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初探(精选10篇)
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南湖东园小学 姓名:曹晓娇 职称:小教一级 联系电话:***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初探
研究目的: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做为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美术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及对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赏课时就一跳而过,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我开始了研究。
内容摘要:
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更加给予重视的研究话题。
关键词:欣赏课
培养
评价能力
初探
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发展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其它方面的评价当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学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一、遵循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评价条件
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理解儿童的眼高手低。不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从艺术性考虑,更不用成人的标准来度量学生作品。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与其达成共识:
1、在欣赏课中,“有意识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1)、因人而异,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其评价也必须具体化、准确化,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实现由概括性评价到有针对性评价的转变。如“你观察的真仔细,就连画面上运用的这种模糊的颜色,你都说的那么有滋有色,又有内容举例,我们大家都听得入迷了。”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这种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在对学生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我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2)、因人而异,不管对知识了解多少,只要敢于说出感受,就是好样的。相对低年级来说,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清晰的感知觉,但不精确,有意注意开始占优势。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基础知识的评价应以:是否了解掌握浅显的色彩知识;是否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并能写生;是否从中感受到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以及生活之美、现实之美;是否了解并掌握了四方连续知识为依据。那么,这个孩子当然是好样的。
2、在欣赏课中,“有情有调的”激趣点燃了学生欣赏的求知欲望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而另一幅作品《加歇医生》在纪念梵高逝世100周年的热潮中,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被日本纸业大王斋藤英高作品的关注和兴趣。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财,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他的创作轰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如美玉在噗,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梵高学习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在构图上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和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起来欢迎好友高更到来。高更看到后称之为真正的花朵,并还画了正在创作向日葵的梵高像。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通过教师有情有调的激趣点燃了欣赏的求知欲望,学生亦能在这过程中锻炼意志,使个性在创造性学习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语言,将评价引向更深的层次
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中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相对低年级来讲有一定的提高,感知觉还比较笼统,也不精。因此中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评价以学生是否能在观察作品感受美;是否懂得作品中的造型表现特点为依据。让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畏惧心理,以利下一步学习。
1、从基础知识中给予评价
可采用试卷形式考查(1)再欣赏作品时,可以从()和()两大方面去欣赏。
(2)、在造型表现领域中,绘画的基本形都有哪些?(3)、()叫构图。绘画构图的首要问题是处理好()关系。(4)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方法有()()()„„(5)欣赏完作品后,你可以谈谈你的感受吗?
2、从欣赏感受给予评价
可采用口头表达(1)、叙述要清晰,中年级学生具备了比较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与描绘事物的能力,并能感知抽象的立体和空间特征,能精细地描绘对象,观察仔细,创新性想象十分丰富。他们的成绩评价主要是考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用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否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为出发点。
”
三、落实欣赏的评价方法,为学生全面发展增添了翅膀
在区级及市级做课中,我积极尝试,探索出了多种适合评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发展个性。究其原因是因为评价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敏锐地把握机会探讨问题,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小学欣赏课是小学美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术作品感受、品味、欣赏的教学活动之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掌握欣赏方法,提高欣赏水平的教学活动。评价方法如下:
实例:人美版《美术》四年级欣赏课《昂蒂布的夜渔》评价表:
1、你对欣赏的内容了解多少?
2、今天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你喜欢吗?如果让你来给大家讲这个内容,你想告诉大家哪方面的知识?
3、通过今天的欣赏内容,你认为你哪方面的能力提高了?
4、你今天真的表现很出色,能说说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吗?试着给自己的表现打个等级吧?(A、B、C)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课,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的时期, 学科知识结构也相对比较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 逐渐对美术欣赏活动产生了很大兴趣。这种兴趣对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因素。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一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 并不以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增强而呈现上升趋势。因为在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许多对美术欣赏学习不利的因素。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把握学生现状, 切人实际地进行有效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 介绍美术作品, 了解美术流变的关系等, 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的理解, 从提高视知觉的感受能力去带动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用心去与作品交流,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习惯态度、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目的。
1 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 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 每次上课都是范画加步骤演示。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 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其实美术欣赏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 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是作品本身塑造的艺术形象, 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 激发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波涛;另一方面, 观赏者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 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 有时甚至以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去丰富和补充作品里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而我们有些教师即使上欣赏课, 也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 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得少, 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教师当主角, 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 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漠, 一堂课下来, 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 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 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
2 通过多样化的欣赏比较,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 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 而有些画得不美的作品却被教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因此在美术欣赏中学生容易对具象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对于意象, 特别是抽象的美术作品难以理解。例如, 在意象作品中当我们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时, 有的学生觉得他的画从形象上相当不像, 更与野兽派中的野兽二字沾不上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来欣赏马蒂斯的作品呢?我们可以将马蒂斯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中国写意的意象表现手法联系起来, 体会出马蒂斯的野兽派和中国写意画的共同点在于画出作者的心。因此不论是欣赏马蒂斯作品还是欣赏中国的朱耷的花乌时, 都会用马蒂斯的一段话“物象背后, 还有另外一种的东西, 眼睛所不能见但用精神可以感觉到的真实的存在”来作为欣赏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用内心去体朱耷画面中那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和强烈的艺术个性。这样学生也便会慢慢理解他们的作品。再例如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 因为抽象的东西, 大多是为了表现一种瞬间或者一段时间的感情, 你可能扑捉不到什么具体形状。但是可以通过色彩或者笔触等等把画面上的一种趋势, 去用心感应, 和欣赏好的音乐相似, 最后能共鸣的都不是耳朵或者眼睛, 都是内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比较和反差, 让学生会渐渐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单纯以画得像不像做标准, 如果画得像就是好的, 还不如直接用照相机去拍摄。有了这些思考后, 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在美术教学中应注意多样化的艺术比较, 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 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 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 让学生欣赏不同的画家不同的画种, 及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 但是不管那幅作品中具象意象还是抽象, 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
3 改变教学策略, 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水平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和参与作用,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精神, 保持良好的心态, 把教学看成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 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反思, 努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 尽管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 但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而且他们的看法也可能是幼稚的和不全面的。但是由于他们是认真的, 表达的是真实的感受, 因此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组织好生生之间的交流, 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 他们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学习知识, 还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有关的知识。
3.2 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
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 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工艺作品, 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概念, 都是艺术家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 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时代的审美思想创造出来的。美术家创作任何一件美术作品, 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艺术形式揭示某一主题之外, 还有其更加深层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意蕴, 它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 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秦俑和青铜器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等等, 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 达到审美境界的提升。
3.3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教师要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使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内容丰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计算机的高效性, 不仅能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而且能激起学生学好美术的热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放学难点, 将抽象的、难以被学生理解的美术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使学生易于接受。如播放和展示世界大战影片片段和工业革命的成果等,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可以创设课堂情境, 为学生的自主欣赏创造条件, 这样便强化了美术与政治、历史等学科之间的联系。
总之,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 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以新课程标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研究探索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评价启发、情境创设等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机会,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永洁.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五原则[J].希望月报 (上半月) .2007 (11) .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54-01
美术欣赏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其以对作品的直观感受通过知觉等变为情感及意识的过程。美术作品欣赏可以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同时还可以扩大知识量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提升人的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美术教学相较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传授,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因为只有提升了欣赏能力才能推动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对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过美术欣赏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的感知美的意义,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进而感染学生树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品德意志的形成。中学美术不能拘泥于美术技能的培养,其注重的是以美术文化对学生进行艺术的陶冶、润泽,进而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新课标倾向于美术欣赏教学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进而内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理解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美术学科的教育是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正确形成及认识世界观,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可以促进其个性的形成,提高想象力及创造力,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促进其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使学生生活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策略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鉴赏内容。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时期,其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鉴赏能力,对于美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初中学生生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其思维模式及欣赏眼光都收现代气息的影响。而美术鉴赏内容大多是历史中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社会背景距今比较久远,学生对那样的社会背景并不了解,无法感受作品的深意,因此无法共情。单纯的靠教师语言讲解或展示几张图的形式学生根本无法理解那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艺术作品,而此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再现,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切身体会及感受当时的情境,从而构成情感的共鸣,所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还可以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媒体将静态的画面进行展示。例如:以投影方式进行展示《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样的方式可以灵活的从多角度多画面的对作品进行诠释,作品的艺术性及创作手法更加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作品的精华部分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展示,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2、适时利用评价启发培养审美能力。美术赏析教学中经典作品的分析、评价是赏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在赏析过程中吸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从而实现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的启发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视觉角度上,应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作品的鉴赏分析感受体验。就如同文章的表达,不能够平铺直叙,而是要以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进行表述,这实际是那个也是全方位的感受过程。学生在美术赏析课上对作品的赏析其实就是对艺术的认知理解过程,最初这一过程是由学生个人角度开始。他们对作品好坏的界定最初可能只是单纯的以“像与不像”来衡量,画的“像”就是美,而“不像”就不美,就不喜欢看,然而这些觉得没有办法进行欣赏的作品却被老师誉为珍品进行介绍。有了这些明显的反差学生才会慢慢的进行思考,艺术的美到底如何界定如何衡量?教师不应该从理论层面空洞的介绍艺术,而是应该以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的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观念介绍给学生。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美术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之”。因此美术欣赏课是一次教师与学生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审美互动过程。教师对学生上交的作业、以及针对欣赏作品的发言都应该仔细分析总结。鼓励学生多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作品鉴赏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及评论,主动的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及艺术形象进行感知,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3、重视锻炼。美术欣赏课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师首要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语言以及形象思维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教师给予评价,使学生都能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设计中注重知识领域的拓展,进而丰富课堂内容。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进行自己的课件制作,将自身的看法及思想大胆的表述,并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运用美术元素的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重视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美术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董浩轩.试论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J].陕西师范大学.2014(02)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 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农村初中美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而美育工作就以农村初中而言,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原因在于:1.基础差、资金欠缺。2.有些领导和学生家长不够重视。3.美育的效果、作用得不到认同和支持。4.师资缺乏与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因此,我们要改变美育教学的现状,首先就要从农村抓起。
本文主要从美术教师的角度去探讨在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师,应把美育放到一个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高度来认识。不要因为某些现状,而影响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积极性。
二、审美能力在美育中的地位
美育的内容虽然很广,但其中的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是基础,最本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试用)》中就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陶冶高尚的情感。美术欣赏课以它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在灵魂,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
歌德曾说:“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培养人的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初中美术教材为了突出它的审美价值,在内容的精选、容量(欣赏课约是总课时20%)等方面做了较科学的编排。
三、欣赏课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专题欣赏共有18节,另外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中也安排有随堂欣赏。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现作管窥之见,以求教大方之家:
1.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
初中学生在新的学习条件下,在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出现了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同时,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仍起作用。学习的自觉性也比小学儿童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学习的态度,包括对教师、对集体、对作业、对分数的态度都有了新的表现。比如他们开始更加尊敬那些师德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好的老师。
第三,学习兴趣比小学生更有广阔性、多样性、选择性、深刻性和自觉性。据一些观察和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喜爱某一门学科首先和教师的教育质量有关,教师教的好,兴趣就高,教得不好,兴趣就低。另外跟这门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有关,成绩不好了就没兴趣,一旦连续获得好成绩或分数,就又对这门学科感到有兴趣。美术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进入初中,由于有些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教育目标把握不准,使很多同学感到美术难、枯燥,这是十分反常的。
第四,学生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创造性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在作品评价和欣赏中,要善于耐心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地学习,这是独立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
2.初中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
(1)感觉的发展。在初中时期,各个学科和各个活动都要求他们具有更高感觉和知觉能力,所以他们此方面会发展很快。首先少年的视觉感觉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度不断增加,比小学阶段区别色度的能力要高出60%,有时超过成人。这为审美教育的深层展开作好了准备。
(2)知觉的发展。初中阶段空间知觉的长足进步,对美术欣赏是个很大帮助,两者相互促进。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观察活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3)注意力、记忆力有了新的发展
(4)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5)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步,但往往不够成熟。
只有对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科学、更符合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美术教育的寓教于乐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学习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产生学习的自主性。
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一走进歌厅就会被这里的灯光、节奏打动,不管水平如何,都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或放声高歌。这些都是因为特定的情感氛围感染了你,使你产生了要做好这些事的欲望与动力。我们想搞好美术教育,同样课堂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
要提高一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要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环境育人很有道理,优美环境能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墙,已经有很多学校行动起来,我想这最起码有以下几个优点:1.美化了校园,给外界、家长暸望学校的窗口。2.使学生感到学校与他们是多么地贴近,同龄人的优秀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如果这作品是自己的,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自信、自豪,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会更上一层楼。
其次,安排有美术教室,这对于负有审美教育重任的欣赏课来说尤为重要,走入文化教室上美术课,我们很容易把欣赏课变成说教课,历史课。一旦美术教师用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墙上挂了精美的绘画或壁饰,橱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制作,黑板上布置了根据欣赏课内容而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一步入美术教室就会被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二册《探求文明古国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课堂中,可以事先布置同学从自家带来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加上老师平时的积累,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会,周围张贴精美文化瑰宝的图片,最好配以文字叙述。教学时让学生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中,让他们互相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互相提出疑问,教师作临场指导。总之,先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最后教师作必要的引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对周围艺术美的发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的环境。比如在欣赏课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欣赏水平、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发表“不同凡响”的言论,可能会引起课堂的空前活跃,教师不应训斥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宽容,灵活管理,作出必要的评价,使每个同学保留一种独特的感觉,而不应该去限止,束缚他。另外,谈活法、讨论法、观赏图片、幻灯、穿插音乐等方法都可以配合使用。
4.欣赏课要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根据教材中安排的欣赏课,树立进步、健康的审美观,这正是大纲所要求的。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社会的一切美好,也包括最为可贵的真、善。有人曾研究得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犯罪的可能是很小的,可见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认识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古代有很多赞美自然风光景物和咏叹事物的诗句,比如谢眺曾写道:“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感染力。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同时它也是人类精神、情感的发祥地。大自然的美是无私的、和谐的。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美又升华至畅神,所谓畅就是认为自然美景能使人心情愉悦、陶冶情操。对自然美的正确认识,还必须认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正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才会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留意,有了更多的看法。
(2)正确认识社会美
结合欣赏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德。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的内涵最丰富,在学生审美能力中也最关键,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行与修养,所以在欣赏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体会劳动的美、勤劳朴素的美。比如:初一第二册《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让学生体验劳动能创造财富,能创造奇迹,正因为无数不知名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浇铸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明。第六册的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中有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其平凡的构图、色彩、内容体裁,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有种勤劳朴素的美。社会美的认识在欣
赏课程中体现的还有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和平、科研活动的成功、竞技场上的奋力拼搏、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爱人之间忠贞的爱情等诸多方面。
社会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美,在整个审美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结合美术欣赏课应该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人的美是两者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修养(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那样的美是肤浅的,是动物性的,人的内在美重于外在美。例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是美的。人体欣赏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又是改造自然的实践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生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人体美的方法。如人的体形,是那么富有造型美,健康的肤色是那么富有色彩的变化,人的姿态是那么富有节奏和韵律……人体的美首先表现在身材相貌的美,身材的美首先体现在健康的基础上,竞技场上的运动员那充满力量与灵巧的身姿赢得了大家的喝彩;舞蹈演员那轻盈、洒脱的表现令我们赏心悦目。第二,美的身材应有匀称的比例,五官端正,身材各部分的比例和谐、统一。除此之外,还要正确引导人体美与低级、淫秽图片的本质区别,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能使人产生崇高、纯洁、健康、优美的心理体验,而淫秽作品只能使人精神委靡,追求某种感官的刺激,根本没有美感可言。
(3)正确认识艺术美
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所以它往往主观性强,又具有隐蔽性。通过欣赏课中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集中地、长久地去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认知。艺术美在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艺术美能征服人心,鼓舞人心,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如何通过欣赏课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艺术语言包括表现艺术形象及感情的点、线、面、体、色彩、明暗、质感、量感。
线是最古老的造型手段,它是点移动的轨迹,有直线、曲线、折线之分。有粗细、长短、曲折、浓淡等变化,不同的线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
另外,对抽象艺术作品的审美,全凭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比如曲线代表优美,折线代表愤怒与反抗,色彩的和谐代表优美、舒畅,色彩对比强代表悲哀、反叛等。
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够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够引起人的情感的信息。比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和平而稳定的。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热烈与沉静、冷暖、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在第六册的欣赏课中,根据色彩的表情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欣赏米勒的作品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学生可以得出米勒的作品折射出勤劳朴素的美,巴洛克风格表现出的华丽、繁缛的美。梵高的《向日葵》扑面而来的金黄色,使我们看到了阳光,看到他追求幸福、光明的心。
5.创设自主性学习模式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参观法、讨论法等。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都会取得一些成效,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个轻快、和谐、民主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在农村初中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活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科学教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按七个要素来划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它是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和学习,但实际的科学探究,特别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更多的则是涉及这七个要素的某个或某几个,以下是笔者平时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取材生活化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教学活动要求开发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实验资源来支持学生随堂的实验探究和课外的动手实验。将身边随手可得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玩具、学习用品等来代替仪器,创设宽松有趣的实验环境,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及对科学的神秘感,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比如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矿泉水瓶,让他们设计一些科学探究实验(越多越好)。学生四人一组边做边讨论。收集到的一些设计如下:
1.用手压瓶,瓶变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把它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力使它滚动,它会逐渐慢下来,直到停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用空瓶做,然后用装满水的瓶做,你还能得出惯性和质量有关)。
3.装部分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突然推它,水会向后方倾斜,这是由于水的惯性引起。
4.装满水,放在阳光下,做光的折射实验。
5.把瓶盖旋下来,放在烧杯的水面上,这是由于浮力引起的,说明浮力。
6.把瓶子中的水用力泼出去,水在空中能“飞行”说明水有惯性。
7.在瓶子中装适量的水,用瓶盖敲击烧杯;烧杯被敲响,同时水中有波浪;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8.在瓶子壁上从上到下顺次扎三个眼,在瓶中注满水;三个孔都有水柱涌出,最下面的最长,越往上越短;压强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
学生的设计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来学生感觉到科学实验的设计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创设足够的科学情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或者是在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实验。只有“让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下苹果”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否则,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观察平面镜的像——→利用反射规律作图做出平面镜的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提出问题(像与物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利用平面镜)——→评估(利用平面镜不能完成实验)——→再设计实验(要利用平板玻璃)——→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进行《电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进行:提出问题(给学生发放小电动机,让其观察,提出问题)——→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要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让导线动起来)——→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小结。教师与学生在探究完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后,就说,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会运动,若用导线绕成线圈,置于磁场中,给它通电会怎样呢?然后演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从直导线到线圈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渐进地进行引导(处于磁场中的直导线—→只能一个方向运动—→磁铁不能做得很大—→在有限的磁场区域内—→导线运动过去又运动回来——→线圈)。
在进行《组装电路》教学时,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最简单电路的基础上,再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一、二组设计一个电路,要求是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把其中一个灯泡取下后,另一个灯泡熄灭;三、四组设计一个电路,要求是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把其中一个灯泡取下后,另一个灯泡不熄灭。
三、延迟评价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设计的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
但是有时却要采用延迟评价。例如在学生进行各种实验设想的过程中,暂时不对设想进行评价,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缓和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数量众多的创造性设想。因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特别是新颖独特的设计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就像机器启动一样,从“静”到“动”是有一个过程,新颖独特的设计在这个思维中过程的后半段。在学生思维启动的过程中,教师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耐心,不要过早的表达,即延迟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既能启发他人,也受别人启发,营造一种智力激励环境。 例如:在讲了“摩擦力”后,要求学生谈谈“如何减少摩擦力?”一开始有的学生说:“把接触面磨光滑些。”有的说“在接触面加润滑油”……一位同学说:“在实际中还可以在物体上加上轮子”后,全班同学似乎陷入了沉默。几分钟后一位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可以让上面的东西浮起来。”接下来的时间,学生还想到了磁悬浮列车的模型。最后,笔者对学生的这些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但是,如果在学生讲了前面的想法后就过早地做出评价,后面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法便很难出现。
四、展示和创新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如在做“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中,筒内易燃物产生明亮的火花给了学生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筒内放易燃物?为什么要迅速压下活塞?这一系列的`问题,在火花闪过之后学生脑子里仍不清楚,不明确,若教学中改变教材中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在实验时,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是否增加,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看得见吗?此时自然引出实验设计的问题情景:怎样变“不可见”为“可见”?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实验教学过程。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设计思想均能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如“冰和酒精混合演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按课本上用普通量筒来做实验,体积变化不明显,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信呢?如此微小的体积变化,有没有可能是因液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没有完全倒出(容器壁上吸附残留)所致?这些疑惑不解决,学生就不能确信实验的结论。理解的知识也是似是而非的。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改进该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是一个极好的时机。
两种液体混合后液面下降越多,实验的可见度就越高,要提示实验的可观度由△h=△V/S得出,适当减小玻璃管的直径或增加混合的两种液体的量都能达到这个目的。当相应混合的两种液体的量一定时,减少玻璃管的直径就可以达到目的,但管径太细,则需增加管子长度,给实验带来不便。若保持玻璃管长度不变而减少玻璃管的直径,势必造成混合液体的量的减少,达不到增加可见度的目的。能否把两者统一起来?通过以上这些设计思想的展示和分析,有的同学设计了相应的实验装置,这种实验装置既不增加长度,又可容纳较多的液体,管子下部的体积越大,则混合后液面下降越多,效果越明显,此时学生的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锻炼和培养,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五、设计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热量”两节的教学时,向学生发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想得越多越好。”学生经过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方法:放在火上烤,用太阳晒,放在开水里,用石头磨,用砂纸擦,用铁锤反复敲打,用钳子反复扭折等。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种训练方法是:首先由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各自发挥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最后殊途同归。
例如,在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设计以后,要测量导体的电阻,若给你一组电池,一只电键,若干根导线,还需要哪些仪器?
解法1: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只。
解法2:2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
解法3:2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
解法4:一只电流表,一只电阻箱。
还有其他解法,仅从以上4种解法可以看到,这种处理方法对扩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获得成功体验是很有益的。
以上这些方法的教学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教学注重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发散性实验设计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翠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设计能力[J].科学教育,2005(6).
一、从临摹卡通画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卡通画的艺术形象对青少的影响决不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下。动画片《狮子王》、《玩具总动员》、《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等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有善恶、有美丑、有现实与想象、有历史与未来,精彩纷呈,生动有趣。学习画卡通,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使人的精神升华,启迪人的智慧,看到好的画面,我们会忍不住想画下来,想要记住画面的形式或色彩,由于这些画面是别人经过思索提炼的作品,可以反观现实中的情景。艺术大师罗素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卡通画、漫画的形象,它们贴近生活,深得中学生的亲睐,他们不但看卡通片,还把这些形象临摹下来,反复观看。老师可以顺势而为,从同学们喜欢的卡通画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线条、色彩的美,运用卡通画技法,创作有个性的卡通形象。学习卡通画可以不需要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不受纸张工具材料的限制,容易上手,形式灵活多变,特别是近几年,欧美、日韩的许多动画影片流入国内,卡通形象对现代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卡通形象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甚至可以把一些卡通人物形象默记下来,然后再画出来。老师要做的事就是引导他们,把线条画得更美、更流畅,使色彩变得更加明快、更加丰富,使卡通形象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临摹画作,可以从大的色彩感觉入手,把主要的构图形式,色彩关系把握住,在以卡通画作为范画临摹时,要结合传统绘画让学生欣赏作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范画的风格,艺术语言,形式美感,表现技巧,情感内涵等方面作具体的分析品评,对线条、色彩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卡通画的美。
二、通过欣赏绘画作品,开阔学生审美视野
由于各种族之间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审美心理,审美习惯也不相同,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作品的对比,感受不同的美的表达。我们在观看中国人物画时,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那种飘逸的线条,凝练,流动的美;在欣赏山水画时,可以感受到那种博大的气势和精神;我们在欣赏十九世纪欧洲绘画时,能感受到色彩的绚烂、自然;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可以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渴望。
通过欣赏作品,同学们可以接触,认识到许多画种,许多绘画流派,丰富美术知识,开阔审美视野,增强审美识别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画家的用色、用笔技巧、方法。同一景色,同一题材,不同画家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使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从一幅画可以了解到画家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在观看《清明上河图》时,能够了解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从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可以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战的决心。在欣赏动画片《大闹天宫》孙悟空的造型形象时,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中流畅的线条美;在欣赏《米老鼠》时,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的机智和幽默。
三、鼓励学生在临摹范画时借题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临摹在美术课中只是训练的一种手段,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通过临摹,能够对一些佳作有更深的理解,提高美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能学习到画家表现形象的技法,在临摹中,要注意学习的方法和不同的要求。
1. 以修复文物为目的临摹,要求严格按原作的精神画下来,不允许有自己的发挥,这种方法具有研究性,在文物保护单位常用这种方法,学生不适合用这种方法训练。
2. 以作品借鉴学习为目的,对作品要有理解,胸有成竹,不去注意作品的细节。在对作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发挥,比如改变原作的色彩,把原作的构图打散重组,在原作上添加或减少形象,获得一个全新的画面,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在中学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把原作当作一种参照物,从原作中汲取有用的构图元素,一些有经验的画家也常采用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构成,组织形式,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作时自由发挥想象,一个圆,一条线都可以引发无限的遐想。上课时,我们把一幅画中的构成元素分解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展现给学生,请同学说出这些形状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请同学思考:通过自己的想像,这些形状还可以表现什么?接着在这基础上提出你能用这些形状创造出什么形象,你能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你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图。采用这些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临摹课,提高学生美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欣赏能力;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0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96
在中学阶段,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初中美术课中的欣赏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掌握一种规律或方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学生的美术欣赏从认识事物就开始了,进入学校后,经过不断的学习,美术欣赏能力逐步提高。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美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然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是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许多学生有疑问:许多名画好在哪?这说明随着学生欣赏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提高,美术欣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把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下面我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探索,进行简要总结。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正是提高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出于知识能力培养的局限,许多教师往往把意趣横生的美术欣赏课程上成了美术专业知识教学课。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角度来分析美术作品,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的美术欣赏教学过多注重作品内涵的分析,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了历史回顾或文学欣赏。美术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因此,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新求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效益, 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改善的问题,如教师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知识教育与学生能力的矛盾等等,如何认识美育的功能,确立科学的美育价值观,实现美育价值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重视,关于美育价值的探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生、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因而,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让学生理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丰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推行的今天,人们开始注重并广泛使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如能在其中恰当地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直观教学虽然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它演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符合学生认识与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实际效果,达到事半功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直观教学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如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就能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合理地指导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掌握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直观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会,这不但更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能够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也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一、扩大学生欣赏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以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学科所包含的门类众多,且中外美术史上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艺术欣赏在开拓学生视野方面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领悟其中不同的思想风采,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和思路开阔了,才能谈的上创造。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思维上的创新,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激活学生思路非常重要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上,在创作和发现上,达到最佳状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直接感受、想象和灵感,激发儿童自身存在的潜能,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不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发现中得到发展。
1、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热情,从而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人体素描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轮流做模特,然后将作品在全班展示,让学生自己组织评比和评价;在静物课中,让学生亲自设计摆放静物;在设计课中,让学生不受约束天马行空去构思创作。这样,在看、评、讲、创作中,学生真实地投入和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感觉自己真正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触摸感受,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许多学生举手,争相发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活泼了。
2、根据知识点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或情景,使学生有积极思考、设想和探索的可能。
3、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丰富多彩的实践写生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能力,而切能使学生的思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使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扑捉到自然和生命变化发展的不同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立意和思想。因此,教师应注重实践课堂,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不拘泥于事物本身,构建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创作出能表现自己创造能力和有生命意义的好的作品。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摘要: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任何一项艺术都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持,由此可见,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学科教学。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美术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美术教学的重点。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经过自身实践过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思维能力; 措施
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
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 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目前美术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呢?我有几点感受: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
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 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任课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比如在上一年级《我的新朋友》人物头像课,在开始时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学生兴趣浓厚,为主动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新的主要是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程度时形成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探究性有利于形成对某一类事物的好奇——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在教小学美术第四册《美丽的鱼》一课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画了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同学们也知道了在大海中大鱼吃小鱼的规律。那你信不信竟有小鱼吃大鱼的呢?”许多同学显得怀疑,同学们有的睁大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挺立了身板……现在,你想不想亲眼看看小鱼是怎样吃大鱼的?想,随之我端出一个装着金鱼的鱼缸放在讲台上,又把在塑料袋中几 条两天没有喂食的鱼放到鱼缸中,小鱼凶恶向大鱼冲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围到讲台旁看小小的鱼是怎样吃比它大许多的金鱼的。由于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同学们个个观察的非常仔细。接下来我就发问:“你看到小鱼吃大鱼了吗?”“看到了。”“小鱼为什么能吃大鱼?”有的回答:“一看小鱼长的就很凶”;“小鱼的嘴很大,里面还有小牙齿”;“金鱼游得太慢,也太老实”;“小鱼的背稽和胸稽变成刀一样的硬刺,好像能刺大金鱼”;“小鱼身上的花纹还很好看
呢!”……在同学们回答基本础上,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用彩色纸粘贴出美丽的鱼,在保持鱼的基础上,可以不拘泥真实鱼的原形,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的小鱼更生动、鲜明。
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得到了认真观察,对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发生了兴趣,想去表现,设计造型新颖,奇特美丽丰富多彩的鱼。克服了以往没有观察不能表现细节、体现特征、马马虎虎的毛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如:在上《画太阳》一课时,可以放音乐《种太阳》“啦啦啦,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将变得温暖又明亮……”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
不但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行创新性的绘画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初探】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12-09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实践初探01-14
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论文01-06
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06-20
美术欣赏课教案11-22
浅议高中美术欣赏课12-26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评价12-27
中班美术欣赏星空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