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精选9篇)
张春娥
来源:教学资源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等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试着从培养阅读兴趣,组织阅读专题活动,在阅读中通过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等进行了一些尝试,供同行参考。
一、培养阅读兴趣,奠定阅读基础。
从学生的阅读心理来看,阅读的原动力即为阅读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又缘自于文本的趣味、缘自于读者的一种需要、缘自于一种有效的激励。初中语文阅读自然也需要这种阅读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几点做法:
①注意独立阅读与合作阅读相结合。独立阅读就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能更好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学生可以择其所好进行选择性阅读。合作阅读的益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在于在同学的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得到展示自己的一种心理满足,这种满足的喜悦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②阅读文本的改编或改写。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会激起学生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自得其乐。不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或者改写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为佳。我们可以把一些叙事性作品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学生对此尤其喜欢,这对阅读兴趣的培养效果甚佳。
③阅读复述竞赛。为了促进学生认真阅读,积极阅读,教师可以适当组织阅读复述比赛。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我们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阅读复述,然后,由学习小组推荐阅读复述优胜者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阅读复述比赛。具体做法是:由参赛者向评委(由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和教师组成)印发所复述文章,然后,在全班进行复述比赛,评委打分,其他同学以举手支持的方式进行评价。评分标准:声音洪亮,仪态大方,语言流畅,尊重文本,重点突出,表情得当。
学生的阅读不是任其学生自由,教师一定要作好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文本的选择,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读物。指导也好,推荐也好,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又要注意正确引导。因此,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有的学生喜欢足球,有的学生喜欢了解事实,有的同学喜欢科普文,有的喜欢小说等等,教师应积极地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二、保持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过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的需求心理能激起他对某个事物的强烈兴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的需求心理,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阅读兴趣。写读书笔记就是一种督促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方式。我要求学生每周起码阅读三篇课外文章,并且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填写好阅读卡,此卡中我设置有以下内容:文章题目、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佳句摘抄、佳句创造、读书感言。这样的阅读卡既有利于教师进行阅读检查,又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阅读卡是评价学生阅读的有效依据。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专题阅
读训练。围绕一个专题,搜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便于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个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交流,更有利于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专题阅读可以有效地配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比如,在“走进大自然”、“月球探索”、“人类的起源”等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分别开展“大自然探迷”、“自然之歌”、“月球探迷”、“月亮文化”、“人类起源探迷”等专题进行阅读。同时,还通过专题读书报告会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或者举办专题阅读成果展示手抄报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督促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三、开展阅读活动,巩固阅读成果。
语文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这种学习,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而引导学生读同一类的文章,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再引导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另有一番滋味。学了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进而读一读陈从周《苏州园林》对 教育家和园林建筑家介绍说明事物得角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外,一般可以先布置一个题目,如“我看杨修的死?”“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冒险生活给了你什么人生启迪?”“从《朝花夕拾》中你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等,要求学生写成文章,这样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读大量的文章。有个别学生觉得学校生活苦,没有意思,思想消极,我便引导他读一读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的光明》。当他们疑惑时,再出示描写这类生活的文章,这样学生阅读兴趣一下子就浓
一、师生互动,共创良好阅读氛围
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多采用互动教学帮助学生营造学习环境,打造良好的教学课堂。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体现互动民主教学形式。
如,给学生出一道题目:“谈谈如何更好阅读。”作业要求:“你对阅读有那些好的建议,把它一一列举出来分析整理出好的阅读建议,整理成册为《小小阅读秘诀》。然后在班级里交流,鼓励学生吸收好的建议,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学生在这种学与教相结合的模式中,更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教学的趣味。学生的意见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这样课堂阅读教学便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阅读教学的实施要层层递进
语文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的阶段的阅读水平是不同的。通读全篇,判断文体,理解文意;第二步:看清问题,联系所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第三步: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完整。不管是哪一步,语文教师都要足够重视,要一步步去落实,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阅读。
简单来说就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是开头到结尾,也可以是结尾到开头。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阅读顺序,对不同的学生也要调整我们的阅读顺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地阅读。我们每一个人对于阅读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去阅读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多和他人分享和交流。在阅读中.每个学生都是自由的,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收获才叫阅读。
三、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阅读需要有顺序,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阅读。然而,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需要根据以下几个阶段采取措施:
1. 储备阶段。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后面阶段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储备的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能把握句子的结构和掌握句子的转换,要清楚知道文章的特征和相关的特点;情感方面:多方面阅读不同文体,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同时,还要积累一些写作技巧和文化习俗等,这些对学生的阅读都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多倡导学生自主积累。
2. 理解阶段。
阅读需要思维能力,有思维才能理解。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判断、分析、综合等,它们对于学生的阅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判断力的发展。判断力是通过选择和抉择的形式将其价值观付诸在事件上。可以多运用判断是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发展判断力,如“眼见不一定为真”这句话,若把否定词“不一定”去掉,这就过于绝对了。但是生活中有些现象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加上“不一定”就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确切。
(2)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只有对文章的不断分析才能更加深入理解文章,同时学生只有把分析出来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才能得出全面的答案。所以,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能力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联想能力发展。有了联想才能更好把原有的知识化为新的发现,使我们的阅读理解更加深刻与透彻。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进行联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有目的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然就成胡思乱想了。
3. 评价和鉴赏的阶段。
学生要发展到这一阶段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初中学生必须有评价和鉴赏能力。评论是发表意见或者不同的看法,赏析是站在欣赏的角度对一篇文章的美感、艺术特色等进行欣赏性分析。我们要多让学生对优美文章的各方面,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优美词句等进行分析和欣赏。之后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感悟或者进行相应的角色朗读,这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用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拨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只注重小学语文讲读课的教法,不管是教学研究还是公开教学,亦是如此。而对于阅读教学这一块,仍沿用过去讲读课的教法,致使教师精力承受不了,学生也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通过翻阅有关资料,总结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把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法归纳为四种,即:诵读法 — 导读法 — 讲读法 — 练习法。这四种方法始终贯穿的一条红线仍是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水平、培养能力。
在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中,阅读课文几乎占教材所有篇目的一半,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无疑是摆在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而阅读课教法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和行为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中,能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智力与能力。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倘若师资、学生、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我根据自己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总结,及对优秀语文课的观摩,对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周围教师的探讨,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此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诵读法:
做为传统教学法之一的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用诵读法应注意:“熟、悟”,所谓“熟”指诵读程度而言,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举行的“庆国庆诗文朗诵比赛”中,我特意挑选了一篇脉络清晰、语句优美的课文《明天,我们就要毕业》,虽然这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但我在指导的基础上,紧扣“熟”与“悟”,让学生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但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由于读的细致,读的动情,读的扎实,课后练习迎刃而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读法:
导读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也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导读,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辅以点拨的教学方法。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这一能力,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以疑促读,“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如:我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篇课文时,为学生设计这么一个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明明是写高原上的柳树,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树呢?作者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就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认真读书就答不上来。但仔细思考,也不难答出。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读懂知识,想通问题,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个环节,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各抒已见,互相研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讲读法:
阅读课文虽然大都通俗、明白,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篇目并非一读就懂。这时,这种边读课文边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即古人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够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讲读法的教法,绝非面面俱到,巨细不分地满堂灌,而是重在引导、启发和指点。
为正确运用讲读法,必须注意:
1.确定好教学重点。讲读必须目的明确,阅读教学更应如此。确定重点,一要依据教材,二要根据学生,一般来说,课文要求学生领悟的精美之处,学生自读中的困难之点,便是教师讲读中的重点。
2.讲究“讲”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讲”的高超技能。其教学语言必须简洁明快,而不应繁冗模糊;必须生动形象,而不应沉闷枯燥;必须严谨周密,而不应粗疏杂乱;必须富有情感,而不应平淡冷漠。同时,还应用对比、比较、角度改换、矛盾设置等手法,或提出问题,或寻根究底,或答疑解惑,使课堂不断掀起波澜。
四、练习法:
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这就产生了一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习惯上称“练习法”。就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练习法有听说能力练习、读写能力练习和智力开发练习,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练习法便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方法。
运用练习法应注意:
1.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每次练习,无论单项,或是综合,均应讲明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求知热情和进取欲望。每次训练,均应有明确的指标,如数量、质量水平层次、时间限定范围等,并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
2.形式多样,提高兴趣。对学生而言,训练是一项艰辛的活动,为了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保持其旺盛的练习情绪,并获得灵活多样的技能技巧,练习的方式必须多种多样。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单项,又有综合;既有课内又有课外。题型也应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同时,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形式,如:抢答、打擂台、开火车等。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练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3.注重示范,注重评析。“示范”是为了正谬,树立典范,抛砖引玉;“评析”是为了激励,促成群情振奋。练习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示范”和“评析”,就会使学生学有榜样,比有目标,练有干劲。特别是阅读课后的小练笔,如果每次小练笔后,教师能选出好的作文在班内朗读,并指导学生辨析作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加上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摘 要:目前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语文素质分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写作能力
成就,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成就越大,奋斗越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兴趣从哪里入手培养呢?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愿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先做些简单指导,学生再构思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苦思冥想,最终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内容雷同,人人都觉得写作文难,使作文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出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努力培养学生个性
学作文的过程更应该是学做人的过程。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是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目标。要为文,先做人。人格意识的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前提。树立正确的节操观念,是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对真善美的爱,才有对假恶丑的憎;只有爱憎分明,文章才会有热情,才会有动人魂魄的力量;有了正确的节操观念,作文思想内容的深度也必定会有所提高。引导和教育学生懂得爱憎和敢于爱憎,是作文教学的责任。情动于衷,才能发于外,感人至深的文章,必是先感动了自己的文章。通过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画、听好音乐、欣赏优秀影视片、交好朋友。通过作文引导他们认清清浊、辨识良莠,使他们具有高雅的情趣,更会显出人格的光彩。个性是创造的源泉,学生有个性,表达才有个性。俗话说“文如其人”,习惯于有个性地表达的学生,其创造力的培养前景是无限的。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为未来人生道路打下创造的基础,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课堂上要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是否有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不能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讲提纲,可让学生口述自己作文的提纲大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如,可采用讲故事、谈感想等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言而“有物”,还要言而“有序”,否则七嘴八舌、前后无序,虽训练了说的能力,却不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或辩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言之成理”、“出口成章”的本领。
四、有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突出体现了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认为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乐于写作、敢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现代信息技术活化了写作教学,声、像、图、文、情、境与看、思、说、写、读、评诸多手段的结合,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从而打破了过去被动、沉闷的写作教学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口讲手写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外丰富的写作资源与教材整合起来,有助于增大课堂信息量,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林文利
“有效教学”,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涅的观点,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基于以上学习心得,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了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了五大转变。
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譬如在新任教初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一开始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语文课语文课,那么你心目中的语文是怎样的呢?在学生思考之后,我就有感情地背诵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语文是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草尖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是那名城古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静谧的菏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然后告诉学生“我的语文是晨起衣衫窸窣的轻盈,是午后荫下蝉鸣的欢快,是月下独酌咂舌的充实,是床头灯下阅读的惬意,是冥思遐想的闲适,是静静聆听的享受,是击打键盘的快感,是擦亮火柴的袅袅思绪,它是指间的舞蹈,嘴角的抿笑,发丝在风中飘扬的旷达。我的语文平凡到穿越生命的历程,却让你不知不觉。”这样,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对语文的重新认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初中的语文生活;在学习诗歌《理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和“勾践灭吴”、“破釜沉舟”等故事,从而深入感受文章要揭示的“人类有了理想,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主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首先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观察云像的形态变化、色彩变化,然后提问能否说出今天的天气状况,有什么科学依据等,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学习兴趣;学习《散步》一文,可让学生撷取记忆里的温馨花絮与同学共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升华了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风筝》时,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引出对于鲁迅的介绍,回顾小学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与高效的。
因此,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营造教学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40分钟学习的权利,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0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当然,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我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当然,激励性评价也要适时、适度: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地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就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一、初中阅读教学必须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协调语言信息的沟通, 完成互动。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的语文教师才能提高班级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使学生有勇气去质疑, 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努力就有收获的希望,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教学, 直接让学生说标准答案, 这样, 我们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将是困难的, 学生不会受到启发, 他们只是死板地理解, 是简单的“记事本”记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例如, 教师给学生留一个作业, 主题是“读书是个好主意”, 然后问:你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有什么建议。学生自己的建议, 教师选定切实可行的建议, 选出好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科学理念阅读能力, 这种做法是受到支持的。这样,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体会到乐趣和喜悦, 从而积极参加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当学生觉得自己的建议获得批准, 自己的想法得到肯定, 这就是学习一个好的前奏。这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思考有什么方法更有可能接受学生的建议, 解决语文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学习如何进步等问题,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阅读文章, 读出文章的思想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包括阅读重要的信息, 提取和整合文章内容。简单地说, 就是学生要学会认读和解释文章, 甚至是一部文学作品, 同时也要学会对文章评价与赏析。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 学生要选择适合的方法, 然后平稳有序,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教师要解释学生的怀疑和解决他们的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 找出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活动, 即使是在评估和创新, 要体现梯度。每个读者可以不可能有很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 鼓励表现好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这样,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得到发展。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要分步进行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由低到高的规律, 还需要开拓思维, 让学生的想象力, 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1. 累积和持续。
它是一个语文学习和积累的基础阶段, 包括字词、句子, 学会分析稍微复杂的词组结构, 能够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语言特征、作者感情等, 可以熟读文章和阅读背景材料。同时也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写作技巧等, 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要引进必要的材料, 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学生的知识面。
2. 语言运用、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阶段。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思考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这些能力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阶段是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的阶段, 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阶段。联想能力是对文章的印象、观念联想到自己写文章时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能力, 学生就可以将固定文字的意义空间扩展到最大, 从而使阅读理解更准确、合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去联想。教师还可结合教学的实际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学生的联想能力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要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 然后教会学生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通过合理的语文阅读训练,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 2010 (7) .
[2]张磊, 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12) .
[3]刘磊.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3) .
[4]曾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 (8) .
[5]李永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2) .
[6]谢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1) .
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过程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受乐趣。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多维度、全方位地对文本进行解读。文本貌似简简单单只是文字的堆砌,实际上文本向我们展现的是另一个主体的思考与情感体验。文本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它还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信息,而历史与文化从来就不是单调的。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环节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二、教师要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出“粗读——细读——精读——连读”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学会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领悟,探究文章的发展脉络和主题。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认为对自己教育最深,感触最大,最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剪贴在读书笔记上,针对这些摘录,写一些赏析及感想。
三、丰富阅读空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在阅读中有所思考和感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读课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在阅读中积极思考。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先是整体感知课文,再是品味文章的特色,最后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教师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拓展阅读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每一篇文章中都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利用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他们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应从最能拨动他们心弦、最能激发他们兴趣的地方着手,充分挖掘文章的情感内涵,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开启他们的思路,将学生带入深层次的审美状态。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就是入于文中,出于文外。入于文中,就是诵读、体验、感悟、联想、想象、思考;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出于文外,就是积累、使用、模仿;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经验,借鉴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学习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人的文章的专题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入于文中得其神,出于文中得其形,读文内外结合,方有收获。
六、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筹备活动,发挥学生的才能,可以组织朗诵会,学生在朗诵比赛中激发了兴趣,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举办读书会,在班级设置一个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作品放入书柜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阅读、相互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制订长远的阅读教学计划,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新理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加以研究、实践,探索出更具生命力和效率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开放式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 语文阅读 教学方法
小学语言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依据这个教育理念,在众多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要正确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为人的一生中需要进行口头上、书面上的沟通,需要依靠语言、文字来抒发感情。因此,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和生活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交际能力等均具有良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整体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根据实际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新教材语文教学内容不仅仅包含了语言文字的教育,还把音乐、美术、社会常识等内容与语言文字整合到一起,以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主要针对开放式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分析。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要把握好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之前,传统的教学中因教学目标的狭隘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过于单一,远离了现实生活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课改后,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更加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开放式教学就要根据教学纲要、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情感基础出发,制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例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不仅要实现基本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更要从小兴安岭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从而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使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同时,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要实现有效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公园、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厂等进行参观,使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去领略教材及阅读材料中所展现的真实的生活、生产画面,促进学生开展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开展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还要建立起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最常见的是老师教、学生学,师生间缺乏有效、轻松的互动,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建立起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则是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教师对学生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进行鼓励、宽容和信任,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开放式教学中,“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十分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有益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展。在方法上,要争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让学生按照“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步骤,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改一改”,即点拨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理顺自己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效率大大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可爱的家乡》之后,让学生们组成讨论小组,根据课文的内容,分别从物产、风景两个大方面列出自己知道的家乡的物产、风景,经过小组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具有代表性、地域特色的内容,由小组代表进行阐述。教师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要适时启发,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再对各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发挥,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乡物产风貌的认识,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四、小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由衷热爱,使他们明白语言文字是祖国历史的传承,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12-17
初中作文结尾之我见12-05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之我见05-26
构建初中数学和谐课堂之我见06-04
初中英语作文指导之我见06-11
初中英语词汇目标教学之我见11-12
大语文之我见12-22
初中音乐课的情感教学之我见01-07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11-16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论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