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期末模拟题(精选16篇)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我会填。
(26分)(共7题;共26分)
1.(2分)7638+982=_______
2.(6分)方向板上,东和北之间是_______方。
3.(2分)王叔叔每天早上8时上班,下午18时下班,工作_______小时。
4.(4分)刘坪小学的同学们9点开始参观博物馆,经过了2小时4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_______时_______分。
5.(6分)杨婷婷是2009年出生,到2019年她有_______岁,2009年是_______年,这一年有_______天。
6.(2分)王鹏看一本书,每天看18页,16天看完,这本书有_______页。
7.(4分)公共汽车站每隔15分钟发一辆汽车,从早上6时15分开始发一辆车,第二辆是在_______时_______分出发的。
二、我知道横线上最大能填几。
(9分)(共1题;共9分)
8.(9分)我知道横线上最大能填几
_______×8<43
6×_______<49
_______×3<19
_______×4<45
7×_______<36
_______×5<46
9×_______<37
_______×2<25
_______×4<50
三、我会连。
(16分)(共1题;共16分)
9.(16分)我会连
(1)
(2)
四、我会算(20分)
(共2题;共20分)
10.(12分)列竖式计算。(带*要验算)
(1)105×23
(2)*702÷27
(3)*19-5.64
11.(8分)口算。
120÷6=
30×10=
3000÷5=
80÷2=
12×30=
2000÷4=
360÷4=
53×20=
五、我会解决问题。
(29分)(共6题;共29分)
12.(5分)某公司买回8箱苹果,每箱有5盒,每盒有10个苹果,一共买回多少个苹果?
13.(5分)果园里有桃树120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14.(4分)星星水果店进了一批桔子,总共有54箱,每箱18千克,这批桔子总共多少千克?
15.(5分)东方超市1—8月份共卖出大米4488千克,平均每个月卖出多少千克?
16.(5分)一块长方形草地,长150米,宽比长短7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17.(5分)刘大爷的养殖场里有鸭1650只,鹅比鸭少500只,鸡比鸭和鹅的总数多800只,刘大爷的养殖场里有鸡、鸭、鹅总共多少只?
参考答案
一、我会填。
(26分)(共7题;共26分)
1-1、2-1、3-1、4-1、5-1、6-1、7-1、二、我知道横线上最大能填几。
(9分)(共1题;共9分)
8-1、三、我会连。
(16分)(共1题;共16分)
9-1、9-2、四、我会算(20分)
(共2题;共20分)
10-1、10-2、10-3、11-1、五、我会解决问题。
(29分)(共6题;共29分)
一、生活知识匮乏, 关键信息抓不准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明确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认真贯彻这一理念。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于学生生活知识的匮乏, 往往不能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 不能抓准关键信息, 许多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例1:电子秤显示0.725kg, 单价是25元/kg, 张师傅实付多少元?
正确解法:0.725×25=18.125≈18.13 (元)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46位学生将结果写成了18.125, 占总人数的64.7%, 只有11位学生正确写成18.13, 占总人数的15.5%, 另有14位学生完全算错。考查的知识点是结合生活实际“元、角、分”保留两位小数, 题目中“实付”两字也提醒学生需要结合实际。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平时教学中虽然强调过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即“四舍五入”的方法, 但是日常的练习题中多已明确告知学生需要保留的位数, 不需学生自己判断, 而此题保留位数是隐含的信息, 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二是生活知识缺乏, 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偏弱, 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实付”这一关键信息解决问题。
二、思考不深入, 数学思维周密性不够
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实质上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 它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且主观意识较强, 所以, 在数学思维上会出现思考不够深入, 思维不够周密的问题。
例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 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8厘米和12厘米,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38人发生错误, 占总人数的53.5%。发生错误的学生大多认为面积有两种可能性, 即为80平方厘米或者120平方厘米, 原因在于认为题目中的高没有说明具体对应的底, 那么两条边都可能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但是, 若以12厘米这条边为底, 高为10厘米, 斜边为8厘米, 这样就不可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也就是说, 上图中左边的所谓平行四边形是不存在的。因此,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只能选择8厘米这条边, 面积为8×10=80平方厘米。这一错误的产生说明学生思维的周密性仍然不足, 虽然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况, 但没有进一步去推敲这两种可能性是否一定存在。
三、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不但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还要学会分析题干之间的联系, 学会综合考虑问题, 找到“中间量”, 通过等量代换或转化的形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显然, 从习题的错例中不难看出学生数学转化与代换的能力仍显不足。
上图中ABCD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三角形DOC的面积比三角形AOE的面积小8平方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正确解法:三角形ACD的面积为10×10÷2=50 (平方厘米) , 根据等底等高的性质,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 三角形DOC是公共部分, 所以三角形DOE和AOC面积相等,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0+8=58 (平方厘米) 。
错例分析:该题两个班错误的共有16人, 占总人数的22.5%。大多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找到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这一隐含信息, 所以不会做。此题考查学生等积变形和面积转化的思想, 其实在平时练习中也有过类似的题目, 因此, 学生对于图形面积之间多几与少几的转化方法并不陌生, 只是这题需要先利用等积变换知道三角形AC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CDE的面积, 再通过转化和代换来求出阴影面积, 比平时的练习多了一步等积变形, 特别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中的转化与代换能力。
四、审题不清, 易上干扰信息的当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所谓“审题”, 就是弄清题目内容, 弄清已经知道什么, 要求 (求证) 什么。所以审题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 并且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 特别容易犯审题不清的错误, 也容易受题目中无关信息的干扰。
例4:一瓶可乐售价2.50元, M老师买了K瓶, 付了50元, 可以找回 () 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 下面的数中, K可能是 () 。
选项: (1) 任何数 (2) 15 (3) 25
正确解法:找回 (50-2.5K) 元, K的范围是0<K≤20, 并且取整数, 所以只能选择 (2) 。
错例分析:这题两个班中错误的有17人, 占总人数的24.0%。集中错误发生在学生将M老师当成M个老师去计算了, 即 (50-2.5KM) 元, 属于审题不够清晰, 不能分辨信息的有效性。这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字母表示数, 因为该知识点上新课时已经接触过类似题型, 变化的只是M老师这一干扰项;而K的可能性范围在课堂上的类似题型中也有过辨析, 而本题中考查学生不仅要知道范围, 还得知道这个数只能是整数, 其实是考虑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因此, 看学生错误的高发点, 作为教师也需反思,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尤其是在例题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开阔审题思路, 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审题步骤和方法,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解题技巧。
27 + 35 =16 + 34 =53 + 35 =78 - 44 =
80 - 28 =72 - 37 =
二、用竖式计算(有两道题要写出验算过程)(14分)
三、填空(22分)
1.4个千和5个十合起来是( ),八千零八写作( )。
2.按规律填数:
(1)2000、4000、6000、8000、()
(2)()、()、5900、5800、5700
3.在6530、6350和6550这三个数中,( )最大,( )最小。
4.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棵白菜重3( ),1个苹果重300( )。
小华的身高136( ),体重32( )。
5. 在○里填上“>”“<”或“=”。
2千克○400克100-62○100-26 4200○685€?
○
6.下面的长方形是用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个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
7. 小强上星期六13 :00~15 :20在科学宫参观,16 :00回到家。他参观科学宫用了( )小时( )分,回到家的时间是下午( )时。
8.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在□里画“√”(12分)
1.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5000?
5620 □4890 □4260 □
2.商店从上午 8 时开始营业,到晚上8 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多少小时?
8 小时 □ 10 小时 □12 小时 □
3.哪个物品的重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4.红花25朵,黄花的朵数比红花少一些。估计一下,这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比50 朵多 □正好50 朵 □ 比50 朵少 □
5.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三个面上写3。抛起这个正方体,落下后,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1 □2 □ 3 □
6.从侧面看下图 ,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 □ □
五、画图(12分)
1.把右边的正方形分一分,涂出它的。
2.下边每小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在里面按要求画图。
(1)画一个长5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周长8 厘米的正方形。
3.小林用下表记录了上个月1~15 日的天气情况。
根据小林的记录完成下面的条形图(横着画图)。
六、解决实际问题
1.平均每组多少人?(3分)
2. 一袋盐500克。每天吃 30 克,吃了8 天,还剩多少克?(4分)
3.岭南小学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都是42 人。如果每人都从图书馆借2本书,这个年级的学生一共借书多少本?
(5分)
4.李大伯在一块地里种三种水果(如下图)。(6分)
(1)种西瓜的地占这块地的 。
(2)种番茄和葡萄的地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种西瓜的地比种番茄的地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5.用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纸剪最大的正方形。(8分)
(1)能剪出()个这样的正方形。
期末一年级语文试卷
班别: 姓名: 分数:
读拼音写词语。(30分)
Chūn huí dà dì bǎi huā qí fàng hóng huā lǜ caǎ
( ) ( ) ( )
shuō huà pèng yǒu chūn tiān nǐ men qīn rèn
( ) ( ) ( ) ( ) ( )
gǚ rèn chūn jiè chǜ chǜ duō shǎo
( ) ( ) ( )
组词。(10分)
古( )( )( ) 节( )( )( )
亲( )( )( ) 草( )( )( )
春( )( )( ) 话( )( )( )
冬( )( )
填词语。(10分)
柳( )( )( ) 泉( )( )( )
( )暖( )( ) ( )( )拂( )
万( )( )( ) ( )颜( )色( )
( )( )盛开 欢歌( )( )
冰( )融( ) 百( )( )放
把下面的字加偏旁变成另一个字。(20分)
古——( ) 方——( ) 鸟——( )
平——( ) 丁——( ) 齐——( )
直——( ) 哥——( ) 星——( )
舌——( )
按课文内容填空。(20分)
1、( )眠( )觉晓,
( )( )闻啼( )。
夜( )( )( )( ),
( )落( )( )( )。
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
( )( )( )( ),( )( )( )
六、
村居
高鼎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草长莺飞二月天。
( )儿童散学归来早,
班级姓名分数______
一、填空。(20分)
1.40分=()时2500毫升=()升
2.如果自然数C是B的5倍,则B与C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约数是()。
13.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9
4.()吨的()和(一样重。()
55.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8
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6.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7.做一个长8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鱼缸,用角钢做它的框架,至少需要角钢()米,至少需要玻璃(),最多可装水()。
8.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占全长的()。
9.一个四位数□56□,要使它能同时被3和5整除,这个数最小是(),最大是()。
二、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5分)
331.因为的分母含有2、5以外的质因数,所以不能化为有限小数。()151
52.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它的体积大。()
3.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4.身高1.4米的小明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一定不会有危险。()
5.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是因为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5分)
1.x 表示()。
A.x×3B.x×x×xC.x+
32.最大公约数是12的两个数()。
A.24和36B.3和4C.24和48
a3.如果分子加上2a,要使分数和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是()。b
A.2a+bB.2abC.3b
4.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A.2B.4C.83
四、计算。(40分)
1.直接写得数。(10分)
711555-=8÷0.4= == 10532471
4521151-=7-6.38===95458
30.22×0.5=10-4.8-3.2=
2.解方程。(6分)
5135(1)-x=(2)x+0.75-=0.15(3)2x+ =4.6256258
3.计算下面各题。(18分)
11357(1)2-(2)0.8+ +0.2(3)15-5÷12-43481
2155724(4(5)++(6)676939
4.列式计算。(6分)
921(1)从与的差里减去一个数得,这个数是多少?(列方程解)1054
1535(2)有一个数减去以后,比与的差多,这个数是多少? 36812
五、应用题。(30分)
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九月份前13天共修2230米,后17天平均每天修160米,九月份平均每天修多少米?(4分)
422.商店运来一批蔬菜,黄瓜占总数的,西红柿占总数的,其它的是土豆,土豆占这批蔬菜的几15
5分之几?(4分)
3.一个商品盒是正方体形状,棱长为6厘米,用塑料棍做这个盒的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塑料棍?在这个盒的四周贴上商标,贴商标的面积是多少?(4分)
4.光明小学六年级植树214棵,比五年级植树的3倍还多7棵,五年级植树多少棵?(4分)
5.小明家装修房子,客厅和卧室打地板,正好用了200块长50厘米、宽80厘米,厚2厘米的木质地板,小明家客厅和卧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他家买地板多少立方米?(4分)
6.下面是某校数学小组同学参加数学竞赛的成绩记录单:(10分)65、81、90、58、61、71、75、94、88、96、87、100
(1)根据上面的成绩填统计表。
(3)成绩在80~100分之间的同学占数学小组总数的几分之几?
六、附加题。(10分)
对于初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 小组合作对于数学课堂来说, 弥足轻重: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再次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是必需的.
二、教学案例
下面就两次课堂教学案例说一下我的一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实践:
1. 在教学 《11 到20 的认识 》时, 我设置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先是让学生独立摆出11 到20 各数, 边摆边说“每个数是几个十和几个一”, 然后抛出问题“你能快速摆出20 这个数吗? ”要求组内1、4 号合作, 2、3 号合作, 完成后击一下掌告诉老师. 学生非常聪明, 一下就能想到自己拿一捆 (10 根小棒捆成1 捆) , 队友拿一捆, 两捆放一起就是20, 师继续追问:“ () 个十是20? 为什么? 组内四人讨论, 1 号主持, 从4号开始发言, 组内每人都要说说自己的想法. ”于是, 孩子们开始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我重点观察了程度稍差的一组:1 号上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 然后其他三个孩子也争先恐后的抢着说, 没有一个认真听其他人发言的, 大家只顾着说2 个是20, 却不知道去分析为什么?
2. 教学 《10 的分与合 》一课时, 由于之前已学过2 到9 各数的分与合, 也进行过动手操作摆花片并记录的独立学习过程, 学生对数的分与合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学习经验, 于是我在这堂课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环节, 首先各小组准备好10 个花片 (教科书109 页有, 之前已剪下) , 其次对各小组提出要求: (1) 小组讨论怎样分才能按顺序写出10 的所有分解方法; (2) 4 人一组合作 (2、3 号操作, 1、4 号记录“10 可以分成几和几”) ; (3) 组长检查记录是否正确, 有无遗漏. 学生操作的空隙, 我对各组活动情况进行巡视, 发现:虽然分组时, 尽量均衡各个小组的优、中、差, 但依然会发现程度较好的小组配合默契, 摆与记录都很有序, 不过也有抢话和说笑现象, 这时组长的威严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 要选择会管理能管住的小组长;有2 个小组乱成一团, 甚至为抢花片动手, 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分工, 我提醒他们谁应该做什么之后, 稍有进步, 开始慢慢去摆, 记录的同学总想参与到“摆”的过程中来.
三、存在的问题
1. 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 大家都在说. 只有说的, 没有听的更谈不上分享.
2. 在小组操作学具过程中, 学生争着当组长、争抢学具, 抢到学具后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 甚至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
3.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总是不同步的, 完成得有快有慢, 有早有晚. 一旦出现“空档”, 学生就“乱说”起来. 这说明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
4. 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 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 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 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 活动不主动, 不积极. 这样更易于造成学生各方面的“两极分化”.
5. 合作意识差, 小组观念弱. 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愿意独立学习, 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对小组集体的荣辱不关心.
总之,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几乎是零起点, 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 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起点及以上现状.
四、个人的几点改进措施
1. 建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 小组成员才能成功的情境, 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成绩, 更要帮助同伴实现学习目标.
2. 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活动, 要精而细, 讲清学生每一步该做什么, 同时采用教师与学生搭配作示范的方法, 给一年级的孩子提供一个模型. 比如在教学《9 的分与合》时, 安排一个对口令的活动, 首先选一个比较优秀, 声音洪亮的学生和我做示范 (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 :要求我说的数和你说的数合起来是9, “我出1”, 学生接着说:“我出8”, 最后两人同时说出:“1 和8 组成9”. 这样依次进行:“2 和7 组成9”, “3 和6 组成9”, 就这样三句示范口令, 学生就已经知道该如何活动了, 于是我就安排各小组1、4 号对口令, 2、3 号对口令. 这时我抽出时间, 深入到各小组, 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 很成功.
3. 采用得分制评价方式, 充分调动孩子组内有序合作的积极性. 每个小组均由4 号学生作为举手人, 作用在于获得发言权. 学号不同所得分值不同: 4 号发言能得4 分, 3 号发言得3 分, 2 号发言得2 分, 同组1 号发言只能得1 分. 全组无人回答则零分. 发言次数多则取平均值. 主动回答、小组全答、 有创新的答案等等可以加分. 然后指定班级学习委员每天将各小组得分计入当天评价表. 一周评选一次前三名小组, 可选择在周测试时进行加分. 评价成绩每月累计一次, 评出班级第一名学习小组. 颁发“班级之星”荣誉.
4.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是认真听每名同学的发言, 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 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5. 鼓励学生善于肯定, 敢于质疑. 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 把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 通过、互教互议教师指导、组际竞赛等方式, 进一步加以解决, 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心小学李玲玲
试卷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六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试卷成绩分析
本班现有30人,全部参加了考试,总分2592分,人均86.4分,优秀人数27人,优秀率90%,及格人数30人,及格率100%最高分94分,最低分75分。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想一想,填一填。得满分的只有一人,造成严重失分的就是第4小题,出示了四个有不同时间的钟面,让学生填四个空,分别是1小时前是几时,再过1小时是几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这道题我认为有些难度,学生只学了认识整时,这样的题也做过但学生接受是有困难的,所以失分较多。
第二题按要求做一做。这一题的失分主要是分不清左右,对基数和序数还有混淆,还有第4小题是一道估算,也做过可学生理解不透彻,也就不会做乱选一起。
第三题选一选。全做对的只有6人,学生对做选择题问题较多,不会审题,再一个有些知识没掌握,比如相邻数,被减数、减数差之
间的关系。
第四题是算一算。是答得比较理想的一道题,得满分的有17人,这一题错的主要是粗心,好多学生就看错运算符号。
第五题看图列式计算。得满分的有23人,一年级识字较少主要训练的是列式计算,失分主要是看不懂图意,有的是计算出错还有的是图上画的物体数不清致使列式错误。
第六题解决问题。得满分的只有1人,这是一个难点,出错主要是对减法的意义不理解,再一个出现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题,对这一类型的也练习过总觉得学生受年龄的影响还是没有掌握。
总之,从这张试卷看,题目灵活也较难,再一个计算的分值小。在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2、继续加强数学“双基”教学。
数学“双基”的教学始终是数学的主体,也是各级各类考试考查的主体。教学中对“双基”的认识要与时俱进,要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双基”的本质,体现“双基”的内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首次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
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属于自己“活用”的知识,达到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的水平。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必要的生活情景,应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完整的学习任务。在情景中,“数学问题” 是存在的,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方法和答案也是存在的,需要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购物的情景
3、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引导。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算理、基本概念的教学,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训练和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使用学具的习惯等。
4、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好课准备,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5、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
关键词:学习兴趣;生活事例;教学方法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入学时间比较短,对学校的生活有些不太习惯,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快乐高效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寻。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数学课堂学习的首要环节,其方式方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教师通过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能够有效地提高和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2.恰当运用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喜欢使用数实物的办法来进行数学运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用小学生喜欢的图案、实物作为教具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这样的例题:“有9个苹果,吃了5个,问还剩几个苹果?”在讲这个例题时,教师要准备好9张苹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去数一下黑板上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有9个苹果。”教师可说:“吃掉4个苹果(此时去掉4个卡片)还剩几个苹果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说:“还剩4个,用减法计算。”通过教具可让抽象的运算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能为分析应用题奠定基础。
3.运用游戏活动提高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充分运用儿童爱玩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并让这个特点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事例,增强数学知识理解能力
1.运用生活事例教学
由于数学学习比较抽象,再加上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要学习好数学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形象、生动、有趣,便于小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从课堂教学开始入手,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把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然后再把数学教学问题生活化。这样能降低数学學习的难度,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数学图画应用题时,可用这样的文字应用题来进行讲课:有一天,小明的爸爸买回一箱又大又甜的雪花梨9个,妈妈和爸爸共吃了5个,问小明箱子时还剩几个梨?总共9个梨,吃了5个,就是要用9减去5,还剩4个。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运用生活事例教学,学生具备这样的生活经验,便于理解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生活实践培养数学运用能力
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上一年级前可能就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字,甚至会做100以内的加减运算,但要把学生的这种计算能力,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教师可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例如,学习了人民币的知识后,可让学生到超市、商店进行购物或调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使数学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
三、加强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应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数学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思考来获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教材中的开放性数学练习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解答这些习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勤动脑筋、勤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9加几”的问题时,多数学生都能用“凑十法”来计算此类数学题,但有少数爱动脑筋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此,教师应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探寻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数学学科特点,巧妙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兴伟.关注小学低数学课堂实效[J].新教育,2010(11).
[2]陈学武.营造快乐数学课堂引领学生有效参与[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都接受过学前教育, 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因此, 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 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数出的数, 例如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 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 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永远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解法不唯一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 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 当我提出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时, 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受到表扬后, 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样使学生以后敢于发言, 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课专心与否, 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 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 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 我就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 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都很单纯, 都爱受表扬, 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 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 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 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 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 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 必须表达清楚, 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 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能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 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们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来回答问题, 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 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 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 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引导, 就会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5. 主动参与, 善于合作。
教学中, 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 使他们在有效、有序的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时, 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 才需要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这样可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别人的想法, 扩大知识面, 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思考、交流。老师穿针引线, 巧妙点拨, 适时评价。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 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并得到发展。
6. 打破常规, 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 学生才敢于让自己的思想插上创新的翅膀, 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 要善于开发资源,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 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经过他们的描绘, 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 我不禁感叹他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巩固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7.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直接写出得数 (24分)
64-7= 58-3= 12-7= 5+43= 17-8=
53-8= 11-8= 4+55= 14-7= 66-2=
16-9= 49+3= 25+20= 12-8= 17+50=
92-40= 88-60= 7+40= 60+3= 4+27=
48+8= 77-9= 86-20= 5+60= 50-3=
二、用竖式计算。(12分)
51+24= 78-48= 6+35=
80-4= 28+47= 93-39=
三、填空(20分)
(1)
( )个十和( )个一 ( )里面有( )个十
合起来是( )。 和( )个一。
(2)在63、36、70、27、这四个数中,个位上是6的数是( ),单数是( )和( ),最大的数是( )。
(3)10个十是( ),60里面有( )个十。
一个数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4,这个数是( )。
(4)在○里填上“>”、“<”或“=”。
53+6○6+53 32+40○32+30
46+20○46-20 43-6○34-6
(5)
( )元( )角 ( )元
四、在正确答案下面画“√”(8分)
(1)哪道题的得数是七十多?
64+4 64+6 64+8
(2) 的价钱比30元少一些。一个书包多少元?
10元 29元 32元
(3) 草莓80个
苹果可能有多少个?
20个 65个 90个
(4)买1辆13元的.玩具汽车,应该付下面哪两张人民币?
五、操作题(7分)
(1)一边听老师报,一边画“√”记录。
晴天
阴天
雨天
(2)根据上面的记录填表。
天气 晴天 阴天 雨天 一共
天数
六、解决实际问题(29分)
1.
42元 14元
(1)台灯的价钱比书包贵多少元?
(2)如果都用10元一张的钱来付,买这两样东西要付( )张10元的钱。
2.
原来有多少本书?
3.
已经栽了多少棵树?
4.
(1) 小明比小李多几个五角星?
(2)小张和小李一共有几个五角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9÷()=40 =24:()= 16 =0.5 2.5比4多()%;4比5少()%。
3.六年级有50人参加体育达标测试,及格率为96%,则不及格的有()人。4.表示一位病人一天内体温变化情况,绘制()统计图比较合适。5.当圆规两脚间距离为3㎝时,画出圆的周长是()㎝,面积是()㎝²。6.在3.014,三成一,314%,3.104 和兀 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7.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甲数是()。
8.淘气把2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存期三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时,淘气一共可以取出()元。
9.10支篮球队进行比赛,每两支球队赛一场,则一共要比赛()场。
10.乙数是甲数的37.5%,甲数∶乙数=(),如果乙数是12,甲数是()。
二、选择(在括号里填正确答案的序号)。(每题2分,共12分)1.把20克药放入200克水中,药和药水的比是()。A、1:10
B、1:11
C、10:1
D、11:1 2.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顶角与底角度数的比是2: 1,则这个等腰三角形也是()。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从上面看到,从右面看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到()。A、B、C、D、4.在一张长12厘米,宽6厘米长方形纸中,最多可以剪()个半径为1.5厘米的圆。
A、4
B、8
C、21
D、10 5.右图中图形的周长是()米。A、25.7
B、31.4
C、15.7
D、39.25
6.故事书和科技书共有5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可能是()。
A.3:4 B.3:5
C.3:6
D.3:7
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每题2分,共10分)1.两个圆的周长之比是1:2,则它们的面积比是1:4。
2.一个圆内,圆的周长和半径的比值是2π。
()
()
()
143.A÷=B×(AB均不为0),则 A<B。
454.一种商品的价格先提高10%,再降低10%后,则现价与原价相等。()5.为了清除的反映淘气家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情况,应选择条形统计图。()
四、计算题。(4+4+4+6+9=27分)1.直接写出得数。(每题0.5分,共4分)1-30%= 7×17= 51 25×5%= 23= 32
1÷25%=
11= 4533×4÷4×=
443÷37.5%= 8 2.化简比。
0.18:0.8
3.求比值。
26:13
35: 416
1:50% 43.解方程。
5x-4.5×2=1
x40%x60
4.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5819
13139
111x 265
5118 466
115()
3五、解决问题。(31分)
1.水泥厂今年一月份生产水泥2700吨,比计划超产450吨,超产了百分之几?
2.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20米,要在它的周围铺一条一米的鹅卵石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4:3,则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一根铁丝长144厘米,折成一个长、宽、高之比是3:2:1的长方体,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5.有一袋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35%,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吃了8千克,这袋大米原有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小学生常规性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思”习惯以及学生的独立作业、自我检查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好动、易兴奋、注意力易涣散。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各种常规性学习习惯。
一、力求方法儿童化,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数学学习伴随着一定的枯燥性。一年级学生喜欢新奇的、生动的事物,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注意力易涣散,以至于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力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使课堂变得儿童化,以培养学生的听说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根据儿童的兴趣点,充分利用教材挂图中的卡通人物,通过讲故事等儿童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训练学生数学表达的能力。
二、注意情境化,培养学生的自觉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是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是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抽象化的过程。但是由于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多数学生不愿意去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这一特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习惯。
具体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见,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数学,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善于阅读的习惯。
三、加强问题化,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善思的习惯也非常重要。思考常常产生于有疑问,产生于问题情境下。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要从问题出发,加强问题化,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的习惯。如笔者教学“解决问题”内容时,有过如下的教学片断:
创设学生熟悉的商店买东西的场景,并请学生观看场景,充分阅读,并把握信息。教师出示问题:买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要多少钱?学生根据信息列出算式,然后全班交流结果。接着,教师质疑: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纷纷模仿着提问题(教师适时引导)。然后,全班解决提出的问题。“那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老师接着问,并着重强调减法。学生兴致提高,纷纷看着情境图,进行思考。
教师又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提出:给你8元钱,你能买一本书和一个文具盒吗?为什么呢?这时候,学生兴趣大增,纷纷举手发言。买东西这一问题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吸引力。教师在层层问题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并引导着学生思考。可见,加强问题化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习惯的重要策略。
四、强调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作业和自我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情况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上相对欠缺,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不能很好地进行独立作业和自我检查。所以,要从一年级开始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培养学生独立作业和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独立作业和自我检查的习惯也有赖于平时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营造让学生独立作业和自我检查的氛围。
自我检查的习惯是建立在学生独立作业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的独立作业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及时地鼓励,适当的时候给予物质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朱晶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2)班有学生37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但有部分学生还不能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数的大小,统计,认识整时时间等这些知识掌握的比较熟练,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空间图形的认识及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得还不太熟练。特别是雷苏丹、吴峰、黄世荛、赵玉婷、杨代倩、殷宇洋,掌握的较差,本班还有一名特殊学生王文静,一点学习能力没有,什么都不会,要想取得好成绩,任重道远。
二、复习内容及复习的重、难点
本学期主要有如下几块教学内容:、数和数的运算
数和数的运算主要包括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进位加法。此外,还包括比长短、比多少、几个和第几、寻找规律、钟面的认识(几时)等内容。、空间和图形
空间和图形主要包括比长短和高矮;辨认物体和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统计
统计主要包括对实物、图片及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象形统计图等。
4、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每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安排有综合运用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图文应用题等内容。
重点:主要放在数与数的运算这一块内容中。
难点:加减混合的看图列式应用题、钟面的认识。
三.、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3、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措施:
1、将学生的零散知识集中起来,形成互相联系的知识网络。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对10以内口算加减法的练习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练习。
3、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地方还需努力。
6、加强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
五、具体复习安排如下:
内容时间数一数 比一比 分一分1.18认位置1.18认数
(一)1.19认识物体1.19分与合1.20加法与减法1.20统计认数
(二)1.21认识钟表1.22加法1.25
总复习1.26;
9+8=13+6=5+4=9-9=10-9+8=10+5=5-3=6+6=6-6=
二、填空。
1、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6个一和1个十是()。
3、1个十和3个一是()。
4、15个位上是(),十位上是()。
5、18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6、和1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7、10个一是()。2个十是()。
三、按要求填空。
19、20、3、16、5、11、8、14、1
1、一共有()个数。从左边数起,第4个数是()。
2、从右边数起,第()个数是20。
3、把右边3个数圈起来。
4、把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填上合适的数。
8+()=139-()=68+()=10()+3=1311+()=155+()=1110-()=4()+6=12
五、在()里填上“<、>、=”。
12()209()9-310+4()83+8()5+68+8()1613()8+90+7()176+9()7+7
一、开展全面的学情调查与分析,确定复习的重难点和关键
我们要做到期末复习的针对性,必须做好期末复习的一些重要工作,即对本学期教材的再梳理和再认识,对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再审视。此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复习前要对全班同学本学期的学情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从而确定接下来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收集和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那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对本学期一个一个知识块的所有错题进行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弄清是个别性错误、偶尔性错误还是普遍性错误,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要弄清错误率,还要和教师指导后,学生练习时的错误进行对比,看正确率提高了多少。如果是普遍性错误,还要分析和反思错误的所有可能性,还应当再次翻阅前面每个单元测试的具体情况:错误率统计和分析,特别是对错误率比较的高知识点,我们必须重点加以关注和再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可能情况,并还要与后来的补救性练习后,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比较,了解学生的提升程度。
我们教师必须弄清,有些普遍性错误可能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学生就能掌握了,如,一些计算性知识,但有的数学知识是需要学生长时间地练习、运用、感悟,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如,“比多(少)”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数的意义等。
2. 针对期末复习前测结果进行重点分析
只对学生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的统计和分析还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在某一时间节点学生对某一个认知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了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多个知识的叠加,再与以前的学习内容相互交织,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可预测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原来学生不会和不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启发和影响,现在学生可能会了,理解了。而原来学生会的和理解的,由于受到新知识的影响和干扰,或长时间不复习、不应用,现在又模糊了,又开始生疏了,不会了,产生误解了。
因此,在期末总复习前有必要根据学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上面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分析,进行一个全面的期末复习前测,前测内容要全面,难度在中等偏下,要将学生平时和单元检测时错误率高的知识点重点考虑进去。检测后,要对前测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分析,要分析小学生对各块知识的目标达成情况,对教学重点的知识掌握情况,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认真考虑学生平时和单元测试中高错误率知识点的现在状况。
最后,制定期末复习计划,确定复习重点、难点、关键点。弄清楚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理解,还需要教师帮助,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理解,还需要加以训练和巩固,哪些知识学生已完全达标,不必纠缠它了,腾出时间去解决学生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当然,还应当考虑,今后哪些数学知识可以在本学期末复习中进行渗透和铺垫。
二、真正落实主体和主导地位,让学生先复习教师后指导
上面只是根据平时学情和前测情况的主观判断,复习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要做好提高复习质量的准备,还应当根据复习中随时出现的情况随时调整复习计划、复习内容、复习进度和复习策略。
1. 学生先整理,教师后帮助梳理
期末复习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让学生首先对一类知识复习整理,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因为复习的所有数学知识,都是学生前面学习过的,不是陌生的。让学生先进行复习整理,给学生重新进行知识重组提供机会,给那些还不太理解,掌握得不太熟练,或理解不太全面等情况的学生再学习和再认识的时间,给那些理解和掌握较好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提高学习信心的机会。当然,更给我们教师自己再次了解学生的机会,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重建知识组块、找准切入点做好了准备。
2. 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
期末复习,更多的是让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更优化,让点状的知识组成线,让线状的知识组成网,是为学生以后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容易提取,便于应用。所以,期末复习时组织学生练习(应用)极其重要。让学生先练习,教师再进行点拨,和前面提的让学生先进行整理一样,学生先行练习,在练习中,我们有时间巡视,容易发现普遍性问题,为后面针对性的指导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我们教师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为特殊的个别辅导提供时间和空间。
不论是学生先进行整理,还是先行练习,紧接着的都应该留给学生互动、展示和提问的时间。学生交流、学生展示、学生质疑,生生互评,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了“巅峰体验”,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当然,更多地也为教师更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提供契机。
摘要:小学数学期末复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不少复习课要么讲风太盛,要么题海战术,要么以考代练,要么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特别缺乏复习的针对性。期末复习必须具有针对性,要做到复习的针对性,就要了解学生平时和现在的学习状况,还应当重视复习的策略,并随时关注学生复习中的状态。
【小学数学一年级期末模拟题】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期末模拟试卷02-21
小学一年级数学模拟试题12-15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的期末检测试卷11-06
小学六年级上数学期末06-08
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11-11
小学三年级数学的期末试卷01-2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02-1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03-2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03-28
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模拟试题(六)打印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