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成果总结报告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所成果总结报告(推荐8篇)

研究所成果总结报告 篇1

安静育新人 国培铸师魂

——语文组实践研修总结

走进安静,每一天,我都被感动着。

为老师们的辛勤和钻研而感动。我的第一个实践导师——许静华,温文尔雅,博学。我曾在日记中感慨,她的学生是幸运的宠儿,她深情关注每一个学生,总是鼓励学生去思考。她毫无保留地把读书教学经验介绍给我们,《在幸福中寂寞地坚守》,从孩子一年级时开始到五年级,积累沉淀了许多。我的第二个实践导师——郭琪,对孩子有耐心,一年级的小孩,连说话都一句一句地教。放学了与家长沟通,耐心细致。电子备课室里的各位老师,谈的都是学生,与家长沟通一个电话就是十几分钟,作业一摞摞,主动帮忙也不让,说:“正好了解学生情况。”老师们谦虚务实,慷慨大方。“秋实杯”年组集体构课,上课,评课,大家开诚布公,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为孩子们的快活有礼而感动。礼貌让行,挥手问好,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为领导们的敬业务实,热心无私而感动。常见几位主任忙碌的身影。认真严谨又细致的李校长,事无巨细都为我们想到了。讲座《立足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理论详尽,案例典型,语言精彩。冯校现身说法,动情处引得我们热泪盈眶,真诚与和蔼让我油然而生敬意。

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情结,越是到了即将分离的时候,越发地觉得时间的飞逝,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在此,我由衷地希望以后的日子里,能常联系,通过我们架起两校沟通的桥梁,能与哈市名校结成友谊,将是我们逊河小学的荣耀。

最后,祝愿以冯校长为家长的安静校全体领导、教职员工、同学们,生活幸福,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

国陪实践研修总结

近一个月的实践研修,回想起来,短短的实践研修生活,感觉很不错。当我们漫步在大同的校园里,那出自学生的一声声“老师好”“体育老师好”的感觉很奇妙,从最开始的不习惯变得上了瘾。同时,它使我们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报告,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这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使我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我实习的是二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是队列队形的学习,面对低年级学生就自身而言,就需要对他们有一点点的耐心、同时也需要决心。他们不能够像高年级的学生一样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刚接到他们的时候真不敢想象他们尽然连左右都分不清,可是现在通过我的努力他们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都很配合我的教学。有时个别几个学生不听话,不用点小惩罚的话,是无法让他们平息的。课上声音还算洪亮,穿透力也够强。这和我以前教学比起来提高不少。

其次,在学生方面,学生的.差异性不太明显,但是玩我觉得是他们生活的主题。有时一种练习要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然后要分层教学以及重复练习学习,否则无法进行有利的教学。学生对太简单或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也会使他们反感,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冷淡。

再次,在重点小学教学,对于我而言却是件极具挑战性、颇具诱惑力的事情,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向老师学习、请教,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

研究所成果总结报告 篇2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第一,从管理科学角度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走向。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改革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呈现出整体和全面的发展与变迁,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战略转型期。在发展战略转型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面对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需要积极战略转向,建立分层、分类、分级的多元化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探索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新类型和新方法。

第二,界定了基于省级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概念,对省级研究生教育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位授权审核权力的下放,省级政府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基于省级的研究生教育评价势在必行。该研究梳理了省级政府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的演变历程,并从政府职能视角出发,从管理内容、管理过程和管理绩效三个维度,制度、规划、投入、绩效四个模块构建了基于省级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基于特征视角对高水平大学进行了解析,以此为理论依据构建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并评出了中国高水平大学50强。通过对中国大学排名的问题分析,指出中国大学排名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价值的“二重性”引发的,这种“二重性”主要表现为排行榜对于使用者和排名者价值的不同。为保障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质量,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行业规范,建立准入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评估机构协会。

第四,研究了基于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构建了基于学科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该课题介绍了美国1934年休斯报告、1959年凯尼斯顿报告、1966年卡特报告以及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1982年、1995年和2001年的研究型博士教育质量评价项目,总结了历次评价的特点;系统研究了我国几次影响重大的基于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包括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一级学科选优评估、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等,对我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进行了案例研究。

第五,研究了基于学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提出了研究生个体质量的三角模型。该课题结合全面质量观的指导思想,整合我国、欧盟和英国的学位授予标准的核心要素,分别构建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第六,研究了基于学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打破了学位类型的二元划分,将学位类型重新划分为学术型学位、应用型学位和非职业型应用型学位。三种学位类型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培养模式亦不相同;分别构建了学术型学位、专业学位和非职业型应用型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进行了案例研究。

第七,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构建了大学层面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模型,并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实证分析,参考灯号法绘制出研究生教育监测质量指数分布图。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Index,英文缩写为GEQI)是反映不同时间或空间条件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综合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过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把抽象的、复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分解为具体的、可以观测到的一组指标,采取一定的计算方法后,用一个具体的数据来实现对抽象质量的直观演示。

(二)研究方法

1. 指数法

指数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质量指数可以将一系列复杂的质量检测数据,按一定方法处理后,变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简明直观地体现被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和状态。利用指数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可以实时监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态,还可以科学预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2. 案例分析法

该课题精选中国高水平大学50强、第二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估、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实证研究等作为案例,从案例背景、实施方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翔实的分析。

3. 比较研究法

该课题对比分析了中美基于学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中国、欧盟、英国基于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 文本分析法

该课题从政策文本分析入手,系统梳理了我国省级政府研究生教育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轨迹,从中探寻省级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权力边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政策依据。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结论一:我国研究生教育处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改革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呈现出整体和全面的发展与变迁。伴随着这场具有战略性的、影响社会全局的社会大变革,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从观念、机制到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呈现出明显的战略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为应对这些转变,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必须拓展思路、与时俱进、积极转向。

结论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要实施分级分层分类评价。

分级分层分类评价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级别划分,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学校、学科等层面;按层次划分,包括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两个层次;按类别划分,又有科学学位、专业学位等。分级评价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在研究生教育功能上表现出来的不同属性,分类评价体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元性在研究生教育体系横向上表现出来的属性,分层评价体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元性在研究生教育体系纵向上表现出来的属性,分级分层分类则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横向上的多元与纵向上的层次之间及其内部的匹配与整合状态。

结论三:基于省级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是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的主要领域。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位授权审核权力的下放,省级政府在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开展基于省级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生成过程中,省级政府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发挥的作用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省域内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主体,省级政府并不是“产品”的生产者,它本身不会直接产生质量,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投资政策提供一种保障和支持,政府职能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关注点。

结论四:高水平大学评价应该反映高水平大学的本质。

高水平大学不仅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水平大学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实体,高水平大学的概念特征和实体特征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揭示了高水平大学的本质。概念视角下的高水平大学具有比较性、模糊性、精神性和建设性特征。实体视角下高水平大学更多的呈现出外显性特征,体现于三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和技术层(图2-1)。

结论五:研究生个体质量是知识、能力和潜力的统一体。

研究生个体质量中,知识维度包括研究生个体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方法论;能力维度包括研究生个体在培养期间需要习得和增强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沟通能力以及就业可迁移能力等;潜力维度表示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基础上,研究生个体攻读完学位后的各方面表现和长期发展潜力,包括学术发展潜力、职业发展状况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因强调的重点不同导致了各维度侧重点的不同。

结论六:学位类型划分为学术型学位、应用型学位和非职业型应用型学位三种。

基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研究生教育的现实状况,突破传统学位主要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的二元划分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位类型结构(图2-2),即在应用型学位中分化出了非职业型应用型学位。

学术型学位、专业学位和非职业型应用型学位是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它们的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培养模式亦不相同(表2-1)。

结论七: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是监测研究生教育质量、预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法。

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Index,以下简称GEQI),是反映不同时间或空间条件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综合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过研究生教育指数,把抽象的、复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分解为具体的、可以观测到的一组指标,采取一定的计算方法后,用一个具体的数据来实现对抽象质量的直观演示。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构建(表2-2)。

1. 综合质量指数模型

其中:

GEQI: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

LI:研究生教育质量基础指数,是综合指数GEQI的分指数;

CI: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是综合指数GEQI的分指数;

DI: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指数,是综合指数GEQI的分指数;

α: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基础指数(LI)的权重;

β: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CI)的权重;

γ: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指数(DI)的权重。

2. 分指数模型

(1)LI:研究生教育质量基础指数。

LIi:表示分指数“研究生教育质量基础指数(LI)”中第i个分指标;

Li:表示分指数LI中第i个分指标中的权重;

n:表示分指数LI中所包含分指标的总个数。

(2)CI: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

CIi:表示分指数“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CI)”中第i个分指标;

Ci:表示分指数CI中第i个分指标的权重;

k:表示分指数CI中所包含分指标的总个数。

(3)DI: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指数。

DIi:表示分指数“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指数(DI)”中第i个分指标;

Di:表示分指数DI中第i个分指数中的权重;

p:表示分指数DI中所包含分指标的总个数。

其中,指数权重确定采用要素等权的方法。

3. 指标数据处理

(1)极差标准化处理。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形成标准化分项数。

其中:

N:某分指标中一组原始数据样本的总个数;

Xi:某个样本数据的实际值;

Xmax:N个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

Xmin:N个样本数据中的最小值。

(二)对策

第一,实施监测评估。我国已有研究生教育评价可以归为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两种类型,两种评估都是间断的,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监测评估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运行状态的连续追踪分析,实现了评估的连续性和常态化。监测评估有利于提升政府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社会和消费者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常态质量监督,有利于研究生培养机构的质量管理和改进。

第二,倡导低碳评估。低碳评估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先进网络平台,改变传统的评估方式,以实现物质能源的低消耗、降低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益为目的的一种评估方式。低碳评估,既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态度。它对于提高评估的效率和效益,保证评估的公平和公正影响巨大。

第三,优化评估环境。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质量保障方式。完善的法律法规将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保驾护航;综合性的评估制度安排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运行的前提;权威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有效开展的关键。

研究所成果总结报告 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教师的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这种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促使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力量,发挥自身主体的能动作用,因此需要教师自身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促进了教师的健康发展。

如过玎玎老师在《不一样的天空》一文中这样写道:“而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肩负的任务则更加艰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一个专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郑碧珂老师在《赶走焦虑,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中这样认为:“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焦虑的观察和研究,以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用适当的方法减轻学生的焦虑。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降低语言焦虑的效果一定会更加显著,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相应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感到茫然,不仅自己愿意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同时有的老师还提出了维护教师自己心理健康的具体方法。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达到了助人自助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寓教于乐,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六(1)班学生黄梓铭同学,在谈上校本心理辅导课体会时谈到:“这样的课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如每个同学都要有上进心;自己要知道和谁比。我又知道,学习不能放弃,应该从小打好成功的基础。”“上这样的课,让我有了勇气,一种不怕放弃、失败的感觉。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小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 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 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 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基础,关键所在。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则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和谐、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一天下午放学后,四年级(6)班因其教室窗户未关,被值班教师查到,受到批评。事情发生后,班主任赵海琴老师改变以往批评犯错误学生的方式,而是设计了一节心理活动课《教室窗户没关之后》,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讨论分析导致没关窗户的原因,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流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讲信用,对集体应有责任心。通过这节课,不仅仅是几个犯错误的学生受到了教育,更主要的是避免了以后类似事情的发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这节课,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改变了过去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的状况,敢于大胆地和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了。

在四年多的研究过程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学校组织汇编的校本心理教材《童年七色花》在苏州市校本教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9月,拍摄的校园心理剧《特殊的礼物》在2014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优秀剧目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先后有70多篇论文发表在昆山市、苏州市及省级刊物。教师论文、教育案例、活动课课例获奖300多篇次。其中陆晓东的《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发表于《新课程学习》,王雪莲的《阻碍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原因及矫正》发表于《新课程研究》,沈美芳的《浅析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发表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归玉秀的《遵循学习规律 提高识记效果》发表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何婷、陆雅萍、杨咏秀、吴志英老师的论文获省“行知杯”论文评比二等奖。黄程远、陈洁、何婷、凌志芬、吴燕、徐林花等老师的论文获省“蓝天杯”论文比赛一、二等奖。

教学成果奖总结报告 篇4

一、成果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大学物理实验是工科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基础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系统性专业实验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多元化人才的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与现实生产、生活及现代科学技术缺乏必要联系,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验资源有限,给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性,不能适应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不能满足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注意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忽视实验过程中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实验评价体系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

为了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物理实验也必须进行改革。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不仅是实验管理形式上的开放,而是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是指根据多元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多种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要求有相应的课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发展需要进行组合与选择。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进入80 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和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兴起,我国高校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做的大部分实验完全是照葫芦画瓢,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进行的有效训练太少;其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实验学生人数增多而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的矛盾日趋显著;再次,大学物理实验课课时过少,上课时间安排的过于刻板,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要解决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模式必须有所改革,实验项目及实验内容也必须变革,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正是实验教 学改革的可行之道.

二、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的优势

大学物理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并通过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推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以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 力培养,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权威性、同一性、确定性和封闭性等种种弊端,不仅束缚了学生好奇、疑问、怀疑的本性,漠视了任何对真理的认识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也不利于对现行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而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旨在突破这些弊端,构建开放的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在这样的开放系统里面,不仅重视知识的开放性,更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与学生“双边”关系的建立. 教学不再是线性式的独白,而是师生、生生普遍交往互动下的、持续的、建设性的对话,从而在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和功能的同时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另外,开放式实验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开放式实验教学还从单纯注重物理实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大多是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而在人本主义影响下的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拟定了一套认为切实可行的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

(1)构建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平台,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建立了4 个层次的分级实验教学体系,开设了基础性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4 个实验层次.在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4 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 坚持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坚持锻炼学生正确读数与正确处理有效数据相结合的能力;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各层必须做到实验按难易程度进行编排,根据我系的具体情况,自编部分实验教材,依照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阶梯式的强化训练,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对于基础性实验,在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的培养.基本的实验能力包括: ①通过阅读实验教材和对照实物做实验前充分的准备. ②通过阅读 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常用仪器. ③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拟定合格的实验报告. ④通过拟定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科技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的实验能力达到一定要求后,再开设各种类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能力,预约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 案,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实验.

(2)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成绩管理系统.

学生通过网上选课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和适合自己的实验时间到实验室完成规定数量的实验.学生预约好实验后,必须在实验前设计好预习报告,并由指导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给出成绩.进行实验前,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预习熟悉仪器设备,由专门的实验教师负责解答学生预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验时,指导教师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只讲解实验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具体操作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 若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指导教师应予以启发式指导. 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当场给出学生实际操作成绩,实验报告上交后,经教师评阅最后给出实验报告成绩. 如果实验失败,学生可以立即重做或另选时间重做.

(3)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

开放实验室,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开放的,而且在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等方面也是开放的,在教学时间上由实验教师来保证开放时间,一般每周开放8 ~ 10 学时,在开放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实验时间.仪器设备的开放是指实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都供学生选用,用来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但由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种类数量繁多,要同时把所有仪器设备对学生开放,是不现实更是不可取的. 所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向实验教师提前预约,由实验教师进行统筹安排,争取使多类仪器得到充分利用,尽量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使实验室用房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学生要做到在事先预约好的时间内使用仪器设备,并且做好使用记录,以确保实验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1].项目开放:课余开放是项目开放形式的一种,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补充,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教师的实验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开发实验室虽然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但在实验中对于设备、器材的维护都是靠学生自觉,教师需在思想上给予引导,让学生规范操作,爱护设施。

[2].时间开放:教师指定物理实验教学安排时应遵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3 对各个必修或选修的实验项目在不同的时间段来开展教学指导。这样一来实验室的各个时间都可以做不同的实验,学生利用预约则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完成自己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这种自由主张的实验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让学生占据整个实验教学的主导。实验室教学中运行时间开放模式可以让学生掌握足够的实验时间,根据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做好实验设计。对于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让学生能够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流程。

[3].综合开放:其包含了实验教学各方面的内容,如: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目的等,都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模式,这样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很有帮助的。综合开放模式是物理学科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其不仅充分显现了各类科目知识,还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实验,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学生某方面能力缺乏则会影响到综合实验模式的效果。

[4].研究性实验,挖掘学生潜能:研究性实验以学生自带课题的研究性实验为主,不属于教学计划实验范围,实验者主要为对物理科技制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或者准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学生,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深化实践的必要条件和方法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类学生多为基础好、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实践活动在增强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实验室教师技术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他们的实践活动也是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来源渠道之一。

(4)关注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实践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进行的,所以实验教师应时刻关注开放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并根据教学效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开放式教学体系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完善.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改进了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标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案,既考实验理论,又要求动手实际操作.在考核中将学生选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取得的实验效果作为其评价成绩的标准之一,实践证明这种形式考试的结果,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够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5)积极开展实验室对外服务业务.

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损耗仪器设备的增补,以及教师进行有尝劳动后薪水的发放等等,这些都是在实施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中实际存在的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科研 4 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对外(包括工厂、企业、生产单位等)有偿使用,适当收费,实现实验室对外服务功能. 这样既把基础实验室从单纯的教学场所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的实体,又解决了实验材料消耗和工作人员的补贴问题.

四、取得的开放成果及其实施价值

多元化开放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突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增设开放性实验。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内容上减少了验证性,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根据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问题指导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自主实验教学法等。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物理创新实验室,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近年来80多名学生(包括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在实验室完成或参与科技创新项目、SRTP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近年来,实验教学中心的老师们进行了多项课题的深入研究并自制了几种教学仪器。这些仪器技术含量高、性能可靠、实用性强,有的在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称赞(例如自制声悬浮演示仪、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等)。

在2011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哈电杯”荣获二等奖一项;在2011年全国高校第十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获三等奖一项;2010年山东省第二届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省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三项,其中四名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2011年山东省第三届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省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六项,其中八名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四名老师荣获2011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优秀指导教师;智能太阳能车,声悬浮与声速测量仪成功申请国家专利;论文:《声悬浮与声速测量仪的设计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量装置的改进》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并且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简单地去验证某一理论,实验室开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若仍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总 5 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完成一些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难度非常大;开放实验室,同时以学科竞赛为目标,能给学生以选择、创造、表现、提高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它可以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并适应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的个性要求。

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及创新能力为目标,物理实验开放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在所有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可以以学科竞赛为手段,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实验项目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实验室仪器的使用率,推动实验仪器的改进,促进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发。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写写帮推荐) 篇5

一.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整体数理文化素质偏低。据统计,入学的学生,其高考数学成绩优秀率为零,及格率不足30%,即70%以上的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数学的学习能力较差。另外,大批的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数学基础就更差了。同时,因为所有的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所以,学生的数学基础更是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性非常大。据调查,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没有兴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正常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大片“红灯”而无可奈何,而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这是摆在每一个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必须得到改变。为此,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并不断地进行一些改革,比如:精简教学内容;加强课堂练习;采用案例教学法等等。但是,试验下来效果总是不令人满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逐渐悟到了一点,那就是:只是停留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改革是完全不够的,必须从教学理念这个根本问题入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对教育理念的思考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应试”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

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传统的考核理念是:“分数”;传统的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堂上“被动的听”。我们以前所做的一切,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下进行的,这就难怪取不到突破性的进展。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了解行业发展、熟悉生产过程和有知识、发展型的能说会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必须要实现如下转变: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从强调“学科中心”转向首先关注学生的职业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被动学习数学转向在数学活动中的主动建构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育理念应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不同的学生获得对他们各自有用的数学知识。归纳起来就是:教育理念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学模式要从“知识教育”向“能说会做”转变; 教学方法要从“灌输式”向“讨论研究式”转变; 考核理念要从“分数”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 学生学习的方法要从“被动的听”向“主动的做”转变。

教学理念的转变使紧锁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只要围绕着一个字:“做”,做足、做好文章,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常规的数学教学过程由: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完成作业、平时测验、复习、期末考试组成。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教学的规律,从来没有对它产生过丝毫的怀疑,更谈不上有什么突破、改变和创新。我们认为这个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在“应试”教育理念下,2 是完全有效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但是,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它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了,依靠它是不可能完成“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的。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它缺少了一个根本的环节:“做”。三.一个创新之举

经过大量的学习、分析、研讨,我们决定突破传统的框框,在常规的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新的教学环节:《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并且自2009年9月起,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管理系、应用技术系09、10、11级部分专业的十二个班级,正式试点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新之举,正合了 “秤砣虽小压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取得了出乎意料的、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基本扭转了高等数学教学的被动局面。四.《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 1.作为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管理系、应用技术系一年级新生的高等数学课程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新的教学环节《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一般从第九周~第十五周,规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同学必须参加,三个人一组合作完成《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任务.2.建立《数学实践与应用》题库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结合专业的情况,我们收集并编写了一些起点比较低、与各个专业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了近百道题的《数学实践与应用》题库.题目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微积分、微分方程、统计学、概率论、线性规划、决策论、库存

论等不同的学科。各个课题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从中自主进行选择(各组完成不同的课题)。3.各课题组完成《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任务

完成《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任务不占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同学们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学校能够提供的各种方便条件(图书馆、资料室、网络、计算机等)、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或是找参考书、翻阅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在一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独立地建立数学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成员集体的努力,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认真努力地完成课题任务。最后,按照课题的具体要求,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数学模型、分析解题的详细过程、结论、联想、拓展、体会等汇总成一篇数学应用文章。4.总结、考评。

各课题组的组长负责填写《数学实践与应用》总结报告和《数学实践与应用》考核表,与数学应用文章一起装订好提交给老师作为考核的依据。教师按照完成情况、科学性与系统性、广度与深度、创新与思考、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分并给出评语。最后以30%的比例计入高等数学课程总评分。5.《数学实践与应用》报告会

各班级挑选3~5个组进行课题专题报告,要求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完成课题的成果以及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并作出专题报告,供大家学习和分享。

五.《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内涵分析

1.《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使教学环节的安排更为科学合理

《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更加符合上海市教育规划纲要中“教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思想;更加有利于贯彻“以做定教、做学结合和以做为主”的职业教育原则;更加有利于培养了解行业发展、熟悉生产过程和有知识、发展型的能说会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数学考核理念的转变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连带引起了考核理念的改变。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主要形式是期末的笔试(占70%),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变形,是单纯的数学题。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是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差异;二是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背习题、记公式的习惯,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由于高职学生整体数学基础较差,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大片“红灯”而无可奈何,使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

考虑到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数学考核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是将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分为常规、测试和应用三大模块。

常规模块(占20%)包括上课出勤、质疑问答、作业完成等,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

测试模块(占50%)包括期中考试(占10%)和期末考试(占40%),主要考核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按传统的笔试方式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平时学习中常见的基础题、能力题和应用题,难度中等。

应用模块(占30%)是改革后的创新形式,以数学课题、小组讨论研究的方式进行。这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勤于应用、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3.《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数学观.数学和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直接地相互作用着,数学科学进一步渗透到一切领域;同时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中的所有课题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和日常生活之中,在《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火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数学观 4.《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功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重要原则之一.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 应用能力,这不仅包括计算、推理、空间想象,还包括辨明关系、形式转化、驾驭计算工具、查阅文献、能进行口头和书面的分析和交流等等.而《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恰恰包含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团队精神和探究性学习等诸多因素和作用.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完全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做出来的.通过小组同学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好是一个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和用的统一.5.《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置益在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的学习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正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它不仅仅是给学生扩充数学课外知识,也不仅仅为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自学或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6.《数学实践与应用》报告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平台。

《数学实践与应用》报告会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形式,它营造了 一片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在报告会上各课题组的同学把他们经过努力

学习、刻苦钻研、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知识、课题的成果以及深刻的体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做了充分的展示。在此同时,其他同学也分享了他们的成果和喜悦。更为重要的是它营造了一片学习、讨论、研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将为同学们的成长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六.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主要收获 1.增强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的动力.《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面对一个实际问题,小组同学就要思考能否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它?如果不能,那么能否自己去找参考书、其它资料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或是发挥团队的力量;或是请教老师进行启发引导,最后把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勇敢迎接挑战的精神、品质和毅力就得到了培养,而这一切常规的教学是难以做到的.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学而能用的愉快和喜悦,以及学而后知不足的求知欲,从而增强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的动力.2.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增长了才干.《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包含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团队精神和探究性学习等诸多因素和作用.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完全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做出来的.通过小组同学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完成《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过程中,学生把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探索发现、使用各种工具和数学求解结合起来,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微科研”的体验,从而达到了学习数学、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目的.8 3.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不少还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知识,需要学生翻阅参考书去自学.学生们十分努力,充分发挥了潜能,按时完成了课题,不少小组写出的数学应用文章还具有一定的水平.正好是一个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4.基本扭转了高等数学教学的被动局面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高等数学教学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扭转。表现在:

1)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害怕、恐惧、抵触数学逐步转变到开始产生一定的兴趣,部分学生正在蕴酿组建“数学建模”协会,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

2)学生学习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课堂教学的秩序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以前上课时睡觉、玩手机、听音乐、聊天、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比较严重;现在课堂教学的秩序基本正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认真的听讲,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够认真记好听课笔记,学风正在不断地好转。

3)学生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高等数学课程的不及格率有了明显的下降,“红灯一大片”的现

象已经不复存在。

从全院来看:以前高等数学课程不及格率经常在50%左右,这两年来不及格率大大降低保持在33%左右。从对比的角度来看:未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班级,平均不及格率为36.99%;而实施《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班级,平均不及格率为23.56%。

经过这几年《数学实践与应用》教学环节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不少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将继续努力、踏实地投入到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工作中去,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能说会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附件:

1.高等数学成绩分析表

2.《数学实践与应用》课题总结、考核资料 3.《数学实践与应用》题库目录 4.学生小论文选编

5.学生对《数学实践与应用》环节的反馈意见选编 6.《数学实践与应用》报告会资料P.P.T选编 7.专家对本项目的评价意见

高等数学教改项目组

研究所成果总结报告 篇6

寒假转瞬即至,为了响应院团委的号召,信息系开展了“激扬青春志 奋斗在泉州——走近文都”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过程中,我系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学科的优势,拓展专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毕业生,为日后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补充,是高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服务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于1月19日开始,至1月30日圆满结束。活动围绕 “发现魅力泉州”这一主题,从泉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视角,发现和品味东亚文化之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魅力。我系实践队在系领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走访泉州市区多个著名景点和街区,用相机和DV记录下点点滴滴,从而发现和品味魅力泉州。

一、实践前期准备

寒假社会实践队由9名成员组成。他们是专业能力强,是有着团队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大学生。考虑到泉州市区著名景点和街区较多且分散,实践队决定分两个小组进行拍摄。第一组负责拍摄开元寺、西街、钟楼、中山路街区,第二组负责拍摄西湖公园、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等著名景点。在前期安排分组中,成员之间曾产生了一些分歧,但经过系办老师的协调后,终于明确了各成员的分组,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确定每个分组的负责人。系办公室也变成临时办公室。系办老师还建立了QQ交流和资料分享群,主要用于主题材料和活动情况的交流以及具体事件的讨论和通知。

二、实践过程

期末考试结束后,实践队伍便开始搜集与本次实践相关的人文资料和景区资料,了解泉州市区各景点的具体位置和公交路线,并对可能拍摄的角度和拍摄线路进行梳理,同时对实践过程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恶劣天气、景区关闭等)提前做好统筹安排以确保本次社会实践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考虑到本次实践的主题是“发现魅力泉州”,实践队将拍摄的重点定在历史文化与泉州风土人情较为浓厚的几个景点。每到一个地方,队员们都感触良多、受益匪浅。通过现场拍摄,队员们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和品味泉州的魅力,从而对

东亚文化之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闽台缘博物馆是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其主体建筑方案采用“天圆地方”设计理念,整座建筑浑然天成,较好地体现人文精神和闽台特色,成为泉州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通过对闽台缘博物馆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工、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七个展区的拍摄,学生深切感受到了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泉州市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泉州古港文明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再现,馆内设有“泉州历史文化”、“泉州南音,戏曲艺术”等基本陈列以及“泉州古代书法”、“泉州民间收藏”等展览,队员们在拍摄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古代泉州的魅力;西湖公园,园内碧波浩淼、绿树成荫,景点建筑极具闽南地方特色,尤其是核心景区的刺桐阁,更是以其典雅古朴造型、恢宏博大体量统领全园,成为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西街,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泉州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地处泉州西街的钟楼,高13.8米,具有欧洲风格,距今已有81年的悠久历史,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泉州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这些人文景景点和街区,无一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泉州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对泉州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泉州的文化力量。

实践团队用DV和相机对泉州的秀丽风景进行拍摄的同时,也十分注意拍摄内素材中泉州魅力的展示。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对摄像器材的使用熟练,在实际拍摄中将课堂上学习的摄影摄像技巧运用其中。在拍摄完成后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汇总和整理、筛选和加工,从对录像、图片剪辑的方法到片头、片尾、字幕的制作和视频配音,队员讨论的结果比较一致,视频短片制作起来相对比较顺利。经过了2周的时间,成员将所拍摄的录像和图片制作成为一个视频短片,作为我们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

三、实践心得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从前期策划、组织人员、布置场地,再到后期统筹协

调活动开展,全部由实践队队员自主完成,充分展示了经贸学子勤于实践、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良好精神风貌。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乐业奉献的工作精神,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实践成长。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也虚心向系部老师请教及征求老师的建议,努力找到理论、实践、实用的最佳结合点。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近距离欣赏到了泉州文化,感受到文都泉州的魅力。实践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所成果总结报告 篇7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旨在把“学术伦理”这一核心概念引入到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中, 以图使问题得到更好地分析和解决。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 研究生学术伦理关系的呈现。在有关理论分析框架建构与阐释的基础上, 从研究生的学术人身份出发, 分析学术伦理关系中研究生所面临的伦理困惑及其现实表现。然后, 在此基础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现实环境条件下研究生学术伦理的水平现状。

第二, 研究生学术伦理关系的解析。从研究生这一伦理主体的外在 (学术伦理关系现实状况) 和内在 (伦理主体对这种伦理关系的认知和感受) 两个层面出发, 解析研究生学术伦理关系遭受破坏状态的情况下 (学术伦理失范) 的外在和内在伦理动因。

第三, 研究生学术伦理关系的建构。在充分探讨学术伦理之于学术活动的作用与机理的基础上, 研究学术伦理关系调整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然后, 从学术伦理关系的理论品性出发, 建造修补研究生学术伦理关系问题的具体解决路径。

(二) 研究方法

该课题循问题导向与理论突破相结合、规范研究与调查分析相结合、引用借鉴与实践变通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1. 文献研究法

该课题通过多种渠道尽量收齐、收全与该研究主题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新闻报道以及法律、规章和制度, 内容涉及教育学、应用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和规制经济学等学科领域, 然后据此提炼出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现实针对性的研究观点或结论。

2. 调研访谈法

一是通过自编的情境故事问卷, 抽取近3, 000名不同类别的研究生进行投射检验, 以摸清他们各个层面、维度的学术伦理水平状况;二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院校机构以及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 以了解有关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研究生是作为“研究者”的身份而出现的。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 牢固树立研究生的这一身份定位, 不仅是推进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基础, 也是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作用的基础

研究生身份的不明确, 不仅会使研究生由于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而感到迷茫、无所适从, 而且还会给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带来困惑。例如, 在目前大规模、多规格的研究生教育背景下, 有越来越高比重的研究生将来并不从事或者不愿从事学术工作的情况下, 有些研究生 (如专业学位研究生) 是否有必要对他们在科研上有要求?现有的学术道德规范需要一一遵守吗?相应的学术责任需要承担吗?等等。

该课题从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活动的性质、科研地位、知识生产及管理与应用、研究生教育的属性、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等五个方面的考察分析发现:研究生是作为研究者 (或“学术人”) 的身份而出现的。尽管与学科专家、教授等这类研究者相比, 研究生整体的研究能力与水平要低一些、弱一些。准确把握研究生所具有的这一身份, 可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践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但凡研究生学位, 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科学训练及考核基础之上。研究生作为社会中的人, 虽具有多种身份, 但作为研究生, 其具有的研究者身份是从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之初便具备的, 不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改变;而对研究生来讲, 其入校时虽然个人动机不同, 可能也不清楚毕业以后会从事何种职业。但是, 必须要使他们明确的是, 既然选择读研究生, 既然想取得代表一定学术能力的研究生学位, 就必须符合这一学位对学术的要求, 即体现出某种程度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如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开展有关应用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即能通过利用基础性研究的成果, 开发出新技术、新设计或新产品。

——但凡学术道德规范, 研究生都需要严格遵守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凡研究生, 不管是什么类别或规格, 都不能排除在科研活动之外, 也就必须遵守与科研活动相伴相生的学术道德规范, 并承担其作为一个研究者所应承担的学术责任。这也就是说, 凡是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学术道德规范, 研究生都需要遵守。否则, 就是对学术价值追求的违背, 必须受到内在的良心问责以及外在的制度性惩罚。就拿我国设定的“专业学位”这一培养类别来说, 其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但毕竟也是学位的类型之一, 只要研究生毕业时想要取得被称为“象征其学术水平的标志”的学位, 就必须遵守与其学术水平相伴随的学术道德。再一个, 该学位设置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之中的“创造性”意味着这种应用型人才绝不是一般的技术工人, 而应是有着严谨并富有开拓性意识的应用型研究人才, 而这也正是学术道德规范的要义所在。

——但凡研究生, 都应有从其科研活动中获取成功和快乐的机会。要基于研究生所具有的研究者身份, 不论是上级主管部门 (如教育部) 还是具体从事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机构, 都必须重视并强化研究生作为一个科研主体的独特地位。一方面, 要向研究生提供能相对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机会, 而不能把研究生等同或降格成科研活动的“附属者”或导师课题的“打工者”;另一方面, 为研究生在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开展、研究成果的出版、传播及推广等方面创造与其他研究者同等的条件和机会, 并加大对生活困难研究生的经济资助。这样做, 可以大大增加研究生从科研活动中获取成功和快乐的机会, 而在此体验或观感基础上形成的预期效应反过来又有助于激励更多的研究生专心投入到科研活动中,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质和创造动力。

(二) 从最本原的意义上讲,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表现是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问题, 但其实质却是破坏了学术伦理关系的完整性 (integrity) , 即学术伦理失范

诸如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之类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 集中表现为其在学术活动中对某一或某些学术规范的违背, 即学术不端, 那么, 其实质又是什么呢?目前, 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 社会媒体以及学术界主要有几种比较常见的解释:一是影响了知识的传播与增进;二是影响了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三是违背了学术规范;四是违反了法律法规。

以上这几种解释显然不能给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提供普遍的、终极性的解释。该课题认为, 学术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学术不端的思想与行为, 而这些思想与行为不仅是对学术道德规范的一种违背, 从实质上讲是研究生的学术伦理出现了问题, 即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学术伦理关系, 或是学术伦理关系遭受破坏后的一种表现或结果, 即学术伦理失范。

——责任背叛性。在学术伦理关系中, 伦理责任处于主导地位, 是各主体及其成员认识和处理学术伦理关系的出发点, 即各主体成员应该按照自己的主体身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义务, 但与强调权利与责任对等的法律关系或制度关系不同的是, 伦理责任的履行不以他人对等履行责任为条件。如研究生导师不能因为教学与科研任务重而不去履行有效指导与管理研究生的责任, 研究生也不能把所受压力大作为其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理由。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研究生的学术伦理失范就是对其所应履行伦理责任的、某种程度的背叛。

——多重破坏性。伦理关系体现为学术人个人“德”、学术共同体“善”和社会“理”三个主体的统一体, 也是学术实践活动得以合理展开的伦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 研究生学术伦理失范对个人、学术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破坏性的效应。如从研究生的个人角度来看, 学术伦理失范不仅使他人 (如同学科的研究生同学) 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对学术共同体的整体声誉造成伤害, 还会影响学术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对其的期望值和认可度, 而这又会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消极影响。

——明确目的性。研究生的学术伦理失范不能算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动作 (如随地吐痰、说脏话等) , 而是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 即用不符合学术伦理价值规范的手段, 以实现行为人的一种期待利益, 如通过抄袭、剽窃、作假等手段获得学术荣誉、学位、工作机会等。这就是说, 在学术伦理失范这一动作从最初启动到最后发生的整个过程中, 尽管行为人可能有各种理由, 但学术伦理失范却是其故意而为之的。

(三) 调查发现, 研究生的学术伦理水平与其学术能力并不是同向的, 高年级研究生低于低年级研究生, 博士生低于硕士生

该研究运用情境故事投射法, 对抽取的2, 721名研究生的调查发现, 研究生学术伦理水平的高低与其年龄大小、学术能力高低并不存在正向关系。这是该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按照一般的常理来推断, 在学术精神、学术品格及其反映的学术伦理水平方面, 博士研究生应高于硕士研究生, 高年级研究生应高于低年级研究生, 不少学者的研究也认同这一点。但该课题的调查结果却与这一“常理”相反, 这就引发一个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即我们营造的学术氛围以及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 是不是逐渐消磨了人的意志, 从而让那些当初满怀学术激情的研究生最终归于平庸?

该课题对一些研究生的访谈, 也印证了这一点。如他们大都在入学前以及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对研究生生活充满憧憬, 希望能踏踏实实做学问, 力争“在学校做出一些像样的成绩出来”, 但随着临近毕业时面临的就业难题等压力、周围环境以及他人的影响 (如看到“高年级的都是这样混过来的”“周围的同学没有几个是真正做学问的”) , 其先前给自己设定的学术目标和要求就逐步松懈甚至瓦解, 直至说出类似“研究生不过如此”“能拿到学位就行了”等充满失望或不思进取的话来。

(四) 对学术伦理的违犯, 既有学术伦理关系扩展的外在原因, 也有自我伦理关系认知方面的内在因素。为此, 要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实效, 有必要着手建立一种旨在提升研究生学术伦理水平的长效机制, 即对作为学术人的研究生进行学术伦理规制, 使其发生学术不端的机率和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同时激发他们的学术创新精神

其一, 自从人类出现了学术活动, 便有了学术伦理, 同时也就有了学术伦理失范即学术不端的可能性。学术不端从时间上来讲, 从古到今都有, 从范围上来讲, 外国与中国都有。而且随着目前从事学术活动的人员增多, 学术人的学术也从个人学术不断走向社会学术, 学术不端发生的机率及其危害自然也就相应增大。该课题由此认为, 学术不端是伴随学术活动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负面现象, 有其社会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而这就意味着, 无论我们采取了多么有效的整治方法, 学术不端都必将以某种或某些形式继续存在。为此, 我们一方面必须要做好与之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另一方面也要着手在建立一种旨在提升研究生学术伦理水平的长效机制, 而不能搞突击式、救火式的运动, 指望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其二, 学术不端的发生, 不管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是学术制度的不完善, 还是个人所受到的压力或人格缺陷, 其无非都影响了学术不端发生的机率、程度或范围。学术不端之所以发生, 其最终还是由特定的学术人做出判断并实施的。为此, 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实践中, 我们就需要从产生问题的原点及动因出发, 即从学术实践主体及其学术伦理价值观的现状出发, 通过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和手段——学术伦理规制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伦理水平, 以增强他们自我纠错的能力, 并激发他们学术创新的精神。具体来说, 就是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学术伦理教育而不是泛泛的道德说教, 并结合学术伦理的教育、宣传、问责、支持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方法, 以增进他们对学术伦理关系的正确而完整的认知, 从而提高他们对学术伦理的敏感性, 增强他们的学术伦理判断能力, 而这些则可以提高他们自身防范学术不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学术伦理规制, 可以在大学校园或其他科研机构内营造一种学术伦理的文化氛围, 引“道”入“规”, 以“规”促“道”, 其最终目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学术创新精神, 让他们在追求学术的真善美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五) 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 学术伦理规制主要通过唤起或激起研究生在学术上的伦理意识而发挥其规制效用

一切有可能发生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的行为, 都有必要进行规制, 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也同样如此。以伦理为主要手段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进行规制, 即学术伦理规制主要是通过唤起或激起研究生在学术上的伦理意识而发挥其规制效用的。学术伦理意识一旦生成, 就会成为研究生灵魂深处的一种精神评判力, 内在的隐含着更原始、更真实并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 进而成为他们能够自觉地从行为层面上践行学术道德规范的内在动力。学术伦理意识主要有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和成就意识三种: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可以形成研究生的一种学术自律能力, 而成就意识则可以激发研究生在学术上力争上游、勇攀高峰的精神, 即学术创新的精神。研究生若具有这种学术自律能力和学术创新精神, 就会在实践中转化为一种符合学术伦理关系的行为。

(六) 学术伦理规制是内在的学术伦理价值观与外在的规则方法二者的有机统一, 内在与外在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对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术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共同的规约作用

与其他类别的规制相比, 对学术活动进行伦理规制不仅是与学术伦理失范相匹配的一种价值性规制, 而且符合学术运作的规律, 契合学术人的活动特点, 具有比一般学术规范规制范围更广、规制力度更大的规约力。其实践操作框架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确立内在的学术伦理价值观。这既是学术伦理意识的核心与灵魂, 也是学术伦理规制的基础。该课题建立了简称“一二三”的学术伦理价值观体系:“一”是指一个核心, 即“求真”;“二”是指两个层次, 即上标伦理“创新”与底线伦理“严谨” (唯实/严肃/严格/严密/审慎) ;“三”是指三个“层面”, 即个人层面“理性” (潜心/怀疑/实证) 、组织层面“合作” (诚信/互尊/公开) 与社会层面“独立” (自由/自尊/公正) 。

——建立外在的规则方法体系。由于研究生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需要通过外在的制度约束体系来为促进学术伦理价值观在学术人中的内化, 即为研究生学术伦理意识的形成提供实践依据和保障。为此, 就要围绕学术伦理价值观建立配套的规则方法体系:建立专门负责学术伦理规制的组织机构 (如大学学术伦理委员会) 、把学术伦理价值观制度化 (如学术伦理准则、学术伦理制度及操作细则、学术伦理法等) 以及建立一系列有关学术伦理规制的操作方式方法 (如学术伦理的宣传、教育、问责、评估以及支持等) 。

(七) 研究生学术问责过程中导师及其他成员的学术伦理责任的认定及追究

目前, 研究生学术伦理规制实践中存在的一个困惑是, “如果研究生发生了学术不端问题, 其导师是不是得负连带责任而受到处罚?”持肯定意见的人认为, 由于研究生也是受教育者, 其学术生活质量跟导师的作用密不可分, 研究生在学术上出了问题, 导师当然得承担责任;反对者却认为, 现在本科生考试作弊就得单独承担责任, 作为比本科生心理、行为能力等方面更为成熟的群体, 研究生更应该独立承担责任, 要导师承担责任实在是太冤枉。那么, 如何划分研究生与其导师各自的责任?要回答这一问题, 就要看研究生参与的这项学术活动, 导师有没有指导或监管义务?是否尽到了相应的义务?如果是研究生在自主承担或进行的科研项目中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 那就需要独立承担责任。如果是在学位论文、参与导师课题等这些需要导师指导或监管的科研活动中, 导师若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 当然就需负连带责任。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导师所负连带责任的大小还跟其在研究生招生及管理权的分配中所获取的权力大小有关。如果导师的权力很大, 那么其承担的责任相应就大, 反之亦然。

研究所成果总结报告 篇8

一、基本情况

阿克苏乌什县辖7乡2镇,107个行政村,526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总人口21.7万余人,妇女10.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8.4%;其中18-35岁的妇女3.6万人,占妇女总人数的34.3%。

二、创新做法

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乌什县县委把进一步加强对妇女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整改措施,常委会专题研究了《村民小组妇代会委员管理办法》,明确村民小组妇女委员的设置、待遇、八项职责、管理考核等内容,规范了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日常管理。

1.在妇女组织设置上:按照每个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至少配备1名妇女委员的标准,县妇联联合相关部门深入乡村开展调查摸底,对村民小组妇女委员进行增补,县乡村逐级从严把关,统一登记造册建档,全县共配备村民小组(社区片区)妇女委员596名,配备率100%。

2.在村民小组妇女委员待遇上:县委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从今年5月1日起,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标准,由县财政每年列支215万元用于发放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报酬,确保按时足额到位。

3.在日常管理中:参照村干部、“四老”人员、村民小组长、十户长(楼栋长)、宗教人士、协警、民兵等“七支队伍”管理模式,并制定妇委会委员责任书,签订责任状。同时,明确由村党支部负责妇代会委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妇代会主任具体业务指导,建立学习、考勤、考核工作台账。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次,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并及时加强教育培养,对作用发挥不明显、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辞退和更换。

三、创新成果

1.优化和稳固了队伍及结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县乡村逐级从严把关,统一登记造册建档,以乡镇为单位,分类分批集中轮训,确保了人员相对固定、队伍长期稳定、能力持续提升。全县107个行政村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新增270余名,其中初中454名,占妇女委员总数的76.1%,高中以上的33名,占5.6%。年龄在35-45岁270名,占45.3%,25-35岁175名,占29.4%,形成了以初中以上、45岁以下为主体的结构,知识化、年轻化趋势明显,结构明显改善。

2.强化了组织管理及调动了积极性。村党支部负责日常管理和考核,采取每月集中以现金形式发放村民小组妇女委员的报酬, 既强化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提高了村妇代会和村民小组妇女委员做妇女工作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村民小组妇女委员能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协助村妇代会主任做好村民小组妇女群众宣传思想教育、妇女维权、社会稳定、“三学三比”等工作,切实发挥好宣传员、调解员、组织员、信息员作用。乡、村对妇女委员工作也给予极大支持,减免其及其家属义务工,从而得到家人对她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她们在参政议政中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升了,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今年39岁的亚曼苏乡1村第2村民小组妇女委员莱尔古丽·艾山说:“我从1998年就当妇女委员,由于报酬问题,家人不理解,老公也不太支持。落实每月每人300元的报酬后,我说话更有底气了,家里人更支持了”。依麻木乡9村村妇代会主任说:“自从落实了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报酬待遇,妇女委员队伍稳定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好干了,宣傳教育跟上了,家庭暴力少了,邻里和睦了,妇女的精神面貌、着装大大改变了,本村4组的一名着吉里巴甫服妇女主动改变着装,成为村里服装表演队队员之一。感谢县委和政府对我们广大妇女的关心与支持,我们有信心把妇女工作干得更好,让各族妇女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有尊严”。

3.宣传工作成效显新态。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每周去村委会3-4次,由村妇代会主任安排部署工作。妇女委员通过串门聊天等形式,主动联系妇女,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向妇女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组织本组妇女参加村里举办的“让漂亮脸蛋露出来,美丽头发飘起来”现代民族文化服饰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去宗教“极端化”宣讲等活动。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势力向妇女儿童的渗透,妇女委员以率先参加模特走秀、文体活动、主动跳麦西来甫等形式,身体力行传达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截止目前,村级妇女组织开展各类宣讲150余场,3.2万余人受到教育;开展以“去极端化”为主题各类文体活动20余场次;教育转化着吉力巴甫服妇女、着奇装异服妇女100余名。

在今后的工作中,乌什县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基层妇女组织作用,尤其是发挥好村妇女委员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妇女干部兼职多、工作精力不足等问题,引导广大妇女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上一篇:教育实习个人工作总结格式下一篇:学校第二课堂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