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精选8篇)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篇1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

根据省政协党组2011工作要点安排,确定十届二十一次常委会以“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有关问题”为中心议题进行协商议政。为学习借鉴外省经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门组成考察组,在王乃静副主席的带领下,于5月16日-21日,就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学习考察。在桂期间,考察组一行先后了解了广西省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考察了北部湾经济区[1]开放开发情况和中国-东盟自贸区[2]建设发展情况,学习了他们统筹海陆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做法

广西针对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充分利用广西区位、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突出广西经济和产业特色,紧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机遇,坚持以对外经贸合作带动海陆联动发展,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为龙头,广西-东盟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广西日渐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对外合作交流信息中心、中国-东盟自贸区交流合作平台及产业协作基地。

(一)广泛运用各种渠道争取中央支持,形成了系统的扶持政策体系。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与东盟国家兼具陆路和海上通道,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广西站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沿海区域布局、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做出了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目标是将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大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广西高度重视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对区域经济的重大推动作用,广泛运用各种渠道,向上反映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西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沿海新的一极;10月,温家宝总理指出,广西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与泛北部湾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篇大文章、大战略;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广西打造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在原有的沿海开放、民族自治、边境地区开放等系列优惠政策基础上,再获一系列重大支持,区域重大战略复合、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多重优惠政策叠加,区位优势成功转化为系统的政策优势。

(二)统筹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北部湾开发开放水平。广西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探索和实践中,充分运用区域一体化战略,减少内耗、增强整体发展能力,积累了成熟有效的运作经验。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成立了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由副主席任办公室主任,赋予其制定实施规划、项目管理、路港管理、筹集和使用专项资金、提出政策措施等五大职能,成为权威的、强势的执行机构,统筹管理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事宜。二是强化一体化发展平台。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港务公司,按“组合港”统一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防城港定位枢纽港,北海港定位国际商贸旅游港,钦州港定位临海重化工业港;建立沿海岸线使用联合审批制度,通

过岸线审批、资金补助科学使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建立广西北部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属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实体,对经营性项目和资产进行统一开发、滚动发展。三是打造交通一体化格局。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铁路32.2公里、道路222公里,新建和改造铁路2500公里,完善连接北部湾经济区内外的综合交通网络主骨架,构建通往周边和东盟国家的快速运输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与东盟铁路网“三纵三横”对接。四是加快产业发展一体化。立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挥港口带动作用,找准区内各市产业和资源优势,坚持产业连接与差异化发展,合理布局区内产业。如桂北的林业资源成为北海林浆纸一体化的原料基地,加工后直接经北海港出口国外;钦州依托港口,重点发展石化、钢铁产业,总投资300亿元,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两个千万吨钢铁项目;北海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基地建设,中国电子集团深圳基地整体搬迁北海。五是建立综合保税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以钦州、凭祥保税港区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拓展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形成了西南地区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利、功能最完善的综合保税物流体系。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北部湾经济区从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发展成为区域协作发展的典型和多区域合作的中心,2005年-2010年区域GDP从1179亿元增加到3021亿元,年均增长16.3%,成为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

(三)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稳步推进广西-东盟经贸合作。广西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这一重大机遇,提出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精心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平台,率先建设成为带动西部、面向东盟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一是建立经贸合作与对话谈判机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主席任组长的广西与东盟开放合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东盟的对话交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方专家组和联合专家组、中方秘书处先后于2008年、2009年成立,形成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关于加快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行动建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并于2010年初举办了一次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连续成功举办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贸易成交额98.8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417亿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4028亿元,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合作平台。二是积极推进次区域合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的意见》,围绕双方共同关注的互联互通、共同市场建设、产业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与东盟合作《行动计划》,与越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泛北国家相继签署经贸或专业合作协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3]、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4]、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和中越“两廊一圈”[5]经济合作取得初步成果。截止2010年,东盟在广西企业累计达475家,合同外资金额23.7亿美元;广西对东盟投资项目185个,合同投资额5.85亿美元。三是大力推动与东盟互通互联。广西抢抓机遇,利用中国向东盟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资金和100亿美元“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不断完善交通、口岸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钦州保税港区已投入运营,2010年还新建续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广西北部湾海、陆、空交通联结,港口、工业区及物流园区联动,形成了大对接、大融合、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对接东盟、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四是不断完善对东盟开放合作平台。广西积极推动设立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促进中心,积极构建新的开放平台,并探索从贸易合作向跨境经济合作区[6]等多领域合作延伸,在印尼设立了集加工仓储贸易为一

体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积极推进中越凭祥-同登、东兴-芒街、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并推动成立联合管理机构。目前凭祥综合保税区作为中方项目先行区已先期封关运作,越南政府也已批准设立同登口岸经济区。2010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65.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四是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高层次规划发展海洋经济。广西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仅为570亿元,第一产业占48%,与广东、浙江等海洋经济大省相比,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一次产业比重过大。广西基于这一实际,突出科学发展、用好后发优势,坚持海陆统筹,立足自身有色金属和能源资源优势,以陆域为支撑,港口为依托,调整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加快发展以钢铁、冶金、石化为重点的临海大产业,建设以港口海运为先导、海洋渔业为基础、港口工业为支柱、海洋生物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布局临海工业。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势和广西资源优势,打造临海生态环保型重化工业带,坚持集群化发展,初步形成以钦州、北海千亿元石化产业集群为重点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南宁铝加工核心区、防城港钢铁和金川有色金属冶炼项目为龙头的千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以北海、南宁“北部湾硅谷”为主导的千亿元电子产业集群,预计到“十二五”末,整体工业产值达6000亿元。二是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及配套产业。定位于服务广西临海工业快速发展,辐射西南、华南、中南乃至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以建设大型组合港为目标,加快广西北部湾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深水航道及配套建设,发展集装箱及矿石、石油、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争取到2015年北部湾港吞吐能力达3.36亿吨,万吨级以上泊位超100个。并积极发展沿海修造船等配套产业,争取到2020年,形成修船20万吨级、造船10万吨级的大型修造船基地。三是统筹协调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注重以桂西、桂北的丰富矿藏和土地资源支撑临海工业,突出以港口为依托规划发展内陆产业,规划建设了南宁-广州、南宁-柳州、钦州-崇左、玉林-铁山港等高等级公路和铁路,连接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内陆,推动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四是传统与新兴海洋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推广微冷、超低温制冷等保鲜加工技术,建设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提升传统海洋渔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走引进-吸收-创新之路,加大海洋生物科技及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并积极利用相关技术,培养优质高效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

二、启示和建议

广西在发展海洋经济、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开放以及对外合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我省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很好的启示。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形成推动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我省北接京津唐、西邻中原经济区、南临长三角,与东北重工业基地隔渤海海峡相望,与日韩一衣带水,既有西南北三向贯通的陆路大通道,又有跨渤海、东海、南海乃至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可以说区位优势非常优越。应加强对我省区域定位特别是半岛地区定位的系统研究,既在宏观层面上提出大区域合作的战略,也要在微观层面上研究制定城市乃至县域、产业与他国、他省以及临近地市的合作计划,并努力形成区域合作的战略思想体系和具体的推进措施。

二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争做中日韩自贸区的先行试验区。我省与日韩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经济互补性较强,且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开展经贸合作,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从试验区建设上,应坚持多点谋划、重点推进的方针,选取烟台、威海等具备基础、易于操作的地方,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建设先行试验区;从产业合作层面,注重引资与引技、引才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引进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海洋科技和海洋领军人才上,建立海洋

经济发展高地。

三是统筹推进、一体发展,实现半岛城市联合共同发展的局面。半岛蓝色经济区涉及省内七市,既有海洋经济领先城市,也有后发城市。只有一体发展,先发城市方能具备广阔发展腹地,后发城市也能获取足够资金和科教支撑。应在现有体制框架下,首先是积极探索以资本为纽带,从产业相互参股开始,到以“飞地”经济[7]为桥梁的经济区利益共享,最后建立城市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和共同发展;其次是从交通一体化入手,建立联合大交运企业和大港航集团,发展一体化交通网络和服务,建立互通互联的便利交通体系,引导区内人流的自由流动;再次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一各市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安排,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构建七市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衡机制,探索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逐步做到对接共享,在半岛范围内实现由目前的“移人就业”到“移业就人”的转变。

四是强化落实、强力推进,确保各市规划的相互衔接和落地。科学正确的决策需要完善的执行机制来落实,半岛经济区规划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来推进。目前,半岛规划实施存在多部门共推、牵头部门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应整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蓝办、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国资委等部门职能,采取派员进驻、联合办公等方式,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委员会,统筹有关事项的审批、办理、考核与督查,确保各市规划相互衔接、符合中央和省精神,并确保规划的要求真正落地。

五是壮大先发、用好后发,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胶东半岛在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港口物流以及海洋科教等领域,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但土地、岸线资源相对不足,产业调整空间较小;相反东营、日照、滨州在海洋产业发展上具备后发优势,土地、岸线资源较为丰富,可统筹进行开发。在规划的实施中,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在先发地区重点发展海洋高端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一律不再审批;后发地区则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承接胶东产业转移,与胶东半岛形成有机连接的产业链条。

名词解释:

[1]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2]中国-东盟自贸区: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10国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双方开始开放投资市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3]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2007年7月,广西举办首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中国与越南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盟中临近北部湾的国家,通过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逐步提升为中国与东盟之间一个新的次区域合作项目。

[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GMS,于199

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5]中越“两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走廊、“云南-河内-海防”走廊和同琴湾经济带,涉及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香港和澳门及越南的10个沿海地带。两条走廊共跨度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万。

[6]跨境经济合作区:指在两国接壤边境附近划定特定区域,赋予该区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贸易以及配套的产业政策,并对区内部分地区进行跨境海关特殊监管。实际上,是根据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特点和优势,将海关特殊监管和营造良好产业合作政策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边境两边地区的对接,实现边境地区两边的充分互动和优势互补,进而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篇2

一、舟山海洋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 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舟山群岛历史悠久, 舟山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洋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利用群岛周边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包括人们对舟山沿海海洋的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海洋型生活方式和海洋型开发利用方式, 具体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生活理念、习俗信仰、文学艺术、科技知识、法律制度以及与各项海洋产业有关的各种表现形式等。舟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决定了舟山海洋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共有的特征, 又有自身的内涵。

1. 舟山海洋文化的源起及发展。

舟山海洋文化是在海洋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在大陆史前文化的基础上, 在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下, 伴随着早期的捕捞等耕海活动, 形成了原生的海洋农业文化, 它与外来的农业文化不断融合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海洋农业文化;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不断发展, 海港不断开发的基础上, 海岛与外界的联系加强, 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日益扩大, 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商业文化;在海岛人长年的海上冒险生活对心灵慰籍和精神关怀提出强烈需求的基础上, 形成了奇特的海洋崇拜文化———观音文化。如今, 随着海洋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海洋文化亦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随着海产品加工、海水养殖、造船、海洋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随着万吨级、几十万吨级码头的建成, 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 随着对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深化, 形成了相应的海洋产业文化和海洋生态文化, 舟山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吸纳性日益增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舟山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这给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2. 舟山海洋文化的内涵。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同时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首先, 舟山海洋文化有着先进的海洋意识。舟山地处海岛, 海岛人以海为生, 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敬畏生命、崇尚海洋的理念, 坚持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 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广阔的海洋使海岛人树立了“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 能够接纳形形色色的移民文化,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显示了大气与创新, 体现了自强和自信;大海的危险性、多变性培养了海岛人的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精神, 构建了其豪爽、旷达、不拘一格、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 形成了强悍、机智、生机勃勃、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海岛海洋文化。

其次, 舟山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海洋科技知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舟山海洋科技围绕开发海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海产品的养殖、捕捞、水产品的加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港口码头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 蓬勃发展的舟山海洋教育事业为开发海洋, 振兴舟山培养了大量人才, 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培养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再次, 异彩纷呈的海洋艺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与大海打交道的过程中, 海岛人形成了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 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再现了生动的社会生活, 创造了包括海洋建筑、海洋雕塑、绘画、海洋文学艺术、海洋旅游鉴赏、海洋生物标本展览等丰富内容的海洋艺术。

最后, 日益完善的海洋基础设施、形式多样的海洋组织是舟山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港口、码头、航线、航标、海洋景观、连岛大桥等海洋基础设施以及各类海洋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及组织等是舟山海洋文化中重要的物质财富。

二、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3年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过程中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舟山有着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 2009年全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165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12.9%;海洋经济增加值358亿元, 增长11.8%,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7.2%,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促进舟山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些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舟山正在向海洋经济的拓展阶段进发, 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渔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在缩小, 高科技精深加工和服务业在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点主导力量。

2009年,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39亿元, 比上年增长4.6%。其中, 渔业总产值89.94亿元, 增长4.3%。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3.78万吨, 比上年下降1.4%, 其中远洋渔业产量10.42万吨, 下降38.2%。全市海水养殖面积7.98千公顷, 增长2.2%, 海水养殖产量12.74万吨, 增长12.0%。全市有国家级无公害养殖水产品39个, 省级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6个, 面积2866公顷, 全面推进了水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610项, 其中国家级20项, 省级188项。此外, 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2009年全年获省市级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55项, 其中省级奖10项, 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 新增省标准创新型企业6家,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

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含保税仓库货物) 70.2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6.0%。其中, 进口总额32.84亿美元, 增长18.7%;出口总额37.39亿美元, 增长13.8%, 其中船舶出口额19.39亿美元, 增长44.6%, 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51.8%, 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年末舟山口岸对外开放陆海域面积1193平方公里, 新增28平方公里。此外, 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合同外资金额10423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2倍, 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3670万美元, 增长3.8倍。

3. 海洋旅游资源不断开发, 海洋旅游业迅速崛起。

旅游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 经过旅游部门对外的大力促销, 舟山的知名度得到了迅速提升, “佛教文化、海洋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海洋旅游品牌已在长三角地区唱响。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共1752.9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5.6%, 实现旅游总收入116.52亿元, 比上年增长16.1%。

4. 借助独特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 港口和临港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十五”开始, 舟山确定了依托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发展船舶、石化等临港工业的新海洋经济战略。如今, 临港工业已唱响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角”, 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06.29亿元, 其中临港工业总产值763.89亿元, 增长24.3%, 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6.0%, 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5.9%, 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港域港口货物吞吐量19300万吨, 比上年增长21.7%。至年末, 全市有生产性泊位336个, 比上年末增加5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个, 比上年末增加7个。

三、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海洋的世纪, 正确的把握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 对于促进其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表现为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的发展两个方面。

1. 海洋文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第一, 舟山海洋文化中先进的海洋意识渗透于海洋经济的方方面面, 大大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胸怀, 开放的意识大大促进了舟山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 促进了产品的销路, 这种自强、自信、勇于博采众长的意识有利于学习他人的长处, 弥补自身的不足, 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海洋文化中勇敢冒险、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海洋经济建设中有助于形成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断拓展的氛围, 在不断研究、不断突破中不断崛起, 不断前进;海洋文化中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主张有利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舟山海洋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海洋科技知识极大的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舟山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必须要以海洋科学技术作为动力和智力支持, 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实现海洋经济建设的新发展。目前舟山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如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对于增加海洋经济高附加值,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的了不可或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建设, 为全面实现海洋经济的跨域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 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海岛人在长期的涉海实践活动中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 催生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繁荣的群众文艺创作、富有海岛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的创建、一系列海洋专题的研讨会的召开等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品位, 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而且大大提高了舟山的知名度, 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印象·普陀”等体现舟山海洋与佛教文化特色的大型文艺节目的成功举办, 又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第四, 海洋文化中的硬件设施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坚强后盾。舟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点、长江航道的出海口, 有着明显的地理优势, 其天然的深水港口优势为临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实现了舟山与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的对接, 为舟山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舟山海洋经济对海洋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 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海洋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是以海洋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探索、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培养了海岛人先进的海洋意识,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完成了大量配套的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极大的推进了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 促进了海洋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扩展。

其次, 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活动空间的扩大给海洋文化提供了更优质的传播媒介, 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传播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随着舟山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舟山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之间的互动不断加强, 各种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频繁的异地文化交流活动, 既展现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又在互动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再次, 海洋文化越来越借助经济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 海洋文化不断和海洋经济融合, 依托海洋文化产业这块平台发展自身。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制造业等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舟山经济发展的同时, 促进了海洋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21世纪, 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舟山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 海洋文化的繁荣又必须以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物质前提。为此, 在今后的建设进程中, 必须继续一手抓海洋经济建设, 一手抓海洋文化建设, 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叉融合, 走出舟山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摘要:文章在探讨舟山海洋文化的内涵、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 阐述了舟山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实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互动融合是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舟山,海洋文化,海洋经济,互动融合

参考文献

[1].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 (5)

[2].赵利平.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7 (1)

[3].刘福芳.试论海洋文化的哲学内涵.理论学刊, 2006 (11)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篇3

[摘要]海洋科技与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样,是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可以有效促进海洋科技进步和产业比。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对山东省2004-2012年海洋经济总值与资本、劳动力、科技投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劳动、科技等要素投入每增长1个标准差,将分别影响海洋经济产出增长0.980、-0.015、0.010个标准差。山东省海洋经济呈典型的资本驱动型特征,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高。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山东省应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要素投入水平,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关键词]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经济;经济要素;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2-0068-0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都将是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海洋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并成为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12年,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占全年GDP的9.6%。其中,山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8972亿元,占全国的18%,居全国第二位。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山东省海洋科技投入也在快速增加。可见,山东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投入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性。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是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领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提出了中性技术进步假设条件下的余值法,即“索罗剩余(Solow residual)”,并据之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等比较了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投入占GDP的份额,认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琼斯·查理斯(Jones Chades)利用10个主要发达国家数据,得出R&D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重要来源的结论。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在生产函数理论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引入了科技进步这一经济要素,用以预测工业产业或大型企业生产状况的一种经济数学分析模型。

在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方面,中国海洋大学殷克东教授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王泽宇等运用协调度模型揭示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具有整体协调效应,当某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呈现海洋科技滞后时,将造成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小。徐质斌认为,要健全海洋科技推广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姜庆华、张振刚等分别对山东和泛珠三角地区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总体而言,海洋科技投入对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区域海洋科技投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为海洋经济、科技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笔者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方法,在计算海洋产业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基础上,引入海洋科技投入这一研究变量;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h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来估计海洋科技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应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9.0。问卷分析采用向后回归法(backward),同时计算异方差稳健的t统计量和F统计量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若一个变量的F统计量的p值小于0.05时,那么这个变量就进入回归模型;若一个变量的F统计量的P值大于0.10,那么这个变量就从回归模型中删除。为了保证回归方程的准确性,笔者对回归方程进行DW检验、F检验和异方差稳健的t检验。尽管线性回归模型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但是对我们的研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首先,虽然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值可能大于0,或者小于1,与概率值必须大于0以及小于1相矛盾,但是由于概率的预测值并不是分析的核心,而本文关注的是自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概率的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对本文的分析不会产生太大的干扰。其次,虽然线性回归模型存在着一定异方差性,但是大样本情况下应用OLS异方差稳健(heteroskedasticity-robust)的方法可以克服这一缺陷。线性回归模型的优势突出体现为容易估计和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用OLS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

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海洋科技投入增加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根据本假设建立模型:

四、结论与建议

海洋经济在山东省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15%左右,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山东省的海洋资源优势、海洋科技人才优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快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

(一)调整海洋经济要素投入构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目前,固定资产投资是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资本要素相比,海洋科技的贡献度不高,这是由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决定的。滨海旅游房地产、海洋物流、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传统海洋产业是山东省海洋经济的主体。传统海洋产业技术成熟,对海洋科技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对海洋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对海洋科技投入力度和成果转化效率也有较高的要求。新兴海洋产业的规模较小,加强海洋科技要素投入力度可以有效提高新兴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培育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优化全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在2012年,山东省海洋科研机构获得科研经费收入高达316.62亿元。其中,R&D科研经费支出17.29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2.29%和14.0%,均居全国第2位。海洋科技投入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海洋科技进步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山东省应当进一步增加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海洋关键技术成果的深度开发、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发挥海洋科技进步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能力,加速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加大海洋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针对山东省海洋科技产业化的瓶颈,重点培育以企业为主的海洋科技创新主体,构筑海洋科技产业化新体系。一是要注重培育领军科技企业。山东省海洋科技产业化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针对这种现状,山东省可以积极借鉴硅谷的经验,在金融、科技方面给予领军科技企业支持,使海洋科技型企业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截至2012年,山东省共有21个海洋科研院所,3818位海洋科研人员,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2位。其中,多数科研机构是从事海洋自然科学、海洋农业科学、海洋社会科学等基础海洋科学研究,只有少数科研机构是从事诸如海洋工程、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技术研究。虽然这些海洋科研机构部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在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山东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打造创业企业孵化平台,形成大学、实验室、企业联合运作的综合体,并使其成为支持企业技术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型企业孵化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篇4

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对连云港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连云港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明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连云港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对连云港现有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拥有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基础、海洋环境及海洋科技条件,以及制约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分析提出了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海”等一系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作 者:“绿色海上苏东”课题组  作者单位:南通市委党校,科研处,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 1(2) 分类号:F127 关键词:连云港市   海洋经济   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洋资源   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篇5

谈会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1-10-2

2信息来源:

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省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发挥海洋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由省海洋与渔业厅主办、省社科联联办的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专家座谈会日前在海口举行,旨在贯彻省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谋划海南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专家们围绕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加强南海区域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话题展开研讨,对如何发展海南海洋经济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现摘要刊发专家发言观点,以飨读者。

发展战略

实施六大工程 确保海洋经济增加值五年翻一番

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赵中社: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的重要讲话,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五届三次全会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海南特色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好这些精神,就可以使海南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今后五年,海南海洋经济将在前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乘长风破万里浪,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五年增加值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海洋经济增加值从2007年的231.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亿元以上;水产品增加值从2007年的9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0亿元以上。

为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实施六大工程。第一,调整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并举,逐步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并举,逐步向以海水养殖为主转变;近海捕捞与外海、深海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第二,调整生产关系。发展渔业合作社、罗非鱼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出口罗非鱼养殖产业链条。第三,强化统筹海洋经济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加大海域管理力度;提前介入、积极推进围、填海等海洋工程项目;第四,强化海洋公益。搞好生态保护。抓好海洋环境保护,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监察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要通过实施精养工程、耕海牧鱼工程、大船工程,围填海工程、科技兴海工程、强本固基工程等六大工程,保证实现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实施再造“海上海南”战略

省委党校唐镇乐教授:依托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再造“海上海南”,将海南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这是海南800多万人民的愿景。

立足海南省情,我们要改变单一的陆地式发展战略,创新“陆海并举”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施再造一个或若干个“海上海南”的发展战略,这是海南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海南不能再守着南海这巨大的蓝色聚宝盆叫穷。再造“海上海南”,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关键是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海洋渔业为突破口,改造捕捞、养殖、加工等传统海洋产业;以科技型产业为主导,提升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以服务型产业为方向,开拓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建立相互促进、门类齐全、具有海南特色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海洋经济新格局。

理论支持

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理论支持

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张学泮:海南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既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又为社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全省社科界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关注海洋、研究海洋,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作用”。

为此,社科界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理论优势和智力优势,认真总结和提升人类认识、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思想、观念、意识和心态,宣传普及先进的海洋文化。同时,社科工作者要加强联合攻关,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为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尤其要针对海洋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式、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海洋产业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精心策划选题,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攻关,推出一批直接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有份量有影响的应用研究成果,努力提升社会科学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油气开发

立足油气资源开发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教授: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明确产业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海南岛周围海域和南海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可发展成为成龙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育,不仅可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能够带动配套项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因此,做大做强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特”字,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尤其是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发和国内外联合开发,将海南岛建成南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这不仅有利于强省强国富民,而且有利于捍卫南海的海洋权益。

开发海上油气 建设美好海南

中海石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霍燕宁: 海南油气资源丰富,海上油气资源的加工利用将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海油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在海南岛及其周边海域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储量,并成功开发了崖城13-1气田、东方1-1气田,最近又建设投产了文昌油田群,乐东气田正在建设中。同时,建设和运营了天然气化工等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化工项目,为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在油气开发方面,要延长油气加工的产业链,增强服务业、辅助产业,将油气化学工业的每个加工过程的利益更多的留在省内,注意产业的搭配,在加工深度上多作文章,开发生产出高端的产品,使岛内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个体经济随着大企业的进入得以发展,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区域合作

加强南海区域合作 助推海洋经济

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朱华友: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自由贸易区建设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在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下,通过制订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参与方经济的发展和共赢已成为一种趋势,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泛北部湾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都给海南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海南而言,要善于利用这些合作机制,加入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速海洋经济的发展,如探讨建立南海海洋经济论坛、建立南海区域性水产品交易市场等。

海南已成为南海的海上石油、天然气钻探前沿基地,是南海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必经地,地理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这是寻求区域合作的特有优势。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为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海南省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随着洋浦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将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加快进行为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南应加快南海油气开发基地建设。

产业结构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宋贤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如何推进海南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是推动我省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洋产业高级化程度低。海南海洋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优化海南海洋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海洋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运用海洋科技,推动我省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继续优先发展海洋渔业,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作为我省海洋主导产业并以此推动海洋三次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构建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

一是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发展远洋捕捞。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逐步实现渔业现代化;二是选择和确立主导海洋产业,推动非主导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们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为我省主导海洋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油气业,推动我省一、二、三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海洋旅游业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陈扬乐教授: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和空气五大休闲度假旅游要素俱全,这是海南发展海洋旅游业的独特优势。然而,海南海洋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因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旅游产品低层次雷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海南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海洋旅游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制定高起点的海洋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针对海滨环境特点和海洋旅游的独特性作出长远规划,避免海洋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同时,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大项目。在海洋旅游发展中,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建设规模大、品位高、能够体现海南海洋资源特色的项目,杜绝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项目上马。海南的海洋旅游要立足于高端旅游市场,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的目标;其次,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海洋旅游资源的分散性,海洋旅游业对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受其他行业发展、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性,以及海岸带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要求海南要成立高效、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对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实施统一协调、统一指挥。

海洋科技

应尽快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

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发展现代渔业,离不开强大的科技作支撑。但因种种原因,我省海洋与水产科技支撑体系较脆弱,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均于2002年转制,财政“断奶”,是全国省级水产科研、推广机构唯一转制的单位。为了增强我省海洋与水产研发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恳请省编委尽快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明确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的性质、职能、编制,省财政保证其科研、办公和人员经费。同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通过网络专家联结省内外知名学者,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我省海洋与渔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我省水产苗种产业基础脆弱,良莠不齐,产业升级需要国家和省财政支持。建议投资在我省建设“国家级水产苗种‘南繁’基地”和“热带水产苗种繁育高新技术园区”,提高水产苗种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水平。

构建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王道儒:目前,海南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滞后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我们应认真总结建省20年来我省海洋科技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海南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为此,我们应加强对海南海洋资源依托型海洋科技的研究开发,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选择能在短时间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的资源型技术领域或项目开展科研,如油气深加工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特别要运用生物技术在渔业优良品种育种、无公害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海洋新型药物的研制开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同时,要建立强有力的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海洋科研院所、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运行机制的设计,实现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成为海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主体。

另外,要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高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形成产、学、研、管一体化的合作与激励机制,努力实现海洋高科技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

体制机制

完善行政体制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锋: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希望所在。我们要把南海作为海南未来的经济发展着眼点。

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和理论研讨会刚刚闭幕,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进一步完善省管市县体制,让市县拥有地级市的权利,把市县能够办的事全部交给市县办。因而,如何完善行政体制,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担负起海洋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能。随着省管市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扩权后市县的海洋管理面临着相当繁重的任务,沿海市县政府要成立海洋工作机构,强化领导、指导作用,赋予其实质性的职能,通过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真正将海洋经济工作统起来,将涉海各产业部门统起来,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海洋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体制机制

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和平:改善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环境,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体制机制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

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推行公示制和一站式服务。对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应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政、信贷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海洋环保

实施海洋环保工程 保护海洋生态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毕华: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海南省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港湾和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仍有污染现象,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也存在一定污染,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陆源污染物仍是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海南海洋环境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我们应加强海洋污染控制与管理,实施海洋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一是近岸湿地恢复和生态保护工程。重点保护红树林、河口区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资源,严禁沿岸工业污水超标排放,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和海上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建设近岸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农业水土综合整治工程、海防林恢复建设工程。

二是近海生态养殖工程。推广深水网箱技术,使养殖区逐步向港湾以外深水海域发展,压缩近海港湾内传统养殖规模,减轻近岸养殖污染。并改造一批专业化精养池塘,在提高池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污染。

三是加强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建设,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鱼、虾、蟹、贝类,恢复和发展生物资源。

四是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立重要河口、海湾海洋生态监控区,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河口生态区建设,实施河口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

岸线管理

科学合理高效节约使用海岸线

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夏明文博士:海南是个海岛省份,海岸线是比土地更稀缺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地使用海岸线,特别是深水岸线与城市公共岸线,对经济再次起飞的海南尤其重要。

目前,我省岸线利用不够合理,需要我们正视、思考和解决,做到科学合理、高效、节约地使用岸线。

建议我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做好几个重点临海开发地区(洋浦、老城、海口、八所)的相关前期基础性工作,及时编制或调整海岸线使用规划,并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协调。另外,重点临海开发地区,要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海岸线,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兼顾,坚持岸线与陆域利用相结合,坚持使用、开拓与保护并重。

同时,要尽快制定明确的临海项目使用岸线的条件标准与具体程序,并理顺好几个涉及岸线利用审批单位的关系。并尽快成立省或重点开发地区的岸线利用技术专家组。凡临海项目,先由专家组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再进入决策审批程序。建议我省成立协调机构,制定相关岸线管理制度,并适时转为地方立法。

此外,我省也要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像土地一样对海岸线(含一定陆域或海域)实施“招拍挂”出让制度。

港口经济

以港口业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分院院长续建新:港口是走向海洋的基础,港口的发展,还能带动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海南是个岛屿省份,98%的货物通过港口进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港口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命脉。

然而,目前海南码头基础设施较落后,结构不合理,泊位吨级较小,港口海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加快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展港口业。

海南省港口规划的经济目标是以加快港口发展建设为主线,优化港口布局,提高码头吞货能力,调整泊位,以海峡轮渡、集装箱、煤炭、石油及制品、铁矿石、商品、汽车运输系统为重点,形成沿海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港口体系。到2010年,海南省港口适应度将达到1:1.15,吞货能力达到9600万吨。

海洋经济发展思考 篇6

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根据陆域景气分析理论初步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合成框架,并利用有限的数据计算了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以期研究成果能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洋经济;景气分析;海洋经济运行监测

一、引言

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其海岸线近2000公里,约占全国的12%,随着“十一五”期间“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辽宁省海洋经济增长较快,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682.5亿元增长到2013年5263亿元。

然而,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仍然没有成为海洋强省。

“十二五”期间是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挑战并存。

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介绍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合成的相关方法,并利用目前有限的数据,运用一些方法合成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从而来综合判断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研究结果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方法

景气指数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任何一个经济变量本身的波动过程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和预测经济的发展状况。

景气指数的编制不仅可以综合地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状态,还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建立合成景气指数的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基准指标。

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基准指标通常选择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在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中能够反应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的指标主要有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生产总值。

根据我国《海洋统计报表制度》,可以选择用于景气指数合成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

这些指标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类。

这一指标体系与殷克东和刘雯静(2011)所建立的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殷克东等人建立的指标体系中还包括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但未包含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外溢指标。

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统计还不完善,加之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指标较难度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将暂不考虑这类指标。

三、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实证研究

合成景气指数首先要对指标进行分类,即区分为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但由于指标个数较少本文参考了殷克东(2011)关于海洋经济指标分类的结果,它们利用灰色关联和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将海洋经济指标分为三类指标。

根据这一分类结果本文选择的先行指标包括: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本文选择的一致指标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额、涉海就业人数、海洋全员劳动生产率(海洋生产总值/涉海就业人数)、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沿海地区人口。

根据景气指数的合成方法可以计算得到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

从扩散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都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态势,其中只有2003年扩散指数小于0.5,其他年份的.扩散指数均超过了0.5。

特别是最近的2007-2009年扩散指数始终稳定在0.78的高水平,这说明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不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其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定的。

将本文计算得到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与殷克东(2011)计算得到的中国海洋经济扩散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如表2的结果。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首先中国海洋经济DI指数与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的走势相似度比较高,两个指数都在2003年达到谷底。

这一年海洋经济出现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走势疲软,而2003年的SARS病毒的肆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其次,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要低于全国的DI水平,特别是已经低于临界点0.5,根据扩散指数的合成原理,DI值在0~0.5之间表示经济处于不景气区域,DI值在0.5~1之间表示经济处于景气区域。

可见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处于经济不景气区域。

最后,2003年之后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除2006年外其余各年海洋经济景气水平都高于全国的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并且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十分平稳。

根据上文选择的5个一致指标和4个先行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也可以构造出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

运用SPSS16.0可以得到如表3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一般情况下选择主成份分析中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在表3的结果中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有两个,且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解释百分比达到了90.428%。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还可以得到这两个主成份的构成情况。

利用表4中的权重可以计算得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以表3中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解释方出差百分比为权重计算得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预警指数,如图2所示。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走势来看,其与扩散指数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有一些细节之处存在差异。

首先,两种方法合成的景气指数都显示出2003年后辽宁省海洋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

其次,运用主成分法合成的景气指数2002年和2009年的水平要低于用扩散指数合成的景气指数,这主要是由于DI指数合成的缺陷造成的。

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扩散指数只能表示景气的方向而不能准确表示景气的幅度。

另外,从表4的权重来看第二主成分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两个指标的权重比较大,而在2009年这两个指标有比较明显的下跌。

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51.76%下降至42.42%;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2008年的17.88%下降至9.97%。

众所周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辽宁省海洋经济的走势也充分说明这次危机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运用传统的景气分析方法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并扩散指数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的结果表明,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中2003年和2008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速。

另外,通过与全国景气指数的比较可以发现,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国水平,且比全国的发展要稳定。

[参考文献]

[1]殷克东,于婷婷,秦娟.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理论的海洋经济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陈磊.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殷克东,马景灏,王自强.中国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

[5]何广顺.海洋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6]殷克东,刘雯静.中国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5).

[7]殷克东,方胜民.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加快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篇7

1. 区位优势明显

南通市滨江临海,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T形交汇点。同时,南通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和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随着苏通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洋口、吕四海港通航,南通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南通与亚洲、乃至全球海洋经济最发达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形成了互为市场、互为补充的良好发展格局。

2. 海洋资源丰富

(1)岸线条件独特。南通沿海岸线206公里,经过整治可建10万吨以上的码头60~80个,可建20万吨以上的码头40~50个,沿海、沿江共规划港口岸线178km;沿海规划码头岸线75.8km(不含挖入式港池内码头岸线长度,未开发利用岸线长约71.8km)。

(2)沿海滩涂广阔。根据《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省将围垦滩涂18万公顷,其中南通市将超过8.3万公顷。广阔的滩涂资源既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根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围垦滩涂既能为海淡水养殖等渔业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同时也是沿海港口、临港工业的依托和支撑,为沿海地区大项目落户提供了可能和保障。沿海地区广阔海域以及潮汐活动等使南通市的环境容量较大,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南通市沿海有全国著名的吕四渔场,吕四渔场与大沙渔场、通州湾渔场、长江口渔场等毗邻,由于处于黑潮的分支黄海暖流、长江冲淡水和苏北沿岸流的汇合处,吕四等渔场饵料生物丰富,是大小黄鱼、银鲳、梭子蟹、带鱼、海蜇、脊尾白虾等各种经济品种繁殖、摄食、生长、育肥的理想场所。沿海滩涂盛产文蛤、四角蛤、西施舌、泥螺、沙蚕等,长江口地区是富饶的水产种质资源宝库。南通沿海地区是全国风电发展的重点规划区域之一,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64米/秒。现已建成风电场装机容量64.2万千瓦,具有建设“海上三峡”的天然禀赋。丰富的渔业资源与风能资源为现代渔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滨海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南通的沿海旅游资源在长三角都市圈乃至在全国都享有独特的优势。启东园陀角处于东海、黄海和长江三水交汇处,在这里可以观看到江苏最早的日出;海门东灶港外的牡蛎礁(蛎岈山)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罕见的地质、生物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旅游景观;如东县海上迪斯科、海上交响乐等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沿海地区绵延百里的风力发电场、沿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化港口、渔港、具有独特风味的南通海鲜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同时,市区濠河、狼山风景区以及如皋水绘园等著名旅游景点与沿海旅游景点互补,形成了南通独特的风景、旅游体系。

3.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扎实

“十二五”期间,南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01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48亿元,增长9.6%;人均GDP为13525美元,增长8.1%。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5.8:48.4:45.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202.5亿元,增长14.6%,六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552.4亿元,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1%,全市港口、船舶制造、海工等方面发展势头强劲,为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与滨海出口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南通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了良好平台。

4. 政策优势凸显

江苏沿海开发如火如荼,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南通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下发《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后,南通市委、市政府迅速印发了《实施意见》。2014年9月,南通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可见南通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提高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作为全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些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

二、南通海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通的海洋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海洋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更为合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国内领先,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占全省首位,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1. 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872.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超过同期GDP增速1.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南通沿海前沿区域实施单体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总投资达1113.1亿元,形成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超200亿园区1家,100亿级园区2家。

2. 海洋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电力等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其中由南通中远船务为主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沿海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形成了洋口港液化品物流、吕四港电力能源、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海工船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启东滨海工业园机械电子、海门港新区建材物流等特色产业板块。依托海港码头建设和沿海的独特资源优势,产业项目加快集聚。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沿海。2015年,沿海前沿区域销售超10亿元的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应税销售收入375.59亿元。

3.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成立了“江苏省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个海洋产业省级创新联盟,设立了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省级海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江苏省(中远船务)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部分海洋产业应用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南通的船舶和海洋工程机械装备产业的部分生产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

4. 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铁路运输体系加速形成,海洋铁路建设规划向南延伸到东灶、吕四港口,沪通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空港功能加速提升,南通兴东机场正按照4E级机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洋口港、吕四港等沿海港口深水航道,连接上海的临海高等级公路,纵贯南北的连申线内河高等级航道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继竣工或加快建设,区域集疏运体系初步形成;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快速公路交通体系全面构建,基本形成“一横一纵一环”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的干线公路网。风电、火电等海洋风电力加快发展,洋口港LNG项目投产使用。

三、南通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通的海洋经济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值得重视的制约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问题。主要有:

1. 海洋经济总量偏小

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南通市海洋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如海上风电尚处于起步阶段,防护设备自给率极低,多数依赖进口。低端海工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低速机、通讯导航、曲轴等高端配套产品生产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配套需求。

2. 海洋科技基础薄弱

海洋科技资源相对较少,海洋科技成果在转化中还存在制度、平台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特别是缺乏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导致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海洋战略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3.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在海洋经济发展中,还存在“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等诸多问题,海洋生态环境特别是近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据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南通管辖海域符合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仅为30.8%。

4. 应急管理能力不强

南通位于黄海、东海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海洋环境变化较大,易受到台风、寒潮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船舶活动大幅增加,发生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污染事故的概率相应上升,应对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亟需加强。

四、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笔者认为,南通的海洋经济工作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海陆统筹、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遵循陆海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方针,以南通创建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平台,坚定不移地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为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开创“两个率先”新南通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统筹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编制实施《“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并提出南通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产业重点,争取将南通市“十三五”期间拟重点发展的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渔业等产业,纳入国家、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规划一批海洋大项目。同时要加强创建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政策研究,指导好、服务好沿海滨海园区争创工作。重点推进南通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高效集聚发展,深入推进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通创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还要编制实施《南通市海洋功能区划》、《南通市“十三五”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

2. 增强金融支持,引入市场机制

立足丰富海洋资源优势和独特区位优势,突出滩涂开发、旅游、海工和船舶修造等重点,努力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的优良载体。采取政府注入土地、海域、股权等方式做大资产规模,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现金流,推动政府投融资实体做大做强,争取达到3A信誉等级。研究运用公私合作模式(PPP),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沿海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进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沿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推动国有四大银行率先在沿海重点区镇设立营业网点。推动建立沿海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推动建设动产质押仓库,发展动产质押融资。支持企业凭借海洋资源资产通过上市、发债等渠道开展直接融资,创新发展涉海保险产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开设投融资公司窗口公司,培育境外市场的融资能力。

3. 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是新常态下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目前,要进一步完善陆海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要强化环境准入、管理机制,从源头减少海洋生态环境的负荷。严格执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工作制度,强化海洋工程监管,深入开展“碧海”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强沿海化工园区、入海河流、河口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其次要建立陆海统筹污染防治体系,研究建立重点海域排污问题控制制度,建立入海河流的断面水质交接制度。对达不到水功能要求的重污染入海河流,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工作。同时还要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海洋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阳光岛等化工码头配套建设。

4. 重视人才引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海洋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海洋的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兴海,从海水养殖起步,到海洋渔业、海洋能源产业、海工产业、临港产业、海洋旅游业各业并举,全面推进海洋产业的科技进步,使南通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南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技研究发展中心、通州湾物理模型实验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在海洋工程、海洋应用基础、海洋动力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探索。同时加大海洋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力度,与国内各有关高校及科研机构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快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支持力度,把涉海人才列入全市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录。推动涉海重点高校、大院大所、中央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院士、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等顶尖人才带团队、技术、项目和资金到沿海实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速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简慧兰.南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市场周刊,2007,12.

[2]丁宪浩.南通特色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

[3]陈勇.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党报,2015,11.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篇8

《企业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其中拥有强大的海运业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战略意义?

李绍德: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由于陆上资源约束的日益严重,海洋正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点,各国都纷纷将视线转向海洋。就我国来说,一方面,我国经济是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受到空前的挑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保障,以提升我国的海洋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明》:人们说建设“海运强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样吗?

李绍德:是这样的。海洋经济产业群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化工业等传统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包括港口物流和海运)、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服务产业。而海运业是海洋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历史来看,“强国离不开航权”,由于海运业承担了2/3以上的国际货物贸易运输量,葡、西、荷、英、法、德、美、日等世界强国的先后崛起,都离不开海运业的支撑。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海运业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来说,海运业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对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6%、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情况下,海运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服务产业。强大的海运船队在和平时期可以从事贸易运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战争期间,可以作为后勤和后备役船队,服务国家军事安全,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企业文明》: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方面您具体有哪些建议?

李绍德: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平台,应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海运是国际竞争的产业,各国(地区)都高度重视本国海运业的发展,扶持本国有条件的港口城市争当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除了要与传统的伦敦、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航运中心竞争外,还要面临以韩国釜山为代表的周边港口城市的激烈竞争,要完成“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是上海市的地方或区域战略,而是国家战略,对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将其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并充分整合江浙的资源。

二是建议成立国家海洋监管总局。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科学规划与综合管理,统筹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布局,理顺海洋的管理体制,由专业化的分散管理逐步向集中管理过渡。

三是建议国家在上海试行自由港。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批准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真正实现“境内关外”,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实施区港联动,将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建设成为自由港区。

四是支持海运企业的发展,扩大中国船东承运国货比例。明确规定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政府采购物资、军事物资、对外援助物资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信贷项目的物资均由国轮承运,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中国货主企业对关系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进口大宗物资,如矿、油、煤、粮等在对外贸易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海运权益,以逐步提高中国船东承运国货的比例。

五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有骨干企业调整船队结构,加大财政税收对提前淘汰老旧船舶的支持力度,提高船队技术水平,促进节能减排。

《企業文明》:没有稳定的海员队伍,建设“海运强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海洋强国”就更无从谈起了。那么,有关提高海员社会地位的提案建议是怎样的呢?

李绍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运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广大海员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海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收入却在下降,导致职业吸引力明显下降,海员、尤其是高级海员流失严重。海员队伍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力量,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因此,我建议国家出台切实措施,提高海员的社会地位。

《企业文明》:海员是国际公认的、国际性流动的高危、高风险职业。那么,海员工作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李绍德:第一,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的艰辛性。海员长期在海上工作,经常面临海上恶劣天气的威胁,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而且远离家人,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由于常年离家,长期工作生活在封闭、单调的环境,海员的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

第二,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的危险性。除了恶劣天气外,海员还经常面临海盗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2年的五年间,全球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 880起,劫持船舶221艘次,人质4 507人。仅索马里海盗就袭击船舶859起,劫持船舶180艘次,人质2 333人,其中遇害或者失踪52人。

第三,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责任的重大。海员是一个小众群体,根据有关统计,我国海员约65万人,从事国际运输的仅约30万人,但海运承担了我国85%的外贸运输任务。一艘1.4万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舶只配备20多名海员,但船舶造价高达10亿元人民币,所承载的货物价值更是超过10亿元人民币。海员,尤其是以船长、政委、轮机长、大副、大管轮为代表的高级海员承担着非常重大的经济责任,对于保证国家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也体现在海员是一种高技术职业。不同于煤矿井下岗位,从事国际运输的海员不但要精通相关技术,还要精通英语。尤其是三副以上的高级海员普遍都有大学以上学历,船长则需要十年以上、五级职务的海上工作经验,并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国家考试才能担任。

第五,海员工作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较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海员们常说:“团聚时的温馨、家的安稳都不属于我们。在船上一年少说做8个月,如果在船上干30年,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年。”由于长期在船上工作,海员使用文化、医疗、娱乐、公共交通等社会公众服务的机会明显少于其他人群。

海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特殊职业,向来备受国际劳工组织的关注,也是该组织专门制订最低工资标准的唯一职业。于2013年8月生效的《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其根本内涵就是让海员体面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船员的工资收入。世界上多数海运发达国家都对本国海员实行较大幅度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据了解,瑞典对在船上工作获得的收入可享受特殊扣除额以及税收抵免;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完全免征海员所得税;英国对年度内离开本国在外航行超过183天的海员,免征个人所得税;日本只对海员在陆地取得的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海上发放的补贴不予征税;荷兰对境内设立常设机构的船公司,减免其所属海员应征税额的38%;香港地区规定海员年度内在本地停留时间累计不足60天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文明》:对此,您具体有哪些建议呢?

李绍德:具体有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加大对海员群体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关心海员的心理健康。在中央主流媒体开辟《海洋》《海员》等专栏,促进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关注海洋,了解海员对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树立海员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海员的从业自豪感。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大中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海员的培训力度。由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建立完善的海员心理测试、评估、治疗和康复系统。

二是建议参照国际惯例,免除海员个人所得税或将海员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提升到17 500元/月,维持2005年12月以前船员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与普通人群5倍的倍率关系。

三是如第2项建议有难度,则建议国家对船长、政委、轮机长、大副、大管轮等高级船员和其他技术业务骨干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企业文明》:最后,《关于从严从重从快加强食品安全、取信于民的提案》具体有何建议?

李绍德: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的要求,以党风带民风,建设“幸福中国”从抓放心食品开始,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切实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

一、建议组建成立更具权威的食品监管部门,授予监管处置权力,纳入向全国人大述职范围,将食品安全监管由分散监管转为集中监管。在完成监管体制改革前,建议大力强化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负责的作用,赋予其更多的权力和责任,统筹食品安全领域相关监管工作,在多部门协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进一步理顺各部门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做到不重复,不缺失。

二、建议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加强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清理、修订现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同时,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尽快修订、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食品质量和生产、加工、销售过程。

三、建议加大媒体监督,从严管理,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确保有不良记录者不能进入食品生产经营领域。老大难,不是问题难,而是执行不力,难落实。例如:酒驾这个老问题,经过抓典型、媒体公开、加大执法力度,应该说成效显著,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为此,要建立食品生产、流通可追溯体系,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快速处置与问题、责任的准确认定。

四、建议集中掀起食品安全风暴,取信于民。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借鉴抗美援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卖过期失效和伪劣带菌药品给志愿軍,造成部分战士致病、致残、甚至死亡的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王康年判处死刑的做法,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参与者从严处罚,施用重典,“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对知情不报者应以包庇罪论处,以保持对不法分子强大的震慑力,使不法分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

上一篇:中学生《寻找鱼王》读后感作文下一篇:简单励志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