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天地玄黄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千字文天地玄黄(推荐4篇)

千字文天地玄黄 篇1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初步训练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基础上背诵。

3.能初步认识日、月、星宿等天体,秋、冬等四季,云、雨等天气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2.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3.通过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汉字进行运用并进行拓展延伸。

三、课前准备

1.录制配乐故事:《盘古开天地》。

2.《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

3.古琴乐曲。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盘古开天地》 的故事。

(2)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这本《千字文》,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读起来也非常动听,老师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3)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读起来就像一首诗,让我们觉得像歌一样委婉动听。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念一念,感受它的韵律美,好吗?

2.初读正字音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自己练习一下,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宙”、“洪”、“荒”、“盈”、“昃”、“辰”、“宿”的读音。

(4)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玄”、“洪荒”、“盈”、“昃”、“辰”、“宿”的意思。

(5)指名领读。

(6)齐读。

(7)(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同桌的两位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8)同桌对读。

(9)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10)全班齐读。

3.再品读韵律

(1)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棒,字音全都读准了,但要读得再好一点儿还要注意四个小标点呢!逗号和句号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停顿,我们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呀!如果读音准确,声音响亮,注意停顿,这样读起来就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全班齐读。

(3)发现“黄、荒、张”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ang,这四句都是押ang韵。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我们也学他们的样子来读读吧!

① 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

② 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节奏:xxxx/xxxx/xxxx/xxxx/)

③ 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④ 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天 地 玄 黄 宇 宙 洪 荒 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4)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有规律的节奏,这就是韵律美。

4.三读解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这四句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2)出示“经典解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3)指名结合“经典解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我们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后的情景。老师和你们一起背一背这四句话,好吗?师说一、三句,生对二、四句。师说前两个字,生说后两个字。

(5)指名背诵四句。

(6)全班齐背。

5、神奇汉字篇

根据课件出示“月”的演变与书写。

6.作业布置

(1)把今天学的四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

千字文天地玄黄 篇2

关键词:表现形式,题材,听觉语言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掀起了新纪录片创作浪潮, 这里的“新”是指导演在基于真实的基础上, 着眼于表现非现实主义的题材。迈而克·拉毕格在其《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一书中写到:纪录片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由于反映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不确定性, 使纪录片不仅仅是客观的观察, 还包括印象认识和感觉。[1]这种新纪录片的特点, 在《天地玄黄》中可见一斑。人与自然, 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更加有意识的探索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因此,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应运而生。在西方,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有漫长的发展史, 在其演变的过程中, 逐渐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成熟的制播模式。其在叙事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影片概述

《天地玄黄》由罗恩·弗里克执导, 于1992年9月15日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天地玄黄”一句出自《易经》, 后与《淮南子》中的“宇宙洪荒”一句组成构成了《千字文》的开篇。“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简单的八个字为我们呈现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 这也正是该片为我们展示的主题。该片由20个章节构成, 以人类文明的演变为主线, 没有时间轴, 没有对白, 没有解说, 全部由空间的大量叠加推进。该片的题材涉猎面极广, 涉及生命的起点、信仰、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文明、战争、礼拜与祈祷多个角度;地点跨越了五大洲, 深入了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 文明发展程度穿越上下几千年。

二、听觉语言分析

影视艺术的听觉语言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三大部分。在多种声音元素存在的影视艺术中, 观众往往会受到听觉的影响, 无法全面地感知作者想要通过影片传达的信息。影片《天地玄黄》中, 听觉语言的运用是其一大亮点。该片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解说词和旁白, 完全靠多种氛围的电子音乐与偶尔的同期声形成音画同步, 构筑起声音蒙太奇来达到表现与叙事的效果;舍弃了解说词的运用, 完全使人们的听觉注意力集中在电子音与自然音本身, 而实际上导演想通过影片传达的思想、叙事的结构, 几乎也通过听觉语言的运用完全表现出来了。

(一) 音响的使用

该片中音响大多采用自然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 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原始社会对生命的敬畏。巴西卡雅布族原始部落裸露的男女老少围成圈、紧闭双眼, 跳着神秘的舞蹈, 唱着神秘的歌曲;身上画满白色线条的男子在森林里举行葬礼仪式, 神情严肃虔诚。在肯尼亚的马加迪湖火烈鸟迁徙部分也运用了自然声。一只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我们是听不见的, 然而当成千上万只鸟同时振翅, 就形成了震撼的听觉体验, 加之远景俯拍的视角, 给了我们造成了直达心灵的冲击力。在巴西的热带雨林, 随着伐木机的吱吱作响, 一棵参天大树缓慢地倒塌, 之后归于安静, 只有蝉依旧在树梢鸣叫;整个过程作者没有加入任何音乐, 但由伐木机、大树、蝉鸣组成的自然音已经表现了一切——自然环境与经济利益的冲突导致人类对大自然不加节制的破坏, 人类是自私的, 也是无奈的。

(二) 音乐的使用

在纪录片中, 音乐的使用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风格、地方色彩和生活的真实感。随着纪实类纪录片的兴起, 音乐在纪录片中所占的比例日趋减少。但在该片中, 音乐承载了大部分表现的功能, 是区分章节、表现情感、引导观众的主要手段。

第一, 尺八。一种中国传统的管乐器, 其音色特点是舒缓空灵、苍凉辽阔。在该片中多用于前半部分, 表现在日月混沌、天地初开之时, 人类对自然、宗教、生命的思考, 营造出深邃、静谧、安详、和谐的氛围。

第二, 氛围电子。氛围电子是氛围音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产物, 这类电子乐起伏不大, 采用长时间音效或是渐进式的音乐编排, 营造出有层次的空间感, 亦被称为情境音乐。[2]在整部时长96分钟的影片中, 氛围电子音乐占了较大的比重。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表现生活节奏的加快时, 紧凑、快速的鼓点音乐加上降格摄影的运用, 鲜明的节奏感形成一种紧张、压迫的气氛, 与之前自然音和舒缓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表现了工业社会与原始社会之间的冲突。

(三) 声音蒙太奇

该片中, 不同种类的自然音与风格迥异的音乐的转换, 构成了鲜明的声音蒙太奇。运用自然音表现群体活动或者壮阔的自然风光;运用舒缓的音乐表现悲壮的战争和神秘的宗教;运用快节奏的电子乐表现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文明下劳动的程式化与机械性。声画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了情节的起伏, 从而起到了叙事的效果。其相比起解说词的直接告知, 更具有深意和感染力, 让观众自己感悟、自己理解, 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玄黄》。

三、结语

正如题目所说:大音希声。导演所追求的不只是影片所传达的震撼, 更是震撼过后的思考——人类文明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沉沦。当工具时代到来, 我们在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被工具支配;当文明在强大的工具理性面前分崩离析, 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大自然的神秘绝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厘清的, 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 也是脆弱的。也许只有沉默, 才能表现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也许只有怀着虔诚的心去真实记录, 才是我们面对自然的正确态度。《天地玄黄》追求真实又不缺乏震撼性的表现形式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向自然致敬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毕格拉.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577.

天地玄黄BARAKA 篇3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狄更斯活到现在,肯定会把这句话的冠名权奉赠给二十世纪的人们。然而我们怎么样来担负起这个断语呢?

先来看部大片——Baraka,中译《天地玄黄》,导演Ron Fricke,1992年出品,片长96分钟。注意,绝非好莱坞式的肥皂娱乐大片,而是一部直面人类生存的艺术大片。整部片子没有一句解说,没有一句对白,甚至连片名(斯里兰卡语)我们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直译;有的是变幻的光影,是凝止的图像,是流淌的旋律。(导演Ron Fricke曾在记录片大师Godfrey Geggio著名的Qatsi三部曲担任摄影师,三部曲片名也采自少数族群方言,同样走的是纯影像路线)。 然而我们收获的远远多于那些喋喋不休具体而微的影片,沉甸甸到任何言说和评论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影片是从一个尘埃弥漫的寺庙镜头开始的。天色昏暗,人影幢幢,门口的石刻(类似狮子)沉静驻守,镜头移动极为缓慢。这个开场很有启示意义。为什么选择一个宗教场所,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光影俱佳的明信片式寺院?为什么选择几乎静止的人和物?为什么不选择正常乃至快捷的镜头拍摄?

自从《物种起源》1859年出版以来,人们终于找到“科学”根据驳倒有神论,理直气壮地信奉起无神论。当尼采1900年因“上帝死了”而发疯致死时,文明社会的公民早已是商品拜物教的信徒了。可怜的哲学家不知道即使是最少变革的千年“天朝上国”也匆匆加入一场名叫现代化的运动中来了。

现代化生产方式极大丰富了置身其中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物质欲望,四次科技革命一浪高一浪地刷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面貌。自从1894年击溃西班牙之后,美利坚合众国的国际地位连同它的经济实力节节攀升1991年后当之无愧地坐上了头把交椅。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被无数次证明之后,加州梦想也照亮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现代人。二十世纪末,最为保守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也开始摇起市场经济的货郎鼓。

马克思的异化论却被遗忘在社会舆论的脑后,自由民主正义三剑客在两次世界大战、若干次经济社会危机、不计其数的非正常死亡之后,仍然记录在各国政府的宪章,登在各大报纸的头条。犹如《亚瑟王》中一个freedom引起一众欢呼一样,所有的人在现代社会都变得健忘而白痴。

与现代社会的急躁虚伪相对,Baraka给我们展示宗教的静穆和信徒的虔诚;与现代人的空虚无聊相对,Baraka给我们展示宗教的充实和信徒的满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许只有宗教信徒和原始部落才能克服或避免现代化的种种弊病。

日本街头的盲眼行脚僧一手持钵,一手持杖探路,口诵经文,步步为营;周围是都市的灯红酒绿,匆匆来去的红男绿女即使注意到这个僧人最多只是瞥一眼:相同的空间里是截然不同的时间。澳大利亚的毛利人手拉手率性而歌时,东京地铁的人潮汹涌澎湃而互不相干;泡在雪山温泉中的猴子在静听天籁中眯上眼睛时,亿万城里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Baraka给我们展示了许许多多的眼神——非洲土著、日本女高中生、中国武警、印度老人、南美贫民等等,还有那些定格的眼神——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狮身人面像、兵马俑、莫高窟的残像、集中营的照片。其中一个能剧演员张口大呼而发不出声音的镜头最让人震撼,这个演员双目失明。

遗忘使人眷恋于世内存在者,沉沦使人苟安于被损害被异化。罂粟花的香味沁人心脾,中毒的却不只人类自己。

Baraka给我们展示了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我们看到瀑布飞流直下,熔岩缓缓流淌,海潮汹涌澎湃,山川生机盎然。我们也看到污染成灾的河流、开发过度的盆地、恶意点燃的油井、堆积成山的垃圾,更遑论公墓般林立的高楼大厦、历经千年的丑陋建筑。

天地有大美不言,而圣人以百姓万物为刍狗。

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其原则本身就构成一个悖论。来来往往的人和生产流程线上的鸡、电子元件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吗?规则、法律、体制的建构最终都是作茧自缚。一个人的快乐,是一群人的痛苦;一个政府的民主,是一个国家的专制;一个科学的决策,是一场空前的灾难。正如人人生而平等一样,人道主义是最高贵也最卑贱、最正式也最随便、最纯洁也最龌龊的一面伟大旗帜。人类学在二十世纪的盛衰荣辱、哲学的分崩离析随着生存空间的日益狭仄仿佛昭示着人类社会希望渺茫的未来。

导演又把镜头转向宗教,这次视角更为细腻。宗教真的是人最初也是最后的归宿吗?只有仔细观察体会,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看到富丽堂皇的清真寺,看到圣像前无数穆斯林撅起的屁股,看到披发读经的瘦老人,看到五体投地的朝圣者,看到恒河的一水多用——祈祷、洗牙、饮用、沐浴、甚至水葬。

导演也许还错过很多镜头,比如圣战、集体自焚、恐怖活动。布什以一个虔诚基督徒的身份发动战争,其在北京的讲道甚至让很多国人感动。周末去文殊院,里面电锯大作,外面烧香许愿。

“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未尝不是一种真理。宗教太容易被组织化工具化,谁敢说宗教没有参与二十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呢?因父之名,这“父名”可变化多端。

影片最后的目光回归自然,空间不变而时间往复。白云苍狗下的山川草木好像有种“看天边云卷云舒”的禅意,却没了那种古典的宁静氛围和精神特质。

1927年,海德格尔出版了他的《存在与时间》,认为两千年人的存在一直处于被遗忘的遮蔽状态,立志清除此种状态还存在以清白。四十年后,晚年的海德格尔不再汲汲于此在和去蔽,悟出存在的去蔽即存在的遮蔽,道的言说即道的沉默,因为存在即是虚无。

从史前到古典,从传统到现代,一切都在终结,二十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后学大潮把所有的原则真理冲得七零八落。人从本原上无家可归,任何丧家的迷惘、归乡的憧憬注定无根漂泊。二十世纪行进到尾声的时候,玩世不恭获得了理论的支持,游戏人生也有了正式的名分。

与此同时,人类的物质生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奢华,领袖们穿着一丝不挂的时尚服饰走在盛大的节日队列中,围观的人群或惊叹或沉默或模仿或咒骂,后现代则扮演了那个说真话的小孩的角色。不过他更坏,因为这个坏小孩把一切都虚无化之后而无任何建树,只留下一地鸡毛。

影片信息

天地玄黄 Baraka (1992)

导演: 罗恩·弗里克

编剧: Constantine Nicholas / Genevieve Nicholas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92-09-15

片长: 96 分钟

又名: 巴拉卡

天地玄黄观后感 篇4

《天地玄黄》:取天地之精华的人类

没有对白,没有字幕,唯有MichaelStearns那气势磅礴的配乐与辗转六大洲24个国家所拍下来的人文影像。导演用最清晰、最直接的视角拍下了这个人类所生存的世界,穿梭于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与熙熙攘攘的大都会之间,宛如上帝的眼睛,平静地观察着地球人类的生活,既有平静虔诚的宗教生活,又有流浪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拾荒者,贫民窟、高楼大厦,恒河边的火葬,批量化生活的肉鸡,被废弃的集中营,成堆的枯骨,平地上蔓延的硝烟与烈火,还有金字塔、兵马俑、清真寺、吴哥窟等等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遗址,让我们在斗转星移中思索着历史、礼貌、信仰、战争、工业化等等这些对地球环境以及生活在上方的人类所带来的影响。PS:看的版本不太好,影响截图的情绪,看来要下个高清版再说了。以温泉中泡澡的猴子开始全片的旅程。。。

上一篇:第二学期高一地理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四年级下期期末试卷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