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室制度规范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管室制度规范(精选10篇)

导管室制度规范 篇1

一、导管室的基本要求

导管室是实施介入性诊治的重要场所,是医务人员在X线引导下进行有创性操作的手术室,它兼有手术室及放射科的特点。因此,合理设计和科学布局是对导管室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介入手术所必需的设施条件。

(一)导室的建筑结构与布局

1、导管室的设置布局

导室应设病人出入口与工作人员出入口,工作人员出入口有更衣室,病人出入口处有消毒垫。

2、导管室的内部设置

导管室主要由手术操作室、控制室及辅助工作间组成。操作室应具备足够的空间,保证各种仪器摆入,方便操作和抢救时使用。

(一)导室的建筑结构与布局

控制室与手术操作室以铅玻璃隔开,窗口可以尽量大一些,以便观察。

辅助工作间:观察室、洗手间、器械室、敷料室、库房、污物处置室、值班室、办公室、卫生间、更衣室等。

(二)导管室的人员配备

导管室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医师、护士、放射技师、心电和血压监测技师、护工和清洁工人等组成。

导管室护士主要职责是围绕导管室的诊疗工作,提供术前术后消毒隔离、材料物品准备和术中配合等服务保障。导管室护士应具有丰富的心内科护理工作经验,具备协助医师处理心血管急、危、重症病人的能力,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熟悉抢救设备和药物,熟练掌握各种导管介入器材的使用及介入手术操作程序。

放射技师需具备放射技术专业任职资格,熟悉并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能处理简单的设备故障,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

护工主要负责介入手术病人的接、送工作,并具有消毒隔离的基础知识,协助护士做好术前、术后手术操作室的消毒处理。

清洁工人主要负责做好导管室日常清洁工作。

(三)导管室的设备及器材

导管室的设备及器材主要包括影像设备、心电和压力监测系统、手术器材和抢救及防护设备等。

1、影像设备

导管术专用DSA机具有连续记录和回放的功能,主要由影像增强器、X线球管、C形臂及导管检查床构成。导管术时,常应用造影剂使血管在放射线下显影,将造影剂在短时间内注入心脏或大血管的压力泵称为高压注射器。高压注射器产生的压强可达到5-20kg/cm2,注射速度可达15-25ml/s。

2、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时,医师需要借助心电血压监测仪获得反映患者生命情况的相关数据。多导生理记录仪能记录体表12导联心电图,并同步获得心腔内多导联心电图。多导生理记录仪和压力传感器、三联三通、冲洗装置相连组成压力监测系统,可用于测量患者有创血压。导管室还应配备自动监测患者无创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功能的监护仪。

3、器材

主要包括用于介入手术的器械与材料。如器械台、方盘、刀片、药碗、止血钳、卵圆钳、麻药杯、弯盘、穿刺针、各种导管,指引钢丝、球囊和支架等。所有手术器械使用前应保证无菌,一次性材料不可重复使用。

4、抢救设备

常用设备有直流电复律除颤器、人工心脏起搏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给氧设备、吸引器、简单人工呼吸器、心包穿刺包、气管插管器械等。直流电复律除颤器应备两台,并由专人管理定期维护。

5、常规用药和抢救用药

主要包括利多卡因、肝素、阿托品、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多巴胺、地塞米松、间羟胺、异搏定、三磷酸腺甘(ATP)、速尿、硫酸锌鱼精蛋白、盐酸吗啡、度冷丁、尿激酶、胃复安、5%-10%葡萄糖、生理盐水等。

6、防护设备

介入手术进行中为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和病人受到X线损害,应向手术操作者提供铅衣、铅眼镜、铅帽、铅护颈等;对手术病人应提供甲状腺及性腺防护设备。

二、导管室的管理

导管室是实施介入性诊疗的专门场所,导管室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建立健全导管室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导管室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一)一般管理规则

1、凡进入导管室手术间者,应着导管室专用洗手衣、裤、鞋套,进入无菌区应戴好帽子、口罩。

2、手术人员暂时离开导管室外出时,应更换外出衣,鞋。

3、手术区内不得带入任何食品,室内禁止吸烟,手术期间关闭手机铃声。

4、常规手术通知单,应于手术前一日,送交导管室,如需特殊材料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

5、介入手术病人必须有抗-HIV、HBsAg、抗-HCV等检查结果,阳性患者安排在每日最后。

6、如有严重或特殊感染病人做介入手术时,医师应提前通知导管室,以便做出相应的准备,防止交叉感染。参加此类手术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有关规定,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安全。

7、手术使用后的布类、器械、导管材料等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定处理。

8、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别放置。将利器放置在利器盒内,避免交叉感染,垃圾处理时应注意环保。

9、导管室各种物品固定位置放置,用后立即放回原处。由专人负责检查各种仪器是否运转正常,物品如有损坏应立即报修。

10、各种抢救药品应配备齐全,用后立即补充。

11、导管室一切器械物品未经负责人许可,不得外借。以确保手术所需及防止交叉感染。

(二)接送病人制度

1、导管室配有专门接送介入手术病人的护工,按照手术排序用平车接送病人。对于危重病人由医师或护士接送。

2、护工在术前到病房接手术病人时,应认真核对科室、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手术项目等,保证确认无误。病人术后送回病房时应与病房护士按规定要求办理交接手续。

(三)护理制度

1、病人送入导管室后,护士再次认真进行“七对”,同时检查术前准备如皮肤准备、药物准备及各项化验等,以确保手术安全。

2、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护士在术前主动向病人自我介绍,态度要和蔼,安慰、关心病人,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3、术中护士要根据介入手术操作程序,积极、主动配合医师手术,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血压及心电变化情况,准确记录术中用药及介入手术材料。

4、术后护士要向病人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并进行简明的针对性健康指导。

(四)护士长职责

1、护士长主要负责导管室工作人员、物品、工作安全、无菌技术及手术安排等的管理。

2、负责导管室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标准落实。

3、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组织好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

4、负责对导管室物品的管理,按要求建立物品使用账册,做到账物相符。

(五)参观制度

1、参观者须经医院医教办或护理部批准,导管室科主任、护士长安排方可参观。

2、参观者进入导管室需遵守导管室的管理制度。凡进修、实习人员参观,只限于本专业手术。禁止在手术间内来回走动,应接受导管室医护人员指导。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距无菌区距离应保持在30公分以外,且不影响手术人员操作。

4、参观人数应严格控制,保持操作间内安静。

5、特殊病例、实习同学见习,应通过教学摄像进行观摩。

(六)DSA机使用制度

1、医师和导管室技师操作DSA机实行准入制度。经操作技能培训合格后,方可以使用DSA。使用者应严格遵守DSA机操作规程。

2、使用机器前应注意电源,调节电压和电流,选择所需的技术开关。

3、使用过程中注意有无异常现象,发现有异常的声音、气味和任何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有关人员检查。DSA专业技师应记录设备故障及维修情况。

4、移动C臂、导管床前应注意有无障碍物,严防机器受损或人员受伤。

5、机器使用完毕应切断电源并使各操作件恢复至初始位。

(七)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1、导管室设置和布局应科学、合理,人物、洁污流向符合功能流程,其中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划分明显,有实际隔断措施。

2、手术操作室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和空气净化装置消毒等方法。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其结果应为菌落数≤200cfu/m3。

3、导管室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使用有效期内标识齐全的无菌手术器械包、敷料包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八)导管室无菌技术

1、洗手法

(1)先刷洗后消毒手臂法:首先取无菌刷蘸肥皂液,按以下顺序无遗漏地刷洗手臂三遍,共约10min;先刷指尖、然后刷手、腕、前臂、肘部、上臂下1/2段,每遍3min,特别要刷净甲沟、指间、腕部。刷洗时,双手稍抬高。每遍刷完用流水冲净。冲洗时,水由手、上臂至肘部淋下,手不能放在最低位,以免臂部的水返流到手。刷洗完后,用无菌小毛巾由手向肘部擦干。手、臂不可触碰他物,如误触他物,必须重新刷洗。

(2)消毒手、臂:双手和前臂刷洗完毕,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待自然干或无菌擦手巾擦干后,将胍类(氯己定等)或醇类(异丙醇或乙醇等)消毒液3ml-5ml涂擦于手和前臂,过1min左右即干,然后戴上灭菌手套。

2、穿无菌手术衣法

(1)穿手术衣时应在较宽敞的区域避开无关人员和物品,以免污染手术衣。

(2)操作者用一只手从手术衣上面抓起手术衣,轻轻抖开,拿住手术衣双肩部,略抛起,双手同时伸起袖内,双手交叉提起腰带,由护士在身后帮助穿好衣服,系好腰带。

3、戴无菌手套法

(1)打开手套包装后,一手捏住无菌手套反折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先戴好一只手,然后把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只手套反折处,同法戴好另一只手。

(2)将双手套反折部分拉到袖口以上,不露出手腕。

(3)戴好手套后以无菌生理盐水洗去表面滑石粉,注意不要污染手套。

导管室的防护设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要求,并做到定期检查。从事导管室工作的各级人员应受到放射保护的教育,其健康状况应符合从事导管室工作所要求的条件。

导管室制度规范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6例, 男44例, 女32例, 年龄30~76岁, 平均53岁, 其中食管癌27例, 鼻咽癌25例, 肺癌10例, 淋巴瘤6例, 直肠癌8例, 均无凝血功能异常, PICC导管保留时间为7~91 d, 平均49 d。

1.2 材料及方法

PICC换药包一套 (圆碗2个, 小圆杯, 棉签) , 无菌生理盐水, 无菌手套, 皮尺, 20 m L注射器各2个, 一次性治疗巾1块, 弯盘1个, 安尔碘消毒液, 无菌透明敷料, 丝绸胶布, 可来福正压接头, 中纱块1包。方法:手臂下垫治疗巾, 撕除旧敷料, 以穿刺点为中心, 进行皮肤和导管的清洁、消毒, 顺逆时针交替, 2~3次, 范围15 cm×15 cm, 待干, 以C型粘贴敷料固定导管。

2 结果

本组76例PICC置管患者接受置管后的日常生活指导、穿刺点和导管的规范化护理以及间歇期的护理, 71例 (93.4%) 患者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圆满完成化疗。5例 (6.5%) 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出现穿刺点渗血1例, 机械性静脉炎2例, 静脉血栓1例。除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需要拔管重新置管外, 其余经治疗和护理后都能完成全程化疗。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PICC导管换药的目的及重要性, 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在与患者交谈时要态度和蔼, 语气柔和,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 获得患者的同意后再行PICC导管换药。

3.2 日常生活指导

3.2.1 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在置管后的第1天应减少肢体活动, 有利于穿刺点愈合, 避免置管侧肢体提重物, 第2天指导和鼓励患者插管肢体握拳松拳活动:手握小球, 做抓、松球动作, 可帮助建立侧支循环, 避免出现上臂肿胀。适当活动手腕关节, 避免穿刺侧肢长时间下垂。置管期间不能过度屈肘, 避免负重、举高、大幅度外展动作, 以防导管移位[1]。

3.2.2 穿衣指导

指导患者穿衣时应先穿置管侧肢体, 脱衣时先脱置管侧肢体。并可取洗净 (或新) 的长筒丝袜约50 cm套在穿刺部位, 利用其光滑性以利于穿脱衣服。切忌衣服袖口过紧, 以免穿脱衣服时把导管带出。

3.2.3 淋浴指导

指导患者淋浴时避免把敷料弄湿。具体做法是:淋浴前先用小毛巾包裹, 再用弹力网套包裹小毛巾, 最后用三层保鲜膜将导管包裹严密, 上下用胶布贴紧。淋浴时举高置管侧手臂或置管侧手拿花洒。淋浴后检查敷料有无浸湿, 如有浸湿应及时通知护士进行更换。置管期间不能盆浴、泡澡[2]。

3.3 导管的维护

3.3.1 观察

(1)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及周围有无发红、肿胀、疼痛, 有无脓性分泌物等异常情况。 (2) 注意置管手臂有无肿胀、硬结、感觉是否疼痛、胸痛或心慌。 (3) 导管是否有漏液或异常。 (4) 导管体外的长度有无变化。 (5) 敷料的干湿程度, 有无渗血或出血等。

3.3.2 测定和记录臂围与外露导管的长度

进行导管维护时应定时测量臂围, 与初始臂围进行比较, 能及时发现水肿[3]。每次测量臂围都是穿刺点上10 cm, 外露长度目测导管的刻度, 导管外露长度有外移时不能再送入, 有内进时应消毒后退回原来刻度, 并在贴膜外注明日期、操作者及导管长度, 认真填写导管维护单。

3.3.3 穿刺点皮肤的护理

3.3.3. 1 更换敷料频率

导管置入24 h时后需做第1次敷料更换。此后每周1~2次定期更换。如穿刺点有渗血、敷料潮湿、卷边或松动时立即更换。穿刺点有感染时, 增加更换敷料的次数。如对透明敷料过敏, 可用纱布加网套或弹性绷带缠绕固定, 但应相应缩短更换敷料的间隔时间, 一般48 h更换一次。更换敷料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3.3. 2 撕除敷料的方法

用0°角或180°角撕除手法, 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撕除, 以免导管脱出。操作者一手固定导管的接头, 另一手将敷料由下而上撕下。对于旧敷料粘贴比较紧时, 可用胶布粘卷起敷料一边。撕除旧敷料后, 用洗必泰快速手消毒剂清洁手。

3.3.3. 3 消毒皮肤的方法

首先用酒精棉签清洁消毒皮肤, 擦拭血迹、污渍或胶布痕迹。其次用碘伏棉签消毒皮肤3遍, 以穿刺点为中心, 由内向外顺时针旋转棉签擦拭消毒2次, 逆时针再消毒1次, 直径15 cm以上, 自然待干。最后用洗必泰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戴无菌手套更换新的敷料。

3.3.3. 4 粘贴敷料的方法

粘贴敷料时采用无张力垂放 (单手持膜) 敷料, 可避免减压套管对皮肤的切割作用, 防止压疮发生。敷料中央对准穿刺点, 贴膜区域无菌干燥。操作时捏导管突起, 抚压整块敷料, 然后边撕边框边按压。

3.3.4 导管的护理

3.3.4. 1 固定的方法

用无菌免缝胶带固定导管接头处, 再以蝶形交叉固定导管接头和正压接头, 以免患者敷料松脱时, 手臂用力过度而致导管脱出。

3.3.4. 2 更换正压接头的方法

打开新的正压接头包装后, 用生理盐水预冲排气。导管接口处用酒精棉片摩擦3遍, 接新的正压接头。正压接头用纱布包裹, 以免患者活动摩擦损坏接头。

3.3.4. 3 保持静脉导管的通畅

每日检查导管固定是否妥当, 有无打折, 移动, 松脱, 随时观察输液滴速。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min以上[4], 如滴速少于50滴/min时, 提示导管阻塞。每次输液、给药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洗, 无治疗时, 每周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 以维持管道通畅。每次输注脂肪乳、血液制品、TPN、白蛋白等高粘性药物后, 应立即取20 m L生理盐水冲管[5]。在连续输液情况下, 应每12小时冲冼一次。告知患者在做CT等检查时勿让护士在导管内高压注射造影剂, 不在置管侧手臂测量血压[6]。

3.3.4. 4 保持管内正压

凡置管患者尽量用可来福正压接头, 以保证管腔内正压, 减少血液回流。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法 (即一推一停, 使冲洗液在导管内形成小旋涡) 。若患者使用肝素帽, 先用20 m L注射器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不可使用10 m L以下的注射器[7], 再用生理盐水20 m L加肝素钠200 U正压封管, 使之产生湍流, 冲净导管, 在注射液最后0.5 m L时边推活塞边撤注射器, 以达到正压封管。

3.4 预防和护理并发症

PICC并发症包括穿刺点渗血、感染、导管破裂或断裂、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堵管等, 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PICC导管的使用时间, 是PICC治疗的目的。本组76例PICC置管中出现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

3.4.1 穿刺点渗血

多见于局部压迫止血不足, 或患者运动过频、动作过大。置管前要了解患者血常规结果及凝血功能。同时置管后做好宣教工作, 避免不良因素发生。发现有渗血, 勤换敷贴, 勤加观察, 以避免局部感染导致导管拔除。

3.4.2 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静脉炎属于急性无菌性炎症, 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 h, 该技术应用初期, 发生率较高[8,9]。目前通过规范化维护, 机械性静脉炎已较初期减少。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可在置管后第2天起将湿 (热) 毛巾 (温度约40度) 放置在穿刺点上方约10 cm处:每次30 min, 每天3次, 持续3 d。湿热敷对组织的穿透力较强, 通过热传导, 促进深层组织血液循环, 帮助炎症吸收[10]。介绍静脉炎的的预防方法, 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反复涂抹喜疗妥等药膏, 静脉炎的发生可有效的减少[11]。

对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采取抬高患肢, 促进静脉的回流, 上臂用湿热敷24~72 h (建议每天4次, 每次20 min, 最好持续湿热敷) 可缓解症状。

3.4.3 静脉血栓

因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化疗药物和PICC置管的影响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12], 对于置管前患者血小板 (PLT) >300×109/L时, 尽量避免行PICC置管。若患者置管侧上肢肿胀、疼痛、皮温增高, 即通知医生, 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医嘱予溶栓、抗凝治疗。每日测量患肢同一水平臂围, 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 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情况, 做好记录, 及时判断效果。注意抬高患肢, 禁止热敷和按摩, 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 以免栓子脱落, 引起肺栓塞[13]。

3.5 治疗间歇期或出院后的护理

因PICC导管留置的时间较长, 很多患者要带管多次出入院, 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在PICC导管的留置使用过程中尤为重要[14]。应向患者强调长期带管的重要性。向患者详细讲解导管维护的注意事项, 带管期间保证敷料粘贴牢固, 防止导管脱出,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每周来院1~2次进行冲管、换敷料等维护, 如不便来院者, 应开好门诊医嘱, 让其定时到当地医院、卫生院换药, 若局部有红肿痛、渗出等异常情况及时去医院处理。

3.6 拔管护理

拔管时让患者处于较舒适的体位 (卧位或坐位) , 插管的上肢从躯干部向外展45到90度角, 在插管的上臂下放置一条止血带, 以应付导管断裂的情况, 然后轻柔用力均匀地缓慢将导管拔出, 遇阻力时可嘱患者放松, 或局部肢体热敷15~30 min后缓缓拔出[15]。导管完全拔出后, 按压导管入口处5 min, 如没有出血迹象, 用透明敷料和小纱块贴于出口处, 防止血栓。透明敷料和小纱块24~48 h后取下。嘱患者拔管后24 h内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 以防止出血[16]。无检查导管的长度、完整性与插管时记录是否完全一致, 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4 总结

用制度规范欲望 篇3

理智与情感

人们对某一原则的抽象表态,与这一原则具体运用时所持看法也许无关。在讨论一般原则时,人们更多地受到理性分析的支配,而在采取实际行动时,又更多地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情绪上的“我想要”与客观上的“真需要”并不等价,人们需要突破思维定势,调整个人认知,弄清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内心的矛盾。例如,有人在冷静时承认抽烟有害,现实情境中照抽不误;有人清楚酒驾的危险,却放任酒后胡为。

企业要长期发展,依靠的是理智和才干,在家族企业经营中,亲情和血缘往往让决策者做出受情感驱使的抉择,进而可能产生却伤害亲情又伤害企业的结果。例如,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资产规模上亿,在公司接班人的选择上,其创始人却迟迟难以定夺。该企业家的长子接受过系统的工商管理教育,在公司内部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口碑也很好,但有些恃才傲物,与父亲讨论企业经营问题时,经常坚持己见,毫不退让。次子能力明显不如长子,但善于取悦父亲,从小就深得父亲的宠爱。企业“老臣”都劝企业家选择长子接班,企业家也深知儿子们的特点,但他总觉得次子的能力可以培养,因此故意拖着不交班。在他年近七旬时,次子已经三十多岁,能力并无大长进,而他与长子的隔阂却似乎不断加深。对此,企业家感到非常痛苦。这类情况,须有清醒认知,以理智战胜情感,才可能有更大胜算。

矛盾自我的存在表明,理解人性非常重要。对于人类来说,理性逻辑常常战胜不了本能的即时反应,特别是在关乎生命、感情、金钱等问题时,旁观者或许可以做到冷静、理智,而当事者就容易意气用事、失去理智。在汶川地震发生时,有位男士因为恐惧而本能地顾自逃命,尽管他下楼后很快就意识到妻子还在楼上,并马上回到家中去接应她。事后,这位男士主动认错,妻子还是认为他太自私,大难面前只顾自己逃命,并以此为由提出了离婚。其实,这种不由自主的反应是人的本能,应该得到理解和原谅。所以,有哲人说,人性不服从基于理性的判断,不服从基于当前主要趋势或潮流做出的预测,服从于伟大艺术家的惊人创造,但更多的时候,社会组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让人性远离诱惑的考验。

制度与慎独

理性难以控制本性,“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试图考验他人或自己的道德底线,很有可能导致本能的冲动被在无意识中被激发。清代道光年间进士、刑部主事冯志沂很喜欢碑版字画,但在外任庐凤分巡道时,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有下属把宋拓碑帖放在名贵木盒中用古锦包裹着送给他,他看都不看命人马上退回。有人认为看看无妨,他回答说,“一旦打开看过,可能就还不了了。若是真正的珍宝奇物,我怎能忍住不收?不见可欲,其心不乱,所以不见为妙!”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才体现了其守本真心、毫无矫饰的清廉天性。

防微杜渐,小处着手,远离诱惑,才是抗拒诱惑,防止出现重大失误的有力保障。相对于道德自律,建立在他律基础上的制度约束是更合适的社会治理方式。国际反贪专家郭文纬在谈到香港廉署反贪理念时指出,立案不看案值大小,采用的是“零容忍”的标准,哪怕贪一元钱,也会受到调查。他说:“国内贪污5000元以下的只作行政处理,我不同意。贪污不是第一天就收100万,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企业经营决策必须冒险的说法,若结果有可能出现超越公司承受力的损失情况,则尽管概率很小,也是不允许的。只有赌徒才会抱侥幸心理。

导管室护理工作制度 篇4

介入科护理管理制度

一、言行符合护士礼仪规范。进入介入科必须更换隔离衣裤、帽和鞋,手术完毕后放回指定地点。

二、保持工作间清洁、整齐、肃静,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除参加手术及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

三、按介入手术通知单或急诊电话通知做好术前准备。

四、各种介入手术按预约时间进行,因故变动必须预先与科主任或值班护士联系。

五、值班人员坚守岗位,随时准备配合急诊造影、介入治疗手术等,不得擅离岗位。

六、各种仪器、设备、用品、物品固定放置,专人负责,处于应急备用状态,定期检修和保养。

七、无菌物品与有菌物品分开放置,标记明显,术后有关物品、器械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定。

八、室内一切物品未经负责人员许可,不得擅自外借。

导管室工作制度

一、导管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规程。

二、凡进入导管室人员必须更换拖鞋、衣裤、口罩、帽子,外出时更换外用鞋,穿好罩衣。

三、导管室保持肃静。检查申请单于前一天上午十点前送到。手术人员于约定时间前半小时进入导管室。

四、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

五、导管室人员应熟悉本室内各种物品的固定位置及使用方法。急救物品、器材必须做好准备。一般药品、器材必须及时补充。

六、手术完毕,用过的器材、物品应及时做清洁处理后放回原处。患传染病患者用过的器械物品,应做特殊处理,手术间应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七、严禁不熟悉设备人员操作机器。注意放射线防护。

消毒隔离制度

1、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过期;

2、各种物品消毒、灭菌符合要求;

3、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换穿白大衣、外出鞋;

4、铺无菌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并指导及监督医生无菌操作技术;

5、每日定时空气消毒三次,必要时应随时消毒,每月空气监测一次;

6、无菌持物钳一用一更换并高压灭菌;

7、传染病患者使用的器材应初步冲洗后,做好标记入供应室统一处理;

8、机房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手术通知规则

1、施行介入检查治疗的病人,先由病人所在科室填写好介入手术通知单,手术前一日10:00点前送导管室。

2、介入手术通知单应认真填写,如病人姓名、床号、性别、年龄、诊断、住院号、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字迹清楚。

3、急症手术由值班医生电话或亲自通知,同时填写急症手术通知单,以免发生错误。

4、特殊用物和器械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标明。

5、杜绝不送通知单而直接做介入,以免准备不足发生错误。

6、感染病人施行介入时,应在介入手术通知单上注明。

参观、见习制度

1、院外参观者,必须导管室主任、护士长同意;院内参观者,须经导管室护士长同意后方可入内。

2、见习同学参观应由负责老师或医生带领,按所示教手术参观,不得随便走动。

3、见习、参观人员持“进修证”或“学生证”严格控制参观人数,一般

不得超过2——3人。

4、参观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导管室制度及无菌原则,参观者距手术人员不得少于30厘米。

急救物品管理制度

1、急救物品应做到五定,即定品种数量、定位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时检查维修。

2、确保无过期,无失效。

3、各种抢救物品、器械,保证性能良好,以备应急使用。

4、及时检查急救物品使用情况,及时增补。

业务学习制度

1、根据导管室工作性质,加强业务学习,每月进行业务学习二次。

2、学习内容: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技术操作。

3、对新开展的手术,术前认真学习手术步骤、术中配合及有关理论。

4、如有特殊情况,学习未能保证,应及时补课。

5、对新引进的医疗仪器应达到熟练掌握使用、保养、保管和清洁消毒方法。

6、科内认真组织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完成护理部安排的各种院内的考试考核。

导管室人员的防护

1、防感染:严格执行感染手术的处理原则。对急诊患者,一律按污染手术处理。

2、防锐器伤:传递锐器时要稳、准,最好使用传递盘。如不慎被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

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3、防辐射:准备防护用品减少辐射。

4、防噪音:选择噪音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

5、防精神过度紧张:做好自我心理调整,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劳逸结合。

导管应用管理、所用导管符合卫生部统一招标范围内并经医院设备部门采购允许应用的;、使用前检查导管的外包装有无破损、有效期及中文标识,外包装破损、过期、无中文标识的导管不得应用;

3、熟悉各种导管性能,及时供应医生所用的导管; 4、一次性导管限于一人使用不可回收,不得重复应用;

5、使用后导管应行焚烧处理并做记录; 6、一次性植入的卫生器材需记录并留有标准;

7、导管放置整齐有序并由专人管理,每月进行清点。

护理安全制度

1、患者检查治疗前进行核对(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项目)并登记;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检查项目是否齐全,询问过敏史及传染病史;、各种抢救器材保持清洁,性能良好,定期检查; 3、贵重仪器应用有使用及维修记录; 4、急救药品符合规定,用后及时补充;、检查后的患者由护士负责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交接检查治疗项目、术中的病情用药及检查结果,并在交接单上签字。

病人安全保护制度

1、接手术病人时,应按介入手术通知单核对病房、床号、病员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时间,询问是否禁食、是否大小便,术前是否用药、清点手术所带物品,如病历、X线片等,并将病人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

2、病人接入导管室,给病人戴好帽子,引导病人上手术床,告知其室内危险,防止触电、碰头及摔倒。小儿、精神病患者、神志不清及危重病人应由专人守护,防止坠床。

导管滑脱评估制度 篇5

2017-08-02

题目导管滑脱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生效日期

2017-08-02 制度类型护理工作制度页数/总页数

1/1

导管滑脱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一、导管滑脱评估及报告制度

1、对带有各种管道的患者,由责任(当班)护士进行危险程度评估,不管哪一类都要做好安全教育,加强固定。

2、导管按风险程度分类:

1)高危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T管、脑室外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吻合口以下的胃管(食道、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鼻胆管引流管、透析管、鼻肠管、前列腺及尿道术后的导尿管

2)中危导管:三腔二囊管、造瘘管、腹腔引流管、深静脉置管、PICC、导尿管、普通胃管

3)低危导管:、普通氧气管、外周静脉导管

3、患者入院(转入)、置管及发生病情变化时需及时按《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低危导管或评分< 8分,每天评估一次;中危导管或评分8-12分每班评估一次;高危导管或评分>12分每4小时评估一次,直至拔管或出院(死亡)。在评估过程中高危导管或评分>12分每天记录一次,其余每周记录一次,评分有变化随时记录。

4、导管评估内容:留置时间、部位、深度、固定、是否通畅、局部情况、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

5、如发生患者导管滑脱,当班护士立即报告医生,按处置预案及流程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于24 小时内口头汇报护理部,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6、科室将导管滑脱的发生经过、患者状况及后果按护理不良事件书面报护理部,有意隐瞒不报,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二、导管滑脱防范措施

1、认真做好患者导管滑脱风险评估,患者入院(转入)、置管及发生病情变化时需及时按《导管滑脱风险评估评估表》进行评估。评分8-12分每天评估一次,评分>12分每班评估一次,直至拔管或出院(死亡)。

2、各类导管标识醒目,有效固定。如评分≥8分,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并落实,并做好交接班。

3、对患者及陪护进行宣教,告知导管滑脱风险及防范措施。

4、对于意识不清、躁动不安、老年患者和小儿,无自主能力的应特别注意导管的保护,必要时实施保护性约束,注意松紧适度,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5、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对存在导管滑脱危险因素的患者,根据情况安排家属陪伴。

预防各类导管脱落管理制度 篇6

一、加强对带有各类管道患者的管理,进行导管脱落风险的评估,确定导管脱落危险等级。

二、对有导管脱出危险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查看导管的固定及通畅情况,加强巡视,床头悬挂预防导管脱落的警示标识。

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各种置入管道的目的、注意事项及维护、防脱落的相关知识,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并记录。

四、导管置入深度符合要求,并应妥善固定、放置,避免扭曲、打折、牵拉等,防止导管脱落。

五、更换引流瓶或引流袋时,应注意导管的保护,必要时应两人操作,一人固定一人更换。

七、对于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酌情给予保护性约束措施,防止其将导管拔出。

八、护士长应加强对科内预防导管脱落护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并督促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

高校学生转专业制度亟待规范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 转专业 制度

近年来,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成为热门话题,导致学生转专业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方面看:一是因为就业压力较大,为方便就业,多数学生追求“热门专业”;二是由于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他主性,再加上很多学生并非第一志愿录取,使得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个人学习兴趣、特长不吻合;三是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过细、范围过窄,导致专业市场适应面狭窄,迫使学生对专业的关切度上升。从高校方面看:一是各高校为争夺生源,也纷纷许诺进校后可以转专业;二是随着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国外“以生为本”、“学生可以自主选专业”等思想也逐渐被我国各高校所接受。自从2002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允许244名学生成功地进行了专业再选择之后,全国很多高校相继推行了转专业办法。不仅如此,转专业人数比例不断上升、转专业条件也不断放开。例如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允许转专业比例为30%,到2006年再次扩大到40%。复旦大学既可以理转文,也可以文转理。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条例》,在校生可以多次转专业。浙江省2008年选拔优秀二年级本科生转人省内部分高校重点专业学习,全省有490名大二学生跨校转专业,实行“2+2”培养模式。

然而目前高校学生转专业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例如安徽省各高校自行制订的学生转专业规定与安徽省教育厅2003年颁布实施的《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与转学暂行规定》相冲突,且省内各高校之间学生转专业规定差异较大。《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与转学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不予转专业与转学。确有特殊原因,转专业与转学累计也不得超过一次”,且“文、理之间一般不得互转”。然而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安徽省很多高校各自制订的转专业条件已突破了省教育厅的政策限制,且各高校之间差异较大。有的将高考入学成绩作为是否具备转专业资格的依据,例如《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本科招生章程》对报考该校志愿被录取的考生,其总分高出一般本科线50分以上的,进校后允许自主选择专业一次。《安徽大学本科招生章程》规定,凡各省(市、自治区)报考该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的考生,考分高出该校第一批本科最低投档线50分以上的,在入学报到后两周内可以申请重新调整一次专业。有的将转专业前的学习成绩作为转专业资格的依据,例如《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规定,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平均成绩(不含体育课和公共任选课)名列所在专业前10%的,二年级学生前三学期平均成绩(不含体育课和公共任选课)名列所在专业前10%的可以申请转专业。有的采用竞争考核方法,例如《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校内转专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第一学期期末,由教务处公布各学院接受转专业学生的名额、条件、考核方式和时间,第二学期第10周为拟转入学院考核时间,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转专业学生名单。此外,几乎各个高校都规订了对具有特殊才能和具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可以转专业的条件,但是执行中具体尺度难以把握。与此同时,全省各高校也规定了有些学生被取消转专业资格,例如《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校内转专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非第二学期在校学生、有违反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行为的学生、教学计划内必修课成绩有不合格的学生、已在校内转过专业的学生不能转专业。根据《安徽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已录取在第一志愿专业的新生不提倡转专业。必须指出的是,另外有些高校虽有转专业现象,却没有制订相应的转专业制度,或者虽有制度而不按其执行。很多高校不顾办学宗旨,固守因人(师资)设置专业或“保专业”的狭隘思想,否认学生转专业要求的合理性,人为设置转专业障碍或抬高转专业门槛,在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也不愿满足学生转专业要求。

显然各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制约因素包括教育思想观念制约、教学资源制约、教育制度制约,各高校转专业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盲目转专业、转专业条件或标准自相矛盾、转专业学习衔接上出现的问题等。毋庸置疑,高校转专业制度不仅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公平与校园和谐稳定,更是对其教育理念是否先进的衡量。因此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制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从而为各个高校制订转专业制度提供政策依据。

导管室制度规范 篇8

2.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3.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4.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避免胃过度扩张,避免长时间留置经鼻 胃管,应用教习的营养管路和空肠营养。

5.保持患者半卧位(30度-40度),按时翻身、拍背。

6.避免经鼻气管插管,维持合适的新昂压力和持续声门下吸引。

7.定期的呼吸机设备的清洁,避免不必要频繁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过度镇静,每日间断唤醒,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尽早脱机。

规范请假制度 篇9

各位班主任:

我校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学生多,年龄差距大,学校位居街道等因素,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加大,经过长期观察调研,结合外校的学生请假制度的管理经验,我们决定进一步严格学生的请假制度管理。现要求如下:

一、所有学生在上课期间离校(非正常放学离校)都必须具备书面请假条(含学前教育)。

二、非住校年级(含学前教育)学生在上课期间离校,必须是学生监护人到校亲自履行书面请假手续(不能亲自到校请假,委托他人来带学生离校的,必须有学生监护人亲自给班主任电话,方可准假)。

三、学生请假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未经班主任委托,任何人不得越权批准学生请假(班主任委托他人例外)。

学生在课堂上、宿舍内因病急需请假离校的,当堂课教师(宿管)通知班主任,由班主任(委托)批假。

四、非住校年级学生、住校生临时请假、住宿生离校请假三种请假条不得混用,班主任凭请假条存根换取新的请假条。

五、住宿生离校请假条必须按照流程办理:班主任审查-----监护人签字-----教导处复查盖章------宿管老师备案-----门卫室登记--------离校-----凭假条返校。

六、住宿生临时请假(含通校生),班主任必须要注明离校时间,离校时长(限时学生返校)。

七、班主任必须严格按照请假流程给学生办理请假手续,凡因班主任违规批假造成的责任事故,由班主任负责其全部责任。

八、教导处采取随机抽样检查方式,监督学生请假制度落实情况,并将学生请假、批假工作纳入班主任考核。

教导处

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非许可类审批

行政审批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经济的管理主要采用的是直接控制下达计划、命令的方式,政府管理方式相对单一,行政审批主要集中在危险品管理、计量、印铸等少数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步确立,通过行政审批来管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维护市场稳定,使得行政审批大规模的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所需要的投资自由、经营决策自由、营业自由、自由竞争等机制与广泛存在的审批制度产生了冲突,自1999年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序幕。旨在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足。

一、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审批名称使用的混乱性

1.行政许可

2002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杨景宇关于《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行政许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2004年7月施行的《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概念、设定、实施机关、实施程序、费用、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事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行政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物、外事等事项的审批不适用行政许可法。

2.行政审批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及其文本中,包含审批一词的共有130余部,但对审批进行规定的只有一部,即《行政许可法》第3条第2款规定的内部审批行为不适用行政许可法调整。行政审批最广泛存在于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中发布的一系列通知,如200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国审改发﹝2001﹞1号),此通知指出: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批机关作为行政主体对相对人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行政机关对其内部有关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决定不属于《实施意见》所要求清理和处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范围。行政审批的形式多样、名称不一,有审批、核准、批准、审核、同意、注册、许可、认证、登记、鉴证等。只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相对人实施某一行为、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取得某种资格资质及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的,都属于《实施意见》所要求清理和处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范围。

然而法律、行政法规层面,并没有对行政审批的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广泛存在,比如《河南省水路交通管理办法》第8条“在通航河流上兴建临河、跨河和拦河的工程建设项目及其他设施,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经有关水路交通管理机构和河道管理机构审查同意,并按规定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3.非许可类审批

非许可类审批,主要指行政许可调整范围之外的审批,其系行政实务界中所提出的概念。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玉赋2004年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提到:“有约500多项审批项目,属于内部行政行为,涉及政府多方面的管理事务。这些项目尽管不在《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之内,但却是政府实施管理的必要措施和手段,其中有不少审批事项涉密程度高,政治性和政策性强,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这部分项目拟以非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以内部文件的方式予以保留”,首次使用了“非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这一概念。200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第一次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肯定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成为地方政府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的重要标准和依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国发〔2014〕16号)明确提出清理工作要按照统一要求,分类处理,分步实施,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坚决调整,最终将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或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将面向地方政府等方面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或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4.行政批准

《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第1款规定“船舶进行下列活动,应当编制作业方案,采取有效的安全和防污染措施,并报作业地海事管理机构批准”;《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第8条第1款规定:“经营水路运输业务,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经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批准”,此处的批准均具有许可性质。

5.行政登记

2002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杨景宇关于《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现行有效的法律和法规包含的许可中,都是属于社会管理事项,表现形式有很多,例如审批、登记”,即登记是行政许可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条:“国家对机动车实行登记制度。机动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此类登记即为许可性质。而房屋登记、婚姻登记则属于行政确认。

以上名称或重叠、或交叉在立法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就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来讲,地方立法中存在着不同的规定。一种是将行政审批作为行政许可的上位概念,包括行政许可类审批和非许可类审批,但是对非许可类审批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如《天津市行政审批管理规定》第2条规定:“行政审批是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的总称。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其他行政机关、公民、法人、组织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行政审批行为。”《汕头市行政程序规定》第85条规定:“本规定所称非行政许可类审批,是指由行政机关实施但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调整的,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行政审批行为”,将非行政许可类审批的审批对象仅仅定位为外部相对人,不包括行政机关;同时,非行政许可类审批不适用《行政许可法》。这两种界定,都是将现实中排除适用《行政许可法》的外部审批纳入非行政许可类审批。另一种是将行政审批等同于行政许可,如《成都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若干规定》第2条规定。

(二)已有行政审批事项设定的随意性及新设审批事项的一般禁止性

1.已有行政审批事项设定的随意性

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4、15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法律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省级、较大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设定行政许可。此外国务院在必要时以决定的方式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省级政府以规章的形式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而部门规章和较大的市规章不得设定任何形式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的设定规则为上位法优先原则,即只有上位法没有设定的,下一级别的法律才可以设定。地方性法规和省级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以下事项的行政许可:①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②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许可;③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6条的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均可以在其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行政许可作出具体的规定,此为行政许可的规定权。有权主体在行使规定权时不得增设行政许可、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

现行有关行政审批的规定广泛存在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及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其设定权限、规定权限并未严格的区分。《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3号)第8条、第11条的规定,需经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同样有地市在法律法规未明确的情况下,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审批事项予以明确。

2.新设行政审批事项的一般禁止性

《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国发﹝2013﹞39号)明确规定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通知中对严格行政审批的设定标准、规范行政许可设定审查程序、加强对设定行政许可的监督,坚决纠正以备案、登记、年检、监制、认定、认证、审定等形式变相设定行政许可。

(三)行政审批程序缺乏规范性

1.行政审批公开的不彻底性

自2014年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行以来,行政审批事项、设定依据、流程等事项的公开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2015年3月24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梳理现有行政职权,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要对行使的直接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分门别类进行全面彻底梳理,逐项列明设定依据,汇总形成部门行政职权目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参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和其他类别的分类方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明确梳理的政策要求;其他类别的确定,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从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梳理事项的不完全性、事项类别划定的不科学性等问题。

梳理事项的不完全性表现在,属于行政机关对外职权的事项未纳入权力清单的公布范围,比如浙江省环保厅将排污费免缴、缓缴核准(30万千瓦以上火电厂)作为其他行政权力予以公布;而河南省环保厅公布的权力清单并没有关于此事项的公布。事项类别划定的不科学性,表现在属于许可的事项划入其他行政职权中,比如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水上水下活动许可,在浙江明确为行政许可;再如国家重点水运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河南省交通行政部门将其确定为行政许可项目,而浙江将其确立为行政确认事项。

2.行政审批决定缺乏科学性及民主性

行政审批机关与行政审批相对人之间主体地位不平等,除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行为,申请人提交的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应当场予以登记。需要对申请材料进行实质性核实的,行政机关应指派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进行核实。实践中如何避免某个人说了算、行政机关某个部门说了算产生的问题,需要行政审批机关就行政审批程序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为避免行政审批机关某个人、某个部门“一权独大”、“暗箱操作”,就需要告知相关利害关系人、听证程序、专家评审、集体审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导致行政审批现行困境的原因

(一)对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非许可类审批概念界定不准确

行政审批的概念早于《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当时实践中存在的大量行政审批行为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设定权限范围,但依据当时社会管理的现状不能予以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国务院作出了过渡性的方案,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非许可类审批即成为行政许可法调整范围之外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总称;通知中明确指出非许可类审批主要是政府的内部管理事项。然而目录中列明的211项非许可审批事项,存在着大量的外部管理事项,如86项廉租住房申请的审核登记、127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210项开办盲人保健按摩机构资格认定等。据此,有部分学者、行政审批管理机关认为行政审批是行政许可的上位概念,行政审批包括许可类审批和非许可类审批。

《行政许可法》(草案)中明确了行政审批的分类,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包括审批、审核、批准、认可、同意、登记等不同形式,草案根据性质、功能、适用事项的不同,将行政许可分为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五类,并针对各类行政许可分章节规定了申请、实施的程序。而最终通过的《行政许可法》删除了对行政许可的分类,在第12条笼统规定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在行政许可程序的特别规定中间接印证了行政许可的此种分类。行政许可的分类确有必要,不同的行政许可其许可原则、程序将有利于引导行政许可内涵的准确把握、审批事项的准确划分上。关于登记、备案行政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审批,不能仅仅从外在名称上看,更重要的是从行政审批的本质,解除禁止的特征来看,富有解禁性质的登记及备案行为应当划入行政审批的范围之内。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理念的影响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法就是管理法,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职责及进行社会管理的理念根深蒂固。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家垄断和控制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领域,以计划和审批制度解决政府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之间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样通过政府审批行为发生。因而以行政审批制度为依托形成了缺乏市场竞争和经济自由的社会治理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作用向决定作用转变,如何处理政府公权力与公民权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控权论、公共服务论、平衡论等理念蓬勃发展。政府在社会治理层面注重对政府权力的控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实现政府权力与公民权益的平衡。通过行政审批限制市场准入、掌握市场动态、进行市场监管依然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行政审批也成为部门利益保障的手段。因而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简政放权与监管责任的冲突,使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设定条件的行政审批事项以非许可审批、内部审批事项保留下来。

(三)法治水平的现实制约

1.法律制度的影响

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做到有法可依。然而由于法律难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制定的滞后性等缺陷,针对社会治理实际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行政机关对其管理无明确法律依据时有发生。行政机关及时有效的进行社会管理的需要、及立法的不作为、不及时作为的存在使通过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成为了必要。

2.法治素养的影响

在政府权力清单梳理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上级主导性。误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宗旨,单纯以取消行政审批事项的多寡、新设行政审批严控的力度上考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把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视为“滥用职权”的表现,有意将行政许可事项划入其他职权内保留其存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考虑监管实际、法制建设实际状况,更重要的是考察通过改革推广了多少技术创新。

三、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的建议

(一)理顺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非许可类审批的关系

行政许可即为行政审批。按照2014年《国务院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国发〔2014〕16号)非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清理工作要按照统一要求,分类处理,分步实施,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坚决调整,最终将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或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将面向地方政府等方面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或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据此,行政许可即行政审批,非许可类审批属于阶段性的概念,将被内部审批事项取代。实践中很多列入其他职权范围的审批事项,实际上属于行政审批事项中某一阶段的审批,这些事项可以通过梳理作为子项纳入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

(二)完善行政许可的分类及程序

首先明确行政许可的形式,即哪些行为属于行政许可,这需要在行政许可内涵本质上进行界定——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行政许可以法律对相对人特定行为的限制或者禁止为前提,由相对人提出申请,经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审查,最终由行政机关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决定。只要符合行政许可本质特征就应当纳入行政许可的调整范围。同时梳理现行法律中属于行政许可事项的设立方式,以审批、审核、批准、认可、同意、登记等方式均可设立行政许可。针对部分登记事项、备案行为,是属于行政确认或者是其他行政行为,登记、备案是否为相对人从事特定行为的必要条件来区分,只要符合前置许可性质的,即纳入行政许可法调整范围。

其次,规范行政许可的程序。在行政许可行为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的行政许可,设置不同的许可原则。行政许可分为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等。对不同的分类采取不同的许可原则及程序。比如对于登记许可,只要符合要件,即可当场设立行政许可,针对认可事项,规定相应的考试制度。

(三)科学设定行政许可事项

在行政立法设定行政许可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审慎设定行政许可事项。设定行政许可时,应当对许可的必要性、实施许可是否能保障合理的资源配置、矫正市场失灵、是否符合行政效益原则进行综合考量。其次,节约设定行政许可。即能够合并或集中的事项不应拆分,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许可事项不应多部门分散实施,一个环节可以完成的许可事项不应设定多环节审批。第三,创新许可方式。在行政许可中,引入招标、拍卖、合同等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许可方式的创新。第四,探索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监管制度。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行政机关的监管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更多的依托技术手段。

(四)加快《行政程序法》制定

《行政程序法》制定的基础是对行政行为设立准确的分类。构建科学的行政行为分类体系,将现行无明确法律参照的行政合同、行政确认、行政备案行为纳入行政程序法的调整范围之内,通过行政程序的一般设立制度及特别行政行为程序来规范行政行为。

四、结语

行政审批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不是摒弃事前监管,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梳理政府权力清单中没有必要对行政审批事项讳莫如深,把属于行政许可的事项划入其他行政行为中以确保其存在;对于行政审批事项的调整、取消需立足于行业监管的实际,不能单纯追求取消的数量和速度;面对行业发展新面临的问题,根据评估预测需要增设行政许可的,不能设置政策上的障碍。解决行政许可法调整范围与行政实务不一致的现状,需要从立法层面进行解决,明确行政确认、行政备案、登记的性质,使行政行为的行使更加规范,保障相对人的权利更加有力。

参考文献:

[1]马怀德.行政许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5.

[2]张步峰.基于实定法解释的“行政审批”概念分析[J].法学杂志,2013,(11):35.

[3]宗琛.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的关系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11(下):213.

[4]姜明安.行政法与新政诉讼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2.

[5]王克稳.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及其法律规制[J].法学研究,2014,2:5.

[6]良晓燕.我国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的重新梳理与规范[J].法制与社会,2015,1(中):143.

作者简介:

上一篇:CF电子竞技策划书下一篇: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