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工作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毕业生工作(共11篇)

毕业生工作 篇1

今年,林学院积极筹划,在继承往年优秀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重抓实效,顺利完成毕业生工作并取得可喜成绩。

未雨绸缪,提早准备

召开毕业生集体会议,传达当今就业形势,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把握当前形式,倡导毕业生基层建功立业,鼓励学生积极就业。

思想教育春风化雨

对毕业生进行感恩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倡导学生文明离校;实行辅导员包班级,入住学生公寓政策,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排除学生不良思想;不定期抽查宿舍安全状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各项措施保证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

人文关怀,细致入微

学院专门组织毕业生师生篮球赛、足球赛,加强师生交流;通过班级联谊、学院活动,增进学生交流,保持其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

6月1日起,团委老师每天坚持学生公寓值班制度,稳定毕业生思想情绪,确保毕业生和谐有序离校。

增设爱心流动站点,帮助毕业生搬运行李,保证毕业生顺利离校。

举办新老生交流会议,向学弟学妹讲述生活、学习经验,给母校留下美好印象。

创新毕业典礼形式,营造温馨离校环境,使广大毕业生感受到母校对其的人文关怀。

实效工作全面稳定

实行“请进来 走出去”就业政策,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分多次举办专场招聘会,前后共吸引60余家企事业单位前来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近千余个。同时,对于未及时就业同学,学院带领其到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促进签约。

前期,学院专门邀请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校友、光合园林集团董事长王明荣为广大毕业生作报告,为同学们日后就业指明道路和发展方向。同时积极联系专业老师、专家教授等对其进行考研指导,提高学校学院考研率。

重点工作,精益求精

针对毕业生繁琐的离校手续办理,团委老师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分块进行档案整理分类,有力保障毕业生有序离校。

后序收尾保障得力

毕业生安全离校后,学院及时总结前期工作,撰写毕业生工作总结;同时,认真整理学生档案,努力做好学生后续收尾工作。

毕业生工作 篇2

一、落实“一把手”工程, 构建全员参与就业的长效机制, 保持就业工作高效运转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 视就业工作为办学生命线, 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成立以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各院 (系) 成立相应的就业工作小组, 按规定配备就业专干和就业辅导员, 为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校每年都要召开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会议, 院党委书记、院长同时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要求全校上下和各职能部门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大局观念, 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积极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学校还实施“就业运行与绩效挂钩”新机制, 也就是“三级联动责任制”和“三方面挂钩奖惩制”。“三级联动责任制”即学校领导分包学院、院 (系) 领导分包毕业班级、教师分包毕业生, 做到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指标, 有效地推动就业工作高效运转;“三方面挂钩奖惩制”即就业考评与目标管理挂钩、与院 (系) 工作经费挂钩、与院 (系) 招生计划挂钩, 使学校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与就业密切联系, 从而保证就业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 全校共有6个学院受到奖励并增加招生计划, 同时也有3个学院的4个专业缩减了招生计划。

二、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学校紧紧围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这一主题, 探索并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 开展“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和“三个层面”的就业教育。

“三个阶段”的就业训练分别是:第一阶段, 低年级学生有目标——开展职业规划训练。在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开展全员职业意识训练和职业规划设计训练。第二阶段, 三年级学生有技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学生自己规划的职业目标, 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开发的40个岗位培训班或者社会上组织的职业资格培训班,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 实现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技能的良性对接, 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一做法被《中国教育报》评价为“给大学毕业生一把就业的‘金钥匙’”。第三阶段, 四年级学生有求职经验——开展就业技巧训练。在求职策略、面试技巧、简历撰写、单位及岗位识别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 使学生获得求职的间接经验, 提高学生的应聘成功率。“三阶段职业训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职业目标、职业技能和求职经验, 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职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大三学生岳川涵在“赢在大学”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中, 因职业规划好、职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十佳职业规划之星”, 并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三个层面”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理念教育。面对新形势,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 同时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学校2009届毕业生中有522人考取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 255人报名参军, 121人考取“村官”, 16人参加国家“三支一扶”计划, 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就业。二是创业教育。学校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大学生创业的队伍中去, 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勇敢地自主创业。通过举办创业报告会、创业大赛、创业培训班等, 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 树立敢于创业的信心和雄心。学校在南阳市光电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组建的创业团队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三是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学校加强对学生开展责任心、事业心、自信心、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教育, 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建设, 实施“持证上岗”, 确保就业工作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建设, 学校不仅设立了就业与指导服务中心 (正处级) , 将其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 还建立了3支就业服务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就业管理队伍和学生就业信息员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方面, 学校成立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 配备2名专任教师、6名兼职教师, 主要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就业管理队伍方面, 各学院均成立就业服务办公室, 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 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为办公室成员。学生就业信息员队伍方面, 一大批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就业信息员, 负责及时将招聘信息通知到每一个毕业生。数量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和服务队伍为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为加强就业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还通过三种途径来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一是“请进来”培训。学校积极争取国家就业技术权威机构——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的技术支持, 在校内开办“《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 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派出国内著名就业专家为培训班授课、训练, 经过学习、考试, 学校36名参训教师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了就业队伍“持证上岗”。二是“走出去”学习。根据需要, 学校及时选派教师参加国家和省里组织的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 把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教学中。三是到企业体验。学校每年都分批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校企对接研讨会, 或到企业人力资源部考察,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措施, 学校就业教育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形成了以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引领, 以职业指导师为骨干的就业指导教学、研究团队。两年来, 就业科研团队完成省社会规划项目1项, 发表与就业相关的论文12篇, 编写教材10部, 撰写专著1部, 这些科研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就业服务之中, 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完善就业市场建设, 畅通人才输出主渠道

1. 全力开拓就业市场, 努力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大平台

学校制订了市场开拓计划, 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实习、就业基地, 分管校领导亲自带队考察用人单位, 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 洽谈供求合作, 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 学校已建立大型跨专业就业基地10个、专业实习就业基地60个, 还与600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用人合作关系。每年可以通过学校就业平台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4.6万个, 是毕业生人数的10多倍。

2. 抓好各类考前辅导工作

学校组织考研辅导班、专升本考试辅导班、特岗教师招考辅导班、“村官”招考辅导班、公务员招考辅导班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强化辅导,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强化重点。每年通过考试实现就业 (升学) 的毕业生都占全校毕业生总数的1/3以上。

3. 注重就业困难毕业生和女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学校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帮扶, 学校工会动员女教职工对困难女大学生实施心理、经济、就业等多方面的“一对一”帮扶, 解决了400多名困难毕业生的学业和就业问题。

五、根据社会需求,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注重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 积极开展就业调查, 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具有前瞻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和专业, 优化文、理、工、经济、管理、艺术、农业和教育等学科的结构, 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和活力。学校还以就业为导向每年更新2~3个专业, 努力为经济社会服务, 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增加实践课、技能课学时比例, 调整实习时间, 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方便。

加大学校的配套改革力度,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实验实习实训设施建设, 提升学生的能力。学校实施了“卧龙学者计划”, 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高质量的教育促高质量的就业。

六、坚持服务宗旨, 加强就业硬件建设, 满足现代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要

应届毕业生找工作 篇3

对于这个问题,大学生们在小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在我们小时候,父母和师长们就时常给我们灌输好工作的标准,在他们来说只要我们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后,就可以找到好工作了,可以到国企吃大锅饭,可以去银行邮局拿高福利,可以去外企当小白领,可以当国家公务员……给我们的憧憬就是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就拥有了一切,就可以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了。

所以,当我们经过了高中的奋斗挣扎升入了大学之后,我们就误以为前程就无忧了,就有保障了,所以我们就游戏大学了,到临毕业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根本找不到父母师长们所谓的好工作,甚至连一般工作也是个问题,这时候我们疑惑了?为什么在高知高学的今天,大学生也会待岗,也会毕业就失业,找份工作难了,找份好工作似乎就更难了?

那么,应届毕业生该如何找工作呢?

应届毕业生的优势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先分析下大学生的优势在哪。

一是“价廉物美”。除了部分紧缺专业大学毕业生心理价位依然较高之外,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心理价位已骤降。故而对用人单位而言,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学上所谓的至少是“准人才”的人才而言,“价廉”是毫无疑问的了。至于“物美”则需要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才,如同识货之古董商或相马之伯乐,其道理如同一辙。

二是可塑性强。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好比是碗“光面”。而其所谓“专业”只不过是“这碗面放在牛肉汤或鸡汤里浸泡一下”,“浇头”则是用人单位的实际特征。无论牛肉汤和鸡汤是何等的鲜美,只要“浇头”一加,这碗面就得以“浇头”冠名,或“大排面”或“素鸡面”,断不会以汤名来命名的。这就是说,只有经过在用人单位里较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成为专门人才。大学生还在等待用人单位的“浇头”,故而其可塑性之强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知识层面较新较广。如今的大学生持有多项证书和掌握多项技能的已不罕见,甚至有的大学毕业生已拿出《高级程序员资格证书》、《高级口译证书》乃至注册会计师证书,他们的知识面又新又广。

找工作需注意的地方

一是不要斤斤计较。毕业生初出道时,千万不要斤斤计较工资的多少。重要是选自己有兴趣,而工作的本身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知识投资是出路的重点,是三十岁之前要集中的项目。孔子说自己:“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

其次是要关心员工的工作。任何有前途的机构,都重视关心员工。如果企业不关心员工,那么员工就只能是企业赚钱的机器了。

再者就是要诚实。人无信不立,说谎或欺骗可以有短暂的小甜头,但长远来说是不明智的。有以瞒骗过日子的人,也有以之爬上去甚至发达的,但终究走不远。

有关好工作的标准

好工作的传统标准

工资高福利好。在资源有限的时代里经济报酬是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直接杠杆,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温饱向小康迈进的社会里大家都对钱也只以钱为唯一的成功衡量标准。

国家垄断企业,大国企,像通信、铁路、银行、汽车等一些以国家权利意志为垄断的企业可以产生更好的福利,所以,抱着向小康迈进心理的人们对国企是趋之若鹜,工作也不管干什么,怎么干,只要是“铁饭碗”就拼命的进,每年公务员报考的火热局面就可以说明这个情况。

职位高权利大。职位高点意味着位高则权重,权重则利多,也就是说,一个高一点的岗位最终还是体现在经济回报上,有更多的工资和福利,分红等,这和上个工作的分析是一样的;当然权利大一些,还可以进行一些明里暗里的交易,以获得更大更多的经济回报,从而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好工作新标准

好工作新标准的依据是注重内在,攀登外在,实现内在外在的有机互动。

第一是所学即所做,知识与工作的持续性。一个好工作一定是把自己的“所学”充分利用的。我们大学的教育投资很大程度上压在了专业的学习上,无论你所学的专业你怎么选的,在中国目前的这种大学教育体制下是一定会如影相随的伴你四年的学习时光的,但这种专业的不恰当选择性注定了会造成诸多的不喜欢不适合不匹配,所以,我们这里的所学指的是你喜欢的想要在此长远发展的专业知识,可能你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自己私下所学的。

第二是所做即所乐,工作与兴趣的趋同性。一个好工作一定是结合自身最大兴趣在里面的。上面的“所学”已经在知识层面把兴趣融合在里面的。兴趣才是最大的老师,兴趣才可以产生不竭的动力和激情,所以,找到一个和自己的兴趣趋同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目前很多大学生的悲哀在于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做,却长久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且还没有马上转换的意向,毕竟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走了好远好远,要马上换路还有些舍不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是因为迫于生存的压力,准备的匆忙和忽略内心的价值所导致的。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好解决的,那就是在大学时沿着兴趣去学习,去塑造,然后找工作时沿着“所学”去选择工作就可以了。

第三是所做即所能,能力对工作的胜任性。一个好工作一定是在你能力和潜力范围内可以胜任的。大学生目前的一个现象是能做的工作不想做,想做的工作不能做。这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一个不了解的问题,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专长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潜力在哪里,必然导致这种问题。

分析自我得当的情况下,如果所做的工作你不能胜任,原因要么是你不勤奋,要么是你选择失误。但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而导致选择了不恰当的工作。

第四是所做即所愿,工作与理想的一致性。一个好工作一定是和职业理想一致的,有直接关系的。好工作是可以为实现职业理想做出奠基的,是职业理想要求下的一个晋阶手段。我们所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内心的价值追求——理想的达成。所以,不要为了做工作而做工作,而要为了实现理想去做工作去选择工作。

毕业生工作 篇4

尊敬的领导、同志、同学:

大家好!

国家正在全力进行西部大开发,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西部,走上为国家贡献的道路,我们应该继续不断的努力,将我们的西部建设的更加美好,富裕!

西部计划是一项播撒希望的事业。千千万万志愿者用心血、汗水和辛劳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祖国广袤的西部生根发芽,绽放成灿烂的花海。莫锋等6位同志的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充满了对西部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奉献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他们的事迹表明,奉献着是美好的,奋斗着是精彩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青年的一贯要求,也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6位同志的成长经历再次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青年学生只有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风雨、受锻炼,才能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

西部需要知识,西部需要有志青年,西部为青年学生锻炼成长、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青年学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洪流,积极投身西部热土,锐意创造,无私奉献,建功成才。

最近几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迅速成为激荡在大学校园的主旋律。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听从时代的召唤,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党指引的正确方向,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在奉献与创造中书写壮丽的青春。

最后,我希望能够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来到西部,奉献自己的青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我们的西部更加的美好繁荣。各位朋友们,我们在西部欢迎你的到来!

毕业生工作计划 篇5

外语学院2007届将有毕业生221人,分别为物理学专业127人,教育技术学专业94人,毕业生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把毕业生工作做好,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结合我系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我系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学校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精神,积极推进改革,加强管理,健全服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为工作起点,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工作重点,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为工作动力,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院系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我系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一)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1.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通过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创业政策,训练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毕业教育,帮助学生受到一次终生难忘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工作计划《毕业生工作计划》。

2.以多种形式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学校的就业讲座之余,结合我系专业特色,我系将开展一系列就业讲座,从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策略及面试技巧等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在有条件的基础下,多组织毕业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了解就业需求。

(二)完善毕业生服务配套工作

1.建立就业领导小组,由书记孙爱民任组长,学生工作副主任崔乃忠任副组长,辅导员和各班班主任为小组成员。

2.对毕业生资源信息材料进行采集、修改和校对,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汇总。

3.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在我系网站 上开设“就业指导专栏”,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做到信息互通。

4.了解每个毕业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尽量帮助毕业生满足他们的就业愿望。

5.积极参加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及各地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向用人单位宣传我系毕业生。

6.调动全体教职员工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7.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就业手续,做好毕业生报到证及《就业协议书》签章的初审工作。

8.关心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对那些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家庭困难学生、因各种原因未获得学位证的学生和部分女生,以及登记待就业毕业生,要给予格外的关心帮助。

四、总结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初探 篇6

一、健全服务体系, 实行领导负责制

学校明确地把毕业生就业工作视为学校“一把手工程”, 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学校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要点, 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 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 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 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广泛开展就业指导, 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建立就业基地, 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改善就业工作的办公条件, 学校专门在恪勤楼开辟了新的办公场所, 极大地改善了就业工作的环境和办公条件。同时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上下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各系的工作绩效、学科建设、专业招生计划挂钩, 充分调动了教职工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全校基本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就业指导, 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走向基层。我们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主要通过四条途径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一是开设了全校性的就业指导课, 对新生和毕业生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加强就业指导, 使新生从一年级开始明确职业意识, 结合本专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奋斗目标。使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掌握求职技巧,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二是通过我校坚持开展的“周末教育”的方式, 由辅导员不间断地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做好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三是举办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 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掌握择业技巧, 结合个人专长, 实事求是地确定职业志向;指导毕业生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四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就业观念与技巧的自我教育。通过以上措施, 使我校毕业生较好地转变了就业观念, 逐渐树立起开放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 增强了服务基层的意识, 能够实事求是地选择职业, 有效地帮助毕业生实现多元化就业, 顺利地推动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三支一扶”的活动中, 学校就业办公室号召毕业生服从国家的需要, 抓住机遇, 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 勉励毕业生要做好正确的择业定位, 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拓宽就业渠道,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学校就业办公室采取多种方式, 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渠道的丰富多样化, 是抓好就业工作的保障。

(一) 坚持“走出去”战略, 设立“就业推荐窗口”。我校地处重庆西部,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 我们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 选择“走出去”的战略模式, 在广东、成都、重庆、江苏昆山、浙江宁波等地设立我校就业办公室对外的就业推荐窗口, 借窗口的力量, 宣传学校, 介绍毕业生, 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固的、长期的合作关系, 逐步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 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就业推荐窗口”实现了就业工作中的跨区域、跨省市的联合, 此举在用人单位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受到社会好评, 我校实实在在为毕业生谋出路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不少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部分用人单位应邀前来我院挑选了毕业生。

(二) 秉持“迎进来”的做法, 借助社会力量。结合我校实际, 实施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工程”, 把社会力量——合法中介迎进学校, 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贯通, 在就业工作中形成了合力。目前, 我校已与联英人才市场、深圳龙岗人才交流中心、重庆智帮教育咨询服务公司等社会合法中介签订了合作协议。我校正在尝试建立“学校指导——中介推荐——成功就业”一条龙服务体系, 通过社会中介拓宽就业渠道, 改变毕业生就业工作“守株待兔”的方式。我们也通过社会中介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进行双选, 这样可增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了解, 减少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和毕业生求职的盲目性, 提高求职的成功率。这种方式既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 又节省毕业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三) 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为了及时、准确、方便地将就业信息传送到毕业生的手中, 结合我校毕业生多校区分布的特点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我校就业办公室与中国联通通信公司永川市分公司合作, 尝试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短信平台使用方便, 操作简单, 短信直接与学生面对, 省去了中间环节, 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接收到学校发送的信息, 从而保证他们及时参加学校的各类招聘活动, 不会因信息延误等原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大学毕业生手机的高拥有率和短信的群发功能可以让工作人员把通知一次性发送给所有学生, 而不需要去逐个发送。这种交流方式的便捷高效, 为学校和学生之间架构了一座便捷实用的现代化沟通桥梁。短信平台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 开展校企合作的就业新模式。“实习+就业”、“培训+就业”的就业新模式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一平台, 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 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技术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使高校的“产品”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毕业时能够顺利按时就业;同时企业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工作能力等情况, 在实践中观察挑选出更适合企业的员工;学生也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先后与广东新路程人才咨询公司、重庆海王星网络有限公司开展了“实习+就业”、“培训+就业”的就业模式, 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针对性和就业能力, 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五) 充分调动校友资源。我校及前身重庆师专、渝西学院的广大校友, 他们热爱母校, 眷恋母校, 许多校友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已取得优异的成绩, 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存着报答母校的良好心愿, 回母校开设讲座和召开座谈会, 指导同学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指导毕业生成功走向工作岗位。如:长寿教委办公室主任、北碚区教委人事科、永川教委副主任等曾携带用人单位到我校招聘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 篇7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9-00园9-02

一引言

当前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毕业生数量的激增。1985年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数为31.6万人,2001年突破100万人,达到103.6万人,随后毕业生人数激增,2014年突破700万人,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新高749万人。二是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事做,还有一些毕业生不愿意下基层、去中小企业、边远地区或农村过渡性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在学校,特别是当前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需向社会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大学生就业质量成为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毫无疑问,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好的就业工作模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一些新规律、就业工作内在与外在压力发生了新变化,这要求创新性研究和探索就业工作新模式[1]。就业工作模式有利于高校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与相互促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研究,将提升就业工作的实效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概念界定

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至今未形成一个清晰认同的定义,而个性化的理解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本质和构成元素的界定变成实质性挑战,也导致用词混乱。尽管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专业等因素会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但本质上,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是毕业生就业工作逻辑和方式的简明表述,可视为大学生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的一个中介调节器(参见图1),其最终的调节效应通过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来反映,同时,为大学生培养指明一个方向。

图1定义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大学生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三者间的关系。一个合适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可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量的规定)和毕业生就业层次(质的规定);也可以调节大学生培养模式,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包括三个组件:一是目标与规格,清晰的界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的、目标和标准规范;二是关键过程,合理的阐释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勾勒出可重复的、核心的标准活动;三是关键资源,完成关键过程所必须的人、财、物等资源的规定。因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内在因素有领导、组织、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外在因素包括经济形势、政府政策等。

三典型实践

当前,一些高校基于自身特点与所处情境,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参见表1。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想、方式、逻辑的集中体现。从典型实践案例来看,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职能,即教育、管理、指导、服务职能的内容与形式均发生巨大变化,设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2]。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主要基于“学校—学院(系)”两级管理体制[3];需要贯彻人本理念,一把手负责、两级管理、全员参与[4];重视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多个平台[5]。

四模式创新

上述典型实践模式没有明确考虑到模式本身的动态性,没有将时间维度纳入就业工作模式的设计。完整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一般可划分成三个阶段:导入期、发展期和实习择业期。与此相应,每一个阶段就业工作模式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参见图2):(1)导入期,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第一个组件,即目标规格。导入期需要让大学生将专业与职业进行关联,建立目标规格思维,从进入学校初期,就开始思考以何种身份、面貌,带着何种成绩、经历离开学校,奔赴理想的目的地。(2)发展期,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第二个组件,关键过程。发展期需要大学生在目标规格指引下,通过已精心设计打造的可重复的、标准核心活动去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关键过程就是为学生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活动集合与活动链接。(3)实习择业期,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第三个组件,关键资源。实习择业期需要创造、动用各种关键资源,如骨干教师、实习基地、合作厂商、资金等,为毕业生就业踢好“临门一脚”。实习择业期,可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与就业指导教师由同一个教师担当。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习,实现顺利就业。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一同纳入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任务的完成与否,作为考核指导教师是否完成论文指导工作的必备条件。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实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的重要载体就是各种关键资源。这种安排可使得就业指导课空洞脱离实际;缓解仅靠就业指导部门开拓就业渠道时的心有余力不足,在论文实习指导中实习就业,避免实习流于形式;避免统计就业时漏报错报多的现象。

“三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表明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动态过程,具有一般性规律。实践中典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是以某一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或者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命名。(参见表1)。

五结论

本文界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定义,分析八个典型案例并提供一个新模式,作为一般性分析框架。理论价值在于:第一,界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内涵与构成元素。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不一致的定义与构造,会引起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困惑,阻碍进一步沟通与研究,而且实践中与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经常混淆。第二,构建“三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其可视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一般分析框架,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研究新的适用工具。实践价值在于:第一,有助于直接提升就业率。一个好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可成功的将大学生培养质量高效的转化成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第二,“三阶段”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可以被众多高校相互学习借鉴的基础,成为创新的原型。

当然,进一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需要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测评体系,核心是就业率统计和就业质量数据的规范。恰当的测评体系,无疑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性竞争互动。另外,一个新问题需要注意,即新形势下的隐性就业、慢就业现象,这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设计提出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晓媛,曹光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4(2):88-90.

[2]盛翠萍,嵇绍岭,王福生.市场经济条件下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24-25.

[3]戴勇.不断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33-34.

[4]黎大志.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5.

毕业生工作总结 篇8

一、才斌处长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要以20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阶段性总结推进会为基础,严格遵守并实施推进会的具体内容、措施,并总结。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系相应成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主任为副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主体、以质量求生存”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实行了就业工作周汇报、点评和月通报制度,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学院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副处长姜卓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努力做到“全程化”,即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二是以制度为保证,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三是以实习为桥梁,实现“零距离”就业。要建立和巩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四是以网络为平台,延伸就业工作臂膀。进一步积极建设网络就业信息工作平台,形成完善的信息。四、副院长吕海生做总结陈词

(一)、尽一切可能主动联系以往与学院建立良好关系的大型用人单位,争取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我院毕业生,并不断开拓中小型企业市场。

(二)、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念的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结合个人、家庭及现实社会情况,科学理性而又切合实际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随着就业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引导帮助毕业生及时转变“事业单位”的就业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积极的择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

继续加大就业工作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市场拓展力度,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岗位信息。

毕业生工作 篇9

2012年校园招聘已经进入预热阶段,08级的毕业生们亦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求职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者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初出茅庐的菜鸟,如何选择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呢?本期过来报与大家分享,如何把第一份职业作为未来发展的垫脚石。

一、我是谁 要去哪里

大多数学生求职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这种对自身求职的迷茫导致了很多人错误的选择了第一份职业。在求职前首先应深入的挖

掘自己的潜质,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只有明确知道“我是谁,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的简单三问,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且清晰的职业规划。

我是谁

不是说你叫什么名字,而是指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价值观、生活态度性格特点;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目标、梦想;挖掘自己潜在的能力与素质,做过的事情等等。可以列一张清单,详细的列出和自身相关的所有事情,在自我了解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测评方式来获得科学的指导。

能做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在认真的回顾了自己过去的生活、学习经历,了解和分析了自己的个性、能力后,对于工作的胜任度就有了把握。哪个行业

哪个岗位自己可以完全胜任,哪个行业哪个岗位自己的能力还存在欠缺。用查漏补缺的办法,明确自己将来想要做的行业和工作,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填补不足

之处,使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要做什么

要做什么,是对所要投身工作的长期打算和展望。我想从这份工作中收获什么,在这份工作中我能发挥自己的哪些才能,在未来五年我能在这个位置上作出什么样的成绩。清晰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份工作对自己达成目标有没有帮助都是要考虑的内容。

应届毕业生陷入找不到工作的恐慌 篇10

小金(22岁,应届毕业生)的自述

我一直挺自信,虽说自己的学习成绩算不上出类拔萃,但也说得过去,而且这些年的学习生涯基本上是按我的理想状态发展的。可就在我的人生朝着另一个轨迹转变时,这一切的平静、顺利都戛然而止,我突然发现,接下去的路没法走了——我找不到工作了!

我的希望幻灭始于公务员面试失败。笔试的通过在我的意料之中,面试的失败却在我的意料之外。尽管我努力了,可得来的却是失败。就在那一刻,我蒙了。

我最近仍在复习,准备考事业单位。但是,我的自信没了,老在想如果考不上,我该干什么?家人的建议是,万一真考不上,就去打工。打工?我能做得来吗?有前途吗?在这种煎熬中,我的复习效率非常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一边自责,一边却没有任何行动。这样的局面把我打压得很痛苦。

因为实在排解不了,最近我开始在网上寻求方法,结果全是负面消息,什么没有一技之长,就要被淘汰:什么要选好就业方向,不然没前途……让我瞬间负能量爆棚。仔细想想,真是古人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可在这之前,我为什么都没有发现自己这么没用?没有实力,什么工作都碰壁。我的焦虑与日俱增。

近段时间,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其实我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过找工作这件事,因为自认为找工作是水到渠成的事,自然而然就会有了。考公务员失败后我“找不着北了”,目前这种一方面放任自己自暴自弃,一方面又觉得这样下去前程尽毁,自己跟自己打架的局面,我是不是有点装可怜求安慰啊?或者受不了挫折在逃避?现在好多同学工作已经有了着落。我不想跟他们比,但总有人在我耳边说谁谁谁考上了公务员,进了什么银行,而我感觉自己好像被遗弃了一样……

心理点评

一直顺风顺水的小金,因为公务员面试失败的打击,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责、消沉,认为自己没用,一无是处,焦虑,不安,看书效率下降,甚至不打算去考试,退缩、逃避。这些情绪行为表现已经成为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小金的抑郁可以用贝克的认知理论来解释。他把面试未通过等同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等于没有未来……如此这般地推演下去。这是一种灾难化的歪曲信念。伴随着这种思维,他变得沮丧、低落、抑郁、焦虑,行为退缩、逃避,什么事都不想做,不想复习,不想再参加考试,等。消极的行为反过来影响他的情绪,更加焦虑、烦躁,自暴自弃,进一步让他感觉自己无能、无用。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也在强化他的错误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环环相扣,恶性循环,小金困在其中不能自拔。

小金目前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困扰,出现了焦虑(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和抑郁(自信没了,自我评价过低)的情绪反应。

其实职业选择受人格、父母提供的受教机会、职业信息、受到的鼓励、与教师的亲密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发展心理学,一个个体的职业选择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幻想期,儿童通过游戏接触职业选择;尝试期,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尝试不同职业;现实期,年轻人先选定一个职业类型然后确定一个具体职业。应届毕业生小金正处在职业选择的现实期,大学毕业即将要面临成年期的经济问题和实际生活,加之职业选择的范围逐渐缩小,是小金焦虑的根本所在。

其实,选择职业的第一步是进行深入探索,收集各种职业是否适合自己的信息。最后进入明确期,聚焦于一般职业分类,并在确定某一职业前,花一段时间去体验。建议小金寻找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职业性格测试,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对自我进行探索,了解自己现有的资源和优势,进行职业选择。

虽然可以通过抗抑郁药物来改善抑郁症状,但针对小金的情况,除了药物更应该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小金抑郁的核心问题是他的错误认知和歪曲信念,只有矫正他的这种错误认知,才能避免以后再次出现抑郁。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 篇11

职业指导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这些实践做法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利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高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大多采取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形势和择业技巧讲座、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举办供需见面会、办理毕业生就业事务等实践做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践

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焦虑、迷茫,自我认知不足,职业信息缺乏等各种不利于就业的问题,高校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职业指导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规章制度,提供就业保障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都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实施细则和较严密的制度体系。如高校大都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方案》等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和制度,每年都根据形势的变化出台《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实行“一把手”责任制,签订《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2.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指导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开设了职业指导相关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实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掌握求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如一些高校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教育、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形势教育、求职技巧与礼仪、模拟职场训练等模块。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模块的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3.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平台

实习是快速了解职业最有效的方法。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前提。实践教学环节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是高校促进就业的重要思路。高校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纷纷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

(1)校外实习基地。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确立了“依托韶钢,瞄准制造业;立足粤北,面向珠三角”的校外实习基地策略。目前设有27个实习教学基地,并可进行91个工种的技能鉴定,为学生考取“双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校内实训基地。如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建成“数控模拟实训室”、“模具车间”、“数控车间”、“金工车间”、“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IT实训基地建设”、“多功能图形图像制作综合实验室”、“经济管理类专业模拟及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等八个校内实训基地,可供学生在校内实训使用。

“实训——实习——就业”的基地,成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和职业实践的有效载体。高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共建“实训——实习——就业”一条龙基地,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相关情况,明确个人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胜任专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以此促进毕业生就业。

4. 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高校通过开拓市场,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如广东省每年组织的毕业生供需见面,各高校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校园招聘会等等,以此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为例:学院把广东省各主要地市的招聘会信息及时传达给毕业生,并组织了三场较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有近百家企业前来现场招聘,同时提供了1900多个就业岗位,有1400多人达成了就业意向。学校还建设了校园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大量的就业信息发布给学生,促进毕业生就业,以此不断提高就业率。2009年学院的就业率94.93%,2010年就业率99.18%,2011年就业率99.36%。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我国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实践做法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职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

职业指导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用来学习的理论多数是从国外引进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借鉴阶段,也就是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指导经验,但由于中国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在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理念以及制度运行的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差异,需要有适合自己的理论支撑,单从这一点看,职业指导任重道远。

2. 职业指导存在“三多三少”

一是指导形式上,职业知识传授多,求职技能培养少。

二是指导信息上,就业信息提供的多,职业信息选择的少。

三是指导人员的构成上,校内教师偏多,社会专业人士较少。

3. 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不稳定

目前在多数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是由政工、辅导员或其他兼职人员承担的,这支队伍的频繁流动不利于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和建设。职业指导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的工作,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但在高校中却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一名职业指导师还未能进入成熟期或刚刚进入成熟期,他便离开了职业指导的队伍[2],显然,一名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与一名成熟的职业指导师对于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高校职业指导的队伍的构成长期是由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为主要成员的,就很难有质的提高。

(二)原因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从高校机构设置、高校师资队伍、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课程开设及经费投入等方面来探讨:

1. 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多数高校仅设有校级就业指导中心,有的高校还没有独立的机构,还是与招生办公室合署——招生就业办公室,把职业指导定位为学校一项日常管理工作,经常忙于一些事务性工作。少量的工作人员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比例严重失调。“就业安置”事务性工作已经让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疲于应付,以至于很多职业指导工作都流于形式、不能专业化地深入开展,使得职业指导的广度和深度难以实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效果不佳。

2. 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一是人员来源复杂,因为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管理人员居多,而且不能及时参加本专业的系统培训,专业化教育程度不够。二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在我国高校中从事职业指导人员获得较高学位的很少。三是事务繁多。特别是高校扩招后,人手紧缺导致职业指导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鲜有时间进行理论探究。[3]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职业指导课程开设不规范

一直以来,高校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关注的重点,而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当作事务性工作来抓。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指导与教学等工作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人治或行政命令,甚至是因人而异的弹性管理。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出发点仅仅停留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举办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户口转移、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办理派遣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上。基于职业指导的这些认识,使得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够规范,这样就阻碍了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功能的正常发挥。[4]

此外,高校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大多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对教育部的“三到位”落实的不够好,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缺乏了解,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等都是造成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实践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及建议

高校职业指导应该紧紧围绕大学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真正达到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的。为此提出以下措施:

(一)改进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置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在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上要建立“校、院(系)两级结合”的专门职业指导组织机构。

首先高校要设置“校、院(系)”两级职业指导领导机构,建立由校长负责的“一把手”领导机构,成立“校级职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在院(系)设置“院(系)职业指导工作办公室”,其次,设立“校、院(系)”两级专门的职业指导组作为职能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在校级层面的具体工作:1.校级层面的职业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全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规划;2.负责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3.负责全校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计划工作;4.代表学校检查督促各院(系)职业指导工作的贯彻与实施等工作。在院(系)级层面的工作:1.负责本院(系)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计划制定与具体组织实施工作;2.负责本院(系)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咨询工作,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3.根据各个专业特色为本院(系)大学生提供全程化、专业化咨询服务等。[5]

(二)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对毕业生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要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学校和二级学院(系)专职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队伍、专职职业指导教师相互配合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大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力度,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指导需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入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吸引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另外,请校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职业顾问、人力资源专家、企业负责人组建和扩充学校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这是解决职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这样,职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服务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为:

1.就业办专职教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2.院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高级政工师

3.学生工作辅导员:教师,技师

4.企业代表:人力资源专家,公司负责人

5.社会人士:专家学者,职业顾问。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一切要围绕毕业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而开展。因此,在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时,首先要考虑职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系统性,这种指导不是在学生毕业前的临时辅导,而是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促进其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熟。[6]其次,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指导教育的核心就是破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个人兴趣,兼顾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关心社会需求的同时,体会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及时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历程,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具体操作上,以高职院校为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应各有侧重。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就针对职业方向做出许多方面的调整,专业与兴趣不符的调整等。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动权。大二年级侧重让学生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指导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提高职业能力。对大三年级即将毕业学生的职业指导侧重组织到企业实习实训,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学习就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就业准备的培训方面,如简历制作,模拟面试,寻找求职途径,参加各种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

(四)拓展实习基地

国家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这样就拓展了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也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高校要给予积极配合,及时把握政策优势,促进毕业生就业。

为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校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加强高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是学制三年的高职院校,学生到毕业前最多能拿到8种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详见表1

这样既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又能够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五)开展创业培训,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是缓解我国社会当前整体性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指导和帮助开办小型的创业实体,实现成功创业。广东省各大高校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并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10年开展了SYB创业培训教育以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还开展了“模拟商业街”的实地创业训练。学院还将引入欧洲创业模拟公司的实验设备进校园,让学生对创业的整个环节进行仿真模拟实训操作,在以后的创业中避免盲目性,以期取得创业成功。目前已有6名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同时对开办创业项目的人员进行全过程服务,具体做法为:创业前期提供创业信息咨询、项目选择的服务;创业中期提供创业进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创业政策、项目拓展的咨询;创业后期提供如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的服务。

(六)加强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国外的职业指导发展己历经百年,形成了诸多理论流派,如以帕森斯、霍兰德为代表的人职匹配理论(特性与素质理论),以萨帕、金兹伯格为代表的职业发展理论,以波丁、西格尔为代表的心理动力理论,以约翰·克鲁布尔兹为代表的行为理论等。而我国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指导的研究开展较晚,学科发展较为缓慢。针对高校职业指导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高校在职业指导工作要通过加强高校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一方面高校要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开展职业指导理论方面的研究,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如设立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专项项目等。在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出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7],以带动我国职业指导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组织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到院校间的差异,研究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职业指导方法。通过职业指导理论的深入研究,把理论变为可操作性的指导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8]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需要改进完善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置;需要高校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高校科学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体系;需要高校利用政策优势加强实习见习,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高校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需要高校加强对职业指导理论的探索和研究等等。同时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内容,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的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最终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2).

[2]俞明祥等.关于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11,(6).

[3]陈德明.试论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5,(6).

[4]王伟.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教育与职业,2008,(32).

[5]张才纯,黄炜.浅谈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5).

[6]刘艳杰.现状、问题与对策[N].中国信息报,2008-1-22.

[7]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上一篇: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下一篇:财务工作总结优秀财务经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