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精选6篇)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 篇1

一、重点词语

1.臣以险衅

(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

(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

(祚:福分)

5.终鲜兄弟

(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8.未曾废离

(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

(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12.听臣微志

(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苦辛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三、古今异义

1.生孩六月(古义:六个月。今义:第六月。)

2.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

3.至于成立(至于:古义:一直到。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立。)

4.沐浴清化

(古义:蒙受今义:洗澡。)

5.后刺史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明清两代生员的别称。)

6.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没有人来做。今义:没有主人。)

7.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省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

9.郡县逼迫

(古义:催促。今义:强迫。)

10.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车、马)很快地跑。)

11.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知道。)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

13.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四、词类活用

1.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家里。)

3.臣侍汤药

(汤药:名词作动词,吃汤药。)

4.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5.则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凡在故老

(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9.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

五、一词多义

1.拜

拜臣郎中(动词,授予)

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2.至

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3.以

臣以险衅(介词,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介词,因为)

猥以微贱(介词,凭借)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意为不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以是”的倒装,意为因为)

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表示承接,译: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拿)

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4.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形容词,少)

不宜妄自菲薄(动词,轻视)

5.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动词,看见)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动词,看见,看到)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动词,拜见,谒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接见,会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

图穷匕首见

(动词,“见”,通“现”,出现。)

又不见者三十六年

(动词,见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名词,看见的东西)

6.当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动词,担任,充当)

臣生当陨首

(副词,应当)

木兰当户织

(动词,对着,面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挡)

想当年,金戈铁马

(处在某个地域或时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占着,把守)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副词,应当)

6.矜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动词,怜悯,同情)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动词,自夸)

原陛下矜悯愚诚

(动词,怜悯,同情)

锄耰棘矜

(名词,矛柄)

7.除

除臣洗马

(动词,授予)

扶辇下除

(名词,台阶)

攘除奸凶

(动词,清除)

通路除道

(动词,修整)

8.区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恳切)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小)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诚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愚拙凡庸)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自称谦词)

9.卒

保卒余年(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名词,士兵)

卒成帝业(副词,终于)

卒然边境有急(形容词,通“猝”,突然)

而卒葬之(动词,死)

六、文言句式

(一)固定句式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译:没有用来……的办法。)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以是”的倒置,因此。)

(二)特殊句式

A.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2.则告诉不许

B.介词结构后置

1.且臣少仕伪朝2.急于星火

C.判断句

1.今臣亡国贱俘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省略句

且少仕(于)伪朝

七、成语

茕茕孑立:茕茕:孤单无依靠的样子。孑立:孤立。形容一个人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独,无人同情或相伴。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进老年。

气息奄奄:呼吸极其微弱,生命垂危。也比喻事情已到没落状态。

人命危浅:危:危险。浅:时间短。谓寿命不长,即将死亡或覆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为晚上的事预作打算。形容处境窘迫,只能顾及眼前,难做长久之计。

皇天后土:谓天地神祇。

急如星火:星火:流星的火焰。形容十分急迫。

结草衔环(衔环结草):结草:将草结集,以绊人脚或马脚。比喻感恩报德,致死不忘。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文言句式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被动句

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省略句、判断句

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状语后置句

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重点翻译句

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 篇2

诵“篇”:即要求学生认真诵读每篇文言文,读准字音,每课如是;动情诵读出其音节、气韵之美来。

认真诵读全文,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要求,真要一一落实也并不容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生僻字词虽不是很多,但如果不认真预习一遍,吟诵一二遍,想在课堂上流畅地诵读,不错不漏不添字词,就比较困难。而能在课堂上流畅诵读者,必然先就“认真”预习了一番。为此,笔者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齐声诵读一遍之后,又抽查多位学生的诵读情况、凡诵读流畅者,则当场表扬,请大家鼓掌;凡诵读不佳者,则指出其预习不到位,诵读练习不够,要求课后加强练习。

至于“动情”诵读,诵出其文章的节奏之美、气韵之美来,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较高境界。比如教学《陈情表》第一自然段,从音节上说,要求学子们诵读时吐字清晰,发音响亮;语调应低沉、缓缓些;语气要诚挚、凄婉些;情调要悲怆、孤独些……甚至要诵读出一种诚惶诚恐、进退维谷、孤苦不堪的情调来。比如开篇那个“臣”字,就要读出蜀国之故臣战战兢兢的情调;“言”字,就要读出谨小慎微的语气来;之后文中的“以”、“遭”、“见”、“夺”、“悯”、“孤弱”、“少多”、“不行”、“孤苦伶仃”、“至于”、“既无”、“终鲜”、“晚有”、“外无”、“内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侍”等字词,均应诵读得低沉凄悲,哀伤沉痛,把开篇一段苦陈孤身身世、困窘处境,侍奉刘母难以奉召的无奈之情表达出来,以求声情并茂、苦陈悲悯之情的音节之美,气韵之美的效果。而“逮奉圣朝”一段则应诵读得较为清朗些,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感恩谢德之情与刘母病日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及“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为难窘迫等复杂心情以及“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的天助悲伤之情表达出来。忠孝之义,情处两难之内涵意蕴美,在诸如前文所述的清朗明快或急切的诵读中,显现于音节、气韵之中。而读“前太守臣”一句,则应读出“前/太守臣/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音节节奏来,以求准确表意。否则,文意难明不说,诵读也不流畅。

而“伏惟圣朝“一段,诵读的语气,语调应明显加强,将“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本图”、“不矜”、“至微之陋”、“过蒙”、“宠命”、“岂敢”、“但以”、“人命”、“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更相为命”、“是以”等词句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陈述出难以奉诏的种种“恩典”与寓意来,进而渲染出李密此人孝老之情感与他难以侍奉新朝的深幽情愫以及得理必陈的胆识来。

“臣密今年四十又四”一段,则应以恳切、深沉、诚挚的语气、语调读而颂之,将“尽节于陛下之长”“报养刘之日短”的孝情道义渲染出,把“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及“臣之辛苦”的境况恳切坦陈出,将“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孝老之情恳陈出,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知恩必报之心诚挚倾吐出,将“恐惧之情”“谨释”的诚恳直言之,将“以闻”二字所饱含的孤苦、知恩、孝义、等情感交织的愿望尽显其中。

如此诵读一番,《陈情表》文中之情,应该领悟出一半多来。

释“言”:即仔细咀嚼文言文中的关键、深难字词,牢固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如《陈情表》一课中,光题目中的“情”字,就大有咀嚼的必要。陈什么“情”呢?谁陈给谁的呢?如何“陈情”的呢?结果如何呢?一一咀嚼,阅读欲求会陡然增长。而开篇的“臣”字,表面乃李密自称,如果深究李密乃蜀国“亡国贱俘”者,却又对新朝晋武帝司马炎俯首称臣,其甘愿否,其机智焉,其无可奈何者?引导学子深入咀嚼之后,以自己之理解“释”之,当然与理解文章内涵、意旨大有帮助。至于首段的“以”、“险衅”、“夙”、“悯凶”的释义以及作用的理解,教者稍加点拨,学子阅读注解,理解“以”乃多义,“闵”乃通假并不难。而“生孩”、“见背”中的“孩”、“见”的准确理解,教材的注释可谓“语焉不详”,隔靴瘙痒。比如“见背”,教材注释曰“弃我而死去”,此乃意译也,非注解。据原文语境和有关注解,“见背”当为“背见”的倒置,而“背”乃离世、死的委婉表述,由转身离去引申;“见”乃“我”也,指作者。这些关键的字词,教材不注解或注解不确切,如果教者、学子不咀嚼或查资料解释准确基本意义,当留下后患。因此,在“释言”这一步骤中,教者要引导学子咬文嚼字,把每一个实词、虚词,通假字都弄明白;学习要悉心琢磨词句,不可囫囵吞枣。

笔者以为,释言乃是学习文言文,理解其文旨精髓的必要过程方法,不可粗疏行事,还需要教者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历练操作。较好的方法是:字字句句咬文嚼字。

析“文”:即在诵读、释言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内容、情感、手法及作用等进行解读赏析,品味出古人记事写人状物抒情说理的门路来。

如《陈情表》一文,首段“夙遭闵凶”、“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悯臣孤弱”、“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既无伯叔”、“门衰祚薄”、“外无”、“内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已形象地陈述出孤弱之情,闻之令人顿生悲悯之心;且有“六月”、“四岁”、“成立”、“晚”等多个表明从幼小到晚年时间词,一一道述李密其人的“险衅”、“悯凶”之遭,层层深入地将他孤弱无助的悲苦跃然纸上;随后又以“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开”数言,挑明其处境困苦,难以奉召侍东宫的苦衷。这样,一个通晓忠孝之义,机智过人的前朝孝廉形象,已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起来。

析读此段,重要的是让学子品读出李密所陈述用尽心机的“孤苦之情”,此时李密陈情难以奉召的张本科之辞,也是他打动晋武帝最终思准其推迟应诏的基础。析文至此,教者可用简笔勾勒出四页纸状简笔图画,形如“心”字,将“孤苦之情”书写左边第一“书页”之内,在由学生找出“夙遭闵凶”、“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茕茕孑立”等词书于其中。这样的“析”读,可谓已入木三分,“陈情”之机巧,也就理解得较为到位了。

之后,教者与学子们可一一析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并在“心”字的简笔画到第二、三、四笔“书页”中,分别填入“析文”的结果:“两年之情”(或“知遇之情”)、“孝祖之情”、“报恩之情”及其相当原文词语。此时呈现于黑板上的是“心”字四笔内的“繁情”,将李密对祖母“常在床褥”的实情以及其“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孝道,将其之于“诏书切峻”的畏惧,将其“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以及“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而又“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威慑以及“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和情,则告诉不许”的进退两难以及狼狈尴尬和忧虑不堪;以及“进节之日长”、“报养之日短”、“愿乞终养”、“听臣微志”、“保卒余年”的乞求和“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恩之心,“犬马怖惧”之情,种种繁冗之情,尽显其中。于是,李密以“心”陈述,“情”系于“心”中之情之表文,已令天地动容。难怪晋武帝司马炎闻之,居然打动悲悯之心,恩准李密“愚诚”、“微志”之情!至此圣朝君王与“伪朝君王”与“伪朝老臣”的诏令与应招与否的矛盾冲突,已见端倪,已见分晓。(板书“心”字)

明“旨”:即在前面几个步骤的基础上,明晓作者的写作意旨及其理趣。

对于《陈情表》,苏东坡曾以“读《陈情表》不涕者,其人必不孝”来表达其感动之情。今日的学生,学习《陈情表》应当明晓其中的哪些意旨理趣呢?

首先,让学生理解李密所陈之情,主要动机在于坚辞不赴洗马之诏,而又动之情。

在古代,君王的诏令是不可违抗的,因此称之为“圣旨”。大凡圣旨所到之处,无论升降,都要双手高举圣旨,连呼“万岁”之语。那么,身为“上仕伪朝”“亡国贱俘”的李密,何以敢冒天下大不韪,既“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又“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将晋武帝的圣诏拒于千里之外呢?通读全文,在结合当时的背景,读者不难明白:着李密其人,“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在蜀地已非寻常之辈,可谓得蜀主重用之人,影响、声誉应该不小(可引导学生阅读《李密传》)。蜀亡之后,这位蜀朝旧臣,焉能立即忘恩负义,投奔司马炎?即使有“洗马”高职,焉能经受起蜀国满朝文武的白眼以及千古的责骂?于是这位饱读诗书、通晓忠孝大义的“亡国贱俘”,早就打定“洗马”之职的主意。但圣旨难违,违必掉头。于是他以“六夙愿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以及内外无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种种孤苦之情之托词,陈情表,决不复明奉召,而又能躲避杀头之祸,从而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欲奉召奔驰,则刘日笃……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微贱,朝不虑夕……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等催人落泪的语词,以求动之以情,打动晋武帝司马炎,以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向”而使“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这样,既能教养刘母,又能保全名节,还能避免杀身之祸。

其次,要让学子明晓李密“陈情”,可谓陈出了他的机智与巧能。

笔者在引领学子阅读此文时,之所以近乎“做作”地将课文的四段字的精华设成为一个“心”字简笔之画,所教的多届每每如是“做作”,就是要让其明晓李密陈情之智:由“孤弱之情”(祖母无靠)而“两难”狼狈之情(医欲奉召,则刘病日笃;欲苟顺和情,则告诉不许”),由两难之情而孝老为重之情(“伏惟圣照以孝治天下”,引述恩典,陈述寓义),再由“孝老为重之情”而“忠君必报”之情,可谓步步为营,其中既将“和情”陈述得淋漓尽致,又将“圣朝思义”、“忠孝大义”阐述得明白,字字句句重若千金,掷地有声。如此力透纸背之言义,真陈述得大智若愚,绝后空前。

文言文《陈情表》的教案设计 篇3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语文教案-陈情表。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 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陈情表》。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 篇4

二、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2、下列红色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未曾废离:停止

C、寻蒙国恩:寻找 除臣洗马:授与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 不衿名节:自夸

E、日薄西山:靠近听臣微志:听从

F、夙婴疾病:缠绕 供养无主:主持

3、下列红色“以”解释完全相同的两项()()

A、臣具以表闻 B、猥以微贱

C、但以刘日薄西山 D、圣朝以孝治天下

4、下列红色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急于星火:像 B、臣之进退:取独

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

5、下列红色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至于成立 B、则告诉不许 C、臣之辛苦 D、举臣秀才 E、实为狼狈

6、填空: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无祖母,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者富贵而名摩①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①摩:通“磨”。

7、下列表述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

A、古代富贵而名字磨灭的人数不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

B、《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吕览》《说难》《孤愤》《诗》都是圣人抒发愤懑之作。

C、周文王等人都是因为现实的不如意,为发泄抑郁不平之气而著书,希望能再次受到重用。

D、“思垂空文以自见”一句的意思是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空文”,是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附参考答案:

1、A(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CE(寻蒙国恩:不久;听臣微志:准许)

3、AD都是“用”(B、猥以微贱:凭借;C、但以刘日薄西山:因为)

4、A、急于星火:比

5、E(A、至于成立:成人自立;B、则告诉不许:申诉; C、臣之辛苦:辛酸和苦楚; D、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6、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篇5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

五、文言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陈情表文言知识点归纳 篇6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第四册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第五册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六册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 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3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的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陋,自己受冻也死也甘心。

3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3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安定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3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3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第六册

3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39.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4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敬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4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先汉所以倾颓也: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

4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上一篇:1.1 内部控制组织架构下一篇:初中物理教材教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