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师制工作体会(精选8篇)
我校开展了德育导师制度,已有五个年头。每位科任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班级中,自主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我作为一名学校的德育导师,也参与其中,与几名学生进行了结对。“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建立的,它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从班主任工作中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使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获得一些工作体会:
【个案情况】
1、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几个女生,就读高一,平时性格内向文静,平时少言寡语,不太活跃不太积极。学习较认真,也努力,成绩中等,每次考试处在班级中下游水平。有两位同学家在外地离学校较远,现在住校,还有两位同学是本市的。她们的父母都很忙,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她们的学习也帮不上忙,靠她们自己。
2、存在的主要困难:高中是学习的关键期,也是人生道路的一个“分水岭”。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她们都是死读书,没有什么学习方法。也找不到自己的目标。父母的教导方式又比较单一,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听父母劝告,比父母还凶。【辅导策略】
(1)平等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德育导师要以德为先、以导为主。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身份,加强跟学生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安排,生活情况,细心听取家长的倾诉,了解家长教育的方法和遇到的主要问题。我们说每位学生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因人施教。
(2)及时赞赏,激发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高中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突出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光环下,得到赞赏的机会较少。他们更渴望被欣赏、被赞扬,特别是老师的赞赏和认可。我发现这几个学生都能尊重老师、待人诚实,品质不错。就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这跟她们的学习方法、注意力有关。因此,我以赞许的心态和她们沟通,对她们学习上的刻苦努力,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她们体会到被肯定的喜悦。对学习中小小的进步,都及时表扬,课堂上经常提问,选择适当难度的问题让她们回答,让她们感到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慢慢地在不经意中把她们的毅力迁移到攻克学习的困难上,提高学习成绩。【案例反思】
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把握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的检验以后, 仍然在英国很多较为传统的大学以及中小学存在, 可见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有其自身特殊的价值。中国现代教育大多是从西方引入的, 导师制作为舶来品也被带到了中国。如何借鉴使用好这种形式, 首要的是加强内涵的把握。
1. 何为德育导师制
对于德育导师制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陆少芳认为, 简单从形式上看,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 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迅速成长”[2], 她对德育导师制的参与对象以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圈定。朱玉林和沈轶群则表示“德育导师制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按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原则上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3], 他们对德育导师制的内涵以及形式给予了更为充分的解读和描述。根据以上观点不妨这样来总结德育导师制的本质内涵:通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整合并且优化德育资源, 德育导师个体则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将德育以知识或者活动的形式来传播道德理念和价值, 并且注重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德育方式。在这里, 将德育的关系双方分为导师和学生, 导师来源是全体教师, 但是分工却更加的清晰明了, 对基础工作和深入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学生的特点则更加强调个性化的特征, 德育导师制的根本目标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服务的。
2. 为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虽然已经存在于部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要使德育导师制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还必须深刻挖掘德育导师制的意义。我们认为, 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人们普遍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有的人甚至认为是无效的。而德育导师制则有助于解决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明确指出了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导师, 而且进行了专业化的强调———认为德育导师应该是专门的工作而不是兼职。第二, 弥补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传统模式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并且德育导师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 德育导师制的定位是对传统的德育工作形式的有效补充, 可以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和专业性不够等问题, 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三, 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观念, 改善教师素质。张华健认为德育导师制“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人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初衷, 对教师而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4]
3. 如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最终还是指向实践的产物。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注重导师的生命关怀和情感成长的意识培养。如果想做好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没有观念先行是根本行不通的。对于要求较高的德育导师来说, 一方面应该具有超越一般意义的对于生命关怀的情绪和认知, 当面对中小学学生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群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可爱生命正等待他的呵护和关爱;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核心不在于知识性的说教或者传递, 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交流, 德育导师应具备合理释放自我情感的能力, 这样在无声中将德育工作巧妙地完成。其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卢勇等学者强调, “德育导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 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成长的过程, 成绩有好坏、情绪有起伏、心理有变化、毛病有反复才是真实的生命成长过程。正视这一过程, 我们才不会为学生的屡教不改、屡学不好而气恼。我们应该微笑着、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的变化, 帮助他们茁壮的成长”。[5]
二、德育导师制的价值彰显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做出了众多的改善, 这也是德育导师制本身的价值彰显。
1. 德育导师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德育工作并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 一般由政教处和班主任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德育导师制则强调由导师带领固定的学生群体 (当然规模并不是确定的, 少的两三个, 多则十个左右都是有的) 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这很显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联系。学者李晔认为通过德育导师制, 一方面“增进了师生感情, 融洽了师生关系。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 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式’, 而是‘平等民主’的‘引领式’”,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 提高了学业成绩。‘亲其师信其道’, 在导师人文关怀下受导学生学习此门功课的兴趣日益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导师的鼓励之下, 受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学习成绩逐步提高”。[6]据此可以梳理出这样的逻辑关系, 首先通过德育导师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的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双方更好更融洽地相处在一起了;其次这种融洽的关系并不只是表征在双方较为紧密的联系上, 同时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后可以得出结论, 利用新的德育导师制这种模式加强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联系, 而且是有效的、可以做出成绩的联系。
2. 德育导师制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 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7]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追求两个目标:一是教书, 二是育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在其工作中只是完成教书的任务。一方面是因为教书是显性的成绩, 最终通过升学的指标来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道德教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结果, 并且依赖于家庭教育的效果, 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而德育导师制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设性的制度设计。德育导师制的德育资源来源于全体教师, 但并不做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而是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取和整合这些资源, 这就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 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和发挥则是由德育导师负责, 不仅加强了专业性的程度, 同时对于效果的评价和测量也有了客观的依据。德育导师制为“教书”与“育人”的传统理想的教育目标带来了实现的可能。
3. 德育导师制有助于教学与改革的互联互动
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业务, 学校发展的好坏与层次的高低往往直接与教学的水平挂钩。而德育工作虽然看似和教学无关, 但是实际上同样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 德育和教学是分开的, 甚至德育常常为教学让路, 变得虚无化了, 亦或分散了教学的精力, 成了教学的负担。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德育导师制从表象上看是完成德育工作, 但是其衍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 那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 学生是教学的最终“购买者”, 教学的评判最终还是依赖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当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处在不断改革的氛围之中,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体系的构建, 教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而德育导师制对师生关系的有效突破则是为教学与改革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联和互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反馈。因此可以说, 德育导师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的策略选择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目前还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德育工作方式, 而且在实践层面, 德育导师制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以开展, 没有普遍的推行。所以, 在其策略选择上应该加以周全的考虑, 并且进行较为谨慎的处理才是合适的。
1. 明确德育导师职责及合理确定导师
德育导师制当前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随着其成熟度不断地提高, 完全有可能演化出“德育导师”这一专门的职位来。然而, 一个成熟的职业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其职责。有研究认为, “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而“德育实践过程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探索构建”。[8]由此可见, 德育导师的职责首先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 阅读就是重要且核心的手段之一;其次德育导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 这是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 因为道德的习得依赖于个人判断力的不断提升;再次德育导师应该认识到德育也有着一定的“功利”倾向,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什么用。其实德育的“用”正是在于帮助学生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构建, 从而真正成为一个“人”。当然, 德育导师制的职责要求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德育导师的工作水平, 所以合理地确定德育导师是践行德育导师制的关键。整体来看, 德育导师不仅应该具备先进的道德教育理念, 同时也应该具备落实道德教育目标的行动能力, 如此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
2. 加强德育导师本职工作的培训和学习
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应具备相关素质, 但是德育导师的素养并不只能依赖先天的获得或是后天的简单培养。当下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能力已然不能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体系也亟待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德育导师制固然是好, 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加以结合, 那么这种好只能停留在研究层面或者认识层面上, 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故而加强德育导师的培训和学习是十分急迫的。首先, 要转变教师培训观念。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较新的模式, 传统的培训显然不能满足要求, 故而观念上必须有所转变;其次, 要加强相关培训体系的建设。德育导师的学习和发展是一套系统的流程而并不是在传统模式上进行细节修正;同时, 还要加强资源供给。目前来看, 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创新较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资源的供给, 包括时间资源和金钱资源都相对匮乏, 有效推行德育导师制的前提之一就是改善德育工作的资源供给。
3. 制定对德育导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效的激励和评价, 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 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身的合法性的建立根本上还是依赖在评价上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此外, 德育导师制将德育教师从一般教师的意义上抽离了出来, 形成了自我的一个特色的群体, 自然也期待着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能够得到外界的期许和认同。不过对于德育导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学者杨姝认为关于“德育导师工作评价应该尊重个性, 强调共识”, 强调“德育导师制的建立无疑是为了将德育工作带入一个属于个性化的时代, 符合中小学生德育多样化的需求特征。尽管德育导师制是社会多元化情境下的德育需求的产物, 但是任何个性化也不能偏离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9]由此可见, 制定合理科学的激励评价制度对于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文军, 蒋岳祥.对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 1998 (6) .
[2]陆少芳.试论中学德育导师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朱玉林, 沈轶群.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8) .
[4]张华健.浅析高中德育中的导师制[J].才智, 2013 (13) .
[5]卢勇, 何松毫, 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
[6]李晔.关于寄宿制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S2) .
[7]赵和平.中学德育成功模式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 .
[8]王祖亮.浅谈德育实践过程[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9) .
一、加强德育工作立体化建设
德育工作立体化,强调全员参与德育、处处彰显德育、各方支持德育,让学生在全方位、立体化、合力德育的文化沐浴下,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生命的多彩,享受教育的幸福。
一是全员参与德育。在导师团建设上,每个年级组根据班级数量成立若干个导师团,班主任为导师团的组长,学科教师为导师,确保每一位导师都有相对固定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有导师。既保障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又保障每个教师工作量尽可能的均匀。
二是处处彰显德育。德育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模式、方法的软件上,而且在学校环境、硬件上也要处处彰显德育。因此,在学校的建设上要切实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学校的每处建筑物、每幅宣传画、每个景观花园、每条文化走廊、每期班级黑板报等等,都要用智慧去打造和完善,切实造浓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是各方支持德育。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校联谊会等活动;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为校外德育辅导员,并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作激励性的报告,达到洗涤孩子心灵,激发学生斗志的目的。
二、注重德育模式的科学灵活
全员德育导师制要一改以往德育模式,尝试将育人模式与课间活动、学科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促进德育模式的科学化和灵活化。
一是巧用课间活动。我们可以尝试将德育工作和每个课间灵活地结合起来,组织丰富多彩的小活动,比如:大课间操、成语沙龙、两人三脚走、互相评价找差距、折纸比赛等等,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在平等、欢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调节心情、减轻压力、增强意志、树立自信。
二是植入学科思想。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科思想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比如:语文课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要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科学地利用大自然,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导师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都能学得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
三、强化导师三重角色的协同
德育导师制下的教师,不光是学生传道授业的良师,还是学生的家长、学生的益友。概括地说,导师在工作中自觉承担起了三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
一是像父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导师要牢固树立“爱而后教”的教育理念,要学会用两只眼睛去看学生,一只是母亲慈爱的眼睛,一只是教育家期望的眼睛。
二是做良师。导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要认真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对自己辅导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开展“导师主题活动”,如打球、郊游、游戏、德育体验实践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教育学生。
三是成益友。这个时代,学生越来越敏感,我们要想成为学生的益友,就要试着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例如,导师可以和学生多谈谈近期的奇闻乐见,多聊聊他们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成知心朋友,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可以毫无遮掩地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对症下药,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做足学生励志教育的文章
全员德育导师制的重点即为励志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励志载体,完善励志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对失败和消极的意识进行严格控制,让每一个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里都充满积极向上的因素。
一是文本励志。朗诵励志经典是最好的励志途径,因此,建议每天早中晚集体朗读励志文章各一次,周一升旗时,全校学生在国旗下集体朗读励志经典。同时,指导孩子认真填写成长记录,勤于反省每一天的收获,记录成功点滴,学会运用Franklin(福兰克林)自我评价法,克服生活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是班会励志。班会是学生最为认可的集体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励志因素植入班会,班主任每周要确定一个励志班会主题,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这样就可以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是活动励志。励志活动是让学生保持昂扬斗志、乐观豁达人生观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尽可能的丰富活动载体,活化活动形式,例如:在学校里开展各种主题的励志演讲比赛、搜集励志故事比赛、聘请社会成功人士及名牌大学优秀学生进行励志专题报告、组织观看励志影片等。
总之,德育导师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切实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内容丰富多彩、德育模式科学灵活,德育因素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研讨工作难题为导师提供工作的便利条件。10 11 资料建档 每师一份《工作手册》并认真填写相关信息学校定期检查。10 12 每位受导学生一份《手册》并认真填写相关内容学校定期检查。5 13 其他各种资料、过程性材料注意及时收集并分类建档。5 合 计 得 分 100 校长签章 导师工作负责人签章 总辅导员签章 注以上两表请于本周五上午上交德育处。另
1、推普周总结、德育导师制方案、导师基本情况表、导师结对情况表等多种材料尚未上传的学校请于本周五以前完成以便学区进行汇总。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一名德育导师,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全面健康的状态下快乐的成长,使得他们更好的提高能力水平,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我时常想,对那些学习不好,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关心和耐心,和学生“以心换心”,才能成为学生可尊敬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可倾心结交的益友。
学校实行导师制后,在本学期我承担了两个班共十名学生的“双成”德育导师。高二(3)班的五名学生,她们是***、***、**、***、**同学和高二(7)的**、**、***、**、***五名学生。他(她)们中间有表现较好的,爱学习刻苦用功的。但更有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经常讲话,做小动作,影响老师讲课同学们听讲学习的;有课堂上根本就不听讲,爬在课桌上睡大觉的;有课后大声喧哗,影响同学休息的;有作业要么不做,要么抄袭,学习成绩很差的;有行为习惯很不好,爱上网夜不归宿,中午不午休去泡网吧的;有有事外出不跟老师请假很随便,心中根本没有纪律意识的;有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屡教不改的;而且还有有时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少年结交的。我想,所谓的后进生并非天生如此,他(她)们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应该也是有其原因的。有了这个想法,我就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对他(她)们的家庭作一番情况了解。他(她)们有的父母不在家而在外面打工根本没时间管教;有的父母在家看其学习不上进,又有要变坏的苗头,恨铁不成钢,而又没有好的办法,非打即骂,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所以我觉得导致他(她)们行为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特别是缺少关爱。接着,我就接连分别多次找他(她)们谈话、沟通并示以关心爱护之情。通过与他(她)们的反复交谈、沟通,发现他(她)们行为偏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尚不够成熟,脑子里的有些想法非常简单,有时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从不计后果,而且他(她)们的自信心不足,所以会导致屡教屡犯的情况出现。另外,对于他(她)们中间有的同学放学后或课间的去向,我也作了细心观察,发现他(她)们行为偏差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学校以外的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和其他班级的后进生及一些不良学生的过多接触,受到他们的鼓动影响,容易出格而违反校规校纪。
经过努力和深入分析,在终于找到了他(她)们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来做进一步的转化工作?这也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要想浪子回头,除了要对症下药,还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所有的力量当中,父母亲情的力量是最大的,也是无穷的。我工作的第一步,是立即与他父母取得联系,一是要求他们要改变原来非打即骂的教育方法,不要再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的程度。同时希望他们能多抽出时间了解他的想法,父母要经常与自己的孩子多联系多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要多体贴和关心他(她)们,在此基础上矫正他(她)们的不良想法和严加管制他(她)们的一些不良行为。经过与家长的多次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其次,在学校里我联合其他任课教师,不间断地与他(她)们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她)们的内心动向,以便有针对性的给与他(她)们各方面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是以诚心赢得他(她)们的信任。
为了获得他(她)们的信任,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谈,开始几次有的态度极为冷淡,硬着头颈对我爱理不理。次数多了,有的态度开始缓和下来,有的流出了委屈的泪水。随着交谈的次数的增多,与老师的距离开始拉近,也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了,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强,注意力集中了,学习也认真了。二是以爱心抚慰他(她)们的心灵。
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着由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灵的迷茫,我们德育导师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他(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就时刻关注着他(她)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在学习上,让各科的课代表尽量主动去帮助、督促他(她)们完成作业;生活上,尽可能的多关心和帮助他(她)们;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他(她)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其回答;在其它活动中,尽可能的发挥他(她)们的优势,让其尽情表现,以增强其自信心。这样,在让他(她)们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也使他(她)们开始具备集体荣誉感。
三是以关心激发他(她)们的热情在多次和他(她)们的谈话中,发现他(她)们很富有理想。他(她)们都希望自己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如果以他(她)们现在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他(她)们促膝谈心。提醒他(她)们现在应该把握好时机,彻底改变陋习;树立信心,埋头读书;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就一定能如己所愿实现理想。接着我又帮助他(她)们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各科学习时间,专时专用,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他任课老师也纷纷给他(她)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很快,他(她)们上课能认真听了,作业也基本能完成了,学习劲头也在慢慢上升了,学习成绩渐渐提高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会进一步结合高中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篇二:德育导师工作总结
德育导师工作总结 尹建军
一学期来,我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 完成本学期的德育导师工作,在学习上,细致的关心他们,更多的在生活上了解、帮助他们。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满爱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不断地与“问题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于是我调整心态,对他们正确定位,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少一些要求和奢望,多一些耐心和表扬,少一些生气和批评。没有爱生的意识,就不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就不会去了解学生,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也就无所谓德育。只有装着一颗爱心,你才会去发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上进,去指导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达到教学、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和谐与沟通。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意境与教学效果。也才会发现他们是如此可爱,并不难教,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就这么简单。
影响学生最大的应是生活中的关爱,关注天气变化时的着装,关注日常的饮食,关注平时学生情绪的变化,关注学生的行为异常与否。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或许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学生可能意味着一片阳光,一股春风,意味着鼓励、赞赏,意味着爱。如曾文杰,是古城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九岁时母亲离开了他,至今不曾谋面。瘦弱的身躯,脏脏的衣裤,不禁惹人怜爱。生活上,我就象妈妈一样关心他,经常邀他一起吃午餐,借此契机,教导他如何吃好早餐,洗澡,科学饮食,支配零花钱等。
二、平静度过青春期,心理帮助不可少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家长如临大敌。初一
(4)班的苏英敏的家长的反应就是这样,以致与孩子的沟通出现危机。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这样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的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如此荒唐和无聊,而对孩子来说,意义却十分重大。家长因为不了解孩子,对孩子横加约束,这使得家长与孩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升级。所以,家长不是孩子吐露心声的选择,而最好、最安全的是身边的朋友。在这个时期,很多时候孩子们选择老师做朋友,让老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在孩子心目中老师依然是神圣可信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而这一切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需要帮助。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很多事情让他们觉得难办。孩子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新老师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老师、同学时常发生冲突;被批评了,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如何和老师沟通。他们需要帮助。孩子们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时候会遇到不顺心、被冤枉、被欺负的事情。事情就突然发生了,然后就那样结束了,留下的只有懊恼、不平、羞辱,却没有机会还击、发泄、甚至没有地方讲理去,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时候,孩子们需要帮助。获得家长的帮助,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的。但是,据我们了解,孩子的年龄越大,拒绝家长帮助的越多。经验告诉他们,成人是不可靠的。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在长大,他们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的)、有效(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具体(不是空话)的帮助。要做好问题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件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关注和耐心的关怀。就此,我做的远远不够。学期结束了,德育工作还要继续,我会一如既往的关注他们。篇三:教师个人德育工作总结 教师个人德育工作总结
一、践行师德。
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师德品质的养成。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我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了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时刻以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益的,因此,我也是这样做的。与同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良好校园工作环境。
二、立足学科教学学科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1、用心关怀,渗透德育。现在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所得的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在这学期中我重点去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以深入人心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加强规范学习,渗透德育。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要狠抓主渠道。教育他们,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渗透德育。教师还应当是一位优秀品德的播种者。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品德层次才会在我们的教育下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德育导师工作计划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1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拓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制和实施途径,关注学生个性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和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根据区教育局要求,我校将继续开展德育导师工作,现将本学期计划制订如下:
一、主要工作
1、全校各年级、各班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积极掀起学校推行的德育导师制热潮,要充分明确德育导师制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年级组和班级要配合学校搞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2、各年级和各班组织导师、学生填写好“德育导师制”双向选择表,原则上是班级的任课老师与本班级的同学结对。
3、各年级由年级组长协调可与本年级的问题学生结对,并填写好“德育导师制”双向选择表。学生应如实填写双向选择表,应定期、主动向德育导师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与德育导师保持紧密联系,尊重并接受德育导师的指导,遇有问题也应先与德育导师取得联系,逐级反映问题。
4、德育导师在接收学生后,应主动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落实谈心制度。导师应时刻关注带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同学生交心谈心,并作记录和分析。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成长和交际中出现的发展性
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5、健全学生跟踪档案。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个人档案应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教育方法、父母双方的工作状况以及学生的表现记录在案,制定出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并指导他们完成。
6、德育导师要认真记好导师制手册,做好考核记录,每两周至少要安排一次与结对学生的交流或辅导,每月至少要有一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每一学期至少家访一次。
7、以德育导师为主,会同相关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共同诊断学生的缺陷,提出问题,找准方法,落实措施。对学生学科上的不平衡、思想上的不稳定、交往上的不恰当等问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德育导师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二、保障措施
1、落实导师指导时间,确保双方的交流。
2、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工作检查、督导、评估制度,对开展“导师制”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
三、考核与奖励
1、导师应向学校提交德育导师工作记录和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教导处结合导师工作记录,听取受导学生及其他同学的评价、听取有关教师和班主任以及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导师的工作评价。
2、通过导师指导,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
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将对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3、年级组根据学校德育导师制方案实施的考核细则,每年期末要进行重点考核,德育导师制工作考核结果记入教职工个人业务档案,并与考核、奖励、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2德育导师工作在我校己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骨干教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台阶。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结合学校制定的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德育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德育导师工作模式,提高德育导师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提出本学年 “德育导师”具体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面向全体高考科目学科教师,在各年级己经形成的对临界生的辅导机制基础上,开展“德育导师”工作。以学科辅导为载体,讲究实效,加强对临界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薄弱学科的学业辅导,让这些学生成为思想进步、学习努力、功课平衡、成绩优秀的学生代表,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提升学校的重点率和本科率。
二、目标与意义:
1.实践一种理念: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课堂上,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一位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
2.实现两大目标:
(1)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力。
(2)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让每一位学生实现个性发展。
三、确定德育导师和受导学生:
1.德育导师:
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愿意参与学校的德育导师工作。
(2)有较强的责任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争当德育导师。在注重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技巧,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势,以自身优秀的素质、健康的人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平等对待学生,循循善诱,无私奉献,深受学生信赖。
(4)善于与班主任、其他导师、家长交流沟通;善于总结交流德育导师工作经验和教训;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好,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强。
具体办法: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面向全体高考科目学科教师,符合以上条件,由班主任牵头,确定学科教师担任本班的德育导师,任期一年。
2.受导学生:
受导学生主要由各年级确定的本年级中相应的临界生为主,受导学生必须自愿受导,由班主任在确定名单后上报年级组;年级组长在汇总后,上报年级部(电子稿);年级部在整理好名单后上报学生处(电子稿)。原则上每名导师带2-3名学生。建议班主任主要推荐有以下情况的学生作为受导学生:
1.学习成绩优秀,但在某门学科上存在偏科,需要学科教师给与指导。
2.学习潜力大,但受青春期困惑和心理因素的干扰较大,学习成绩不稳定,缺乏合作精神,不善于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性格内向的学生。
四、德育导师工作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开展学习:学校、学生处、年级部对“德育导师制”的实施进行宣传发动。
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深入学习,领会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意义,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促进“德育导师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
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2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做好记录;受导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3)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班级德育导师应经常性与班主任交流,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三)教育培训:学校“德育导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德育导师进行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德育导师的素质,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和要求。
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德育导师”工作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学生了解实施“德育导师”的意义和实施办法,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导师”工作的开展。五、德育导师的工作原则、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
(一)工作原则:
(1)发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二)工作职责: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有:
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2.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3.建立德育导师工作档案,认真填写工作记录。要经常会同班主任、学生处交流个别受导学生教育转化的进展情况,在期末做好工作小结。
4.了解受导学生的家庭情况,掌握受导学生在假日里的家庭表现,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促使家庭与学校协调做好受导学生的教育管理。
六、德育导师考核和奖惩制度:
(一)德育导师考核制度:
1.德育导师领导小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每位导师的工作情况记录相关表格,向班主任、受导学生、家长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实效,学年末对德育导师进行量化考核。
2.量化考核包括:工作实效(主要是指学生的受导结果,如成绩,以教务处成绩为准)(40%)+年级组评价(20%)+书面材料(20%)+学生评价(20%)。3.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合格两级。
(二)导师奖惩制度:
1.设立 “优秀德育导师”奖,每个年级组1/3左右,每学年给考核优秀的`导师予以表彰和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校级“优秀德育导师”获得者,学校优先推荐为市级的各类德育先进。2.导师的考核成绩作为评先、评优、评职等重要参考条件。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3一、辅导对象 8.3班邹鑫
二、情况分析
1.个人情况分析
邹鑫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级中最差的,有时如果认真一些还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他在行为习惯方面却是比较差的,平时下课总会满教室乱跑,就算有老师在教室他也不会停止,往往等到上课了,他还跑在教室外面,经常都是满头大汗的。同时,他还比较喜欢打架,经常跟班级里其他一些比较调皮的同学扭打在一起,或是滚在地上。而上课的时候,他基本上也是很少能够认真听讲的,往往是过不了几分钟就已经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甚至还要去影响旁边及后面的同学,虽然反复对其进行教育,收效仍不是很大。
2.家庭情况分析
邹鑫的父母是离异的,跟着爸爸生活,后来爸爸又娶了一位年轻的后妈,还生下了一个弟弟。据了解,他的爸爸由于工作很忙,是很少管教他的。他的后妈人倒还是不错的,对他也挺好,可是碍于不是亲身母亲,对其并不是十分严厉,往往他犯了错也并不指责,同时还有自己的儿子要管,所以可能对他也是比较忽的。家中还有一位奶奶,没有上过学,也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
三、辅导目标
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改掉打架的坏习惯。
2.教给他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学习、生活,消除孤独感。
3.热爱集体,关心同学,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纪律。
四、辅导措施
1.进行家访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过去,根据实施情况,调查研究,找出他的“症结”,对症下药,促使他往正确的方向去学去做。
2.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要正确看待和评价受导学生,在调动受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多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促使他对其感兴趣,培养他广泛的兴趣爱好。
3.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经常亲近他,多找他谈心,反复教育他,不能歧视他,还要有耐心地反复教育他,并且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鼓励。
4.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适当给予鼓励,用闪光点照亮其前进的路,促进他学习。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4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展开“做有道德的人,我快乐,我自豪”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两个好习惯”为重点,深入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发挥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主管理。
3、培养学生学有所长,学有特长,主动发展。
三、工作重点:
1、培养学生“两个好习惯”——负责任、养常规。
2、继续开展“做有道德的人、我快乐、我自豪。”主题教育——第四篇章“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3、进行“阳光天使”校园艺术节——第三届学生素质大赛。
四、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两个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好习惯,让每个学生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责任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须的,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才会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为此,本学期我重点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主要养成:
A、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具体做法:
(1)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惯。指定数学课代表负责检查:课前每人要摆好自己的数学学习用品,下课后收拾好学习用具,课代表负责检查。
(2)准备好专门记录数学作业的本子并按时完成作业。
(3)完成作业后能及时放到书包里,每天早上能够主动的拿出作业交给课代表。
B、在家庭和学校中承担具体责任的习惯
具体做法:
(1)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
(2)爱护班级里的座椅板凳。
(3)课前指定卫生保洁员擦白板,保持教室干净整洁。
2、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A、养成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具体做法:
(1)在上数学课前能够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
(2)教师能够及时的表扬课前准备好的同学并给与小红花的奖励。
(3)课后能够迅速的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
B、养成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的好习惯。具体做法:
(1)教师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更久一些。
(2)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先举右手后发言,不能站起来举手或者是张口就说。
(3)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能够让四周的学生听见,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
(二)课间活动常规
1、养成在操场做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的习惯。
2、养成不在楼道内打闹的现象的习惯。
(三)大型活动常规
1、养成战队快、静、齐,听从口令的习惯。
2、养成认真听会不随便说话的习惯。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5从中学生的特点来看思想教育应从礼做起,从学礼到明礼再到行礼。一个人只有在少年时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举止,将来才能在一个物质充裕、精神生活丰富的和谐社会中,塑造自身高贵的品行与综合素质,为社会贡献智慧和才华,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从而幸福一生。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新形势下的新教育精神,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以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素质教育大环境为保障,以努力提高学生的现代文明素质为目标,本学期我班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教育深入到各种活动。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
1、配合班主任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强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师生中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赏识学生,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赏识他人。
3、积极配合学校、团队的各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4、结合文明园地的展示台为学生设立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结合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配合班主任指导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等,采取一定的评比、竞赛等措施,使常规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开学之初,深入学生,掌握苗头,解决后倾向性问题。并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
2、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工作中,不断用班级获得的集体荣誉和成绩激励学生,在班级中形成向上的班风,教育学生要热爱班级,为班级的利益着想,在思想意识中形成,我为班级,班级为我的思想,促使班集体建设不断完善。
3、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掀起比、学、赶、帮、超的新高潮,建立“手拉手”,“一帮一,一对红”,互教互学,使学生在原有的情况下成绩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更浓。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好班干部,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培养工作的能力,支持他们开展各项工作,辅
导他们配合班级的整体工作。引入竞争机制,让班干部竞争上岗,给每一个同学提供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舞台。
5、重视家校联系。做好家访工作,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个别教育指导,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6、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材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备好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善于诱导他们勤动脑,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都知道,要教好书首先要育好人。做为教师,做好德育工作是自己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是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就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美好心灵。把德育与智育比做水杯与水,人们总想让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但前提是杯子要越来越大才行,所以提高学生的智育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德育。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6本学期,我校根据本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德育精神,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了“香樟树下”德育导师工作计划,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力争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注定了“学校无闲人,人人皆育人”。长期以来,班会、队会、晨会、思想品德课被视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理所当然,班主任也就成了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久而久之,任课教师便将德育工作束之高阁,只注重埋头教书。学生间发生了什么事,“找班主任去!”自然而然成了任课教师的口头禅。班级管理出现了问题,“我又不是班主任!”成了一块万能“挡箭牌”。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学生遵纪守规,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不少任课教师则在抱怨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这些情况正说明了我们任课教师的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香樟树下”德育导师工作计划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助于建立师生关系。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所分配的12名德育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的本学期末辅导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其次教给他良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针对薄弱学科,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愉快地学习、生活,促使他们学习成绩循序渐进增强,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最后,让他们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尊重老师,形成像朋友一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想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电话或实地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过去,根据实施情况,调查研究,找出他的“症结”,对症下药,促使他往正确的方向去学去做。并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关注动态并进行沟通,强化他们的中考意识,制定目标,奋力前行,不留遗憾。
另外,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点,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适当给予鼓励,用闪光点照亮其前进的路,促进他学习。扬长避短,在调动受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多表扬鼓励他做得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家长进行督促严格要求。
其次,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经常亲近他,多找他谈心,反复教育他,不能歧视他,还要有耐心地反复教育他,并且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鼓励。
最后对于学困生要关心爱护学生,必须对他们充满爱心,多理解,多尊重,多信任,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7一、指导思想
按市教育局 “全员育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工作体系要求,坚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我校德育内涵,贯彻我校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管理机制,扎实提高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操作方法
(一)导师职责
1、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
2、深入调研,建立受导学生基本档案。
3、领导每月调研一次,并汇总班级工作情况,修正策略。
4、每周至少和受导学生沟通一次,每月家访一次,并做好记录工作,同时做好过程评价。
5、德育导师,每月培训一次,并积极撰写德育导师工作案例和小结,学期结束,由领导小组统一评价和考核。
(二)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具体步骤如下:
1、向学生提供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名单。
2、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要。
3、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受导学生(困难学生)。
4、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适当进行调配,最后确定导师和受导学生。其中导师和受导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比3左右。
(三)评估方法
学校成立“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由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受导学生评分+导师领导小组评分+家长评分。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8一、“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
“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以心沟通、以诚交流、以德树德、以情动情、以志励志、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得到优化班级管理工作的目的。实施“德育导师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载体,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做得更细致、深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导师制”的操作方法
推行“德育导师制”,我们提出如下相关的管理摸式和操作方式,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与反馈。
(一)工作流程
德育导师一学期一聘,一学期的工作基本程序如下:
(二)导师的选择确定
学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党员教师必须担任德育导师,其余教师自愿报名。之所以选择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为导师,一方面是青年教师积极热情、精力充沛,因为年轻,更容易与学生平等、朋友式的沟通;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三)导师职责
我们把导师职责归纳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导师职责有: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四)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具体步骤如下:
1、向学生提供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名单。
2、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要。
3、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受导学生(困难学生)。
4、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适当进行调配,最后确定导师和受导学生。其中导师和受导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比3左右。
(五)常规制度
1.导师聘任制度。德育导师实行动态管理,一般一学年一聘,每学年初学校向导师发放聘书。
2.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表现、考试成绩等逐一记录,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变化曲线。
3.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制度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导师经常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
4.谈心与汇报制度。导师坚持每周与学生进行一次个别谈心,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生活学习情况汇报。
5.会诊制度。有学生处、年级组组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年级德育会议,本年级的所有导师一起交流、讨论,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六)评估方法
一、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
作为学生工作负责人的班主任, 其职责是在学校的领导下, 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协助学校开展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般, 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 而学生又都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班主任一人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班主任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知识也是相对一定的;影响学生的空间范围是有限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些做法不可能与全体学生都“合拍”, 因而班主任一人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实行德育导师制, 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有利于弥补班主任一人管理的不足。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将学校德育的部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担任“德育导师”的任课教师及部分聘请的校外专业人士身上。德育导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 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 竭诚交流、以情动情, 刻意磨练、以志励志, 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 既教书又育人, 既管教又管导, 从而形成整体合作, 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德育导师制也是目前破解德育困境的最好机制之一。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德育工作渠道单一, 方法机械, 德育实践与德育效果严重脱节。而在德育导师制中,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QQ、信件等形式与导师交流, 交流方式多样、途径多样, 因而德育导师制中学生更自觉, 德育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 他们有哪些实际的困惑, 需要哪些帮助, 在德育导师机制下, 导师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 因而显得更富实效性。
2. 是尊重学生个性, 因材施教之必要。
五年制学生绝大多数好学上进, 主动发展, 集体归属感强, 生活自理和自主能力较强, 有较明确的理想、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是非曲直观念, 认同和接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但也有为数不少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诸如厌学早恋、抽烟酗酒、离校 (家) 出走、勒索钱物、打架斗殴等品行不端和违反法纪的事件时有发生。学生中存在着诸如“逆反心理”、“学风浮夸”、“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现象。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心理脆弱、叛逆、焦虑等不良倾向。实行导师制, 教师指导的学生少, 因此有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开发潜能, 因人而异制定教育计划,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近年来的实践表明, 这种专门用于指导“特别学生” (德困生) 的导师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绝大部分德困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进步, 正在向文明健康、好学上进的方向前进。
3. 是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实现全员育人的需要。
新形势下, 德育工作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 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们必须整合教育资源, 发动教师各展所学, 使之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以迎接全员德育时代的到来。德育导师制能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 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重视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的整合, 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使学校德育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德育导师制的推行, 改变了许多教职工习惯把大学生德育工作看作是党团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的工作的片面认识, 树立了全员育人意识, 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责任心。一是专职教师改变了过去的“重教书轻育人”的做法, 强化了“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实施学科渗透德育, 把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二是其他人员增强了管理育人意识, 积极参与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可以说,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真正调动了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营造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4. 德育导师制实施成功经验的借鉴。
导师制的教导方式在我国古代早已萌芽, 其创立可以上溯到先秦私学中的教学。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最典型的导师, 从“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到“言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他不但教学生, 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 开创了我国古代重视学生学的优良传统。而高校导师制源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 即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 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同, 各国家、地区、各高校实行“导师制”有不同的模式。目前主要的模式有牛津、剑桥模式;普林斯顿大学模式;郑州大学模式;上海医科大学模式;台湾模式;北大、清华模式等。后来, 在高校“导师制”内涵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萌生了中学德育导师制。目前, 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试行德育导师制,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学校的校情、学情不同, 各地区、各学校实行的中学德育导师制采用了不同的模式, 但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在我国, 导师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学徒制, 学徒制是最古老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式之一, 是今日导师制的雏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高等教育的导师制定义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沟通任何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长进, 促进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职业道德、技术与技能、求职能力和创业意识形成的教学指导制度。
从大德育角度分析, 德育导师制定义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以政治思想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力, 正确处理、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 开拓进取, 积极向上, 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模式。
所以, 在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与过程性中, 我们创造性地将导师制引入到学生德育工作中, 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 尤其是用来对“特别学生” (德困生) 进行个别辅导, 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个人修养。德育导师对学生进行的引导分四方面, “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可以说, 这四个“导”既是德育导师的职责所在, 又是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三、德育导师制的具体实施
1. 建设德育导师队伍。
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的德育导师队伍是成功推行德育导师制,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学校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及导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运用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为每位教师提供恰当的个别化的导师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导师工作制度, 制定导师工作职责, 明确担任导师的条件, 实行导师聘任制;学校聘请教育专家和有丰富德育工作经验的老师, 组建学校德育导师专家指导委员会, 随时为德育导师提出建设性、富有创意的意见, 在实践中培养导师,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 建设一支优良的德育导师队伍。
2. 发扬导师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担任导师的教师来讲, 他不可能完全了解所辅导的学生, 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帮扶方案, 这就需要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帮扶的切入点、方法和步骤, 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交流、不断更新方案才能取得实效。因此, 在帮扶工作中导师必须团结其他课任教师齐心协力、群策群力, 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3. 利用广泛的社会德育资源。
在我们沂蒙山区有许多优秀人物, 如有具有红色精神的沂蒙六姐妹, 已经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丰富人生阅历的离休老干部、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工作者等都可以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生活的导师。这些都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的德育资源, 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从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
4. 建立导师考核制度。
学校每学期对德育导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导师个人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的文章, 二是各系 (部) 导师制领导小组对照导师职责逐项考评的结果, 三是听取学生评议。学校根据德育导师考核结果, 评选优秀德育导师, 并给以表彰。一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二能保证德育的实效性。
5. 采用科学、实用的办法。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简而言之是为家校全面提高素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化整为零分块教育———及时反馈共同提高。具体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 建立谈心与汇报制度, 进行家访或电访, 给学生设立读书时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游戏、演讲、辩论会、表演、唱歌等活动, 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
6. 坚持有效先进的原则。
坚持科学性原则,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水平, 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科学规律。
坚持人本化原则, 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 真诚关爱受导学生, 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导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坚持个性化原则, 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 开展个别化的教育,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德育导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 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摘要:“德育导师制”是近年来对当前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后, 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德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利用的德育模式, 其实施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德育资源优化,整合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彭国华.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德育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 2002, (10) .
[3]李晓丽.德育导师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4) .
[4]高存升.导师制在德育中的运用初探.宁夏教育科研, 2008, (3) .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在学生身上存在下列情况:家长忙于外出打工的多,同孩子相处以及教育孩子的时间少;学生家长知识水平偏低的多(有的甚至是文盲),家庭教育条件好的少;学生父母急功近利的多,学生有远大志向的少;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多,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及特长的少。学生四多四少的整体状况,既增加了对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传统的只靠班主任个人,而其他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全新的教育时空下,育人的方式及内容、育人的管理及评价体系等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同时也反映了德育工作,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德育工作脱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德育方式落后,德育内容僵化教条,评价体系单一等。
如何创新育人模式,突破德育工作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我校将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注焦点,牢固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成就更好的未来”的办学宗旨,突出“育人”主题,在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实施育人导师制管理,把思想道德建设有机地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了学业帮扶、人格熏陶、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为一体的新的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
一、育人导师制的特点
育人导师制,就是每学期开始,由班主任根据班内学生的综合情况及有关信息分为优等生、中等生、问题生三类,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或由这些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导师。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砺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对责任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这种育人模式呈现出了三个特点。
1.贵在一个“全”字上
“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如何让学生在各种育人合力的文化沐浴下,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生命的丰富,享受教育的幸福,玫瑰学校的德育在“全”上做足了功夫。
一方面,组成以班主任为总导师,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的班级导师组,每一位导师都有分包的若干学生组成的责任小组。这样全体教师能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且对象固定、责任明晰。
另一方面,学校在努力创建浓厚的德育育人环境的同时,还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让社会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成立了班级、级部、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开放周、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校联谊会等活动。聘请公检法系统领导定期为全体师生作法制报告,增强同学们的法制观念;聘请社会名人为校外辅导员,经常性地为同学们作报告,以洗涤心灵,激发斗志。学校还通过减负减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各种社区活动,体验社会、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的实践中成长。
2.落在一个“导”字上
全体导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还要对责任小组内的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业辅导。导师工作主要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概括而言,导师在工作中自觉承担起了三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
在该制度的具体实施中,学校要求每名导师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要做到“八谈”,即谈人生、谈学习、谈安全健康、谈家庭、谈教学、谈心得、谈交往、谈文明,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八必谈”的内容,也就是成绩进步必谈、学有疑问必谈、安全健康必谈、学习退步必谈、活动参与必谈、精神不振必谈、同学交往必谈、违反纪律必谈。
3.新在一个“活”字上
导师根据自身特长及受导学生不同时期特点,或与之面对面谈心,或通过家访、家长会、书信等各种载体与受导学生进行交流。采用如激励法、故事法、行为契约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自我教育内驱法等一些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家庭、生活上的困难。
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学科的思想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地理、生物课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实施育人导师制的效果
育人导师制在形式上做到了教书与育人并重,在过程上做到了对学生全程管理,在内容上做到了全方位服务。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德育实效,得到了广泛赞誉。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师生认可
在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中,学校明确要求导师每周进行一次以上学生座谈或单独交流,根据学生在校的思想、纪律、生活、行为等表现,提供有效地指导。特别要对留守学生、单亲学生、问题学生、学困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帮助。曾遭遇问题学生的张辉老师说:“有时,真的感觉导师就像是捏橡皮泥,捏得好就是一件绝妙的作品,捏得不好,就剩下一堆烂泥。可要捏出一件佳作,就要求导师用真情对待学生,用心灵和他们沟通交流,要学会用心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学生陈媛媛说:“如果要用几个名词来形容我的导师,我想我会选择恩师、父母、朋友。和导师在一起的感觉很自然,很平静,也很幸福,许多真心话可以向他倾诉,他总会耐心倾听。感觉我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师生,变得像小说里的‘友师了。”
在导师们充满爱的帮扶下,孩子们一天天在进步,师生的融洽度空前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友爱关系已经形成,导师们都享受到了育人的快乐,玫瑰学校师生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2.推动工作整体攀升,学校受益
通过育人导师制,玫瑰学校推动了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创新、教师队伍优化、学生潜能发掘、教学质量提升等各项工作整体攀升,如果说育人导师制代表了学校文化并不为过。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在导师与导生组成的小组团队中,同学问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助,而心理有压力时,也可通过与老师交流,得到及时释放,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校不再是知识体的加工厂,而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乐园。学校不再是师尊生卑的传统关系,而是和谐、平等充满亲情和友情的乐园。
几年来,学校依托育人导师制,在保优、转优和补差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科学的工作,使优生不掉队,中等生大批转化,成绩薄弱者紧紧追赶。特别是一些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无法顾及的中等生,由于得到导师的及时关怀和帮助,他们从成绩下降或提高困难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批优秀导师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人数逐年递增,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这些无一不浸透着导师们的心血,无一不与育人导师制管理有着密切联系。
3.回归“教书育人”本位,家长、社会赞誉
在玫瑰学校,学生都有一个“导生成长档案袋”,它是育人导师制覆盖学生成长各个方面的一个缩影。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从玫瑰学校的实践看,在育人导师制管理模式下,教师正从导“学”走向导“育”,从学生“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真正负担起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导师们把对孩子们的关爱延伸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把受导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特别让留守学生、单亲学生、特困生等特殊群体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导师对学生来说,既是任课者又是班主任,还是生活指导者、感情沟通者、人生规划者……也许,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育人导师制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工程,它在师生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彩虹。随着育人导师制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每一个学生必将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位教师必将享有教育的幸福!
【德育导师制工作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方案12-06
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小学教育11-27
德育导师个人工作总结10-06
“德育导师制”阶段性总结07-09
导师制心得体会11-24
导师制上期工作总结06-08
育人导师制工作计划11-08
2022高中导师制工作总结05-24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09-13
班主任德育工作体会-德育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