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规划与管理(精选8篇)
一、中医康复中心是在中康复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功能评定和康复方法(针法、灸法、传统手法、导引功法、中药、情志调理、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矫形器等)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
二、康复科应开设独立的中医专家康复门诊,根据诊疗工作情况,可开设相应的康复功能治疗区,如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区、物理治疗区、作业疗法区等,进行分区建设,统一管理。开设康复病房,床位数不低于20张,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以8~10平方米为宜。并应根据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学术特点,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病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老年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
康复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康复诊室、康复治疗区。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治疗区域应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置。
三、康复科基本人员配备,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中心主任一名(兼职保底1万,基本工资6000加3%营业提成,负责整个中心的组建运营维护管理及营销),技术总监一名(兼职基本工资5000加1%营业提成,个人业绩5%提成,特需门诊及高端客户开发提成按照10%提成,技术指导培训),固定坐
诊中医专家一到二名(保底6000—12000不等,基本工资3000—5000加5%个人业绩提成),不定期邀约活动专家一名(每次报销会诊差旅费,会诊费用500—1000元),康复医生两名(保底6000—8000,基本工资2000—3000,个人业绩5%提成),康复理疗人员五人,康复护士五人(按照院内标准执行)。
四、康复科设备投资30万左右,配备康复测评系统;中医问诊系统;并配备中药浸浴设备、熏蒸(洗)设备、离子导入、高、中、低频治疗设备、电针治疗设备、微波治疗设备、红外线、磁疗机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水平的设备,配备手功能治疗设备、运动训练器等设备。理疗按摩床20张。
另需配备艾条、雷火神针、灸罐、竹罐、扶阳罐,全净通气罐等传统中医器械。
五、康复科成立后每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在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全院人员逐步掌握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建立康复理念。
六、康复医师基本要求:经规范化培训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与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能分析康复评定结果并用于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能掌握康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根据疾病的病种和所处阶段开具相应的康复治疗处方。
重点培训康复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常用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并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1)及康复科常用技术(见附件2)。
七、适应当地的康复医学发展:康复科应做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名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八、康复科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在护理人员培训中,要注重专科特色,培养符合科室需要的专科护理人才结构队伍。
康复科护士应熟悉康复科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康复科常见病与不同功能障碍的基本护理和方法。应经过康复科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本科疾病常用护理技术;基本了解康复科特色技术操作的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九、康复科建设标准:要积极应用中医康复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康复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非药物疗法)应用、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中药辨证使用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康复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康复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
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康复特色诊疗新技术。
康复科院内工作开展,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功能障碍的临床康复为重点,与其他临床科室建立密切的团队工作模式,选派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为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作好准备。
中医康复科诊治疾病以脑病、骨骼肌肉系统疾、老年病为主,具备相应疾病与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和诊治能力。
疾病诊断与康复评定:包括疾病的中西医诊断、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存质量评定、手功能评定、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基础治疗:针对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临床问题,由康复医师实施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在康复医师的组织下,由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康复工程等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专业技术服务。包括:针法、灸法、传统手法、传统功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
康复科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不断
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十、康复科环境形象建设:重点区域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传统康复疗法、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区域。
康复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康复预防和改善功能障碍的理念,介绍康复技术和家居环境改良方法,彰显本科室诊疗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康复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摆放人体骨骼肌肉系统模型,悬挂经络、穴位等相关知识的挂图等,设立康复预防常识宣传栏,开设橱窗、展柜、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卢 凯 2015/12/1
附件1
中医康复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2.大青龙汤(《伤寒论》)3.小青龙汤(《伤寒论》)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三仁汤(《温病条辨》)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桂枝汤(《伤寒论》)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五仁丸(《世医得效方》)12.十枣汤(《伤寒论》)13.小柴胡汤(《伤寒论》)14.四逆散(《伤寒论》)15.白虎汤(《伤寒论》)1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7.左金丸(《丹溪心法》)18.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19.六一散(《伤寒直格》)20.苓桂甘露饮(《宣明论方》)21.四逆汤(《伤寒论》)22.四君子汤(《圣济总录》)2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4.生脉散(《医学启源》)25.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6.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7.四神丸(《内科摘要》)28.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9.四磨汤(《济生方》)30.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31.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3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33.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4.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35.四妙丸(《成方便读》)36.二妙散(《丹溪心法》)37.五苓散(《伤寒论》)3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39.仙方活命饮
(《外科发挥》)40.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1.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42.五皮散(《华氏中藏经》)43.金铃子散(《圣惠方》)44.独参汤(《景岳全书》)45.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46.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4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48.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49.清营汤(《温病条辨》)50.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51.犀角地黄汤(《千金方》)52.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53.八珍汤(《正体类要》)54.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55.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大活络丹(《圣济总录》)57.大补阴丸(《丹溪心法》)58.归脾汤(《济生方》)59.左归丸(《景岳全书》)60.右归丸(《景岳全书》)6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62.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63.十灰散(《十药神书》)64.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65.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6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67.炙甘草汤(《伤寒论》)68.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69.酸枣仁汤(《金匮要略》)70.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71.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7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74.保和丸(《丹溪心法》)75.越鞠丸(《丹溪心法》)76.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77.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79.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80.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81.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8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8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8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8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8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7.增液汤(《温病条辨》)8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9.三仁汤(《温病条辨》)90.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91.真武汤(《伤寒论》)92.乌头汤(《医学心悟》)93.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94.小建中汤(《伤寒论》)95.理中丸(《伤寒论》)9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9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99.缩泉丸(《魏氏家藏方》)10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附件2
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技术目录
在2005 年前后,由于多地撤乡并镇或设立城市新区,使得乡镇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从用地规模统计来看,建设用地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同时,村镇建设方面也发生着比较大的变化,包括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卫生状况的变化、公共服务质量的变化等。浙江、江苏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村镇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贡献了2.6 亿人口,2014 年的数据是2.47 亿。乡村人口数量的巨大变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如何善待这些人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规划覆盖率情况来看,90% 的镇、73% 的乡、60% 的新镇村、27% 的自然村都有规划,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乡村规划的质量还存在较大问题,还有待提高。
1 村镇关系解读
镇的起源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到现在镇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倾向经济化、商业化。有史以来,镇就包含在“大农村”经济体系之中。研究农村不能够脱离小城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一五”“二五”期间小城镇赖以发展的动力基础遭到了破坏,使得小城镇逐步走向衰落。到80 年代,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出现,使得乡村工业化支持了小城镇的发展,其中以“苏南模式”最为著名。小城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当时小城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随着分配制体制的改革,以及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矛盾激化,小城镇逐渐走向衰落。近些年,国家重视乡村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起色。由此可见,农村发展则小城镇发展,农村衰落小城镇也可能会衰落。
从以上村镇关系分析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小城镇是农村大生产体系中的节点,村与镇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关系极为紧密,要推动乡村建设与发展必须注重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第二,小城镇是县、村之间重要的层级,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村庄自治管理之间重要的衔接点。镇、乡、村构成了中国城乡空间的基础网络。
2011 年,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5.8%,城镇化率为51.27%,但户籍城镇化率也仅有35%。目前,乡和村户籍人口相加占全国人口的48.7%。乡村户籍人口与镇户籍人口总和占全国人口的近70%。
2 村镇的作用与价值
社会上普遍认为当前的城市没有闲暇的生活空间,村镇恰恰就承担了这样一个作用。第一,村镇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和健康休闲的场所。第二,村镇是承载我国人口的重要空间,按新型城镇化的测算,到2030 年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65%,甚至达到70% 时,仍然会有5~6 亿人生活在乡村。第三,村镇是维持社会稳定的“蓄水池”。第四,村镇是中华文化延续的重要空间载体。
村镇如此重要,目前我国的农村现状如何?全国39% 的村庄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水,170 万人没有电用;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37%,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只有9%。因此,农村脏乱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另外,11% 的行政村通村公路没有实现硬化,大量的村内道路没有硬化。同时,房屋也达不到抗震要求,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大量的农村危房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截至目前,全国危房还有2700 万户,按照前几年每年国家解决266 万户农村危房的平均数计算,还需要十年才能完成。
根据这些现实状况,首先对乡村地区的特征进行简单的梳理。在乡村地区,与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现代化、多元化、差异化等特征也是同样存在的,但在乡村地区存在着独特的问题:有文化的新农民都去城市打工,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务农。留在农村的是孩子、妇女和老人,同时,各行各业的学者都热衷于乡村建设,包括画家、艺术家。
3 村镇规划管理与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我从规划的内容、规划的管理及土地利用三个方面对目前乡村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一是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方式方法,甚至规划的内容与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和农村发展的具体要求不相适应。二是规划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与乡村治理的体系和建设管控的限制不相符合。三是土地的供给模式和利用格局不满足土地合理利用的总体目标和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乡村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乡村地区改变现状。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我总结了一句话: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释放了人的积极性,地的改革到目前尽管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相信地对经济的贡献完全释放以后,可以对我国未来三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1 规划编制内容
国内有很多省,比如江苏、广东等省份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构建起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规划管控体系,对乡村地区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宏观层面,江苏省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两轮关于镇、村的规划布局。2005 年的第一轮规划还停留在撤乡并镇,以及让农民集中上楼的规划理念;第二轮于2014 年完成的规划,突出了五个一体化、美好城乡建设,并提出对乡村分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所谓分类指导,就是把村庄分解为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对不同的村庄予以分类指导。珠三角地区强调了宏观发展战略和全域空间管制体系的构建,从编制城乡发展单元规划,跨新城区统筹发展,在乡村地区通过行政村建设、“三旧”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使整个地域的村庄规划得到了全面的管控。在2014 年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也突出强调了未来城镇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通过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规划理念上已经有所转变,但是仍然有一些省份强调以农民上楼为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
在中观层面,自下而上统筹村镇布局以规划管理需求决定编制的具体内容和编制体系。不同城市存在不同的情况,规划的层也不完全一致,侧重城市发展的地区的规划层级相对少一些,农村较多的地区其规划层级也相对较多。为了更好的统筹地区的整体发展,珠三角各市越来越倾向于实现控规,或者是分区规划的全覆盖,并有取消镇规划的趋势。同时在江苏和北京调研过程中也发现这样一些特征,在城市化地区,运用分区规划加控规的方式;在农村地区较多或者非城市化地区,又增加了镇村一级的规划布局,从而达到指导村庄规划的具体要求。
在微观层面,面向规划实施,强调特色化的、渐进式的规划方式。比如广州提出了多级相助的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由政府主导建设投资,且近期建设投资较大的村庄。在北京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明确了不同的规划方法,提出重点村规划的方法和成果要求,一般村编制规划的方法和要求,针对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规划方法和要求,当然北京已经意识到针对前几年大量撤并的村庄进行反思,提出哪些村庄在当前的情况下不适合拆迁,要保留,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深圳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创新村镇空间的规划编制手段,针对目前垂直结构的行政管理体系,创新的把区政府、街道和多个社区进行组合,变成一种三角协商的、大社区的发展平台,在这个发展平台上统一安排相关社会事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乡村规划管理
一是完善有关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广东省在这方面就走在前列。二是灵活开放和规划管理方式。比如珠三角的驻村规划师和成都的乡村规划师制度,这种规划制度的实施,对于解决乡村地区规划力量不强、规划管理薄弱等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未来我国在村庄规划管理方面可能会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三是构建农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协调机制。四是建立地理信息技术平台。针对量大面广的农村地区,目前规划数据的获取环节非常薄弱,使得规划调研工作的更好开展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大量数据又散杂在各行各业,各个管理部门。所以如何建立乡村地区的信息系统技术平台,支持未来的规划管理,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珠三角地区及江苏省已经走在了前列。
3.3 土地综合利用创新
在江苏、浙江地区采取的“三集中”土地利用模式,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但有其特殊背景。当前我们强调乡愁,但不过多强调乡村迁建、农民上楼,这种模式值得重新反思。再比如成都、重庆的“地票”交易模式,有其优点,既释放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又集合了城乡要素市场。但是可能在前几年较为理想,目前是否值得推广还有待研究。政策创新方面,比如珠三角的“三旧”改造,通过改造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政策上有所突破,简化了征地手续,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而且不能解决珠三角城乡建设中的利益协调问题。佛山南海金融高新区,通过几个社区及政府联合的开发建设,使得政府主导、连片开发、多方共赢的方式在该地区收到较好的效果。
4 村镇空间发展态势
第一个态势是城乡长期共存,农村适度集聚。前面我们讲城镇化率,不管是到65% 还是到75%,仍然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乡村地区,所以,城乡将长期共存。而且这种共存与我们十年前做的统计比较来看,胡焕庸线东部仍然是我国人口大量聚集的地区。所以,乡村也是这样的发展态势。同时,在这样的大的趋势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虽然起起落落,但是在未来,随着新的经济模式的发展,小城镇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第二个态势是东中西地区的城乡空间将以不同模式集聚,小城镇内部分化趋势加剧。农村的集聚与农业生产条件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生产力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决定了村镇空间的差异。具体来讲,东部地区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和宜居乡村建设使得现阶段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有可能返回到美丽的乡村地区,这也是乡村规划希望看到的局面。重点小城镇成长为小城市,乃至成为网络化的重要节点,类似我们今天看到的德国的乡村地区。在东北和西北部地区,由于大规模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使重点村镇空间集聚。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有其必要的条件的,土地必须平,适合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农业人口的大规模集聚在这些地区有可能会率先实现。而在东北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等地山多地不平,不适合使用大规模农业机械,再加上生态比较脆弱,灾害频发。这样的地区乡村集聚不太可能形成较大的规模,所以这些地区更加适合比较小型化的布局方式。
第三个态势是村镇产业转型升级,新功能、新业态进入乡村地区。城市资本大量进入乡村地区,城镇乡村格局发生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的进入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个态势是在规划管理中公共服务供给将成为基层村镇建设的重点。
基于这四个态势,我们提出了村镇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大转变: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尊重村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制定规划与管理策略;尊重村庄自治传统,规划与管理有限介入,加强协商,保障公共权益底线。包括要注意农村的造血能力,杜绝样板工程打造美好乡村。
5 政策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相关规划标准规范;明确不同部门和不同层级政府的规划管理事权;划定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对乡村地区采用不同的规划管理模式;以县为单元统筹构建乡村规划体系;以乡村自治为基础,创新规划编制与管理方式;以新技术手段支持村镇规划编制与管理。(本文根据作者在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发言编辑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一、 滨州市地下管线现状
滨州市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地下管线也越来越庞大、密集,其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城市管理部门需要管理的管线已由单一、简单的形式发展到多类别、多权属、布局复杂的综合管线。随着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地下管线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滨州市自建市以来,尚未开展过地下管线普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滨州市地下管线资料不清不全,数据精度也不统一,不能及时准确地为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提供准确依据,已成为阻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城市日益繁杂的管线种类和日渐增多的管线数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初步估算,滨州规划区面积83平方公里范围内,各专业综合管线总长度约4000公里左右。地下管线综合普查对象为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电信、移动、热力、工业管道、人防、石油管道、路灯、交通信号灯等地下管线和隐蔽工程(包括架空管线和输电线)。为了适应滨州市城市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和对管线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应组织力量,投入相应的资金查明市主城区地下管线状态,并建立起高水准信息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实现管线管理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二、滨州市地下管线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滨州市各类管线权属多门,各司其政,加上历史的原因,管线档案资料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滨州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地下管线也越来越庞大、密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管线资料缺乏和管理手段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现在的管线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综合地下管线管理机制。滨州市综合地下管线牵涉的权属单位较多,主要有自来水公司、市政工程处、热力公司、中油燃气公司、移动通信公司、公安交警支队、供电公司、路灯管理处、广电局、广电网络公司和电信分公司、采油厂等部门。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问题,滨州市各类地下管线基本上是由各管线权属单位封闭式管理。由于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同,各自为政,多头敷设,多头管理,造成管线埋设标准不一、布局混乱,至今没有一个市级综合协调主管部门,缺少综合地下管线管理机制,不利于各权属单位的协调与沟通,造成地下管线设施和资源无法共享,失去现势性,甚至导致地下管线设施的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
二是地下管线资料存储离散,格式多样,准确性差,利用困难。由于各管线权属单位对资料管理重视程度的差异,获取和存储地下管线信息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化建设工作程度的不均衡性,致使现状地下管线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现状的一致性都存在问题,有时甚至矛盾重重,导致现状地下管线资料利用困难。
三是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和手段。由于历史原因,并且缺少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的支撑,地下管线资料缺乏统一管理和动态更新机制,存在地下管线资料缺失、不完整、资料标准不统一、使用困难和现势性差等问题。
四是管线工程违法建设,管理滞后。由于许多管线工程存在仓促上马,建设工期短的特点,一些管线管理部门为图省事,往往不办理规划建设手续就进行施工,工程建设既无完善的施工图纸,施工单位对地下管线情况又不清楚,导致修建时随意性较大,新设管线与原有管线不合理重叠交叉的后果,不仅给以后的管线建设带来困难,还会留下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地下管线的审批和批后管理的脱节,致使地下管线档案未能按照要求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加之各管线专业部门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只进行简单的资料存档,失去了地下管线资料的现势性和动态服务功能。
五是管线竣工测量、验收不规范。滨州市地下管线都是由各管线部门自己敷设,自行竣工验收,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有的甚至不进行竣工测量,有的竣工图没有坐标、高程,无法反映地下管线的准确位置。部分地下管线竣工资料不能及时提交给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市城建档案馆,或提交的资料不齐全、不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敷设情况连管线专业部门自己也搞不清楚。
五是管线事故频繁发生,影响城市安全运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不断发展,滨州市管线事故呈不断增加趋势,事故类型包括了电视光缆、电信光缆、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力管道、石油管道等,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累计经济损失约几百万元。每次管线事故都给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给城市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威胁。
三、滨州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滨州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地下管线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管线普查,为滨州市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的管线数据库,填补了滨州市没有管线数据库的空白。同时地下管线信息化工作为预防各种管线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推进“文明滨州、和谐滨州、幸福滨州”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加快了双转型的速度,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提高地下管线信息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被称为“生命线”的地下管线是城市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城市管理中许许多多的工作都是围绕地下管线而开展,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为地下每根管线都给予了一个身份证,通过这个身份证可以详细了解到每根管线的种类、长度、大小、材质、埋深、建设和维修记录、产权归属、管理单位等基本属性,有效地做到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基础,同时为“数字城管”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数据库。
1.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库,为修建“共同沟”提供基础。共同沟也称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共同沟的建设避免了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使道路的地下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具有防灾抗灾的能力,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建设共同沟是保护地下管线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将共同沟的建设纳入地下空间规划的任务中。
管线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市地下管线的家底,是建设共同沟的前提和依据。地下管线纵横交错,修建共同沟工程浩大,在修建共同沟前必须先要了解清楚地下管线的分布状况,才能做出合理的规划决策,统筹全局,以便修建工作能顺利进行。
2.保障城市地下管理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转。地下管线现状的资料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资料和依据,是城市安全运转的基本保证。尽快全面系统地掌握地下管线信息,可为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为地下工程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提供完整的数据,对制定技术和经济合理规划、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为保障城市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正常动转打下坚实基础。
3.为城市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建设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各部门间管线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设计人员根据提供的资料和数据分析,提出各种预估方案,选出最佳方案,确定最优的管线接入路线。
4.为城市的优化设计和科学决策服务。城市进行工程开发建设前,首先都要充分查询地下管线的分布现状,设计人员可依据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各种预估方案,选择出最佳方案,确定优化的管线接入路线,以及施工采取的有效措施,确保管线的安全。进行城市规划、扩建和管线建设时,依据管线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合理决策和优化设计,可缩短规划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
5.促进城市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滨州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对地下管线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滨州市地下管线及其管理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和国内同行业水平,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况。因此,加强滨州市城市重要设施的地下管线的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城市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滨州市城市功能和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需要。
6.大大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也越来越复杂,城市管理部门需要管理的管线涉及给水、排水、电信、电力、煤气、热力、工业等多个专业类别。面对日益繁杂的管线种类和日渐增多的管线量,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机制和手段进行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在滨州市进行管线探测、建立信息系统和严格执行动态更新机制是对地下管线进行高效管理的唯一办法。
(三)为政府决策和紧急事故处理提供依据
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安全保障,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和灾害,能够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有效的求援响应。
1.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供辅助决策。充分利用地下管线普查和建库的成果为城市河道和湖泊的污染源评价和截污纳管工作提供决策数据依据,为改善城市的水体环境做出贡献。
2.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供辅助决策。地下管线普查和建库的成果是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基础信息,为应急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3.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城市燃气管道已被列为城市的重大危险源,燃气地下管线的安全诊断、评估系统建设离不开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的支撑。面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有效预防固然重要,但应对紧急事故的发生,有效地处理事故也非常必要。通过普查获取精确的地下管网资料,并建立有一定紧急事故分析和处理功能的信息系统都是预防事故发生和应对紧急事故的有效手段。
4.为建立“数字滨州”提供基础。建设“数字滨州”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适合滨州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实现全滨州地区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应用,大力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权威的信息支持;为各类企业和广大公众提供方便、有效和权威的信息服务;而地下管线(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数字滨州”的重要环节,建立高效先进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是建设“数字滨州”的重要基础。
(四)效益分析
城市地下管线像人体内的“血管”和“神经”,是城市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输送的脉络,又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1)防患于未然,创造美好城市形象。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并建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是完整、准确地建立管线档案的过程,是城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是抗震防灾和应对突发性重大事故的需要。管线信息管理的建立并运行将使管线功能的发挥更加有序,及时查询到规划、设计及施工所必需的已存管线综合数据及空间分布现状,及时掌握管线运行现状,做好必要的维护管理,防患于未然。同时,及时处理好突发事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减少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创造一个美好的城市形象。(2)提高城市知名度,共享信息化成果。除了能够提高管线综合管理水平外,做好管线信息化工作还能提高滨州市的城市知名度。管线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经济效益。(1)减少管线灾害事故发生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由施工而引发的管线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滨州市每年都发生近100万元左右的经济损失。管线数据库及管线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将能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这些经济损失的发生。(2)为城市管线档案管理节省开支。一个城市的管线档案管理,若以数据及信息系统管理,使用及查找都比较便捷。(3)为城市管线规划方面节省资金。管线信息化将省去大量查找图纸和表格数据的工作量,方便快速地进行地下空间的整体规划。(4)为城市管线设计方面节省资金。城市管线设计可以利用普查成果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直接进行,减少了设计过程中的实地调查和调绘工作,可节省大量的资金。(5)为城市工程管线维护方面节省资金。城市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部门及时发现管线系统的潜在问题,实现及时处理和维修,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流失,可避免因维护不及时导致的各种经济损失。
查明地下管线状况,实现管线信息化管理,统一滨州市地下管线探测、数据处理、资料编制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为此,加强管线信息工作将为滨州城市信息化提供充分高效的信息,使地下管线的空间信息与城市地面建设信息,构成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三维的数字空间体系,为解决城市规划、管理服务,为城市改造、防灾、减灾乃至战争破坏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作为城市的重要地下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无论是从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角度,还是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减少或避免管线事故角度,站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结合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管线普查和建库工作的重要意义显然易见。
掌握和摸清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科学管理好地下管线各种信息资料,是城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管线普查工作将会产生重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管线普查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为此建议如下:
第一,在工程实施的同时,考虑动态管理的问题,即管理的机构、机制、体系等。以确保系统建立以后,其数据得以正常维护。
第二,严格执行管线竣工测量制度,及时将新增管线按照规范的要求输入计算机,确保管网资料的现势性。
第三,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也应建立同样的机制,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管理。
第四,凡城市新建、拓宽改造道路,新建生活小区,必须实行统一建设,地下管线统一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由协调部门加强配套力度,避免出现拆迁不到位,地下管线任意变转,造成浪费,给管理带来困难。防止有的专业管线单位由于资金的原因或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按规划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第五,推进“共同沟”的建设。根据相关研究,在城区景观大道、交通要道及商业中心干道等严格控制开挖的路段,适宜采用地下综合管廊。在管线普查的基础上可以规划共同沟的修建。
第六,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标准规范是各类管线管理的指导法则,要加强各类管线标准规范的协调修订工作。
市委、市政府:
2006年3月xx日—4月xx日,由市创建办牵头,组织市文明办、市规划局、市建设局有关领导分三个组对我市各乡镇2005年圩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了考评,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考评依据:xx发[2005]7号《关于2005年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
2、考评项目:城镇化目标、圩镇规划落实与制度建设、圩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圩镇管理。
3、考评标准: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1)城镇化目标。年内圩镇开发建设面积:xx、xx每镇建成区规模扩大2—4公顷,xx、xx、xx、xx每镇建成区规模扩大1—2公顷,其他乡各0.5—1公顷。引人入圩镇:xx、xx每镇3000人,xx、xx、xx、xx、xx每镇1000人,其他乡各200人。xx、xx两街道以上两项指标不列入考核,以参与做好市区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为考核标准。
(2)圩镇规划落实与制度建设。按xx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年内组织编制完成圩镇总体规划。成立了圩镇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村镇规划管理所,严格按规划办事。规划制订了圩镇管理办法并经当地人大通过实施。圩镇建筑按规划要求建设,新颖精致,临街墙面按要求贴好瓷板或粉刷涂料,管网布局要规范合理,主街道水沟在硬化的基础上进行覆盖,小街小巷水沟要三面硬化。所有新建房屋有设计,有立面效果图,临街沿路私人建筑6户以上为一整体,经审查同意后,按设计施工。
(3)圩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无农贸市场或交易市场的圩镇,要建好一个比较标准的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引导圩镇居民做好改水工作,确保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按照“硬化、美化、亮化、绿化”的要求,做好圩镇道路和街巷硬化,没有安装路灯的街道,要全部安装好,路灯大方明亮,亮灯率达98%以上。按照“不绿化就硬化”的原则,确保街道路面环境优美,平坦硬化,硬化率要在9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绿地≥15%。指导督促圩镇内单位、经营户、住户做好改厕工作。在市环卫处指导下,按照城镇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一座公厕的标准,建好公共厕所,每座面积达到30—50平方米,交易市场必须配置好公厕。按街道单边距离每80米设果壳箱1只,按0.7—1km2设置一个垃圾池的标准建设好垃圾池,垃圾及时清运、填埋。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宣传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含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所),其使用面积不得少于300平方米,并配有必要的设备,有专人管理,正常开放。
(4)圩镇管理。圩镇相关管理机构健全,并配有专职管理人员。抓好圩镇内乱搭乱建、乱摆摊设点和违章建筑的治理整顿。主要是拆除临街的违章搭建物及店面的棚点、遮阳篷、破损广告标牌等,清理临街小餐馆、副食店占道标牌、杂物、餐具等,清理街道两侧乱张贴广告、“牛皮癣”等。全面推行“门前三包、室内达标”责任制。要将整治任务分解到辖区内各单位,与圩镇内各单位、经营户、住户签订好“门前三包、室内达标”责任书,督促各单位设置好内部垃圾池或垃圾桶。清理圩镇街道裸露的生活、生产垃圾及水沟、下水道污泥,清除圩镇四周杂草、堆放杂物等。实施垃圾上门收集,每日清早、傍晚两次上门收集垃圾,逢圩日清早、中午、傍晚三次上门收集垃圾,清运率达100%。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除四害”活动,鼠密度达标,蚊、蝇、蟑螂密度中的1项必须控制在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另两项密度不超过标准规定的三倍。严禁在街上放养家禽家畜。规范好圩镇内各类车辆停放秩序,设置好标志牌、警示牌,要求各类车辆按指定的位置停放,圩日、节假日不出现交通堵塞现象。
4、考评方式与结果。此次考评坚持平时成绩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由市创建办、规划局、建设局考评人员分别打出考评成绩,折合得出成绩,根据此次考评,确定了2005年各乡镇考评名次(顺序见附表)。拟将前6名乡镇定为先进单位,名单如下:
第一名xx镇、第二名xx镇、第三名xx镇、第四名xx镇、第五名xx乡、第六名xx乡、xx乡
特此报告
附:xx市圩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考评情况表
xx市创建办
人文学部公共管理系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分析
1、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区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快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已成为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又是其中一个重要任务。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第一个社会工作系直到1993年才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之后,全国陆续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这一专业。
据统计,国外每千人中就有2至2.5名社会工作者。按此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300万人。但是,目前我国每年仅有1万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人数上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我国现在100万左右的在职在岗的社工,绝大多数都未接受过专业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就广州市而言,目前有城乡低保对象13.24万人、优抚对象7.2万人,还有1443个城市社区和1146个农村社区,他们都需要得到社会服务。而截止至2006年底,全市民政社会服务领域共有社会服务机构3989个,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和相关社会工作专业学历的只有1718人。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广州市的社工还有1万人的缺口,2020年社工缺口将达到1.5万个。
广东省社工岗位设置的现状也不观,存在诸多问题,除了深圳等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和机构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设置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本专业是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专业。
2、就业岗位
(1)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秘书、行政助理等工作。
(2)在社区担任城管助理、民政助理、计生助理、司法助理、综合治理助理等工作。
(二)师资队伍状况
我院是由四所成人院校合并转制的高职学院,与广东各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积累了多年管理建设的经验,而且已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相近的专业相对成熟。
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现有师资力量较薄弱,缺少知名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专职教师2名,其中副高职称1名,中级1名。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差距大,缺乏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实验室及教研等情况
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无院级精品建设课程。同时,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与社会需要相脱节。此外,教材建设力度不够,水平不高;校外实习基地稳固性不高,实习基地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真正能给学生们提供系统实习的社工岗位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也影响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实用、会用并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为标准,以学院已经具备的和潜在的办 1
学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把本专业办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声誉的专业。
(二)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行政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公关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社区从事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发展目标
结合学院总体发展水平和相关专业的建设情况,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0年使本专业初步形成专业基础雄厚、职业特色鲜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办学特色,进入学院先进专业行列。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规模:从08年开始,每届招生一个班。到2010年,该专业在校生人数为120人。
2、专业质量:(1)课程建设。通过3年建设,使90%的专业课程达到合格课程;2年内将《行政管理学》建设为院级精品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2)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研究。针对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按着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的条件,专任教师的师生比例为1:17。按2010年在校生120人计算,本专业教师总数应为7-8人。要有步骤地引进一些专任教师,初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技能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双师”比例保持在80%以上。
4、教学团队建设:有步骤地选择《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导论》等主干课程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校内外专兼教师3—5人组成,团队成员中除学院专职教师外,广泛邀请知名学者、政界人土、社区管理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参加,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学缘结构和学术背景互补的团队队伍。每学期开展1-2次教学观摩课、教学方法培训、“传、帮、带”等活动,提高课程的水平。
5、实训室建设:争取建成电子政务(可与其它专业公用)、现代办公技术、社会工作等3个实训室。
6、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两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5个校外实习基地。
7、教研和教材建设:力争公开发表教研教改文章10篇,院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争取编写教材1-2本。
8、学生就业率:力争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
三、具体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
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督导与课程评估领导小组、专业与课程评估专家组等学术组织,制定《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科研管理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行为规范》等各项制度。制定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经常性进行检查,使本专业的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进修提高。努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鼓励教师从事与专业教学有密切联系的顶岗实践或兼职,提高实践课教学能力。
(2)积极做好引进工作。考虑编制问题,今后三年每年引进教师1-2名,形成较为合理的梯队。(3)精心招聘兼职教师,努力建立起一支整体结构优化、稳定的兼师队伍。(4)加强与城镇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工学结合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
严格执行学院有关规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实验实训课程管理,建立专业教学督导制度,保证
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摸索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加大课程安排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今后三年内,拟以《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两门课为试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模式,推动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加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力度
在原有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对其结构、组成进行动态调整,加大实际工作一线人员的比例,并进行实质性运行。定期举行会议,为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定向。
(五)加强教材建设
选用教材时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使用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积极鼓励系内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三年内出版《行政管理学》高职高专教材1-2本。
(六)加强实践教学
在优化校内实训室的同时,录取尽快立项,加紧建设电子政务等其他实训室。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景泰街办事处、赤岗街办事处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开拓,与城镇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联系,再建立5个教学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争取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
(七)搞好学生就业工作
一、加强领导
健全完善社区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一年多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村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一)在社区班子换届过程中,通过宣传引导,计划为今后三年推进我社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奠定基础。在选举中民政局与组织部始终民主管理贯穿于整个过程,推选了一些热心于社区事务发展、群众公认度高、善于发挥作用的优秀人员进入委员会;另一方面通过提倡和引导党员依法推选为居民代表,使居民代表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和民主性。
(二)居民委员会意识到民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任务,是事关本社区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持之以恒抓好落实。
(三)换届结束后按照要求,及时调整和充实了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并代表居民严格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工作,把知事权,议事权,监督权还给群众。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制度。
1、完善了公开的内容,除了财务、、党务等固定公开的内容外,根据我社区实际,及时调整公开的内容,如社区居民土地转让金,集体资产发包等情况,都纳入公开的内容 ;
2、规范了社区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在形式上除了在固定的公开栏上实行公开外,还根据本社区的实际,利用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设立临时开公栏。
(二)进一步规范了民主决策机制。换届后对上任的两委班子成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1、推进社区民主决策,实行重大事项一事一议民主决策,落实了重大事项向党委政府报告制度,便于党委、政府加强督促和指导;
2、落实了社区事务需经居民代表民主决策,由居民委员会召集。
(三)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民主管理制度,格化
通过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权力下移,还权于民,由过去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变成了群众参与,集体决策,保证了村民的权利,调动了民主管理积极性,居民对村里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多功能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学习和娱乐空间。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力度,组建了社区治安联防队,有效地减少了偷、盗、抢现象,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
(三)加强督察、总结提高
推进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不断通过检查、督促、完善的方法,才能逐步规范民主法治村建设。同时要经常接受上级的检查、监督,督促两委班子提高对社区公开和民主管理认识,促进社区干部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转变以往的为难想法,深刻认识到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贯彻落实直接影响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改善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才能巩固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成果。同时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西枳沟社区还设立了专门的意见箱和举报电话,完善了监督举报的有效途径。西枳沟社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不断推进和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工作,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把社区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 无论从生态要求和美学原则来说, 都必须有较大的绿量和丰富的绿貌。世界先进城市绿化标准为人均公共绿地30平方米以上, 绿化覆盖率40%以上。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着眼于整个城市的每个境域和角落, 这绝不是单靠几个公园和几排行道树所能解决的问题。
许多人都认为居住小区应该多搞些绿化, 但由于目前住房及财力紧缺, 建设单位多把资金用在建房上, 至于绿化问题要等到将来有条件, 或政府部门拨款再建,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在同样的资金条件上, 以不同的开发指导思想和设计水平所产生的居住小区的环境, 就含有好与坏, 合理与不合理, 舒适与不舒适的差别, 就单位而言, 无论住宅的建筑质量或使用功能怎样无可挑剔, 但就因为处于不良的环境中, 人们也感到枯燥无味。人们对住宅并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 而且还有心理方面的要求, 应该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地要求, 建房时为了改善人们居住条件, 绿化同样也是为了改善人们生活条件, 是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 所以不能等闲视之, 不能单纯为了建房就放弃卫生条件的改善, 公共绿地应按规划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建设。也有人认为绿化建设可以搞, 但不必在居住小区内建设, 而集中在居住区, 城市公园里。笔者认为, 绿化的目的, 是改善和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 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的生活价值、生产价值和创造力。况且集中最在居住区或公园的绿化绝不能代替居住小区的绿化。首先, 居住区和公园的绿化与居住小区的绿化相比, 一般较远, 来去不便, 除节假日家务事不忙的人才有可能带着孩子去逛, 但大多数人由于家务繁忙, 舍不得花上大半天时间到居住区公园去游玩。如果居住小区内设有一块公共绿化区、再适当设置一些儿童游乐场、老人休憩区、休息座椅等, 会更加方便居民使用。如双职工下班回家以后, 5岁以上的儿童就可以单独在小区游园玩耍, 老年人茶余饭后可集聚在一起谈天、散步、锻炼身体, 同时也可照看本居住小区的孩子。其次, 只有居住小区里的绿化才能改善居住小区里的卫生条件, 而居住区或公园的绿化不能代替居住小区的绿化。
绿化对居住小区建设的重要性已尽人皆知, 但佳木斯市居住小区绿化条件普遍较差, 目前尚未引起重视。有的小区内除了楼房, 很少见到行道树, 宅旁绿地;有的小区曾规划过一些绿地, 但尚未开发利用, 也有的由于某种原因将绿化用地变成了建设用地。
佳木斯市现有经过市规划审批委员会审定批准的规划居住小区和组团14个, 现已实施建设的11个, 分别是永安小区, 杏园小区沿江小区, 铁西小区, 桥南东小区, 桥南西小区, 北市场小区, 德祥小区和光明组团, 建业小区, 中心小区, 这些居住小区都按国家规定的城市规划绿地指标要求规划了小区公共绿地, 但在实际的建设中, 除了杏园小区, 铁西小区, 光明组团外, 其余小区至今为按规划要求建成公共绿地, 仅以永安, 北市场, 桥南东, 桥南西小区为例, 这四个小区总计规划住宅建筑面积67.7万平方米, 现已建成了51.4万平方米, 应建绿地4.1万平方米, 而到现在为止, 仅建成绿地0.32平方米, 占规划绿地面积的8%, 还剩3.78万平方米绿地没有建成。讲过测算, 如果补上这些被甩下来的绿地, 需要动迁675户, 房屋2.4万平方米绿地开发建设共需设资2580万元。
小区规划绿地不能全部贯彻实施, 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建设单位对最大经济利益的追求, 忽视绿化规划建设。
在城市的诸多开发建设单位, 对“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 综合开发, 配套建设”的城市建设方针认识不足, 只重视本企业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我市永安小区, 地处我市中心地段, 其开发单位共有九家, 都争抢好的建设用地, 而不承担绿地建设, 给小区改造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对这样的问题, 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 已向市政府, 市规划审批委员会提交报告, 市规划审批会第39次会议明确规定:今后凡在新的小区建设住宅, 必须按规划和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 (80) 建发城市492号文件规划定额指标及建设规模均摊绿地动迁安置费, 并做了相应的规定。然而, 有的单位只追求经济效益, 搞小动作, 躲避缴纳绿地费。还有的单位不但设有缴纳绿地费, 而且在卖商品房是借此向买房者收取绿地费, 但没有上缴, 而留作企业自用。笔者认为对这样的开发单位应没收绿地费, 并对主要领导加以处罚。
2控制措施不利因素
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 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的的总和占居住小区用地面积:新区不应低于30%, 旧城改建区不应低于25%是建设单位在建设实践中, 为了争取多建房, 往往在规划方案已明确之后, 仍千方百计要求在住宅用地上增加建筑面积, 或提高建筑楼层, 或增插楼座, 或在高层住宅下增加公共建筑项目和面积等。这样做的结果是住宅用地上建筑密度过大, 住宅楼附近很少有供居民就近活动的空地。上述问题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规划管理部门控制措施不利, 各部门协调不够, 顶不住有关领导的压力。如我市的中心小区已做到了“统一开发, 配套建设”, 四个开发单位同时开发, 但三个单位没有按动迁比3%的公共绿地被甩下, 后开发的小区绿地仍没有解决。
3小区绿化管理不善等因素
现在我们对小区配套建设方面缺乏经验, 存在管理程序不严密, 管理手段不力的问题。在执行审批的过程中, 只批建筑, 不批绿地。在市容监察方面, 乱批滥建现象时有发生, 在小区比较繁华地段, 小商亭, 小车库, 小吃部等随处可见, 使小区居民没有一个安静, 整洁, 充分绿地的环境, 有的小区甚至连房前屋后也很少有能供居民使用的空地。
鉴于上述绿化难以实施的原因, 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市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政策, 近期以配套建设为主, 服务部门协调起来, 以市政府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为主, 城市规划管理局, 市政府动迁办公室为辅, 市计委, 质量监督检查站积极配合, 严格把关, 并按新开发住宅建筑面积比例拆迁小区规划公共绿地内房屋, 并及时缴纳绿地同意建设费, 在主体竣工验收时, 绿化建设不合格不予验收。
第二, 今后凡新开发住宅楼或单位建设住宅楼应在小区内安排批建, 如在小区外建设的以组团为单位考虑组团绿地, 达到人均0.5平方米的指标, 杜绝单位设计, 单体审批。
第三, 小区应增设绿化管理专业人员, 并与小区管理办公室联合起来, 对小区内的花草树木进行日常管理, 美化小区环境。
第四, 对已建成的小区, 应加强绿化建设, 因地制宜, 见缝插针, 逐步增加绿化面积以满足小区卫生要求, 提高小区绿化覆盖率。
综上所述, 居住小区的环境建设, 实质上是居住小区实体环境的建设,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城市总体规划中开始, 一直延续到小区的管理工作之中。居住小区绿化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 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因而, 居住小区的绿化建设不能只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从发展过程中去完善小区环境, 以共同创造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的居住环境。
摘要:居住小区绿化更适合居民, 特别是老人及儿童使用,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 提出几点建议。
尽管目前我国的村镇规划建设步伐正在逐渐加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当前村镇规划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以期能促进村镇规划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关键词:村镇规划;现状;对策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客观角度看,无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若处理得不好,将严重影响着村镇的建设,如何结合我市的村镇建设实际情况,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上档次,上水平,明显改善广大农村和各镇的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是摆在我们每个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村镇规划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目前我市的村镇规划采用的仍是十几年前的老规划,各镇的建设重点模糊,发展布局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手段,各镇规划自成体系,随意性较强,各镇的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平面布局和建筑风格单调雷同,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自2011年起,我市11个镇均开始了新一轮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但仅有2个镇的总体规划通过了市政府的审批,其余的仍在编制过程中,而且大部分没有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许多建设项目只能在总规宏观控制下进行,规划管理比较粗犷,基础设施配置、绿地率、容积率等技术指标很难有效控制和落实。其中有些镇编制的规划比较全,涵盖了总体规划、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村庄规划等,但却迟迟不予评审和报批,究其原因,一是规划审批权限不清,致使规划报批过程拖沓冗长,二是为了便于随意修改规划,唯恐批准后被“框死”,根本就不愿意评审报批。这些问题致使村镇规划落后于经济发展,使规划形成空白,起不到应有的规划指导作用。
(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违法建设工程屡见不鲜。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现象较为严重,许多镇的产业园项目、公建项目大多是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受土地部门办理程序的制约才到规划部门办理规划许可证,对那些不需要办理征用土地手续的建设项目,根本就不办理规划手续。
(三)镇域基础设施差,违章管控不到位。规划建设档次较低。受规划滞后及资金、观念、产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各镇基本上没有供排水、供暖、供气、综合管线等专项规划,多数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如供水、排水、供暖、垃圾处理等公建项目建设严重滞后,排水不畅、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环境卫生条件差以及占道经营等现象普遍。
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村镇在我国的城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村镇的规划和建设关系着我市的整体布局以及以后的生态环境状况,所以要重视村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如何针对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便有效指导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需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村镇建设的龙头。在村镇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根据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序、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布局。编制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详细规划把各规划地段的土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具体要求等应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二)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完善村镇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镇规划许可证制度,按照先审批后建设的原则,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按照法定程序办理申报审批手续,对符合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予以办理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相关规划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不予许可的理由。在具体实施规划管理时,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既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约束、调节作用,又要充分考虑方便群众,简便易行。
在村庄、镇规划区外不得进行建设活动,确需建设的,应当在符合上位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前提下单独编制规划,报政府批准并取得规划许可证后方能进行建设。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村镇。通过规划促使村镇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减少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同时全面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环境质量,搞好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共空间的绿化,采用点、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以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服务,不断完善城镇的居住环境。
(四)切实加强对违法工程的查处力度。规划执法是维护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规划的监督执法工作,加强规划的监督体制建设,充实规划执法力量,延伸规划的执法范围,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实行项目全过程跟踪检查,坚决制止违法建设行为发生,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障规划实施。
三、结语
我市的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要进入一个更高、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指导我市的村镇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郑政标.村镇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2012(12)
[2]陈朝刚.村镇规划规划建设的管理现状意见对策[J].中国房地产,2013(05)
【建设项目规划与管理】推荐阅读: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内容及编制07-04
项目建设与投资管理办法06-28
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论文11-22
十一五规划与项目策划09-08
商业项目定位与业态组合如何规划?09-29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06-14
项目管理规划课程设计09-17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