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通用8篇)
刘雪莹应用心理
2016120683 2016.11.2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就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标志着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它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是一种主体性心态的自然呈现。
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人作为一种生命个体,既是物质性存在,又是社会精神性存在,人存在于社会中,也就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中。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在对象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形成人对自身所处文化世界的精神构建。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人具有能动性和价值指向性。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历史主体都受到自己价值取向的驱动和牵引,力求按照社会的目的来积极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自身的利益和需要。
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
自中国近现代以来, 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矛盾的心态: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这两种心态或倾向,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有害的。
文化自卑是一种在对待自身文化价值上的轻视、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和心理。有学者指出,“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20 年代初, 自卑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人们开始认识到了我们在制度上的腐败和无能, 也感受到了科技和文化上的落后与不足。其中的每一次民族危机都加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失望, 甚至都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否定, 并进而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与这种文化自卑心理相反, 同时存在的是文化自负心理。文化自负是一种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这种心理的思想根源是“天朝”意识和“中央之国”情结, 其特点是为我独尊,当面对外来文化时, 往往不能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加以对待, 反而产生对立、排斥和抗拒情绪, 固守传统, 盲目排外, 致使闭关锁国政策占据上风, 失去了本应获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中兴的机会。直到今天, 不少人依然保留着一种习惯,与这种文化上的自满、自大和自负相伴随的, 往往是文化上的故步自封, 因循守旧;同时, 也包含和折射出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恐惧和戒备心理:自我封闭, 处处设防。其实, 文化自负或者文化自大, 在一定意义上, 所表现和反映出的也是一种极度的文化不自信。
不论是文化自卑还是文化自负, 都是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身的文化传统, 确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不同,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 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 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化自信。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不断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强,从而建设文化强国。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种文化自信的心态。文化自信,从本质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为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对比中,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着深刻的根源。只有弄清楚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才能厘清文化发展的动力,提升文化自觉。
关键词:人民群众,艺术,技术,创新
大型电视综艺演播室节目制作播出是节目艺术创作与电视技术应用的综合,每一次大型电视综艺节目成功制作与播出,都凝聚着众多电视工作者大量精力与心血。央视春晚举办三十一届,从第一届至今,每年都深深吸引着笔者,有幸亲历2012、2013年两年春晚节目技术制作协调工作。从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到全媒体传播创新,收获多多,感触多多,思考如下,与大家分享。
一央视春晚展现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人民为本
十八大报告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央视春晚是全球华人的盛典,她拴住了亿万观众的目光,牵动了亿万观众的情怀。她让全球华人在欢歌笑语中欢度节日。她是呈现最高水准节目的舞台,是产生经典作品的舞台,是一个亮丽、时尚、新人辈出,流行无限的舞台。她通俗化,大众化,有明星,有草根。亿万观众喜爱是她存在的价值。回家过年是她永恒的主题,简单而纯粹。
今年央视春晚格调高雅大气,气氛喜庆祥和,节目内容丰富,舞台设计炫目多彩;在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国际时尚;形式和题材上推陈出新,贴近生活;是集创新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晚会,使海内外观众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年气息和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
二坚持“百姓上春晚”、“开门办春晚”
十八大报告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央视春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努力提高节目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百姓上春晚”、“开门办春晚”就是这一原则的最好体现。
1. 不拘一格汇萃精华
从央视各频道、各省级卫视、地方台、境外电视、其他媒体中(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网络、手机等)中精选优秀节目上春晚。从各地不同艺术形式中精选优秀节目上春晚。从不同渠道精选优秀节目上春晚。
2.贴近生活百姓喜欢
春晚里有一条公益广告,讲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过年,非常真实,这样倡导阖家团圆的公益广告暖人心、贴民意。零商业广告使春晚看起来更加流畅。春晚中主持人呼吁勤俭是财富,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草根参与更加亲民
选拔草根艺人上春晚,草根艺人屡屡为春晚带来惊喜。他们或质朴温情或粗砺豪放的演唱,引起所有漂泊在外的人的深切感动和全国人民的极大共鸣。春晚更加亲民,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进步。
三坚持“创新办春晚”,突出新亮点
十八大报告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央视春晚崇尚创新、追求卓越,从内容、编排、技术、传播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展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 内容创新
艺术原创能力大大提高。推出了一大批能够广为传播的歌曲、乐曲、舞蹈、戏曲、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优秀作品,推出许多广为传播的艺术编排组合样式,推出许多广为传播的流行语。
2. 编排创新
春晚舞台越来越大、跨界混搭形式新颖、凸显时尚中西合璧、草根登台接地气暖民心。开场由四十多位央视主持人登场演唱一首专门为春晚剪辑改编的《欢歌贺新春》,烘托出浓浓的新年气氛。对于青年观众关切和国际化努力,成为最大亮点。许多老面孔由于展现新面貌备受肯定。首次在节目中插播公益广告、创新多多、亮点频频。
3. 技术创新
(1)中国网络电视台多种先进技术提高春晚报道质量,全面提升网友观看体验
一是自主开发P2P 2.0直播系统,缩短缓冲时间,提升播放性能。支持苹果、安卓、Linux操作系统以及chrome浏览器,覆盖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二是在国内首次推出多屏P2P直播,方便观众在多种移动终端上收看春晚直播。三是春晚直播页面首次采用遥控器设计形式进行交互式操作,页面设计包括切换直播频道、在线微博互动、边看边聊、应用下载、节目投票、节目单等内容。
(2)舞台设计得“意”忘“型”,构成一个会呼吸的、立体的、360度观演关系的舞台
今年舞台创意源于中国美学,从无形到有形,千变万化,重在写意。充分利用舞台机构物理相对运动构成三维空间,充分利用整体创意模块变换构成梦幻世界,强化了电视美术的独特性。通过镜头语言表达,缔造一个视觉空间,将带有时间性、流动性舞台表现方式,表述到极致。动态、静态舞台与视觉呈现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玩转天地,穿越时空,央视春晚带给观众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
(3)虚拟技术广泛应用
满场悬浮的立体灯笼、春联、中国结第一次大范围应用AR (增强现实)技术,让春晚视觉效果异常出彩。本届春晚舞台炫目多彩,王宏伟演唱的《甲板上的马头琴》将我国“辽宁号”航母直接”驶进”演播室;李玉刚和三位“神九”航天员合作完成的节目《嫦娥》,将中国古老神话传说和我国实现飞天梦想的科技成就相结合,直接将直播现场虚拟成广寒宫,然后再通过威亚模拟航天员漫步太空情景把观众从虚幻拉回到现实。
(4)首次采用高清5.1环绕声制作播出
在360平米录音棚搭建5.1制式环绕声播出系统,在1号演播厅独立架设环绕声效果话筒,从听觉上给广大观众带来全新感受。统一环绕声、立体声播出系统和现场扩声系统设备品牌和型号,实现几个系统独立制作,系统资源共享,互为备份,确保春晚直播顺利进行。
(5)申请专利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去年有关春晚舞台机械装置申请专利共13项,涉及2项发明、9项实用新型、2项外观设计,已授权1 1项,两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阶段。今年春晚舞台增加了云梯、侧向车台、水幕、可升降线阵箱等机械装置,包括春晚舞台整体降噪技术保护、春晚视频创意与编排版权保护、春晚舞台机械装置计算机控制程序保护均与专利局相关专家进行了交流与沟通,正着手申请专利。通过申请专利把春晚技术创新保护下来,提升央视核心竞争力。
4. 传播创新:充分挖掘春晚节目版权资源,提升传播效益,提升央视核心竞争力、影响力
(1)多频道、多版本直播
综合(标清、高清、香港)、综艺、中文国际(亚、欧、美)、军事农业、法语、阿语、俄语、高清综合频道,共计8个频道,12个版本直播,全国共有194个频道参与播出。
(2)多频道、多版本重播
综合(标清、高清、香港)、财经、综艺、中文国际(亚、欧、美)、军事农业、少儿、法语、阿语、俄语、高清综合、娱乐、3D频道,共计12个频道,16个版本,从初一到十五,分为完整版、语言类节目精编版、海外节目精编版等不同节目形态,重播33次。中文国际(欧、美)、法语、阿语、俄语、3D频道重播编排还没有统计在其中。
(3)相关节目配合与品牌延伸
《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我上了春晚》、《星光大道》等栏目宣传、选秀、推介春晚。综艺频道《喜到福到好运到》、《春晚》、《新春歌会》等打造“除夕18小时播不停”大型直播活动,拉动频道全天收视份额达到9.66%。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一年又一年》除夕直播(9:00至凌晨1:00),初一直播春晚揭秘(9:00至11:00),以直播、人物专访等形态实时跟进春晚进程。元宵晚会,综合(标清、高清、香港)、综艺频道录播。
(4)精心组织宣传推介
利用新闻直播时段及重点新闻栏目,每天针对当日以及后续各频道重点节目进行滚动新闻预告,并播发相关资讯和采访报道。主持人在推介时口播“炫动新春”的主题口号,并以“炫动新春”LOGO为背景。央视统一制定宣传片及各频道制定各自宣传片围绕“炫动新春”在导视时段进行推介。
(5)精心准备节目彩排
一共进行了六次彩排,每次彩排后都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改进,使整台晚会在除夕直播时达到最完美。
(6)新媒体多平台传播
除夕央视新闻微博实时跟进春晚进程,总转发量超过30万。2月9日至15日,中国网络电视台多终端累计独立访问用户达1.6亿人,整体视频点播观看次数超过8000万,春节联欢晚会点播观看次数超过3000万,分别是2012年的2倍、12倍和4倍。移动客户端通过电视口播、二维码等方式,全面推介“央视春晚”和“网络春晚”。移动客户端用户新增76万,累计用户数达2550万,用户活跃度高达28%。春晚首次插播公益广告《回家——迟来的新衣篇》、《美丽中国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网等近100家主流媒体予以报道,网上视频播放量超过100万次,腾讯单条微博阅读人次超过200万。
(7)荧屏内外互动传播
边刷微博,边看春晚;边听台词儿,边吐槽。节目播出同时,微博上即刻出现大片评论,观众与网友身份实时切换,让观众们尽情享受着蔓延到电视之外的浓烈“年味儿”,体现了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已成功融为一体,体现了全民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里参与春晚,其乐融融大联欢的景象。“春晚最大的成功,就是让观众也成为这一全民狂欢的参与者和创作者。”春晚,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观众的生活,以一种广为大众接受的生活方式走进观众的内心。
四坚持“节俭办春晚”,倡导传统美德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全方位节俭办春晚,既要做到物质上节俭,更要做到了文化精神方面的节俭。
1.重视策划、重视编排、重视内容原创、重视节目特色,提高节目水准,加强社会责任感
充分保护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包括节目版权与技术专利权等。在主持词和节目内容中充分体现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等内容。
2.虚拟技术助力节俭办春晚
春晚采用更多虚拟植入技术,通过图像跟踪和计算机图形生成技术,利用电脑工作站完成舞台场景渲染,虚实结合、前后景结合,在实现完美舞美效果同时,大大减少人力、物力和经费支出。在去年春晚1个虚拟机位基础上,增加10米和5米摇臂虚拟机位,通过多机位动态摇移,强化虚拟技术呈现精彩效果。有10多个节目和若干转场应用了虚拟技术。
3.服装、道具、化妆、舞美等做到俭朴、大方、喜庆
连续15年使用现址一号演播大厅承办春晚,节约场地成本。将一号演播大厅舞台主背景更换为LED屏,节省建设普通舞台所需钢材、木材等原材料损耗,为舞台增加时尚气息和美感,便于与先进电视技术手段接轨。大面积使用电视墙从别处租用,循环反复使用。继续使用去年电视墙,其他舞台基础架构和台型主体设施基本沿用去年春晚,只是在个别设计环节和创意细节上稍微做了改动和创新,增强视频表现力、冲击力和呈现效果。
五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成功播出,大大提升了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月9日晚,央视八个频道及中国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IP电视,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向全球同步无障碍直播晚会实况。全球共有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63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节目信号。台湾天空网等2家转播机构对晚会进行转播。国内共有194个频道参与播出,有75亿观众收看春晚直播。4603万海内外独立用户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观看春晚,覆盖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络电视台与腾讯、搜狐等8家网站组建传播联盟,视频直播累计观看达2.09亿人次,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2255万人。从2月4日至除夕,微博平台相关内容达630万条。BBC中文网、台湾中央社、香港文汇网等媒体也对春晚进行了报道。
[关键词]自信心 赏识教育 数学实验 数学阅读
数学自信心是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数学活动中,相信自己能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一种心理机制。自信是事情成功的前提,学生数学自信心的培养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由于数学学科枯燥无味,知识比较抽象,不够生动活泼,而且前后连贯性较强,学生虽有着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一次次数学考查成绩不够理想,为此心灵时常遭受失败,逐渐地对学好数学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学习数学的自卑心理和厌烦心理。
新课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上述情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树信心。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呢?
一、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数学自信心培养的原动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从问题开始,而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所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数学自信心培养的原始动力。
求知欲也称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必须以兴趣为先导。”当学生以深厚兴趣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教师辅以更广阔的数学教学活动的空间,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那么在师生间就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加乐学、爱学,更多地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有趣和有用是学生数学自信心培养的推动力
根据学生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数学故事和智力题,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有用。同时,让数学教学自然化和生活化,这对学生数学自信心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三、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是学生数学自信心培养的催化剂
波利亚说:“教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艺术。”数学教学中的艺术性含义较广,常见的有赏识、激励、唤醒、鼓励等,而赏识的运用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任何成功之处予以赞赏。赏识教育特别是对中下层次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在赏识中展开教学活动,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能重新扬起自信的风帆,增加他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反作用于认知过程,促使良性循环:成功─喜悦─努力─再成功─再喜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分层要求、分层设计、分层评价,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发展欲,同时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抓住一切有利机会,激励学生自信心,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四、开放题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自信心培养的内动力
因为开放题具有宽松的解题环境和答案的多样性,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就可以体验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做”数学成功的乐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我能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性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数学实验和数学阅读是学生数学自信心培养的操练场
数学实验能使枯燥、无味、抽象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直观、有趣,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一般来说,学生都会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数学阅读是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观点来认识、理解、汲取知识或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数学阅读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数学阅读能使學生体会数学家的人格魅力与艰苦精神。典型问题和与数学有关的知识的阅读能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当前许多学生的数学自信心是很脆弱的,而新课程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更要不断激发、增强和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商茜.素质教育呼唤数学实验[J].中学数学教育,2006(10):15.
关于文化自信议论文素材一
自信,它被无数人喊在嘴边;自信,它造就了无数历史名人;自信,它使人们感到快乐,使人们感到幸福。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李白因得罪扬贵妃而被放逐时,他曾这样勉励自己。自信使李白拥有了坚韧的毅力,虽然他的抱负没有实现,但他却成了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当司马迁受以宫刑之后,是自信使他将《史记》这一鸿图大作写了出来。如果没有自信,就不会有一本完整的《史记》留于人世,司马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伟人。
没有自信,刘邦也不可能成就大业,建立汉朝。没有自信,刘邦可能只是一位小小的亭长,而不会是后来的汉高祖。
……
回望昨天,历史因自信而创造了伟人。回首今日,自信依然为我们铸造着新的伟人。
可是,伟人是伟人,我们是我们。
当我们遇到一丁点的学习困难时,我们可曾想过挑战自己吗?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可曾想过历史上的伟人遭受的挫折比我们多?
伟人不一定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可是伟人身上的自信却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自信是我们成功的基础。如果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自信就是成功的基石。
我们都拥有美丽的梦想,然而梦想的实现是需要自信作为阶梯的。自信可以使我们实现梦想,而挑战自我更是自信的源泉,如果我们拥有自信,那么成功通过挑战自我是有望得到的。
挑战自我它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自信、勇气和快乐。当我们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便会明白困难并非坏事,他也可以使我们坚强起来,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自信就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坚韧。
自信使人们明白,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气馁、灰心丧气而是应当笑对他们,想办法去解决。
……
自信使我们快乐,自信使我们敢于挑战自我,自信使我们获得快乐,自信使我们拥有勇气。
自信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人生品质!自信是我们的指路明灯!自信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关于文化自信议论文素材二
人类的自信是一根威力强大的杠杆!自信是我们用以保卫和救护自己的工具,是上帝赐与我们的最好的礼物。——题记
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美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这方面学者,就断言而有信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
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油田。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
李四光尝尽了因自己的自信而胜利的喜悦,他深刻地体会到自信就是一井取之不尽的油。这油,是探索中的良师益友,是生活中的美味佳肴,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因为他会在你痛苦时像一把春风抹去你的泪水,你的消沉,你的孤独,你的……
李四光之所以能披荆斩棘,那是因为心中有信的灯辉。我们人,人之所以能直立行走,关键是脊椎柱;人生好比是喜玛拉雅山,自信就是喜玛拉雅山的支柱,人一旦失去了自信,整个人生就会像喜玛拉雅山失去支柱一样倒塌。所以说:“人如果没有自信,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前进的动力和行动的指南,没有人生价值观。
自信是一座有特异功能的桥梁,带你走向成功;自信的光芒照耀到哪里,哪里就豁然开朗;自信的春风吹拂到哪里,哪里就春回大地。自信的威力为何如此强大呢?那是因为自信是克服困难,寻求事实、真理的结晶。
所以,有了自信,人才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困难;有了自信,人才有足够的勇气克服阻碍,克服卑怯;有了自信,人才会虚心讨教,诚恳学习,扬长补短;有了自信,人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可以说,没有谁可以让你倒下——如果你自己还有自信的话,想让自信常伴你左右的话,你就可以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关于文化自信议论文素材三
泛黄的照片勾勒出记忆的昨天。清澈的湖水倒映出天空的湛蓝。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相接地平线时,一天紧张而有意义的生活开始了。伴着朝阳,迈进校园。微笑,是最好的名片。“自信”被定格在人生的旅途中。往日的辉煌浮现在眼前,自信着的道路不会留下任何遗憾。在那空白的脑海中,将“充斥”着责任二字。这两个字,有时会把人压的很累很累,正因为拥有那一份责任心,很多事情会向成功进发。儿时的我们天真无知,细嫩的脸上充满稚气。中学时代的学生们,多了一份稳重与自信。自信,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力量。自信的人不会优柔寡断,不会徘徊在“做”与“不做”之间。
自信是骤风,横扫一切迟滞与犹豫。
自信是阳光,让人精神焕发,阔步向前。
自信是暴雨,冲洗去你的焦虑与不安。
自信是奔雷,惊天动地的跨向成功。
正因为自信,精卫,这只柔弱的鸟儿,才能在浩瀚海洋的翻涌下。面对大海的嘲讽与耻笑,用嘴衔来的石块与树枝想要填平这无情的汪洋大海。不让它夺取别人年轻而无辜的生命。一天,两天,三天……它成功了,它终于用树枝填平了曾经猖狂的大海。在大海面前它是显得那么渺小。死亡,对于它来说仅仅一步之遥。但那份勇气不正是来源于自信吗?
正是因为自信,愚公,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才能在巍峨挺立的山峰前,不屈不挠的坚持着。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起努力,终于把两座山峰移走。那矢志不移的奋斗不正是源于自信吗?
正因为自信,水滴,这微薄的力量,才能滴穿这坚硬的石头。在他们力量对比的悬殊的情况下,它从没有逃避过,放弃过,而是勇敢的面对,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成功时的欢呼雀跃。那份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源于自信么?
生活需要自信,就像鱼儿需要水源”生活需要自信,就像花儿需要雨露:生活需要自信,就像婴儿需要母亲。
自信,是人生的通行证,是成功的坚强后盾。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性课题。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来说一下有关土楼的文化内涵。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 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第二、第三、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一、我国法治文化缺失的溯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约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发展。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由于经济实力的低下而滋生了平均主义,缺乏平等竞争意识;由于温饱型的消费结构而培育出了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心理定势,使得中国社会严重缺乏商品社会所具备的那种民主政治传统。与之相适应的是宗法制度的政治基础,以君主制和官僚制相结合的政治结构中,家、国一体,家长和君主一起统治着僵化而有序的社会。父子、夫妻、长幼、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森严,父权、夫权、族权、君权具有强大的权威。这种社会政治结构辅佐以儒教为主兼容道教、佛教的文化体系,便孕育了“皇权至上”、“君贵民贱”、“重权轻法”、“重情轻理”、“重义轻利”等一系列人治思想,宗法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成了一个缺乏民主法治文化的民族。
从现实角度看,首先是许多人仍然承继着传统中国遗留下的法律心理,出现远离法、轻视法、不信任法、甚至畏法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留下来的“忍”、“克己”、“中庸”的心理。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对现代人们的法律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些人树立了较为系统的法律观念。诸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权利意识;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法律监督观念;以秩序、自由、正义、民主和效益为目的的法的价值观念等等。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人仍然存在法即是刑的观念、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理法观念、情大于法和权大于法的观念,这些观念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的选择。最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虽然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但现实中人们“法治思想”的观念并不牢固,人们对法律还缺乏真诚的信仰,人们对“法治思想”的认识尚需系统化和理论化。
二、我县法治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大普法”格局初步形成。我县对法治文化建设能结合实际,加强整体规划,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2006年,全县“五五”普法工作正式启动,县委和县人大、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多个配套规划,建立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各镇、县直单位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的检查、监督力度。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上,在电视节目、报纸版面上开设专栏,对新颁布、实施、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进行解读;县法制宣讲团深入到基层举办法制讲座;通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参与信访接待和调处民事纠纷,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同时,建立了法制宣传教育部门分片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初步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全县的普法工作,我县“考评办”还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乡镇的综合目标考核。
(二)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我县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普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沟通能力、上课技能,提高普法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提高教育效果。政府各职能部门通过开展法制宣传,逐步在部门工作人员中树立了法制文化理念和法制服务理念,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宣传与服务两者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在宣传中接受法律咨询,在服务中进行法制宣传,在宣传中加强服务,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性、针对性。目前,全县已有800多人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他们深入社区和农村,不仅化解了婚姻、宅基地、赡养、抚养等家庭、邻里纠纷,还及时宣传有关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基层政府和群众办实事,扩大了法制宣传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显示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一是各自为政,部门合作有待加强。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县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但具体工作往往由司法行政部门或普法办孤军作战,工作开展起来存在很多困难,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效应。二是模式陈旧,教育方法有待创新。宣传内容上只注重宣传学习法律法规的条文,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宣传形式上,缺乏全面系统的引导,联系实际不够密切深入。对群众的普法,鲜见生动活泼有效的新载体。三是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以青少年法制教育为例,虽然摸索了一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模拟法庭、征文比赛等,但这些活动范围有限、时间有限,形不成长期效应。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应是西方文明成果的法治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相契合,即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一)在建设先进文化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涵的法治文化,正是党领导下的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的建立,正是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同时,法治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表征,必然对先进文化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法治文化和先进文化,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体现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是根本相同的,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就是不断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伟大实践。
可以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力量。在历史上,法治从来就是和民主相联系的。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的民主,即人民民主,必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而这种基本权利必须、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则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高度凝炼。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人民民主和法治文化的这种内容和形式关系,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阶级利益和民主特征。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上来说,它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文化。权利、义务意识的高度统一,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民主权利在法律赋予的条件下,权利主体对于权利的接受意识、权利的实现意识、权利受侵犯时的保护意识的强化是法治文化得以弘扬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关于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统一的重要内容,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二)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必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法治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一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以人为本,就要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审视、反思立法、执法、司法,切实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工作全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二是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法治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法治发展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善于通过法制来引导、规范、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和执法司法环境;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和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法制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加快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质量。三是法治建设要做到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总体目标。做到经济立法、社会立法、政治立法、刑事立法、民事立法、涉外立法、程序立法相互衔接。做到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协调一致。
(三)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内容。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开它必要的文化基础,法治文化可以认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尤其是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建设,现代社会的文化包括法治文化,就必然会被纳入整个文化的基础建设之中。法治文化建设本身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
我们知道,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要求有原则的、有个体差异的、有彼此不同的,而又相互匹配、相互支持、相互处于一种有机的合理状态。不同的事物之间,不同的事物方面之间如果能够很好地协调,这个事物就会有前途,有发展,有活力。不同事物之间如果完全等同,就没有了前进。人类社会是由若干个不同方面,许许多多的不同组织和个人结合而成的,这些组织之间、这些个人之间、这些个人与组织之间必须要和而不同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它就需要一系列的规则。这些规则有道德、有纪律、有传统、有习惯,但其中最明确的无疑是法律。人类自从进入了政治国家之后,要实现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而共存,这里面的原则很重要的就是法律。而法治文化正体现着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即它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主法治,必须以法治文化作为思想基础。而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也恰恰是法治谋求的最高理想。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上有着它不同于道德、传统、习惯的独特的作用。法治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上,不仅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蓝图,而且能为人们提供重要的观念。法治就是给人们观念上的引导。此外,法治文化还能为和谐消除矛盾纠纷,提供守法意识。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纠纷的社会,要达到矛盾少、解决好,就必须要依法,唯有依法处臵,才能使矛盾纠纷彻底化解,才能使社会处于和平、安宁之中。同时,一个社会的守法意识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大众需要守法,政府也需要守法,甚至每一个政党也需要守法。人民、国家、政党乃至其他一切的社会组织,他们对于法律的遵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和要求。这种法治意识的构建,这种法律文化的建设,它对于和谐社会来说,具有基础、普遍而广泛的意义。
山寨文化的性质:独立于其他文化的新兴文化。在《大众社会和它的文化》一文中, 作者爱德华希尔斯把我们生活中的文化分成三个等级:高雅文化、平庸文化和粗俗文化。而网络文化应该是属于第三类文化的, 因为它简单易懂, 而且也缺乏一定的原创性。山寨文化便是网络文化的代表。
山寨文化的产生让网络媒体第一次从新媒体开始走向传统大众媒体, 山寨文化是从网络上诞生, 并且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文化的独立“草根文化”。山寨作品传播的信源、信道、信宿三渠道均依赖网络:作品源于网络, 通过网络传播, 最终由网民接受。它少了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监督, 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从百姓本身的需要出发, 是百姓自己的东西。它拥有网络传播的形式:博客、播客和论坛。原有的网络新闻消息和电视报纸媒介的报道总是有相重合的部分, 而山寨作品, 它的特殊表现内容和形式注定了只能在网络这个监管力度稍弱的媒介下诞生, 因而它可以说是网络发展到这个时代一个鲜明的文化标志符号。网络是山寨文化诞生的摇篮, 而山寨文化也让网络更加深入人心。
山寨文化的闪光点:草根智慧与信息时代的结合。山寨文化展现着民间草根阶层的创造力, 为他们提供创作舞台, 丰富了民间文化。真正的草根文化源于老百姓, 体现了民间的文化创造力, 在一定程度上它有它的生存依据, 有市场需求, 有群众喜闻乐见的一方面。
笔者曾经在网上看过河北某老年大学自创的老年版《北京欢迎你》, 那是一群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老人用自有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和对奥运的期盼。虽然是对群星合唱的《北京欢迎你》的翻唱, 但丝毫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和批评, 相反却获得了网友们的赞扬和支持。在整支MTV里, 老年人自己取景, 自己拍摄, 自己录音, 每一个画面都凝聚着百姓阶层对祖国的热爱, 让我们草根阶层的创作实力得到了完整的展示。而对于这种用心表现的网络文化, 我们应该将它发扬光大, 它也体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赖网络这个媒介, 这是对原有网络文化的发展。
山寨文化的不足之处。第一, 娱乐性质过激, 有鱼龙混杂之嫌。在认可山寨文化大众娱乐性质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中间的不足, 而最大的弊端就是促成了网络恶搞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让“炒作”变得更加恶劣。从2006年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到2008年的山寨明星模仿秀, 这些作品和活动不仅没有体现网络文化的进步, 而且还遭到了观众们的反感。不可否认, 经过网络的宣传, 它们的作者、主办者可能已经像山寨文化一样爆红, 但这并没有给我们的观众带来多少实际的意义, 我们在一笑了之过后并没有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现象也称不上是文化。像这类纯粹为了出名或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没有实际意义的作品, 是需要网络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整治的。第二, 过于依赖原有作品, 创新力度还需增强。众所周知, 山寨作品都是以模仿为基础的, 作品的原创性较一般文学作品来说相对弱一些, 而正是因为这种模仿性, 让山寨文化成为“炒作”下的牺牲品, 人们往往把那些比较优秀的山寨作品和恶搞的短片视频混为一谈。虽然对主流文化的依赖让山寨文化迅速成名, 但这也成为山寨文化进步的桎梏。
在分析完了“山寨文化”的特征和性质之后, 我想对它的流行原因也作一点思考。“山寨”这种类型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爆, 可以从其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发展两方面着手看待的。
山寨文化流行原因分析:流行元素和大众媒体的结合
山寨文化自身的魅力:网络与话语权转变的结合。山寨文化本身附着了容易成为流行的要素以及和当下最时兴的网络媒体相结合, 这种“强强联合”使山寨文化的流通渠道多元化和逐步主流化。
近几年来, 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猛, 网站和网民的数量连年攀升。在互联网风靡之前, 媒体操纵于知识精英手中, 百姓很少有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 草根阶层的表达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互联网学习的门槛较低, 几乎没有限制的标准, 同时又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和互动性强的独特优势。论坛、博客、播客的出现, 使人们都能便捷地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直接呈现在网络这个世界里, 从而让人民大众有了自身的话语权, 获得了满足。
外界环境关注度的转变:民间文化与新闻报道的角度转换。山寨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草根文化, 从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来看, 民间力量的生长与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它的形成与发展, 是整个社会文化生活能否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 山寨文化应该是民间文化进入新时代的发展代表, 是利大于弊的。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变革, 文化空间空前增大, 包容性也明显增强, 多元化格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
在民间文化迅速发展的同时, 民生新闻报道的加强也或多或少促进了山寨文化前进的步伐。近年来, 新闻媒体的报道从政治宣传为主逐渐变为关注民生民情,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报道都要以“三贴近”为原则, 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 越来越多的民生新闻和大众娱乐新闻被受众关注, 从而为“草根”出生的山寨文化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山寨文化也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新兴切入点。
大众娱乐精神的进步:草根幽默颠覆传统娱乐。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方式, 娱乐是大众传播的功能之一, 有关大众传播功能的学说, 最著名的是拉斯维尔提出的传播的“四功能说”和斯蒂文森的“二功能说”。无论是哪种学说, 都将“娱乐或消遣”列入其中, 而山寨文化便是“娱乐论”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 由于山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都是年轻的一代, 主要集中在“75后”一代人, 所以它也是年轻观众话语方式改变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这代年轻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受数千年来我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约束与规范, 老一辈表现出的话语方式是严肃、内敛和不苟言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给了年轻人多元化的文化, 他们更倾向于在娱乐中成长, 在俏皮中生活。传统方式与年轻一代的话语方式不一致, 势必造成他们对传统话语方式的冲击。同时年轻一代生存压力很大, 迫使他们寻找一种最便捷的话语方式进行释放。而山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娱乐效果, 可以让他们放松积聚的疲惫, 同时也成为张扬“个性”的捷径, 当年轻化的受众群开始扩大, 更多的人开始接受他们的娱乐方式后, 山寨便成为网络当红现象。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探索发展之后, “山寨文化”已经开始走向更多的主流媒体, 当“山寨春晚”开始在澳亚卫视播出, 当“二号芙蓉姐姐”——“凤姐”在电视选秀节目中出现, 这些都预示着山寨文化发展空间的扩大, 也许只有在不断的争议声中, 山寨文化才能折射出更多的草根光芒, 才能制造出更多的事件爆点, 让大众娱乐的方式更为多元。
参考文献
[1].白烨等:《山寨文化纵横谈》, 《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评论卷) 》, 2009-02-10。
[2].解迎春:《山寨文化流行成因及思考》, 《东南传播》, 2009 (5) 。
[3].刘严超:《山寨文化探析》, 《武警学院学报》, 2009 (3) 。
电视是一种全方位展示生活各个层面的信息源,它再造了一个生活现实。表面上看绝对是先有生活,后有电视。但是从流行服饰到流行歌曲,从审美情趣到思想观念,以至我们谈情说爱的模式,都受到了电视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电视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十分重要的人文环境。如今,电视文化将更加明显地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性格和文化创造,同时也会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一是人们心理距离的缩短。电视把一切遥远的、抽象的变成近距离的具象的,而且把所有这一切变成平凡的、亲切的,这将大大缩小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往社会上层人士,都是以严肃的、教诲的语言和态度出现在报刊和广播中,但是,现如今,电视成了最有效的宣传工具,放弃电视就等于放弃群众,放弃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而当在电视中出现一个严肃的教导者的形象就不那么可爱了,它促使人们必须更像一个平常的自我,随意的自我,本来的自我。这与报刊上报道、广播中讲话是大不相同的,总之,电视文化将在不断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心理距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二是信息的多元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电视文化普及之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靠书面知识来完成的,知道的多,见到的少;抽象的多,具体的少;从别人的“宣传”中得到的多,从实际感受中得到的少。电视图像的具象化特征,不断能够把大量文化结构推广到社会群众之中去,而且它还克服了过去那种语言幻象。
在20世纪,中国几亿人可以形成对毛泽东一个人的狂热崇拜,但在如今,这种状况就不可能再发生了。其原因便是信息时代的人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的刺激,而是复合信息的刺激,因而人们的崇拜是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人们可以崇拜政治家,也可以崇拜影星、球星、商界巨子、企业精英。总之人们的价值观念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可选择的余地也更宽阔。
二、电视文化发展中的负面影响
同任何事物一样,电视文化的发展也有两面性,在看到其对社会发展巨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一是庸人哲学的泛滥,在电视文化时代,很难产生深刻的思想家与哲学家。由于电视的直接性和快捷性,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会产生一种抑制和弱化作用,使人的思维简单化、平面化,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容易形成一种庸人哲学的泛滥。因为有一些东西,是不可能从具象之中表现出来的。孔子、老子、司马迁、曹雪芹、鲁迅这些伟大的人物,其思维创造力和思想深刻性,不可能仅仅从具体的形象中去理解,还必须靠语言文字来补充。电视文化的泛化,容易起到消解崇高、把一切等同起来的作用。人类只要存在,就有崇高和卑鄙、道德与不道德、真诚与虚伪、美好与丑恶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绝对的,但也是不能模糊的。一个民族失去了对这些差别的敏锐感觉,这种文化就失去了自身最起码的存在意义。在电视文化的影响下造成的庸人哲学的泛滥,有可能进一步消解现在原本缺乏的对崇高意识的追求,对精神差别的意识。二是造成文化的“快餐化”,这使它缺少书籍、报刊的回味性,而导致速朽。由于“一次性消费”的作品大量出现,人们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治学,思一举成名;经商,图一夜致富;从政,想一步登天。电视艺术的创作也容易流于空洞与浮华。有些电视剧,不是别墅、洋房,就是汽车、模特;不是暴力就是性欲。有些综艺节目,充斥着歇斯底里,披头散发,挑逗戏弄。有些娱乐节目,搞笑,媚俗,低级。有些访谈类节目,信口开河,无边无际,花边轶事,吹吹捧捧,“穿帮揭底”。这种虚假与矫饰,只能起到刺激物欲、膨胀私欲的作用。
三、电视文化要具备丰富的内蕴要靠电视人具备深刻的哲学意识
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決定了电视文化是一种大众的、普及的、通俗的文化这一基本特征。但这决不意味着放弃对大众文化负面效应的警惕,更不允许低俗甚至反文化的猖獗。中国电视不仅需要强大的科学理性精神,而且必须要有充满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不容否认,电视人制作了人类的另一种生存环境。通过电视人的真诚和智慧,使一种人格、一种人道、一种超越技术的人文能力,通过具象进到人们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些都对文化技术时代的电视提出了人文意识方面的更高的要求。表现在电视文化的创造上:
一是要搞精品创作。所谓精品绝不仅是重大题材,主要还应体现在作品的人文意识、表现形式和制作质量等方面。所谓人文意识,就是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及认识,能为收看者提供一种人文远景和审美理想,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自我牺牲等人类的高尚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
二是要明确基本定位。中国的电视文化,不能仅仅是“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文化”,还需要有所内蕴,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点值得咀嚼与想象的余地。在一个仍有几千万人口未脱贫的国度里,电视文化注定了必须要从本质上拒绝贵族化的倾向,注定了对民族的生存状态必须体现出电视应有的关怀,注定了必须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说说老百姓的心里话和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新闻手段及时形象地、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确立人民群众在电视传播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中国电视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电视文化发展必须明确的定位。
【关于文化自信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01
关于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11-27
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11-09
关于海关基层的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06-03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06-03
润物细无声—关于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思考07-20
关于对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思考10-18
浅谈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10-17
关于班级的作文:班级文化09-08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论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