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篇1

音乐剧《悲惨世界》改编自雨果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冉阿让因饥饿偷窃判刑,假释后重新做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该剧与《猫》、《西贡小姐》、《歌剧魅影》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经久不衰,至今仍然享有盛誉。

整体感觉:个人是很喜欢这部音乐剧的,无论从剧情还是音乐上都是超棒的。音乐与剧情相结合,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在制作PPT时将其中的截图保留,都是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人物及其鲜明具有特色,虽然是站在那里歌唱,但是其表情其简单的肢体动作,完全展现人物个性,尤其是芳汀和警官沙威的表现,更让我读到其丰富的内心,纠结复杂而又无奈的心情。在黑暗社会,残酷现实下,没有人能得以幸免,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每个人都带着受伤的心灵前行。

音乐上来说,具体的音乐我是说不出来的,背景音乐随着人物剧情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说说比较喜欢的几个片段吧。第一个是,假释之后的冉阿让再次被捕被主教宽恕之后的内心独白,其懊悔之意与重新做人的坚定信念,通过激昂的音乐展现出来。第二个是沙威逮捕芳汀时,沙威展现的威严形象,和芳汀的软弱与绝望。“勤奋工作,老实谋生,才是上帝赞赏的正道。”音乐与歌词结合,气势恢宏,忍不住为其点赞!而芳汀对生活的控诉,对这个世界的哭诉,染上浓浓的悲剧色彩;即使现实残酷,寄居人下的小珂赛特依然没有对生活丧失希望,音乐也显得活跃,鲜明。音乐的语言化,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让音乐更加容易理解,透过音乐表达出了主题。

剧情上来说很复杂,剧中展现了很多的主题,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在残酷的现实下,有贪婪的人性,慈爱的母性,为革命献身的热情,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自我牺牲的道德。。《悲惨世界》讲述的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下第三阶级为了自己的自由平等而发起的战争。在现实的残酷下更是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角色:为自己的自由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商万强,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有着无限关爱的芳婷,为革命事业洒血,对爱情热烈执著的马里斯等等,以及一些反面的角色,也都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剧情一步步发展,音乐时而激昂时而低层,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气息,隐隐感到悲伤,预示着悲剧的最终结果。在革命战斗的时刻,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贫穷百姓的逐一亮相,揭露着社会黑暗的写照,表达各个阶层的立场以及对战斗胜利的渴望,对革命成功的厚望。人物主题多而不乱,层次清晰,曲调朗朗上口,让人更容易接受,过耳不忘。其中比较喜欢的片段就是爱波宁死在马吕斯怀中的一幕,爱波宁为爱追随而战斗,即便马吕斯已经有心上人也无法阻挡她坚定的步伐,为保护爱人而牺牲是多么伟大!临死前歌唱的音乐凄惨无比,让人心酸。为这一场悲恋深深叹息,马吕斯最后和珂赛特在一起是如何不易!

人物塑造上来说,成功了塑造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性格,通过歌剧突显人物不同背景,性格带来截然不同的命运,人物特色鲜明,没有重复,让精彩的音乐剧更加美轮美奂。冉阿让经过宽恕之后的新生,对上帝产生忠诚的敬仰,对仁慈有一种更深的理解与实践;芳汀的纯洁与软弱,在残酷社会现实中显得如此无助,并一步步走向灭亡;沙威的威严与冷酷,显现出法律,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无情,他陷入矛盾为,一个苦役犯所救纠结,最后因为“善恶难辨”“无法前行”“救了我等与杀了我”,终究选择自杀,更让人感慨万分;德纳第夫妇的贪婪与无情,让人产生深深的厌恶;爱潘妮对马吕斯深深的爱情,并为爱而死的形象;马吕斯与珂赛特坎坷爱情。。这种种的一切,在音乐与歌唱中展现,深深刻入脑海中,也震撼着我。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篇2

一部戏好不好, 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在作者看来, 最有用的标准是“时间”。在接近三小时的欣赏过程中, 端坐在漆黑的盒子中还能保持清醒与投入, 这本身就足以说明电影的分量。真正的魅力是时间流逝过后还能经久不息存放在我们心里的东西, 像一种生命力, 静静酝酿、生根、发芽。音乐在整部影片中贯穿始终, 一改往昔舞台版的唱法, 将长音和高音做调整, 使得歌唱更似说白与对白。一直觉得, 《悲惨世界》更适合通过歌声与旋律来表现, 音乐和唱腔唱词对于影片人物性格的表达和灵魂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影开篇的work song《look down》便体现出音乐剧电影非凡的表现力。影片开头为水下画面, 音乐随着画面的上移逐步酝酿, 由弱到强, 直到巨大的船只出现, 主体音乐旋律随之扬起。前奏部分没有唱词, 但伴随着海浪冲击的环境声, 整个场面显得异常宏大, 开篇便摄人心魄。当冉阿让等一众苦囚一起把灵魂暴露于烈日下, 浸没在巨浪里, 我忽然感受到1815年笼罩在腐朽残暴的君主制下的法兰西是怎样一个“悲惨世界”——贫富悬殊、人权沦丧、流民倍增。整段音乐分别由五个人单独领唱, 其余人伴唱, 画面非常契合歌词, 用苍凉悲壮的歌声体现出命运的不公与内心的苦闷。高高在上、冷漠残酷的监狱看守和数万浸泡在冰冷水中用生命拉动绳索的苦囚遥遥相对形成鲜明对比, 让人唏嘘不已。

沙威让冉阿让扛旗的段落中, 是《look down》的变调, 高八度的旋律脱离了先前低沉的气氛, 升华了男主人公在当时所处环境和社会现实的悲剧意味, 随着旗杆的举高声调逐步上升, 使观众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 像是为冉阿让奋力举起旗杆, 想替他分担一部分苦难。刚刚步入社会的冉阿让饥寒交迫, 处处受到排挤, 饥寒交迫。仅仅一份假释证明便打破了他内心深处对重新生活、重获自由的全部幻想。主教出现时的背景音乐温和轻柔, 像极了慈父耐心的劝解和包容, 浑厚的唱腔更有一种圣洁的味道蕴含其中。冉阿让半夜偷银器然后慌张逃跑的段落用了一小段节奏紧促的音乐, 银器掉落在地的清脆声响非但不让人觉得小偷可憎, 看着冉阿让枯瘦的背影, 反而莫名地心酸。

《look down》的旋律再次响起是在冉阿让成为市长之后, 他为了帮助一个被马车压住的平民而像之前在服刑时抬起旗杆那样抬起了马车的支架。音乐适时响起, 一是像观众暗示了市长大人的身份就是之前的苦囚冉阿让, 二是为沙威对市长身份产生怀疑从而进一步追查冉阿让埋下伏笔。

8年后沙威率领督察队策马穿过平民聚居处的合唱段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段唱词极快的咏叹调。整段唱词体现出了处于整个社会下层的贫民对社会不公的呐喊以及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呼唤。从齐唱到最后多个声部的大合唱, 不得不说电影中服饰和化妆极为妥帖, 富有深意的特写镜头, 哥特式风格的调色都为本片增色不少。

本片中常用同一种旋律体现同一类人。阴暗隧道中的大合唱变为相同旋律的缝纫车间女工唱段。幸福的人永远是相似的,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普通配角的表演同样出色, 车间女工用尖锐的声调和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把世态炎凉体现得淋漓尽致。芳汀不同于其他女工的衣着和青春美丽的外表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刻意的近镜头让女工们尖酸刻薄的嘴脸显得有些变形, 无奈芳汀一人的申辩怎么敌得过所有女工集体的抹黑, 只得流落街头, 沦为妓女。

整部影片中最令人震撼而为之心碎动容的一定是安妮海瑟薇的表演。安妮的唱功并不是很出彩, 可是她非常精准地抓住了自己的优势, 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中, 脸部的表情精准地刻画了一个从梦想中坠落的失意女子的形象, 满身油污丝毫不影响她唱《I dreamed a dream》的圣洁感, 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混杂着破碎的唱词, 简直就是芳汀再生, 她用丰沛的情感完美诠释了一个优秀的演员如何精准的把握这首歌的情绪, 弥补了唱功的不足, 是本剧中最为出彩的片段, 没有之一。

那时的芳汀已无家可归连发肤牙齿都变卖了, 沦落风尘时她是走投无路已失去一切, 当嫖客从麻木的芳汀身上爬起, 扔下那两个小钱时, 她也是无动于衷, 仿佛一具只剩呼吸的尸体。而此时, 她忽然幽幽地依稀回忆起那早已模糊的过往, “There was a time…”, 她渐渐忆起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与单纯的希望, 想起时心中仍有一丝甜蜜但说出口时已不禁凄然, 残酷的命运如同一只兽一般紧紧地攥着她让她恐惧寒战, 而更让她疼痛的是, 这爱从未真正离开她, 即便身陷地狱之中, 这爱与被爱的希望还在她将死的心中时不时热烈跳跃, 然而最终她绝望地承认, 在现实面前一切挣扎盼望注定只是徒劳。“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 这最后一句在安妮的口中唱出之时, 仿佛连观众都能感受到她生命的火花正在一丁一点熄灭黯淡下去, 只是消逝不见。没有肢体动作没有场景切换, 仅仅是依靠面部表情和演唱, 安妮将这首歌曲的感情表达地饱满而层层递进, 每一个眼神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沉浸在她的歌声中, 却连她的唱功如何都已彻底忘记。另一个令我动容的也是一个女子, 艾潘妮。

在你心目中爱是什么样子的呢?爱有很多形态。爱可以是小鸟依人, 执子之手, 爱可以是生死相许, 爱可以是细水长流。三人唱段的千回百转到独自立于雨中的如泣如诉, 艾潘妮永远都处于心上人的视线之外, 独自吞咽爱情幻灭的哀伤。《on my own》的旋律极为动人, 哀婉悲伤比起歌剧猫中的《memory》有过之而无不及。歌剧的迷人之处在于歌词完全契合当时环境和人物内心独白。幻想跟爱人在一起的甜蜜美好, 看见爱人跟他人在一起的悲痛决绝, 咬牙切齿, 对自己出身贫微的憎恶, 对于心上人出双入对的心碎。在给珂赛特送信的途中艾潘妮唱起的这首顾影自怜的歌, 最后三句“I love him”不知道是唱给自己听, 还是唱给捉弄她的命运听。一个一贯被人欺负的弱者, 哭哭啼啼的唱首歌给我的触动, 远不如那种平时看来坚强彪悍惯了的人, 流露出片刻的黯然神伤来带来的触动大。

若要说剧中人物谁最可悲, 浪漫主义者可能选择艾潘妮, 现实主义者会更同情芳汀。而我以为, 是沙威。不管是梦想破碎卖身救女还是舍身单恋不求回报, 但这一切看得见的苦难都不及信仰崩塌、灵魂无依来得绝望。沙威是个单纯到偏执的人。监狱出生, 从小被体制洗脑, 对真实的世界一无所知。当他一次次被冉阿让的善举震撼, 直至被自己一直唾弃的“寇贼”释放, 数十年来的价值观遭受挑战……影片中他数次行走于悬崖峭壁之上, 从最初的坚定不移到最后的疑虑不安, 低沉沙哑的声线近乎完美地糅合了石头一样的固执和鹰隼一样锋利。由于电影中的舞台布置导致观众不能很集中的倾听他的唱段, 可能部分观众觉得沙威的形象不够具有冲击力, 这也是电影版最叫人遗憾的地方。行走在绝壁边缘, 仰望无尽虚空, 前方的生命已经无路可去, 信仰的困惑亦无法可解, 唯有纵身一跃。

当然, 整部电影中还有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与段落, 譬如小柯赛特的《Castle on a cloud》, 旅店老板夫妇的《master of the house》以及尾声的大合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都借助于音乐完美地演绎出原著《悲惨世界》中人物本真的模样。整部电影呈现出别样的音乐剧魅力, 如此看来, 影片便不再是舞台版的附属品, 而独具电影艺术的美学价值, 跟已成经典的舞台版相映生辉, 着实是一场视觉、音乐与心灵的盛宴。

摘要: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大获好评, 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音乐电影。影片中不同人物的出场和内心独白都有不同风格的音乐唱段, 对于影片人物性格的表达和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悲惨世界,音乐剧,戏剧性,音乐旋律,人物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

[2]玛格丽特·维默特.开启音乐剧悲惨世界创作之门——鲍伯利和勋伯格的音乐剧世界[M].文汇出版社, 2013.

[3]罗小平.音乐与文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3.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篇3

最新上映的大片《悲惨世界》,虽然有众多好莱坞实力派明星加盟。但笔者日前慕名跑去先睹为快时,还是有点儿“上一当”之感。现在什么都时兴“穿越”,但大都是时间上的“穿越”。比如前一段在影院热映的进口大片《云图》就是同一拨演员在六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年代中来回的“穿越”,令人人眼“累”;而那新《悲惨世界》就是让人耳朵“累”!笔者不断听到一起观影的观众在一旁议论,“这里边的唱怎么让人感觉好像老唱不完似的”,“这段唱也太长了”。连看电影时从来不舍得睡觉的笔者也烦得打了阵盹。原来,是新《悲惨世界》在艺术种类之间搞了回“穿越”,让音乐剧“穿越”进了电影。尽管据说拍成这部电影的那部音乐剧是仅次于著名音乐剧《猫》的演出场次最多的经典剧目。但观众到影院来是来看电影的,而不是到剧场去欣赏音乐剧的!演唱上看,主角们的嗓音条件以及唱功也都还不错,那些重唱、合唱,尤其是片尾的《马赛曲》大合唱,也颇有西洋古典歌剧的宏大、华彩和震撼之感!但全片没几句台词,叙述事情便如西洋古典歌剧的“宣叙调”般唱出,却并不精练。人物内心独白便如“咏叹调”般抒发,却都太长。尤其是艾波妮在雨中那大长段“失恋感言”和冉·阿让对珂赛特与马瑞斯的那段“临终赠言”,都拖沓得简直让人起急!让人感觉,看该片就真有点儿像当年看“八个样板戏”的那种“舞台纪录片”——这哪是看电影呀,远不如上世纪70年代时兴看“内部电影”时笔者才第一次见识到的那部拍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又名《孤星泪》的同一题材电影!

所以,尽管该片表现的是大文豪雨果的世界名著,有好莱坞大明星,演员也不乏帅哥靓女,但真正作为一部“电影”,而非“音乐剧”来欣赏,笔者还是不买账,颇觉得这电影票钱花得冤!

nlc202309011055

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篇4

体育科学学院

11体教3班

黄栋

2011434306 对音乐有些许兴趣的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学期,我选修了“音乐鉴赏”这一门公选课课程。这门课程的期中考核是观看《悲惨世界》后感,之前我也看过了音乐剧,但是这次观看《悲惨世界》,跟看其他的感觉不同,《悲惨世界》让我印象深刻。本来我对于音乐剧是不抱任何兴趣的,但是在音乐剧开幕后不久,我便被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以下是我对《悲惨世界》感想。

《悲惨世界》的配乐是以古典乐为基础的,营造出了一种磅礴而深沉的气势,与剧中所表达的主题非常符合。然后剧中时不时也透露出了轻松幽默的搞笑气息,例如,旅馆主人在第一幕里的内心自白和女主人的针锋相对不仅让现场观众笑翻,还将他们的剥削者的本质刻画的活灵活现。总的来说,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剧情发生变化,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并且反映了剧情的内容。剧中的人物也在演员的完美演绎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善良慈悲的尚万强,坚强不屈的芳汀,英俊帅气的马吕斯,冥顽不化的贾维„„人物特色鲜明,没有重复,让精彩的音乐剧更加美轮美奂。

观看完全剧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

我感觉,音乐剧《悲惨世界》对原著的理解是很透彻的,能够精练地把事情的本质刻画出来,即便有些地方对原著加以了大大地修改,但是并不影响原著的内涵。冉阿让唱段的“who am I”,让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一个哲学家,面对深邃的星空,追问人生最为质朴的真理。虽然剧本没有把冉阿让自首前的那一漫长的内心煎熬完全表现,但是通过这一唱段,通过让人心力交瘁的弦乐煎熬,至少可以把握原著的精髓所在。

音乐剧猫赏析 篇5

2014级美术学文化产业管理 李晓林 1440701006 《猫 》是英国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在伦敦歌剧院首演成为受人瞩目的音乐剧。如今它是世界上上演时间最长、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它以高质量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吸引着人们。它由安德鲁·洛伊·韦伯谱曲,结合了故事的情节以及戏剧的情节,将猫的世界呈现给观众,成为了世界音乐剧之王。其中的经典曲目《Memory》更是体现了音乐的多元化。

《猫》的故事很简单:在一个月圆之夜,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Old Deuteronomy——领袖猫:他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充满智慧和经验。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Victoria——纯白猫:她的纯白毛色反映了她的天真和单 纯,她的纯朴本能促使她乐于帮助弱者。她羞怯地向欲回归猫族 的“魅力猫”伸手,却遭到其它猫儿的阻止。

Rum tum —— “摇滚猫”:他是猫中的摇滚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也是傲气十足的摇滚乐,“摇滚猫”的个子很

高,动作矫健而有爆发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猫。他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狂舞,尽情享受母猫们疯狂的迷恋。

小猫杰米玛: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魅力猫唱出了《回忆》以后,首先唤起了她的同情,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也唱出了魅力猫的旋律,使众猫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另外还有保姆猫”、“剧院猫”、“富贵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剧中最吸引人的角色在所有的猫中他是一个令女性观众尖叫的角色!一只被人类宠坏了的猫,一只被母猫迷恋,被公猫嫉妒的猫族花花公子,一只长着金色鬃猫的英俊性感的美国猫,一只被塑造成摇滚巨星的猫——兰•堂•塔格,他冷冷的出现在舞台的一角,乐声响起的瞬间就夺去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单看艾略特的原诗,塔格仅仅是一只非常顽劣的猫,但音乐剧编导的设计赋予了他更多的内涵,他在剧中代表酒神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就是和蒙可斯屈普的理智相对应的情感的力量。塔格的外行很特殊,他的鬃猫使他无论在何处都很显眼,初登场就光芒四射,吸引观众。塔格的个性自负,搞怪,无视常理,独唱和独舞的段落虽然不多,但只要他一出现,所有的猫和观众都会转向他这个天生的明星。是猫的第五首歌算是一个欢快的小高潮,标准的英国式摇滚,舞蹈中最经典的动作是扭胯,猫王当年首创了这种男性舞蹈动作。他调戏女孩子时活象色狼,但笑起来却又像单纯的小孩子,一面是卖弄风情,一面却又稚气未脱,只要看过他的表演,任何人都会爱上塔格的任性,那中性感中带着野性,挑逗里又藏着孤傲。小母猫神志不清的跟在塔格身后打转,为他尖叫,为他晕倒,小公猫傻乎乎的模仿着塔格的动作,试图以此来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在《猫》剧中塔格无疑是猫王艾尔唯斯的化身,也是最吸引我的一个角色。

其中的音乐也很吸引我,一首鼎鼎大名的《MEMORY》是我在看《猫》之前就听过的,看过这部音乐剧对它的感情更是由衷的不言而欲,《MEMORY》一曲,出自魅力猫之口,该曲以忧伤的情调和动人心弦的旋律,表现了思归的魅力猫回忆它离开杰里科猫族外出闯荡,经历了各种艰难遭遇和人生痛苦,昔日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不再,夕阳黄昏,对家乡和亲人的眷眷思念与渴望,都在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回忆》的旋律在剧中多次出现,在第二幕中,魅力猫演唱的最为完整。歌曲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重复一遍后结束。两小节的引子在低声部出现,非常的安静,为旋律的进行做好的铺垫。呈示部A段第一个乐句是一个长达七拍的高音,旋律的走向并没有像其他大多数乐曲的开始那样,从低到高,然后再渐渐向上盘旋,而是相反。主题一开始,观众听到的是一个细若游丝的小字组的降b,一出现就把人深深的吸引住了。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以模进的形式进行,旋律慢慢下行。第二乐句旋律出现了上行级进的音阶,节拍也由较自由的12/8变成了10/8拍,接下去是A段的重复。旋律虽然一样,但情绪不再是痛苦的,而是回忆式的。主题的悲剧性调子有所弥补,毕竟有过阳光的眷顾,使得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几分温馨。主题没有因为情绪的微妙变化而变化,表现了青春不在、旧梦难圆的基调。这时,全曲的情绪整个向明色调走了一步,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再现部分。再现部分的旋律除少数几处节奏有很小变化外,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在歌词内容的积极性上却有所提高。

它还有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猫》除去新奇的场景和离奇的故事吸引观众外,还要加上特殊的舞蹈成分,在《猫》中观众可以从猫的一举一动窥见人的行止。每个不同性情的猫都有一段充满生气和感染力的舞蹈,每一段都能在整个演出中卷起一阵热浪。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另观众如痴如醉。整部剧中的舞蹈场面姹紫嫣红,纷然杂陈:有群猫撕打的写生场面,有30年代百老汇风格的诙谐模仿,有哀怨的芭蕾舞的流风遗韵,有性感的爵士舞的激情演艺。或通俗或古典,或新或旧,另人目不暇接但又交相辉映。突然音乐响起,一只只猫从舞台周围的灰暗处以千奇百怪的姿态窜上舞台,它们跳着欢快的舞蹈,唱着“杰里科猫族之歌”炫耀着自己独特的本领„„

音乐剧《猫》把猫形象背后的人性审视搬上了舞台。猫族的领袖———老杜特罗内米,他是所有猫的精神支柱。他的形象区别于其他所有的猫: 皮毛如同斗篷一样披在身上,身材高大,像一座山。他拥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还有猫族最强大的权力———决定谁可以上天堂。老杜特罗内米几乎是猫界的“耶稣”,是信仰的实体化,所以它的出现让众猫崇敬而欢愉,它的消失让众猫惊慌失措。

猫的世界里也有着邪恶的力量存在,老杜特罗内米则是道德和正义的象征,以一种旁观的姿态审视着世界,最后做出“杰里科选择”,决定怎样的猫最终可以升上天堂。而最后升上天堂的格里泽贝拉,她曾经非常美丽,曾经广受欢迎,因为年少轻狂而离群,在外漂泊多年,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年老色衰的老猫;她回到家园,渴望被接纳。

一首 memory 感动了众猫,最终被选中得到重生的机会。她的故事被赋予了很强的宗教意味: 基督教会对所有曾经犯过错的人都持宽容的态度,迷失的人可以被拯救。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危机,让人们很难找到一个精神的归宿,难以做到“不失本心”,人们在精神上出走”和“迷失”了,纯真的道德逐渐流失。剧作家韦伯对这样的“现代性迷失”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虽然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武力压制和道德教条的灌输,但是宽容和理解可能是那些被认为罪大恶极的人获得拯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于是在音乐剧《猫》中,迷失的人被艺术地宽容和谅解了。

《猫》中的主体自觉意识———名字下的身份认同《猫》的开场说道,猫有三个名字,一个是日常普通的名字,一个是尊贵的名字,还有一个是只有猫自己知道的名字。有了名字的猫,就有了“主体自觉意识”,他们是鲜活独立的个体,不再是人们口中轻描淡写的一句“哦,是只猫啊”,他是热心肠的詹尼安点点,是随心所欲的若腾塔格,是兢兢业业的史金波旋克斯,是具有魔力的米斯托夫里„„而这群猫的王国———杰里科,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王国不是人类世界的一个破垃圾场,而是一个人性笼罩下的猫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浓缩。“名字”———这个带有强烈隐喻意味的名词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名字意味着身份认同。日常普通的名字是家庭认同,家庭对你身份的接纳,赋予你一个亲昵、可称呼的姓名;尊贵的名字是社会认同,你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你在他者眼中的名字是什么;而只有自己知道的名字是自我认同,这是一个自省自知的高境界,也是超越物质、追求高度精神化的境界。在《猫》中,格里泽贝拉的一生颇具悲剧性。她曾经美丽动人,却因傲气和无知而出走,在外漂泊多年,日益衰老,最终年老色衰无人问津。她拖着残破的身体回到家园,被曾经的家人排斥,无人理睬。这时的格里泽贝拉失去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名字,失去了家庭和社会的认同。而一曲 memory 诉说了她的故事,出走之后而又落寞潦倒地返家的她要追回那失去的脚印,要找回记忆中的温暖与幸福,她渴望获得新的生活。歌声中,众猫感受到了格丽泽贝拉的心灵,那是一颗饱受苦难却跳脱了世俗、真正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心灵。这是她的第三个名字———不为别人所知的名字。所以众猫用爱和宽容去接纳了这个自由的灵魂,并将她送上了天堂。格丽泽贝拉的人生至此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格丽泽贝拉的回归,是一次自我救赎,她用坚强的意志和对幸福的渴求拯救了自己;格丽泽贝拉的回归,也是被救赎,众猫用宽容与博爱救赎了她;格丽泽贝拉的回归,还是施与救赎,她给这个世俗的世界带来了人情的温暖与宗教信仰的光辉。一如猫世界对人世界的隐喻,主体自觉意识的觉醒会给人类世界带来重大的变化。音乐剧《猫》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作品,深层原因在于其中包含的以“宽容与爱”为主题的人文主义美感、以人性审视为特征的现代性话语和主体自觉意识的觉醒。以猫世界隐喻人世界,带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的深远的思考空间,正是音乐剧《猫》艺术魅力长存的现代意蕴所在。

参考文献: 高文艳,宁丽萍 . 试论中外文化中的猫形象[J]

.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2): 43-47.[2] 何树勋,李涛,魏信平

. 随莎士比亚而去———试论英国戏剧的衰落[J] .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10-14. 朱琳

. 迷失性寻找———音乐剧《猫》的现代隐喻[J]

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 篇6

何林唏 104130512

《音乐之声》是我初次接触音乐剧的音乐剧作品,它不仅是经典传世的音乐剧,也是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音乐剧《音乐之声》改编自《托普家族的歌手》,由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翰墨斯坦合作创作,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在纽约首演后反响强烈,之后被改编拍为同名电影《音乐之声》

音乐剧《音乐之声》主要讲述了一个活泼率真且热爱生活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院长派到特拉普的上校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她的性格使她和七个调皮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唤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最终,上校与玛利亚相爱并结合在了一起。然而,此时正是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上校被要求参加纳粹。借着参加萨尔茨堡民谣音乐节,特拉普家庭逃往瑞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音乐感受

《音乐之声》正是通过如此平凡却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很多经典且广为传唱的歌曲。

音乐剧一开始便由音乐带领我们掠过美丽的奥地利的山脉,河流,民居和草原,最后来到那片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幽幽绿草地,修女玛利亚远远地奔来,展开双臂唱出那首经典的《音乐之声》。这首歌表达了玛利亚对祖国,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热爱。

而当镜头转向修道院时,修女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不收规矩的种种行为。于是,这首《玛利亚》便由几位修女唱出,但却表现出院长不愿意束缚玛利亚追求热爱自由的本性。最终将玛利亚派到特普拉家作为家庭教师。

在前往特普拉家的途中,玛利亚演唱了《我有信心》,歌曲表达出她既担心又期盼的内心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做好家庭教师的信心。

来到上校家后,玛利亚与上校和每个孩子见了面,晚饭时,上校的大女儿丽莎偷溜出去与邮差洛夫在花园约会,期间,他们欢快地唱起了《今年16岁马上17岁》,表达了这对年轻的恋人对长大的向往以及对恋爱的美好期待。正在歌唱之时,突然电闪雷鸣,很快大雨便下了下来,丽莎翻进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她,而是帮她隐瞒,并让她更换湿衣。就在这时,孩子们因受到惊吓而躲到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便用《我最喜欢的东西》安慰受到惊吓的孩子们。孩子们也因此放下了心里的戒备,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最喜欢的东西》也表达出了玛丽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孩子们的爱。

没过几天,玛利亚便带着孩子们外出郊游,她发现孩子们居然都不会唱歌,于是用轻快简单的《哆来咪》教授孩子们最简单的音符。这首歌传唱度很广,也是很多孩子学习音符的启蒙歌曲。简单的旋律却透露着最美妙的音符,蕴育着音乐的教学。

在玛利亚和孩子们快乐地相处时,上校外出归来,此时,玛利亚教孩子们《音乐之声》来欢迎孩子们未来的后母——男爵夫人。《音乐之声》再次响起,唤起了上校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融化了上校长久禁锢的心。上校变回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与孩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没过几天,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幽默且风趣的歌词和旋律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家庭的和睦使得上校萌发的举办舞会的想法,并使之实现了。舞会结束时,孩子们告别嘉宾时表演了《晚安,再见》,将孩子们的纯真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就是这场舞会,上校与玛利亚相爱了,男爵夫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便怂恿玛利亚离开。玛利亚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院长以《翻过每一座山》来鼓励玛利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这首歌中也体现出了修道院院长对玛利亚的教育和鼓励。

玛利亚的离开使上校和孩子们都意识到他们已经不能离开她。于是,上校和玛利亚如愿地结婚了。蜜月归来,二人面对的却是纳粹即将占领萨尔茨堡。在当地举行的民谣音乐节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雪绒花》。表达了上校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也表达了奥地利民族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正是这些经典且广为流传的音乐使我们带领我们进入《音乐之声》的世界,带领我们体会各个角色,带领我们深入音乐剧的主题。一首接一首,剧情也随之层层推进,不仅享受了音乐的美好,而且体会了主角的生活和情感。

二、主题感受

《音乐之声》带着平凡的故事,简单的情节,优美的旋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音乐固然堪称经典,但最令观众动容的还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博大而深沉的爱。

剧中女主角玛利亚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执着,追求自由,拥有朴实的心。她一直在歌唱,歌颂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歌颂她喜爱的事物,歌颂美好的生活。走出修道院,她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未来,她也忐忑也怀疑,但是她义无反顾地选择自由,并且自信地面对,正如她这样唱到“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湖边向森林中展翅飞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声歌唱,当寂寞时候我来到山岗……”。面对七个调皮的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而是不断包容他们,用音乐和爱感动他们,她寓教于乐,带领孩子们进入音乐的世界,从此他们的生命中有了音乐的陪伴。而当面对不经意间萌生出的爱情时,玛利亚最终选择了与上校在一起。正是她的这些美好的品质,唤起了特普拉一家的灵魂,更唤起了不知多少观众的灵魂。鼓励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剧中男主角上校冯·特拉普是一个军人,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但却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因妻子的早逝,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不允许家里有笑声和歌声,用操练士兵的方式来管理孩子们。然而在玛利亚的感化下,他回忆起了昔日的欢乐,于是一改往日严肃,他对孩子们的爱便倾泻出来。纳粹即将占领萨尔茨堡之时,正值民谣音乐节,他以《雪绒花》向自己的祖国告别,“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着我绽放。雪绒花,雪绒花,永远祝福我家乡。”,简单的几句歌词确是上校对祖国深切的爱恋。面对祖国即将被吞并,上校不为纳粹的威逼利诱动容而是勇敢而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多难的祖国,一家人逃亡瑞士,追求自由。

剧中七个孩子代表了纯真。尽管他们调皮地对历任家庭教师进行恶作剧,但这更加体现出了他们的可爱。因为玛利亚的容忍和引导,他们被训练成为家庭合唱团,表演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哆来咪》、《音乐之声》、《晚安,再见》、《孤独的牧羊人》以及《雪绒花》。也是因为他们对玛利亚的爱,最终促成了玛利亚和上校的结合。

除主角之外,好几个配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道院院长面对修女们对玛利亚的谴责如骗子和小丑姑娘,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妄想“钉牢一片浮云,让海浪停留在海滩上,把月

光留在掌中”。她知道玛利亚不适合修道院,没有用修道院的规矩强迫她做不适合的事情,而是为她做出了选择——到特拉普家作家庭教师。而当玛利亚面对上校的爱逃避回到修道院时,院长又鼓励她:“攀登每一座山,不论高低皆要寻求;踏遍每条僻路小径,你都必须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过小溪,追寻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美梦。这美梦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爱,在你有生之年一直下去。”,让她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

麦克叔叔是上校和男爵夫人的好朋友,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同时,他也是民谣音乐节的举办者。在玛利亚和上校蜜月期间,他照顾孩子们;在音乐节结束之时,他帮助特拉普家庭逃离萨尔茨堡。他是伟大友谊的代表。

男爵夫人虽然是剧中的反面形象,但在面对上校的拒绝之时也表现出了风度。

世界七大著名钢结构建筑赏析 篇7

1. 巴黎艾菲尔铁塔

艾菲尔铁塔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

该塔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有海拔57米、115米和274米的三层平台可供游览,第四层平台海拔300米,设气象站。顶部架有天线,为巴黎电视中心。从地面到塔顶装有电梯和阶梯,共计710级。

据了解,铁塔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预制梁架、150万颗铆钉、12000个钢铁铸件,总重7000吨,由250个工人花了17个月建成。

2. 纽约帝国大厦

帝国大厦是一栋超高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它和自由女神像一起被称为纽约的标志。地上建筑有381米高的帝国大厦,自1931年以来,雄踞世界最高建筑的宝座达40年之久,直到1971年才被世贸中心超过。

上个世纪30年代,建筑师设法增加了一节200英尺高的圆塔,使帝国大厦的高度为1250英尺。这座摩天大楼只用了410天就建成,也可算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大厦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大楼。

3. 旧金山金门大桥

金门大桥横跨南北,将旧金山市与Marin县连结起来。花费四年多时间修建的这座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结构之一。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但它却是最著名的。

金门大桥的巨大桥塔高227米,每根钢索重6412公吨,由27000根钢丝绞成。1933年1月始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车。钢塔耸立在大桥南北两侧,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为227米,相当于一座70层高的建筑物。塔的顶端用两根直径各为92.7厘米、重2.45万吨的钢缆相连,钢缆中点下垂,几乎接近桥身,钢缆和桥身之间用一根根细钢绳连接起来。

资料显示,钢塔之间的大桥跨度达1280米,为世界所建大桥中罕见的单孔长跨距大吊桥之一。

4.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它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 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据称,歌剧院的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这个大管风琴由10, 500个风管组成,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5. 圣路易斯盖特威拱门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盖特威拱门,是美国最高的独自挺立的纪念碑。这座闪闪发光的用钢制成的圆弧造型,拔地而起,有将近200米高,跨度也是近200米,和高度完全一样。

据记载,芬兰裔美国人、著名建筑设计师伊洛·萨里嫩在1940年代后期的一次全美设计竞赛中设计了盖特威拱门。可是,该工程直到1963年2月才开始动工,1965年10月完工。后来,拱门上增添了一个运输系统,让人们可以登上拱门顶端的一个观景台放眼眺望。盖特威拱门座落在密西西比河畔,被人们誉为通往西部的大门。

6. 吉隆坡双子塔

吉隆坡双子塔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美芝律,高88层,是当今世界名冠第一的超级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壮,是马来西亚的骄傲。它以451.9米的高度打破了美国芝加哥希尔斯大楼保持了22年的最高记录,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巨型建筑。

这个工程于1993年12月27日动工,1996年2月13日正式封顶,1997年建成使用。它是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用20亿马币建成的。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西泽配利是这座大楼的设计者。

7. 伦敦千年穹顶

千年穹顶,位于伦敦东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半岛上,是英国政府为迎接21世纪而兴建的标志性建筑。

穹顶直径320m,周圈大于1000m,有12根穿出屋面高达100m的桅杆,屋盖采用圆球形的张力膜结构。膜面支承在72根辐射状的钢索上,其截面为2×φ32,这些钢索则通过间距25m的斜拉吊索与系索为桅杆所支撑,吊索与系索同时对桅杆起稳定作用。

走进韦伯的音乐剧世界 篇8

提起音乐剧,很多听众早已将它与一位英国作曲家的大名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安德鲁·劳埃德· 韦伯。今年迎来6 0 大寿的他,出生于音乐世家,7岁便展露出作曲的天赋,在皇家音乐学院求学时与蒂姆·莱斯的相遇,注定让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走上音乐剧创作的道路。自2 0岁那年写出自己的成名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后,他从此一发不可收,《万世巨星》、《猫》、《剧院魅影》等一部接着一部风靡欧美舞台的音乐剧从他笔端诞生。这些音乐剧从上世纪7 0年代起便开始在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上演,有些剧目至今已演了3 0余年而不衰,甚至还被搬上荧幕。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世人空前的欢迎,与这其中充满着优美清新、朗朗上口的动人旋律和言简意赅的歌词是分不开的。虽然同样是“学院派”出生,大学时代也曾钟情于兴德密特、利盖蒂这样的现代派作曲家,但熟悉现代作曲技法的韦伯却并未与这些前辈同路。他运用自己求学时所打下的深厚的音乐根基和独特的音乐语汇,结合传统与现代,将古典、通俗、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将听众带进一个崭新的听觉世界。难怪在欧洲有很多人将他与有着“歌曲之王”美誉的1 9世纪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相提并论,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舒伯特。

早在10多年前,“宝丽金”公司曾推出过一张韦伯音乐剧选粹,其中收集了他的18首代表作,在那里韦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旋律的天空”。今年,为了庆祝这位作曲家的60岁生日,DECCA公司又特别编辑了一张集古典、跨界、通俗等多领域的名家所灌录的韦伯名曲精选,虽选曲与之前那张大同小异,但这次的选辑中出现了更多古典领域的大腕,卡纳娃、弗莱明、卡雷拉斯、特菲尔以及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等的加盟,让这张唱片的阵容堪称空前强大。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篇9

摘要: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两部著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影响深远,作家人道主义的立场影响了无数的人民大众。而以此为原型改编的两部同名音乐剧也同样是鸿篇巨制,声名远扬,风靡全球。观赏完这两部音乐剧,确实十分震撼,无论从音乐剧本身的角度还是从作品意义的角度来看都令人印象深刻。

关键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比较研究作品简介音乐风格音乐内涵舞台设计人物表现主题情感

一、作品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也是一部老少皆知的经典世界名著,它是15世纪末变动不安的年代中一个描绘人性善恶贪婪与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法裔加拿大人卢可·普拉蒙顿与意大利人李查德·科西安蒂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联手将它改编为同名音乐剧,搬上了音乐舞台。本剧于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在其后的几年里创下了直接剧场观众400多万人的记录,他们还在世界许多国家巡演。该剧曾在法国获得过“最佳演出年度奖”、“最佳曲目年度奖”、“最佳世纪歌曲观众奖”等诸多奖项。

音乐剧《悲惨世界》由法国人克劳德勋伯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原著作者仍为法国文学巨匠雨果。本剧诞生于1978年的法国,首演于1980年。1985年被改成英文版登上伦敦舞台。1987年亮相美国百老汇。乃当今音乐剧界“四大名剧”之一。该剧被誉为辉煌的音乐史诗,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曾用21种语言,在38个国家,217个城市演出过。

二、音乐风格

与传统的音乐剧相比,《巴黎圣母院》显得有些另类,歌唱演员的嘴边都挂着流行乐手常常使用的麦克风,而且没有现场乐队,全部采用录音带。曲风方面也带有流行元素,在这种摇滚乐的包装下,很多歌曲节奏强烈,情绪激烈,旋律好,流行性强,使人百听不厌。另外,由于吉普赛人在剧中有一定的成分,所以音乐方面也带有一些吉普赛风格。吉普赛人源自印度,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民族,很多国家都有其踪迹。剧中艾丝美拉达叙述身世的《吉普赛女郎》、吉普赛首领克罗庞演唱的《艾丝美拉达,你知道么》等歌曲,充满了异国情调,摆脱了单一感,使歌曲更多样,更新鲜。剧中有的曲目晴朗高亢,如第一幕的《大教堂时代》,有些则以抒情、唯美的曲调为主,如著名的《美人》,百合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此外,剧中也有少量的宣叙调,大多出现在对话场景或表现神父内心挣扎时。在旋律发展上,《巴黎圣母院》采用了不断提高音调重复演唱的手法,如艾丝美拉达和百合合唱的《他灿烂如太阳》以及最后卡西莫多的《舞吧,艾丝美拉达》,使得音乐更有感染力。加之一些演员合唱的特别安排,如艾丝美拉达与百合的合唱,卡西莫多、菲比斯以及主教的合唱,使得曲目更有特点,同时也在同一背景下展现了不同人的不同情感和心理。

而《悲惨世界》则与此不同,它更接近传统音乐的风格,多采用宣叙调,乍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旋律,但多听几遍,还是觉得旋律简单平实,容易上口,而且也不乏优美抒情,感人至深的曲目。整个音乐剧旋律比较简单,全新的音乐也不多,而且主题鲜明,贯穿始终。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音乐剧的音乐有一个庞大的乐团现场演奏,且全部采用传统乐器,加之阵势强大的合唱团,整个场面十分震撼。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满了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与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one day more》,同样为气势恢弘、大气

磅礴的大合唱,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另外,该剧中还安排了两次特别的合唱,尚万强和主教以及爱波宁、马吕斯和珂赛特,特别之处在于相同音乐下他们的唱词各不相同,使乐曲更加丰富。

三、音乐内涵

在音乐的内涵上,《巴黎圣母院》侧重于诠释人物心理和情感,而《悲惨世界》更侧重于刻画人物性格。

在《巴》中,清晰地展现了中心人物卡西莫多的心理发展过程,最后一曲中,每段演唱都比前一段上调了两度,直上直下,充分展现了卡西莫多的撕心裂肺的悲恸,出神入化。而对于神父,通过一种低沉的诉说真实的描述了他一方面受宗教束缚,另一方面又难抵艾丝美拉达诱惑的矛盾心理。而菲比斯则有另一种心境,一曲从心底呐喊而出的《撕裂》表现了他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徘徊,合唱的《美人》体现了他只是追求刺激的真正面目。每当诗人出现的时候,音乐就转而嘹亮高亢,象征着一种历史的转折,新时代的序曲,也是对宿命的解说。

在《悲》中,每个人物都有一种特定的音乐情调。《At the end of the day》是一首节奏偏快的曲目,加上女工们尖锐的声音,体现了嫉妒、狠毒的女人们的特点。而另一种温暖亲切充满光明的音乐则是属于美丽善良、充满母性光辉的芳汀的。当严肃紧张、象征着秩序的音乐响起时,贾维就会出现,当他质问芳汀时,音乐也相应的变得短促而密集。充满喜剧色彩、滑稽搞笑的音乐总是伴随着尖酸刻薄的酒店老板和老板娘,空灵纯洁、充满童真的《Castle on a cloud》无疑是小珂赛特的写照,而《On my own》、《A little fall of rain》则演绎了孤独善良又悲惨的爱波宁。这些歌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性情迥异的人物形象,仿佛音乐也灵动、鲜活了起来。

四、舞台设计

在《巴黎圣母院》中,除了后面的背景墙,剩下的就是空旷的舞台。然而在整个演出的过程中,却丝毫不显得空旷或单调,主要是得益于背景墙的立体感、灯光和投影的配合、舞者的动感以及各种移动的小的舞台装饰品。

背景墙在演出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墙上有一些窗口、绳索或攀登用的突起。在演出过程中,舞者在墙上攀爬,为意境的展开提供了帮助。舞台上还有可以移动的高大的柱子,上有《巴黎圣母院》设计的logo——怪兽。一方面以此来代表巴黎圣母院,另一方面制造一种动感,在主教演唱《你毁了我》的时候,柱子不断向主教逼近,对体现人物的矛盾心理有很大帮助。灯光不时在地上打出天花板的投影,营造巴黎圣母院的气氛,特别是在诗人和主教对话场景中。当艾丝美拉达被吊死时灯光又变成了紫色的氤氲,显得十分唯美凄凉。而舞台装饰品就更多了,克罗庞站立的桁架,与警察周旋时舞者使用的小型栏杆,卡西莫多独唱时将舞者缓缓吊下的三个大钟等等,使舞台变幻多样,富有动感。舞者在该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歌者几乎不跳舞,舞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巴》中,强大的舞蹈团后援给整个音乐剧增色很多,一方面丰富了舞台,另一方面表现了人物心理,如《撕裂》一曲的独舞,狂野又充满力量的舞蹈细腻的刻画了菲比斯的矛盾心理。

《悲惨世界》的舞美则更偏重于大气的风格。一部好的音乐剧,不仅要在音乐上吸引人,更要在舞美服装等各个方面给人以全方位的冲击,这样才能带给观众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动。而《悲惨世界》正是运用了美轮美奂的灯光和庞大多样的道具达到了这种效果。舞台的中央是一个大转盘,能够迅速的更换不同的场景,舞台的两面分别是巴黎的街景和巨大的壁垒,这样在演出中就能充分利用空间,保持剧目的连续性,也更加经济。

在《悲》十周年纪念版中,舞台更加特别。舞台后面是庞大的占据了多半个场地的乐团,前面是众多演员,最前面有几个话筒,省略了大动作的演出和道具,仅靠演员的歌唱和小范围的表演以及大屏幕的配合来展现故事情节。这样众多演员汇聚一堂轮番上阵的安排使得整场演出更像一个巨大的party,更有现场感,也更能感染人,最后17位尚万强合唱的曲目更

是感人至深,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人物表现

《巴黎圣母院》中我最喜欢的是作为旁白和评论者的诗人葛林果,他的声音高亢清朗,极富穿透力,在第一幕的《大教堂时代》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演员。而且他还极富表演力,在第一幕和《爱之谷》的歌曲中都有一些舞蹈表演,很有个人魅力。卡西莫多的声音极其沙哑,听起来让人撕心裂肺,很符合人物角色的定位。主教废罗洛的声音略微低沉严肃,富有威慑力。菲比斯则将一个花心男人的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声音介于主教和诗人之间,很有质感。另一位主演克罗庞表情和动作体现了吉普赛人的力量和性情,与歌曲的配合十分到位,他的声音沙哑中携裹着坚硬,直指人心。

而剧中女演员的表演则相对逊色。女主角艾丝美拉达外形颇具风韵,魅力四射,声音朦朦胧胧。但是表演方面不是很到位,表情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气质过于含蓄,没有表现出吉普赛女郎的热情奔放。艾丝美拉达应该是一位有着吉普赛人妩媚的外表和年轻少女天真的心的角色,声音和表演应该既有磁性,又甜美温婉,如同纯洁的天使一般给大家带去美的享受。但女演员在这方面显得过于冷漠。另外,吉普赛女郎应该能歌善舞,纵使该剧安排歌者和舞者分开,艾丝美拉达这个角色还是应该安排一段舞蹈来演绎,否则就显得过于刻板,不够引人入胜。百合的声音和艾丝美拉达相比十分的明亮热情,她的歌曲如《他灿烂如太阳》都深情款款,展现了初恋少女的纯真。

《悲惨世界》中,主角尚万强声音广度比较好,高音部分十分明亮。声音带有浓郁的沧桑感、厚重感,又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如经典曲目《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贾维作为一个反面角色声音和表演都十分到位,将张扬与正义融为一体,声音低沉有力,掷地有声,而且演出了冷酷、轻蔑、高傲的感觉,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另外一位印象深刻且与众不同的是马吕斯,他的声音显得阳光明媚,情感丰富。尤其是刚出场时,作为一个陷入爱情的青年,表演十分到位。他和爱波宁的合唱《A little fall of rain》带有一种深深地悲痛。

女声部分也很突出,我最喜欢的是爱波宁,她的声音优美动人又明亮清脆,表演方面也将一个倔强又善良,苦恋不得又甘于付出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时他还是大名鼎鼎的《西贡小姐》的表演者。芳汀身为悲惨世界贫苦的劳动女工,心怀梦想却无可奈何;身为母亲,饱含温暖和爱心却身不由己,芳汀的声音时而清秀纯洁,时而凄凉悲惨,感情丰富,表演富有感染力。而幼年和青年的珂赛特相比,我更喜欢前者,纯净又楚楚可怜,一曲《Castle on a cloud》尽显小女孩的烂漫和天真,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青年珂赛特外形有些死板,过于保守,不够热情。

六、主题情感

《巴黎圣母院》由法国教堂巴黎圣母院墙上的“宿命”二字展开,讲述了一个美与丑、善与恶交错又对立的故事,展现了一系列人物的内心,其中外貌丑陋但心灵善良的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尤为感动。

《悲惨世界》是一部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史诗,揭露了封建社会所谓法律的压迫下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剧中也不乏正人道主义力量,如感化尚万强的主教,领导人民革命的热血青年。在批判和颂扬间再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上一篇:优秀检察官主要事迹材料下一篇:七彩姑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