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质课一等奖(精选7篇)
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牛新荣
一、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24.1 锐角的三角函数第1课时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是三角学中的基础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与以前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有所不同,它揭示的是角度与数值(线段比值)的对应关系,并且用符号来表示一种函数对学生来讲还是第一次.本节课主要是介绍锐角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其中渗透着转化、分类、数形结合、建模、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锐角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一样都是解直角三角形很重要的知识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被广泛应用于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主要是计算距离、高度和角度.正确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是学好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也将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函数奠定必要的基础.本章内容恰好是进行数形结合的理想材料.而数与形的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需要.在引入概念、计算化简、解决实际问题时,都应要求学生通过画图帮助分析,由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加深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正切、坡度的概念,正切与坡度的关系;
(2)掌握正切的表示方法,并能运用正切、坡度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多次猜想、验证,在不断的否定与肯定的过程中,探究如何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正切概念的探索过程,体会从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建模思
想、数形结合的重要性、体验角度和数值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体会正切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正切概念的探究
教学难点:
1.在正切概念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以及把比值和角度联系起来;
2.理解正切的概念.三、学生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定义和相似三角形,具备了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基础;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几何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思想方法为新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在研究如何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构建的直角三角形的单一元素的研究中得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可以用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而三边中的任何一条边都不可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条边而如何又会想到两边的比值呢?这种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学生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函数的知识,但是学生对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对应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仍显抽象和困难.四、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模式.教师的教法突出探究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学生的学法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整节课的探究活动采用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并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自行车、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免不了爬坡.你有没有想过:怎样描述坡面的坡度(倾斜程度)呢?通过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产生认知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讨问题的欲望.(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是不是可以用“坡角”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
因为学生对亲身经历的爬山坡有体验、有感受,所以设计问题2:爬这两段山坡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哪个坡面更陡?你是如何判断的?利用坡角的大小作出判断,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办法.除此之外,你还有其它办法来比较哪个坡面更陡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探讨问题.2.探究是不是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
学生可能会说出:比较坡面的铅直高度(学生可能会说出山高,这时老师注意引导其正确表述出是坡面的铅直高度)你是怎样用坡面的铅直高度来比较哪个坡面更陡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坡面的铅直高度高的更陡.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不同意的同学举反例说明(可以在黑板上画图说明,画图说明会更直观、更形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建模的思想.同时让学生知道否定一个结论的常用方法------举反例.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来比较哪个坡面更陡吗?类似地,通过画图举反例的方法说明只用坡面的长度、水平宽度也不能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对于边的探讨,不少学生想不到,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构建的直角三角形通过举反例不断地否定.这里不光让学生体会建模的思想,还要让学生知道:在数学中说明一个结论不成立要举反例.从而得出从单一的元素考虑:锐角可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而三边中的任何一条边都不可以.经历一次次的否定,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3.探究是不是可以用“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
既然只用一边不行,我们综合考虑两条边.引出问题3:如何改进呢?(引导学生发现)既然坡角可以用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我们就想办法利用这个结
论.两个锐角一样大的直角三角形(画出图形,结合图形说明)对应的坡面的倾斜程度是一样的,而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这样就沟通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变换角度继续探讨:能不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证明.猜想并得出结论: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可以用来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通过相似沟通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变换角度继续探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此环节的设计正是数学思维的开阔性,多角度,多方位性的展现.师生的共同努力淋漓尽致地演绎了数学体现在思维艺术上的美.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4.探究锐角和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之间的关系
上面的结论告诉我们,锐角和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的关系:锐角固定,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也固定.初步建立坡角和坡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得到正切的概念打基础.如果锐角变化了呢?这个比值会怎样呢?(几何画板演示)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从运动的角度来实施动态化、形象化、直观化教学,进行图形的动画演示、验证,揭示了∠A的对边与∠A的邻边的比和∠A这两个变量之间一一的对应关系,因此学生会大胆地得出结论:正切就是反应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和∠A之间的一种函数.从而确信正切概念建立的科学性.几何画板为学生分散、突破难点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于是有
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 tanA =A的对边BCa== A的邻边ACb
给验证结果下准确结论,并结合图形进行准确地符号表达.通过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来探索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概念,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类似地,你认为∠B的正切该如何表示?趁热打铁,让学生表示出∠B的正切,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正切的定义,初步实现教学目标.5.回归情境引入
如何描述坡面的倾斜程度呢?
h介绍坡度的概念,记住关系式i==tanA.在日常生活中,刻画倾斜程度常l
常用坡角(或倾斜角)的大小来表达,但是在大量实际问题中,坡角是不可测量的.所以,可以用坡角的正切描述坡面的坡度(倾斜程度).可见,坡度(i=tanα)越大,坡角α越大,坡面就越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同时解决情境引入中提出的问题.这里隐含两层意思:一是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越大,它对应的正切值就越大;二是在实际中坡度和坡角都可以用来判别坡面的倾斜程度.6.典例示范
例1 巩固正切的概念,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例2 通过计算正切值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这里学生首先要知道利用什么知识,然后才能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例1的要求更高.(三)题组训练、巩固新知 BDDCBC
之前我们由证明三个直角三角形两两相似能得到DC=AD=AC,通过练
BDDCBC
习2由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表示∠A的正切得到DC=AD=AC,方便简洁多
了.所以tanA沟通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练习题1、3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练习2不仅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而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思维进一步缜密,认识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四)总结反思、强化新知
一节课下来:
1.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掌握了什么方法?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疑惑?
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归纳所学的知识、总结学习方法.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回顾,要求学生不光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回顾、思考、提炼、升华所学知识的好习惯,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五)布置作业、应用新知
六、板书设计分层作业,各有收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能力,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技能的提高.要求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突出知识要点,展示认知过程,能启发思维,简洁明了,便于学生体会学习所得.牛老师:读了你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基本可以,语言不够简练,有点罗嗦。另的部分,加上对知识的分类。我认为,这一课是“概念性知识”,还有的是帮助
学生增强思维策略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是“元认知知识”。你上网查查“概念性知识”教学如何进行?对你说课有帮助,教学设计还可以,只要教学设计中增加这部分内容。另说课稿中,适当随潮流说说,在学生探究中,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时髦的话。
仅供参考!
糟糕的一节课
董会阁, 1992年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被分配到静海县一所农村校任教, 自小就羡慕教师的她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由于农村学校缺少英语教师, 校长安排她担任初中英语教师。学非所用, 她感到有些无奈, 但还是愉快地走上了讲台。
上班快一个月时的一天下午, 学校教务处主任告诉董会阁明天乡教委领导来听她的课。她又兴奋又紧张, 整个下午都在做准备, 回家后又忙了一晚上。虽然那节课只有一组句型和一个5句的对话, 但她光教案就写了整整6大页, 还精心准备了五六张素描图辅助教学。第二天接受考验的时候到了, 看着教室后面听课的几位领导, 本来就紧张的董会阁, 心脏一下子就像是加足油门的机器, “突、突、突”欢快地跳着, 胸腔被撞击得有些疼痛, 说话的音调也变得空洞。整节课除了让一个学生领读一遍句型外, 几乎就她一个人口若悬河地边说边随意地在黑板上写着一些英语句子和单词, 没地方写了自己就擦掉再写。一节课下来, 她累得口干舌燥, 弄得满身粉笔末, 学生坐那儿像听天书似地听了45分钟, 也累得直伸懒腰。可课呢还没讲完, 对话录音一遍也没听, 特意从家带去的录音机竟然忘了用。课后, 满头大汗的董会阁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领导听课后的评价, 乡教委总校长幽默地说:“不愧是大学生, 英语说得真是流利, 不光说得快、写得快、擦得也挺快, 可就是一句也没把我教会。以后要多想想怎么让学生也有这水平了。”董老师自己评价说:我的课讲得很糟糕, 但校长一句批评的话都没说, 他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保护了我的自尊心、自信心, 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那以后, 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 每天课前都要想清楚———我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学会?课后我都会反思: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怎样做学生会学得更好?并把反思记录在自己的教案上。董会阁是个有心人, 这节课虽上得很糟, 但促使她思考, 并使她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这也是这节糟糕课换来的成果。
转入“正轨”后遇到了新问题
2004年, 董会阁调入位于县城的静海县实验中学, 教授六年级6个班的地理课, 工作12年后, 终于回到了地理教学的“正轨”。一向喜欢自我施压的董会阁暗暗下定决心, 教地理也一定要教出个样儿来。在对教科书的学习与研究中, 她深深感到地理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她觉得, 作为一名地理课教师, 有责任让学生了解祖国和世界的地理知识, 认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要唤起每个学生热爱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帮助他们养成节约、环保的行为习惯。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她彻底放弃了“有机会再教英语”的念头, 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理教学中。
然而, 一切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顺利。这是一件极“普通”的尴尬事:一天, 董会阁在实验班上课时, 发现班上有个学生在偷偷写数学作业, 课下就将他叫到办公室, 告诉他自己看到他课上偷偷写数学作业的事, 并希望他以后不要这样做。当时那名学生对董老师的话没有表态, 以后的日子里, 地理课上他仍然常常偷偷地写中考学科的作业。最后, 董会阁与学生家长联系, 向他们反映孩子的做法。结果, 孩子的妈妈说:“他不就是写写作业嘛, 也没影响您。要我说了, 给实验班安排地理课就没必要。”这件事曾深深地触痛了董会阁的心。“我是一名一心想教好课的教师, 可在家长眼里, 我的课居然被看成是浪费孩子的时间。”董会阁强忍住委屈的泪水, 礼貌地对家长笑了笑说:“可能是我讲的课不够好, 我会努力改进的, 也希望您改变对地理学科的看法, 不然一定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结果这个学生那年正好赶上第一届会考, 由于平时不学“副科”, 最后非常着急。为了不影响这名学生实现他考县一中的梦想, 会考前, 董会阁几乎每天中午都主动给他补课, 最后这个学生地理考了一个良好。他的父母非常感激, 非要送礼表示感谢。董会阁说:“只要您以后支持孩子全面发展就行了, 他是我的学生, 学生考好了, 我也高兴, 送礼就没必要了。”
“转轨”却遇到了新问题, 董会阁明白, 要想让学生们爱学地理, 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教师把课上精彩。于是, 她一遍一遍地研究一些成功的地理课例,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 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正是凭着独到的教学设计, 她在2007年第一次参加“双优杯”竞赛时就战胜众多选手, 一举杀入决赛。说起这次比赛, 董会阁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决赛时她抽到的课题是“聚落”, 经过对教科书的反复研究, 她决定抛开教科书提供的案例, 改用自己的家乡静海和学生们生活的城市天津为素材, 重新组织教学。课堂上, 她先给学生出示自己家乡的照片, 然后通过大屏幕展示天津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在一种亲切的氛围中, 非常容易地认识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进而安排学生比较两种聚落的主要区别。之后, 又提供给学生从影视上经常看到的北京四合院和陕北窑洞图片, 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聚落中的民居建筑风格为什么差异显著?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之后把这一问题扩展到全球, 借助多媒体课件, 在世界地图上向学生展示了北极的冰屋、非洲的草屋、西亚的土楼、东南亚的高架屋、内蒙古的蒙古包等图片, 让每组学生在地图上选一个地点, 以探秘者的身份, 探寻那里的人们为什么要建这样的民居。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最后, 展示天津老城厢今昔不同风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让学生在追忆过去中深刻体会到聚落的飞速发展, 讨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如何对待那些最能表达聚落文化的典型建筑, 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灵动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让她获得了全体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
从这次“双优杯”竞赛中, 董会阁受到很大启发:地理教学, 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更要充满大气、智慧和责任。在学习“日本”这课时, 针对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 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 却是一个经济强国,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探究其中的主要原因。在讲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岛国时, 她不仅组织学生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还在学生看图片看得触目惊心时连续发问:“我们天津有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正在上课, 忽然发生大地震了, 你将怎么办?”她就这样把课堂与生活、时政相联系,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为学生创建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她说, 教育是良心活儿, 我们教一个学生可能只有几年, 但我们应为他们想到几十年, 万不可急功近利。
参加全国地理优质课比赛
2009年, 中国地理教育学会举办全国地理优质课比赛, 经过层层选拔, 董会阁与另外三名选手一起, 代表天津市参加在云南玉溪举行的全国地理优质课大赛的决赛并获得大赛最高奖项———全国一等奖。
这次比赛在董会阁的人生履历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自从2009年6月中旬得知自己被推选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地理优质课大赛起, 她就紧张地投入到大赛的准备中。她认为, 在这样高规格的比赛中如果不能做到匠心独运是很难取胜的。可是面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这一课题, 一向以教学设计见长的董会阁这一次却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境地。她反复研究教科书, 逐字逐句分析课标, 又上网查阅了湘教版、中图版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可仍旧想不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设计思路。正在她一筹莫展之际, 市教研室王丽老师打电话询问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得知她面临的困境后, 王老师提出建议:课堂取胜的关键要看参赛选手是否真的做到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是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启迪, 启迪的程度怎样。讲好这个课题, 要在如何调动学生利用知识储备进行新课程的学习上下工夫, 重点研究怎样让问题的设计更利于学生自主和科学地学习。但是, 任何教学设计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还得看教师的课堂处理。
得到王老师的指导, 准备工作有了清晰的方向。教学设计前后修改了九次, 如“读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一个问题就修改了四次, 最后使用的是:“找一找, 下图中的哪些信息可以说明我国的地理位置, 试着说一说。”经过两次试讲并经市、区教研员老师指导后, 9月7日, 在南开区教育中心的演播大厅进行了现场录课。面对陌生的环境, 短暂的紧张过后, 她快速融入了课堂。“同学们, 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 你们说出了这么多可以描述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下面大家再想一想, 看在这么多的方法中, 哪些可能会给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等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呢?”学生们积极发表看法, 互相说服着对方。他们通过交流辩论, 很快便有了统一的观点。“同学们, 既然现在大家意见统一了, 那么下面老师就请你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哪些方面呢?要求各小组自选代表将讨论意见以关键词的形式整理在纸上, 一会儿把你们各组的关键词写到黑板上。”几分钟后, 学生们的讨论成果便由他们自己展现在黑板上了。为了让他们充分了解彼此的观点, 董会阁提出了新的建议:“现在, 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同学们的观点, 看看其中有没有你认为不妥的, 有没有可以进行合并归为一类的?”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兴趣大极了, 不光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见解, 还不时探问着这是谁写的?字写得怎么样?当时尽管课堂显得有些乱, 但学生们关注程度很高, 董会阁并没有加以制止。师生就这样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交流着, 整节课虽没有起伏跌宕, 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浓浓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和学生彼此吸引着、促进着, 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下课的清脆铃声。用市教研室王老师的话说, “这节课, 如涓涓细流, 听了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般温暖、舒适, 体现出了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风范”。
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
董会阁对待学生始终坚持尊重和爱护的态度, 她说, 我们尊重、爱护学生不仅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 学习怎样尊重和爱护别人, 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爱升华我们的教育。当时七年级有个学生叫小硕, 各科成绩都很差, 孩子的父亲说:“这孩子天生就不是上学的料儿, 就是笨。从小学考试就不及格, 怎么打也不管用, 现在只要他不捣乱就行了, 老师们也别跟他较真儿了。”董会阁听后非常自责, 怎么自己以前就没注意到有这样一个孩子呢?后来只要到这个班上课, 就特别留意他的表现。她发现, 这个学生从不捣乱, 也不说话, 听老师讲课时眼神非常专注。董会阁感觉很兴奋, 觉得小硕根本不像他父亲说的那样, 一定是长期受歧视得不到关爱造成的。于是她告诫自己, 一定要特别爱护这个学生。一天, 她叫小硕回答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 本想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没想到, 他紧张地站起来之后, 嘴动了半天, 脸憋得红红的, 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弄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 他傻, 不会说话, 你别叫他!”董会阁当时后悔极了, 觉得自己的做法欠考虑, 应该事先与他沟通好。于是, 她严肃地批评了刚才起哄的学生, 事后郑重地向小硕道歉。“对不起, 以前老师没叫你回答过问题, 让你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这次老师不能没等你准备好就让你来说, 你一定太紧张了, 请你原谅。”后来, 她又主动找到小硕:“课上那个问题你现在会了吗?”他点点头。“那你说给老师听听, 好吗?”他又低下头, 仍然不说话。她看了心疼极了, 这本该是一个快乐的年龄, 可他每天是这样的恐惧, 是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 这更坚定了她要帮助他的决心。
董会阁从经常让他帮自己拿教具开始设法与他接近, 但他不跟老师说话。时间长了, 老师没让他拿, 他就主动问老师, 董会阁感到希望就在眼前。一天, 她带他来到办公室, 让他看看单元卷上的几个问题会不会, 这孩子居然把整张单元卷的题目都给老师说了一遍, 只错了3道题。小硕的表现让董会阁非常吃惊, 她激动地搂住学生拍了好几下。要知道, 就是班上的成绩优秀生也很难做得这么好。董会阁把这件事告诉了其他教师, 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让这个孩子跟上队伍。后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小硕逐渐在班上敢说话了, 下课也能和几个同学玩了, 八年级期末考试, 已经有地理、历史、语文三门功课及格, 而且, 地理考到班里第五名。直到今天, 董会阁还经常想起这个孩子, 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 教师工作要充满爱心、耐心、真心, 衷心希望他一生平安、快乐。
董会阁常说, 世界上没有人会拒绝真诚帮助和欣赏他们的人, 只要我们诚恳地赞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选择恰当的方式, 真诚地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 学生就不会拒绝我们。我们把该做的都做到了, 不必考虑学生是否记得我们曾经的付出。
董会阁认为, 为师者, 必须是个“站立者”。教师要敢于追求真理, 坚持自我。她引用四川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陈光前的话:教育有教育的规律, 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教育有教育的责任, 要担当该担当的责任。因为你追求真理, 所以你理直气壮;因为你有梦想, 即便遭遇挫折打击, 你依然可以乐观向上;你在实现自我的同时, 也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好处, 所以你这种活法, 是真正的快乐和健康。
【关键词】初中 数学 优质课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19-01
一、数学优质课的意义
数学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优质课就是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一种重要途径。所谓优质课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然而,在课堂教学层面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课程理念的理解、领悟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二、初中数学优质课的策略
1.精心选课是关键
在选择讲课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情,初中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逻辑思维还不是很强,因此很多认为数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教科书比较枯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选择的内容的深度和长度,课程的进度;还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讲课的内容,是善于表演型的,还是理智型的,还是善于设计型的,善于捕捉细节型的。
2.过程设计是重点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广泛的阅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上好数学优质课的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客观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学生,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比如,我上课的内容是《菱形的判定》,首先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中“菱形”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别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判定方法而展开的, 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与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地探索,严密地求证,在探索与求证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是确立这堂课目标的依据,我想这才是这节课的数学本质。
整节课我是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猜想——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式,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达到收获的目的。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了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菱形三种判定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验、猜想、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一过程对于学生日后自主学习及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3.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语言美。
数学虽然是理科,但是优美的语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性,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2)数学课要做到先做后讲。
“先做后讲”指的是学生先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这里“讲”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总结步骤,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3)需要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整个课堂是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不知不觉的推动着,但是学生是灵动的,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中会有自己思想的闪光点,对知识会有自己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新的疑惑,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敏锐的捕捉到,并且利用自己熟练的专业知识,成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进行即兴的课堂拓展。
参考文献:
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 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 标题)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作者生平简介并讲解:
•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味道更浓了!))
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
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问题
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 悲伤 凄楚 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
(板书:悲)
(四)意象分析
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
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问题
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问题
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教师示范分析:
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高:应重读,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
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 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清、白:应重读 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重点、难点:
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人心里。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延长。
(五)诗人情感
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
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 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明确: 悲 独 艰难 苦恨 潦倒(板书)明确:重读 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明确 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独自一人
难点: 艰难是指什么? 苦恨什么意思?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六)总结(音乐起)
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七)写一写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
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八)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绘本故事《小蚂蚁和大西瓜》是一本极富于趣味性的图画书。漫的线条,让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散发出一种轻松、幽默的味道。它如何将一块被野餐的游客忘在地上的西瓜,通过分割、搬运、然是在搬运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系列“麻烦”的事情:让孩子们了种方式运西瓜:用小铲子铲西瓜,搭爬梯运西瓜,咬紧牙齿拖西瓜……拟人化的动态和勤劳、聪明、团结合作的精神深深地吸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学习用“推”、“蹬”、“背”、“扛”等词语描述并模仿小蚂蚁搬。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学习用“推”、“蹬”、“背”、“扛”等词语描述并模仿作。
活动准备
故事 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 感知大小差异,激发阅读兴趣。
(一)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的西瓜是什么味道的?
师:是呀,西瓜吃起来香香甜甜的,还有很多水分,听的我都想
(二)这块香香甜甜的西瓜会被谁都发现呢?瞧!谁来了?有几蚂蚁来比一比?你们发现西瓜怎么样?蚂蚁怎么样?(感知大小
(三)看到这块又香又甜的大西瓜,小蚂蚁们会怎么想
二、通过观察图片,感受故事乐趣。
(一)蚂蚁怎样吃西瓜。
1.仔细看看,小蚂蚁是怎么吃的呀?
小结:有一只小蚂蚁捧在手里吃,啊呜啊呜真好吃!有一只小蚂起来!还有只小蚂蚁,好吃的都伸出了舌头!戴帽子的小蚂蚁站笑啦!哇,西瓜真是太好吃了!
2.这么大一块西瓜他们可吃不掉,怎么办呢?
(二)讨论:蚂蚁怎样搬西瓜。
1.观察模仿蚂蚁搬西瓜的动作
咦?它们在干什么?仔细的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搬西瓜的呢,谁愿蚁的动作?(请幼儿模仿蚂蚁搬西瓜的动作)
2.学习词语:推、蹬、背、扛。
3.西瓜搬动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想什么好办法了好多蚂蚁一起搬西瓜啦!)
4.许多蚂蚁也搬不动大西瓜,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5.你们快帮小蚂蚁出出主意吧!(幼儿自由发言)你们想了那么们也在动脑筋呢!
(三)西瓜皮有什么用?
瞧,搬得只剩下西瓜皮了,小蚂蚁把西瓜皮抬回去有什么用?做师小结:看,小蚂蚁们把西瓜皮抬到了小水坑边,它们把西瓜皮玩起了跳水的游戏,真是一群可爱调皮的小蚂蚁。瞧!它们一起蚁们真是太棒了,我们以后也来试着玩玩西瓜皮好吗?
三、介绍绘本,完整欣赏。
刚才这个有趣的故事,名字叫《蚂蚁和西瓜》,让我们再来四、你觉得故事中哪个地方最有趣?
吃西瓜的地方,师再播放这张幻灯,一起说说,下次我们带以表演这个故事,一定更加有趣。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3347字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设计的重点放在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明确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式解读——写作拓展”四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以下为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节课,我们将从写作角度出发,深入阅读,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点文章结构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提示
1.找出表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句子
(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文章的主旨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像三军的总司令,它将统帅和制约着各段甚至各句的内容。
2.苏州园林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勾画关键语句,并作批注)(5分钟后)
师:相信大家已经读完了课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很好!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建筑不讲究对称;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每一个角落都注重图画美;门窗注重图案美;极少使用彩绘。
师:作者就是从这七个方面展开说明,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大屏幕展示):(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首括句,合作探究文章的思路。(屏幕显示)
(1)文章第3、4、5、6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补充一点,从布局到配合;映衬到层次,这样的顺序符合游览者观察的顺序,由浅入深,由大到小)
(2第2段的四个”讲究”能颠倒吗?第四段中的“假山”跟“池沼”的顺序能否互换?(3)文章的7、8、9段能否调到第3段之前?(文章的第2段跟3、4、5、6段衔接紧密,是总分关系。而7、8、9段的内容是介绍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及“色彩的搭配美”。这样安排,由主到次,条理清晰。)(4)第2段能约束第7、8、9段吗?
(5)文章第7、8、9段的顺序能否互调?(交流理清顺序---整体-局部-细处 主次)(6)全文的总体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小组讨论交流文章结构总分,感悟写作方法。)师:同学们归纳的很好,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不是随心所欲安排段落,而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出发,按观察顺序一一写来,这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我们读过的文章中有好多里面都有首括段或首括句,它们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制约着以后各段的顺序。为了印证我们学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梁衡的《晋祠》,勾画出文章的主旨句、首括句。重点探讨文章二、三、四、五段,并简单总结。1:文章的第二段是一个首括段,“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以后各段就是按山、树、水的顺序来写的。2:文章第四段写的是“树”,这段文字紧扣了“古老”“苍劲”这两个关键词,并且在顺序上先写“古老”再写“苍劲”。3:第五段的首括句是第一句“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一段的顺序也是按这四个词的顺序来写的。可见文章的结构都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非常严谨。
师生归纳总结:读文章找主线,理清思路是关键。主旨句是文眼,所有段落归它管。首括句、首括段,布局谋篇太重要。
甘肃省合作市第三小学 范文波
一、教学内容分析
《插入图片》是省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6课的内容。此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WORD文字的输入与修饰、段落调整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操作性技能较强。从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看似比较简单,但如果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学,势必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造成一味达到教学目标的盲目性。
因此,在提倡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下,我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比较两篇文章、抓住学生乐于助人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熟悉的素材,利用课本资源,设计了《插入图片》这一课。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观念从单纯学习技术转为更加注重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开放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超越学科上的技能,满足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求,体验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并掌握设置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搭配能力,提高Word操作的技能和技巧。能力目标:
1.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会进行探索和研究性学习。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在文档的确定位置插入图片,并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教学难点:
文字与图片环绕方式的设置。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他能够通过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讲解、示范操作等过程的帮助下才能够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
四、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落实重难点,我选择了“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为了完成目标,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激发兴趣、引出任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尝试练习、巩固新知──综合应用──小结。
五、教学策略设计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强化实践”为本,为此我增加了课堂互动练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体验,同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连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具备实时性,开放性
等特点,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强化实践”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极域多媒体控制系统屏幕广播功能时讲述,学生演示功能进行演示。
[课题]第6课 插入图片 [授课人]范文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将剪贴画及文件中的图片插入到Word文档中方法。2.图文并茂地修饰文章,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3.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插入剪贴画并调整剪贴画的位置。2.难点:文字与图片环绕方式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仿学习、自主探究、任务驱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机至少30台,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备OFFICE WORD 2003软件(剪贴画),学生机上有相同的两篇文章和优美图片的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激趣导入:
今天有一位小记者维尼特别想和咱们5(2)班的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高兴吗?他写了一篇关于描写我州草原风光的文章,但他有一丝遗憾,为什么遗憾呢?因为他看了别人的文章,我们来对比一下。
有谁找到原因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作品的区别? 有了图片,作品效果怎么样?
在一篇文章中插入图片,能够辅助说明文章主题,而且更加形象生动。他不会插图,有谁愿意帮他吗? 那仔细看老师演示!
三、授新课
(一)插入剪贴画演示
1.打开原来保存的[月光曲]文件。
2.将光标移到要插入图片的地方,然后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片],单击[剪贴画]。3.在[剪贴画]对话框中选择合适的文件,(由于剪贴库有不同的版本,高版本的已将类别分好),再点击[插入]按钮。
步骤:定位—[插入][剪贴画]—选择—插入图片 4.对图片进行缩放、移动。
移动:将鼠标指针指向图片,单击鼠标选中图片,当指针变成十字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就可以移动图片。
缩放:当鼠标指针移到图片周围的八个小方点上,指针会变成双向箭头,这时按住左键拖动,就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了。
5.设置图片的格式。(1)选中图片后,在图片上单击右键,就会出现一个快捷菜单菜单。选择[设置图片格式],就会弹出“设置图片格式”的对话框。在这里,可以选择不同的选项卡对图片的颜色和线条、大小、位置、环绕方式进行设置。
(二)练习
(三)菜单栏里还有其他功能、自己发现、探索其它功能,发现的好的,可以当小老师给大家演示。
三、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维尼又出现在了大家的屏幕上,他给大家带来了几幅作品,请欣赏。同时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信心接受吗?为了完成一幅文字与图片相匹配的作品就要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想学吗?)
1、演示。
步骤:在[插入]菜单中选择[图片],单击[来自文件],就会出现插入图片的对话框。在“查找范围”右边的下拉式按钮上单击,可以选择图片存放的文件夹,然后选择要插入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就大功告成了。
2、练习。
五、练一练(接受维尼的挑战)
1、在维尼的作品中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片1—2幅。
2、在该文件中设置一个自己喜欢的图片。(按小组选出优秀的作品送给维尼,作品的小作者将成为今天咱们的操作小能手,将获得奖品。)
六、复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在word里插入剪贴画和来自文件的图片,以及对图片的格式进行设置,一一复习。
七、总结。
其实在word中还有许多的功能,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探索、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做电脑高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
课后记:
【初中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优质课观摩心得11-26
初中数学公开课心得10-09
初中数学章节起始课12-03
初中数学评课要点12-09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06-20
初中数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07-02
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11-08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06-01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复习课》教学设计06-18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