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古人有云:“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季布一诺,价值千金。可见诚信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有诚信。但是有些同学为了得到好成绩而不择手段,在考试中作弊。这样欺骗家长、欺骗老师和欺骗同学的行为就是缺失诚信。
当今社会,不少人失去了诚信,比如长春长生假疫苗事件。有上万支未通过《药品生产质量规范》的疫苗流向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其中的冻白干疫苗与狂犬疫苗远远未达到安全标准。这种欺骗人甚至是拿大众生命当儿戏的人,还有诚信吗?他们的道义和诚信哪去了?是被金钱蒙蔽了!
诚信,是一个人,一个群里,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基本要求,只有诚信,才能让这个世界更美丽。当这个世界充满诚信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青草绿树、白云蓝天、广阔大海、无际平原;你会感受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圆人圆,社会和谐,无限绚丽尽藏其中。
因为诚信得到了信任,因为信任带来了顺利,因为顺利而获得了成功,因为成功造就了未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诚信,这个国家就没有未来。
一、引导幼儿自发性学习传统美德
3-6岁的幼儿正处于个性倾向发展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抓住幼儿的这一美好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幼儿思维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让幼儿自发的学习传统美德,培养美德。
1. 创设生活情景,引发幼儿自发性学习传统美德。
任何品质都是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的。对幼儿的传统美德的培养也应该放置到生活中,让幼儿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学习团结小朋友、尊敬别人、爱护物品等传统美德。因此,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教师应将教育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创设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引导幼儿自发性的学习传统美德。
2. 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传统美德。
喜欢在新奇的事物中寻找乐趣是每个孩子的本性。在对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说教,不仅自律性较差的幼儿难以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和注意力,即使年龄较大的学生也活感到乏味。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采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激发幼儿兴趣,提高幼儿注意力的角度入手,借助多种教法,引导幼儿自发性的探究学习传统美德。如在主题活动课《爱护物品》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生活中常见的破坏物品、不注意保护物品的现象展现出来,并借助电脑特效把这些被破坏的物品的情感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共鸣,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自由讨论中明白破环物品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唤起幼儿爱护物品的欲望,增强其学习的趣味性,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保护物品的传统美德。
二、引导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用美德教育感化幼儿心灵的过程,也是幼儿提升道德品质的过程。由于传统美德本身就产生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而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道德缺失现象又不断教育人们认识道德缺陷,进而不断改正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在美德修养方面的不足,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引领幼儿铸造优秀的品质。
1. 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幼儿去发现并解决出现的美德缺失问题。
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的不足,致使他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常常出现传统美德缺失的现象,最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其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其二,占有欲比较强,不懂得礼让。由于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比较娇惯,凡是孩子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从而导致幼儿在生活中比较自我,在和小朋友交往中,不懂得分享和团结友爱,常常在日常交往中陷入不肯相让的境地,并因此产生矛盾。针对幼儿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幼儿适时地引导、点拨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化解问题的途径。如在幼儿之间因争抢玩具产生矛盾时,教师可以就具体的情况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对话,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学会团结友爱。
2. 在民主意识氛围中让幼儿敢于发现和解决出现的美德缺失问题。
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也是他们学会人际交往的过程。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品德培养的过程常常受教师的牵引和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为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过程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氛围,让幼儿在遇到道德问题时敢于提问,敢于发现问题。对于幼儿出现的道德问题,教师不能一味的指责、批评,而是要以民主的态度去了解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让他们主动发现错误,并自我纠正。
总之,在对幼儿的传统美德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来展开教育活动,要把传统美德的培养落实在幼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幼儿感受到传统美德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明白,只有拥有美好的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让美好品德成为幼儿的习惯,伴随幼儿成长,长成巨大的正能量,从而为幼儿美好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方明.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素质[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设置好的情景,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以生动的历史事件、人物和饱满的感情去打动学生。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为国捐躯。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和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3.现场教育。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述解放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革命博物馆,请当地老革命讲述革命烈士刘福顺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他们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己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去追求什么。
感恩,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份,让我现在有机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感恩学校的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弟子规》的机会。
我是一名老师,一名数学老师,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但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看到今天社会中的许多不良现象,看到孩子们的浮华,孩子们的躁动,看到孩子们的不礼貌行为,我心里非常不安,着急,总感觉现在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但总找不到原因,找不到答案,总是很困惑。总觉得这是社会问题,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还会想,我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这种极不负责任的想法都会出现,通过四天《弟子规》的学习,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啊!孩子是无辜的,没人教过他们啊!实际上是我们没做好,是我们没教他们,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懂,通过学习我们懂了。的确,我们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我们有几千年的文化,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把它丢了呢?为什么不把它传承下去呢?是的,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得把它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作为老师,身为父亲,我更有责任,所以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该做什么。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传统美德,让中华美德代代相承,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然而,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学习中华民族美德的意识非常淡泊。所以对当前小学生的美德教育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对于人一生来说,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最佳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孩子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田里播种一颗“爱”的种子,让它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是教师工作的神圣职责。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切实可行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一、学会做人。
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要尊重别人;要诚实守信;要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学校出发,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更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我们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文明习惯——懂礼貌、尊重人、讲文明。并通过多种形式宣扬美德教育。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德育主题班会,办班报,搞宣传,进行演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启示或得到熏陶。同时,我们还进行榜样教育。对好人好事、文明标兵等进行奖励,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这样使他们向好的方面看齐,形成良好的风气。
二、实践中渗透美德教育。
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通过劳动,促使学生抵制“不劳而获”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和“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爱护集体的精神,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和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从而抵制比吃比穿,爱好虚荣的行为;培养学生勤劳、勇敢、果断的个性心理品质。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意味着对法律、法规、纪律、习惯等的尊重和敬畏,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合作态度。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如保护环境、法制教育等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爱民情感。此外,还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根据地等,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
三、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渊远流长,古代文明深奥而博大,浩如烟海。我们选择古诗、成语、《中华三字经》、《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内容,对小学生开展系列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孩子们在语言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道理修养、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为孩子的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51-论文-网-欢迎您
四、开展孝敬父母活动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为了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活动,引导他们回家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做个能干的小帮手。此项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家长们都说他们的孩子现在转变很大,我们感到很欣慰。51-论文-网-欢迎您
五、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我们利用传统节日和一些特别的纪念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九一八、七七事变,对学生开展爱国教育,让孩子们能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您
江宁学校 王秀玲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如何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有机整合的大背景下,遵照中共中央《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认真探讨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在探索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变革与发展的同时,通过制订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情操陶冶等有效手段,积极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体验、认同、感悟传统美德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较好地达成课题实验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昌盛、人才济济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传统美德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德,如敬业乐群、造福社会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等等。自古以来,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深刻地熔铸在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华,它塑造了中国人谦让、宽厚、稳健、含蓄、克己、耐劳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在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里,虽有不少糟粕,但不可否认也有很多精华。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然而在经久不衰的反封建浪潮中,传统文化中越来越多的成分被当作“糟粕”横遭批判,尤其在十年**期间,传统美德更是被打倒在地,批驳得体无完肤,以至于被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糟粕。
近百年来,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进入21世纪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了“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阴谋,更需要我们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把弘扬传统美德和传承民族精神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有效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指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贯彻实施好这两个《纲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对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几年十几年后,他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将承担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强有力的育人功能。为了体现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新特点,满足家长的自身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校在扎扎实实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环境科学进家庭”、“创新教育进家庭”等系列教育后,选择与认定了以《家庭传统美德与学习型家庭的营建》作为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学校、社区推进学习型家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全面开展“传统美德进家庭”的系列教育。
通过民族精神的传承,通过以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的教育活动,我们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弘扬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宽容大度、谦虚谨慎、友爱同学、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良好的社会公德,体会到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课题研究的做法与成效
1、制订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为家长提供帮助。提高家长思想道德、教子育儿水平,帮助家长克服“重教轻养、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错误倾向,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2)提高学校的家教文化含量。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管理者的理论水平,提高服务意识、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家庭教育
指导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都有新的提高。
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按照“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宽容大度、谦虚谨慎、团结友爱”等“家庭美德”要求,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与年龄特点,我们分别制定了各年段的教育内容。如小学低年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指导孩子学会关心、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小学中高年级:让孩子懂得合理消费、学会审美、重视家风的熏陶;初中年级:开展道德法制教育、让孩子迈好青春第一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等等。教育既有侧重点,又有层次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力求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实际与需求。
2、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抓好教职员工的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实施“传统美德进家庭”的关键。
(1)率先垂范
我们利用班主任例会及全校的政治、业务学习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培训,把为家长服务、提高家长素质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学校特邀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专家来校作关于“教师心态与学生健康”等知识讲座。因为教师的心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体现着教育的力量,教师的积极情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为了加强家庭伦理道德修养,净化社会风气,美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应当修身律己,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并饯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师表风范。我们注重师德形象,为人师表,在全体教职工中培养和树立了一大批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通过教师的高尚美德影响全校学生。
(2)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了现状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教育现状;运用行为矫正法:通过学校习以成俗的跟踪教育,进行中华传统家庭美德的正强化;重视经验总结法: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估、开展经验交流,推进课题实施。
其中我们积极进行了以跟踪教育为重点的个别教育方式的实践研究十分有效。老师们十分重视对学生行为现状的调查,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状况的基础上,认真制订跟踪教育计划,进行有计划的连续性的跟踪观察。老师们及时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思想活动及发展趋势,把教育工作做在问题将要发生之前,起到了防微杜渐的作用。
3、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我们把家庭美德教育引入家长学校讲课内容。根据家长实际,进行分层次、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我们分年级进行了家长调查问卷,对各家庭结构、家长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对家庭藏书、报刊、电脑、书桌书房等学习硬件,对家庭共同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双休日的安排等学习软件,以及亲子交流话题、沟通时间、沟通方式、沟通困难、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均作了全面调查,还了解了家长对家庭精神生活的自我评价与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建议,倾听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即时需求,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指导活动。
(1)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开展家庭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要养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达成家庭教育的目标,有赖于各种亲子活动的经常开展。结合02、03年暑假上海市家庭亲子共同学习节学习型家庭系列活动方案,我们组织家长开展双向互动、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积极参与“读、谈、画、唱、说”等系列竞赛,通过绘画、文字、英语情景对话„„进行亲子之间的心声传递,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同时联系家庭教育实际,增强家庭美德教育的实践体验。学生创作的《诚实守信》等四幅漫画入选区编辑出版的《德趣画选》,由此改编的亲子共演的短剧参加区家庭教育现场会展示演出,获得好评。今年暑假,我校和长寿路街道联手开展了一次“长寿社区暑期家教超市”,开展亲子游戏、亲子读书会、文艺沙龙等各类活动,供家长各取所需,自主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家长们接受了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并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辐射到周边地区和学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家教咨询
学校开设“校长信箱”、“校长热线”、“心理热线”,尽学校所能,为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除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和烦恼。我们经常聘请曹志方等有名教授坐堂,开设“专家门诊”,为家长开出对症下药的“教育处方”。我们还应家长需求,开展了多次大型家庭教育咨询活动,邀请许多专家同时坐堂设摊咨询,解决更多家长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同时我们充分发挥那些教子有方的家长的示范作用,经常邀请一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卓有成效的家长现身说法,传经送宝。这样的交流更切合家长实际,容易引起家长共鸣,深受家长欢迎。
(3)家教沙龙
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家教沙龙”是充分体现家长主体作用的指导形式。我们利用学校传统的“家教沙龙”模式,抓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家风的熏陶”、“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等热点话题,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讨活动。家长们畅所欲言,挖掘提炼了各自在家庭传统美德方面的有效经验与做法,在总结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同时我们创建了家庭互动小组,由家长携家庭自由组合,优秀家庭带动薄弱家庭,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家庭联谊和实践活动,起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作用。
(4)网上家教
运用学校较为完善的校园信息环境,我们几年前就开设了“江宁网上家长学校”,效果很好。我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适合家庭教育指导的音响制品和多媒体软件,并设置“专家论坛”、“网海了望”、“家教沙龙”、“优秀个案”等网页,开设了“王老师信箱”,扩大网上家教信息功能,拓宽家校联系的渠道。我们多次利用校园网络召开网上家长会,和与会家长就学校的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主题进行网上交流与磋商。“网上家长学校”通过网络家庭教育的宣传、咨询、交流活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经验与方法,进一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5)个案培育
我们曾组织“长寿杯”家庭美德征文比赛,以家庭伦理道德、家庭美德为主线,着重反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家庭教育内容。家长们踊跃投稿,以小见大、以微见著,语言生动、真实感人,反映了许多真人真事。
在最近街道组织的学习型家庭评选和优秀学习型家庭个案征集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培养好学习的家庭、成长的家庭、温馨的家庭、幸福的家庭、现代的家庭等优秀家庭教育个案,让家长们通过浅显的理论、切身的体会、生动的实例、活泼的形式,写出在“传统美德进家庭”活动中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典型的情景故事,反映家长们终身学习的理念、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分享等学习型家庭的基本要素,体现亲子之间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新观念。家庭教育的个案培养帮助家长跳出了学外语、学电脑、学琴棋书画等狭隘的学习天地,从孩子学做人、孕育道德情操上广泛拓展,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家庭的质量。
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模式、多渠道双向互动的家庭教育指导,既重视面上的共性化指导,传播家教新观念,普及家教新知识,增强家长的教子责任感,又积极开展别开生面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家长在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师、家长和谐默契的教育伙伴关系。
4、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情操陶冶
(1)强化学习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中,我校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运用《道德教育》系列读本与《东方小故事》等音响资料,将家庭美德教育引入思品课、晨会、班队会教学。我们充分运用《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团结友爱是快乐之源》、《“慎独”使人高尚》、《宽容使人受益》等优秀教材,使传统美德成为贯穿学生一生的品德。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蕴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中,蕴含在中华儿女五千年奋斗创造的足迹中,蕴含在中华儿女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2)体验感悟
除了学习认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在体验感悟。我们发动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逐项进行细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如“诚实守信”:做到忠诚老实不说谎,敢于对老师、家长暴露自己的缺点,敢讲心里话;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老师在与不在同样遵守纪律,有人在、无人在同样严格要求自己;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借别人东西要按时归还。如“尊老爱幼”:对父母有礼貌,在父母面前不说谎,听从父母劝告;理解、体贴、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不为难父母,不让父母操心;像孝敬父母那样孝敬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帮助爱护比自己年幼的孩子。又如“宽容”:将心比心,充分体谅、理解别人;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敞开胸怀,容纳别人的缺点过失等等。领悟细化的过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认同、感悟。
我们还要求每个学生重点领会其中
一、两个在自己身上最为薄弱的中华传统美德,对照学习,找到差距,制订措施,逐步将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3)勇于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施家庭美德教育的主阵地,以学生为本,重在实践。我们创建了各种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使学生的心灵在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陶冶净化,思想境界和道德人格不断得到提升和升华。我们曾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投入“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主题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理导行,注重训练,深化道德实践,养成道德好习惯。学校还发动每班学生与本区启星学校的一名弱智儿童帮困结对,定期捐款捐物,建立了“爱心基地”。通过一系列“爱心”活动,让具有强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中小学生身上发扬光大,教他们学会付出真情,关心周围所需要关心的人;献出爱心,帮助周围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通过课题实施,有力促进了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进一步形成,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学校多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示范性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全国雏鹰大队等荣誉称号。
三、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
(1)父母必须言传身教
融洽的亲情关系和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传统美德的培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家长必须从自身素质着手,注意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环境,重视家庭风气和文化生活环境建设,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优化自身的道德人格形象。如今的孩子知识面十分宽泛,他们可以从社会各种通道上接受信息,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与家务,知识面相对显得狭窄。目前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已在无形拔高,他们在对父母的评价中已经十分在乎父母的谈吐、言行、思维,因此做个好家长是每个父母一生的功课。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方法,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启蒙,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建构起有利于孩子道德人格养成的家庭美德环境,通过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的弘扬,培养孩子的真善美,寓人格铸造于个性美的活动之中。
(2)科学扬弃兼收并蓄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的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我们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已经走出了曾经困扰过我们的误区,但是我们的认识并不是很清醒,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儒家文化,对于传统文化需要“破”与“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握好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
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一切外来文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关于道德修养、健全道德人格的教育,虽然西方家庭的礼仪文化与我们的差别很大,但他们中能体现个体性、竞争性、外向性的因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应进行科学的扬弃,兼收并蓄,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它民族的长处,把优秀的中华统美德与西方的理性、逻辑性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求知上进、不断进取的品质。
(3)全员参与形成网络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协作、综合管理,多管齐下,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在有组织、有基地、有措施、求实效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和参与。只有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三结合”的巨大合力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育人功能。
一、传统美德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1. 传统美德的当代境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 社会的文化道德领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人们道德行为的备用选项, 有些人果断弃之, 有些人倍加珍惜。总体上, 传统美德在今天存在被忽视的趋势, 甚至有被抛弃的危险。
高校青年学生的道德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需要关注的对象。根据笔者的调查, 高校学生在对待传统美德方面, 存在两类倾向。一是实用主义, 认为传统美德是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 现在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标准也应该发生变化。如“节俭”, 他们认为在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是需要的, 今天如果再提倡只会导致内需不足。一是双重标准, 观察他人用传统道德, 对待自己用的是利己主义。如“仁爱”, 身处困境时希望有“仁者”关照, 遇人有困难时则拷问是否值得帮助。
2. 传统美德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
(1) “仁爱”的现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把“仁”作为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来倡导, 首先强调孝悌是仁的基础, 然后进一步由己推人, 由近及远, 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实行“忠恕”而体现“爱人”的原则, 便可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 实现仁爱和谐的社会境界。这种“仁爱”观对今天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 另一方面仍要坚持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这样就可以实现“仁爱”、“忠恕”思想积极意义的现代转换。
(2) “修身内省”的现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要求人们在道德方面做到修身内省。《礼祀·大学》中, 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 并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告诫他的学生:“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朱熹也强调“日省其身,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这种修身内省的道德观对今天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对学生强调修身内省, 使之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自觉履行各种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3) “重义轻利”的现代价值。传统道德提倡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 义以为上。孔子曰:“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就人生价值来说, 义是第一位的, 利是第二位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帮助我们身处市场经济社会的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极具现实意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 让学生懂得人在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的同时, 不可缺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4) “诚实守信”的现代价值。孔子曰:“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孟子说:“诚者天之道, 思诚者人之道”。传统道德十分重视人的诚实性, 儒家把它看作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中华传统美德非常重视诚信, “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风, 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传统美德的现代化转换
1. 传统美德内容的现代化
(1) 传统美德之“仁爱”精神的现代化。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强调“仁而爱人”道德要求, 直到“泛爱众”的思想境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现代化后, 呈现出来的是“友善”和“包容”,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与人友善, 包容与己的不同, 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
(2) 传统美德之“修身内省”的现代化。古人确立了人的成长历程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 修身为古人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与之相对应的道德现代化, 要求人们能自我约束, 自我教育, 自我提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学生形成这种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
(3) 传统美德之“重义轻利”的现代化。“重义轻利”是我国君子型人格的重要特征, 《论语》说“不义而富且贵, 与我如浮云”。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与之相对应的道德现代化后, 呈现出来的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个人利益, 更要维护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利益。后退一步的话, 在追求自己合法利益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当然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能做到“互惠互利”实现“共赢”应为最理想的状态, 即是墨子所说的“兼相爱, 交相利”。
(4) 传统美德之“诚实守信”的现代化。诚实自古以来是人们重视的道德传统。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即是如果一个人得不到他人的信任, 他很难立足与社会, 他人也不愿意与之交往。与古人强调的“信任”不同的是, 我们更要强调“信用”或者是“守约”, 市场经济更要求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契约的信守。
(5) 传统美德之“自强不息”的现代化。古人要求“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断的提升境界, 完善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以此为基点, 进一步突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立, 减少依赖, 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独立于社会;一个是自信, 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充分接纳自己, 有效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个人价值。
2. 道德教育方式的现代化
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在于说服、榜样、陶冶等方式。从春秋孔子聚徒授业, 到宋朝程朱的著书立说, 教育方式主要是用圣人的威望与德行来说服他人, 用杰出人物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他人, 用高尚的人格来感化他人。传统德育方式在一定时期起到积极的作用, 今天德育方式应该多样化。
(1)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是高职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道德教育形式, 也是巩固道德教育成果重要方式。通过参加社会实践, 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更真切的感受, 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激发大学生发现解决矛盾的动力;用实践来印证理论, 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重视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 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 网络信息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有影响渐大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 投放与传统道德视频、图片、案例, 报道正面的新闻事件, 宣扬网络正能量, 让青年学生在网络中受到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培育体现传统美德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体现高校的传统, 影响学校的学风、教风乃至师生的行为习惯。高校在塑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 渗透传统美德, 如提倡“仁爱”, 倡导“节俭”, 注重“诚信”, 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 让大学生“沉浸”在具有传统美德的校园文化里,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把传统美德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1. 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努力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 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现实特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2. 让传统美德进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 推进新“三进”工作, 让传统美德教育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坚持“管理”与“疏导”相结合, “教育”与“服务”相结合, 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创建“感动校园”和“美德在线”等专栏, 让学生从师生先进事迹中感受道德传统。组建学生社团, 推进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进社团, 让社团成为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要将传统美德教育引入学生公寓, 通过学生宿舍这块阵地, 加强学生的“仁爱”精神、“重义轻利”和“孝道”教育, 促进学生宿舍的文明建设。
(2) 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平台。高职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这门课程与中华传统美德有很多交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增加传统美德内容教学的课时, 甚至可以尝试单列“中华传统美德”教学单元, 开展参与式、研讨式课堂教学, 以改进教学效果。
(3)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德育功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高职院校一般通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专题讲座、参观观摩、社区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 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我们可以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渗透“仁爱”精神、“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 使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传统道德修养。
摘要:传统美德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发挥传统美德的价值就需要对其进行两方面的现代化转换, 即内容的现代化转换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转换。
关键词:传统美德,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季爱民.略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德育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11) .
[2]王仕民.论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8, (5) .
[3]许文蓓.优良传统道德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9, (3) .
关键词:传统美德;知;情;意;行
一、钻研教学,深化传美认识
传统美德认识过程还是单纯的说教就能奏效,必须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本身已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所以我采用学生自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要学会尊重他人》一课教学,引入课题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思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情况下,提出学习本课应明确哪些问题,老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归纳提炼后,作有针对性的讲解:(1)什么是尊重他人?(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3)怎样尊重他人?学生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共识,懂得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能使他人工作学习、生活信心增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通过自己层层探索、研讨获得知识,并由此而享受通过刻苦努力而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认识过程在内化中进行,形成自主意识,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外部因素不断地促使学生内部因素的增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显示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二、创设适宜情境,深化情感形成
情感是行为的调节器,它在促使从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小学生处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为主的阶段,情感的产生易受情境的影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创设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如,《热爱生命》一课,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试做一些事情,体验一下盲人的困难,以利于知道明眼人的幸福而爱惜、利用好眼睛。《生活的强者》一课,上学生想象一下生活重担会给15岁的少年带来的压力,体会生活中的强者情感,以情境换起真情。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情、做法等等,激起感情的涟漪,在自行内化中促其情感的形成。
三、培养意志品质,内化意志导行
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行为上就会出现表现出一种坚持精神,良好行为习惯才能得以保持。小学生处在意志不稳定、缺乏韧性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我在《常春藤上最后一片叶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中人物与病魔作斗争的意志,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正确的行为持之以恒需要坚强的意志,遇到的困难如何对待等感受,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去思考,然后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并注重发现学生中先进典型,给予赞扬和鼓励,让学生在亲自感受、体验中培养意志品质,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实现并形成持久精神。学生在自学、自我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情、意,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执著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受到关注,这让记者想起了一个人――栾传大。前,时任吉林省辽源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的栾传大,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倡导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后来,他提出的这一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推广至全国。 现在的栾传大已是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副院长了,主管的事情很多,但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研究和实践仍“情有独钟”。日前,记者再次采访了他。 当记者向他提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时,他一语中的地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东西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资源,尤其是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基础。” 他的这种执著态度,使我想起当初他开始进行传统美德研究的背景来。上个世纪80年代末,社会上存在着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伦理道德滑坡。很多人对青少年的道德滑坡感到迷茫。这时的栾传大就是从“根”上来找原因,也从“根”上找“药方”的。他说,青少年的问题,要从教育上找原因,就是我们的德育把自己本民族传统中最可贵的道德文化给忽视了。现在必须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将失传的东西找回来。 从1990年到现在,栾传大始终执著他的这种追求。他一方面笔耕不辍,在报刊上撰文宣扬中华传统道德精神,先后共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另一方面,他一如既往地在中小学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教育活动,实验区、实验校遍及全国。而且,由他牵头的中华传统美德实践研究总课题组每年都召开一次研讨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3次大型学术年会,探索并实践了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家庭、单位和社区4条教育途径。他领导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很多实验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道德水准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学者见仁见智,各有其说。栾传大则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该是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的总和,这五个方面的.文化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这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是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遗产、这些传统美德,对培育青少年基本人格的形成和情感的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栾传大等一批热心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做着这种“薪火传播”的工作,应该说,他们做得十分认真,也有成效。但是,栾传大认为,他们毕竟是教育科研人员,他们的力量有限,影响有限,工作力度有限。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思想品质、综合素质等问题无暇顾及,德育被束之高阁。”这个问题令栾传大“束手无策”。他说:“我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思想教育课程中。” 栾传大最后还是乐观地说:“值得庆幸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出台了,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文件,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振兴。” 去年8月,栾传大自费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美德网站”。他说,他创建这个网站,一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二是在全球弘扬东方道德文明,最终的目标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下去。
积余实验学校 缪毓宏
活动目标:
1、“百善孝为先”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为父母做一件事,从而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2、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礼仪之邦,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到诚信、懂礼、守礼。
3、对学生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忠”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
重点:
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八德”的理解,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
难点:
铬记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课类型:成果展示 教具:多媒体,琴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本次活动,配背景音乐,读《三字经》
二、学生活动: 第一环节:
1、配乐诗朗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各谐社会。
2、看谁说得精彩,并说出传统节日的内涵。
3、欣赏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第二环节:看谁唱得精彩,拉歌比赛以热爱祖国,孝敬父母歌颂老师等为主。第三环节:
1、看谁讲得精彩,讲故事,故事要涵盖“八德”内容。
2、连线,故事与对应的“八德”内容连线。
3、欣赏短片《阅兵式》。
第四环节:
1、看谁做的精彩,学生谈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具体行动中是如何体现的(具体事例)。
2、才艺展示(写对联,画画,剪纸,唱歌等同时进行)。
3、写弘扬中华美德倡仪书。
4、欣赏《爱我中华》歌曲。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传统道德的认识
学生上课学习是其在学校中最主要的任务,占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以课堂为主阵地可以创建出多种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传统道德的认识。
第一,可以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主观意识上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意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内容,把文化知识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联系起来,这是对学校文化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全员育人的充分体现。
第二,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两种。在显性课程设置上,学校要在订立校本德育目标基础上,大力开发、设计和推行校本德育课程,形成本班的特色和风格。说到底,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在一个缺失了道德文化风格的教育氛围中,要凝聚这种独特的生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需要通过课程的方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文化,学生浸入其中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心性品质,从而形成独立的道德个性。另外,还要重视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其实,隐性课程无需在课堂中传授,也无需在集会中灌输,它蕴藏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催人上进的校风学风(如校训、校歌、校旗)中。因此,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在无课堂讲授和无集中灌输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传递传统美德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教师个体在社会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道德品质和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毋庸置疑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有很强的价值魅力。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以至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痕迹、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传给学生的精神财产,如加里宁所说,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态度。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要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不仅要用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感化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在教育中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篇章,任何奖惩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是有利于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这说明以身立教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初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他们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不很强,需要有正面指点和教育。他们往往把自己所崇敬的老师视为榜样。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不仅能增强德育的效果,而且还能增强智育和体育的效果。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一个缺少教学素养,道德人格欠佳的教师,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其教育也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人格精神,可以不需要教师的一句话,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影响。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教师道德人格的提升,要求教师在以人格感化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人格要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关注自己的道德人格美。
三、班级的教育管理强化传统美德教育
我们知道,传统美德是一种优良品质,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因此,以班级为单位,作为一个管理者,教师要率先垂范。同时,要建立健全各种传统美德制度和传统美德教育制度,以强化传统美德教育。要把传统美德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班级制度中去,让全班学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制度,是指班级按照学校总的原则,再具体细化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决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逞,也决不应该让老实人吃亏。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上课的传统美德管理。比如有些学生缺课是因为贪玩、厌学等主观原因所致,并非生病等客观因素,却谎称客观原因。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必须用相应的制度去规范他的行为。既缺课者的缺课原因必须由家长亲自以电话形式、书面形式告知班主任或事后由家长证明事实或提供医院检查证明等,以此杜绝上课请假中的做假行为。另外,要加强学生生活的传统美德管理,如学生借钱、借物不还,骂脏话,给同学取绰号,购物不按秩序排队等。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考试、考核方面的传统美德管理。
对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应找准传统美德与语文教材内容的结合点, 力求做到寓德于事、寓德于理、寓德于美, 避免空洞的说教。下面由课内到课外, 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的流程对传统教育的方法进行浅述。
(一) 通过新课导语加以启示
讲述陈毅的《梅岭三章》时, 我曾这样开头: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梅岭三章》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正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
这样的导语既联系了新课内容, 又启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一脉相承作更深刻的认识。
(二) 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进行点拨
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再现民族美德, 但其作者自身的品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精神为世人所传诵, 教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如我在给学生介绍《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时, 其中特别介绍了朱自清在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 临死还嘱咐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一事, 告诫学生: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向以有骨气而著称于世, 决不做出寡廉鲜耻、不讲人格, 甚至辱没、有损国格的事!
(三) 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渗透
讲授《过零丁洋》诗时, 结合文天祥抗元被俘, 顽强不屈的事迹, 分析了文天祥威武不屈, 为国献身的精神, 然后总结说:这是刚正爱国, 坚持理想、宁折不弯的传统美德。自古时的屈原、陆游、岳飞到近现代的秋瑾、方志敏及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都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光荣传统,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一代, 更应坚持真理, 坚持理想, 为了正义的事业, 要表现出一种决不妥协, 毫不退让的战斗精神和伟大崇高的人格, 讲授《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过零丁洋》、《背影》、《谈骨气》等直接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课文, 可以直接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加强教育。
(四) 通过课文中的名言、古训及典故加以诠释剖析
在现行中学课文中, 引用的名言、古训及典故, 其中许多都是千古流传、隽永清新的民族美德,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事, 要求善, 积善成德;“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对己要立志, 注重人格, 清正为人;“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 对待学习, 要虚心向他人请教, 诸如此类, 通过教师的诠释剖析, 能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 通过作文教学进行引导
“文如其人”, 教学生作文, 同时也在教育学生做人, 贯穿传统美德教育, 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写作“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议论文时, 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联系古今现实论述这一传统美德。于是同学们便联想到了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遭贬, 虑及祖国前途;文天祥、岳飞在强敌压境时, 不顾个人安危“留取丹心照汗青”, 精忠报国;鲁迅甘做“孺子牛”, 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中国的脊梁”, 无不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当代青年更应发扬光大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 为祖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历史教育,历来就是道德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中学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的黄金时期。中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高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出新型的、符合二十一世纪要求的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历史 教学 传统 美德 新课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育,历来就是道德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的精神教育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执着追求的民族精神。
2、勤劳节俭、勤奋好学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节俭朴素的民族,它不惜汗水、不辞辛劳、用勤奋的大脑和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翻阅中国历史,国家的成败、前辈的功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与勤俭、奢侈有关。勤劳俭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可以说,神州大地是靠勤和俭开发的,中华灿烂文明是靠勤和俭创造的,正因为有了勤劳俭朴这个法宝,我们中华民族才发展成为今天的繁荣富强。即使以后经济发达了、人民富裕了、祖国强盛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传统仍然不能丢。勤能补拙。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民族传统道德准则的教育
家庭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关系的调节,赡养父母、抚育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友爱等都被视为传统美德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应通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青年学生开展传统道德准则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友受的新型人际关系。同时要注重引志学生践履、躬行,让他们参加诸如希望工程、献爱心、支援灾区等社会奉献活动,使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1、立足课堂,结合课本素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应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寓传统美德教育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教师就可以利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认识,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晓之以理
首先要寓教于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其次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最后要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加强历史教育中的传统德育渗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开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线阅读专栏,通过“优秀传统美德事迹”“名人传记”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以“宣传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电子作品竞赛活动,在收集材料、分析、制作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让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形成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模式。
4、导之以行
一位法学家说的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数模范英雄先辈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进行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大力提供和宣传这些道德价值观念,历史教学中注重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只有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传统美育素材,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道德结合起来,并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通过教育,使青年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涵盖了所有积极向上的,富有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优良品德。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运用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眼光来审视当今校园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师德是重中之重的传统美德一点都不为过。教师曾一度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师德 行为世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我校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几千年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从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规范世人,治理国家,而且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有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根准绳来约束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兴旺,我们的国家将会愈发的飞黄腾达。作为当代的一名教师,如何将师德演绎的更加精彩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每位老师仔细推敲,耐心琢磨,才能将师德独具的魅力彰显出来,与学生的尊师爱友遥相呼应,浑然一体。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于肩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教师来说,要想给学生立规矩,首先自己就得遵守规矩。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达到行为世范的作用,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时时刻刻都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六种品行,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条规范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
为贯彻落实东丰县下发的相关文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精神为宗旨,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学生的日常行为,把我们本土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我对这份输送人才的教育事业充盈着无限的热爱。在这份爱的驱使下,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忠爱人民伟大的教育事业。事业是伟大的,教师是平凡的,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因为,平凡中,我们一如既往的奉献着我们的青春。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世人给教师带上了无比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让这个“花环”更加绚丽夺目。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观念,摈弃道德滑坡等不良风气,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心灵的那片沃土。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学生天生就具有向师性,学生每天面对着什么样的老师,他就会向着自己所崇拜的形象去发展自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数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第一印象会给他们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的教授内容必须准确无误,科学严谨。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教书育人是一项职
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并为之贡献终身。
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师德则是润物细无声的甘霖,当学生们干涸的心田得到沐浴时,才能绽放娇艳的花朵。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对后进生,做为教师要多加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大家族里得到成长壮大。不能对学生感情用事,厚此薄彼。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仅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政治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尺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艰巨、繁重的任务。孔子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传的不仅仅是学之理,更应该是人之道,一名老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所以教师要有完美的人格,让他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并使之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具有崇高的师德,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能让他的学生心服口服的接受,百分之百的信任。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天职。只有发自内心地忠爱教育事业,才能无怨无悔地付出,同时最大地享受教育生活。忠爱教育事业,就是要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把满腔的爱融入教育工作之中。教育事业需要的事我们教师实实在在的付出,不是在工作中投机取巧,更不是在名利面前斤斤计较。
二、甘于奉献,辛勤耕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是“欲叶茂先培土于根“的基础性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偏不倚。对学生强调严慈相济。中学生心里发展处于最微妙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适应孩子的心里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提高教育孩子的语言艺术,尊重学生,是孩子走向良好,健康的发展道路的必要前提条件。
教育不仅是艺术,也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
我要用我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师爱、母爱和友爱汇成一条小溪,涓涓流入学生心田,塑造一批又一批具有爱心和良好品质的国家栋梁。
三、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古人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是一个人一生中永无止境的追求,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更是如此。从我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愈发地感觉到“师德”这一词语的沉重。我们常说:“一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是我们教师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时代赋予我们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就要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我们祖国千秋大业负责。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
新时期的教师要求德才兼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辅助学生的成长,要把师德体现于具体行动中,强化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强调热爱学生的同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的进取精神。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时时刻刻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宗旨,把中华传统美德中不可或缺的师德做好,向社会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传统美德教育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体会10-29
传统美德的公益广告词10-18
中华传统美德诚信05-29
孝敬父母传统美德05-31
中华传统美德奉献09-19
孝道传统美德作文11-03
传统美德高考作文11-06
弘扬传统美德诚信11-12
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读后感10-23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大全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