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浅探(精选8篇)
集中在一张会计报表中,作为现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附表。为什么关于环境会计的信息,既要编制在会计报表的主表中,又要编制一张独立的会计报表呢?
第一,全面、公允而又重点突出。会计报表要真实、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既然有些环境信息也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应将其包含在三张主表中。由于人们愈来愈关注环境信息,根据重要性原则,需要将这部分信息集中在一张报表上,以三张主表附表的形式出现,既体现了全面反映的原则,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第二,满足不同报表使用者的要求,便于他们阅读。有些报表使用者仅仅想了解企业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只要阅读企业提供的三张主表就可以了;有些报表使用者既想了解企业总体的状况,又想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他就要阅读三张主表加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有些使用者只想了解企业的环境状况,看其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是否为绿色食品等等,那么他只需阅读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就可以了。例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仅仅需要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而且要看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看其生产的产品是否由于污染严重而可能被“关、停、并、转”,将来是否有大笔的环境设施支出、有大量的由于污染而造成的罚款等等,这可能需要运用数据来计算环境设施在整个固定资产中的比重,排污费、与环境有关的罚款、诉讼费等在整个企业成本费用中的比重等等,他只需要将环境会计报表与三张主表对比阅读就可以了。因此,环境会计报表采取“主表+附表”的模式,可以满足不同报表使用者的要求,便于阅读。
二、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
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也就是加上了环境信息的现行财务报告,这些环境信息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等,它涉及到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支出等等项目。
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资产是指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环境负债包括环境或有负债,这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中有所涉及。具体说来,企业会计报表中涉及到环境信息的项目及会计科目主要有:
(一)资产负债表项目。涉及到环境信息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可能有:预付账款、存货、待摊费用、固定资产(包括原价、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预计负债、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未分配利润等等。例如:为了环保而购入的原材料计入“存货”,为环保而投入的设施支出及法规要求的对原有设备增添的环保支出等与未来的经济利益有关,因此应将其资本化,列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项目中,同时,若因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了资产的减值,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环境有关的税金如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等,可能与“应交税金”有关,涉及到环境污染的或有事项,计入“预计负债”科目。
(二)利润表项目。涉及到利润表的项目主要有: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达不到资本化条件的环境成本及环境管理费用、排污费、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的赔偿、环境审计成本等等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作为费用计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常的环境损失也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而与环境有关的税金计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
(三)现金流量表项目。环境问题涉及到现金流量表的项目可能有:(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如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还可能涉及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三、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
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能反映出企业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并不能十分明确地反映出哪些属于环境问题所引起的财务影响,而且有些环境信息并不能从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中反映出来,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份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三张主表的附表,一并对外披露。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因为它既包括财务信息又包括非财务信息,因此它可以采取多种表述形式,如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等。笔者设想的独立环境报告模式为:
采取报告式的形式,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这三个小的组成部分,根据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填写,为了便于此报告的编制,在平时编制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时,把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科目写上明细科目,注明与环境有关,并专门登记环境明细账,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第二大部分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主要有: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的环保政策;环境质量状况,如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主要质量指标的达标率等。这部分信息可以采用文字叙述方式,也可以采取表格、图表等形式。在该报表的附注中,应披露确认环境负债所采取的方法、所采取的会计政策、对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应予以披露,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应予以披露。如果报表使用者想详细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此报告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将帮助使用者评估企业的环境措施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企业当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
一、ERP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 ERP是内部控制的工具
内部控制的目标涵盖了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 而ERP作为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是为特定的企业服务的。所以在ERP程序设计过程中, 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内部控制要求加以考虑, 设计出适合特定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二) 内部控制的客体是ERP
ERP是由主观意识的人设计和开发出来的, 所以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输入环节。若输入环节数据错误, 那么可能会导致整个企业的管理决策错误,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另外, ERP和其他信息系统一样也面临着诸如决策风险、财产价值、实施风险、管理变革风险、内部环境风险、安全风险、外围风险、法律责任等风险, 也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 ERP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ERP作为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是企业管理工具之一, 但是不能代替所有的管理工作;ERP各模块的开发是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设置的, 没有标准化的模型, 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 ERP的内容也不相同, 因面对于众多企业来说, 很难设置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ERP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复杂, 使用和维护成本高, 规模较小的企业不适合。
二、ERP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新要求
(一) 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 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是内部控制的前提, 若输入的数据是错误的, 电脑不会自动识别, 只能将错就错地得出错误的结论, 而操作人员可能毫不知情。电子数据如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的输出靠的就是会计软件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处理, 并将结果存储在磁盘或软盘中。所有的记账、会计报表的生成、预测等工作都由电脑完成。电脑输出数据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这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过程和处理方法都必须规范, 并保持输入数据的方法相对稳定性和输入数据的准确度高。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 杜绝利用计算机犯罪
在ERP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通过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可能就更大。因为人们用直接记录在电脑磁盘或光盘上的电子数据取代了手工会计环境下的纸质数据, 电子数据与纸质数据的保存和修改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弊性和危害性, 因此, ERP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提高计算机技术和手段,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三) 操作人员的职能牵制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具有相应权限的会计人员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进入ERP时代后, 会计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原来的事后核算转向了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决策。因为业务处理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 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权的集中, 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 又可以从事数据的输出。因些, 如果不加强企业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就会使某些软件操作员直接对使用中的数据和程序进行个人操纵, 从而导致了会计的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四) 强化会计档案保管
会计电算化后, 会计的档案包括软盘备份的数据、计算机内存在的数据和打印输出的数据。会计电算化的最大载体是会计软件, 会计软件在安装或者操作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 都可能导致系统中电子数据被破坏甚至丢失。因些, 不仅要保管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 还要保管好已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
三、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完善
(一) 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做好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重要保证
基础管理工作主要是指企业应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体系, 以及完整的规范数据。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主要指企业会计制度是否建立健全, 核算规程是否规范, 基础数据是否完整正确等, 这是做好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好的管理基础工作,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就无法正常处理, ERP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二) 运用正确的审核方法对输入数据进行审核, 确保输入数据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 需要对输入数据进行审核, 防止输入环节数据错误。审核数据的方法包括静态审核 (人工审核) 、屏幕审核、二次录入审核 (重复输入校验) 。静态审核, 即人工审核, 是指将打印的凭证与人工凭证进行核对。屏幕审核, 指对屏幕上显示的凭证进行人工审核, 这种方法受操作员业务水平的影响较大, 而且长时间目测会引起眼睛疲劳, 效率比较低。二次录入校验 (重复输入校验) , 是将同一凭证输入两次, 通过计算比较两次输入的凭证是否相同, 从而检查输入错误的一种审核方法, 这种方法查错效率较高, 但是输入时间花费较多。在实际工作中, 人们根据不同情况, 对输入数据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审核, 确保输入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三) 建立制度控制, 加强操作程序的控制, 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
主要包括: (1) 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指由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以管理制度的形式实施的, 监督会计部门实施, 从而实现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运行, 防止外界干扰之目的。主要包括:上机操作管理制度、组织人事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开发和维护制度等。制定相应的上机操作守则与操作规程, 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操作守则是对电脑机房工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 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必须随着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和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 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2) 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是指依靠计算机程序对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进行内部控制, 以实现系统的自我保护之目的。这种自我保护的内部控制往往比上述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的控制功能更为有效, 主要包括:对用户、设备、文件分别授予不同级别的特权、身份和权限控制等, 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ERP系统, 不允许合法用户使用权限之外的文件、设备或程序, 不允许进行各种越权操作。另外, 对ERP软件修改、升级、更换时, 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 必要时要由专人进行监督, 以保证ERP数据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定期对计算机程序及软件系统进行维护, 建立防止计算机病毒入侵的各种措施。
(四) 建立相应的ERP岗位管理制度
“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是ERP时代对操作人员权限控制的要求。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岗位管理制度,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组织控制。比如可以把工作岗位分为基本职能岗位和ERP系统岗位。其中基本职能岗位可以设置为出纳、审核、财务等岗位。ERP系统岗位分为销售、生产、采购、库存、物流、投资战略等直接管理操作维护ERP系统及计算机软、硬件人员等。企业可以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工作的需要, 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岗位, 各岗位应保持相对独立, 但又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根据内部牵制制度要求, 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审核、记账、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单员与审核记账员不得兼任;出纳不能兼任制单;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等。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 减少操作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
(五)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即是企业、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制度。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包括:第一, 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查, 检查企业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是否遵守《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出纳签字、审核记账的操作是否符合公司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凭证附件张数是否规范完整等;第二, 审查电子数据与纸质数据的一致性;第三, 监督数据保存的安全合法性, 防止发生擅自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第四, 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查, 杜绝舞弊现象发生。
(六) 建立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会计档案的保管
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及以其它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数据和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数据, 系统的开发资料也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 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 重要会计档案应双备份, 存放在不同的地点。对采用存储介质保存的会计档案, 要定期检查、定期复制, 防止由于存储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七) 提高人员素质
一方面ERP带来内部控制工作的革新, 内部控制工作由传统的以人为主转变为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相对于传统控制业务量大、出错率高、效率低、劳动强度高等严重缺陷而言, ERP是对传统会计人员的解放。另一方面ERP又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需要的是跨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及企业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必须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 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 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并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 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 力争成为复合型人才, 同时维护软件正常运行, 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ERP管理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八)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具体包括: (1) 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建立预防的安全保障措施。计算机病毒的出现, 会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对ERP软件本身也会造成破坏, 最终会损坏到计算机硬件。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会计数据是会计工作的重要资料, 一旦遭到破坏, 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 要加强对计算病毒的防范。 (2) 加强网络安全控制。网络安全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防火墙技术等。如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更改和鉴别, 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到。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等。
ERP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工具, 属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能把管理要求固化, 但本身并不创造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体系来说, ERP是企业自控和信息沟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来说, 企业仍然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 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闫振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方略》, 《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2]李娟:《会计核算智能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农业网络信息》2011年第2期。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而做出的战略性的反应,正如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知识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其所拥有的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
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是企业档案管理的组织、制度和机构、机制或组织结构的形式,是企业档案管理的式样。企业档案管理模式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优化,将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不断吸收,用来改善企业档案管理环境,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时代的要求。
2 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的新特征
知识管理要求档案管理具有新的特点:一是知识管理要求拓展和完善企业档案管理职能。由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加强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档案管理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其转变主要体现在:从过去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并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服务,实现企业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二是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完善和优化馆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大量产生,档案工作者须投身对其的产生和控制过程中,进行价值鉴定,确定接收内容,积极接收磁盘、照片、录像带、光盘等非纸质档案。三是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提高档案管理技术。档案信息化离不开企业信息化,须纳入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中。
3 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建立
3.1 将知识积累电子化、信息化,建立企业档案电
子信息库。应将档案管理看成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过去重藏轻用的现象,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知识资源管理整体规划,全面收集各种信息、知识,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对文本、音像、音频、视频等档案信息资源,采用标准规范对其进行加工、组织、整合,使多元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以顺利存储、管理、使用,完善档案管理职能。
完善和优化馆藏资源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重点,而其重要手段则是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同时,也是深化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中,档案工作者不仅要介入电子文件的产生和控制过程,对电子文件进行价值鉴定,确定接收内容,并积极接收磁盘、磁卡(照片) 、录像带、光盘等非纸质档案,而且,要借助信息网络传送、储存、查询等数字化手段去挖掘档案中的知识成分,引导知识资源的拥有者,积极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诀窍,用知识的语言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系统的企业知识体系和企业知识库,以完善和优化馆藏。
3.2 建立档案资产管理部门,探索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长效机制。知识管理背景下,集聚有企业各类文献型知识与分散记录型知识的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企业决策部门成立企业档案知识资产管理部,改革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构建基于数据挖掘机制的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实施企业档案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途径,是当前企业档案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企业档案知识资产管理部主要为企业的高级管理决策层服务,是实施企业管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机构。其主要任务应该是针对现实需求、联系决策过程,对隐含在企业档案中的关联知识、知识因子及一些具备统计特征的累积数据等进行实时挖掘与发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提供给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与决策层,以实现企业档案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企业管理的最优化。
3.3 知识管理要求企业档案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现代化的管理科学中存在的反馈原则、能级原则、整分合原则和有效原则等都应引入档案管理中去。要做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需要档案部门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上铺平道路,使档案部门能按照统一的规则,统一的标准,运用统一的标识符号、分类方法等来进行操作,使档案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大范围推广。档案管理是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基础知识库。企业需要大力完善其发展,规范其各项基础设施,细化工作流程,将档案管理的分类、编目、标引等各要素科学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提高知识、材料、信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郑州市碧沙岗公园 来稿日期:2011-11-22)
雨果曾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绿色是大自然赠与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篇一:环境保护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本项目概况
1、单位基本情况:
山东菏泽德泰化工有限公司地处菏泽市开发区煤化工业园,XX年12月,投资24000万元建设100万吨/年油浆芳烃抽提装置采用与其他科研单位联合开发了催化裂化外甩油浆双溶剂抽提新工艺,对重油催化装置的产品油浆进一步加工,生产重芳烃系列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广泛用于道路沥青、橡胶、塑料和碳素纤维材料等行业,延伸了产业链并达到催化油浆综合利用之目的,减轻了环境污染。
2、项目概况:
(1)项目组成:拟建项目建设内容为100万t/a芳烃抽提装置,由主体工程、储运工程、环保工程和公用工程部分组成,拟建项目组成情况见
(2)主要建设内容: 见工程主要设备
菏泽德泰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年芳烃抽提项目于XX年9月委托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编制了《山东菏泽德泰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年芳烃抽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于XX年10月得到山东省环保局批复。
菏泽德泰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年芳烃抽提项目于XX年10
月开工建设,XX年3月竣工验收,在XX年4月得到菏泽市环保局同意进行试生产,批复试生产时间为:XX年4月2日—XX年7月1日。在试生产期间未出现环境污染情况。菏泽德泰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年芳烃抽提项目总投资24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920万元
二、环评批复落实情况
1、施工期间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该项目在施工期间严格按照《山东菏泽德泰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年芳烃抽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要求,认真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环保措施。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安排施工计划时,应尽可能避免大量的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避开周围环境对噪声的敏感时间,避免夜间施工量。尽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整个工期。
(2)、降低设备声级。尽量选用了低噪声施工机械;施工过程中有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运输车辆采取控速进场措施。
(3)、降低人为噪声。根据当地环保部门制定的噪声防治条例的要求施工,以免影响周围村民的生活。扬尘污染控制措施
(1)、施工场地每天定时洒水,防止浮尘产生,在大风日加大了洒水量及洒水次数。
(2)、施工场地内运输通道及时进行了清扫、冲洗,以减少汽车行驶扬尘。
(3)、运输车辆进入施工场地应低速行驶,或限速行驶,减少扬
篇二:公司环保自查报告
公司环境保护 大检查自查情况报告
为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环境保护大检查方案的通知》要求,酒泉容大汽车加气有限公司扎实认真地组织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概况
于XX年1月成立,注册资金25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于一阳。公司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固定资产1500万元,现有48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完善的LCNG加气站一座,主要销售车用压缩天然气,年零售量约为1500吨,公司现有人员16人。
(二)项目概况
1)我公司加气站坐南朝北,在站区北侧设有入口1个,在站区东侧设有出口1个,主要分为工艺区、辅助区、加气区等各部分。
工艺区位于站区南侧,由东向西一次布置有增压器,LNG储液区,LNG高压柱塞泵,水浴式复热撬(空温式低压放散加热器、低压空温式气化器、低压水浴式气化器),调压器,LNG高压气
化撬(空温式高压气化器、热水循环式高压NG加热器、顺序控制盘、空温式高压放散加热器),CNG储气井区。
其中LNG储液区设置积液池、防火堤,所有设备均布置于防火堤内,防火堤采用1m高非燃烧混凝土实体围墙,防火堤内面积为110m。储液区设备主要包括1座60mLNG立式储罐及储罐阀组撬。
2)辅助区位于工艺区的北侧,2层站房,占地面积,1层设置配电室、仪表间、办公室、营业室、休息室,2层设置休息室和办公室。
3)加气区位于站区北侧,加气罩棚、4台双枪加气机、4座加气岛。
4)变压器室位于工艺区的东南侧,单层结构。5)放散管位于工艺区的东北角。
(三)生产工艺及排污节点
LCNG加气工艺是将低温(162℃~137℃)、低压(~)的LNG转变成常温、高压(25MPa)的天然气,然后将压缩天然气(CNG)经顺序控制盘输送至储气设施或直接经加气机加注给汽车。
站区内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污水经管收集后,经站区化粪池初步处理后,外排至市政污水检查井。雨水利
用竖向坡度自然散排至站外市政雨水管。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站房污水,生活污水经室内排水管道收集后排入站内污水管,站区污(废)水经化粪池初步处理后,外排至市政污水管。
室内排水管道(含接至室外检查井的排出管)采用PVCU排水塑料管,承接粘结接口。
(四)原料及产品
本项目的原料及产品,即位于鄯善县奇克台镇境内广汇天然气液化工厂,距酒泉市约960公里,通过LNG槽车运输至该站。其天然气物理参数如下:
液化天然气技术指标
本企业每年销售天然气约1500吨,耗电量每年约60000度,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每年约900吨,办公用房采暖为集中供暖。
(五)主要生产设施
设备汇总表
篇三: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通用
新建年产XXXX项目
环境保护自查报告
建设单位
济南XXX有限公司(盖章)
蓝色为必有项目 红色为通用内容,可根据实际内容自由加减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及项目概况(1)单位基本情况
(1)济南XXXX有限公司,位于XXXXXX,以生产XXXXX的厂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建立了广泛和完善的销售落,并在国内行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项目总投资XXXX万元,厂区占地面积XXXX平方米,建筑面积XXX平方米,全场职工XXX人。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900万元,年净利润收入可达到600万元。(2)项目组成一览表
建设项目主要由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及环保工程四部分组成。
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设备情况一览表
锯条主要设备情况一览表
(3)环评情况:
济南xxX有限公司年产XXX项目于20XX年XX月XX日委托山东水文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编制了《济南XXX有限公司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XX年2月9日收到环境保护局关于济南XXX有限公司年产 XXXX项目的审批意见。
XX年3月30日XX环境保护局作出关于我公司XXXX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申请批复。
XX年5月委托环境检测站检测出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检测表》。
二、环评批复落实情况
1、施工期间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施工期间严格按照《济南XXXXX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要求,认真落实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有关内容,为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1)在施工措施上(工业类项目从简)、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应尽可能避免大量的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避开周围环境对噪声的敏感时间,避免夜间施工量。在工业设备选择上尽量选用了低噪声施工机械;施工过程中有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运输车辆采取控速进场措施。尽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整个工期。、施工场地每天定时洒水、清扫、冲洗,做好扬尘污染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严格实行定点堆放,并及时清运处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做到日产日清,严禁随地丢弃。(2)在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上(生态类项目重点介绍)对施工开挖的土壤进行有计划的分层回填,并尽量将表土回填表层。对于因取土破坏的植被,施工完成后按厂区绿化方案进行了恢复。加强施工管理,做到随挖、随整、随填、随夯,文明施工,并及时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尽量减少施工建设工程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我司对厂区进行绿化和生态恢复建设。在厂界周围、厂区内各建筑设施周围种植花草树木其中包括国槐、杨柳、冬青、草坪等,形成隔离带,减轻废气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厂区空地种植大量绿化地和月季等花卉,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聘有专人护理。
[关键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要素;定义
一、现有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综述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中提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确保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
格兰特。莱杰伍德在其所著的《环境审计与企业战略》一书中指出:“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
上述定义中虽然都把“环境审计”作为被定义的对象,但都是从企业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因此,本文将它们作为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
此外,我国学术界有关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观点有:王德升、杨树滋把内部环境审计定义为:“为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环境的各项活动有关的经营管理和评价该企业环境政策遵守情况这两个目标,对该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系统地、成文地、定期地和客观地进行评价的管理手段。”
陈正兴提出:内部环境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主要是对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以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评价企业环境政策情况这两个目标,是一种环境管理手段。
汤亚莉、刘星认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应该是:“对企业在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同时不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行为和成效的评价。”我们认为上述观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没有全面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种类。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D SAI)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Working Group on Environmental Audit)印发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内部环境审计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但现有的定义只反映了其中一个或两个类型。(2)上述几个定义没有准确界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3)没有准确描述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4)上述定义中只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定义提到了依据问题,其他几个定义均没有对此问题做出说明。(5)有些定义没有指出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所在。
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要素分析
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应该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主体、对象、依据及本质等要素。本文对各个要素分析如下:
(一)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
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是指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所期望达到的或应当达到的目标,它是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南。由于审计目标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分层次进行研究。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
纵观国外环境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产生是企业对日益增多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众日趋加强的环境意识所做出的必然反应。由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环境风险不断增强,企业为了规避环境风险,寻找“绿色保护”才会把注意力转向内部环境审计。虽然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损于企业短期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但是却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环境,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就成为维护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因此,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协调企业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
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是指适用于内部环境审计的所有类型(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部环境合规性审计、内部环境绩效审计),且能反映内部环境审计本质的目标。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是监督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
戴维。弗林特教授认为: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环境的存在为首要前提。著名审计学家汤姆。李教授提出:要求人们的行为对他人负责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正是这一特征构成从古到今审计功能的基础。在此意义上,审计正是作为强化受托经济责任过程的手段而被运用的。上述观点说明,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并以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为目标。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监督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
3.内部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
内部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对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一般目标的进一步细化,通常可以是:
(1)公允性即验证企业内部环境会计所记录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是否真实;是否对发生的所有环境相关事项进行了完整、及时的记录;所记录的金额是否正确、适当;所记录环境相关事项的分类是否恰当;是否对环境相关事项做出恰当披露;记录和披露环境绩效、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的方法是否合理。
应当指出的是,公允性并不能保证记录、报告的事项与实际情况绝对相符。由于许多环境经济活动和事项尤其是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发生及其发生额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只能要求相关记录的公允表达,而非真实表达。
(2)合法性即验证企业内部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是否遵循了有关国家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企业自身的环境规章和制度以及有关的环境标准。
(3)效益性即验证企业内部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是否能达到预定的绩效。
(二)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是指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者,即内部审计机构。国外内部环境审计最初是一些企业为满足规避环境风险的需要,而由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环境问题;根据内部环境审计的性质和特点,审查企业相关环境事项记录的公允性以及环境活动的投资费用、成本和效益。评价企业对国家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循情况、企业环境管理的状况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基本内容,也是内部审计机构构成内部环境审计主体的客观基础。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其服务内向性的特点,势必成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
环境审计横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有时无法独立完成内部环境审计。为了实现内部环境审计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可能需要对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适当调整。我们可以选择如下两种调整方式:第一种方式,不设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仍然由常规的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内部环境审计小组,并对原有审计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必要时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辅助审计。第二种方式,在内部审计机构中设立专门的环境审计小组。这个小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包括审计师、工程师、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等。
(三)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
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指实施内部环境审计企业自身承担的受托环境责任。受托环境责任是指受托人在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中对委托人所应承担的责任。需要强调的是,环境责任的委托人应该包括享有环境权利的全体社会公众,而不仅仅是企业的所有者。
通常我们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①
1.来自道义上的环境责任
所谓企业应承担的道义上的环境责任,是指按照因果式的逻辑关系要求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的环境责任。随着伦理学向企业和企业管理的引入,以及企业环境管理理念的重新构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自己是庞大社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单元,企业自身与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了环境污染,那么,企业就应该承担道义上的环境污染治理责任。
2.法律原因导致的环境责任
法律原因导致的环境责任,实际上就是由于国家法律的要求而使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促使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不断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使得企业来自于法律方面的环境责任也不断增强。
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要求企业必须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承担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切实注重环境影响。
3.由经济意义上的委托代理责任所引发的环境责任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是由外部的所有者提供的,企业的提供者与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因此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对提供者负有妥善保管和运用以使提供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责任。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良好的环境形象,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积极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是保证投资者财富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环境责任的三种来源使得企业承担的受托环境责任不仅具有经济责任的性质而且具有社会责任的性质。一方面,企业的各项环境相关活动中既要讲求环境的合理开发和最佳利用,也要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目的,即实现经济性;另一方面,受托环境责任又是一种社会责任,要求内部环境审计必须对废气量、废水量、噪音等难以用市场价格表述、但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的社会责任进行审计,要对整个社会负责。
(四)内部环境审计的依据
环境审计的依据可分为两个层次:开展环境审计的依据,即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评价依据,即衡量、考核、评价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以及受托环境责任履行好坏的准绳和尺度。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
1.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
由于环境事项的特殊性,对环境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计量与核算需要特定的相关准则予以指导。这些准则应该能够构造一个综合的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来反映经济增长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和代价,以便内部环境审计中能够准确评价企业自身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环境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和《土地法》、《渔业法》等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以及一批环境保护协议和议定书。这些都为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3.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种技术性指标和规范的总称。它是具有法律性的技术规范,是环境审计评价的主要技术依据。我国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等各类国家环境标准,为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时收集充分的证据,进行判断提供了参照准绳。
4.企业的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
企业自身为环境管理所制订的各项政策和计划是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企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因此它也为内部环境审计提供了判断标准。
前文中已经提到,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同其他各种审计一样,应该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种类型,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可以把三类审计具体表述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企业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审计、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及各项经济活动审计。按照内部环境审计类型的不同,选择使用的依据也不同。例如: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审计时,可以使用有关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作为审计依据;而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及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就要使用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企业的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作为审计依据。
(五)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进行研究就是要弄清楚内部环境审计是什么,解释内部环境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对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对环境审计本质的研究成果,因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属于环境审计的一种,所以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应该在某些方面具有与环境审计本质相似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牢记内部环境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因而它还受到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
1.对环境审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的思维能力的进步,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因此环境审计的本质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目前人们对环境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如下三种:
(1)检查论,即认为环境审计是对适应于环境要求的有关经济业务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此观点主要侧重于审计的检查职能。
(2)评价、鉴证论,即认为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和环境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或鉴证,此观点主要侧重于环境审计的评价、鉴证职能。
(3)经济监督论,即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活动,即监督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此观点主要侧重于环境审计的监督职能。
2.内部审计的特征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本质的影响
(1)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不应是鉴证
所谓鉴证,是指鉴定和证明。鉴证最大的特点是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因为独立的第三者,既与审计事项的委托人没有利害关系,也与被审计事项的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鉴证工作才具有客观公正性,鉴证结果才能使人信赖。而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这个主体来讲,并非第三者,它作出的鉴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其客观公正性是极其有限的,对外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因此,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不可能是鉴证。
(2)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应当是监督和评价
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情况、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得出他们是否按照预定轨道进行的结论;同时监督企业各项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的实施,使它们能够起到消除或防范企业环境风险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反馈所获得的信息,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监督和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检查只是评价和监督的基础,而控制是评价和监督效果的体现,它们都不能成为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
三、结论
综合上述对目标、主体、对象、依据和本质五个要素的分析,我们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界定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企业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以及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监督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主要参考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XX
②本文所探讨的内部环境审计的依据仅限于内部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不涉及有关理论基础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上、下)[J].审计研究资料,1997,(4)、(5)。
[2]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指南草案[J].审计研究资料,XX.[3]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XX,(2)。
[4]天津市审计学会。关于环境审计[J].审计理论与实践,XX,(1)。
[5]梁森,杨卉。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审计,XX,(8)。
[6]袁素琴。浅谈环境审计[J].陕西审计,XX,(1)。
[7]陈汉文,池晓勃。关于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探讨[J].内部审计,1997,(2)。
[8]王德升,杨树滋。借鉴国际经验研究环境审计[J].审计研究,1997,(2)。
[9]福建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关于环境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1997,(6)。
[10]广东环境审计课题组。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审计。[J].广东审计,XX,(2)。
[1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审计出版社,XX.[12]Rob Gary,Jan for the Environment [M].Sage Publications of London,XX.[13]Vinten,objectives of the environmental audi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Healthy,1996,(3)。
一、电子商务环境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而建立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处理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制度和财务信息系统的总称。在不同的企业中,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不同,从而形成财务组织结构、财务处理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制度、财务信息系统方面的差异,导致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表现出稳定性和协调性,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其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电子商务,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种活动更加融合,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外部之间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处理业务,使财务管理活动处于电子商务环境中。电子商务环境正在对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其表现在:
1、财务组织结构的影响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融合,出现模糊分工状态,以往由财务部门处理的一些核算业务将按其业务发生地点归到制造、营销、供应等部门来完成。财务部门从人员集中实体部门机构向人员分散的虚拟部门机构转变。财务部门内部的人员分工、岗位设置也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财务部门萎缩,职能分解,包括决策和业务在内的网络虚拟的财务机构代替传统的财务管理机构。
2、财务处理流程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计算机网络代替了纸笔、算盘、计算器,电子单据在线录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财务业务协同,所有信息,即时产生,资金流、物流、信息流 “三流合一”。财务管理无需再建事先固定地划分成一个个各自独立的环节,所有信息汇成了一条连续的信息流,所需的任何财务信息都可直接从网上获得。传统的财务处理流程将面临着一次全面的重组。
3、财务处理方法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业务活动,如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网上营销、网上采购、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都将在网上进行处理。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财务预算方法、资本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4、财务制度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全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规则。国家规范企业活动的各种制度面临新的要求。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必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而发生变革。就企业本身而言,财务组织、财务流程、财务处理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建立新的财务制度。
5、财务软件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正从被动地汇总业务职能部门的财务数据,转向与业务协同,主动地在业务发生时获取详细信息;财务软件正从部门级、企业级向供应链级发展,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彼此的界限日益模糊。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财务信息系统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未来财务系统不仅仅是面向财务处理,其触角延伸到企业内外活动的各个末端,系统功能的可变更性、可扩充性,系统内部外部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未来的财务软件本身就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它将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变革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电子商务环境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电子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财务与业务协同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内部网络使采购、入库、付款、出库、销售等业务与财务协同运作。外部的网络使企业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管理部门乃至整个联盟企业之间协同运作。
2、实时财务控制
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经营活动的数据,最短的时间内采用多种方法生成财务信息, 最短的时间内反馈到信息使用者,最短的时间内将控制指令发布到业务活动中,实时校正经营活动。
3、远程财务处理控制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互联网络,财务处理控制跨越物理空间,延伸到企业内的每一个部门,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所有可利用资源,延伸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甚至全球。 4、集中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数据集中、信息集中、管理权集中。财务系统实时、直接采集业务活动的源头数据,对数据集中管理,达到信息共享,实现整体集中管理,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着力点
1、从财务组织结构设计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企业组织的实践和理论均表明,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呈现出扁平化的变化趋势。有些学者针对财务组织提出了“水平总线型组织结构”、“星型组织结构[4]”、“网络型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等概念,为财务组织结构的创新提供新的视野。
2、从财务处理流程重组
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哈默针对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思想,并在欧美等国企业掀起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企业管理革命浪潮。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对组织结构和流程重新设计,合并重复的环节,尽可能减少无效或不增值的.活动,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
3、从财务处理控制方法改进
长期以来,很多财务处理控制方法在财务管理中得到应用,如授权批准、财产保全及复式记账等。但是,还有许多先进的方法,如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及无形资产计量评价(EVA、FIMIAM)等方法,在我国应用程度非常低。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环境、思想观念、财务人员素质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这些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
4、从财务制度的创新
财务组织、财务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信息系统的创新都受到财务制度的制约,尤其是宏观财务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宏观财务制度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瓶颈。探索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5、从财务软件的开发
目前,国内财务软件大多数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传统业务的模拟,只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改进基础上,增加了对其他业务的模拟,传统流程自动化的思想仍然存在。原因一方面宏观财务制度因素。另一方面、商品化软件开发商的因素。财务软件模块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使用难度越来越大,不同软件的模块难以兼容,很多企业陷于两难的困境。事项会计、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为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信息系统的设计展现了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张瑞君:网络环境会计实时控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
[2]王伟国: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9
[3]梁彤缨陈广兵: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会计研究,、5
1. 国际机构。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重要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发表之后, 国际会计界开始广泛关注环境会计的研究。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曾数次讨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1998年2月ISAR召开的第15次会议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成为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国际指南。该报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作出了规范, 它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 (1) 环境成本信息, 包括资本化环境成本和计入当期损益的环境成本, 具体内容有废弃物处理成本、场地恢复或修复成本、环境预防和控制成本等; (2) 环境负债信息, 包括现实负债和潜在负债; (3) 环境会计政策信息, 包括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标准和具体方法; (4) 其他需要披露的环境信息。
2. 美国。
美国是最早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家之一。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美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由最初的环境影响信息扩展到环境业绩和环境会计信息, 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美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主要来源于有关环境法律的规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一系列的条例规定中多次提到要披露如下环境会计信息: (1) 遵守环境法律为公司业务带来的影响; (2) 未决诉讼; (3) 环境风险和或有事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为环境会计的处理与披露问题发布准则和解释公告, 为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提供了指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关于“环境补偿责任”的业务报表, 提出了企业在报告环境补偿责任和确认补偿费用的基本原则, 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提供了保证。
3. 日本。
日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也比较早, 其环境报告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 近30年来, 日本环境省一直把在各企业确立、普及环境会计体系作为一项环境政策, 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日趋规范。1999年3月, 日本颁布《环境成本及报告指南》, 对环境成本的分类及内容作了较详细的规定。2000年3月, 日本颁布《引进环境会计体系指南》, 对环境成本的分类、计量方法作了补充和说明, 并对如何以货币和实物计量单位来反映环境绩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使环境会计开始得到快速普及。2001年2月, 日本颁布《环境报告书指南 (2000年版) 》,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对象、内容作了详细规定, 并提供了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以此作为计算环境成本、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 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格式渐趋规范化。
4. 中国。
从1979年开始, 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其中有些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了规定。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规定了企业因生产排污治理不当并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被起诉所引起的或有事项应加以确认和披露。2003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 要求污染严重的企业定期公布真实、准确且具有连续性的环境信息, 具体包括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治理情况以及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和环境管理情况。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管理制度, 其中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如企业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和非生产性项目的建设, 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国家环保机关审批等。
5. 比较。
(1) 制度方面。国外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早, 实践经验丰富, 法律法规较健全,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等有统一的规定, 可操作性和企业间的可比性强。而我国与环境会计相关的法规较少, 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 企业往往各行其是, 披露的信息量不全面、不规范, 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 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 形式方面。美国等国多数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采用独立的环境报告书, 以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表述形式居多。而我国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一般都没有单独立项, 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都还只是一种尝试, 目前还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披露形式。 (3) 内容方面。美国重视对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披露, 日本重视对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的披露。而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产品标志的获得情况、对环境重视程度等有关环境信息进行披露, 与发达国家相比, 披露的项目不规范, 披露的内容不充分, 提供的信息量较少。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及原则
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
(1) 有利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保护治理。环境会计信息使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更具透明性, 有利于政府掌握企业的环境动态, 评价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 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各种环境政策, 规划和建立新兴环保产业, 指导、奖励或要求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活动, 积极借助法律的强制力, 消除生态恶化, 从而扭转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形势。此外, 政府通过运用各种经济刺激政策, 如补贴、征税、收费等来鼓励和促使企业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2) 有利于银行、保险、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目前,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各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管制日趋严格, 企业不但要为当前的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 而且要为过去的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因此, 企业的环境负债和环境风险、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信息, 已普遍受到银行、保险公司、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他们要求企业对环境情况做出必要的披露, 以此评价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以及排除有害因素的能力, 评定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 判断环境因素对其未来经济收益可能造成的影响,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3) 有利于环保组织、消费者等社会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绿色消费”的浪潮。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 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 而且关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群体不仅仅是个人, 还包括一些企业和政府机构。目前, 这种绿色消费行为对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 企业只有一方面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治理;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 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和声誉, 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才能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
(4) 有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提升自身价值。企业提供详细的环境会计信息, 有助于管理层综合分析环保活动对企业造成的财务影响, 有助于从环保角度分析企业竞争的状况, 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 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以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 可以显示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 从而提升企业在利益关系人, 如股东、银行、政府、社会公众等心目中的形象;同时, 也有利于企业采取各种措施, 改善和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降低环境风险及资金成本。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1) 真实性与可比性兼顾原则。真实性是指环境会计报告的内容必须是企业真实的信息, 报告中的资料和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报告不仅要反映环境保护中取得的成绩, 而且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可比性是环境会计报告的又一项主要任务, 目的是使各企业的环境行为之间易于比较, 判断企业在环境利用和保护方面是否有所进步, 因此环境行为衡量指标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报告中使用的有关方法和分析的范围必须是透明的, 必须表明报告所涉及的范围、时间和资料的获取以及所使用的评价标准。同时环境会计报告的结构, 所使用的术语、符号、缩写都必须表达清楚, 且具有连续性。
(2) 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原则。现阶段, 环境会计既存在着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 又存在着许多不能以货币计量但对信息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会计信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 人们消费环境资源必须为此付费。然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很多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和补偿很难准确地确定。因此, 在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时, 要考虑到现阶段的科技水平, 坚持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的原则。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尽量货币化, 实在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应以其他可行的非货币化方式计量, 以达到在环境会计报告中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的。
(3) 交换意见和第三方验证原则。交换意见是指环境会计报告的信息应在政府官员、环境小组、企业、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 交换意见, 进行评价和批评,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会计报告的作用。个别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 即使是在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下, 也可能隐瞒甚至扭曲应当向外界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 致使信息既不对称, 又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为了维护各方利益, 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实行第三方鉴证原则, 具体可由审计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 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和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
(4)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原则。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 应遵循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的原则, 既全面提供与企业财务会计有关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收益等信息, 又重点提供与企业管理会计有关的环境成本信息, 为企业制定产品价格、降低产品成本以及进行经营预测和管理决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5) 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原则。目前, 许多大型企业为了营造绿色优势, 弥补其在实际环境工作中的负面影响, 往往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特别是重点披露采取减少环境负面影响的措施。但是,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不仅要花费信息搜集成本、处理成本和审计成本等直接成本, 而且还可能发生泄露商业机密等间接成本。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环境责任意识淡薄、环境会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完全依靠企业自愿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不切实际的, 必须实施强制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过, 由于各企业面临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 外部机构很难完全了解其具体情况并制定出统一的披露制度, 所以, 完全依靠强制性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制度在我国目前还难以做到。正确的做法是: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 不断提高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模式
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 企业环保工作的绩效。它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对环境保护和治理作出的贡献。企业环保工作绩效信息主要反映企业不能用货币计量、无法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但可以以其他形式披露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绩效信息。这方面的信息属于定性的或以实物、技术指标量化的内容, 毫无疑问应作为披露的重点。但企业不仅应披露以货币计量的财务绩效信息, 而且应披露以实物计量的环境绩效信息, 通过结合披露这两方面的信息, 让信息使用者对环保工作的效果有更全面的了解。
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体系, 它表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应明确企业的环保方针和要实现的环保目标, 应说明企业为达到环保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以及环境的认证情况等。 (2) 环境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需向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全面揭示对环保政策和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 包括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受到了何种表彰、奖励或处罚;污染源的控制及排污费的缴纳情况;环境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执行及达标情况;环境综合治理的定量考核情况。如果企业被列为限期治理对象, 应当说明列入的原因、限期治理的目标与工作进度情况。 (3) 环境业绩完成指标。环境业绩完成指标是定量反映企业环境保护活动的成果, 包括企业污染物排放指标、空气质量指标、地表水质量指标和能源使用效率等的完成情况。 (4) 环境治理与废弃物利用情况, 主要是指企业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以及对废弃物的再利用情况, 包括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的完成情况、污染治理实施的运行状况、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机构和人员情况、废弃物回收利用情况及其他治理污染的相关事项等。
(2) 企业环境活动的财务绩效。企业环境活动的财务绩效主要反映企业能够用货币计量、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的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会计信息, 且属于货币量化反映的内容。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既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又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既影响企业静态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又影响企业动态的现金流量。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具体内容, 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风险、未来的发展机会等, 具体表现为环境会计要素信息。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1) 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这种报告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广泛采用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 要求企业根据有关会计记录以及其他环境资料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在环境问题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数据资料。这种报告模式要求企业在原有三大报表的基础上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 以反映企业环境信息的全貌。具体要提供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 同时还要在报表附注和财务报告说明书中对环境信息作充分的披露。其中:环境资产负债表主要用来揭示企业在报告期末拥有或控制的自然资产、环境治理投资、环境债权债务以及环境权益。该表可以说明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 政府可以据此做出奖励或处罚决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权益三者之间并非单独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而是与企业其他资产、负债、权益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所以, 加入环境会计要素之后, 仍符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公式。但环境资产并不见得等于环境负债加环境权益, 三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必然的平衡关系。环境利润表是反映企业报告期内在治理和保护环境方面所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情况的报表。
(2) 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这种报告模式是指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会计科目、增设报表项目来反映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模式。在这种报告模式下, 企业不需要重新设计环境会计报表, 只需要在原有的三大报表体系中增加相应的项目, 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的环境资源信息即可。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在资产负债表资产类项目中增设“环境流动资产”、“环境固定资产”、“环境无形资产”等项目;在负债类项目中增设“应交环保税费”、“预计负债——预计环境负债”等项目;在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中增设“环境资本”项目。
二是在利润表中增设“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项目, 一方面反映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 另一方面揭示企业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而获得的当期环境收益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源消耗而带来的成本节约额。
三是在现金流量表中需反映有关环境问题的如下项目: (1)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如支付的各项有关环境的税费和支付的其他与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现金, 企业因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罚款、赔偿、排污费、环境污染费等;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采取环保措施得到的奖励、收到别人的赔偿款等。 (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如购买或处置有关环境固定资产、环境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3)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如因改善环境而借入或归还的款项等。对于上述环境问题涉及的环境会计要素, 应分别设置相应的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给予反映。
四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需说明的事项。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信息, 在年度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进一步披露。如企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罚款等情况。同时, 还应反映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所发生的支出和收益情况及其对未来环境的影响、企业治理环境的长远目标及行动等。
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它的缺陷是会计信息披露分散, 使用不便, 难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及环境质量绩效作出直接的评价。
无论是独立报告模式还是补充报告模式, 都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企业环境会计政策、基本假设、环境管理系统、会计估计及其变更说明、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及重要项目说明、企业主要污染物及其处理措施、所发生的支出和收益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等。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客观地讲, 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 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制度尚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高, 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据此笔者认为, 应借鉴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成功经验, 针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用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和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方法, 尽快引导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
1. 近期目标。
从目前来看, 我国可选择一些环境污染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上市公司, 如造纸、印刷、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医药、生物、采掘、纺织、服装、毛皮、电力、蒸汽及水的生产及食品、饮料等行业认定为重污染行业, 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试点, 由国家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提出强制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要求, 并确定应披露的具体内容。其方法是:在会计核算上, 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可以暂不纳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体系, 可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直接取得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同时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 采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报表附注等形式, 披露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可用一些准确的数据指标或货币指标反映, 则应充分利用这些指标予以披露, 并辅之以文字说明;如果在目前状况下不能获取相对准确的数量信息, 则只用文字进行说明。对于上述行业中会计基础工作较好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 要引导它们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向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过渡。
2. 远期目标。
从长远来看, 我国应当采用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报告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因此, 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会使有关环境绩效的信息披露更加集中、全面和系统, 从而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随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深入和环境会计应用的普及, 环境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应有较大的提高, 在范围上, 应扩大到所有的企业;在内容上, 应由会计准则作出统一的规定;在格式上, 应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格式, 最终使环境会计报告和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一起构成财务报告体系。同时, 我国应设立专门的环境会计信息审计机构, 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借鉴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成功经验, 研究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认真搞好环境会计核算和披露, 才能促使企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实现环境资源损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 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协调,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及应用作了综述, 进而探讨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及原则、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模式, 最后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作了科学的预测。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编.环境会计专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3].林万祥, 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财会月刊, 2002;6
【关键词】培训模式;网络环境;企业;人力资源
目前,经济的发展对于石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石油企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培训[1]。在网络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力培训,对于人力资源的储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务管理人员,在长期工作中得出了关于网络环境条件下企业培训模式的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1、在網络环境下培训企业员工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利用网络,培训教育的覆盖面可以得到有效扩大;因此可以提供给员工更多的培训教育机会,帮助员工更好的了解岗位职责,以及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且无需投入大量培训成本[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尤其是石油企业的培训工作当中,采用网络培训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出素质更高的人才,更能够帮助企业节约人力资源的前期成本投入;使企业管理的中心更倾向于经营工作的方向,从而增加经营效益。
2、完善网络环境下企业培训模式的对策分析
2.1对现有的网络培训教学资源进行补充以及改进
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对学员进行培训,则离不开网络教育培训资源;对于中等职业院校而言,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还要根据时代进步以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积极对培训资源进行补充与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将企业对于人才的培训需求作为依据,对网络培训以及教学课件进行自主研发,以保证培训课件的适用性以及实用性;也可以将培训计划作为依据,将培训项目定期公布出来,并向学校中的教师征集培训课件。另外,也可以从外部购买与培训需求相适应的网络培训光盘,以便作为网络环境条件下的培训课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决定使用购买光盘的过程中,应做好筛选以及审查工作。另一方面,师资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当根据网络培训情况进行实时补充,可以对在职教师进行再教育,使其能够掌握更多的网络培训知识,也可以聘请优秀培训讲师[3]。为了能够完善网络培训方法,则应注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或者是学术交流活动。
2.2对企业培训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具有多层次的特征
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具有诸多优势,如能够方便地改动课件,学员的时间较为充裕,且可以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等;另一方面,网络培训虽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也不可忽视常规培训,不能完全采用网络培训模式代替传统培训模式,否则将可能降低企业培训效率。要注重对企业培训体系进行完善,使其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具体方法为,充分利用传统培训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如互动性优势与社会性优势以及传授知识方面的优势等,并结合网络培训模式,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训模式,从而使网络培训模式与常规培训模式可以实现相互补充,在企业人力培训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2.3对网络培训模式的管理体制加以完善
对于网络环境条件下的企业人力培训模式而言,相应的培训管理机制是保障正常培训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配套管理机制的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对企业当中的信息沟通环境进行完善,并将网络培训方面的经费逐渐增加;同时可以将绩效考核以网络培训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相对应的关系,以便可以及时考核网络培训所取得的成效。另外,有相关研究发现,采用三级控制的方法对网络培训模式进行管理,将有利于提升网络环境条件下的人力培训成效[4]。三级控制指的是企业当中的基层组织、培训中心以及人事部门共同管理网络培训模式的执行;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将员工组织起来,并通过网络进行培训;培训中心则主要负责提供培训资源以及安排培训课程;而人事部门则是负责考核网络培训所取得的成效,并监督网络培训模式在企业当中的落实情况。笔者认为,为了能够使石油企业的网络培训效率得以提高,则可以借鉴以上管理模式,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补充。
3、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新型企业人力培训模式所具有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只有不断探索网络培训模式,对其进行补充,使之变得完善,才能使企业培训效率得以提高。总而言之,为了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石油企业应当对当前职业培训思路进行调整,并加快建立以及完善网络培训模式的进程,以便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朱丹,李美艳,陈琦,关秋华.实行学分制管理 增强企业员工培训效果[J].成人教育,2010,13(26):876-877
[2]李晨,王宝石.建构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3):901-902
[3]刘帅帅.我国大中型企业培训系统的完善——西门子企业培训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0,26(17):647-648
[4]韦万贵.企业网络学习环境下培训和学习方式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25(11):1862-1863
作者简介
【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浅探】推荐阅读:
企业环境安全自查报告09-14
企业环境会计实务框架选择11-26
关于优化企业服务环境的报告01-07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07-03
论营销环境对企业05-26
企业网络环境需求分析07-15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范文11-08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11-28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07-06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