益性旅游服务岗位等多种方式, 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因资源枯竭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较集中的地区, 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 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

2、大力发展社区就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政部开始倡导社区服务, 近年来又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区建设。十几年来, 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已经融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下岗职工年龄段分布相当集中, 多位“4050”人员;下岗职工的工作年限较长, 专业技能单一, 文化程度偏低;可见, 对下岗职工来说竞争性就业机会成功率极低, 而社区服务就业门槛低, 对劳动力年龄和技能要求不高, 为“4050”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供了条件。我国应不断加强社区服务功能, 通过增加便民服务项目拓宽就业渠道, 初步形成以家政、康复、婚庆礼仪、托老、法律咨询、托幼为内容的产业链条。可社区就业将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并越来越成为安置“4050”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

(三)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提高就业能力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根本措施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简单、规模较小、可模仿性较强, 工人稍加培训即可上岗, 且职业相对稳定。但这种办法进解决了劳动就业中的劳动者数量的问题, 对于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结构问题无法解决, 于是出现劳动力剩余与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可见, 传统做法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对策尽管有它的合理性, 但它往往只注重短期作用而忽视长期效果,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在知识经济社会, 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同发展技术教育联系起来, 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从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长期性对策, 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将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主要是要更新他们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实行终身教育。将就业培训与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及高校教育等相衔接, 并由高校及国家正规培训机构实行“累积学分制”, 即当短期学习或培训某一专业或技能的学分达到规定水平时, 可授予相应的文凭和技术资格等级证书, 所需经费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投资, 也欢迎其他资本进入该领域中来, 以转化更多的低质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洪静.浅议国有施工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10;18

[2]吴翠珍.构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1

[3]李杨, 夏艳.下岗职工非正式社会支持与再就业求职行为研究[J].求实, 2006;06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探究 篇3

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就业者失去劳动机会的情况。但每个人对失业的定义是不同的,一是有工作能力,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努力寻找就业机会,但是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称为失业;二是暂时被解雇但正等待恢复工作或到新的工作岗位报到的人也称为失业。在我国,失业一般是指城镇失业人员,主要包括各类学校毕业生和辞去原有工作的人,前者为没有社会经验和就业经历的,后者为有就业经历但失去工作的就业者。

下岗职工不仅仅包括国有企业改革的下岗人员,也包括城市建设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没有了土地,也就成了下了岗的农民。还有乡镇企业关停并转的分流人员、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淘汰人员。这部分人中存在再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是 “4050”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资金少、门路缺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目前,应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还不到位。部分困难人群、困难单位、困难地区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大多数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不解决,不仅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还会带来繁重的经济负担,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势在必行,也是我国全面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再就业问题现状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就业困难、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无技能等等,都困扰着大多数的下岗职工。就全国范围的就业结构来看,由于新兴产业的大量出现,下岗失业人员受原有技能的限制不能适应新型岗位的技能需求,导致不能再次就业。在下岗人员的能力结构与就业需求的能力结构要求相互冲突时,再就业问题对社会经济就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下岗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劣势,使得当前棘手的就业问题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全局影响性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困难摆在面前,但希望也在前方。我们坚信,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是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劳动力需求的利与弊

1.劳动力增长过快与需求相对减少的矛盾

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而且大多看好企业,造成企业拥有大量的现有或未来的劳动力资源。而从劳动力的需求来看,企业却呈现相对减少的态势。这也会造成劳动力增多,而企业需求相对减少的现象。

2.农村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冲击

近几年来,城市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这应归功于农村劳动力的弥补,他们来到城市不仅填补了城镇职工不愿去做的岗位空缺,还创造了更多的劳动价值。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比较喜欢雇用农民工,而不愿接收城镇失业人员,进而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对城镇劳动力冲击的现象。

城镇职工福利一般是由企业提供的,职工一旦下岗,他们就会失去福利保障,城镇职工进入社会,他们的福利就由社会承担,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不是非常健全,所以导致城镇下岗职工的生活变得非常困难,再就业也非常困难。

四、解决再就业问题的途径

1.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要解决再就业这个问题,就要大力开发各种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再就业领域。

很多下岗人员由于文化、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已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操作相对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可以发挥他们的特点。如服装、玩具等行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但对工人的技术要求并不高。

同时,要发展新兴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和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求的新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就是发展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第三产业应坚持多元化模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产业,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市场的充分成长,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

2.加强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如今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一些地方时常出现岗位空缺、失业人员无技能无法上岗的现象。这一情况促使我们必须重视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为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提高上岗质量,增加企业工作需求,就必须不断完善就业培训制度,健全面向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岗位培训技能,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为企业提供更优的技能型劳动者。

下岗职工需要社会的关爱,更需要切实的帮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各地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配备专门人员,构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使政府部门能支撑起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要健全社会服务制度,加快再就业工作,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信息更新系统,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高效、系统、多元的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重视职业培训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救济保障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说,重新上岗,才是让下岗者摆脱物质和心理困境的有效“药方”,要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提供岗前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提高职工的各方面要求,帮助员工尽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再就业是推动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再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 篇4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竞争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岗”对我国人民来说已不那么陌生。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也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家庭生活而且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调查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切实了解我市下岗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帮助他们早日实现再就业,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中国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在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认为,家人支持有利于他们再就业,此工程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扶持和帮助,但同时家人也应支持。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丈夫,看到桌上冒着热气的饭菜和家人的关心,会是怎样的感动。而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理参加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稳定再就业的关键。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也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来访者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根据来访者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应与来访者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就业培训机会少

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目前,下岗职工对其已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也同时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没能够真正的把下岗职工吸引过来。因此,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注意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下岗职工知道在那进行什么内容的培训。

招聘市场的打假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单位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事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社会保障工作有待加强

存在的问题一是各类企业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均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00%和96%,但是个体私营企业参加养老和失业保险社会统筹目前还基本是空白。二是各项救助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收缴困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由企业承担的部分筹措不到位,多数企业欠费现象严重,致使中心的下岗职工不能按时领到基本生活费。

企业负责人及下岗职工观念有待转变。

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负责人存有重改制轻就业、借企业改制甩包袱、不愿缴纳保险费等思想。部分下岗职工择业观念陈旧,等靠要和职业等级观念严重,有的挑挑拣拣,好的干不好,孬的不愿干,存在有岗不上、有业不就的现象

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一是规范企业用工及下岗行为,严格下岗程序,减少随意性;二是要重视对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协调力度,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作用。

二、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企业职工下岗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也还是要靠改革、发展。通过大力推进企业兼并联合、股份制改造、拍卖、合资嫁接等方式,尽快盘活劣势困难企业的存量资产,激发企业活力,扩大吸纳就业能力。

三、健全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提供一条龙服务,最终使下岗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再就业。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是加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收缴力度,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二是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特别要做好个体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解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非国有企业的后顾这忧。三是确保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政府财政承担部分要坚决落实到位;有下岗职工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工落脚于一个“挤”字,再难也要把职工的“保命钱”挤出来;社会筹集部门要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动员全社会都为下岗职工提供支持。此外,要积极实行劳动代理制,搞好劳资代理服务等。社会保障做好了,就可以起到减压阀、缓冲器的作用。

五、以发展个私经济为主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成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主渠道。要鼓励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劳服企业、中小企业和社区服务业。努力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如商品配送、劳务输出、以工代赈、城市环保绿化等,也可以下乡承包土地开发农林牧渔业等。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 篇5

工作

摘要: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的评价标准去思考与研究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与再就业问题。

关键词:下岗分流 再就业 市场经济

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以及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做好相关人员的分流与再就业培训工程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通行做法与重中之重。作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大问题,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阐述这个问题,有利于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利于统一思想,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一、正确理解下岗分流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实施再就业的重要性

下岗分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出现的结构性下岗是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下岗分流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是,从根本上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下岗者要调整心态,拓展思维空间和深度,自觉地顺应形势,通过接受培

训或技能提升,突破自我局限,获取重新就业机会。

在充分认识人员精简和分流的必要性,解决思想矛盾之后,也必须深刻认识到,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妥善解决好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二、正确处理好下岗职工与原单位辩证关系,切实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首先,要正确理解下岗职工与失业职工的概念差异。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厂内轮训、停薪留职、提前退养、协议保留劳动关系、劳务输出和从事多种经营的人不视为下岗职工。失业职工则是指企业在法定情况下,依照法定程序裁减人员或终止劳动合同,从而解除了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定的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全部权利与义务不再存在的人员。

其次,下岗者要处理好主观客观的关系,认真反思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下岗的原因很多,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通过积极的态度和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重新获取上岗及再就业的机会。

再次,企业要责无旁贷地做好下岗者的再就业工作,要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一是要组织下岗职工进行转岗培训,合理分流安置;二是为下岗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三是发放生活费,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四是关心政治生活,按时通知下岗职工参加党团组织活动;五是按政策规定为下岗职工办好工资进级进档手续,使其待遇与在职职工一样;六是为下岗职工办好各种手续,让其享受优惠政策待遇。

三、开拓就业渠道,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下岗职工要摆脱陈旧观念,要克服陈旧的择业观念和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立意识、转业转岗意识、职业平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只要依法经营,文明经营,就没有不体面的职业,没有低人一等的岗位。

要走出心理误区,端正择业观念,打破就业终身制观念的束缚。

四、面向下岗人员,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服务

通过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是增强下岗人员再就业本领和信心的重要途径:第一,培训机构应当根据不同年龄区别对待培训对象:对于40、50岁的失业人员,需要针对其人格特征逐渐敏感脆弱的特点给予及时的心理援助和辅导;针对受教育程度低,学习接受能力差的,要选择开展实用性强,技术难度低,易掌握的短期应急培训和进行基本常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就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从而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于年轻的下岗者,可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偏重提高学历的培训,将参加短期的基

础课程培训和有学历的正规成人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其人力资本的含量。第二,全面的培训内容,包括:观念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培训者的各项素质,以适应市场需求。

五、从政策和市场开放的角度,解决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再就业问题,可从国家及地方政策上和市场经济本身环境两方面来进行解决:第一、给予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等政策的落实。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登记、管理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发展部分公益性岗位,重点针对安排城镇零就业家庭和特困家庭成员。第二、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为下岗失业人员积极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咨询等“一站式”便捷优质服务。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外出务工以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也是解决再就业的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步朝,花明,邹晓明.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08)

[2]宋秀坤,黄扬飞.非正规经济与上海市非正规就业初

探〔j〕.城市问题,2001,(02)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 篇6

随着企业改革、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铝厂、北露天矿、碳素厂劳务工、职工陆续下岗,全市的下岗职工数和失业率呈上升趋势。能否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改革的成败,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市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建议做好下岗职工自我调整工作,促进再就业。

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隐患

据调查发现,下岗职工怕以后生活没有保障,子女上学难,权益保障难,有强烈地再就业愿望,但是主要由于他们自身问题很多人员还未实现再就业,主要表现为:

一、择业观念陈旧。目前,我市下岗职工在重新选择职业时,仍然存在“爱面子”、“挑肥拣瘦”、“等、靠、要”的陈旧观念,选择收入稳定、福利待遇有保证的国有经济部门,而不愿意选择非国有经济部门或那些脏、苦、累、险的工作,从而出现“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同时并存。以铝厂为例,单位提供电解、铸造、保安等工作,下岗职工怕电解工和铸造工活重、脏,嫌保安工资少,很少有人选择留下。

二、总体素质偏低。大部分下岗职工都是初中、高中、中专文凭,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技能比较单一,缺乏自主创业、市场竞争就业的意识,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或者难以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三、再就业政策知晓率低。我市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跟踪服务、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社会保险续接的“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但是群众知晓率低,极少有下岗职工自动申请填表。

四、对于下岗现象认知度低。下岗职工在认识上对下岗表现出难以接受,存在理性上的自我困惑心理。60%以上的的职工认为自己多年来为国家、为自己工作的企业做出了贡献,国家、企业不应该让他们下岗;20%左右的人认为应该先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再实行下岗;只有10%左右的人认为下岗是经济改革的必然现象,科技进步的结果。

做好下岗职工自我调整,促进再就业的建议

职工自我调整主要是正确认识下岗、再就业,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转换观念,现实地面对下岗问题。

一、建议加强思想教育,转换下岗职工择业观念。相关部门从根本的思想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增强择业、就业的竞争意识,树立自主就业观念,及时调整心态,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自强自立,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无论在国企、集体企业、个人企业和私企,都可能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保障生活稳定。

二、建议加大政策宣传,使下岗职工认识自我。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黑板报、宣传栏,入户走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扩大各项扶持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充分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尽量准确地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位,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抓住机遇,实现再就业。

三、建议联系经济科学发展,提高下岗职工思想认识。相关部门开展经济科学讲座,为下岗职工分析企业科技、管理科学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依赖从数量转移至质量型等,帮助下岗职工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思想观念,勇于接受下岗事实,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意识水平。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点与对策 篇7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未被其他保障制度所覆盖或者保障不足的人, 以家庭为单位, 只要人均收入低于最低标准, 便可领取可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补助。低保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护网”。但是低保的目的只是满足生活困难家庭的最低生活需求, 帮助其渡过难关。长期依赖低保生活是不可行的, 它不能满足受救助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并且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促进低保人员再就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城市低保人员再就业问题比较关注, 唐均 (1999) 等通过个案访谈的方法对上海市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分析, 认为上海市的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是基本到位的, 但贫困家庭的实际收入仍然偏低, 就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终手段。张雯雯 (2008) 提出根据就业能力实行差别救助、增强再就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促进再就业形式多样化、完善和灵活运用就业鼓励政策、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组织等措施促进低保人员再就业。由于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特殊性, 针对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再就业的专项研究很少。

阜新是一座煤炭城市, 近年来因煤炭资源枯竭, 数以万计的煤炭企业职工下岗, 由于这一群体年龄偏大, 健康状况不佳, 文化程度较低, 技能水平单一, 所以再就业十分困难。失去了收入来源, 这部分人只有靠低保来维持其最低生活, 但是长期依靠低保不利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使其就业。所以本文针对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特点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其再就业的一些措施。

二、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基本状况

(一)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 享受低保的比例很大, 在阜新市煤炭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问卷调查中, 有效问卷总数为1, 033份, 选择享受低保的有737份, 占所有被调查者的71.3%。 (见表1)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二) 低保人员的年龄结构和婚姻状况。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大部分低保人员的年龄偏大, 年龄在39岁以下的占9.1%, 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占85.5%, 而大于50岁的占5.4%。 (见表2)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大部分都是已婚者, 占到87.8%, 未婚的只占1%, 有9%的人离婚, 2.2%的人丧偶。 (见表3)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三) 低保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健康状况。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文化程度很低, 多数人员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 占总人数的65.2%, 有31.5%的人员的文化程度为高中 (含技校、职高) , 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3.3%。 (见表4)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健康状况不佳, 明确表示自己身体健康的有288人, 仅占31.7%, 健康状况一般的占52.2%, 而重病和残疾的分别占9.9%和6.3%。 (见表25) 。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差

三、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再就业状况

(一)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有一半人正在就业。

据统计,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的低保人员, 目前有375人正在就业, 占总人数的51.2%, 而仍然未实现再就业的占48.8%。 (见表6)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二) 再就业形式多为灵活就业。

据统计, 有80位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295位实现灵活就业, 分别占实现再就业人员总数的21.3%和78.7% (见表7) 。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在稳定就业的80人中, 有一半以上从事的是社区工作, 占比例57.5%, 从事其他行业 (包括煤炭业、建筑业、家政服务业、自由职业、商业以及其他) 的人员共占42.5%。 (见表8)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在灵活就业的低保人员中, 有21.7%的人从事的职业为清洁工作, 8.8%的人从事的是力工, 5.1%的人从事人力车工作, 从事管道维修、装修、家庭保姆、摆地摊这四类工作的人共占6.5%, 另外有28.5%的人从事的职业不固定以及29.5%的人从事其他职业。这说明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灵活就业方式多样, 但不确定性强, 且多数属于重体力劳动, 技术含量低。

(三) 再就业后的工资收入水平低。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再就业后的工资很低, 稳定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在500元以内的人数分别占比例73.7%和70.4%, 在501~800元之间的分别占10.5%和21.2%, 在801~1200元之间的分别占10.5%和7.7%, 工资水平在1200元以上的仅分别占5.2%和0.6%。阜新市目前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500元, 但在实现再就业的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低保人员中, 工资低于500元的竟达到70%以上。据走访了解, 这主要是由于灵活就业的工作时间短, 所得工资也就比较低, 而稳定工作的多为社区工作, 这是政府促进就业的一项措施, 虽然比较稳定, 但工作时间也比较短, 工资也很低。这种低水平工资的再就业, 只能维持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低保人员家庭的最低生活水平, 不能真正达到再就业的目的, 虽然实现了再就业, 仍需国家的低保补助。

四、促进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 政府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促进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低保人员创业。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创业意愿比较强, 当问到“有自己当老板的想法吗”这一问题时, 52%的人选择“有”, 30.3%的人选择“没有”, 17.7%的人选择“没想过”。 (见表9)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这部分人有创业的意识, 但是缺乏创业的条件, 根据调查资料得知, 阻碍创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资金问题”, 所占比例为88.9%, “自己能力有限”也是一个阻碍因素, 但是其所占比例仅为6.5%, 其余的9个因素的总比例仅为3.3%。

在问到“如果如果政府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您是否愿意创业”这一问题时, 有74.6%的人选择“愿意”, 16.7%的人选择“不确定”, 仅有8.8%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 (见表10)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创业意识较强, 但是阻碍其创业的最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 而政府的小额担保贷款可以解决这一阻碍因素, 促进这一群体实现创业。政府在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时可以与发展社区经济相结合, 对于申请创业贷款的低保人员进行免费的创业培训, 促进创业, 并以创业带动就业, 从根本上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二) 加强对低保人员的就业培训。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技能, 这是阻碍其就业的最大因素, 通过培训提高低保人员的人力资本, 对这一群体实现再就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低保人员中, 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就业培训有作用, 其中31.9%的人认为“有点作用”, 22.3%的人认为“有作用”, 5.3%的人认为“作用很大”, 尽管如此, 仍有21.2%的人认为就业培训“没有作用”。 (见表11)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国家每年用于低保人员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数额庞大, 再就业培训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把低保机制和就业培训机制结合起来, “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授之以鱼”。首先, 社区工作要对低保人员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 包括这部分人的兴趣和特长, 然后, 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进行分类培训, 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效的信息和技能, 从而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 使其能更好的就业。

(三) 建立低保保留机制, 促进外出打工。

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属于城市剩余劳动力, 由于短期内城市就业岗位不能大幅增加, 对于个体来说, 实现再就业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就是外出打工。但是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的低保人员对于外出打工的积极性比较低, 在问到“是否打算外出打工”时, 只有21.5%的人明确表示打算外出打工, 而其余的人中, 66.6%的人表示不打算外出打工, 11.9%的人选择“没考虑过”。 (见表12)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在问到不打算外出打工的原因时, 有58.4%的人选择“照顾子女家庭”, 有28.7%的人选择“年龄大, 外出找工作不容易”, 其他几项原因所占比例很小, 总共只占11.9%。 (见表13) 。这说明阻碍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低保人员外出打工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家庭, 这部分人的年龄大多数处于35~50岁之间, 很多低保人员家庭都是“上有老, 下有小”, 需要照顾子女父母, 不能离开家庭外出打工。

资料来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需要照顾家庭是低保人员不愿外出打工的主要阻碍因素, 尤其对于低保政策下的煤炭企业下岗职工, 他们外出打工很可能会使家庭不符合低保的享受条件。这样的话, 他们一旦在其他地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就会使家庭生活来源断绝, 生活陷入困境, 再次申请低保也会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 笔者建议建立低保保留机制, 即为外出打工的低保人员保留6个月的低保补助, 如果外出打工者6个月内可以在外地立足, 则取消其家庭的低保资格, 如果外出打工者不能适应外地的环境, 则可以在6个月内回来, 其家庭继续享受城市低保。

五、结语

低保人员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而对于像阜新这样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 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本文把三者结合起来研究, 希望能为像阜新一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和低保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信息和思路, 但是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浅显, 并且可能存在不科学之处, 望后者能够更加深入、更加科学地研究这一问题, 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调查的数据, 对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再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阜新市特点提出解决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中低保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即政府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促进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低保人员创业;加强对低保人员的就业培训;建立低保保留机制, 促进其外出打工。希望通过这些政策促进这一群体的再就业, 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下岗职工,低保人员,再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国辉, 王小丽, 陈薇薇, 温冠辉, 陈德钦.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创业障碍及对策——基于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的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492~495

[2].张雯雯.我国城市低保人员再就业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个案为例[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2008

[3].刘冰.煤炭企业就业的特殊性及特殊的再就业政策体系[J].煤炭经济研究, 2001, 4:63~64

[4].顾威.阜新工会依靠“三借”实现社会化维权[N].工人日报, 2007-08-03

[5].张林.资源型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吸纳问题——以阜新市为例[J].西北人口, 2003, 3:62~65

[6].刘怫翔, 刘小平.对阜新市资源型产业转业就业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06, 9 (上) :76~77

上一篇:人生的内涵下一篇:法家“法治”与现代法治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