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试卷分析(精选8篇)
新课标卷1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思路,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总原则,题目设置常规而又不缺乏新意。突出呈现出几大特点:
1、试卷整体难度较往年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难度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难度较高的内容未出现,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条件、特征的分析等成为地理考核的核心。
2、单纯考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试题较少。取材自然,服务人文,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趋势明显。
选择题11道题有8道涉及自然地理内容;36题的(1)题、37题与自然地理内容有关。人文地理:选择题有3道,36(2)、(3)题,37(2)题。选修10分。每一个题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3、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
本套试题共涉及6个区域,中国3个——青藏高原、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世界3个——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和东南亚。这些区域在试题中通过区域图、等值线图、经纬线图和文字材料呈现出来,以这些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如37题以青藏铁路高原环境为背景考查冻土形成条件、铁路路基稳定的影响因素和工程建设的原理分析,涉及众多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这道题也是本套试题难度最高的题。
4、突出地理的工具——地图的考查。1-3题模式图的阅读与分析;4-6题带经纬网的区域图,6题经纬线地图的距离计算;7-9题带海冰等值线和经纬线的渤海区域图;10-11题黄河三角洲动态剖面图;36题带经纬网的美国大盐湖区域图;37题带等温线的青藏铁路一段模拟题和景观模式图;42等高线区域图;43题中南半岛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
5、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形成过程及原因考查比例较大。重大工程(交通)成为考查的重点,如4—6题组考查航空点、37题的青藏铁路;1—3题组的水循环,10-11题组的黄河三角洲等。
6、试卷充分渗透“考察生活中的地理”理念。如1—3题的雨水花园、4—6题的甘德国际机场
的变化、7—9题的渤海海冰、36题美国大盐湖的卤虫生产、37题的青藏铁路、42题的徒步旅行、43题的曼谷水患、44题的土壤保护,每一题组无不体现生活。
二、复习策略
在学校与年级组的领导下,结合一年的教育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精细规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自进入复习,在每一阶段复习之前,都做详细的计划,依据考纲、复习的内容、时间、学生的情况,计划到周、到每一天、每一节。尽管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一定的差距,但整体上差距不大。通过这样精细的规划,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时效性。
2、精讲精练,突出强化重点。
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教师如果无选择的追求体系、全面,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时间不够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突不出重点,复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我一年来,无论是哪一轮复习,都认真的进行备课。依据考纲、提炼教材及复习资料,把握重点,分析出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该练,练到什么程度,练哪些题,哪些不讲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可以说,一年来我的复习一直追求“精”字。通过这样的复习,我感觉,无论是自己的授课、还是学生的复习效率都很高。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
3、创建高效课堂
通过自己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在进行课堂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引领——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专项训练——课后作业。
试题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解读试题信息——明确考点——分析设问——明确答题思路——对比答案——分析错因——试题延伸扩展。
4、“理”统帅、“地”落实。
这句话是我在整个复习中一直贯彻的复习理念。所谓的“理”统帅的“理”就是基本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在复习中我一直让学生牢记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区位理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无论复习到哪里都要把所复习的知识纳入三大理论之中,用这三大理论统帅整个地理知识。“地”落实的“地”就是知识的应用。在复习中我一直关注国际、国内中与地理有关的各种事件,把这些事件做为素材用不同方式呈现出来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兰新高铁通车时我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取材。从本套试题来看,这种复习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5、民主和谐、重养成、有爱心的班集体。
作为文科实验班,高三一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三年级组的领导下,我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关注常规、关注细节,认真落实学校、年级的
各项要求。为更好的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心甘情愿地、主动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我征求了全体学生的意见,制定了班规、班级的考核方案,成立了以班长和团支书为核心,以生活学习小组长、学科组长、宿舍长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机制。在班级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注重爱心教育,通过励志教育主题班会形成系列化的教育。一年来,许多学生面对一次次的考试中的失败都是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得到化解,使学生能快速的走出阴影。
6、团结务实、研究型的备课组。
高三地理备课组4人,都教过高三,对考纲、教材比较熟悉,经验较丰富。一年来,我们4人可以说是一个团结务实、研究型的团体。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的每一个内容、精选的每一道题我们都是共同研讨确定的。整个地理高三的复习可以说轻松高效。
三、存在问题
1、学案与复习资料的处理。一年的高考复习可以说基本是以学案为主的,复习资料的利用并不好,基本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可以说是资源的浪费。
2、学案的质量有待提高。无论是一轮学案还是二轮的作业,基本是成套的网上资料,变化的很少。
3、例题、训练题的选取有待提高。尽管题的选取是我们共同研讨的,但基本都是网上原题,针对性不太强。
4、多媒体的利用不到位。一轮基本没用多媒体,二轮利用多媒体就是展示课件,三轮利用多媒体看了视频微课。可以说多媒体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5、文综的协调配合、学组的6科配合有待提高。
四、今后复习建议
1、继续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应该说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都要求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得以展开和体现。不同的地理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各不相同,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体现也各不相同,人类的各种活动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能确定地理空间,自然也就无从表述地理事物特征,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论证地理结论。所以应从“空间定位”入手,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2、一轮复习依据考纲扎实基础,所选例题、训练题要具有针对性,尽量不要选择高考试题,适当综合;二轮复习突出重点、突出整体,所选例题、训练题以高考原题、高考模拟题为主,突出知识的综合应用;三轮复习重训练、重精讲,训练考试技能、调试考试心理,所选试题体现高考方向——综合性、实用性。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近3年国际、国内与地理有关的重大事项,能用地理原理与规律给予
解释。在复习中多收集、多整理,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题。
4、高考复习不要押题,基本没有出题规律,凭经验复习不可取。根据多年高考试题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状况。
5、关注读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是高考地理永不变化的事实。
核心考点分布
大气运动:天津卷第1题考查了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之后,今年再次考查了这部分内容,难度稍有增加,但突破口比较简单,另外选择题结合等压线考查了风向的变化,与去年一致,说明今年的命题相对保守和稳定,但也迎合了全国命题趋势,考查了天气动态。主观题同样延续了去年的命题模式,考查了气候特征的比较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只在设问时稍有变化。
水圈部分:这部分一直是天津高考地理的重点,虽然没考,但今年最为重点考查。以区域地理为基本背景,考查水文特征及依据,需要考生通过读图分析和寻找判断依据。
岩石圈部分:这部分一般考点较少,难度不大,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考查较多,考查了影响三角洲变化的因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今年结合地形剖面图考查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降水量大小;另外还结合农业考查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植物可能存在的位置。
地球运动:这部分题量未减,考查综合性强,但命题较为传统,考查了太阳视运动和日期问题。
城市及城市化: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中商业区的区位分析,需利用最优法进行选择。另外还考查了城市化建设对城市的影响,需根据城市形态和问题进行分析。
农业部分:考查了农作物的分布特点,需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农作物生长习性选择最佳位置,与2013年综合题考查茶树的分布类似。另外还考查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工业部分:考查了传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影响,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 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分布:利用地图和其他信息要求考生进行空间定位,并分析地理位置对区域的影响。
天津乡土地理:近年来,以天津为背景的题目较为突出,需要考生在熟悉天津地理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答题。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分析今年安徽省文综地理试题, 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思路, 难度适中, 而且符合考纲规定, 没有超纲、偏怪试题, 尤其是重视基础、突出骨干, 凸显图表类型, 重视考查学生能力。其具体特点如下:
1. 传承与稳定。
2009年我省的地理在文综中所占的比例, 以及知识点的考查, 与往年无明显差异, 体现了平稳过渡向成熟的发展。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平衡, 试题图表清晰、设问指向明确, 不易产生歧义, 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试卷构成合理, 自然地理知识约占60%和人文地理知识约占40%, 人文地理知识部分的比重较以往有所提高, 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重仍较大。试题覆盖面较广, 符合我省中学教学实际, 有利于指导中学教学。
2. 创新与发展。
主要体现在试卷的结构上与以往有很大区别, 内容上增加了一些新元素“自然灾害与防治”, 同时通过曲线图、坡向、坡面对获得太远辐射的影响图等形式考查相关地理知识, 考查形式多样化, 相应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也多样化。
3. 体现安徽的特色。以安徽省的各类土地比重为材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地方特色。
4. 重视基础, 兼顾能力培养。
如选择题29~32题, 主观题第33、34题, 都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 结合图表提取信息, 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今年的高考题还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突出学科价值, 是试
卷的另一大特点, 表现在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其突出的规律和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 如第33, 34题, 考查的是读图能力和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事象发生原因的分析。
二、试卷结构
2009年安徽省的地理试卷沿袭以往的试卷题型组成, 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部分。只是试题排列顺序和题目数量有所变化 (10个单项选择题分布在选择题的后十题, 主观性试题有第33, 34题共两大题) 。
选择题40分, 形式比较灵活, 偏重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占了16分 (23~24题安徽省的土地利用, 25~26题功能区的分布) , 其中自然地理占24分 (27~28题太阳辐射, 29~30题河流封冻期, 31-32题地球表面的热量输送) 。非选择题60分, 形式有所变化, 分布在第33, 34题两大题, 内容自然和人文相结合, 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典型试题分析
23~24题是以安徽省的各类土地构成为材料, 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很明显是遥感, 而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材料给出的水面占8.1%就可排除 (1) 和 (3) , 不难得出答案。
25~26题难度不大, 可以算是基础知识, 根据题目以及平时的基础知识可知:夜间人口主要集中住宅区。中心商务区白天和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出住宅区和中心商务区分离, 此区域白天和夜晚人口密度变化逐渐加大的必备条件应是交通条件的改善, 由此可确定答案。
27~28题可以说关键是审题和读图, 难度不大, 根据曲线的起伏不难判断出冬季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而坡度增加, 根据所在的维度可以判断出坡度从10°增大到15°, 坡地上太阳高度角也在变大, 所以a点的数值将变大。
29~30题关键是弄清楚冰期的长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根据图中信息很明显判断出a港口解冻晚的原因是维度因素, 30题则要考虑到洋流、海陆因素的对气温的影响, 从而得出三港口封冻期的长短关系。
31~32题也是基础知识题目, 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能量来自于太阳, 就不难得出答案, 32题有一定难度, 做好此题的关键是区分图中的 (1) 和 (3) , 而 (1) 和 (3) 的区别在:曲线 (1) 在高纬和赤道附近为负值, 从而判断曲线 (1) 是海洋输送而非大气输送, 从而得出答案。
33题第 (1) 题根据罗布泊的湖面大小的变化判断地势变化特征, 此题只要结合图中所给信息及平时所学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 (2) 题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三角洲位置的变化分两部分, 前期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期三角洲位置后退, 两者的原因都要答出, 答案才全面。第 (3) 题根据平时所学的知识和题目给的材料, 答出此题不难, 但要注意答题角度要全面。
34题总体难度不大, 河流的水文特征要从水位、流量、汛期、有无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答, 在根据此河流是辽河再具体分析;干旱、洪涝的发生与气候、地形有关;农业的类型和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可以答出, 但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方可得高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高考还是重在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上。要求学生考试时头脑要清晰, 细心和耐心。平时则要把基础知识打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分析题目、答题的方法。
四、今后启示
1. 加强获取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 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能奏效, 必须要理解。如洋流, 可从“形成———分布———影响”这个逻辑过程来理解, 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各个知识点之间要注意联系, 可横向和纵向比较。
2. 加强识图训练, 培养空间概念。
地图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 也是地理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渠道。可以说, 地理学习得好坏, 在于地图掌握的程度。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地图的阅读、记忆、理解。
3. 回归教材, 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 知识系统化。
今年的高考, 自然地理的难度有所下降, 重点侧重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 人文地理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和原理及人地关系。所以在复习中要强调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运用。地理热点问题与政治有所不同, 其实是以热点为引导, 考查的一些地理基本原理, 归根结底, 还是回到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上面。
一、统计比较
2016年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有25个省区。使用全国Ⅰ卷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10个省区;使用全国Ⅱ卷的有: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重庆等11个省区;使用全国Ⅲ卷的有: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4个省区。
本文从试卷结构、知识考点(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包含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作部分)两大部分做统计分析。
1.试卷结构(表1)
2.知识考点统计分析
说明:对考点交叉、综合的试题,一是分开统计,二是以主要考查意图为准(表2、表3、表4)。
☆分析解读
对比分析三套全国卷考查的知识点,可见,知识点考查的侧重、变化趋于一致。
(1)自然地理侧重水体环境,规避地球运动。从分值比重上看,自然地理中水体环境类试题的占比,约3倍于其它知识(参见图1)。水为媒,联系着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深刻影响着城市、工业、农业等,以水为切入点,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三套卷均未涉及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
(2)人文地理侧重工业生产,人口考查较少(参见图2)。从三套试卷的统计看,人文地理中工业的内容均占绝对比重。从内容上看,结合产业转移,既考查不同区域工业区位的对比,又考查工业聚(集聚)散(分散)的原理、影响。作为人文地理主干知识的人口、城市,考查较少。
3.能力考查统计分析
说明:地理高考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大项能力,从三套试卷看,100%考查,尤其是选择题,更是每题必考的最基本、最基础的能力。本项梳理统计,以综合题为例,将“描述与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大项能力进行更具体的拆分统计(表5)。因各题所考能力皆有交叉,故以体现最为明显的能力为主。
☆分析解读
比较上述梳理统计,可见,三套全国卷对较高层次的“描述与阐释,论证与探讨”两大、四小项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强的定式。
(1)描述——描述地理事物特点及其分布等。从试题看,气候特征(温度高低及时间分布、水分条件)、地形特征(走向、高差)、河流水文特征(汛期、径流变化)、地理事物分布及变化等是考查的重点。
(2)阐释——比较说明地理事物的差异、优缺点等。通过比较的方式,对地理事物的差异、优缺点进行简要说明,是考查的重点。如对气候特征的比较说明、对河流不同河段水文特征的比较说明、对不同资源特征的比较说明。
(3)论证——论述并证明地理事物的优劣势、独特性、影响等。从试题看,论证能力是考查的重点,是对既成地理现象、特征等事实的论述及证明。结合试题的答案等逆推,论证类题目考查的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能否有理(地理原理)有据(所学知识、试题信息)、有因有果、全面完整分析问题的能力。
(4)探讨——可能的影响、可行的措施、可能的目的、可能的方向、可能的原因等。试题对探讨类问题的考查具有开放性,多对应于事物的未来发展情况。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结合现有材料,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能成因、可能影响等进行合理、科学推测的能力。
4. 图表类型统计分析
☆三年7套全国卷图表类型及数量统计(说明:复合图拆分统计、合计时去重,表6)
☆分析解读
(1)图表数量大幅减少,无图题大幅增多。地理无图不成题的坚持被打破。
(2)复合等高线、经纬线的区域图始终是最基本的载体。2016年三套卷,6道综合题,均以区域图为载体,其中3道涉及复合等高线、经纬线。
(3)示意图逐渐成为主流。自然地理中,取材于专业文献、论文的示意图,如河床断面图、磷累计图、贝壳堤图等成为主流。
(4)统计图地位稳固,不可或缺,但趋于简化,复杂的数据、变化解读减少。
(5)单一功能图弱化。如光照图、天气系统图、单纯的等值线图、简易的景观图等,因联系的考点少,可供考查的能力少,有所舍弃。
另外,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以示意图、统计图为主,承载事物分布、变化,以对原理、规律及图示信息的提取、解读考查为主。综合题以区域图为主,主要承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背景等信息。
5.热点背景统计分析
☆热点背景梳理统计(表7)
☆分析解读
解读上述梳理统计可见,2016年三套全国卷对热点的考查思路具有一致性。
(1)对热点素材的选取,如产业转移、人口城市等案例类型相同;对热点的考查方向,如比较差异、探究成因、论证优势等思路相仿。
(2)热点选取以长效热点为主,淡化时事类热点。从统计看,往年多有涉及的新颖性素材,如大型会议、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等均未涉及。热点的选取,回归地理教学主题,以服务于地理学习、便于设问、利于考查等因素为关键标准。不强调材料的新颖性,不刻意求新。
(3)热点背景宏大,关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新现象、新问题。
(4)热点选取案例化,案例信息多样化、真实化,信息利用充分化。
6.命题选材统计分析
从命题角度看,2016年三套全国卷选材新颖、设问精细、统筹兼顾,对备考复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1. 命题的选材特点
☆2016年三套全国卷命题选材一览表(表8)
☆分析解读
(1)人文地理选材的案例化。所选案例多为人文地理知识交汇、融合的案例(详见热点解读中案例一段)。这种选材特点,既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所致,又是文综试题题量较少、覆盖知识点尽可能多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从三套卷选取的7个热点看,均是典型、完整的案例,如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案例、科尔集团产业转移案例、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案例、日本家电企业转移案例、风电场案例等。每个案例都有详实的文字清晰交代案例的时间背景、数据变化、差异对比等信息。案例取材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围绕案例,一般是一题三问,对案例信息充分利用。
(2)自然地理选材的专业化。从自然地理的选材看,选材多来源于专业的研究文献、论文资料等。如全国Ⅱ卷河床断面研究、长白山冻害;全国Ⅰ卷渤海湾贝壳堤地貌(地质学研究成果)、四川某山地的磷积累;全国Ⅲ卷流域植被、青藏高原冰期。素材均来自于专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命题选材特点,凸显命题人的专业视角、身份背景(大学教授、专业研究人员)及对地理学科专业素养考查的重视。
(3)区域地理选材的互补化、特色化。综合题均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两道试题从宏观(大区域、广视角)、微观(小区域、小切口),国内、国外等进行互补,统筹兼顾。具体问题的设计上,又都以区域特色地理事物入题。如全国Ⅰ卷的茉莉花、熊出没,全国Ⅱ卷的“野河”——罗讷河、大熊猫,全国Ⅲ卷“泾渭分明”的亚马孙支流、陆上三峡的瓜州等,再往前追溯,如速生桉、鲈鱼、卤虫等,思路成熟,趋于固化。
全国卷这种选材特点,突出显示命题人选材上的宽广视野,又体现其对专业素养的重视。既是便于综合考查、设置命题的需要,也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考内涵所决定。
二、总体特点
从2016年三套全国卷的统计分析看,三套卷呈现出较为共性的一面,如对立德树人的贯穿、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对创新理念的倡导、对试题命制的匠心打磨等。体现了全国卷试题命制的特色与水准,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备考具有导向意义。
1.彰显立德树人理念
地理学科德育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选修的环境保护;Ⅰ卷中城市绿心;Ⅱ卷中生态化茶庄园、河流生态保护、大熊猫的保护;Ⅲ卷中森林植被保护、清洁能源开发等,皆贯穿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外,Ⅰ卷中的景德镇瓷都、横县茉莉花、扶贫开发,Ⅱ卷中的茶、大熊猫、篁岭晒秋,Ⅲ卷中的棉农利益保护、风电开发、香榧游等,将地理之美与人文精神、壮美山河与家园建设融为一体。
2.贯穿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也是试题考查的核心与重点。如Ⅰ卷中人与城市,Ⅱ卷中对于河流整治中人(整治活动)与河流生态、人(工程建设)与生物保护,Ⅲ卷中人与植被等,都基于人与地(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综合思维,虽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内容在高中地理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从三套试卷对知识的考查上看,却是必考、分量较重的考点。另外,综合题的考查,也多将自然、人文内容糅合在一起考查。就区域认知看,区域图始终是最重要的图表载体,综合题都基于区域,考查对区域环境特征的解读、原因的分析、问题的应对等。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Ⅲ卷熊拍摄一题,即是对地理实践能力考查的体现。
3.创新特色鲜明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升级的关键时刻,创新已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培育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试题的命制处处体现对创新理念的重视。如Ⅱ卷的特色茶庄园建设、我国家电企业的发展之路、特色旅游的开发,Ⅰ卷中荷兰城市的绿心设置、民宿旅游,Ⅲ卷的科尔集团的美国建厂、香榧游等,都蕴含着不同寻常的创新之举。试题所选的素材,都是与教材、与以往所学不同或变化了的,但又适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的问题,这就是高考对创新的关注。
事物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变化的,但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规律是相同的。此类问题的考查,对所学原理、规律的运用能力的要求更进一步,更高端,也符合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4.命题匠心独具
随着2016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试题从素材的选取、加工,设问的命制、打磨,处处体现精益求精,值得点赞。
试题中精心选取新颖、案例化的人文材料,体现了对运用所学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社会问题的能力的重视。试题中精心选取的专业化自然地理素材,体现了对考生地理专业素养的重视。此外试题选取的材料,综合性强,既能扩大对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又能全面的考查综合能力。
别出心裁的发现、提取材料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并进行考查。如Ⅱ卷中全球变暖与冻害的反向关系;Ⅰ卷中贝壳堤形态信息的提取、磷累积图表的判读、堪察加熊的拍摄,Ⅲ卷中科尔集团美国建厂、内格罗河少桥的特点等,显示了命题人挖掘材料地理信息并进行设问的功底。
信息简洁化。在试题信息提供上进行了精心的打磨,使语言简洁有效,文字量适中。既充分交代试题的信息,又不过分加大考生的阅读量。体现了命题人对材料加工的精益化。
设问精细化。设问对作答进行了多重限定,如Ⅰ卷综合题对气候条件的考查,基于比较;对茉莉花种植条件的考查,基于地形对比;对扶贫开发的考查,基于特色农业。多重限定的设问方式,既充分考查考生基于区域特征进行精准化分析的能力,又规避死记模板、押题、猜题的低效复习方式。同时,因限定多、信息复杂,故考查的能力层次多,使试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以Ⅰ卷第36题设问为例(见表9)。
三、备考启示
结合以上解读的全国卷选材、设问特点,以及知识侧重、图表变化等趋势,在今后的备考复习中,应有所应对。
1.精益求精,提高质效
随着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素养贯穿理念的成熟化,求新、求变、选拔综合人才及反押题的内在需求,使得精细化设问成为必然趋向。在这种精细化面前,死记模板、题海战术、猜题押宝基本失效。 “三精准”是有效的应对策略(见表10)。
2.透析、转化、回归
从三套卷的命题看,命题人选材、设题,都受其专业背景——地理科学的专业语境,社会背景——成人环境等所影响,使得试题选材专业——与中学地理主干相游离,设问成人化——与中学阶段相异。这易使考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正确调动所学思考,成为考生解题作答的关键障碍,也使得高考一结束,诸多师生就发出3年地理白教、白学的感慨。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客观的,在备考复习、研读高考真题时,就要一透析——解读命题人考查的意图,不管怎样的语境、设问,根本目的还是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转化——将专业的设问、社会化的设问,转化为日常训练的常规设问;三回归——回归到所学地理的主干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3.突出主干,合理取舍
从宏观看,自然地理以水体为重点,人文地理以工业为重点。具体看,自然地理围绕水的循环、特征、影响、利用等进行考查;人文地理重点围绕区位分析,如试题对工业、农业、交通的考查,均需运用或依据区位的理论进行分析解读。
同时,对于地球运动的复习,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思维水平、学习力较高的学生,为培养地理素养,适当加强;学习力稍低的学生,可以适当回避难度较大的光照图判读等——合理进行取舍。
4.整合、联系、建模
应对高考命题从单一的知识点与线向面与思维能力过渡的特性,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式复习,如分别以“运动”、“区位”为切入点,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进行“横向整合式”复习;或围绕某水体、某生物、某产业等进行前连后引的“纵向联系式”复习。应对逻辑推理和文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就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建模而非硬记模板。掌握解决此类题的规律、方法,善于将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解读。
5.培养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应对高考命题选材的案例化及对长效热点的关注,不仅仅要选取类似案例进行针对化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地理眼看世界(发现其所具备的人文、自然地理特征等)、地理脑思考世界(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尝试解读、辨析等)的习惯。善于运用地理知识,以地理的眼光、地理的思维,认识与辨析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对身边平凡的日常现象、事件,多用地理原理、规律作深层次解读,提升自身的地理素养。
6.静心读书,强化专业发展
高考命题所体现出的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案例的关注,对自然地理专业素材的挖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等,都使得静心读书成为地理教师的必须。
读书——把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如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创新培养、核心素养的养成等。
读书——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当前社会重大、突出的新现象、新问题,尝试用地理专业知识解读并能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储备、更新最新的案例,为教学提供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提高地理学科对当前社会现象、问题的解读、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使命感等。
读书——阅读、研究一些地理专业论文、论著等,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四、商榷建议
近年,尤其是近三年的全国卷,命题理念新、立意高、学科性强,质量之高,得到公认。结合以上统计、比较以及中学地理教与学,仅提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与建议,与大家商榷。
1.专业语境应与学生发展客观阶段相适应
思考:受命题人的专业背景、选拔综合性人才等因素的影响,试题所选材料越来越专业化,试题的设问越来越成人化。一味强调考生、教学适应命题人的语境,是否有所偏颇?是否违反中学生所处的客观的身心发展(育)阶段?
建议:在选拔综合性人才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中学生、中学地理教学所处的客观阶段,命制既能选拨人才,又能适当顾及中学阶段性特征的试题。
2.三套试卷应基本一致
思考:从统计比较看,2016年三套全国卷在试题的立意、难度、考向等基本一致,可以说基本没有明显的区别。既然没有区别,对比分析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不同区域命制不同试卷也就失去了依存基础。
建议:要么全国一张卷,以减轻命题团队的压力,进一步提升试题的精彩程度,更利于全国一盘棋的高考录取等工作。要么针对不同区域,命制各具鲜明特色的试题,以为高考命题做出更好的探索、尝试。
3.原创试题应关注学科本质
思考:设计原创新题,应对社会猜题押题的需求,使得个别试题选材偏狭,区域小微化、冷僻化,堆砌材料等,且与地理主干知识相背离。
建议:图表等素材上,可遵循新颖、原创、简约、实用的原则。区域考查上,要弱化区域定位要求,强化区域分析方法。不宜选取小尺度的微观、冷僻区域,淡化记忆性考查,坚持以“理”为主,围绕人地关系设问,关注学科本质,正确引导中学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向“轻负增效”发展。
4.精心打磨试题
思考:虽然三套全国卷在试题的选材、材料加工、设问等方面都经过了匠心的打磨。但具体考向、答案组织等,还是欠缺更进一步的打磨、优化。仅以Ⅱ卷为例:如第8题题干缺少主语“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第9~11题题组缺少“河床”、“潮流”等概念的铺垫。第36题⑴设问缺少“特点”二字。设问问“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而答案给出的却是“汛期”,且表述不完善。第⑶答案未加打磨,采分点不明确。第⑷问学生缺少“河流生态”的认知,答案表述不够精炼。第37题⑴答案要点与分值分配难以把握。第42题设问为“开发的有利条件”,答案却为旅游价值大的原因。表述不够专业,没有基于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等等。
建议:虽然不提倡对高考试题的过度解读,但全国卷的客观地位无法回避。建议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将全国卷打磨成设问严谨、参考答案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系统条理、叙述规范,极少出现瑕疵的精品,为中学的教、学、考提供一个真正的标杆、示范。
5.增强问题的“开放”性
思考:从试题看,开放性试题主要有两类,一是二选一类,有伪开放之嫌,徒增考生的阅读量。二是赞同何种观点类,分值低,有肤浅化之感。
建议:学习发达国家开放性、灵活性的命题设计。增加如项目可行性分析、假设性的推测论证、解决方案类试题等。
从总体上说,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材料新颖,图表量大,材料类型选择多种多样,图文并茂,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但看似简单实则挺难;主观题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大,试卷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地理新课程新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试卷分析:
1、客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做对18个题(共计36分)有3人,答得最差的同学做对3个题(共计6分)有2人,选择题平均分大约在20分左右。综合分析总体上有三类错误: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区域定位不准确。
二是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三是混淆相类似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
2、主观题作答分析
我校参加考试的学生共有56人,答得最好的同学得到32分,最差的同学只得到5分,平均分在17分左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
二是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三是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
三、教学建议:
针对本次分析结果,在接下来的高三地理复习中,我决定:
1、认真研究考纲,依托教材,夯实基础,注意复习的有效性。注重主干知识网络结构的重复构建。在最后一百多天的复习中应将此定为基本的指导思想。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2、注意非选择题的训练,尤其是图表型习题的训练。本类型题目是重头戏,分值高,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与阅读材料,就设问指向从图表中或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加强解题方法指导,在日常的复习课和练习中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包括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的能力等。
4、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梳理知识,鼓励他们提高分数的信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参与课堂教学。
四、考生下步复习:科学复习,重视能力,教会方法,讲求效率
1、通过本次考试,发现问题,明确错误原因,弥补知识漏洞;
2、整体把握复习内容,构建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碎片化.在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和丰富知识点,进而学会运用原理规律结合实际分析问题;
3、选择命题情景新颖、连系热点和现实生活的试题加强训练,在训练落实中适应高考的变化,多进行高考真题演练;
4、根据每个专题的知识特点,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5、从只重视记忆、理解要转到记忆、理解与思考、运用并重。拓宽思路,跳出教材,广泛联系,注重方法;
6、重视单项能力训练,培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联系、迁移等思维能力;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这个学期已经结束了。这次期末考试既是对学生这个学期来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验收,也是对我个人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说它重要,其实只是众多科目里的一门;说它不重要,它又始终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一直是我教学工作寻求的突破点。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一直是我的教学理念。
本套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测试卷选择题50%,综合题50%。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
(一)重基础,题灵活
本份试卷单选题就占了50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选择题考查的知识,有一部分题目基础性强,如第1.2.3.7.8.17.20题,只要学生记住了知识点、稍加用心即可得分。还有一部分,重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题目较灵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第4.6.13题。当然,关键是要细心、灵活,死板、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二)重读图,题多变,并赋予不同的问题情境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60多分,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该试卷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本试卷考察的方面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灵活多变、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一)单选题:第1、2、22、18、14等小题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情况比较好一些。第4、20、16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读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础掌握不够牢固,审题不仔细造成的。
(二)综合题:综合题考察了经纬网、二分二至图、等高线、大洲与大洋的分布、气候,考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放到不同的情境中赋予人文性。
读图分析题:尽管这些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题,但仍有部分同学出错,实属不该。许多同学由于对地图不熟悉,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最后一题,多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告诉学生会怎样考查这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结合本试题的难易度,本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应该说,不管是学生个体之间还是班级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所反映,那些分数较低甚至不及格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时课堂上的“陌生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从自身方面分析,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还需更加周全,照顾到不同兴趣点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活动,只有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有收获,有长进。
其次,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还比较扎实,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应该多提、多问,做到及时复习、及时巩固。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三、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过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得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理解,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对学生个体分析不到位,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四、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每位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活动,加强读图训练,培养读图能力。
4、落实好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予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刘连红
二成绩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计60分,20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抽样分析,学生得分率为55%,计33分。其中第1小题,第5小题、第7小题、第20小题得分率较低。第二部分填空题共计40分,4道题,学生得分率为60,计24分。其中第22、第23小题,得分率较低,第22题(读北极经纬网图)得分率最低。从失分情况来看,首先,很多的知识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对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存在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有些需要记忆的,如回归线、极圈的度数,有的学生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其次,基本读图能力差。在第二部分综合题表现很突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另一反面也反映出审题不清,盲目答题。第22题,考查的是读经纬网图识别方向的能力,许多学生答不上来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第23题(2)、(4)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读图不认真,下笔匆忙,有些不该错的错了。再次是学生自信心不强,有些题难度不是学生臆想中的大,一看题就发蒙,其实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是能答出来的,这分丢得实在冤枉。再有就是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差,知道意思说不出来,或表达不清,如第23题的第(3)小题。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3个班169人参加考试,平均分是53.6,合格率是43.2%。各班地理成绩较为均衡,差距不大。这次考试的试题,多是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有些是做过的。个别题是做过的原题,有些学生还是没有准确掌握失了不少分。
主要原因:
1复习不充分,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作业完成了,不是真理解,或不是独立完成。
2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极少有学生找到我问地理问题的。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读图、记笔记
四采取的措施
1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熟悉把握教材,以便更好的处理教材
2加强学生管理,从严要求,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充分利用课堂辅导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4帮助学生重树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建立良好学习氛围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努力地去思考、探索和实践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创造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试卷分析课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创编试卷
创编试卷是创新型教师需开展的一种基本活动, 在创编过程中通过各种素材的搜索重组, 既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容量, 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品位。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进程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 安排适量的试卷练习。一般情况下, 一轮复习试卷内容要呈现基本考点, 以基础练习为主, 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适当添加一些高考真题。二轮专题复习要突出重点, 围绕重点知识选择一些新颖适时、切合高考方向的试题。最简单的创编可以围绕热点从素材的搜索和重组开始, 然后再结合一些地理原理和考点在原题的基础上作适当的修改, 以适应高考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 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研究学生、钻研高考方向、捕捉高考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不间断的创编活动还可以激发教师强烈而持续的创作意图, 促使教师由传授型逐渐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2. 学会沟通
沟通不仅体现在上课过程, 试卷改做也是一种沟通的渠道, 通过改做, 教师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或新奇, 或典型的问题, 还可以在改做中体验上课成效带来的快乐, 我们看到一份质量很高的答卷时, 会会心一笑, 增加无限的动力。如果我们在改做中作一些简单的文字点评, 这种“无声式”的沟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的改做一定要及时认真, 信息反馈要准确、及时、到位, 能通过试卷中的一道题, 一眼看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把检测到的问题作及时记录, 我把这个记录命名为学生“病历卡”, 每一位同学在这份“病历卡”中都能找到他在某个阶段患的主要毛病, 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过程, 并通过阶段性的总结, 找到实质性的问题, 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通过长期的这种良性沟通, 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关爱, 于是在做下一份试卷时会更加投入, 甚至会没等老师批改就急冲冲地跑到办公室, 要求老师作出点评。老师也应主动约学生到办公室进行“面批” (即当面批改分析, 或表扬, 或批评, 并提出相应要求) 。“面批”的对象应该是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并努力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3.“透明式”分析
如果一位老师能把每一份试卷都分析到位, 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分析过程中做到无障碍接受, 甚至比较轻松, 我把这种分析叫作“透明式”分析, 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极好体现, 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目标。但是在现实教学中, 很多老师反其道而行之, 能把一周积压下来的试卷, 在一节课中快速地把它分析完, 并且感觉很有成就, 认为这种“动车组”速度为他节约了好几个课时, 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殊不知学生无声地接受, 只是表示他根本就不愿意跟着这样的节奏, 他已经放弃了认真听课的责任和要求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疑惑的权利。因此, 作为老师要根据卷面改做情况和上课学生反应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试卷分析的内容也不能局限在答案的校对, 要分析不同学生呈现的典型问题, 破题的关键步骤, 答题的技巧, 回顾重要考点, 对学生答题能力的点评, 以及试卷本身体现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等, 做到老师与学生、学生和试卷的无障碍且愉悦式交流, 使知识点的学习透彻而到位。
二、关于“有效式”试卷分析的几种方法
1. 适合一轮复习的几种方法
一轮复习会有一个漫长的过渡期, 包括知识点宽度和深度的过渡, 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的过渡, 因此要以教师引导分析为主, 分析问题, 总结方法, 逐步做到从考点到习题, 从习题到考点的过渡与统一, 带领学生有序地积累知识, 学会选择好题、判断易犯错误集中地、删选卷面信息、领会命题意图、把握答题技巧等。
(1) 直接分析法。教师通过改做对比, 找出试卷中错误率最高的几个典型题直接进行剖析答疑, 从怎样审题, 怎样找到突破口, 怎样建立地理思维开始谈, 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入题境, 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并找到解题的办法。一般适宜在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直接分析法能围绕重点错误作详细剖析, 直奔主题, 问题呈现直接而透彻。
(2) 活动法。一般情况下, 教师会直接拿试卷作点评, 学生看到自己早就做过的试卷, 可能会失去弄清问题的兴趣, 甚至会比较厌倦, 因为每天都会有不同科目的试卷分析课, 如果以小活动的形式开展试卷分析, 会让学生感觉很新鲜也会静下心来再一次投入思考和学习活动中, 学生听得很有神, 效率自然也较高。
例题1:下图为“北京时间16点, 太阳直射A点时的昼半球图”, A点的纬度是2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C点位于B点的方向, C点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 等值线 (1) 、 (2) 、 (3) 中, 昼长最短的是________;
(3) 如F点地方时为6时。画图:在上图中画出30°W经线。
活动思考题:
(1) 本题中你看到了哪些你认为有用的信息?
(2) 你能在图中找到北极点吗?
(3) A点的经度能得到吗?A和C是否在同一条经线上?
(4) 同一天中诸暨的白昼可能和浙江的那个城市相当?因此等昼长线意味着什么?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办法来求得白昼长短?
(5) 你还见过哪些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 能否把它画出来?
(6) 本题有哪些亮点呈现?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两点内容。
(1) 隐藏极点, 使学生很难判断C点的坐标, 30°W经线也很难找对。
(2) 变纬线为等昼长线, 需要学生自觉转换。
通过这个思考活动, 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了信息的删选, 建立了清晰的地理思维, 变原题中跳跃式的思维为完整的思维链, 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增加了学生做题的信心, 同时强化了相关的一些知识点, 比如:极点太阳高度的计算、极点与经线的关系、晨昏线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昼夜长短与纬度的关系、昼长的计算。
(3) 问题展示法。有计划地让几个学生把他们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也可以把他们的答案做成PPT, 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根据题目要求, 来组织答案, 再对照学生的答案一起找问题, 分析错误原因, 总结答题技巧。尤其是综合题, 答案本身比较复杂, 学生的答案更复杂, 在这些杂乱的内容中更能找到很多典型的易犯错误。把问题在大众面前展现出来, 能有力地强化错误,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升经验技巧。
(4) 考点回归法。熟悉教材, 熟悉考纲, 把握考点深度, 是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一件事, 有时可以有准备地发一张练习下去, 不需要学生做题目, 只要直接写出围绕该题的一系列考点, 最好还能根据相应的地理思维把它们串联起来, 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 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学习, 从机械记忆到灵活总结, 同时还能切实提高知识的综合迁移能力。
2. 适合二轮专题复习的几种方法
二轮专题复习要更多体现学生的实践应变和总结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 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锻炼健康的应试心理, 积累应试技巧, 提高综合应试能力,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等。
(1) 讨论法。积极讨论是释放既有信息, 交换不同意见, 巩固学习经验的良好途径。因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 围绕分配到的一道题进行讨论, 一般一节课拿出两三个题进行讨论, 讨论的内容比较广泛,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审题的关键点、相关的重要地理思维和原理、试题的亮点、涉及的重要考点、易犯的错误、解题的技巧等。通过讨论就像经过机器的筛选, 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答题方向, 组织更加科学准确简洁完整的答案。
例题2: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并加以分析。
分组讨论内容:
第一组:三角洲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影响沉积作用是否明显又有哪些因素?
答:直接原因是泥沙的沉积。主要影响因素:流水带来的泥沙的多少、流经地区的地貌状况、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
第二组:什么情况下, 泥沙较容易沉积?
答:地势起伏小, 水流速度缓, 上游有水库大坝, 使水量减小, 水流速度缓、流经地区气候条件差或者植被破坏, 植被覆盖率低。
第三组:什么情况下, 泥沙不容易沉积?
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植被覆盖率好、降水少, 水量小、河口地带因海水侵蚀或地壳下陷。
第四组:谁能总结三角洲成因分析的一般模式?
首先主要考虑流水沉积作用, 然后考虑地貌状况、海水侵蚀、地壳运动。流水沉积为主导作用, 一般要作具体分析, 比如影响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气候、工程建设) , 影响沙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植被覆盖率、流速) , 而地貌状况、海水侵蚀作用和地壳运动可以理解为影响沉积作用是否明显的因素。
第五组:我们在高考成因分析题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才能使答案变得更加完整?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讨论结果:
(1) 建立一条简短的因果思维链, 理顺答题方向。
(2) 高考设问中反传统现象比较多, 平时要多尝试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问题, 培养自己自如的逆向思维。
(3) 一般要想到自然或人为两方面的影响, 体现思维的完整性。
(4) 简答题中的成因分析, 还可根据分值分配情况, 通过递进解释强化某一成因, 灵活丰富, 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得分点。
(5) 打个只有关键词的草稿, 以免考试紧张而遗漏一些本来想到的内容。
(6) 最后要结合题目信息和实际情况作完整表述。
(2) 对比分析法。综合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 因此在高三学习的后半阶段, 可以经常性地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参考答案,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答案, 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并找出自己的答案有否做到科学准确、规范针对、完整有序等。
(3) 倒叙法。当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后, 可以试着让学生总结该阶段学习中还有哪些考点不够熟练, 还存在哪一些障碍, 让学生自己列出相关考点, 再从已做过的试卷中找到相应的题目, 这样能加深他的印象巩固知识。
(4) 体验法。弄一份标准的样卷, 让学生自行批改, 加分登记, 体验每一分分数的宝贵, 找出失分的原因, 并指定几个学生到讲台前作简要分析, 这样学生会充分地去准备, 在感受压力的同时, 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
三、明确“有效式”试卷分析课的能力培养
试卷分析课是高三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活动, 如何上好这类课, 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 高考分数的高低目前只能用一张试卷来衡量, 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试卷分析课的质量, 让学生在少而精的试卷练习中感知重要考点、捕捉高考信息、体验高考方向、建立地理思维、提升学习能力等。分数是表面现象, 一份试卷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要不断探索尝试运用各种“有效式”的试卷分析法, 让每位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概括表达能力、想象转换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反思总结能力、迁移发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在每一次试卷分析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高考复习中的最后一份试卷作有效而稳固的准备。
相比以往,今年命题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图文阅读量减少,能力要求有提高。选择题中的图表明显减少,复合式的选项也只有4小题,综合分析题的阅读量也有所下降。虽然图表与文字量减少,但更加精致、简练,蕴含的信息更加丰富,同时,对考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今年的试题将以往“据图”、“据表”、“读文字材料”的检索路径的明确提示删除了,而需要考生自己考虑从哪些信息源去检索解决问题的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具有更高的信息获得与处理的能力。
2问题更加清晰,试题保持梯度。试卷避免问题的含糊性,让考生更加明确问题的指向,例如,汽车工业布局一题中“分析从1996年到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高密度区和中密度区的空间拓展方向”,要求回答的问题更加聚焦了。同时,注意保持问答题的难度梯度。每一大题中,一般第一问的难度相对低一些,然后逐步提升。这样,考生在答题时就容易上手,然后由浅入深地思考与回答问题。
3“地球”知识缩水,分数比重降低。以往,考查晨昏线、时区、太阳高度角等一类试题偏难偏深。今年试卷将地球知识的考查从“综合分析题”中移入“选择题”中,仅有一大题,只占4分,而且在命题中注重了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考查,避免考生“钻牛角尖”。
二、试题主要特色
2014年试卷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创设试题情景化,让教材蕴含的知识活化在新情景之中。新情景试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灵活解决问题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迁移能力。试题在新情景创设上,凸显了更大力度,90%的试题的背景材料均是教材以外的。例如,杭州湾两岸地貌与城市空间拓展的关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华北某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及分析等试题,多为情境性颇强的试题,都需要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个别案例出发,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靠死记硬背书上结论去套所能得分的。在创设试题情景方面,主要体现在:
1运用重要时事“热点”,创设试题情景
选择题的第一大题以“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率团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友好访问”为新闻背景命制的,反映了我国政府在国际友好交往与经济共赢方面取得的外交成果。其中第1小题是“在荷兰访问期间,中荷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荷兰文化缤纷璀璨,其特色文化景观为:A圆顶尖塔的宗教建筑;B热情奔放的探戈舞;C轻柔艳丽的纱丽服饰;D风车乳牛田园风光”,该题通过提供中荷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情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西欧文化圈特征的掌握。第2小题为“代表团访问的欧洲四国中,以核能为支柱能源,并与我国签署新建核电项目的国家是:A法国;B荷兰;C德国;D比利时”,该题通过交代“与我国签署新建核电项目”的事实背景,考查学生对世界能源发展的地理事实的了解。这样的试题对于引导学生关心时事,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国际政治热点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联系经济发展“动向”,创设试题情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在多种区位因素影响下,汽车制造业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汽车制造具有链条长、关联企业多的特点,既有整车生产企业,又有与之相配合的上游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下游销售服务企业。它们共同组成庞大的汽车产业链。试题提供了反映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工业最新发展动向的鲜活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密度分布变动示意图,分析从1996年到2010年该圈汽车企业高密度区和中密度区的空间拓展动向;通过阅读汽车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示意图,阐述汽车制造业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的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原因。试题的解答没有现成的结论,因为教材中没有汽车制造业的案例分析,所以需要考生迁移关于产业区位方面的地理原理与方法。这样的试题有利于考出考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实际水平。
3依托地理研究“成果”,创设试题情景
试卷中的不少题目都是以地理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背景,经过提炼与转化而命制成功的。有一道试题,根据地理研究专业杂志一篇文献,创设了“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的真实情景,要求考生从华北某山区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示意图与华北某山区A-B剖面示意图中获得众多的地理信息,从而“说明该山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及原因”“判断该山区的高危区及理由”。考生如果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图中坡向、坡度、断层、碎屑物等信息,并能联系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的时间规律及夏季风风向等知识,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会迎刃而解了。可见,解答这类情景题,不靠复习中的机械记忆与训练,而是要靠考生的智慧发挥、思维推进、知识迁移与信息加工。
三、地理复习应关注分析热点时事,加强学以致用
我喜欢纯粹的东西,我不喜欢酒里掺水。我也这样对待我的生活。——杜尚
重要的是与世界保持距离,不再观察本来的世界,而是幻想他它,并在幻想中自得其乐。——皮埃尔·玛里
【地理高考试卷分析】推荐阅读:
2024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09-17
2023年高考文综试题分析地理试题10-28
地理高考考点总结06-03
高考地理考点重点07-15
高考地理专业术语09-13
河流专题高考地理09-16
广东高考地理真题09-23
高考地理备考方法建议06-18
高考状元谈地理学习06-19
高考地理十大专题复习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