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12篇)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

变化:

自贡市新农村建设吸引50亿元民间资金

从市统筹办获悉,去年我市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手段,激活农村土地、资本、人才要素,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特别是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撬动,吸引了50亿元民间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其中,民间资金投入统筹城乡综合试验区就达30亿元,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大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的关键环节。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原则,我市全面开展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在158个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使用权确权登记率分别达到25%、70%,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率达90%,农村房屋所有权申报登记率100%,林权颁证率达 97.8%。同时,启动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制定了农村产权市场建设方案和产权流转交易管理规则,市级农村产权交易所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有序推进,先期开展地票公开交易。大安燊海农村生产要素网络市场完成交易5宗21万元。

为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开展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了17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节约农村建设用地3975亩,新增有效耕地60余亩,筹措了近40亿元的农村建设发展资金。富顺县依托“双挂钩”项目,开工建设“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占地面积1500亩,聚集3万人,总投资15亿元,已完成投资1.5亿元。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9.7%,林权流转面积达9万余亩。

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全国第一批市级村镇银行——自贡市村镇银行挂牌开业,注册资本1亿元的荣县博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业运营,全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1.32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64亿元,联合信用贷款10.1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42宗325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1.3亿元,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民间资金广范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新格局。据统计,去年全市共有50亿元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其中,仅土地综合治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就带动了10多亿元民间资金的投入。以科技为支撑 促进自贡市新农村建设

2010年自贡市科技局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科技示范,将科技兴村、农业科技园区等纳入其中,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支撑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2010年组织申报省以上各类农业和社发项目23项,立项16项,争取资金330万元。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010年立项5项,争取重点项目1个30万元,补上2009年重点星火计划项目2项资金100万元;国家农机新产品计划项目1个20万元;省科技富民强县项目自井50万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个资金65万元;2010年四川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项目2个资金35万元;荣县农业科技园区项目1个30万元。

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共组织申报56项,立项28项,支持资金95万元。实施了28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其中:新技术11项,新品种17个。我市由四川省川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陈炳金完成的《辣(甜)椒雄性不育转育及三系配套育种研究》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自贡荣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自贡富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被省科技厅正式批准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我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个;全市有20个村列入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农科所水稻育种基地(市科技局每年支持2个育种项目。3年来,共提供18个组合参加各级区试,其中国家区试2个,省区试8个,省联试8个)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创新原动力。

“西瓜节本增效栽培模式”项目西瓜采收期由原来的5月中旬至6月上旬延长到5月中旬至8月下旬,与传统的西瓜大棚栽培相比,每亩可节约人工、化肥、农药等费用300元以上;西瓜产量达3000㎏/亩,新增西瓜产量1000㎏/亩以上。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项目“麦/玉/豆”模式比“麦/玉/薯”模式每亩节本增效453.6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小型水田联合收割机研发”项目研发、设计出了一种适合丘陵山区深泥脚田水稻收割的小机型,性价比有明显优势。每亩水田收割可为农户节约成本100~150元。科技兴村示范 统筹城乡发展

2010年围绕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在全市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科技兴村示范村”工作,在沿滩区黄市镇红旗村、仙市镇箭口村、联络镇海涛村,大安区团结镇土柱村,自流井区荣边镇干塘村,贡井区建设镇幺塘村,荣县鼎新镇西堰村,富顺县东湖镇长田村、棬坝村9个村安排实施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共支持资金41万元。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在自贡市实施完成2个重点村、3个示范村建设,建立了村信息服务站站点主页,建立了村视频服务系统,与省共享数据中心。

2010年是“统筹城乡发展科技兴村示范村”工作的最后一年,三年的示范工作成效明显。三年在海涛村、土柱村、干塘村、幺塘村、红胜村五个村共安排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

5项,投入资金78万元,在科技方面区县投入72.5万元、村集体投入15万元、农民投入345万元,共引进业主26人投入资金2920万元,各方面投入共计3430.5万元;共引进示范新品种47个,新技术22项,共计69项,推广面达71.08%;共开展培训112场次,培训16142人次,培训面达90.4%;五个村实现产值7142万元,比2007年增长89.34%;土柱村观赏鱼、生姜罗卜,幺塘村龙都早香柚,海涛村西瓜等瓜果蔬菜,干塘村中岩早、不知火柑桔,红胜村反季节蔬菜等主导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共建成示范基地9910亩,实现产值5142万元,占五个村总产值的72%,形成一村一品格局;五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年平均每年增长778.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五个村通过科技兴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年共接待其他区县、乡镇村外来考察学习16次,共1110人次,其中,2010年省委书记刘奇葆亲临土柱村指导观赏鱼繁育基地,并作出打造川南一流观赏鱼繁育基地的指示。下派科技经济特派员 开展新型农业科技服务

2010年4月30日,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事局联合召开了自贡市第二批科技经济特派员工作总结座谈会。第二批市级科技经济特派员13人,在柑橘、核桃、辣椒、蔬菜、水稻、玉米、水产品、生猪、肉兔等方面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1个、新技术6项,建立示范基地2810亩。编制技术手册2册,编制技术规范1个,建立专业合作社1个,创立农产品品牌1个,促进土地流转300多亩。同时,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1819.8万元,组织村干部、专业大户外出交流学习40人次。并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14期,培训人次1620人,发放资料4600多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带动了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设省市农业科技园区 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核心区

2010年在“荣县旭水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富顺县富东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两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范围内,“自贡荣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自贡富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被省科技厅正式批准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农业科技园区”,我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个。同时对省级“大安肉牛农业科技园区”、市级自流井区“自贡市飞龙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两个农业科技园区也进行了支持。大安“肉牛农业科技园区”实施了“庙坝核心区生态养殖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自流井区“自贡市飞龙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了“优质杂柑爱媛22号引进试验”项目。从而以科技示范为重点,打造农业科技园区,引导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示范区。

荣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优质高效蔬菜良繁展示区,布局在双石镇石牛村,占地500亩;示范区11个村共计12000亩。园区重点实施了“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集成项目,主要示范推广了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蔬菜重大病虫害关键控制技术、无公害蔬菜施肥关键技术、茄果类蔬菜春提早秋延后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园区引进果树栽培、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方面的专家18名服务园区,下派科技特派员10名,引进的10个省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又直接引进人才31名,同时,园区内整合12个项目共5694万元项目资金,有力地推进了园区的产业集中和规模发展。

富顺县富东新农村示范片柑桔优质丰产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组装柑桔丰产优质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建立东湖镇顺河村柑桔新品种展示园区、东湖镇塘家村柑桔新品种展示园和互助镇李寺村高标准柑桔展示园;在东湖镇塘家村完成了40亩柑桔大容器苗培育,培育柑

桔大容器苗55万株,100亩展示园起垄稀植、配方施肥,省力化栽培等柑桔丰产优质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综合示范及推广;在互助镇李寺村完成了1000亩高标准展示园建园工作,完成起垄稀植苗木42000株;在东湖镇顺河村400亩柑桔新品种展示基地进行了配方施肥、省力化栽培及绿色防控等柑桔丰产优质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综合示范及推广。建立了40亩柑桔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园和母本园,引进了塔罗科血橙新系及华红脐橙等新品种5个。柑桔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培训农户5万人次。

完善110服务平台建设 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支持

自贡市农业科技信息110服务平台运行后,完善了“110”服务平台数据库建设,开展了“110”服务系统语音拨号服务、“110”系统远程视频教育服务。据电信局语音、短信反馈信息统计,2010年全市四区两县访问平台近6000次,月均达到450余次,其中每月接到100个以上专家咨询电话。平台服务接收综合电话访问日均达到15次,居全省中等偏上水平。富顺县兜山镇冯开良,狮市镇付佑光,东湖棬坝镇杨财等在渔业养殖、品种、鱼病防治等方面得到信息、专家服务,挽回经济损失上100万元。

同时,2010年全市有20个村列入省科技厅启动的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省科技厅立项支持8万元。市科技局配套实施了“自贡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资金6万元。

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示范,以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为技术依托,首次在全市开展“农户-村-区-市智能型呼叫中心系统”综合信息平台示范村建设。今年已完成20个村基本信息上报。在大安区土柱村、沿滩区云丰村建成重点村2个,在沿滩区建成示范村4个,富顺县建成示范村1个,建立了村信息服务站站点主页,建立了村视频服务系统,与省共享数据中心。已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完成了网络服务站、“110“语音系统、视频服务系统、短信服务系统与本市/县网络系统平台的衔接。村信息服务站工作纳入市/县网络信息管理与服务,服务效果好。针对村信息站服务队伍建设,重点村、示范村建成了以农技员、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专合社、乡土科技能手等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应急队伍,利用信息发布、专题讲座、赶场、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信息采集与发布,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在珍稀鱼类养殖、肉牛生态循环养殖、果蔬栽培、农贸市场信息发布等方面,开展了针对性行业信息服务。

四川自贡市统筹城乡改革今年取得的进步和突破

2010年自贡市科技工作取得新的进步,自贡市被评选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自贡市10人被评选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市科技局积极争取、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兴村示范、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支持,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2011年市科技局将继续为全市新农村建设争取项目和进行科技项目立项支持,进一步强化科技的支撑力度。

自贡市统筹城乡改革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全面完成农村林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用权等“五权”的确权登记工作。

二是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在功能完善、综合配套、突出特色上下功夫,新启动6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三是搭建市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投入不足,人居环境条件不好,存在发展潜力不足难题。

2、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存在文明程度不高难题

3、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淡化,存在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的难题。解决对策:

1、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我区新型农村流通体系,解决发展潜力不足问题。

2、坚持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解决文明程度不高问题。

3、强化新农村建设农民的主体地位,解决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的难题。

姓名:虞雨鑫

班级:工程造价4班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2

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经济基础是发展支撑产业, 即发展现代农业, 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竞争力。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 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县城和小城镇是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区域性中心,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具有重要作用。要着眼兴县富民, 培育产业支撑,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 引导企业和要素聚集, 改善金融、工商、信息等服务, 增强县域管理能力和经济活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

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明确家庭承包经营是保持稳定并且长久不变的一项基本国策;做到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允许农村兴办各类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和各类小型的、微型的金融机构, 包括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 规范和发展民间借贷。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支撑因素。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而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 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就表现得比较滞后, 出现了文化贫困现象。只有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有安定和谐的农村社会, 才会有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 这三个层面的工作搞好了, 农村社会的和谐就有了保证。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一旦破坏, 今后治理成本更高、代价更大、恢复更难。要通过综合整治,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构筑生态产业支撑;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构筑良好人居环境, 以绿色消费为导向, 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等, 建设好新农村生态环境。

五、要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一方面,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 是这项事业的直接受益者。推进新农村建设,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 是推动这一事业的主要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相信农民群众, 依靠农民群众, 让农民群众唱主角, 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028—02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形成的指导思想,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中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指针。推进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切实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科学发展观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多地关心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实际作出的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集中解决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提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新农村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正确思路,必然要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以忽视甚至牺牲农业、农村、农民的方式来推行现代化,其结果必然是农业发展落后、农民群众不满意。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就是要在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众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其次,实现生产社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科技含量高。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道路,用高科技武装农业,使农村摆脱自给自足、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状态。再次,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农村经济市场化,就是要使农业、农村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使农民由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最后,实现生产经营企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求建立适合市场经济、适合社会化生产的现代企业模式,也就是要有企业化的现代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和企业化,必然会大大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会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因此,应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现代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或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他产业的经营者或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新农村,必然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农村全面进步。

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1)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要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解决好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工夫,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3)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进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5)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惠农、支农的积极性。逐步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城市和社会各方面对农村的带动和支持作用。(6)全面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发展农村民主政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基层政权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7)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新农村,尊重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四、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

1.加强示范引导,带动结构调整。一要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通过加大配套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与农科部门联姻走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新路子的力度,带动种植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促进农民调整结构,实现“办一个示范基地,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目标。二是通过实地观摩、举办现场会等途径,引导农民把“要我调结构”转变为“我要调结构”,调动农民结构调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以抓规模养殖示范户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好养殖大户发展扶持措施,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

2.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调整。一要围绕主导产业,依托涉农部门和农村科技示范户,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培育出各地的特色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要建立健全乡村科技培训体系,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实施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青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乡土人才培训”等工程,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一批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科技致富能手。三要加强以乡(镇)党校、成人技术学校为主的培训阵地建设,努力形成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宗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四要通过鼓励和支持农科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农民联办基地等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结构调整步伐。

3.强化市场意识,促进结构调整。一要围绕市场,引导农民积极推广具有市场订单和经济效益的新品种,创造自己的特色优质品牌,以较低的农产品价格为市场提供适销产品,形成区域比较优势。二要搞好市场建设,培育好流通大户,以完善的市场流通促进结构调整。三要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努力扩大种养业的结构规模,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4.抓好订单生产,牵动结构调整。按照“引外龙,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的要求,做好“引”字文章,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努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合同农业,抓好良种订单生产,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5.增加资金投入,推进结构调整。要从创新投资机制,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入手,抓住群众筹集、财政投入、争取项目经费、加大引资、银行信贷五个重点,采取重点扶持、贷款贴息的办法,增加对农村产调工作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发挥资金对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推进结构调整步伐。

6.搞好信息服务,拉动结构调整。通过制定规划,健全并分期实施好乡村两级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及时准确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生产信息以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等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好产业结构,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种养什么,用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体系拉动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徐青.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上[Z].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2005.

[2]李铁峰.当代社会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科学发展观[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3]李艳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探微[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9.

西和县贯彻落实两当新农村建设 篇4

两当现场会议精神的情况汇报

两当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之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学习借鉴两当会议经验,安排部署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是召开县委常委会,贯彻全市新农村建设两当现场会议上市委王书记讲话及许市长安排。全面安排部署全县“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

二是分管领导负责,及时召开会议,落实县委办发

[2011]63号文件中关于搞好新农村建设各项规划的通知,要求建设局、农牧局、扶贫办、国土局、新农办将前半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情况书面汇报,对未完成规划的提出打算措施和完成时限,确保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完成。

三是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文件,甘办发[2011]38号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安排意见》和市委[2011]7号文件,由县委农办起草《西和县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四是贯彻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由县委农办起草《2011年西和县新农村建设安排意见》。

五是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划转县委农办,县委农办参照市委农办上报了中共西和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三定”方案,待县编委审批。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5

然而,虽然出现“民工荒”,却并不代表农民工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不少企业“招工难”,但不是什么人都缺,最缺的还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也表明,企业招工非常重视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8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3%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这无疑对农民工的培训,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挖掘,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面对城市对农民工的大量需求,许多地方开始改变“就农业而抓农业”的思路,尝试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彻底摆脱“三农”困局。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一些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人口大大少于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工业化的前提。但是农民自发向外流动,却面临种种困难。首先是观念转变难,全国除个别地方因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奇缺,农民有外出经商、务工的习惯外,许多地方的农民,对外面世界更多的是感到恐惧和无奈。其次是技能获取难,农民本身没有资金,又不知到哪里学习技术,因此对政府部门组织培训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齐齐哈尔通过“换位”思考,给农民“换脑”,正是因应这一新变化推出的新举措。转变干部和农民观念,是发掘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步。同时他们又加大投入,打造农民工培训、市场对接、服务、信息四个平台,使大批农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人才市场上抢手的“知名品牌”,提高了农民工的竞争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了空间。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6

警惕违法建筑阻碍新农村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新时期的新农村标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乐业,俗话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人多地少,老百姓富裕后,建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无视《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层,在空闲(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上建设房屋,同时一部分村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也借机擅自建设房屋,致使农村违法建筑渐成泛滥之势,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

村民违法建筑对以后村庄规划建设和和谐社会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虽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村民无序无规划建设,会造成村内宅基地规划无法落实,使规划有序的宅基地出现残缺不全,如一幢规划是八间,因村民违法建筑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规划得不到完整实施,无形中造成土地浪费。也会出现村内宅基地分配不公,人为造成多占土地建房。

其次,道路不畅,村容零乱。违法建筑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设的,根本无法考虑村庄规划和所建房屋与周边存在房屋的协调一致,也不会考虑违法所建房屋的道路进出和村里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响整个村的道路畅通。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垃圾、污水不能统一排放和收集,影响村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再次,所建房屋质量存在隐患。村民在违法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阻止,采取加班加点突击施工,根本不顾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和质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实,让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以拆除。如果拆除损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积蓄可能毁于一旦,让其继续使用,因房屋质量存在隐患,给村民以后的居住和使用寿命带来影响,间接浪费了自己挣来不易的金钱。

最后,村内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对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财产,如别人阻止他施工或别人施工的违法建筑对他们的房屋有影响,都会导致村民激烈反应。如自己违法建筑施工时被执法部门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听谁向执法部门举报的,如是村里人举报就会引起打击报复;如别人的违法建筑对自己有影响,就会纠集他人“武力”解决,阻止违法建筑施工。在村民违法建筑施工过程经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给平静、和谐的村庄带来不安宁、不团结。

基于违法建筑在农村的不断涌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防止违法建筑在农村的遍地开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已为遏制违法建筑指明方向。各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两手抓,一手抓服务,为应建村民及时安排宅基地、建好房。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要有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及时满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在规划为工业区、工业园、大学城等区域,为以后建设时拆迁方便和降低费用,下文件人为冻结该区域的村庄规划,随着政府领导的变更,这些区域的建设暂搁,村庄规划一冻就五年十年,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家庭成员增多,住房困难,由于没有规划无法正常报批,迫使其搞违法建筑。现在有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对农村村民建房的服务,违法建筑就会在源头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一手抓查处,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村民违法建筑。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应整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力量,进驻各村全面展开调查,凡是有违法建筑的村民和处理结果多在村里张榜公布,让村民监督,让被处理当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虽然村民违法建筑不断出现与村干部管理不力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了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还是要依靠村干部的各种优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向村民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讲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宣传建房的土地、规划法规。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7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8

牛变秀(北京农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赖于高效借用、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并提供特定的制度保障,进而有赖于适宜的观念文化基础和土壤,即制度安排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适应——“技术推广一制度创新一文化制约”三者互动关联。

必须立足于“农民、农业、农村”实际,探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农业技术借用、开发和推广所必需的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制度创新与文化进步的张力互动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刘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

在我国,新农村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广东南岭等。他们在发展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不仅改变了物质面貌,而且改变了精神风貌,焕发出勃勃生机。若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往往在解决温饱后陷入“温饱陷阱”和精神沙漠,即使物质上富裕了,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谐,不会保持充足的后劲。

建设一个好班子、选拔一个好班长是他们成功的奥秘。通过当前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要重点培养造就大批的好班长,带出好班子,从而改变旧农村的面貌。

刘选启(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政府副区长)

“三农”问题,基础打在农业,重点放在农村,关键落在农民小康社会,最紧要的是必须不折不扣地解决好农民问题。

如今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很多,得狠下功夫加以解决。首先要选好“领头人”,让农民信任你。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脱胎换骨,真正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再次要形成和谐共存的局面,让农民“公平地吃饭、自由地讲话、尽心地干活”。最后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农民尽快走上小康之路。

高文峰(山东省汶上县白石乡党委书记)

新农村的“新”,不仅在于发达的城市反哺还不发达的农村,强大的工业反哺尚很弱小的农业,更在于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9

区委常委办:

根据区委四届第4次常委会议及全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现场推进会相关精神,我镇认真结合实际,加强组织统筹,强化工作调度,化解筹资难题,破解用地制约,确保我镇全年新农村合体“1+10”工程及现代农业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一、认真传达,加强领导。

我镇于11月29日上午召开机关职能部门及村(社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作会议,会上认真传达了区委四届第四次会议关于全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会的精神,要求各职能部门、各村(社区)从自身查找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对策。职能部门要联系村(社区),认真组织统筹,加强领导规划。

二、认真部署,抓紧落实。

(1)按照“土地集约、居住集中、人口聚集、功能完善”的要求,全力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一是构建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功能。修建全新的功能齐全的村委会办公大楼,配套完善停车场、医疗站、超市、公共厕所以及各种游乐设施。二是构筑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根据村的地形地貌和产业布局,新建水泥路3条总长10公里。配套完善好水电气等生产要素和通讯及光纤电视。三是精心配置产业发展新布局。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水果种植片;配套发展绿色蔬菜;竭力打造“田园风光生态休闲”特色农家乐。

(2)依托市职业教育园区,辐射带动河东片区产业发展。村是我镇的鲜切花卉发展基地,村民都有种花的习惯,将依托市职业教育园区紧邻该村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鲜切花卉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立足镇情,围绕“农”字,做足旅游文章。素有绿色屏障、天然氧吧的美称,在区委、区政府对其打造的基础上,通过国家1000万元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深度推进山开发进一步完善,搞好居民聚集点建设、道路建设,形成“大”环线,与刘家沟水库一道进行全面包装打造,使之成为区乃至市的旅游胜地。

三、认真规划,彰显特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0

一、基本情况

大河镇辖20个村,106个社,面积128.4平方公里,总户数全镇7956户(其中农业户数5956户,21676人)。又耕地面积亩,田亩,地亩。

二、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大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省委 “五新一好”的建设目标,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着力建设美丽富饶新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深入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把政府的主张变成老百姓自己的意愿,切实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根据地理位臵、区位优势、村情村貌,因地制宜,分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公益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分户落实农户建设,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三是坚持整合项目、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以镇为单元,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整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涉农项目,连片整村实施新农村建设,打破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动,着力构建新型村落村庄。

四是坚持竞争立项、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竞争立项与计划安排相结合,建立“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机制和“自下而上”的申报审批机制,对条件成熟、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优先启动、集中打造,辐射带动全镇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步骤

按照省市县委统一部署,我镇新农村建设时间为3年(即2020年至2022年),建设20个村,5956户,按照83%的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村庄的要求,全镇4322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具体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20年。启动建设大河片6个村,白院片1个村,1832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其中,永坪寺村460户,鱼皇观村320户,郑家沟村363户,观音寺村431户,佛石坝村331,大营坝村129户,莲花石村179户。

第二阶段:2021年。启动建设大河片3个村,白院片3个

村,1421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居民。其中,孙家山村312户,灯油坪村279户,太平山村370户,东华山村76户,青坪村141户,仙龙庵村243户。

第三阶段:2022年。启动建设大河片2个村,白院片5个村,1069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居民。其中,观光山村227户,李家岩村144户,天平山村177户,牟尼寺村88户,园峰村159户,青云村176户,三元包村98户。

五、建设重点

1、加强民居建设。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总体要求,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和“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以打造川北民居特色的居民点为目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以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风貌改造为抓手,加快建设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空间布局合理、具有典型川北农耕文明的新型村落村庄。努力实现“三建四通五改六化”目标,即:建沼气、建入户路、建庭园,通水、通电、通电话、通闭路,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陋习,道路网络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沼气化、环境清洁化、风貌民俗化、室内现代化。

2、培育特色产业。坚持突出“特色”,打好“生态牌”,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强力推进黄羊、金银花、核桃、富硒茶、翡翠米等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巴山生态鸡、生猪等养殖业,强化示范片产业支撑;加快建设正直农业科技产业园建

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农业发展四方共保机制,着力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改善基础设施。坚持示范片规划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项目就配套到哪里,整合叠加涉农项目,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示范片的道路、水利、农电、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着力解决“行路难、饮水难“问题。

4、延伸公共服务。合理布局乡村两级教学网点,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逗硬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健全贫困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切实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充分依托阳光工程、品牌工程、就业培训工程等项目,切实加强农民

培训,不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六、资金概算及来源

1、资金概算。每个村约需建设资金3000万元,重点包括四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万(道路100万元,水利

及其它100万元);二是村落民居建设投入2400万元(每个村60%的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需投入2000万元,风貌改造400万元);三是产业发展投入350万(每户1万元);四是公共服务设施投入50万,包括村小学、村“两委”活动阵地、卫生室等。全镇20个村建成新农村共需资金6亿元。

2、资金来源。一是整合项目投入亿元(每年整合涉农项目8000万元);二是群众自主投入亿元;三是财政安排投入1.2亿元(每年投入1000万元)。四是金融信贷投入10.5亿元(每个村投入200万元)。五是业主及社会资金投入21亿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核定人员编制,安排专项经费,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挂联帮扶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责任体系,切实做到一个新农村示范村有“一个县级领导挂联、一个县级部门帮扶、一个乡镇领导挂帅、一个得力村级班子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切实加大投入。采取“农户自投为主、项目集中投入、政府以奖代补、社会积极帮扶”的办法,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实效。一是整合项目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发水保、以工代赈、土地整理、通达通畅、扶贪重点村等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打捆使用,集中投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二是群众自主投入,用好用活“一事一议”,采取村民自治的办法引导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三是财政安排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持结构,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预算内固定资产优先投向示范片农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探索完善转包、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宅基地帐上找补“双挂钩”机制,利用旧宅基地和土地整理新增面积核算资金,对农户建房投入进行适当补助。四是金融信贷投入,继续搞好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工作,协调信用、农行等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五是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农村致富能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业主和专业大户,带资带项目到示范片投资兴业。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在“新”字上,虽然过去曾对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但那时的改造是以损失农业为代价,去发展工业,去建设和维护城市。时至今日,中国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城市也较之过去焕然一新,但农村却落伍了。城乡形成了反差,社会发展不协调。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国社会走向稳定、走向富强、走向发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指明了方向,这一英明决策的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让城市支持农村,和过去截然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现在扩大到了3.28∶1,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分配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过去的取之农业转向支持农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农业这个基础还很薄弱,可想而知,薄弱的基础是不能盖高楼大厦的。因此,要使中国走向强国之列,必须把这个基础牢牢加固。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民才从经济上获得了较大发展。种地不交税,同时还反获一免三补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初步放开了农民的手脚,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基本内涵就是让农村出现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农民,新农民的基本形象就是同于市民的现代化素质,即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上述目的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才有可能通过充足的经济实力去解决一切想要办的事情,否则一切计划、设想均属空谈。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祖国今后命运的大事。因此,首先要立足全国,统筹全局,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百年大计地搞好规划。长久创业,规划先行,切忌重复建设、浪费建设、无效建设、短线建设,要把珍贵的资产投得恰到好处,要与民有利,与国有利,经得起历史检验,就像秦朝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那样,让子孙万代永续受益。

我们已经吃够短期(破坏性)行为的亏了,我们不能再拿有限的资产、资源应付了事了。为了达到长远预期的效果,规划的全过程,不能单靠农民自身解决,要国家统一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共同规划设计,要全国联网力求做到农民满意、国家满意双结合。完成后的规划要做到家喻户晓,形成全民意识,作为历届各级政府长期奋斗的目标,切勿随意变更,半途而废。

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应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虽然全国各地农村经济不尽相同,但以产业化为切入点应该是一致的。因为要使农副产品由产量型转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向高回报率型发展,然后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达到对产品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必须经过产业化的过程才能如愿完成和达到目的,除此以外,没有其它捷径可走。产业化的进程需要根据资金含量和市场的需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切不可违反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

(三)

从目前现实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缺的是资金。如何办妥这件事,我认为,应分初级、中级、基本完善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约需10年左右的时间,共需资金50—6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的含量就是可修建多座三峡电站,这是一个不容快速解决的数字,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应该是一场强国富民的全民持久运动。

中国农村虽然落后,但潜在的力量很大;中国农民虽然还不很富有,但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传统,被称为世界壮举的“红旗渠”不也是近代农民的杰作吗?我们在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切勿忘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仍然是中国农民自身。像华西村、南街村那样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化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胎换骨的改造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像山东寿光那样统筹安排,集约化生产,进行农业商业化,通过经典农业,车间化农业,把农民集体带入致富的大门。我们应根据形势需要,认真总结推广。

(四)

除了资金以外,产业化的另一要求就是人才。所说的人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单靠农村自身产生已不现实。我们应当出台政策从城市向农村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近期和中期的重大国策,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此人才汇集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重中之重,今后各级领导的选拔当然应该从此产生。现在的国家干部队伍产生基本都是机关化,既使强调到基层锻炼,也是挂职走形式,基本上没有深入下去。今后应号召有志之士,到一个村,到一个厂,到一个县,深入下去,办些实事,通过真正的实际经验,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和成熟经验,然后再逐级使用。这样的人才,肯定会有作为。为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公务员队伍应形成竞争制,县(市)级和以下的领导职务要有预备队,采取职数减少,一任双员,随时都可替补,在任和预备待补的工资要形成差别,在任的一旦工作有失误,出现问题,随时都有被能者、智者接替的可能。这样有工作、有监督、相互竞争、相互监督,一是提高效益,调动人才;二是减少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发生。产业化的另一方面人才就是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了造就新型农民,这些人员基本上要从农村中选拔,各地根据产业化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逐渐把农民变成有技能的高素质工人、市民,这是解决眼前改造农民的最好办法。用短期培训解决眼前需要的,而为了保证今后形成高素质队伍,现在就要抓紧农村的教育。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到农村去任教,这应该是改造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百年大计,是刻不容缓的燃眉之举。

(五)

除了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另一个制约农民的就是旧风俗、旧习惯、旧势力。这些旧的东西不除,新的东西就树不起来,新农民,新市民也就不能如期产生,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即使经济发达了,农民的素质不提高,新农村的标准也不可能是完善的。新农民的成长速度,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班子很重要,尤其是村级领导班子,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去统领一班人,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通人和,我国已是人才济济,但人才虽多,两方面的人才尚有不足,一是高尖端的科技人才,二是基层的实干人才。尤其是因城乡差别大,农村条件远不如城市,因此,大量人才都挤在城里,却没有岗位,农村虽然工作量大,却人才缺乏,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人为的一种浪费。我们应出台政策把村级领导班子充实起来,为了更好地突出发挥各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作用,建议实施县对村的行政格局,实行大村制,县级直接领导到村,避免隔鞋搔痒的弊端,打破二元格局的城乡体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建议村级主要领导实行公务员竞争制,因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岗位,公务员不到位,这和实际是极不协调的。本地有能力有贡献的可以提到公务员,没有能力的把公务员充实进去。领导加强了,形成竞争制,那里的工作肯定会有起色。

领导加强之后,就是农民全员素质的提高。广大农民虽然素质低、文化低,但本质好,勤俭、勤劳、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通情达理是主流。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新的道德规范,树立新标志,经常进行典范教育。为了脱胎换骨地迅速造就大批新型农民,要强制性地树立新风尚,只要新农民形成主流,过去的旧东西,旧习惯,旧风俗就逐渐随之没了市场,没了立足之地。新风俗、新环境、新产业一旦形成,农民成为市民,乡村变成城镇,城乡差别也就会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到那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我认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最广泛、最广阔地为国家培养新的税源,财税是国家一切运转的根本。二是为工商业最广泛、最广阔地开辟市场。八亿农民是最大的市场,一旦这个市场购需旺盛,他将带动全国的工商业走向无限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也是极大地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是两条腿同时走路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扎实搞好规划,广泛汇集财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产业化入手,加强农村领导建设,迅速提高农民素质,重点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但它也是有基础,有规律的,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重中之重的任务就会如期完成。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 在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最终建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宜居地。农村水利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保障, 其主要包括实体工程修建、运营管理、成本预算等, 具有防洪抗旱、居民蓄水、输水配水、田间灌溉等作用, 是我国广大农村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石, 也是科学发展观顺利实施的关键点。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在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呼吁下,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意义重大的措施, 加大投入进行农村水利建设, 为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保驾护航。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实施跟踪管理, 将职责落实到具体个人, 确保专款专用, 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从1996年开始,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 国家职能部门安排大量资金专项用于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 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到2007年底, 我国已经投入逾20亿元用于水利建设, 建成的节水示范项目超过两千个,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新农村水利建设的背景

目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依然具有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在先前的农村产业结构中, 农民以产量为主要追求目标, 以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为主。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 蔬菜、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成为农民种植的首选, 他们对水源的标准和要求比先前的要高, 因此, 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1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在进行市场化行为时, 多采用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 缺乏统一建设、统一计划、统一调整, 很难采用统筹的方法对当前的生产模式进行预估, 因此, 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调配不合理、统筹复杂冗余等现象, 给农村水利建设带来了很多不便, 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1.2农村水利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水产养殖, 而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比灌溉标准要高, 因此, 以水产品养殖为目的的农村水利建设对水源的要求更加严格。在当前的农村水利产业结构中, 很多地方都存在水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的隐患, 对农村的水产养殖会产生直接影响。

1.3农村水利建设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原来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由政府组织的, 而当前为了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要求, 其逐渐向农村自主化转变, 并且职能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取代了上级的指令性计划。因此, 经济市场化机制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而市场经济的波动性也成了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

1.4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先前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一些项目的建设和启动主要是依据相关的法规政策, 某种情况下存在“一刀切”的现象, 导致某些项目未能正常启动。而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 水利建设项目正在向“一事一议”的政策转变, 为惠及民生的项目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5农村水利建设工程性质的划分存在着争议, 根据功能和作用, 目前可以主要将水利建设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如防洪抗旱工程、水土保持等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 另一类是如水面养殖、水体综合利用等以经济效益为主的项目。但若按照上述进行划分, 水利建设中的很多项目都是公益性的, 容易出现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主体不足的缺陷, 甚至会出现“众人渔利、无人投资”的后果。

2新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问题

随着形势的变化, 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2.1缺乏稳定的长远期投资机制, 目前, 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田间节水工程设施相对落后, 国家职能部门对田间水资源灌溉投资规模小, 地方政府和农民筹措资金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容易打乱农村水利建设的长远期投资规划, 甚至会破坏当前农村水利的建设。

2.2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主体缺位等现象, 该现象产生的根源是所有体质和农村土地分户经营体质之间的矛盾, 在水利设施的管理过程中, 存在公用设备老化、破损严重, 甚至出现有人用、没人管的情况, 导致农村水利建设设施常年失修, 对我国农村水利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2.3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着用户与管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 某些地区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势头是较猛, 但从全国来看, 农民用水户发展很不平衡, 一些组织机构的管理依旧不完善, 而且组建与运行不规范, 运行机制也存在不健全的现象。

2.4农村水利建设中出现了农村灌溉制度不完善、水资源短缺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问题, 并开发了诸多社会生态问题。例如, 某些缺乏节水灌溉监督的地区, 导致了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现象, 地下水漏斗的逐年扩大不但容易造成水资源污染, 而且会出现大面积塌陷等恶性事故, 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5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着节水政策不配套等现象, 缺乏对农民灌溉节水和用水户节水的奖励, 无法调动人们节水的积极性,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改善新农村的水利建设建议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也是农村水利建设的出发点。为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及一体化优势, 不断完善防洪安保、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合和农业灌溉的安全体系。

3.1大力提倡节水灌溉技术, 要将每一滴水都用在需要的地方, 避免农村粗放的用水模式, 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3.2防止农村水体污染现象的产生, 随着农村的工业化进程, 大量的污水、废水逐渐被大量排放, 很容易造成水体污染, 一方面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3.3大力兴建农村防洪抗旱工程, 目前在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农村水利是抗御突发性暴雨灾害的重要工具, 其建设依然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基础, 为此, 要加大力度进行完善。

3.4加快水网建设, 提高农村供水能力, 目前, 在广大农村无论是居民用水还是工业用水, 地下水是重要的手段, 但随着人类消耗的增加, 地下水的供给量也逐渐出现了不足的情况, 为此, 要大力加快水网建设, 提高农村供水能力。

3.5做好防洪、抗旱工程建设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防洪抗旱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 需要在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 全员集体参与, 从而确保我们能够在防洪、抗旱等攻坚战中取得胜利。

4结语

4.1要保证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确保水利建设要同步甚至是超前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并用科学的方法给予指导, 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变速度, 让水利建设工作在新的起点上腾飞。

4.2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 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影响重大的工程要实施一事一议的政策, 此外, 还要积极探索, 在努力保障广大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 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实现农村水利建设的飞跃。

4.3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将新型的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思路进行拓展和应用, 并与当前的水利建设平台结合, 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4.4精简项目, 突出重点项目, 尤其是关系到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的项目, 通过相关政策争取国家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资, 并且要努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从而使水利建设最大程度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4.5确保各级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资, 并且逐渐增大项目的投入, 积极探索并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政策和有效措施, 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的基本制度。

【自贡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上一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落实情况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净水器可行性分析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