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少年派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少年派(精选12篇)

观少年派 篇1

看完《少年派》,我问10岁的儿子看懂了没有,儿子说:“看懂了”。我心里有点不能相信。可能仅仅故事情节看懂了,奇幻的意境让他兴奋。

派是出生在印度的一个经营着动物园的家庭中。故事是以主人公向作家回忆并讲述他童年的成长和少年时家境的遭遇为顺序,以宗教信仰为线索贯穿始末。

开始的一大部分主要向大家讲述了童年时的派对外界事物的反抗如在学校介绍自己时只能讲到∏后的两位小数,遭到同学的讽刺,于是他不断地努力一次次地可以把∏记到小数点后成千上万位,表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他在学习游游泳时也很努力,爸爸不断地训练他的游泳技能。另外他在教堂偶然的一次与神父的交谈,让童年时的派对耶稣、基督、上帝等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信仰,他相信神派了他的儿子到人间来保护弱者,相信了善良可以征服、感化邪恶的本性。所以他用手拿着肉准备给老虎喂食,被自己的爸爸拉开了,爸爸告诉他老虎不会因为他信神灵的避护就会不吃他,老虎的本性是不会因为他的善良而改变。爸爸为了给派一个教训,好让他看清邪恶的本性,于是就让人牵来一只善良而柔弱的小羊,老虎在派的眼前毫不犹豫地把小羊吃了。前部分的这一大段的讲述都是为后面派孤身一人与凶恶的老虎、恶劣的狂风、暴雨与海浪做抗争而铺垫的。派在爸爸的教导下有了良好的水性,有了分辩善良邪恶、信仰与理性以及保护自己的能力。

后来,派家的动物园面临着无法经营下去的境地,他的爸爸决定全家及动物迁移到墨西哥去。后来由于狂风暴雨发作,他们的轮船及家人沉没了。由于派信仰上帝及神,又由于他水性好,所以他在狂风暴雨时从船仓到甲板上去跟神跟自己所信仰的上帝对话。所以他免于一死。最后一个人被救生的小船带到大海中去。可是逃跑中的斑马跳到了小船上,结果把腿摔断了,同时老虎、狼狗、猩猩也逃到了这条小船上。于是,在这条小船上发生了狼狗吃斑马,猩猩由于救斑马也被狼狗咬死,最后狼狗、猩猩、斑马都成了老虎的晚餐。派为了逃生只好把所有的救生衣及船桨捆绑在一起,做了一个简易的小船呆在了上面,但是救生艇上有喝的和吃的,所以派不能离开它,只好与救生艇连在一起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辽阔而寂寞孤独的海上,派与老虎展开了一场夺食大战,一物降一物,在派机智勇敢的与老虎的抗衡下,派的小船也在不断地升级,他把救生艇上的食物和水搬到自己的小船上,同时,派知道,他不能不管老虎,如果不给老虎捕食和水,老虎最终会把他吃掉,所以,派不断地给老虎捕鱼,同时接雨水给老虎喝,最终老虎和派都在救生艇上有了自己的地盘。与老虎抗争是派活下去的希望,可是一旦他们和平相处后,彼此却少了斗志,派和老虎都无力而又绝望地躺在船上。此时的派把自己交给了上帝、神,企求万能的神能保护他们。当派醒来时,他们的船靠在了一个小岛上,派发现这里的水是淡水,这里的植物可以吃,但晚上,却发现了一个会发光的花朵,里面是一个人的牙,他象下看时,发现白天的淡水变成了强酸水,水中的鱼只剩下了白骨。派意识到这是一个食人岛,于是他和老虎又都离开了这个小岛直至漂流到墨西哥海滩。派认为是神指引他们到了小岛,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又是神指引他们离开食人小岛,重新回到大海,最终到墨西哥海滩。

观少年派 篇2

桐城诗派作为一个独立的诗学派别有其独特的诗学体系, 在清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其代表人物刘大櫆、姚鼐、东方树等人鲜明的诗歌理论, 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经验, 又根据时代的需要和作家的个性, 有所创造, 形成了“熔铸唐宋”、“刚柔并济”的诗学观。

宗宋是清代诗坛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因为元明诗坛的主流都是宗唐, 明代诗坛甚至有很多人是肆意排斥宋诗的, 如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前后七子, 倡导“诗必盛唐”, 对宋诗极尽贬抑之能事。但随着前后七子创作流弊的日益显露, 公安派出而以性灵相标, 极力推崇宋诗, 清初诗人钱谦益、黄宗羲等人受公安派的影响, 从反思明代七子恪守唐诗门户的弊端出发, 开始探索、寻找新的诗学途径。宋诗之美被重新发现。他们学习宋诗大家, 肯定宋诗成就, 尤以学黄庭坚为其主要标志。但由于时代的局限, 他们为宋诗辩护时, 往往不能理直气壮地肯定宋诗的独特价值, 常常要从继承唐诗传统的角度来说明宋诗之可取。他们也不都是旗帜鲜明地以学习宋诗为号召, 而多是以唐宋并重的方式来为宋诗争取地位。宗宋思想至清康熙前期终于酝酿成了宋诗热, 但尚未形成真正的流派。而桐城诗派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风气, 在总结刘大櫆与姚范诗论主张的基础上, 姚鼐就明确提出了“熔铸唐宋” (2) (《与鲍双五》) 的论诗宗旨, 从而为桐城派诗论竖起了一面旗帜, 使桐城派的诗论主张趋于成熟。

姚鼐的诗学思想深受其师父刘大櫆和伯父姚范的影响,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桐城亦有诗派, 其端自姚南菁范发之”, (3) 可谓一语中的。刘大櫆是一个格调论者, 讲究诗歌作品的神气音节, 但在创作上有时却不自觉地以学问、议论充实诗歌内容, 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宋诗的路子。而姚范则开始自觉地推崇宋诗, 主张学习黄庭坚, 以此作为补救格调派空疏肤廓之弊端的药方。其《援鹑堂笔记》中说道:“涪翁以惊创为奇, 其神兀傲, 其气崛奇, 玄思瑰句, 排斥冥签, 自得表意。玩诵之久, 有一切厨馔腥螻而不可食之意。” (4) (卷40) 姚范推崇黄庭坚, 着眼于其奇傲的神气以及句法、字法所体现出的人格精神。他认为, 黄庭坚的诗歌不一味追随唐诗传统, 而以其清新奇绝的风格独创一体。而姚鼐则博采众长, 融会贯通, 主张兼融唐宋。

姚鼐的诗论部分继承了明代前后七子一派的诗学主张, 又多取法韩愈、黄庭坚。他认为:“学诗不经明李、何、王、李路入, 终不深入”。 (5) (《与陈硕士》) 并在《荷塘诗集序》中说道:“古之为诗者, 不自命为诗人者也, 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 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 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 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 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 此数君子岂甘哉?”并提出了“诗之至善者, 文与质备, 道与艺合”的诗论主张, 强调了诗人的道德气节和人格修养与诗歌作品思想内容的统一, 揭示了桐城派理想中的既具唐诗风貌, 又具宋诗内质的诗歌。

姚鼐的弟子东方树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姚鼐的诗论主张, 使桐城派诗论真正走向完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家郭绍虞先生曾指出:“古文义法之谈原是桐城始祖方望溪的主张, 此谈初立, 本极简单;其后经刘海峰为之推阐而使之具体化, 再经姚惜抱为之补充而使之抽象化, 于是到东方树再加以综合而集其大成!” (6) 而可见东方树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而东方树的主要业绩具体体现在其桐城派诗话代表作《昭昧詹言》中。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继承了姚鼐以文法论诗的传统, 以桐城派古文家的眼光评断诗歌, 形成了“诗与古文为一”的认识, 这也是对宋人“以文为诗”创作特点的肯定。但同时他又对黄庭坚的诗歌颇多推许, 集中评论了其学杜诗拗奇矫健的句法及大开大合和篇章结构, 认为:“至于意境高古雄深, 则存乎其人之学问道义胸襟;所谓本领, 不徒向文字上求也”, (《昭昧詹言》卷八) 他的这一理论是对姚鼐“熔铸唐宋”论诗宗旨的继承与阐发。

桐城派古文家论文讲求阳刚、阴柔, 他们将这一文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使诗歌作品也呈现出刚柔并济的特点。

桐城诗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在《今体诗钞序目》中说道:“夫文以气为主, 七言今体句引字赊, 尤贵气健, 如齐梁人古色古韵, 夫岂不贵, 然气则躓矣。杨升庵专取为极则, 此其所以病也。”这里姚鼐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理论出发, 指出诗歌贵在“气健”, 而齐梁人之诗, 病在“气躓”, 故他称杜甫的七律“含天地之元气, 包古今之正变”, 赞黄庭坚的诗“兀傲磊落之气, 足与古今作俗诗者澡濯胸胃, 导启性灵”。 (7)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吴孟复也曾说过:“姚鼐之论文神理气味, 格律声色, 以神居首, 重在韵味。” (8) 虽然说的是姚鼐的文, 但其诗亦是如此。可见姚鼐论诗讲究韵味, 以神为宗, 偏重于诗人主体方面的修养, 要求诗人在领悟“神理气味”之后, 摆脱“格律声色”的束缚, 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后来东方树、梅曾亮等人继承了姚鼐的诗论主张, 进一步学习杜甫、黄庭坚等人的诗歌, 强调诗人的道德气节和人格修养, 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 重视学养, 但主张化学为才, 反对卖弄学问, 以古文之法论诗, 既重视诗歌的气势与阳刚之美, 又标举雅正、雅洁, 反对作凡俗语, 使诗歌有层次跌宕之妙。

桐城诗人刚柔并济的特点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刘大櫆的《怀倪司城》:

当年携手在燕郊, 秋满卢花塞木凋。终日高歌凌碧落, 有时被酒舞清宵。于今还往惟三户, 回首乡关隔九霄。欲过灞陵同买醉, 汉家矜重霍嫖姚。

这首诗学习杜甫, 以文为诗, 笔势夭矫, 既有阴柔之美, 又有阳刚之气, 被徐璈评为“一气旋转, 山谷集中最胜之作”。

姚鼐的“两岸秋声枫树青, 半夜月明江水白” (《临清雨夜》) , “中流上新月, 轻舸复徜徉。烟昏鸥鹭宿, 波沉芦荻苍” (《大明夜湖》) , “更有水田白鹭飞, 便如长夏江南境” (《安肃道中》) 等诗句, 淡雅宁静, 如诗如画, 于平和中透出一股纯正之气, 尽显其雅洁清幽之美, 读来令人如沐春风。而他的“萧条秋气远归来, 落枫未尽还为客” (《送余伯扶重游武昌》) , “润洲山雄如战马, 骈饮江中尻未下”, “不知更有南山南, 叠峰云关塞平野” (《同王禹卿冯拙斋八公洞循招隐寺归》) 等诗句, 雄劲有力, 笔势纵横, 于苍凉中透出悲壮, 萧杀中饱含沉郁, 充分体现了其诗阳刚之气。

通过以上对桐城诗派“熔铸唐宋”、“刚柔并济”诗学观的简要分析, 可以看出桐城派文人对我国传统诗论的总结与发展。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作家个人才能的限制, 桐城派文人并未取得杜甫、黄庭坚那样的创作成就, 但他们在思想上坚持正统, 在艺术上折中唐宋的成熟诗论, 既肯定了诗歌的审美特征和情感体验, 又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 顺应经世致用的思潮, 成为继神韵、格调、性灵主论之后清代诗坛的一股重要力量, 影响了清代中期以后众多诗人的创作。

参考文献

①程秉钊.国朝名人集题辞[M].

②⑤姚鼐.惜抱轩尺牍[M].清宣统初年 (1909) 小万柳堂据海源阁本重刊本.

③钱钟书.谈艺录[M].中华书局.1984年9月.④姚范.援鹑堂笔记[M].清道光十五年刊本.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⑦王镇远.桐城派诗论初探[J].江淮论坛.1983年02期.

少年摇滚派 篇3

第三季《陪我唱歌》一改上季小清新的风格,摇身一变“摇滚YOUNG计划”。8月24日晚上七点半,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四支学生乐队激情献唱。

所谓“摇滚YOUNG计划”,意为热爱摇滚的年轻人提供演唱的舞台,这是南通集音音乐给策划人张婧的灵感。南通集音音乐是一家专业教授乐器的音乐教室,教授罗兰电鼓、吉他、贝斯等,音乐风格以摇滚为主。初入集音,张婧就被集音里的学生乐队吸引,年轻、摇滚、音乐,正是张婧寻找的。

流行于1950年代的摇滚乐表现形式灵活大胆,音乐节奏狂野激情,所包含的音乐情感真挚鲜明。最初的摇滚乐是黑人布鲁斯、福音音乐、爵士乐与乡村乐的结合,如今摇滚更广义了,包含了朋克、重金属、嘻哈、爵士等等。

当晚,一声上课铃后《陪我唱歌》音乐教室正式开始上课,濠河中学小甲虫乐队首当其冲献唱一首《You are my sunshine》,摇滚之夜由此悄悄揭开面纱。

青春,音乐,梦想

主题源于集音,乐队也出于集音。此季《陪我唱歌》共有五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乐队,从小学到高中,是兄弟、是同学、是挚友,在集音老师的指导之下他们成功完成了梦想的编织。

顾昊、顾奕是一对相差五岁的亲兄弟,一个刚迈入小学的大门,一个即将小学毕业。兄弟俩长的很像,采访之中俩人抢着回答问题,互相拌嘴,但却是兄弟之情。哥哥顾昊学习吉他,弟弟顾奕学习架子鼓,他们都喜欢自己表演时帅帅酷酷的样子。他们是此季《陪我唱歌》中年龄最小的乐队,也是为了这次演出而组成的乐队——“青苹果”。当晚,青苹果演唱了一首《童年》,顾昊边弹边唱,顾奕敲鼓,默契十足,学生时代的美好就像他们唱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

如果说缘分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8TM”之间的缘分必定是音乐。这支初中生组成的乐队是这季《陪我唱歌》中资历最深的一队人马,最长的练习乐器已有十年时间之久。吉他手杨治恒、鼓手张天霖、贝斯手李勃、吉他手洪寅东、主唱赵颖洁,既是小学同学,也是初中同学,一起升学,音乐始终连接着他们。课堂之外,他们一起在集音里练习乐器。音乐,始终是他们之间的缘分。“8TM”意为刺捌猴,T为玫瑰刺thom的首字母,M为猴子monkey的首字母,这样联系起来便是刺捌猴 了。这个一听便想笑的队名也让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他们。当晚,他们为大家演唱了《Basket case》《小情歌》《21guns》《Wake me up》《Holiday》五首歌曲,曲风各异,嗨翻全场。

去年年初,动物园乐队组成,键盘手尹远、吉他手朱槺尧、孙浛、贝斯手兼主唱杨铮、鼓手冯佳时走到了一起。以各自擅长来分工后发现缺少贝斯手,原是吉他手的主唱杨铮便承担下了学习贝斯的重任,索性吉他与贝斯之间有相通的地方,杨铮学习时也并无太大困难。吉他手朱槺尧、孙浛性格截然不同,一个个性张扬,一个缺少存在感,互补的性格让他们在音乐合作上却能够相融互通。鼓手冯佳时不易被人看出是个玩音乐的人,却是个容易被人记住的人。舞台之上,舞台之下,他都是个热心帮忙的人,他说自己是个善良的人。张婧说,高高的鼓架和前面的队友常常会遮住冯佳时,她只得垫高了架子鼓的地板让他露出脸来。

2012年5月18日,动物园在自己的学校南通中学图书馆报告厅进行了声乐社会演出,第一次的舞台很小,但他们的梦想很大。《陪我唱歌》给了动物园又一次摇滚的机会,《自由》《Creep》《Boston》三首摇滚而温暖的歌曲,有音乐特有的震撼,更有动物园带来的年轻的美好,如《Boston》里的歌词,“I hear it's nice in the summer……”是的,1895的夏天很棒!

梦想这个词常被挂在嘴边总显矫情,说的不如唱的好听,这四支乐队就是这样,在采访过程中,他们未提及梦想二字。年轻让他们有难以超越的自信心和飞跃的欲望,这绝对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最为怀念和最有意义的片段。

大雨骤降 热情不减

《陪我唱歌》每一季的演出场地都不相同,1895里的任何一个角落来都有可能成为演出地点,这一次张婧选择了老厂房的一面墙壁前。

为了营造出学生时期的氛围,张婧在演出场地布置了数张墨绿色的老课桌,黑板、眼保健操、广播体操……这些都是张婧等人为这场“摇滚YOUNG计划”准备的特别的音乐元素。只可惜,一场大雨的骤降打破了之前计划,场地迫不得已迁至室内,一切只得从简,还好,乐队和观众兴致不減。若说遗憾,便是这场大雨了。

三季活动,让张婧感悟很多,关于音乐,关于朋友,关于付出……谈及这次摇滚YOUNG计划,无论是乐队还是张婧,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深感欣慰,他们庆幸这次机会的降临,也喜欢音乐路上遇到的人和事。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篇4

星期六晚上妈妈带我去看了一部英文电影,名字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字幕现得很快,有时候妈妈给我讲解。这部电影确实很好看,电影院里全场满座,和我们当初看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一样很火。

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小便”,他很不喜欢这个绰号,就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叫“派”,为了证明自己,他背诵了一串很长的数字。我不明白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这是数学里的一个名称,妈妈还告诉我说她会背前面的几个数字,3.1415926,后面就不会了。后来他们全家还有动物全部搬到别的地方了,在途中他们遇到了暴风雨,让派失去了一切,就剩下了几只动物,动物们为了生存只能把那些小动物吃掉,最后就剩下了派和老虎在船上。派知道老虎饿了连他自己也吃掉了,为了不让老虎吃掉自己他想了一个办法:这是我的地盘。他撒了一扒尿,老虎也不甘落后,也给他撒了一扒尿,来证明:这是我的地盘,你也不要过我的这个地方哦。他们两后来又经过一场暴风雨,成为了朋友。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岸上。结果老虎头也不回的走进森林,这让派很难过。这个故事派讲给了同胞们听,没有一个人相信,他又编了另外一个故事给他们听。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遇到任何苦难很挫折都不要退缩要勇往直前。

少年派--影评 篇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和现实,关于纯真和成长,关于希望和绝望的电影。我始终认为,影片的译名带给国内观众很大的误读,因为这部影片真正的名字是《派的人生》。派的人生,带给我们两个故事。

派首先带给我们的故事,是光怪陆离的奇幻漂流之旅。故事中震撼人心的镜头接连不断,魅力无边的深邃阔海、蔚蓝纯净的水母之夜、深夜静寂的浩渺星空、气势恢宏的飞鱼来袭、如梦似幻的绿色浮岛„„场景惊艳得不可收拾!而机智、勇敢又执着的少年派,逼真、桀骜不驯却又渐渐学会体谅人类的孟加拉虎,全部让人感到一场灾难中令人心醉的美丽。

然而,当派缓缓讲出第二个版本的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观众仿佛是从沉睡中猛然被噩梦惊醒,这时候才会回味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不尊重信仰的厨子、吃肉汁饭的水手、虔诚包容的派的妈妈,与鬣狗、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甚至孟加拉虎的名字理查德帕克,也来自于一个真实又残忍的海难故事。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和彻骨的寒意。

两个故事,一个温暖而奇幻,一个残酷而理性,你愿意相信哪一个呢? 无疑,看过电影的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虽然大家都更喜欢与动物们的温情类似寓言的第一个故事,但是现实却不断的暗示大家,真相就如同第二个故事中所描述的那般血腥残忍。

也许就像影片中所说,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日本保险公司的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听了第二个故事之后,却更不愿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所以记录这起事件的档案中,写在最后的是“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而采访的记者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有老虎的那个,派的回答显得如此的暧昧,“那么你跟随了上帝”。

可能让大家最为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究竟是哪一个?但是李安也许永远不会给我们答案。

其实,无论这两个故事哪个是真的,对派来说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其他的意义是由我们演绎出来的。如同这个世界,无论它是美好的还是黑暗的,我们都生活在其中,反之我们的行动也造就着世界。在某一个环境,某一个情景,人的内心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激起不同的表现,一切犹如梦幻泡影。执著于真假,只是执著于内心的斗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无论相信哪个,另一个都是在毗湿奴的梦中,而毗湿奴又怎知不是个梦。

所以,正如故事的结尾派所说的,人生就在于不断的放下,而最遗憾的是,我们没来得及好好道别。当我们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也许我们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必须依靠。

影评之《少年派》 篇6

学号:2012214264

姓名:郭春芳

影评之《少年派》

《少年派》是一部由李安导演拍摄,在印度取景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印度少年冒险神奇的人生路途。这部影片采取的是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使得电影故事能够娓娓道来,耐人寻味。主人公皮辛。莫利托。帕特瓦在小说家的鼓励下讲述了自己不平凡的少年历险经历:小时候的皮辛因为名字Piscine与英语发应“小便”相似而备受同学嘲笑,但聪明的皮辛通过阐述pi和背出Pi小数点后的数字而成为学校的神奇人物,这也暗喻着皮辛在今后的历险中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顺利脱险。由于国家形势与政策的变化,皮辛的父亲决定离开印度,坐轮船前往加拿大,可在路途中遇到了大风暴,皮辛不幸被狂风刮到了海面,与他一起的还有一头斑马,母猩猩和大型食肉狮子。在海面漂泊的途中,斑马和猩猩被饥饿的狮子吃掉了,年少的皮辛面临着被狮子查理德。帕克吃掉的危险。所幸聪明的皮辛运用所知的驯兽知识成功的驯服了查理德,在历经无数风暴,与查理德的较量,食人岛险情之后,皮辛和查理德终于抵达了大陆,成功获救。影片的故事并不是特别的新颖,冒险这一题材并不陌生,但冒险题材确实是经久不衰,流传广颂。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宇宙,科学的好奇心从未减少,这就使得冒险类的影片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受到人们的青睐,这说明在电影行业,冒险类电影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

《少年派》传达的主题仍以励志为主,中间穿插了亲情,友情等传统感情线路。在海上冒险中,信仰,希望,意志决定了生死,皮辛在这场险难中同样要面临这些考验。在茫茫海面上,可怕的不是狂风海浪,是孤独。在这场生死博弈中,孤独就像一个无底洞,一点一点吞噬生存的意志,来填满它空虚的内心。两位日本检测员所记录的那段话----“帕特尔先生所述的惊人轶事,承载着无比的勇气和坚韧,在海运史上也可谓凤毛麟角,几乎无人能在海上生存如此之久,更何况在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的陪伴下。”表明了皮辛所经历的煎熬与挣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皮辛与查理德的友情,一人一兽,在漫无边际的海洋上,在相依为命的无奈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谊。让人难过的是最后查理德离开了皮辛,独自回到了森林里,一人一兽的友情到这里画上了句号。“我像小孩一样的嚎啕大哭,不是因为获救的激动,虽然这也是事实,而是因为查理德。帕克离开了我,就那么走了,伤透了我的心”,悲伤深深的感染了观众,使影片的品味上升了许多。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是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各种各样的动物,长臂的猩猩,条纹的斑马,惊飞的鸟儿,奔跑的野猪,憨厚老实的大象,土里土气的河马,敏捷的猴子,蠕动的蛇......一切生命都在自由的吮吸着大自然的灵气,以和谐静谧的姿态生活在这片安详的土地上。这种和谐的纪录片式的开头不急不慢的推动镜头的移动,让人跟着镜头的移动慢慢的融入影片中去,同时采用空灵悬浮的配乐,使影片在祥和的推进中又增添了几许神秘感。随着影片的开始,人们一方面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一方面内心又受着神秘的撩拨。在祥和与神秘的作用下,影片的吸引力大大提升。这样的开头方式在当前各类影片中算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影片自然更博人们喜欢一点。

影片的拍摄技术也是采用多方位的拍摄,在这些技术上,水底的拍摄技术很不错,质量清晰,画面感强,选取的角度是从海底向海面仰拍,利用阳光在海面的照射,使得画面光线美很好。然后在海难中拍摄的镜头非常清晰。影片中还有很多特写镜头,比如查理德离开时,镜头推近,查理德的背影被放大,使得情绪感染力得到更大的张弛。其实特写是很普通常见的拍摄手法,但应情应景的特写确能产生巨大的效果,使的抒发的东西深入人心。该影片的剪辑,制作技术比不上好莱坞大片,但也是值得赞赏的,在食人岛上的夜晚,制作技术很好,是精良的作品,画面很美,也很大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性分析 篇7

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套层结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采用了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后的派向小说家讲述之前的故事,而内层则是具体的故事情节,夹层中的是派的画外音。影片的魅力在于当人们还在质疑那只奇怪老虎形象的时候,派讲述了第二个故事,水手、厨师、妈妈和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中,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老虎和派自己。一个是善良的少年,一个是凶猛的野兽,很难将两个不同的性格的动物从内心结合在一起,导演李安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在现实与虚幻之间,他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观众。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当我们渴望自由,渴望不被束缚的时候,是不是在我们的心中也有这样一只孟加拉虎,他兽性,血腥,违背常规的自己,试图冲破内心道德的囚笼。

2 现实与虚幻,镜像与自我中的人性与兽性

其实少年派的形象与李安的成长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灵敏的少年,有着自己对于成长的思考和困惑。派认为动物是可以和人成为朋友的,在与老虎的第一次接触中,派被父亲制止了,后者拿一只羊做了一个试验来证明其话语的正确性。而导演李安在成长中父亲告诉他做人要现实,电影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但是李安却执着于对于电影的幻觉,用电影的幻觉来寻找世界的真相。《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用老虎这个意象隐喻现实世界的残酷和内心世界的恐惧,老虎的存在让派这个在海上无所适从的少年保持着一种警觉,这种警觉是让派活下去的动力。派曾经想过杀死老虎,但如果老虎死了派也将会处于饥饿与孤独中难以独存,一个来自多神国家的少年在与老虎的相处中成长和蜕变。

少年派第一次见到老虎是派去给老虎喂食,他坚信老虎是有灵魂可以交流的。这一次见面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父亲以羊饲虎的试验则揭示了老虎凶残血腥的一面。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故事有两个结尾,而作家说他更喜欢第一个结尾。老虎与派在船上共同生活了227天,从相互对抗到他们相互依存,可是在最后到达彼岸马上就要获得新生的时候老虎却头也不回地走入了森林。老虎毕竟没有人性,他不会如我们期待的一样回头看派一眼,所以派在接受调查的时候,讲述了水手、厨师、妈妈和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更能让人接受。人在绝境中为了生存而丧失了其原有的善良的一面,失去人性变为兽性是人在绝境中的生存的本能,老虎变成了派的生存欲望的体现,而老虎在最后的离开也象征着兽性离开派,派又回到了其人性的一面。把一个杀戮和复仇故事转化成一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少年和老虎的友谊故事。探讨的是人如何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何与自己相处,这也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少年派与哥哥打赌去喝教堂的水时,神父问他,你确定你口渴,少年派回答确定。其实这句话中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少年派口渴,一方面口渴是老虎的本名,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少年派和老虎本就是合二为一的。如果第一个故事是真的那么第二个故事肯定就是假的,反之亦然。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而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老虎是少年派内心的缩影。少年派内心本是善良的,因此他躲在船的角落里,当他看到妈妈被杀死时激起了内心的愤怒,因此杀死了厨师。这也是为什么老虎在豺狼杀死猩猩的时候没有出现而在吃斑马的时候老虎冲出来杀死豺狼。人性与兽性在这一刻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影片的最后老虎跃上海滩不顾少年派而独自跑入森林中。因为派回归了人类社会必将受到社会的规则的约束,从而其回归了他本身的人性而失去了其内心的兽性。当讲第一个故事时成年派没有流泪,是其人性的体现,而当成年派讲述第二个故事却流了泪,是其兽性的体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兽性始终存在于人性之中。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考验和诱惑,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那些主要的人物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伦理与秩序利益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中来。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李安的电影中一直都充斥着这样的角色,例如在影片《色戒》中,风度而又冷漠的易先生,在与王佳芝的激情中展现了其兽性的一面,疯狂而又带有残忍。人性与兽性一直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之中,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兽性让派得以活了下来,而作为少年派内心的老虎形象重归森林,成年派的泪水是对其内心最为原始的兽性的感伤和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被社会的力量所驯服,到底该如何抉择,其实最后两个故事的结局都一样,派最终都活在现实的社会中。

在影片中,老虎无疑是兽性的代表。派说,我可以吃饼干,上帝让老虎吃肉。为了生存,为了自己不被吃掉,少年派于是为老虎抓鱼。这是少年派为老虎抓鱼,其实也是为自己抓鱼。信奉宗教的派不是吃肉的,在他讲述故事的时候他也说我是吃素的,可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以开始吃肉。少年派与老虎争抢大鱼,最后他把大鱼肉放在自己的嘴里认真地吃起来,他开始为了活下去而把人性让位于兽性,这也是人性和兽性共存的一个转折点。

派尝试着要驯化老虎,但是最后却是与老虎共存。于是派不再在小筏子上生活而是与老虎生活在了同一个船上,这也就隐喻着内心一处留给了人性一处留给了兽性,二者是可以共存而不矛盾的。

3 自我剖析下的导演李安

对于导演李安个人而言,他始终处于剖析和自我剖析之中。就像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大致提到的一样,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恐惧,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正是他这种以人性深处为导向的创作理念的贯彻执行,才有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他用他的“兽性”,在这个社会的大规则下,用电影的幻觉给观众提供了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自我,去探究真正的自我。

李安在拍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老虎在现实中不过是一只没有思想的动物,而在影片中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成年派的回忆之中,老虎帕克一直留在其记忆的深处,不曾忘却。每个人都会有兽性的情节,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只孟加拉虎,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多,社会的规则将那只叫帕克的孟加拉虎掩藏在了内心的深处。

不得不感叹导演李安的功力以及对于人性与兽性的剖析。人的本能是生存下去,当人处于绝境之中时才会明白人的渺小和自然的浩瀚。人性使派是一个善良,信奉宗教的好人,而在绝境中为了生存他又迸发出狂野的兽性而杀死厨师,幻化成一直凶猛的孟加拉虎。派已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代表,而是整个人类群体的代表。正如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不朽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性都是两面的,而两两相对的人性本质又是调和的。人性与兽性就像人的手的正反面一样,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手背,有时候又是手心,其实只不过是手的正反面而已。

4 结语

“少年派”治霾之旅 篇8

然而,除了调侃、吐槽之外,你有没有想过,是否可能在小范围内实现自己的“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呢?除了政府采取的汽车限行等措施之外,是否可以给家里的抽油烟机装一个过滤器,从而减少厨房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呢?除了为自己的小家安装空气净化机,是否可能在室外建造一排净化空气的巨型“大风车”,竖起一座人工的隔离带呢?

这些听起来有些“离奇”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些青少年的行动了。

治污路灯“防护带”

孙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面对“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空气质量,他和自己的两位同学一起,一直琢磨着有没有办法做点什么。经过反复研究和尝试,他们设计了“基于云的PM2.5监控处理预测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多节点快速传输、云端大数据采集、公式预测处理等方法,可以将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到电脑上。

按照这几位同学的想法,他们的项目如果经过改进、推广,可用于高速公路两侧、居民住宅区、经济商业区等对能见度要求高以及对人身健康影响大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对雾霾进行监测、净化及预测。

在孙罡看来,不管是室内的空气净化器还是针对PM2.5的口罩,已有的雾霾治理方式都无法实现短时间、大范围的空气净化,所以都是“不作为”。他们设想,一台机器可净化周边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大气环境,如果能够将这一设计普及到路灯等公共交通设施中,将大大改善雾霾污染的现状。

“我们想到的是多节点处理的方法,因为毕竟每一个仪器可以处理和净化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在考虑治理雾霾时就想到了这一问题。这就像是路灯,为什么路灯可以把整个城市照亮?原因就在于路灯的数量很多,按照这样的原理,我们想到了多节点的方式,在每一个路灯杆上固定净化雾霾的仪器,用以治理周围的空气,就可以起到类似路灯的效果。”孙罡说。

2014年年底,孙罡面对各方面的专家解释了他们的这个设计,这是他们在参加“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决赛时的参赛作品。这一比赛是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及黑龙江、上海等各省市科技馆协办的。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这一盛事,其中就有不少作品都是针对空气污染的。在观看了孙罡他们在总决赛现场的展示以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京代表处高级官员蒋南青说,“哈工大的这几位同学用了云计算,有一些数据的监测还有运用计算机大数据原理,而且这个方法还能做一些空气的处理。也就是说,不但能监测,还能减少PM2.5的浓度。专业性和思路都很好。”

但是蒋南青又说,国家对大气空气污染监测是有规定的,做科学试验是可以的,但如果要做公众的APP的话,在法律上不一定可行。以后可以不注重做硬件的东西,根据空气质量监测,能够收集大范围数据,分析数据趋势,做一些公众提醒、宣传教育。他们这样的做法立意很好。

从厨房“过滤”到室外“吸附”

由“油过滤网”“活性炭过滤层”“细微颗粒物过滤网”三层组成的抽油烟机过滤净化器,是上海曹杨二中环保3C队在此次大赛中的参赛作品。净化器的原理和装置都并不复杂,但曹杨二中的几位同学在设计作品的同时,还联系了国家环保部和某著名油烟机生产厂家,直接探索将作品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蒋南青对这件作品赞不绝口,她说:“我觉得想法很好,他们关注的是室内空气污染,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好的创意,而且特别具有可行性。”

参赛选手表示,虽然空气污染被很多人认为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但他们觉得家庭空气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为此,他们还写了信给国家环保局,希望能在国家层面对这方面的标准进行弥补。

“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团队应大赛独家赞助商——三星电子邀请飞赴美国进行为期7天科技交流之旅。此次科技之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探知未来”的冠军成员被邀请作为三星电子特派校园观察员,前往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电子展——CES展会,共同见证科技畅想,感受未来智能生活。摄影/梅龙

蒋南青赞同这几位同学的想法,她说,对于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国际上有很多关注,但是国内关注得还比较少。世卫组织、联合国环境署都有资料表明,室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室外污染其实更直接一些。因而,针对发展中国家像煤气灶这类低效、污染大的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鼓励、推动用高效清洁炉灶进行更新换代。这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虽然远在西部,可是青海省西宁的雾霾现在也比较严重。为此,青海师大二附中的参赛作品是吸附式除雾霾机。这一设备通过把吸附网安装在吸附单元中,呈波浪状叠加起来,使气流呈“S”状,通过吸附网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这个方法主要是用在室外,其原理和洒水机差不多。

不过,蒋南青认为这件作品还有待改进,“PM2.5是非常小的,可以进入到人肺的毛细血管,不是简单的粉尘,它即使吸附了,也是可以渗透进去的,这就像现在戴口罩,实际上也不一定有用。”

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的创新,蒋南青认为,他们不仅思路好,而且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非常强。“我觉得对PM2.5,除了要想办法进行监测之外,还应该对排放源多进行分析研究。比如,上海曹杨二中的作品直接针对的是厨房,就是从源头上入手的。”实际上,在监测方面,已经有供个人使用的监测工具,像远大做的“生命手机”,它可以时刻给你汇报室内外空气中二氧化碳、PM2.5等指标的监测数据。

不要拖到“下下一代”

看到此次“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2014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上出现那么多关注环境问题的学生作品,蒋南青表示很高兴。她评价说,在创新性上,对上海曹杨二中的作品印象最深,而且设计思路比较巧妙,也很实用;哈工大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的专业;而青海西宁的除雾霾机还需要改进,对于如何吸附,还需要再多了解一些文献资料。

蒋南青说,“雾霾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我们希望青年人更多地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是什么。中国到这个发展阶段了,要保持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发挥前景的。”

据中国科学技术馆副馆长郑浩俊介绍,今年的“SOLVE FOR TOMORROW”比赛以“节能、环保、健康”为主题,除了直接针对雾霾监测与治理的作品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参赛作品,它们针对大到航空探索、农业新技术、大气污染等科研领域,小至输液器、汽车保险杠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参赛者来自全国720所高中、大学的5576支团队。

由于评判专家各自有其独特的视角,因而评判标准会因人而异,据介绍,大体可参照如下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在选题方面,主要看社会效应是否具有普遍性;第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科学,其技术含量如何,可操作性是否强;第三,同时还要考察选手在比赛现场的表现能力、协同能力及展现力等。

三星电子独家赞助了这项全国性、面向青年开展的科普创新主题公益活动。三星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王彤对青少年们的参赛作品颇有兴趣。他表示,从科普创新的思想,到成为面向市场的产品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对于参赛的作品,我们也会持续关注其进展。大赛本身以公益为目标,重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态度。同时,三星愿意为有科普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给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少年派】观后感 篇9

一部电影能让我想再看第二次的不多,这算一部。不仅仅是因为影视效果好,故事情节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们想到现实的自己。

本片主要讲述的是派全家带着动物坐船去加拿大,茫茫大海中暴风雨吞噬了轮船,幸存的派搭着救生船在海上漂流,而同行的竟然还有一只老虎,整整200多天,艰难地在海上生存,最终脱险的故事。

该片成功地塑造派这个形象。我对派的评价是善良、勇敢、智慧。一开始,派对信仰有点迷茫,他的行为有时候有些幼稚,但是我觉得透着一种淳朴和善良。他拿着肉去喂老虎,他想保护所有的动物,每个动物都不忍心它们受到伤害,甚至对于可能致自己死亡的老虎也喂鱼给他吃,充满着善良。同时派是很勇敢的,不畏艰险,海上的生存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在那里永远地留下了,派敢于与风浪、猛虎、内心的恐惧、饥饿等等抗争,有着坚定的信心,这是一种成功的品质。另外,派是很聪明,能够背出π的N位我觉得这只是记忆力,他的智慧更体现在他能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各种危险,比如他在老虎出来之前已经做好了自己乘坐的小艇,更在于一种学习能力,一本求生手册活学活用,立马应用于实践,成功地战胜了各种困难。还有着超强的对环境的嗅觉,竟然在第一夜就发现了神秘岛的危机。这样的人真是太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了。

派是很善良的男孩,对宗教都非常虔诚,他家认为吃肉是件残忍的事情,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放弃食素的习惯,甚至从老虎嘴边抢夺一条大鱼,生吃了。当看到派的无奈,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和放弃时,我也在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

一个人的一辈子要经过多少挣扎,才能驯服自己内心的猛兽?

一个人一生中要经历多少困境和不幸,我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少年派观后感 篇10

《少年派奇幻漂流记》电影导演是李安导演。他是唯一一位得到 过奥斯卡电影最好影片奖的中国人。他就用这部影片,讲了那么一个怪异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印度尼西亚少年派和父亲、母亲、哥哥乘船住在其他国家。在中途,发生了海难。仅有一只老虎、一只梅花鹿、一条狼狗、一个大猩猩和少年派逃来到小救生船上。刚开始,老虎没出面,它一直藏着。在狼狗咬去世了梅花鹿和大猩猩后,老虎蹦出来咬去世了狼狗。少年派为了更好地让老虎不要吃自身,每日必须想尽办法给老虎进食。之后,派和老虎赶到了一个海岛上。海岛上面有许多 蓄水池,蓄水池的水大白天是谈水,夜晚是海面,人掉入会无缘无故地去世。派就和老虎离开海岛,飘流了227天以后,她们来到岸边,老虎头都不回地跑进了山林,派也获救了。

这个故事难道说就是这样完毕了没有?都还没呢!在船难商业保险员的逼问下,派又讲出了另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很惨忍:逃到救生船上的沒有小动物,是4个人。这四个人是水手、主厨、派的母亲以及派。主厨杀了水手和派的母亲,派又杀了主厨。派一个人飘流了227天来到岸边。

少年派遇到的奇异生物 篇11

孟加拉虎

影片中少年派的最好伙伴是孟加拉虎。孟加拉虎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雄性孟加拉虎包括尾巴在内总体长为2.7~3.1米,体重200~300千克;雌性虎体型较小,总体长为2.4~2.7米,体重100~180千克。孟加拉虎主要生活在孟加拉和印度,在尼泊尔、不丹和中国也有少量分布。虽然影片中的孟加拉虎被迫食鱼,但是它的日常食谱里并没有鱼,主要食物是鹿、羚羊和野牛等素食动物。在饿极了的情况下,孟加拉虎也捕食其他肉食动物。

目前,孟加拉虎野生总数约4 000多只,在中国境内仅30多只,被世界保护联盟定为极危动物,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过,人工饲养的孟加拉虎却很多,总计有3.2万只。影片中与孟加拉虎相关的情节其实是由4只虎的镜头剪辑而成,它们都是人工饲养的,3只来自法国,1只来自加拿大。

缟鬣狗

通常我们以为鬣狗只产于非洲,其实在亚洲也有分布。生活在印度的是缟鬣狗,影片中捕杀斑马和红毛猩猩的就是这种鬣狗。缟鬣狗体长约1~1.5米,体重40~70千克。它们的颚和牙齿特别强健,可以咬碎大骨头。有时群居,有时独居,白天和黑夜都可以活动。缟鬣狗不像孟加拉虎那样喜欢吃“生鲜”肉食,而是主要吃腐败的尸体,或是捡食孟加拉虎等猛兽吃剩的肉骨头。

红毛猩猩

最先出场的几种动物中,有一只雌性红毛猩猩。红毛猩猩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灵长类动物,被人们视作世界上“最憨态可掬”的哺乳类动物。红毛猩猩通常过着小群居生活,母猩猩带着数只小猩猩,而雄性则独自散居在附近。目前,它们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部分地区,野生总数不到3万只。多年以来,红毛猩猩不断地被人从树林中捉出来驯养成宠物或马戏团演员。专家预言,如果不加以保护,在2020年之前,红毛猩猩可能会灭绝。

飞鱼

在一群金枪鱼的追捕下,数以万计的飞鱼掠过少年派所在的海面。影片中的飞鱼场景令人难忘,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为了逃避大鱼捕食而出现的飞鱼成群结队在海面上飞行的场景。飞鱼是个大家族,全世界飞鱼品种超过100种。这些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目前,飞行能力最强的飞鱼滑翔距离可达400米以上,时速可达70千米,最大离开水面高度6米。影片中追逐飞鱼的是一大群黄鳍金枪鱼,其中一条误入救生船,引发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的争抢。

发光生物

在影片中的夜晚,海面像星空一样明亮,这是因为不少海洋生物发出了迷人的荧光。虽然现实中的海面在夜晚没有那么明亮,但是的确会出现不少发光生物。令海面出现成片亮光的是一种鞭毛藻,它们体内有独特的蓝色荧光基因。影片中还有一些星星点点的荧光,则是由发光水母发出的。发光水母之所以能发光,依赖的是一种神奇的发光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遇到钙离子,就能发出较强的蓝色光。其实,海洋中许多浮游生物都能发出荧光,只是它们大多不像鞭毛藻和发光水母那样喜欢十分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座头鲸

影片中出现了一头小山一样的座头鲸,它跃出水面时产生的巨浪掀翻了少年派自制的浮筏,导致救生食物全部跌落海中。座头鲸是一种大型鲸类,成体长超过10米,体重可达25~35吨。现实中,座头鲸最引人注目的也是类似影片中的跳跃行为,它们可以全身腾空跃出水面,落下时会激起巨浪。它们这一行为的目的还不十分清楚,这可能是它们生气的表现,也可能是以巨大声音吸引异性,还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除去体表的死皮和寄生虫。

狐 獴

在影片中作为少年派的中转岛上,有数以万计的狐獴生活在那里,它们居然在吃鱼干。现实之中,狐獴只生活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中,迄今还没有在哪个小岛上发现有这种生物。它们主要吃虫子,也吃蜥蜴、蛇、鼠等小动物。

影片中的狐獴夜晚栖息在树上,而现实中的狐獴也是白天活动,夜晚则栖息在自己挖掘的地洞中。狐獴喜欢群居,往往几十只一群,但是尚未发现成千上万只一起活动的现象。狐獴四肢修长且喜欢站立,显得姿态十分可爱,其实它们保持站立姿势主要是晒肚皮。

印度榕树

少年派无意间漂到了一个浮岛上,这个浮岛的地面是由巨大的印度榕树的根组成的。初上岛时,少年派挖掘出榕树的红色嫩根狼吞虎咽起来。在现实中,人们常常食用的部分是榕树的果实和嫩枝。榕树的块根虽然也含淀粉,但是其纤维质外壳令人望而生畏,而气根可用来制作清热解毒的药物。

观少年派 篇12

一、画面语言营造艺术美感

画面是影视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 是影视作品用以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影画面是多种语言因素的复合体, 灯光、色彩、构图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的画面语言, 它们不仅能够再现客观现实, 而且还能够表现作品的主观内涵。

1. 灯光——渲染艺术氛围

光是影视画面视觉造型的基础, 它不仅可以满足曝光需要而必须提供的照明, 还能揭示被摄对象的空间范围和透视关系, 达到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光的性质是决定物体造型力度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 “直射光, 明暗反差较大, 阴影明显, 通常用来表现男性的、有力的、动态的形象;散射光, 明暗反差较小, 阴影被弱化, 往往用来表现女性的、柔弱的、静态的形象。”1在《少年派》中, 暴风雨突如其来, 电闪雷鸣, 浪潮一波又一波地袭击着救生艇上的派, 沉船上的灯若隐若现, 直至渐渐消失在大海深处, 派之前所有体验过的人生皆消失无踪;当暴风雨过去, 灿烂的太阳光铺满了半个银幕, 水天一色, 只留下派渺小而孤单的背影;当派漂过寂静的蓝色海面时, 海底的水母轻盈的跳着, 星星在天空和海面之间闪烁着暧昧的光亮, 神奇的景象又将人们带入虚幻般的梦境, 淡化了灾难和恐惧。这些场景中的光有力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同时也创造出了与影片内容相符的基调。

2. 色彩——传达艺术内涵

色彩作为一种画面的表现手段, 它不仅还原了现实世界真实的颜色, 还表达人物和创作者的主观感受, 渲染特定的环境和气氛, 创造作品的象征意味。2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摄影表达的艺术内涵。在色彩的三要素中, “明度对比”在色彩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 影视画面通过色彩的明度可以呈现作品的层次、体态、空间关系。在《少年派》中, 每一幕场景中的色彩都动人心扉, 如当船难发生时, 海水像墨一样猛烈地吞噬着救生艇;当雨过天晴, 风平浪静时, 泛红的太阳光散铺在太平洋上;晨星满空的夜晚, 一条座头鲸一跃而起, 划过一道妖艳的蓝绿色弧线。这些画面都充满着奇幻色彩, 可以生动地表现幻觉, 回忆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情调, 引起人们与生活体验有关的不同联想。黑色暗示灾难, 红色预示希望, 蓝色代表美梦, 不浓重、不夸张、不绚丽, 但很出彩, 完全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壮观奇美之中, 使画面超越了景象领域, 从而触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3. 构图——现实与艺术的融合

影视画面的构图是对各视觉元素和造型元素有效选择、取舍、排列与组合的手段。“构图就是要在无线空间中寻找具有视觉价值的美点, 以形、光、色的方式汇集于画面中, 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 激发观众产生情感, 并由视觉快感上升为心里快感。”3它是影视画面造型和审美艺术的体现。《少年派》中, 无论是片头画面中草丰林茂, 各色鸟儿翩然飞舞, 各种动物姿态各异的动物园美景, “妈妈纪”畅游法国泳池时天水一色的浪漫与优雅, 还是轮船沉没时以及海上漂流时狂风巨浪的震撼, 海面上波平如镜时的落日以及夜晚浮游生物形成的荧光海洋, 每一帧构图都美得让人心醉神迷, 仿佛人们与派一起在的海面上没有尽头的漂流着, 无限的碰触艰险、无限的挣脱束缚, 无限的靠近信仰。通过这一幕幕的意境, 影片将人物发自内在的坚强与烟雨浩瀚的奇特景观相融合, 诠释了一种多元的艺术美感。

二、镜头语言传递艺术体验

罗伯特·考克尔认为:“电影的形式可以简化为两个基本要素, 每一种要素都能以大量不同的方式来使用, 即镜头和剪辑。”4也可以说, 电影通过镜头的组接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镜头语言传达着不同的艺术效果。

1. 空镜头——抒发艺术情感

空镜头指影片中自然景物或环境描写的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 具有说明、暗示、象征等功能, 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 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导演在《少年派》中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空镜头, 如各种奇异的动物惟妙惟悄, 让故事轻松而温和的缓缓叙述, 这不仅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大自然的寂静与和谐, 同时又预示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疯狂与混乱。当派和老虎在大海上将死不活时, 他们遇见了充满生机和绿意的小岛, 那有无数份满足老虎的口粮——狐獴、有食用类植物、有淡水天池。夜晚,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狐獴上树老虎上船, 天池的水夜间泛酸腐蚀鱼类, 莲花中却包裹着一颗人类的牙齿。这些空镜头的交叉为故事展开后抒发人物情感和营造意境起了重要作用, 更形象地表达了导演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敬, 以及对信仰的追求和向往。

2. 特写景别——烘托细腻感情

特写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 因其取景范围小, 画面内容单一, 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 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 起到强调和凸显拍摄对象的艺术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 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 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写镜头有:其一, 老虎的每一只爪子都像刀一样锋利, 弱小的派竟用木棍向老虎示威, 并最终驯服了这只老虎;其二, 影片最后, 老虎跃入丛林隐没, 镜头故意停留了几秒, 似乎预示着它将回头一望, 但无论派怎么样呼喊, 终究都没有得到老虎的一次回眸相视。“这正是李安电影传递给我们的东方哲学的神韵:人不可能完全征服或了解自然, 只能学会与自然共处。”5在几乎没有什么对白的人虎漂流的过程中, 特写镜头揉进了导演的意志和思维, 让观众看到了派的纯真、恐惧与坚强, 使影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 蒙太奇——阐释艺术韵味

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在影视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电影制作中, 按照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情节, 先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创作构想, 把这些不同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在一起, 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及各种节奏等功效, 从而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这即是蒙太奇。6有人甚至称“电影即是蒙太奇的艺术”。在《少年派》中, 从成年的派与作家的交流, 到派的少年时代, 轮船沉没、海上与虎的奇幻漂流、最终老虎消失, 派获救, 再回到成年的派与作家的谈话。“电影避免了宏大叙事, 既遵循了传统电影单线性叙事这一种经典的叙事方式, 又实现了作品的叙事创新, 自如地融合了平行倒叙与交叉的叙事模式, ”7让观众事先了解了派年少时的一段海上漂流的经历, 后又给出第二个故事:我、妈妈、厨子和水手一起上了救生艇, 厨子杀死并吃掉了水手, 又因为争执杀死了妈妈, 后来我杀死了厨子并且一直活了下来。导演在处理现实与回忆的转化时游刃有余, 扣人心弦, 不断地引发观众的追问和思索。

三、声音语言抒发艺术情怀

声音语言影视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形态, 其在电影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人物说话、音乐、音响效果。它不仅能够营造更真实的仿像世界, 还可以增强影视作品的在传情及表意方面的感染力。

1. 人物说话——传达美妙情怀

人物说话包括对白、旁白、独白等, 相比音响和音乐, 人物说话的知觉传达不仅仅是声音物理特性方面的, 还有语言语义方面的, 而后者较容易引起观众的心理反应。在特定画面环境中的人物说话都具有一定的内涵, 它能够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塑造人物的性格, 进而推进故事情节。例如《少年派》中, 暴风雨突降, 海浪疯狂地袭击着派, 每一次他都拼尽全力的游到救生艇上, “我失去了家人, 我失去了一切, 我臣服, 你还想要什么?”这一呼喊与之后他和老虎互相示威时的喊, 都喊出了他的恐惧、无助、痛苦和挣扎, 同时也表现了在理性与非理性纠缠下的派的纯真。成年的派与作家对话时, 派说:“我猜, 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 但遗憾的是, 我们却来不及好好道别。”其语调中饱含了他的成长、思索和回想, 使影片逐渐式的接近导演传达一种情怀——信仰。

2. 音乐——蕴含艺术情殇

电影音乐指背景音乐和主题曲, 与纯音乐作品相比, 它参与调控影片整体叙事的速度与节奏, 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和抒情性。它在电影中与其它视听元素相互作用与补充, 共同作用于观众的视听器官, 并使其产生联想与幻觉, 构筑起银幕的视听时空。它如感情一般, 有时波涛汹涌, 有时风平浪静, 会狂暴, 也会安静。《少年派》中的配乐也是非常精彩的, 大量使用微分音等典型的印度音乐元素, 如God Storm、The Island、The Second Story等以及主题曲Paradise, 它们都以不同的音乐节奏和声色与影片的画面和情感紧密的衔接, 旋律十分精致, 使影片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当音乐响起, 人们逐渐进入到故事发生的那个大环境中, 似乎一切都赋予了意义。它通过营造情感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 同时也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导演的意志、风格和情感。

3. 音响——感知艺术魅力

音响往往具有写实化的特征, 主要用来表现客观的环境和声场, 烘托某一场景的情绪基调, 推动着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 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如在《少年派》中, 派与斑马、猩猩、鬣狗在救生艇上漂流, 鬣狗咬死了猩猩, 突如其来的一声虎叫, 震撼到了全场的观众。影片采用了杜比全景声 (Dolby Atmos) 进行混音和放映, 飞鱼“吱吱”的叫声, 狐獴的“唧唧”声等, 自然逼真, 在现实与回想之间, 让观众跟随着派一起经历海上奇幻漂流, 使影片具有更强大的情节表现能力。此外, 电影中还使用了大量印度民族乐器, 如印度竹笛, 波斯奈伊笛以及印度式的锡塔尔琴, 老虎的情节则是波斯奈伊笛独特神秘的木管音色, 这种将电影故事的文化背景都以音乐处理方式, 使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相互融合, 让观众得到极大的审美享受。

一部优秀的电影堪称为一件艺术品, 在呈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 电影的视听语言不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简单相加, 图像和声音的集合便产生了诸种元素的相互融合的整体艺术效果。李安将最新的3D技术引入了充满奇幻冒险的《少年派》, 进而将观众带入视觉听觉甚至知觉的多重体验。《少年派》这部影片似乎是在讲述人与虎相伴的“鲁滨逊漂流记”, 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唯美的视觉奇观。但在影片的结尾, 派又同构了故事的第二个版本, 让227天的奇幻漂流瞬间变成一个寓言, 其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越发耐人寻味。小孩子会陶醉于片中的3D技术呈现的各种动物和大自然的美景, 而大人们则会透过一人一虎大洋漂流的故事, 思索背后的深意。导演没有摆弄镜头炫技, 只是平实大气地演绎独具特色的人情世故, 拼尽全力为观众制作出了一部富于东西方人性色彩的电影。笔者无意说这部电影完美无瑕, 但不得不要承认这也是一场唯美艺术的盛宴。

注释

11 .邵清风, 李俊等著.视听语言[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1版, 第52页.

22 .3.李杰, 王骏编著.影视画面分析学[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年, 第105, 159页.

34 .[美]罗伯特·考克尔著, 郭青春译.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43页.

45 .王婧.从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挣扎到世界中的栖居——论李安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 (6) .

56 .傅正义著.影视剪辑编辑艺术[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68-69页.

上一篇:社会实践报告-郑英下一篇:4.1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