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精选10篇)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培养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感情。

2、理解逗号、句号、叹号、省略号的作用,并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恰当运用。

3、运用多种方法,识记7个要求会写的字,14个要求会认的字。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识记7个要求会写的字,14个要求会认的字。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几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教学准备:课件,识字卡,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老师在黑板上认真写一个字“诗”,左右结构,“言”字旁。

2、用诗组词,“写诗”“写”上下结构,秃宝盖

3、你学过哪些诗?

4、有一只可爱的小青蛙也写了一首诗,板书课题,《青蛙写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多种方法认读生字

1、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

2、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中的识字宝宝。同桌互相读一读。

3、媒体出示课文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语,学生认读,师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4、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认读生字。(1)注意读准后鼻音,轻声

(2)了解拟声词“淅沥沥,沙啦啦”(3)去拼音读生字。初读感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读文。指导读好句子。

2、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摆放词语卡片,完善板书。四、三读课文,深入感知

1、小蝌蚪为什么能当小逗号?

2、水泡泡为什么能当小句号?

3、一串水珠为什么能当省略号?

4、理解量词“串”

5、结合板书,试着加上动作背诵课文

五、了解逗号、句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通过对比了解标点符合的作用。

六、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青蛙写诗

小蝌蚪 水泡泡

逗号 句号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2

——汉语拼音总复习教学设计

厉山何家小学 周晓琳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拼读能力得到提高。

2、能掌握jqx与v相拼的规则及标调规则,能用拼音书写自己的姓名。

3、能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熟练区分形近字母,快速拼读音节。教学难点

能用拼音书写自己的姓名。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拼音王国之旅。

二、复习声母

1、按声母顺序连线,呼出导游。注意声母拼读轻又短。

2、辨别形近声母,交流识记方法。

三、复习韵母

1、依次复习单韵母、复韵母、特殊韵母、前后鼻韵母。

2、辨别形近易淆韵母。

3、拼读韵母相似的音节。

四、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1、师误读引出整体认读音节拼读规则。

2、生呼读整体认读音节。

3、生从音节中找出整体认读音节。

五、复习jqx与v相拼的规则

1、观察jqx与v的变化。

2、回顾巩固相拼规则。

六、复习调号及标调规则

七、生书写名片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熟记“尖、说、冬”等10个生字,理解“草芽”。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感受这四季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去爱护大自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四季歌》

板书课题《四季》孩子们跟读三遍.小朋友,四季妈妈有四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名字你们知道吗请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那你喜欢哪一个?

2、我们班小朋友有的喜欢秋天,有的喜欢春天,有的喜欢夏天,还有的喜欢冬天。今天,老师把春、夏、秋、冬四季都请进了我们的教室。

二、初读课文

(一)认识生字词

上梅镇第四小学 谭雯婷

1、谈话激趣,导入生字学习。

刚才,春夏秋冬四姐弟偷偷告诉老师,他们说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春夏秋冬四姐弟有个小小的要求:小朋友们必须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准确地认出来,他们才会和你们交朋友。

2、出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1)出示生字:

全班开火车认读生字,师及时纠正。(2)出示生词:摘苹果 全班认读生词。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问:你想读一读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图文结合,走进四季

(一)走进“春草”

1、小朋友喜欢郊游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

2、师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出示图片和文字)瞧,春天来了,你们都认真地看一看,春天带来了什么?

3、理解“草芽”。草芽:刚长出来的小草,柔柔的,嫩嫩的。

4、指导朗读“草芽尖尖”。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5、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春天里,我们除了能看见嫩嫩的草芽,可爱的小鸟,想一想,还能看到什么呢?

(二)走进“夏荷”

1、师:小朋友们眼睛里的春天真美啊。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们都穿上了小短裤、小花裙。咦,大家告诉我,什么季节来了?(夏天)

2、夏天可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听一听,不远处,都有谁在说话。快速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一找。

3、生回答“谁在说话”这个问题。(青蛙、荷叶)荷叶在说什么?(我是夏天)

4、指导读“荷叶圆圆”。指名读,师范读,生齐读。

(三)走进“秋谷”

1、师:天气冷了下来,抬头看看天空,成群成群的大雁正朝着南方飞去。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什么季节到啊?(秋天)这时候的农民伯伯他们在干什么呢?(在田里收庄稼)

2、出示图。师:图上是个什么庄稼啊?(稻谷、谷穗)

3、谷穗是不是病了,怎么直不起身子啊?(没有病,它弯着腰、鞠着躬,成熟了)

4、小朋友们真聪明,竟然知道谷穗成熟了,农民伯伯可以大丰收了。接下来,我们就用无比喜悦、高兴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谷穗弯弯”吧!生齐读,注意语气。

(四)走进“冬雪”

1、师:北风呼呼地刮着,一夜之间,屋顶、山坡上铺满了银白色的雪。小红和小明高兴地在家门前又跑又跳,用了半个小时,竟然堆出了一个——雪人。

2、出示雪人课件。

3、师:雪人的鼻子是胡萝卜做的;手是扫帚做的;脑袋上顶了一顶红色的大帽子,其实它是红水桶;谁能告诉我,雪人的眼睛是什么做的?(土豆、纽扣……)

4、现在,雪人挺着它的大肚子,非常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5、现在,小朋友们变成了小红和小明堆出来的胖雪人,请大家一起读一读“雪人大肚子一挺”。师相机指导。

再读课文,继续感知四季的美。

分组朗读,分为春草组、夏禾组、秋谷组、冬雪组。

四、说话练习

(一)我会说

1、出示图片——桃花、蜜蜂

(1)图上有些什么?(桃花和蜜蜂)桃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

(2)完成练习:(桃花)(红红),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2、出示图片——柳树与小狗、菊花与蝴蝶,仿照“桃花和蜜蜂”一例进行说话练习。

(二)巩固课文

1、出示课件——

跟随老师的指导,再次就课文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内容,进行练习。

()(),他()说:“我是()。”

2、分组练习。分春草组、夏禾组、秋谷组、冬雪组,分别进行季节练习。

()(),他()说:“我是()。”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和春夏秋冬四季交了朋友。如果小朋友们还想和四季进一步交流感情,就得去大自然寻找他们的踪迹。不久后,冬天将来到大家的身边,希望小朋友们能和冬天玩得开心、高兴。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喜欢四季吗?如果你喜欢就把这篇课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吧!

课后作业:分享《四季》这篇课文,可朗读,演唱,画画多种方式,也可以改写课文。

最后,春夏秋冬四季有首儿歌要送给大家,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唱歌吧!

《四季歌》

春天小雨沙沙沙沙,小草发芽了。夏天青蛙呱呱呱呱,荷花盛开了

秋天落叶唰唰唰唰,大地变黄了。冬天北风呼呼呼呼,雪花飞舞了。

六、板书设计

四季

春------------草芽尖尖

夏-------------荷叶圆圆 秋--------------谷穗弯弯 冬-----------雪人大肚子

小学语文《四季》说课稿

上梅镇第四小学 谭雯婷

一、教材分析

《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4课,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二、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熟记“尖、说、冬”等10个生字,理解“草芽”。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感受这四季的美丽。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2.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四季歌》

板书课题《四季》孩子们跟读三遍.小朋友,四季妈妈有四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名字你们知道吗请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那你喜欢哪一个?

2、我们班小朋友有的喜欢秋天,有的喜欢春天,有的喜欢夏天,还有的喜欢冬天。今天,老师把春、夏、秋、冬四季都请进了我们的教室。

二、初读课文

(一)认识生字词

1、谈话激趣,导入生字学习。

刚才,春夏秋冬四姐弟偷偷告诉老师,他们说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春夏秋冬四姐弟有个小小的要求:小朋友们必须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准确地认出来,他们才会和你们交朋友。

2、出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1)出示生字:

全班开火车认读生字,师及时纠正。(2)出示生词:摘苹果 全班认读生词。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问:你想读一读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图文结合,走进四季

(一)走进“春草”

1、小朋友喜欢郊游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

2、师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出示图片和文字)瞧,春天来了,你们都认真地看一看,春天带来了什么?

3、理解“草芽”。草芽:刚长出来的小草,柔柔的,嫩嫩的。

4、指导朗读“草芽尖尖”。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5、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春天里,我们除了能看见嫩嫩的草芽,可爱的小鸟,想一想,还能看到什么呢?

(二)走进“夏荷”

1、师:小朋友们眼睛里的春天真美啊。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们都穿上了小短裤、小花裙。咦,大家告诉我,什么季节来了?(夏天)

2、夏天可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听一听,不远处,都有谁在说话。快速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一找。

3、生回答“谁在说话”这个问题。(青蛙、荷叶)荷叶在说什么?(我是夏天)

4、指导读“荷叶圆圆”。指名读,师范读,生齐读。

(三)走进“秋谷”

1、师:天气冷了下来,抬头看看天空,成群成群的大雁正朝着南方飞去。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什么季节到啊?(秋天)这时候的农民伯伯他们在干什么呢?(在田里收庄稼)

2、出示图。师:图上是个什么庄稼啊?(稻谷、谷穗)

3、谷穗是不是病了,怎么直不起身子啊?(没有病,它弯着腰、鞠着躬,成熟了)

4、小朋友们真聪明,竟然知道谷穗成熟了,农民伯伯可以大丰收了。接下来,我们就用无比喜悦、高兴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谷穗弯弯”吧!生齐读,注意语气。

(四)走进“冬雪”

1、师:北风呼呼地刮着,一夜之间,屋顶、山坡上铺满了银白色的雪。小红和小明高兴地在家门前又跑又跳,用了半个小时,竟然堆出了一个——雪人。

2、出示雪人课件。

3、师:雪人的鼻子是胡萝卜做的;手是扫帚做的;脑袋上顶了一顶红色的大帽子,其实它是红水桶;谁能告诉我,雪人的眼睛是什么做的?(土豆、纽扣……)

4、现在,雪人挺着它的大肚子,非常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5、现在,小朋友们变成了小红和小明堆出来的胖雪人,请大家一起读一读“雪人大肚子一挺”。师相机指导。

再读课文,继续感知四季的美。

分组朗读,分为春草组、夏禾组、秋谷组、冬雪组。

四、说话练习

(一)我会说

1、出示图片——桃花、蜜蜂

(1)图上有些什么?(桃花和蜜蜂)桃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

(2)完成练习:(桃花)(红红),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2、出示图片——柳树与小狗、菊花与蝴蝶,仿照“桃花和蜜蜂”一例进行说话练习。

(二)巩固课文

1、出示课件——

跟随老师的指导,再次就课文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内容,进行练习。

()(),他()说:“我是()。”

2、分组练习。分春草组、夏禾组、秋谷组、冬雪组,分别进行季节练习。

()(),他()说:“我是()。”

五、小结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和春夏秋冬四季交了朋友。如果小朋友们还想和四季进一步交流感情,就得去大自然寻找他们的踪迹。不久后,冬天将来到大家的身边,希望小朋友们能和冬天玩得开心、高兴。

最后,春夏秋冬四季有首儿歌要送给大家,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唱歌吧

四季歌》

春天小雨沙沙沙沙,小草发芽了。夏天青蛙呱呱呱呱,荷花盛开了

秋天落叶唰唰唰唰,大地变黄了。冬天北风呼呼呼呼,雪花飞舞了。

六、板书设计

四季

春 夏

秋 冬

板书设计: 草芽(尖尖)→春天 荷叶(圆圆)→夏天 谷穗(弯弯)→秋天 雪人(顽皮)→冬天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j、q、x的音和形,正确书写。

2、准确拼读j、q、x做声母的音节,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会读本课的儿歌,认识本课的“棋、鸡”两个字。教学重点

j、q、x的发音及与韵母的拼读。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j、q、x的图片和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投影。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上节所学三拼音音节拼读,点评,强调“介母”。

二、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练习表达。相机引出“j”。2.学习声母j。

(1)介绍声母j的发音方法:声母j和母鸡的“鸡”读音很像,把“母鸡”的“鸡”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j的读音。(2)范读,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纠正发音。(3)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声母的经验给声母j编一首儿歌记形。弄清笔顺。书空练习。(4)拼读音节。(5)指导书写。

3、同法学习“q”“x”。

三、学习j、q、x与ü组成的音节 1.复习音节yu。

2.讲故事:看见小i和j、q、x玩得这么开心,小ü也来了,它也要和j、q、x交朋友,小ü特别有礼貌,见到j、q、x后,它马上把帽子摘了下来,然后彬彬有礼地说:“我可以和你们交朋友吗?”于是小ü就和j、q、x手拉着手,一起做起了游戏,而且嘴里边还唱着:“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x就摘帽,小ü见到j、q、x,去掉两点还念ü。”

3.课件出示儿歌,师生共同拍手唱儿歌,巩固新知。4.引导学生练习拼读j、q、x与ü组成的音节。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5

宣城市第四小学一年级(5)班 魏德凤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你、从、半、问、有”5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重点:

1、认字和朗读是教学重点,会写“你、从、半、问、有”5个字。

2、理解“数不清”“飘落”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3、学会读问答句。

教学难点:学会读问答句。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魏老师家里养了很多的花草。可是今天早上我发现好几盆都快干枯了。小朋友们,快帮帮魏老师,我该怎么办呢?(浇水)家里的花草干了可以浇水,那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干了怎么办呢?(雨水)(小朋友们真聪明!)雨,还有一个可爱的名字:雨点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跟着可爱的雨点儿去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

一、导入新课。

1.雨点儿有大有小: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谁能跟他们打个招呼啊?(指名回答,训练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这两个雨点儿宝宝里藏着一个生字呢!是谁呀?(教学生字:点,四点底。上面像乌云,下面像雨点。)

二、学习新课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1.齐读课题——雨点儿。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自由读读这篇小故事。

3.看到你们读得这么好,我忍不住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来闯关?

第一关:数不清(数的多音字教学,让学生自己在生活里找找两种读音的用法;清的后鼻音要求读准。)

数不清的雨点儿 飘落

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第二关:合起来读“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指导朗读的停顿: /)第三关:地方(轻声)

有花有草的地方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4.过渡:谁去了这些地方?

(二)二读课文,读懂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想一想: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分别去了哪里?

2.学生读,老师张贴“有花有草的地方”和“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两幅画。3.练习说话:小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贴“小雨点儿”“大雨点儿”)

4.请孩子上台贴上大雨点和小雨点。5.看着图练习说话—— a.小雨点儿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

b.大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三)理解课文 1.理解“数不清”

(1).一场雨下下来了!数一数有多少颗雨点儿宝宝?(课件出示)(2).理解“数不清”的意思。

(3).联系实际运用这个词语——看图说词语:数不清的()(4).生活里还有数不清的()?指名说一说。2.理解“飘落”

(1).认识“飘”与“风”有关。

(2).老师嘴吹小纸片演示飘落,帮助理解“飘落”的意思。

(3).美美地读“飘落”和“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3.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学会说“------从---------” 小草从----------钻出来; 苹果从----------掉下来; 小鱼从-----------跳出来;------从--------------------4.学习“问、答”句的分角色读法。

(1).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从半空中飘下来了。它们在半空中相遇了。“半空中”是什么意思?

(2).大雨点和小雨点在半空中相遇了,他们还说话了。请看大屏幕,你知道什么颜色的话是大雨点儿说的?什么颜色的话是小雨点儿说的?

(3).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

(4).同桌两个小朋友扮演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对话。(5).请两名小朋友上台表演对话,加上动作。5.说完了话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就分开了,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它们去了这两个地方以后,这两个地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小朋友们说,老师贴上小花小草,感受雨点儿的神奇!(2)雨点儿多么厉害啊!就像魔术师一样!

(3)练习说话:大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话,长出了绿的草。

6.配乐齐读课文。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6

钟祥二中 杨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感受文本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与生活责任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

4、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悠的钢琴曲《爱的协奏曲》(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背景音乐),在春光烂漫的田野上,一家人在高兴地散步(背景画面)。

教师朗诵:诗歌《散步》(多媒体显示)

“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 /路就延长”

请学生看画面,回忆与家人散步的情景,并说说留在自己记忆深处的散步时的精彩瞬间。(2—3名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他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用心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听读后,请几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如幸福、温馨、和谐、和美等。

2、学生有选择地朗读课文语句,教师指导。

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3、复述内容

请一二名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来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学生点评。

4、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以小男孩的身份)

爸爸劝奶奶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奶奶依从了“我”→在不好走的地方,爸爸背起奶奶,妈妈背起“我”。

三、探讨质疑,感受亲情

1、“在散步的时候,小男孩一家发生了什么事儿?”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合作探究问题。

(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可以说每个人都做得好,因为爸爸孝顺奶奶,奶奶慈爱亲切,妈妈温柔贤惠,“我”聪明乖巧。)

(“我”家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我”听爸爸的,爸爸听奶奶的,奶奶听“我”的,妈妈听爸爸的,大家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互亲互爱。)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晚辈来说,是“尊老”;对长辈来说,是“爱幼”。

(2)在面对分歧时,爸爸为什么“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现在“我”与奶奶发生了“歧路之争”,大家都听爸爸的,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还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爸爸会“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文中说“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爸爸不在乎“我”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表明爸爸不爱儿子,只是拿奶奶和“我”比较来看,奶奶年事已高。可见,爸爸十分孝敬奶奶,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奶奶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4)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爸爸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我”走小路,那么,奶奶会怎样想?

(5)第七段描写奶奶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它写出了春的气息,是春天在召唤我们,生命在呼唤我们,表明了“我”走小路的原因。)

2、学生集体朗读第八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文章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它实际含蓄地写出了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父母的责任,他们特有的心理感受,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世界”,很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突出了我们父母那种深沉、庄严的感觉,生活的使命感,表现了一家的和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3、教师小结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就会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一位年轻的母亲端着一盆热水去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也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我也为您洗脚……”

四、品赏语言,学习写法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精彩优美的语言?为什么?(学生分小组学习、自由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特别提示)课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对称美。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有的浓,有的淡。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

师生共同品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你能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吗?

(学生交流、回答)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师阐释)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3、为了反映这样一个主题,用“散步”为题好不好?你还可以用其他的题目吗?

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评判,鼓励创意。如责任、深沉的爱、和美的一家等。

教师小结: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拟定标题。只要标题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本文用“散步”作标题很好,一是朴实,二是题目不太大,三是不过于直白地点明中心。

五、联系实际,提升亲情

1、生活中亲情的体现,不是轰轰烈烈、惊天憾地,而是点点滴滴,如春雨般悄悄滋润着我们的生命。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故事(某个细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谈。

2、假如有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想一想,你该怎么办?

吃完晚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剧,父亲想看新闻,母亲想看连续剧,而你想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的手中,而全家人都听你的。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播放背景歌曲《人间第一情》)

1、教师总结

世间有爱,家中有情。亲情是人间第一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成为避风的港湾;家,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成为幸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用心灵陪同莫怀戚先生一家三代做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散步,他们一家使我们懂得了,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媒体显示)一幅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牵手相依偎

横批:互亲互爱

2、课外作业(任选2~3题)(多媒体显示)

(1)比较阅读

A、本文与《羚羊木雕》有相似性,又有区别,试比较阅读。

B、读《三代》这篇短文,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2)美文推荐:《牵着母亲过马路》

步 莫怀戚

新绿:象征生命(景物)

起因:母亲年纪大,多走走

母亲:走大路

经过:分岐

统一

儿子:走小路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7

高塘镇中心学校

陆书民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品味文章的人情美

2、过程和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悟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重点:

1、朗读中品味浓浓的亲情。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沉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完成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

二、初读课文,感受亲情。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自主朗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表现亲情的句子、描写景物的句子,句式对称整齐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提示:可以勾画表现亲情的句子、描写景物的句子、句式对称整齐的句子进行品读。

朗读品味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质疑

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明确:

1、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2、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拓展

(一)展开想象,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依从母亲而委屈儿子,原则上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拓展

(二)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爸爸妈妈喜欢看新闻,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四、拓展延伸,畅谈亲情

每个家庭都有相同的幸福,因为有爱,有亲情,它们是无处不在的。它们不仅仅住在莫怀戚的家中,也同样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每位同学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说说你感受到的亲情故事。

要求:

以“亲情”为话题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亲情是什么?亲情是 —————————

参考: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

亲情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

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

亲情是一把舒适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

五、实际行动,回报亲情

小结:亲情不仅仅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衣,它也不仅仅是深夜里母亲为你煮的一杯热粥;亲情更应该是你用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它更应该是母亲疲惫时你体贴地揉肩捶背。亲情不单只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诉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无怨无悔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默默无闻的回报。

六、作业

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脚、洗衣、梳头、揉肩、捶背、陪父母散步等)并将这一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反应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同步练习: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③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1.在文中方框里加上标点。

1、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2.文中“委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反映了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4.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试用“________”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地点 人物

2.使……受委屈,在文中指不接受儿子走小路的提议

3.尊老爱幼,相互理解 4.“那里有……鱼塘。”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测试题

1.选出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嫩芽(nèn)调皮(tiào)B.霎时(sà)依偎(wèi)C.蹲下(dūn)背起(bèi)D.粼粼(lín lín)拆散(chāi)2.解释下列词语。

①各 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水 波粼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信 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①我 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②母 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 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4.仿照课文第四自然写一段话。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一)课内阅读

后来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 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 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1.在文中方框里加上标点。

2.文中“委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反映了这个家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试用“________”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心灯

一只 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可惜,老艄 公害上了眼疾,几乎致盲,但仍陪伴儿子下海捕蟹。

一 夜,艄公父子正在捕蟹,突然阴云乱滚,恶浪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漩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 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操起舵。终 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码头。

“您 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我 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人可 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装盏灯,踩到哪里不是光明?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桅灯()②扁舟()

③漩涡()④踉踉跄跄()()2.用“‖”给文章划分段落结构,并归纳段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老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人 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 案】

1.D 2.略 3.C 4.略

(一)1.,。2.使……受委屈,在文中指不接受儿子走小路的提议 3.尊老爱幼,相互理解 4.“那里有……鱼塘。”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8

2017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c)”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看视频,做作业,写日志,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顺利完成了网上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我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返岗实践中,我将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德育效果更显著。我校班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并且接通了互联网。通过学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资源检索与获取》等课程,我进一步熟悉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更多的获取资源的途径。

2、语文教学效率更高。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讨论活动,学习了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返岗实践中,我将培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效果很好。如在学习了《端午的鸭蛋》之后,习作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并表达浓浓的喜爱之情。由于大多学生生活在城市,只是见过或吃过成熟的果实和现成的食品,但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和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一无所知,于是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种特产的生长及制作过程。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网上阅读与课堂上作文内容有关联的优秀范文,或学习一些写作的要求、方法等。利用网络,孩子们的习作变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网站或网页,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总之,返岗实践中,我做到了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也促进了自己的工作,收获很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仍感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还很欠缺,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许多较大的城市,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通两平台”的建立,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现代化。只有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培计划”返岗研修总结

2017年5月,参加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经历了理论培训,走过了影子研修,我们又迈进了反思总结、返岗实践的门槛。在这一阶段,不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在提升中,我不断收获。现将自己几个月来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的改变。

在培训以前总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思想上没有太多的思虑,也在教学上没有更多更好的突破。整天只是忙于常规的备课、上课和其他事物。在培训学习中,我在教授、专家的引领下,对当下全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中学语文改变滞后的现状,怎样使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孩子也能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中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将自己在国培期间所学的理论整理清楚,制定相应的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大胆的尝试,将所学到的各种新的理念及教学方法,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首先将在研修阶段的学习、提高和收获,在教研组内进行了交流总结,让大家得到共同提高。在交流中,汇报了学习收获:上好课的要领是“抓住一个点,拎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勾出一个魂”;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措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路。特别是对于“交际”的课堂的思考和解读,很深刻: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太强势,教师要退下去,学生亮出来。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开一扇窗,而不是画上一个句号。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唤醒人。在交流中,老师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追寻着自己止于至善的理想。

三、经历培训,才知路漫漫

原本以为经过国培,自己满载而归,历经实践,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生成。要想一辈子做老师,只有一辈子学做老师,现在谈收获,为时尚早。播下一粒种子,也只有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进了仓才算真正的播种成功。

无论是聆听、观摩上课、互动评课,还是实践锻炼,每一次的学习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有效英语课堂的教学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等诸多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做到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及时反思,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更新的收获和感悟。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9

——作文中的景物描写 赛罕区民中初一组

教学目标:认识景物描写及景物描写传达的感情

学会绘景传情的几种方法

能尝试运用一种或多种绘景传情的方法来修改作文

教学重难点:能尝试运用一种或多种绘景传情的方法来修改作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月考中学生习作,交流分析作文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到了秋天,校园里不再是美丽的夏天了,而是一个凄冷的秋天。花园里的花都枯萎了,都不再美了。树上的叶子也不再绿得发亮了,而是变成了一片片从空中落下来的枯叶。小草也不再青得逼你的眼了,而是成为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枯城。一切都变得非常的凄冷,变得非常的安静。这一切都不再美了。

(写景不具体、不生动、语言干瘪,没有感染力)

二、景物描写的概念及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胜景、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等的描写。

(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把自己在当时当地的处境和心情用写景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三、绘景传情的方法

1、运用多种感官

示例:朱自清《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动静结合

示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3、虚实结合

示例:朱自清《绿》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4、运用修辞

示例:朱自清《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四、实践运用

修改课前展示的习作(师生共评)秋天的校园也充满诗情画意。树叶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庞飘过,甚至还有几片停在了同学的头发上,让人忍俊不禁。树叶好像故意要与树下扫地的同学嬉戏,刚刚将地扫完,不一会儿又落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我爱校园秋色!

秋天的校园让人伤感,树叶儿全变黄了,不断的飘落下来。校园道上满是枯叶残片,走在上面伴着吱吱的压碎声,让人心生凉意。一阵风吹过,地上的残叶随风飞舞,让人心眼迷离。一会儿,校园里又飘起了绵绵细雨,我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作文

运用景物描写,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

这次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我呆坐在窗前...————————————————————

————————————————————

作 文 说 课

一、说教材分析

初一课本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写景散文,在本单元的授课中,我着重让学生掌握了写景的许多方法:有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遵循一定的顺序等。反复的强调巩固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学以致用,本单元片段作文训练中就要求学生能描写一段初秋的景色,但在作文中,很多学生的景物刻画不够具体生动,写景泛泛而谈,更不能做到融情于景,所以这次作文课就尝试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说明,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两个:认识景物描写及景物描写传达的感情;学会绘景传情的几种方法。能力目标是能运用绘景传情的几种方法修改习作。

根据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会应用绘景传情的几种方法来修改习作。

三、说教法学法

这节作文课我通过展示学生习作,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发现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训练内容。我根据课本中学过的几种写景的方法,边举例边总结,让学生有章可循。课堂中既注重方法的指导,也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讲练结合,适时提供学习支架,力争使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当堂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以月考学生习作导入。示例范文具有代表性,反映出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写景不具体、不生动,不能做到绘景传情。

2、明确概念:认识景物描写及写景的目的。引用《茅盾论创作》中的话使学生加深印象。(一段风景描写,不论写得如何动人,如果只是作家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欣赏,而不是通过人物的眼睛,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写出人物对于风景的感受,那就变成没有意义的点缀。)

3、具体操作:怎样做到绘景传情?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活学活用,边回顾边总结出四种常见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修辞。

4、实践运用:用所学到的方法修改习作。

5、作品展示: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评。

(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 篇10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 让学生在游记散文写作中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3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以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确立中心、精心剪裁、细心勾勒。教学方法: 1 引导法 2 师生互动学习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导语: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那么在你到过的一些地方,无论是名胜古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总有一些风景让你有不同的感受,喜欢不喜欢等,那么你有用文字记录你所见所闻所感的习惯吗?

在古时候很多人喜欢游历,并且把他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的都记录下来。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名僧东晋时的法显,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他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也叫《佛国记》。还有一本书《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该书记述唐玄奘亲自到过的一百三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和地区的都城、疆域、地理、历史、语言、文化、生产生活、物产风俗、宗教信仰。本书是继晋代法显之后又一取经游记巨著。还有收录在我们中学课本里的很多文章也是古代文人游历名川大山时写下的文字。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姚鼐的《登泰山记》等。这些文章状物写景,因事说理。对客观事物、自然景物的作了真实描述与形象刻画,这就是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不论是对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特写,还是对旅途见闻的叙述,都在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以及抒发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再看看现代,台湾女作家三毛,年轻时在欧洲游学,将所见所闻写成一篇篇的游记散文寄回台北的一家报社,发表之后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报社为她开辟专栏,使她一举成名。她将那些散文结集出版,名为《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后来她又独自去中南美洲旅行,走一路,写一路,“她把对异国他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的描写穿插在作品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异国情调”这就是她后期的代表作,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学者、作家余秋雨,早年利用外出开学术会、讲学等机会游历,凭借着渊博的文史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将眼中的自然山水化为心中的“人文山水”,叙写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成就了影响较大的旅游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朱自清的系列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巴金的《海上日出》,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日出》,徐迟的《黄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现在又很多驴友也用散文的形式来写出自己在途中的所见所闻,那么我们怎样用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感受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怎样写游记散文。

二 提问: 什么是游记?游是什么?记又是什么?

所谓游记,顾名思义,即是由“游”而“记”、以“记”记“游”之作。构成游记文体的核心要素应该包含所至、所见、所感三个方面。所至,即作者的游程;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所感,即作者的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由下而上、依次递升的金字塔结构。所以游程是骨骼,游观是血肉,游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板书:游程(骨骼)、游观(血肉)、游感(灵魂)现在哪个同学归纳一下什么是游记呢?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桃花源记》中的记是什么? 记事一种文体。

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或铭记)的分别。

二 游记散文的发展

古代文学最重要的题材就是诗、文两种。古人的文章都可以用“诗,词,歌,赋,经,传,史,记”来区分。

古代游记发端于魏晋,从那以后,游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就一直盛行于各朝各代,历久不衰,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体系的游记文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作家作品,其中首推郦道元(南北朝北魏),可以说,他的《水经注》开创了游记文学的先河。之后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山水游记文学作了最为完美的诠释,从而成为我国山水游记体的奠基作品。到了宋代,游记散文层出不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如今已入选中学课本,被广大师生广为传诵。

三 如何写好游记散文

1.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感受来。

游记散文不能写成流水帐,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写出游时的“味”来。比如同样是泰山,不同的人去登感受是不一样的。清朝桐城派散文家的姚鼐的《登泰山记》,写的是雪天登山之感,全文行文时带上了许多关于“雪”的描写,无论是上山道路,还是到山上以后的所见,都与“雪”有关,他个人的体验也与“雪”有关。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则是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全文紧扣“雨”字,描写雨中别具情趣的“水淋淋”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两人的文章各有千秋。同一座泰山,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人笔下,所具有的情韵是不一样。如果我们也到泰山去,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想必我们的笔下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就算是两个人在同一个季节,同一天去同一个地方,两人所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我们的游记散文就是要把这不一样的体验写出来。

2.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心灵受触动最大的点去写。

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1928年在俄国旅行,拜谒世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墓,看到的竟然只是野地里一个长方形的小土堆,而且听说这是按托翁生前遗愿安葬的。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联想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等人的有着奢华装饰的墓地,就写下了散文名篇《世界最美的坟墓》。他认为保护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除了围在四周的稀疏的不关闭的木栅栏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名篇,之所以震撼人的心灵,主要是因为作者是用“心”在写,真正写出了自己真切感受。我们在游记散文的写作中,一定要试着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3.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巧妙表达自己的思想。

散文讲究借物寓意、托物言志,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丰富而深邃的境界。游记散文也应如此。有些游记散文主要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豪情,有些文章则通过一定的事物或游历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某种人生哲理。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主要描绘了轮船穿过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作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则通过游山的经历来表达“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朴素的生活哲理;苏轼《石钟山记》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不能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重要性。这些文章中作者都能在游山玩水之际,通过一定的物或事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寄寓一定的思想,这正是我们在游记散文应该做到的一点。

4.游记类散文要有一个合理的序。

任何文章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序,游记文章的序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可以是地点的转移,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如《雨中登泰山》就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序,从岱宗坊出发,一路写到南天门,各种景物依次展示,有自然景物,有人文景观,井然有序,这样写就使全文条理清晰。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虽然也以航船行进为序,但更有一句“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统摄全文,全文始终洋溢着作者在母亲河上航行的兴奋、激动的情致。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写的同样是船过长江三峡的情景,但作者却紧紧扣住“第一个”去漫想,思路由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展开,想到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中的无数“第一个”,从而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行文非常自然,条理非常清晰。

5.游记类散文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写景状物。

在游记散文中,有时为了逼真地表现事物,也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去写景。如朱自清的《绿》中,把“平铺着的、厚积着的绿”比作“少妇拖着的裙幅”,比作“鸡蛋清”,比作“温润的碧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丰富“绿”这一形象,这些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散文的诗意。散文中的这个“联想”还可指调动大脑中已有的信息,跟眼前的事物形成对照,通过比较来加深对当前事物的认识。

四 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分析《桃花源》并导入

提问:《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以虚构的游记形式表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中,课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渔人发现桃源,小住桃源,再到离开桃源,最后再寻桃源,一线贯穿。

2游记散文常用的写作顺序。

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顺序是“移步换景”,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不断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A 运用 “移步换景”,铺设架构

“移步换景”,顾名思义即随着游览步伐的移动,眼前的景色也跟着变化,而不局限于一处。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动作:“移步”、“换景”。抓住“移步”,就是要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抓住“换景”,就要写出每到一地所看到的景色。整个游览过程就是在不停地移步和换景,因此,移步要写清楚,换景要写明白。B细摹重点景物,突出特色(1).换景要有取舍。通常,风景区的景点、景物是很多的,一路走来,所要描写的景物必定也很多,但作者在“换景”时要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抓住重点景物施以浓墨,突出景区特色,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那如何描写好自然景物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景。

1.要注意景物变化的全过程。自然界的景物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水的快慢急缓,月的升没,云的卷舒,雨的大小等,把这一变化过程写出来,那肯定是生动的。

2.从“五官”感受方面来写景。笔者认为,景物是可看、可听、可嗅、可闻、可感的,作文时,如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写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写出景物的色彩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如:写云海、日出之景时,就主要从云的姿态和太阳的色彩着手来写的,很形象绚丽。

C 穿插“人文知识”,增添趣味

游记散文写的内容往往是山水名胜。山无外乎高险,水无外乎清绿,翻阅古往今来的游记散文,大致如此,如柳宗元《小石潭记》重在写潭水清澈,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不但写了江水的清澈、湍急,还写了山的高险。因此,平时作文时,写到游记往往只会在山水上着墨,但几行字下来便觉得艰涩而无内容好写。游记散文如果仅是描写自然山水,便没有了趣味与深度,也难铺展开来,在描写景物时,合理、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景物相关的历史、传说、趣闻或地方故事,则会给山水点染一些灵气,增添一些人文性、趣味性。在写景之后叙写了许多生动的传说故事,故事与景物的结合,相得益彰,在欣赏景物的同时,又能得到文化的熏陶,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享受。

五 “移步换景”方法指导

“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方法。也就是以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在游记散文中,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中心明确、精心剪裁、细心勾勒这三个方面,简作“三心”。

1、中心明确。

行文之初,应明确文章的中心。或抒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或赞叹大自然的奇伟瑰丽,或由山间流水感叹光阴易逝,或由潮起潮落透悟人生起伏。有了中心,写景就有了主心骨。以至在写作过程中每移一步,每换一景都不会迷失写作的方向。中心确定以后,就要对观察到的景物进行精心剪裁,进而对能表现或衬托中心的进行细心勾勒,与中心无关的,则可略去不写。

2、精心剪裁。

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但游记又不是所有景物面面俱到的实录,必须有所取舍。写人文之景要突出景物蕴涵的史、理、情,写自然之景要突出景物的美、异、趣。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中心主题。所以在描写景物时,尽管这些画面绚丽多彩,但并不能都一一著于作者笔端。这就要根据文章的中心对眼前的景物进行精心剪裁。使文章在围绕一个中心的情况下,移步换景,展示不同的画面。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避免了那种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

3、细心勾勒。

经过精心剪裁之后,进而要把移步中所选取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进行细心勾勒,给读者展现一幅或几幅绚丽生动的画面。进行精心勾勒不仅要要仔细观察,还要有生动的描写。这就要求我们不但抓住景物的外形,颜色的特点,而且注意用变换角度,时间的方法,通过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景物的描写才会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六 游记散文写作应该注意的事项 1 游记与日记

游记类散文,是诗赋的余脉,因而她在骨子里,应该是诗,应该是赋。诗的精灵是“言情”“言志”,赋的风韵在铺张与灵动。

要想使游记类散文达到或贴近这种境界,明了几点基础的常识与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要正名——“游记”不等同于“记游”。

日记是散漫的,文章则需要提炼。“记游”是闲庭信步,而“游记”则是百米赛跑,应将旅途中的精华集中,萃取,变成高度集中,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若干画面。否则,无异于以记游为目的的流水帐。要明目——“游记”宜细不宜粗。

尽管大开大阖是游记类散文中的大手笔,但处理不当,反弄巧成拙,因此,写游记,当从细微处着眼,落笔,如若驾驭能力许可,不妨再往大处放,因此,欲写游记之人,当有以双洞察秋毫的眼睛,否则,“情景一失永难摹”的遗憾与欠缺,将再落笔后的文字里表现得一览无余。要醒脑——“游记”离不开“情”与“理”。

“寓情山水”,早已是古人玩味山水的初衷,因而“寓情山水”也就成了游记类散文的灵魂所在。将自己欲抒写的情感融在其中,或含蓄,或直白,只在自己的性情而已;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游记”彰现出来,或一语中的,或娓娓道来,全赖自己体味的程度与驾驭语言的娴熟。没有“情”与“理”的游记,永远只能是一堆文字化了的山水,可能很美,但不可能有神,宛如死目美女,虽拈花而立,终与木偶无异。要靓装——“游记”最能看一个人的语言功底。

在众多的散文类别中,词汇量大当以游记为先。没有相当的语言功底,描摹美景,提笔乏语;比肩感悟,徒叹奈何;转述传说,索然乏味;交待游踪,拖泥带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游记类散文写得如何,不取决于你游览名胜的多少,不依赖于你掌握材料的多寡,要看你读书的多少——即“墨水”的深浅。准确,简洁,生动,是文字表述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为文的基本功,如果没有相当数量词汇的库存,准确何来?简洁何来?生动何来?

七 技法演练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一般是记述旅途见闻的。它取材广泛无所不包。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瑰,可以记录风土习俗的异诡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国家的重大事件,还有名胜古迹、森林果园、广场公园等等。

你喜欢哪一处景致?你去过哪些名山大川?你不喜欢自己的家乡吗?那就拿起你的笔,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家乡吧。参考题目:

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游览庾亮楼,观音阁,西山,然后任选一题自拟写一篇600字的游记散文。

B 饱满的雨水

作者:寒溪幽兰节选《身边的风景》

“不上天台山,不算到红安”,天台山位于红安县城北三十三公里处,属大别山山脉的一支,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将其峰顶削山如台,势与天接,因此这山被称作天台山。天台山主峰高817米,由伯台,仲台,叔台,小台组成,这伯、仲、叔、小宛若长幼有序的四兄弟,排列在一起聆听上天的教诲。

当我们到达天台山脚时,雨下得密集起来,穿着雨衣撑着伞,沿着台脚我们拾级而上,潮湿的脚步踏在上面,坚实而悠长,如同一个个明丽的韵脚,起伏在某一首长诗的节奏里。放眼望去,雨水中满山的翠绿似乎浓得化不开,隔着雨帘欣赏着天台山的傲世雄姿,或许这是最美的角度。

上山的路越来越陡峭,不一会就到达石壁上凿有“文脉”两字的地方。相传孔子曾到过这里,我们无法考证,但天台山因其独特的风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探访。明代理学家户部尚书耿定向,晚年辞官后在这里隐居七年,与弟耿定理,耿定力在此筑“天台书院”讲学授徒,并著有《耿定向先生全集》和《天台文集》等流传于世。明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与耿定向是好友,他一生中到过黄安三次,耿氏兄弟筑天窝书院以供李贽授徒讲学,读书著述。李贽在黄安四年,留下了许多赞美天台山绮丽风光的不朽诗篇,其中《宿天台顶》最为著名。李贽的一些好友也纷纷来此,他们朝夕相处,讲习不倦,如此众多而杰出的文化名人云集黄安,创办书院,讲学论道,黄安的读书求学之风盛极一时,天台山也因此蜚声国内。

经过了一个题有天台山的石门后,一块突兀的巨石被风化成台面,台前有一香炉,这石叫告天石。再往前走不多远,一面绝壁上刻有“复兴民族、挽救国家” 八个大字,这是爱国将领董其武特命人凿刻,以此警醒中华儿女肩上的重任。天台山因其险峻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历代兵家所关注,平时为屯兵秣马之所,战时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吴楚在此争雄,以图霸业;三国司马炎在此雄心大展,图效报国;唐朝薛刚在此屯兵秣马,兴唐灭周;宋末忽必烈在此鏖战挥兵,直取江南;明朝朱元璋斩关夺隘,奠王朝基业;大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支红军部队在此诞生走出大山,同时还走出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两百多位将军„„

随着山的攀高,雾气也越来越浓,这朦胧隐现的天台山断然勾勒出大自然的神秘,又仿佛铺开的宣纸,咫尺间点染若神若幻的世界,让你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越过离垢门、息缘门,至达天门,雨渐渐小了,耿定向题名的这三重门在如丝如雾的雨中显得古朴苍凉,给予我们太多的联想。登上天台山顶,古老的寺院肃穆寂静,香火缭绕,木鱼声声,我们入寺礼佛,虔诚跪地,顶礼膜拜。早在1400多年前,天台山就有佛教踪迹,相传,隋朝创立佛教天台宗的智顗大师来这里讲经论法,誉满中原。出了禅寺,我们围着古寺环走一圈,依山而建的寺庙经过多年的风雨,如一年迈的智者,将他的一切写进沉默和孤独,还有对世事的禅悟,不是吗,那侧面的庙墙上写着偈语“身是我所有,不是我。衣是我所有,不是我。我是谁,谁是我”。我无法诠释其中的玄机,只知道当年老子在此参透天机,得道而去。

站在山顶,雨雾缭绕,看不清山下的景物,更看不见山的全貌,请别责怪这阴雨的天气,山里的水是山地的血脉,而雨水又是这血脉的源泉,这雨水是大自然赐予大山的甘露,滋润着如诗如仙的山脉丛林花草,洗涤着攀登者灵魂中过多的凡尘俗欲。下山时我们仔细观赏着上山时忽略的风景:盘旋迂回陡峭的小路边,或密或疏地附载一些或浓或淡的绒草,像一层层浮动的皱纹,峭壁的岩缝中也镶嵌着许多墨绿色的植物,葳蕤中尽显生命的绚丽和生机,饱满的雨水在这些植物上,有的像一些调皮的孩子滚动后滴落,有的倦卧在绿叶上,晶莹剔透惹人喜爱。

上一篇:时事评论背景下一篇:高中不懈努力的记叙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