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 本课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的道理这一顺序叙述。用事实简洁清楚地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和思考, 从中获得理性认识, 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本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开课就亮出本课要说明的道理, 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 抓住关键词“谁”“别人的长处”初步了解这一道理的意思, 再回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中, 紧扣关键词句, 通过事实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道理的含义,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了坡度, 使重、难点更易突破。结课时, 设计了多角度复述课文这一环节,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加深、巩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即把盾的自卫优点和矛的进攻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请看课文插图, 回答问题:图画中画的是谁与谁? (发明家和他的朋友。) 他们在做什么? (手持矛和盾在比赛。) 认真观察图中的矛和盾, 说一说:什么是“矛”, 什么是“盾”?“集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思考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再读课文, 理清条理
自由读课文, 弄清课文分几个部分, 各个部分讲了什么?
四、识记生字, 指导书写
1.读准生字字音。
2.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可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记字, 如持和挂、炮和抱、神和伸等。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学过的生字、词。
2.回顾课文, 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重点切入, 初步理解道理
1.屏幕显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
2.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默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思考并填空:这句话中的“谁”指的是______, 别人指______和______, 它们的长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集于一身指将两者的优点______。
4.教师小结并引出下文的学习:坦克是如何将矛的进攻优点与盾的自卫优点合二为一的?一起来阅读理解坦克诞生的过程。
三、依序讲读, 理解内容
(一)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以读代讲第1自然段, 明白大意。
2.默读第2~3自然段, 思考讨论:发明家产生了一个什么想法?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联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等句子, 理解“难以招架”。指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左抵右挡”。)
“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好在哪里, 不好在什么地方? (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达到了自卫的目的, 但却不能进攻了。)
为什么说“自卫, 是为了更好地进攻”?你能举例说说吗?
3.自由读第4自然段, 思考并回答:发明家想到了用什么办法解决铁屋子不能进攻这一问题? (要点: (1) 铁屋子上要有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2) 铁屋子得会跑, 要装上轮子, 安上履带。)
教师小结:发明家将盾自卫的长处与矛进攻的长处合二为一, 于是, 坦克诞生了。
4.熟读第一部分, 再次体会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可指名读、分组读、教师引读)
(二) 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坦克是如何大显神威的? (多媒体展示坦克在战场上进攻与自卫的场景, 辅助理解。)
坦克为什么能成为胜利者? (坦克将矛与盾的长处合二为一, 既能进攻, 又能自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表现出坦克在战场上显神威。
四、照应开头, 再次明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屏幕再次显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
2.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 拓展运用
思考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说明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六、回归整体, 加深感悟
尊敬的读者,假设您是一位公司的高管,现在,您需要为您一位重要的客户进行一次午餐,并且,您想预订到的是那个餐厅的比较好的位置——时间紧迫,您该怎么办呢?
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尊敬的读者,假设您是一位外籍人士,而且,您的语言又不属像英语、法语等较为普遍的大语种,或者,在英文听力上又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当您需要预订出租车的时候,您该怎么办?——毕竟,可以说,无论在现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针对小语种的服务都没有达到精益求精、无懈可击的完美状态。
以上三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案,到那时,您可以:
——用您的3G手机拨打1010888,选择相应的菜单,然后,您就可以看到影院售票点排队的实时情况的视频
——用您的3G手机拨打1010888,选择相应的菜单,餐厅的座位情况就会显示在您的手初屏幕上,您就可以直接选择您所需要的座位:
——用您的3G手机拨打1010888,选择相应的菜单,多种语种的订车业务菜单就会出现在您的手机屏幕上,您就可以方便地预定到出租车。
这就是上海贝可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系列基于3G技术标准的产品,这些产品将在不久的将来运用到永华院线、强生出租和大拇指订餐的业务之中。
这样美好的前景,也经常出现在上海贝可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袁小乐的脑海中;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是,它们并不经常出现在袁总努力工作的时候,因为,理性的他更喜欢脚踏实地地去工作,而不是无意义地去梦想——这些情景,往往浮现在袁小乐踏上创业道路,每天下班后乘地铁两号线时,睡意昏沉的时候。我们谁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当一个人睡意矇眬的时候,对往事的回忆、对未来的希冀,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脑海之中。
但是,下班的时候,大不了也不过六七点钟,对一位年轻的创业者而言,这时候怎么会睡意矇眬呢?
——原来,这是十年“打工”生涯带给袁小乐的习惯。
在创办贝可德之前,袁小乐一共在贝尔、西门子两家通讯行业内的翘楚企业工作了十年。这样的大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一直都做得非常完善,每天上下班都有班车接送。从公司到家里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所以,晚上回家的旅程,就成为袁小乐忙里偷闲——睡觉的时间。
可是,当袁小乐踏上创业的道路之后,在公司刚刚创办起来。所有事情都要“省吃俭用”的情况下,班车的待遇自然是不再存在的了;而从张江打车回家,成本更是高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袁小乐只能和“打工族”们一样,在下班高峰时段去挤地铁目莫说常常挤不到位子坐,即使抢到了位子,身边都是不认识的人,又有谁敢“大大方方”的“睡觉”呢?
在袁小乐创业的头一年,每次下班,他都要和睡魔做激烈的斗争。他坦承,那一整年的他都很“痛苦”。
而现在,袁小乐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十年养成的习惯不可能了然无痕,但是,已经不会再困扰袁小乐了——这是创业者袁小乐为了创业的梦想不得不做的“转变”。
无论对哪一类创业者,创业,都意味着必须对原有生活进行或大或小的“转变”:大者,抛妻别子,把一生全部积蓄都付与创业之中,从富裕的状态一下活回市井平民的状态;小者,譬如本文的主人公,必也把多年养成的习惯彻底扭转,转变,这是初入创业之门的创业者不得不加以跨越的门槛,而那些不能很好“转变”的创业者,在他们的固步自封中,创业成功的大门也对他们永远的关闭了。
除了在下班路上打瞌睡这件小事,袁小乐为了实现自己创业的梦想,还做出了许多更大的转变。作为一名技术人才,袁小乐在贝尔和西门子的工作生涯之中,并不需要自己冲锋陷阵到销售的第一线去,然而,现在,在企业雏形刚刚建立,人员配备还不是那么完善的情况下,他也必须深入到销售的第一线去,和客户面对面地谈判。中国市场常见的饭桌应酬、杯酒交际曾经一度让袁小乐难以适应,他对记者说:“我以前哪里做过这样的事!”
但是,为了珍惜自己心中的创业梦想,袁小乐还是艰难地跨出了第一步。现在的他,不仅是一位技术人才,而且在与客户打交道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的转变过程,虽然无比辛苦,但是,袁小乐已经可以很平淡地看待它了。他一直和自己说:“创业,不在于有多辛苦,而在于有—个良好的心态。”
走好创业路,除了要做出必要的转变之外,在某些方面,则必须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在袁乐眼中,—个创业者最应该坚持什么呢?
不是“我们要坚持创业理想”这样的空话,袁小乐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他一生坚持的对象——“学习”!
作为一位深谙通讯行业发展规律的创业者,袁小乐深知这个行业发展速度的惊人,所以,为了及时把握行业的重要信息,还在大公司工作的时候,他就独立制作发行了面向通信业内人士的电子杂志《电信双周刊》。周刊已经发行4年,读者超过千人,用户遍布运营商、设备商、研究所、监管机构等,在通信和运营商领域内已经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而对于公司的合作伙伴,他也赠送此份杂志,以期和合作伙伴共享行业信息,共同发展。
在制作每一期的杂志中,繁复的过程给予袁小乐的,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机会。他并没有因为创业的百事匆忙而放弃这个促进自我学习的机会,相反,无论创业后的生活有多么忙乱,他总要在百忙中偷出一点“闲时”来。完成杂志的制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东风小学
王懿慧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
——东风小学
王懿慧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一道连线题,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2.把教学预设的环节漏掉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读文后我问:“雨露的后面有个省略号,你们知道它的秘密吗?”让学生由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最后按序合成一段话。学生说得还算生动,但说好后我原先有个环节,让学生把他们所写的内容加到省略号里去,问他们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去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加进去后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学时把这个环节忘掉了。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
——东风小学
王懿慧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一:由于电教设备出现了故障,设计的课件无法使用,有关于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景图片学生没有欣赏到,缺乏对景象的直观认识。学生对四季美景感受不够,特别是对冬天大雪纷飞,黑熊躲进洞里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等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景象缺乏感知。
二:用心品读美文,才能真正品味到美文的美。由于时间安排得不太合理,在解决“你认为课文中那些地方写得好?”这个问题上让学生说得太多,耽误了一些时间,给学生留的有感情朗读的时间不足,对美文品味不够。
三:课后练习中提出: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当时,我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背哪些段落,而是完全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结果在单元测试中,有一道题抽出了描写春天和夏天的段落,要求学生按原文填空,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背诵这两段,白白地丢掉了十几分。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性强的素材,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
3、进一步加强积累,调动学生自觉积累的主动性,主动背诵,主动摘抄,主动积累,扩大阅读量。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东风小学
王懿慧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的众多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中,我以一个“美”字贯穿整课堂。一是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学会欣赏美;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三是通过扩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发现美。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复习导入比较巧妙。如巩固生字词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这节课较成功二是重点落实的较好,难点也亦有所突破。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课文的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言美,教学中,我以“读”为教学主线,落实教学重点。读的形式多样,如默读,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赛读,挑战读。读的目标不同: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逐段朗读,想象情境;品读课文,交流感受等。
本课教学难点是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及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使课文抒发感情较含蓄,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而是通过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的美,体验秋天的美好。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并且提出要他们比赛读,看谁读的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挑战读,看谁读的更好,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说说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不可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不如让学生多积累,于是我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背诵。这样又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遗憾:一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时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学,你们认为这段抓住哪几个字就能学懂这段?也许学生也能发现“躲、藏、勾”这三个字的妙用。二是课件这一资源还没有用足。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发现你们个个精神饱满,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大家喜准备好了吗?
师生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师: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古代的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
师:真是知识丰富的孩子,请伸出小手,跟我复习这两个字。
(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矛字横撇,点不要丢了,盾字平撇要写平,里面一个十加上目。
师:知道矛和盾分别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进攻,自卫)。
师:(课件出示)一个进攻,一个自卫,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今天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板书:+、箭头)看看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补充课题:集字上面是“隹”部,比住多一横,下面木字横写长,把上面托住,木子撇捺裙摆张开。)齐读课题——《25矛和盾的集合》
二、复习生字词,课文大意
师:老师要检查一下课文中的这几个词语,看你还记得它们不。PPT 师:声音洪亮,读的又对,很自信。增加点儿难度大,有没有信心挑战?
师:还是这些词语,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词语连成一段话,自己先小声试试看。生:找两人
师:真善于思考,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三.学习课文。
(一)认识坦克。
1、过渡: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要介绍一个朋友给你们认识,看——(PPT)这是? 生:坦克!
2、师:看到这辆坦克,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他? 生:高大、威猛、庞然大物„„
3、师: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吗?(生找,幻灯出示PPT)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老师教过大家,读书要边读边想象画面,才更有趣味,更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来,自己读读这句话,看你能看到哪些画面?
5、生读,汇报想象的画面,师相机引导:你从哪个词想象到的?听到德国兵喊什么?看到德国兵后退时是什么样的?„„
6、师:恩,你们真会读书,能从课文给出的这些词语(庞然大物、首次、头一回、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想象画面,体会出德国兵的害怕,能将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指两人)(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惊慌的样子;我看到他们吓得连滚带爬地落荒而逃了„„)想象了画面体会读就是不一样!
7、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看看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吧!(放视频)
看样子,坦克在战场上可真是威力无比啊!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读出坦克的神威来!(齐读)
过渡:这个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庞然大物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二)学习1,2自然段
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来源于一场比赛,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把描写比赛场面的句子告诉老师吧!出示句子PPT: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3、你能看出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生:紧张的、激烈的、有趣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读出这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呢?(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
师:你读句子时,看到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了吗?我要找两位同学演一演,下面的观众一会儿给评价一下哦!
师指导表演,引导学生评价出矛应如雨点般刺得快(看样子这可不是春天的雨点,要快而有力),演出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样子。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们的盾来,有吗?(学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
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地方挡?(左)我右一下,你往什么地方挡?(师: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刚才你们演的情景就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手指让生说)师:演得好一定也读得好,来试试!(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 三.自学坦克发明过程,完成表格
过渡:正是在这紧张危急的时刻,发明家产生了想法,由此发明出了坦克。可是发明坦克可没想的那么容易,在发明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呢?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发明家想法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生自由回答,盾太小了,要钻进一个铁屋子就可以了。
出示: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师:从第一个“!”中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着急),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开心,喜悦)
师: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原来,发明家发明坦克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 生:盾太小啦
师:解决方法是?谁能用文中的话归纳一下。
师:像这样,在文中找到发明坦克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句子,概括归纳后用自己的话填入表格中,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学三四自然段。
(三)自己学习3,4段。
出示自学要求:师读,生自学。
合作学习:师:不少同学都想好了,现在,跟前后四个同学一起交流你刚找到的语句,并讨论一下这张表格怎么填。
师:好,谁来说说,发明家接着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 生:安全不能进攻。
师: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三)你给我们读读(出示)这里的“固然”谁能给它换一个词?(虽然)
师:是啊,虽然安全了却不能进攻,发明家们,这样行吗?(不行)来,读——读出担忧。师:怎么解决呢?(出示第4自然段)能不能再把语言简单一些。能不能只说重点的词句。生:装上枪口或炮口
师:这样坦克就造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生:不会跑,还要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这就是履带。为什么还要装上“履带”呢?履带有什么作用?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身上,“矛”在哪? “盾”又是它的什么部位? 师:是啊,发明家就这样让(来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过渡:这个发明坦克的人就是英国人厄内斯特·斯温顿。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发明家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
划线部分的句子让你想到了哪个词?(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品是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与一身的吗?老师举个例子
生汇报。
师布置拓展: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用心思考,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装进自己制作的“奇思异想袋”或“我的小发明”记录袋中。
何细庆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
集合 招架 紧张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3.归纳主要内容: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课件出示填空句子)请同学们赶快默读课文,试着填一填。课件出示:
发明家()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的()、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在战场上()。
三、学习1-4段,思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1.同学们,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请默读课文1-4段。
2.交流反馈,随机板书,品读词句。
(1)盾太小。盾太小,所以发明家难以招架住矛强大的进攻。找到相关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A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B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来势凶猛很密集)左抵右挡:做做动作 难以招架:什么意思?
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
(2)变铁屋。找到相关句子: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紧张危急关头,想到了这样一个好主意,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那样的心情好好读一读,读出“!”强烈的感情。指出变铁屋的作用是为了自卫。(板书:盾——自卫——变铁屋)引:可是,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3)要进攻。出示第三自然段: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固然”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儿来说?
发明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你认为这样的铁屋子像———,只能——,不能——。
读好“!”强烈的语气。
(4)开小洞。找到相关句子: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得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板书:矛——进攻——枪炮)
B出示坦克图,找找什么是坦克的“矛”?什么是坦克的“盾”?随机理解履带。说说坦克与铁屋子比起来的进步:坦克不仅能——,而且能——。
3.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4.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联系第5节课文找找坦克“大显神威”的情景。(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你能读出的德国兵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吗?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段,总结全文
师:坦克的底部装有履带,能行走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由于它进退自如,攻守灵活,一上战场就发挥了极大作用,名震天下。“它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于一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你想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2.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指导朗读。3.你能找找生活中“合二为一”的例子吗? 4.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板书设计:
矛 和 盾 的 集合 |
|
|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
|
| 枪炮 铁屋子
坦 克(胜利者)
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在学习此课的时候,方法采用了许多,上完以后,我反思我这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成功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成功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不足之处:所以教学内容的划分有点显得比较谨慎。过于饱满,时间不够,教师可能急于求成,势必学生学得不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简简单单教语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
1. 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读懂课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一课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 落实识字写字的训练。第二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领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将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在阅读教学中各年段都应该高度重视字词教学。作为三年级教材, 我们一定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好识字与写字教学。
一、“集中”与“分散”, 多种方式认读字词
这一课生字较多, 共有一类字14个, 二类字6个。怎样设计识字教学才能既保证教学效果, 又不显得枯燥呢?对每个字的特点认真分析之后, 我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结合课题, 随文识字。这篇课文的题目仅有6个字, 但其中3个就是生字, 其中“矛”“盾”“集”是一类字, “矛”“盾”还是二类字。怎样引入新课, 结合课题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1) 观看动画片《自相矛盾》, 说说动画片中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2) 结合这两个字的字理, 相机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 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 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 万箭飞来能挡住。
(3) 矛和盾, 一个进攻, 一个防守, 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 如果把二者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在田字格中书写“集”, 提醒学生注意右上有四横, 不能少写, 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匀称。)
这样设计, 将引入课题与生字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结合字理进行“矛”和“盾”的教学, 把生字的书写和识记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的记忆也更深刻。在念儿歌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 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突出重点, 集中识字。十几个生字, 如果分别组成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认读, 那很难保证生字教学的效果。因此, 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集中突破, 先结合课后第三道练习题, 选出值得积累的6个词语“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让学生进行认读。这6个词语中有5个都是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4个四字词语值得积累。“自卫”一词与“进攻”形成了一对反义词, 分别描述了盾和矛的特点, 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二、创设语境, 运用中巩固字词
第一课时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准所有生字的字音,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如何有机整合这些教学任务,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我精心组织语言, 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将刚才认读的6个词语填写进下面这段话中:
比赛中, 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 发明家______ , 还是_______。经过反复思考, 发明家将矛的_____和盾的______合二为一, 发明了坦克, 这个_____在战场上______ ,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段话中暗含了课后所有的生字, 如果能够将6个词语填进这段话中并正确地读出来, 那么课后所有的生字就能正确认读了。这一设计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了生字, 而且训练了学生运用所积累词语的能力。此外, 读通了这段话, 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真可谓一石三鸟。
第二课时:用生动直观的方式, 将语言文字训练到位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文章, 但是教学时我们一定不要过于理性, 要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尽可能地将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画面, 让鲜明的画面对比带给他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书, 去捕捉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
令人紧张的第一幅画面:打开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 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令人神气的第二幅画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 与刚才令人紧张的画面不同, 你这次一定会看到一个大快人心或者说令人神气十足的画面, 把它用直线画下来。
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读, 将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一、一“字”一“标点”, 读出画面感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所呈现出的画面时, 我们可以紧扣一个字———“刺”和一个标点———“!”, 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片段一: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 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 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越刺越快, 越刺越快, 多令人紧张啊!读——— (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越刺越有力, 越刺越有力, 多么危急啊!读——— (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越刺越快, 越刺越有力, 越刺越快, 越刺越有力, 拿出右手, 放在胸前, 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 我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 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接下来的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 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 学生会深有感触, 读出情感来。
片段二:
(出示句子:“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话, 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 你有什么发现?
师:从这两个感叹号, 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
教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 发明家左抵右挡, 紧张极了, 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 (生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 在这危急关头, 他在内心深处急切地呼喊——— (生读)
生死攸关哪, 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 (师生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 (师生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 我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 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 应该说让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一“影”一“声音”, 说出画面感
课文第五自然段描述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场景, 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绝好契机。我们可以利用影视和声音等媒体再现当时的情景,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描述画面, 在师生的对话中不露声色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片段一:
(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读了这段话, 你觉得坦克威风吗?想不想亲眼目睹战场上坦克大显神威的场景? (播放影片片段。坦克进入战场, 很有气势, 但播放到坦克进攻与自卫时戛然而止。)
师:第一次投入战场的坦克究竟会怎样自卫, 怎样进攻, 怎样大显神威呢?这还需要大家的想象。闭上眼睛, 战斗即将打响——— (播放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刀砍声等, 学生想象。)
(师述, 指名学生补充。)
这坦克, 自卫能力非常强。德国兵的军刀砍来——— (生补充) , 德国兵的机枪射来——— (生补充) , 德国兵的炮弹袭来——— (生补充) 。
这坦克, 进攻能力也特别强。它遇到壕沟——— (生补充) , 它遇到土丘——— (生补充) , 它遇到铁丝网——— (生补充) ;坦克上的机枪扫射过去——— (生补充) , 坦克上的炮弹发射过去——— (生补充) 。
德国兵吓得哇哇直叫——— (生补充) 。
播放坦克进入战场的情景后戛然而止, 这样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又给了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枪炮声、坦克的轰鸣声、刀砍声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战争情境, 有助于学生的想象。教师的叙述, 引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师生的合作交流, 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非常有效的训练。有了观看录像的直观体验, 有了倾听枪炮声后大胆的想象, 有了口语表达的真情流露, 此刻学生的朗读怎能不动情?
此外, 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运用大量文字, 描述了发明家集合矛和盾的优点发明坦克的过程, 其中充满着推理与设想, 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材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我想, 得让学生们静下心来读书、思考, 自己去理出一条思路来。
片段二:
师:矛和盾到底给了发明家怎样的启示, 发明家又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 探索发明家的思路。
这样的设计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变成了探索发明家思路的过程, 让学生不只是在读文章, 同时在思考、理解、理清发明坦克的思路, 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点评】
王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深入的, 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他没有面面俱到地引领学生学习, 而是抓住“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 还是难以招架”“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 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三句话带领学生重点思考。这样大胆的取舍使得本文的学习重点非常突出。
品读这篇说课稿, 我最深的感受是取舍有方, 动静结合, 张弛有度, 既能感受到热烈的一面, 也能感受到冷静、理性的一面。
热烈主要表现在对三个重点句的学习体会上。王老师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情境。热烈还体现在对坦克威猛的想象表达之中:“矛和盾到底给了发明家怎样的启示, 发明家又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耀4自然段, 探索发明家的思路。”轻轻一转身, 王老师又把学生带入了冷静的思考。学生们默读课文, 沉潜在文字中探寻发明家的思路。此时的课堂, 安静的是气氛, 涌动的是思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潜心的学习和思考, 接下来学生对文章所蕴含道理的理解才水到渠成。
导语:《矛和盾的集合》是黄水清写的一篇科学寓言文章,收录在人教社三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为精读课文,录音由晓澄朗读。矛和盾的集合教案如何去写?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
人教版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矛、盾”等9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0个字,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能简单地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中的1、2、3均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直观导入,进入课文
课件出示视频:请同学们调整状态,跟随老师,我们一起进入语言文字的天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视频(出示课件: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视频)。
(一)提问:他们的作战武器是什么呢?(善于观察,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学写“矛”和“盾”(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字。)
(1)出示“矛”的图片。师:矛起源于古代的狩猎工具,古代人民根据矛的形状发明了象形字,又经过逐步的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矛”。请你们仔细观察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矛”是个象形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个开关。古代中国的矛大多数能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
“矛”那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即有美观的作用,又有辟邪的意图。写的时候,这一笔要写的流畅,写的飘逸。(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这个字,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出示盾的图片。请同学们想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表示手持护牌,举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
(3)学生练写。要求:按笔画顺序书写,要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三)深入提问:难度再次升级,这个视频其实是关于矛盾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讽刺言行不一,前后不协调)
(三)从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窥见矛、盾各自的特点,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矛”和“盾”看上去是2种针锋相对的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善于分析、总结)
(四)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一)布置自学要求:(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自己预习完后,4人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老师走下讲台)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在书本上留下了学习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真是一个好习惯!(二)汇报交流。
1.读准生字(好,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相信这些生字词一定都难不倒大家)
(1)好的,第一行,你来(“德国兵,大显神威,雨点般”前后鼻音都读得非常标准;第二行,恩,你说,读得掷地有声;第三行,“矛盾,坦克,蜗牛,奇迹,发音饱满)(注意正音:持、戳、坦、兵)
2.把握文章大意
(1)概括文章大意是语文学习中一项主要的技能。谁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
内容?(请你说,是的,发明家利用矛和盾各自优势发明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坦克)
三、再读课文,深入了解
(一)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它的发明却源于一场比赛。这是一场怎样的比
赛?比赛时发明家又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想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到4自然段,想一想,用横线划出(动作)相关语句,圈出关键词(动作)开始吧
(二)反馈、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追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比赛的紧
张危急?(你找的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好的,来说说你的体会,恩,你抓着的关键词是如雨点般的,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写出矛刺得密集以及速度之快。
(三)词语点播:老师有个疑问,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各自是什么意思?有哪位
同学可以帮老师解答。(你来,恩,你说左抵右挡的意思是左边抵挡右边抵御,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哦原来,你是一个字一个字进行理解,说明根据字义解词是个好方法。你说,难以招架是来势汹汹,难以抵挡。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同学们听到他说的了吗?他是根据前文的如雨点般的,左抵右挡推测出难以招架的意思。老师觉得联系句子来体会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很可取的方法。
(四)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画面,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
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你的心情会怎样!(心跳得很快,很紧张)是的,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对方的矛如雨点般„„一二起!
(五)是呀,正是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集中生智,才发明了坦克
(六)课文中就有一句话写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这句话。2.交流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四、质疑提问
(一)读了这句话,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呢?(盾的自卫、矛的进攻是怎样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
(二)问得好,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课文
(一)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一起再来复习一下生字词语,请看大屏幕。
(二)看来同学们都在课后苦下功夫,学习后及时巩固知识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请大家继续保持。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很有意义的问题: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坦克在战场上是怎样大显神威的?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可以解答这些问题!
二、细读课文,了解坦克发明过程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紧张危机的战况,面对矛激烈地进攻,发明家他是坐以待毙还是急中生智呢?他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开始吧。
(一)嗯,你找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
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说明发明家没有坐以待毙。
(二)你不同意他的看法吗?哦,你是觉得他读这句话读得没有感情!是
呀,通过你的提醒,老师也发现了小小的这句话有2个感叹号,那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呢?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 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 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
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一遍,一二起!
(三)通过大家的朗读,老师感受到了发明家内心的喜悦,他最大程度地
发挥盾的自卫作用,保护了自己。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
友比赛,可以吗?
(四)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告诉我们,“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
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这句话很特别,它是一
个过渡句,联结了上文在铁屋子里的安全,又引出下文主动进攻。
我们称这样的句子是过渡句。当缩头乌龟可不行啊,为了更好地
进攻的问题,发明家又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五)是呀,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
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发明家利用——矛的进攻特
点。大家仔细看这里的标点符号,注意了!“矛”打上了引号,因为不是真正的矛,是借鉴矛的能攻特点而发明的另一种材料武
器。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
作用是解释说明。到这里为止,发明家借鉴了盾的优势能守又借
鉴了矛的优势能攻。可是距离变成真正的坦克还差一步?
(六)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的?“还要会跑”------“装
上轮子,安上履带”
(七)发明家遇到问题,通过不断的深入思考,一次次改进,发明了坦克。
你觉得发明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一个善于
思考的人。出示坦克图片,对照图片找一找矛和盾的影子。坦克
就这样发明出来了。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
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八)下面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的读一读。学生齐读一至四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三 再读课文,感受坦克的实际应用
(一)文章中有一句话,揭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
略读课文5-6自然段将它找出来。这句话也很特殊,它是?(过渡句,承接了上文的矛、盾的优势,又引出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同学们举一
反三的能力真高)
(二)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了坦克的神威?(出示句子)1916年,英
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一下
子退了十公里!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
威”?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 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等词语体会德
国兵的害怕;从庞然大物,首次等词语体会坦克的威力很大.(三)“哇哇大叫”:他们为什么会哇哇大叫?(害怕)
(四)乱作一团:想象:德国兵乱作一团,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他
们有的急于逃命有的吓得呆在原地走不了有的哭哭啼啼(想象说话)
(五)庞然大物: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坦克)我们在来看看这个坦克
有什么特点?(坚固,体积大,作战能力强。)正是由于它集合了矛
和盾的优点在加上轮胎和履带,使他的作战能力大大增强,所以敌人
哇哇大叫,乱成一团。
(六)让我们一起读出坦克的神威吧。一二起!
四 对比冲突,引发思考
(一)思考:这次矛和盾在一起,并没有发生自相矛盾。而变成了大显神威的坦
克,这是为什么?(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
(二)引出关键句:原文里就有一句话揭示了这个道理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就是文章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谈谈你的感受。(伟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文章将盾和矛的优势合二为一,发明了所向无敌的坦克的事例来说明“谁
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深刻道理。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二)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1)举事物例子:轮子+椅子=轮椅„„(出示图,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
(2)人物例子:学习别人的优点(集合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三)集合长处优点是一种方法,是一种人生智慧,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课题,学生齐读。
(四)同学们,希望你们也像发明家学习,善于集合,善于思考,善于实践,不怕困难,成为学习生活中的有心人!
25.《矛和盾的集合》
事例:矛(攻)盾(守)坦克(大显神威)
道理 善于集合长处
人教版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用坦克图片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师:谁来说说自己对坦克的了解。
坦克作战的确是威风八面,无坚不摧,站功赫赫,它的来源就是利用矛和盾的集合?
图片出示:矛和盾,板书课题
这其中有个神奇有趣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矛和盾的集合》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学生读书
2、反馈读,体验读书的快乐。
2、思考课文的哪一句很好解释课题?(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学习课文
过度:发明坦克,它的起因是来源于发明家一次与朋友比赛。
1、学习第2-5小节,了解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随机指导重点句的朗读。
(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2)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3)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学习道理,拓展延伸。
(1)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优点),谁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受到大家的欢迎。看1+1 小发明,课件出示
(3)由此在生活中,你还想到什么呢?
(4)小结: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走向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也许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
四:写生字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集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重点、难点:
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准备: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作用相反的东西,可为什么我们的课题是矛和盾的集合呢?
二、学习生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
请学生起来读词语(每小组一个,根据情况加分)
2、请学生读生字(一小组),并说一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看矛和盾的图片,引入文章。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矛和盾是作用相反的东西,可为什么我们的课题是矛和盾的集合呢?矛和盾的集合是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坦克是怎么发明的?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它的过程?
2、课件出示发明的各段落,并请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
3、领学生再次回顾坦克发明的过程,学生复述,教师出示发明框架图。
4、出示坦克图片。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坦克威力的段落并朗读。
5、课件出示段落,请学生起来有感情朗读。并请学生说一说,“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作一团”的意思。
6、总结全文: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集合生活,理解道理
1、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你还知道什么是把别人的长处集合起来的?
2、课件出示图片,并提示学生除了物品外,我们也要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那样我们就是胜利者。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受到人文熏陶。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以对“矛”、“盾”这两种兵器的认识和对这两个生字的识记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期待。接着,我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以读促悟,在朗读中体会发明家的发明过程、感受集合的神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矛与盾的集合》。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准备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的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急关头,他忽然想:还是盾太小了,盾要能大的像一个铁屋子,铁屋子上要能有轮子,再装上履带,那不就没有事了吗?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正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不断显出神威。19,当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倒这庞然大物时,吓得一下子向后跑了十公里。
其实在生活中我觉得还有很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录音机和电话加起来就组成了录音电话,电瓶装上自行车上就组成了电动自行车等等。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讲了发明家在比赛中发现了矛的缺点和盾的缺点,然后把盾的优点和矛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坦克的故事。矛可以进攻,但不能自卫,盾可以自卫,但不能进攻,发明家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既能进攻,又能自卫的坦克,所以在战争中大显神威。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铅笔和橡皮加起来就组成了带铅笔的橡皮,电风扇和取暖器的功能组成了空调等。
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我要把爸爸妈妈的优点集于一身,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妈妈的优点是认真,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认真负责。爸爸的优点是聪明,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冷静想办法。我要学习妈妈认真的做事态度,把它用到学习上,改掉马虎的习惯。我还要学习爸爸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从兵器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这时我引导学生“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进入课文。整堂课学生用图画一画坦克发明经历的几个阶段;演一演那场比赛,我乘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辩一辩矛和盾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出示坦克图,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坦克的威力,读得激动,读得痛快。接着让学生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使学生懂得以后写一个道理的时候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最后“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对本文进行拓展。
【《矛和盾的集合》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09-10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示范07-03
语文 -《矛和盾的结合》06-01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09-06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集合05-26
小学教研教学计划集合10-30
关于六年级教学教学计划集合10-06
数控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集合05-31
搞笑的段子说说集合09-07
集合的表示法教案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