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花古小学成会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的合班和随着年级的升高,本班的61名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作为小学高段起始年级,学生在思维方法和技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数学情感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更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能力上,学生能够综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空间感知能力也扩大了。计算上,学习了整数的乘、除法,计算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统计方面,有了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方法;在几何方面也奠定了基本的知识。但学生个性的突出和身体迅速的成长容易形成浮躁、不踏实的个体特征,在教学中一定要加以重视。从学生期末考试来看,多数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计算技巧性不强,准确性有待提高。

(二)学习方法科学化、高效化;解题方法多样化方面要在平时加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共分为4个部分:

1、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其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其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四单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其主要内容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第七单元“倍数与因数”,其主要内容有:倍数、因数、2、3、5的倍数特征、合数、质数。

2、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其主要内容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主要内容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认识平方千米与公顷、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3、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六单元“可能性”。其主要内容有: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数与代数、空 1

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领域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运用。主要内容为:“花边设计比赛”、“家庭用电调查”、“设计抽奖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乘除法的计算,2、3、5的倍数特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难点:判断一个较大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运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准确地求出两个书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估算。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法运算,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

2、掌握小数乘除法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小数乘除法中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保留积或商的近似值。

5、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6、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进行小数混合运算(以2步为主,不超过3步),并能在计算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知道什么是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特征。

8、知道什么是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9、知道什么是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0、认识平方千米、公顷,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1、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12、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3、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度。

14、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1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16、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会在具体情境中作出判断。

17、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18、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计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措施

(一)还学生思考的空间,留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对知识进行消化。

(二)家庭作业做到面批面改,每天早晨坚持七点半以前到校,来一个学生检查一个学生的作业。杜绝偷懒现象,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三)对家庭作业进行改革,作业本设正负页,正页做题,负页列竖式或者打草稿,从源头杜绝错误。

(四)正确对待教辅资料,不一味求多,抓好已有的。

(五)对数学书上的习题进行改革,不在再在书上做题,保持数学书的整洁,期末好复习书,期末考试都是书上题的变换。

(六)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学习中,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性和数学意义的教材,以便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但随着年级的增高,教材中安排数学知识的难度加深。所以,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每个在校的儿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广泛的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数学世界。因此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现实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即学生已有经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等。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八)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中也力求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九)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十)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量单位、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如本册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训练,教学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十一)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不出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着重观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四、课时安排:

(一)小数乘法„„„„„„„„„„„„„„„„„„11课时

(二)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8课时

(三)小数除法„„„„„„„„„„„„„„„„„„„„14课时

(四)小数四则混合运算„„„„„„„„„„„„„„„„5课时

(五)多边形面积的计算„„„„„„„„„„„„„„„„„15课时

(六)可能性„„„„„„„„„„„„„„„„„„„„„„3课时

(七)倍数与因数„„„„„„„„„„„„„„„„„„„„5课时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轻声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2.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3. 根据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批在旁边。

三、感悟体会,合作学习

1. 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 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 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 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它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 讨论:对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6. 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四、完成作业

1. 听写生字词或用生字词造句、写话。

2.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勾画表褒义的词语。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初步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2、在朗读中理解(可以查字典或与同学讨论)词语。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

3、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根据所提示的问题快速思考,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

(1)闰土为什么要到“我”家来?闰土长得什么样?

(2)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

(3)闰土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我”在哪些方面不如闰土?

4、在小组里讨论。

第二学时

1、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建议学生,把“月下看瓜”(第一自然段)、“闰土外貌描写”(第三自然段)、“我”的赞叹和向往(倒数第二自然段)等段落多读几遍,读得琅琅上口。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读后将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评析词句)或谈谈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是什么,并说出理由。如:

第一自然段,写月夜少年刺猹的场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作者首先描写出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在这样的景色中,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的描写让人想象景色及闰土的形象。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朗读景物描写要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要能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用稍快的速度朗读。

第四自然段,写“我”和闰土见面的情景。“我”早就想见到闰土,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朗读时要用急切的语气来读,速度稍快。接着就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圈、见人怕羞。这可与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紫色的圆脸”中“紫色”是闰土在田地里风吹日晒的结果。外貌描写可用平缓的语气朗读。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一段写“我”向往农村生活。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更广阔更生动的外面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第1句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由衷地赞扬闰土知识的丰富,要读得舒展些;第2句,要强调“不知道”、“只看见”、“不”和“只”为重读,突出自叹不如的情感。

还有“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依依惜别”等。

3、自由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我”和闰土的对话(从“第二日……”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在分角色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并读出感情来。在小组内交替朗读、互相评议。

4、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描

“我”和闰土是怎样话别的,再说一说。

5、摘录

写闰土外貌的句子,再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6、课后,可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

1.学会本课生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3.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教学准备

教师:关于日出的欣赏片。

教材简析

本文以父亲的活动为线索安排内容,全文共有9段。第1~3段写父亲到海边看日出,感受到阳光真的很活泼。第4、第5段以插叙的形式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阳光很活泼的画。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老师。课文以热情的口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日出的美,赞赏了儿子那充满想象的童心,同时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段:写父亲一大早就到海边看日出。满意、起了个大早可以看出父亲的态度非常认真。

* 第2段:写日出的美景和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本段对日出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美,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阳光真的很活泼。特别是露出、闪、跳跃、跃出和荡漾等词语非常有动感。

* 第3段:写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新奇、震撼、活泼。教学时应让学生思考:父亲多次观察过日出,为什么这次会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日出的千变万化,以及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心境下,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从而为学生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奠定基础。

* 第4、第5段:插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儿子自认为阳光很活泼这个句子造得非常漂亮,因为他自己去看过日出,并感受到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父亲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是因为他珍视儿子的感受。

* 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名为阳光很活泼的画。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是父亲画这幅画的动力,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带着新奇,带着震撼,带着对美的热爱,他才画出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

* 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父亲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的话也是这篇文章要对读者说的话,它是全文的文眼。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感受是不同的,不仅阳光如此,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独特感受。

* 识字写字教学:镶字和嵌字的书写可作重点指导。

* 课后第2题:三句话中的带点部分突出了阳光的活泼,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

* 课后第3题:教师可以带头谈看法,以启迪学生思维。

* 课后第4题: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教学设计参考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你观察过日出吗?你读过哪些描写日出的文章? 2.观看关于日出的欣赏片,说说你对日出的感受。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一起来感受阳光的活泼(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阳光的活泼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理解。

2.再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同时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3.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体会阳光的活泼

(一)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阳光很活泼?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阳光的句子,体会阳光的活泼。2.小组讨论交流。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品读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太阳微微露出一点时是一种怎样的景象。②读句子,说说你从害羞似的闪了回去中体会到什么。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太阳出来时的活泼景象,闪字很有动感。)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2)太阳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太阳跃出海平面时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②读句子,说说你从像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中体会到什么,从起伏荡漾中感受到什么。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3)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 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见日出时太阳光像什么。

②读句子,说说你从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中体会到什么。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学生结合图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感悟日出时阳光的美。

四、品读课文,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1.父亲为什么要去看日出?观看日出后,父亲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齐读父亲的信,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3.想象老师收到画和信后会怎么想、怎么说做?

五、再读课文,体会插叙的作用

1.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把插叙部分放在文章的最前面,再让学生读一读,和原来的课文比一比,哪种叙述方式好一些。

六、拓展迁移,加深认识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7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8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顺。

2. 再读课文,读流利,动笔勾画,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做出批注。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分组研读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保留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 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思考,有感情地阅读,抓重点词语剖析等),借助搜集的资料,合作研讨,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老师相机点拨,想象蜘蛛身陷火海、“海洋”中的情境,引导朗读,感悟险境中的蜘蛛的勇敢坚强。

四、引导揣摩,升华情感

1.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总结升华。

为什么说“可见,在世界上什么都不要怕”?(联系前文思考回答。)老师可相机理出文章顺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3. 谈谈自己学了课文之后明白的道理和感受。

五、阅读相关文章

感受生命在灾难来临时的抗争能力,感受生命的可贵。还可让学生想象“我”的两次历险的具体情况。

六、处理课后题(略)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9

本课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是充满情趣、深入细致的描写。文章每处的描写都有其明显的作用,抓住它们,就能很好地建构整个课堂的流程。文章开篇的描写,为马蜂窝提供了存在的背景,又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爷爷的后院,“很少人去”,“里面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成了“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那里有“筷子粗肥大的蝗蚓”,有“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自然也就有了马蜂的踪影,有了爷爷窗檐下壮观的马蜂窝了。这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既给了马蜂生存和活动的机会,也滋养了一个活泼好动、顽皮莽撞的“我”,这就使“捅马蜂窝”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可能。

文章对话描写共有两处,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处是爷爷姐姐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马蜂真有那么厉害吗?“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多简童啦,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一处是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量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成熟和长大。听了爷爷奶奶的对话,“我”心中“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渴望,那多么有趣啊!那颗好奇的心,在爷爷“捅不得,捅不得”的劝阻声中,越发鼓动起强烈的愿望。虽然,“我”曾因胆怯而迟疑过,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终于不顾一切地冒然行动了。可是,当“我”看到马蜂拼死的气势时,“我惊呆了”。被蜇之后,“我”再也“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我”。听了爷爷的一番话,“我”先是暗暗吃惊,后又赞叹它“真像一个英雄”,最后“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带着这种愧疚疚和罪孽感,“我”为马蜂的无家可归而担心,期待着它们能回来重建家园。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从好奇渴望到胆怯迟疑,由胆怯迟疑到浑然不顾,这段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顽皮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由遭到马蜂反击后的心悸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吃惊、赞叹,进而产生的懊悔、自责和盼望马蜂归来的心理过程,则表现出孩子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

提请学生思考: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为什么呢?

2.以读作为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走进文章,也走得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读(整体阅读)--自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教师自语,语速放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原来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一件难以忘怀的极其有趣的事,刚才大家读了书,想一想老师的说法对吗?有没有什么不妥?

学生反应:“有趣”似乎不妥,到底哪儿不妥一时还拿不准。

教师:用“有趣”来形容中心事件不妥,为什么呢?我们将这个问题先放一放,那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写到“有趣”的事?

学生:文章开头部分--“爷爷的后院是儿时的乐园。”

教师:“堆放杂物”“少有人去的地方”,却为何是“我”的乐园?

学生:有树,有鸟儿、蝶儿、虫儿……

教师:那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的乐园呀!

学生:好奇心,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使我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取蝉衣,挖蚯蚓,驱蜢虫……

教师: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二读(分解阅读)--朗读2至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

学生:为了通风和安全的需要。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对话描写)

教师:“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渴望”、“有趣”、“难以抑制”

教师:而且奶奶的话中还教给我方法(头上蒙块布,竹竿一捅。)捅之前,有没有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心理?

学生:“迟疑”、“胆怯”

教师: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你该怎样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镜头,模拟再现。

活动汇报:

一个全景(一个手持竹竿,头蒙小褂的小子正在紧张的使劲摇撼。)

一个近景(“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

一个特写(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扑过来,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教师:“捅”是紧张、刺激、有趣的,那“捅”过之后呢?又进行了哪些描写呢?(继续关注文本)

三读(精选阅读)--带着问题选择阅读

问题:①与爷爷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②“我”对马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③为什么我会有沉重的“罪孽感”呢?

问题解决: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的看法是: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

“我”产生这样的看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

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马蜂不是害虫,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蜇你,但是一旦你毁了它的家,它会不惜生命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

教师: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

学生:“无家可归的一群”“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始终没能等来一只马蜂”“空空又是一年”。

教师:这件事后便有了“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的教训。回到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能用“有趣”简单地概括整个事件吗?显然不能,因为“我”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

3.用辩论作为走出文本的跳板,让学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师:结末的教训。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很有意义,它教育我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要关爱一切生命,要有爱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很难做到不伤害其他生命,比如踩死蚂蚁,比如咬伤我们的蛇我们会打死它,再说马蜂如果威胁我们的安全,我们是应该捅窝的。

结束:对于学生的辩论,老师不必多说,可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0

师: (板书“想像”) 想像, 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无论是读文章, 还是写文章, 想像都是必不可少的。你们谁能解释一下, 什么是想像?

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自己想出来一个。

师:说得没错。不过, 想像的东西要合情合理, 想像可不等于瞎编。

生:想像出来一个东西, 和瞎编一个东西, 不是一样的吗?

师:要编得合情合理, 那可绝对不是瞎编。我给你们讲一件事。有一次, 在写《童年趣事》这篇作文的时候, 有个同学写不出来了, 他问我:“编一个行不?”我说:“只要合理就行。”于是, 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 妈妈给他买了好多书, 并且告诉他别光看热闹, 要把书里的内容吃透。有一天, 妈妈没在家, 他想起了妈妈的教导——把书吃透。于是, 他从冰箱里取出一瓶饮料, 又拿过一本书来, 喝一口饮料, 咬一口书, 不一会, 一本厚厚的书就被他吃没了。晚上, 妈妈找那本书要给他讲一讲, 他拍着肚子说, 甭讲了, 我已经把他吃透啦!文章结尾写道:“想起这件事我就想笑, 童年的我太天真啦!”

生:哈哈, 一整本书, 他能吃下去吗?

师:这就是我要问大家的问题, 你们认为这篇作文写得合理吗?

生:不合理!一个人是不可能吃一整本书的。

师:说得对。小孩子不懂事, 很调皮, 他可能会撕下一页吃, 但绝对不可能吃一整本。

生:童话故事也不可以随便编吗?

师:我再给你们讲一个同学写的童话故事, 题目叫“友情”。在一个大森林里, 一群蜜蜂和一个大石头是好朋友。蜜蜂采蜜归来, 给大石头讲外面遇到的有趣的事, 大石头给蜜蜂提供休息的场地, 让蜜蜂落在自己的身上。有一天, 蜜蜂采蜜归来后, 没有找到大石头。这时, 它们忽然听到有人喊救命, 原来大石头和许多石块都被装在一辆大卡车上, 卡车要把它们运往很远的地方。蜜蜂们团结起来, 一起把大石头搬了下来。这个童话故事写得怎么样?

生:太离谱了!即使是童话, 蜜蜂也不可能把大石头搬动呀!

师:那你说一说, 蜜蜂怎么救大石头, 才是合理的?

生:蜜蜂可以找朋友帮忙。把大象呀, 老虎呀, 猎豹呀, 都给找来, 一起搬石头。

师:这样一改, 不仅想象合理了, 而且突出了友情的伟大。但是我们写的作文, 字数只有几百个字, 能少一个人物, 就不要多一个人物。文中的人物多了, 文章就会显得很乱。如果只靠蜜蜂的力量, 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让蜜蜂蜇司机。

师:这个想法真好!司机一旦被蛰, 就会左躲右闪, 方向盘左右摇晃, 大卡车就会在山路上颠簸, 大石头就可以趁机蹦下车厢, 重返树林了。而且, 蜜蜂蛰司机, 更能体现蜜蜂和石头的友谊,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可以看出蜜蜂特别聪明。

师:我告诉你们吧, 蜜蜂蛰人后, 就会死亡。所以, 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只有当它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时, 才会攻击人。蜜蜂为了朋友, 不怕失去自己的生命,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情啊!那么, 写多少只蜜蜂蛰司机更合理呢?

生:好几百只蜜蜂, 越多越能突出友情。

师:几百只蜜蜂蛰一个脑袋, 司机的脑袋还不得肿得跟地球一样大呀!那蜜蜂也太残忍了。

生:我看, 有十几只蜜蜂蛰到司机, 就可以了, 其它的蜜蜂只是吓唬一下他。

师:大石头落地以后, 蜜蜂们聚集在他身边, 清点蜜蜂数量, 少了13只, 大家都明白, 他们已经为救朋友而失去了生命。13只, 15只, 或者16只, 都可以, 但一定要是个准确的数字, 这样, 可以增加童话的真实感。

童话故事会:合理的与新奇的

师: (师板书“童话故事会”) 今天, 我们了解到想象的基本方法之后, 要来举行一场“童话故事会”。 (师画图:圆圈、长方形、直线) 黑板上的这三个图形, 能让你们联想到什么东西?

生:鸡蛋、手绢、绳子。

生:盘子、地毯、木棒。

生:零分、卷纸、铅笔。

师:下面, 提高一个难度。哪位同学能把自己联想到的三种事物, 编在一个故事里?

生:我可以根据盘子、地毯、木棒, 编一个故事。一只贪吃的小花猫在吃鱼, 它不小心把盘子打翻了, 盘子里的鱼洒在地毯上, 把地毯都给弄脏了。这时, 主人看见了, 特别生气, 就拿起木棒把小猫揍了一顿。

师:你的故事编得合情合理, 但太普通了, 不够新奇。想让文章吸引人, 你编的故事要与众不同。哪位同学再讲一个故事?

生:我想到的这三种东西, 分别是饭碗、桌子和筷子。在一张饭桌上, 放着一个饭碗, 饭碗上搭着一双筷子。一天, 饭桌对饭碗抱怨:“饭碗老兄, 我天天都要站着, 都快累死了, 你却可以坐在我的身上, 你太有福气了。你说, 我怎么这么倒霉?”饭碗一听到桌子这样说, 立刻反驳:“我有福气?主人天天都把刚做好的饭往我身上放, 一百多度的高温啊, 都要给我烫死了。筷子才是最幸福的呢, 最倒霉的是我啊。”饭碗上的筷子一听到这话, 就沉不住气了:“你们二位说话可要凭良心, 我天天被主人掐在手里, 浑身是伤, 主人还把我使劲儿往盘子上戳, 你们看看我的脚, 都扭伤了。还有谁比我倒霉啊!”桌子想:饭碗和筷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于是就把四条腿横在地上, 趴了下去。饭碗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两只筷子也从饭碗上滚下来, 滚到墙角的垃圾堆里。主人回家后, 看到这样的场景, 就把桌子、饭碗和筷子都扔了。

师:你编的这个故事真棒!这是一个好故事, 很合理, 很有新意, 还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大家给这个童话故事取一个名字吧。

生:叫“饭碗、桌子和筷子”。

师:以主要人物作为题目, 虽然可以概括这个故事, 但是显得平淡, 缺少吸引力。

生:饭碗、桌子和筷子, 都觉得自己是最倒霉的, 于是就“集体自杀”了。题目就叫“谁最倒霉”吧?

师:这个题目好!提出问题, 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跟故事的主题紧密相连。饭碗、桌子和筷子, 都自私自利, 斤斤计较, 只关心自己, 不关心别人, 最后, 它们都倒霉了。像这样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呢?

生:有啊。小明的脚被小刚不小心踩了一下, 他就不依不饶, 跟小刚打了起来, 结果, 两个人都被老师批评了。

生:参加活动时, 两个人为了争一个座位而闹起了别扭, 好朋友变成了仇人, 这都是斤斤计较的后果。

师:任何想像都是来自生活的。所以, 我们编故事不能脱离生活, 我们读故事也要学会联系生活。现在, 请大家结合刚才的经验, 把你想到的童话故事写成一篇作文。 (作文完成后讲评) 这名同学把圆圈、长方形和直线联想成橡皮、削笔刀和铅笔, 作文的题目是《文具王国里的“阴谋”》, 请大家听听他想像的故事。

生: (朗读) 夜晚, 在小主人的卧室里, 三个小文具争吵了起来。铅笔站在台灯上, 大声宣布:“以后, 我, 就是你们的大王了, 还不快跪下!”虽然大家都不服气, 可是一想到他那些厉害的士兵, 都跪下了。铅笔大王回到他的移动卧室——文具盒里去了。大家散开, 各干各的活儿去了, 只有橡皮和削笔刀还留在皇家广场——课桌上, 商量着怎么才能好好治一治铅笔国王的骄傲劲儿。橡皮眼睛一亮, 说:“削笔刀大哥, 你看我们这么办行吗?我们混进宫去……”削笔刀为难地说, “我们怎么进去呀, 那个皇宫戒备森严, 就连一只蚊子都飞不进去。”橡皮说:“你等我把话说完呀, 我们以服侍铅笔国王为由, 他写错字我就擦, 主要还是你, 削笔刀大哥, 你只要一看到他不尖了, 你就给它削一削, 等到你把他削短了, 主人就会扔了他。”削笔刀说:“老弟, 你真聪明, 能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好, 我们明天就进宫!”橡皮和削笔刀很顺利的进入了皇宫, 老说好话, 把铅笔削得越来越短……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讲到的想像的方法, 说一说这个故事好在哪里吗?

生:他编得很合理。铅笔就是越削越短, 橡皮是擦铅笔错字的, 削笔刀又是专门削铅笔的, 他是根据这些文具的特点编出这个故事的。

生:文章的结尾写得也好, 没有说明最后到底怎么样, 但谁都能想到。铅笔越来越短了, 最后肯定会被小主人扔掉的。

生:我认为题目也写得好。好人想出来的方法, 不叫阴谋, 叫主意。这篇文章的作者把“阴谋”两个字加上引号了, 说明是反语。这个带引号的“阴谋”, 叫……叫……

师:叫智慧!你们说得太好了。只有想像得合理, 想像得新奇, 才能编出一个好故事。希望同学们从这节课中, 学会如何想像, 并在以后的写作和阅读中, 都能用到。下课!

备课笔记唱吧, 放开你的歌喉

百灵鸟会唱歌, 乌鸦也会唱歌, 你喜欢听谁唱歌呢?

这个问题很傻很傻, 因为人人都知道百灵鸟是“歌坛巨星”, 乌鸦是“噪音大王”。

其实, 我们写文章就是在唱歌, 唱自己心中的歌。

既然是唱歌, 就得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你不能唱跑调, 声音不能刺耳, 表情不能呆板, 感情不能冷漠。这跟写文章一样, 语言不能枯燥, 内容不能空洞, 构思不能陈旧, 主题不能分散……

歌曲是唱给别人听的;文章是写给别人读的。所以, 在你落笔的时候, 一定要在语言、内容、构思、主题等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有人说, 想像可以天马行空, 随心所欲, 尤其是孩子们的想像作文, 更是可以一任天真, 放任自流。可是, 我却觉得,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很多同学咬着笔杆, 干瞪眼儿, 除了缺乏观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缺乏“想像细胞”。有了“想像细胞”, 就会“无中生有”——空“无”一字的脑海“中”就会“生”出写也写不完的“有”趣的故事。你睁大眼睛瞧一瞧吧:

本来是一根点燃的火柴, 可是看着看着就变成了火炉、烤鹅和亲爱的奶奶。于是, 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诞生了。

本来是一只讨厌的老鼠, 可是接触久了, 它却变成了可爱的米老鼠。于是, 经典卡通形象诞生了。

本来是一双旧拖鞋, 在作家的脑海里, 它们变成了一对恩爱的老夫妻, 缺了一个, 另一个也没有了生存的意义。于是, 一篇童话诞生了。

……

这一切, 都是“想像细胞”在发挥作用。如果你是笨鸡, “想像细胞”会为你插上有力的翅膀, 把你变成高飞的孔雀;如果你文思枯竭, “想像细胞”会为你送来滋补大脑、润滑笔尖的灵感之泉。

想像的关键是合理。

要让想像合理, 你就得设身处地想一想, 你想像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发生。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作文中的那个人, 如果是你, 这时将会怎么样?

要让想像合理, 你就得先弄明白人物特点。比如猴子, 它聪明、好动, 尾巴长, 让它去完成“猴子捞月”的任务, 再合适不过了。如果换成兔子, 非掉河里淹死不可。

想像要合理, 要新奇, 归根结底还是要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所以, 在“童话故事会”上, 我一边引导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 一边不断地联系生活, 让他们知道, 拥有了“无中生有”的本领, 张开想像的翅膀, 在合理的跑道上起飞, 你才会享受翱翔蓝天的喜悦。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1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叔阳写的一篇散文《我的老师》。文中的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每逢春天一只只风筝在蓝天上同白云戏耍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时时想起刘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1.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 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词语?或者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 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刘老师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是如何描绘刘老师的形象的?表现了刘老师哪些性格特点?“我”对刘老师为什么至今难忘?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把感受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精彩片断,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段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1. 刘老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1)出示“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的诙谐和乐观。

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找出描写刘老师腿有残疾的句子:“他有一条健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却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读一读,体会刘老师行走的不便与艰难。

③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④“一股酸涩的感情”指的是怎样的感情?同学们心里为什么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⑤我们为什么更尊敬刘老师了?

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2)出示“他用圆木拐杖撑地,右脚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上课时板书的艰难、迅捷,结合想象去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他每转一次,为什么会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③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的少年心性。

(4)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气,或者怨天尤人,而是十分乐观,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

①读一读,说说这句话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这情景带给了“我”怎样的感动?

③“我”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④有感情地朗读。

2. 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为什么会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3. 朗读课文第一、二段,讨论: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

4. 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5.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如果让你写一个自己尊敬的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有自己的心情、想法。)

2.仔细品读1、2、3、4段,想一想,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己以后也可以试着这样安排顺序。

五、拓展延伸,尝试练笔

1. 这篇课文节选自苏叔阳的散文《理想的风筝》,请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

2. 请同学们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个片断。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2

1. 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 读懂课文,感受高斯的聪明才智。

3. 学习前面部分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太阳灶的有关知识。

学生:搜集与故事有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数学题引出主人公。

教师:虽然是语文课,但是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题目是1+2+3+4+…+100=?(5050)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教师:有一个小朋友在小学一年级就通过思考很快算出这道题,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通过这道巧算题目你觉得高斯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作答。(机智、聪明、爱动脑筋)今天就来学习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

2.揭示课题。

(1)读题,本课的主人公是谁?(高斯)

(2)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背鍪旧字,检查预习。

(1)教师:这篇课文中易错的生字、生词不少,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读得准哦。出示第一组词语:一枚沁出啪嗒紧张聚焦困境适时表扬读的同学,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教师:两个字的能行,四个字的就不一定都能读得好。出示第二组词语:恭恭敬敬聪明才智炎炎烈日风马牛不相及教师相机理解词语意思,这些词有的形容人物,还有的形容天气。猜想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2敝室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怎样智断瓶中线的?)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都成为这样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把课文读好,当然,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来。

3弊远量挝模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蓖ü朗读,你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吗?(生汇报)

5闭个故事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高斯)从课题我们就看出了他是一个非常机智聪明的人。难怪当地的人们都称他为天才。

三、品读课文,探究智慧

1痹俣量挝模边读边想,找高斯智断瓶中线的那一部分读一读。(第7段)抽学生朗读这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太阳光、老花镜)

①默读课文第1~6段,找出描写太阳光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品读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如:一天,高斯顶着烈日……赶去。太阳光是那么的强……炎炎烈日下。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第4段,高斯紧张地……石板路上)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第5、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铺垫)

2备咚沟哪男┍硐至钊司磁澹靠焖倌读勾画,读一读勾画的部分,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毙∽榻涣鳎谈谈你的发现。

4比班交流。

(1)第1、2段,“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大大出乎高斯的意料”“一时间,他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认认真真地动起脑子来”。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高斯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沉着镇静,冷静思考。理解“风马牛不相及”,适时质疑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难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会找到答案。

(2)第3、4段。教师:在小镇街心,高斯就这样认认真真地思考着,瞧他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分钟、2分钟、3分钟……10分钟,这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干扰他?

①围观的人多。引读“这时,街中心……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如果是你面对挑衅者的起哄,你的心情如何?

②天气恶劣。

教师:加上此时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

学生:(接读)紧张地思考着……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教师:可以看出此时的天气是(恶劣)的,此时的高斯心情是(紧张)的,此时高斯思索的神情更是(凝重)的。(3)第5~9段。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为高斯捏出了汗、憋足了劲,最后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难题的呢?在解决问题中高斯的哪些行为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学生汇报。

适时介绍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补充太阳灶、太阳能利用的有关知识。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条件:阳光、老花镜、物理知识。利用了阳光这一自然资源,巧妙利用了老花镜,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为什么说高斯很聪明机智?谈谈自己的看法。

5闭馄课文除了高斯以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文中也有几处描写老人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关键人物?(与旁人的行为对比、缓解高斯的紧张情绪给他鼓励、为高斯解决问题带来启发。)再读,感受这位慈祥的老人给予高斯的安慰。

四、朗读课文,感受品质

1毖Я苏馄课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们?

2蹦阆不豆适轮械哪男┢断?读一读。

3毖Я丝挝哪阌惺裁词栈瘢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的教学计划 篇13

五年级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上,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每月继续向学生推荐一、两本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上一篇:换届纪律须知下一篇:浅析宋朝监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