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推荐8篇)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篇1

课题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培养各方面人才的社会,学校是培养爱祖国、爱社会、爱科学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巨大工程,它不仅对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必然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校本课程的普及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因此,要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好校本课程是当今紧迫的任务。

校本课程进入课堂,必将引发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到实施方式、实施策略的一系列的变革,如何有效地将校本课程应用于课堂的教与学,发挥它的优势,为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愿学、乐学,增强中学生学科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校本课堂的作用,这是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坚决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开发利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把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程的内容、任务,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来调动学生不同的各方面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们都能学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另外,通过校本课堂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学科内容的积极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和方法

1、开发教材途径、上好校本课程的方法的研究

2、开展校本平台,探索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相互配合的有关理念、教学策略、方法与途径,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

3、学生整体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热情的培养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让学生素质有一个全面发展。

2、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爱好,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3、通过校本课程,使教师们改革学科教学模式,加大融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的进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一)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依托所任校本课程的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积极探索,把本课题的开发途径及方法的研究与学科教学方式变革、教师角色转变等具体问题紧密结合,使教师在实践研究中获得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

(二)主要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挂帅,教研组为龙头,所任教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体。课题组组长:高志平,副校长,负责课题的规划设计。

课题组成员:徐文会 陈达 冯春飞 穆枫 张杨 朱爽 赵志秋 刘峰 王素月

齐欢 董薇薇 贾雪 秦秀梅 潘丽丽 潘贵增 李秀宏 叶春影(2)做好课题的申报及论证工作,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

(3)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人员培训会。副校长组织进行专题讲座,让广大教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步骤,提高研究水平。

(4)探讨各个年级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初步形成课程的建构模式。

2、课题实验的实施阶段 第一、是教材的编写阶段

(1)参加课题研究和实践的教师,磋商各种途径的教材来源,逐渐积累相关的课程资源。

(2)把每组积累的课程资源汇总,一起研究删添内容,初步形成书本体系。第二、是教案的形成阶段

(1)教材教案形成:七年级是《热爱环境教育》、八年级是《热爱家乡教育》、九年是《享受艺术教育》。

(2)再次定夺,达成共识,敲定所任学科教师。第三、是课堂实验阶段

(1)全面开展实验,七、八年级每周一节,九年级每二周一节半,教师们认真按教材写好教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教师边教课边写出实验报告,认真总结学生们的反映以及效果。

3、总结验收阶段

(1)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分类装订成册。(2)组织实验人员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3)汇编课题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课件、教学案例等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成效分析: 我校力争通过“校本课程“,来推动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与帮助下,在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相互结合,逐步使教师达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形式以及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了当前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战。

(二)校本课程逐步使学生的思想有大幅度提高,他们爱学习、爱文化、爱祖国、爱家乡,并学有所长。

1、七年级的《环境教育》:教师们在讲读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出校门,察看周边工厂对环境的影响,回来后分别写出了较为深刻的反思,他们真正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八年级《热爱家乡》:地理、历史老师按照我们自编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家乡教育,使学生受益非浅。老师们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并带领学生走出去,观看了家乡的文物、景观,并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体验家乡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信心。

3、九年级《享受艺术》:我们自编了篮球艺术、钢琴艺术、体操、二胡、口琴等艺术学科,学生们各投所好,信心十足,兴趣盎然,这对于控辍保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我们收集了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经验积累等,建成学校的资源库。

5、课题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集。自从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共撰写论文近50篇。

6、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高素质教师。他们自身增强了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爱一草一木的意识,并积极和同学们勾通,带领学生共同成长。(三)发出问题

1、九年级的艺术方面的老师缺乏。由于在艺术方面教师人才的缺乏,致使在上这方面课时困难重重。

2、时间紧张,有冲击其它学科的一面。走出去时,有时两节课回不来,造成其它课的正常开展。

六、研究的体会及思考: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展,有效地改变了多年来枯燥乏味、单独教育等情况,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篇2

一是以学科课程拓展为目的的校本课程。现在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某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

二是以建设拓展型课程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国家虽然给我们搭起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三维框架,但提供给我们的教材主要是基础型课程方面的,拓展型课程主要靠学校的教师来建设。如何通过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使学生更全面的解释一些自然的或社会的现象,透彻地领悟一些基本的观念和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是课程建设方面需要老师们认真思考的。

三是以建设校园文化为目的的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载体,校本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课程的建设和学习,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各个学校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以上三种类型的校本教材笔者所在学校均有开发,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集中职(就业、对口升学)、高职一体的学校,所开设专业一般均有中高职学生,这就涉及了教学内容差异,国家有相应的规划教材,但对于本校教师教学授课组织就带来一定困难,如中职就业班的学生教学重点侧重于专业基础技能教学,中职对口升学班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摸索出一套“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学校大力组织开发校本教材。如何开发有效的校本教材,是教材开发质量保障的前提。

明确教材类型,找准编写方向

教材编写前首先要明确教材类型,也即明确教材内容。我校基于“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模式所编写的教材实为以学科课程拓展为目的的校本教材。基于学科课程内容,需要兼顾“就业”“升学”两类学生群体。这就需要梳理教材涵盖的“知识点”、“技能点”。教研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读、对照地方经济特色、职业岗位需求,对知识、技能需求进行梳理,同时对照江苏省对口单招考纲,将课程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剖析、重构,列写“知识点”、“技能点”表格,力争满足多层次教学需求。

顶层设计做好,课程角度梳理

编写校本教材,很多编者简单的认为是课程学科内容的叠加,将各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堆砌,甚至是这本书抄一点,那本书借鉴一段。教材其根本作用是为课程服务,这是教材有别于使用手册或说明书、工具书的一点,有些教材为什么老师不喜欢用,学生不爱用,其原因就是没有从课程的角度梳理,导致老师使用时不利于组织教学。因而教材编写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知识点、技能点,更要有明确的三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内容的呈现方式、内容的框架结构,)、课程的实施(课时,教学的具体形式和手段等)、评价的设想和做法等。自2006年起如皋教育局推行基础课程“活动单”、专业课程“任务单”的教学形式,自2006年后各校出现了一大批基于“活动单”、“任务单”的校本教材,但很多参编老师甚至都不理解何为“活动单”、“任务单”,这也就导致一些教材简单的将教材的“章”、“节”替换为“项目”、“任务”。因此,笔者认为在教材编写前就需经过多次的论证,反复的研讨,编就要编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教材。

设计样张,注重细节

教材的最终是要交给老师、学生使用的,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规范的体现,编写教材不仅要关注教材知识内容,更要注意细节,每一个项目单元要有哪些板块组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把很多资料堆砌在一起,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在教材之中,如果这样,就变成科普类的读物了。要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给教师留下引领的空间,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如标点符号,字体字号等细节,老师们可能认为这些工作是出版社的事,实际是如果编写教材的老师不注重这些细节,那编辑是很难发现这些的,尤其对于职业中学的这类专业较强的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先设计一个单元样张,再进行交流和研讨,最后统一项目单元结构、字体、图标等。

参与校本教材建设,对老师来说,是专业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要编写有效的教材,就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就要认真学习课程理论,就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这是一个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陆游题为“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很难获得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建设校本教材,也是一个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过程。让课程校本化,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本校学生的实际,本校学生的发展。建设校本教材,同时可以为学校的课程建设积累经验。

摘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把课程分三个级别来设置,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是直接体现校本课程理念、学校及相关学校教育策略的物质和媒介,它与地方教材和统编教材是并列的互相补充的关系,都是学生获取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所依赖的传媒手段。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必要性

参考文献

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3

一、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顺应了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趋势

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2000年~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这个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地理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无疑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大势,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扩充了课程概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既重视课程发展的结果又突出课程发展的过程,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范围。学校及教师在以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学生需要为核心进行课程发展时,不再只是单一地考虑学科知识的选择与组织;除了课程方案、教材之外,也尤其重视学校组织特性、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它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正式的学科、非正式的活动课以及潜在课程。从空间结构看,该课程发展走向了立体化与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仅限于几门学科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

3.加强了学校权责

地理教育校本课程发展的本质是一种课程的决定权,故校本课程发展涉及到课程决策权力的分配。随校本课程逐步开发实施,学校会被赋予比过去更多更大的课程决策权力,这会成为该课程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会使学校在取得更多的专业权责和权限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课程取舍的机会,对其发展出来的课程也有更多的主导权、拥有感和责任感,也必然会有效地调动学校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

4.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重视学校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学观念和行为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首先,强调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其次,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构架下进行学习;再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5.教师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变化

过去,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因此,教师更多地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而不探讨教什么的问题。随着校本地理教育课程的实施,相关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日益增强,其角色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课程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由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地理学科知识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地理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法常是改编、新编和拓编。它包括:学科知识的分层建构,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科目(国家地理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B层次科目(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A层次科目(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这种分层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

2.丰富性课程

地理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主要包括博知、励志、广行三类。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著名地理学家成功案例分析等。广行课程就是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以培養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3.发展性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地理之谜探究、人与环境、区域与城市规划、天气与灾害、城市环境等。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地理科技制作、地理小论文的写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小流域治理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三、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

根据中外学者研究,地理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应遵循以下步骤:

1.成立课程开发小组。⑴选定课题组成员:由地理学科各年级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其他学科教研组长 、教导 处主任、家长代表组成。教学副校长总负责,教导处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办公室 负责调度。⑵制定工作计划:课题分成三个阶段,即前期资料积累、整理阶段;中期课程编写阶段; 后 期的总结反思阶段。⑶研究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由各部门负责人协调解决。

2.建立课程开发的框架。收集课程资料,明确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方向 ,确定以单一学科为主,但又不否认学科渗透的课程组织模式,制定有关课程实施的制度。

3.确定课程的范围。校本地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四个目标层次为 基础,确定课 程的涉及面,立足“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理念,以学生的实际经验、所见所思为依托, 逐步构建地理学科内的教育体系。

4.确定课程顺序。课程内容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及接受能力。

5.校本课程的编写和组织课程体系。根据教学目标将内容细化,将内容 、教学方 法、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教学时间分配等因素组成一个初步的、较完整连贯的课程体系。

6.课程试用。在学校中试用新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对教材的难易、教 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材料的选用等不间断地进行考察、总结,以便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7.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目标,诊断课程内容是否适宜,教学内容与教学 目标、课程目标是否一致,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水平,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4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一)何谓“校本” ?

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有三层含义:为了学校:为了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二)何谓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包括制度的和非制度的)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今天所说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叫“学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与管理。

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如从形式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从层次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如项目课程、经验课程、技能课程等。

(三)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类型:

1、显性校本课程与隐性校本课程

2、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

3、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

几个相关概念:

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泛指在学校里实施与开发的所有课程。而校本课程仅是指狭义的学校的课程,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言之,学校课程指向课程管理的主体,校本课程则是指向课程的形态。

2、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为规范和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平台;原来的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如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形态,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差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重要的是应该把“课”“学科”意识提升到“课程”意识,使课程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于活动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类型课程都可以纳入进来。

3、“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活动课程;而校本课程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它们有不同的开发与决策的主体,具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设计过程。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

一是看课程权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是选修课程。

二是看设计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三是看设计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开发、设计的。

4、“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

相同点: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同属于学校课程。

不同点: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是选修课程,而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是必修课程。

5、“校本课程”与自编教材

开发校本课程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册的教材(尽管不能说一定不能编教材,但要尽量限制),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式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

总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对应于三种课程,有三种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有优劣,把三种课程开发模式结合起来,发挥不同层次课程开发的优势,扬长避短,将有利于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国家课程是统一性、规范性,校本课程是个性、差异性灵活性,二者是互补的。

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基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即育人的需要,这是主要原因。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是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教师发展或是学校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的特长。

从学校课程看,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活化,即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地方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愿景和地方教育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础性发展素质,是必修的。第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即:满足学生个性兴趣需要的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体现学校教育愿景,是个性化。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的是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一步是做好需求评估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这一步,课程开发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的根本原因。

二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即促教的需要,这也是重要原因。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智慧,提高课程创生力,实现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的转型。这种课程创生力,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主要工作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也是教师课程创生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发掘教师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并将这一资源转化为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内外两种途径,其中,内部途径是内生力量,是最有效的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最有力的内部途径,也是实现每一个教师“做最好的自己”的有效捷径。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提出的“结合学校优势”这一要求的体现,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性发展的必然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特色形成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即:兴校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生和教师的特长或专长是学校特色的具体表征,学校特色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或者说是自然结果;特色学校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三、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自行选择能够使其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真正行使好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并激发教师通过成长反思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理念,改变教师传统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培养教师主动解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针对本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导向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的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随意性,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关系,保证三类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发展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与整合。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不管哪类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为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

(四)地方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主题,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独创性。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与学校实际,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尊重学生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六)民主性。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即:开发什么。校本课程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提供以下选题供参考:

1、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提高素养,挖掘潜能,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内容包括道德价值观教育(如我国儒、道等学说与为人处世;与道德价值观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等)、生存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方面。

2、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状况、科技制作、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兴农等。

3、人文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并内化,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内容包括美学、中国文化、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礼仪、宗教、法制教育、地方风土人情、地方文化等。

4、生活艺术系列: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并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要领,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内容包括乐器、声乐、舞蹈、摄影、书法、烹饪、刺绣、编织、剪纸、花卉种植、泥塑、手工、表演、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装饰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5、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内容包括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武术、围棋、象棋、健康保健、卫生、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等。

6、职业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内容包括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子类、美术类、服装类、建筑类、普通话、实用写作、市场营销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一)选用。课程选用是教师从国家、地方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课程资源中选择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直接选为教材。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或学校课程的开发成果。

(二)改编。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进行重组,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

1、课程改编。即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它也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课程改编一般涉及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

2、课程整合。即按照某个重要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

3、课程补充。即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而进行的有针对性地补充,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矫正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还可以是适宜的拓展。

(三)自编。自编是教师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学校课程进行自主开发。即按照学生课程需求的评估以及可得到资源的分析,开发一门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的全新的校本课程。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在这部分中要特别注意:

1、将教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基础,把有特色的课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

2、把地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地方文化课,让孩子们感受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

3、把教师的经验特长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智慧潜能,将教师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转化为校本课程。

4、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的传统与优势(已有的明确办学理念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象征,是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将学校的传统与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5、把选修活动课转化为校本课程。充分借鉴学校开设选修课与活动课的经验,在选修课与活动课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化改革,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6、将校园活动转化为校本课程。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进行系列化开发与目标化整理,就能顺利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即:开发路径。主要包括:成立组织——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编制课程纲要——课程申报与审定——课程推介与选课。

1、需求评估。教师自行或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一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特别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具有直接导向性。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学生问卷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大规模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是评估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2、确定目标。根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结构,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在分析与研究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自身开发能力和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确定自己开发的目标和方向。

3、编制《课程纲要》。在申报课程前,教师需编制《课程纲要》,即教师自己对改门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课时安排上,一项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也可是几节课,可以是一周一节,也可是隔周一节,还可以是一个半天的时间学习活动。

4、课程申报、审定和推介。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自己的特长申报课程,申报课程时须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同时提交已编制好的《课程纲要》或《课程实施方案》。教科室组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由教导处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供学生进行选课。

四、如何实施校本课程?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校长、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人员构成。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及相配套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等。教科室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审定,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课程实施。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如果选择的学生人数不足10人,这门课程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设置校本课程,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小学、初中每周至少1-2课时,并一定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

主要包括:时间、内容、教师、场地等,主要形式就是选课走读。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性、探索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充分体现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关于教学内容问题。校本课程可编写教师用书或讲义,原则上不编写教材,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

3、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师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宜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记录。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有激励功能。

学校要发挥校本课程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考核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背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小学、初中采取等级加评语,高中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应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之中。

4、教材管理。校本课程可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但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学校要量力而行,不提倡印制精美校本教材。任课教师的《课程纲要》和教案是最好的校本教材。

教师层面的课程方案 一般项目

开课教师 教学材料 课程性质 学习时间 参加对象 具体内容

课程目标陈述

专题:内容要点与活动安排

课程实施说明: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篇5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其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开展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组员学习国内外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的相关文献,梳理同类课题和研究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综述。

一、《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是学习者、社会和有组织的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韦瑞特·查特斯(Werrett Wallace Charters)把人类基本活动的单位作为初步的课程编制,弥补了学生缺乏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1944年,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泰勒认为教学活动资源的范围很大,凡有助于创造学习动力、领悟目标、恰当的课业、自强、奖赏、反馈和鼓励、循序渐进以及转化等学习环境的资源,在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时都应加以利用。他提出了课程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撰写课程资源条目,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表述课程资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课程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美国学者坦纳夫妇(Danicl Tanner&Laurel N.Tanner)和塞勒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三者的本质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

(5)英国课程专家理查兹等提出课程来源于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6)托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依据课程的研制进程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评估方案的资源等。”

国内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课程资源是资源的一种。《词源》中:“资,即财物,本钱,供给,资助;源,指水流起始处,进而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辞海》中资源一词的解释是“资材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一词被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资源的含义已经在其原有意思上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扩展,课程资源同样也是“资源’’一词的拓展和延伸。

(2)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这个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还属于起步阶段。

(3)对于课程资源这一定义,在我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顾名远.教育大辞典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4)●“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吴刚平提出“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课程直接来源的素材性资源和间接来源的条件性资源。”他还提出“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力与财力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时间资源与空间资源等。”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

● “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36)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目前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二、《校本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二)校本课程资源的构成 1.物力课程资源

现代课程活动不仅要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内容,而且更离不开财力。因此,物力课程主要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可分为自然物质资源和人造物资资源两大类。有效开发学校物质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延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财力课程资源按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课程财力资源,指一个国家和各级政府可用于课程活动的最大财力的指标。它由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所决定,是主要的课程财力资源。二是社会课程财力资源,指各种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的课程活动的财力支持。三是教育机构课程财力课程资源,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财力。学校课程财力资源的获得,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学费的收人、社会捐助、校产收人等。

2.人文课程资源

人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在于体现学校的民主性、合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人为中心,开发出人所具备并能进人课堂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文化知识、技能、经验、情感和价值观、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创造观念等等。其中囊括了人和与人有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人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文课程资源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

(1)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我们往往是这样定位学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2)教师。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成为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具备以下素养: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艺术知识和美学知识等;4)能力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5)良好的身心素养,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在具备这些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1)课程制度观。实施校本课程打破了原来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向多元化发展。国家只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2)课程价值观。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是一种创造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3)课程开发观。教师要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等等。

(3)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目前学校对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不过,重视的主要是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在各种办学方面家长能为学校提供哪些帮助。在教育教学方面,学生家长主要还是处于配合者的地位。其实,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学生家长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对学生的发展最关心的莫过于其家长,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为学校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社会人士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目前,社会上很多课程资源的拥有者缺乏为教育主动服务的意识,造成大量校外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种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是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咨询机构和顾问;设立学习开放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前景;3)设立学校人员授课日,学校应该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邀请有关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3.文化知识资源 文化知识资源是指学校或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活动,包括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还有社区中的乡土历史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生产经验等等。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校本课程规划;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师生参与程度、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校本的课程资源》综述

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在支持办学过程中达到一定办学目的,实现一定办学功能,以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师生为开发主体,以师生发展需要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校现有课程资源如下:

1.校本教材资源

我校从1999年办学至今出版了校本《朱棣文》《追求与超越》《让成功伴我成长》:第一册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各种记者对他的采访以及他访问我校时的一些互动情况。第二册校本教材——《追求与超越》,以十六章形式从十六个方面围绕朱棣文文化科学精神进行记叙和阐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学事业成功的秘决。第三册校本教材——《让成功伴我成长》有二十二篇课文组成,每篇课文的框架结构相同,分四大块: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动行动,每块内容都围绕课题的主题词展开编写。

学校的一些学科已有开展课程开发,如数学的习题的二度开发等。2.校园环境资源:

我们为挖掘朱棣文这一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教学思想,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走进校门经过提炼的朱棣文精神“求实创新”在学校的门楼上熠熠生辉,两块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题词,中英文对照,并配有十几幅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的图形;宣传廊里关于朱棣文的简历,成就及照片;宣传牌上中英文对照的朱棣文关于学习和创新的言论;学校的校标是“DW”(棣文两个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变形组合,寓意是学生像刚出土的幼苗,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学校主建筑的命名:求真楼、启智楼、博学楼;景点设计:读书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头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迹和图片的介绍;走进体育馆,“放飞理想”的校歌让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这些具有个性的渗透名人精神的校园文化景点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励和科学文化的熏陶。

各班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结合各自班级的特色,做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班班有名称、有口号、有公约,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强。

3.校园网络资源: 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分头条新闻,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校务公开,教育科研,体卫艺,教师读书等栏目,更新速度快,在太仓市、苏州市的评比校园网站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校园FTP、班级博客、教师博客:

学校购置服务器,建有ftp,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德育、红领巾和个人ftp,首先是方便教师个人文件的存储使用。各学科的优秀教案、课件、错例以及一些其他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ftp上,方便资源共享。

教师博客和班级博客给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各种学生、教师、班级的各种信息能更迅捷地转播。

4.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我校现有苏州市名校长一名,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4名,太仓市教坛新秀18名,学校注重教师的继续学习,关注教师的梯队建设。

我校有较多的学生社团,关注学生各方面特长的培养,如江南丝竹、绘画、书法等,在太仓市的艺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有各类运动队,有太仓市唯一的手球队,历年来运动成绩出色。

我校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队伍,与周边的海警支队、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社区、水处理厂、和路雪等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拓展教育的时空。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我校建校虽则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已经积累了为数不少的校本的课程资源。这些已经积累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我们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基础,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校校本的课程资源比较零碎,缺少整合,学校的特色尚不够鲜明,通过我们的研究构建更具朱棣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是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通过我们的研究充分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第三是教师对校本的课程资源的认知比较少,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利用率比较低。通过我们的研究要提升教师参与开发校本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行动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资源开发》文献综述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深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

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

(三)存在问题:问题资源的制约瓶颈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新课程,马上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其次要考虑教师的能力。我校拥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但是教师对于磕碜该资源开发的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研究改变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明确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廷凯,丰力 《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晓东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 3.王翔燕,罗生全 《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 江苏高教,2008,(04). 5.张朝珍.《课程资源研究概述及发展路径分析》 江苏教育研究,2009(08).

五、《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献综述

为了全面了解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笔者通过各种途径,分别以“教师”、“校本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资源能力”等为关键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重点关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和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恩哥斯顿(Eggleston)、马什(Marsh)等众多国外学者都一致肯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友群在《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中曾提出,在课程开发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容一般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进而开发更合理的课程系统。在《论教师的课程能力》中指出,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朱超华在《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中认为,“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第二章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房惹、林云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径》中提到,“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

单江新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首先,教师的专业思想认识将进一步提高。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拓展。再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关于专业能力全方位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程研究、开发、实施、评价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教学理念、手段的不断更新。它是一项需要教师去反思、批判、突破、创造的工作。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陈钰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职业技术院校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钟丽萍认为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能力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的能力、组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评价校本课程效果的能力。李健提出教师在实施和改革课程的过程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于海川孔令会两位谈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设计的独特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刘叶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中从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培养合作能力、给教师赋权增能、提供资源服务五方面讲述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开发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决策者,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主要是1.提升课程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观;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3.培养合作能力;4.提供资源服务;5.给教师赋权增能,让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叶:《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基于达州市开江县普安中学个案的研究》四川大学 2007年硕士论文。

2.单江新:《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伊犁日报(汉)/2010 年/10 月/20 日/第003版 3.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 年7 月第27 卷第4 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4.任友群: 《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外国教育资料》2000 年第5 期。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丰十,2001. 6.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研究,2003,(2):68—69 7.房慧、林云.教师参与校本课科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释[J]2004—12—31 8.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5—36 9.刘冬梅.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六、《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综述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需要多样化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军华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详细地指出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仍然出现偏重一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课程资源的情况。

那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什么为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郭华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就校本的课程开发而言,不能仅仅根据可能的资源来设置,而要特别考虑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意义和课程功能,特别要考虑校本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不能低于相应的培养目标,更不能与培养目标相悖。

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了不同的各年级国际理解教育综合主题内容表: 学科分布

核心学科(课时)(课时比例%)相关学科(课时)(课时比例%)一年级 从“生态园”看世界(41)共生教育 环境教育 生活(30)(73.1)语文、英语、美术、音乐、道德(11)(26.9)二年级 从“课间游戏”看世界(51)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生活(30)(58.8)语文、英语、体育、美术、音乐、道德(21)(41.2)三年级 从“校节”看世界(36)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20)(55.5)语文、英语、社会、美术、音乐(16)(44.5)四年级 从“吉菜”看世界(39)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18)(46.1)英语、社会、美术、信息、道德、科学(21)(53.9)

五年级

从“一汽”看世界(35)经济产业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综合实践(20)(57.1)

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信息、道德、美术(15)(42.9)六年级

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26)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 和平文化 综合实践(16)(61.5)

社会、科学、信息、道德(10)(38.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过程有怎样的关系? 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总是先于它而进行。但是,任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又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考,如教学活动的性质、教师的总体水平、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等等。而较之既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更能突出其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关注,也正因如此,它能有效补充和扩展既定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即使不是完全伴随着教学过程进行的,也是更亲近、更动态地关注教学过程的。

如某中学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将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四大名著原著文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原版,少年版。

(二)有关四大名著阅读的资料,从图书馆、资料室、网络上查找并收集。

(三)初、高中课本选文

1.中学初、高中四大名著课文选文及教学 初中教材(语文版):第一册:《.美猴王》、《空城计》、第三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蒋干中计》、《失街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赤壁之战》、《智取生辰纲》等。

2.制作课内教学相关多媒体课件

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结合原著阅读,制作课件《林黛玉性格分析之我见》,引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四)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四大名著阅读网站(五)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源

学校与教师应收集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料,在学生阅读原作后,教师可在自修课和课外活动中,定期有计划地让学生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并进行评析。

(六)师生共同开发的资源 1.组建一个文本、图书资料库

2.自创或师生共同创建一个名著学习网页

网页取名为“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名著阅读在线”,开辟“精彩推荐”“文章推荐”、“三国人物专集”、“水浒天地”、《话说红楼梦》等栏目。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维普资讯 2003年第6期

2.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3)3.范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课程责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研究.2002,(1). 4.郭允漷.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

维普资讯

2003年第22期 5.王中华.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不足与对策———以F 小学为个案.教育科学研究

2011年9

6.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7.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中国教育报/2006 年/3 月/10 日/第005 版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

课程资源开发框架不仅仅是一个帮助课程资源开发效率的体系结构,还在框架设计上提供了“理想式分布式开发”的设计方法学。我们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插件体系及文件夹管理器等工具,尽可能减少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实现可以让开发人员在很少协调成本的情况下合作开发巨大、高效的课程资源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下途径开发课程资源:(1)挖掘教材,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3)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4)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体系。

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篇6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除英语教材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为了寻找新的课程资源,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开发校本英语课程已经势在必行。

一、校本英语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特点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强调课程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全面的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需求,不断追求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适应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适应师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具体目标: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宽学习渠道,发展学生多元智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

三、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

3.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

5.讲求趣味性、普及性、活动性和实用性;

6.形成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原则。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目标为基础,根据本校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等,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例如: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校本课程的开课教师也要求提前申报课程,制定具体的开发计划。例如:

1. 课程目标的陈述:

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

2.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 课程实施:

包括实施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 课程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依据我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将我校的校本英语课程设置为四大类。

1.益智、补充型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A:Hot English

B:保送班课程

C:周日校本课程

A. Hot English

校本课程实施

教导处做好安排课时、调整监控、测评工作。教研组实行问责制,参与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1)一般项目

指导教师:高扬、陈涤英、陈杰、毕小亮

教学材料:自编

课程系列:实用英语系列

授课时数:每学期20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年级兴趣小组学生

2)具体内容

目标陈述

(1)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2)以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3)通过每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保持一种持久愉快的情绪状态。

内容安排(见下表)

Topic Various items

演讲技巧 林肯演讲、马丁路德金演讲、 杨澜奥运专题

模仿配音 海底总动员、 纳尼亚传奇、东京审判、哈里波特、埃及王子

英文金曲 When you believe、The day you went away、Seasons in the sun

Tell me why、Jingle Bells、Edelweiss

电影赏析 Cast Away、Narnia、The legend、

Jane Eyre、One million pond、The trial of Tokyo

狗年话狗 Talking about dogs in dogs’ year、What does a woman really want?

Stories telling series

场景表演 Bargaining、What do you want to buy、To be as a interpreter

海外诗风 Candle in the wind 、Beautiful snow、A red red rose

耳听八方 Words and Their Stories About Cat

旅游野营 Tour Guide of Hangzhou、Camping

课程实施

1. 教学方法: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做事、思考、合作等过程来体验语言,体验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使学生在“用”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各种语言的应用能力。

2. 班级规模:30人

3. 课时安排:每周1次(每周四下午第四节)

4. 场地:物理实验室

5. 设备:多媒体

B:保送班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

教导处统筹安排,做好安排课时、调整监控、测评工作。教研组实行问责制,参与课程内容以及听、评课的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1、一般项目

主讲教师:汪梅玉、高扬、吴月屏及部分其他青年教师

教学材料:新概念英语、自编

课程系列:实用英语系列

授课时数:每周5课时

授课对象:保送班学生

2、具体内容

目标陈述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应用能力。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习、巩固和掌握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4)通过每堂课的学习,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工作。

内容安排(见下表)

校本英语课程 教材 途径 具体内容

学科课程 《新概念英语》 英语教学课 围绕不同主题的单词、句型、会话、语音、听力等

活动课程 《Big Mouth》 英语情境活动课 会话、游戏、歌曲、表演、视听英语、写作等

拓展课程 自编 课程讲座 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英语演讲技巧、英语学法指导、Fun in learning English等等

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认知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2)班级规模:三个教学班,每班40人

(3)课时安排:学科课程每周5次、其它课程每周1次。

(4)场地:保送班教室

(5)设备:多媒体

C:周日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

教导处统筹安排,做好安排课时、调整监控、测评工作。教研组所有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实行问责制,参与课程内容,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1、一般项目

主讲教师:预科、高一、高二、高三全体教师

教学材料:牛津英语(04-06)、Senior English Reader、自编

课程系列:实用英语系列

授课时数:每班每周1课时(周日)

授课对象:预科至高三所有教学班学生

2、具体内容

目标陈述

(1)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

(3)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进步与不足;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4)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内容安排(见下表)

校本英语课程 教材 途径 具体内容

学科课程 《牛津英语》(04-06) 英语教学课 围绕不同主题的单词、句型、会话、语音、听力等

阅读课程 《Senior English Reader》 英语阅读活动课 趣味性科技、时事、人物、习俗等方面的文章;幽默、小品等故事

拓展课程 自编 课程讲座 英语学法指导、词汇知识、语法讲座、写作指导、交际用语辨析等等

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认知法、集体讨论法。

(2)班级规模:各年级教学班,每班40-50人

(3)课时安排:每周1次。

(4)场地:各教学班教室

(5)设备:多媒体

2.体验型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A:英语课文背诵比赛

B:英语话题演讲比赛

C:英语小报、墙报设计比赛

D:单词百分赛、单词千分赛

E:英语书法比赛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注意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我校英语教研组要求各年级备课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到两次英语竞赛活动。

目标陈述

1)调动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英语能力的活动。

2)提高学生竞争意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程实施

预科:英语书法比赛、单词百分赛

高一:英语课文背诵比赛(班级)、英语书法比赛(年级)、英语单词百分赛(年级)、英语话题演讲比赛(校级:英语洋)

高二:英语课文背诵比赛(班级)、英语小报、墙报设计比赛(年级)、英语单词百分赛(年级)、英语话题演讲比赛(校级:英语洋)

高三:英语单词千分赛(年级)、英语话题演讲比赛(校级:英语洋)

课程评价:

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运用型的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A:英语角

B:英语笔友

C:外教讲座与口语课

D:德语选修课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我校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在运用型的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1)英语角:

指导教师:Molly(美国),;Tony(澳大利亚),

时间:周一至周五中午12:20至1:00

对象:各年级学生自愿

2)英语笔友:

我校学生英语笔友的建立是以我校与国外学生的交流为基础的,我校每年都有与国外学校间的文化交流,如:中德交流、中法交流、中英交流等,具体项目有“大教授带校学生”、互派学生、深入家庭、走进课堂等,相当多的学生与国外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基础上,我们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与交流学生建立了笔友关系。

指导教师:高一、高二任课教师

指导对象:主要以“结对”学生为主体

目标陈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

时间:周五周六在家时间

操作方式:网络

3)外教讲座与口语课

主讲教师:Nicole(德国)

课程讲座: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教育、实用英语口语等(年级)

口语课程:实用英语的表达与交流

课程设置:每班每周1课时

课程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与外国人讲英语,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德语选修课

1、一般项目

主讲教师:浙大教师、Nicole

教学材料:自编

课程系列:基础德语

授课时数:每学期40课时

授课对象:对德语感兴趣的学生

2、具体内容

目标陈述

(1)为中德文化交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德语运用能力。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为中德交流或深造奠定一定的基础。

内容安排(见下表)

德语校本课程 教材 途径 具体内容

学科课程 自编 德语教学课 常基本单词、句型、语音、听力等

活动课程 《Oral practice 》 德语情境活动课 会话、游戏、歌曲、表演、视听等

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认知法、角色扮演法。

(2)班级规模:两个教学班,每班30人

(3)课时安排:学科课程每周1次、活动课程每周1次。

(4)场地:微格教室

(5)设备:多媒体

4. 研究型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A: 研究性学习

B:自主弹性研究性学习

本着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原则,我们也尝试了研究性和自主弹性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强调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A: 研究性学习

指导教师:高二任课教师

指导对象:主要以“合作小组”学生为主体

目标陈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课题:自我申报

研究时间:课后

操作方式:课外调查

内容安排(见下表)

课题题目: 出国留学的利与弊 班级:高二7班

课题组成员:康海英、董文佳、岑珊珊、袁丹 指导老师:

课题组活动过程设置

拟定计划 目的、时间、地点、过程等

工作分配 查找资料,问卷准备等

调查对象 学生、家长、老师、他人

调查过程 随机调查

任务完成 整理、结题报告、各组员感悟等

小组成员参与情况

活动出勤率 100%

指导教师评价:

课题实施成绩 A(100) B(90) C (80) D (70) E (60)

评价人:(签名)

B:自主弹性研究性学习

指导教师:高二任课教师

指导对象:主要以“个体”学生为主体

目标陈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研究和探讨的习惯,解决个体与共性的差异。

研究课题:自我申报

研究时间:周末、长假为主

操作方式:自我研究探讨感兴趣的问题或自身存在的问题,划定一定的范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问责制和负责制,确保有效性。

当然,我校的校本课程项目还设有下午4.50-5.50的答疑,6.00-8.30的家教式辅导等,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六、校本课程自编资料的开发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校本课程自编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就更有针对性。

校本课程自编资料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创造性工作。我校在确立校本自编资料的开发之后,由分管校长、教务处主任主管,教研组长和各备课组长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并明确责任到个人,采取分工合作方式,制订出详细的自编资料编写方案,进行需求分析和资源分析,并尽量考虑学生需求进行反复论证,不断修改,,明确编写目标。

我校目前在用在编的校本自编资料有:

杭师大附中校本英语自编资料一览

组别 年级 套数 资料名称

组 高一备课组 四 1.预习学案 2.单元巩固练习

3.语法练习 4.课外拓宽练习

高二备课组 五 1.预习学案 2.课后巩固练习

3.语法强化训练4.阅读强化训练

5. 美文欣赏

高三备课组 四 1. 词汇拼写千分赛(1)(2) 3. 强化训练

4. 高中会考、高考复习5. 考试试卷编写

目标陈述:

(1)指导和培养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策略与习惯,巩固学习内容。

(2)提高学生的欣赏和阅读水平。

(3)创设词汇语境,提升词汇的记忆与运用能力。

(4)提高教师综合、归纳、甄选等业务能力水平。

编写教师:高一、高二、高三任课教师

编写对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

编写内容:有针对性的学科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编写时间:模块前准备,单元前完成

编写方式:责任到人,分工合作。

编写要求:提倡原创,坚决杜绝不负责任、不加甄选、不符校情的网络下载。

资料特点:要具有前瞻性、系列性、传承性、原创性。

资料反馈:资料使用后,要有跟踪调查,反思可能存在的“缺、漏、差、错”现象,重新进行论证和修改。

七、校本研究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反思式”教学;注重研究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我校也开展和实施了“反思式”校本教研。

“校本”这个概念意为“From school in school for school ”。如果一个教研课题不能够体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或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进,那么,这个课题便是无效的。校本研究的精神是,解决学校及教师面临的关键性的不可回避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其目的是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去聆听、感受、感悟我们的教学生活。为教师提升自己提供一个抓手;为教学研究找到一个走向实践的通道;

1. 校本主题教研

我校的校本教研分为两个梯度:

梯度一:合作研讨型(内容安排见下表)

(表一)

时间 内容 形式 主持人 自评、考评情况

. 09. 20. 走进新课程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杜兴馨 好

2006. 11. 01. 解读 05 / 06 高考,提升教学复习效果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郑宜亚 好

2006. 12. 27. 让英语“学困生”走出困境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姜建军 好

. 01. 17. “作 业 的 有 效 性”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胡泽萍 好

(表二)

时间 内容 形式 主持人 自评、考评情况

2007. 03. 14. 新旧课程高一教学对比分析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两次:讨论与反馈) 杜兴馨 好

2007. 05. 23. 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系列2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姜建军 好

2007. 05. 30. 新课程一年教学中的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杜兴馨 好

2007. 06. 27. 高考试卷介绍与教学成果反思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郑宜亚 好

目标陈述:

(1)发展学习型教研组、学习型教师,实现新老教师的共同成长,提升教学专业水平。

(2)增强研究意识,反思、分析和解决新课程改革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研人员:全体外语教师

教研内容:新课程改革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教研时间:每月1次

教研方式:责任到备课组,分工合作,全组讨论。

教研要求:具有具体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杜绝空谈、应付或形式主义

教研特点:合作研讨型。有前瞻性、系列性、有梯度、有提高。

教研反馈:有跟踪、有调查、有反馈、有论文,进行二次教研重新论证,追求实效。

教研地点:微格教室(多媒体)

梯度二:案例视频展示型(内容安排见下表)

时间 内容 形式 主持人 自评、考评情况

2007. 09. 19. 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提问?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杜兴馨 好

2007. 10. 31. 如何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杜兴馨 好

2007. 12. 26. “写作课”的实效性探讨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杜兴馨 (尚未进行)

. 01.(待定) 必修1、选修1、选修2模块设置的反思与研讨(暂定) 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 杜兴馨 (尚未进行)

目标陈述:

(1)发展研究型教研组、研究型教师,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2)抓细节,讲实效,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教研人员:全体外语教师

教研内容:不同形态下的教学理念。

教研时间:每月1次

教研方式:教研组组织,平台展示,全组讨论,整合思路。

教研要求:具有细节性、具体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开设案例展示平台

教研特点:案例视频展示型。具有细节性、系列性、直观性,有梯度、易提高。

教研反馈:有跟踪、有反思、有反馈、进行二次备课组论证,上交修正案。

教研地点:微格教室(多媒体)

案例视频展示型案例。(以微格课的一节实例为例: “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提问?”)

视频展示所要探讨的课例,以对事不对人的方式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A.课堂提问的现状怎样?有无实际意义?有无目标意义?(问题的类型、水平、方式)

B.课堂提问如何体现正确的学生观?(如:学生答错、不合教师思路、乱答等)

C.课堂提问如何为实现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服务?

D.课堂提问如何提高实效性(质和量、时机、情景创设、接应等)

将以上主要思考问题在屏幕上展现,分组讨论,阐述论点,整合思路。

2. 校本观摩教研

在新课程的推进中产生了一种特别受教师欢迎和行之有效的教学互助方式--教师互助观摩课。教师互助观摩课现在也纳入了我校的校本教研内容。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作为观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

我校开设的校本观摩教研课程有:

1)公开课、研究课

各备课组由组长负责公开课、研究课的开设以及课后的有效评课。公开课主要由青年教师承担,研究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采取个人反思--集体反思--实践再反思的研究流程。例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一节研究课上完了,首先由上课老师结合自己的课堂设计,总结教学感受;然后由学科组内老师与专家在听课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议,提出指导性建议;最后,同一个学段的老师在集体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再次上课实践并反思。

2)高三教学调研课

为了配合高三教学调研,高三的全体教师均开设了一周的教学调研课,所有外语组的教师均参加了高三教学调研听课任务,完成了调研听课记录与反馈任务。

3)挂牌课

在高三实行每周的挂牌课,要求同专业的教师听课,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非考核,鼓励教师敢于尝试困难的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4)微格课

工作六年以上的教师均要开设微格课,挂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评议和探讨。

目标陈述:

(1)通过对观摩课后,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

(2)提高教研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主讲教师:高三及各备课组指定教师

教研内容:各类课型。

教研时间:每周

教研方式:课堂听课、组内反思、上课实践

教研反馈:有反思、有二次论证,上交修正案。

教研地点: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

八、校本课程评价(试用)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内容见下表)

评价项目 各项评价指标分值等级 得分 总计

10分 6分 2分

科学性 很强 一般 较差

创新性 独创 改进 验证

实用性 易推广,价值大 易推广,有价值 难推广,价值小

深 度 深 一般 浅

可行性 大 中 小

时效性 较强 一般 差

3、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学习过程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占学业总成绩的40%。

即:出勤 + 学习过程 + 结业成绩 = 学业总成绩

九、开发校本英语课程的思考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它同样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我们在校本英语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超越课本,走出课堂,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对未来的设想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开发新领域:

1.视听课程的开发

2.研究性课程的深化

3.运用型课程的设置尝试

但由于新课程的高考指向还不是非常明确,同时,有些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我们不但要对学校负责,更要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毕竟,就目前来说,高考才是硬道理,所以,有些项目的开发仍然还处在研讨阶段。

同时,在校本教研方面,进一步校本教研的三落实:学习、研讨、反馈。

在学习中促进研讨

在研讨后获得反馈

在反馈中促进反思

在反思中促进教学

学生 --- 反馈 --- 反思 --- 学生

在校本教研方面,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研方向。

当然,中学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刚刚起步,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始终保持其创造性,使其具有本校特色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开发出科学有效的中学校本英语课程,使三级课程管理得到更好的实施,还待今后继续探索和实践。

联系方式:

单位:杭州,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外语教研组

地址:杭州市三墩振华路五号

邮编:310030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践与思考

一、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并充分利用学校及所在社区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分析,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 (注:这里指温州第八中学, 下文同) 把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新亮点、新发展点。

(一) 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我校校本课程实行“调查→组织→实施→评估→调整”的课程开发模式, 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往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见下表) 。

1.课程资源调查分析。对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内部和外部各种课程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评估: (1) 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是首要因素, 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2) 学校的态度与组织管理是前提, 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 包括宣传、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价等; (3) 学生的实际是出发点和归宿, 校本课程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的, 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 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问题出发, 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 (4) 学校的资源状况是条件和保障, 学校资源状况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经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5) 当地的经济、文化资源是地域特色。

2.目标设置。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在调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 确定课程的宗旨, 设置具体的目标 (见下表) :

3.课程体系确定。根据课程目标, 依据我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特长和学生需要, 将校本课程设置为五大系列: (1) 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目标是形成珍惜个体生命的意识并学会保护自己, 提升生命发展的质量。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 (2) 科学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科学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如环境与资源、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信息技术、自然地理等。 (3) 人文素养系列:课程目标是提升气质修养, 继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交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文学欣赏、戏曲欣赏、演讲与辩论、英语会话与阅读、民风民俗、法制教育等。 (4) 生活技能系列:课程目标是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 对常见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 掌握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技能, 培养积极向上、情调高雅的爱好和特长。如手工、编织、剪纸、插花等。 (5) 身心健康系列:课程目标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与特长。如声乐、舞蹈、摄影、绘画、书法、球类、棋类、健康保健, 等等。

4.课程内容选择、组织。依据目标和体系, 选择温州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素材, 编辑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课程 (见下表) :

5.课程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6.学生、家长、社区、教师反馈。在课程实践中, 根据学生、家长、社区、教师的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整课程的目标。

7.课程评价。确定课程评价的功能、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等, 并组织评价。

(1) 教师评价。评价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其评价原则有发展性、立体性、反馈性、互动性等, 其评价内容与方法见下表:

(2) 学生评价。评价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开放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如观察、作品、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成长记录、指导教师的意见等。其评价原则有发展性、多元化、全息性、差异性等, 其评价内容与方法 (见下表) :

(二) 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特色

1.课程由师生共同参与构建, 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 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归宿。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 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 学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发主体, 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校本课程才有实施的价值。因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组织的, 教材的编写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作品、素材等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教材的组成部分。

开发流程:学生自主参与设计→确定课题→社会实践→研究成果。

2.课程的开放性。

(1)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内容来源于社会实际、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等。

(2) 课程目标的开放性。不再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标, 更重视“表现性目标”。

(3) 课程形态的开放性。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内, 使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宽和延伸。

(4) 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根据课程目标不同, 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

(5) 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开发流程:确定主题→呈现目标→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设计。

3.课程联系实际, 凸现地域性。

(1) 校本课程面向现实生活, 联系学生实际。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提取, 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自主学习。

(2) 联系教学实际。以问题为导入构建主题形式内容体系, 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

(3) 联系社会实际。内容的选择、组织密切联系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 关注社会问题和现象, 并做出自己的独立的分析和评价。

开发流程:呈现问题→社会实践→方案设计→评价总结→提出建议。

4.问题探究性。课程通过问题情景设计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开发流程: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实践准备→实践方案→项目设计

二、温州第八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后续思考

(一) 校本课程的定性、定位与属性问题

校本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 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不能把校本课程当作兴趣课、选修课和活动课来对待;校本课程属非学科领域, 是基于生活, 实践领域的课程, 是“体验课程”, 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主体, 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过程, 它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

我们将继续思考:

1.校本课程开发是过程而非结果。

(1) 结果的过程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精义恰恰在于过程, 在于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的成长、学生个性的张扬、学校特色的突显。

(2) 开发的过程性。校本课程开发从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与评价不是一个单向一维的过程, 而是一个基于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是随着开发实施而不断地修正完善的过程。

(3) 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旨趣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 而个性的生长本身是一个过程;同时, 校本课程旨在学生的参与, 强调学习的过程。

因此, 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不能仅仅通过考试的结果来进行, 而更应注重过程的评价。

2.校本课程具有校本性、关联性、可选择性。

(1) 校本性, 是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 这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 一方面, 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 为学校办出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 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 即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

(2) 关联性是指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间具有相互依存、制约的关系, 形成一个整体。

(3) 可选择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 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 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

(二) 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校本课程是以资源开发为前提的。

我们将继续关注:

1.开展社会调查, 开发及利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

2.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3.研究学生的需要和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

4.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5.鉴别和筛选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三) 教师队伍问题

师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虽然我校提出“人人都是校本课程的教师, 人人都有责任把校本课程上好”。这个口号听起来轰轰烈烈, 但从几年的实践看, 这种“人人皆师”的做法不利于专业化发展, 也难以支撑校本课程的长期和常态化开展。

我们将继续思考:

1.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引领人才。在“团体指导, 合作实施”的策略引领下, 需要建设校本课程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专家群落, 否则就很难搭建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

2.开展校本培训, 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搭建平台。学校教研室或师训部门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 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 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 保证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

3.建立教研组、备课组管理制度。师资合理配备, 教师工作量计算, 教师奖励制度, 教师职称评审等。

(四) 校本课程基地建设问题

基地建设是校本课程深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继续思考:

1.根据校本课程特点, 创设配套基地。学校一要挖掘利用校内的资源, 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 建设校本课程校园基地;二要在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下, 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营地等) , 建立校本课程校外基地 (社区基地、社会基地) , 实现基地、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建设。

2.完善校本课程基地。基地活动项目要结合社会现状、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等, 体现时代要求, 符合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成长需求, 贯穿“教育性”, 突出“实践性”, 渗透“趣味性”, 体现“服务性”。活动基地建设要形成主题探究类、应用学习类、生活学习类、社会参与类、体验感悟类和民俗民艺类等基地活动类型。

(五) 评价体系完善问题

发挥评价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功能:一是直接功能:如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强化功能、自我教育功能、研究功能等;二是间接功能:如指导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等。

我们将继续思考:

1.评价活动是由评价方案、测量 (量的记述) 和非测量 (质的记述) 、价值判断组成, 如何在实施中公正操作?

2.对学生评价作为学生评选、升学考试组成部分;对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业务考核相挂钩。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 篇8

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母本”。课程品质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构建理想的课程体系,我们才有可能突破素质教育的发展“瓶颈”。而理想的课程,能为每一个孩子铺设一条属于他个体的独特跑道,让他在个性化的跑道上欢腾跳跃、纵情驰骋,并在这一片个性化的天地里激扬生命、张扬个性、放飞梦想。为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课程领域的变革,努力构建理想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课程开发的思路有三条。首先,要以发展学校特色为基础。“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学校中进行”,这三点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宗旨。校本课程既应体现学校的资源特色、地域特色,更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理念。其次,要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任何课程要想发挥效能,都必须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建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教师的个性特长,让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再次,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依归。每个孩子生而拥有不同的禀赋与个性,他们都是在自己的生命与个性背景中来建构知识的,因而,不同的生命个体会有不同的课程诉求。而学校的校本课程应努力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采荷集团)借助自身地处采荷街道荷池幽幽、荷叶连连的地域优势,培育了独特的“荷文化”。2004年,采荷集团提出了“‘荷文化’育人功能的开发和实践”的研究课题,决定以荷花高洁、清雅的特质引领集团内涵发展。“荷”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承载着“正直、自信”的品质。采荷集团将“个性张扬、多元发展”作为“荷文化”的核心理念,以此涵养学生的生命傲骨,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生命品质,孕育他们“高雅、灵动、大气、自信”的生命个性。基于这一学校特色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各门学科的特点,采荷集团系统、科学、规范地制定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4D”课程目标,体现了校本课程立体、多元、丰富、包容的特点,富有成效地开发了意蕴深远的校本课程。

所谓“4D”,即在“3D(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时间维度,形成时间与空间的有机融合,有效拓宽学生小学六年的学习内容和空间,通过为学生提供能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多种平台,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点燃学生生命的智慧之火,碰撞出其心灵的幸福火花。“D”还是中文“动”的音节首字母。“4D”课程是在“动”中调动能量,借力发力:4个D,4个动,分别代表着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它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多感官、多层次、多空间、多时段的智慧活动,寄望于学生在动手中形成能力、在动口中促进交流、在动脑中孕育智慧、在动心中丰富情感。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校本课程的基本类型

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目前,单一的国家和地方教材都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依据纲要精神和多元智能理论,采荷集团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传统文化浸润课堂”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开设了自主体验、艺术修养、欣荷在线、家长自助四类校本课程:用“诗情”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用“笛韵”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用“竹舞”兼顾学生的音乐与身体运动智能,用“海模”“机器人”推进学生数理逻辑与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

(一)自主体验校本课程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采荷集团从学生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经典诵读教育。一、二年级诵读《三字经》,三、四年级诵读《古诗七十首》,五、六年级则以《论语》和《韵语》作为诵读的材料。学校还将儿童文学作家冰波、杨红樱等请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运用书法对学生进行书写技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品味传统、沉静内心,使学生生命的韵味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涵养。采荷集团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校本课程《童趣书法》,规定:每周用一节课对学生进行课堂书法指导,周四中午对学生进行电视书法教学,每月举行一次“翰墨情深”学生主题书法展,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学生书法比赛。如今,学校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童谣书法》《荷花诗词赏析与书写》等,均为学生习字的良好摹本。

(二)艺术修养校本课程

良好的艺术修养是学生享用一生的财富。采荷集团以杭州市规划课题“琴棋书画 古风今韵——基于传统文化丰润儿童生命底蕴的实践研究”为主脉,深化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丰盈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厚学生的生命底蕴,目前已经开发有“纸趣、笛韵、竹舞”等艺术修养校本课程。

1.纸趣。“纸趣”校本课程坚持连贯性、层次性、整合性、校本性“四性”联动,以涵养“荷”品质、追寻“荷”文化为主线,密切联系本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课程文化。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编写了《剪纸》一书作为校本教材。每个学期,采荷集团会安排某一个月用来开设剪纸课,这个月便被称为“148剪纸月”,具体要求是:在这个月,美术教师要通过8课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每人完成4幅主题性剪纸作品。为了开好这门课程,采荷集团聘请著名的剪纸大师宋胜林来校指导,并在钱江苑校区开设了宋胜林剪纸艺术工作室,定期为师生作相关教学指导。小小纸片经过一折一剪竟有那么多神奇的变化,“纸趣”召唤着学生在情趣盎然中与艺术同行。

2.笛韵。人们都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采荷集团从二年级起在学生音乐课上普及小器乐,特别推广我国的民族乐器竹笛,希望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其他学科及传统文化浸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音乐组自行编写的《笛韵悠悠》校本教材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基本技法、难点练习、歌曲演奏、笛艺赏析。学校的校歌以及学校特色曲目《欣荷笛韵》是每个学生的必练曲目。普及小器乐,使采荷集团的每一个学生都多了一种与生命对话的语言。

nlc202309061807

3.竹舞。竹竿舞是采荷集团大课间特色活动项目之一,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难度系数要求:五、六年级用8根竹竿,三、四年级用6根竹竿,一、二年级用4根竹竿。采荷集团鼓励各个班级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对竹竿舞进行“创意”改编,体现不一样的主题和形式。每逢大课间,变化多端的舞姿配上旋律各异的音乐,整个操场如同一场丰富多彩的竹竿舞宴,令人目不暇接。而孩子们团结、互助的精神也在这场舞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欣荷在线校本课程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采荷集团利用网络技术开发了“欣荷在线”虚拟机器人系统,供学生在该平台上进行机器人搭建、编程、练习、对抗。欣荷在线具体支持以下功能:

1.学习过程跟进。在虚拟机器人学习平台上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每次测试的成绩等,并将学习历程进行保存,可随时调取,以生成学生的学习报表,便于对学生进行学业分析,进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业评价,达到学习调整的目的。

2.在线辅导跟进。在现有平台上增加任务学习辅导,能在线进行每个单项任务的讲解、指导,辅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3.智能接口跟进。与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配套,开放在线学习平台与web平台的接口,实现单点登录、学习成绩数据互通,最终将机器人在线学习平台作为数字校园虚拟学习平台中的一个子模块。

欣荷在线充分实现了学生立体化的学习和教师全方位的指导,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在学生的情感诉求、思维品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家长自助微型课程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学校的课程实施、课程变革必然与社会环境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采荷集团的校本课程已不再局限于校内,讲授者也不再局限于在校教师。拓展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服务,采荷集团吸纳了许多“编外教师”——家长,他们走上讲台,传授着老师们也未必知道的知识,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新奇的窗,同时也打开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有一位家长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工作,对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了如指掌,他在课堂上逐一向学生介绍了荷花、睡莲、广玉兰、水杉等常见植物的知识,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记,一边还不停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这次学习,学生明白了荷花与睡莲的不同,了解了银杏具有入药的作用,知道了鹅掌楸名字的由来……

家长自助微型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校无法提供但学生又十分需要的,相当于为学生补充了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养分。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要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学科教师的实施能力是关键。只有课堂优质,课程的各项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以师资培训为保障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只有教师发展了,课程才会发展。采荷集团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放在首要地位,思考和尝试教师培训与教科研有机结合,建立研、训、教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开展“琴棋书画 古风今韵——基于传统文化丰润儿童生命底蕴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申报校本研训项目“弘扬传统文化,丰润教师底蕴”;邀请硬笔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许晓俊作系列书法讲座;邀请清韵乐坊教师对学校音乐教师进行每周两次以上的辅导,在全校教师中推广笛子学习;邀请杭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宋胜林老师对学校美术教师和全校教师分别进行剪纸艺术辅导;邀请杭州市教科室的老师给学生作生命教育讲座;等等。此外,采荷集团还采取了分散讨论、自主学习、博客传递等多种研修方式,充实教师的知识体系,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课堂研讨为根基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根基。脱离了课堂,任何课程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提升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与研究价值,采荷集团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欣荷杯”、中年教师“盛荷杯”、骨干教师“风荷杯”三类教学技能竞赛,以赛促研,按照“二维目标,二维监控”的模式展开课堂研讨。

“二维目标”的第一个维度是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维度,第二个维度是课题研究的维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体现自己对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二维监控”的第一维监控是教案设计,要求在上交的教案中明确注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第二维监控是听课、评课的评分表,在评分表的设计中有单独的分数,如果展示的课不能围绕自己研究的课题进行,这一栏就不能得分。采荷集团要求各教研组在制订教研工作计划时,必须围绕学校的研究课题或教研组的小课题,有主题、有重点地制订,保证教研的实效性。如钱江苑低段语文教研组根据本校区的研究课题“构建立体阅读地图册的实践研究”,确定了“阅读地图册创建和使用的实践研究”的专题研究活动,针对一至三年级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展示活动。音乐教研组围绕区级立项课题“小器乐进课堂的实践研究”,开展了“音乐课堂教学器乐选择和操作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些围绕课题开展的专题研究,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引领着教师树立专业自主的意识,不断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以教学展示促发展

只有行动着的人才是离上帝最近的人。采荷集团通过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利用杭州市第十八届教研会议的机会,采荷集团向全市各区、县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展示了本集团的市级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丰润儿童生命底蕴”的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其中,音乐组的汇报主题是《多彩音乐,有效课堂——采荷一小器乐进课堂》,美术组的汇报主题是《学科研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会教师还参观了采荷集团的剪纸小博物馆和宋胜林老师的剪纸传承艺术工作室,一致认为集团对剪纸、竹笛的研究定位高、做得实,立足课堂、植根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多元评价来激励

采荷集团一直坚持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过程,重视每个生命个体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并在学科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注重多元,渗透特色,使每门学科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与操作方式。

1.“旋律记载卡”,奏响快乐音乐学习的乐章。“旋律记载卡”是一张音乐学习过程记录表,以谱写歌曲《七色光》为载体。每当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色,就能获得一小段《七色光》的五线谱,直到集齐所有五线谱,连成一首完整的乐曲。独具特色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2.“笑脸”评价,让微笑和鼓励陪伴学生的美术学习。美术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为模特,设计一张可爱的“笑脸”奖励卡。在学生的殷殷期待中,伴随着他们的进步与收获,极富教师个人特色的“笑脸”奖励卡就会来到学生的身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天天向上。这一张张独特的“笑脸”将陪伴学生整个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

3.采荷集团还推出了别具一格的“荷香莲趣”系列校本评价章,分别是墨香章、纸趣章、笛韵章、棋语章和竹舞章,在设计时以宽大的荷叶为基本造型,配以艺术气息浓厚的竹笛、毛笔、竹竿等,寓意兴趣多多,快乐无穷。每个年段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临剪或创作自己的剪纸作品,考取“纸趣章”。二年级起统一开设童趣书法课,别具匠心的书法作品可以让学生赢得“墨香章”。“小小棋王”中国象棋大赛每年都在采荷集团的两个校区同时举行,经过各班层层选拔和现场积分赛,最终产生校级小小棋王,每一个积极参与初赛的孩子都能获得“棋语章”。自竹笛进课堂以来,采荷集团的学子人人都能拿到笛韵章。争章评价显特色,“横看成岭侧成峰”,“荷花莲趣”系列校本评价章为更多的学生体验自信“推波助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激扬了学生美丽的生命情怀。

……

思想有多远,课程发展就能走多远。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将自己校内已经拥有的课程资源,通过智慧开发和艺术加工,使之达到最高境界,实现最大的教育功能;同时将校外可能存在的教育资源,通过充分发掘和有效整合,使之达到最充分的利用,实现最优的教育辐射。总之,多元课程的开发,能够让师生的生命在课程中闪光,并在课堂中生发出无穷的活力。

(责编 白聪敏)

上一篇:亲子诵读领导发言稿下一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