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是什么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务英语是什么(共8篇)

商务英语是什么 篇1

表语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品性、特征和状态的,表语常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动词的ing形式、不定式、从句来充当,它常位于系动词(be, become, appear, seem,look,sound,feel,get,smell等词)之后。如果句子的表语也是由一个句子充当的,那么这个充当表语的句子就叫做表语从句。

表语类型区别

一、不定式、分词作表语的区别

不定式和动名词作表语相当于一个名词作表语,含义是回答主语“是什么”;分词作表语相当于形容词作表语,含义是回答主语“怎么样”。

Our plan is to keep the affair secret. 我们的计划是让这件事成为秘密。(主语和表语相等)

This beautiful village remains unknown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这个美丽的村庄仍未被外界所知。(主语和表语不相等)

二 、不定式和动名词作表语的区别

不定式和动名词作表语虽都是用于回答主语“是什么”的,但二者仍有一些区别。不定式作表语强调的是具体的、将要发生的、一次性的动作;动名词作表语强调的是抽象的、经常发生的、一般性的动作。

1、His job is to paint the walls. 他的工作是粉刷这些墙。

2、His job is painting walls. 他的工作是粉刷墙。

三、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表语的区别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表语都是用于回答主语“怎么样”的。现在分词说明主语的特征,过去分词说明主语的状态。

This dog is frightening. 这条狗令人害怕。(说明狗的特征)

This dog is frightened. 这条狗有些害怕。(说明狗的状态)

四、不定式作表语和不定式表示将来时的区别

不定式作表语用于说明主语“是什么”,和主语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不定式用来表示将来时态时,表示主语即将要执行的动作,和主语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What he wanted to suggest is to cut down the price and increase the sales. 他想建议的是降价促销。

五、do-ing动词作表语和do-ing动词用于进行时的区别

动名词作表语说明主语“是什么”,现在分词作表语说明主语的特征。-ing动词用于正在进行时时,说明主语正在执行的动作。

She is taking care of the children. 她在照料小孩。(说明她正在执行的动作)

六、过去分词作表语和过去分词用于被动语态的区别

过去分词作表语说明主语所处的状态,过去分词用于被动语态说明主语所承受的动作。

The cup is broken. 杯子碎了。(说明杯子的状态)

The cup was broken by Peter. 杯子是被彼得打坏的。(说明杯子承受的动作―被打坏了)

商务英语是什么 篇2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什么是叛逃,什么是叛国 篇3

最近,叛逃成为舆论热词,媒体纷纷解读叛逃与叛国的区别。到底什么是“叛逃罪”,什么是“叛國罪”,区别有多大?

i:壹读iRead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仁文。

在刑法上,叛逃罪与背叛国家罪有不同。《刑法》对叛逃罪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

以上,有三个关键词必须同时满足。

首先,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一般公民叛逃,并不构成“叛逃罪”。其次,叛逃必须发生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比如国家机关代表团在外访问期间。再次,就是不管怎么说,你“逃”到外面去了。

而“背叛国家罪”是“勾结外国或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危害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不管是你否是在“履行公务”期间,还不管是你否是“逃”到了境外,只要你有勾结行为,且危害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就是“叛国罪”。

曾有媒体将二罪混淆,也有引用叛逃罪的旧条文规定,认为叛逃罪需要达到“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后果才入罪。但事实上,去年《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已将这句话删去,即只要求有“叛逃”的行为便入罪。

还有媒体认为叛逃罪的最高刑是死刑。但根据规定,本罪最高刑应为10年有期徒刑。即使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叛逃罪的,也只能在10年以下有期徒刑内“从重处罚”,而不是在法定刑以上“加重处罚”。

但背叛国家罪则最高可判处死刑——刑法“危害国家安全罪”一章的最后一条中对此做了规定,而叛逃罪被排除在外。

电子商务是什么 篇4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在广东网商交流大会上这样说道:“今天,电子商务才刚刚起步,未来5到10年将电子商务真正来临的时代”。放眼望去,如今的互联网,处处充满电子商务的气息,不知不觉中,电子商务早已悄悄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与此同时,北京麒骏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现我们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由最初的模糊化,到认同接受。毫无疑问,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想想看,多年前的人们在商场、超市、附近的商店购买东西的场景,很少有人会从网上买东西,那时候,谁会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出现会彻底颠覆传统经商模式。

如今,我们的生活信息,很多都是直接通过网络获得,这就是电子商务的魅力!

如今,电商企业之间的博弈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国内,一些企业集团甚至将战火延伸至全球,从这一点,我们足以看到电子商务已越来越发挥着它巨大的效应。拿京东商城来举例吧,记得没错的话,京东商城从中关村一家小经营店做起,09销售额达到了40亿,10年超过100亿,京东商城是B2C模式,虽然会员才800多万占国内总会员的20%,京东商城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B2C模式将是电子商务未来的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网民目前仅有点4 个多亿,虽然已是所有国家中网民最多的国家,但对于庞大的中化民族,显然网民数量会越来越多,这一点从各地的发展可以显明看到出来,包括我的家乡,很多小孩子都在接触电脑了,而网民的持续增长将更加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小,一个人可以利用一台电脑与全球的人取得联系,对于网民来说也提供了便捷的网上做生意,不过目前电子商务在网络安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网商联合起来制定一个合理的商务环境。

科技的英语是什么 篇5

The min purpose of Chinese education is to teac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ed to made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nation.

在很多地方,计算机能做数百万人的工作,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科技领域——核物理、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等。

In many places a computer does the work of a million persons, and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any branc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uclear physic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like.

当你谈到科技的现实意义时,就传达了品牌的科技含量价值。

You unlock the equity when you really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that science.

科技观察家喜欢科技产业竞赛。

Tech watchers love the horse race aspect of technology industry competition.

科技观察家喜欢科技产业竞赛。

Tech watches love the horse race aspect of technology industry competition.

科技术语翻译历来是令许多科技译者“头痛”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Technical terminology has always been the bottleneck for many science translators.

大众如何紧抓着复杂的科学及科技议题?

How does the public grapple with complex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ssues?

在科技馆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和装置。

There we saw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and equipment.

它到底是只出现在科技小说或是科幻电影中的物体还是真正存在?

英语诗歌生命是什么 篇6

See it in the colors of autumn,

A gentle snowfall in winter,

A sudden shower in spring,

The radiance of a summer day.

Behold it in the laughter Of the young and the old.

Know of it in a surge of hope,

The blessings that are bountiful.

What is life?

It is joy,awareness,

And the music within.

阅读是什么 篇7

一、阅读是一种智育。

阅读的第一要义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准确获取文章信息。这是阅读的本质, 也是阅读教学必须坚守的一项基本原则。阅读是一项思维训练, 训练大脑如何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事实上, 我们如果把大脑比喻成电脑, 阅读过程就是把文本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信息的输入”。基于这个理念, 我认为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可丢掉的, 比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感情等。个性化阅读标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以为这句话值得商榷, 虽然它正确地道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感受, 但是没能真正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但并不是说个性化阅读就可以歪曲文本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个性化阅读必须旗帜分明地反对“自由化”阅读、脱离文本的阅读。比如有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说“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说“她拥有那么多珍宝, 为什么不另选夫婿”;读《愚公移山》说:“愚公破坏生态环境”;读《六国论》说:“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读《陈情表》说“忠孝思想的现实意义”。这些都是脱离文本的评论。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建立在普遍读者对文本共同理解的基础上, 对文本某一方面内容的思维的自由生发。简言之, 个性化阅读是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前提下的创新阅读。

二、阅读是一种美育。

阅读的第二要义是给学生美的熏陶、美的体验, 以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文学作品中, 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因素。就内容而言, 主题思想的健康深刻本身就是美, 比如《小狗包弟》显示出老年的巴金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老人与海》中, 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 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永远激励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就语言来说, 流畅的散文语言也是一种美。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就显得格外美。“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辅以“静静地”修饰, 极为形象贴切地写出月光如水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比如《故都的秋》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 具有工整、雅致之美, 抒情味很浓厚, 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 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如“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 既有顺畅的气势, 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就人物形象而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让我们铭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人格美。

三、阅读的第三要义是读者应从文本中吸取写作方法和技巧。

商务英语是什么 篇8

中国面临数个涉外战略方向

战略方向是对战争全局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作战方向,无论进攻还是防御,战略方向都有主次之别,在同一时间段内,应只有一个主要的战略方向。中国涉外关系正逢多事之秋,当前面临数个涉外战略方向:

1. 疆独与境外势力密切勾联,蠢蠢欲动,有可能在西北制造事端。

2. 朝核问题积重难返,朝鲜半岛无核化无解的趋势似已不可逆转,如果在东北亚触发美、日、韩同朝鲜的紧张对峙,中国可能被殃及。

3. 在东南方向则是台湾问题。此外,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两国三方就东海油气田和钓鱼岛可能引起争端。

4. 在南方存在中国同越南及若干东盟国家就南沙群岛主权归属的争端,对方蚕食南沙岛礁愈演愈烈,并且加大了开发所占岛礁周围海域资源的力度。

5. 西南方向,中、印两国为领土主权问题争执不休,印度气焰日趋嚣张。

那么,究竟哪个是主要战略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考虑现阶段中共中央赋予军队哪些历史使命,军队经由何种途径方可应付挑战……至于围绕热点军事新闻发生的争议,看似非常热闹,其实只是读者对媒体报导的浅层次反应而已。这些争议仅值博识者一哂。

在中共中央对军队提出的历史使命(“三提供一发挥”)中,当以军队要为中共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以及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关键点。

疆独、朝核等仅为“癣疥之疾”

限于篇幅,笔者在下面将对各个战略方向予以浅析。

在新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目前基本上还处在潜伏阶段。它们同中亚乃至中东的穆斯林世界有着广泛联系,发展趋势值得警惕。然而,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同中亚国家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俄国出于内政理由也对中亚国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施加遏制性的影响。这些因素钳制着境外势力同新疆三股势力勾联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况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激烈冲突正在进行中。原本这两股力量都可能对中国形成巨大的压力,如今,它们却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地激烈碰撞,彼此消耗了力量。只要美军尚未撤出阿富汗,不但对阿富汗,而且对其他中亚国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都是一个震慑,塔利班及其他原教旨主义势力就腾不出手来,增加对新疆三股势力的支撑力度。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疆独不大可能“揭竿而起”,直接挑战北京的权威。

鉴此,笔者认为,在可预期的将来,西北战备固然紧急,但很大程度上仍属由民族矛盾引起的、以暴力冲突形式表现出来的内政问题。中央和地方以军队为后盾,由武警出面在新疆震慑足矣。

至于美、日、韩同朝鲜的紧张对峙,由来已久,却迄今未爆发军事冲突,因为在东北亚牵掣战争爆发的因素颇多。何况,不久朝鲜恐将拥有核导弹,今后美、日、韩更不可能大动干戈了。如果在朝鲜拥核之前,美国同朝鲜发生军事冲突,无非是为了解除朝鲜的核武装而已,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衡量,美国决不可能同中国就朝核问题发生正面冲突。以笔者管见,美国似无可能为解除朝鲜核武装而对朝鲜发动猛烈的空袭。

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是否会引起风云突变,主动权操在中国手中。越南及若干东盟国家早已开始蚕食该海域岛礁了,却各怀鬼胎,无法形成对付中国的合力。中国要付诸军事手段反制,自不待今日。既然过去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时机,今日又何必急于用兵解决呢?

何况,南沙群岛在中国空军常规军机作战半径之外,却在越南等国空军的作战半径之内。中国军队攻占若干岛礁自无问题,长期守住却不容易。再说,东盟国家背后还有美国撑腰,是否会在关键时刻变生不测,中国实在摸不准。摸不准事态发展的趋势,又岂能莽撞地一头撞进去呢?

不妨拓展一下政治视野:南沙群岛主岛太平岛是该群岛唯一适合人居住的岛屿,由台湾军队长期驻守,在可预期的将来,这是越南和东盟国家无论如何无法取代的。这是嵌入该群岛的强有力的锲子,也是中国日后恢复行使主权时“文事”和“武备”双管齐下的基础。

无论眼前越南和部分东盟国家的气焰如何甚嚣尘上,只要它们拿不下太平岛,历史将会证明,在中国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以后,当前它们这样、那样的行动,只是瞎折腾而已。时间在中国一边,中国不必急于争一日之雄长。

谈到中、印领土争议可能在中国西南方触发边境冲突,众多网民对此表示担忧。但笔者并不悲观。

首先,出于宗教、种族矛盾,印度同巴基斯坦是宿敌,印度在巴基斯坦周边部署了70%的军力,便足以证明这一点。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尖锐矛盾尚未解决之前,不可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中国,因为两线作战乃兵家大忌。

其次,由于核武器空前巨大的破坏力,自从核武器问世以来,在两个核武国家之间就从没发生过战争,甚至连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没有。而印、巴于1998年同时拥有了核武器,难以想象今后两国会轻易大动干戈。

试想:印度征服巴基斯坦之日尚遥不可及,要全力同中国相拼,又谈何容易?假如印度敢于同中国殊死一战,则西方学术界关于核威慑和两线作战的理论就彻底破产了。既然印度不可能倾全力對中国作战,则西南方向亦不为主要战略方向。

西太平洋才是“心腹之患”

上述任何一个作战方向发生动荡、冲突,固然令北京头疼,却只是“癣疥之疾”而已,不可能对中国产生全局性、长久性影响。因而这些方向在未来都不应是中国的主要军事战略方向。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南下,向来是中国中央政权的大患,近、现代史情况则不同。除了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后半期,中国患于苏联庞大的坦克集群对华北平原的突袭以外,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太平洋海面上外国的军事压力及摧毁力。

苏联解体后,俄国综合国力一蹶不振。迄今俄GDP远低于中国,经济活力也远逊于中国,而且受困于包括种族冲突在内的各种国内矛盾。在可预期的将来,俄国多半不足以构成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威胁。

而一旦来自西太平洋的严峻的军事挑战成为现实,摆在国门前边,则足以直逼京畿,并对沿海所有特大城市构成巨大威胁。这种挑战势必对政治心脏地带造成巨大冲击,对中国精华区域的政治、经济活动带来震撼性的干扰,而且必然在周边国家引发涟漪效应,或许会形成对中国“群起而攻之”的尴尬局面——这才是中国的“心腹之患”。

笔者认为,来自西太平洋的外国军事威胁未酝酿成型则已,一旦成为现实,必然令人备感棘手。况且,在当前几个战略方向中,也唯有来自西太平洋的威胁才能动摇中共的执政地位,构成对解放军历史使命的重大挑战。

上一篇:面试-热点解析-“寒门再难出贵子”下一篇:舍与得满分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