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制度(通用8篇)
材料入库前必须了解物资的基本性能,并根据类别、物资化学性能,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存放。
3、库存物资要做到合理存放。作到十不:不锈、不潮、不冻、不腐、不蛀、不霉、不漏、不爆、不变、不坏。库内物资要经常维护和保养,做到五净(地面、墙壁、门窗、货架、货物干净)五无(无灰尘、杂物杂草、无虫、鼠害、无蛛网、无积水、无污垢),三条线(物资堆码一条线、货架摆放一条线、料签悬挂一条线),四号定位(库号、架号、层号、位号),五五摆放。货区物资堆码整齐。各类物资帐、物、卡、资金四相符。
4、5、对大型物资的存放要下垫上盖,并按规格存放。
贵重物资、易燃易爆、易腐蚀及剧毒性物资,要求与其它物资隔离,单独存放。6、7、8、闲置物资应单独设帐,特殊保管。库存物资坚持永续盘点和定期盘点。
防火设备齐全,库房严禁烟火。灭火设施必须按时更换。
材料发放管理制度
一、认真执行材料的“先进先出”原则,注意材料的保管期限,保管过期材料及时上报主要领导,经技术鉴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出库材料必须准确,出库工作一次完成,以防差错。
三、保管员接到出库通知后,要严格审查。检查无误后方可发放。
四、材料发放后,对原货位库存材料要进行清点,以便存放新进物品等。
五、收发材料必须采用同一计量方法,检尺收检尺发,检斤收入检斤发放,换尺收入换尺发放。
六、严格退库手续,凡已领出材料,退库必须保持材料良好。
七、材料发放由材料员统一管理,其他人员未经主要领导批准严禁私自发放材料。
八、认真执行市场化管理办法,做好材料领用发放记录。账目要详细准确,发放材料要有明确的发放时间,领料人使用地点及用途。
旧材料回收管理制度
1、回收范围:
材料员全队范围内所有材料回收与上缴工作,其它任何班组及个人未经对领导同意不得私自处理,否则按规定处罚。
2、材料员全队范围内所有材料回收与上缴工作,其它任何班组及个人未经对领导同意不得私自处理,否则按规定处罚。
3、考核规定及奖罚办法:
废旧物资回收实行交旧领新制度,执行月考核办法,具体为每月30日由材料员对各班组所领用的材料进行统计,根据上缴规定及比例进行考核,按奖罚办法执行并出具奖罚单交运输队第一副队长兑现
4、具体奖罚标准
a)轴销子、瓦盖等小件1元/件。
b)矿车插销3元/件,单环5元/件,三环10元/件,拣一个轮奖5元。
c)其它均按原价的5%支付。
时间影响赔偿制度1、2、时间影响实行百分制考核机制;
包括车辆掉道、车辆相撞(包括追尾)、斜坡跑车、轨道损坏、牵引网络损坏、机电设备损坏,造成运输中断30分钟以上的生产事故、人身安全事故等;
3、发生以上事故班后必须进行分析,事故分析有值班队长主持,跟班队干、班组长及事故现场人员必须参加;
4、5、进行分析后确定的直接责任人需承担整个事故的60%罚款; 整个事故分析处理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生产组织占40%的考核份额,相关系统(钉道、机电)占60%;
6、每次事故必须查清原因,落实责任,是全区职工从中受到教育,吸取教训,同时采取得力有效地防范措施,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7、分析事故要坚持原则,不徇私舞弊,对责任者严格按照矿、队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8、以上考核在次日队班前会前必须考核落实到人头。
运输队内部市场化预算管理制度
为建立健全我矿内部市场化经营管理制度,根据市场化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准确预算我队各种材料费用,特制订如下预算管理制度:
1、核算员根据市场化管理实施办法,认真落实预算精神,配合矿市场化管理中心搞好本队预算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全队内各种市场化预算台账、单据,做到内容齐全,账目清楚,预算准确,上报及时,保存好各种资料。
3、严格按照市场化预算标准,认真预算本队各种材料收入、只出费用和当月计划费用及余额表。
4、做到严格把关,廉洁清明,不弄虚作假。
5、认真考核队内市场化管理各成员,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头。
6、队各市场化分管成员,要将本工作范围内的各项费用资料、回收资料认真填写总结,确保准确及时上交核算员,核算员核算后上账并报矿市场化管理考核办。
运输队市场化管理考核制度
为确保我队内部市场化管理正常运行,认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做到责任落实人头,工作细分到个人,特制定本队市场化考核制度:
1、个市场化管理成员要严格按照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履行领用登记手续和各类台账。对于不规范行为要立即制止并按照制度考核。
2、信息收集、整理、传递、上报不及时每次处罚20元。
3、管理不善、台账不清、账目不符,每次对责任人考核50元。
4、材料管理混乱无序、库房卫生差、物品摆放乱等,对责任人每项考核50元。
5、玩不成材料回收任务,每次对责任人考核100元,井下查出材料浪费且无法给出理由者,每次对责任人考核50元。
内部市场化管理制度汇编
运
输
队
(一)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之公权属性
为实现有限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必须从宏观角度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监管。而国家具有强大的行政权力保障, 国家通过运用公法手段, 以管理者的身份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进行安排和调整, 准许人们进行资源开发利用, 既有其必要性, 也有其合理性。
(二)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之私权内涵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实质, 是一种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从权利的基本构成分析, 首先, 就权利的主体而言,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一方主体是国家, 但是国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体:国家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的同时, 也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出让自然资源使用权。其次, 就权利的内容而言,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本质上仍为用益物权, 具有私法属性。法律的具体规定也体现了法律对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私权本质的认可。首先, 《物权法》规定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此时, 权利人通过向国家缴纳税费的形式取得自然资源的使用权, 形成了一种类似市场交易的行为。其次, 《行政许可法》规定,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对自然资源的特许使用权必须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决定。
国家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干预, 具有简便性和高效率的优势, 但这同样造成了制度上的僵硬和机械性, 行政手段也难以应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1) 。然而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单行立法均是采用管理法思路对资源利用和保护角度加以规范, 这样的制度显然与资源市场效益的根本要求相违背。 (2)
二、自然资源特许使用纯粹公法规制之弊端
长期以来, 我国对于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规制尤其重视其公权性质, 却忽视了其本质上的私权属性。制度设计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配置效用, 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
(一) 地方行政机关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民法上, 法律规定, 国家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 有权决定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现实中, 地方上国有财产则是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权利。地方行政机关既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又行使资源分配职能, 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
(二) 社会公众利益受损
一方面, 寻租行为增加了寻租者的个人收益, 却在另一方面损失了本应该被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资源, 社会净收益受损。 (3) 另一方面,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 行政机关是“理性经济人”, 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往往会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公众由于自身经济能力不足, 极有可能无法享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 (4)
(三) 自然资源浪费, 市场发育不良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常常为在政治资源、信息资源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某些企业所垄断, 损害了竞争效率, 同时也阻碍了其他企业的发展。市场缺乏价格引导机制, 被许可人往往缺乏对自然资源价值和稀缺性的认知, 容易造成自然资源浪费和资源闲置。另外, 由于公权力主导资源配置, 市场在自然资源等方面完全无法起到应有的资源配置功能。
三、自然资源特许使用市场化之合理性
(一) 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协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一政策目标的确认, 有利于使自然资源特许使用制度更加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二) 与《行政许可法》法律立法目的相契合
《行政许可法》第13条规定, 如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予以规范, 可以不设行政许可。第20条规定, 在行政许可设定机关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时认为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解决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 应当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予以修改或废止。可见, 法律对于自然资源特许使用引入市场机制持肯定态度。另外, 《行政许可法》第53条规定,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决定对于有限自然资源的行政许可。仅仅运用文理解释的解释方法即可得出,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的主要方式为公平竞争方式。该条中的但书条款不能成为行政权力掌握自然资源特许使用的挡箭牌, 也不能凭这一点否认对自然资源特许使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认同。但在法律实践中, 相关单行法律目前都缺乏有关采用公平竞争方式决定自然资源特许使用的相关规定。与公平竞争方式相比, 行政审批的资源配置方式仍然是自然资源特许使用的主要配置方式。立法的不到位, 无疑不利于市场化政策的落实。
四、自然资源特许使用市场化制度构建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为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权力的垄断局面, 现阶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然资源特许使用制度, 为自然资源特许使用真正形成市场化机制打下基础。
(一) 坚持等价有偿原则, 进一步推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 通过缴纳一定费用才可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措施。这一制度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制度之一, 是民法中等价有偿原则的体现, 也是自然资源市场化手段运作的重要方式。
自然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经济价值, 自然资源的被许可人可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通过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自然资源所有权人向被许可人出让自然资源的使用权, 被许可人向自然资源所有者缴纳费用, 这种行为类似于民法中的交易行为。通过收取资源税或者缴纳资源费, 国家可获取国家财政收入并运用这些财政收入,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 通过支付费用, 也平衡了被许可人与未被许可人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目前仍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仍然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首先, 立法应进一步进行调整。虽然《物权法》对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但相关法律法规仍缺乏配套实施的具体制度。其次, 所征费用和税率应更加规范合理。另外, 自然资源的价值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独立评估机构进行确定, 以保证制度的公平实施。
(二) 坚持公平原则, 保障招标拍卖公平竞争方式的实施
《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对于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主要配置作用。在相关制度的具体实施和完善过程中, 首先, 要做到权利取得的公平。对于这一点, 应当完善制度设计, 保障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开。其次, 要争取权利行使的公平。被许可人在通过公平竞争方式获得了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同时, 也必须担负起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义务, 达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公平。
(三) 坚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加强法律监督
如前所述, 长期存在的通过行政审批取得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方式, 极易导致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实行市场化制度构建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法律监督, 打击行政特许权的滥用行为。一方面, 应当针对自然资源特许使用的特点予以特别规定。另一方面, 特许使用权的决定机关与监督机关之间往往存在纵向分离的关系, 在今后的立法中, 必须完善在法律监督的制度构建。
(四) 坚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在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市场化过程中, 行政机关应当尊重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本意, 在市场能够合理配置资源时, 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之作用。同时, 要坚持比例原则。最后, 在行政法律的制定方面, 可以逐步融入私法原则, 最大程度上发挥自然资源价值, 满足社会公众利益。
摘要: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其产权制度的构建应当在满足经济效益的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行政特许是我国自然资源配置采用的重要方式。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确认, 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制度之健全与完善已刻不容缓。本文探讨了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私权内涵, 研究了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制度市场化的合理性, 最后对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的市场化制度构建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自然资源,特许使用权,市场化
注释
1吕忠梅, 高利红, 余耀军编著.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8:18.
2张璐.自然资源作为物权客体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3肖志兴.自然资源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70.
托市背景下的全行业亏损
有当地企业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该企业日收购玉米8000吨,生产淀粉7000吨左右。目前淀粉出厂价每吨不到3000元,比2011年价格高位时跌幅超过40%。生产一吨亏损接近300元。以日产6000吨计算,日亏损额达180万元。
据了解,目前国家临储玉米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以含水量25%玉米国标三等玉米为例,临储收购每斤0.93元,而市场价仅为0.88元。
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在行业不景气情况下,玉米价格却没有降低,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严重亏损抑制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国内淀粉企业整体开工率为近年最低水平。
由于国家玉米托市政策,我国玉米价格严重背离市场,中国玉米价格高于美国等国家玉米价格300-400元/吨,前几年中国玉米产品比如赖氨酸、淀粉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出口量很大,但是由于现在玉米成本高,产品没有竞争力,中国玉米产品在国外市场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来自吉林省粮食局的数据显示,吉林全省累计收购粮食逾700亿斤,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50亿斤,其中增幅多数为玉米。据悉,加上上一年度280亿斤库存,今年吉林省粮食总库存量超过去年度粮食产量,也创下历史新高。
有行业内企业高管透露,由于违背市场规律,造成玉米价格体系失灵。今年5月份,有的集装箱船公司突击抢运几万吨玉米从河北黄骅到辽宁四平。到底这些玉米是进了国储库还是企业加工了,不得而知。
一边是国家政策储备粮收购量为近年最高,储存压力增大;一边是吉林等东北地区玉米、大豆深加工企业面临全行业亏损加剧,逐步停产。而在这一矛盾之下,粮食收购托市政策、粮油收储制度亟待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再次凸显。
粮食托市政策改革酝酿已久
以托市收购为主要特点的我国粮食最低价收储政策是在2004年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背景下制定的。2004年,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2005年,国内粮食连续丰收,粮食价格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江西、湖南、安徽、湖北4个早籼稻主产省于当年7月启动最低收购价稻谷执行预案;2006年,我国第一次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6个小麦产主省启动了最低收购价小麦执行预案。
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僵硬的收储制度不断暴露出弊端和不合理之处,收储制度也遭遇到了行业内外要求变革的呼声。
记者了解到,此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已经开始筹划粮食托市政策改革,尽快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等新制度,以此来逐步替代现行粮食托市政策,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稳定市场粮价,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机制。
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差价补贴作为由粮食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的过渡性措施,在农业补贴政策调整中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这种政策比较适宜先在我国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实行试点,之后再逐步推广到棉花、食糖乃至水稻等农产品。
有消息人士透露,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上报的重点针对粮食托市收储改革的方案此前未能获得国务院最终审定。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目前农业部门、粮食部门等方面发放的各种农业补贴与实际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等出入较大;二是中储粮作为粮食政策收储主体,在粮食收储特别是储备方面还存在诸多管理漏洞。
中储粮窝案频发引发关注
2000年,为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即中储粮),负责储备、管理和经营国库粮,以利粮价稳定。但近年来该系统发生的多起贪腐案件,也让其身处舆论漩涡,饱受指责。
2011年以来,中储粮河南周口直属粮库主任乔建军侵吞上亿公款潜逃国外,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因受贿1407.9万元人民币、4.5万美元被判无期徒刑,再加之去年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生发轰动全国的火灾,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中储粮在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业内专家认为,中储粮等粮食储备机构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其粮食储备和经营业务不分,在粮食的收购与存储上存在着大量的寻租机会。
更令人震惊的是出现了当年震惊朱镕基总理的“转圈粮”问题。按照规定陈粮需要轮换,因此有些粮库就与粮食收购企业达成密约,由粮商办理陈粮收购手续,然后再伪造新粮的收购手续,在法律和手续上粮食已经轮换了,但是陈粮依然在粮库里,但是这一忽悠,为粮库至少带来每吨几百元的收入。据检察机关调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的51个直属库中有35个存在“转圈粮”,骗取国家粮食资金7亿元,这也难怪一个粮库主任可以将数亿资金通过地下黑市转移到境外了。如此之大的制度漏洞滋生了一窝硕鼠。
针对社会上反映较强烈的中储粮“林甸火灾”教训,河南等省份“转圈粮”、虚报库存、倒卖粮食、设账外账、拍卖出库难等发生的恶劣问题,去年9月中央巡视组已经向中储粮反馈了巡视中干部群众反映的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日常经营管理方面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多隐患,以及虚报库存、掺杂使假时有发生等问题。
《小康·财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储粮在“关于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的通报”中坦陈,将加强集团管控,特别是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力度,目前已先后对云南分公司大理直属库违规回购拍卖最低收购价小麦并将部分转为中央储备粮问题的7名责任人,湖北、湖南分公司两家委托企业将进口菜籽油掺入临储油库存问题的6名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河南分公司新领导班子也深入开展清理整顿,逐步清除了各类管理乱象。
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让市场成为调配资源的决定性手段,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此背景下,业内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在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未来改革发展中,应发挥中粮、益海嘉里等国内市场龙头企业的企业储备功能,改变过去单一的储备方式。
专家呼吁收储制度市场化变革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收储制度的变革首先应从全球视野审视国家储备,进一步明确储备目的。我国储备涵盖的品种不断增加,但部分物资不是因为其战略地位,而是因其市场出现问题才开始储备,大大增加了储备的资金需求和储备物资的保管成本。
专家表示,虽然国家储备规模、品种不断增加,但生产经营主体的商业储备积极性不高,对市场的调控过度依赖国家储备,而忽视商业储备和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国际市场上往往相反。政府要将储备的重点放在战略物资储备上,同时鼓励市场上的龙头企业增加商业储备,让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
此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已明确提到,“合理确定执行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和大豆的收储库点(包括中储粮直属企业和非中储粮直属企业)”,进一步明确多元化的收购主体。此举将打破由中储粮承担市场收购主体唯一角色的局面。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中国植物油协会副会长涂长明认为,目前,中国单一、浪费的粮食油料储备方式亟待改变,这一种单一低效的方式完全不适合市场需要,成本最高,浪费最多。很多大型的国有、外资、民营企业集团在全国主要的产区、销区,都有很好的仓储、物流和加工设施,应该把这些设施纳入国家储备体系,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涂长明呼吁,中国粮油收储制度需要创新思路,一种可行的操作方式是,国家采购的粮油原料,通过竞标的方式,可以免费储存到社会企业。企业有权使用这些原料,但是又要严格约定,一旦国家需要,企业必须在一定周期内提交足额的粮油产品,可以是原料,也可以是成品。这样的好处是,政府省去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储备保管、成品粮加工费用,而且储备粮油流动起来之后,不但质量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可以把原粮加工成成品,减少了调拨、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了调控效率,还可以有效抑制腐败现象。
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建永等国内多位粮油企业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均对上述方案的现实市场可行性没有疑问。
高建永以其泰州公司自身举例,其泰州工厂榨油一厂、二厂日处理大豆6000吨、菜籽2000吨;年累计可加工180万吨。而8个面积3.5万㎡的仓库,可用来仓储粮食、豆粕、小包装油、米合计5万吨。而最让高建永称道的是公司自有的物流体系:泰州集装箱码头距离该工厂10公里,泰州永安码头则与工厂相邻,仅后者的散粮和油脂最大接卸能力就分别可达2万吨/天和1万吨/天。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秦皇岛金海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敬东告诉记者,金海工业现拥有五条榨油生产线,年加工大豆能力300万吨,其中每年50万吨大豆用的是东北大豆,用于生产豆浆粉、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卵磷脂等食用产品。
刘敬东同时管理着铁岭一个大型玉米加工企业,该公司年加工玉米70万吨,但是今年4月份由于东北“缺粮”,该公司没有玉米可以加工,不得不停产40多天。对于这种现象刘敬东深有感触,也感到非常迷惑,一方面是国家玉米储备爆仓,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企业“缺粮”无米下锅,亏损巨大甚至停产。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刘敬东分析,主要是在这个制度的设计上存在着问题,应该对于收储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他建议制度的调整一方面要基于市场规律,不能把玉米加工行业推入绝境,如果中国玉米企业垮了,没有竞争力了,对中国农民也不是个好消息;另一方面,要发挥玉米主产区大型企业的收购、加工作用,尽可能在产区直接加工,减少玉米的运输成本和亏耗。
截至记者发稿前,今年国家政策已经有些调整。根据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要求,对于大豆不再进行托市,开始实行目标价格,差价对农民直补。但是玉米托市政策仍然没有改变。
据介绍,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后,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大豆。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等因素,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国家不发放补贴。具体补贴发放办法由试点地区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股票发行制度是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股票发行制度安排的改变与股市的发展现状、上市公司和实质经济基础的支持以及金融环境和法制建设密切相关。近期实施的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恰恰缺乏股市、金融、法制、上市公司和实质经济等基础条件。特别是这一制度安排的变化可能改变中国股市的发展轨迹,使中国股市陷入像许多发展中国家股市一样进入崩溃和巩固阶段。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的风险。
近期沪深股市出现暴跌,上证指数从6月14日的2245点一路下跌到8月底的1800点以下,下跌幅度达20%。而7月30日一天,上证指数跌幅度达6%,这对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达2万多亿元的市场而言,如此的跌幅也是罕见。人们都在寻求原因,包括股市泡沫、上市公司质量、国有股减持等等。但是,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股票发行制度安排的重大变化,即所谓的股票市场化发行。我们在寻求原因的同时,更要关注的是:股票发行制度安排的改变是否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风险如何?特别是这一制度安排的变化是否会改变中国股市的发展轨迹,是否意味着中国股市要像许多发展中国家股市一样进入崩溃和巩固阶段。对此,本文通过以下分析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的风险,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一、股票发行制度安排变化可能改变中国股市的走向
原世界银行高级专家A・W・阿格迈依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股市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周期:停滞阶段,操纵阶段,投机阶段,崩溃和巩固阶段,成熟阶段。停滞阶段,是指仅有少数人知道股票市场的存在,交易缓慢,只有极少数公司挂牌,价格保持在票面平价水平,股价基本被低估。操纵阶段,是指在股票供应量仍很少的情况下,某些精明的投资者从中操纵,他只要购买少量股票就可能使一种或其他股票价格上升。投机阶段,是指当股价被不断地哄抬到超过其基本价值时,交易迅捷上升,原有的投资者高价出手股票进行投机。崩溃和巩固阶段,是投机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枯竭,新发行的股票已无法被充分认购,价格开始下跌,许多投资者不愿意匆匆亏本卖出,等待调整后价格上涨。但如果调整时间太长,无法制止股价持续下跌,那么股市必然崩溃。成熟阶段,是最初的投资者重新恢复信心,许多新投机取巧纷纷入场,交易稳定增长,股票供求关系平衡,投资者更加成熟(阿格迈依尔,1995)。
如果把中国股市的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性比较,中国股市的阶段性还是十分明显的。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基本属于停滞阶段,特征是股票鲜为人知、股票少、交易小、投资者只关注分红。随后进入操纵阶段,特征是股票仍很少,但一些大户、机构开始操纵股价。在此基础上逐渐进入投资阶段,投机阶段是如此的漫长,人们有目共睹。但是中国股市并没有像许多发展中国家股市进入崩溃和巩固阶段(虽然1992―1995年间曾出现几次大幅度下跌,但明显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的因大量股票上市而造成股价下跌的原因),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股票的发行制度安排。在2001年5月之前,中国的股票发行和上市受到明显的限制和调节,因此,由企业行为造成的大量上市冲击难以达到。但是,2001年5月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股票的市场化发行制度,这将根本改变中国股市的走向。由于近期许多公司已经按市场化大量增发并伴随着国有股的减持,而使人们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国有股的减持方面,而忽视了股票发行制度变化的“威力”。因为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一是股市的现状是否适合股票市场化发行制度安排;二是上市公司和实质经济基础是否支持股票市场化发行制度安排;三是金融环境和法制建设是否能保障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如果匆忙行事,就不仅仅是可能根本改变中国股市的走向,更加重要的是使中国股市经历一个动荡和崩溃阶段。
二、缺乏市场基础的`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隐含着巨大风险
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在中国股市泡沫已很大的现状下,可能带来社会资源的更大浪费,股市泡沫会更大,股市崩溃风险更严峻。
1.股票发行制度安排的改变缺乏健康的市场基础。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是在新股增发价不断攀高,新股发行价也水涨船高,发行中已经存在泡沫的情况下实施的,发行价已包含巨大风险。资料显示:1997―2000年,沪市A股的发行市盈率由14.7倍上升到29.9倍,深市A股由14.88倍上升到31.72倍,增长率为均在100%以上(段海虹,2001)。同时,平均发行价格沪市A股也由6.23元上升到8.01元,深市A股由6.19元上升到9.46元,上升幅度也在30%以上(其中沪市还包含了宝钢等超大盘低价股的”摊簿”,实际发行价格更高,详见表1),而2001年还出现了高达60元以上发行价格的股票。显然,发行中已经存在泡沫。在泡沫高企时发行市场化的必然会进一步的吹大泡沫,尤其是增发价与市场价”靠拢”后,市场潜在的动荡和崩溃风险急剧上升。
表1 1993~2000年沪深股市发行市盈率
年份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沪市上市公司 14.6 12.7 9.85 15.18 14.70 14.43 17.00 29.90 深市上市公司 13.9 9.92 19.87 15.63 14.88 14.50 16.90 31.7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 2.股票发行制度安排的改变缺乏市场的良性循环机制的支持,市场化发行将引起资金的恶性循环,加剧股市动荡。所谓的市场的良性循环机制,就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使资金优先流入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通过上市公司发展后资金再流入社会支持股市实质性发展。然而许多上市公司大量募集资金改变投向的事实本身已证明股市并没有达到优化配置功能,没有实现良性循环机制。从近几年发行、配股、增发后募集资金大量闲置,根据2001年中报所反映的数据,最多的10家公司的闲置资金总量达370亿元,闲置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60%以上(详见表2)。而”委托理财”很大部分又重入股市,实质上已形成恶性循环,即由发行泡沫形成的资金又回流到市场进一步吹大泡沫。这不仅带来社会资源浪费,而且进一步积聚市场风险。发行市场化初期可能会加剧这一趋势,因为在市场盛行”包装上市”和在发行计划控制权消失后,股市可能进入激烈动荡和崩溃阶段。如上所说的中国股市之所以没有真正意义的动荡和崩溃阶段,重要原因是发行计划控制股票发行制度安排。而一旦这一制度安排变化,发行变成了市场行为,而在市场中介和监管不完善的形势下,发行包装似乎成了”惯例”(即便除开做假账,募集资金改变投向的本质上也属于包装、欺骗的一部分),市场化发行很可能演变为更大的泡沫,更大的投机,最终进入激烈动荡和崩溃阶段。表2 2001年中期闲置资金占总资产比例超60%的前10家公司
证券代码 600588 0998 600321 600316 600056 比例(%) 87.96 75.87 73.99 73.67 71.80 证券代码 600568 600380 0652 600466 600377 比例(%) 71.14 69.40 68.35 66.92 66.2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上海证券报》资料整理。
三、实质经济与公司业绩难以支持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
实质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是支持股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实施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的基础。因为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必须依靠上述的资金的良性循环,而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实质经济的支持,尤其是上市公司业绩支持。只有业绩跟上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业绩不仅支持了股价,而且也降低了市场本身的风险。而现实是实质经济增长幅度跟不上股价的上涨,股价与上市公司业绩已很大背离,市场化发行可能导致股价与上市公司业绩更大的背离,股市泡沫更大,动荡和崩溃的可能性增加。
1.从实质经济增长的情况看,除了国际经济环境近几年向下调整的不利因素外,更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对股市的背离。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率仍保持较高的速度,但与股票市场1999~2001年来近100%的上涨幅度相比,根本无法保证对股市的支持。
2.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的背离。资料显示,1995―2000年,最能代表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从10.80%降到7.65%,降幅高达30%,并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近几年股价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照(详见表3)。而且从近几年上市公司的业绩的连续性反映,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如果把上市公司发行价和其不断上涨的股价与业绩一比,问题就一目了然。
表3 1995~2000年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对比
年份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上证指数年平均涨幅(%) -2.4 16.2 53.7 7.2 9.2 30.6 净资产收益率(%) 10.8 9.50 10.99 7.96 7.99 7.65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 显然,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有进一步加剧公司业绩与股价的背离的趋向,加剧市场的动荡。因为在发行计划指标取消后,原则上公司只要符合某些条件就可以发行或增发新股。而这些标准是可以“包装”的,而包装的结果必然是股价与真实业绩的背离更大,股市泡沫更大,风险更大。
四、金融环境与法制体系难以保障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的实施
中国股市发展没有一个完善的金融环境与法制体系支持。而股票发行制度安排的改变可能会使股市更加动荡,并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风险。
1.股票市场制度安排得不到金融环境的支持,不仅使股票市场制度本身难以有效实施,而且会造成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并放大金融风险。股市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既要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相适应,又不应形成对金融市场的冲击而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金融风险的上升。然而,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恰得不到金融环境的支持。第一,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少,游资又比较充裕,风险容易集聚。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近年银行利率7次下调使银行储蓄吸引力减少,债券又供不应求,股市成了重要投资渠道。而且,1999年以来的财富效应明显,股市成了主要投资追逐目标。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大量资金从实业退出,成为游资,数量达几千亿。股市,尤其是股票发行市场又成为游资的主要目标。在多重作用下,不仅二级市场股价步步上涨,而且发行价也水涨船高,泡沫越来越大,风险不断集聚。在此基础上实行发行市场化,风险必然集聚更快。第二,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所集聚的市场风险必然会波及、冲击整个金融市场,放大金融风险。如上所述,在市场泡沫、企业行为、包装上市、监管不力等多重因素下,泡沫的破裂是难以避免的。
2.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的法制体系及环境不健全,难以控制股票市场制度安排变化的风险,特别是难以控制风险的扩散波及社会。第一,立法不完善,无法可依,执法不严。从中国股市造假及处罚的情况看,一方面大部分集中在与上市和配股等与圈钱有关的活动,另一方面造假又多是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联手进行。而现行立法和执法很难阻止,即使打击也往往在事后,风险已经形成。如华纺股份(600488)在上市第二天披露其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已被司法冻结,而流通股已从一级市场高价转入二级市场投资者手中,任何处罚已很难弥补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损失。显然这不可能真正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而这可能意味着在实施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后有人会变本加厉的造假。因为造假已没有”指标”。第二,法制环境无法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也就无法控制股市风险向社会扩散。在中国股市,中小投资者缺乏投资经验又处于弱者地位,一旦股市泡沫破裂,不仅会遭到重要损失,而且会成为不安定因素,加剧股市动荡。中国股市的市场操纵者和上市公司造假者使中小投资者腹背受故,投资风险极大。发行市场化后一旦泡沫破裂,受害者必然是中小投资者。这不仅会成为不安定因素,力口剧股市动荡。
上述分析说明,股票发行市场化制度安排与当前中国股市的市场背景、实质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及金融环境与法制体系等条件不符,可能会加剧股市泡沫和股市动荡,甚至使市场进入崩溃阶段。
五、完善发行制度 控制市场风险
市场是无情的,一旦形成趋势(如熊市),不仅可能时间漫长,而且使中国股市可能像许多发展中国家股市一样进入崩溃和巩固阶段。而在我们尚不能解决股票发行市场化的制度风险时,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保持市场稳定。
1.提高增发门槛,控制发行量。在当前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普遍存在自律规范不足,甚至做假,投资者又很难自我保护的情况下,股票发行市场化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因此当前可行的办法是提高发行与增发门槛,增加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包装,做假的成本,从而实际上达到控制滥发的目的,保持市场稳定。
2.严格审核筹资项目,提高股市市场效率。为使股市真正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也为了降低股市泡沫,必须对审核筹资严格审核。证券监督部门不仅要加大项目审核中的打假力度,也要引导资金合理流动。证券监督部门可以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有效的项目指导和管理。这不仅使股市资金真正流向市场发展所需之处,也使股市泡沫减少,有利于股市健康发展。
3.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首先,加强对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监管。从源头抓起,严格把住发行,上市关。其次,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特别是,要完善相关的投资者民事诉讼立法和诉讼程序,使受损害的中小投资者有法可依,还要完善有关监管法规,主要是对投资者和市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如上市公司管理者投资失误,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等)进行制约和惩罚。总之,对高风险的股市必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4.拓展金融市场空间,降低系统风险。在严格控制发行市场化的同时,必须拓展金融市场,疏导投资,改善投资环境。面对几千亿的游资和相对狭窄的金融市场空间,光堵是不行的,还需进行金融体制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创造。同时,中国在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中国金融市场需要面对的已不是国内几千亿的游资,而是国际上更大规模资金的冲击,就更要降低中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控制股票发行市场化节奏,本身就是控制股市系统风险的重要措施。
总之,为使中国股市不要像其他发展中国家股市一样经历崩溃和巩固阶段,控制股票发行市场化节奏是当务之急。
考勤制度;
上班时间:早7.;40――11;30 午13;00――17;30
市场交易科业务部门人员工作时间视具体情况有部门负责人经上级领导安排进行调整安排。
1、迟到;上班时间员工点名没点到者按迟到坐处分
2、早退;下班时间点名点名没点到者按早退坐处分
. 3、矿工; 点名后半小时到日工作时间一半者为矿工。员工没有任何出勤说明无辜不上班者没有书面请假者
按矿工处理。对矿工者做出一下处分;扣发当日工资。矿工一天者扣发两天工资。矿工少于6天按扣除半月工资处分。持续空工6天按自动放弃公司职务(自动辞职)处理。
4、请假;迟到或早退必须向有关领导说明原因;有关领导负责。
5、事假;应以书面形式向领导交请假条当上级领导批准才可请假。如不等领导批准请擅自不上班者按矿工处理。 事假包括;病假、丧假、婚假、公假、私人假。
。
工作人员管理;
第一条;为增强公司员工的劳动纪律和集体组织观念、弘扬企业精神,纯洁员工队伍、营造安全文明、高效的办公秩序,提高群体工作能力。公司新成立阶段一定要严谨。领导要严格管理基层员工,公司新成立没有严谨的工作制度公司就像一盘散沙,得不到前进的有力条件。对于员工的.管理作出以下强制
如有不听从上级管理者,直接向高层管理回报,采纳有关领导意见是否辞退该员工。
有员工感觉上级领导做的不对的 可想高层领导反映,实施奖惩措施。或者降级
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礼貌待人。同事之间互帮互助,个人以为公司创新。创优、创利润为职责。工作人员在办公场所不得大声喧哗、嬉笑、聊天、串岗,影响他工作。如有以上情况轻者精神处罚。重者扣发工资,写保证书。工作时避免打私人电话有事者以简短形式立即结束。员工要保持办公场所卫生
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工作人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工作人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工作人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1、工作人员因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公司规定给予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2、建立奖惩制度:
3、工作人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处罚期,点名处罚者一星期,罚款处罚者两星期,书面保证处罚者一个月。其中受罚钱、写保证书。辞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4、不准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或信息电话,不准占用本部电话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除业务有关人员需上网外,其余正常上班时间不得利用本部电脑上网聊天、打游戏
一、目的:
1、通过确立“自激励,自约束,自协作”机制,以保证个人、团队、公司目标的一致。
2、对销售业绩评估提供政策依据,实现基于客观事实评估员工销售业绩。
二、术语:
1、销售岗位的薪资结构主要分成固定工资、浮动工资、绩效奖励、特殊奖励等四部分。
2、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根据职位类别确定相应的薪等薪级,并满足一定的比例原则,按月固定发放;特殊情况下,浮动工资可因员工日常工作行为表现、考勤等做适当扣减。
3、绩效奖励是按照公司的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来确定员工绩效奖励的数额;绩效奖励包括合同奖、老回款奖、综合调整奖三部分。
4、特殊奖励是根据公司相关奖惩规定,为鼓励员工业务开拓创新、合理化建议等特殊贡献或因表彰先进、违规等方面而给予的奖励和罚款。
三、绩效奖励基本政策:
1、合同奖。2011年1月1日以后所签合同,以绩效合同额作为合同奖发放标准的主要计算依据,即合同奖=绩效合同额*1.5%;以回款作为合同奖发放的时机,按比例发放。(参见《绩效合同额确认原则》及《合同奖审核及发放程序》)。
即:合同奖应发=∑绩效合同额*1.5%*回款比例
2、老回款奖。2010年12月31日以前老项目的回款绩效奖励按照《回款管理办法》执行。(参见《回款管理办法》)。
老回款奖发放=∑某合同的回款额*某合同回款的奖励比例
10(0.5%);09(1%);08(2%);07(3%);06(4%);05(5%);04及之前(6%);
3、以上两类绩效奖励的发放为每季度一次,体现在员工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收入中。季度绩效奖励实发=(合同奖应发+老回款奖发放)-月薪*12-之前季度绩效奖励
4、综合调整奖。年底根据公司全年经营结果状况,结合4个季度各部门及个人业绩数据予以调整,调整结果体现在下一年1月或者2月份的收入中。
全年收入=月薪*12+∑合同奖实发+∑老回款奖实发+综合调整奖
四、特殊奖励政策:
1、为激励市场开拓,制定特殊奖励政策。(参见《特殊奖励评价规范》及《特殊奖励评审流程》)。
2、特殊奖励的发放周期为月。
五、说明:
1、本制度适用于工业自动化业务体系区域事业部基层销售人员。
2、本制度自201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2010年12月24日
一、23年来的市场化历程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 即首次公开募股:是指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从整个IPO发行的过程来看, IPO发行制度由三大组成部分, 即审核, 定价以及申购。而从审批制到核准制, 从行政定价到询价发行, 都表明我国IPO制度多年来的发展实质是一个不断市场化的进程。借由我国IPO制度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2001年和2006年, 可将我国IPO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990年至2000年, 行政审批制, 并逐步取消行政定价
行政审批制是我国经济处在计划时代的必然产物, 起初是为了保持上市公司的平稳和调剂社会各方复杂的利益述求, 利用行政手段方式分配上市数额指标, 再由各省市区地方政府或中央主管部门依据指标情况推荐合规的企业上市发行的一种监管制度。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利用国家授予的行政权力行使实质性的审批职能, 而此时证券中介机构的职能却主要是负责技术指导。此间, IPO的定价机制也有了初步的市场化突破——在1998年底, 国家颁布的《证券法》首次将行政定价改为由发行人与承销商共同协商定价, 并正式取消十五倍市盈率上限的要求, 它明确了由发行的利益关系人决定价格的机制, 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定价开始摆脱行政束缚, 开启了市场化的走向。
2. 第二阶段, 2001年至2006年, 确立核准制, 并推行“半市场化”的网上竞价发行模式
2001年3月, 中国证监会正式宣布取消股票发行审批制, 决定采用一般投资者网上发行和法人配售相结合的方式, 即实行核准制。它一方面取消了由政府行政计划手段推荐的指标和额度管理, 同时引入证券中介机构的责任, 以此评估企业上市发行是否达标;另一方面证券监管机构需要负责对企业上市发行的合规性与适销性等条件进行实质性的审核, 并对上市发行的申请具有否决权。与此同时, 在2001年5月, 中国证监会发布《新股发行网上竞价方式指导意见》, “意见”首次明确了网上集合竞价方式是新股发行的必要补充。
3. 第三阶段, 2006年至今, 核准制, 并确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询价制发行模式
2004年底,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 正式确立了询价制模式。2005年初开始实施, 在股权分置新老划定改革之后, 开始为市场广为接受。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创立了一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体制, 设立并形成了一个倾向于机构投资者的发行模式, 并且是以持有资金量的数额作为配售新股的最主要原则。
二、IPO停摆及现存问题
我国IPO经历了23年多的市场化改革发展, 同时也经历了8次暂停, 累计暂停时间达到四年半。在前7次IPO暂停期间, 大盘上涨4次, 下跌3次——并未实现暂停IPO以救市的初衷。2012年10月, IPO再次停摆, 投资者对此更多的是担忧和恐慌——我国IPO的“三高” (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 顽疾依旧, 其实质为IPO高抑价率。我国IPO高抑价率的顽疾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 而IPO发行制度则是其最重要的因素, 表现如下:
1. 核准制的潜在成本拔高IPO定价的基值, 同时打乱融资的正常市场秩序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转变是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重大改革, 而核准制其实质上仍是一种批准制。根据核准制的要求, 证券的发行不仅要以企业的真实状况充分公开为前提条件, 而且还必须符合证券管理机构制定的若干适于发行的实质条件。对于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 在经过证券管理机构批准后才具有发行资格。即是说, IPO发行节奏由行政手段控制。由此, 上市门槛过高, 审核过严, 则易造成发行人成本高, 但上市效率低。
2. 询价机制形式化, 利益链捆绑定价, 新股定价与上市公司实际价值偏离
根据现行管理机制, 询价过程可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询价”两个阶段。初步询价是指发行人与承销商选择保荐机构进行最初的询价;在经过初步询价, 确定发行价格区间之后, 询价对象再进行累计投标询价。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保荐机构给出的估值往往会远高于二级市场同类企业, 也高于询价机构给出的估值。由此可以看出, 发行人、承销商和保荐机构成一定的利益链条——高定价, 发行人能多“圈钱”且融资额度大, 参与其中的承销商与推荐人也自然获得更多利益。而此类高定价大多未考虑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 融资所得也并未实际运用于公司的价值再创造, 而是流入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的口袋。
3. 申购机制存在明显不公, 过度倾向机构投资者和大资金, 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机构投资者可以同时参与网上、网下的申购及配售, 而中小投资者却只能参与网上申购, 但是网下的配售中签率一般要高于网上申购, 其中的不公平很明显。而即便是在网上申购, 拥有资金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同样会比中小投资者获得更大的中签几率。促使新股价格很容易被机构人为操控, 而在一级市场形成的高股价泡沫最终会由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买单接盘, 如此造成中小投资者的损失, 而机构则获得了申购新股的巨大利益。
4. 法制不健全, 执法不严, 监管松散都造成了股票市场的不理性的高抑价
多年以来, 我国股市因制度不健全之故, 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比如内部交易、关联交易、非法集资等。违规的法律成本低但收益高, 助推着发行者、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共同“制造”IPO高抑价率。
三、国外IPO发行制度“外为中用”
世界股市已有200多年的历程, 其中也不乏IPO高抑价的多种案例。在西方成熟的股票市场制度中, 我们也能找到一些有益的措施, 从而解决我国IPO发行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高抑价以及股市立法和监管的问题。
1. 在股票发行监管制度上, 国外大多采用注册制, 如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家
发行监管制度的核心区别在于股票发行决定权的归属, 国际上普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政府主为导型, 即核准制;另一种是市场主导型, 即注册制。相对于核准制, 注册制有很大的优势。体现在它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有利于强化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 促进投资者能谨慎的投资判断及理性投资意识的培育, 更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2. 在定价机制上, 国外主要存在累计投标、竞价发行等方式
美国证券市场IPO定价采用的就是累计投标方式, 在美国其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其投资行为也相对理性, 采取累计投标的结果比较贴近市场价格。而竞价发行则是国际上发行证券的一种通行做法。它一般会由多个承销机构通过招标竞争方式来确定证券发行价格, 并在取得承销权后, 再向投资者推销的一种证券发行方式。竞价发行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发行方式, 它的发行价格充分地反映市场的实际需求。
3. 在申购机制上, 国际成熟市场的发行惯例是红鞋机制
国外市场都较为注重新股发行首先应该确保广大中小投资者的申购权益, 这也是抑制新股发行“三高”的有效措施。红鞋机制, 指在新股申购时, 新股分配以股票申购账户为基础, 按照“人手若干股”的原则, 保证每个有效申请账户至少分得一部分新股股份的机制, 使得新股认购向中小投资者倾斜, 保护其利益。
4. 在法律监管上, 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
如在美国, 上市公司一旦违规操作, 就会面临严厉的处罚。美国证券市场的发达得益于其严厉的监管, 美国联邦政府的证券市场执法部门主要是美国联邦司法部 (DOJ) 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DOJ负责对证券欺诈案件进行调查和提起刑事诉讼, 而SEC则负责行政执法起诉, 对涉案上市公司提起诉讼或者开出巨额罚单。
四、IPO发行制度改革市场化纵深措施
通过回顾我国IPO发行制度的历史进程, 反思其现状, 同时结合国外IPO发行制度的良好机制, 我国IPO现阶段的市场化改革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1. 稳步推进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转变, 逐步实现股票发行监管制度上的完全市场化
事实证明, 核准制确实存在诸多弊端, 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建立注册制势在必行。我国证券市场IPO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可逆转, 在国家监管机构下放对发行定价的管制后, 资本市场需要更大的改革力度。由证券交易所制定和执行企业发行和上市的标准, 而证监会的功能仅作为备案和监管机构。即把IPO审批权下放到交易所, 把股票发行权和定价权都交给市场和投资者。
2. 进一步完善询价机制, 让IPO定价回归市场理性
完善的询价机制以及规范化的询价程序, 促使发行人、承销商与投资者之间建立起充分的沟通机制, 从而提高各市场参与主体在定价过程中的话语权, 让定价趋于客观、理性;同时也应完善市场约束机制, 将各参与询价主体的行为更加透明化, 形成一个可以兼顾发行人、保荐机构及投资者利益且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理性价格。全面采取网上询价的模式, 让所有有认购意愿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自行报价, 如此在减少机构串谋可能性的同时, 也使询价更趋于市场化。
3. 在申购机制上, 更加注重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平衡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申购权益
在我国当前市场新股发行仍处于供不应求的背景下, 首先可以考虑取消机构的网下配售, 让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公平参与网上申购。其次, 若保留机构网下配售的机制, 则可考虑建立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通过网下配售与网上申购区分的模式, 机构只参加网下配售, 而中小投资者参加网上申购。再次, 可根据发行情况, 适当调节申购比例, 并结合网下网上申购的情况进行适当划拨, 以此提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
4. 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为提高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应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管理方式, 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法律制度。如制定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处罚制度, 对操纵股市等扰乱市场行为严厉处罚, 以规范资本市场秩序, 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引入集体诉讼制度, 对造假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 不仅通过法律手段加以严惩, 而且冻结所有资产和现金, 赔偿给投资者, 从制度上确保上市公司真实可信。同时必须完善监管制度, 对上市企业募集资金专项审核, 督促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和披露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建立诚信档案并公开披露。
参考文献
[1]张翀.改良还是改革, IPO将向何处去[J].财会学习, 2013, (7) :10-12.
[2]崔永旺.我国IPO定价制度变迁研究[J].企业导报, 2013, (8) :33-34.
[3]彭水淼.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决IPO抑价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12) :42.
价值发现、资源配置、财富创造以及可持续的融资能力,这是成功资本市场必备的四项要素,也是市场自身价值所在。回顾过去几年,中国股市从股权分置改革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从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从推出中小板、创业板到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完成了助推实体经济一个又一个使命。
但与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这一国情相对应,中国股市的现状为:融资扩容大跃进而投资回报寥寥;少数利益集团牟取暴利而多数投资者亏损累累;蓝筹股表现长期低迷而ST股火爆炒作;内幕交易层出不穷而监管惩罚难如人意;提倡“买者自负”原则而又用行政手段干预股市。这些鲜明的对立,既包含着中国股市的成就,也折射出亟待变革的方面。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历史中,年轻的中国股市由于推行先发展后监管的思路,在股市迅猛扩容的过程中,致使问题积累到较为严重的程度。与超过9%的经济增长相背离,今年以来,A股震荡下行超过10%,股市总市值缩水数万亿。在股市总市值跃居世界第三之时,以现代化愿景和全球化视野为参照,呈现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相对于成熟市场而言,目前中国股市的参与主体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盲从、投机和短期逐利性。
从企业角度看,对上市融资“饥渴”程度持续不减。众多企业围绕有限的上市机会千方百计谋求上市,一旦通过层层行政审核,面对投资者即处于强势地位,几乎不用担心股票发行。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博取差价依然是主要的获利方式。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股息率远远低于存款利率,长期持有股票获得增值的机会微乎其微。在此情况下,大多数投资者只能沉湎于“概念”和“题材”之中。
这两方面的对比,显示出A股市场在制度上存在明显“重融资、轻投资”的倾向。近年来,A股市场“量”的扩张速度惊人,但在“质”的改进方面,步伐却相对缓慢,既面临由小变大的机遇,又面临由大变强的考验。各界建言中,无论是建立行之有效的退市制度和分红制度,抑或是加大对造假和操纵行为的打击,建立集体诉讼机制,充分反映了市场希望监管层切实肩负起保护投资者利益重任的强烈诉求。尤其在A股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的今天,有必要转变发展思路,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在改革的步骤中,对中国股市的地位和作用要有真正的认识。之所以有今日之状,在于问题久拖未治,对股市所具有的真实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中国股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和金融安全、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之作用,尤其是在当下的宏观调控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企业将股市作为免费圈钱的场所以及投机市场,有关方面还未真正体会到股市在中国崛起中的重要意义,应将之放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细心呵护。
对股市当下存在的各种缺陷,必须切中要害。缺陷众多,要害问题是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不应是市场参与者又是决策制定者,导致股市沦为被广为诟病的“政策市”。随着市场逐步成熟,政府这一角色更多的是维持市场公正,强化监管职能,制定规则和法律及保证其真正执行,还应根据市场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复杂性,不断将规则加以完善。
【市场化制度】推荐阅读:
农贸市场市场管理制度09-21
市场管理制度12-20
市场部门规章制度07-05
药材市场管理制度07-20
食品市场检查记录制度07-27
市场活动管理制度12-03
蔬菜市场管理制度12-04
市场费用管理制度01-14
市场部考核制度设计06-08
规章制度市场部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