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意境》的阅读答案(精选9篇)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74.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应该是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7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7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务与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参考答案::
74.B (解析:原文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错,还强加因果)
75.A (解析: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的宝贵财富。其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园林景观不仅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且反映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极致追求和深刻感悟。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多种艺术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诗文、书法、绘画、雕塑等有序参与其中,通过自然植物、山水、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密切配合,将四时朝暮、风雨明晦收入眼底,或曲径通幽、或豁然开朗、或一波三折、 或恬淡闲适、或清秀自然、或富奢骄逸,从而营造出触景生情、物我相融,令人忘返、引人遐思的美学意境,以至于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二、意境之说与园林美学
与追求几何美与人工美,恪守科学或数学原则的西方园林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意境的推崇。作为中国独有的美学范畴与中国艺术最高层次的追求,意境不仅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简单描摹的“形似”,而且处处彰显作者之“意”与“情”的人生志向、 节操修养,从而达到“真”即生命的“道”,表现出宇宙万物勃如、荡如的浩然生气。
“中国的园林山水不拘泥于自然山水的外在形式,大胆而又自由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以小见大,寓有限于无限之中的象征性自然,显示出自然山水精神的空间意象。”(陈从周:《说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布置空间的艺术,“离形得似”、“宛若天工”、“妙造自然”是造园者潜心追求的目标,因此园林建造过程中会尽可能地避免过多“错彩镂金”人工雕琢的痕迹,追求自然而然“出水芙蓉”的审美视觉。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也十分注重虚景与实景的相得益彰,叠石造山、遍植花木、长廊亭榭、镂窗飞檐、楹联诗文等配合光影、树影、鸟鸣、花香、乐响等不经意间便营造出勃勃生气的“景外景”、“像外情”,物我交融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的悠然闲适,引发无穷遐思与不尽想象。
三、古典园林意境体现
(一)妙造自然之美: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魏晋以来深受玄学、归隐思想的影响,自然山水开始自觉地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创作题材,至此中国园林也逐渐形成了其山水艺术风格。“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师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重要精髓,反映在园林中则是对自然天成、出水芙蓉之美的推崇。
与西方园林人文景观统御主题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则将自然美奉为造园的圭皋,并且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古典园林中丰富多彩的建筑大都与不同的地势地形、山水气候相映成趣,既可以起到装点自然山水的效果, 又可以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同时,诗文、楹联、匾额、题咏等颇具诗意的文化载体不仅为园林增添一分古朴、典雅的情愫,而且为人们顿悟、玩味园林意境提供指引。
(二)禅性之美:自喻适志、明见心性
由于佛学禅宗思想的兴盛,文人阶层的精神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典造园也从最初的贪图物质享乐向自然放逸的林泉之致过渡。佛教中“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讲求心性的修为与顿悟,“修禅”与可观、可游、可赏、可居的园林之乐共同构成了文人们的生活主题,吟咏作对、赏月品茗、鼓琴鸣瑟、行舟采荷自有一番情趣。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浑然天成的巧夺天工之美,尽可能避开过多人工雕饰的痕迹,以免流入媚俗,禅宗思想更是深化了文人对于这种自然意境的追求。咫尺山林、气象万千、物我两忘、明心见性,简单的自然元素营造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豁然开朗、淡泊达观,从而突破有限时空,渐入到对宇宙、 历史、人生等无限哲理性思索与感悟。望古观今,才有了范仲淹岳阳楼登高望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胸怀苍生、心系天下,王羲之兰亭集会“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的“逝者如斯”……
(三)意犹未尽之美:曲径通幽、禅房花木
西方园林重在“写实”,中国古典园林妙在“传意”,“传意”则贵在含蓄、寓情。园林欣赏作为一种身临其境的物我交融,一览无余将难以产生共鸣和遐思,更无法深刻体悟园主意欲传达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不断地发现、猎奇才更耐人寻味,因此巧妙地利用一堵墙、 一扇窗、一幽径、一长廊、一古亭、一飞瀑等增加景色的趣味或层次,将游者的视角从园林内引向园林外、从有限引向无限,不断扩大观者心理的空间意识尤为重要。行到水穷处却又豁然开朗;禅房花木处却又曲径通幽……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分割、叠加接二连三的创造出别有洞天之境,带给游者惊喜不断、意犹未尽的审美感受。
(四)诗情画意之美: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中国古典园林恰似一幅娓娓道来的山水图卷,“画家以笔墨为丘壑,攒山以土石为皴揉”。漫步其中,如入仙人之境。 中国园林往往首先借助山水画的构图创造出近大远小、虚实相生的园林美感。自然山水相得益彰,构成了园林的骨架和灵魂。置景造山层峦起伏、青葱翠木、生意盎然,远远望去生发出以假乱真的自然气势。水依山势,或潺潺溪流、或飞瀑高悬、或空灵深潭、或汩汩清泉,为园林平添一分灵动与活力。其次田园诗以及楹联、匾额等人文气息恰到好处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人们更好的理解主题、升华园林意境做足了铺垫,使园林自始至终都包含着荡涤心灵的情趣、洋溢着浓郁的诗画气氛。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融自然美、生活美、文学美、意境美等于一身的综合体,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居住、游历、欣赏、 怡养情性的绝妙空间,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绚丽多彩的一支,主宰了审美趋向的转折和流变。分析古典园林意境的形成和体现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传统审美心性以及自身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当今景观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摘要:意境作为艺术创作或欣赏的重要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借景、分景、隔景、虚实相生等方式的巧妙利用创造出的步移景异、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园林景观,让人在流连忘返中反复涵咏诗情画意、虽由人作宛若天工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美学,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摘 要:论文涉及了诗歌中的三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重点阐述了意象的内涵及意象的特点: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作者对意象选择、创造的偏好,使作品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延绵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这几个方面的概括可以较全面深刻地帮助读者认识意象在生成作品意境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歌 物象 意象 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是诗词所追求的和谐的艺术境界,对意境的追求最终将作者、读者和作品创造的形象三者引入诗化的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被认为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把“境界”即意境看做创作和审美的最高标准。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而这里的“客观物象”意指真景物、真情感,物象是客观的,自然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新的艺术形象——意象,它是作品“意境”生成的关键因素,为求“意境”我们来说说“意象”。
《辞海》中对意象的解释有两种:一是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二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易传》中关于“象”的阐释确立了两个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着重要影响的命题:“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中国古代诗学极为推崇意象,在诗歌理论中,意象是指那种蕴涵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中解释:“‘意大致指意念、意蕴,‘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派诗人庞德对意象的表述是:“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在传统文艺作品中,意与象是同一作品中两个不同的内容层面,“象”指作品中直观的外在形象,“意”指作品包含的意蕴,“象”是“意”的特质载体,是“意”得以显现、能够被接受者感知的审美中介。两者密不可分,在作品中化合为同一个复合的形象,把物象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审美意蕴,与创造者主观的情感体验有机地统一,客观的物象有了神韵,原本无形的主观情感体验有了寄托,达到了观象与达意,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外物与自我的水乳交融。
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悟外化为一种直观的审美形态,捕捉到、创造出主客统一的意象,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品表现游子漂泊在外的凄苦、愁闷以至于断肠,要表现这种情绪,马致远将背景选在深秋,因为自古女子多伤春,男子多悲秋。在选择物象上也颇见功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不同的物象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样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寄托了游子的乡愁与忧思,构成了一组意象。一字一景,这组意象把我们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这是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本来互不相干的物象,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在人物浓重的情绪感染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它们的方位,也未写它们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无论作者还是读者,一旦获取了这组意象,作品的意境就跃然纸上,直贯心灵。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断肠与无奈啊!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获取了这组意象群,简约之中见出深细,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作品的意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人雅客,又引起多少游子的共鸣。
作者对意象选择、创造的偏好,使作品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是豪放飘逸的,有着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境,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李白对阔大壮观的意象的选择息息相关。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地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些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壮美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和情感的转折、跳跃。而李贺的诗歌意境则进入了一个别样世界:“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神弦》),“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诗人写荒芜的山野、惨淡的黄昏、阴森可怖的墓地,忽闪忽灭的鬼火、荧光、百年老鸮、食人山魅,读来哀感顽艳。
《秋来》中,诗人深感韶华易逝,又联想到自己呕心苦吟却无人赏识,只有同病相怜的古诗人魂魄来相吊慰,于是,有幽明同悲,千古一慨之意,运思凄苦,意境幽艳,李贺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长吉之屡用‘凝字,亦正耐寻味。至其用‘骨字、‘死字、‘寒字、‘冷字句,多不胜举,而作用适与‘凝字相通。若咏鬼诸什,幻情奇彩,前无古人,……求若长吉之意境阴凄,耸人毛骨者,无闻焉尔。”李贺力避平淡,追求奇警峭拔,用通感的方法,把普通的物象物系上感情,如:“红”曰“笑红”、“冷红”、“老红”、“堕红”;“露”曰“泣露”;“风”曰“桐风”、“酸风”;“雨”曰“香雨”;“骨”曰“恨骨”;“血”曰“神血”等等。李贺非常注重意象的创造,力避陈言,另创新词。如“酒”是“琥珀”,“剑”是“玉龙”,“天河”叫“云浦”、“银浦”、“别浦”、“天江”,称“美女”为“金钗客”,“吴刚”曰“吴质”,称“磷火”曰“翠烛”,称“嫦娥”曰“仙妄”等等不可胜数。铜、红、鬼、泣、魂、秋、幽、冷、兰、露、蛟、蛇、苔……这些都是烙有李贺个性的独特意象,形成了李贺凄艳诡激的诗歌风格,冷、艳、奇、险自成一家。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拿词来说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青楼酒馆,至柳永、王安石、苏轼而一变,开始创造出与文人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绵延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像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传统的诗歌意象。又如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中那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也有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和那位出现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寂寞的独行者一样充满了迷茫和惆怅,诗歌的意境表现的是当时青年人理想幻灭后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其中“丁香”的意象来自于古典诗词,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如南唐李璟的《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与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都具有描写愁情的象征意义。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象和意境,用来构成《雨巷》的意象和意境。再如庄子的《齐物论》“梦蝶”的寓言故事充满了梦幻迷离: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又有什么分别呢?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文人们把蝶与梦联系起来演绎庄周梦蝶的故事,借此抒怀。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白居易仕途遭受挫折,理想破灭时有《疑梦二首》:“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戴望舒的《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梦”与“蝶”的意象寄托了不同时代文人的复杂感情。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亡何②,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非其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研③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有删减)
[注释]①鄂韡(wěi):繁盛。②亡何:同“无何”,不久。③研:通“砚”。
【问题】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再移之墙( )
(2)客过而尤之曰( )
(3)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 )
(4)请具研削牍( )
8.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2分)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2)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10.《爱莲说》和《牡丹说》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爱莲说》告诉我们要守住本心,不要同流合污。《牡丹说》则寄寓读者,其一,【 】,其二,【 】。(3分)
【参考答案】
7.(4分)(1)又一次(第二次)
(2)抱怨(指责)
(3)哪一个
(4)准备(具办)(每空1分)
8.(2分)故/人与花/常两全也(每处1分)
9.(4分)
(1)(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2分)
(2)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2分)
10.(3分)托物言志
要顺乎自然天性
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也,惟化治丝枲①是司,惟服勤组紃②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浴而种以俟;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食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慁③,余则弭温室以养焉;尔惟有神,余则蠲其祀而未尝黩也;尔惟欲茧,余则趣其时而不敢慢也;尔欲显素丝之洁,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尔欲利布幅之德,余则操鸣机密杼以成之。春夏之勤,发蓬不及膏;秋冬之织,手胝无所代。余之于子可谓殚其力矣!”
“今天下文绣被墙屋,余卒岁无褐;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宁我未究其术,将尔忘力于我耶?”
蚕应之曰:“嘻!余虽微生,亦禀元气;上符龙精,下同马类。尝在上世,寝皮食肉;未知为冠冕衣裳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风雨之具也。当斯之时,余得与蠕动之俦,相忘于生生之域;蠢然无见豢之乐,熙然无就烹之苦。自大道既隐,圣人成能,先蚕氏利我之生,蕃我以术,因丝以代毳,因帛以易韦;幼者不寒,老者不病: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残矣!”
“秦汉以下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云锦雾縠之巧岁变霜纨冰绡之名日出亲桑之礼颓于上灾身之服流于下。倡人孽妾被后饰而内闲中者以千计,桀民大贾僭君服以游天下者非百数;一室御绩而千屋垂缯,十人漂絮而万夫挟纩:虽使蚕被于野、茧盈于车,朝收暮成,犹不能给;况役少以奉众,破实而为华哉!方且规规然重商人衣丝之条,罢齐官贡服之织;衣弋绨④以示俭,袭大练而去华:是犹捧凷堙尾闾之深,覆杯救昆冈之烈,波惊风动,谁能御之?由斯而谈,则余之功非欲厚啬声以侈物化,势使然也。二者交坠于道,奚独怒我哉?且古姜嫄、太姒皆执子之勤,今欲以一己之劳而让我,过矣。”
于是织妇不能诘,而终身寒云。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解:①枲(xǐ):麻。②组紃(xún):丝带。③慁(hùn):忧患,扰乱。④弋绨(tí):黑色的粗绸。弋,通“黓”,黑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喟然而让于蚕曰 让:责备
B.余则采柔桑以荐焉 荐:进献,供奉
C.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 婴:缠绕
D.余则趣其时而不敢慢也 趣: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之未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余之于子可谓殚其力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
C.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 敛赀财以送其行
D.因丝以代毳,因帛以易韦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织妇感叹命运悲惨,别人用华美的丝织品装饰房屋,而自己到死都没有粗布衣服穿。
B.本文采用问答式,以织女让蚕为起,蚕大不以为然,进而博论历史,由情入理,层层剥开,最后推出主旨。
C.在语言上,这篇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偶句式,极力铺叙,夸张烘托手法也多有出现。
D.文中,蚕和织妇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以自己的`痛苦换来了他人的欢乐,表面上写蚕,实际上是写织妇,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秦汉以下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云锦雾縠之巧岁变霜纨冰绡之名日出亲桑之礼颓于上灾身之服流于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余工女也,惟化治丝枲是司,惟服勤组紃是力(4分)
⑵二者交坠于道,奚独怒我哉?(3分)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趣”是“趋”之意。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
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 B介词,对于介词,表被动
D介词,依靠、凭借介词,趁机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卒岁”应解释为“一年到头,整年”,而不是“死”的意思。
4. 答案:秦汉以下/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云锦雾縠之巧岁变/霜纨冰绡之名日出/亲桑之礼颓于上/灾身之服流于下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
评分细则:断对1处不给分,断对2、3处给1分,断对4、5处给2分,断对6、7处给3分;断错1处不扣分,断错2、3处扣1分,断错4、5处扣2分,断错6、7处扣3分,扣完为止。
5. 答案:⑴我是(一个)织妇,只负责用丝麻来纺织,只尽力从事纺织丝带(的事情)。
评分细则:判断句1分,宾语前置句1分,“司”翻译成“掌管”“主管”“负责”等1分,大意1分。
⑵这二者交相横行于世上,为什么单单迁怒于我呢?(注意“交坠”“ 道”“ 怒”的翻译)
一、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 2.车厢前的横木 3.车轮压的迹道 4.在其中 5.这
二、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阅读《说真诚》,完成1 ~4题。
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圈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疾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之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的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脑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买不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了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真诚的观点,接着具体阐释什么是真诚,然后进一步论述了怎样做到真诚。
B.第④段画线句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买不到一丝真诚一句,揭示了真诚与金钱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C.作者在第③段中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的观点。
D.本文观点鲜明、感情充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2.为什么说真诚是火真诚是水?(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论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以勤奋为开头,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__________________,勤奋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真诚是火,因为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真诚是水,因为它会洗去一切误解。
3.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
1.B(忌:妒忌)(3分)
2.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B项:介词,比/介词,对。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
3.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
4.(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
(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
(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儒”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所以“儒”的古义为柔懦。到了孔子,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一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周因于殷礼”的基础之上——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这不再是那个“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_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所以他把柔顺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造成了一种新的“儒行”。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可见,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
《论语》记载了一次对话——于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新精神,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那种谦卑的态度,虚心的气象,柔逊的处世方法,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
《中庸》中有子路问“强”一节,这里说的话,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强”道。一个人自信甚强,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深信“鬼神害盈而福谦”,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之强。但柔道也有流弊,过度的柔逊恭顺,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乡原”:只能柔而不能刚;只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要人“柔而能刚”,“恭而有礼”,要“君子和而不同”,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选自胡适<说儒》,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灭殷之后,殷儒就成了亡国遗民,他们柔顺是为了取容于新的朝代。
B.殷儒在周的主要职责是“治丧相礼”,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一讨生活。
C.孔子没有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这是因为他洞察了历史的规律。
D.西周民族的新建设是在东部殷商文化特别是“殷礼”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刚毅的人格是担当重任、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条件。
B.孔子长期深受武士风气的影响,这使他的新儒主张也具有了武士的色彩。
C.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君子“三道”,而子贡却认为这些品质正是老师的写照。
D.无论是门徒还是时人,孔予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勇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自信可能也影响了孔门学者的思想:一个人自信心强,遇事往往能刚毅坚忍。
B.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与孔门“柔道是一种‘强’道”的看法有一致性。
C.孔子具有变革精神,他“振衰起儒”,使柔顺取容的殷儒发展成为弘毅进取的新儒。
D.孔子提倡的新儒人格的内涵,既包括柔懦、谦卑、虚心,也包括刚毅、勇敢、进取。
参考答案
1. C(原因缺失。根据文本中的“又”,可知原因还包括他的双重信心。)
2. B(曲解原意。原文表述为“我颇疑心”,为臆测,选项为论断。原文“几百年”修饰的是“风气”,选项将“几百年”曲解为“长期深受”。)
【《说意境》的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唯美的意境句子06-29
《再别康桥》的意境09-27
意境唯美的爱情个性签名07-18
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11-03
汪曾祺散文的意境美09-30
浅谈诗歌的意境引导与把握06-26
辣椒趣说阅读理解答案06-22
分析意象意境07-04
诗歌鉴赏意境07-05
阳光唯美意境句子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