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研课磨课心得

2025-03-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学科研课磨课心得(精选5篇)

语文学科研课磨课心得 篇1

首先:自己对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思维导图,构建文章的整体结构。

其次:能够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略读、精读、跳读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旨,找关键词,猜测生词的词义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欲望,从而对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

最后:我个人认为:Reading is writing.阅读即写作。每学习一篇文章,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的应用。教育学生如果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该如何构思。大家可能都记得:在我们使用新目标之前,就遇到过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做家务的看法。要求阐明二种观点:支持做家务的观点,反对做家务的观点,最后阐明自己对在家务的看法。孩子们感觉无从下手。试想一下:让我们来写,可能也有同感。那么这篇文章就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就要学习语言的应用。

语文学科研课磨课心得 篇2

第一次教学实践方案:

第一次教学实践的设计方案, 以“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为导引, 从曹小三见证奇迹的视角出发, 创设教学情境, 串联第一段及全文其余各段的关系, 展开教学。

板块一:耳闻绝技 (课件给出第1自然段)

板块二:目睹绝技

一、正面见证绝技

师:“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接下来, 让我们走进刷子李工作的现场, 去见证他的高超技艺。 (学生自由读)

环节一:以“悠然”为点, 圈词画句, 学习第5自然段

环节二:回读第1自然段第二句

二、黑衣侧面衬托绝技 (课件呈现描绘黑衣的语句)

环节一:

师:联系着读读这些描写黑衣的句子, 圈出能够表现小三心情变化的词语, 然后再读一读, 想一想你能读懂些什么。 (抓住“居然”“竟然”“原”, 通过有感情朗读显现小三心理的“一波三折”)

环节二:回读第1自然段第三句

板块三:识人明理

板块四:收课结尾

从实践效果来看, 教学预案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从略读教学的角度, 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是否突显了略读教学之“趣”

新课标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有了兴趣, 学生就有了追求和探索新知识的动力。略读教学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活其学习的主体意识, 使之进行主动探究性的学习。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则来源于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情境。

在本课的教学预案中, 我们创设了“同曹小三一起见证奇迹”的教学情境, 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 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了一定有效的激趣, 但同时又是平面的, 没有形成思维的纵深。如“黑衣侧面衬托绝技”部分的第二环节设计———“联系着读读这些描写黑衣的句子, 圈出能够表现小三心情变化的词语, 然后再读一读, 想一想你都能读懂些什么” (抓住“居然”“竟然”“原”三词, 通过有感情朗读显现小三心理的“一波三折”) 。这样的操作, 将学生活生生拽出了学习情境, 使学生游离于文字与文意之间。

因此, 教学需要优化情境创设, 以突显略读教学之“趣”, 达成略读教学之“效”。

2.教学设计是否把准了略读教学之“要”

第一次教学实践后的体会是:本课设计很精妙, 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 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课堂教学气氛很浓。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 教学是否有必要面面俱到?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之后究竟要留给学生什么, 是内容的感知, 是朗读的训练, 是能力的拓展, 还是方法的习得?

略读课文在教材中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方法的巩固迁移, 能力的拓展提升”两个方面。因此, 可以认为略读教学既是精读教学的一种延续, 亦是对精读课中所习得方法的再运用和所形成能力的再巩固或新拓展过程。所以, 略读应轻文本内容的感知, 有感情朗读的训练等;重学习能力的拓展, 学习方法的习得等, 略读课更应当留给学生一些独立阅读的时间。

3.教学细节是否彰显了略读教学之“简”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把复杂的知识用简单的方式教好、教透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何谓教学细节?说简单点就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非常细小的环节, 其中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方式便是关键性细节之一。略读教学则应精心打磨教学中的关键性细节, 去繁就简, 扣准重点、难点, 有所侧重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 学习文本表达方式。

《刷子李》一课有这样一段阅读提示语:熟读课文, 想想“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 作家冯骥才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由此可见, 教材编写的意图很明显, 就是要让学生读懂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教学就是要弄清“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第一次教学实践方案, 更多关注了“写什么”, 却未考虑到“怎么写”。这样的略读教学显然厚此薄彼, 需要调整一些关键性细节, 以体现略读教学简约之美。

第二次教学实践方案:

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们以实践反思的成果为依托, 对教案进行了再设计, 作出如下新调整:

调整片段: (一)

黑衣侧面衬托绝技 (课件呈现描绘黑衣的语句)

环节一

师:小三心里最最想看的还是什么? (找出文中描写黑衣的句子)

师:望着这些似乎不断变化着的黑衣, 小三的心里会说些什么呢? (点课件出示, 小三心说———) 再联系着读读这三句话, 选择其中的一句, 把你的也是小三心里的话写下来。 (学生自由读, 自由悟, 自由写)

师:望着这些似乎不断变化着的黑衣, 小三的心里会说些什么呢? (集体交流)

调整片段: (二) 拓展部分

板块四:阅读拓展

师: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 在天津还不止一个。咱们来看看冯骥才先生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冯骥才先生的话)

师: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 在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一文中还有许多。咱们再来认识一位。 (课件出示:泥人张的片段)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泥人张?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 可以自己再去读一读《俗世奇人》, 去认识那些个奇人, 去领略冯骥才先生独特的人物描写方法。

调整片段: (三)

板块二:目睹绝技

一、正面见证绝技

师:“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接下来, 让我们走进刷子李工作的现场, 去找一找他的高超技艺都表现在哪里。 (学生自由读)

环节一

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地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 (第5自然段)

师:想想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到底表现在哪儿?作者又是怎么把它写出来的?

(从“色、行、声”三个角度, 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在第一次教学实践反思及相关调整之后, 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实践, 并产生了新的思考。

1.略读教学懂“进退”方得“趣”

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略读课更应以学生“自读为主”, 教学重导不重教, 略教师的精讲细说, 重学生的个性解读, 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舞台上让学生往前走, 教师主动向后退。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学得“趣”味盎然, 才能举一反三, 既获得知识, 又锻炼能力, 教学方可事半功倍, 达到略读教学“形略而神丰”的艺术效果。第二次教学实践方案的调整片段 (一) 就意在创设更真实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从而让学生学得“兴”起, 学得“趣”浓。

2.略读教学能“迁移”方得“要”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见, 略读教学即是指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迁移至阅读实践中, 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安排拓展阅读的环节, 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快速阅读类似文章, 提取主要信息, 读懂文本, 引导学生学习阅读, 学会阅读。第二次教学实践方案的调整片段 (二) 就关注到了略读教学“迁移”价值的开发, 留给了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再如台湾的“群文阅读”, 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3.略读教学有“取舍”方得“简”

通读各学段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点:略读课文大多文辞优美, 篇幅相对较长。要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 抓大放小, 长文短教, 突出重点, 做到一课一得。

研课磨课工作心得体会 篇3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两位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王燕老师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她出示了一组词,不仅引导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使学生在词语中感受到了词语不同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新课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象,领悟课文的写法王老师先围绕“作者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哪些变化”组织学生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在组内交流学习。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从颜色、光亮、位置三个方面展开清晰明了,当然不足之处是由于王老师比较年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引导学生对海上日出变化的过程的.体会还不到位,到学生生成自己的写作知识时的指引作用就比较薄弱。

研课磨课 共助成长 篇4

——敦化市国培计划(2016)小学语文送教下乡第三阶段研课磨课阶段性总结

为扎实有效实施“国培计划”,切实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现校本研修与送教下乡活动相结合,提高校本研修质量,按照“国培”要求,9月29日、30日,在大石头镇中心校进行了小学语文学科研课磨课示范引领,要求除国培学员外,学员所在校教导主任也要全程参加培训。旨在通过此次培训,引领本校学员开展研课磨课,进而带动全校的校本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由进修学校小教部语文教研员申丽霞老师主持召开,历时两天。29日上午8时30分,送教团队成员带领学员参与了大石头镇中心校的备课研课活动。活动由大石头镇中心校教学副校长额高永清主持,首先由学员邵晓娟和毕海燕老师,就个人备课情况进行说课,两位老师虽然执教同一内容《新型玻璃》,但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毕海燕老师采用的是通过设置表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学,邵晓娟老师则大胆采用树状图进行课文的分析理解。在听取了两人的陈述后,大家围绕研修主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式方法策略的研究》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各抒己见,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采用上的一些好的见解无私地贡献出来,两位出课教师在虚心接受大家意见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完成了第二次教学设计。

下午,两位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其余所有人员分别就这两堂课进行课堂教学诊断研究。课后两位授课教师立即进行课后反思,与活动成员分别就两堂课进行课后讨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再次修正教学设计。

30日上午,两位学员在经过昨日试讲后,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再调整,并进行了二次上课。专家团队成员与参培成员进行课后讨论,吸取各位教师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对教案进行了再次修改。下午,活动进行到最后一项——总结提升。培训团队成员申丽霞老师针对本次活动特点分别从“步骤明确、行动有效、课堂示范、指引方向、感受领悟、提升能力、团队教研、集体成长”八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例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细致总结。并从“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思维创新的火花”四个方面对全体参培人员提出合理化建议。张传凤老师结合邵晓娟老师在教学中树状图的运用进行了《树状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专题讲座,使学员们对这一活动新型教学方式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树状图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写作方法。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发现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一路走来,有收获,有感动。这次培训的最大收获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行走在教学路上。

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想尽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至于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学生学习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却很少思考。这次课例资源开发活动,首先需要团队教师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然后通过“三备两磨”的课例打磨,在教学中解决发现的问题。

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路上能够带上问题前行,那么我们教师就会由传授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型。不仅仅关注知识,不仅仅关注文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共同研讨中使大家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我们进步和教学水平、能力提高的能源。在磨课过程中领略到同组老师的高屋建瓴,领略到他们对文本挖掘的深入,领略到他们灵光一现的“金点子”。在研讨中,我们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在研课、磨课过程中,每个学员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或结合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或谈自己的听课体会,或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智慧的火花在每个人的头脑中交织、碰撞。这个过程是学员集体反思的过程,也是学员集体成长的过程。

第一轮教学实践课磨课小结 篇5

中数组汤秀芳

经历了闭卷考试、说课环节的考查,研修班安排我们去南屏初中上常态课,这次课题是《有理数的乘法》。

接到课题,我们便着手组内讨论教案,交流平时教学中成功之处和困惑。我利用周末时间准备好了教案,围绕焦特备课“八要素”,发现了“理论支撑”这一块问题的不知所措。咬紧笔头,真不知道写些什么东西。或许我平时的教学注重了书本知识的把握,忽视了教学理念的学习。教学理念知识的缺失让我在说课环节少了理论支撑作后盾,让我在备学案的过程中少了些精彩。没有平时的厚积又怎能做到临场的薄发呢!

面对我的困惑,徐高明校长提出了解决方法:多读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甚至是教学案例的点评。既可以网上阅读,也可以买书细看,同时做好读书笔记。他开导我们:许多县、市或省级公开课的说课比赛或是上课比赛的参赛者,他们都是把平时积累的理论知识背下来,并加以消化,到用时结合具体情况,及时调用,所谓“一个蛇归一个洞”。

关于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的讨论,由来已久。话题的焦点主要围绕对“负负得正”的合理性阐述的探索与努力。有权威专家的理性设计,有一线教师的实证研究,备课之后徐校长细看了我们的教案,并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关于《有理数的乘法》的精彩之处便是情境的引入,如何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积的符号的法则。围绕问题情境的引入,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有的借助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有的借助有理数的加法及找规律,利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概括出法则;有的以生活中的收入和支出为背景„„综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我们组内成员因人而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境引入。如曹老师以暑期海安连续几天的大雨导致海安四环南南屏大桥处的栟茶河水位的上涨为情境引入。假期的大雨让海安县城的同学印象特别深刻。泰宁市场的店铺中的鞋子浮了起来,出现了店家亏本出手的高潮;三环公路上的积水让司机不得不停下来推车;金海国际花园的地下停车场的水位高出了洗车车顶,急得车主望洋兴叹,直掉眼泪。这样的引入让学生感到熟悉,同时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则以“国庆放假”为话题引入,以“勤俭、节约”为理解的载体,利用朴素的生话道理让学生理解“负负得正”。陈爱军老师和新教师顾雪凡以锅牛在数轴上的运动为情境,这一点完全与教材相同。我们组内讨论后认识到困境之一:数轴本身的正负方向的规定与运动中的方向的确定是学生很难分辨的;困境之二在于,将一个静态的负数理解成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看似简单的一步,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却是千山万水,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情境的引入是这一节课的亮点,一节课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引入的技巧,能否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和听课者的眼球,将问题和知识以简洁、明快、清晰的形式呈现,将对后续的学习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一篇:教师2014总结下一篇:有关高考的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