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案三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滥竽充数教案三(精选3篇)

滥竽充数教案三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10 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两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情况.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l)出示生字词.楚国、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楚”“数”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夸口:说大话.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三、指导书写

“矛”注意与“予”不要弄混淆.“演”左窄右宽.右边注意宝盖头下的短横不要忘记.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自相()盾()()充数 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湣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教学板书: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滥竽充数》教案 篇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2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3、4自然段

(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

b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c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滥竽充数教案三 篇3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简拼】lycs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趿,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

【英文翻译】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谜语】南廓先生吹竽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成语正音】滥,不能读作“jiān”。

【成语辩形】滥,不能写作“烂 ”;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产生年代】古代

上一篇:第一党支部调查摸底和分类定级自查报告下一篇:做职业销售人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