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评范文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时评范文

新闻时评范文 篇1

(一)其一:“人人自危”不是规避道德义务的借口

9月3日上午,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9月4日《成都晚报》)

一群人看着老人死在自己面前,无人伸手,人人自危。最动听的理由是,“彭宇案”后好人心死,复活不易;二是屡见不鲜的好心无好报,更灭了众生心中那一点善念——譬如9月4日《扬子晚报》消息说,江苏镇江六旬老人杨老先生晨练时帮扶醉酒男子,不想男子误以为杨老先生要偷自己东西,随即与他人一起将老人暴打至重伤,生命垂危。帮人、救人,似乎已经不单单是物质风险这么简单的事情,似乎无以复加的道德成本正在戕害社会道德行为。

事实上,所谓道德滑坡只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是打破旧道德体系、从而重塑道德的过程。经济社会不够发达的时候,是不存在救不救老人的问题的,因为都是乡里乡亲、左邻右舍,熟人之间的外部关系约束每个个体、不可能不讲道德,因为任何不道德行为都会被批评、被揭发,道德的它律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认识你”;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际流动的增强,陌生人社会则很少有道德的外部约束,大家对面不相识,即便见死不救,没人认识你、批判你,道德行为完全依赖自律,所谓“人心不古”,此为原因之一。

那么,人人自危的逻辑成立吗?对于本来就不准备帮助别人的人来说,“自危”不过是标榜自己道德优秀的“皇帝的新衣”,因为即便道德行为不存在被讹诈、被误解的风险,它也一样不会产生道德行为;对于心存善意、乐于助人的人来说,“自危”是一种可以忽略的成本,因为任何道德行为都要支付成本,比如扶老人过马路可能遇到交通事故、比如跳水救人可能有溺水的风险、甚至报警或打个120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但恻隐之心大过了风险考量,因此你还是要伸出一双手,扶危济困;对于犹豫不决、想做好人又担心好人难做的人来说,“自危”之下,起码还有次优选择,比如拍照录像、自证清白,或者找三两路人、以示见证——总之,眼睁睁看着老人惨死街头,很难以“人人自危”的理由搪塞而过。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们吁求道德,却又用所谓“人人自危”的盔甲卸去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义务;我们渴望道德,却又在实践道德行为前放大了若干极端的风险成本——其实,最安全的道德就是“无道德”,见死不救、见危不扶,人人都可能毙命于马路、横尸在街头——这样的道德现实,果真是我们所欲所求?(江苏 邓海建)

其二:查奥数班反被驱赶证明利益链不斩不行

西安市7部门联合检查奥数班时遭遇尴尬,60多名小学生齐声将检查人员往门外轰赶。为什么赶检查人员?一名学生答道:“我不喜欢,但我们都想上好学校。”让人心酸。他们不是对奥数情有独钟,是逼不得已才钻进了名校与奥数培训班共同设的套。

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取消了奥数加分政策,但孩子想要进名校,仍要过奥数这一关。因为很多名校的入学试题中都有奥数题,没学过奥数的根本无法通过考试。想进名校,就必须报名参加奥数班的培训。这也是家长和学生不愿意上奥数班受罪,却不得不咬牙交钱参加培训的原因。有关部门取缔奥数班的行动等于断了这些学生进名校的路,学生和家长能不反感吗?

名校之所以热衷于奥数,除了可以借此抬高入学门槛,显示自己高质量外,还因为很多名校都与奥数培训班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另外,教育部门的一些官员都能从奥数班拿

到这样那样的好处。因此,深受公众痛恨的奥数班才能在有关部门的一次次禁令下顽强的生存下来。

要让奥数不再“绑架”学生与家长,光取缔奥数班没用,必须同时对名校下手,禁止其在入学考试中再出远远超出小学数学课难度的奥数题,让小学生不用上奥数班也能考上名校。对取缔奥数班不力的教育官员必须严厉问责,才能真正斩断奥数班背后的利益链。

(江苏 杨国栋)

其三:给父母洗脚,是愚教不是愚孝

曾经亮相央视《百家讲坛》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近日做客南国书香节佛山分会场。谈及时下中小学喜欢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学习感恩,她表示反对,称“小学生给父母洗脚,不就是把我们推倒的东西又捡起来了吗?这种愚孝,已经在鲁迅时代被推翻,为何现在还要去捡起来呢?孝道本身是什么?洗脚就是尽孝吗?我不这样认为。”(8月21日《广州日报》)

说实话,对眼下一些学校蜂拥出现的洗脚感恩教育,我也很反感。孝道原本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教育形式一旦简单化、平面化,就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容易成为舆论的笑点。现在,这种呆板的模仿,惹来高校教授的痛批。可冠之以“愚孝”的帽子,似乎又言过其实了点。

父母年纪大了,弯腰不方便,子女打来热水代为洗脚,又或者父母在外劳累了一天,子女打来热水让他们泡脚解解乏,这其实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亲情流露。如果硬要说这是愚孝,那不如说看着父母拖着蹒跚的步伐自己打水,然后艰难地弯腰洗脚,又或者对劳累一天归来的父母没有任何行动上的抚慰,更是一种不孝。

蒙曼更该知道,鲁迅那个时代批“愚孝”,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的。那时的鲁迅,为了反对僵死的封建礼教传统,可以将一些孝道的具体表现形式,诸如《二十四孝》里提到的那些,作为批判的对象,进而推翻“孝治天下”的封建文化。但如今的时代,这样的背景已不复存在,倒是家庭关系的松散和亲情的淡漠,越来越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鲁迅反愚孝来反对洗脚,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不仅错误理解了孝,更错误理解了鲁迅。实际上,鲁迅自己就是个孝子,尤其是生活上,对母亲的照料相当细心。

包括孝道、感恩教育在内的国学教育,如今确实相当流行,但由于未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小学开展这类教育也确实一直浮于表面。但批评这种教育形式是一方面,探讨我们是否需要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精华则是另一方面,而不能因为教育形式的刻板,则连一些我们应该继承和学习的东西也一并摒弃。这不是一个学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倒像是为了迎合某些世俗口味而故作犀利之举。

回到洗脚和孝道这件事上来,洗脚和孝道应该提倡的对等的尊重,从来就不是矛盾的,应该被批判的是把洗脚当感恩教育唯一形式的僵化的教育思想,而不是为父母洗脚本身。而就像鲁迅知道他那个时代需要什么,该抛弃什么一样,现在的学者也该知道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应该抛弃什么。别在浮躁的观点传播和浅阅读中,放弃了对前人思想内涵的探索,更放弃了对时代内在的思考和自身内涵的追求。(湖北 丁寅)

其四:“烧钱”的暑假谁最“伤不起”

暑假之际,家长纷纷给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而这些“补”都表现在了

人民币数额的不断增加上。孩子暑假比上学还烧钱,当家长的个个直喊“伤不起”!在9月开学来临时,不少家长晒出账本,孩子的暑假消费开支大多上万元,最多花了4万余元。家长都盼望快点开学,结束这烧钱的暑假。(8月21日重庆晚报)

与“每周一歌”一样,放暑假的惯例早已约定俗成。不仅中国放,外国也放。美国从6月中旬开始放暑假,学生可以享受2-3个月的假期,我们满打满算大约才两个月放假时间。不同的是,美国人比咱们有钱,可人家既没有晒暑假账的“爱好”,更没有暑假“烧钱”的痛感。同为暑假,差距咋就那么大哩!

“烧钱”的暑假谁最“伤不起”?表面看,无疑学生家长莫属。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够高。尤其是“姜你军”、“豆你玩”横行,工资却原地“踏步”,多数家长挣钱不易。按说,暑假应该是家长喘口气的时候,毕竟孩子休闲在家花钱有底。不曾想,如意算盘居然打错了,暑假消费开支大多上万元,最多花了4万余元。多少家庭会“无所谓”?多少家长“不受伤”?

其实,“烧钱”的暑假谁最“伤不起”?恰恰不是学生家长,而是学生自己。一来,家长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极大导致了孩子高消费理念的膨胀。二来,暑假本是孩子休整、发展个性的大好时机,获得放松、快乐和休息的“季节”。可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给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暑假,俨然成了“第三学期”,而过度的“进补”孩子能不得“肥胖症”、“厌食症”吗?

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暑假,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段宝贵的幸福时光,更是一段难得的心理缓冲和释放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一场“烧钱”嘉年华;作为家长,只要为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文明、愉快和有意义的暑假则足矣,不必事事钱上前,更不能拼命吃河豚玩“烧钱”游戏。现实一点,理智一点,节省一点,无论有钱没钱,“烧钱”的暑假谁也“伤不起”!(江苏 陈文祥)

其五:设“县长特别奖”的县长该回家卖红薯

河北省盐山县设立了一个名为“县长特别奖”的奖项,获得这个奖项的必须是“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在下一为这些单位相关负责人或个人的一位子女在事业单位安排工作(8月28日《北京晨报》)。

盐山县的“县长特别奖”,不仅奖项怪异,奖品更怪异,居然是安排获奖者子女到事业单位工作。原本需要公开招聘的事业单位岗位,在这里竟然变成了县长大人随意授予的私人奖品。而且,因为是“县长特别奖”,除了县长大人的意愿之外,当然没有任何硬性的评奖规则,可能跟谁关系好给谁,也可能谁官大给谁,更可能谁付的“拍卖款”高给谁。换言之,“县长特别奖”的全部规则就是:县长负责给官员子女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官员负责巴结讨好县长,全心全意为县长服务。

看一下盐山县2010年“县长特别奖”的获奖者:获奖单位是县公安局和县商务局,获奖个人是县国税局局长、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盐山中学教研处主任和孟店乡东帽圈村党支部书记。无一例外,全是官员,而且基本都是一把手——我们总算明白了什么叫“突出贡献”,原来官越大贡献就越突出。于是,这六家单位的高层都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县长特别奖”安排自己的子女到吃香喝辣的事业单位就业。不出几年,县里各单位主要官员的子女就业问题就能全解决了。

最近,事业单位专招官员子女的“萝卜招聘”新闻可谓比比皆是,有的专门为子女量身打造奇异的招聘条件,更多的则大搞暗箱操作走形式,为了应付上面和下面,可以说想尽了

招数,但总归还是偷偷摸摸地走后门;与之相比,盐山县就技高一筹了,只胡乱设一个奖,就光明正大地将领导子女们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而且排排坐分果果,今年这些单位明年那些单位,今年一把手明年二把手,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高明哉?只是人家不屑于偷偷摸摸地走后门,略施小计就大摇大摆地走前门。

绝对的权力造就特别的奖项,私下的利益交换变成公开的集体腐败,盐山县的“县长特别奖”不仅是官员谋私安排子女就业的登峰造极之作,更是集体疯狂徇私腐败的恶劣典型。这位县长大人设下一个特别的奖项就随意封赏群官,将紧缺的公共资源尽数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此当官只为官做主,设“县长特别奖”的县长请趁早回家卖红薯。(湖南 舒圣祥)

其六:税收在“规定”之外还该有“伦理”

这几天“月饼税”和“婚前房产证加名税”成为热点。有评论说,这听起来就很荒唐,这是见缝插针,与民争利;税务部门则说,这是老百姓不明真相,大惊小怪——中秋节发月饼属于员工福利,早在1998年,国税局就出了一份文件,规定“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至于武汉市对婚前房产证加名按“赠与行为”对待,按加名方取得房产份额征收4%契税,做法也“合乎国家相关规定和法律条文”(综合近日扬子晚报、京华时报等媒体报道)。

既然能找到法律依据,人家这税似乎也就收得。而民众持有不满,除了当下整体税负较重、纳税人享受权益不足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收税不确定感”——大家不知道,到底在哪些环节“有些部门”还可以见缝插针地坐地收税;可不可以收税、按怎样的比例收,解释权又到底在谁手里。前些天南京推出“房产证加名税”,比例3%,舆论哗然;现在武汉推出比例4%,也“合法合理”:相互效仿,又能奈何?所谓“月饼税”也一样,1998年就“可以收”,但税务部门一直以来都没怎么征税,一直到了2009年经济危机背景下财政“钱紧”,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各自下发了一份文件正式开收……收,还是不收,这成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选题,甚至“领导一个电话”,就可以给出一份答案!

既然地方税务部门拥有如此多的解释权,甚至下个文件就成为“收税权”,民众自然忧虑:地方财政可能经常缺钱,地税部门压力永远都是巨大,这种压力会不会转换成对民众的压力,成为无孔不入、甚至重复建设的“征税”?财政部日前发布数据称,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50028.43亿元,同比增长29.6%,而GDP的同比增长仅为9.6%,征税又一次跑赢了GDP,谁来遏制这种不匹配的增收游戏?

税收不能成为橡皮筋,是因为还有另外一些“弹性”刺激着民众的神经:同样是福利纳税,那些享受了最多福利的官员们是否“被纳税”了?同样是所得税,为什么工薪阶层成了纳税主体,而大量的灰色收入黑色收入逃之夭夭?同样是纳税人,普通老百姓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是否享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同样是纳税人,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要有完全不同的待遇?如果怎么征收、怎么使用,都充斥了不确定性。

税收,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需要严肃对待的公共事务。谁可以被授权、应该怎么确定收税范围、怎样监督使用、怎样向纳税人负责,都是一连串需要理清楚、讲明白、宣讲透明的重要命题,大家不能容忍它神神秘秘地被视为专业性机构的专业性行为——可以被选择性使用,可以被选择性解释。

新闻时评范文 篇2

关键词:新闻时评,存在问题,解决之道

新闻时评, 又称时事评论, 简称时评。顾名思义, 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 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 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时评以其快捷的时效性、鲜活的时事性、鲜明的时代性, 直面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 解民忧、释民惑、达民意, 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 使人们对社会现象作出是与非的理性分析和正确评论, 更好地认识社会, 服务社会。

从中国传媒史的角度看, “时评”算不上一种新生事物。1896年8月9日上海创刊《时务报》掀起中国第一次时评热, 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的第二次时评热, 自1998年起时评再次在中国复兴, 形成了以“新华时评”、“冰点时评”等为代表的第三次时评热。时评这种“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 为什么在我国传媒界沉寂了50年之后, 在21世纪初重新焕发生机、风起云涌呢?

一、新闻时评的再兴及原因

(一) “时评热”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开明、社会民主、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

一直以来, 我国新闻事业始终处于党的绝对领导和控制下, 对政治性的突出, 首先就体现在报纸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及各类评论上。新中国建国后, 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时评文体逐渐消逝了。尤其在文革中, 报刊评论基本上属于政论范畴。时评在这一时期的衰落, 是新闻评论功能的衰落。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 拨乱反正, 评论起到了先锋作用。最能体现这一作用的, 就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那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著名评论。之后的一个时期, 杂文再兴,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闻评论缺失的空白。杂文的再兴, 是因为那个时代人们对报刊言论寄望更多的是对思想观念的冲击, 而不是新闻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出离我们以往思想和经验的新事物层出不穷, 这些新事物, 需要人们及时作出判断;同时, 随着政治生活的日益开明、社会生活的日益民主、思想意识的日益解放、新闻舆论空间的日益开放和媒体的日益市场化倾向, 使更多的事件性新闻逐渐成为评论的热门话题。时评文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出现再兴之象的。

(二) “时评热”是党不断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结果

新闻媒体主要有两大功能, 即提供信息和“影响社会与公众”。然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对“传递”信息十分重视, 对“影响社会和公众”则认识不足, 也就是说对新闻报道很为看重, 而对新闻的分析与评论较为忽视。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受众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 受众需求的信息不仅是“量”的诉求———知其然, 更重要的是“质”的诉求———知其所以然。

多年来传统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空泛化、官样化, 使新闻评论的评论功能日益弱化和实际上的缺席, 严重制约了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面对当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 大众囿于受教育程度差异、认识能力差异、思想信仰差异, 对事物的认识, 难免错综纷纭, 莫衷一是。在这种情况下, 尤其在大众思想认识混乱之时, 媒体就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新闻评论这种形式, 在新闻发生后的第一时间, 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以迅速起到澄清事实、引导舆论、以正视听的作用。这正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题中之义。

(三) “时评热”是听取民声反映民意, 满足公众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听取民声反映民意, 满足公众话语权, 体现的恰恰是对人的尊重。作为一个掌握了一定知识, 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 只要他关注着国脉民瘼、国计民生, 坚守着良知与公正, 你就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 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因此, 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 让广大受众也介入“品头论足”的社会生活, 给公众提供自由表述的话语平台, 是媒体新闻时评的时代责任。

新闻时评,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赖以生存的空间, 才得以在沉寂之后再次勃兴。

二、新闻时评的情绪化倾向及思想幼稚病的表现

与前两次“时评热”相比较, 当前的“时评热”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新气象。一是评论的内容空前广泛。评论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文化、法律、教育、经济等, 以及国际事务的各个角落;二是作者由精英人物向平民作者转化, 队伍空前庞大;三是写作发稿手段基本上告别了纸和笔, 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由于参与评论的人员空前广泛, 使评论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多种声音。舆论已经不再由舆论领袖们所垄断, 而是出现了广泛的争鸣。质疑、不同声音成为了新闻时评的常态。这是可喜的一面。也有可忧的一面——时评热了, 但时评作者尚未成熟。

(一) 时评观点情绪化, 语言激烈化, 形式八股化

新闻时评的大行其道, 与网络开通言路和媒体竞争密切相关, 虽然对社会意见的民主表达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时评写作门槛低, 导致时评内容良萎不齐, 真正的精品难得一见。更多时评表现出的是观点情绪化———不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分析, 仅仅发泄主观情绪。语言激烈化———由于观点情绪化, 导致语言激烈, 缺少就事论理, 只闻攻讦谩骂。形式八股化———很多时评结论常常趋同、一律。大体是一要靠加强监督, 二要靠健全制度, 三要靠完善法治。还有就是要人性化, 多些人文关怀等等。

(二) 时评作者知识贫乏、思想幼稚, 立论明显占不住脚

评论写作不是简单的发表观点。邵华泽在《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中说:“论点、论据、论证也是构成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论点是观点、是灵魂, 解决‘主张什么、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材料、是血肉, 解决‘用什么来支撑、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使论点得以确立、得到阐明的过程和方法, 即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解决‘如何来评论、如何来证明’的问题。”所以, 如果时评作者知识贫乏、思想幼稚, 就难以产生正确的观点, 遑论加以正确评论了。

(三) 时评写作市侩化

时评写作市侩化——写远不写近, 写生不写熟, 写下不写上, 写外不写内, 写民不写官等等。

时评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 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 是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如果时评写作时刻在作有利于作者的判断, 那么评论也就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时评写作的市侩化, 不仅仅是时评作者的操守问题, 更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如果媒体本身就对社会责任缺乏担当, 时评的市侩化就不可能得以改观, 时评的生命死矣。

三、新闻时评的改进及前景

新闻时评的可忧一面, 令新闻时评的前景堪忧。如果不针对缺陷加以改进, 来之不易的第三次“时评热”将很快潮起潮落。

如何做好新闻评论工作?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曾说:评论工作应按照“缘事而发”“寓理于事”和“目光四射”的要求, 思考新闻评论怎样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好的点子、好的评论题目从深入基层的调研中来, 要写出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评论稿件, 形成有通讯社特色的评论文风。

“缘事而发”, 就是要求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由头, 有感而发, 有的放矢, 要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寓理于事”, 就是以摆事实来讲道理, 保持新闻评论特有的鲜活生动, 而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政论文;“目光四射”, 要求大局在胸, 高屋建瓴, 以广阔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 把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一) 要尊重新闻的客观性

时评作为事理结合点, 事实是新闻的本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而时评也并非无源之水, 时评往往是针对新闻的热点、难点、焦点、争议点进行解读、评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时评是新闻伴侣, 与新闻相映生辉, 任何一篇时评都应是对新闻事实的评论, 而不能“无事生非”, 时评作者不应言之无物、言之过甚、言之无据, 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而作评论, 否则不会有说服力, 不会有生命力。

(二) 要以新闻为依据, 重在说理

的客观性时评不同于新闻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事、情、理”三位一体产物, 重在说理, 据事实说理, 也就是借助某件有重大影响的新闻, 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将道理在事实中阐发。只有新闻不成为评论, 没有新闻而作评论也不能成为评论。

(三) 时评要做到敢言与善言结合

敢言与善言是新闻评论的双翼。敢言就是时评作者要心怀正义真理,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对新闻事实及某些社会现象敢于质疑和批判, 这是时评得到公众响应的灵魂。只有质疑的精神, 才能促使公众深刻的思考、分析, 以致得出真理。而善言是指时评作者的出发点还要出于对社会的建设性, 新闻时评通过对新闻的分析、整合, 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性的见解, 客观公正不偏激, 以利于社会发展。

(四) 时评编辑要把权威性作为评论的一种追求

所谓评论的权威性, 是指那些具有指导性的评论, 读者愿意把你的评论看成是对某个新闻事件的定评, 把你的观点和视角当成理解同类问题的标准。因此编辑的思想, 应该是尽可能发表那些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传播新理念但又不显得“另类”的观点。对每一篇稿件要认真审视, 尽可能不被读者质疑。这对稿件在材料选择、观点确立、论证的严密程度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也是对编辑水准的考验。

必须看到, 在时评火热和繁荣的背后, 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诸如时评作者的趋同、题材写法的趋同、版式的趋同和娱乐化倾向的趋同。要解决时评滑坡和趋冷迹象, 只有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对时评的认识———时评应该紧跟重要新闻事件、热点问题、热门话题, 褒扬正义、鞭挞丑恶、建言社会。此外, 还应认识到:个性是时评的魅力所在, 独特的风格不啻是时评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文学需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同样, 时评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要力戒人云亦云, 紧随人后, 拾人牙慧, 要力求使自己的文章言简意赅, 且一针见血, “有剔骨见髓之功效”, 这样的时评才有说服力和导向性。

新闻时评的再兴是我们伟大时代的产物, 时评应当承担起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职责。大众传播应以“三贴近”为原则, 认真研究、充分利用时评, 使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服务。

参考文献

[1]邵华泽.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

[2]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晚报新闻时评版的基本特色 篇3

报纸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报纸上的文章内容也理应丰富多彩。新闻时评作为报纸文体的一种当然不能例外。晚报时评版的丰富性体现在:

时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从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热点、难点再到百姓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生活陋习陋俗、移风易俗都能走到时评版上面来。

形式丰富。如,《齐鲁晚报》时评版上的栏目有“头条评论”、“传媒观点”、“声音”、“观点碰撞”等。“头条评论”针对重大问题发言,“传媒观点”专门浓缩、选登其他媒体有见地的言论,“观点碰撞”将有分歧的观点放在一起争鸣,“声音”则是将一些人对于一些事情一两句评论进行刊登。文章相对比较短小精悍,字数多的也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少的只有三五十字,视觉上错落有致,内容上包罗万象。

像“传媒观点”、“观点碰撞”等相似的栏目,我们在其他报纸上也能看见。这说明中国当今晚报在办时评版时,有些思想是相同的:注重别人的发言,不武断地进行肯定或否定、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并表现出来等。

一些时评版,根据言论反映的问题,配上幽默诙谐的漫画,让原本尖锐的批评变得容易接受了,让原本严肃的问题多了几分活泼,让呆板的新闻时评多了些灵动之气。

作者面广。晚报时评版的文章反映的问题方方面面,作者也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本报的编辑、有的是专门的时评作家、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传媒从业人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只要观点鲜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这样,时评版作者的多样性形成了风格的多样性、观点的广泛性,也形成了时评文章的多样性。

晚报作为百姓的“灯下客”,在内容和形式上向来讲求与受众的亲和力。以一种较低的平民姿态报道新闻、编写言论。

现实生活中,越是身边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报纸上的新闻或者评论如果说的是百姓的身边事,也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齐鲁晚报》新闻时评版的文章涉及的问题多数是百姓心中正在想或者一直在想的问题,好多文章的观点甚至说到了读者的心坎上。比如在谈到结婚送“份子钱”时,该报就旗帜鲜明地倡导“结婚送‘白条’也是一种进步”,鼓励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习俗,不为“面子”所累,积极实行新的祝福表达方式。《挑学生岂能看家长的“学历”》驳斥了以家长学历过低为由限制招收学生的不公正做法。

2013新闻时评(写写帮整理) 篇4

2013年,注定被铭记。这一年,中国梦成为了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这一年,反腐打出组合拳,一批高官落马,大快人心;这一年,“雾霾”肆虐,席卷大半个中国;老人跌倒不敢扶,道德滑坡再成焦点;名人超生、星二代轮奸案等丑闻曝光,更搅起一轮轮舆论的漩涡。新闻背后,关于道德、规则、权利„„的争鸣交织在一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一年,注定不平凡。在此,我们选出2013年几大热点新闻进行评论盘点,是以为记。

中国梦 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构想。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

【点评】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把个人梦和单位梦、地方梦、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只有把每一个人的梦想汇聚起来,脚踏实地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也将不断激发个人梦想的实现,而每个人梦想实现了,国家梦、民族梦就一定能实现!

反腐“组合拳” 制度反腐进入新时期

2013年,反腐打出“组合拳”。反对“舌尖上的腐败”,“清卡”行动,反“四风”、下派中央巡视组,“禁卡令”,反对浪费条例,公务接待标准,一年内10多位省部级以上官员落马„„

【点评】 2013年年初,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一年,反腐的政策规定密集出台,一波一波,织就了制度反腐的“密网”,让公众尤其是官员,真切感受到中央反腐的决心和信心。“腐败不除,亡国亡党。”这既是历史的验证,也是有志之士的远见卓识,中国反腐,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所以,有论者撰文称:2013年的中国年度人物我选“中纪委”,舆论应该为其颁一枚大勋章。

雾霾 “唯GDP论”下的环境阵痛

2013年初,中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鲁地区等区域尤为严重。入冬之后,大范围雾霾天气已扩散至哈尔滨、上海、海口等25个省区市。一时之间,多少城市重度“沦陷”,爆表刷新,预警不断,难见蓝天。

【点评】 2013年,“雾霾”这个词可谓火遍大江南北。面对雾霾,网友更是以“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等词语来调侃自己无奈的生存环境。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文明”写进了十八大报告;中央已经明确纠正“唯GDP论英雄”;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开展“清洁空气行动”„„面对雾霾,我们不能总是束手无策,等待北风救驾。“同呼吸,共责任”,这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法官招嫖事件 嫖的是娼,奸的是法

8月2日,网络上发布了一条上海市高院副院长等5位法官集体招妓的微博。该事件一经披露,迅速引发舆论关注。8月6日,上海市纪委、市高院党组作出处理:3人被开除党籍、公职,1人留党察看2年并撤职,1人开除党籍并解除劳动合同。

【点评】 满腹公平正义的法官吃人家的玩人家的还睡人家的,这是将严肃的法律塞进了裤档里。爆料人倒是按中国反腐近来出现的“民众隔墙扔砖、官员屡砸屡中”的概率,对他心目中的疑似“问题官员”,进行了紧盯式的反腐证据搜集。很不幸,法官赵明华没能给这支官员队伍清正廉明的形象争气加分,相反,还“连累”了一众法官。人们有理由拷问:当下,像这等法官仅仅是个别吗?

李某某案 出身不能影响法院独立审判

8月2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依法不公开审理李某某等5人强奸案。9月26日,一审判决,李某某以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1月27日二审裁定维持原判。法官宣判后在法庭教育阶段对李某某说:“作出这样的判决,跟你是谁的儿子没有关系。”

【点评】 一起不太复杂的案件,因涉案人员之一是未成年的“星二代”,数月间被炒得沸沸扬扬,舆论场中充斥着流言、暴力以及公众对特权的愤怒。我们愿意相信法律的理性和中正,但也担心法治的轨道会因为这些因素发生偏离。对李某某案,如果各方不能抱持敬畏法律的态度去对待,真相就难以从舆论构筑的“罗生门”里突围,而类似的舆论缠斗,也将永无止息。

北京摔死幼童案 不可忽视的社会戾气

9月16日,北京市大兴区摔死幼童案公开开庭审理。检方指控,7月23日,被告人韩磊因停车问题与被害女童的母亲李某发生争执,韩磊对李某进行殴打,后将女童孙某某从婴儿车内抓起举过头顶摔死。9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韩磊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点评】 因口角之争就对无辜幼童施暴,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如此泯灭人性的行为不可饶恕。此案之外,还有长春盗车杀婴案、河南警察摔婴案„„这些恶性案件一次次地挑战道德、人性和法律的底线,人们不禁要问,社会戾气为何如此之重?消弭暴戾之气,根源在于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在于重建道德秩序,也在于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关怀与更畅通的沟通渠道。

“房姐”龚爱爱案 因“房”而牵起的腐败案

9月24日,被曝在北京拥有多套巨额房产、拥有多个户口的陕西“房姐”龚爱爱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案,在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同日受审的还有5名公职人员,他们曾为龚爱爱办理多个身份证开“方便之门”。9月29日,法院一审以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判处龚爱爱有期徒刑3年。龚不服判决提起上诉,10月31日,榆林市中级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点评】 一起因“房”而起的案件,最终结果却与“房”无关。虽然如此,“房氏家族”不断刷新纪录,还是刺激着公众的神经。虽然龚爱爱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私有财产不需自证合法,但这起事件还是暴露出诸多社会管理问题。涉房腐败的严重性,对完善监管制度提出了考验。

老人讹人事件 别用道德洁癖审视社会

11月底,一起被媒体和网民称作川版“彭宇案”的事件在四川达州上演。事发今年6月15日,达州65岁的蒋婆婆摔倒在地,3名小朋友上前搀扶,却被老人要求赔偿医药费。后经过达州达川区警方调查认定,老人的行为属于敲 诈勒索,对其给予了行政拘留 7日的处罚。达州“讹人老太”事件尘埃未定,12月3日,微博又爆出洋小伙扶大妈被讹事件,此事后被证实不实。

【点评】 做好事反被讹,行为固然可恨,但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发生这种奇葩事的概率微乎其微。可公众往往习惯用充满道德洁癖的眼光审视这类事件,有失公允。社会不可能完全摒弃丑陋和邪恶,这时需要媒体客观、理性,既不过度放大,也不刻意渲染;否则,就会误导社会舆论,妖魔化一个群体。

张艺谋超生 名人也无超生特权

从2012年3月开始,关于“张艺谋秘婚、超生”的消息就一直流传,更有甚者传言他有7个孩子。对此,张艺谋一直三缄其口,直到今年12月1日,张才回应称与妻子陈婷育有两子一女,愿配合调查及接受处罚。

【点评】 张艺谋在回应“为何超生”时,指出是为了让孩子是中国人才没有移民。这个“因爱国而超生”的说法被新华社痛批为“以爱国掩盖违法”。其实,人们质疑的不是张艺谋的生育权,而是在大家普遍都要遵守“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时,他却能肆无忌惮地超生,且无需担责。毫无疑问,这就是在享受生育特权。不管个人有多大的才干和能力,既然号称“精英”,就必须是道德楷模、法律遵守示范者。作为一名超生者,张艺谋的“精英”称谓名不副实。

延迟退休 是否该先打破养老双轨制

2013年6月,由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经搁置延迟退休的思路,但在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却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旋即引发舆论长时间的广泛关注。

【点评】 延迟退休无疑是2013年底的热词,甚至连诺奖得主萨金特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都对其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与“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还没富裕起来的中国已快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辛苦半辈子的工薪族对养老金需求更为迫切。在与之相关的社保、劳动关系尚未理顺前,贸然延迟退休很可能是压倒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比起推迟退休,政府更该考虑先打破养老双轨制。

劝得出善款,劝不出慈善

事件——比尔·盖茨、巴菲特将于9月29日来中国,并邀请50位中国富人参加一场“慈善晚宴”。此前有消息称,并不是每个富人都对“慈善晚宴”的邀请欣然接受。而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其公司网站刊出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公开表态死后将捐出自己全部财产。

点评——卡耐基曾说,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据悉,比尔·盖茨、巴菲特在美国成功说服40名富翁承诺至少捐出自己一半的财产用于慈善事业后,又把目光瞄准了中国。面对这场别有深意但尚处于未知情境的“夜宴”引起的“恐慌”,比尔·盖茨也有压力了,他急忙声明没想去劝服中国富豪。

我们可以看到,“诈捐门”等一系列捐款问题,所引起的热议一浪高过一浪,为何群众这么在意“慈善”。是民众太苛刻?还是富豪们不够自觉?还是媒体没事找事?在西方,富人回馈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在中国只有百分之一的富人选择回报社会。是因为“不知捐款最终用在何处”的漏洞导致慈善公信力下降,还是因为富豪们本身社会爱心的缺失?按道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子承父业,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想不通,就把这些都归为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问题吧。

麻疹疫苗谣言:及时辟谣就能高枕无忧?

事件——9月11日起,我国将开展大规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近日,有一些网友发帖对此次强化免疫麻疹疫苗的行为提出质疑,并对麻疹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怀疑,称“麻疹疫苗是慢性毒药”。对此,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郝阳辟谣,麻疹疫苗已使用多年,全部来自国产,质量是有保障的。

点评——麻疹强化行动明明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何却落下个谣言四起“吃力不讨好”的下场?麻疹疫苗谣言之所以能够流传惑众,可见不仅山西“疫苗事件”留给老百姓的阵痛还未平复,也跟当下频发爆发的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不无关联。从“地沟油”到“毒茶油”,从“霸王绝顶”到“瘦身钢筋”,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的出现,让公众如惊弓之鸟,脆弱的神经不堪重负。麻疹疫苗的质疑和谣言背后,无疑是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危机”。除了应该在疫苗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加强管理与监督,谣言发生时更要尊重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及时辟谣,与此同时,严格监管制度与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违法违规操作等行为要依法问责,从严查处,才有可能重建起公众心目中对疫苗信任。

“打白条”花样翻新 村里印发代金券

事件——四川宜宾喜捷镇红楼梦村的村民近日向记者反映,当地村委会把多年来拖欠农民的400万元土地款印成了精美的代金券,替代人民币发给了农民。这些代金券可以在本村内转让、赠予,还可以继承。但如果想换成真钱却要等到60多岁。

点评——人民币上印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这些代金券上印的则是“红楼梦村民委员会”,券面上盖有村委会公章。《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红楼梦村委如此明目张胆打白条,实质就是变着法不让老百姓拿钱,“集体土地”变“国有”,“现金”变“白条”连个村官都把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小权力并不输于大权力,一旦腐败它一样可怕、一样疯狂、一样贻害无穷。

多少政策成白条?多少规定成空文,村委会都敢打白条,就是因为政策都成白条,规定都成了空文。

“维稳”成万能挡箭牌

事件——今年夏天,河南商城县,有多人被一种叫做蜱的小虫子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据了解,当地去年已出现死亡病例。当地卫生部门表示,无法提供具体疑似病例的数目及疫情状况。一位乡领导说,政府之所以没有公开蜱虫疫情,是维稳需要。

点评——“维稳”成万能挡箭牌,“维稳”成包治百病药。不知何时,“维稳”成为江湖郎中的狗皮膏药,被玄乎的贴哪哪准好。一些人总是拿着“维稳”大旗,大兴仁义之师,要把一切不和谐之音扫荡。为此,一些本来初衷良好的美好词汇,被用于不良勾当,从而毁了其中“美好”,“满口仁义道德的卑鄙小人”就是佐证。难怪老子会提倡“抱素”摒弃一切仁义、智慧等,回归婴儿。然而,这种“倒退”的作法或许只适合个人陶冶情操,不利于社会管理。事已至此,已经有了“仁义”、“维稳”,就应该寻找克服被滥用的方法。作为地方父母官,在问题暴露出来,应积极反应迅速处理,尊重维护百姓权利,才是真正的“维稳”之道。

开源节流,又岂能本末倒置?

事件——河北省安平县为了完成节能降耗指标,从9月3日开始,作出了一项每3天停电22小时的决定。限电期间,不仅居民家停电停水,医院和红绿灯也遭停电,以至于县城内出现了发电机和大水桶热卖的现象。

点评——为节能减排,县城限电,发电机和大水桶大热卖,这更像是在现实中上演的一场荒诞剧。而这出黑色幽默的导演和主演就是当地政府,为了简单的对付“上面”,完全忽视“下面”,最终得到的不是观众的掌声,而是“上下”所有人的骂声。这种极不清醒的愚蠢的做法,源自对“指标数字”的狂热迷恋。

每天与领导拥抱可以促进生产力?

事件——一家公司规定,员工每天上班,需和美女总裁拥抱一次,时间不少于3秒,如果敷衍了事,将会被罚款50元。近日,一网友将美女老总拥抱员工的照片上传至网上,引来不少热议,有人恨不得立即到该公司上班,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网友甚至表示,将考虑在自己的公司里引进这项规定。

点评——全体员工每天跨部门、跨性别享受与美女总裁拥抱3秒钟的“幸福福利”,确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公司文化”,也让一些局外人艳羡不已。如果每天每次3秒钟的拥抱能产生感情交流,并产生源源不断的生产力,那确实不得不说是一种新型能效管理方法,但为何还有人宁愿被罚款,也不愿意每天花一个半小时排上三次队等着美女总裁、部门总监、陌生员工来拥抱自个呢?

鲁迅作品“大撤退” 脊梁精神“大跃进”

事件——编剧刘毅的一条关于“各地教材大换血”的微博引起舆论的热议,随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大网站都开始冠以“鲁迅作品大撤退”等名称在显著位置推荐,轰动全国的新闻由此而产生。后来,有媒体报道澄清,有教材编写者撰文质疑,甚至新华社都专门发了电稿,这条轰动全国、被太多媒体报道、太多时评家评论和太多网友热议的新闻,最后竟被定义为“伪命题”。点评——日前,教育部作出书面答复,近来网上热炒的鲁迅作品大撤退完全是一场误会,经核实,只有广东教育出版社从适合学生写作参考和提高选文思想性出发,对五个必修模块做了微调,其中将鲁迅的《药》更换为《祝福》。

不管作何调整,每次关于鲁迅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民众的轩然大波。人们一直在讨论,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能代表中国么?鲁迅养活了一大批研究者,为什么没有几个能成为鲁迅?现代社会还需要鲁迅么?或许随着社会的发展,真的不需要鲁迅的“尖酸刻薄”了,不需要负面批判而是换之正面宣扬,不需要“药”而是“祝福”了。然而,鲁迅先生有句话是对的,知识分子永远是批判的,永远是革命的。

如何看待“环保问题的及时回应”?

陈述:环境问题的解决,职能部门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回应是关键。不按规定上报信息,不能作出专业判断,作为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如此失职无法宽容。当初,瞒报5天后,长治市长在“瞒无可瞒”情况下向社会致歉时,以三个“没想到”解释迟报原因。现在看来,“没想到”除了有敷衍公众、避重就轻之嫌,也与环保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有一定关系。说到底,无论是自己“没想到”,还是被误导了才“没想到”,其背后都是一种失职。时事评论背景:

38名责任人被查处,山西省长治市长被提名去职,长治市环保局长被撤职„„引发各方关注的苯胺泄漏事故,在50天后给出了问责结果。事故直接肇事者是一家化工企业。然而,据调查组结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上报迟缓、应急处置不力,是主因之一。以“负有重大责任”的长治市环保局为例,是在企业报告事故89个小时后才向上一级环保部门报告,严重违反有关规定,且面对大量监测数据不能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和建议,在监测数据连续超标的情况下,仍将污染事件暂定为“一般”事件,最终影响并误导了事故处置。

如何看待“过节放鞭炮的问题”?

陈述:过年放鞭炮,对老人来说是浓浓的年味儿,对中年人来说是儿时的记忆,对孩子们来说是新奇和刺激,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鞭炮是年文化的一年重要的载体,传统和民俗需要传承,百姓的情感也应理解和尊重。所以,从情感上来说,不应强制禁放。如果真的禁放了,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春 节就更加没有年味儿了。

此外,强制禁放政策能不能执行下去也不好说。事实上,北京自1993年到2005年间一直实行烟花爆竹禁放政策,但这一法规在施行过程中伴随着诸多争议。很多市民抱怨:缺少爆竹声的新年令人乏味。而与此同时,节日期间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事例时有发生,禁放法规陷入“法不责众”的尴尬。因此,不管是主观层面还是客观层面,全面禁放鞭炮都是不可取的。时事评论背景:

鞭炮,放还是不放?这些年一直议论纷纷。今年各地雾霾污染加重,又一次把这个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上。面对这样的话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在笔者看来,对于放鞭炮问题,不应强制禁放,但应引导和限制。放鞭炮是民族的传统,不应简单粗暴地禁掉;但也不能无节制地燃放,制造噪音、污染环境、危害安全。但实际上,烟花炮竹的燃放已经被限制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段里,它所造成的影响在一年中实际上是有限的,与那些一年365天都在排放的污染源相比,并不是减排的重点,所以节日期间的烟花燃放还是应该以引导和限制为主。

如何看待道德教育

陈述: 1.道德教育必须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完整的概括和整合。党中央反复强调,必须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这一体系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正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的问题,应该放到这个体系之中,与整个体系相联系来理解。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必须始终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决不能离开这个核心。

时事评论背景:

对于当前的保障性住房建造,不是建造了多少、保障性住房能不能进入广大中低收入民众手中的问题,而是广大民众基本居住条件是不是真的可以得到改善的问题。如果建造的保障性住房质量不好,住房建造好之后,整个居住环境的服务体系没有跟上,比如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生活基本设施等是否确 立,那么建造再多的保障性住房都意义不大。最近中央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关注度再次升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31日在天津考察保障房建设时强调,衡量安居工程进展好坏、水平高低,不能只看开工数,也不能只看竣工数,而要看是否及时投入市场,解决群众的迫切需求,质量和服务群众是否满意。也就是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仅关系到民众基本生活,而且也关系中国社会的稳定。

钓鱼岛,我们“丢”了吗?

陈述: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权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

数月以来,针对日方发起的“购岛”闹剧,中国外交部先后发表32次讲话。中国国家领导人更是连续2日表明严正立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方坚决反对。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罔顾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罔顾13亿中国人民的感情,罔顾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大局,日本政府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越走越远。

评论:短期内,两国关系会进入相互激荡、轮番升级的状态。中国政府和人民基于大局考虑,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但也不会因此动摇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反制的斗争也会考虑到“有理、有利、有节”。希望日本顾全大局,真正从两国关系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尽量防止激化矛盾和冲突。

“约法三章”为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护航

陈述:今年3月全国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5个多月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约法三章”,取得了初步成效。

评论:廉洁政府建设的推进,应依靠社会和媒体的广泛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政府的奢侈浪费行为,也最深恶痛绝。依靠群众监督,政府监 察部门就多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这将覆盖自身监管的盲区,对于那些超出党纪国法要求行事的政府机构和领导干部,也将起到威慑作用。

对于各地区、各部门来说,应当深刻理解中央政府“约法三章”的用意,积极配合其落实工作。只有政府过上紧日子,人民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新闻简报范文 篇5

【力士德公司向伊朗出口45台装载机】日前,力士德公司向伊朗出口45台CL956-3系列装载机。该系列装载机采用国际知名品牌动力系统,在掘起力和牵引力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2012年力士德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1-8月份公司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50%。

【龙工攻克“扁状拐弯深盲孔”难题】龙工日前攻克了LG830后壳体“扁状拐弯深盲孔”孔堵和粘砂的铸造难题。新的工艺方法有效提高了装载机整机的性能和质量,填补了我国消失模生产“扁状拐弯深盲孔”的空白。

【我国掌握轮机核心部件制造技术 燃机成本降低75%】9月12日,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涡轮高温叶片及其制造技术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该项目的成功,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制造方面突破国外封锁,对于国内发电厂来说也是重大利好消息。采用新的制造技术,将使燃机成本降低75%。

【潍柴动力获得“央视财经50〃十佳责任公司”奖项】8月24日,潍柴动力荣获“央视财经50〃十佳责任公司”奖项。潍柴动力2011净利润约为56亿元,每股收益为3.36元/股。公司在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青岛新批两投资境外大项目 涉及能源开发】青岛国融集团有限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的“加拿大国融油气有限公司”项目近日获批。该项目总投资5800万美元,主要在当地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查、生产、销售等业务。

【国内单缸功率最大中速柴油机在陕柴重工下线】国内单缸功率最大(750KW)中速柴油机——12PC2-6B柴油机1号和2号机在陕柴重工成功下线并顺利完成交货,这标志着陕柴重工在柴油机国产化研制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年2月,陕柴重工签署了出口美洲的大型陆用发电项目批量供货合同,主打机型正是这款12PC2-6B柴油机。

【8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最近七个月最低】国家能源局14日发布数据,8月全社会用电量为44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这一增速也创今年2月以来新低。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联的高耗能产业增速下降,是导致用电量增速回调的主因。

【铁建重工集团与厦工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月8日,铁建重工集团公司与厦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深入开展全方位合作,利用各自的制造基地,共同开发海内外市场,并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技术、加工制造能力、市场影响力、地域等优势,推广双方成熟的优势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徐工机械拟出资1亿元设立国际工程机械公司 】徐工机械9月17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现金出资1亿元设立徐州徐工国际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海外生产制造、海外投资和管理、国际仓储物流和服务等业务。

【华东重机与印尼国企签订1118万美元起重机订购合同】 华东重机9月1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印度尼西亚第二港务集团签署了2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订购合同,合同总价为1118万美元。公司提示,该合同预计在2013确认收入,合同的履行将对公司2013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本经营业绩无影响。

【神华国华投资收购澳洲马斯洛风电项目75%股权】 9月12日,神华国华投资公司与澳洲塔州水电公司马斯洛风电项目签订股权交易协议,国华投资公司将拥有马斯洛风电项目75%的股权。根据协议,神华澳大利亚清洁能源控股公司与塔州水电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澳大利亚马斯洛风电控股公司。马斯洛风电场位于风能资源丰富的澳洲塔州东北角,该项目已于2011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3年6月竣工投产。项目投产后,国华投资公司在澳洲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78万千瓦。

新闻发布会流程(范文) 篇6

二、确定组织者与参与人员,包括广告公司、领导、客户、同行、媒体记者等,与新闻发布会承办者协调规模与价格,签定合同,拟订详细邀请名单、会议议程、时间表、发布会现场布置方案等。注意事项:该步骤主要由主办者提出要求,承办者具体负责。

三、按照邀请名单,分工合作发送邀请函和请柬,确保重要人员不因自身安排不周而缺席发布会。回收确认信息,制定参会详细名单,以便下一步安排。注意事项:该步骤一定要计划周密,有专人负责,适当放大邀请名单,对重要人物实施公关和追踪,并预备备用方案,确保新闻发布会参与人的数量和质量。

四、购买礼品,选聘主持人、礼仪人员和接待人员,并进行培训和预演。设计背板,布置会场,充分考虑每一个细节,比如音响和放映设备、领导的发言稿、新闻通稿、现场的音乐选择、会议间隙时间的余兴安排等。

五、正式发布会前提前一到两个小时,检查一切准备工作是否就绪,将会议议程精确到分钟,并制定意外情况补救措施。

六、按计划开始发布会。发布会程序通常为来宾签到、贵宾接待、主持人宣布发布会开始和会议议程、按会议议程进行、会后聚餐交流、有特别公关需求的人员的个别活动。

七、监控媒体发布情况,整理发布会音像资料、收集会议剪报,制作发布会成果资料集(包括来宾名单、联系方式整理,发布会各媒体报道资料集,发布会总结报告等),作为企业市场部资料保存,并可在此基础上制作相应的宣传资料。

新闻时评范文 篇7

一、“热点”背后的陷阱

新闻时评是新闻报道推出后第二落点的作品。新闻时评的质量首先与所评论新闻本身的重大性、受关注度、可拓展度、准确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 新闻时评有没有分量, 质量高低, 跟它选取的“由头”跟“靶子”有很大关系, 如果那些炙手可热的新闻报道本身不准确、噱头十足, 那么就会一五一十甚至变本加厉地传递给新闻时评。

以任志强为例, 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 不少媒体热衷于在采访中捕捉任志强的“炮声”, 说白了就是“雷语”。“任大炮”也几乎从未让大家失望, 总会有那么一两句极具争议、必然招致无数板砖的话适合用作新闻标题特别是网络新闻的标题。从“房价成本就好比老婆内衣的尺寸, 公布不得”, 到“中国人太有钱, 房子太便宜”, 再到“你买不起房干嘛不回农村去”, 这类短短的、“语录式”的新闻转载率极高, 不但引来无数跟帖, 更为大量新闻时评选做“靶子”, 但现在想来, 这种源于炒作、故意偏颇的“靶子”并不值得一驳。

众所周知, 随着中国媒体和媒体人市场化加剧, 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公司和业界大佬们成了不少人眼里的香饽饽, 是最重要的广告客户和目标读者, 为了创收, 不少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办起了房地产专版 (专刊) 。拥有传声筒, 想说什么说什么, 怎么痛快怎么说, 这是房地产大佬们想要的, 但这并不是全部。随着跟媒体打交道越来越多, 房地产大佬们运用舆论工具的技巧也越来越娴熟。“采用利益输送手段驾驭媒体, 并非最高明, 自己不用直接输送物质利益却能自如驾驭媒体, 这才是强中之强。对于市场化媒体而言, 最大限度‘吸引眼球’是头号重点, 正因为如此, 尽管任志强在私下的言行作派并不那么剑拔弩张, 尽管他的某些言论未尝没有道理, 但即使是正理, 深谙此道的他也要刻意以触犯众怒的挑衅式口吻‘放炮’, 力图吸引眼球的媒体又会进一步取舍加工, 让他的说法更加耸动公众视听, 任志强也就达到了不费分文驾驭媒体放大其声音的目的”。

放大自己及所在行业的声音, 可以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 而任志强一边通过媒体“放炮”, 一边又通过写博、写书等方式展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动辄数千字甚至万字的博文, 引经据典, 条分缕析, 其间充斥大量经济学理论、数据资料、政策法规及行业研究心得, 不但令不少涉足行业未深的记者汗颜, 恐怕就是主管部门的官员也望尘莫及。

记者不只是事实的记录者, 也是选择者、判断者, 同样, 新闻时评必须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上, 时评作者也必须要对那些带有明显驾驭媒体或炒作烙印的新闻加以科学理性的判断, 而不能只关注它是不是“热点”, 进一步推波助澜。建立在失实报道、噱头报道上的时评, 不但没有意义, 更是二次浪费公共资源。

二、情绪化论证的反效果

前文已经讲过, 任志强特别喜欢用数据说话, 当然, 熟悉任志强博文的人会发现, 在罗列得密不透风、也貌似客观公正的数据之下, 常常是任志强基于自己开发商立场而暗暗做的加减法, 依靠对房地产数据的熟悉, 通过对数据的选择取舍、排列组合、缩小放大, 一番跳跃腾挪, 最终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其实, 时下我们并不难见到大把这样利用专业知识大搞数据迷宫并推导出带有明显利益倾向结论的专家, 但在这方面, 可以说任志强做到了极致,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被“顶”的次数渐渐超过了被骂。任志强获得追捧, 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刻意高调出位, 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说中了房价暴涨, 很大一部分, 来自于他专业感十足的表达方式, 尽管他的论证并非无懈可击, 尽管他最终论证出的也许是一个跟大多数人利益相悖、甚至伤害公众感情的结论。

任志强的表达方式可以给媒体人很多启发。我们都知道, 传播方式和传播态度会对传播效果造成直接影响, 方式和态度不当, 不仅会让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下降, 更会诱发受众厌烦和拒绝的反效果。正如为什么在当前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 党报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核心地位不断受到冲击, 一些党报甚至面临鲜有读者问津的尴尬境地?很大程度上是传播方式和传播态度出了问题。那些用大量篇幅报道参加会议的领导和领导讲话内容的会议新闻报道, 那些宣传味和说教味浓郁的正面宣传报道, 虽然完成了传播的动作, 却根本难以达到传播的目的。

同样, 目前大多数新闻时评还处于以立场博眼球、博声誉的阶段, 激情有余, 学术专业性不足。比如, 在专家、媒体与任志强的“论战”中, 我们遗憾地看到很多人用义愤填膺的情感判断、攻击性的道德判断来讨论、评论诸多经济学问题。2010年4月17日, 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新国十条”) , 揭开了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大幕。21日, 任志强在博客上发表“万言书”, 对“新国十条”进行解读, 称其是“向计划经济倒退的开始”, 这样的“炮轰”招来了包括官方媒体在内的不少媒体的反驳, 其间亦不乏“万言书只是开发商谢幕前的高音”、“‘新国十条’就是一个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住房难、把开发商‘撵出’戏台中间的好政策”这样的词句。在这里, 我们不去讨论老百姓住房难的成因, 但从此后一年中发生的事实来看, “新国十条”仅仅是调控政策的开始, 而让开发商谢幕也不是国家动手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目的, 更何况, 开发商中很多压根就是“国”字头的央企。我们可以说这些时评“爱憎分明”, 但评论的基础应该在于科学精神, 而科学精神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上的论证, 论据要充分, 论证要严谨。无论任志强“万言书”的观点能否被公众接受, 无论他属于哪个“利益集团”, 情感宣泄式、空洞的痛批都肯定无法将他驳倒, 反而强化了“任志强更专业”的既有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 造就任志强现象的不仅是任志强本身, 更是当下整个舆论环境。只有专业、理性、有充分的论据和缜密的逻辑, 才可能对任志强构成真正的挑战, 但当下的新闻报道和新闻时评, 还很难达到这种要求。

三、走出日趋局限的载体

除了喜欢用数据说话之外, 传播载体也是任志强的利器, 从某种程度上说, 博客为任志强洋洋洒洒的表达提供了最佳场地, 也为他带来了无数拥趸, 虽然其中很多人未必能通读, 也未必能理解他长篇大论的博文。

从某种程度上说, 号称不太会上网, 还不太会打字的任志强其实是网络时代的精英。“传统的媒介延伸的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让我们能够听到更多, 看到更多。而网络不仅延伸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而且解放了人们的嘴巴, 这是它跟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 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无障碍地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情绪在全社会面前释放。”更进一步说, 任志强是网络进入“自媒体”时代后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类意见领袖, 这类意见领袖的特征是他们不只是传播简单的消息, 更传播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 同时分享大量专业信息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网络时代, 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 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 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 主流媒体很难成为天然的“麦霸”。在论坛、博客、微博、播客“众声喧哗”的情况下, 在观察和评述新闻事件的很可能就是亲身接触新闻事件人员, 或资深从业人员的情况下, 主流媒体如果依然提供的是“豆腐块”大小、高高在上讲道理的新闻时评;时评作者如果依然是坐在电脑前, 依靠既有报道和搜索引擎, 对丝毫没有现实经验或体验的事物, 匆匆作出千八百字空洞判断评议的话, 新闻时评即使观点再正确, 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读性差, 也无法提供任何新闻以外更深的东西。

四、迎接专家时代的到来

无论是要求新闻时评有充分论据、足够推理、缜密逻辑, 还是要求时评作者深度运用新媒体进行表达, 考验的都是时评作者的功底, 这种功底包括丰富的知识积淀、包括独立思考能力、也包括严肃的职业态度。

无论知识积淀再丰富, 也不可能有包打天下的时评家。我们看到, 现在各类媒体上的新闻时评数量虽然庞大, 但很多质量不高, 重复化、同质化、泡沫化严重。时评作者高产未必是坏事, 四处投稿也是个人的权力, 但高产且能保证作品质量的作者毕竟是少数, 单纯为稿费码出的字与真正的新闻时评差别很大。在高产的情况下, 许多新闻时评论点不深、论据存疑、论证欠妥, 不乏剪辑拼凑的痕迹, 虽然并无明显的硬伤, 但价值不大。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 媒体不能失语, 但赶紧表态不能不顾表态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受众各方面知识的累积, 情绪化或者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评论一味持批评抨击态度, 却缺乏建设性的新闻时评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了。而要提高新闻时评的质量, 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人的问题, 一方面, 主流媒体要邀请学者、官员等社会各界精英来增加言论的分量, 另一方面, 要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时评作者队伍, 既要让几个评论员走专业化道路, 也要让更多一线记者参与到新闻时评的写作中, 展现更真实的体验和更专业的思考。深入思考和独到观点是新闻时评的灵魂, 因此, 我们要的是“专家时评”, 而不是“时评专家”。

曾有一篇传播很广的评论, 题为《任大炮不能哑》, 不能哑的原因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日趋多元化, 大家站在自己的位子上说话, 哪怕尖刻犀利, 也天经地义。从另一个角度看, 面对社会上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声音, 媒体人特别是新闻时评作者应该怎样判断, 怎样表达, 怎样提升, 又怎样与这样或那样的声音交流、碰撞、制衡?不妨多以任志强为师、为镜, “任大炮”不能哑。■

参考文献

[1]任志强:国有独资公司华远集团总裁, 华远集团控股股份制企业——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梅新育:《房地产利益集团的组成和力量》, 《南风窗》2010年05月12日版

[3]喻国明:《“微博”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 《北京日报》2010年7月12日版

[4]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 里面对“We Media”的定义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5]李京梅、高婷:《从受众的逆反心理解析党报的缺失与规避》, 《新闻知识》2009年第2期

[6]刘正荣:《“人人即媒体”与大众传播要素的质变》, 《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4期

上一篇:我们的校园初中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国旗下讲话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