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格林童话有感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读格林童话有感(精选13篇)

小学生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格林童话》。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长的,有短的。这些故事,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其中,有一个故事叫《钉子》,使我深受启发。它讲的是:一位商人在交易会上把货全卖了出去。他骑着马,想在天黑前回去。中午,他的马的后掌缺了一颗钉子,商人没有及时修补,却要继续赶路。下午,商人的马的左后掌也掉了,他仍然继续赶路。可没过多久,马就走得磕磕绊绊。又过了一会儿,马终于倒了。商人只好把旅行袋扛在肩上,到半夜才回到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小洞不补,大洞受苦。那个商人为了不失去那短暂的.时间,反而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正是愚蠢啊!要是商人能在马掉钉子时,花点时间去找铁匠补补好,或许正能如他所想,在天黑前赶回家呢。

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商人这样的人。我有时也是这样的。有一次,我正在画画。突然,水彩笔一滑,掉了下去,盖子摔破了一个角,我却一点也不在乎,继续用着。后来,又摔了几次,我还是不在乎。到最后,那盖子破得不行了,水彩笔也装不住了,只好散了一桌,用起来很麻烦。

小学生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2

像大海里的王族一样, 成年后的美人鱼都可以浮出海面观光, 拓展视野。杜甫这样的仕宦子弟, 成年以后也要离开家乡去游学。19岁的杜甫因有为官的父亲作经济基础, 那些日子过着“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轻狂”的快意生活, 并结识了李白、高适、严武、王维等一系列名流。他们纵情山水, 吟诗作赋, 畅谈理想。在登临泰山时, 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雄奇诗篇。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海一片蔚蓝平静, 但船行必须要有方向, 杜甫也曾在漫游中参加了洛阳的科举考试, 24岁的杜甫第一次就遭遇了失败, 但他没有气馁, 如此的大唐盛世, 机会多多, 考试多多, 何争朝夕?

虽然自己还年轻, 正常的生活毕竟要步入轨道。此时的玄宗已步入晚年, 更加沉溺于声色享乐, 将朝政大权交给了善于迎合的基本是文盲的宗亲李林甫。李林甫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次年的制举选拔中全票否决, 上表奏贺玄宗“野无遗贤”。而这些“遗贤”中, 就有我们才华横溢、志向坚毅的杜甫。此路不通, 另辟蹊径。为了投其所好, 在玄宗为自己祈祷长生不老的法事上, 杜甫直接写了三篇不同凡响的“大礼赋”献给玄宗, 文词华丽、气势恢宏。玄宗大悦, 杜甫在一日之内声名煊赫, 正如美人鱼第一次见到心仪的王子般心潮澎湃。玄宗着他去集贤院待诏, 让宰相再度其才, 可嫉贤妒能的李林甫借拖延之法, 将杜甫打入“待用”的冷宫。

杜甫报国无门, 欲哭无泪, 就攒足了劲儿写诗, 并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但昏庸的统治者和捏权握势的权贵们, 怎么会把杜甫当回事?在表面强盛的大唐下, 黑暗中的奸佞小人让杜甫认识到仕途艰难, 此时父亲又病逝, 在长安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穷顿, 杜甫从贵家公子里脱落出来, 回归了生活的原色。

几经辗转, 几经波折, 杜甫终于得到了一个京兆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芝麻粒一样的小官, 虽和他辅弼君王的壮志大相径庭, 但一家老小张着嘴要吃饭呀。工作确定后, 杜甫忙回去探望妻小, 途中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而官吏横征暴敛的景象, 耳边飘来华清池袅袅的歌吹, 杜甫怒而写下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尖锐的阶级矛盾溢于笔端。更让他没料到的是:不到一个月, 就在他返京赴任途中, “安史之乱”爆发。

此时的杜甫还没上一天班, 就被叛军抓获, 押回长安关了一年。面对国都破败的惨状, 杜甫写下了《春望》、《月夜》等大批忧国怀家之作。好不容易逃了出来, “麻鞋见天子, 衣袖露两肘”, 已在灵武称帝的肃宗李亨任命他为“左拾遗”, 杜甫终于可以伴在君主身边了。

离自己的理想好不容易进了一步, 但不到一月, 又因房琯之事仗义执言, 遭到肃宗怒斥, 放了他长假100天。政治上再遭冷遇, 还是缘于他的天真和书生的意气, 他一心只想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但他没读懂的是房琯之事是做了太上皇的玄宗与肃宗的政权冲突, 绝非一般的人力可为, 就像鱼怎么能与人谈情说爱、生儿育女呢?

带着满腹的苦闷和忧郁, 杜甫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一路上生灵涂炭、草木蒙尘, “安史之乱”并未结束, 大唐山河依旧风雨飘摇。但穷困又没有地位的诗人杜甫, 他还有良心, 还有责任, 仍然爱着他的君主, 他的国家, 他的亲人。

美人鱼失去了舌头又回到了王子身边, 杜甫失去了官职又回到了长安, 此时玄宗与肃宗的真正较量开始了。为了铲除玄宗党族, 肃宗将他们全部贬谪, 杜甫也被贬华州, 彻底被踢出了政权中心。他愤然辞官, 回到了汉中。面对灾难深重的百姓, 他的思想已完全融入到了广大的群众之中, 《三吏》与《三别》就揭示了一个强盛王朝的倾溃之势。

还没进家门, 就传来一片号啕之声。原来汉中连年大旱, 家中吃喝无着, 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杜甫倚门长叹, 人挪一步活, 走吧, 逃荒去吧。一路走下去, 险山恶水, 狰狞崎岖。十一月的天气, 皮肉都冻皴了, 雪地里穿着过不了膝盖的短裤, 饿了挖山芋, 吃橡树籽, 曾经衣食无忧且一心想做宰相的杜甫, 此时成了一个越逃越荒、越逃越难的叫花子。

终于到了成都, 在大家的帮助下, 在浣花溪旁盖起了一间能栖身的“百家草堂”, 杜甫的后半生就这近四年的时间里比较平稳。可杜甫的性格绝不是不受风雨之苦就能承载的, 他的心在朝廷, 他要做济世的贤相, 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当他得知玄宗、肃宗先后故去, 代宗即位后, 他的理想再次鼓动着他回到长安去, 回到皇帝身边去, 就像那条美人鱼, 哪怕化作泡沫, 也要浮在海面上, 看着心爱的王子幸福地生活。年近六十的杜甫毅然决然地买船北上, 常年的颠沛流离, 长期身处潮瘴之地, 此时的杜甫已是百病缠身, 内脏俱疾, 再加上无尽辛苦的创作, 使得他最后在湖南湘水的旧船上, 在病痛的吞咬下逝去, 享年58岁。

他为后世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诗, 像朝阳下升腾的灵魂, 震撼着我们的心扉, 也影响着东南亚和欧美40多个国家的文坛。他的一生都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 却成为了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敬仰的圣人, 诗坛沉郁顿挫中的绝笔。

鱼说:“你看不见我的泪, 因为我在水里。”

读《小学科学》有感 篇3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4

《格林童话》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有湛蓝的天空,辽阔的大地,茂密的森林和深深的海洋,这里还有善良而神奇的仙女、精灵,有英俊的王子和美丽的公主,有贫穷而勤劳、勇敢的农民,还有遭遇凄惨令人同情的美丽姑娘……

其中不少故事,如《小红帽》、《灰姑娘》、《林中睡美人》、《蓝胡子》和《穿靴子的猫》,现在已家喻户晓,很受孩子的欢迎!格林童话,可以说是一代代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语言。

格林童话充满了浪漫诗意的想象。比如,月亮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被剪下来;一睡就是一百年;胖仆人能一口将大海的水喝干……。

这些童话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温馨。因为格林兄弟早年丧父,青年丧母,兄弟俩人相依为命,共同经受了人世间的忧患困苦,因而更加懂得人间的温情,如《三兄弟》……。

赞美勇敢、机智的人物,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宣扬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也很明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了。故事大多围绕四个主题叙述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诚实守信;贪心贪婪;心地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典型作品有《小红帽》,大灰狼虽然吃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但被猎人剪开了肚子,最后死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也得救了。诚实守信的代表作有《青蛙王子》,小公主虽然答应和青蛙成为朋友,可真正要她做,她却犹豫不决,不守信用。贪心贪婪的典型作品是《渔夫和他的妻子》,因为渔夫妻子无止境的贪婪,最后还是使自己一无所有。心地善良的代表作有《金鹅》,白发矮人只所以总是帮助小傻瓜,都是由于小傻瓜心地善良的缘故。

《丑小鸭》获得的好评是由思想意义深刻,让人有一种尽善尽美的感觉。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就会像丑小鸭一样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一只鸭子非常大,只是丑的很,大家叫它丑小鸭。丑小鸭虽然让别人嫌弃,但还继续学习着飞翔和自己生存。最后变成一只美丽的的天鹅。我们人类为什么不像丑小鸭一样呢?是因为我们人类贪图便宜,才铸成人类永远改不了的大错。而丑小鸭是谦虚的向别人学习。在别人抛弃的情况下还相着梦想。我们人类只是在残忍地杀害自己。丑小鸭虽然外表丑,但心里很美。我们要像丑小鸭一样奋发图强的精神学习。所以我们人类应该互相学习。我深深地被丑小鸭的精神所折服。丑小鸭是一个心里善良的鸭子,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经过了千辛万苦才成为一只美丽、高大、善良的天鹅。我们要向丑小鸭一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5

我利用今年放暑期的机会又认真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这本书是由雅科布·格林和他的弟弟威廉·格林合写的,如果你以为他们只写童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研究的范围涉及语言学、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觉得童话故事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它的寓意。而今再读这本书,我对“做人要善良”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地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她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侮,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别人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悉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终究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因那颗妒忌心而被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小学生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6

是什么力量把大众眼里的“无望生”变成自觉、自愿训练与学习的好学生?是什么力量把桀骜不驯的体特生变成全校师生表扬与赞叹的好学生?是什么力量把这些备受每个家庭呵护的孩子变成“在操场竭尽全力拼命努力”, 还“不忘给教练‘争’面子”?是爱, 是师爱。对高中生而言,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风度翩翩的教师很受欢迎。但是充满人性、拥有爱心、富有情趣的教师更受期盼, 尤其是体育特长生更希望在学校得到更多的师爱—朋友式的关心, 父母般的爱护, 家一样的温馨。当赵老师用真诚、真心、呵护去关心爱护学生时, 换取的必将是学生的尊重、理解与配合。高中生已具备较完善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教师的付出他们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落实在行动中。赵老师的师爱像春日清晨的露珠滋润着每一颗年青跃动的心灵, 使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赵老师就是用爱融化了坚冰, 用爱点石成金, 用爱帮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与美好的阳光大道。

为什么闷热难耐的炎热天气里, 学生能私下加大运动量?为什么教师在不在身边时, 学生都能很“拼命”地训练?为什么教师不在学校时, 学生能毛遂自荐, 轮流替师带操?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教育和影响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赵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 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 为学生做着榜样,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当学生不在状态时她很少“强迫”着去训练;当天气恶劣时她又会随时“调整”训练计划;当学生体力消耗大时她还会经常“变换”能量水……所有这一切, 都源于赵老师对学生深厚的爱, 都源于赵老师对体训工作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在这样的前提下,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 学生身体的潜能被挖掘, 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可能性得到保证, 为成绩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是人影响人的事业。赵老师就是用自己充满爱的独特的个人魅力影响、感染着学生。难怪学生直呼她“老大”, 这是一种没有距离的称呼, 这是一种对爱的反馈的称呼, 虽然感觉上似乎有点“没大没小”还带有几分“江湖味儿”, 但是我觉得一个能真正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心里, 成为充满“江湖味儿”的“死党”的教师, 才是一个成功的教师, 才是一个被学生所喜欢和爱戴的教师。

带训教师的工作很辛苦, 尤其对女体育教师来说, 风吹日晒的工作环境常常使外人辨不清性别;起早贪黑的训练常常自问“我的时间哪儿去了”;“既当爹来又当妈”的角色常常又顾及不到自己的家庭。但是, 当自己培养的学生有出色表现时, 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因为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因此, 在我们感叹现在的学生娇气, 训练不努力, 抱怨工作辛苦没地位时, 我们可以学习赵老师“以情动人、以爱感人”, 收获成功, 实现价值!

依托人物读童话 篇7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的引导下,找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一、文本特点

1.主题鲜明突出。“幸福是什么”直接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探究幸福的真谛。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幸福是什么”展开的。

2.故事情节奇异。本文是这样展开情节的:疏通泉眼,开沟引水——受到赞扬,得到祝福——获得指引,寻找幸福——交流感受,明白幸福。整个情节的发展似乎自然而然,又充满神奇,皆因一个人物——智慧的女儿。她突然而来,飘然而去,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为故事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引人入胜。

3.人物形象神奇。“智慧的女儿”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她来得悄无声息,走得毫无预兆。她谦虚、美丽、善良,一言一行都给牧童以指点,是智慧的化身。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曲折生动。

4.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特殊。第三组共四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第一篇《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超人体童话,学生已初步感知了超人体童话中人物具有的超人的神奇能力,感受了童话故事情节的生动,语言的优美,也从童话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而《幸福是什么》紧随其后,也是一篇超人体童话,继续引领学生感受超人体童话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

(一)准备阅读。学习字词,读通整篇课文,扫清阅读童话的障碍。

学生的认读能力需要借助每一篇课文,利用每一节语文课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环节可分课前与课上两个时段进行:

1.课前预习。要求:①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遇到不懂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2.课上检查。对应预习要求分两步进行:一是交流难读的字、词、句;二是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说清理解词语的方法,提出不理解的词,让同学或老师帮助理解。

(二)整体阅读。找准人物,把握故事梗概,体会童话人物的神奇。

文中“智慧的女儿”这一人物至关重要,是整个故事的“魂”,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她的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因此,可以紧紧抓住这个重要而神奇的人物,引导学生梳理文脉,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1.找出神奇人物。学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一共出现几个人物,哪个人物最神奇,并说说理由。(本文一共四个人物:三个牧童,一个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显然,这个美丽的姑娘最为神奇:她的出现是神奇的——“从树林中出来。”“这时候,又是突然之间,那位姑娘又出现了。”文中没有交代是怎样出来的,一下子来到了牧童的面前。 她的形象是神奇的——“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花环。”“她没有变样,还是金黄色的头发,头上还是戴着那个白色的花环。”永不变化的装扮,永不变化的美丽,充满神秘感。她的离去是神奇的——“说完,姑娘突然不见了,正像她突然来到一样。”“姑娘回答后就不见了。”)

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聚焦“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读,感受其神奇的表现,从而体悟超人体童话的特点:童话中的人物具有超乎常人的神奇能力。

2.理清故事脉络。“文中美丽的姑娘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时候,干了什么?”以这一问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从而弄明白:姑娘出现了两次。十年前,她赞扬三个牧童清理老泉,指点他们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她肯定三个牧童对幸福的理解,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借助“智慧女儿”的出现及所做所说,帮助学生弄明白两大时间节点:十年前和十年后;引导学生理清两大事件:一是牧童清理老泉,开沟引水;二是牧童分头工作,帮助别人,感受幸福。这样,文章的起承转合就非常清晰。

3.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表达通顺流畅,语言比较简洁即可。)

(三)深入阅读。借助人物,领悟幸福真谛,体会童话故事的深意。

本环节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要围绕“幸福是什么”展开,让学生深入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1.感悟三个牧童做着让自己幸福的事。三个牧童尽管不明白幸福是什么,但是,他们的言行中,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感觉。他们不知不觉中做着让自己幸福的事。可以让学生默读相关段落,圈出表示牧童在清理老泉时心情的词语,感受牧童内心的幸福。①“‘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②“三个孩子看到泉水流出来,又快乐又兴奋。”③“他们高兴地坐在井旁的大石头上,看那股清澈的泉水,慢慢填满那口小井,最后从那宽阔的出口流出来。”这三句话中,“快乐”“又快乐又兴奋”“高兴”充分表现了牧童在清理老泉过程中真实的内心感受。要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体会牧童产生这样的心情的原因,感受他们通过辛苦劳动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的快乐,这种为别人付出劳动产生的快乐,就是幸福。

2.感悟三个青年认识到的幸福。这是全课教学的关键,是三个牧童花费十年时间去生活,去实践,去体悟得出的认识,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有血有肉。要布置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三人在寻找幸福过程中的所做所感以及各自对幸福的理解。①第一个青年:“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为病人治病是医生应尽的责任,让病人恢复健康,是医生很好地尽了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幸福。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当医生的青年会如何给病人治病,病人恢复健康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深入体悟青年医生此时此刻的真切感受:让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在此过程中,联系医生的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义务”,为下面理解“智慧的女儿”的话做铺垫。)②第二个青年:“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这个青年的工作一直在变,始终不变的是,这些工作都是对别人有用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青年做过什么,对别人有什么用?从而深入体悟: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只要能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劳动就没有白费,就是幸福的。)③第三个青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这是留在村子里的青年的认识,他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感受到了幸福。引导学生想象他耕地种麦子的辛苦以及人们有粮食吃的快乐场景,通过自己的苦和别人的乐的对比,感受劳动的幸福。)

三位青年所处的地方不同,所做的事情不同,但是都感受到了幸福,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劳动,都是对别人有好处的。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好三位青年的对话,感受他们通过劳动享受到幸福的自豪。

3.感悟智慧的女儿揭示的幸福。课题是“幸福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清晰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是“智慧的女儿”对幸福的高度概括,也是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读者的道理。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照三个青年的做法及感受,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二是联系实际生活中做过的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即幸福含义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童话故事的一大特点:童话往往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把要讲的道理表达出来。

这个童话故事的情节性很强,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各自选择一个角色,合作演一演。一方面进一步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进一步感悟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四)拓展阅读。以文为桥,推荐阅读,感受童话独特的魅力。

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8

从前,有两个王子离开王宫后,很久没有回来,弟弟出来寻找哥哥,和他们一起去游历世界。弟弟半路救了蚂蚁、野鸭和蜜蜂。他们来到一座房前,见到很多石头人。他们穿过房间,看到里面坐着一位老人,老人把他们领到桌子旁,吃饱喝足后,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老人把大王子带到大理石桌前,桌旁立着三块石碑,原来这座城堡被施了魔法,要解除魔法必须办成三件事,大王子没有办成三件事,二王子也没有办成三件事,三王子有蚂蚁、野鸭和蜜蜂的帮助,完成了三件事,石头城堡的魔法解除了,三王子和小公主结了婚,并继承了王位。

阅读感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对于那些伤害小动物得人应该马上阻止他们,只有热爱帮助他人的人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文中的三王子阻止了哥哥们伤害动物,从而最后得到了蚂蚁、野鸭、蜜蜂的帮助,这正是好人有好报的体现。我们要学习三王子的爱心。

读童话故事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篇9

去年,有关幼女被性侵的新闻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女童的母亲,我着实感到不安,生怕那些让人恐惧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针对不断涌现的负面新闻,不少专家都提醒家长们从小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及早为他们打预防针,让孩子自动远离那些有危险的人,尤其是居心叵测的异性。然而,作为一位母亲,我虽然深知让孩子提高警惕的重要性,但看着孩子纯洁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对她说出“小心男性亲戚或者校长和老师们,因为他们有可能做出伤害你身体的事情”。我怕一旦把真相告诉孩子,就会给她留下心理阴影,使其对男性产生恐惧,进而影响女儿未来的婚恋健康。所以很长一段日子里,我都思来想去,焦灼不安。

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出版的一套书,名叫《皮皮鲁送你100条命》,全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了孩子们许多自我防护知识。这本书让我突发灵感:女儿平时最喜欢听童话了,那么,我何不学一学郑渊洁,在给女儿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她的防护意识。这样,其中内容既容易被孩子接受,又不至于给孩子留下太大的心理阴影,岂不是两全其美?

改编童话,融入安全知识

经过一番思索,我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我决定首先对经典的童话故事进行改编,在原版的童话故事中加入一些全新的内容,让女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汲取安全知识。女儿莱莱是个童话控,特别喜欢格林童话,尤其爱听和公主有关的故事,像《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童话简直是百听不厌。于是我决定首先从这些童话入手,给女儿上几堂自我保护课程。

当天晚上,我就给莱莱讲了一个新版《白雪公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白雪公主依然是个美丽优雅的姑娘,但与原版故事不同的是:这个公主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她知道男女有别,所以虽然跟七个小矮人是好朋友,但每次洗澡和换衣服时都会关好门窗,而且每晚都会回自己的房间睡觉,而不是和几个小矮人哥哥睡在同一个房间。还有,白雪公主是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的,因为她觉得陌生人有好有坏,在无法辨别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前提下绝对不能乱吃别人给的食物,喝别人给的水,所以她根本就没有吃下巫婆给的苹果,而是趁巫婆不注意悄悄换了一个好苹果,然后假装中毒而亡,否则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醒过来了呢?……

莱莱对原版故事非常熟悉,所以当我改变故事细节时,立刻引发了她的注意。加上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理,莱莱对我讲的新故事很感兴趣,将“男女有别”、“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等要点轻而易举地植入了她的脑海。见自己的办法可行,我便继续研究有关公主的童话故事,然后加入了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在睡前一一讲给了女儿听。

“公主”教女儿自我保护

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对灰姑娘、海的女儿、豌豆公主等童话进行了改编。我告诉女儿,灰姑娘之所以要在12点之前赶回家,不仅仅是怕美丽的衣服和鞋子变回原形,还有一个原因是她觉得好女孩不应当在外面待到太晚。正因为她的坚持,王子才被她深深打动了,认为她不止拥有美貌,而且是个自尊自爱的好姑娘,适合当未来的王后。所以他才会锲而不舍地寻找灰姑娘,也不介意她的贫寒出身,坚持娶她为妻。

讲人鱼公主的故事时,我对女儿说王子之所以没能爱上小人鱼,而是娶了另外一位公主,不仅仅是因为他不知道小人鱼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也不是小人鱼不够美,而是因为他最初见到小人鱼的时候,她没有穿衣服,仅仅用头发遮挡着身体。王子坚信,未来的王后应当穿得庄重得体,绝不能在别人面前暴露身体,所以他选择了另一位符合要求的公主为妻。

在豌豆公主的故事里,我告诉女儿,当得知豌豆姑娘是真正的公主之后,王子高兴地送了一块钻石给公主,并邀请公主当晚留宿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想到公主拒绝了,并且告诉王子:“真正的公主在参加婚礼之前是不能跟男子住在同一个房间的,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更不会被礼物所诱惑。你的做法不像一位真正的王子,所以我不会同你结婚……”后来王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三向公主道歉,并且保证在结婚之前一定不会侵犯公主,豌豆公主这才原谅了他。

小故事发挥大作用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改编了十几个经典童话,还杜撰出了几个诸如魔鬼变身混入校长老师的队伍伤害公主,尴尬事情发生后公主因为没有及时告诉母亲而被魔鬼变成老鼠的故事。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讲得生动有趣,女儿也饶有兴致地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公主法则”,比如自己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绝不能让人摸,不能接受陌生人的饮料食物,不要跟男子独处一室,就算是自己的长辈、老师或者校长也不可以……

小学生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10

阅读完全篇后,我发现作者虽然深刻的剖析了学校取消春游的原因,但没有进一步地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中小学春游活动被禁,学生全面发展受阻,这是当前素质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所以,我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据社会舆论、家长、学校和政府四个主体提出了相关对策,这既是对作者研究的补充也是我读完这一文章的感想。

一、社会舆论要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

社会舆论有正向和负向、积极和消极之分。正向的、积极的社会舆论会引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健康发展,而负向的、消极的社会舆论会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产生阻碍作用。目前对未成年学生安全事故的研究是教育界、法学界普遍关注的和争论的热点。[2]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孩子的安全问题施以较大的关注毋庸置疑。但是,近年来一些媒体将此问题夸大化和扭曲化以模糊公众视野,博得大众眼球,使一些负向的社会舆论引导者人们的价值取向。这种情况,加重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模糊了人们的道德信念。大众传媒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键连接。[3]我们要解决中小学生出游难的问题,就必须先要正确的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通过大众媒体,大力宣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校实践素质教育,开展课外活动,将正向舆论推到大众眼前。

二、家长要建立起对学校的信任,理性对待突发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学校春游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家长的不配合和不信任,其实说到底这也是有社会根源的。身处市场经济,利益化的社会使身处其中的人只认识钱,时刻计算着利益得失,甚至将孩子作为利益工具,一旦出了问题就向学校大口索赔。这种不理性、不道德的行为取向应该受到公众的谴责。解决出游难的问题,家长就应该信任学校和老师,和学校保持和谐的关系。在孩子安全问题上,首先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孩子做好安全维护,购买相关保险。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也有着不可推辞的责任。

三、学校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进行精细化管理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创建和谐校园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组织学生出游,学校必须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深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掌握出游地周边社会治安情况,制定详细的出游计划;制定紧急预案,健全各类应急对策。确保一旦事故发生,保卫人员有随时应急的准备,能够在规定的时限内到达现场,妥善处置。

四、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扩大学校自主权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与道德相比,法律更客观,范围较窄,且以强制手段发挥作用。对学校来说,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依法治校。[4]学校组织学生出游,途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故。分析比较各种事故的缘由和特性,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定各方应承担的责任,避免让学校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这不仅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也会使学生和家长感到有法可依。另外,官僚体系通过审批制度,将自身安全压力从市教育局转到区教育局,最终转移到学校身上。这种情况体现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缺陷,因此,如果要想解决这一责任推卸的问题,就必须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和活动权。

在读到这篇论文里L校长谈到自己小时候春游活动时,我不禁也想到了自己上小学时去春游的场景:我们小学没有操场,学校后面的一座大坝就是我们的体育课场地,通常是上着课老师就带着我们去三五里地远的河边玩。那时候的我们走在大坝上,迎着微风,闻着花香,还有泥土的芬芳,小伙伴你拉着我,我牵着你,好不欢喜。而到了小河边,有的挖泥巴,有的捞蝌蚪,无拘无束。与现在的这些被关在牢笼里的孩子相比,我该多么的庆幸。同时,我也觉得他们很可怜。希望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能够通力合作,还孩子自由发展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马玉洁.学校为什么不春游了——一个乡镇公立小学的个案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

[2]蔡永红,劳凯声.我国青少年安全事故的现状分析[J].统计研究,2002(4).

读格林童话有感以下 篇11

《狐狸和鹅》这篇童话写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发现一群美丽的肥鹅,狐狸就想把这一群肥鹅一个一个的吃掉。

而其中的一只肥鹅非常的勇敢它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只肥鹅在被狐狸吃掉前做一次祈祷,狐狸答应了就让肥鹅们一个一个的开始祈祷。于是小肥鹅们一个一个的循环的嘎嘎叫着,一直到现在它们还在不停的祈祷着,狐狸也只好继续等下去了。

这篇童话故事不长但它的寓意很深刻,就是告诉人们当你遇到坏人和危险时,除了要勇敢还要有智慧才行。

读格林童话有感400字 篇12

其中有一个故事很精彩: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后来,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后妈。后妈长相非常的丑,还带了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长得一点都不好看,而且心眼也很坏。她们和她妈妈一样都不喜欢小姑娘,因为小姑娘长得都比她们好看,所以小姑娘的后妈就让她干很多的家务活。人们都喜欢叫她“灰姑娘”,慢慢地,灰姑娘长大了,她变得更漂亮了!

有一天,王子要找一位美丽的女孩子做王后。灰姑娘的两个姐姐打扮得非常漂亮前往王宫去见王子。而小姑娘却在家里干活,灰姑娘很伤心。突然,一位仙女出现在她的面前说:“小姑娘,别伤心难过了,我会帮助你的……”最后灰姑娘和王子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这个童话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要做个自私的人,要做个诚实的好人。不要看到人家比自己好看就看不起人家,不可以目中无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多看书,长大后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点评:不管看什么书,只要能从书中获得感受和体会,就是一种最大收获。小作者通过一则童话故事得到了这么多的道理,真是受益不菲啊,希望你如你说的:要多看书,长大后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读《上学记》有感 篇13

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何兆武却还了北大历史系主任姚从吾一个公道。殊不知姚从吾1946年底曾经出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他在两年任期的风雨中,可以说招致的污蔑与诽谤前所未有。譬如有人撰文公开打击:“田伯苍(即1945年~1946年任河大校长的田培林)和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是属一个小派系,不久他荣升了教育部次长。校长位置让与姚从吾。姚从吾是朱家骅的忠实奴仆,是田伯苍的小同乡。开封第一次解放后,他秉承朱、田意旨,把学校迁到苏州,妄图长期把持。”

但是,另一篇文中对姚从吾和“让与”他校长位置的田培林却另有所评:“1945年6月,田培林出任河南大学校长……田校长一方面扩充校舍,一方面将黄河水利工程学校并入河大组建水利系,并与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合为工学院,又将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河大,增强了医学院,期望河大成为国内一所完备的大学。至此,河大有文、理、法、农、医、工六个学院,十五个学系,正副教授达一百二十六人之多,讲师助教一百一十人,学生达二千一百五十余人,成为华北地区院系最多、校园最大的学校之一,为新中国建立之前河南大学历史上最盛时期。”

1946年冬姚从吾接任河大校长后有文章记载:“他延聘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并亲授《史学方法论》,领导师生埋头读书,努力研究学问……他常对学生说:‘学生的学问最后应该超过老师才对,不然国家的学术界怎能一代比一代进步呢?’这是他自谦也是勉励学生努力读书的话。”

同时,他的学生吴相湘在姚从吾逝世后的纪念文章《姚从吾尽瘁史学》中对他的人格有一段最为贴切的描述:“从吾先生是最敬佩胡适之、傅孟真两位先生的。在胡、傅两位先生相继辞世以后,从吾先生为求振兴中国史学,曾不顾嫌怨,与恶势力奋斗,对于培植后进更是鞠躬尽瘁,临死不懈,当其辞世前两小时,即4月15日(1960年)上午十时许尚与商务印书馆顾问杨树人教授通电话询问台大学生一篇论文刊行的事。当杨教授告诉他:论文已经付排,他异常兴奋地笑了。而不到两小时,忽被他得意门生发现他坐在台大历史系研究室已因心脏衰竭而气息奄奄。这和适之先生死在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傅孟真先生死在省议会议场,鼎足而三,为中国近代学术界留下鞠躬尽瘁的珍贵典型。”

写到这里,不禁令人想到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傲世无羁,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台湾风云人物李敖在插科打诨之余,却偏偏对他在台大历史系的业师姚从吾老夫子情有独钟。在李敖1962年出道时的佳作《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开场篇“十三年和十三月”中,曾经有一段发自内心的独自:“多少次,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坐在姚从吾先生的身边,望着他那脸上的皱纹与稀疏的白发,看着他编织成功的自首校书的图画,我忍不住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忍不住油然而生的茫然。在一位辛勤努力的身教面前,我似乎不该不跟他走那纯学院的道路,但是每当我在天黑时锁上研究室,望着他那迟缓的背影在黑暗里消失,我竟忍不住要问我自己:也许有更适合我做的事……”

以上寥寥数语,真真切切勾勒出姚从吾的人品和在台湾几代文坛乃至在中国文史界的学术地位。最近,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到台湾讲学,返京后谈到台湾一些中生代历史学者对导师姚从吾推崇备至,他们将姚先生的有点木纳、讲课时对学生们称“兄弟”的口头禅都视为姚先生忠厚、谦逊的美德。

毋宁置疑,仅以政治需要强加在姚从吾头上所谓的“小派系”、“小同乡”、“忠实奴仆”,以及什么“让与”、“妄图长期把持”等深文巧诋的妄言,就不攻自破、不值一提了。

但是,使人不解的是在《上学记》中,何兆武先生却对留在大陆的冯友兰先生采取和姚从吾先生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在该书的第二章“几个难忘的人”中“5、冯友兰先生”的专题中,竟以不负责任的偏见和误解连篇累牍向冯友兰发难,使笔者好像又回到对知识分子求全责备、揪辫子、打棍子的那个远去的时代。

如果脱离了历史的大格局而对一位备受煎熬、在夹缝里求生存还能作出大学问,以九十余岁高龄达到“天地境界”,全世界公认的哲学家、国学大师冯友兰,仅凭何兆武的臆想就能随意地指指戳戳,是极不公正的。作为对冯先生望尘莫及的晚辈,不由得心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不知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时,国人该如何评价国学的“一代文化托命之人”冯友兰。

首先,对冯先生的政治身份认知问题,何兆武在文中写道:“1945年国民党在重庆开全党的代表大会,主席团有十几个人,自然都是国民党最重量级的人物了,冯友兰也躬逢其盛,赫然名列其中。后来听说国民党要他做中央委员,他没有接受,还是留在学校教书。那时候在民间,民主的气氛还是占上风,所以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以上何先生所述冯友兰“还是留在学校教书”这件事中,莫非认为冯友兰不识抬举、没有出息,拒当中央委员而当穷酸教员,“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这与何先生看法的初衷,似乎是矛盾的。

无疑,这就牵涉到冯友兰是否是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问题。几年前笔者曾经向《道通天地——冯友兰》一书的作者范鹏请教,范先生在研究冯友兰时,提出一个“文化场效应”现象,对笔者颇有启发。冯友兰出生于内地河南省南阳府唐河县,在娘胎里就背负着中原文化厚重的十字架,“烙”上了中原“士”文化的胎记。由于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以及沿海文化的差异,他不可能像胡适那样个性化、那样超脱。在冯友兰的精神世界里只有“社稷”、“家国”,而个人前途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正如冯友兰1949年拒绝到台湾的原因,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得明明白白:“无论什么党派当权,只要它能把中国治理好,我都拥护。”据笔者查询,说这番话前后的背景之一,是在因战事而南迁苏州的国立河南大学,冯友兰和当年绝大多数学贯中西的河大教授们的“故乡事”,不外乎在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一次重大历史性的抉择时,以冯友兰为代表留在大陆的一代中国学人,是惟“家国”的前途马首是瞻的。笔者在《国立河南大学之命运》一文中,对这一代背负着中原文化传承的土著文人是这样评说的:“他们心目中的‘爱国’和政客嘴中的‘爱国’是不一样的,融进

这一代文人血脉中的‘家国’,始终是那一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与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

以笔者之愚见,维系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纽带,不能舍弃的就是这么一点中华民族的“共”性。当前在世界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时,这就是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的“正宗”!

何兆武对冯先生释今古之“三史”、纪贞元之“六书”的巨著评说时强调:“1942年,教育部举办过一次全国学术评奖……当时评出一等奖两名,一是冯友兰的《新理学》,也是《贞元六书》的第一本,另一部是华罗庚关于数论的著作。冯书的评审者是张君劢,对冯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冯先生在学术上是有贡献的,但是否即如张君劢所推崇的那么高,恐怕不无疑问。”何兆武质疑之后,就其本人来说并未在学术上对《新理学》提出质疑的论据,对此“不无疑问”的空头质疑,笔者认为在学术界是最为不可取的“风”气了。文中何兆武又对冯先生另一部著作评价:“像他《新世训》的最后一篇《应帝王》鲜明地表现出想作‘王者师’的心态。在我们看来,一个学者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有失身份。”这就奇怪了,“学而致用”人人皆知。何兆武代表的“我们”是认为冯友兰要以他的满腹经纶服务于政府、社会而当“王者师”是“有失身份”?按何兆武的逻辑,是否所有出任政府智囊、顾问、咨询的专家、学者都为此“有失身份”了。

这不是宽容的问题,这是公正与良知的大是大非问题。冯友兰留在大陆、坚守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岗位上错了吗?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一路走来的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著名教授,该不该受到如此求全责备的苛求?

对于冯友兰一生宏富的著作,如果用只争朝夕来感悟冯友兰的勤奋,那就用宁弯不折来理悟冯友兰的韧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陆续出版的《贞元六书》,是他“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在艰难困苦、生命攸关的战争年代,冯友兰奋发有为著书立说,并不在于得“奖”。冯友兰、华罗庚一文一理、一代双骄,出类拔萃。这种在“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激励下,焕发出的精神境界是任何奖赏都无法比拟的。在飞机轰炸、流离失所的战乱中,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潜心研究学问者,精英也。

冯友兰在之后一波又一波严酷的政治“运动”中,他能屈能伸,大气磅礴化腐朽为神奇,将生命融进他一生追求的学术,晚年在失明后仍用心在写、用口在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用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奉献给世人的就是冯友兰的人格魅力,在困境中,只有具备卓越逆境的智商,才能成大气候。

这种精神恰恰是目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界最应当认真借鉴的。

记得2003年前后在新加坡大众书局的新书展示柜中,看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哲学小史》(大师小作丛书),署名冯友兰著,在该书的首页有一篇介绍《大师小作》的出版说明,中间一段写道:“大师多有启蒙之愿。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发表。志在训练学子,普及文化,启迪民智。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写作时并不比著撰学术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挥洒自如中显露真知灼见。与其后坊间出现的辗转编撰之作相比,这些作品实在更值得传之久远,成为后学的必读。”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笔者没有研究过哲学,本不在“行”,可哲学又无所不在;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面对的是“大师”。一本薄薄的六十九页的《中国哲学小史》,竟能浓缩中华数千年哲人之精华,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的华人世界里,冯友兰大名如雷贯耳。笔者作为“后学”只有“必读”,被“普及”、“启迪”的份。人贵有自知之明,站在巨人肩上学习、继承、求发展和将巨人踩在脚下哗众取宠,毕竟是两码事,这其中牵涉的何止是学风?!

冯友兰通释古今、纵横中西,坚守“教授”之节操,是“士”文化的顽强坚守者,“士”文化竞争核心是“节”。纵观冯友兰一生不离本土,不为权利所左右,不受官位、金钱所诱惑,顽强坚持一生一世做学问,而且以刚柔相济的韧性做出大学问,毫不含糊的他是一位纯粹的哲人,自觉地担当着中华文化道义的使命,这就是冯友兰的大节。在二十世纪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够终身恪守学术阵地,为哲学而鞠躬尽瘁,可以说他是中华“士”文化在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这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

冯友兰在“文革”中不过是二位“教授”,他自贬为“哲学工作者”或人称“臭老九”的一介草民,这就够了。即便曾经被点名在“梁效”的写作班子当过顾问,也并没有改变他被批判、遭迫害的地位和命运。“文革”中,冯友兰在小组讨论会上的一席发言,有人因政治需要,以“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而见诸1973年《北大学报》第四期,据说该文还上了《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这些批孔文章出笼的背景,正如冯先生《三松堂自序》中所述:“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转向批孔运动。批孔还要批尊孔。当时我心里又紧张起来,觉得自己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呢。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冯友兰这番表白是“自救”还是捞到了什么权与利,明眼人应当一目了然。

但是,笔者不能不说的是,冯友兰以哲学家的睿智,有意无意地以他的声望与学识和“政治”开了一个大玩笑。那是在阶级斗争月月讲、天天讲的紧箍咒念到极端,惶惶不可终日的老九们处境艰险,不知下一个被抛出去的“罪羊”是你、是我还是他的时候,冯友兰对批孔推波助澜,一时间,几亿人“唰”的一声将脑袋扭向了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金睛火眼个个盯住了“孔仲尼”,人称“孔老二”,顿时身边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气氛松弛下来了。因孔老夫子占用了这段至关重要阶级斗争的时空,转移了“大批判”的目标,而使一些老九安然过了这个“村”、又过了那个“店”,幸运也。

儒家学说能不能包装到“个人崇拜”的绝对地步,孔子在和叶公对话时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不能容人质疑!

中国要走中国自己的路,国人就必须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髓无限热爱、充满信心,这才是中国要崛起的真正底蕴。如果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时,不重视自己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毋宁置疑,冯友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融贯中西、通释古今”,展现给世界的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史不绝书的一个“图腾”。

哲人远去了吗?!

在北大燕南园的三松堂,如今三松挺拔。冯老夫子的女儿钟璞仍然守护着这座幽幽静谧、苍凉肃穆的小园。偶尔笔者从燕南园走过,似乎呼吸到这里的灵气,感觉到冯友兰做学问的那份执著与深沉。

上一篇:政治必修1第2课作业下一篇:英语教师如何做好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