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1)认识、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形状,并能画、剪各式各样的鱼。

(2)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绘制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

用对称法剪刻各式各样的鱼。并能画各式各样的鱼。

教学难点:

绘制鱼的不同形状以及使用剪刀剪出鱼形和花纹。

教具准备:

彩纸、剪刀、剪纸作品、展板、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彩纸、剪刀、胶水、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美

1、(多媒体播放《海的声音》)大家听,是什么声音?你们想去看看吗?(播放视频《海底总动员》)

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呢?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2、在海底世界里,你都看到什么?

大海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世界,你们爱大海吗?这么美的大海,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她。现在老师就把这海底世界请到咱们教室,你发现这海底还缺点什么?今天,咱们就用手工剪纸的方法剪出鱼儿来装扮这海底世界,好吗?

二、剪刻创作,表现美

1、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形状。

(1)、我们先来认识鱼。(播放课件,出示鱼的图片)

问:你观察到的鱼儿是什么样子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鱼的花纹、色彩和形状有哪些特点?

(2)、鱼儿们都想把自己打扮得与从不同,但它们还是有共同点的,请看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课件演示)

(3)了解对称形与不对称形的区别。

鱼的形状还有一个特点,大家看(出示图片),比一比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发现?

用两条黑线分别把鱼儿分成两半,你又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在鱼身上画出对称线)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对称形与不对称形的区别。

拿出剪好的纸鱼放在展台上展示,再请两位学生分类,粘贴在黑板上。板书:对称鱼 不对称鱼

2、学习基本的绘制方法。

(1)这些小鱼是用哪些材料和工具做的?(教师出示材料和工具)有什么办法用一张纸剪出对称图形呢?(播放课件,出示步骤)大家看,这就是剪对称鱼的方法。

现在老师为大家示范一遍,小朋友们不动手,仔细看,认真看的孩子一定学得最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友情提醒: 1)、在不开口的一边起笔。

2)、为鱼画上花纹,注意形状的变化,大小搭配合理。

3)、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不要伤了自己,伤了同学。

4)、讲究卫生,不乱扔纸屑。

(2)、接下来,我们剪不对称鱼,在纸上画好鱼形,剪下来就可以了。教师简单示范、讲解。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会了方法,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出示作业要求:用对称剪和不对称剪的方法各剪刻一个鱼形纹样。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努力,把鱼儿送回家。(播放音乐)

三、展示、品评,欣赏美

学生在展板上粘贴自己的作品,贴完后请学生自评,再进行集体点评。

师:你瞧,现在的海底世界多热闹啊!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现在,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老师要请他来当小评委,为自己认为最美的一条鱼画上一个泡泡。(请先看大图,寻找那只最美的鱼。)(分组进行)

问:哪只鱼儿的泡泡最多?这些泡泡是谁画的,说说鱼儿美在哪儿。

四、课后延伸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

文中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有些教师认为该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很多,因此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列宁。但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小男孩。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编者选择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在于劝导我们的学生要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缺点。若把列宁定为中心人物来讲课文,能受到最大启迪的并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列宁的做法让老师们加深理解了“要尊重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这样一个道理。而小男孩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这一点倒是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把小男孩定为中心人物来教学,更符合教育的实际,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情感渗透效果。

【设计理念】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的做法,通过孩子们的自主研读,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感受与他们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内心情感变化,从而加深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可爱的”的认识。

1.精选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通常我们的教学结构都是按课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来组织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了“灰雀失踪”和“灰雀重新回到树林”这两个板块进行教学,先让孩子们感受灰雀失踪后列宁那种焦急的心情。当看到找遍树林也没找到的灰雀重新回到树林时,孩子们在兴奋的同时产生了种种疑问:失踪的灰雀究竟上哪儿去了?它是怎么回到树林的?……抓住文章情节的矛盾之处,发现文章的张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解除这种张力,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体会心理变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以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作为学习的重点,围绕“失踪的灰雀究竟上哪儿去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他们细读第3~10自然段,找线索,说依据。孩子们通过反复研读,透过人物的语言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在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3.深化主题,感受人物品质。

在教学中,仅仅局限于情节的分析是不够的。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列宁为重回树林的灰雀感到高兴,更为男孩的

感到高兴”这一问题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孩子们感受到有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并能加以改正,这样的孩子在他人眼中仍是诚实的孩子,仍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包括像列宁这样的伟人的尊重,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熏陶和感染,播下诚实的种子。

【教学目标】

1. 通过感悟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2. 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 1 自然段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漂亮的、活泼可爱的、欢蹦乱跳的、惹人喜爱的……)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效地复习了上节课(讲读第1自然段)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过渡:是呀,这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列宁可喜欢它们啦!每次走到白桦树下,他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可是有一天,列宁像往常一样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

二、对比质疑

(课件出示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1.惹人喜爱的灰雀突然不见了,列宁会怎样呢?请你好好读读第2自然段。(着急、难过、万分焦急……)从哪看出来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段话,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入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走进列宁的内心深处,体会灰雀不见后列宁着急的心情。】

2.后来,灰雀回到树林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11 自然段)

看到丢失的灰雀又重新回到了枝头欢唱,你们开心吗?列宁跟你们一样可兴奋了!请用朗读告诉大家列宁当时的感受。

3.请你再读读这两段话(第2 自然段、第 11 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是呀,失踪的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看到灰雀重新回到树林,男孩应该高兴才对呀,为什么他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设计意图:列宁在灰雀不见后着急的心情与灰雀回归树林后的兴奋形成强烈对比,使孩子们心中产生了种种疑问,引起了探究欲望,产生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精读第 3~10 自然段,体会小男孩从抓鸟到放鸟的心理变化

1.生自由读课文第 3~10 自然段,找线索。

2.展开讨论:你认为那只灰雀去哪儿了?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第 3~10 自然段)

3.研读小男孩的四句话。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请一生读)

“没”字的后面为什么要用省略号?

(课件出示:男孩__地说:“没……我没看见。”)(吞吞吐吐、低声、低着头、支支吾吾、红着脸、慢吞吞……)

【设计意图:这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语言、表情、动作展开想象,揣摩男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读这句话,体会男孩复杂的心情。】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此时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4)“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这两句话里都有“一定”这个词,这两个“一定”一样吗?为什么?

自己读读,试着读出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词语是文章的生命。抓住两个“一定”和感叹号,让孩子们通过朗读体会男孩在语气和情感上的变化,男孩要把鸟放回树林的想法一次比一次坚定。】

4.再读对话,感受男孩语气变化的原因。

(1)男孩的情感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什么让他改变了想法?请你再次细读第3~10自然段,从文中寻找答案。

(2)研读列宁的话。读读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总结:列宁发自内心的对灰雀的爱感动了男孩,男孩决定放回灰雀。

5.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

【设计意图: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把小男孩作为中心人物来教学,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研读了男孩说的四句话,让学生细细品读,体会小男孩从抓鸟到放鸟的心理变化。然后,以“男孩的情感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一问题回归整体,让学生再次研读这段对话,明白是列宁的言行深深打动了男孩,他决定放回灰雀。】

四、学习第 11~13 自然段

1.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而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此时,他又在想些什么?

2.列宁有没有再问男孩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是呀,男孩用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是个诚实的孩子。(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所以列宁没有再问那个男孩,而是微笑着说……

3.列宁为重回树林的灰雀感到高兴,更为男孩的___感到高兴。(诚实、知错就改、敢于改正错误……)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许多教师在教学最后三自然段时,总是试图让学生体会列宁对男孩的爱和宽容。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用成人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用“列宁为重回树林的灰雀感到高兴,更为男孩的___感到高兴”让学生感受到有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并能加以改正,这样的孩子在他人眼中才是诚实的孩子,才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包括像列宁这样的伟人的尊重,从而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熏陶和感染。】

五、真情告白,提升情感

学了课文,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男孩或列宁说吧!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造句。

3.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文字,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第二自然段,感受海底世界靜中有声的神秘有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师:这首优美的歌曲,让我们想起学过的哪篇课文?《赶海》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到赶海时什么是有趣的?在杨谦的心中,大海是慷慨的。在你的印象中,大海又是怎样的?

2.教师介绍大海的深度。

师:辽阔的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的地方。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大海是深不可测的。现在,科学家们已经测出海洋的平均深度有3 000米,最深处达到11 000米。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潜入海底,去看一看。

3.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

师:欣赏了大海深处的部分景色,你觉得大海深处怎么样?

4.海底世界是神奇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海底世界》。

请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生共同板书,提醒注意生字“底”的写法。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了解海边、海滩,到今天的了解海底世界,既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有利于将有关描写大海的课文形成系列。教师对海洋深度的介绍,以及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

过渡: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小组成员分工,练读。

波涛汹涌 宁静 蜜蜂 窃窃私语

伸缩爬行 肌肉 攻击 长途旅行

发光器官 危险 峡谷 稀有金属

景色奇异 硅藻 乌贼 物产丰富

2.指定小组汇报读词,其他小组评价,相机正音。

3.结合备学卡,讲解生字“旅”的字形,重点讲解“旅”字右下部分的笔顺。

4.指定小组汇报读课文,其他小组评价,相机指导。

【设计说明:自主预习是三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项要求。教师利用备学卡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以期养成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小组学习是小班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检查预习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呈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指名朗读,点出这是一个问题。

2.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回答的一句话。

3.指名朗读找到的句子。

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引导理解“奇异”。

4.教师点明像这种一问一答的句式就是设问句。

请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5.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呢?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思考交流。

交流时,教师相机板书:声音 动物 植物 地形 矿藏

【设计说明:三年级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安排这个环节,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是从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藏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四、精读感悟

过渡: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藏这五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节课我们来品味海底世界声音的奇异?

1.课件出示海面波涛汹涌的图片。

师:当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是怎样的呢?

2.交流。

课件出示: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依然”。

课件对比出示海面波涛汹涌、海底依然宁静的图片。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声音的特点。

3.课件出示: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

指名朗读、回答。

课件出示: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师:海底的声音大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窃窃私语”什么意思?你“窃窃私语”过吗?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声音小的特点。

4.课件出示小组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听到了海底有什么声音?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想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在小组里按4~1的顺序读读,说说。1号同学准备发言。

5.指定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汇报时课件出示导学卡:

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我知道用上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

从第二自然段的“……”中,我知道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还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上“像……一样”。

6.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

【设计说明:海底世界奇在宁静中的热闹。教师意在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感受在“宁静”的海底世界中有动物在“窃窃私语”的神秘有趣。】

五、总结设疑

1.海底的声音是怎样的。

板书:各种各样

2.海底世界的景色如何奇异、物产怎样丰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细细品味。

【设计说明:创设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读书中品味海底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1、教学目标:

(1)读懂每个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品味“奇异、窃窃私语”等词语,评价赏析本课写作手法。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做好准备。

3、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课内容。

(2)抓?

师:把描写海底景色奇异的内容连起来读一遍好吗?

师: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这么生动,这么形象呢?

四、总结学法: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

逐条出示:1、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2、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3、赏读课文,理解运用。

五、学习四段: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

师:运用这种方法你学懂了什么?

生: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生:它们各有各的话动方法。

师:课文中具体讲了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真表格。

师:你能在图中找出这几种动物吗?

师: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万种,还有很多动物我们不知道,这说明神奇的海底还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这就需要掌握好科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同学们有信心吗?

六、学习五、六段。

师:海底除子动物还有什么呢?请同学们扫读5、6段。

生:有植物

生:有山、峡谷、有森林、草地。

师:森林和草地指海底的海藻,海藻是植物。(板书:植物)

师:你知道最小的海藻和最长的海藻吗?

师:海底还有什么?

生:煤、铁、石油、天然气。

师:这是海底的矿物。(板:矿物)

师:海底有这么多动物、植物、矿物,这说明海底不仅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七、学习七段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正好是回答课文第一段所提出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海底为什么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吗?

小结:谁能简要的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海底奇异景象的形成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丰富的物产世界也显示出景象的奇异。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再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这神奇的海底世界。(放海底世界光碟)

八结束:课文我们学完了,我们不仅欣赏了这神奇的海底世界,还从中学到了作者认真观察事物,注意句子之间联系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板书: 海底世界

宁静 有声音

黑暗 有光亮

22.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篇5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注意“底、旅”的写法。

2、结合课文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并会用“窃窃私语”说话。3.精读第二自然段,了解海底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会仿写句子“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一、情景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1、师:同学们,一曲《大海啊,故乡》仿佛让我们来到了大海边,听到了海的声音。你们见过大海吗?用一个词语说说你对大海的印象。(交流)

出示大海图片,齐读词语

2、师:一望无际的大海真美啊!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好,让我们穿上潜水衣到海底去看看吧!

出示海底世界图片师介绍: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海底世界,这里汇集了许多海洋朋友,瞧,它们自由自在地摆动着身躯,再加上颜色各异,真使人眼花缭乱呢!海底的植物种类繁多,五彩斑斓。海底有山峰,也有峡谷。欣赏了图片,你觉得海底世界怎么样?生交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22《海底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的语言世界,去细细品味海底世界的神奇吧!打开课文,读书前先看要求: 出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完课文后你知道海底世界是怎样的吗?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

三、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

(1)指名读,开火车读,评议、纠正字音。齐读。

2、出示:底 旅(指导书写)

(1)指导“底”字:想一想,在写这个字的时候,你觉得哪一笔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生:不要漏掉一点。斜钩不要写成卧钩了,斜钩要写的长一点。)仔细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起笔点要写在上半格的竖中线上偏上一点,“广”要写得舒展一些。被包围的部分位于田字格中央偏右下方。好,请同学们把“底”字描红一遍,再临写一个。

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2)指导“旅”字:再看看“旅”字,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加一加)老师告诉你,“旅”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特别注意字的右下方的笔画。看屏幕,注意看清楚喽!(出示“旅”的课件演示)。跟老师一起写:起笔点写在左上格中间偏右一点,左偏旁写在左半格,靠近竖中线,不要写太大了,右边的部分写得稍大些,紧贴竖中线,竖提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开,整体就显得稳重。把“旅”字也描红一遍,临写一个。

四、检查课文朗读

1、师: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刚才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2个难读的句子,不知道你们读得怎么样?

出示:(1)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2)就拿大家族海藻来说,从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单细胞硅硅藻、甲藻,到长达几百米的巨藻,就有八千多种。先自己练一练,看能不能读好?注意读好句子的停顿。

指名读、评价、齐读

师:孩子们,以后我们再读长句子时,就像这样把握好句子的停顿,才能读好它。1.老师看看咱们课文读得怎么样?分节朗读,评价,纠正字音。

2.读完课文后,你知道海底世界是怎样的吗?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齐读)眼光集中一点,哪两个词?(板: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五、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写了海底的什么呢?(生读课文)

1.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海浪这么大,这是的海面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生:波涛汹涌)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怎样?(生:依然是宁静)2.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

3、出示:窃窃私语

师:什么叫窃窃私语?在课文那句话中,找出来。

出示: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齐读。窃:偷的意思。“窃窃私语”就是偷偷做什么?(偷偷说话)偷偷 说话的声音怎么样?(很小)

4.下面请你和你的同位也窃窃私语一下吧!(生演)

师:刚才我俯下身子,努力地想听清你们在说什么,可是我怎么也听不清,刚才你们的样子就是——窃窃私语。理解了“窃窃私语”,相信你也会用它说话了。

出示:①公园里,我看见有两个小朋友在花丛中___________。②自习课上,小明和小红在,被老师。③ 在放学路上。

5、你们真棒!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都有哪些声音呢?(生读句子)

出示: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齐读)

想听听它们的声音吗?(播放声音课件)

听了海底动物的声音,你有什么感觉?(生:很好玩、很有趣、很奇妙„„)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该怎么读?(声音要小一点,轻一点,因为小动物们在窃窃私语)指名读,齐读

6、海底只有这些声音吗?(还有许多)从哪儿看出来?(„„)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声音? 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见这些声音: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指名说)

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读句子,你们来补充动物的声音。

出示课件

7、海底世界真热闹啊,真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啊,刚刚同学们补充的表示动物声音的词叫拟声词,读一读。

8、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让老师感受到了海底动物们在窃窃私语,其实海底的动物在不同情况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 ——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海底动物的声音真是丰富多彩,给我们的耳朵以美的享受,咱们就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畅游了海底世界,倾听了海底动物各种各样的声音,太有趣了!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咱们下节课再学习。

七、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

八、板书设计

22、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17世界多美呀 2 这句话是谁说的呀? 3 你想变成一只小鸡跟着它一起去领略这个美丽的世界吗?那好,小鸡们赶快打开书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二、品味童话一 1 学生自读。

师:母鸡蹲着孵小鸡,小鸡你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呀?(我在蛋壳里睡觉)3 睡着的小鸡,你有没有看见什么呀?

母鸡一蹲蹲了许多天,一天,两天,三天,十天过去了,二十天过去了,小鸡你现在怎么样了啊?(我醒了)

出示:“蛋壳里的小鸡先是睡着的,后来它醒了,看见四周黄乎乎的。”

(1)

蛋壳里的世界是一个黄色的世界,谁来读好这个词?(老师-还没感受到蛋壳里的四周都是黄乎乎的样子,谁再来读读?)

(2)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自己练练,指读。(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已经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了,你把睡和醒这两个字读得特别好,谁也想来表现表现?)

师:可爱的小鸡们,当你第一次睁开双眼看到的世界是黄乎乎的,你有什么感觉啊?(惊奇

奇怪)你是怎么想的啊?

出示:“小鸡想: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

(1)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让大家听听吗?

(2)练读

(3)指读评价,齐读。(谁能再读得惊奇些高兴些吗?)8指导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

(2)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三 品味童话二

黄乎乎的世界亮堂堂的,多美呀!小鸡迫不及待地想出去看一看,玩一玩。

2谁来读读这句话,小鸡现在在做什么呀?

交流:(我在用小尖嘴啄蛋壳)

3出示“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了一个小小的 洞眼。”

(1)(出示)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一读这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交流(指导读好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你们读得真认真,老师觉得要读好这两句话还真不简单呢,谁来试一试?

(评价:听出来了,你啄蛋壳啄得真辛苦啊!)

(你啄了很长时间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真不容易!)

(5)有谁再来试一试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6)小鸡们加上动作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们啄洞的样子来表演给老师看看。3小鸡好不容易啄出了这么个小小的洞眼,通过洞眼望了出去,看见了什么呀?

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1)谁来读读这句话?

(我们看到 图上的这个天空的颜色是深蓝深蓝的,又显得很高远,这就叫作 是蓝湛湛的天空)

(3)

指导读词:这蓝蓝的天空美吗?觉得这颜色很美的小朋友举举手!谁能把这种蓝读出来?(老师听起来还不够蓝!你能再试一下吗?够蓝了)

(绿了吗?(有点绿了;啊,真绿)

(听了你的朗读,让人觉得很绿,很舒服。)

4、(1)师:小鸡还看见了碧澄澄的小河。碧澄澄的小河是什么样的?这条小河里的水是清澈见底,很透明,我们把这样的小河叫作是—

(2)指导读词:谁也能把小河的美读出来?

指名读(啊,真是碧澄澄的!)

(3)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不能把美丽的景象读出来?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读得怎么样?(指名读)

评一评:(大家听到的这景色美吗?怪不得小鸡要说世界真美呀!)

还有谁想试试?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吗?(让我们一起送给他一个大拇指,谢谢他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评价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们好象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再来读读,你们脑海中的画面一定会更鲜艳!)

(4)师:小鸡看见——树木——小河——。我们来把这美丽的景象留在脑海里,看看谁先记住它?

5 师:蛋壳里的小鸡看到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瞧,这里有个省略号,小鸡还看到了其他美丽的景物,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美美地描述出来吗?

(出示图片:.小鸡还看到了——)小鸡看到的景色的还不止这些。

四 品味童话三

1小鸡以前认为世界是——黄乎乎的,现在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心里可高兴了,它“恍然大悟”,谁来读读这句话?

a(引读出示——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

b这里有个感叹号呢。谁想把自己的快乐表达出来?谁来高兴地读好这句话?

(评价:你恍然大悟了!你真高兴啊)

2 师: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小鸡可高兴了,接读(出示)“它用翅膀一 „„起来。”

(1)谁来读读这句话?

(1)哪只小鸡来表演一下你是怎么钻出壳的?

(不好:小鸡你觉得他能钻出壳吗?谁来教一教它做做一撑的动作?像它这样撑肯定能出壳,你再来试试。)(你对他的表演还有什么建议吗?)

(3)看看谁能把小鸡出壳的这句话读好了?(2)和你的同桌读一读,演一演。(先蹲着)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演一演。

五 品味童话四

1 现在,出壳的小鸡多高兴啊!(播放小鸡声音)听—叽叽叽,小鸡你们在说些什么呀?

(世界多美呀——你看见了什么呀?你还看见了什么呀?)5

、师我们的世界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红彤彤的、黄灿灿的,紫微微的、红艳艳的„„真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让我们一起来大声读一读课题——

同学们捧起书本,让我们再来走进课本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

师:小鸡今天真开心,看到了这么美丽的世界,还认识了这么多的聪明的小朋友,现在,小鸡要看小朋友是学写字了。

“鸡”:“美”

1、你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个字?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爬山》第二课时教学 篇7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把学法的指导与语文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相互融合的,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默读课文,了解默读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背诵课文,学会把心中的感受通过声音、表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积累句式和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头尾,制造悬念

1.昨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开始怎样,那后来呢?)

边交流边板书:

一个学生 另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2.老师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了出来(出示第一段和最后段),大家读读。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想,读出你的感受。

自由读。

指名读第一段,有不懂之处吗?

“能手”是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远近闻名,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来,再读读这一段,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3.正因为如此,(引读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结果呢?(引读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一读。

那另一个学生呢?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读这句。

就这样边读边想,读书就成了享受,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大意。这次没有老师提醒,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5.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酝酿问题、交流问题并归纳问题:为什么两位学生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始于疑,同样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设计,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来,对孩子学好语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重点突破,掌握学法

1.这问题第二段已告诉我们了。打开书本,自读第二段,不过,老师提个要求:

出示:默读课文

什么叫默读?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后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边板书:

专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们先来看看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吧!学生把书合拢,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要求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想想这位学生学棋的样子,好吗?

想好了吗?谁愿意读一读,读出你的想象!

指名读。

我看见了,多认真的孩子呀!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他还可能:他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时,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还有问上几句。

来,一起来在脑中记一记,记住这位认真的好孩子。

面对这样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4.那另一个孩子呢?这一次小朋友还是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想,行吗?

(巡视时,相机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诉别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会说话)

大家一起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声音告诉大家吧!

对不起,打断一下:你看到美丽的天鹅飞来,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试一试。

人总犯错,错了就改才有进步,可那人——这种人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来,再试试!

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把不认真孩子的形象记下来。咱们再来想一遍,这次老师不提醒,有信心读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老师,想对他说什么吗?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这个要求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既要让孩子明白默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应用中学会,通过两种画面的想象、体会,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读这一技巧。】

三、扩展延伸,积累句子

1.来!吸取他的教训,记住他的优点,边读边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后来,那位没有多大长进的孩子长大了,也有了一个儿子。一天,他送他的儿子去学校了,他反复地叮嘱孩子:儿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也想送他几句话。(即练习六中的“读读背背”)

出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读读、背背。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一、选择题

1.明代诗人钱宰的《拟古》一诗中云:“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C.世界上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 D.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 答案 B 解析 诗句以自然界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揭示了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这一哲理,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无章可循的,更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C、D两项错误。应选B。

2.[2016·河南省高三调研]“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当前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阿里小贷和支付宝等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突破了传统银行业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营利的模式,倒逼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从唯物论角度证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B.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C.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答案 B 解析 “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体现了运动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B符合题意,且属于唯物论;D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错误;C说法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近几年,中国的雾霾天气愈演愈烈,备受各方关注。对于“雾霾”天气的认识,以下观点正确的是()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②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的行为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③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是会烟消云散的 ④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雾霾天气出现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雾霾是大气受到污染的结果,是人类的行为违反客观规律而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表现,②说法正确;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④说法正确;①③与题意不符。本题选C。

4.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途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 1 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答案 A 解析 “地球是在旋转着的”“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说明广告商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并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忽视了相对静止,A项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解释,从哲学角度看,首因效应将最初印象当成了对事物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忽视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①符合题意;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割裂了事物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③符合题意;②中“绝对静止”的说法错误,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回答下题。

6.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答案 D 解析 向雾霾等污染宣战、治理污染,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A错误;向污染宣战需要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方式,B错误;人与自然的斗争是不可能消除的,C错误。7.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一首诗中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要改造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物运动规律客观性的理解。引文体现规律的客观性。B错在“改造”。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故选A。

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 2 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答案 B 解析 荀子的话是说:“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这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既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又要认识和利用自然。A说法不科学;人们不能改造客观规律,C说法错误;D是不尊重自然的错误说法。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贵州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实地考察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时强调,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国家和各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不断健全,补偿规模还要加大。总的来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2、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能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并能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作的方法。

3、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生学习了解海底世界。并能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海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呀?

2、那你们一定很想知道景色奇异在哪儿,物产又有多丰富吧!想去海底看看吗?准备好了吗?

3、请同学们自由的在课文的海洋中去阅读,找出最吸引你的地方,然后一起和同学们来分享你的收获吧!

二、品读课文,质疑探究。

探究:

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那些方面?

2、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文中例举了哪几种?

1、出示自学提示:

(1)用“——”划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用波浪线划出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句子。(3)找出海底动物窃窃私语的句子读一读。

(4)用三角符号划出文中例举的那些动物活动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你在海底世界发现了什么呢?把你感兴趣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好吗?

A指名读。

B表演,模仿动物的声音。C指导朗读。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1)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中心句。

介绍了哪些动物的特点?

(2)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动物的特点。如:梭子鱼行动的快,乌贼和章鱼的慢,等等。

(3)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学生介绍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4)表演读。

(三)、精读第五、六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思考:写了哪些植物和资源,有什么特点?(3)指导朗读。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慨?有什么话想说吗?

1、生自由说。

2、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呢?(1)自由读。

(2)指导读。读出自豪的语气。(3)齐读。

三、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2、你们想探索海底世界吗?你希望未来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四、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1、画一副《海底世界》图,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2、课后收集海洋的资料,在班级开一个《我了解的海底世界》主题队会。

3、习作:《未来的海底世界》。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声音:各种各样

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鸟岛,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海西皮小岛是个闻名中外的鸟岛。每年春天,天气温暖,湖水解冻,鱼虾成群。到了六月,这里更热闹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积极的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用一个词来说说岛上的情景。(板书:热闹)

3.具体说说哪几个词中感受到鸟岛很热闹?(点击: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词语变色)

(1)你从哪里看出这是鸟的世界?(出示幻灯片,练习说话)

(2)鸟儿来这里会干些什么?(多媒体播放鸟岛录像片段,进行说话练习)

填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3)学生自由练说。

(4)指名说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出示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利用媒体,借助 “视频”这一手段,给学生对鸟岛的认识带来了感性体验。播放了群鸟在鸟岛上的场面,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紧紧抓住“热闹”一词做文章,抓住文中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

岛上的鸟多,这么热闹,怎样读才能读出鸟儿多,鸟岛很热闹?(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1)指名讲 (鸟窝多、鸟蛋多),你从个词感受到鸟窝多、鸟蛋多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2)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处再请人补充。

(3)“挨”可以换哪个词?(靠)

6.板书:鸟蛋多

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7.小结:其实“窝多、蛋多”也反映了岛上的“鸟多”,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鸟多吧!

8.齐读。

9.练习背诵:鸟多( ),鸟窝多(),鸟蛋多( )。

【设计意图:用画鸟窝,画鸟蛋的方法使台上台下的交流更为活跃,互动性,及时性,准确性,形象性的长处一一展现,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到主体的作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师:鸟岛上真热闹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来岛上游玩的人( ),他们(),随手( ),可是(),因为()。

2.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爱鸟护鸟。

4.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5.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6.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爱鸟、护鸟意识。】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总结:只有人们把鸟当作自己的朋友,相互之间没有侵犯,没有伤害,和睦相处,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神奇的鸟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当小导游,介绍青海湖鸟岛。

板书设计:

鸟多

鸟窝多

19.鸟岛(热闹)(爱鸟护鸟)

鸟蛋多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语言实践中丰富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轻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在学习《推敲》中学会推敲, 学会揣摩语言、锤炼文字, 并训练思维, 努力落实“双基”教学, 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在“推敲”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并学会推敲、锤炼文字。

教学过程

一、演示“推”、“敲”, 导入课文

1. 板书课题, 齐读。

2.“推”和“敲”分别是两个动作 (师边说边做动作) , 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词语———“推敲”,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告诉我们这个词语的意思?出示: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3. 我们知道“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他既是一段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 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这节课, 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推敲”, 既是一段文坛佳话, 也是一段传奇故事。通过动作演示, 让学生明白“推”和“敲”原来分别是两个动作, 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生轻声读课文2~7自然段, 整体感知。

2. 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生默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你从这段话中, 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生从“郊外”、“找了好久”、“才”等词体会李凝住处的偏僻, 从“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体会月夜的宁静, 从“拜访”与“访问”的辨析比较中体会贾岛对李凝的尊敬, 学会推敲文字。)

3. 贾岛月夜访友, 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即兴写了一首诗, 并把它留了下来。 (板书:即兴写诗)

4. 出示《题李凝幽居》, 生轻声读。

设计意图:本片断在学生轻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引导学生从第二小节的品读中体会李凝住处的偏僻、月夜的宁静, 并让学生在“拜访”与“访问”的辨析比较中体会贾岛对李凝的尊敬, 学习推敲文字。

三、精读感悟, 咀嚼文字

1. 学习第3自然段。

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 生默读课文第三小节, 交流。 (板书:斟酌文字)

(2) 贾岛骑在毛驴上, 是怎么斟酌文字的?生自读课文, 做做贾岛的动作。

(3) 指名生上台表演, 师生评议。

(4) 大街上的行人, 都笑些什么?引导想象, 品读“不知不觉”。

2. 学习4~7自然段。

(1) 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 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 请大家试想自己就是贾岛, 把跟韩大人解释的话说给同桌听。

(2) 听了贾岛的话, 韩愈思索了一会儿, 认为用“敲”字好, 有哪几点理由呢?学生概括。

(3) 引导生比较辨析“宁静”和“安静”。

(4) 贾岛听了韩愈的话, 连连点头, 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 (板书:韩愈解疑)

小结:家境贫寒的诗人贾岛和大诗人韩愈, 尽管地位悬殊, 但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 贾岛、韩愈的推敲故事也被传诵至今。

设计意图:本片断的设计注重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通过表演评议助读、想象品味词语、辨析比较词语等体会贾岛斟酌文字时的痴迷, 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四、走进历史, 了解贾岛

1. 历史上的贾岛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出示贾岛生平:

贾岛, 早年出家为僧。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 善于反复推敲, 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 被称为“苦吟诗人”, 锤炼出许多精品, 其创作精神感人至深。贾岛长于“五律”, 被人称为晚唐“五律”的领袖。

2. 看了贾岛的生平, 你对他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 同学们, 贾岛有一个雅号, 叫———“苦吟诗人”, 贾岛以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严谨的创作精神、苦思苦吟的实践, 锤炼出许多精品, 让我们读一读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出示: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4. 这首五言绝句意思是说, 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 吟成后不禁双泪长流。你们说, 他流出的是什么泪啊?生交流。

小结: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下一番苦功夫, 任何事业都不能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本片断的设计通过补充贾岛的生平介绍和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再现了历史上真实的贾岛, 使学生对贾岛的认识更丰满, 并理解任何事业的成功, 都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引导质疑, 激发思考

1. 孟子说“尽信书, 不如无书”, 意思是说不要一味相信书本, 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怀疑的态度。贾岛是个“苦吟诗人”, 他反复推敲, 拿不定主意, 说明用“推”也有一定的妙处, 你觉得“推”好在哪里? (生交流。)

2.“推”好还是“敲”好,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 也是一个文坛公案, 至今仍争论不休。请默读下面两段话, 说说自己的想法。

有专家说, 韩愈认为“敲”字佳, 与他官员的身份有关。“敲”较之“推”, 更谨慎, 更周全, 更合乎常理。但贾岛是个僧人, 僧与官不同, 讲究逍遥自在, 随手“推”开月下门, 了无挂碍。

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敲则有声, 与静对照。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 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推门, 无声, 只着笔于推的动作, 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与‘宿’相对照, 显得比‘敲’更和谐, 不失画面的统一。

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或许, 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设计意图:本片断的设计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地相信书本, 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怀疑的态度,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让语文课堂有了“思维的含量”, 有了“思想的力量”, 并让学生明白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六、拓展练习, 感受魅力

1. 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看, 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 (生交流。)

2. 请大家再看一句宋词, 括号中可以填哪些字呢?出示:红杏枝头春意闹。

3. 词人为什么用“闹”字?“闹”字好在哪里?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

总结:同学们, 我们要感谢“推敲”———是“推敲”, 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敲”, 让我们走近了“苦吟诗人”贾岛;是“推敲”, 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无穷魅力。但我相信, “推敲”不仅属于贾岛, 也将属于我们大家;我也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推敲”的故事将在你们身上上演。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篇13

执教老师:蔡萍萍

指导老师:施美晒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的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活动、海底植物、海底矿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神秘世界,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词,理解“波涛澎湃、依然、窃窃私语”等词,学写“涛”字。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海底世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

1、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如:海面与海底的对比;动物们的声音;活动方式等)

2、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优美的意境中去感受海底世界的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初步了解了海底世界,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底、低)今天我们就跟随潜水员去探索大海的奥秘。

马上要跟随潜水员去探索大海的奥秘,在这之前,老师要先检查检查你们是否戴好头盔、穿好潜水衣了?(出示生字)开2列火车,全班齐读

(二)、初读感知。(打开书第97页)听老师读一读课文。

1、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设问句,引起读者兴趣)海底深处的情况(板书)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师:能不能再简单些,用两个词语概括海底世界的特点?

生: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师:同学们,让我们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去仔细看看吧!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从哪儿可以看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呢?同桌读,讨论:哪些自然段写景色奇异?(第二自然段)哪些自然段写物产丰富?(3-6)

1、学习景色奇异(2)出示课件

2、引导读: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出示图片对比)(说一句比喻句)指导读。这句话说明了海面上宁静中有声音。(板书)

3、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引导读(个别)这句话说明了黑暗中有光点。(板书)

4、真神奇啊!谁来带着这神奇的心情读一读。(生评,全班)

5、(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现在,闭上你们的眼睛,你现在仿佛是在海底,你认真听听,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从哪里可以找出答案?(生答)

6、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大家瞧瞧,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小声说话)跟你的同桌窃窃私语一下。

7、动物它们都在窃窃私语什么呢?

8、师:真有趣啊!这四个有的成了排比。

9、师:谁能学一学? 蜜蜂——嗡嗡 小鸟——啾啾 小狗——汪汪 人——打鼾(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表演,我们该怎么表示?)

10、仿照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

11、海底世界到底是宁静还是热闹呢?同桌讨论一下,并想一想该怎么读?(练习读,指名读,学生评读,男生有感情读)

一、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

1、这段共有几句话?

2、哪一句可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你的眼睛真亮!)

3、这段写了哪些动物的活动方法?(结合插图学习,展示图片)

4、它们是怎么活动的?(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希望大家帮助老师,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同桌一起读一读再演一演。谁还知道别的动物是怎么样活动的?这3、4自然段主要写了动物多。(板书)

5、动物的活动方法可真有趣啊!我们一起读一读3、4自然段。

6、海底还有什么呢?(今天你又有了新发现,真为你高兴!)(结合插图学习,展示图片,仿照句子:有…有…还有)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植物多)。(板书)。

7、我们再潜入最深底看看,海底还有什么?

生: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我觉得太神奇了!(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师:你能读出神奇的感觉吗?(个读、小组读)这段写了海底蕴藏着矿物多。

8、可真神奇啊!海底既然还有这些东西,谁再来说说,你觉得海底还有什么东西?查资料。可见,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板书)也体现出了海底世界怎么样?(神奇,美丽)板书

9、这篇课文开头总的写讲了海底深处的情况,然后具体分述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物产的丰富,最后总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那么本文的结构是一个什么结构?(总,分,总)

(四)、小结

其实,海底世界并不止是这些,海底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海洋学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通过上网去了解更多的海底知识,探索更多的海底奥秘。这节课,我们的任务终于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鼓掌吧!)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知道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多的问题,能够列举出它所带来的后果。

(2)能够运用教师所给的材料,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说出一两条该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3)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讨论,联系社会现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初步认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学习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后果。2.难点

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人口问题如何解决。【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

【第一关】“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

1.展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海茫茫”三幅图片让学生分析感受

2.进行小组合作探索活动“我们是小小调查员”。(结合上节课所学)以组为单位分别从医学、食物、传统观念、其他四个方面,利用教材所给材料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调查“人口爆炸”的原因,并形成组内共识,向其他小组展示成果。

“人口爆炸”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疑惑:请将预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小组交流解决:

【第二关】快好?

快好?

1:“人口大爆炸会带来哪些后果呢?”从三方面分析后果。A:资源组

B:环境组 C:社会组

(每个小组任选一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展示。)2 “苦难的地球”漫画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疑惑:请将预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小组交流解决:

【第三关】慢好?

(资料一)英国日前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数字显示,英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目前英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首次超过16岁以下人口,其中8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10万,是50年前的5倍。普查结果显示,英国目前总人口为5800多万,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1%。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是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不增长或者增长越慢越好 我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问题

什么是人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将思考的结果填写在学案上

我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小小辩论家

甲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种种弊端,应阻止他们进城 乙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应欢迎他们进城 我的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自我反思

1、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

3、我对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4、这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5、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会联想到什么?(学生互相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测评

1、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的严重后果是()A、劳动力短缺 B、自然环境恶化 C、国防兵源充足 D、老年人生活困难

2、关于人口增长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地球上有资源,人口发展再快也没事

B、人口增长过快并不是坏事,因为人多力量大,有利于开发资源 C、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D、人口的发展越慢越好

3、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请将下列各项归类,当乡村人口迁往城市人口过多时,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好处和弊端?

好处()弊端()A、就业难 B、失业人口增加 C、交通拥挤

D、服务业人员增加,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E、住房紧张 F、建筑工人数量充足 G、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 H、环境污染增加

J、增加了教育、医疗等机构压力

实践应用

1、我们知道中国人口压力很大,将来,当你成家立业的时候,你希望生多少个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身边有超升现象吗?做为中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助学卡】

世界人口日

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达到50亿。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90年联合国根据其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据此,1990年7月11日遂成为第一个“世界人口日”。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

今年,2013年7月11日是第24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确定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为“青少年怀孕”(Adolescent Pregnancy),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中国宣传活动主题确定为“我青春,我健康”。

【世界人口大会】

世界人口大会每4年举行一届。

第26届世界人口大会于2009年9月27日至10月2日在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举行。大会由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和摩洛哥政府联合倡议举办。这是首次在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举行世界人口大会。大会涉及人口增长不平衡、人口与环境、消除贫困、妇女儿童、文化与宗教以及防治艾滋病等诸多人口问题。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人口问题及人口统计学专家和学者,就有关世界人口前途的200多个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议期间还就人口与发展问题举办了专题讲座和展览。彼得·麦克唐纳在本届大会上当选为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主席。

上一篇:2024小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下一篇: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