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课后反思(精选9篇)
作为一个新教师,初上讲台,第一课便是《劝学》。对于古文,我一直以为没什么新的、有趣的的东西可以讲,只要把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便好了。于是,我就按部就班地把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像报答案一样地把这些知识点讲给学生听。上完《劝学》后,我又接着上了《师说》,连着上两篇古文,学生都有点厌倦了。由于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以致于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后来,在与老教师的交流中,我发现,有经验地老教师们都是先上一篇古文,再在中间穿插上几篇现代文,然后再上古文。这样,学生可以缓解一下,教学效果也会变好。
另外,在听了新老教师的几节课后,我发现有些教师的古文课很有趣,很吸引人。既然他们可以把古文上得如此有趣,为何我却不能呢?今后我得多跟新老教师交流,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让学生学得有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或许是受到了他们的启发, 或许是为了印证他们的观点, 在“全国第六届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 我准备“以身试法”, 执教小古文《豺烹羊》, 尝一尝它究竟是个什么“味”儿。
《豺烹羊》这篇文章是《意拾喻言》的开篇之作, 问世于晚清, 深受读者喜欢。这样一篇“不同寻常”的文章, 我们的孩子们究竟学什么、怎么学呢?
通过数易教案, 反复试教后, 我逐渐领悟到小古文教学要把握好三个“准确”。第一, 准确认识文本特点:短小、生动、活泼。第二, 准确了解学生学情:新鲜、有趣、难懂。第三, 准确运用教学方法:读中生趣、读中解疑、读中悟情。“读”是小古文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一言以蔽之, 曰“多读”。于是, 我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三大“多读”策略:文白对读、教师范读、游戏玩读。
策略一:给孩子一根拐杖———文白对着读
例文虽浅, 但孩子阅读起来并不简单, 因而要借根“拐杖”扶一扶, 这根“拐杖”就是文白对读。先读二年级上册的白话课文《狼和小羊》, 重温故事;后读《意拾喻言》中的文言课文《豺烹羊》, 了解大概意思。
为什么要设计文白对读?其一, 降低难度。先读白话文, 可以帮助孩子在阅读小古文的时候, 化解困难, 破除障碍, 避免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其二, 强化对比。同一故事, 两种表达方式, 可比性很强。通过对读, 淡化内容, 重点关注小古文的表达方式, 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其三, 激发了兴趣。因为通过文白对读, 孩子们觉得一下子就学会了, 树立了学习信心, 触发了阅读动机。
策略二:给孩子一个榜样———模仿跟着读
对于初读小古文的孩子, 教师的现场范读尤为重要。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 文言文独特的节奏音律萦绕在孩子的耳畔, 悄悄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如, 诵读第一句“乃强责之曰”, 如果不注意停顿, 很容易错读成“乃/强责/之曰”, 而正确的读法是“乃/强责之/曰”。又如, 诵读“该杀”一句, 起初我读得很快, 很干脆, 感觉不太满意。于是变换读法, 怒目圆睁, 手指小羊, 故意将“该”和“杀”之间拉长两个节拍, 读成“该———杀”, 在这样的诵读中, “豺”的阴险狡诈就呼之欲出。
为什么要重视教师的范读?语音是口耳之学, 出于师之口, 入于生之耳。说一千道一万, 不如亲自读一遍。一句一句读, 一遍一遍听, 口口相传, 声声入耳, 这也是孩子习得文言文语感最传统、最本真的规律。强调现场范读, 是因为课堂是个“场”, 教师语音、体态与孩子在这个“场”中相互碰撞、期待、倾听、欣赏、交融, 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增强了示范效应。在小古文教学中, 教师要精于诵读, 敢当孩子模仿的榜样。
策略三:给孩子一个舞台———游戏玩着读
古人云:“入乎耳, 箸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只有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孩子才能倾心投入。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情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要重视文白对读和教师范读, 小古文教学中要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 让孩子在玩中读。教学中, 我依据《豺烹羊》文言内容, 将其设计成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如“演一演”“辩一辩”“讲一讲”等。
【关键词】小古文 课文 读写 链接
经典小古文,宛如美酒,醇香而味久。不与它碰撞,是多么可惜!“一课一小古文链接”,笔者的策略是找到小古文与课文相链接的点,链接与课文内容或形式密切相关的小古文,打破一节课啃读一篇小古文的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空间,借小古文(以下标题简称“文”)之石,攻课文之玉:开掘课文的深度,夯实课文的效度,点染结语的亮度,体会遣词的精度,焕发课文的热度。
一、以“文”解读,开掘课文的深度
【教学片段1】《夜书所见》链接小古文《秋》
古诗《夜书所见》,有的是萧萧梧叶,传递诗人寂寞的心情;有的是江上秋风,触动诗人思乡的情绪。其实何止梧叶送寒声,何止秋风动客情啊?笔者让学生用“( )送寒声,( )动客情”的句式说一说还有哪些秋景传递诗人的孤独之情,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七嘴八舌,但总少了点诗意的含蓄,多了些白话的直露。于是,笔者趁机链接学习小古文《秋》:金风瑟瑟,红叶萧萧,孤雁排云,寒虫泣露,良用凄切。可爱者:云剑长空,水澄远浦,一处冷轮,皎皎碧落间,令人爽然。
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带拼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去掉标点读,竖列读,繁体字版本读)之后,适当解释个别词意,提问:“读了小古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秋景送寒声,动客情?由小古文联想到的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至此学生有些感觉了,吟出“金风瑟瑟送寒声,红叶萧萧动客情”“落叶纷纷送寒声,明月皎皎动客情”,吟出“寒虫泣露送寒声,江水滔滔动客情”“孤雁呜呜送寒声,炊烟袅袅动客情”。……
古诗语言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品小古文,引领学生联系已有的经历,由小古文的见,搜寻隐含的忆,解读古诗丰富的内涵。这时候的“说”已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是学生与诗人间产生共鸣的催化剂,它让简短的诗句变得丰盈,让诗人思乡的情感愈加浓烈。
二、互“文”引读,夯实课文的效度
【教学片段2】《爬天都峰》链接小古文《黄山游记》
学习《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链接《黄山游记》中与课文同写天都峰高峻险的一句:“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后,师生接读。
师(引读):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古人不禁感慨——生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师(引读):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课文句子)带着疑问,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生同样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师(引读):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课文句子)我爬得上去吗?怀着犹豫,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生还是接读《黄山游记》中的这一句。
学生读到天都峰的高峻险时,引小古文相映、照应、穿插于课文。教师再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渲染带路,创生语境,用课文语言引领学生在语境中以声解义,反复涵泳小古文。学生在小古文与课文的双重语境中,互文互见,激活了他们对天都峰高险峻意象的想象,夯实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同时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增厚也有莫大的益处。
三、用“文”点睛,点染结语的亮度
【教学片段3】《奇怪的大石头》链接小古文《学贵有疑》
在学习《奇怪的大石头》一文的结尾时,教师总结课文: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蕴含着大价值。这正如古人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
结尾以小古文结课,带领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进一步感悟疑是发现发明的源头,使课文的生命得到彰显,跳跃出来,点染了课文结语的亮度。
四、依“文”仿写,体会遣词的精度
【教学片段4】《金色的草地》链接小古文《芦花》
课文《金色的草地》的学习暂告一段落,小古文《芦花》在芦花漫天轻盈飞舞的PPT背景中赫然展现: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教师引导道:“轻轻读读,《芦花》跟你呢喃了什么?”学生摇头晃脑,温婉自然,反复诵读,读出了芦花纷飞飘扬的美妙意境。此时仿写小古文的火候到了:“请大家联系《金色的草地》,仿《芦花》创作《蒲公英》,来赞美可爱有趣的蒲公英。”有学生略沉思,动笔写下:“草地多蒲公英,夏日开花,一片金色。夏风吹来,花飞如金。”教师快速把它敲至电脑、投影,与学生一起推敲这首《蒲公英》。
生:蒲公英中午开花才是金色的,应该改成中午开花。
生:蒲公英飞起来的是绒毛,像降落伞,花飞如伞才对。
生:大片蒲公英开花,像满地黄金,我想把一片金色换成满地黄金。
生:蒲公英是夏日中午开花,应改成夏午开花更好。
就这样,经学生们斟酌后的《蒲公英》出炉:草地多蒲公英,夏午开花,满地黄金。夏风吹来,花飞如伞。
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仿小古文改编课文,以一种全新的样式诠释课文。这种形式的推敲、仿写有一箭双雕之效。写作前学生必须再去熟悉课文;写作后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对文言文有一定的感觉,感受到文言文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精辟之处。
五、“文”白互读,焕发课文的热度
【教学片段5】《盘古开天地》链接小古文《盘古开天地》
师: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老师读小古文,请同学们对应读出课文,看看自己是否理解小古文的大意。
师:天地混沌如鸡子。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生: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天地开辟。
生: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生: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
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改编自小古文《盘古开天地》,既是改编,必然有其共性之处。文白对读,是最不费口舌的感知文意的方法,既避免了小古文说文解字的枯燥感,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其他如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寓言故事《狐与葡萄》等,采用文白对读的方法,都能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走进小古文。
借小古文之石,攻课文之玉;借两者能链接的点,将小古文的美带到现代汉语中,将对现代汉语(课文)的感悟在小古文的咀嚼中更深入一层,充分汲取小古文与现代汉语的馨香。
参考文献:
[1]朱文君.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2.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第89课《塞翁失马》教学实录
(适合小学五年级)
【课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实录】
听过这个故事吗
师:(板书“塞翁失马”)同学们,听说过“塞翁失马”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呢?
生:从前有个人,家里走失了一匹马,别人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是好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家的马带着别人家的马回来了。大家都来向他祝贺。他说,这是坏事。后来他的儿子骑马时摔断了腿,别人又来安慰他。他又说,这是好事„„ 师评价:看来你知道得还真不少呢!
试着读读这篇小古文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古文版“塞翁失马”。同学们有信心读好吗? 生齐声:有!
出示《塞翁失马》前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请你们轻轻地练习读,把认为难读的字词标出来。生:(自由读、圈点)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我也跃跃欲试。给我一次机会来读好不好?你们要听仔细,特别
是你们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一定不能放过,还可以给它注注音。师范读
师:听老师读过后,你们能比刚才读得更准确、流利吗?再试试看。生练读
师:我们分分工怎么样?这段话有六句,我们请六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好吗?(分句个别读,正音)
师:同学们都能把句子读准读顺了,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教学印象:小古文《塞翁失马》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讲显得有些“难”——音难读,句难通。所幸的是建立在已知的白话故事基础上,难度有所降低,再加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练习朗读,并自告奋勇读给孩子们听,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孩子们读来兴致盎然,勇于挑战的氛围已然滋生。】
这到底是祸还是福呢
*理解“善术”者心理
师:读古文故事,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不行,我们要是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就真的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靠自己和集体的智慧读懂它吗? 生:有!
师:好,有志气!读故事,要从读课题开始,你能读好课题吗? 生读课题
师:怎样的人被称为“翁”?(年老的男子),人们为什么称这个人为“塞翁”呢?你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吗?
生:我从“近塞上之人”知道。
师:真会读课文。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表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父”,父,在这里要读第三声。这里就是指塞翁。这个人有什么本领呢? 生:我想应该会马术吧。
师:你觉得这个人在马术方面的技艺怎么样? 生:他的技艺一定很高超。师: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的?
生:我从“善”看出来的,善,就是善于,擅长
师:真好,你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词语,很会学习,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大家这个人的
马术特别高超吗?
生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师评价:读得真棒,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擅长马术的人英姿飒爽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一个个神情严肃,声音嘹亮)*感知“祸福”间转换
师:善术者对于自家的马,一定是—— 生:视为宝贝!生:爱护有加!
师:是啊,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生:他家的马跑了!生:他家的马丢了!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齐:马无故亡而入胡
师:你们很能干,“亡”在这里,确实是丢失的意思。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这人把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是现在马没有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 生:坏事!
生:让人难过的事!
师:你们能用课文里的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不约而同地):祸!
师:是啊!这个故事里,大家认为是“祸”的,除了“失马”,还有一件什么事? 生(说不上来)
师:没有关系,请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找一找,一定能有所发现。生(自由读)生:我知道!还有一件事是他的儿子腿摔断了,我是从“堕而折其髀”看出来的!师:是啊,“堕”就是摔下的意思,古人把大腿叫做“髀”。这家人遭遇了失马,儿子又断了腿,你会怎么想?
生:我觉得他家太倒霉了。生:我觉得他家太失财了。
生:腿断了,行动不方便,一定很痛苦。我很同情他们。师:是啊,我们都认为,这两件事都是—— 生齐声:祸!
师板书“祸”
师:塞翁的亲朋好友也认为这是“祸”,于是都去—— 生:安慰他
师:哦,好一个“安慰”他!文中的哪一个词是安慰的意思呀? 生:吊
师:面对失马的塞翁,大家会怎么安慰?面对儿子摔断腿的塞翁,大家又会怎么安慰? 生:大家一定会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太难过了。
师:我们也来穿越一回——能学着古人说话的腔调说这句话吗? 生思索(笑着)说:汝勿难受。
师:好像生硬了一些,能再加个字,让话说得委婉些吗? 生:汝请勿难受!(师生都钦佩地笑了)
生(皱眉):汝遭不幸,吾必同情。生(痛苦状):鄙为尔苦
生(摇头晃脑作悲痛状):苦哉,苦哉,不可言传!众生大笑
师:真是性情中人啊!但是塞翁是怎么看待这两件事的?请你们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生(用笔圈划,小声读)
生:塞翁认为这两件事都是福!他两次说了“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何遽”是“怎么就”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怎么就不是福呢? 师:这两句话分别在说什么事呢?
生:第一句是讲“失马”,第二句是讲儿子“断腿”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不简单哪!塞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若无其事 生:不以为然
生:笑着、捋了捋胡子„„ 生:胸有成竹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短短十四个字,却给我们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小古文的
魅力啊!请大家练习朗读、加上动作表演,然后我们请同学上来表演。生练读,师指导
师读旁白,大多数学生扮演前来安慰之人,面露痛苦纷纷曰:“哎呀,真不幸啊,这么好的马就这样没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这匹马是你多年的伙伴,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训练这匹马,你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经历啊!再训练一匹,”“塞翁”捋着胡子笑言:“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塞翁说“失马”是福,对吗?(师板书:福)
生:塞翁说对了!我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看出来的——过了几个月,那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别人的马。
师:心爱的马突然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一匹别人家的好马,如果得马的人是你,你会怎么样? 生:我会喜出望外。生:我会欣喜若狂。
生:兴高采烈,家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师:是啊,塞翁的亲朋好友也这样高兴,他们都来祝贺。可是塞翁却说—— 生齐:此何遽不为祸乎?
练读、表演:师读旁白,全班同学做兴高采烈状,纷纷祝贺,独塞翁一人忧心忡忡道:“此何遽不为祸乎?”
师:事实再次证明,塞翁的话是对的—— 生:是啊,他儿子的腿摔断了!
师:孩子们,“祸福”两字,仅仅只是一对反义词吗?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看出来了,有时候祸会变成福,福也会变成祸。
师:你是一个“善思”者,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同样的道理,古人是这样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能相互转化,好事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话—— 生齐读
师(在“祸福”两字之间画上互相转化的箭头)那么儿子的脚摔折这件祸事之后是不是带来了“福”呢?让我们继续读下去。(出示后三句: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生自由读
师:带来福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父子相保”看出果然是福!
师:胡人大入塞——这是怎样的场景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生观看录像(两分钟)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很惨,真是家破人亡。生: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生:抵抗的士兵大多数死了,惨不忍睹。
师:说得好,你从古文中那个词看出“大多数死了”? 生:死者十九。
师:这真是国之殇,家之祸啊!让我们一起读——
生(神情严肃)齐读: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师:这几句话,让我们领略了刀光剑影的残酷,感受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但是塞翁“父子相保”的幸运让我们不禁钦佩塞翁的智慧——面对生活,塞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是那么从容淡定!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塞翁失马”—— 生齐读(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塞翁的故事总能让我们忆起这句话——(引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师:让我们再次一起来读这句话,把它牢记在心。生齐读、背诵
【教学印象:让孩子诵读小古文,应该从以往的“文白对译”老路上跳出来。这部分教学,“趣”字当头,以“读”为主,引导孩子在“读读”“想想”“猜猜”“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文言的韵律,领略文字背后涵盖的意蕴。孩子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被点燃,朗读与思考中,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交织,“熟读成诵”则水到渠成。】
要是我们身边多一点“塞翁”就好了
师:岁月的长河,卷起文化的浪花。多少年来,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演变成了一个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常常用它来劝慰别人淡定看得失。你们能举相应的例子谈谈吗? 生1:上次我奶奶去菜场买菜的时候,自行车不见了,她很难受,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来安慰她。现在我知道了——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劝她,她一定会重新露出笑容。生2:前几天听我姑婆说,她一起搓麻将的朋友赢了钱,高兴得不得了,突然就晕倒了,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生大笑
生3:当同学因考试考得好而洋洋得意,或者因为考得不好而垂头丧气的时候,我也可以真诚地劝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精彩的典故在我们的生活中洋溢着盎然的生机;我们的生活也因丰富的典故而多姿多彩!像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条,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些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品读故事,积累成语,就是继承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希望你们课后能搜集这些故事,读一读,相信你们会有不小的收获。【教学印象:塞翁虽然是故事中的人物,但引得我们好一番深思。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更需要“塞翁”吗?当孩子们自告奋勇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时,课堂气氛再次推向了高潮——原来我们的小古文是如此有趣,不仅让我们读到字字珠玑的文字,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生活的大门。这时候教师推介典故,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开拓了另一方精彩的天空。】
【教学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掌握波音和八分休止符的用法。
2、能力目标:用流畅的气息,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以及用不同的音乐手段表现音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4.重点难点:
(1)、在听、赏和演唱活动中,来进一步体验感受音乐情感及表现音乐的方法和手段。
(2)、准确掌握波音和八分休止符的用法。
课前准备:《小瓜棚》歌片、歌曲磁带,网上资料。
一、导入
大家好!伴着轻松的音乐,我们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我们随着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一起到“小瓜棚”里走一走,看看那里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并且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二、歌曲教学
1、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大家注意听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师:请大家打开书谁能朗读一下歌词,大家感觉一下歌词中的哪些字表现了歌曲的情绪?
生:(略)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字叫衬字,在这首歌中用地方性的语言作衬字,更好地表现了歌曲情绪。
3、师:我们已经熟悉了歌曲的音调大家再来听一遍歌曲,并且在心里默唱歌词。
4、请同学们随老师来小声地演唱一遍歌曲。
5、老师范唱歌曲。(学生评价)
6、学生分组演唱。(师生互评)
7、师:大家齐唱歌曲,并且感受一下歌曲的风格?
8、师:好!我们再来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这次我们要唱出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9、师:出示歌曲前两行曲谱,学生随老师演唱。
四、小结:
通过今天学习《小瓜棚》这首歌曲,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更加热爱生活,每天都能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小瓜棚》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热爱生活和具有鲜活个体的摇篮。反思《小瓜棚》的教学,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而能 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 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4]。宜先入南[5]。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6];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7],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8]。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9],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10]。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12],然涉险被创[13],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4],而欲以长计取胜[15],坐定天下[16],此臣之未解一也[17]。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8],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9],遂并江东[20],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21],其用兵也,仿佛孙、吴[22],然困于南阳[23],险于乌巢[24],危于祁连[25],偪于黎阳[26],几败北山[27],殆死潼关[28],然后伪定一时耳[29]。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30],四越巢湖不成[31],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32],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33],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4],中间期年耳[35],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36],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7]。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38]?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39],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40],当此时,曹操拊手[41],谓天下以定[42]。然后先帝东连吴越[43],西取巴蜀[44],举兵北征,夏侯授首[45],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46],秭归蹉跌[47],曹丕称帝[48]。凡事如是,难可逆见[49]。臣鞠躬尽力[50],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51],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52]。
【注释】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4]惟:助词。[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10]进趋:快速前进。[11]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16]坐:安安稳稳。[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18]刘繇(yóu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19]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时秦大将,在统一战争中屡建战功。[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26]偪(bì逼)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30]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32]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33]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35]期(jì寄)年:一周年。[36]赵云、阳群等都是蜀中名将。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丛)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38]图:对付。[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41]拊手:拍手。[42]以定:已定,以,同“已”。[43]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45]授首:交出脑袋。参见前注[33]。[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47]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失坠,喻失败。[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49]逆见:预见,预测。[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52]覩(dǔ赌):亦即“逆见”,预料。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竟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目前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好象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已一周年了,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江建中)
【解析】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年)。此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出征北伐颇有异议。表中分析当时敌我形势,指出讨贼的积极性与必要性,针对当时朝廷内部反对北伐的意见,用六个“未解”驳倒众议,独抒己见。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后出师表》的全部价值也就在此。表文情真辞切,激励人心。
【注释】
现在有人怀疑《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所写,只有《前出师表》才是他本人写的。不过,其内容还符合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那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传为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责躬,厉兵讲武,当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之时,他上此表请求再次伐魏。因为他第一次北伐时有一篇《出师表》,因此这一次的被称为《后出师表》。这篇《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写?历来看法不一。
东晋的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当然认为它是可靠的。但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 》引这篇《表》时却注明:“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他持论谨慎,不言其非,也不言其是,不过,他客观记述的情况,却能启发人们去怀疑《后表》的真伪。所以,清人钱大昭在《三国志辨疑》中就怀疑《后表》是后人伪撰的,他认为,习凿齿把它收进《汉晋春秋》欠考虑,陈寿《三国志》不载此文“极有卓见”。
经研究,部分史学者认为此文(《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写,而是后人伪托诸葛亮之名所写。(虽然大多数人仍认为此文确是诸葛亮所写。)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因为,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它不符合诸葛亮的风格.诸葛亮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类逃避责任的话.我觉得最有可能是晋朝人所作.当然这个人写《后出师表》时,陈寿已经去世,因为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提到《后出师表》,但有提到诸葛亮所做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
近年有人提出,《后出师表》应是诸葛亮所写。因为张俨与诸葛亮同时稍后,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很熟悉,如果《后出师表》为人伪撰,张俨不会不加辨别就把它收进《默记》。至于陈寿,因为不敢犯司马氏之讳,所以不敢把骂他们为魏贼的《后出师表》收入《三国志》本文。
但较多的人恐怕还是认为《后出师表》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比较而言,这一种意见理由充分一些。
《后出师表》所说的很多事情与史实不合。比如,它列数曹操的几次失利,如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祈连、僵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除南阳、乌巢、潼关几次遇险史书有记载,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又比如,《后表》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
这或者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或诸葛亮误记,但有一件事却不可能误记,即赵云之死。赵云是建兴七年(229)死的,他在第一次北伐中虽然失利,但未大败,更不至于丧生,他还被贬为镇军将军,这是退军以后的事。这是《三国志·赵云传》和注引《云别传》明确记载的。但上于建兴六年(228)十一月的《后表》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都已经死了。这个明显的漏洞很难作别的解释。
更主要的是,《后出师表》的行文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表》是上给后主的。诸葛亮这时尽管揽蜀汉大权于一身,他也清楚地知道后主窝囊无能,但后主毕竟是他的君主,而且他受刘备临终之重托,因此,他对后主一向是恭谨的,虽时时苦心劝谏,但措辞总是诚恳委婉,《前出师表》就是这样。不像这篇《后表》,开头就直说后主无能,当面指问:“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口气,更不像诸葛亮说的话。
诸葛亮一向有胆略,有抱负,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未出茅庐,他就自比管仲、乐毅,刘备请他出山,正是势单力孤,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却在这时为刘备画出了据荆州、取益州,以成帝业的宏伟蓝图。就在上《后出师表》的同一年,他上《前出师表》,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而他率军北伐,也有决心“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不到一年,在《后出师表》中,这一切全不见了,消沉、沮丧,列举的六条不解,都是对北伐缺乏信心。“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北伐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凡事如是,难可逆料”,只有尽力而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对前途悲观渺茫。这不是《前出师表》中那个诸葛亮的精神状态。
不像是诸葛亮写的,张俨为什么又收进《默记》呢?其实,张俨并不是一个严肃严谨的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周于礼仪、搞搞外交的人物,他的身份,他“博闻多识”的特点,使他能接触到很多别人不易见到的材料,但又不可能严格加以甄别。《后出师表》可能就是未加甄别就收入进去的一种。
《 猫斗 》
执教: 冯碧君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民国老课本,通过寥寥数语生动地描写了黄白两猫打斗时激烈的场面,语言极富有画面感。
教学目标:
1.理解古文意思。
2.通过朗读、表演感受两猫相斗的激烈场所。
教学重点:
理解古文意思。
感受两猫相斗的激烈。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意思。
感受两猫相斗的激烈。
教学准备:
(教师)ppt 作业纸题目
(学生)完成作业纸
教学课时:第 1 课时(总共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放风筝》激趣导入: 1.师大屏幕出示《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师:请同学们自己放声朗读。师:谁愿意读一读。(正音。两个生字的读音非常准确,板书:汝
吾)
师:还有哪个同学想读?(很棒!如果你能在我划线的地方停一停再读,效果肯定会更好!师范读,生齐读。)
2.师:通过刚才的朗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青草地上放风筝,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走。板书:吾-我汝-你)
师:可是文中明明没有出现我和你啊?你是怎么知道的?把大拇指送给你。师: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更好玩。可是时间长了有点无聊,我们在草地上还可以做什么,你能按照上面的格式说一说吗? 师:如果加上“吾和汝”,古代的我和你,会更好玩哦!
师:太有意思了。三()班的同学们也很厉害,不用老师帮忙,直接可以和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中心小学 精 品 教 案
古人对上话了。古代人写得这些比较短小、简单,甚至有趣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古文(大屏幕出示)学习《猫斗》
1.师出示题目:请大家读一读题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斗:打斗,近义词:打架)
师:猫儿打架,读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看来大家对猫斗充满了好奇,就让我们赶紧走进这篇小古文吧!
2.读全文,请1~2名学生朗读(断句指导)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通读。
师:①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如果能注意哪些地方要停一停,会更好哦!)
②再请一个同学。
师过渡:读得有进步!我相信大家学完这篇小古文后,会读得更好!
3.理解文章。① 出示: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师:谁想读?读了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师: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有黄色白色两只猫,在屋顶上打架。)赞一个。
师过渡:接下来你想知道什么?我们赶紧往下看。
② 依次出示:呼呼∕而鸣,师:谁来读?鸣是什么意思呢?小猫平时怎么叫的?(指名学一学)现在呢?小猫你为什么跟平常叫得不一样?(因为在打架)你现在的心情是?(生气、愤怒)谁能带着生气的情绪来读一读? 师过渡:其实小猫这有别于平时的叫法,是在用声音向敌方展示实力,除此之外,它们还是怎么做的呢?
③紧接着出示:耸毛∕竖尾,四目∕对射,师:指定学生读,你读懂了哪个词?小猫为什么要这样做?(它可能想告诉对方:-------你真了解小猫的想法)
师:现在你的对面就是一只黄猫,当它这么看着敌方时,你感受到了什么?(很凶,可怕)谁能读出小猫的凶狠、可怕?有比他读得再凶狠、可怕的吗? 师:看来同学们把这些词都读到心里去了。老师想请你们来演一演,谁想? 采访学生:小猫啊!你愿意让让你的对手么?
④出示:两不相下
谁来猜猜两不相下是什么意思?
4.指导读第一句
师:两只猫相斗不但有愤怒的吼声,还有生气的动作和表情,这样紧张的气氛你能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师范读、个别读、齐读)
师过渡:黄白二猫这样两不相下,可能斗了多久呢?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中心小学 精 品 教 案
5.出示:“久∕之”
师:就这样过了很久很久,出示:久∕之,朗诵。
师过渡:两只猫相持对峙了那么久,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我们来瞧一瞧。6.接着出示: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1)学生试读。
(2)结果怎样?(黄猫赢了,白猫输了。).(3)白猫是怎么输的?(稍微往后退了一退。)黄猫呢?继续追赶它。哪个字表示追?逐
接下来白猫做了什么?躲到了房间里,怎么躲过去的?哪个字表示跑?走,走在古代表示跑。
为什么白猫要跑呀?
躲避黄猫的追赶,于是它躲到房间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7.师: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猫斗》,相信同学们理解了这篇小古文,肯定能够读得更好!我们来一起来试一试——(出示全文)齐读。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8.故事的结尾是白猫输了,你们觉得白猫为什么会输呢? 生答:没有坚持。
师小结:同学们,像今天这堂课上两篇比较简明扼要、或有趣、或蕴含道理的古代人写得小文章就叫做----小古文。
板书设计:
猫斗
古代:吾
汝
逐
走
↓ ↓ ↓ ↓
我你
追
跑
教后反思: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次《猫斗》的小古文只试教了一次,就匆忙上阵。听了一堆老师兴趣昂扬的话语,我仿佛又找回了两年前支教前的自己,为了上好一堂课,不惜试教n次。其实在二稿修改好后,正式上课了,自己并没有找到在低段上小古文的正确方向。但是课后听了老师的话,我有这个信心,觉得自己是可以的。我也知道了,自己以后要做一个怎样的长者。
浅易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和瑰宝。学习浅易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
文言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七月是骄阳似火的日子,也是我们老师充电提升的最佳日子。就在暑假休闲时光,我有幸参加了上海“全国新经典大讲坛”,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我聆听了数名专家的讲座,感悟着,收获着和思索着。
朱文君老师做过语文老师、语文教研员,现任《小学语文教师》刊物的副主编,在编辑工作之余,坚持七年小古文的教学,独创了充满情趣,贴近儿童的小古文课堂,用实践证明了文言学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
再说说古文,古文也称文言文。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小古文是小篇幅,一般是小家小作,或大家小作,或名家小作;小古文是小故事,不是很深刻;小古文有情趣,很好玩;小古文半文半白,易读易懂。”
小古文其实在小语课堂上若隐若现,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些事古代文学作品的白话文,如《武松打虎》等文章,其文字本身就含有少许文言成分。语文课本语文园地中的“读读背背”出现的文言短句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们去拓展阅读。如《论语》的“言必信,行必果”,老师不妨让孩子们去读读《论语》的原文,感受语言的简洁和凝练。
一、学习小古文,可以传承传统文化
“小古文”教学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那是一种积累,那是一种品位,那是一种涵养。国学足以立品,足以践行经典,足以点燃性灵,足以润泽生命。
二、学习小古文,可以使语文课标顺利达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翻看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文的比例已经占到30%,其中文言文含量越来越高。而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颇多,文言片段或文言短句只是零散可见,小学语文教材在文言文上安排还是空白。小学生不提前接触古文,进入中学就会感到适应困难。所以小学阶段适当渗透小古文,加强衔接,减小坡度,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我们在教小古文时候,一定不要如中学教文言文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知识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们很怕学,教小古文大力提倡多读、多诵、多思。讲小古文一定要讲的有趣、好玩,就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轻松、愉快和享受。当然,“好玩”并非让学生在课堂上玩玩闹闹,而是通过有趣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感受到小古文有趣而且易学。小古文的学习一切皆从读中得。古文的声韵、古文醉人的芬芳,只有在一代代人的朗朗诵读中凸显光华,薪火相传。
其次,在学习小古文中,朱老师教我们要放权给孩子们,把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权真实地还给他们。他们在课堂上,运用读一读、猜一猜、想一想、演一演等学习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致。自己学习的发现和收获,都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成功。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猜一猜、想一想,这样耳濡目染地接受了文言的断句方式、节奏把握、构句形式、朗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不知不觉间,学生学会了正确断句,读出了节奏,学会了模仿说、模仿写,甚至学会了创新表达,收获到种种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感受学习的乐趣,习得基本的文言知识,这不就是用情趣来召唤小古文的到来吗?
第三,教学小古文一定要指导孩子们读好。如果我们把句子说得长短不同,有轻有重,声调高低起伏,再加上表情,动作,就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特点,也就能把小古文讲得绘声绘色了。
第四,教学小古文还可以引起孩子们更大兴趣是“文白互换”。朱老师在这里用了易懂的《扁鹊见蔡桓公》做例子来引导孩子们,激发孩子们阅读古文的强烈的意愿和兴趣。在我们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针对这篇文章,朱老师首先做了个新改编,让学生爱上这篇文章。
第五,教学小古文还可以采取“文体可互换”。这里朱老师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案例。但是就是这样一例子,却激起了孩子们情感的回归。孩子们听完老师的讲述,孩子们的文章几乎是一气呵成,并且在文中贴切地引用了孟子的话。看了孩子们的创作,朱老师毫不吝啬的夸赞孩子们:“孩子们,对于你们,没有什么不可以!没有什么做不到,只要你们想去做,就能创造奇迹!”受到这么给力的鼓励,孩子们对小古文的兴致就会更大了,学习小古文的劲头也更足了。
纵观整个朱文君老师的报告,不难看到出朱老师学习古文是本着从兴趣入手,由浅及深,层层扎实,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入心。朱老师经常挂在嘴上的是她的兴趣妙方法,她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们对小古文的兴趣,落脚点也是让孩子们对小古文产生兴趣,历经7年的研究和付出,她已经很好地做到了。
三、结语
名师和专家们的精彩报告,犹如盏盏明灯,为我们语文教学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深知,深厚的语文功底不是一日之功,但是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功底。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提升自己、历练自己。我也将踏着朱文君老师的足迹,去开辟属于自己的小古文的教学之路,带孩子们走入传统文化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小古文教学课后反思】推荐阅读:
小古文教学方法07-01
趣味小古文09-20
部编小古文10-31
小学小古文阅读12-16
古文《囊萤夜读》教学设计03-25
古文二则_教学设计_教案07-05
小古文的阅读理解01-08
古文教学活动化的几点思考11-12
古文练习初三06-13
古文阅读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