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旧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3篇)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

《荷塘旧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浮光跃金”、“攫住”、“憨直”等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2、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笔下荷塘美景,并学习其景物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达到学以致用。

3、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教学重点:掌握整字词,感受“大自然和谐的美”。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笔下荷塘美景,并学习其景物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讲好词好句积累在本子上。

2、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可分为三部分,怎样分?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教师:课件

教学流程

总体设计:字词教学——整体感知——品读赏析——仿照写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欣赏荷塘美景。

2、说说观后之感。

3、导入:荷塘叶绿花娇,恰似人间仙境,今天让我们陪同作者一起欣赏荷塘的美景,一同回忆荷塘那让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吧。(板书课题)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字:读音、字形、组词

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â)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ã)呕(ǒu)憨直(hān)词:读、释义、造句。

浮光跃金:指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 住:抓住。憨 直:憨实直爽。

2、交流: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板书:

大自然和谐的美人类淳朴的爱

3、交流:文章可分为三部分,怎样分?

4、交流你画的比喻句,三、细读“荷塘”,品味美景

1、文中哪些段落体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

生:课文的2-4自然段

师:这些段主要写什么?(生:荷塘美景)

2、请大家听教师配乐朗读,闭目想像荷塘的美。

3、你从哪儿感受到它的和谐美?

生:读比喻句。

4、出示两个片断:⑴课文2-4自然段⑵将课文2-4自然段缩写,去掉比喻部分。

5、对比朗读,说说哪个片断好?好在哪儿?

[体会运用比喻及抓住颜色来表现出这荷塘的美]

6、小结:作者除了比喻还抓住颜色来表现出这荷塘的美,这是绿与红的和谐,是一片绿叶与粉红的荷花的美景和谐。是的,荷塘处处彰显和谐的美。

7、同一个地方,因时间的不同,它所呈现的魅力也不同。你喜欢月色下的荷塘还是白天的荷塘?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

8、分别齐声读2或3自然段。

四、作业超市:

1、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3、仔细观察一处让自己心动的景色,试着写写。

板书设计:

月下

大自然荷塘和谐的美

白天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2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一件往事。通过美景旧事,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浮光跃金”、“攫住”、“憨直”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笔下荷塘美景,并学习其景物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达到学以致用。

3、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体会“人类淳朴的爱”,欣赏大自然那和谐的美。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描写荷塘的方法,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由反复探究,体会小伙伴们善良、淳朴、勇敢、机智的品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面几个自然段,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课文,如果说荷塘的美景是静态描写,那么荷塘的趣事就是(动态描写)(板书:静态

动态)

二、初读课文

1、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几件事?分别给这几件事加一个适当的小标题。(生答)

2、可以确定的是“狗刨比赛”和“打水仗”(板书:狗刨比赛

打水仗)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加小标题的方法了,就应该这样,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但第三件事怎么办?不需要说清楚“谁干什么事”,只要说明白“什么事结果”就可以,(学生概括)(板书:溺水被救)

三、精读课文

1、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读一读,在你感兴趣的地方,做好批注。

2、预设:生找“打水仗”。读课文,谈感受。

3、我们都打过水仗,你们是怎么打的?(生说)情景怎样(热闹……)我们打水仗是两个人打,你看作者和小伙伴们是多少人打?(两队)那情景更是(闹的慌)。

4、师读“急速的水线……”这是写什么的热闹?(水线)读一读下面几句话看分别是写了什么的热闹?(鸟、声音、动作)

作者要写打水仗,写我们的动作怎样热闹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水线、声音、鸟啊?(预设:生答:……映衬……)师结:对!以水线、声音、鸟来反衬打水仗的热闹,这就是“侧面烘托”我们在写作中也要运用这种方法。

谁想来读一读,体会这热闹的场面。

7、还对哪一个故事感兴趣?(预设:生答“狗刨比赛”)为什么对狗刨比赛感兴趣?(生答:很快乐、悠然自得……)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吧(生读)。

8、还剩下一个“溺水被救”谁想起来说一说,当时的情况如何?(危险,生读句子)体会“攫”,当恐惧感紧紧抓住你,你会怎样?(非常害怕)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心里的害怕。

9、小伙伴是怎样做的?生答(……手拉手,救上来……铁链般)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小伙伴们聪明机智,镇定自若、友谊的牢固……)

10、我被救上来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觉得此时小伙伴们在想什么?生答(以后要注意安全………可把你救上来了……)师结:是啊这是救人后的轻松的笑,这是善意的笑,这也是憨直纯朴的笑!所以,作者说,我至今怀念那笑声!

11、如今(齐读)

12、完成板书。边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美丽的荷塘所以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正是因为这童年的趣事,让我认识了人类纯朴的爱,这美丽的荷塘承载了我儿时的欢乐,承载了我儿时的快乐。这就是我的荷塘旧事。

13、课文学到这里应该结束了,很完整,但文章最后又出现了一段(出示课件: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你觉得有必要吗?(生答,总结全文……)对,这段是全文思想感情的升华,是全文的总结,深化了中心。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要运用这种方法。

14、同学们,我们也经历了10多个春夏秋冬了,有让你难忘的回忆吗?(生答)

15、将这些回忆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让它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丽的片段。

板书设计:

荷塘旧事

夜晚

(静态)

和谐的美

美景

白天

狗刨比赛

趣事

打水仗

(动态)

淳朴的爱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 篇4

《荷塘旧事》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往事”这一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巧妙而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恰当的描绘颜色的词语,使作者笔下美丽的荷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荷塘美景的描写又为介绍人性美作了铺垫。

文章的最后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讴歌“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学段,致力于综合性学习活动,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积累语言材料(字、词、精彩的句段篇),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中,作者与小伙伴在荷塘嬉戏玩耍的情景,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在学习理解上较为容易。

设计理念:

本文,作者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也叙述了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教学重点是景物描写的学习,既要讲明什么是景物,又要交代景物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们学以致用。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小伙伴们的性格。而结尾处高度概括的语言是本文的亮点,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深深思索。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从课题入手,使学生知道本文是一篇叙事的文章,而且从课题就可以知道,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荷塘”“旧事”。然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据、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从而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感悟自然美,人性美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思想感情。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体会比喻句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对小伙伴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荷塘旧事》。

2、生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你知道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事)

3、结合课题猜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呢?(根据学生的猜测,师整理一下)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荷塘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荷塘旧事?)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考查学生认读情况:

点缀 淳朴 攫住 留恋 憨直 月牙泡 恰似

似的 撩水 月朗风清 浮光跃金 繁星闪烁 恬静

气喘吁吁 不可名状 骇得

在生读的过程中,联系时候实际,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小组意见。

3、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评议补充。(师板书:荷塘美景 旧事)

4、找中心句:

师:课文是围绕一句来写的,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板书:大自然和谐的美 人类淳朴的爱)

5、浏览课文,分别找出描写大自然美和小伙伴的内容。

(课文2—5自然段写了荷塘美景,6—17自然段写了我和小伙伴的旧事。)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描写荷塘美景的句子。

2、多读几遍画出的句子,在脑海中想象荷塘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对大自然的赞美。)

3、轻声地读课文6—17自然段,联系自己平时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小伙伴间亲密无间的友情,淳朴善良的爱,作者对儿时往事的怀念。)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在本节课中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荷塘旧事》这篇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课件(荷塘美景的图片)

2、师范读课文2—5自然段,学生边看图片,边认真听。

3、讨论交流:荷塘的美景作者是用怎样的语句表达出来的?(恰当的比喻,描写颜色的词。)

4、画出这一部分中的比喻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形象、具体,景物描写的一种方法)

5、师小结:因为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这一部分景物描写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师:既然作者笔下的荷塘是这样的美,那么就让我们读出这种美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师: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1)默读课文6—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互相评议补充。

8、文中的小伙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相应的句段说明。(憨直、淳朴、勇敢、善良)

9、想象一下,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的反应。(表情、动作、语言)

10、“我”吓得哇哇大哭,小伙伴却哈哈大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说明了什么?(小伙伴之间亲密无间、他们都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11、从课题来看,本文是写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景,这一部分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去掉,大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是和谐的,相互映衬。)

三、总结全文。

1、出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为什么多年以后,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让作者永远难以忘怀。)

四、拓展训练。

1、读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写法。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处景物。

五、作业:

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荷 像…… 如…… 恰似…… 像…… 自然美

塘 浮光跃金 黑绿 绿色 粉红

旧 哈哈大笑 亲密无间 人性美

《荷塘旧事》教学反思 篇5

一、比较朗读,感受比喻的好处。

景物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句子更为形象生动,单靠读学生可能未直观感受到比喻的好处,在这个重点的突破中,我引导学生把比喻的句子删去后再读,比较前后的感觉,通过直观的比较,教会了学生一种逆向思维,也真正感受到比喻的魅力。

二、小组交流,品词品句,读中感悟。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如:作者向我们介绍起了荷塘之往事――狗刨比赛和击水游戏。“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形象地写出了比赛时的忙乱和紧张。“大菊花似的浪”又一个比喻,浪花的形状跃然眼前。另外,从比赛后的“气喘吁吁”和“昏昏欲睡”可见当时比赛的激烈,反映出小伙伴们的快乐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性格。击水比赛是激烈的,作者精选了一些词语:“击、闹、急速、射、撞击、混”等再现了比赛的激烈。而“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则表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文章的高潮之处是“我”溺水时。作者写出了自己遇险时的狼狈与危险,隐藏了小伙伴们的着急。最后,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地将我拖到岸上。”既写出了小伙伴们的机智,又写出了他们的善良与淳朴。

教学中我注意了紧扣文本,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各抒已见,各有所悟,各有所得。

三、创设情境,以“访”促“悟”。

我创设了“遇溺获救”的情境,有助学生直观理解“手拉手铁链般”把作者拉上岸的情景,通过学生、师对表演同学的采访,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小伙伴们的勇敢、机智和对“我”淳朴的爱,从而突破难点。

四、多样朗读,入情入境。

排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1、教材背景

本章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高中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内容相对独立, 自成体系。与以往所学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 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的基础上进行的, 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涉及到“顺序”的一类问题, 并给出了明确的求法, 是全章的基础部份, 有着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 是学习组合与概率的基础知识。本节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相对紧密, 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它是分步计数原理的一个应用和拓展, 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二、重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分析, 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排列概念、排列数公式

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三、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归纳出排列的定义, 体验排列的基本特征, 理解排列的概念, 会区分一个问题是不是排列。

2、通过实例, 体会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与排列数的关系;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推导出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会求简单的排列数。

3、理解的意义及m、n的条件及的计算公式。

过程性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 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的认知过程, 完善认知结构, 领会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解排列应用问题中, 通过正逆向的思考,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

四、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衣服的搭配、路线、乒乓球的比赛场次, 彩票的中奖号码等等, 作为高二的学生, 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 经历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发现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例题的解答, 及例子的理解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及公式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 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六、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知→新课引入→探索新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七、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首先, 和学生一起简要复习两个计数原理, 强调两点:第一, 分类计数原理 (加法原理) 其特点是各个步骤互不相关, 独立完成, 所以是第二, 分步计数原理 (乘法原理) 各个步骤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则为

2、新课引入

问题1:3名同学排成一行照相, 有多少种排法?

分析:把3名同学用A, B, C作为代号, 那么它的排法能不能列举出来?

方法一: (枚举法)

ABC BCA CAB ACB CBA BAC

从另一方面考虑, 就是要选人占位置的问题

方法二: (分步计数)

A, B, C三人排成一行, 可以看做是将字母ABC顺次排入三个方格中。

首先排第一个位置:从ABC中任选一人, 有3种方法。

其次排第二个位置:从剩下的2个人中任选1人, 有2种方法。

最后排第三个位置:只有1种方法。

根据乘法原理, 3名同学排成一行照相, 共有3×2×1=6种排法。

问题2:北京、广州、南京、天津4个城市相互通航, 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希望同学们设计好方案, 踊跃发言.

生甲:首先确定起点站, 如果北京是起点站, 终点站是广州或南京或天津, 需要制3种飞机票, 若起点站是广州, 终点站是北京或南京或天津, 又需制3种飞机票;以此类推共需要3+3+3+3=12种飞机票.可以用树状图表示出来。

师:生甲用分类计数原理解决了准备多少种飞机票问题.能不能用分步计数原理来设计方案呢?

生乙:首先确定起点站, 在4个站中, 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 有4种方法.即北京、广州、南京、天津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 当选定起点站后, 再确定终点站, 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 终点站只能在其余3个站去选.那么,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 在4个民航站中, 每次取两个, 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4×3=6种。

3、探索新知

从n个不同元素取出m (m≤n) 个元素,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 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

注意:

1、排列定义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取出元素, 二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

2、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是排列问题的关键:选出的元素在被安排时, 是否与顺序有关, 若与顺序有关就是排列问题。

排列数公式的推导Anm=n (n-1) (n-2) … (n-m+1)

从n个不同元素取出m (m≤n) 个元素,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 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 用符号Anm表示.那么,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排列数An2是多少?Anm (m≤n) 呢?

求排列数An2

可以这样考虑:假定有排好顺序的2个空位, 从n个不同元素a1, a2....an中任意取2个去填空, 一个空位填一个元素, 每一种填法就得到一个排列;反过来, 任一个排列总可以由这样的一种填法得到。因此, 所有不同填法的种数就是排列数An2

探讨分析:现在我们计算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完成填空这件事可分为2个步骤:

第1步, 先填第1个位置的元素, 可以从这n个元素中任选1个填空, 有n种方法:

第2步, 确定填在第2个位置的元素, 可以从余下的n-1个元素中任选1个填空, 有n-1种方法。于是,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 2个空位的填法种数为An2=n (n-1) .

求排列数Anm

可以按依次填m个空位来考虑:假定有排好顺序的m个空位 (图10-5) , 从n个不同元素a1, a2....an中任意取m个去填空, 一个空位填1个元素, 每一种填法就对应一个排列, 因此, 所有不同填法的种数就是排列数Anm。

填空可分为m个步骤:

第1步, 第1位可以从n个元素中任选一个填上, 共有n种填法;

第2步, 第2位只能从余下的n-1个元素中任选一个填上, 共有n-1种填法;

第3步, 第3位只能从余下的n-2个元素中任选一个填上, 共有n-2种填法;

第m步, 当前面的个m-1空位都填上后, 第m位只能从余下的n- (m-1) 个元素中任选一个填上, 共有n-m+1种填法。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 全部填满m个空位共有n (n-1) (n-2) … (n-m+1) 种填法。

所以得到公式Anm=n (n-1) (n-2) … (n-m+1) .

规定An0=1, 当m=n时, Ann=n (n-1) (n-2) …2×1=n!读作n的阶乘, 0!=1

注意:Anm=n (n-1) (n-2) … (n-m+1) 是在情况下成立的

4、课堂练习

(1) A350 (2) A316 (3) A66

(2) 想一想:如果Anm=17×16×…×5×4, 那么n等于什么?m等于什么?

(3) 排列数公式Anm=n (n-1) (n-2) … (n-m+1) 是否还有其它表达方法?你能把它推导出来吗?试试看。

排列数的另一个计算公式:

5、课堂小结

设问: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应当注意些什么?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排列的定义、排列数的计算。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是排列问题的关键:选出的元素在被安排时, 是否与顺序有关, 若与顺序有关就是排列问题。Anm=n (n-1) (n-2) … (n-m+1) 是在情况下成立的

6、课后作业

课本P11练习3, 写出计算过程

八、课后反思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 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 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 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互相交流, 互相沟通。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 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 再通过小组交流, 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 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7

甘肃陇西县城关第二小学张晓兰

教材分析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文章中,作者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了描绘颜色的词语,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同时,还叙述了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往事,通过动作描写、场景描写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本文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抒发了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纯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单元以“往事”为主题,到此为止,所学的三篇课文都是写了作者回忆儿时的事情,但这篇课文又与前面的两篇课文有很大的差异。文章中,作者既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也叙述了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并在最后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景物描写的学习,既要讲明什么是景物描写,又要交代景物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们学以致用。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小伙伴们的性格。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从课题明确本文是一篇写事的文章,然后感知全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然后在这条主线上让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拓展和迁移,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深思索,使之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生字新词。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质疑——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读词语。

二、品读赏析。

(一)学习“荷塘”部分。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

学生会找到:

(1)“来到塘边„„繁星闪烁。”

(2)“整个月牙泡泛着金光„„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3)“白天„„在微风中荡着绿浪”

(4)“又点缀着许多„„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荷塘的形状美、颜色美、动态美。)

2.赛读:作者笔下的荷塘如此美丽,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荷塘之美呢?

3.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美丽的荷塘。请允许我也来赞美一下美丽的荷塘,好吗?

4.学生练读,赞美荷塘。

5.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都是描写荷塘的景色,这就叫做景物描写。作者为什么把荷塘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呢?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绘颜色的词语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二)学习“旧事”部分。

1.自学导航:

(1)荷塘的景色是迷人的,荷塘边的小朋友们更是可爱的。请同学们自由读叙述“旧事”部分的内容,并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

(“狗刨比赛”“打水仗”“溺水遇救”)(板书)

(2)小伙伴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聪明、勇敢、淳朴、憨厚)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件或几件事读读,力求体现出水中玩耍的愉快心情和深陷绝境的极度恐慌。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七彩的童年,至今让作者记忆犹新。为什么多年后,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引导学生由物及人思考——难忘的不仅仅是美景,更是那些淳朴无华憨直可爱的小朋友,友情难忘,令人永远铭记在心。)

2.谈收获。(从学到的生字、生词、好词佳句、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不同方面谈收获,重点引导学生列举自己所读过的写景叙事的文章,并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超市。

写一写:观察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狗刨比赛

荷塘 旧事{打 水 仗

荷塘旧事反思 篇8

《荷塘旧事》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为了很好的实施教学,在备课组老师的的帮助下,结合这对新课标中高年级课堂教学目标的解读,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文中所记趣事刺激、惊险,孩子们一读就被这些事情攫住眼球。而描写月牙泡的文字虽然也是文章的重点,和事情比,却没有那样吸引人,所以教学本文切忌以“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这样的问题

进入文本。

《荷塘旧事》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为了很好的实施教学,在备课组老师的的帮助下,结合这对新课标中高年级课堂教学目标的解读,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

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的写法及其作用,学习细节描写。

3、感受小伙伴淳朴、聪明、勇敢的性格和小伙伴对作者发自内心的爱。

怎么样更好的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呢?在这一点上我犯了难。过分的强调细节描写,就有可能上成一节写作课;阅读指导的多了,写作指导可能就上不透。怎么办?郁闷了整整一周,一个个的教学设计被枪毙了,但是始终找不到很好的教学方案。夜深人静的时候,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真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是终日的思虑感动了什么,竟然得于一个茅塞顿开的深夜偶然。于是没有再进行试讲。我就大胆的走进了研讨课的课堂。有了充分的备课作为基础,对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就为我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课堂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在课堂上真的能进入学习状态,真真切切地与文本对话,学生有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师生间的对话就达到

了融洽自然,真的是水到渠成。

总之,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课堂上师生间和谐、融洽的沟通与交流,试想如果一节课,学生与老师不配合,教与学完全脱节,那就是一节失败的课。作为始终站在教学一线,时刻在三尺讲台,把握教学命脉的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和谐才能创造美”的课堂,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会继续为追求“和谐创造美”而努力奋斗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基于波斯纳的这个观点和众多教育专家的见解,许多一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反思方法,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导致反思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度,反思效果大打折扣。怎样使教学反思从浅层走向深入,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实在值得反思。

一、围绕问题反思

问题是反思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反思。不针对问题的反思是没有实效的反思,因此基于问题是反思走向深入的前提。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样从教学现象中提出问题。个人觉得,可以采用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对数学现象进行针对性分析,挖掘隐藏在数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找出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共性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反思。比如,我们时常感到课堂时间紧,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可反思即知,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的教学行为失当造成的。怎样避免重复提问?怎样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怎样做到精讲?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探究。再比如,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答非所问,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提问内容的设计、提问对象的确定、提问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师的引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性地反思。主动捕捉典型的教学问题,用心感悟、用心反思,反思才有深度。

二、基于理论反思

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支撑,基于理论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才能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理论的支撑,反思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致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针对问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理论,围绕问题学习理论。站在理论高度去剖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避免反思在同一水平上反复。比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理论进行反思,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而且使教师更加理智地、全面地、辩证地看

问题,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通过对比反思

反思,顾名思义,可解释为自我省察。而自古就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说法,可见,反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当局者能够跳出自我,另眼看“我”,做清醒的旁观者,做明白的自知者。比如,在观摩优秀教师课例后,教师应分析优秀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思,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我们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自己以往听过的名师课例或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进行一番比较,找出问题和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求解决策略,在比较中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我们在听完一堂好课后,对人家精彩的教学设计羡慕不已,有时不禁困惑:自己也天天在研究教材教参,也能把文本读得非常通透,为什么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课呢?反思之后,我们才明白,这里还有个人的阅读积累问题。一个教师所呈现出的每堂课都与他自身的文化积淀有关。学识浅薄,无以支撑。自然会和优秀课例产生差距。还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专家的点评加以比较,想想专家为什么会这样说,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把别人的点评与自己的判断比较一下,收获肯

定会更大。

四、在合作研讨中反思

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研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实践证明,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交流与探讨反思。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以期得到支持和帮助。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到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合作反思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五、以写促思

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写反思笔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在反思笔记中,可以写自己最深的感受,可以写获得的启示,可以写自己的困惑,可以联系自己的实践写想法。比如,使自己喜悦的教学现象、满意的教学效果当中,自己实践了怎样的理念?以后的教学应该奉行什么样的理念或者做法?实际的教学现象、教学效果与自己预想的情形、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怎样的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怎样的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今后的教学中,要解决这个(或这一类)问题,需要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作怎样的设计?等等。通过撰写教后反思,追问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具体问题的成因,总结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

法,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不少教师面对“教学反思”不是不想为,而是不会为、不能为!面对这种现状,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的反思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指导或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反思能力,让每一位教师不但想反思,而且能反思、会反思;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强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教后反思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之目的。

《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谈 篇9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 了解“咏”“山顶”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美观地书写“华、岁、代”。

3.通过观察、朗读, 感受华山的高,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进一步学习感叹句。

4.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发言、认真书写等习惯。

其中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 习惯培养应该贯穿教学始终。

那么,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过程如何展开呢?

一、揭题谈话, 感受华山

1. 课题教学。

一般来说, 教材虽然对一年级没有提出预习的要求, 但事实上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课文都已知道, 有的甚至已经熟读。因此, 教学本课时, 可以直接入题, 引导学生响亮地说出课题。然后老师边板书边指导:

———“咏”是个生字, 要求小朋友会读, 一起读———“咏”。

———“华”也是个生字, 要求会写。“华”上下结构, 上半部分我们在“花”字里见过, 下半部分是个“十”, 一横要写得长长的, 好托住上半部分。

———“山”, 我们早就认识, 第一竖要写得长长的, 就像高高的山峰。

在此, 通过说写同步指导学生, 一方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起到教学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瞄准目标, 抓住每一个契机进行识字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随机拓展。

“华”是个多音字, 教材中虽然第一次出现, 但学生并不陌生, 可能听过, 如影视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见过, 如商店名、同学名等等。因此, 可以“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个字”为话题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 在交流分享中丰富教学内容, 区分“华山”的“华”与其他语境中的“华”的读音, 并渗透“留心生活就能识字”的学习理念。

3. 经验迁移。

学生也许并不知道华山, 但对于山总会有一些印象, 如图片中见过, 跟随父母爬过, 迁移这一经验对于感受华山的“高”极有帮助。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下列教学活动进行———

(1) 小朋友知道什么山, 登过吗?高不高呀?

(2) 课文里说到的华山可高了, 近2000米呢。 (可以和学生提到的山或学生生活地的山进行高度比较, 凸显华山之“高”)

4. 学习感叹句。

“啊!华山真高哇!”是文中的句子, 顺势先学, 能为课文学习奠定基础。首先, 引导观察。师: (出示图) 看, 这就是华山!小朋友, 如果这时你就站在华山的脚下, 抬头看它, 你会怎么说?然后, 综合学生的回答, 概括成一句话 (即文中的语句) 。最后, 指导朗读。可以想象学生会通过提高音量表示惊奇、赞叹, 但事实上也可以通过收紧声音, 压低音量来表达。因此, 教师有必要通过示范进行引导, 为以后的多元朗读打下基础。

二、认识寇准, 朗读古诗

1. 认识寇准。

“寇准”是一个生词, 与之相关的还有“宋代”和“七岁”两个词语, 顺着上述思路, 可以这样教学:

首先, 出示寇准和先生站在山顶图, 在教师创造的语境中依次学习词语。

华山很高很高,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和先生一起登上了华山, 他是谁呢? (读准词语:寇准) 多大了? (读准词语:七岁) 然后, 通过对话“你们几岁呀?”拉近寇准与学生的距离, 再自然引出词语“宋代”:看来, 寇准和我们差不多大, 不过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 他生活的时代叫——— (读准词语) 宋代。

其次, 通过口头运用及时巩固:哦, 现在我们知道了, 原来这个小孩儿名叫 (寇准) , 那年才 (七岁) , 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 (宋代) 。

上述三个词语当然可以一起学习, 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 笔者还是认为按照顺序、先分后合进行教学效果会好一些。

2. 朗读诗歌。

整首诗需要指导的主要在于读流利, 即读出诗歌的节奏。因此, 可以通过录音 (最好是同龄人的录音) 示范, 加上多种形式的练习就能达到目标。在此过程中, 还要随机教学“咏”字的意思, 可采用讲解、反问、体会的方式进行。如:像寇准那样用诗来赞美华山, 就叫“咏”。讲清楚后, 随即反问:“咏”就是——— (启发学生回答) 。然后顺势引导齐读:让我们像寇准那样一起“咏华山”。

三、朗读课文, 学习新词

1. 指导读正确

(1) 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当然有多种方法,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示范。在组织听读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如:轻轻地打开课文, 拿好书, 注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我们都知道好习惯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那怎么培养呢?笔者认定六个字:反复抓, 抓反复。

(2) 组织练读。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 指导他们用横线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多加练习, 直至读准为止。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环节要留足时间, 因为朗读能力只有在自我的朗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3) 检查反馈。重点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与理解。教学怎么展开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对生字词进行加工, 分散处理, 不能一股脑儿呈现, 其次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课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如下:

(1) 学习三个与“山”有关的词语———山顶、山腰间、山路

首先, 利用汉语拼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纠正方言语调。

然后,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一座山, 指名把词卡贴到相应的位置, 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最后, 适度拓展。如:山最高的地方叫“山顶”, 那么房子最高的地方叫——— (“房顶”) , 树木最高的地方叫——— (“树顶”) , 人最高的地方叫——— (“头顶”)

(2) 采用“登词语山”的方式学习下列词语———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爬上山顶、情不自禁、吟诵、称赞。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词语的顺序与课文叙述的顺序一致, 顺势朗读, 在指导读正确的同时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采用“登词语山”的方式学习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此时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即指名领读词语, 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领读正确, 其他学生跟读;读错了, 给予纠正。

2. 指导读流利

(1) 组织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至少读两遍, 不会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反馈检查。在这一环节中除了“称赞” (这是文中的生词, 教师在语言中反复运用, 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以外, 要侧重于长句朗读的指导。

如“古时候, 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一句, 可以采用先理解句意, 再标注分隔号的方式进行———

(1) 指名读, 与学生对话:听出来了吗?这位小朋友 (或老师) 通过朗读告诉我们, 是谁“跟先生去登华山”呢? (有个小孩儿) “有个小孩儿”干什么去呢? (跟先生去登华山) 是一个人去的吗? (跟先生去的)

(2) 给句子标注分隔号:古时候, 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3) 读法小结:如果, 在这些地方能注意适当停顿的话, 别人就能听得懂你读的意思了。

事实证明, 采用上述方式指导朗读, 能将语义理解和技巧传授融为一体,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感受句子成分, 建立句子概念, 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四、引导探究, 指导写字

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 鼓励学生通过书写, 观察、探究字形特点和书写关键, 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识字效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写字能力只有在写字实践中才能形成, 教师的讲解必须精当, 应极力避免写字指导对话多、学生动笔书写的机会少的不良现象。本环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大致如下:

1. 用词卡出示生字———华、岁、代, 引导学生认读1遍。

2. 要求学生看书, 观察字形, 自学笔顺, 在书上描红。

3. 以“谁来教老师写字”为话题组织学生逐字交流。在交流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随机范写, 并择要讲述。如写“岁”, 教师可以边写边讲:“岁”, 上下结构, 先写山字头, 起笔在竖中线上, 山字头要写得扁扁的, 因为它很谦让, 为下面的半个“多”留出地方。

4. 在《习字册》上练写。同时出示从教材的“习惯篇”中截取的学生认真书写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对照、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播放古曲, 营造静心书写的情境。

综上所述, 本设计意在突出两个关键词———务本、求实。所谓“务本”, 是指以课标、教材的要求以及第一课时的任务为本, 不超越、不降低, 定准目标, 简化头绪, 教学过程一以贯之,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当然, 这样说, 并不是要走回封闭课堂、以本为本的老路, 而是强调要凸显核心目标, 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

荷塘旧事课文原文 篇10

荷塘旧事课文原文

那是我刚好念四年级的时候,妈妈叫来在城里念大学的舅舅,让他带我去乡下,到外祖母家去过暑假。

外祖母家居住的村子周围有四个大水塘。其中最美的一个便是村东北的野荷塘,塘中长满了荷花。又有人叫它“月牙泡”,因为它的形状像月牙。

月朗风清的夜晚,舅舅领我去那塘边散步。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塘四周的树木在微光下形成一围黑绿。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绿色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苞和荷花,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塘面上有块白水,荷叶在白水边形成一条弯曲的边缘线。我和村里的伙伴们经常来到这块白水边,在几株垂柳下脱光了衣服,走过一段湿润的沙地,跳入清凉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有时,我们排成整齐的横队,有人发一声喊,只听得“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身后翻着大菊花似的浪。这就是我们常玩的“狗刨比赛”。

“刨”到岸边,人人都气喘吁吁,仰面倒在柔软的沙滩上。太阳热烘烘的,晒得我们昏昏欲睡,驾云似的。

有时,我们分成两队,相互击水。那情景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在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哗哗”的撩水声,“呀呀”的叫喊声,乱糟糟响成一片。塘边树上的鸟也被骇得停止了鸣叫。两条战线越逼越近,最后混成一团。搞不清谁和谁是一队的啦,只是闭着眼,嘴里“扑扑”地吐着,使劲往外击水。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

然而,无论怎样闹,决不能超越那道荷叶形成的绿色边缘线。大家告诉我,线那边水深,还有些杂草,小朋友都怕。可是,我却根本没把这些警告放在心上。我一个城里的孩子,见识比他们多多啦,我才不怕呢!

刚学会几下“狗刨”时,我觉得有了水中自卫的本事,就满不在乎地冲破了那道绿线,到了荷叶丛中。该城里人向乡下人炫耀了,我想站立起来,再向小朋友骄傲地喊上一声:“你们看!”

可是这壮举刚开头,水便一下子没了我的头顶。顿时,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攫住了我。

我挣扎出水面,凄厉地嚎起来:“救命啊……”

“咕噜”,一口水进了肚。

我晕头转向地一个劲往上挺,每次冒头只能喊“救……”,便“咕噜”喝一口水。

我双脚够不着底,身子像铅块般地往下坠,只觉得眼前金花乱冒,耳朵里嗡嗡作响,脑袋涨得几乎要炸,水还一个劲往嘴里涌。突然,我觉得有人抓住了我的手腕,接着一股力把我拉出来。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我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呕水。他们却围着我哈哈大笑,这下,他们可逮着机会嘲笑我这个傲气十足的城市小少爷了。

然而,那笑声是多么憨直淳朴啊!我一直留恋那笑声。

《荷塘旧事》同步练习题 篇11

一、给下列字注音

月牙泡点缀()狗刨()

炫()耀攫()住撞()击

二、多音字组词

泡散颤横劲荷挣

三、形近字组词

暑()澈()喧()糟()撩()瞭()骇()历()

署()撤()宣()遭()嘹()缭()该()厉()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月()风()()光()金()()闪烁

()()吁吁不可()()()直()朴

五、回答问题。

1、作者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形容荷塘的.美,请写出这些句子,并说明作用?

2、“一围黑绿”和“晶莹的新月”形成()关系,作用是()。作者把水流比喻成(),突出了()。把小伙伴们往水里跳的声音比作(),表现了()。“黑泥鳅”指(),写出了()。“气喘吁吁”“昏昏欲睡”从()面描写了()。把()比喻成铁链,()地表现了()。

3、课文中多次写道“哈哈大笑”,打水仗时“哈哈大笑”写出了(),救作者后“哈哈大笑”表现了()。

4、课文表现人类纯朴的爱通过()、()、()三件事来写的。

5、那荷塘为什么同天上的月牙儿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6、我怀念那荷塘是因为(),它指引我()。

7、为什么不能去掉课文2—4自然段?

8、本文作者回忆了(),描绘了(),塑造了(),表现了()。

《晏子使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晏子使楚》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1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 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 想显显楚国的威风, 而晏子巧妙回击, 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语言简洁流畅, 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 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 思路清晰, 行文紧凑, 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 意在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 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同时,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的特点, 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悟, 培养语感, 受到情感熏陶。”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让学生充分读书, 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法宝。本课教学, 紧紧围绕着“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这一贯彻全文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充分阅读, 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 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 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规矩、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宴子能言善辩的口才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 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自学生字词, 读通课文, 查找晏子的资料。

2.教师制作本课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理解题意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之前,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有一天, 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说话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 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而歌德却赶紧让到一边, 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我最喜欢给傻子让路。”一时间, 批评家哑口无言。说说歌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今天, 我们再来认识这样一个人, 他就是我国古代的晏子。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齐读。) 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谈谈你对晏子的了解。

老师这儿有一份关于晏子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 :

晏子, 姓晏名婴, 字平仲, 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 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爱国忧民, 敢于直谏, 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 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后人敬称他为“晏子”。

3.过渡:那晏子究竟是不是这样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晏子, 看看他出使楚国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 容易抓住学生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接下来使用课件出示晏子的资料, 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检查预习, 初读感知

1.出示本课生词, 指名认读, 师生正音, 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将难读的句子读通顺。其余同学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能言善辩)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自学生字词, 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检查,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省时高效。随后, 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整体感知, 把握全篇的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结构,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 也为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读课文, 体会感悟

1.研读第三自然段。

(1) 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 交流:说说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能言善辩?为什么从这个地方能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

(出示课件) :晏子看了看, 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 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 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 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 晏子有没有明说楚国就是个狗国?这样说好在哪里?

(2) 你知道晏子为什么不明说楚国是个狗国吗?教师补充介绍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

(3) 这段话中, 你还可以从哪个词语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请大家想象一下晏子会怎么说这番话, 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5) 俗话说得好:“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那晏子为什么不屈一屈身子去钻这个洞呢?

(6) 所以, 为了维护个人的尊严, 晏子他就得这么做;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 晏子他必须这么做。再读这段话, 从中你又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晏子? (板书:爱国)

(3) 面对晏子的能言善辩, 楚王怎么样了呢? (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从这个“只好”你看出了什么?谁能读出楚王的无奈来?

(4) 小结:瞧瞧, 这就是智慧,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设计意图: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 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课要上成读书课。在此环节中, 教师抓住晏子的语言, 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畅谈体会。然后, 通过不同层次的导读, 一方面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进一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涛, 使课堂上情趣盎然, 书声琅琅。

2.研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四段, 拿笔画出有关句子。

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相机交流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 (课件出示)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 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 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 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 为什么说从这里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从这个“拱了拱手”你看出了什么?

(3) 你瞧瞧这晏子多么聪明!多么能言善辩!请大家练习读读这段话!

(4) 过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这样去羞辱楚国, 你说这晏子他怎么就不害怕呢?

(2) (课件出示) :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 说:“您这一问, 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 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 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 我不生气。”

(1) 我们看, 晏子的这句话妙在哪儿?

(2) 什么是装着很为难的样子?你能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读读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

(3) 正因为如此, 所以晏子才会拱了拱手, 说:“……”说着他还故意笑了笑, 他笑什么?这一笑,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晏子?

(4) 你看, 楚王原先是想要取笑晏子的, 可结果怎样? (楚王只好陪着笑。) 从这个“只好”你看出什么?谁能读出楚王的无奈来?

(3) (课件出示)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 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 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 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 为什么说从这里能够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从这里你看出了楚王什么态度?读出楚王的傲慢来!

(3) 楚王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说,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这两句话中的“人”是一个意思吗?有什么不同?再读晏子的话, 感受晏子的机智聪明。

(3) 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段话, 再次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此环节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围绕着“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晏子的能言善辩?”这一中心问题, 学生充分与文本展开对话, 进行探究式阅读, 在读中悟, 在悟中读, 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随后进行分角色朗读, 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使课堂上充盈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浓浓的语文味。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同学们, 楚王是一心想要侮辱晏子, 然而在前两次的交锋中, 晏子都凭借着自己的能言善辩击败了楚王, 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么, 楚王会就此罢休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由部分再次回归整体, 所谓“读进去, 再读出来”。跳出文本, 以全新的视角, 更加全面地去认识晏子。最后, 抛出“楚王会就此罢休吗?”这一问题, 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求知。

五、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1.抄写生字词。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3

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

“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有的说:“’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有的说:“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我说:“都有道理。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我说道:“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了一遍后,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和同学们能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今天晚上,哦不,是今晚上,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掉字换字不少,而且读得很快。

“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我问。

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

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

“嗯,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

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就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

胡迪同学的朗读,吐字清晰,很有感情。“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指出了她的不足。

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就应该即使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

我开始读了。一边读一边停下来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了第一段,我给学生们说:“下面,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按刚才李老师说的,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

同学们又开始各自朗读了。我再巡视中发现,这一次,大多数学生已经没有了那种大声“读”,而是在体味中窃窃私语般地流出文章的句子。看他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开始走进朱自清了。

学生自读完了,我又抽学生起来读。这一次学生读的效果大有进步。特别是易维佳同学,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段从她口中流出来时,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正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读得仍不太满意。谢肇文读“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不但语调缺乏变化,而且太小声。所以他刚坐下,我就开了他一个玩笑:“谢肇文同学读这一段,仿佛是’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谢肇文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接下来,一个同学读最后三段。读到《采莲赋》时,对好几个字不认识。而且,“鷁首徐回”的“鷁”能够读对,“纤腰束素”的“纤”却读成了“qian”。于是,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一一抽学生起来读,结果竟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读错。

“究竟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什么?”我问。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说:“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应该读’xian’。”

“完全正确!”我对全班同学说,“可是,有同学像鷁这么生僻的字都能读对,可连纤这样的常见字却读错了!看来,同学们一定要警惕那些似是而非的字,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呀!”

我又问:“请凡是在自读时查过生难字的同学举个手。”

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有的说查了“煤屑”的“屑”,有的说查了“鬼楞楞”的“楞”,有的说查了“敛裾”二字……

“非常好!李老师提醒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有同学开始举手了:“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问:“还有吗?”没人再举手。我说:“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对,但我感到他是在背初中教材中朱自清课文中对朱自清的注释。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

无人回答。

于是,我说:“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学生忍不住一齐说:“浙江绍兴!”

“对,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我又谈到“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我又动情地说道:“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我突然提到了当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今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笑作者的无知。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我又说:“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心里一惊:遭了,看来对朱自清的介绍只能“半途而废”了。但我灵机一动,继续从容说道:“当然,李老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有意停顿了一下,学生正焦急地望着,期盼着我回答这个问题。

我笑了:“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李老师的答案。好,下课!”

“唉!――”在学生们的遗憾的叹惜中,我结束了这堂课。

上一篇:形容雪山的优美句子下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