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重建方案doc(精选11篇)
关于“5.12”地震灾后重建方案建议
区人民政府:
“5.12”地震发生后,南河辖区居民遭受了巨大损失,民房屋损毁尤为严重。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南河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有效、有力的开展。当前,我办已圆满完成抗震抢险和灾民安置的阶段性任务。全办工作重心已由抗震救灾全面转移到灾后重建工作上来。根据市委、市府,区委、区府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指示,为保障辖区灾后重建工作积极、稳妥的开展,加快恢复灾后生产、生活秩序,确保实现“一年基本恢复,三年重建家园,五年实现跨越”的既定战略目标,结合南河新村建设改造,推动全办工作进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结合南河实际情况,现就灾后重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5.12”地震灾害居民房屋受损基本情况
“5.12”地震造成了南河辖区内9233户房屋受损,涉及人口29970人,建筑面积2188803m。其中严重损坏394户,涉及人口1050人,涉及面积11050 m,在损坏严重的394户中,环城南路以南256户,1024人,面积7680m。222
二、具体重建方案建议
1、实行科学鉴定,减少重建户。
针对现有严重损坏的394户居民,进一步实行鉴定,减
少重建户数。目前,通过目测和征求住户意见,环城南路以南需要重建户,已经由256户减少为128幢,216户。其中,石马坝社区60 幢,141户,29399m,涉及425人;南鹰社
区15幢,22户,6380m,涉及73人;接官亭社区50幢,53户,4555m,涉及158人。
2、目前,我们正通过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对该216户进
行进一步鉴定,以进一步减少全办建设户数。对接官亭辖区范围内南山脚附近地块进行整理,估计能整理出土地6亩,可安置居民近40户,基本解决接官亭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居民建房户问题。
3、对石马坝、南鹰社区基本社区基本上实行原拆原建,在原拆原建过程中,考虑缩小建筑面积,控制楼层数量,同时对集中损害的射击场附近地区,鼓励居民合户联建,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以利于建成合乎规划的居民小区。
4、对马家沟苹果园进行“三通一平改造”,已解决在南
河辖区内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无地建房户和历史遗留问题
5、对环城南路以北房屋受损需重建的居民户以及小区
居民、单位房居民,一律实行原拆原建。
三、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21、南河居民,别是环城南路以南的居民,大多是南河世居居民,在南河开发过程中,做出了较大贡献。目前,大都经济困难,房屋出租收入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大多数居民不愿意离开南河。
2、环城南路以南居民自建房中,特别是射击场一带,在当初修建过程中,房屋规划不合理,房屋间距较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南河居民自建房违规加层较多,建筑质量较差,而且资料不够完整,给维修加固造成了一定困难。
4、我办接官亭居委会环城南路以南地段地质灾害严重,周家沟滑坡带经过多年治理,成效并不明显。造成本次“5.12地震改地段居民建房损毁严重,对经后重建科学选址带来一定挑战。
四、需要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
1、允许接官亭居委会在南山脚附近自由选址,协调马家沟苹果园土地作为重建安置点,并负担“三通一平改造的相关费用”。
关键词:地震,重建,交通基础设施,住房,发展
汶川大地震, 给灾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灾难, 举国悲痛。但是, 悲痛之后我们更需要的是化悲痛为力量, 重建家园。
1 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
灾后恢复重建, 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必须优先恢复, 没有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 人民生活所需的基本消费品就无法送到灾区人民手里, 基本生活就无从保障。而且, 交通基础设施也是恢复其他基础设施的先导。没有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就无法送达重建区域, 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就无从谈起。只有建立起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 灾区产业恢复和发展才有保障, 才能实现所需原材料、工业产品及特色农产品物畅其流, 从而迅速恢复经济发展。
当前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抢修通往灾区的生命线, 保证应急交通系统和应急物流系统的形成。同时, 优先恢复受灾群众安置点和定居点的交通设施, 并根据安置点的位置, 妥善调整交通布局规划。在建设的同时, 要遵从自然规律, 科学办事。要修路, 地质灾害调研工作必须做在前面。线路要尽可能优化, 干线道路要避开重灾区和地震受损严重区域。如果回避不了, 就必须提高道路设防标准。并且要统筹兼顾, 在灾区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的恢复重建发挥综合交通体系的功能, 其中最主要的是道路恢复和网络重建。要把道路恢复、网络重建与路网运输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 同时增加灾区补充性路网的布局, 多做道路交叉, 增加网络连通度。与此同时要分工协作, 采用市场化运作, 进行共建机制的创新。
2 灾后住房重建, 要多渠道融资, 要注重质量
据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 截至5月20日, 地震已经导致超过3 000万m2的建筑倒塌、1.2亿m2的房屋受损。由于余震还在继续, 倒塌房屋和危房数目还会继续增加, 次生灾害等带来的要转移人口也在增加, 这个数字可能还有不小的上升。
可见, 重建灾区居民住宅的资金投入需求将是非常巨大的, 据报道, 国务院今年从财政安排的700亿地震灾区重建基金将主要用于过渡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疾病治疗等领域。受灾居民的永久性住房投资显然还需要大力增加多渠道融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建设阶段采取不同的融资建设模式, 对不同的基础设施采用不同的融资建设方法。要鼓励针对大地震等灾后重建项目进行金融产品设计和融资创新, 解决重建的资金筹集问题。比如在重建初期, 可以以政府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为主, 把与灾区人民生活和生产急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放在首位, 进行优先建设。同时, 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规划的资源和资产状况, 搭建融资平台进行后续贷款建设和融资;也可以通过国内外参建企业、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援助和贷款进行建设。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具体基础设施项目的性质、回报方式等, 研究和采用适合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进入的方式, 包括通过采取BT, BOT, PPP等融资方式引进投资, 也可以通过委托成片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 多渠道灵活融资。根据统计, 2007年四川全省全年竣工的居民住宅面积为2 540万m2, 也就是说, 按照正常的建房开发速度, 要使现在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全部从帐篷、活动板房等临时性安置住所住进自己的新家至少需要5年。
住房不仅要让居住的人遮风避雨、休憩和家庭生活, 更要为居住其中的人提供一份长久安全的坚强保障。过去我们的建筑安全标准较低, 是因为不少历史因素, 是受制于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其实很多简易常规并不费钱的建筑安全技术, 只要在农村中推广开来, 就可以在灾难到来时救很多人的命。以后必须像重视城市房屋那样重视农村房屋安全, 要大力推广安全建筑技术, 更要强制施行每栋房屋的最低安全标准。
3 灾后重建工作中要注重发展
灾后重建要有理性思维, 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 将灾后重建分成过渡性安置和恢复性重建两部分。对于过渡性安置, 主要是救急;而恢复性重建, 则要统筹考虑一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的恢复以及地区的长期发展问题。因此, 恢复性重建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恢复到震前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地方政府应该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灾后重建的机遇,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灾后重建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重建应当有长、短期的不同目标, 当前国家组织重建工作的目标是救急, 如建设一些过渡性安置房;但是, 规划则不同, 规划主要考虑长期的发展目标, 一个好的规划不可忽视灾区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规划要把发展作为着眼点。回顾唐山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就可以看出, 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 留下了一些遗憾。当时为了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唐山震后恢复建设的建筑样式雷同, 而且, 受当时的认识能力和科技水平所限, 灾后选择了原地重建, 有些地区没有完全避开地震断裂带。所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指出, 关于过渡性安置房的建设和规划后的永久建筑之间的关系, 确实是一对很不容易处理的矛盾。原则上“尽可能用坡地、荒地、废地和厂房, 尽量少用农田”, 如果迫不得已占用了一些农田, 将要求用最简单的工程措施, 以便于日后更容易恢复耕种。总之, 在建设过程中, 要时刻重视其对未来的影响,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处理问题, 这样才能促进建设快速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其中,条例要求学校抗震标准高于房屋、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工程重大问题将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将严处、重建依法实行税收优惠等。
(摘自新华网2008年6月9日)
电信重组后发三张3G牌照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5月24日发布了《三部委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公告指出,基于电信行业现状,为实现改革目标,鼓励中国电信收购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此外,公告还指出,改革重组应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就会发放3G牌照。
(摘自人民网2008年5月25日)
18名干部到国家信访局挂职锻炼
近日,中组部启动了选派中青年干部到信访岗位挂职锻炼试点工作。首批从中央国家机关选派了18位同志到国家信访局挂职锻炼,担任信访督查专员或督查专员助理,其中司局级干部10人,处级干部8人,女干部3人,年龄最小的38岁。
(摘自《京华时报》2008年5月28日)
征地补偿不足 责任人员可能撤职
近日公布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指出,行政机关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批准低于法定标准的征地补偿方案的,未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障费用而批准征地的,未按期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用的。
(摘自《新京报》2008年5月30日)
《律师法》等一批法律法规6月1日起施行
自6月1日起,“限塑令”、新《律师法》、《禁毒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正式施行。其中,新《律师法》特别规定:“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 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律师会见当事人时,旁人无法听到双方谈话内容。此外,新《律师法》规定,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
(摘自中国新闻网2008年6月1日)
今后塑料袋须印环保声明
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关人士5月29日介绍,质检总局围绕塑料袋环保、安全和标识等要求制定了3项标准。第一项标准规定了塑料袋的最小厚度,规定塑料袋必须有类似“为保护环境和资源请多次使用”的环保声明,同时还规定了直接接触食品的塑料袋的卫生指标和标识。另外两项标准涉及塑料购物袋的定义、术语、要求、检测规则、包装、储存,及塑料购物袋快速检测方法。
(摘自《新快报》2008年5月30日)
商品住宅开发时间最长3年
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明确,今后国有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要明确填写建设项目的开工时间、竣工时间。属于商品住宅项目的,原则上开发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年。
通知要求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示范文本的要求,规范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督促用地者严格履行合同。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8年6月1日)
6月起部分食品进出口关税下调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从6月起对6类共26个税目商品进口税率进行调整,主要降低了部分食品、药品等商品的进口关税,这意味着进口冻猪肉、婴幼儿食品等商品的价格将有所回落。
据透露,从200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我国冻猪肉进口税率将降低至6%;鳕鱼、开心果、婴幼儿食品以及乳清和酵母等共9个税目商品的进口税率将降低至2%至10%;豆粕、花生粕等饲料进口税率将降低至2%;部分血液白蛋白和人用疫苗共4个税目产品的进口税率将降低至0。
(摘自《京华时报》2008年5月29日)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7.5%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这是人民银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后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将达17.5%的历史高位。
(摘自央行网站2008年6月7日)
广东:将对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广东省审计厅日前发布消息表示,广东省将对高等学校校长进行任期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与效果进行审计。主要针对高校校长任职学校的校本部及该校长分管或任法定代表人的校属单位,必要时可延伸审计至学校管理的其他二三级单位,包括校属企业及学校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审计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的形式公开,对于社会公众关注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审计结果可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摘自人民网2008年5月16日)
湖南:开展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检查
从5月15日开始,湖南省开展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检查,重点清理规范职业资格的设置,考试、鉴定的组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印制、发放,职业资格培训、收费等活动。
(摘自《法制日报》2008年5月16日)
重庆:提高公务员考录面试的透明度
重庆市采取四项新举措提高公务员招考面试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一、首次进行集中面试,全市1900余名考生同一天在全市51个面试考场统一参加面试;二、调整市级部门面试考场的考官构成比例,减少考录单位的考官人數;三、改变单一的结构化面试形式,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四、在永川区面试考场,试行对8名考官从全市面试考官库中抽选调配,变本地本单位考官为异地考官,防止“人情面试”和“关系面试”。
(摘自新华网2008年5月26日)
北京:提高“三无”人员生活费
北京市属福利机构内供养的“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无经济收入来源)的生活费标准,即日起提高至少200元,其生活费标准将同城市低保标准挂钩。
(摘自《新民晚报》2008年6月2日)
深圳:局级干部差额票选 区人大代表直选
6月6日,深圳市召开市委四届十次全体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深圳将启动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包括:探索试行区级人大代表直接竞选制度,增强人大代表的民意基础;全面试行区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探索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探索实施行政处罚调查权和决定权适当分离;把局级正职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交给市委全体扩大会议,先由市委全委会投票,差额确定正式考察对象,然后市委常委会对考察对象进行票决,差额选出局级干部等。
(摘自《南方日报》2008年6月7日)
唐山:选任干部电视直播
日前,唐山市在选任干部的过程中,采取公推公选方式,竞选人竞选演说、答辩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向全市人民公开。在演讲答辩过程中,5名候选干部轮流登台进行半小时的竞选演说和答辩。由外地聘请的7名专家和随机抽取的50名民意代表打分,得分最高的前3名确定为拟考察人员。
(摘自《北京晨报》2008年5月28日)
商丘:出资鼓励公务员“下海”
5月22日,商丘市委、市政府召开“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全民大创业”实践活动动员大会。该大会出台的《关于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全民创业的若干规定》规定,商丘市公务员辞职创业,可按照其本人“工龄×5×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卫生教育系统除外)辞职者,补偿标准为“工龄×3×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另据规定,只要是国家无限制的行业,允许“零注册”,私人家庭场所也可以视作合法的经营场所。
(摘自《新京报》2008年6月6日)
济阳:“以奖代补”助推新农村建设
山东省济阳县,今年以来积极实施“以奖代补”的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奖励主要投向奶牛养殖、标准蔬菜大棚及沼气池的建设。按照“早购多补”原则,在全县新增奶牛1000头以内时每购进一头奶牛补贴800元,1000头至2000头之间时每头补贴700元,2000头以上时每头补贴600元;对于冬暖式标准大棚的建设,每新发展1处规模在100个棚以上的片区,奖励10万元,每发展1处规模在50个棚以上的片区,奖励5万元,每发展1处规模在30个棚以上的片区,奖励2万元;对建沼气池户数达到60%以上的行政村给予奖励,在上级补助1000元的基础上,每户再奖励300元。
(摘自新华网2008年6月9日)
口区:城管说脏话狠话被定违规
日前,武汉市口区城管系统召开文明执法会议,将16条日常接待用语、17条行政执法用语、24条电话用语予以规范。同时,30句不文明用语,包括带有蔑视性的称谓,如“老头”、“老太婆”、“神经病”、“乡下人”、“我就这态度,怎么了”、“就罚你了,怎么着”等,都成为禁语。若市民发现口区、街两级城管执法队员及协管人员,在执法或管理过程中,有语言、行为粗暴不文明的,可直接向该区城管执法大队督察科举报。
一年来,我在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党员干部是多么的难,想要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就更是难上加难。回想“5.12”地震发生后那一段艰苦的日子,党委党政领导始终和村民在一起,根据我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上下协调、统筹各方的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组织我队村民有条不紊地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根据“公开、公平、公正、公认、透明”原则,将全队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地广泛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实行“阳光作业”。
作为肖家四队的负责人,我有幸得到领导和村民的信任,不管天晴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我都坚持党委政府树立的一切为民的工作思想,上村下户,挨家挨户访问,准确掌握各户村民的受灾情况,为老百姓运送物资发放、组织群众生产生活,使每一位群众都能恢复正常安全的生产生活;尽最大全力为垮塌户和没有宅基地的农户寻找宅基地,规划基地,动员土地户把土地让出来;地震后,我组的村民人畜饮水受到严重的破坏,通过实际调查,我在第一时间述写报告给办事处,争取资金,解决饮水问题,上级马上调拨资金,给我们安装了临时饮水工程,解决了我队村民的一件大事。看似一件件繁琐的小事,如果做不好,也会影响重建工程建设进度。特别是一些村民不理解政府政策,“钉子户”也为数不少,这就更需要我们耐心的解释,寻找更好的工作方法,争取在维护老百姓最大利益的同时推进灾后重建的顺利开展。工作任务重,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我们在党委党政的领导下,虽然苦难辛苦,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可人的成绩,这与党委政府科学的领导和官民上下齐心是分不开。现在,我队80%的村户已完成了民房统一规划建设,重新住上了安全温馨的房子,剩下的村民住房也正在按计划进行建设之中。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周围欣欣向荣的景象,我虽然疲惫却也十分激动和高兴。我知道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职责,这也是我工作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离党的要求还差的很远,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还差的很远,我还要努力学习,深入了解,虚心接受党和人民对我的考验。
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不够深入,本人文化程度有限,理解能力有限,有一定的惧怕心理。
二、总想做到十全十美,犹豫不决不够果断,政策宣传不到位,处理方式不够变通。
解决方案:
一、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努力工作,深入群众,搞好群众关系,多开展民主生活,充分搜集各方意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二、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
三、及时总结工作,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案。虚心接受意见,在党委党政的.领导下,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紧密团结在办事处党委党政周围,把宣传工作做好,做好群众工作。
五、民主生活会议一致通过,虽然没有什么意见,但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争取迈向一个新台阶。
201X年工作安排:
一、首先搞好春节工作安排和清洁城乡工作,努力营造和谐清洁美丽的环境。
二、加强科学实践发展观的学习,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政治素养。
三、春节前,完成石龙二组到肖家四组的饮水工程,保证村民日常用水。
四、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郭家河完成路基整平工程,协助政府完成陵保快速通道和安置点农转非工作。完成安置点饮水安装、基础配套设施。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原省工业交通办公室负责全省工业恢复重建工作。潘国煜同志做为当时行业处副处长,具体承担了规划编制、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工作。2009年机构改革后,她担任省工信厅规划处副处长,虽然岗位调整了,但仍继续承担这项工作。在两年多时间里,多次深入灾区,任劳任怨,克服诸多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受灾地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工信部关于编制灾后工业恢复重建规划的要求,主要完成:一是按照陕西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编制受灾五市恢复重建规划。为了按时保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专门起草了《陕西省地震受灾地区工业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提纲》,在汉中等5 市和行业规划基础上,编制了《陕西省地震受灾地区工业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二是按照工信部的要求,编制《宁强、略阳、勉县、陈仓四个重灾县(区)的工业布局规划和产业调整规划》。编制过程中,力求把恢复重建和产业布局调整相结合,使灾后重建成为提升产业和谋求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此基础上,工信部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并与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三是按照省发改委的要求,研究提出了《我省地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导向意见》。
二、着眼地方经济长远发展,布局谋划恢复重建项目。在编制《陕西省宁强、略阳、勉县、陈仓区地震灾后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过程中,潘国煜同志组织专家组,深入4个重灾县区,从实现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着眼,谋划产业布局,筛选论证项目,共提出工业恢复重建项目167项,总投资203.4亿元,全部列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之中。特别是略钢恢复重建项目,工信部从产业政策考虑,不同意列入规划。经反复沟通,我们提出略钢与龙钢整合,生产100万吨优质钢的重建方案,最终获得国家认可,列入规划。在组织项目实施中,她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结合项目特点、前期工作进展及资金落实情况等,提出分类指导意见,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跟踪服务。2009年机构改革后,结合现在的工作职能,又提出在技改资金安排中向灾后重建项目倾斜,得到厅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使汉中八一锌业、宝鸡祥和面粉等一批重点项目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研究把握政策,及时了解反映恢复重建情况。按照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和要求,及时做好情况上报和意见反馈:一是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听取省上各部门工作汇报。先后十多次为有关调研、座谈和工作研究会议撰写汇报材料。二是对国家发改委《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从产业政策、重点企业、资金使用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参加了国家发改委《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论证会,并为领导准备有关书面意见材料。这些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在修改时被采纳。三是将工业恢复重建方面的工作以各种形式向省委、省政府及工信部报告,乐际书记曾在《送阅件》上批示:“很好,请继续抓好落实。”四是按照工信部及省上的安排,承担地震灾害志工业部分编写工作,拟定了《省工信厅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写方案》,已先后编撰完成并分别向工信部、省发改委、省地震局提供了《陕西省地震灾害志工业部分》、《陕西省抢险救灾志工业部分》、《陕西省灾后重建志工业部分》2008年、2009年部分。
四、克服困难,甘于奉献,踏踏实实做好恢复重建工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量大,该同志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毅然承担起这项艰巨任务。为了衔接好工信部与受灾三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确定恢复重建项目、落实项目资金,她近十次到北京汇报、沟通,争取更多的支持。在最紧张的日子里,她白天座谈了解情况,搜集资料,晚上回家完成《规划》、汇报材料等文字性工作。由于工作强度大,精神高度紧张,出现了严重失眠,半年后才逐渐好转。
摘要: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汶川地震给四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两年的时间内灾后恢复重建就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论文在总结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关键词:汶川地震
灾后重建
社会主义优越性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008年 5月 12日, 汶川发生了 8级大地震,遇难人数近7万人,受伤人数高达 37万多,房屋大量倒塌,北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和大量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致使五百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万亿元。这是建国以来强度最高、破坏性最大、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给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这场灾难,前所未有的地震强度和威力打破了国内的宁静,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深深的震惊与哀伤之中,对国家、社会, 对整个中华民族造成了空前的影响和震撼。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灾后恢复重建的力度之大、进度之快、变化之巨、效果之好,更是大大超乎人们想象,创造了新的人间奇迹。这个奇迹,是依靠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创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无私援助以及国际社会积极援助的结果,更是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灾后重建的奇迹,再一次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1、灾后重建工作 1.1灾区通信基础设施
汶川地震给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公众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四川全省近35%的移动通信基站受损,受灾严重地区与外部的通信全面阻断,部分地区基层生产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灾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滞,直接经济损失共计67.94亿元。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和企业紧急动员、密切协同、上下联动,迅速成立通信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启动各级通信保障预案,第一时间组成抢险突击队。通信业展现了大无畏精神,经过艰苦卓绝努力,付出生命代价,全部完成了重灾乡镇的抢通任务,迅速有效地保障了抗震救灾的通信需求。1.2城乡住房建设
目前,全省城镇重建住房累计已开工23.6万套,开工率91%。其中,已建成11.65万套,建成率45%。需维修加固受损住房135.27万套,已完成125.8万套,完成率93%。
全省需重建农村住房127.57万户,已开工建设127.55万户,开工率99.98%,完工126.59万户,完工率99.23%。因余震新增农村住房需重建20.94万户,已开工15.18万户,占72.5%,其中完工9.41万户,占45%。农房重建上,出现了都江堰市向峨模式和彭州市升平模式。城镇建设方面,注重将城镇住房重建与统筹城乡相结合,都江堰市“壹街区”模式具有代表意义。38 个需要恢复重建的重点城镇中,已有33个完成重建主体任务。到今年9 月,受灾最为严重的汶川、北川、青川县城和映秀镇、汉旺镇,也将建成城镇基本框架,形成城镇基本功能。截至今年5 月5 日,39 个重灾县需恢复重建的3000 多所学校,近九成已竣工; 截至4 月30 日,在建的医疗卫生项目2200 多个,近六成已竣工。这些公共场所成为当地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将灾后重建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产业重建成效明显。2009 年,四川省生产总值14151.3 亿元,增长14.5%;2440 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达99%。2009 年,四川旅游收入继2007 年之后再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472亿多元,比震前的2007 年增长21%。、1.3对口援建基本完成
2008年6月18日,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震后4个月,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中国政府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截至目前,山东省安排各类援建项目260个,已完工163个,完成各类援建投资68亿元;辽宁省安排各类援建项目88个,已完工88个,到位各类援建投资23.3亿元;河北省安排各类援建项目108个,已完工58个,到位各类援建投资25亿元;河南省安排各类援建项目300个,已完工221个,现到位各类援建投资23.4亿元。
对口援建的帮助下,两年来绵阳市建成永久性农房近51万套,完成重建任务的99%;城镇住房重建开工99.5%,完工79.3%。城乡住房加固全面完成。全市学校重建完工652所,医院重建完工311个,分别完成重建任务的87%和82%。全市建成敬老院、福利院600多个,2万多名“三孤”人员得到妥善安置。灾区工业实现了质和量上的双提升,2009年的绵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此同时,以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对口支援逐步实现了向对口合作的转变。目前,北川-山东、安县-辽宁、江油-河南、平武-河北四个对口援建工业园区已有入园企业58户、协议引资64.32亿元,援建从“输血”转向了“造血”。1.4经济建设
9月底,传来消息:重建项目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85%,18个省(市)对口支援工作基本完成,灾区经济发展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总量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六个重灾市州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769.9亿元、655.5亿元、694.2亿元、240.7亿元、216.8亿元、94.1亿元,其中,成都、绵阳、广元、雅安、阿坝GDP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上:灾区过去小而散的工业布局被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关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所取代。德阳园区总体建成面积已由震前的20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79.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由100余户发展到1176户。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成都汽车等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
效益上:1—11月,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441亿元、41亿元、42.2亿元、13.9亿元、13.9亿元、11.8亿元,均大幅超过震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灾后面貌脱胎换骨。“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以举国之力,托起灾区经济重生,体现了中国的力量。中外人民对灾区的深情不会虚掷。“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位”。一大批特色产业“横空出世”。一棵红豆树承载着重灾区什邡红豆村的“品牌梦”,打造“中国婚庆旅游第一村”今年走出了坚实的一步。“水乡藏寨”汶川三江乡升格为4A景区。
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势头正旺。今年12月,彭州市、苍溪县、江油市等地震重灾区加冕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二十强。开放合作:
对口援建省市与四川合作建立的20多个产业合作区,将成为未来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速通道。
2、社会主义优越性
灾后重建,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依靠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创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无私援助以及国际社会积极援助的结果,更是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党的坚强有力和卓有成效的领导,是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人间奇迹的关键所在。2.1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地震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周密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眼长远、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出台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措施,迅速组织开展对口支援。中央财政及时设立“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中央财政累计下达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超过1500 亿元,出台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且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的4 万亿元投资中有1/4 投向了四川。灾区群众生产的生活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和提升,党的领导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融合、民族大团结,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2.2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面貌的巨大变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鲜明的先进性和各级党组织高效的执行力,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民族利益、人民福祉的忠实代表和坚定维护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充分证明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就能凝聚起万众一心、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伟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是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人间奇迹的制度保证。灾后重建空前的援建规模和成效,显示了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速度”的巨大威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激发和形成的精神力量,是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人间奇迹的强大动力。
2.3中华民族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涵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着举国上下同心同德,海内外同胞和衷共济。支援方与受援方协同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援建单位把物质支援与智力支援、“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输血”与“造血”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保证了各项援建任务的顺利推进,三年目标任务有望两年基本完成。全国各地的援建单位和人员、广大的志愿者,以自己的心血汗水和无私奉献,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伟大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连心曲,奏响了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的新的时代乐章,生动诠释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是任何艰难困苦也挡不住、压不垮的。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四川、陕西、甘肃3 个受灾省的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医院、道路、水电、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恢复,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大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历史文化受到保护,生态不断修复,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的幸福生活。在未来道路上,彰显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将使灾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将使全国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将永久传承。
参考文献:
1、《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几点思考》,刘丽娜、邓桢澜,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灾后重建土地整理, 先规划后整理
为了保障汶川地震灾区土地整理的顺利实施和整体效果,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首先根据地震灾情, 修订与完善新的土地利用规划。其目的是通过灾区新的土地利用规划, 使灾区在灾后的土地整理过程中, 考虑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等环境因素, 根据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思路, 合理规划城镇、小城镇及农村集中居区的布局, 亡羊补牢, 以减轻未来可能遭遇自然风险袭击下产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灾区土地利用规划是项极为复杂的工作, 要从城镇、小城镇、农村的性质、功能、规模、发展预测, 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出发, 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工程建设、防止灾害等等因素, 综合抉择。地震以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环境评定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如何评定以及如何在灾区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 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与统一的评定标准。因此, 在编制灾后重建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时候, 首先要设计一套地震以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环境评定技术规程, 对地震以及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环境进行科学评估, 并且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条件因素, 在灾区修订土地利用规划中作为重要参数来考虑。
其次, 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分项规划的编制与修订, 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在综合分析与比对后作出可行方案。这些因素,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 包括地圈、水圈、水文等;二是社会条件, 包括政治、文化、经济;三是发展预测, 包括整理区性质、功能的确定, 经济结构及产量、产值的预测, 人口数量和结构以及地区分布变化的预测, 环境的变化的预测等等。把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 综合分析, 才能编制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分项规划。
再次, 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必须配套全面管理体制来保障。但是, 从地震防灾规划的实施来说, 也应有特定的要求。这就是抗震部门应该共同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并且运用政策干预, 引导建设部门合理地进行建设项目安排, 从而使土地整理区改造和建设过程变成同时也是提高整理后抗御地震能力的过程。[1]
最后, 要注意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和建筑政策的一致性。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有地表断层、地面振动、土壤破坏等。为了减轻这些因素所造成的损失, 应当使土地利用规划和建筑政策相适应。[2]
二、以灾后农村土地整理为契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汶川地震受灾的84个灾区大部分土地属于农村, 其主要构成为耕地、林地、农民宅基地、河滩地、山地、草地。由于地层变动的影响绝大部分土地都存在不同程度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移位、断裂、翻覆等变化。除了人迹罕至的区域外大部分农村土地都需要修复和整理。农村发展的基本任务是振兴农业, 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 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是灾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选举措, 农村土地整理对灾后新农村建设基础性工程, 是灾后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1.灾后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的使用取向要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结合
近年来, 国外土地整理越来越注重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 即追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农村建设与全面发展为目标, 通过土地整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全面发展是当前土地整理发展的总趋势。基于这种理念, 灾后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在进行规划设计时, 要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结合, 对投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 充分考虑灾区各农村生产劳动和风俗习惯, 从适用、方便、美观优化的角度出发, 立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 归并灾区农村宅基地, 建设受灾农村群众集中居住区, 把村庄内的受灾和未利用地开垦整理成高品质耕地。
2.灾后农村土地整理, 耕地质量、数量并重, 以提高质量为主
汶川地震前国家已经提出了坚持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硬性指标, 也就是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 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设用地增加是必然的趋势, 要确保“吃饭”与“建设”两不误, 一方而应该提高上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 尤其是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另一方而通过土地整理等有效措施来补充耕地, 以抵消避免不了的占用的耕地指标;另外, 还应增加对耕地的投入, 以提高耕地质量及其生产能力, 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针对可能出现的新增耕地造假的现象, 应该坚决杜绝, 加强灾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全程监督力度, 以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 数量不减少。
3.灾后农村土地整理后要明晰产权,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灾后农村土地地整理必定牵涉到土地权属的调整, 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调动各方而积极性、使灾后土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之一。土地整理中权属调整的顺利进行, 对促进灾区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而拥有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明晰的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 只有这样, 产权主体才能在未来收益和现时代价之间综合权衡。因此, 要充分实现产权明晰, 避免产权共有, 使灾后土地整理区域内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另外还应明晰土地整理收益分配关系, 坚持“谁投资, 谁收益”的土地整理激励机制。
4.灾后农村土地整理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完善景观的整体布局
灾后农村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是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 通过采取各项措施,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协调人地关系, 缓解人地矛盾。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 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也就是说土地整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上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 应作好灾区土地整理生态评估, 重视中低产田改造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营造防风林、生态林。从而通过土地整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实现灾后土地可持续利用。在灾后农村土地整理中, 不能仅仅立足于短期的单纯的地块合并、调整改造, 还需依据景观生态学和地质学的有关理论进行综合规划设计,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念, 明确土地的利用状态及生态保护情况, 利用地质学的理论鉴别土地性质, 明确土地可最适合的用途, 确定土地整理的方向, 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 建立生态流通畅的网络系统。在规划中融入环境和生态保护和预防灾害的理念, 对于灾后土地整理的正确实施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3]
5.通过灾后农村土地整理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
农村地区地震安全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 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初, 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和曾培炎副总理就对18位院士联名提出的“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议书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地震局、发改委、建设部等单位予以研究。农村地区房屋地震安全问题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新时期我国防震减灾奋斗目标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行动。通过灾后农村土地整理, 在整理后的土地上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 事关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 也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通过灾后农村土地整理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可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地震安全的重视程度, 增强农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建立完善有关农村建房的法律法规体系,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三、以灾后城镇土地整理为契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汶川”大地震84个灾区中的21个重灾区城镇损毁严重, 其中北川、汶川、青川几乎全城尽毁, 城镇重建正在准备之中。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教授认为,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新城镇的选址上, 可以原址重建, 也可以重新选址, 关键看当地地质环境条件。在龙门山山前的平原和靠山坡麓局部缓坡地带, 地形地质条件较好, 可考虑原址重建;而沿断裂带两侧一定范围的中、高山区,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次生地质灾害极为发育, 已不具备原地重建条件, 需要重新选址。山区重建计划中新址选择要考虑的地质因素, 最重要的是, 灾区各级灾民安置点以及今后建设的城乡集中居住区要避开三条主断裂带 (即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茂汶断裂) ;其次, 灾区灾民安置点以及今后建设的城乡集中居住区要尽量选择在山间平坝、河流阶地、山麓缓坡和丘陵地区;灾区灾民安置点以及今后建设的城乡集中居住区, 要避开重大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点;在城镇建设中, 高地震烈度区建筑物单体的结构要尽可能保证相对的均匀, 规划中要考虑设置紧急避难所。国外有的学者认为, 遭地震破坏后的城镇选址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因为它包含了多种活动。无论是在新址重建, 在被地震破坏的废墟上重建, 都无一例外的需要通过城镇土地整理这一必要环节来实现。因此, 灾后城镇土地整理是决定城镇未来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1.通过灾后城镇土地整理建设生态圈中的城镇
在地震灾区重建家园的过程中, 城镇、开放空间、农地、森林等都应该看作是整个生态圈的各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城镇作为人类利用土地以开展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其人口的密集度, 城镇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自有其独特之处,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镇, 其生态特征显然不同于农业用地以及开放空间。城镇中的废气、废水、废物以及噪声污染对城镇里的生物, 河道下游的生态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城镇的绿岛效应对周边生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城镇周围或城镇间的露天农地又被称为绿色心脏地 (Green Heart) , 对维持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镇之外的开放空间、湿地等对生物的培育、繁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灾后城镇规划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城镇重建本身, 而应该把城镇与开放空间, 农地、林地等共同作为一个地区的生态圈的有机组成部分, 立足于保护生态来规划灾后城镇。灾后城镇土地整理工作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 应该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来进行。市地整理必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改变灾前城镇的地形地貌, 对城镇内的生物多样性必然产生某些影响。不仅如此, 作为生态圈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也必然会影响到周边农地、开放空间的生物多样性。在市地整理的过程中体现这种指导思想, 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就必须考虑整理对整个生物圈所产生的生态效应。通过灾后市地整理, 把灾区城镇建设成为建筑错落有致, 绿地广布, 河水清清, 鸟语花香, 清洁优美, 安静舒适的生态型新城镇。将城镇、农地和外部开放空间建设成一个自组织和自稳定的自然-人工复合稳定的土地生态系统。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市地整理中的体现, 是“人类中心论”的发展模式向“生态中心论”的模式转变, 力图寻求一种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整合发展模式, 即实现“人-地”协调发展。[4]这也是通过市地整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具体形式。
2.通过灾后城镇土地整理建立内部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
灾后城镇应该与其他相关的生态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经济系统。为此, 灾后重建城镇内部也应该将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以及所体现的不同功能, 进行分区规划, 统一协调, 使不同的功能区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其根本原则是将功能相同的区域连成一片。对每一个区域, 规定每一宗地的土地使用条件, 并对区内每宗土地利用的类型、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指标, 甚至包括停车位和景观规划都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
功能协调的城镇必须在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下才能不断地完善, 同时必须借助于灾后市地整理的釜底抽薪机理才能事半功倍。因为, 市地整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城镇道路系统的完善, 城镇的道路交通就像一个肌体的血管一样, 能及时快捷将人员和物资运送到其目的地。通过灾后市地整理正好可以大刀阔斧的使城镇内部缺乏功能系统分区的状况得到改善, 将城镇按功能分区进行整理, 并使得它就像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各自发挥其作用, 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3.通过灾后城镇土地整理建立有进有退的新型城镇
从城镇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 城镇总是有其独特的兴衰存亡的规律。有新兴城镇出现, 也有城镇被历史的地震颠覆、洪水所淹没, 变为废墟。在人地矛盾如此尖锐的今天, 土地整理也应是双向的:土地城镇化, 灾后城镇土地整理。当然, 城镇退出历史舞台在短期内可能不易看到, 但一些大型的工矿企业或者由于自然灾害, 或者由于资源枯竭、塌陷等退出城镇地区, 抑或就此消失, 却是可以看到的。我们还有一种意义的退出, 是指城镇从一种主要的功能退出, 转而变为另一种功能性城镇。不管是哪一类退出, 都需要进行城镇土地整理。这种城镇土地整理通常有两种方向, 一是转为城镇中某一功能区的其他用途, 另一方向则是将其直接转化为农地或者是变成开放空间, 提高整个生态圈的自我恢复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意味着, 我们在进行灾后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时候, 也要给城镇将来的复归做适当的安排。此为城镇之退。城镇之进, 就城镇化方面,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土地整理给我们启示:[5]通过灾后的土地置换, 将优等的土地用于生产, 劣质的土地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工厂, 利用土地整理, 使农业用地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提高灾区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通过卓有成效的灾后土地整理, 我们有可能将城镇化从吞噬优等的良田这样的非良性发展中退出, 完全可以限制城镇占用优等土地, 而将城镇建立在荒地、滩涂或者贫瘠的山地等劣等土地上。只要建设好优质高效的交通体系, 健全的公共设施, 灾后重建的新城镇完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新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刘锡荟.地震环境评定与土地利用规划[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1986, (02) .
〔2〕叶耀先.地震区建筑设计、城镇规划及土地利用[J].建筑学报, 1984, (02) .
〔3〕刘娜.浅议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土地整理问题[J].农业与技术, 2007, (06) .
〔4〕吴军.城镇化中的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09) .
地震对雅安城镇化的影响
居民住房受损多,重建居所任务重。“4·20”地震中,雅安市农村住房倒塌11.81万余间、涉及33745户,其中严重受损24.27万余间、涉及69368户;城镇住房倒塌7.07万余间、涉及23126户,严重受损10.81万余间、涉及37011户。
可用土地更少,城镇发展空间受限。“4·20”地震中,雅安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耕地和建设用地又遭到大量损毁;同时,灾民自搭自建过渡房5.63万间,也占用了耕地和建设用地,使雅安可用土地更加紧张,城镇发展空间受限。
产业受到冲击,城镇就业岗位减少。“4·20”地震中,雅安产业受损严重。9个产业园区均不同程度受损,芦山、荥经、天全等县工业集中区企业直接损失68.5亿元,间接损失8.62亿元,园区内企业全部受损。此外,旅游等相关产业也遭受严重影响,就业岗位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使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减弱。
灾后重建中推进城镇化的机遇
城镇重建和提升将会增加对灾区农民的吸引力。重大重建项目将会推动重点人群进入城镇。雅安就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比全省、全国高,表明雅安市的青壮年劳动力比重更大,而青壮年劳动力是城镇化的重点对象。随着灾后重建政策的出台和重大重建项目的实施,这部分人将会在城镇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定居城镇的可能性更大。同时,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将会推动灾区农民进入城镇。
灾后重建中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一是需对原有城镇体系规划布局进行调整及选择以何种类型城镇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大中小城市比重以及城镇规模等问题。
二是灾区进城农民安置的问题。雅安是财政弱市,地方财政无法承担受灾区农民在城镇建房的资金补贴,如何建立住房重建资金筹集与分担机制将是一个突出问题。
三是重点产业培育和灾区农民技能培训的问题。这将在短期内造成灾区结构性失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会极大地制约灾区农民进城。
四是灾区农民户籍和社会保障问题。目前农民向中小城镇迁移入户的障碍虽然不大,但农民迁移后其在农村的耕地、林地和宅基地如何处理仍无明确政策规定。特别是雅安地广人稀,农民从山林土地中获得收入的机会要大于其他农业地区。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8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85.6元。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此类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灾区农民进城居住的积极性。
同时,随着城镇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大量灾区农民城镇化将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在灾后重建中推进城镇化
科学规划,统筹布局,引导人口合理集聚
科学规划,抓好“1+6+5”重点城镇体系建设。即抓好1个中心城市(雅安市)的主城区建设,使之成为川西重要的大城市,发挥全市城镇化的龙头引领作用;抓好6个综合性城镇(6个城关镇)、5类(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矿区经济型、交通枢纽型、风景旅游型)特色专业镇建设,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统筹布局,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根据雅安的市情和发展定位,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原则,将重点城镇作为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引导灾区农民向东南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适度开发区城镇集中,减少和控制限制开发区城镇的人口。严禁在高山高原、中山深谷地区照搬平原地区城镇发展模式。
加强整合,扩大城镇人口规模。据研究测算,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人左右的城镇,才能比较合理地配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而雅安市许多小城镇的人口不到1万人。因此,有必要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特别是部分城镇异地重建的机遇,在城镇密集区加大整合力度,新建一批建制镇,引导人口集聚,发挥建制镇对城镇化的重要带动作用。
多渠道筹资,解决灾区进城农民住房保障问题
构建住房重建筹资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灾民自救”的资金筹集机制,即省市县政府补贴一部分、社会机构帮扶一部分、灾民自己承担一部分。形成较强的住房保障供给能力和相对完整的梯度保障供应体系。
建立分级补贴政策,引导灾区农民向城镇集中。灾区住房重建补贴标准不应超过当地经济适用房平均价格的1/4。鼓励全省地方性金融机构增加灾后重建住房信贷,出台延长还贷期限和执行分段还贷的优惠利率政策。对于到城镇购房或建房的农民,给予房价2/5的补贴。住房重建信贷还贷期限可以在原有优惠政策基础上延长1年、政府给予10%的贴息。
尝试建立以耕地、林地换住房的政策。建立政府搭建-灾区农民-相关中介机构(或业主)-城镇住房置换平台体系,鼓励到城镇集中居住的灾区农民向城市居民和其他社会投资者租让自己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权益,换取资金购置城镇安置房,但承接者不得改变耕地、林地的用途和属性。
建立灾区进城农民住房重建优惠制度。由政府为灾区农民在城镇组织建设的安居房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转让时免征土地增值税、印花税,3年内免征耕地占用税。3年内,灾区农民在雅安市内所有城镇购房免征契税。
允许灾区农民联合在政府规划建设的特色镇集中建住房。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标准下,允许灾区农民联合在除雅安主城区外的城镇购地建设自用房,享受上述所有优惠政策。
振兴产业,提升城镇就业吸纳能力
调整灾区产业结构。围绕生态市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加速传统转型升级。符合要求的特色优势产业企业给予新建技改投资补助和银行贷款贴息支持;对地震中受损的落后产能予以淘汰。
nlc202309020025
优化灾区产业布局。根据雅安产业发展的区位及资源环境条件,构筑“一核两带”产业空间格局。“一核”即雨城-名山产业核心,以电子信息、建材等为主;“两带”包括天全-芦山-宝兴产业带,以能源、建材、石材加工为主,荥经-汉源-石棉产业带,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主。
加快建设灾区产业园区。因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毁损,需原址重建或异地重建的受灾园区,免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使用费。对于纳入灾后重建规划的受灾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用地以及受灾园区企业搬迁用地,应单独下达用地指标,市、县人民政府可先行安排供地。支持芦山、宝兴、天全等重灾县建设“飞地园区”,发展工业,根据条件经按程序批准可增设或扩大部分省级开发区。
加大灾区企业扶持力度。3年内,省政府工业、旅游、商贸物流、科技等发展资金要切块重点支持灾区企业。积极帮助灾区企业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优先安排灾区企业重大项目进入省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目录。开辟灾区企业纳税通道,优先办理灾区企业各种政策退税。
加强指导,促进灾区农民进城就业
加强灾区农民技能培训。围绕雅安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组织灾区农民参加“阳光工程”等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促使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培训采取乡镇统一推荐和农民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法,培训费用由省政府补贴。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及其管理。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鼓励企业吸纳灾区农民就业。芦山、宝兴、天全等重灾县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中,招用灾区农民,经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按每人每年5000元定额标准(可上下浮动20%),予以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吸纳灾区农民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中小微企业,参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执行。
鼓励灾区农民到城镇创业。芦山、宝兴、天全等重灾县农(下转第43页)(上接第45页)民到城镇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按每户每年10000元的限额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3年内,每户给予3000元经营场所租金补贴。
加快改革,消除灾区农民进城的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障碍
降低进城门槛。在主城区务工经商3年以上、购买50平米以上商品住房的雅安籍灾区农民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迁移入户;灾区其他农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大中专学生可在全市任何城镇(包括主城区)落户。
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灾区农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自转户之日起至本轮土地承包期内继续保留承包地、林地的收益权或使用权。自转户之日起至原户主去世,享受宅基地、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参照同时期区县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今后征地时不再享有补偿权利。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按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给予补偿,具体补偿标准和办法由灾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在市内就读的本市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入学时户籍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个人征地补偿收益权,符合资助条件的继续享受学费、生活费补助,毕业后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
建立城镇新老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灾区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承包地,其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所需资金由区县国土部门核准的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的补偿费代缴。不足以缴纳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有剩余的,退还给转户居民。
灾区农村居民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企业职工(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不符合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合作医疗。
加大投入,确保灾区农民进城后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加大对灾区进城农民子女的教育保障。各灾区县人民政府要留足教育用地,按照城乡规划,在主城区、区县城、小城镇加快新建一批幼儿园、中小学。做好新增学校师资配备、师资专项培训等工作。灾区进城农民子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的同等待遇,同等享受国家政策优惠。
加大对灾区进城农民的卫生服务保障。按照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设备,保障灾区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在城镇同等享有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
对灾区进城农民执行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进城前结婚的灾区农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进城后结婚或进城前已育有1个子女的灾区农民,给予5年的政策过渡期。在政策过渡期内,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恢复重建工程所需**的请示
市人民政府:
今年“5·12”地震灾害,是我县建县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在****多户受灾群众中,经认真复查并报请市政府认可,共有****户群众民房需恢复重建。针对部分房屋倒塌户和滑坡搬迁户需另行选址建房的实际情况,我县在**、**、**、**、**5个地方集中安置***户****名受灾群众。目前上述5个集中安置点建设正在抓紧进行,房屋主体工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是,由于*****供应不足,极大程度地制约着工程建设的向前推进,特别是***、***和***3个集中安置点***紧缺。经认真测算,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共需****吨,特请市人民政府帮助协调解决。
建质[2010]85号
各有关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设交通委):
今年3月至4月,我部对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程质量进行了督查。从督查的工程情况看,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灾区省和援建省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广大建设者全力以赴,认真组织,精心建设,严格管理,工程质量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质量通病和建设程序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恢复重建工作已进入“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工程质量,圆满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现就进一步加强恢复重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恢复重建工程收尾工作的重要性
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事关受灾群众切身利益及灾区长远发展。目前恢复重建工程大多进入了收尾阶段。因时间较紧,项目数多,工程量大,竣工验收集中,工程投资、参建等主体多元化,使得收尾阶段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任务更加艰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灾区省、援建省市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工程参建各方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恢复重建工程竣工收尾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二、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工程建设标准
恢复重建工程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责任主体和工程质量检测等有关机构要严格执行各项法定程序和工程建设标准。所有恢复重建工程,无论其资金来源方式如何,无论其建设管理方式如何,均应按规定办理相关基本建设手续。要严格防止因赶工期、抢进度而产生质量通病和质量隐患。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定程序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要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严肃处理。
三、狠抓工程质量责任落实
恢复重建工程各参建单位、专业机构和有关人员要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对工程质量承担相应责任。要进一步严格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关键岗位执业人员负责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制度。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在每栋建筑物明显部位永久标注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名称及主要责任人的姓名,接受社会监督。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处理新闻媒体曝光和社会公众发现的质量问题,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四、强化工程竣工验收监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恢复重建工程竣工验收各个环节的监管,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验收程序的要求组织工程竣工验收,住宅工程还应做好分户验收。未经竣工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五、加强建设工程档案管理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及时收集、整理从项目决策立项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全部文件资料及竣工图,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报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有效利用。
六、完善工程质量保修制度
恢复重建工程施工单位应按规定向建设单位出具工程质量保修书,明确工程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责任等内容,切实履行工程质量保修责任。对于住宅工程,建设单位应向用户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灾区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在征求对口援建省市意见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恢复重建工程质量保修的具体措施,针对援建工程的特殊性,妥善处理好援建工程的质量保修问题,确保每一项恢复重建工程的质量保修责任落实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 绵竹的历史沿革
绵竹古为蜀山氏地, 春秋时为蚕丛国附庸, 秦时属蜀郡管辖范围, 西汉高祖六年置绵竹县, 属广汉郡, 县治在今德阳市黄许镇附近。因地处绵水之滨, 其地多竹, 故名绵竹。东汉灵帝中平五年, 刘焉领益州牧, 徙州治于绵竹, 后因火灾徙治成都。蜀汉章武二年, 改属梓潼。晋武帝泰始元年属新都郡。其间县名多次更易, 出现过阴平、苌阳、南武都、阳泉、晋熙、孝水等名, 其管辖范围经常变动, 县治也随时迁移, 今德阳之黄许、略平、孝泉等地, 均曾为县治之所。隋文帝大业三年孝水县复名绵竹, 县治亦由今孝泉镇移至城关镇, 此后再无更改, 管辖范围也基本固定下来。
2 绵竹的历史文脉浅析
2.1 自然脉络
绵竹形如笔尖, 自西北向东南伸展,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呈“六山一水三分田”。西北部属龙门山脉, 东南部为成都平原一部, 高差悬殊。西北部山地与境内绵远河、石亭江等呈环抱状, 呈“山环水抱”的城势。清代绵竹城略呈圆形, 北部面山, 三面环水。山和水成为限定绵竹城市发展的自然脉络。
2.2 社会人文脉络
“山程水陆货争呼, 坐贾行商日夜图。济济真如绵竹茂, 芳名不愧小成都。”绵竹被清太史李调元誉为“小成都”, 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南轩故里, 亦为我国早期道教发源地之一、三国文化的末站。绵竹旖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胜迹, 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积, 史载:“汉有五忠, 宋有三贤”。汉代扬雄, 唐代李白、杜甫、王勃、吴融, 宋代文同、苏轼、苏辙、周敦颐, 明代杨升庵, 清代李化楠、李调元父子等大批文人墨客, 留给这个城市极高的文化内涵, 促进了市民文化的蓬勃兴盛。独特的地方风俗文化形成绵竹独树一格的城市风格, 呈现出崇文、重商、注重交流等典型的川西民俗城市特点。
绵竹同时还是著名的“名酒之乡”和“年画之乡”。早在唐代, 绵竹出产的“剑南烧春”便有“剑南贡酒”之名。另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板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
浓郁的地方城市特色造就了绵竹崇文、尚礼、恬适、悠闲的生活方式。反映到城市物质空间构成上有以下几点。
2.2.1 大量的庙宇道观与文人名士纪念地
保留了大量绵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如:祥符寺、三溪寺、诸葛瞻父子墓和诸葛双忠祠等。
2.2.2 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与酒坊
体现出典型的川西民俗特点, 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物质载体。尤以棋盘街传统酿酒作坊区, “天益老号”酒坊为代表, 体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2.2.3 木板年画之乡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到明清以后, 形成了独具特色和规模的西南年画制作中心。作品中有许多弹戏 (川戏流派之一) 折子戏的典型情节, 体现出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
2.2.4 怡人的山水环境和城市建筑空间尺度
据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载:“第六十四绵竹山, 华阳夫人治之。”绵竹优越的自然山水和怡人的建筑色调和城市尺度创造了和谐的宜居环境和注重自然的城市氛围。
3 绵竹灾后重建中的历史文脉保护建设探讨
在“5·12”汶川8.0级地震中, 绵竹受灾情况严重:9 0%的住房倒塌和严重受损, 旅游景区和生态环境等严重受损, 城市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文本 (公开征求意见稿) 》的出台预示着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展开。基于上述分析, 作者针对绵竹城市空间形态的恢复重建, 保持历史文脉以及维持绵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韵方面做如下探讨。
3.1 新绵竹的城市定位
现代城市应强调其历史文化层面和生态环境层面的规划与建设, 也应包括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脉络与城市内部的历史文化脉络, 作者将之称为城市文脉的外延与内涵。外延指的是城市的外部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的内部结构格局;内涵指的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性等。外延是内涵的物质载体与外在表现;内涵是外延的本质特征和决定因素, 两者相互作用, 彼此依存, 共同构成城市的文脉。
新绵竹的城市定位, 也应从研究其文脉的外延和内涵入手。
3.1.1 绵竹的城市文脉外延分析
绵竹的城市外环境得天独厚, 但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自然植被的破坏以及地震的破坏, 已不复洞天福地旧貌。同时, 对新旧城区和新旧建筑的认识误区导致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和无序扩张, 破坏了绵竹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历史面貌。如何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和老城区、古建筑的漠视, 是新绵竹城市文脉保护与建设亟待解决的意识形态、行政决策和法律规范方面的问题。
3.1.2 绵竹的城市文脉内涵分析
经过分析可知, 绵竹具有丰富悠久的文脉内涵, 由于物质载体的破坏和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生硬割裂, 其历史文化特征已不明显。由于保护不力, 许多文化已处于即将消亡的边缘。这也正是绵竹城市文脉衰弱的原因。
3.1.3 新绵竹的城市定位
基于上述分析, 新绵竹的城市定位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福地山水古城——重现绵竹城市文脉外延。
即重建绵竹城市文脉的物质载体。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即“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 “建立‘人工环境’ (以城市为代表)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古城指恢复绵竹城市的主要历史历史面貌。
(2) 生态人文新城——重塑绵竹历史文脉内涵。
即将绵竹的历史文化脉络融入新的城市文明和现代城市生活中, 使其深入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深入城市生活, 焕发其历史魅力。这是一个系统而浩大的工程, 涵盖行政、教育、经济的各个领域, 是文脉重建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3) 民间艺术名城——促进绵竹文脉保护传承。
即发扬以木版年画为代表的绵竹民间艺术, 使其活跃于城市生活、经济、文化、交流的各个领域, 以新绵竹的城市土壤, 孕育新的艺术活力。
3.2 新绵竹的历史文化脉络保护建设建议
为实现上述三个定位, 在具体的规划和建设阶段, 还应有针对性的对城市文脉保护与建设进行规划与设计。根据对绵竹的自然脉络和社会人文脉络的分析, 作者提出以下建设意见。
3.2.1 福地山水城规划建设
(1) 山水资源的重新整合。
地震灾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绵竹的山水地貌和地质构造, 对生态资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 有必要运用GIS技术对灾后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以此为基础科学的整合山水资源, 尽可能恢复原地形地貌, 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重现洞天福地的面貌, 成为城市文脉的有力依托。
(2) 历史核心街区的复建。
地震破坏了绵竹的城市面貌, 也为恢复绵竹历史面貌提供了契机。全盘复建绵竹古城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对于承载绵竹重要历史文化脉络的核心街区与历史建筑, 以及反映绵竹“小成都”历史风貌的主要街坊里巷, 应予以复建和保护。所谓复建, 指的是按照传统的工艺, 运用传统的方法和材料, 按照传统的流程和模式, 恢复传统街区和建筑的面貌, 这是与不伦不类的仿古街区和仿古建筑根本区别所在。二战后在废墟中重建的华沙城, 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护经验, 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3) 城市生态体系的建设。
城市生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也是山水城市文脉外延在城市内部的延伸。城市生态体系并非简单的城市绿化, 而是通过自然或人工的城市森林、城市湿地等产生的生态效应, 有效的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 保证城市的生态稳定性, 同时还可显著的改善城市整体景观和生态环境, 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3.2.2 生态人文新城规划保护
(1) 传统生活习俗的保护。
作者认为, 这是城市文脉保护的核心。对外延的建设与保护, 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恢复或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俗。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一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链条的断裂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习俗与城市生活的割裂。历史的进步并不完全摒弃传统的生活方式, 现代生活方式的传统缺失一方面要解决新城市构架中所缺少的传统因素的物质载体,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唤醒人们对传统的认同。回归传统, 并非否定历史的进步, 而是对本民族、本地域的历史文化的认同。
(2) 历史人文核心的保护。
即是对反映绵竹特点的重要历史建筑和古迹风物, 如文庙、文昌宫、书院、学署、真武宫、农坛、历坛等在进行规划重建或修复, 特别是对承载绵竹历史情感和精神的文化遗迹如祥符寺、三溪寺、诸葛瞻父子墓和诸葛双忠祠等, 还应特别注重对其内在文化和历史情感的发掘。
(3) 民间艺术保护传承。
绵竹通过新农村建设传承木版年画传统技艺已有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但对于其他民间艺术如弹戏、金钱板等也应进行纳入保护的行列。
4 结语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 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不够, 犯了很多错误。在绵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 应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注重加强绵竹的历史文化脉络的保护与建设, 一方面从保护建设自然脉络入手, 使建成后的新绵竹成为山水生态城市、和谐宜居城市;另一方面从保护传承社会人文入手, 继承和传扬传统文化习俗、丰富人文底蕴, 还原“小成都”历史风貌。绵竹之所以为绵竹, 是由两千年来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民持续不断的创造。我们恢复重建的任务, 就是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还原于物质空间基础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使之成为新绵竹的有机组成。我们可以展望, 只要规划科学, 建设合理, 保护得当, 绵竹将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重现于绵山绵水之间。
参考文献
[1]绵竹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绵竹县地名录[M].1982.
[2]贺业矩.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9 9 6.
[3]曾金胜.城市文脉危言[J].时代潮, 2003 (23) .
【地震灾后重建方案doc】推荐阅读:
灾后重建感谢信11-18
3.12灾后重建汇报06-25
7.23灾后重建工作汇报07-21
白河镇灾后重建工作汇报06-19
市政府关于灾后住房重建工作的经验材料10-16
宗祠重建方案09-07
天城镇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10-27
恢复重建措施07-16
重建信心作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