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诵读图文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文诵读图文(精选7篇)

古诗文诵读图文 篇1

1. 正音朗读,通顺准确。

最基本的要求是诵读时能读得通顺,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数”:《狼》中“又数刀毙矣”读“shù”,意为“几”;《捕蛇者说》中“几死者数矣”读“shuò”意为“多次”。又如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朗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通顺准确。

2. 分清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可以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或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让学生看课文注解,“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因此要连读,不能分开。这类情况在诵读时,须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疏通句意。

3. 指导诵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通过诵读感染读者,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要达到这种效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方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响亮,表示兴奋、喜悦;低音幽沉,表示肃穆、悲凉。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与“万木春”上,因为这六个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奋进、乐观的生活态度。读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时就不能重读,它表现的是女子别后的担忧之情。其次,注意语调。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要更重。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晚唐政局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与疑惑等语气。诵读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4. 发挥想象,领悟意境。

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丰富的思想内容,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想象当时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读《狼》,要求学生诵读时根据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幅画,想象当时的环境、屠夫心理活动的变化,等等。这样,一出人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一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主题就较好地品味出来了。

5. 方式多样,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诵读方式容易使人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诵读时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可以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古诗文诵读策略初探 篇2

一、引发兴趣,激发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并推荐古诗文120篇。如何有效诵读这120篇古诗文,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他们对其他文质兼美的古诗文的诵读呢?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为达此目的,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充分利用古诗文学习源,引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影视广播、网络、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是古诗文学习源。诉诸听觉,让学生在聆听名家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古诗文的美;诉诸视觉,让学生在观光赏景中体会古诗文的情。不登高山,便不会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叹;不留意春天,怎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秘密?现实生活中,古诗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相机引导,一定能点燃每一个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2.名言佳句,名家故事,会牢牢锁住学生渴求诵读古诗文的心

每一节语文课我都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一条自己搜集的有关古诗文的名言佳句,并讲清其含义、作者、出处及自己得到的启示,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位名言佳句的作者的故事,并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佩服其才气,同情其处境……

3.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自人古诗文诵读佳境

古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哪一个不是读遍古诗文而驰骋文坛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擅长诗词,他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他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都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推究其原因,主席自己认为得益于他青少年时期深厚的古诗文诵读功底。

二、探求方法,找寻规律

“万事皆有法”,诵读古诗文也是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的。诵读不强调“朗”,而侧重于自己体验。“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的读,展现一种过程,获得一种体验,进而自然产生结果——背诵。背诵,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视觉、发声、听觉、思维活动的结合,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优秀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为快速、科学、高效诵读古诗文,我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刻意求新,相机诵读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在诵读古诗文的实践中,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古诗文灿烂的新天地,千方百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到新慧。有新意才能兴奋,唯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诵读过程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像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能够闻到芳香,又似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

2.想景悟情,理解诵读

读过的古诗文像一只只灯泡,全靠你的悟性去送电,通上电它才能放出光明,这一串串的灯光才能引你前进。所以,只有经过自己的理解、感悟才能将诵读的古诗文变成有血有肉的知识。诵读中“咬文嚼字,寻根求源”能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丰富联想,大胆想象”能使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领神会,百感交集”才能使你思维共振,心灵共鸣。

3.细水长流,有序诵读

刚诵读的古诗文,几天内就可能忘掉一大半,如果及时再诵读,趁热打铁,就不容易忘得那么快了,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的具体体现。根据遗忘曲线,诵读要做到“细水长流”“先紧后松”。诵读过的古诗文,隔两三天再诵读一遍,隔一周再诵读一遍,隔一月……时间逐步拉开,但是必须“细水长流”。

三、传承精髓,发掘魅力

古诗文灿若星海,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赏析全部古诗文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古诗文进行整理、加工筛选,“去粗取精”“拈精摘要”。我们可以根据古诗文内容,将优秀古诗文划分为不同单元,归类诵读。

总之,教师把学生领进古诗文的殿堂,通过古诗文的魅力,要使学生为之倾倒并主动探究。进而实现“要我读”到“我要读”的根本转变,这才是古诗文阅读的目的所在。

古诗文诵读方案 篇3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经典古诗文诵读是我校一块“金字招牌”,影响深远。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经典古诗文诵读工程可持续性发展,学校审时度势,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发挥年级组和班级的自主性,对原有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推荐形式进行变更、调整,以期丰富形式、优化资源、增强实效。

一、活动目的:

巩固我校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成果,在传统诵读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化诗教品牌,切实推动学习型校园创建,营造学习氛围;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引领学生成长。

二、诵读内容:

规定篇目+自选篇目。低、中、高年级每期分别安排8首、10首、12首经典古诗文作为必选的推荐篇目(详见附表),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中高年级可适当拓宽内容、提高难度,并粗知诗词大意;学有余力的班级,可另行自选,自选篇目建议选择《国学》经典篇目。

三、相关安排:

1、时间:周二——周五的14:00——14:15。

2、形式:自主安排。

3、日常检查:四-六年级各班推荐1名同学为班级诵读活动小主管,负责每周古诗文诵读时间的检查。

4、考核办法:背诵(占40%)+活动(占30%)+资料(占30%)。①每学期末,学生处将组织人员对规定篇目进行评估考

1核。全班集中背诵全部的规定篇目,任意抽取2组学生背诵规定篇目的1/2篇,任意抽取4-6个学生背诵规定篇目的1/2篇;自选篇目不考核,可酌情加分。②每学期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相关主题活动(可与班队活动整合),如开展“诗配画”、“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知识大考场”等活动。③所有活动及时收集资料、整理建档,期末打包交学生处。

湘钢三校学生处

古诗文诵读总结 篇4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学生开创五彩的诵读天地,走进与语文教材相关的课外读物,享受中华诗文带来的快乐,本学期我班开展了“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

开学初,我们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诵读计划,每个同学都制定了具体目标,并在班级和家中张贴出来,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诵读古诗文活动在我班开展得如火如荼,现已成为每个学生言谈、游戏的伙伴。每天得早自习上,学生们纷纷上台展示,形式多样,效果斐然。

我班积极营造浓郁的经典诗文诵读气息,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诗文的陶冶。在创新天地中开辟了“千古美文”专栏,中午的“美文时刻”交流着学生每周对诗文内容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在孩子与诗文的对话之中融入心灵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学生还把古诗词的诵读进行了创新,将所学得古诗词通过跳皮筋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形式新颖也便于学生们记忆。学生们讲古诗文背诵融入跳皮筋活动中,节奏欢快,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学生沉浸在轻松愉快的经典诗文跳动中,其乐融融。

在我校组织的古诗文诵读展演活动中我们合唱的歌曲《春晓》获一等奖。

古诗文诵读教学 篇5

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尝试与体验

1、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相应的意境的营造

诵读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让人心动、让人震撼、让人联想、让人感悟,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导入性。如本课教学在复习回顾抒写秋的诗文中引入“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氛围,暗示本诗将在秋景中抒发情感,这首先为作品诵读涂抹了一层特殊的感伤情怀,然后相应情调的音乐背景的配合,更是共同为作品未登场就达到了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之效果,为作品产生感染力、震撼力创造了条件。诵读相应意境的创设,犹如为作品的展现拉开了序幕,为光芒四射的作品再现升起了曙光,它的启发、导入作用不可低估。

2、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师的桥梁作用

诵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是否起到了连接作品的作者心灵与学生心灵的作用,这是产生感人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传达作品的美妙之处,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琵琶行》的教学,那秋风瑟瑟的江边的送别的感伤,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传达的声声悲情,音乐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诉说的凄惨,音乐引起的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都是借助教师的诵读极富激情地传达出来,从而打动学生。正如学生所说“您那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讲课,很容易调动全班的兴趣。个个都认真仔细地听您的课。您的朗读水平更绝了,神态与动作相结合,停顿、重音、长音恰到好处,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学生吴伟龙)。身临其境,这是教师借助诵读架起了作品作者与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从而带学生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

3、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作品本身

诵读教学之所以产生迷人的魅力,还得力于作品本身的原因,由于作品的杰出优秀。《琵琶行》那富有表现力的高超的描写本领,那极富韵味的极有音乐感的诗句,那极有层次极具冲击力的情感展示,时时感染着人、撞击着人的心,让人不得不惊叹作品的伟大。中学语文中所选的古诗文,从先秦到清代,无不是千古佳作。接触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犹如是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而谈,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在日月光华中接受沐浴,接受滋养。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

4、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发现与感悟

不论是采用各种方式导入特定意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因此,诵读教学最爽心悦目、最令人迷恋、最让人激动、最使人击掌而呼的是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知理解后的有创造性的诵读,通过诵读质疑解疑,达到有独到的见解与评判。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的高潮。

二、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影响及作用

古诗文诵读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1、 培养浓厚兴趣,激发求知欲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诵读来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这里,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如《琵琶行》、《归去来兮辞》、《游褒禅山记》的诵读教学,学生无不为诵读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哲理所震撼,无不为诵读教学那课堂上自己有创造性诵读表演而喜悦,无不为课堂上可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进行赏析争论而惊叹,学生发现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诵读教学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妙的一个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因为古诗文教学要通过诵读来传达作品的精神,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相异会有不同理解,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可以依据诵读教学所提供的作品作蓝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高低快慢轻重的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展示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创作品。像《归去来兮辞》、《兵车行》、《蜀道难》等的诵读由于学生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演绎而显得精彩纷呈。这个过程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又充分调动起了自身的文化、生活、思想素养进行尽情的演绎,更富其创造性。而这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二度创作,又正是文学作品所梦寐以求的实现读者参与感知的最高境界,而诵读教学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实现了这个目标。

3、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

诵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还在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析,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个环节,诵读教学采用积极开放的形式,以民主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进行质疑解疑。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宽松的环境和放松的心境,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师生间平等对话,学生愿意发表见解和主张、敢于发表见解和主张,学生潜在的能力就得到施展,才能得以发挥。《琵琶行》鉴赏时,学生对诗中小到词语、大到景物描写及人物形象等理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纷纷拿来进行交流,同意的、不同意的竞相发言,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问题一一得以化解。学生因争辩思维变得活跃、变得条理清晰,因争辩而变得善于以理服人,因争辩而变得多思勤思、考虑全面不偏颇,因争辩而变得敏感灵活,从而使思维得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智能也得以开发。

4、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千古美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诵鉴赏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优秀的品质时时激荡着学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的精神得以净化,道德得以规范,品质得以高尚。与此同时,诵读教学又以学生自己的理解而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抒写的丰富复杂的情怀,学生在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中,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操。

而诵读演绎之后对作品的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诵读教学所营造的既让学生民主地大胆地发表见解,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也使学生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又能团结协作的人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三、古诗文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也要讲究。

1、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2、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3、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4、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5、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初中古诗文诵读训练策略 篇6

一、诵读古诗文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 也注重人文性, 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因此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学的经典、精华, 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文化传承;古诗文的语言是最具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是学习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古诗文用词准确凝练, 字斟句酌, 诗句精深华丽, 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通过诵读, 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 欣赏古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蕴藏的意境, 把握古诗文的思想感情, 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最终得到美的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感情朗诵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表达感情, 让课堂充满浓烈的学习气氛, 从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二、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诵读是朗读和背诵的结合, 要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欣赏音韵美, 体会意境美, 最后在鉴赏、品味、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六个环节具体展开。

1.初读正音, 初通文意

这是朗读的入门阶段, 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所学诗文的特点, 激发学生自由读的动力, 再以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跟读的方式正音, 最后以全班齐读、小组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方式朗读, 其中比赛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正音不仅是读准音, 还要让学生注意文言文的特点, 读准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等, 掌握其意义、用法, 把文章读得字顺文通。

2.正确停顿, 把握节奏

先介绍诗文停顿的有关知识, 掌握停顿要领。古诗文通常根据音节和意义来停顿, 一般在词或词组间停顿, 但与文意相连则停顿不同。如《干将莫邪》中“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一句, 正确的句读应是“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而非“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因为“即”是“就”, “将”是“拿”的意思, 而不是“即将”一个词义。

明确了方法后, 让学生独自在书中用停顿符号标注要停顿的地方, 然后同桌交流, 最后当堂朗读, 说明停顿的理由, 师生共同评价、点拨。师生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停顿的技巧, 逐渐培养朗诵的节奏感, 可用节奏传达情感的起伏。

3.读出重音, 把握基调

重音是感情的直接表现, 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子是最要突出、最要表达、最含情感的, 在诵读时用重音, 就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如读《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重音落在“谁无死”“照汗青”上。因为这六个字气势磅礴, 高亢激荡, 使人们被文天祥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所震撼。学生明确了重音, 也就对诗文的情感有所把握, 把握到诗情的跌宕起伏, 朗读就有了一些味道。

4.巧读语调, 体味诗文

朗诵的语调, 就是把握其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喜怒哀乐, 体现诗文的音韵美, 体味诗文的情感, 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要根据诗文内容、诗文情感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如《木兰诗》“木兰辞官”部分, 读时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节奏稍快,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放慢节奏, 读得亲切、朴实, 感受木兰的英雄本色———功成身退, 不慕富贵, 眷恋家乡的品格, 读出诗的韵味, 品出诗的情感。

5.背诵课文, 感悟诗文

在情感朗诵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感悟诗文之美, 得到美的升华。抓住诗文内容、结构、意象, 来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展开想象, 从而感知形象, 品味诗意, 走进诗文的意境。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呈现的是悲苍之景, 而“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呈现的却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这时在西风吹动的古道上, 一匹瘦马上的旅人怎不会“断肠天涯”呢?

6.运用体态, 陶醉诗蕴

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等也是朗诵中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恰当地运用体态语, 能准确地表达古诗文的感情, 升华朗诵效果, 使诵者和听者都化身文蕴, 陶醉于诗文中。如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时, 双手做举酒杯状, 双目向上做望明月状, 双脚轻移, 口中吟诵诗词, 不由沉醉于词人的因政治上的失意及和弟弟的别离, 中秋对月时产生抑郁惆怅之意, 旋即又超然达观, 排除忧患, 对人间生活充满热爱。

古诗文课堂,诵读中灵动 篇7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重点

古诗文是文学皇冠上的宝石,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璀璨明珠。中国古诗文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言,中学课本所选用的古诗文更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学习古诗文方法有多种,如:教师讲解法、学生感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而在我看来,诵读是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丰富其文化底蕴,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基本途径。

一、词解诵读

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诵读”,百度百科解释为“念;熟读;背诵”。“诵”和“读”是有区别的。“诵”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人们在读书中讲二者结合起来运用,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诵读法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仔细看文章,读得字正腔圆,多读几遍,熟读精思。眼睛与心灵合而为一,诵读是对文本的直接触摸。反复诵读意味着反复触摸,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二、采用诵读法的决定因素

1.古诗文的文体特点

古诗文的精髓——文字美、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体味十分恰当。和现代文的通俗易懂不同,古诗文通常意蕴深远,由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凝练、典雅的语言记录下来。而要做到明了、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就需要反复地吟咏、诵读,以达到顿悟。以杜甫的《登高》为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可见其意境是何等丰富。在语文课堂中,大多是教师参照教学参考材料,经过加工后转述给学生。诵读力求整体感知,有效避免了肢解。反复诵读、咀嚼,方解其中味。诵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字、词、句,领悟人物的情感,发掘文章蕴含的深意。

2.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考试的检测点依然放在分析语言、理解常用写法上,考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重点,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于是,一篇篇经典的作品被肢解。尽管我们在教材的改革上迈出了一步,而教师思想的转变、方法的更新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诵读指导

1.根据阶段目标指导诵读

诵读的过程,从易到难,可以分为认读、理解、赏析和巩固四个阶段。

以认读为目标,需要认识和辨别字的音、形、义,知晓词、句的含意。

以理解为目标,披文以入情,通过文辞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赏析为目标,需边诵读边思考,对文章作深入研读。这样的要求较高。

以巩固为目标,意在识记,且抑制遗忘。

不一样的文章,诵读目标不同,视需要而定。

2.提高古诗文课堂的实效

(1)读准字音

诵读的起码要求就是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读字的读音。

(2)停顿得当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辨别句子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的“犬”解释为“像狗一样,名词用作状语”,因此应该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其次要借助语法规则,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以此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节奏。

(3)读出语气

句子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而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意和语气,如重与轻、强与弱、紧急与舒缓、果断与委婉、沉重与欢快、庄重与活泼等。诵读是把文字变成语气,以声传情。

(4)读出文气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个作家不同的文章文气也不尽相同,或流畅跌宕,或沉郁顿挫,或婉约含蓄。

3.开展多种诵读形式的活动

早读课督促学生诵读,经常检查诵读情况。除了常规的抽背外,还可以开展背诵比赛、诗文接龙等。

课堂上诵读形式也应丰富,可以集体诵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男生诵读与女生诵读相结合,表演诵读和竞赛诵读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设备配乐诵读。号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诗文栏,营造浓厚的诗文氛围。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突破传统诵读的死记硬背,提倡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虽说诵读教学不是古诗文教学的唯一方法,但无疑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润物无声的方法。我们感其益,受其利,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有效的方法策略,不断深入思考,不断与实际对接。

上一篇:曼昆经济学原理—术语表下一篇:职位说明书及任职资格质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