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教育(推荐9篇)

生活教育 篇1

有天自由活动的时候,屠晟晟跑过来问我:“王老师我可不可以把小兔子带到幼儿园?”我说:“可以呀,放在自然角,我们大家都可以来照顾小兔子。”第二天早上,我们班的自然角里就多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屠晟晟的小兔子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眼光,小朋友马上围过去,相互拥挤这看小兔子,有的小朋友好用手去摸兔子。这时一旁的屠晟晟可着急了,一边用手推同伴不要挤,一边告诉大家不要用手碰小兔,可正在兴头上的的同伴根本听不近屠晟晟的劝告,这时屠晟晟着急的在一边哭了起来。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就在我思考着要不要介入的时候,已经有幼儿跑到我旁边说屠晟晟哭了,此时我想是我该介入的时候了,正可以利用今天的这件事情,让幼儿来了解到底“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喜欢”的真正含义。而且生活中许多随时发生的小事也是我们教师对幼儿教育的良好契机。

于是我组织幼儿就对刚才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当我刚问“屠晟晟为什么哭了?” 屠晟晟就急不可待的说:“他都要弄我的`小兔子。”刚一说完,洪怡敏就接着说:“我们不能用手弄小兔子的,小兔子要受伤的。”这下刚才用手碰过小兔子的幼儿也急着为自己辩解“我没有弄小兔子,我只是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我就想摸一摸兔子的毛软不软,我没有让小兔子受伤。”

幼儿只有在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到感性经验,所以我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情景:我让几名幼儿到前面来当小兔子,也特地请了刚才用手摸小兔子的幼儿,让后让其他的幼儿用手到当小兔子的幼儿身上去摸一下。这时当小兔子的幼儿就说:“别人摸到我的身上,我觉得很难受。”“别人的手碰到我的脸,痒痒的,一点都不舒服。”等等。这样幼儿有了亲身感受后,都知道了就是轻轻的摸小兔子,小兔子也要不舒服的。

那除了不要用手摸小兔子以外,还应该来爱护小兔子呢,让小兔子更舒服一点呢?

邬雯雯说“我们小朋友不要再用手去摸小兔子的身体,兔子要不高兴的。”陈奕帆说“我们要把兔子住的小笼子打扫的干净一点,这样小兔子住着就很舒服。”杨琦说“我们可以把小兔子的笼子换一个大一点的,这样小兔子住在大笼子里可以走来走,就很舒服了。”方岚昕说“我们可以再去买一个小兔子,让两个小兔子住在一起,这样它们可以一起玩,不孤单了,小兔子也会很舒服的。”王鑫千说“我们可以每天把笼子打开,让小兔子到草地上玩一会儿,玩好了再让兔子回到笼子里睡觉,这样小兔子会高兴的。”

小朋友一下子为小兔子想到了许多的事情,就这样,小朋友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小兔子换一个大一点的家。用什么来小兔子的家呢。

王妍云说:“我们可以那一个箱子来,在箱子上挖几个洞,可以流通空气,然后让小兔子住在里面。”

想到了方法,幼儿就马上行动了,问阿婆要来了饼干箱,让后在旁边和上面都挖了几个动,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活动中的领导着了,则是他们的支持者,在他们碰到困难的是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小兔子的新家造好了,幼儿显的非常的高兴,在课余时间也总是不忘到自然角中去看望一下小兔子,用手去摸小兔子的事情也没再发生,屠晟晟也很开心的与同伴交流的自己的发现。

就在幼儿与小兔子开心相处的时候,第一个吃好午饭的王鑫千发现了新问题:“王老师,小兔子吃了许多的东西,大便和小便都解在盒子里,盒子里面很脏了。”刚开心没多久,一个新问题有需要幼儿去解决,这一天幼儿午餐吃的特别的快,为的是帮助小兔子找到新的办法。

葛侠旺:我们可以用吸地板的吸尘器来给把小兔子家里的脏东西洗干净。

方岚昕:我们给小兔子准备两个箱子,一个脏了,就换另外一个。

生活教育 篇2

一、“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阐述

1.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约翰·杜威(Jhon Dwey)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1896年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1897年发表其教育观念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他的教育生活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此时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美国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极度失衡,学校教育腐旧呆板,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的生长需要,使儿童在学校颇受压抑。

杜威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代表,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倡导“教育即生活”,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就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并以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必须依赖于生活并改善现实生活,通过教育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具备构建美好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杜威教育生活思想中的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儿童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他的生活过程,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学校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特别是儿童生活,是儿童在活动中,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满足和乐趣。二是通过教育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更加完善,美好。[3]杜威所倡导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2.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继承了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革新和创造。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国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教育程度低下,广大人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在意识到中美之间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翻了半个跟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在他所创办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中得以实践。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1927年起,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中先后做了《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演讲,形成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4]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5]”因而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推陈出新,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真正把学校纳入社会之中,打通学校和社会并把二者融为一体。[6]陶行知说,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7]

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与生活打成一片。[8]他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指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救出来,[9]并强调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二、两种观点的异同点

1.“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相似点。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吸取和改造,二者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试图解决实际问题。

(1)强调生活与教育必须联系起来。杜威与陶行知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都试图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教育弊端。在杜威看来,一个生命从它降临之时,教育就伴随了他的一生,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教育的身影,教育中也处处体现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教育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使我们的辛劳和精神得到满足的同时,进行学校教育时也要注意关注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在陶行知看来,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人的一生应在不断的教育中延续和发展,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独自存在,同时他认为教育是人生活所必须的,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2)两种思想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要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去适应生活,更新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他认为学校生活应该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牢笼,使儿童能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杜威所要做的是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有活力更益于儿童个性发展。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他强烈批评以书本和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认为书本和文字不过是生活的工具,学校不能把学生当成笼中鸟,应把学生从牢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适应生活并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3)二者都身体力行创办实验学校践行其教育观点。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形成影响甚大,同时1897年杜威发表《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关于教育的纲领性著作,展示了杜威对教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另外还有《教育与社会》、《儿童与课程》及《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观点。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2.“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差异性。

(1)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不同问题。杜威的教育理论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一个独立统一的民主国家,在资本主义取得巨大的物质进步的基础上,精神文化逐渐滞后,对杜威来说,教育的任务是解决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脱节,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失衡以及教育与生活的相背离,因此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然而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对陶行知来说,他的目标是用科学和教育来挽救中国,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通过发展教育与科学来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陶行知作为第一个发展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中国学者,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强调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理论批判地吸收了杜威的学说,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他曾说:“假如杜威先生是在晓庄,我想他也必主张“生活即教育”的。[7]他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运用是一个分析、批判和革新的过程。

(2)两种思想的侧重点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改良方法,他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11]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在教育程度低下、人民生活贫困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站在人民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这是他思想和实践的一大特点。他希望每个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侧重于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教育,以教育来唤醒民众的爱国意识并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实现富民强国。可以说,杜威所讲的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实际上只是在学校范围之内扩大儿童的生活经验,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12]“生活即教育”在内涵上要比“教育即生活”丰富很多,但“教育即生活”更具实践操作性。

(3)二者有本质的差异。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不仅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决定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根本不同的。两人都倡导生活教育,但是同一词语却包含着迥然不同的内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的实践的教育论,而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是以个人生活为主体,以主观经验为基础的唯心的经验的教育论。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把生活从属于教育,把社会缩小进学校,是显而易见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它是垄断经济和政治发展在美国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是为了解决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其教育原则是建立在经验论哲学观和生物化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则是在中国人民的教育实践中土生土长起来的,正如陶行知所说:“我的生活教育的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启发而来的。”[13]他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从中国整个社会着眼的,是特别着重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而且无论讲社会或学校的教育,都是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依皈。就其思想来说,它是建立在“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的。[5]

三、两种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当今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现象日趋彰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脱节,已有的课程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因此教育回归生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生活中有教育,寓教育于生活。

在当今时代,应试教育无形中成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大家追求的目标,学校的教育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离。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对于我们教育者首先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一个全面全新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缺陷,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把社会主要因素纳入教育的环节中,使学生感受社会生活。正如“生活即教育”及“学校即生活”的思想所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化,在生活中去汲取知识并实施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寓教育于生活。

2. 注重学生主体,注重个性发展。

杜威认为学校生活应当与儿童生活相契合,以儿童为中心,充分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自由发展。而陶行知在提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时也强调要注重儿童个性发展,主张通过生活来教育,让儿童解除束缚,自由翱翔于蓝天白云中,从自由的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教育,成为对社会对民众有用的人才。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也要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选择判断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在生活中实施教育,尊重学生独特个性的自由发展。充实学生的经验,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从做中学”,体验生活,体验成长。[15]

3.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区域即生活 篇3

关键词:生活教育;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69-2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能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是直观的和个人化的,也是具体的、感性的,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性以及游戏化的教育方式,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些特点。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与现状

(一)让幼儿“乐学会学”

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能力和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会明显的提高。其二,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操作和探究,关注学习的方法,这比教会幼儿来的更加重要,并且,在活动中我们也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例如:坚持性,专注学习,耐心,合作等。

(二)区域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区域活动组织方式偏离幼儿生活

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区域环境创设上总觉得区域多比区域少好,材料收集盲目、游戏内容看似丰富多样,实则脱离生活。有时候活动开展的表面看似热闹,实际幼儿活动目的性不强,缺乏明确的任务,幼儿的操作纯属好玩、开心,因此在区域活动时常出现吵闹的现象。

2.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

要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在活动中,游戏的设计、材料的提供还是活动过程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对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然而,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内容,构想过程,忽视了幼儿的需要,导致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针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如何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我探索找出了以下几点途径

1.区域环境生活化,促进幼儿自主性

新《纲要》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才是适合幼儿的教育;也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才能更加适宜地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以往我们总是让幼儿在固定的区域内选择固定的游戏材料和内容,形式单一不说,并且抑制幼儿的创造性,长久下去,幼儿虽然能在区域活动中收获一些,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被我们剥夺了。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区域环境,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游戏的主人。我们主要和幼儿共同商议,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区域的环境,如:娃娃家里添加地毯、靠垫等软装,建构区增加幼儿自己带来的小汽车等玩具,使幼儿对这些环境更生活化,也更具有亲切感,以此满足不同的幼儿需要。同时,让幼儿既有固定的区域位置,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幼儿的爱好灵活设置,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达到探索的目的,也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游戏中,自由地创造,主动地发展。

2.区域材料生活化,激发幼儿探究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材料的选择必须必须要是安全、卫生、美观、实用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的游戏材料都是直接购买塑料现成的,虽然这一些材料具备美观性和实用性,也很受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但是这些现成的材料并不能适应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发展和多种的活动需要。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和幼儿生活经验的各种资源,让材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材料的投放中将真实材料与废旧材料相结合。例如科学区,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酱油、醋、盐、糖等,成为孩子们品尝和探索的对象。孩子们通过视觉、触觉等不同感官进行游戏,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活动材料丰富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开阔思维,更加自信、大胆。游戏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我们可以呼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收集,如QQ星的罐子、幼儿的玩具等。然后将材料分类摆放,等到用时孩子们就会自己去材料整理箱拿取需要的材料,发挥材料的最大功用,成为孩子区域活动强大的支持者。

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考虑到幼儿水平和需要的不同,不同的阶段设置递进式的教育目标,材料的提供也做到层层递进。如:在“数学区”中,引导幼儿掌握“数的组成”,第一阶段,提供有不同特征的物体,引导幼儿“找不同”的方式记录数量,引出数的分合;第二阶段,为幼儿提供了正反两面颜色不同的圆片,引导幼儿通过“撒圆片”游戏练习数的分合;第三阶段利用游戏情景的方式,巩固数的组成,如:在衣架上贴上数字,幼儿可根据数字将衣服挂在衣架两端。这样,不同的形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活动内容生活化,提高幼儿学习性

教师的教育叙事:教育即生活 篇4

生活和教育是由一个个平平常常的教育小故事组成,它们记录这着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

静待花开

还记得 我和四•三班的孩子们刚开始进行“主题阅读课程实验”的日子,学生一下子由一本语文教材到“一主两翼”三本教材,阅读量突然增加六倍多,我们都有点儿手忙脚来。于是乎,我就实行强制政策,早来晚归,要求读、背诵诗歌、名言、美文。孩子们叫苦不迭,终于有一天有个孩子在作文中告诉我:老师,我想对你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很喜欢读书,但就是读不好,您别生气了……”

看完这些话,我好惭愧。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有点儿急功近利了。教育是润泽心灵的艺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还需要足够的期待和耐心……

于是,我告诉自己:慢慢来,静待花开。

轻轻关上那扇门

我们常说:“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可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仍然会戴上有色眼镜。我就曾听到不只一个人评论我的一位同行:“你看她,说起话来跟个大喇叭似的,一着急不管成绩好的、差的学生一股脑都批评进去。”我很不赞同这样的观点,难道挨批评的只能是成绩差的学生吗?有时候被大家认为的所谓差生身上却具有高尚的品质。

还记得去年冬天,有一天课前早读,我站在教室一进门的地方,一边检查同学们前一天的家庭作业,一边提醒走进来的同学早读。那天风很大,手中的作业纸不停地舞蹈着,我关上门之后,再进来一个人门就又被敞开了,后来我就索性不关了。

停了一会儿,小瑶来了。他在班里成绩倒数,几乎不和老师交流。他走进教室,看见我在检查作业,就马上找出来递给我,然后放下书包,跑过去轻轻关上门,就悄悄走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那一刻,我心里好温暖好温暖,好感动好感动……

上课铃响了,我没有马上讲课,而是郑重表扬了小瑶,同学们都向他投去羡慕和敬佩的目光,而他却一副吃惊的样子,好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似的。但我看到了小瑶羞涩却幸福灿烂的笑容。

我在想: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除了考试分数以外,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什么?就像小瑶这样的孩子,就在于唤醒他们心中的自信与自尊,让他们内心充满阳光,体验生命的快乐!

所以,让我将努力让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宽容,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最终得到全面发展。

蒙氏 日常生活教育 篇5

当孩子能够独立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同时,孩子的自我尊重和自信就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发展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照顾自己和照顾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博士之所以提出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是因为她发现:儿童的玩耍与大人的工作不同,儿童往往喜欢重复而且可以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物品或者事情,如打扫卫生、清洁物品等等,因此蒙台梭利提出了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以便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根本无法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他人、照顾环境了,例如孩子不会穿脱衣服等等。因此,必须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

日常生活练习在整个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具有起始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与蒙台梭利其他领域的教育密不可分。感官教育要求发展的视、触、听、味、嗅的感知觉能力以及运动觉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就得到了训练。如,幼儿用手或工具拿、夹各种不同大小、软硬的物品,在用水的活动中直接感知水温、水性等;又如,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中需要计数物品的数量、形状,又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在照顾动植物方面与科学学习更是有直接的关系; 又如文明礼貌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更是依赖各国家与民族文化历史的传统与背景教育;幼儿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练习的关系更是犹如鱼和水的关系,脱离生活实际与实物的语言,对幼儿而言,将是抽象与不可理解的空洞声音和词汇,因此,幼儿需要在丰富的日常生活练习中形成对各种事物的概念。幼儿的日常生活练习绝非孤立于其他领域,相反要密切融合其他领域的练习,重视相关学科的综合价值。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基本动作教育:

所谓基本动作教育,即让孩子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它是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走线、走(步行)、坐姿、站姿、拿、搬、放、拧、倒、折、剪、切、贴、缝、编、捏、夹、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其他。照顾自己: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携带物品的整理、东西洒落时的处理、照镜子、梳头发、擤鼻涕、穿衣、脱衣、叠衣服、穿鞋、脱鞋、洗脸、洗手、衣饰框、洗手帕、喝水、吃饭、刷牙、剪指甲、擦汗、洗脚、洗澡、整理书包、入厕、叠被子、擦鞋子、擦嘴巴,其他。照顾环境: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

(1)清理、整理工作:工作用的地毯的准备及清理、摆放鞋子、衣服、书包、教具、图书、玩具、扫地、桌子、椅子、床铺等。

(2)擦洗:桌子、椅子、窗户、托盘、教具、杯子,以及洒水时用抹布擦等。(3)庭院工作:捡拾落叶、垃圾、拔草、松土、剪枝等。(4)照顾动植物:浇花、晒太阳、施肥、喂金鱼、给金鱼换水等。(5)用餐:清洗餐具、水果削皮等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社交礼仪主要分为:

(1)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感谢、道歉、欢迎、应答、慰问病人、打电话、问路等

(2)动作礼仪:开门、关门、敲门、与他人接触、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倒茶、入席等。

二、日常生活教育的意义

l

1、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正常化人格。

注:

正常化人格的特征: ü 有旺盛的自发活动力 ü 喜爱反复的集中工作 ü 自由选择工作材料 ü 喜爱工作胜于游戏 ü 爱好秩序,保护秩序 ü 喜欢动静结合 ü 拒绝奖赏 ü 有强烈的求知欲 ü 三思而后行 ü 淳朴.高尚 ü 社会责任感强

l

2、学习独立,确立自信,体验自我成长。

l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性、秩序感、理解力和意志力。l

4、尽快让幼儿适应园内生活。

三、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

(一)教具操作原则:

每次只演示一种教具,目的性明确。–

精确动作,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要缓慢。–

简化动作,使孩子能够看明白。–

拆分动作,做到步骤化和有序化。–

操作时尽量少讲话,语言要简练、准确。

6.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进行。7.避免镜面教学,教师要坐在惯用手的右边。8.时刻观察孩子的动作与反应,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9.适时地引入教具操作,当孩子能够独立操作时要离 开并继续进行观察,孩子需要时马上给予帮助。

10.不能打断孩子的操作。

11.在操作之前,教师应确保教具准备的完整。12.努力排除让孩子走神的因素。

13.操作教具时不应超出工作毯的范围,确保工作毯的防水性,颜色不能太花哨,尽量用纯色的。

生活教育交流材料 篇6

1、建立领导小组,及时对生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作好安排部署,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提升观念、注重实效,立足本镇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及相应的评价和督导机制。

2、加大对生活教育的宣传发动,在教师和学生中广泛开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讨论,梳理出了存在的很多问题,使广大教师和学生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下一步关键是针对实际问题,创设适合的活动,做好活动设计,来给学生以真实体现和感悟。

3、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热爱生活,感恩社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各方面要讲行为规范,我镇制定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条要求措施。从日常小事做起,教师每天自己打水,办公室要整洁,按时值班值勤,升旗时与学生一起行注目礼,遵守社会规范。从课堂到课间,从学校到社会,要求给学生以良好的行为示范。

4、社会即学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领作用,开展好主题班会,设计好主题活动,加强学校与环境社会联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本领。充分用社团、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培养爱好,感受教育,增强感悟,加深对社会了解,增进同学感情。

5、生活即教育。开展一日常规训练活动,倡导学生从身边事、日常事做起,从学会做人开始,树立荣辱的意识。开展“五倡导,五摒弃”活动,即:倡导勤学多问、摒弃得过且过;倡导团结互助、摒弃损人利己;倡导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倡导文明礼貌、摒弃违法乱纪;倡导勤俭节约、摒弃铺张浪费。对于在活动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等典型事例要及时地开展表扬,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

6、生活教育的内容作为家长课程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明白纸、家长开访周、家访等多种途径形式,在家长中普及生活教育的内容。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学习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种自觉学习的行动,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形成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通过组织教师家长互动参与、研讨辩论等形式,让每位家长明确什么才是真正关心孩子、爱护孩子。

7、不仅抓全体学生的共性教育,也加大了对行为偏差学生的帮教转化教育及困难和孤儿的关爱教育,给这些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教育和关心。这些同学为数极少,但教育的不细致或不当行为却会给学校、社会及周围同学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生活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7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 生活教育是核心内容之一, 它是陶行知在晓庄师范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教育理论, 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部分组成。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1) 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阐发主要有以下几点:从理论出发点看,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 其出发点是生活, 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不局限于儿童;从理论的实施看, “生活即教育”, 则意味着凡是生活场所也可以是教育场所———“社会即学校”:生活无往而不在, 有生活, 即有教育, 教育应从实际生活中获得, 生活是最有用的教科书, 这不是一般的理论联系实际, 而是理论就是从实际中产生。为此, 陶行知大力反对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而提倡“行是知之始” (2) ;从理论的目标看, 生活教育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国民”, “在劳力上劳心的人” (3) , 这样, 才能使中国摆脱落后的状态。

陶行知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出发, 提倡“教学做合一”。1926年, 他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 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这一思想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教育的工具问题, 即教什么?这就需要好的教材;二是教育的方法问题, 即怎样教?他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对传统的“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发展;三是教育的对象问题, 即教谁?教需要知识的广大群众, 并且“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 即教给群众以能力;四是师资培训问题, 即谁教?他的建议是, 应该训练那些有才能并对教师职业有兴趣的人做教师。可以看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结合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实际, 根据经验逐步总结出来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他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 从教育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产物。这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不乏启迪作用。

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 出现了不少高分低能的人;城市中不少学生只会读死书, 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中学毕业后如果不能考上大学, 在社会上很难立足生存, 即使考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也缺乏竞争能力。应试教育的弊端现在已被许多有识之士指出, 国家也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如果说陶行知不照搬杜威的教育思想, 我们也要改革过去的应试教育;如果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当时的现状使然, 今天的素质教育更是时代的要求。同时, 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 对素质教育也有所帮助。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这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素质, 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做到像陶行知所说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另一方面又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这与陶行知强调师资队伍建设不乏相通之处。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活教育已很难适应今天的素质教育。生活教育的着眼点是平民教育、乡村教育, 这个着眼点在今天已失去当年的意义。今天, 我国不仅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已获得很好的教育, 而且一般青少年都有获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较之以前,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生活教育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改造中国的旧教育, 并肩负抗战救国的伟大使命。如今, 改造旧教育的工作早已完成, 抗战的迫切要求已不复存在, 建国的主力军也不是在校的中小学生。更为重要的是, 生活教育的对象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广大群众, 而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在校的中小学生, 他们有自己的年龄特征。因此, 较之生活教育, 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更为细致、具体。

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 反对传统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我以为, 除了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外, 至少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使学生掌握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竞争意识;四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个方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应试教育使学生负担过重, 浙江金华一学生不堪忍受, 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河南安阳一学生家长, 因自己的儿子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 没有当上少先队大队长, 带人把班主任给打了。这些情况, 反映了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待加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如果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纪律观念, 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发展素质教育也就成了空话。

第二个方面, 掌握较好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是学生的天然任务, 学生以学习为主, 不学习知识, 将来无以立足于社会。素质教育对知识的要求比生活教育对知识的要求要高得多。素质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但这种提高绝不是以放弃学生的知识为代价的。虽然, 在当前大众传媒的时代,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多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削弱, 相反,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得到加强。因为一方面, 学生的信息源多了, 对学生分辨能力的要求也就提高了, 这种分辨能力的培养便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另一方面。社会现象的复杂多变, 人情世故的种种表现, 往往使未成年的学生茫然失措, 这又需要教师来加以分析和引导。较之生活教育, 教师的工作更为辛苦。在生活教育的环境中, 学生自身往往已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 他们要做的是从生活中获得教育, 从而改变生活。“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4)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生, 由于年龄原因, 对社会现象缺乏必要的警醒, 如果没有人指导, 他们很可能会出问题, 妨碍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三个方面, 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竞争意识, 这是针对中小学生, 特别是城市中小学生的现状提出来的。现在的中小学生, 大多娇生惯养,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素质教育, 必须要增强学生生存的能力, 如果一个学生离开父母和教师便无法生活下去, 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生存的需要, 竞争意识是学生生活如意的保障。目前,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应该从中小学阶段起, 就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 形成心理准备, 否则, 学生可能会一味依赖父母, 缺乏竞争意识, 遇到挫折时便四处寻找避风的港湾。素质教育要考虑的这个问题, 生活教育不太注意。当时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不成问题, 竞争也不如现在激烈。当时的主潮是将个人融于集体的洪流之中, 为抗战建国做贡献, 很少考虑个人的职业。现在, 形势发生了变化, 集体固然重要, 但个人的职业选择越来越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职业选择就意味着竞争。

第四个方面,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 学会生活自理, 还要陶冶情操, 提高自己的修养。这一方面是枯燥的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调节, 另一方面, 它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能力的储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途径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通过教师对艺术品的讲解和体悟, 引导学生走近艺术的殿堂, 又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发展自己的天分, 还可以让学生注意对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加以审美, 发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不过, 总体而言, 生活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 远不如素质教育来得迫切。素质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生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都接受教育, 限于当时的条件, 这种教育还不可能在审美上花太多的功夫。

总之, 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从实际出发的教育方式, 但由于二者的“实际”情况不同, 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 又存在着差异。素质教育可借鉴生活教育的某些思想, 但又必须有所发展, 不能囿于生活教育, 这样, 才有可能把素质教育办好。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实践, 这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具有启迪意义:素质教育既要借鉴“生活教育”的某些思想, 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活教育”有所超越。文章还结合实际, 对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见《陶行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2]陶行知:《行是知之始》, 见《陶行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3]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 见《陶行知教育文选》,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生活教育”与高中美术教育 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高中美术;美术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高中美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思维教育转变。加强高中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美术教育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标准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然而,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对高考机制,学校和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不足,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将美术教育看做是一门副科,这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

(二)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当今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授,忽视了美术教学的实践,这使得美术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2]。美术教学不但包括绘画基础以及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知识,更包含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的基础功底,同时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缺乏生活元素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绘画的教学,还包括雕塑、建筑等美学作品的鉴赏,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然而,这些美术知识基本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差距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学习和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美术教学中缺乏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美术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导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无法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美学素养,提高审美水平。

二、将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将生活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活教育的融入。例如,在一些抽象派的绘画作品的鉴赏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深刻理解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思路,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一些较为抽象的雕塑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内容,学生无法了解这些神话背景,更加无法理解雕塑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生活教育融入其中[3]。

例如,在《古希腊雕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理解古希腊神话的内容,因此无法理解古希腊人的审美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育的方式,将2004年出现在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些片段展示给学生,通过表演者们身着石膏像的衣服的静止表演使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博大精深。

(二)整合教学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立足于生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深刻的理解美术知识。例如,在《中国民居》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身边的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居和建筑,使学生将熟悉的文化特色与熟悉的建筑类型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对中国民居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生活中的许多物件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容器和水果带入课堂,让学生绘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光照下,不同角度不容物体所表现出的不同阴影,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学会阴影部分的处理。同时,这种绘画常见物件的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美学角度去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内容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由于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案和教学内容,从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美术教育的建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通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的介绍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还要注意一些中国现代建筑的介绍,让学生通过现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理解美学的发展进程。

例如,在故宫建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以及2010年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展馆的设计思路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学习美术,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对美学的不同的灵感和领悟。

(四)学会创作生活之美

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运用美术来创造生活之美。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才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增强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例如,郑板桥的竹子,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静态美,一种宁折不弯的精神,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体现出一种神秘的美,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将不同的美展现出来。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高中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将生活教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将生活教育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荣安.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2):128-129

[2]王帅.高中美术教学如何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30

[3]赵新春.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4(02):224

杂谈教育 生活随笔 篇9

早听说城里要来几个模范老师来我们乡下支教,我们早就盼望他们到来,因为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资讯和动态。

每天我们都要上十节课,从早晨到晚上八点,一直耕耘在课堂。整个人就像老黄牛围着学生。回到家,人已经累散架了。

我们学校算是很不错,每个人可以只带一门主课。在乡初小,一个老师要带三门主课,就备课就够得备了,还批改作业,老师忙得够戗的。往往老师上完了这个班,马上又另一个班。到了晚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可想而知,学生的成绩也好不了那里去。去年有一个班,五名同学考了五十分。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到高中,这样恶性循环,学生在开始没有弄懂,随着知识的加深,学生学得越来越没有劲,从五六年级这样苗头就出现,学生在上课时睡觉的现象屡次出现。

只要有一点空余时间,学生就会去网吧上网,外面的诱惑力太大了,就连大人也无法受得住诱惑,学生的心完全不在学习上。他们也能捕捉流行的色彩,他们也学得社会人士染着头发,甚至于抽着烟。他们过早地感受了社会带给他们的气息。

每次看到学生因成绩很差而退学,心里真的很痛,他们还那么幼稚就早早离开学校。他们离开学校还可以干什么呀,他们那幼嫩的肩膀能扛得起多少重量。难道这些不是教育给他们带来的痛吗?难道这不是教育改革带来的创伤吗?

遇到学生有退学的想法,我总是极力地劝说他们。他们对我说:“老师,不是我们不想学,而是我们学不进,上课对于我们来说,就像读天书一样。因为我们不懂,只有上课时睡觉。”听到这些心里一阵酸楚。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次考试。听说参加考试可以转正,认为多年的愿望可以实现了。报名费就要交二百,一个月才几百元,那就用了工资的一半。可是名额只有三十七人,报名却有几百人,几百人为了争这小面包。明知道用心血的二百元打水漂,还是为了渺茫的希望去拼。最后拼得头破血流。因为那里早有门第之争,单薄的势力怎么也拼不过门第之争。

早听说可以加工资,可是遥遥无期。最后也只有失望。风终于能吹进干涸的地带,可是也只能加那么一点点,只能满足一下人的虚荣心。别的地域加了的是我们好几倍,彼岸与此岸他们的工资相差很远。武汉老师工资补贴是我们的几十倍。我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邻居的一个民办老师,辛苦教了几十年,从青丝教到白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到最后民办老师一刀切,断了他们那么一点点奢望,也断了人间的冷暖。一两百老民办老师就是回到了家,他们是多么留恋工作一辈子的讲台,他们奉献了多少,也憧憬多少。可是到头来留下的是绝望与伤痛。

每天,看到那个老民办老师背着蛇皮袋去捡破烂,佝偻着身躯,衣衫褴褛,谁见了不寒心呢?

命运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奉献,没有收获。

看到这些惨象,师专的学生都不愿意当老师,微薄的工资无法养活一家人。现在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国家三申五令地提高教师的地位,可是春风也有吹不到的地方。

春风,何时能吹到每一个角落?能让生活在同一太阳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温暖。

上一篇:放慢你心灵的脚步下一篇:政府常年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