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精选8篇)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 篇1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 二者的内涵不同;② 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 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 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 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

选校网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方法论】承认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 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 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恰当选用其中的观点)

6、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

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①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1)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懂得利用)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做工作时要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同时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找中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w.w.w.k.s.5.u.c.o.m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论原理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 人类

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① 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 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 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2)联系: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5、认识总是发展的原理:P24

【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6、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P12

【原理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① 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②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原理

【原理内容】: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

【方法论】:坚持集体主义。

反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抹杀集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不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强求一致的价值要求;借口国家集体利益而忽视、否认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5.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也经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利益,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原理(选择题、非选择题)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方法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要顾全大局。

反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关系原理P74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个人活动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即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社会条件和规律从事个人活动,使个人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进步的个人活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反对:割裂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个人活动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

【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反对: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地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3.人生价值两方面内容及其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通常称之为贡献。二是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称之为索取。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前提和条件,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方法论】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统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方法论】;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仅仅以他从社会取得多少东西来衡量,而主要地应以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5.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基本形式。我们衡量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重视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贡献。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优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意义和无法估量的价值。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也存在对立的一面。

【方法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他的物质贡献,又要注重他的精神贡献。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而且尤其要重视精神贡献的特殊意义。

6.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自觉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航向。

反对:胸无大志,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7.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要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便对美好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8.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的原理

【原理内容】: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这是因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也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方法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脚踏实地,点滴积累,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应反对认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从而不愿意艰苦奋斗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 篇2

一、根植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实现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生活教育理论研究表明, 教育活动应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等相联系, 要让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如果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相隔离, 教育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和生机, 成为无本之木。因此课堂提问不但要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和问题入手, 引领他们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而且要有思考性, 尝试着不断超越现实。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内容时, 首先播放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现场视频文件, 然后围绕“我国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国家机关是怎样构成的?”等问题组织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角色模拟, 讨论交流:“你认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怎样的优缺点?”学生谈到了民族的平等与团结、国家权力的统一、民主集中形式等知识点。也有学生认为, 这一制度中提名的候选人官员太多, 竞选制度有问题。然后, 师生围绕存在的问题设计合理的改进方案。

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设计, 要走进学生的现实世界, 让学生能思考、有想法, 理论联系实际, 更要让提问涉及学生的“可能世界”, 让学生对不确定性、可能性问题有合理的预见,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教育的真谛不是适应生活, 而是要打破封闭的生活, 干预未来。

二、瞄准目标又分解目标, 实现针对性与发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前, 教师应对单元目标与课时教学进行精选和结构化, 将主要目标转化成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能明确学习任务, 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要淡化目标的直接影响, 防止问题过大, 学生不能适应, 尽量采用小问题引路, 让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师应善于设计具有关联性的问题链, 让学生在比较、归纳、演绎中向既定的教学目标逐步迈进。

比如在教学“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部分内容时, 有教师列出了以下学习提纲:1.哪些经济资源可以借助于市场来配置?2.市场是怎样参与配置经济资源的?3.有人把市场喻为“看不见的手”, 这里面蕴含着什么道理?4. 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与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各有哪些优劣?5.现阶段, 我国还需要计划手段吗?为什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教师与学生现场表演小品, 并引发学生思考:竞争对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整个市场的风气怎样?在上述教学活动中, 学生自然建立了对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感, 深刻把握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形象可感的实例中理解了抽象的特征含义。

整体来说, 课堂教学中, 问题的设计要紧紧扣住教学的主要目标进行, 凸显一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不仅能看到具体的“树木”, 更能够领略到“森林”的风采。

三、走进学科又跳出学科, 实现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教育应当关注当下的生活。”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些看似复杂的学科问题,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探索后, 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 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用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实现“不教而教”, 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注入新的内涵。

比如, 笔者在教学“世界观”的相关知识时, 引用语文教材《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 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门槛”?这样做了以后她的愿望就能如期实现吗?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互相交流, 从而内化了“世界观”概念, 懂得了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实践表明, 这样的跨学科式提问, 不仅能让学生觉得颇有新意, 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整体提高。

学好高中政治 生活处处有哲学 篇3

关键词:哲学 物质 意识 量变 质变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21

一:熟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生活中,我们似乎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就是大人说的话有道理,一些名人名言被视为真理,成了我们的座右铭,我国古代有很多思想是很宝贵的,给我们当代人提供重要的指示,例如刘备对刘禅的警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言论很有哲理。同样的,我们民间普通人也有如此感叹,例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笨鸟要先飞”。这句话也适用于学习方面,也可以用作工作方面,也被人们认作为真理,在农民耕种方面也记载了一些谚语,“蜻蜓飞的底,出门带雨衣”;“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农民根据日常所见气象能推出一些结论,也是一种智慧,那么这些常识和道理属于哲学的范畴。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是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特点上看,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可以看得出,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事物的看法。有了哲学的思想指引,我们便减少盲目随从,理智选择,同时哲学也能为我们指明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强化学生运用哲学思想意识,了解哲学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存,所以,作为高中生,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不可孤立的,我们要和其他学生保持好朋友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环境的改善,现象1,在高中教学中,我们会存在有的班级纪律良好,学生成绩好等各方面优秀,反之,有的班级各个方面都不好,其中也是包含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在里面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生1: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个班级有好的学风,良好的纪律一定会促进好的班级环境,一些学生努力学习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态度。每一个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生2: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一个班级是由学生、老师、班级环境组成,只有各个部分发挥了优良作用,才能促进整体的发挥,同时需要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以班集体为荣,加强自我管理意识,促进班集体的和谐。现象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很多青年步入社会,眼高手底,不愿意踏踏实实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出现了找不到人,而现状是很多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为此,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又体现了哪些哲学思想在里面。生1:不管哪一时代,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和社会的认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有懒惰的思想和行为,要踏实工作,从基层做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生2: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根本途径是通过劳动获得,如果不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必将碌碌无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关系,不可或缺。

三:哲学思想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哲学是用来指导现实生活的,所以将哲学思想的运用现实生活中显得很有必要。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白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和理解,我从哲学思想在学校,企业,社会等三方面的体现进行论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哲学的作用和应用意义。1.学校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教师认真教课,学生保持认真求知的态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整体情况肯定良好,反正,则走下坡路。量变到质变,经过三年的辛苦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学习,经过归纳分析总结,达到质变,学生就会有独自解答问题的能力了,学生对各个学科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看到一个问题知道从各个方面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企业方面: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念,各企业之间是具有联系性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需求,应该生产市场上面可以接受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把控全局的观念,掌握大的方向,员工作为部分,需要协调整体的发展,发展自己部分的能动作用,推动整体部分的和谐發展。3.社会方面:认识这个社会和价值观念的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义的社会风气,诚信交易让买家和卖家互相信任,每年的双十一购物节,打击假冒产品和保证质量,提高交易信任度和满意度,让网络交易越来越让人们所接受。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树立新文明风向标。青少年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观,获取他人的认可,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价值。国家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党的基本原则,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坚持群众的观点,以人为本,发展中国特设主义。

哲学思想不仅存在于课本课堂上面,更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思想的学习能有效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和学生的认真求学的态度,学好哲学也不是件特别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都丽萍.《论哲学的任务和性质》[J].读与写,2011.12期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 篇4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

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9、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1、唯心主义的及其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原理:(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6、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普遍性。

方法论:(1)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8、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9、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0、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1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13、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4、实践的特点: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6、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17、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8、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9、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20、认识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原理:(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从属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

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7、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方法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10、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17、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18、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9、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8、价值和价值观

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0、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1、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12、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13、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 篇5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馆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④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②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①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②联系: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③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6、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挥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②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①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②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③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④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③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③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失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②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d.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⑤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②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原因: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④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 篇6

一、哲学概述:

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三个概念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 区别:世界观不等于哲学,不自觉地、自发形成1观的关系的、零散的世界观就不是哲学

区别:P7-8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与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别:含义不同

世界观与方 联系:P6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论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

谁决定谁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有没有同一性有---------可知论反映存在没有-----不可知论 2 哲 学 的基本问题①课本10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课本1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观点:课本1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观唯心主义:含义见课本12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含义见课本13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评价:从根本上讲,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科学的世界观,但在局部范围内,有或多或少的借鉴义意和积极意义

3哲 学 的基本观点:课本1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派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课本1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见课本12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见课本12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评价:从根本上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

其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决定

图示 :时代 文化(哲学)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任何哲学都是由一定社会

和时代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哲学与时②哲学可以正确的反映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也可能错误的反 代的关系映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文字表述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哲学对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主要表现为:a 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

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动员和掌握

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三个条件自然科学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辩证的自然观和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特征:三个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马 克 思毛泽东思想:含义,精髓,灵魂,见课本21页

主义哲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三大成果 邓小平理论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物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一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界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世界的物质性起了决定性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 物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运动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

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根本属性:运动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都

是错误的静止的含义:课本32页__________________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规律:

含义:课本35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论: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

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规则的关系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劳动的产物起源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生理基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

内容 意识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

①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能动的认识(反映)客观世界②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识的作用①课本40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 ②课本40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

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

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 篇7

一、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必要性

历史本身包罗万象、内涵丰富, 如何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这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但要深入分析问题则离不开政治。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并且高考历史命题往往与政治热点问题相联系。[2]可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很有必要, 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还能培养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 还能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 完全为学生不理解的课题, 很难使他们感兴趣。[3]

二、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

既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非常有必要, 那是否可行呢?首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强调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基于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的关联性, 从政治视角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无疑既合理又可行。其次, 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可契合的点、面较多。再次, 一些高考文科综合真题中出现了史政结合的现象, 这也充分说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可行性。如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 (全国卷Ⅰ) 第40题关于“金迁都燕京”, 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 (北京卷) 第40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 (山东卷) 第29题关于“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等题。最后,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运用高中生熟悉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历史教学, 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促使其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三、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的途径及重要意义

现以人民版高中历史、人教版思想政治的教材为例, 来论述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及重要意义。历史包括三个必修模块, 政治为四个必修模块, 其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知识点可以在历史三个模块中进行运用, 因为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和反思的一门学问。[5]而在课程内容设置上, 历史必修第一册“政治史”、必修第二册“经济史”、必修第三册“思想文化科技史”分别与思想政治必修2的“政治生活”、必修1的“经济生活”、必修3的“文化生活”存在较多可契合的点、面, 这无疑有利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

1. 运用哲学理论探究历史发展规律, 可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读史使人明智, 这是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和现象中, 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同理, 运用哲学去解读历史, 可以使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前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 有利于其把握历史知识脉络, 理清思路, 提高学习效果, 进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高中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 这个历史观的核心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这些知识正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所涵盖的内容。

现以高中生所需掌握的重要哲学知识来阐述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可以解释巴黎公社为什么最终要失败, 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 其生产力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巴黎公社的失败。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因为生产关系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巴黎公社和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及大跃进运动, 其共性在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由此导致了悲剧性的后果;与此相反, 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策正是由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可以结合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态势来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在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这一专题时, 可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分析英、法、德、美四国政治制度的异同点。还可用联系的观点来比较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欧洲的启蒙运动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异同。可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解释中国的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在前期其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而到后期却恰恰相反。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基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 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比如义和团运动既有积极作用, 也存在较大的历史局限性, 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此外, 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如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和不足, 美苏冷战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基于矛盾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 在理解历史问题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苏联革命胜利的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 而中国却是农村包围城市。虽然所处具体社会环境不同, 但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于适应了各自的具体环境, 都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2. 寻找高中思想政治与历史的最佳契合处, 讲透历史重难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在原有学科课程的体系下, 尽可能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 使历史学科的内容能够放在更广阔的基础上[6], 如能寻找到思想政治与历史的最佳契合处, 运用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 将有助于讲透历史重难点。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提到了三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但课本对这三大制度的内容却介绍得很少。而在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对这三大制度的内容却有详细的讲解, 特别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运转方式有详细的讲解。再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其内容看似纷繁复杂, 其实只要运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四单元第八课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 就可把握问题的核心、关键, 轻松理解这一教学重难点。下面将人民版高中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至必修3模块的可契合处列举如下表:

四、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渗透教学, 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故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突出历史教学主题, 恰当运用

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政史学科不同的特色来突出历史教学主题, 高中历史强调知识点的纵横联系, 而高中思想政治着重于知识点本身的讲解。例如历史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知识点时, 不但要讲其内容, 还要讲到其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而且要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及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分析。思想政治课却着重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 且要讲得比历史课的详细、透彻。故在实际教学中, 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讲解历史, 是为了把历史中的重难点知识讲透, 促进学生接受吸收。但切忌运用过度, 发挥过多, 导致主次颠倒。

2. 寻找契合处原则

在运用思想政治知识进行高中历史渗透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精通政史学科知识, 尤其是对政史学科的相关教材要非常熟悉。在运用的过程中, 要找到高中思想政治知识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学的点、面并加以恰到运用, 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的科学合理, 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1[1]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6.

2[2]张燕.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11 (3) .

3[3]吴智园.高中历史跨学科渗透教学论略[J].教学纵横, 2005 (12) .

4[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8.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教学;诗词渗透

高中政治哲学一直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在新课改之前是思想政治课,在新课改后转变成政治哲学,但本质内容基本没变,只是在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及市场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生活哲学,这让原本就很枯燥乏味的哲学知识教学难度增加,使学生因政治哲学的抽象性、理解难度大等失去学习政治哲学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政治哲学遇阻。为提高高中政治哲学的教学质量及效率,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政治哲学教学经验,详细分析了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思路构架。

一、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政治哲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还存在学生难以理解哲学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热情降低等问题,增加了高中政治哲学的课程教学难度。

二、诗词渗透在高中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诗词渗透在高中政治哲学中课程教学中,不但有利于政治哲学教学情景的构建,提高学生对政治哲学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习氛围的活跃,强有力的调动了学生对政治哲学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政治哲学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现。

三、诗词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1、加深政治哲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过程中融入诗词,不但能夠有效加深学对政治哲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够为学生找到正确的哲学立场。

例如,在“量变引起质变”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融入“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的诗词,该诗词的解释为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說明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是量变引起质变。

2、政治哲学知识通俗化。高中政治哲学本身就是哲理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点难了解是最主要的特点,使政治哲学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的知识体系,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够让学生透彻理解哲学知识原理,将不利于学生辩证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将诗词融入政治哲学知识教学中,以此将政治哲学知识原理通俗化,降低哲学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或学习“矛盾统一性”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像“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类型的诗词,来解释矛盾统一性,“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指不管在任何一种情况,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使用同样方法解决相似的问题,故具有统一性。

3、政治哲学方法形象化。在政治哲学知识教学中融入诗词,不但可以将哲学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还能够将哲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形象化。在传统的政治哲学学习中,学生的哲学知识学习是以理解哲学知识为重要前提,以发展和应用哲学知识为学习目标,以死记硬背为哲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这不利于学生对哲学知识的高效记忆。所以要在政治哲学中融入诗歌,以此形象化哲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管能动性。

例如,在“矛盾斗争性”哲学知识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融入“矛盾斗争性”哲学知识讲解中,通过解释梅花与雪花的不同及存在意义,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每一种事物都有矛盾的争斗性,这要才会形成不同事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四、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诗词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它不语言优美,还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在诗词中蕴含了优秀的人文道德观,在政治哲学中融入诗词,尤其是具有历史性的诗词,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政治哲学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和发展下去。

例如,进行“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知识教学时,老师可以将与之相关的诗词融入唯物主义的解释中,并以此引出与唯物主义相关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比较典型的诗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说明事物是在不断发展户变化的,人们要不断转变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哲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入诗词,不但可以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哲学知识原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刘娜.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2] 欧惠芳.把古诗词融入哲学课堂教学中[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5).

[3] 张艳.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古典诗词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 裴维燕.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7).

[5] 颜霞.试论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2(3).

上一篇:七(14)缅怀革命先烈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委托调查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