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推荐7篇)

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篇1

一、试卷整体评价

此次期中试卷,含3个大题,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25题、问答题6题。试卷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依据,注重了双基,强调了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方式、选材、立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试题知识覆盖面宽,基本突出了考查教学中重点的理念。试题难度适中,考查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其试题活而不乱,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二、成绩分析

此次测试,参考总人数176人七(1)班及格16人、七(2)班及格14人,七(3)班及格15人,七(4)班及格13人,共58及格人,及格率为33%,最高分92分,优秀人数为8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不会审题,问答题第26题中的交友原则是上学期的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察,很多同学把交友原则和玩的原则混为一谈,可见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

2、学生运用课本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即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课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识,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么只单纯回答了课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这种现象在材料分析题30题中体现最为明显。

3.、学生审题不够认真细致,偏差失误较多。在31题在考查学生科教兴国的内容,我国的科技现状,国家应该怎么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如不仔细审题,就会很粗糙的作答或者答非所问,重复较多,很难答全面。

四、原因分析:

1、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不高。很多大题背诵起来难度较大,不愿意在此花费更大的精力,另外是觉得学好了也没用,家长也都强调语数英主科。兴趣不高直接导致学生的偏科严重,这在各个班中都非常突出。

2、基础性的知识背诵不扎实。平时应该教给学生一点背诵的技巧与方法,注意经常复习,加大检查立度,促使学生将基础知识记牢。

3、读题不认真,对题目的理解有一定偏差,导致做题出现失误。

5、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高。是明明想到了,但却不能选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

6、书写潦草,不分条也不分纲,卷面很乱,再加上错字,难以辩认。

7、课堂上讲得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无法在课堂上将练习处理完,只能留给学生时间来做,做题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8、作业、背诵的检查力度不够,方式、方法有待于改进。

9、教学时间比较紧,为了进度,没有复习的时间。缺少对有关题型的针对性的指导。

10、对新教材的把握程度不够,教学经验明显不足,今后应多查阅资料,努力吃透教材。

五、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知识训练。要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稳扎稳打,适当综合,分层提高。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从抓基础知识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能力训练,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习惯。审题、解题、答题、表述、书写的规范和完整,既是考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在讲练当中,对规范应长抓不懈,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量运用政治学科的专业用语,做到格式正确。语言规范,紧扣问题,条理清晰。

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篇2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质量;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6-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因此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政治学在初中生的教育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初中生,为初中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教学质量不仅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上,而且还包括创新型教学模式,增添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思维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初中生政治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以期在初中政治学科课堂教育方面提供些参考。

一、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育活动主体颠倒。

根据教育部对教育课堂改革的内容,明确要求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占主导,课堂上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则是以一种被动学习的方式在接收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明显颠倒了课堂教学主体,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改变这种课堂主体教育模式,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中心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提高中学生学生的政治素养。

2、教学模式僵化。

僵化的教学模式无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更无法让学生从心灵上提高政治素养[3]。政治课堂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课堂教育有滋有味,更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型教育模式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政治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启迪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政治思维模式,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二、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方面应提高对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

学校在教育事业中占主体地位,对于推动课堂教育模式创新具有中流砥柱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教育措施,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模式,并授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教师是课堂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创新源于实践,教师是课堂教育模式创新的主导和中坚力量。学校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勇于投入到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中,同时,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对于教学质量差的班级或老师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改进教学质量。

2、教师方面应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知识。

名师出高徒,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对于专业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教师也应该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另外,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举止同样影响着学生,教师对于自身的职业道德也要不断提高,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3、学生方面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教育活动

学生作为课堂教育活动参与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模式不断的创新,学生作为教育的知识获得者,不能再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针对相关问题能够产生疑问,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在问题中大胆创新,启发自己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开发创新思维模式。

三、结语

教育的活力永远在于创新,即使是枯燥乏味的政治教育,通过对其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依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初中政治课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别从三个方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提出了解决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该不断创新课堂教育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身政治素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同教育创新的改革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接下来本文将从其他角度进一步加深对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练碧新.中学政治新课程实施高效能高质量教学实施途径[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3:162

[2] 徐 亮.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5,50:140

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篇3

注意事项:

1.本考试为闭卷笔试;

2.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答题区域内作答,否则不能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来。每题2分,共50分)1.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有一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告诉我们 A.做人要有自尊 C.不能狂妄自大 A.考试作弊 C.随地吐痰

B.做人要有自信 D.应该尊重他人 B.知错就改 D.不懂装懂

②八旬老人走失,爱心转发,接力寻人 ④航拍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C.②④

D.③④ 2.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下列行为属于知耻的是

3.以下朋友圈信息,你认为值得转发的有 ①扫二维码可清理僵尸粉 A.①② ③测测你还能活多久,特别准

B.①③

4.图1漫画《谎言,越补越破》告诫我们 A.天下就没有不撒谎的人 B.诚实做人需要承担压力和苦恼 C.拒谎言,重承诺,从小事做起 D.小事撒谎无伤大雅,原则问题绝不撒谎 ①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③是意志坚强的表现 A.①②

图1《谎言,越补越破》 5.广场舞曾因扰民问题而备受争议,一些“大妈”就带上耳机跳起了“无声广场舞”。这种做法

②尊重了他人的权利 ④破坏了社会和谐 C.③④

D.①③ B.②③

6.小明经常对自己说:“我虽然个子不高,但也有许多优点,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塑造更好的自我形象。”小明的这种自我认识是 A.自大的表现,不利于全面认识自己 B.只看优点、不看缺点是自负的表现 C.缺乏追求美、审视美的意识的表现 D.充满自信,欣赏和悦纳自我的表现

7.法国思想家蒙田说:“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这句话揭示了 A.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天赋相同 B.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 C.人格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不平等的 D.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就有尊卑等级

8.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热播后,男女主角的服饰、手表、皮包等也成为观众热议的商品,这些商品价值不菲,有人甚至不顾自身经济能力一一跟风购买,这反映了他们 A.较强的自尊心 C.时尚的审美观

B.合理恰当的消费观

D.盲目从众的心理

9.目前,有部分未成年人由于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既害人又害己,为此悔恨终生。这启示我们

①要明辨是非善恶,铸就良知的标尺

③自觉远离社会,远离不良诱惑

A.①② B.②④

②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是学会做人的唯一标准 ④要抵制不良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

D.①④

C.②③

10.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标志线”。下列属于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标志线”是 ①横穿马路的“斑马线” ③银行窗口的“1米线”

A.①②

②施工现场的“警戒线” ④医院挂号处的“等候线” C.①④

D.③④ B.②③

11.某商场在庆祝开业典礼时,为吸引顾客,在店门口大摆花篮,搞有奖竞猜活动,围观人数众多,造成交通堵塞。该商场的行为违背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中的 A.诚信原则 B.公平原则

C.公序良俗原则

D.自愿原则

12.“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这是沈阳一位老大爷被电动车碰倒后对骑车人说的话,其实老大爷并没有医保。这个美丽的谎言是 ①弄虚作假的行为

③与人为善的行为

A.①③

②不诚信的表现 ④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C.③④

D.①④ B.②③

13.当你上网时,见到类似“点击这里,轻松赚取100万”“加入×××,一个月嫌30万”“只付10元,营利10万”之类的诱人广告时,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 A.信息无价,机会难得,要及时抓住机遇 B.大胆尝试,积极合作,也许能赚到钱 C.看到这些信息时,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 D.要冷静分析上述信息,区分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14.图2《非男勿进》告诫我们,招聘人员应该做到 ①一视同仁,择优录用 ②消除歧视,男女平等 ③女士优先,提前录用 ④男士优先,提前录用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图2《非男勿进》 15.沙丁鱼生性懒惰,长途运输,存活率低。在沙丁鱼群中放入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存活率大大提升。这个著名的“鲇鱼效应”启示我们 ①要敢于参与竞争

③要尊重竞争对手

A.①② B.③④

②在竞争中要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④竞争能够激发活力,增强前进的动力 C.②③

D.①④

16.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条的相关规定,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未停车让行的处以200元罚款,记3分。这一规定体现了 ①尊重生命 A.①② ②标新立异

B.③④

③平等友善

C.①③

④促进公平D.②④

17.曹峻明年仅10岁,因脑瘤复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双目失明,双耳几近失聪。但他没有害怕和哭闹,更是多次用不清晰的语言和爸爸妈妈说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献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种行为体现了他 ①平等待人,践行诚信价值观 ③关爱他人,实现生命的价值 A.①②

②忽视父母,漠视自己的生命 ④奉献自己,无私地回报社会 C.③④

D.②③ ④自私观念 D.①③ B.①③

18.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融入公共生活,需要我们有 ①利己观念 ②契约精神

A.①② B.②③

19.对图3中的讨债方式,认识正确的有 A.方法巧妙,讨债有方 B.侵权行为,并不可取 C.有借有还,天经地义 D.欠债不还,咎由自取

图3《如此讨债》 ③规则意识

C.③④

2017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当代中国新的人权保障书,是我国人权保障制度建设十分重要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回答20—21题 20.下列关于民法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民法保护公民的一切利益

③民法地位高于其他一切法律 A.①②

②民法促进民主政治 ④民法为人权提供基本保障 C.①④

D.②③ B.②④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 ①鼓励见义勇为等助人行为

③保证了少数社会成员的利益 A.①②

②能完全杜绝不正义行为的发生 ④旨在通过立法保障救助人的合法权益 C.①④

D.②③ B.③④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和第一百二十七条中分别规定“个人信息禁止非法买卖”“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它分别保障公民的 A.姓名权和智力成果权

C.隐私权和私有财产权

B.隐私权和智力成果权 D.姓名权和私有财产权

23.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买卖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先交货。交货前夕,甲公司派人调查乙公司的偿债能力,有确切材料证明乙公司负债累累,根本不能按时支付货款。乙公司在签订合同时隐瞒公司财务状况的行为 A.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

B.是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D.可以增强双方之间的信任度 C.有利于甲乙公司双方积极履行合同 24.社会生活复杂,需要我们学会选择。下列同学的选择正确的是 A.小涛拾到钱包主动交还失主

B.小梅请病假去观看某明星演出 D.小丁碍于面子接过同学递来的香烟 C.小华为了买手机和父母大吵大闹

25.贵州省遵义市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历时36年,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7200米的“生命渠”,解决了当地靠天吃水的问题。在他身上传播的正能量有 ①热爱家乡,无私奉献

③勇于担当,不计得失

A.②③

二、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共50分)26.(10分)2017年 9月15日,72岁的科学家南仁东逝世,他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一个朴素的理想大国之重器,这个“拼命三郎”把FAST项目扛在自己肩上,整整23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国家投了那么多钱,我就得负点责任。”这样的话常挂在南仁东的嘴边。我们聆听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稳定心跳,这是在为中国探索宇宙的征程喝彩,也是告慰为它鞠躬尽瘁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央宣传部11月17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国家投了那么多钱,我就得负点责任。”这体现了南仁东怎样的优秀品质?(2分)(2)你将如何向南老学习,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这种优秀品质?(8分)4

②自尊自爱,不卑不亢 ④名利双收,永载史册 C.①④

D.①③

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篇4

——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教学建议 二年级上册教材整体解读: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针对低年级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教材设计,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本册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经,内在发展为纬;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三维目标的价值观:

既然法治教育是为了提高青少年作为公民的法律素养,那么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三维目标:

1.通过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一些数字等完成知识标。

2.通过收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完成能力标。

3.通过分析、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体会和平的美好,初步形成珍爱和平的情感,完成情感标。单元目录: 我们的节假日 2 我的班级 3 我们在公共场所 4 我们生活的地方 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 课题1.假期有收获 ■

用心过,有收获 ■

有打算,不忙乱 课题 2.周末巧安排

说说我的周末 ■

这样可以吗 ■

怎样安排更精彩 课题3.欢欢喜喜庆国庆

新中国的生日 ■

庆祝我们共同的节日 课题4.团团圆圆过中秋

我们这样过中秋 ■

中秋节,团圆夜 ■

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目地要求:

指导学生学会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光,了解节假日的文化意义。以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安排节假日,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日生过和较短时段的周末生活。

认知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家意义上 的“国庆节”、文化意义上的“中秋节”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生活中节日的不同风俗及其文化含义,以文化之光点亮他们的生活世界。

建议:厘清明暗线索,把握核心主题

明线:现实生活中的时空线索。是“学材”,实现与孩子的对话。暗线:道德生活中的成长需求。是“教材”,实现与教师的对话。编写目的:

理解国庆节的国家历史意义。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象征及有关法律内容。明确与国家象征相关的正确的日常生活行为。

第二单元 我们的班级 课题5.我爱我们班

班级生活快乐多 ■

我为我们班点个赞 ■

团结友爱的同学们 ■

全班来跳集体舞 课题6.班级生活有规则

班级生活放大镜 ■

大家一起来约定 ■

把“约定”做成文明棋

课题7.我是班级值日生

今天我值日 ■

今天我值日 ■

这种情况怎么办 ■

夸夸我班的值日生

课题8.装扮我们的教室

他们的教室好在哪里 ■

大家一起来动手 ■

我们一起来设计 ■

我们一起来设计 目的要求

培养基本的集体生活感 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誉 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自觉主动地承担班级岗位

积极地想办法完成岗位任务,培养基本的小主人意识 学会对同学的付出表达感谢

培养基本的公共生活意识 参与集体生活,协商集体事务 第三单元

我们在公共场所

课题9 这些是大家的

公共财物 培养对公物的共有、共享、共爱护的基本意识与习惯。课题10我们不乱扔

公共卫生

培养在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课题11大家排好队

公共秩序 遵守公共场所的文明规则。课题12我们小点儿声

公共文明修养

遵守公共生活秩序,懂得文明礼仪。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校园里的公物是供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是为大家服务的。引导学生走访校园,帮助学生认识学校里的公物。

采用换位思考讲故事的方式,感受公物和“我”学习生活的关系;公物为我服务,我应该爱护公物 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校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调查了解学校的公物情况,对公物损坏的原因进行深层次思考,并能够身体力行地爱护学校公物。课程标准

《这些是大家的》以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养成主人翁意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爱护公物,是单元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面的学习内容起着铺垫、引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过程中的研究重点

如何将不同内容的绘本故事以最适当的方式呈现给低年级学生。如何与学生分享道德两难故事。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课题13我爱家乡山和水(可感的自然)

从可观可感的家乡风貌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会热爱和依恋自己生活的地方。体现本土情怀。课题14家乡物产养育我(自然与人)

通过认识物产,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步意识,升华到物产与人和文化的关系

课题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人的生活)

增进学生与家乡人的守望互助、共同生活的相依关系。怀着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建构榜样的引领作用。课题16家乡新变化(悦纳与责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观,发现家乡尚需改进的地方,产生让家乡更美好的责任意识。

总之 对于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菜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戳行核心价值观。2.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在 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

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篇5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比较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这张试卷主要考察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共7课。从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七年11个班平均分54.76,优秀率33.02%,及格率为53.68%,三、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计6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得分率为48%左右,可以看出学生的分析理解、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非选择题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牢。其主要表现在:

(1)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

(2)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3)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很多学生不理解考试的问题,不能回答,造成失分。这就表明考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政治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进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和综合能力。

2、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3、坚持讲练结合。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

5、抓好后进生。对政治考试来说抓好10个优生,不如抓好1个差生对均分的贡献大。同时,要抓好后进班的教学质量。

6、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道德与法治质量分析 篇6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团体心理辅导 基本要求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帮助初中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已经成了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2016年新学年,思想品德教材改名道德与法治,进一步提出了探索“活动型”教学模式和“体验式”学习模式的要求。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健康心理品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2.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充分发展,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和人格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由于心理认识偏差导致的管理难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需要单独心理疏导和引导,为了防微杜渐,还需要开展各种心理团体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优化心理品质,培养阳光少年。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可能性

二者使命相同,都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目标和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开始就追求与学校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体验式活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目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关内容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亲密性。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要求。

1.要掌握比较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操作技巧

单纯依靠原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难以开展和胜任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进修,并努力争取获得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上岗证、资格证。

2.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初中生身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个人成长、情趣陶冶、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生命价值、意志品质、学习管理、人际沟通、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还要根据初中生年龄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团体心理辅导游戏或活动。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绝不做无准备的辅导活动。在讲授《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护蛋行动》。我首先通过告家长书、家长群等途径提前和家长沟通,讲清楚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督促孩子。还要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选好组长。活动感悟可以写在周记中,交给语文老师或班主任阅读,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践。

1.认识自我和自我意识方面

在《我的自画像》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画自画像》,可以是头像画、半身画、全身画,可以是单色画、多色画,可以画各种动植物。学生的自画像丰富多彩,通过小组交流分享和班级分享,学生对自己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学生懂得了认识自我的意义和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我还尝试设计了《寻找镜中的我》、《价值拍卖》、《我的苹果树》等活动。为了鼓励那些长处和优点不是很明显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闪光点,我设计了《我想表扬你》的活动。通过寻找班级里每天的点滴正能量和进步表现,很多原来不起眼的学生,经常登上了班会课上的每周之星,得到了奖励和表扬,增强了自信心,使其悦纳自己。

2.竞争与合作方面

在《学会与人合作》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搭躺椅》。每个小组12-13人,凳子摆成圆形,学生坐在凳子上,用手搭住前面同学的肩膀,然后躺下,再把凳子移开,形成了一个相互倚靠的圆形。也可以和体育老师合作,在操场开展《十人十一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懂得了如何与人合作,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结之风。在活动感悟中,很多同学写道:“要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相互关心。”

3.锻炼意识品质方面

在《磨砺坚强意志》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举手游戏》。每个人两只手臂放在胸前平举,身体不许晃动,坚持10分钟,看谁坚持到最后。活动过程中我也参与进来。虽不断鼓励和引导,但仍有学生在坚持了几分钟后选择了放弃,十分钟后,还有几位同学在坚持。最后,有一位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坚持了15分钟,得到了我的大力表扬和鼓励。有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原来以为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但没到3分钟我就想放弃,因为手已经酸痛,没有一点力气了,但老师和同桌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下去。虽然我没能实现十分钟的目标,但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把小事情做好就很了不起。”

4.开展集体适应环境方面

在《众人划将开大船》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辅导活动《啄木鸟》。这是一个快乐的游戏,充满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通过在失败中不断激发“再来一遍,可以做得更好”的主动性,最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道:“虫子的传递需要团队配合,只有双方配合完成才能成功,要懂得坚持,懂得合作。”《个人与集体》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个性名片》。活动中,五分钟内,学生在自己的胸卡上设计一个个性鲜明的名片,不少于五条个人信息。学生在组内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从每组找一名同学交流。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之间有了比较大致的了解。课后,把所有个性名片展示在教室内。这样大家的了解更深,增进了同学友谊。

5.孝敬父母方面

在《孝敬父母长辈》教学中,我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感恩父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填写一份《我所了解的父母》,填写完后,学生组内分享,选择3到5学生在班级分享。活动反映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不是很了解,提醒学生要更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关心父母,爱父母,感恩父母要从了解沟通开始。

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完成教学任务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两个任务,从而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敏毅,鞠瑞利.团体心理游戏设计与案例[M].希望出版社,2010.

[2]杨敏毅,周嘉,张静.中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60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07:228.

道德与法治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0年开始,小学基础教育德育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三~六年级)。2013年起江苏省教研室对已经使用十余年的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进行全面修订,2014年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查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部署将法治大纲内容落实到教材中,1至9年级品德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处在中西文化交融地带的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拓展德育平台,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为未成年人烹饪“德育大餐”,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园区的窗口学校,星海小学有着良好的区位、人才和环境优势,具有超前教育思想和多元文化生活背景的学生和家长,给我校开展德育创新活动带来契机和挑战,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定位小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更成为重中之重。

其研究价值是:(1)理论价值 彰显“立德树人”,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律,以适应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富有个性特质的发展。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出发,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呈现和创造性的渗透,为每个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教育的启蒙,正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应有的基本命题。

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足基础教育改革的儿童本位,反思并克服当前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整合“三维目标”,提炼学科核心素养,把握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和主题,从而使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化和深入化。(2)实践价值

学科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从实际教学课例出发,其一,立足苏州园区多元文化背景教育现状的现实,重新审视德育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及思维方式,提出适应区域教育发展的德育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变革。其二,关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方式,引领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三,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或学校德育活动需要,重组教材进行教学尝试,开发适合的德育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课例范本。

二、概念界定

1.《道德与法治》学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本学科将三条主线、四个方面课程框架创造性地拓展为与儿童发生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设置一个个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引领置身其中的儿童在四个生活方面学习、活动、提升,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有机融合,引导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2.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本课题所指的“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在本学科中推动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本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3.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循环过程的一种行动研究。特点是:①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②教师为课例研究的主导;③以教师集体合作为主要特征;④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⑤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⑥具体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⑦课例研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本课题中所指的“课例研究”,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落实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自主成长过程,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出发,辨析并梳理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有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并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结构与框架。

落实课堂教学,提供学科研究平台,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典型案例中提取研究素材,并结合理论研究,以点带面,整合有效的教学策略,辐射一线教师,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研究特别关注苏州园区经济发达地区这个环境中,处在中西文化交融地带的我们,如何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着重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定位,并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加以落实。1.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具体性研究

本子课题着重探讨小学生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性质的相关性,即通过对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归纳总结,了解哪些核心素养适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提炼出相关的理性认识,并力争形成相对独立与完善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结构与框架。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具体课例目标及课程标准的研究,探讨小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具体化。2.围绕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与内容的适用性研究

结合小学生核心素养相关内容,着眼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特征与目标,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优化与整合学科相关主题与内容,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道德与法治》现有教材内容,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有效推进学科教学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

3.聚焦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型与要求的创新性研究

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尝试开发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型,例如事例明理课、行为体验课、观点辩论课、常识教育课、绘本阅读课等,探究不同课型对于不同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适应性。对于有效的课型加以整合,整理出相关课型的操作方法与过程,加以推广。

4.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与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深入贯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反思过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喻理法、情境渲染法、讨论研究法、角色体验法等不同方法的有效性,结合课例,研究不同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过程中有效的操作方法与过程。为课程教学策略提供帮助。

四、研究过程及操作举措 研究过程:

首先,回顾梳理在品德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重点提炼在“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有效策略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可提升的空间,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践意义上的支撑。

其次,通过文献研究,对“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与认知,结合本学科创新性课型与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意义的支撑。

第三,在建构主义理论引领下,借助多样的活动型课程的课程理念、主要内容、大致结构、操作路径、资源保障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道德与法治》课例研究框架与教学策略操作指南。

最后,以协作为基础,分层并进,根据各校研究的侧重点,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区域性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整合多方资源,协调有序地进行研究。操作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培训与开题(2016.9∼2017.1)收集课题参考资料,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积极申报立项;全面组建研究团队,借鉴最新成果,汇编成册,开展课题研究前期培训;制定课题组研究制度和计划,组织开题工作。第二阶段:课题深入研究和中期汇报(2017.2∼2019.6)

启动子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读、专题讲座、调查问卷等方式,积极开展学力内涵研究;通过文献比较、教学展示、观摩研讨、课例评析等,积极提出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策略的提升;通过行动研究、课例研究,展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公开课、案例、研究论文等成果,递交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2019.7∼2019.9)

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优化、提炼、充实和完善,推出道德与法治课型与设计实施策略的提升体系,展示系列公开课、案例、研究论文和课程资源等成果,对课题研究中教师所撰写的优秀论文及优秀案例进行汇编。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汇报,迎接专家审核评估。通过结题汇报、经验交流、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课题成果展示推广。

五、初步研究结果

本课题自2017年3月立项以来,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核心任务,重点就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作了一些有益探索。1.理论学习:

早在课题设计申报阶段,我们就认真关注学习了《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钟启泉)《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品德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胡春娜)等一批专家学者论文,而在课题正式立项以来,我们又认真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鲁洁德育论著精要》《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等理论书籍,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着重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定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加以落实。2.细化推进

为使课题研究走向务实、深入,本课题在研究中强调阶段性,确定重点攻关;强调过程性,细化落实研究;强调实效性,及时计划总结。

自立项以来,总课题组首先将园区各校子课题成员配备到位,合理分工,各子课题相对独立但又有横向联系与关照,研究的力量得到了保证,研究的触角指向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其次,分子课题,依托区域各个学校教学特色,整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分别进行有重点地探索与研究,如,以星海小学、金鸡湖学校为主的子课题一的研究,重点探索基于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具体性研究。

再次,要求各子课题将每学期的基础研究规范为开学初计划、此后每月一次研讨活动,或是专门的研究会议,或是有特色的活动进展,学期末及时总结研究收获。在此基础上,探索有个性的研究。3.实践探索

本课题在准备与实施阶段,按计划推进研究,每一阶段确立不同的研究重点,进行现场展示交流课的观摩研讨活动,聚焦研究工作,确保研究效果。如,赴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开展江浙沪名师展示研讨活动等,在实践中进行课题内容的深入研究。

六、初步研究结论

教育目标的确定基于本学科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强化“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教育的启蒙。

教学课型遵循儿童视角,营造儿童文化,强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践行的乐趣和成效。教学方法倡导现代学习方式,引导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综合,促进儿童获得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一种教学理念的引领。整合“三维目标”,提炼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以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提炼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彰显立德树人,让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儿童心灵的罗盘。

一种课堂文化的建构。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关注课堂,整合课例,从课堂内容设计到课堂教学实施进行完整性的分析与研究,更扎实地了解如何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和成效,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儿童自我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让法治教育真正成为德育课程的支点。

一种德育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实现多元课程的综合,使儿童的学科素养得到综合培育,并从教材走向儿童生活,让生活德育真正成为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

七、研究思考 目前为止,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了尝试,探究培养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操作策略,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形成操作策略:

1.把握好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认真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那么应该怎样确定《道德与法治》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呢?首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行为和习惯、过程和方法等;再依据核心素养要求,确定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即核心目标(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二年级下册《和诚实交朋友》,依据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可以定为:做诚实孩子,不说谎话不骗人,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核心目标即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核心素养即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

2.指导好课中的体验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做人”。学会做人,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就能拥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技能。教育家顾明远认为,让学生真正梳理做人的品德,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怎么做人。鼓励学生多交往,让他们在遇到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和体验如何做人。因此课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感悟,践行道德践行法律,提高能力,体验“做人”。研究的方向思考:

1.进一步加强学习,特别是选取几部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理论著作与重要文章学习,并做好理论研究的综述工作。

2.进一步做好课题的有关测量与调查工作,对园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情况进行研究。

3.进行几次重点研讨,进一步找到课题研究的抓手、突破口,调整研究思路和内容。4.为该课题聘请专家指导,点拨课题研究的重点等。5.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库,方便查找核心期刊文献等。

上一篇:原材料标识管理规定下一篇:教师专业发展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