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教改革(精选8篇)

职教改革 篇1

深化职教改革 构建职教新体系[摘  要]本文论述了我国职教现状,指出保持职教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中职、高职的深化改革。其中,中职要着眼于整体搞活和体制创新,重点提出了六项改革措施,提倡中职向多元化、实用化的可操作方向发展,同时以社会需要来指导办学,以职教特色来建设教师队伍;高职则要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基本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完善来提高教学质量,使经过选拔的中职生在理论和技能上得到进一步的深造。作者在文中提出:构建职教新体系,加强中职与高职的紧密结合,形成职业教育模式的一体化和可分化,以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多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新体系

改革开放来,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教不仅为祖国建设大业输送了不少新鲜血液,而且为扩大就业面等作了不小的贡献。然而,面对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取代传统经济,原有的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高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职教从理论到实践都面临一系列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要按照“面向市场,需求拉动;横向沟通,纵向衔接;体制多元,模式多样”的总体思路,努力构建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职教新体系,以保持职教的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新世纪的战略高度看构建职教新体系的目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会议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职教作为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不会被淘汰,而且还将、必须加快发展步伐,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职高招生依然生源充足,在今年的职高直升生报名情况可见一斑,作者从负责招生的老师处了解到直升职高报名十分火爆。杭州市职高第二届技能节的成功举办,职高生大展拳脚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另一方面,对于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中等职教所培养的职高生在理论水平上明显不足,这在新形式下的招聘市场已明显显露出来,如果沿着旧有的职教模式的路继续走下去,那么此路将越走越窄,无论生源还是就业都将受到局限。 面对新世纪,职教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呢?作者认为“深化职教改革,构建职教新体系”已迫在眉睫,已有一定基础的中等职教和正在快速发展的高等职教都必须围绕这个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以形成一体化、科学化的职教模式,也只有这样,职教才能与国际接轨,再创辉煌。 二、职教新体系之一(必要组成)――中等职业教育 这部分教育承担两种职能:一是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是为高职输送合格学员。 1.着眼于整体搞活和体制创新  “落实职教发展的总体思路,关键在于要用新观念来主导我们的工作,要着眼于整体搞活,着眼于体制创新,从观念、思路到相关政策进行全方位反思,作出战略性调整。”  “新观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变消费性事业为基础性产业,坚持把职业技术教育当作基础性的特殊产业来办;二是变政府包办为“双管”齐下,地方政府在坚持办好一批示范性骨干学校的同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办职教(这在国外已屡见不鲜且卓有成效);三是变终结性教育为“双重任务”,中等职校既要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性人才,又要为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高等职院输送合格的新生;四是变“能力本位”为“以人为本”,改革中职课程设置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五是变“条块分割”为地方统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步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六是变选拔教育为普及性教育,中等职校要向所有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应届和历届初中毕业生开放,以实现“力争到,我市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的目标。 2.重点推进以下几项改革 (1)全面深化职教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对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职教的发展。现在,许多金融部门主动上门贷款,而许多学校不敢贷,怕背上“负债”的名声。对此,我们的学校要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学校办成规范化学校。我们可以借鉴“杭州大学城”的做法:由工行提供10亿元贷款为大学城“铺路”。 (2)全面推进中职布局结构调整,打破各类中等职校界限,统一规范校名,更名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制定统一的设置和评估标准,并合理保留中专的政策性和待遇。(目前已有不少消息表明:中等教育将只剩普高和职高。)在此基础上,按照等级评定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不同的等级将有不同的待遇,并隔一个周期复审,以形成良好的竞争秩序。   (3)大力推动集团化、集约化办学,积极倡导、支持组建跨地区和区域内的职教集团,就像浙大一样资源共享、优化结构。“据了解,目前,不少地区职校对加入职教集团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4)积极推进中职自考开考模式的改革,坚持个人自学、社会(含学校)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坚持按区域经济和社会对中级人才实际需求开设专业;坚持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须与够用为度;坚持拓宽专业面,实行学分制;坚持发挥国家对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功能。虽然自考在今后的主要方向在高等教育上,但通过作者在自考网站的工作了解到中等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5)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可操作的就业准入控制办法。  (6)积极推进中职教育设施和现代化,所有中职学校都要开设计算机课,重点职校要建立校园网,普及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吸收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3.确定相对合理的职、普结构比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高中段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职高与普高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结构比例的问题。从以往的经验教训和今后全省高校发展及全省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省教委认为,职、普结构比例大体控制在1:1较为合适。我们如果不抓紧抓好中职的发展,将要犯历史性的错误。当前,有的地方普高盲目发展,有的县(市)甚至把本来的中等职高改为普高,这是不应该的。从经济、社会角度来看,全省经济结构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方式转型,需要大量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安排使用上,也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再则,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因暂时的就业困难或“市场疲软”就放弃中职教育,我们要用超前性、前瞻性的思路,积极发展中职教育,即使在职教发展遇到困难时,也要树立起信心,看好前景。 4.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等职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在是发展职业教育最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在21世纪能否有较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有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应当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有序流动机制、有效激励机制,强化管理、严格考核、评聘分离、竞争上岗,调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辞退不合格教师,精减富余人员,调动全体教工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稳步、健康、持续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职教新体系之二(重要组成)――高等职业教育 这部分教育主要职能是:接受中职具一定操作水平学员,提高理论基础水平、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就要抓住这个本质。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质量要求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4)具有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这是高职的立足点及人才培养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要认真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切实抓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工作  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工作涉及到很多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等。  (1)从专业改革与建设入手,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高职高专院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者觉得应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好专业的调整与设置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按照技术和服务领域的岗位(群)或对象来设置专业。譬如可根据目前计算机各层次人才的匮乏,在中职与高职适当增加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招生数,在满足了市场的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的就业。  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中,作者认为,应该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必要时也可邀请高校、科研部门参与。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方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应该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之中,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考虑高职高专生源特点,体现因材施教。   (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要注意将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通过教学实习,作者认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推进考试的改革,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着重考核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推广使用,使之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3)认真抓好教材建设工作。当前,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真正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因此,加强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钟秉林同志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工作的指示:“结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组织好教材建设的.规划、编写和出版工作,以公共课、基础课及主干专业课的教材建设为重点,力争用5年时间,以高教社为主,其他出版社积极参与,出版500本左右高职高专课程教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高专院校也要加强对地方特色教材建设和专业课教材的建设工作。”  (4)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探索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要改革校内实验室教学,尽可能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工艺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努力做到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测试操作和测试到数据处理和结果,均由学生独立进行。要按专业大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可与企业联合建设或与企业答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改善实践基地条件,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师资水平,更新仪器设备。要认真制订实习、实训教学计划,明确基本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统筹规划,从地方和行业的实际出发,推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教育部将尽快组织制订加强高职高专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和推动建设工作。通过若干年努力,创建一批高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设一支具有职教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如南京地质学校在营销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营销企划事务所,……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营销实践,……有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工作真正融入市场,实现了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高职高专教育旨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工作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2.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  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使之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际的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为培养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制定教学工作规程,对各种教学环节提出规范要求,并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工作,制定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学岗位职责。要制定各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激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从严治教。   加强教学管理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育人氛围、教学工作以及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虽然经过几年努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学风已有明显好转,但也必须看到,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不良学风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制定和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使学风建设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正轨。学校领导要支持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有关法规、校纪严格行使教学管理职责。与此同时,开展优秀班级的建设和评比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形成良好的学风。  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是促进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探索加强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的措施和方法,建立学校内部教学督导和评估体系。教育部也要通过教学工作的评价实现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只有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扎扎实实抓好学校的改革和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3.重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理论研究  近年来,尽管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迫切需要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高职高专教育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如何建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如何形成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教育部在教改项目中也将安排这方面的课题,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研究。   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各自特点,创造性地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高等学校非全日制及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要探索进行高职高专教育的规律,按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点设置适用于各自办学形式的高职高专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规范,并严格贯彻执行。广播电大、函授教育和自考举办的高职高专教育要注意发挥学校、社会现有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保证毕业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促进广播电大、函授教育、自考的相互沟通,加快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建立高职高专现代远程教与学的网络。 四、中、高职紧密结合,开创培养阶梯性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新局面 面向21世纪,中职、高职要紧密结合,在放开搞活上多下功夫。加强中职与高职的教育模式的一体化与可分化。一体化即对职教生的衔接教育,使学员经过选拔能连续受到中职、高职的科学的教学,不排除本科段职教设立的可能性。可分化即中职、高职各自独立培养学员,构成必要的人才层次。只有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努力深化改革,努力构建职教新体系,才能保持职教的可持续发展,为祖国提供丰富的应用型人才。

最后作者在此谨向给予本文指导和帮助的浙江科技学院朱龙根老师、杭州中策职业高级中学金国砥老师和董伟基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作文时给予帮助的各位同志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周立平、钟灏主编.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编.获奖学术论文评析.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杭州中策职业高级中学主办.实践,.1~.4 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1999.1~2000.4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社,2000.2.8~2000.6.6 浙江教育报.浙江教育报社,2000.2.8~2000.6.6 钱江晚报.钱江晚报社,2000.2.8~2000.6.6 杭州日报下午.版杭州日报社,2000.2.8~2000.6.6 浙江青年报.浙江青年报社,2000.2.8~2000.6.6

Recruit reform of Job Education (J.E.) and structure fresh construction of  J.E.

[SUMMARY] This treatise discu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ob Education  (J.E.). The crux of keeping the J.E.’s developing is to recruit reform.  The author advances that we should structure fresh construction of  J.E.--Middle J.E.(M.J.E.)and High J.E.(H.J.E.). The obligation of the  M.J.E. is

[1] [2] 下一页

training the middle Technique Talent (T.T.), and that of the  H.J.E. is to accept good middle T.T.s who will be raised the theory and  technique from the M.J.E.. The author also advances to make the M.J.E. and  the H.J.E. as a whole while as alone. Under that situation ,more steps of  T.T.s we get ,more developing our China have.

By Lou Ying

9 June, 2000

职教改革 篇2

7月8日, 深圳市召开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宣讲会,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作宣讲报告。她要求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提出的分解任务, 确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鲁昕指出,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 关键就在落实。近期要重点做好会议及文件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一要制定学习贯彻方案, 教育战线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二要分解任务开展试点,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决定》《规划》提出的分解任务, 确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人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 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三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各地要迅速掀起宣传会议精神的热潮。四要建立督导检查机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季度要向教育部汇报进展情况, 包括政策制定、改革措施、重要成果、系统宣传等内容。

鲁昕强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要建立职业教育的升学体系, 而是要形成面向人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为学生打开贯通的上升通道, 提供多种选择。职业院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 也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培养人文素养。

改革职教体制,提高就业质量 篇3

首先,改革职教体制是前提。我国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了体制改革这个极为关键的瓶颈问题。近年来,企业青年、退伍军人、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等“回炉”读职校的新闻屡见报端,生源的多样化在职业院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插班生”进职校,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因此,唯有变革固有的僵化体制,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才能真正达成学校、社会和学生共赢的局面。

其次,提高就业质量是关键。在案例中,尽管这些“插班生”没有学籍,不能参评奖学金,甚至毕业时连文凭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慕名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来插班上课,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些“插班生”看中的就是该校的就业质量高,所读专业的就业前景光明,所以才会吸引那么多的企业青年或高考失利者慕名前来就读。可见,要解决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出现的“生源危机”问题,就必须在就业质量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才会有强劲的吸引力和持续的发展后劲。

实践教学是职教课程改革的核心 篇4

——基于广州市经贸中专学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职教课程改革正掀起新一轮的热潮,做好课程改革工作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基层单位不可回避的问题。依据对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认为职教课程建设工作应该以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为核心,同时解决好师资、实训场所、校企合作等问题。

关键词:职教课程改革;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核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逐步进入到中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课程改革作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2005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国职教学会学术交流活动,在业内再次形成了关注课程改革的新热潮。跟以往相比,目前的职教课程改革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职教发展的本身需求,是自下而上的,更强调对理论和技术的深入研究;二是强调立足本土,强调从经验出发;三是表现为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的并行,注重两者在创新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这次的课程改革研讨热潮中,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视野涉及到职教课程领域的方方面面,既达成了共识,也存在着商榷的空间。基本的共识是:当前的课程改革不能再是仅仅对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做修修补补的“小手术”了,应该是按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的大框架来重构职教课程体系。但在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取向上,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观点。有人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根本问题是学问化,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以工作实践作为职教课程逻辑的核心,以实践导向的思想构建职教课程体系;有人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还有人提出了基于新的课程观的多元整合型的课程开发方法。

广州市经贸中专学校是一所国家级的重点中专学校,主要设置有财经商贸、计算机应用、商务外语等三大类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有4000余人。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基层单位,在目前的职教课程改革的热潮中理应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立足本土,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作了基于课程改革要求的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以明确我校课程改革的取向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的对象分两部分,一是近三年已毕业就业的学生(以下简称已就业学生);二是劳务市场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

(二)调查研究工具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不同的调查研究对象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围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与就业的联系”编制调查问卷。问卷中已提供若干答案选项,被调查者也可根据需要填写其认为合适的答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情况如下:对已就业学生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8份,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份。调查结果经整理后综述如下:1

(一)对已就业学生的相关调查统计数据综述

1、认为“职业技能成绩优秀最有助于就业应聘”的学生占62.5%;

2、认为“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在工作的关联度大”的学生占29.17%,认为“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在工作的关联度一般”的学生占35.42%;

3、认为“学校急需加强的教育是职业技能实践教育”的学生占20.83%,认为“学校急需加强的教育是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学生占47.92%;

4、认为“课程设置上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强调理论教学,不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的学生占54.17%;

5、只有8.33%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综合实习对就业有较大帮助”,而62.5%的学生认为“只有一些帮助”或“帮助不大”;

6、在“若可以重来,希望弥补的不足”调查项目中,认为“希望弥补的不足是职业综合知识”的学生占27.09%,认为“希望弥补的不足是职业技能实践”的学生占41.17%。

(二)对用人单位的相关调查统计数据综述

1、“在招聘时较注重应聘者的职业技能实践经验”的占63.33%;

2、56.67%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欠缺的是职业技能实践”;

3、认为“课程设置应注重实效,应结合实践过程,避免面面俱到”的占73.33%;

4、76.67%的被访单位认为“如果有条件,应加强校企间交流与合作,以满足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5、在“最希望学校做的事”调查项目中,60%的被访单位回答“在把学生输送到劳务市场前完成对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培训,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缺乏实践教学是当前我校职业教育的软肋

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不足,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如54.17%的已毕业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课程设置上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强调理论教学,不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62.5%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综合实习对就业)只有一些帮助”或“帮助不大”;41.17%的已毕业的被调查对象也认为“希望弥补的不足是职业技能实践”;而56.67%的用人单位也认为“毕业生最欠缺的是职业技能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校目前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上的安排有所欠缺,该方面距离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较远,学校所提供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亟待加强。

究其原因,这与我校近年来学生人数急剧增长不无联系。近年来学校的工作重点放在生源的扩张上,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实训教学设备投入相对不足,生源的扩张侵占了原本就并不宽松的实训教学场所,师资的质量和数量也相对滞后,没有依据劳务市场工作实践的需要而调整和充实职业技能实训教学设备,这一切使得实训教学较为滞后,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

2、课程建设与劳务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二者联系不紧密

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我校的课程建设基本上是“向上看齐”的,即按照上级教育部门颁布或规定的相关文件要求来进行课程建设,很少甚至于没有考虑当地和当前劳务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在课程改革时也只是做一些局部的修补“小手术”,甚至“闭门造车”,没有对当前劳务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做大量的科学的调查研究,课程建设与劳务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二者联系不紧密。本次对就业情况的初步调查结果对此也有所反映。如73.33%的被调查单位认为

“课程设置应注重实效,应结合实践过程,避免面面俱到”,一针见血地表明目前课程建设的弊病所在;如在“最希望学校做的事”调查项目中,60%的被访单位回答“在把学生输送到劳务市场前完成对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培训,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也充分说明了按照目前的课程教学安排,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很难尽快适应就业的需要,往往在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真正顶岗工作。

3、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安排没有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缺乏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即能顶岗工作,不需要再经过长时间的单位内部的“岗前培训”,希望学生在学校已经完成此培训步骤,以适应竞争的需要。然而本次调查表明,认为“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在工作的关联度大”的学生占29.17%,认为“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在工作的关联度一般”的学生占35.4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缺乏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没有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此外,76.67%的被访单位也认为“如果有条件,应加强校企间交流与合作,以满足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说明要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课程建设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当前劳务市场用人单位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实践教学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的核心

无论是已毕业就业的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很明确地认为目前职业教育的弊病主要集中体现在“缺乏职业技能实践”,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说得上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因此,当前职教课程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教学,应该围绕实践教学来进行当前职教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实际上,职教课程改革取向是就业导向还是实践导向,我认为二者并不矛盾。实践导向是就业导向的基础,就业导向的前提是实践导向。就业导向要求职教课程能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态度结构等,以使学生能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实践导向定位于形成技术的职业实践能力,以实践过程为主要学习方式。前者是远期目标,具有间接性;后者是近期目标,具有直接性。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前提。因此,就目前而言,职教课程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实践教学。

(二)依据工作实践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的改革工作近年来我校在“评省重,上国重”的东风指引下,对课程设置改革的工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迅速,专业技能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用人单位对求职应聘者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必须依据工作实践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课程设置的工作。一方面要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专业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劳务市场的需要。此外由于专业技能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因而课程教材的内容总是显得有些滞后,依据工作实践的需要及时做好课程内容的改革工作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要根据劳务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要组织有条件的教师和企业专家及时开发校本教材,以满足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实训场所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实用型

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实训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场所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实训场所。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专业技能实训设备供学生操作实践,另一方面要向学生提供适合就业岗位能力需要的模拟实训设备设施。

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不久前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中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通过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来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可以说正是抓住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突破口,此举也将对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目标”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四)必须加大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

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话还应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才有利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也正是日本、欧美等职业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国家通常的做法。

(五)积极开展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

“走出去,请进来”通常是有利于促进双方业务水平提高的很好的方法。学校之间或校企之间经常开展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借鉴,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互通有无。特别是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提高学校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有极大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作用,因而应积极开展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2005事件[J].职业技术教育,2006,03综合版.[2]肖化移.试论职业教育能力课程模式及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Practise Teaching is The Core of Course Reform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 on The Researching of Employment Complexion in Guang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Economical Business

Huang Weixin

(Guangz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Economical Business, 510515, China)

职教改革 篇5

(七)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 80 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 81 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在学前教育、82 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 83 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 84 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 85 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 86 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 88 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 89 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 90 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91 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 92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 93 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 94 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96

(四)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地要统筹做好中等职 97 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 98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99 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 100

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 101 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 102 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 103 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五)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 105 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 106 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 107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 108 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 109 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 110 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 111 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112

(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 113 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 114 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115 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 116 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 117 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118

(七)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 119 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 120 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在学前教育、121 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 122 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 123 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 124 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 125

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126

(八)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 127 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 128 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 129 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130 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 131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 132 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 133 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135

(九)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 136 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 137 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138 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 139 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 140 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 141 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142 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143 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144

(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 145 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 146 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 147 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

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 149 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 150

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 151 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152 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 153 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 154 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 155 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156

(十一)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157 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 158 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 159 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 160 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 161 期发布制度。

162

(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 163 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 164 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 165 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 166 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

167 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 168 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 169 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 170 配机制。

171

(十三)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172 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 173 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 174 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组建覆盖全产 175

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 176 策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177

(十四)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 178 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 179 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 180 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 181 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 182 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83

(十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 184 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 185 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186 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 187 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188 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 189 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190

(十六)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 191 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 192 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 193 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 194 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 195 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196

(十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 197 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 198 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 199 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政府要支持学校按照 200

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 201 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 202 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 203 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政府要比照 204 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 205 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206

(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 207 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208 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 209 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 210 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11 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212

(十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 213 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 214 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 215 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 216 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 217 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 218 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

219

职教改革 篇6

就业导向办职教改革创新谋发展--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办学纪实

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地处长江口崇明岛,1980年建校,被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49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教职工160人,学生2 200多人,设有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文化艺术、商贸旅游、都市农林等六个专业大类16个专业方向.学校散发出农村职教的`现代气息,已成为上海农村职教的一面旗帜.

作 者:龚耀飞  作者单位:上海市竖河职业技术学校,上海,202164 刊 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6 “”(19) 分类号: 关键词: 

浅谈职教英语教学改革 篇7

1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初中毕业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方面,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在设备方面,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及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师方面,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有些学校英语教师比较紧缺,甚至借用其他专业的教师上英语课。

2 采取相应对策

2.1 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应转变把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尺子的错误观念与认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实现“五个转变”,即教学内容必须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学应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篇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在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一定要着重处理好两对“关系”,即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前者要树立学习知识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学生综合索质是目的的思想,后者则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作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课改精神,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成长。

2.2 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英语教学内容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发展语言交际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英语的语言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英语教学对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十分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讲解词、短语的用法,分析句子结构,讲授语法条例,而学生被动听课,埋头记笔记。其结果是教学效果不佳,事后分析,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弊端,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而学生对结合专业目标的英语学习欲望比较强烈,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专业目标的教学活动”,这个时候,教师要寻找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教材,能够使学生获取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2.4 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在英语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试方式的改革也应当成为关注的重点。由于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及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了调整,因此不同专业学生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而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要包括了学生的态度、课堂表现、考试等方面,考试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多是一种检测教学效果的工具。首先在英语试卷的项目设置上要有所调整,先计算出卷面的得分,然后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各考查点的得分(转化成百分制),最后汇总形成课程的最终得分。其次从考试形式和内容上下手,改变传统的英语考试重听力、轻口语、重客观题,轻主观题,给学生猜题创造了空间,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等缺陷。总之在考试方法上,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英语课程内容的调整可以说是给学生量身定做的,它不仅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年龄特点,而且还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提高了英语知识的实用性。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学校和老师的教学都比较满意并且感到新颖,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锦程,浅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对教材建设的影响,1999年第3期《高教研究与探索》。

职教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篇8

一、确立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专业结合

近几年,职校招生的最低门槛已不复存在,学生进校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思想素质更是每况愈下。笔者曾对自己所在学校的2005级建工专业、分析专业共5个班的同学进行过调查,仅有37%的学生喜欢语文课,而45%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78%的学生在语文课上不会主动发言;只有12%的学生选择“喜欢写作”,而5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写作”;有大部分学生阅读言情、武侠、网络文学等课外书,而36%的学生不喜欢看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等。这使得职教语文教学举步艰难,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学生评价每况愈下。但是,通过调查,笔者也发现,这些学生对专业学习却有兴趣。他们和家长都认为,语文好不好没关系,只要学好专业就能就业。当前,社会现状是技能型人才紧缺,已经在影响我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化理论知识教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面对这样的学生现状和需求现状,职校语文教学,就应该把语文课程变成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让语文成为职校学生生存技能的一部分,成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部分。

由于职教的专业繁多,而且呈动态发展趋势,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要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就要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叉:在保证各专业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通用职业能力的前提下,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到不同专业的需求上来,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技能相沟通、衔接。这样,语文在教学上就着上了色彩鲜明的专业新装,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方向。例如,工民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读、写、听、说基本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学好阅读写作《建筑承包合同》等与专业有关的内容。

二、利用现有教材,调整好内容,与各专业学习链接

职教语文要与专业结合,就必须改革教材。无可教之材,教学组织就很困难。教育部提倡各类学科教材一纲多本。因此,在新形势下,一些出版社争先恐后地组织编写了适应职业教育的教材,学校也开始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但这些教材在面对专业学生的时候,还是存在着不足。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一个年级共有四十多个班,二十几个专业,很难为每个专业编一套语文教材。所以,在提倡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学好专业服务的前提下,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专业特点进行了研究,对教材与专业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找准了教材内容与各专业的沟通对接点,体现了中职语文为学生学好专业服务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1.一文多教,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

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散文时,笔者就根据各专业的特色进行了一篇文章、多个重点的教学。以两个专业的教学处理为例。在对建筑专业学生教学时,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欣赏建筑方面。粗通文字之后,首先请学生画出兰亭及其周边环境的建筑简图;其次,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兰亭的建筑风格;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提升其建筑美学观点。而在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笔者就把教学重点定在旅游方面。课前预习时,请学生搜集与兰亭、王羲之相关的资料,写出《兰亭》导游词;之后分组模拟导游练习;最后,各组推荐两名学生参加班里的“最佳导游”竞赛。通过有的放矢的教学,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这种语文课兼容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境界,不仅可以彻底瓦解学生“语文课与专业课学习无关、学语文耽误时间”的错误思想,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好语文能助专业学习以一臂之力。同时,他们的专业特长也在语文课上大有用武之地,语文学习的态度因此有了根本性地转变,教学效果自然令人满意。

2.文同教异,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

文同教异,就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同的内容,还要针对专业的需要,补充内容。以应用文《合同》的教学为例。有关合同的基本理论知识,各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劳动合同》《房屋租赁合同》等也适用于各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一毕业都要面临找工作、租房等问题),但还必须补充各自专业范围内的合同文本,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例如,室内装饰专业要补充《家居装饰装修工程合同》,汽摩专业要补充《汽车摩托车修理合同》,电子商务专业要补充《商品购销合同》。这样,学生进入专业工作岗位后,就能学以致用,提高工作竞争力。

3.各取所需,对症下药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长、兴趣,使他们各取所需。以语文活动课为例。语文活动课是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的课,因而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譬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笔者就根据他们的喜好,制定阅读计划,提高它的阅读能力;有些学生喜欢写诗歌散文,笔者就专门制定写作计划,并且和学校的《校园内外》合作,给学生提供发表平台,提高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有些学生喜欢辩论朗诵、演讲,笔者就组织朗诵比赛,并对每一个人从选材、读音、发声技巧和朗读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多样的语文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可以发挥各自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的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

三、提倡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情景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语文教育与专业结合的一种好方法。在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能力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舞台,可以为学生胸有成竹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施教过程中,笔者一改传统教法,进行仿真强化训练。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在“买卖的咨询和洽谈”的情境下进行训练;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宜在诸如“客户现场洽谈业务”的场景下进行模拟交际训练。通过仿真训练,各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角色,能学习到专业化情境下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与交际礼仪。

上一篇:学以致用,提高执政能力下一篇:2024暑期“三下乡”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