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共11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一、答题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基本的语感,断句无从下手,只好凭感觉进行。
第二,文言知识基础薄弱,掌握不熟练。如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0年断句题中的“正色危言”和“谄谀奸恶”两个词就是明显的并列短语,不必分开,但有不少学生将其断开。
第三,翻译实词的积累和迁移能力不强。
例如,2009年和2011年翻译题: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③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这几句中,“向”、“殆”、“过”、“许”、“然”、“壮”、“洵”等词都在课文中学过。
第四,答题表达能力欠佳,词不达意,翻译答案欠通顺,病句较多。
2.问题成因
第一,基础知识未掌握落实,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核的120个实词和常用18个虚词,学生未掌握好。
第二,迁移能力薄弱,不懂得将已掌握的词义迁移到考查的句子上。像上面提及的“洵”、“向”等字均在课文中出现过。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和“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洵美且异”(《静女》)等。如果直接考查课文里的语句,可能很多学生能答出来,而一旦面对课文外的文段就束手无策,就是因为不会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从断句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感,翻译更是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如(2008年)“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以女妻侃子瞻”,正确译法: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结果考生翻译花样百出,摘录其中几种:①他们两人的孩子结为兄弟或姐妹或夫妻;②他们就指腹为婚;③周访让自己的妻子与侃相好。再如,“主簿”,稍有一点常识,都知道这是官职名,属于专有名词,直译即可,但从阅卷情况看来,不少考生却绞尽脑汁去翻译。看到“陶侃”、“子瞻”字眼竟联想到陶渊明、苏轼。
第四,答题缺乏整体关联意识,表现在不会利用篇末相关注释。2008年卷篇末有“散吏”的注释,学生却视而不见,翻译时要么不译,要么绞尽脑汁译成“懒散”、“无所事事”等。2010年卷篇末有“上”的注释,翻译“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上”又译不出来。这种毛病,与学生做题时不良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
二、备考建议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文言阅读题选自课外,答案却在课内。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文言文阅读素材的“原始积累”。譬如,在学习必修1至必修5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传记》、《短篇小说欣赏》、《论语》等文言文阅读篇目中,要一如既往地巩固各个知识点,把各篇目中主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分类整理,建立“知识库”,进行必要的储备。要强化记忆一些重点考查和容易出错的字词,联系归纳篇与篇之间的字词句,给这些散落在不同篇目中的知识,做一个汇总,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善”一词,在《劝学》“积善成德”中是“好事或好的行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是“擅长或善于”;在《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是“与……友好亲善”;在《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是通“缮”,意为“修治”,引申为“揩拭”。这样将散落在各课的相同的字词,串成一串,更有助于掌握理解。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
2.总结规律,触类旁通
干活苦干不如巧干,学习亦如是。我们要教学生掌握做题规律、方法、技巧。针对断句翻译题中的常见问题,可利用《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文言文翻译十注意》等课件,给学生支招。断句的前提是领会文章大意,其次是抓住一些标志性词语或结构,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普及应有的文言常识,例如虚词“夫、盖、凡、故、岂”等常用在句首,“也、矣、哉、乎、焉、欤、耳”等常用在句末,古人写文章还讲究语句整齐,常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笔者特意让学生背诵断句口诀,以帮助记忆,口诀如下:
“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断(,)酌情看。
至于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为了更好答中赋分字眼,避免无谓失分。翻译时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意保留——表示国名、年号、地名、物名、官职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如2008年考查到的“主簿”。二是注意增补,一些省略句,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如2010年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为: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三是注意活用——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判断它的活用类型。如2009年卷“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诏”,下诏,名词活用为动词;“壮”,意动用法。
至于倒装句、固定句式和较难掌握的使动、意动用法等,笔者特别强调学生要记住典型例句,触类旁通。例如定语后置的三种情况,记住“人马烧溺者甚众”,“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句。两个反问句式“何……为”、“何以……为”,记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和“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的意动用法,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句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强化训练,加强积累
传授理论知识好比纸上谈兵,要提高实际解题能力,还需持之以恒的练习。备考经验告诉我们,文言文专题训练可以在复习必修1至必修5的文言文课文时进行,或者穿插在讲授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过程中进行。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既可在早午读教师统一安排,也可由学生在课外自行把握。重在知识点的重现与落实,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至于内容方面,选择一些与考纲要求相仿的散文或传记。安排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等专项训练题和整体阅读的能力训练题,通过自主练习,化知识为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应试水平。
4.测验提高,查漏补缺
检测手段形式多样,可以考查文段,也可以考查若干个实词虚词,检查出薄弱之处,深化记忆。真正将课文中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做题之后不能只简单地对答案,要加强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反思答题思路或知识落实的问题。
练习与检测可以交叉进行,以过去备考为例,有很多辅助资料配套使用,如系统训练用书《名师领航》,练习用书《早读晚练》、《45分钟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不要光看不做或走马观花。
文言文断句考查学生能否读懂文言文, 翻译题测试综合能力,其考查的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因而这两个题型是真正体现考生能力的题型,所以,加强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畏难情绪,选择题靠碰运气,断句翻译就束手无策。其实越是这类有难度的题目,越要想方设法解决,否则文言文就像拦路虎,把学生挡在半路,严重影响后面答题。既然连作文这样的硬骨头都可以啃掉,那么,文言文题目,怎么会难以攻克呢?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中学(511500)
马说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原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翻译: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原文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首始强。
译文
魏文侯与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好了去打猎的。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下起雨来。魏文侯正要去赴约,周围的官员们说:“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魏文侯说:“我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现在很高兴,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于是魏文侯亲自前往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之后就强胜起来。
注释
⑴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
⑵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⑶期:约定,约会。
⑷雨:下雨.名词活用动词。
⑸焉:哪里。
⑹之:到……去。
⑺岂:副词。表示反问。可以解释为“难道”、“怎么”。
⑺乃:便。
⑻罢:停止,取消。
⑼是:这。
⑽将:将要,准备。
⑾哉:语气助词,啊。
⑿去:前往。
⒀会:赶赴。
⒁身:亲自。
⒂期:约好。
秦败楚汉中。楚王入秦,秦王留之。游腾为楚谓秦王曰:“王挟楚王,而与天下攻楚,则伤行矣。不与天下共攻之,则失利矣。王不如与之盟而归之。楚王畏,必不敢倍盟。王因与三国攻之,义也。”
翻译
秦军在汉中把楚军打得太败。楚怀王被骗入秦国,秦昭玉扣留了他。游腾替楚国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挟持楚王并和天下诸侯一起攻打楚国,那么就有伤大王的德行了。如果不和天下诸侯共同攻打楚国,那么就会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了。大王不如与楚玉结盟而放他回国。楚王畏惧秦国,一定不敢背叛盟约,如果背盟,大王趁此联合齐、韩、魏三国攻打它,这才是正义的行动。”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冬至2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 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因屏人bǐng
夷越yí 胄zhòu 殆 dài 沔 miǎn 诣yì 度德量力 duó
二、文学知识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字承祚(音zuò),是晋朝人,史学 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对,是回答、应对的意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比于:和……相比。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3、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遂:就。 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4、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惟天时:不仅 。 抑亦人谋:而且。 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不可与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 图: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胄:后代。信义:信用和道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身率益州之众: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四、词义归类
1、一词多义
谓 ①谓为信然说
②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已 ①然志犹未已 停止
②自董卓已来 通“以”
③已历三世已经
信 ①谓为信然确实
②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然 ①谓为信然这样
②然志犹未已 但是
用 ①遂用猖蹶因此
②贤能为之用 任用
此③用武之国 运用
为 ①好为《梁父吟》 唱
②谓为信然 是
③以弱为强者 变为
④贤能为之用 被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结为、作为
之 ①先主器之代词,他,指代徐庶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助词,的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代词,它,指代益州
④先主解之曰 代词,他们,指代关羽、张飞
⑤孤之有孔明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因 ①因屏人曰于是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于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和、跟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向
③曹操比于袁绍跟、和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2、词性活用
箪 名词作动词 用箪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名词作动词 用壶装
3、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五、翻译句子: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自己的才智和谋略不足,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是不能够同他争胜。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里去,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④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将军你呢?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_
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_
⑦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
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同意这件事。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号召力)
(6)联合少数民族 ----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中考试题及答案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因屏人曰 屏(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分)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
翻译: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答案:
4、(共4分)屏:命人退避 信:(通”伸“)伸张 日:一天天 愿:希望 (一词1分)
5、(3分)A (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D项分别为”同“、”在“。)
6、(共6分)(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3分,就见1分,枉驾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3分,”出于秦川“1分,”箪食壶浆"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3分)A(应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今新野县)。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正面描写,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侧面描写,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以及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四部分(6)侧面描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和器重。
人物形象
诸葛亮:才能非凡,目光长远,洞察时局,远大抱负,不趋炎附势。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蝤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听。史蝤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史蝤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其子以父言对灵公。灵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又以尸谏,可谓忠而不衰矣。”
于是乃召蘧伯玉,而进之以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译文: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蘧伯玉贤德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无才却担任重要的职务。卫国的大夫史官担虑这件事,多次拿这件事去规劝卫灵公,但是他不听从史官的建议。史官生病将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如果死了在北堂治丧,我不能使蘧伯玉担任官职,并且使弥子瑕被罢黜,这不是一个正直的大夫做法。活着的时候不能做一个正直的大夫,死了以后也不能用大夫之礼行丧事,在北堂办丧事,这对于我足够了。史官死后,卫灵公前去凭吊,见丧事置于北堂,问这样做的原因。他的`儿子把父亲的话详细地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面容顿时变得十分恭敬的样子,惊慌失措的想离座。并且说:“你活着的时候想让贤德的人被重用并且让无德的人被罢黜,死了也不放弃,甚至又用尸体来进谏,真可以说是至始至终的忠心耿耿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
【原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皓曰: 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益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注释】
第①选自《归田录》。,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第②开宝寺塔:宝塔名,建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宋时一尺约合3072厘米),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座有名的木质结构的琉璃宝塔。该塔于宋仁宗庆历年间焚毁。
第③在京师诸塔中最高:在京城所有的宝塔中最高。京师,京城,这里指汴京。诸,众,所有。
第④而制度甚精:而且设计很精巧。制度,规划,设计。
第⑤都料匠预浩所造也:是都料匠预浩负责建造的。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喻皓:亦作预浩、预皓、喻浩、喻晧,北宋初的著名建筑师,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浙东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所著《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已佚。
第⑥初:刚。
第⑦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远远看去,塔身不正,有点儿向西北倾斜。之,它,指开宝寺塔。倾,斜。
第⑧人怪而问之:人们感到奇怪,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之,他,指预浩。
第⑨吹之不百年,当正也:风不断吹它,用不了一百年,塔身就会正了。之,它,指开宝寺塔。
第⑩其用心之精益如此:他建塔时的考虑问题,就是这样的精密周到。其,他,代预皓。如此,这样。
【翻译】
【马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推荐阅读:
马说文言文的翻译07-07
马说原文及翻译解析02-16
马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13
文言文论语翻译及原文09-30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06-19
后汉书冯鲂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9-13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文言知识11-15
叶公好龙原文文言文翻译12-15
《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9-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