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问题的焦点、成因及对策(通用10篇)
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化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各类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信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遇到许多纷繁复杂的棘手问题,有些难点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信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指导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当前信访工作的重点。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群众信访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征用方面。近年来, 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 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 土地越来越值钱, 农业承包案件也大量增多。该类案件涉及农村土地、荒山、荒滩、鱼塘、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由于它们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如不妥善处理, 就会激化矛盾, 甚至引发上访、缠诉等事件。另外,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征地面积也不断加大, 开发区日益增多,拆迁安置量随之增长。在农村几乎是乡乡有开发区、村村有拆迁户, 普遍采用一次性解决方式, 安置费和补偿费较低,农民钱用完后, 存在着没钱养老、无钱看病的现实问题, 于是找政府解决, 解决不了就上访。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方面。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城市化建设、旧城区改造工作一直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和实事项目。经过大拆大建、功能再造,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个人的利益、诉求、对拆迁政策理解角度不同及其他社会问题, 引发了诸多拆迁纠纷。和前些年相比,近几年来群众在这方面的信访内容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如地方性拆迁政策与国家、省拆迁法规不匹配; 房屋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走势与动迁群众实际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动迁不再局限于旧城区改造, 对地段、结构、装修较好的住房动迁引发与市场配套的估价、赔偿等一系列附加问题; 城市建设和拆迁速度过快、安置条件不合理等问题。
三是企业改制方面。近几年, 我国企业改制速度加快, 暴露了一些企业经营不规范, 企业拖欠职工工资, 不能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加上以前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 老问题没解决, 新问题又不断出现,造成此类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包括改制企业国有、集体资产变相转移; 职工要求得不到合理安置和补偿;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实施破产的企业资产变现难, 职工得不到妥善安置; 实施产权出售的企业职工要求补发在岗时拖欠的工资、风险金、集资款; 企业占地; 农民工要求与全民职工同工同酬等可题。
四是工资与社会保障方面。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内债主要反映在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生活费、取暖费、医药费以及欠缴“ 三险一金”问题,而且新的拖欠仍在产生, 极易引发新的问题。集体企业职工要求参加社保问题, 主要表现在集体企业职工要求补缴养老保险、办理退休问题; 未解决劳动关系的集体职工要求享受社会保障补贴问题;没有缴费能力的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不要低保要社保问题; 困难集体企业要求参加医疗保险统筹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 随着国家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的成功, 将可能引发这一群体的进一步上访。
五是涉法涉诉方面。涉法涉诉问题是信访老大难问题, 主要涉及反映司法机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法办案、作风霸道、乱罚款、乱收费等问题, 导致百
姓对公检法失去信任感, 只有通过上访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积案较多, 长期滞留上访的人多, 成为长期困扰各级信访部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当前信访焦点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当前信访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滞后。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各级政府对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工作力度逐年加大, 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交通道路、工业用地的规模急剧扩张, 围绕土地占用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由此而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目前, 我国尚未制定《拆迁法》,虽然国务院在2001年颁布实施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并制定了相关规定, 各省、市也依据国务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遵循“ 等价有偿” 的原则, 对拆迁程序、补偿等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相衔接的地方,具体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偏差较大。
二是政府的职能转变滞后。政府直接组织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流转, 利用行政手段调节当事人的民事关系, 已不适应依法治国、转变政府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解决以及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事项, 都应当从行政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政府及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流转主管部门主要职责应该是制定评估规则、公布市场信息、调解纠纷等。如拆迁征用补偿价格的确定, 本属于拆迁人或征用人与被拆迁人或被征用人之间的民事行为, 政府一旦介入,如遇到被征用和拆迁人不满意时, 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政府身上, 造成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三是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基层党政干部基本素质较低, “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严重, 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 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 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诱拖拉, 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 甚至酿成严重事件, 从而引发干群矛盾, 甚至民族之间的矛盾, 造成了不好影响。
四是农村城市化加重了农民的心理负担。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和变革加剧了农村社会矛盾, 传统的农村社会观念和体制被打破, 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在城市社会扩张中处于两难的境地以及强烈改变现状的愿望与对现状担忧和对未来前景预期的不足, 使多数人放弃农村, 走入城市, 由此又导致了这些进城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他们只能以“边缘群体”的身份在城乡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法律意识薄弱, 心理承受力差, 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一旦生活无着, 就可能在群体性上访中采取一种反社会的行为, 以此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五是个别信访人员对信访问题的处理要求过高。有的信访人员认为“大闹大解决, 小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尤其是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国企改制等群众性上访事件, 往往涉及较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有些人企图通过反复上访获取更大的利益。有的信访人员为满足私欲的心理, 往往利用一些小问题借题发挥或趁火打劫, 煽动群众, 散布谣言, 蛊惑人心, 制造混乱, 致使群体访事件越闹越大, 甚至以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相要挟, 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
六是部分司法判决缺乏公信力,司法权威得不到保障。司法权威不仅表现在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制度建设上, 还应当表现为司法机关依法裁判的结果公正、公平, 并为人们普遍认可和信仰。实践证明, 部分司法人员执法不公,判决
不透明,程序不合法,其表现主要有: 有些诉讼程序不公开、不透明, 暗箱操作的情况严重,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有些办案人员故意拖案, 案件严重超期,当事人催促无果, 从而引发申诉上访不断。
(三)妥善处理信访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立法工作。立法机关应充分发挥立法主观能动性, 制定充分反应社会各方利益的良法。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听取各方群众的意见, 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在谋发展、搞建设时, 要综合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 不能顾此失彼;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 依照法律精神和公正原则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突出司法调解的地位和作用。司法调解不仅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便利的特点, 而且也可以弥补法律适用能力的不足。司法调解可以根据自主和自律原则选择适用的规范, 如地方惯例、行业习惯和标准等,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协商, 通过调解结案的结果更易得到当事人双方和社会的认可。突出司法调解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不同案件类型, 建立庭内、庭外调解制度, 根据不同诉讼阶段的特点, 建立庭前、庭中、庭后调解制度, 明确各环节调解职责和要求, 努力把调解贯穿诉讼的全过程。对已达成协议的案件, 法官主动与当事人联系, 督促其自觉履行义务, 提高自动履行率,巩固和落实调解成果。
三、加强人民调解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加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 提高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能力。力求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有机结合与合理衔接。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访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度, 完善“一把手” 担负信访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人员直接负责、相关单位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二是要加强基层调解,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警应对机制。要以村、街道和社区为工作重点, 抓好村(居)委会、治保会、调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加强“两所一庭”(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的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 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 调处化解在基层。要立足预防, 全面排查隐患, 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工作。三是强化督查督办。对一些重点突出信访问题, 信访部门和党委政府督查室要联合督查督办, 确保问题及时处理。要建立重大情况报告制度, 各地区、各单位对所辖范围一段时期内突出的不安定因素要定期报告, 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要及时报告, 以免贻误处置时机。四是要坚持依法治防。全面贯彻落实《信访条例》,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对鼓动闹事的为首的少数人和无理缠访、闹访者要依法打击, 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五、牢固树立司法公正观念。司法是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屏障, 对于构建良好法治环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牢固树立公正司法观念是新时期加强政法机关建设和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继续深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 加强司法人员队伍建设, 增强司法人员政治业务责任和职业道德, 遏制司法腐败, 实行公正司法, 提高办事质量,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六、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律师是法律服务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讲, 律师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是群众的代言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律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人, 各种矛盾不断凸显, 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 群众迫切需要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但有时又请不起律师, 加上一些律
关键词:信访,成因,对策
稳定是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信访工作在维护企业稳定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油田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和职工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职工与企业在劳资纠纷、子女就业、福利待遇、住房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不断凸显, 并呈现出不断攀升的事态, 对油田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影响很大。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些问题, 把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 保持和促进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为企业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本文试就这些信访问题的特点、成因、对策等作一探讨。
一、油田基层单位当前信访问题的突出特点
近年来, 基层单位信访工作在总量持续上升、反映内容不断变化、体制转换引发的新矛盾增多的新形势下, 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涉及员工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个人利益的维权性信访件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各项管理机制的不断健全, 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 再加上个别单位在经营管理和职工关切的人财物分配等焦点问题方面透明度不高, 个别基层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 特别是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 一旦不能严格按照油田的规章制度执行, 或监督机制落实不到位, 员工就会有“领导随意侵犯我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和福利待遇”的猜疑和误判, 从而产生信访问题。这就必然会引发奖金加班发放不公平、该公示的项目未公示、该享受的补贴没有享受、带薪年休假制度不落实等方面的信访问题。
二是信访问题涉及部门较多, 频繁越级上访, 解决难度增大。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 濮阳市的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 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活跃, 由此引发的信访问题也越来越多, 且涉及部门较多。同时, 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 油田职工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 有问题不找基层单位和部门, 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不通过法律途径, 认为只有找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 这就使得频繁越级上访事件增多。
三是信访人情绪激动、行为出格、要求过高。部分职工认为, 只有事情闹大了, 才能引起领导重视, 才能得到较好解决, 信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 不闹不解决”。因此, 在上访时, 不听领导解释相关政策, 不看企业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诚意, 大吵大闹, 哭天嚎地, 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 就采取“堵领导的门, 跟领导的人”方式, 缠访、闹访, 不但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 还在职工心目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四是通过纪检监察渠道检举揭发的信访件呈上升态势。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 群众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 通过纪检监察渠道检举揭发的信访案件呈上升态势。从职工反映内容来看, 既有反映领导干部违反财经纪律、违反生产经营管理规定的, 也有反映侵犯职工切身利益的。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反映出个别职工群众对基层组织和相关部门的不信任;二是反映出个别基层单位领导干部作风漂浮, 民主意识淡薄, 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或推三阻四, 该解决、能解决的不解决, 不真心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导致职工群众对基层组织失去了信心, 转而走检举揭发这个渠道。
二、油田基层单位当前信访问题的主要成因
油田基层单位产生的上述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因素, 要想从根本上处理或缓解这些问题, 有必要进行剖析。具体说来, 大致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是上级政策和油田规章制度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 导致上访。如涉及职工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信访问题, 很多都是可以避免或在基层就可解决的, 但因为少数单位厂务公开工作不到位, 对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民主管理权没有认真落实, 个别责任单位和部门规章制度意识不强, 有关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 工作不到位, 不能正视部分职工群众的呼声, 对职工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不愿处理, 致使群众反映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职工诉求无从表达, 造成上访。
二是个别信访人员所提要求过高而又无理, 基层无法无权解决, 导致上访。个别信访人员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把单位的忍让和同情当成软弱可欺, 提要求时往往“狮子大张口”, 提出很多让单位无权解决或无法解决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 就利用企业求稳定、怕考核的心理, 走上访或越级上访之路。
三是领导干部问责机制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导致上访。目前, 油田各级组织对信访稳定工作的考核问责力度很大, 但考核制度大部分都是针对单位而定的, 对信访人员的问责力度相对较少。一旦出现上访事件, 首先追究的是被考核单位及有关负责人的责任。一些员工利用制度上的这一弊端和单位对待信访者比较谨慎宽容的态度, 频繁越级上访。
四是因为领导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 导致上访。个别部门和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作风不实、方法简单, 对基层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管不问, 引起了基层职工群众的反感。有的部门和单位领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 遇事不主动与群众沟通, 以至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还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打击报复心理较强, 搞“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 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最终导致了越级上访事件。
五是法律执行难或地方部分执法部门不作为, 导致上访。目前我国执法机制上客观存在的执行难, 使部分职工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 长期难于解决, 导致了许多信访事件。同时, 地方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存在的不作为及推诿扯皮现象, 使基层职工群众想通过行政法规解决的个人问题, 付出的成本过高, 非常难以解决, 最终导致职工群众只有走上访渠道。
三、解决油田基层单位信访问题的主要对策
今后一个时期, 油田基层单位信访稳定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组织应该从维护油田职工队伍稳定的大局出发,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工作中改进方法, 为油田改革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一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信访工作是各级领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目前有些基层单位和责任部门的领导干部对信访稳定工作重视不够, 不理解不支持信访工作, 认为那都是政工部门、政工人员的事, 信访工作与自己无关, 遇到问题一推了之。这些观念, 不但造成了许多决策失误, 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干群关系, 激化了基层单位与个别信访人员的矛盾, 为解决和处理问题增加了难度。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 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 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因此, 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认真落实“一岗双责”, 充分考虑基层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防止因决策不当造成企业不稳定。
二要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油田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行基本准则。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 认真学习制度, 严格执行制度, 自觉维护制度。”在加强企业管理过程中, 油田各级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 坚持落实“三重一大”制度, 坚决避免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把手”说了算等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 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秩序, 从根本上避免信访问题的产生。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工作重点放在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要求:“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同时进一步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 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因此, 油田在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发展、强化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 必须重民情、解民意, 广泛听取基层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强化科学决策, 深化民主管理, 强化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的监督职能, 进一步落实好厂务公开, 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从源头上预防信访问题的发生。
四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信访职责, 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工作。仔细分析一下, 其实很多信访问题都是许多小事、琐事引起。究其原因, 都是因为有些政策宣传不到位, 干部与职工群众沟通交流不够, 致使职工群众心中有疑问, 想弄清楚原委而引发的上访。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信访工作与我有关、维护稳定人人有责”的责任理念, 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职工反映的信访问题。要密切关注群众思想动向, 及时做好心理宣泄和思想疏导工作, 理顺职工情绪, 防止信访事件的发生。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30-01
摘要:
涉诉信访是信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此问题,对维护人民群眾的合法权益、推进法治化进程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探索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涉诉信访;原因;对策
1涉诉信访的含义
涉诉信访是指“那些应当被人民法院受理的纠纷或是已经进入诉讼、执行程序的案件中的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对人民法院的作为或不作为或是生效裁判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提出申诉、申请再审或是提出其它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有关的事项,依法由人民法院处理的活动。同时也包括一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信访的同时,向其它国家机关信访,其它国家机关接访后通过一定方式促使人民法院完成某种诉讼行为。”
2涉诉信访的成因
2.1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是涉诉信访案件高发的根本原因。
我国转型期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总体上经济飞速发展,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发展却严重滞后,这成为引发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如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加剧等。城市中出现新的阶层,如农民工、下岗职工权利缺乏保障,又缺乏意愿表达渠道和救济途径,所有这些转型期社会出现的尖锐社会矛盾,成为引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根本原因。
2.2现行信访制度的不完善是涉诉信访案件发而不决的直接原因。
我国于1951年建立信访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信访制度受到很大的挑战。现行信访实质上仍然是历史上的“清官情结”,期盼借助行政权威的力量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其不足体现在:一是人治而非法治主导信访案件的解决;二是信访机构的职能错位;三是信访力量分散;四是制度不够健全。
2.3涉诉信访案件发而不决的主要外因。第一方面是司法权威的缺失。一是诉讼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降低了司法权威;二是少数案件裁判不公和法官队伍中出现的违法违纪,损害了司法权威;三是,司法监督主体和监督途径泛化,弱化了司法权威;四是,诉讼判决“执行难”,动摇了司法权威;五是,公众法律意识淡薄,淡化了司法权威;六是,新闻媒体对法院工作的不当报道与评论,贬损了司法权威。
第二方面是历史文化原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缺乏法治的本土文化渊源,依靠“清官意识”解决棘手的疑难案件,信访就成为人们习惯上的路径依赖;其次,中国人长期以来就有“厌讼”的历史传统。
第三方面是法律信仰和意识的缺失。“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而铭刻在公民内心的法律,实际上就是对法律的信仰和意识,而我国人民长期缺少对法律的信仰和意识,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礼”而非“法”成为占据中国的统治意识形态,其直接后果就是对法律的信仰由于缺乏统治阶层的承认合支持而处于虚无状态。
第四方面是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务更加复杂化,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国公民社会在市场化的改革中快速发展、成熟,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异军突起,而频繁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映衬出政府的管理服务能力、协调自控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存在问题,从而影响到公民对政府的信服,出现信用危机。这种信用危机,造成公民对政府解决的纠纷结果不满意,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公民选择其所信任的官员,依靠其个人权威解决问题。
3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涉诉信访案件所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改革的深层次矛盾,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建立合理的涉诉案件处置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此类案件的关键。为了确保社会秩序稳定,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3.1建立案件质量保障机制,从源头上尽量避免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很多涉诉上访案件,大多在审判或执行上存在着瑕疵,因此要严格司法审判程序。首先要努力加强司法队伍的业务学习,增强执法和司法能力,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人员、法官、检察官遴选制度,优化行政执法、司法队伍的结构。最后,要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严格追究执法违法、枉法裁判人员的责任。
3.2完善接访制度,整合接访资源。 鉴于目前信访制度的分散现状,应进行资源的整合,完善现有的接访制度。具体做法可以是首先,由市政法委统一协调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其次,抽调公检法机关的骨干、专家和律师等组成专门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调查组,对此类案件进行评查,作出审查结论,并尽快处理;再次,对于重大疑难案件,实行听证制度。最后,建立网上信访平台,使接访单位能够及时掌握信访信息,尽快进行处理。
3.3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培养公众的法律信仰。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是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水平,引导上访群众通过仲裁、行政复议、法律诉讼等渠道解决,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以此来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3.4正确对待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一方面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格保证信访案件的正确处理实行严格的工作责任制是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重要保证。在明确查究范围的基础上,对有必要的要严格追究其责任。另一方面对于涉诉信访问题,应当区别情况,而不应一味地实行“一票否决”。涉诉信访需要专家、学者和行政、司法工作人员认真研究探讨,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涉诉信访案件。合理处理涉诉信访案件是协助党和政府平衡和调整利益关系,消除不稳定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司法机关、执法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并把积极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与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鹏祥: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探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32卷第1期;
[2]谢伟: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初探.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卷第1期;
信访工作是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正确解决处理各项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体察基层、联系群众、接受监督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有所调整引发诸多矛盾纠纷,一些突出矛盾纠纷往往通过信访这个渠道反映出来。此外,在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如何化解矛盾纠纷,有效解决各种信访问题,对于维护我区信访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对信访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信访问题出现的起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传统的产业与组织方式受到极大挑战,短期内群众增收难、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产生比较强烈的不满情绪,使群众一些原来就很敏感的“热点问题”持续升温,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心态失衡,思想观念落后。
部分群众在因循守旧,不患贫而患不均,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心态失衡,对两极分化不满情绪增大。还有部分群众全局观念淡薄,喜欢走“上层路线”,对基层干部不信任,认为只有上面的领导才会公正、公平。(二)利益驱动,故意制造事端。
少数群众受利益驱动,组织策划群众上访,煽动群众闹事,以便自己从中获利。如因集体资源、宗派利益等产生磨擦,就故意挑起矛盾,煽动群众闹事。有的是为了博得群众对自己的信任,让上级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各种棘手之事。还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制造事端,激发矛盾为自己非法谋利提供条件。只要出现一定规模的上访,一般都存在着组织者、领导者。(三)被动服务,信访工作能力亟需增强。
一是基层组织因经济基础薄弱,服务功能被动、弱化,没有及时、主动地去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致使一些本来很小的矛盾激化升级,酿成大纠纷,从而加大了调处的难度。二是部分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有个别干部,政治思想很好,品德人缘也很好,群众称为“老实人”。但是,一遇到难办的事,就讲不出政策,说不出道理,拿不出新招,调处起来不周全,没有一定的魄力和前瞻性,使一些问题由小变大,由少积多,逐步酿成大的矛盾。(四)管理滞后,民主氛围不浓。
信访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重要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群众对民主管理的监督缺失,群众的利益受损,进而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有些信访多村和街道征求群众意见较少等等。二、新形势下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的对策
(一)抓住“早”,变上访为下访。
要及时捕捉信息,及早化解矛盾。在具体操作中,要坚决克服“上访无好人”的观点,正确对待上访群众,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依照法律法规解决矛盾,及时有效地疏导群众。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要把易发、多发信访的村、街道、企业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对排查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及时摸清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二)突出“快”,变久拖为速决。
对于群众上访,接访后要做到快调查、速处理、快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不留后患,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发生。在调查处理中要坚持两个“要”,把握两个“关”,做到“三不结”。即:事实要查细,把握好事实关;有错要必纠,把握好处理关。要做到问题未查清的不结案;
处理结果未与上访人见面的不结案;
调查结论群众不满意的不结案。
(三)把握“源”,变处理为预防。
实践中,每发生一次群众上访都会存在一定的工作成本,而一旦引发集体上访,则更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我们在解决群众上访问题的同时,要注重超前防范,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一是要配备好强有力的基层信访干部队伍。二是要加强对群众信访工作的创新解决能力,提高信访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四)强化“责”,变被动为联动。
一是要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逐级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层层明确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要健全信访网络。从镇到村、到组、到重点地段、重点区域,都要有信息员、联络员、调处员、宣传员,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通报工作情况,形成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格局,充分发挥信访信息网络的预报、预警作用,彻底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收集报送影响基层稳定的苗头性问题。三是要推行稳定承诺制。信访相关部门要公开承诺,明确处理期限,引导群众有问题逐级反映。四是要实行领导接访日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变来访为回访,变上告为下解,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答复,耐心解释,果断处理。(五)瞄准“热”,变焦点为亮点。
一是要建立健全信访进展公开制度,让群众真正了解信访工作进展情况,对于表述不清楚、群众有疑问的地方,要给群众解释清楚,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二是要严格按法律法规处理信访问题。三是要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信访工作管理,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和稀泥,不循私情,确保##信访总体形势稳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利益关系的不
断调整,城市拆迁、企业转制等社会矛盾也就更加突出,大量的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随着诉讼案件的大量增加,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数量也不断飚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大量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和政法机关的形象,而且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有效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必须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
(一)政法部门和政法干警的原因
一是个别政法干警业务素质不高,未能依法执法、严格执法,是引
发群众上访的根本原因。基层政法机关是受理案件的最初关口,基层政法干警的执法质量往往对案件的最终定性和处理起到决定性作用。从目前执法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办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办案不公的现象,有些干警不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工作不负责任,推托搪赛,草率应付,取证不及时、处理不及时,时过境迁,导致一些案件事实不清,责任不明,无法进行最终处理,人为办成难案;有的干警不会办案,不会取证,违法办案,该扣押的不扣押,不该扣押的乱扣押、乱返还,导致案件出现执法过错,办成了错案;还有的干警在执行工作中,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错过最佳执行时机,导致案件长时间不能执行。
二是一些政法干警的执法作风不扎实、执法态度不端正,是引发当
事人上访的客观原因。一些政法干警缺乏“执法为民”、“热情服务”的理念,在执法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给上访人留下了偏袒一方的嫌疑,认为干警执法不公或者徇私枉法;一些政法干警不做必要的法理解释工作,让当事人不理解,进而上访。
三是有关责任部门对上访问题处理不及时、解决不力,是导致上访
人长访不止和越级上访的直接原因。从接待、处理上访的实践看,群众上访都是从原办案部门开始的,因为原办案部门处理不及时或对其处理意见不服,才向上级和其他国家机关上访,甚至进京上访。而责任部门对群众上访处理不及时、解决不力,有的甚至采取“推、磨”的办法,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
四是侦查破案能力、打击处理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案件有的在侦未破,有的犯罪嫌疑人在逃未归案,案件久拖不结,加害人不能被依法惩处,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这势必引起被害人及其亲属不满,上访求决。
(二)信访人自身的原因
一是部分信访人缺乏法律政策知识,对政法机关不信任,凭主观臆
断,缠访不止。信访群体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约占70%,多数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法律政策了解不多,往往依靠主观臆断想当然,当自身的诉求没有实现,就认为执法人员存在违法办案的现象。而且对政法部门后续开展的接访、解释、劝说工作也持怀疑态度,久访不息。
二是试图通过上访解决自己的实际生活困难,是上访量居高不下的又一原因。有的上访人明知政法部门的处理没有问题,但因上访无需付出成本,并可获取利益,因而坚持不懈地上访,无理由地一味主张鉴定错误、审判错误,夸大损害后果,进而不断要求解决其生活困难,更有甚者把上访作为改善生活条件的手段。如孙某上访案,孙某因与人打架而受伤,不服法院判决,要求法院为其解决家庭困难。法院从帮困救助角度出发为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后,又提出让法院为其解决采暖费、家人养老保险、孩子的学费等无理要求。
三是通过刑事案件改判,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上访人意图通过改
判来恢复政治待遇,得到更大金钱利益,获得心理平衡。如胡某上访案,胡某于1960年犯贪污罪,被判12年有期徒刑,后其对此不服开始长期上访,要求平反。经各级法院多次复查后,最后被最高法院认定为终结访。胡某曾到老战士办参加活动,老战办以其是犯罪分子,不让参加,此事对胡某打击很大,现要求恢复老战士政治待遇并解决医疗费用及一处住房,从而不断进京上访。
(三)其他原因
一是开展的各类专项行动,客观上也成为诱导上访人频繁进京的一
个因素。为解决突出信访问题,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行动,对上访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列入专项行动名单的期望通过进京上访能将自己列入名单,利于自己问题的解决;在名单之列的,期望值加大,为实现过高要求,也频繁进京。一些涉法案件,在专项行动开展以前,有望能以较低成本解决,但在专项行动开展以后,上访人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如张某上访案,张某因离婚一案对财产
分割不服,并对法官违法违纪问题不服。法院在对违纪法官进行了处理以后,拟给其50万元让其息访。可是专项行动开始后,张某提出了不给200万元决不息访的要求,导致该案的解决陷入僵局。
二是对非正常访重交办案件,轻依法处理,是引发大规模上访的又
一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上访人员通过上访这种形式来寻求法律之外的利益和目的,以进京非正常访来要挟政法机关,漫天要价,给息访控访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进京非正常访,是违反《信访条例》的不正当信访行为,应该予以严肃的依法处理,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而上级对非正常访案件目前只是交办,这就给上访人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从而更加频繁进京非正常访。对于有些上级交办的纯属无理的案件,无形中也给其他上访人造成了认识误区,认为不管有理无理,只要能进京登记,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解决好信访事项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打好持久战。
(一)进一步树立公正司法、规范执法的意识。要切实加强对政法
干警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并通过严格公正的执法,让人民群众相信法律、相信政法机关的工作,树立政法机关的权威,从源头上解决和遏制上访案件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发现的每一起错案都深挖背后的成因,严格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发现的违法违纪人员,并以此为戒,督促政法各部门完善监督机构和规章制度,堵塞漏洞,消除腐败滋
生的条件。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实施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在治本上
下功夫,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涉法涉诉信访专项活动、专项战役持续不断,活动结束后信访事项又出现高峰期,导致新的战役再次发动的问题,要真正建立和实施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制度规范工作,以制度促进工作,并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三)经常性地开展信访事项的排查调处,掌握工作主动权。涉法
涉诉信访事项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会在短时期内自我消失。这就需要善于发现、及时掌握、尽早解决,经常性地开展信访事项的排查、调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问题拖大,矛盾激化。
(四)加强领导包案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大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领导力度。从实践看,实行领导包案工作制度,确实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息访了一大批信访案件。但仍存在着工作没到位、感情没到位、措施没到位的现实情况,大量的案件亟需解决。为此,要扩大领导包案的工作范围,不仅要对上级交办的案件落实领导包案,对所有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都要落实包案领导,并限期督办解决。对于已经落实包案领导,上访人仍不断上访的案件,要以听汇报、下督办单、通报批评等方式督促责任领导。对于“瑕疵案”,加强督办力度,积极推动落实解决。同时,要成立督查组,抽调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的干警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督办,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工作力度。
(五)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救助资金”,用以解决“法律之外,情
理之中”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于那些诉求有理却没有法律政策依据
或确实因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其利益的上访人,一种有效的解决息访的办法,就是通过在“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给予其一定的救助,使他们息诉罢访。各地应迅速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救助资金,并成立相应的临时性工作组织,负责明确救助范围、制定救助标准、甄别救助对象、协调有关单位。此基金的资金来源于财政,由政法委统一管理,由各责任主体或基层政法委负责发放。
(六)加大对违法缠访闹访人员的依法处理工作力度。一些上访人
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工作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信访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仍然繁重。本文试就庐江县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工作对策作一阐述。
一、当前我县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信访秩序逐步规范,信访形势有所好转,但上访数量仍居高不下,集体上访占比较大,缠访闹访时有发生,形势不容乐观。群众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和新老项目建设、劳动保障、农林水权属纠纷、涉法涉诉和社会特困群体等方面。究其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不够快,改革触动部分群众利益
由于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经济发展与土地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商业、粮食、供销系统走向社会,事业单位改革等,重新调整了所涉人员的利益关系,引发群众信访。据统计,我县由于机构改革、企业改制等引发的信访占总量的确良17%。
(二)少数信访群众认识上有误区
误区一:“法不责众”。少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不责众”,串联集体上访。误区二:政府“管”法院。认为政府权力大,能够改变法院判决,甚至可以代替法院执行,有事就找政府,信“访”不信法。误区三:“大闹大解决”。认为上访人数越多,闹得越厉害,政府就会越重视,就会妥协,因而采取集体上访的形式给政府施加压力。
(三)部分法律法规滞后
一方面,表现在法律条文的滞后。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显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但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滞后,没有法律法规的界定和约束成为导致上访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滞后还表现在执法不严上。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不允许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更不允许扰乱正常办公秩序,但是,“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却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四)信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是信访资源整合不到位,有时会出现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对同一信访案件的看法不一致,接访口径不一致,使信访对象认为有空可钻。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矛盾排查机制、信息汇总分析机制和联合调处机制虽已建立,但在运行中尚需推进和完善。虽然建立了领导接待日和阅批来信等制度,但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却流于形式。三是解决问题不到位,少数单位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存在推、拖、敷衍了事现象,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有的没有严格按照程序办理信访事项。
二、做好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在制定政策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重视信访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综合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提高政策的公信度。要政情、民意双向互动,把党委政府的政策和施政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向群众公布,注意收集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现实问题。
(二)坚持源头预防,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
要健全覆盖各方、延伸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各镇、各部门要确定信访信息员,畅通信息渠道。坚持定期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基层排查与部门排查相结合,逐级上报排查情况,实行“零报告”,遇到突发性、苗头性信访问题随时上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分轻重缓急,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要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要整合信访资源,在乡镇建立纪检、综治、司法、信访“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联合处理信访问题。
(三)坚持督查督办,确保信访事项得到妥善处理
要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信访部门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信访督查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事要解决”。要对信访工作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如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工作绩效考核等;要对信访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调度和督查,帮助扭转被动局面;要对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结、答复的全过程进行督查,确保严格按照信访条例规定的程序办理;要对信访案件办理质量进行督查督办,尤其对领导机关交办的信访案件、领导批示的信访事项、进就去省非正常上访、越级集体上访和信访老户案件进行重点督查,提高信访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
(四)坚持强化责任,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
2014年至2015年,该区本级来信来访总量211件(次),其中来自基层群众的信访问题151件(次),占全区信访总量的70%以上,反应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因国家、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引发的信访问题约占39.3%。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不一致;二是村与村之间土地征用政策、赔偿分配方案可能不一致;三是政务公开工作不到位。
(2)特殊利益群体尤其是非法集资问题约占11.9%。涉军人员、两案人员、民师、残疾人三轮车主、联合诊所人员等特殊利益群体问题,有的属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涉及政策性因素,并且历时较长、案情复杂。
(3)村级财经问题及村干部廉洁问题约占12.1%。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反映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侵占村集体资产等;二是反映村党务政务不公开,村级账务有猫腻;三是村干部作风问题,铺张浪费、挥霍集体资财;四是反映村干部独断专行,失职、渎职。
(4)违章建筑及建房问题约占8.6%。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违章建筑查处不及时、不到位;二是村民因建房引起的邻里矛盾、纠纷;三是部分村村镇没有统一规划或不按规划审批建房等。
(5)历史遗留问题约占7.3%。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1954年以后抗美援朝退伍军人要求享受有关定补待遇问题;二是对越参战人员要求享受待遇问题;三是部分联合诊所人员和民师转正问题。
(6)其他问题约占20.8%。主要反映企业污染影响当地群众生活问题,村干部退职待遇问题等。
2 新形势下信访问题的特点
(1)诉求点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土地、财经和集体资产、婚姻、工程建设、换届选举等问题层出不穷,涉及到了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这些问题错综复杂,一些问题交织并存、环环相扣,并且可以由一种问题引发其他问题。
(2)涉及面广。很多信访问题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与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比如土地承包、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故、换届选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牵涉到的群众少则数十人人,多则上百、上千人,甚至牵涉几个村,威胁到我们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3)重访量增多。从近年赴京赴省越级上访的情况看,大多数是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又再次重复上访,甚至一案多访、一月数访。每逢国家重大节日和重要政治活动敏感时期,基层信访维稳干部经常是24小时值班待命。
(4)处理困难。当前很多农村基层信访问题的处理需要多部门参与、协调配合,因涉及自身利益,各部门倘若有一家推卸责任、推诿扯皮,就可能导致处理结果达不到群众预期,客观上又把信访问题交给基层政府。基层政府权力有限、能力有限、精力也有限,对信访问题的解决如若达不到群众满意,又容易造成重复访、越级访。
3 引发信访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1)干部因素。一方面有个别基层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一遇到难办的事,如城镇房屋拆迁、宅基地纠纷等问题就束手无策,使一些小问题由小变大,由少积多,逐步酿成大的矛盾。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单位及其主要领导责任意识不强,没有把信访问题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有的甚至认为是信访部门的事,信访工作各项制度形同虚设,使信访问题越拖越复杂,越拖矛盾越大。
(2)政策因素。一是该区近几年城乡一体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加强,必然会触及到不同利益群体、不同阶层人的既得利益,群众为利而访不断活跃,这既是造成信访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改革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二是政策法规的矛盾。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些信访问题是因为上级政策不明朗、不细致而产生的。三是现行的信访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基层干部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对信访人做出妥协,有的信访人尝到甜头而得寸进尺,提出更高要求,也有个别群众竞相效仿,使信访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关键词:基层信访;问题;原因;法治
一、基层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信访条例》的实施将信访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对于规范信访工作,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宏观制度、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基层信访治理过程中,现行的信访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面临一些挑战,难以适应当前信访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
1.信访部门的救济功能有限
国家原本希望通过信访了解社会底层的信息和问题,并不希望民众大批上访,而在整个国家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大量民众依赖信访的诉求表达平台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纷纷到地方各级机关上访甚至进京上访。国家从民主政治和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禁止地方政府打压民众的上访行为,同时却又主张将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导致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诉求都向基层政府部门集中,民众都期望政府部门为其“做主”,满足其利益诉求。
2.信访部门的运行成本较高
在我国政府压力型体制下,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地方政府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上访人正是利用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维稳需求的“软肋”,以非正常信访形式作为要挟地方政府的“筹码”,以期满足诉求,或者获得制度外的额外收益或报酬。同时,与司法救济相比,信访无须烦琐的程序、专业化的知识和较高的诉讼费用,往往被认为是理想的和经济的救济方式。对信访群体来说,信访制度的高收益与低成本优势使其成为矛盾汇流区,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治理原则下,各级信访机构对信访案件实行层层转办,而基层信访部门又无力解决越级上访人的诉求,结果就形成了上访人不断上访、基层部门不断想办法“息访”的恶性循环现象,给基层政府增加了较重的负担。
3.司法途径的薄弱化
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法定形式。在法治国家中,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公民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遵守法律规定;任何公民都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备,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对维护法律尊严的司法部门形成了严峻挑战,导致一些司法腐败现象存在。公众对司法部门存在信任危机,使司法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即无论司法部门判决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公正还是不公正,都会被人认为是错误和不公正。除了司法腐败现象,司法体制机制不合理也进一步弱化了司法部门的力量,降低了司法部门的权威。一方面,我国司法部门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管辖,司法部门缺乏独立性,不可避免受到地方政府部门干预;另一方面,司法部门烦琐的程序、高昂的费用、长时的审判使公众转而依赖廉价高效的信訪途径。
二、基层信访治理法治化改革的探讨
1.强化信访本位功能,提供规范、高效的信访受理服务
信访必须回归到它的本原功能,即反映群众的意见或建议,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此,信访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步入规范、高效的轨道。
一是信访部门的受理范围要依法受到限制。信访部门受理范围主要为政策制定、利益调整、民生保障等问题,对于家庭矛盾纠纷应转移至社区进行调解,对于涉法涉诉案件应转交至司法部门进入司法程序,避免信访部门代替司法部门,侵害司法权威现象的发生。
二是处理信访诉求要坚持法定规范标准。基层政府不能因为考核压力而给予信访人特殊恩惠或是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息访行为,而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努力达成客观、公正的处理结果。
三是规范领导人接访制度。对于领导信访接待制度,应明确界定领导的信访职权和责任,避免因“领导批示”形成权大于法的后果。
四是健全信访法律规章。制定统一的信访法,对信访救济的功能定位模糊、信访人权利义务不清、信访受案范围不明确和信访听证程序可操作性不强等重点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2.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多元诉求解决机制
为了进一步减轻信访部门的维稳压力,降低运行的成本,应构建社会矛盾的大调解、大疏导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化解社会矛盾的良好局面。
一要树立有限信访的观念。通过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使通过其他法定途径能够救济的诉求回流到各自的渠道,实现权利救济制度之间的无缝衔接,从而建立有效的矛盾分流系统,对法律规定不该由信访机构受理的诉求坚决不受理,真正做到权责相应。
二要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常态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要定期自觉地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困难诉求,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三要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大调解制度。建议赋予信访部门召集会议的权力,召集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政府法律顾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调解过程,以增强信访问题处理的客观性、公正性、透明性,有助于减少越级上访的行为。
3.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至高无上的法律审判权威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树立法律的神圣权威是信访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推进诉访分离,扩大司法部门受理的范围。厘清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关系,将可以由司法制度解决的事项排除在信访事项之外。通过信访的司法分流,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构建司法部门垂直管理体系,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司法部门应划清与地方党政部门之间的界限,在人事、财务上实现垂直管理,真正实现案件审理的独立性,不受任何组织、个人的干涉。
三是创新司法工作机制,降低司法救济渠道的成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司法咨询服务平台,让公众通过电话、网络等便捷方式免费获得司法部门提供的法律咨询服务,缩短案件受理、审判的时限,增强判决结果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于水.风险社会下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治理江苏社会科学,2013(02).
[2]王小冬.社会转型期的信访治理机制研究求实,2014(01).
摘 要:近年来改革步伐不断深入,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社会各层次的问题也在日渐暴露,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依旧存在问题,其中信访问题尤为突出,这将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与社会政治稳定。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协调各方利益、保障权益渠道以达到维稳的状态。同时需加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涉法涉诉信访 原因 对策
一、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意义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渠道,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凸显,这样将影响到改革发展的进程与社会稳定。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对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现状
(一)主体的广泛性与规模的集群性
从信访主体来看,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与各个领域,不仅有工人、农民等传统习惯的信访群体,而且有城乡的被拆迁户、私营外商企业主等具备时代特色的群体。既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等社会弱势群体,也有军转干部、复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对共同利益问题产生共鸣,于是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与申联,产生集体访、群体访。(二)活动的组织性与行为的对抗性
从行为激烈程度看,现在的一些信访人员违反国家信访法律法规,或喊冤叫屈,或采取静坐、下跪、拦截车辆,或围堵与冲击国家机关,威胁、殴打工作人员等方式上访,并且有扬言自残、自杀给党与政府进行施压。
(三)矛盾的尖锐性与内容的涉法性 从复杂程度看,问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既有家庭矛盾、邻里纷争,也有社会管理、经济利益、体制改革,从反映内容看,涉及城镇规划、社会保障、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法律法规,一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难度大。
(四)惩治的微弱性与形势的严峻性
信访人大多事由问题需要解决的,但借机闹访的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非法集体上访,冲击国家机关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受到制裁的却很少,使得少数不法上访户有恃无恐、信访形势严峻。
三、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原因
(一)执法人员的主观因素是直接原因
1、执法不公
个别执法办案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低,原则性不强,徇私枉法,在案件处理中参杂着关系、金钱与人情,造成一系列冤假错案。此外案件久拖不决、久侦未破。错案长期得不到纠正以及执行难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使得信访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办案能力欠缺
一些执法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低,办案能力差,在行政执法、案件侦查、起诉、审判与执行等各个环节由于原始证据采集不及时或不全,事实认定不清,责任划分不明,审理程序不合法,使用法律不当,处理判决有误,造成执法过错与过失以及案件瑕疵。
3、有错不纠
个别执法人员明知案件处理不当、有误,但怕揭短亮丑,影响单位形象,不采取正确有效的补救措施,严格依法办事,而是蒙骗搪塞群众,更有甚者,为了树立执法权威,以法压人,以权压人,一错再错,对涉法涉诉信访群众进行打击报复。
(二)现实客观因素是重要原因
1、信访成本低,解决问题快
信访人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低,经济条件差,对于一些涉法案件,通过司法途径,难以支付高昂的律师费与诉讼费。
2、情理法冲突,处理难度大
有些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错综复杂,于法不据,目前根本无条件,无法处理。特别是“文革”期间被平反昭雪的案子,现在要求国家赔偿,支付劳动改造期间的劳动报酬。
3、穷尽法律手段与程序,申诉上访成唯一出路
有相当一部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因信访人已通过行政复议、民事或行政诉讼等手段,通过一审、二审、重审、再审等程序,当事人仍对相关处理意见不满意或不服法院判决、不认罪伏法,抱着申张正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当事人只有通过向上级相关部门或领导多头写信进行申诉上访,造成一信多投、多访现象,形成信访骨头案、老案、沉积案。
(三)信访人观念认识上的因素是主要原因
1、唯官为上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强烈的人治观念,部分信访人存在信上不信下,信官不信法的观念,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良信访思想。
2、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当事人缺乏正确的诉讼观念,而且由于其自身原因,当案件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存在差异时,为了其个人利益,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旦未获得满足,就走访途径。此外在农村以老年人为主,普遍是文化素质较低,法治意识差,无论是否有理总要求政府包揽。尽管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口头上火法律文书中已告之当事人相关事宜,但当事人放弃该项法律赋予的权利。有的涉法信访还没有进入法律诉讼程序,或没有穷尽法律手段或诉讼程序。
四、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程度,畅通信访渠道
1、党委主导,部门配合
大多数信访案件并不是某个政法机关自身可以把问题解决好的,而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尤其是信访人的当地党委政府。
2、首长坐镇,定期接待
对于信访问题能够当场解决的,应该立即解决。需要限期解决的需要研究后进行回复。对于限期答复,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3、反馈信息,下访寻访
及时发现了解信访信息,排查纠纷,掌握不稳定因素,及时进行解决问题,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务必依法处理,维护群众利益
1、坚持执法为民
信访群众大多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待群众信访,要理解、要同情、要疏导,最终进行解决。信访工作人员在心里一定要装有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对当事人的信访事项,无论反映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是否符合情理,都要真诚关注,及时进行办理。
2、强化接访技能
对于当事人要耐心细致地开展接待工作,缓解、消除当事人的对立与不信任情绪,尤其是对上访老户,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情相待,切忌简单粗暴,逐步提升适用法律与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3、规范接待工作
专门设立群众来接待场所,并由有经验的同志负责日常接待工作,把“热情接待、热心服务、热诚倾听、热衷实效”作为接待群众来访的基本原则。
(三)严格依法办结,正确息诉罢访
1、严格办理
办理每一件信访案件,都要做到程序合法,定性准确,处理合法适当。要严把事实与证据,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2、依法终结
处理信访问题,案案都要有结果,且要依法终结,终结的案件必须严格依法办理完毕,相关程序全部到位、合法。
3、息诉罢访
处理信访问题,不能以程序办结了事,还需在解决问题上下工夫。在息诉罢访上求实效,要依靠社会力量,促使息诉罢访,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尽量利用各种渠道已于适当救济,帮助解决信访人的具体困难。
参考文献:
邵武六中李玉珠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其违法犯罪涉案人的低龄化、团伙化、恶劣化的作案趋势也日渐明显。另一方面,还有的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易受消极人生观的影响,自我憎恶,甚至轻生的也屡见不鲜。青少年走上犯罪及轻生的道路存在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而量变过程往往表现为青少年学生的一系列从小到大的问题行为。所以,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及轻生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何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具有问题行为(也就是偏离行为)的学生。这种行为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是与社会和学校要求不相适应的行为:如学习方面表现为怠学、厌学、弃学;品德方面表现为说谎、偷窃、不守纪律、行为粗暴、经常争吵好斗、甚至弃家逃学等;情绪、性格方面表现为敏感、焦虑、孤僻、固执、或者烦躁、虚狂、狭隘、对立、攻击等。那么,学生的问题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极为复杂,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又有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
一、客观原因:
1、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通常,离异前期的家庭一般都会出现夫妻关系不和,经常无休止的争吵、谩骂、互相揭短,甚至大动干戈。刚开始时,他们在子女面前还有所顾忌,但随着夫妻矛盾的日益加深,发展到后来,就毫无忌讳,父母品行上的缺陷在子女面前暴露无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给子女带来暗示的作用,而未成年人具有模仿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他们会把在家中受到的委屈和心中的怨气发泄在同伴身上,养成了随便欺辱同学、不尊重他人的不良习性,用争吵、打闹的方法去处理与同伴相处中的矛盾和问题。有的则表现出上课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骤降,对学习不感兴趣,出现厌学、甚至逃学。
当面对父母正式离异时,那种使人无法承受的感情痛苦和危机便在破损的家庭中形成。父(母)一方的离开,对孩子来说,会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恶劣的印象,会产生委屈和侮辱的感觉。他们对“离婚”的真正含义还不能完全地理解,也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无法确定自己的态度和今后的行为。在以往家庭管理属严厉型的学生来说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认为现在自由了,但往往会因对自己放任自流而形成行为偏差;大部分的学生会形成心理障碍,对他人缺乏信任、处事冷漠、易冲动,甚至于自暴自弃。有的家庭离异后,父(母)一方就会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的身上,过于溺爱和放纵,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幸,决不能连累子女,就会用金钱来加以弥补。殊不知,这样的学生在金钱的刺激下,过早形成了享受、放纵的畸形心理,对金钱容易产生无止境的欲望。一旦面临家庭结构的再一次调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成为问题学生。
但是,家庭完整也不等于就能教好孩子。“无奈型”家庭,父母工作繁忙,长年累月早出晚归,无力顾及子女;“放任型”家庭夫妇双方工作之余,只顾自己娱乐,跳舞、搓麻将等等,对孩子除了吃饱穿暖,不管不教,说什么“树大自然直”;“溺爱型”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父母把子女视
为“宝贝”、“太阳”,百般溺爱,迁就,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更有甚者,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还会姑息养奸;而“严酷型”家庭则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家教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以上家庭虽然完整,但是,他们的孩子要么没有得到必要的家庭教育,要么得到了畸形的、不良的家庭教育,因此,问题行为也在所难免。
2、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学校嘴里喊的是素质教育,暗地里抓的仍是应试教育,说什么“素质教育是软任务,升学率才是硬任务”。一些学校对教育方针的执行有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升学率第一的办学宗旨下,不少学校按分数排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被划为“异类”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有的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同时,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给教育工作埋下了严重的危机。这些教师始终对“双差生”另眼相看,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冷嘲热讽、轻视挖苦。学生犯了错误,不是耐心地帮助纠正,而是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更有甚者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人格侮辱。使得这些学生感觉学习是苦恼的事情,丧失学好的信心,觉得自己不是上学的材料,在校不受欢迎,进而逃学旷课。一个学校总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时间一久,他们同病相怜,结伙旷课逃学,问题就更为严重。另外,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公正、学习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等也会引起学生心理紧张、对抗,成为问题行为产生和加重的原因。
3、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大众传播业向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充实了人们精神生活,但是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总是并存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渲染色情、暴力、赌博等的音像制品、书刊和网站,凶猛地向青少年扑来,对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危害极大,助长了某些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遍布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更是诱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温床。这些场所往往管理不严、良莠混杂、秩序混乱,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使那些意志力不坚定、免疫力薄弱的青少年产生问题行为,甚至于越陷越深。
二、主观原因:
初中阶段的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从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此时,他们的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也很少,却自我感觉是“大人”了,想脱离成人独立行事,但有时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此外,自私、懒惰、虚荣、任性、嫉妒、狂妄、孤僻、冲动等不良性格,都可能成为产生问题行为的内在原因。
三、对策:
我们找出了“问题学生”的行为成因,就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把矫正学生问题行为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赋予爱心,以情动人。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功能。有问题行为习惯的学生对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戒心”,这种“戒心”是阻隔在师生之间的一堵无形的精神之墙,这堵无形的精神之墙只能用教师真挚、灼热的情感来拆除,使他们由“戒心”变为“贴心”、“交心”。
我们要用教师的满腔热情对待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这些学
生,从各方面关心帮助这些学生。在思想工作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在学习上要耐心指导,循循善诱,用教师的真诚之心去鼓起学生的上进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自觉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理解,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2、转变观念、辩证对人
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智育第一,单纯追求升学率,还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方面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解决好,整个教育工作就做不好,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将是一句空话。要克服嘴巴上讲素质教育,实际工作中仍是智育唯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位教师都要在着眼大多数的同时,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这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天职。更何况,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后进与先进也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才是绝对的、永恒的。有的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常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殊不知学生是变化、发展中的人,而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为此,教师要帮助他们从似乎是一无是处的状况中找出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的进步,消除或缓解消极情绪。每隔一段时间,就引导这类学生与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让他们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也可以引导他们与周围同学作横向比较,正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信心和决心。
3、健全心理,注重疏导
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一般属于缺乏心理健康或心理失衡的反常行为。为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择业等问题上,提高适应能力,克服心理上某种适应不良或行为偏差,并培养其所缺乏的良好心理品质。其次要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明辨是非、抵制不良倾向的能力,学会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丰富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第三要加强心理疏导的工作。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学生心声”信箱,心理咨询老师不仅要在办公室坐诊,还要经常出诊。如果每一位班主任都能成为心理咨询老师,那就更好了。
4、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信访问题的焦点、成因及对策】推荐阅读:
市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10-29
专科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10-1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07-08
重大信访问题研究制度06-08
工程建设信访问题调研10-15
在职培训的问题及对策05-27
宪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8
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1
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07-19
当前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