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韩非子》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1篇)

《韩非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 ③太师:师旷。(选自《韩非子》)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 (2)援琴撞之 (3)面刺寡人之过 (4)是非君人者之言

【小题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是/非君人者之言

D.王/之蔽甚矣

【小题3】请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 师旷侍坐于前 B 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 惟其言而莫之违

C 莫不私王 D 公被衽而避

莫乐为人君 人不知而不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小题5】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邹忌、齐威王、师旷、晋平公,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1)偏爱(2)拿起 (3)指责(4)这(每空1分)

【小题1】 C(3分)

【小题1】C(3分)

【小题1】(1)由此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了。(2)只有君主的话没有人违抗。(3)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每句2分)

【小题1】任选其一,意对即可,示例:

(1)邹忌:忠心为国 善于劝谏 (2)师旷:忠心为国 敢于直谏(3)齐威王:知不足即改,善于纳谏 (4)晋平公:知错能改,心胸还算开阔

《韩非子》与技击 篇2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韩非子在这里说的是条件越优越就越容易把事情做好。对于一个强盛的国家就很容易给它出主意,而对那些衰弱混乱的小国家就难以给它想办法。

传统二胡的选料比较讲究,选用较贵重的红木和优质蟒皮,红木边材谈黄褐色或灰黄褐色并带有青色,心材紫红褐色或深褐色,木材有光泽;木射线较细,纹理斜向或交错,结构细密,均匀,木材深重而坚硬。不同的选材和音色等级的要求下可分为不同的档次,级数越高,工艺和音色就更好。乌木制作的二胡属专业精制类,乌木边材色浅,心材黑色,有光泽;纹理斜向,木材线甚细;结构细密,均匀,质地坚硬度次于红木,身重。而老红木二胡工艺精致,细腻,琴身全手工打磨,手感较好,更好的体现二胡那种淳朴,浑厚,柔美,圆润的特点。对于一个技击运动员来说也不例外。身子太单薄不行,比如六小灵童;身体太胖的刘欢只适合于高音歌唱;打篮球的姚明恐怕不是那块好料。身体过于单薄抗打击能力自然不会很好,体重过大,一方面影响脚步的移动,另一方面能量的消耗相对来说就会超出一般人;而身材较高的话其下盘往往会给人留下攻击的空挡。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技击运动员来说,豆芽菜不行,过胖也不可以,正常的体重标准略微的偏重就可以了。

进行曲二

“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练功也要循序渐进。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一口吃不下个大胖子,一步也不可能登天。自然,练功也要循序渐进。揠苗助长,穷追猛赶,出发点固然好,但是却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做超大负荷的训练一次两次可能不会出问题,多了肯定会给身体留下隐患。而训练过度有时候会导致猝死。这样子做无异于杀鸡取卵。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身体条件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各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训练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制定一个合理的训练计划,在加上一个合理的饮食。要知道:身体的训练和营养的补充同样的重要。

进行曲三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意思是:内心虚无没有成见,就能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安静而不急躁就可以发现事物的行动规律。精、气、神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对于一个技击高手,其心理状态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一旦心虚,其表情八九不离十就会慌慌张张,心一慌张,动作就会变形或者是手脚僵硬不听使唤。一副多米若骨牌就由此形成了。在技击当中轻者输掉比赛,重者可能会失掉了身家性命。一只杀气腾腾的臧獒远比一头无精打采的老虎更令人心惊胆战。精力、气势、神态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的两个。正所谓:城门起火殃及池鱼。有条件的攻防练习:针对性强能有效的训练和提高练习者的某些能力和运用某些方法的能力。任意攻防如规定力度、速度或与大级别运动员进行比赛,用于提高技法的实战能力,培养在困难条件下技术运用能力以及敢斗敢拼搏的良好品质,能有效的提高练习者的技术水平以及体能磨练斗志,同时是总结积累实战经验的有效措施。磨练意志其实就是要我们的获得一种精神力量。日本武士道讲究无我,忘我,在搏击当中一定要做到心无杂念集中精神才能聚集杀气,否则一切就会消失于无形。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结束曲四

《韩非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3

②恶(wù):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僦(cù):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1)及狱决罪定

(2)非私臣而然也

9.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

(2)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10.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3分)

11.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最好的效果?(2分)

答案:

8.(2分) (1)狱:案件 (2)私:偏袒,偏爱

9.(3分) (1)有一个向卫君讲孔子坏话的人。(1分,语确实有罪,应该受到处罚。

(2)子皋在断案时,反复对照法令,想找出轻判的理由。

(3)依法处罚了语序不当者不得分)

(2)这就是我欣慰并感激您的原因。(所以:……的原因,德:感激。每字1分)

10.(3分) (1)自己之后,子皋又显出不安和同情的神色。

11.(2分) (1)不偏袒,不严苛,依法惩处。

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原文及翻译 篇4

原文

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

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惨于欲得。”

邦以存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可也。不以欲自害,则邦不亡,身不死。故曰:“知足之为足矣。”

楚庄王既胜,狩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孙叔敖之谓也。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故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邦者,人君之辎重也。主父生传其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是以生幽而死。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主父之谓也。

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矣。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上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处小弱而重自卑,谓“损弱胜强也。”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虢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砲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曰:“守柔曰强。”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翻译

天下太平,没有急难祸患,就叫做静。传递紧急公文的车马都不用了,所以《老子》说:“歇下奔马,用来运肥耕田。”天下不太平,战争频凡,相互防备着,几年都不能停止,将士的盔甲上都长出了虱子,燕雀在军帐上都筑起了窝,而军队仍不能返回。所以《老子》说:“战马在郊外产下马驹。”

有个翟人把大狐、黑豹的皮进献给晋文公。文公接受客人的兽皮后感叹道:“狐豹因为皮美给自己带来了祸害。”国君因为名号而带来祸害的,徐倡王就属于这种情况;因城池与地理造成祸害的,虞、虢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老子》说:“罪过中没有比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更大的了。” 智伯兼并范氏、中行氏后,又不停地进攻赵氏,韩、魏背叛智伯,智伯的军队在晋阳战败,智伯死在高梁东边,他的封地终于被瓜分,他的头骨被涂漆后用作饮器。所以《老子》说:“祸患中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

虞国君主贪图屈产出的良马和垂棘出的壁玉,不听宫之奇的劝谏,因而国家灭亡,虞君身死。所以《老子》说:“过失中没有比贪得更惨痛的了。”

国家把生存作为根本,称霸称王也就有了可能;身体把生命作为根本,富裕尊贵也就有了可能。不用贪欲来危害自身,国家就不会灭亡,自身就不会死亡。所以《老子》说:“知道满足也就是真正的满足了。” 楚庄王救郑已经获胜后,在河雍地带打猎,回国后奖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求汉水附近的土地,要了一块贫瘠的地方。楚国的法律,享受奉禄的大臣,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地,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存。不把他的封地收回,其中的原因是土地硗薄,因而他的子孙好多代享有这块封地。所以《老子》说:“善于树立的就拔不掉,善于抱持的就脱不开,子孙因为善守封地而代代香火不绝。”说的就是孙叔效这种情况。

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叫做重,不离开君位叫做静。重就能役使轻,静就能驾驭躁。所以《老子》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所以说:“君子整天走路,不离开辎重。”国家即是君主的辐重。赵武灵王活着就传位给儿子,这就是离开了他的“辐重”,所以虽然有代和云中之地的乐事,飘飘然已失去赵国了。武灵王是大国君主,却让自己被天下人所轻视。失去权势叫做轻,离开君位叫做躁,因此被活活囚禁而饿死了。所以《老子》说:“轻,就会失去臣下;躁,就会丢掉君位。”说的就是赵武灵王这类情况。 权势是君主的深潭。君主的权势落到了臣下手里,失去后就不可能再得到了。齐简公权势落到田成子手中,晋国君权落到六卿手中,终于国亡身死。所以《老子》说:“鱼不可以脱离 深渊。”赏罚是国家的锐利武器,握在君主手中 就能控制臣下,握在医下手中就能制服君主。君主表示要行赏,臣子就扣除一部分用作自己的私赏;君主表示要行罚,臣子就加重刑罚来焙耀私人威风。君主表示要行赏,而臣子利用了他的权势;君主表示要行罚,而臣子凭借了他的威风。所以《老子》说:“国家的锐利武器,不可以拿给别人观看。”

越王来到吴国从事贱役,却示意吴玉北上伐齐,以便削弱吴国。吴军已在艾陵战胜了齐军,势力扩张到长江、济水流域,又在黄池盟会上逞强,由于出兵在外,久战力衰,所以才会在太湖地区被越国制服。所以《老子》说;“想要缩小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晋献公想要偷袭虞国,就把宝玉良马赠送给虞君;智伯将要袭击仇由,就把载着大钟的广车赠送给他们。所以《老子》说:“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与它。”不露形迹地完成事业,求得在天下获取大功,“这就叫微妙的明智。”处在弱小地位而能注重自行谦卑克制,说的是“弱能胜强”的道理。

有形状的东西,大的必定从小的发展起来;历时经久的事物,成群的.必定从单个的积累起来。所以《老子》说:“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微细。”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就要从微细时着手。所以《老子》说:“解决难题要从易处着手,想干大事要从小处着手。”千丈长堤,因为楼蚁营窟而导致溃决;百尺高屋,因为烟囱漏火而导致焚毁。所以说:白圭巡视长堤时堵塞小洞,老人谨防跑火而涂封缝隙,因此白圭没有水灾,老人没有火灾。这些都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来避免难事发生,郑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以避开大锅临头。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怕会加深。”桓公说:“医生喜欢医治没病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公说:“您的病到肌肤了,不治就会进一步加深了。”桓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厉害。”桓侯再次不予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药物熏敷可以治好;在肌肤,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清热的汤药可以治好;在骨髓,属于主宰生命之神管辖的范围,没有办法了。现在君主病入骨髓,因此我就不再求见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找扁鹊,扁鹊已逃往秦国了。于是桓侯死了。所以良医治病,趁它还在表皮就加以治疗,这都是为了抢在事情细小的时候及早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刚露苗头的时候,所以圣人能够及早加以处理。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叔瞻劝说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郑君不听从。叔瞻又劝说道:“不好好待他,还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郑君又不听从。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掳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唇亡而齿寒,虞、虢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相施恩。今天晋灭虢,明天虞必定会跟着灭亡。”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晋在攻取虢后,返回路上就灭了虞。这两位臣子都抢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出了办法,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所以《老子》说:“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苗头时容易想法处理。”

从前商纣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非常担忧,认为使用象牙筷子一定不会在陶制器皿里使用,一定会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象筷玉杯一定不会用于吃豆类食品熬的浓汤,一定要去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不会在茅屋下面食用,就一定要穿多层的织锦衣服,住上宽敞房屋和高台。箕子害怕结果严重,所以深为这样的开端担忧。过了五年,商约摆设肉林,建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山,俯临酒池,他因而丧身。因此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预感到了天下的祸害。所以《老子》说:“能够看到事物的萌芽状态,就叫做明。”

勾践到吴国服贱役,亲自拿着兵器做吴王的前驱,所以能在姑苏把夫差杀死。文王在玉门受到辱骂,面不改色,结果武王在牧野捉住了纣王。所以《老子》说:“能够保持柔弱即是刚强。”越王称霸,并不因为担任贱役而苦恼;武王称王,并不因为被人辱骂而苦恼。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所以不苦恼,因为他心里不认为苦恼,因此就不苦恼。”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玉璞,然后把它进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乡下人说:“这是宝玉,应该作为您的器物,不应被小人使用。”子罕说:“你把玉看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看成宝。”这即是乡下人想要玉,而子罕不想要玉。所以《老子》说:“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要把难得的财物看得贵重。”

王寿正背着书走路,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碰到了徐冯。徐冯说:“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人的行为产生于当时的需要,聪明的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做事方法。书本是记载言论的,言论产生于认识,明达的人是不藏书的。现在你为什么偏要背着书本走路呢?”于是王寿烧了他的书并高兴得手舞足蹈。所以有才智的人不用空言说教,聪明的人不用藏书箱子。不说教、不藏书是世人所指责的,而王寿重复了这样的做法,这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了。所以《老子》说:“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

万物都有常态,应该因势利导。由于顺应了万物的常态,所以静止的时候能保持本性,活动的时候能顺应规律。有个宋国人,为他的君主用象牙雕刻褚叶,三年刻成了。它的宽狭、筋脉、绒毛、色泽,即使是混杂在真的楮叶中也不能辨别出来。这个人因为这一功劳而在宋国当了官。列子听到后说;“假使自然界要经过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么有叶子的东西也就太少了!”所以不依靠自然条件而仅凭一个人的本事,不顺应自然法则而表现一个人的智巧,那就都是用三年时间雕刻一片叶子的行为了。所以冬天里种出的庄稼,后援也不能使它多产;丰年里旺盛的庄稼,奴仆也不能使它枯败。仅凭一人力量,就是后稷也将难以成事;顺应自然规律,就是奴仆也会成事有余。所以《老子》说:“仰仗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

五官是精神的门窗。听力和视力全花在声色上,精神尽耗在外貌上,所以内心就没有主宰。内心没有主宰,祸福即使像山丘那么明显,也无从认识它。所以《老子》说:“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不从窗口向外张望,可以知道自然的规律。”这是说精神不要离开自身形体。

赵襄子向王子于期学习驾驭车马的技巧,不久和于期赛马,两人换了三次马而赵襄子三次都落后了。襄子说:“您教我驾马,技巧没有全教给我吧?”于期回答说:“技巧已全部教给您了,但您在使用时还有错误。驾驭车马应重视的,是要让马的身体在车子里感到安适,人的注意力和马的动作相协调,然后才能够奔得快,跑得远。现在您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到前面,又怕被我赶上。引导马作远程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不管您是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在我身上,还怎么能和马协调一致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白公胜策划政变,朝会结束后,他倒拿着马鞭,因而鞭杆上的尖针刺穿了脸颊,他连血流到地上都不觉察。郑人听到后说:“脸颊都忘记了,还有什么不会忘记呀!”所以《老子》说:“人们外出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这是说思想围着远事转,就会丢掉眼前的事情。因此圣人没有恒定如一的行为。能够同时考虑远近事情,所以《老子》说“不行动就全知道了”。能同时看到远近各处,所以说“没看到就清楚了”。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所以说“不去做就成功了”。

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呜叫,一鸣必定惊人。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起兵伐齐,在徐州打败了齐国,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地会合诸侯,于是称霸天下。庄王不让小事妨碍自己的长处,因而能有大名;不过早表露出来,因而能有大功。所以《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稀声。”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攻打越国,为的什么?”楚王说:“越国政乱兵弱。”杜子说:“愚臣很为此事担忧。智慧好比眼睛,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您的军队曾被秦、晋打败,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兵弱;庄{足乔}在境内造反,官府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乱。大王兵弱政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反而想去攻打越国,这就是智慧如同眼睛,见远不见近啊。”庄王就停止了行动。所以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老子》说:“能自己认识自己就叫做明。”

子夏碰到了曾子,曾子说:“你怎么胖了?”子夏回答说:“思想斗争胜利了,所以胖了。”曾子说:“这话怎么讲?”子夏说:“我在家里学习先王的道理,总会非常敬仰,出门后看见富贵的乐事又总会十分羡慕,这两种情绪在心里发生了斗争,弄不清谁胜谁负,所以瘦了。现在先王的道理终于取胜了,所以胖了。”因此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我,就叫做强。”

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5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5.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4分)

16.关于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4分)

17.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4分)

18.江南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雪的形态和气势?(4

分)

15.(4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朔方的雪独立不羁,撼天动地。一是优美,一是壮美。

16.(4分)江南的雪虽然滋润美艳,充满生机和乐趣,但是雪罗汉的消失使人产生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于是自然进入对朔方雪的描写。可以说写雪罗汉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在内容和结构上起着由此及彼、承上启下的作用。

17.(4分)写江南雪的特质,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美景及雪中欢乐的怀念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由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太寒冷太黑暗,所以写朔方的雪奋飞的雄奇景象,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作者以江南雪的优美衬托朔方雪的壮美,从而突出表现了对壮美的战斗生活的追求。

《韩非子》:法家学者的冷峻思考 篇6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由五十五篇独立的文章集辑而成,共十万余字。法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冲突而没有仁爱之情,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文风犀利,说理精密,议论透彻,语言平实又富于幽默,运用了大量浅显生动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来论证抽象的道理,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等,都是其中的寓言名篇。

【关于作者】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他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在初次读到韩非的著作时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我如果能见到此人,与其交往,互相讨论一番,就是死也没有遗憾了!不久,因秦国攻打韩国,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虽然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但却遭到了他的师兄、秦国丞相李斯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不过正是在韩非的思想指引下,秦王嬴政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精彩选读】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承他父亲楚穆王的王位做了国君时,还不满二十岁。当时的楚国,大权掌握在令尹(相当于丞相和大将军)子孔、太师潘崇以及庄王的两位老师公子燮和子仪的手上,楚庄王不但毫无实权,甚至有被废掉的危险。

于是聪明的楚庄王施展“韬光养晦”之计——在宫中成天享乐,不问政事,一副昏君的模样,以迷惑那帮权臣,从而保护自己。即位三年,他没有发布过任何命令,更没有任何政绩。

看到楚庄王这个样子,一些忠心的大臣们都很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有一天,掌管军事的右司马陪坐在楚庄王身边,他便用隐语劝谏楚庄王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面的山丘上,身披彩衣,神气十足。但它三年不展开翅膀,不飞也不叫,默默而无闻,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心里明白,右司马如此煞费苦心讽喻的是谁,但他并不着急,而是心平气和地说:“三年不展开翅膀,是因为它正在休养生息,以便长出丰满的羽翼;不飞不鸣,是因为它置身事外,静观治民的方法。虽然它现在没有起飞,但一飞必定冲天;虽然它目前没有鸣叫,但一鸣必定惊人。你放心吧,本王知道该怎么办!”

这样继续沉寂了半年,楚庄王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亲自坐朝处理政务,开始了他的霸业之路。自此,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君登上了政治舞台。楚庄王下定决心改革内政,先后废除了十项不合理的制度,制定了九项新的法令,惩治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德的人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来,楚国政治修明,国家大治。接着,他举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打败了齐军,又大胜晋军于河雍,以后又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顺。楚庄王统治楚国二十三年,共并国二十六、开疆三千里,称雄天下,成为当之无愧的春秋五霸之一。

【书籍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这部巨著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编者希望此书能通过描述影响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史事、政策等来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为其定名为《资治通鉴》。其中的名篇有《赤壁之战》《祖逖闻鸡起舞》《孙权劝学》等,名句有“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等。

【关于作者】

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聪明勇敢,7岁时不仅能背诵《春秋左氏传》(即《左传》),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件传为美谈的事——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溺水的小伙伴得救了。

还债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7

还债

阿拉格?哈尔佐耶夫老人手里拿着一张小纸片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谁给我写的呢?”他再一次展开那张纸,戴上老花镜,慢慢地读了起来:

“请您允许我去您的家,我要还清我欠您的债……”

突然。电话铃响了。

“阿拉格?哈尔佐耶夫家。”他对着听筒说。

电话的那头很长时间没人回答,但阿拉格并没有放下电话。他能明显感觉到打电话的人很紧张。终于,那个人开口了:“我找您有点儿事儿……我想见见您。”

阿拉格并没有听出说话人是谁,但他还是表现得像跟老熟人聊天儿似的说:“非常欢迎。我等着您。我妻子不在家,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早就寂寞了。”

“这个人是谁呢?”阿拉格放下电话后,在脑子里把记忆中所有熟悉的人和不太熟悉的人都仔细回忆了一遍,但还是没能想起来这个人到底是谁。

这时,门铃响了。阿拉格打开房门,看见门外站着一个大概二十八九岁的男人。来客腼腆地笑了笑。说:

“我就是刚才给您打过电话的那个人,我叫霍赫?萨拉莫夫。”

阿拉格让到一旁,对客人说:“快请进吧。”

霍赫有些慌张,但还是迈步进了房间。

主人请客人入了座,端上了茶和点心,然后试探着说:“您别介意,我觉得我好像见过您,但我实在想不起来我们在哪儿见过了。”

“那时我还小,您当然认不出我来了。我以前在这栋楼里住过,是一所技校的学生。我是从山里来的,是个孤儿。”霍赫没再继续往下说。

阿拉格把在这栋楼里住过的学生一个一个地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也没想起来他到底是哪一个。“他究竟是谁呢?如果他是当年那个又瘦又小的小伙子,那他现在的变化可太大了。”

“您哪年在我们这栋楼里住过?”阿拉格问客人。

霍赫局促不安起来。他垂下头,低声说:“您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您经常丢钱吗?”

“记得。可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而且我丢的钱也不多,根本就用不着大惊小怪的。

也许是我从衣兜里掏手绢时不小心掏掉了,也许是我妻子需要钱时拿走了。而且她每次都给我留下一点儿,所以我也没发现我的钱丢了。”

听了阿拉格的这番话,霍赫更窘了,脸刷地一下就红了。他又低下头,说:“我就是那个小偷,是我偷走了您衣兜里的钱……”说这些话的时候,霍赫的表情异常痛苦,两只手微微颤抖,他欲言又止,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就是那个您没发现的小偷。我当时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

霍赫边说边从衣兜里拿出了一个包着一叠钱的小纸包。

“在这张纸上,我记下了我每次偷您钱的数目。请您收下吧。您看完这张纸,就会想起来您每次都丢了多少钱。”

老人望着霍赫那只颤抖的手,一时不知所措。霍赫把手伸到老人面前说:“现在我的良心终于可以安宁了。您可以想怎么对待我就怎么对待我。我给您深鞠一躬,请求您的原谅。我早就期待着这一天了,我的良心一直无法平静,但总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现在我在农学院已经研究生毕业了,留校当了教师。”

霍赫把钱放到了桌子上,快步走出了房间。

“如果您想逮捕我这个昔日的小偷的话,那张纸上有我的地址和电话,我随时准备接受惩罚……”

阿拉格目瞪口呆地目送着客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他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个性情温和、身材瘦弱的小伙子的身影。“对,他就是那个我原来打算收养的小伙子。”老人现在什么都想起来了。想起当年那个可怜的小孤儿,老人泪眼朦胧。

“你当时为什么不从我的兜里多拿点儿钱呢?如果你多拿点儿的话,也许我现在心里还好受些。”

几天后,在一家旅馆里,管理员带着阿拉格和他的妻子柳芭上了楼。

“霍赫就住在这个房间。”管理员说完,敲了敲门。

随着一声“请进”,房门打开了。

老太太像突然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似的.,上前一把就抱住了霍赫:“孩子,我的小可怜!我早就说过,上帝早晚有一天会送给我一个儿子的。现在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老头子已经把一切都告诉我了。他背着我偷偷地养了一个儿子,我竟一点儿都不知道!”

霍赫惊呆了,他一会儿看看柳芭。一会儿看看阿拉格,然后紧紧地抱住这对老夫妻……

(李冬梅编译,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霍赫的形象特点。(4分)

2.阿拉格为什么会有“如果你多拿点儿的话,也许我现在心里还好受些”的想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3.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画线部分。(4分)

①霍赫的表情异常痛苦,两只手微微颤抖,他欲言又止,沉默了一会儿。(2分)

②他一会儿看看柳芭,一会儿看看阿拉格,然后紧紧地抱住这对老夫妻……(2分)

参考答案

4.你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哪个人?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1.①霍赫年幼成孤,生活无依无靠;(1分)

②在艰难生活中始终积极追求;(1分)

③勇于认错,敢于担当。(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①阿拉格心地善良,非常同情霍赫当年的处境,认为霍赫当时如果多拿点几,至少当时可以生活得更好些。

②老人为当年没能给霍赫提供更大的帮助而心有不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细节描写,(1分)表现了霍赫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感到无比羞愧但又必须面对时的复杂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

②动作描写,(1分)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霍赫内心的惊讶和对老夫妻由衷的感激。(1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一:阿拉格。

①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从阿拉格的角度展开叙述的。

②阿拉格是小说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正面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阿拉格这一鲜明形象。

③结尾写阿拉格认霍赫为子,实现夙愿,深化了小说“还债”的主题。

④小说写霍赫还债,是从侧面表现阿拉格的善良性格。(每点2分,3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答案二:霍赫。

①小说的主要情节写的就是霍赫向阿拉格还债。

②小说对霍赫为当年行为的愧疚心理进行了重点刻画,充分塑造了霍赫勇于认错、敢于担当的性格,彰显了小说“还债”的主题。

③通过阿拉格夫妇对待霍赫的态度从侧面烘托了霍赫,使人物形象更加清晰。

中庸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8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咸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试题答案:

1.【答案】C (“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刑罚之“中”的观念指的是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

2.【答案】D (儒家“中庸”说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两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含义,不同只在于两者的标准不一样。)

再论韩非子的法治时代精神 篇9

关键词:法治 法 法教 重刑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内涵

1.法的定义

什么是“法”,韩非认为:“法者,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之也”1。“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比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2。“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智者弗能辩,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3。“明君之行赏,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4。由此可以推见,韩非所认为的法,应具备四个要件:一是法在形式上必须是成文的;二是在程序上法必须是公开的;第三,法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第四,法具有强制力。

2.法的特征

2.1 稳定性。“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5。法,只有相对固定才能让民众得以适用,如果朝令夕改,则失去了执行的可能性,人民就无所适从,足以影响国家社会的安定。因而,法,应该是相对稳定而不易更改的。

2.2 统一性。韩非认为,法律不是为少数人而设,而是为普天之下的所有人制定的。法应该适用于本国的所有人。韩非强调:“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6。只有统一了的法,才能齐一国之民。法应不分地位的贵贱或是人臣的区别,统一适用。

2.3 客观性。“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7。韩非认为法是可循的、有标准的,客观性不但能明“法”,而且是治国所不可或缺的。

2.4 强制性。韩非认为,法具有强制力,且适用于所有人群,任何人都应该服从于法。“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8。

3.法的功效

3.1法可以禁奸

韩非认为法可以更好地维护君主的权威,避免臣民做出奸邪之事。对于臣子来说,“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9。“法”可以防止臣子胡作非为;对于百姓来说,“故设柙非为备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所以备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10。因而,法可以从反面来制止臣民的不当行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君主的意志。

3.2法可以正行

法还具有“正行”的功能,即从正面指导人们以正当的方式进行活动。韩非将“法”比作铁锤和铁砧,又将“法”比作校正弓弩的工具,可以像冶铁和校弓一样纠正人们的行为,“椎锻者,所以平不夷;榜檠者,所以矫不直也。圣人之为法,所以平不夷矫不直也”11。

3.3法可以强国

韩非倡导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强国,以更好地维护君主的统治。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应该劝科农桑,奖励耕战,用法律约束所有不利于耕战的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12。同时,还应该用法律来统一国民的思想,“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石非不大,数非不众也,不可谓富强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13。整合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从而间接地加强国家的实力。

二、韩非子的法治时代精神

1.法术势

1.1法

韩非认为法是治国的核心与根本,“明主之道忠法”14。最重要的是,从维护君主权益的角度出发,君主统率臣民也必须依靠法制,“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15” 人都有好恶,不能仅仅依靠道德教化,只有因其好恶而行赏罚才能致治。如“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16,所以“凡治天下,必因人情”17。韩非极力推崇君主专制,主张立法权由人主独擅,所谓“言无二贵,法不两适”18,同时主张立法为公,大倡一切从公不从私、为公不为私。同时必须兼顾法的稳定性和法的适应性,反对循古泥今,而应因时变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19。法以赏罚为主要内容并作为其推行的重要手段,“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20。同时,赏罚还要以法为依据,治政从法决定了赏罚要适当。

1.2术

韩非将君主术治内容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七术”,即“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智而问,七曰倒言反事”21,也就是说,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观察,二要做到惩罚犯罪以显示威信,三要诚信奖赏以使受赏人能尽其所能,四要注重聆听并以此来督责下级,五要利用足以使臣下互相猜疑的命令来促使臣下谨慎从事,六要在明知的情况下去询问他人的见解,七要说些与本意相反的话并做些与实情相反的事。当然,韩非认为,想要做到真正的术治并非易事,首先要做到正名。

1.3势

“势者,胜众之资也”22“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23“得势位,则不进而名成”24。韩非所提出的势,指的就是君主令行禁止的权力和制服臣下、民众的资本和地位。韩非认为权势有着无可比拟的功能,一可禁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禁暴是势的第一种功能。二是绝奸,“善持势者,早绝奸之萌。”三为便治,“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四是行法,“势足以行法。”在与法与术的关系上,韩非认为势是人主行法用术的前提条件,它的保持和运用需以法术为保障。韩非把势比作“君之马”,谓“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25”

2.法教思想

2.1以法治国以德辅之

韩非认为不能听任仁义道德教化,而要厉行法治,实施法治教育。许多问题往往超越了道德的范围,凭借道德的力量是无法控制的,在此种情况之下,想要治理国家,单靠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推行法治教育,以法教为重点,同时用道德的力量辅助法治教育的实施。“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26 ”通过“法之为道”与“仁之为道”之间的利弊权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27 ”

在法与道德的关系上,韩非批判儒家所称的仁义、忠孝等观点,认为这些观念会影响君主至尊无上的地位,削弱君王的威严。在治国上,韩非坚持以法治国,以德辅之,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绝不能单单依靠道德的力量,道德不能解决已然发生的诸多事情,因而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臣民,使之做出利国的行为。

韩非认为“德”包涵两层含义,一是具体化意义的“德”,即“德”意味着奖赏和恩惠,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德”是抽象化了的概念,即“德”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国家发展的趋势状态。在韩非看来,德治主要用在奖赏方面。“德”与“法”均是治国的方法手段,“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28。以法治国并以德辅之,是韩非的主要治国理念。

2.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不得不说,韩非的人性恶论影响了他诸多的治国观念,由于他对人性未抱有任何善的幻想,导致他不相信仅仅依靠道德就可以教育民众,特别是对于本身没有道德觉悟的人更是不会发挥效果,只有法治教育才会产生现实的效果。即使是在家庭教育中,法的功效也是不可磨灭的。

法治是治国的工具,君主统率一国不仅仅需要工具,还需要治国的人才,韩非认为各级官吏是协助君主的好帮手,同时对官吏应有的道德素质提出了要求。官吏要廉洁公正,“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29” 各级官吏执法要严,应不畏权势,不避权贵。如果官吏可以做到秉公守法,廉洁自律,那么国家就能被治理的秩序井然,“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利,货赂不行,是境内之事尽如衡石也。30 ”同时,韩非主张官吏应是法术之士,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行修养,以“公义”为宗旨,“去私心行公义”31。“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32。还要有变故革新的精神,能明察与实干,“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33。只要以全体官吏为师,就能够使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广泛深入到民间,使广大民众都能够接受法治与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逐步养成守法纪与讲道德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习惯。

3.明法与重刑

3.1明法

明法是为了做到令行禁止,而想要达到这样的地步就必须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常说的立法为本,和“明法”是一样的道理,只有明确、科学、具体的法律并且业已公之于众,才有遵守并执行它的可能性。“法莫如显”,法律一定要公开。

谈到“明法”,韩非主张“明法”需遵守一定的原则,即制定的法必须是切合实际的,法需合于公正才能得民心、顺民意,谈到如何制定合理的法,就不得不与之前说到的法的特征相联系。首先,法需客观公正,立法时应放弃君主主观的喜、怒、爱、恶、智,而力求合乎客观天理,看到这我们会以为韩非终于暂时割舍了“君主为大、帝王为尊”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韩非还主张,立法具有专属性,只有君主才享有立法权,其他任何人都不得觊觎,立法应当求功而不求全,因为世上不存在没有副作用的法。

3.2重刑

韩非的法治观中着重强调了刑治的重要性,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可能会因为利欲熏心而利令智昏,因而提出了以刑止刑的办法。“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仲尼曰:'知治之道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34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重刑案例。韩非认为,“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35民众容易犯小的过错,但小的过错也很容易改掉,只要在犯错的时候给予严惩,即可起到警示的作用,从而减少再次犯错的可能性。韩非还有一个很独特的观点,他认为重刑出道德,施以重刑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水准。因而,施行重刑,对维护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并且能够纯净社会风气。

四、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价

1.历史的局限性

回顾几千年的法家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其思想的光芒熠熠生辉,但由于时代及其他因素的局限性,韩非子的思想中仍充斥着不少落后消极的内容。下面仅列三点以示说明。

1.1人主独擅

马作武曾对法家思想有此评价,“后世论者大都认为法家主张'法治',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法治'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乃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法家所谓的'法治'尚未得法治真谛的皮毛。所谓法家的'法治',充其量不过是一整套构建君主个人集权专制的制度与手段,是最大、最典型、也是最极端的人治。中国古代的所谓'法治主义'其实是专制主义的别称,其'法治'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专制理论的基石。36”虽然他的观点夸大了法家思想的缺点,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法家思想中,维护君主专权是永恒的主题,作为法家主要代表的韩非子,这一点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韩非认为君主统治一切,主宰一切,享有绝对的专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要独断专行,不与他人分享权势,甚至不能与臣下分议政权,韩非子强调“势”,主张君主“独擅”。 这与为今我们倡导的平等、民主的法治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其实,韩非一直回避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君主犯罪了,又如何处理呢?张伟仁就从此处入手37,认为法家的思想远远没有实现其原本预期的效果。至于君主,由于其是“生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者,若其犯罪谁又能处罚他呢?又凭什么去处罚他呢?

1.2否定德治

韩非子的基本观点是提倡法治,对德治进行否定。他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认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38, “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39同时,韩非主张“法应独尊,极力强调仁爱之不足”40,从一定程度上分析,韩非过度重视法治而致否定了德治的作用。在“以吏为师”方面,他过度地看待人性中恶的一面,认为圣人不应去亲近小民,明主不应去做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把官吏看做连接每片叶子的树干和捕鱼的工具渔网,君主只要摇动树干,使用网就能够达到目的。完全剥离了君与臣的关系,带有很强的蒙昧主义的色彩。

1.3刑罚残酷

韩非主张重刑,因而鼓励多“大刑伺候”,并且还研发了许多极其残酷的处刑手段,比如车裂、五马分尸、腰斩、凌迟、千刀万剐等等,甚是野蛮。由于韩非过度强调人性中恶的一面,严重影响了其赏罚观,“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41,对于这种不为主用之人,必杀之。韩非特别担心“罚”的不足,因而主张重刑。虽然他知道赏罚应当适度,“用赏过则使民,用刑过者民不畏。又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42,但出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最终目的,他忽视了本应把握的“度”而施以残酷的刑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的恐慌。

2.现实积极影响

如上,虽然谈到了韩非法家思想的一些弊端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法治思想指引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法治发展与嬗变,对于如今继续推进法治转型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诸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诚如牟宗三所言,正是先秦法家推动的变革实践完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社会转型,其特点为“政治身份和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其政治形态为“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43。

2.1法治利于维稳,构建和谐社会

正如韩非所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44,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大的瓶颈。在惩治犯罪方面,法治具有超凡的功效。“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畏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邢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45” 上文在阐述韩非法家思想弊端的过程中,我提到了“重刑”,虽然重刑会带来社会恐慌等不良后果,但对于犯有重罪或是拥有权势之人而言,这无疑是一剂猛药,可以有效地惩治犯罪。故而,加强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稳定,通过惩治违法犯罪,可以起到补救与恢复的效果,并给予众人以警示,较少直至消除违法犯罪行为,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氛围,为发展经济和促进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

2.2确保严格执法,实现人人守法

就立法、执法、守法三个层面而言,总体来看,韩非所主张的法治观念在执法和守法方面都具有相对进步的思想内涵。在执法方面,不能肆意妄为,而必须不枉不纵,严格执法,所以,统治者既不能因为仁爱而使“有过不罪,无功受赏46”也不能任意虐杀臣民。韩非还特别指出“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47” 而在守法方面,就连拥有无限权势的君主也要遵守法的规范,韩非主张君主也要受到法律制约,并要求君主带头奉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48 ”这是对韩非本身所固有的“君主至上”观念的挑战,无疑是一大进步之处。

2.3加强依法治国,兼重以德治国

信任阅读及阅读答案 篇10

原文

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最后一门课终于考完了,同学们都有说有笑地回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想到刚才考场上发生的事情,心里堵堵的。唉!我该不该向老师说清楚呢?

“时间不多了,请抓紧时间,作好交卷的准备。”监考老师一面巡视着全班,一面提醒我们。在剩下最后五分钟时,我正抓紧时间检查考卷上有没有错误,忽然,右边传来一个很轻的声音:

“喂,第二张卷子的最后一题怎么做?”

我扭着一看,右边并排的一位男生正缩着脑袋在问我。“这……”我不知如何是好。给他看吧,被老师发现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不给他看吧,他肯定对我有意见。

看到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他有些急了:“快点呀,拜托了,拜托了!”

望着他焦急的神情,我不由地想:算了,还是给他吧,就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把卷向他那边挪了挪。蓦地,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就叫帮助同学吗?这是--啊!想到这里,我又迅速把卷挪了回来,朝他摇了摇头。他显得又失望又生气,朝我狠狠地翻了个白眼。我没有理会他,抬起了头,正巧和老师的目光碰在一起,我不安起来,老师一定看见了我刚才的动作,以为我在--呢!

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都交了卷。交完卷后,我总觉得老师还在用严厉的目光不信任地盯着我,心里总觉得别别扭扭的。我想去办公室向老师说明,可又怕老师不相信我说的话。

对,不管怎样,我要去向老师说明。我把眼光从窗外迷蒙的雨景中收了回来,定了定神,离开教室,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沉稳地喊了声:“报告!”

“进来。”监考老师正坐在办公桌前翻阅刚才收上来的考卷。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她身边。

“有事吗?”老师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脸上的皱纹清楚可见。“是不是考卷上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一边说,一边放下手中的考卷。

“不,不是,我……”我支支吾吾,不知该怎么开口。“没关系,说吧。”老师和蔼地说。

“是这样的,我刚才没有--。”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心里轻松多了,于是鼓起了勇气说。

“噢。”老师放好了考卷,还是微笑地看着我。“刚才在考场上,我确实看见你做了些别的动作,但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你做得对,我相信你是遵守考场纪律的。”

听了这些话,我顿时惊住了。怎么?是我多虑了,原来,不是老师不信任我,而是我不信任老师。我觉得自己开始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多么愚蠢。我欣喜地望着老师,感到这位以前一直让我觉得十分古板的老师一下子变得那么和蔼可亲。我与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了。

“好了,回去吃饭吧。你看,雨又下大了。”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轻轻地说。

我这才回过神儿来,向老师微微地鞠了个躬,转身退出了办公室。

雨越下越大,我撑着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被雨水冲得格外明净的石子路上。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我今天有两个巨大的收获:其一,我战胜了自己,没有帮人--;其二,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师生之间的信任是相到的。

雨啊,真好!

1、选文记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选文开头写“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结局写“雨啊,真好”,这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3、开头的“雨烦人”和结局的“雨真好”是什么原因?(4分)

4、短文中加横线的“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在文中指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4分)

5、文中结尾处“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4分)

6、结尾一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对表现全文思想内容起什么作用?(4分)

7、选文以“信任”为题该怎样理解?(4分)

信任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插叙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情绪不好;我的心情格外愉快。

4.没有帮人。

5.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写出了“我”心理上的进一步成熟。

6.抒情、议论、点明中心(突出中心)

7.师生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渴望倾听》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1

马亚伟

①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熬过了漫长的十年,最后,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感情交流。于是,他重新融入人群,开始新的生活。

②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幽居一定会如同在沙漠中独行,满目荒凉和绝望,内心巨大的空洞会把人吞噬掉。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

③与人交流,人生码头才会 百舸千帆,丰富多彩。

④也听说过不同领域的一些艺术大师离群索居,进行艺术创作。可是,再孤独的创作,也需要与欣赏者沟通《渴望倾听》阅读附答案《渴望倾听》阅读附答案。梵高、卡夫卡,这些人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才华,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他们去世后才引起了轰动。其实,只是上帝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们提前很多年来到这个世界,让他们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寂寞地面对世人。不过,他们孤独地创作不息,正是因为他们要宣泄,要表达,要沟通,要交流。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会有一颗虔诚的灵魂聆听他们的独吟、呐喊、甚至咆哮。总会有人听懂他们,即使是很多年以后。

⑤古人遁隐田园山林,与嘈杂的红尘隔绝,与污浊的官场隔绝,可并不是和人隔绝。陶渊明隐居后,还会和农民一起其乐融融地劳作,“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芳邻”。孟浩然喜欢田园生活,闲暇时,他会和农人一起“把酒话桑麻”。王维一个人独往于山林中,偶然遇到个林中的老翁,还会“谈笑无还期”。

⑥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即便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尚且需要一个“星期五”来作伴。

⑦我们平凡百姓,更加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一颗孤独的灵魂不能走得很久很远。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的行走,没有人扶持关照,我们的脚步会沉重如铅,一个人的空间,也必定狭小如囚笼。

⑧正是因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愿望如此强烈,通讯技术才得以飞速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极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和途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⑨每一颗心都渴望倾听。让我们搭建一个心灵的城堡,倾听每一颗心的跳动,为自己,为他人。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0.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渴望倾听》阅读附答案阅读答案。(3分)

答:

21.傅雷曾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请结合选文相关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参考答案

19.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或者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2 分,意近即可)

20.首先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并列举中外名人事例证明论点;(1 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1 分)最后提出希望。(1 分)(共 3 分,意近即可)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策划计划书下一篇:智能设计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