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共11篇)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1

摘 要:因定位不明、发展受限、事务冗繁、突发事件等多种因素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比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心理压力。对于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高层管理者可以从选拔制度、明确职责、薪酬待遇、心理疏导多个维度去思考;辅导员自身可以从理想境界、知识体系、人格特质、心灵世界四个方面来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35-02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条例,其中将辅导员的业务定位从之前的三方面(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拓展为九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更详细和具体地确立了新时期辅导员的职责与功能。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工作任务与心理压力。如何将心理压力变为动力,使自己的职业心理能力提升,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职业心理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在职过程中所体现和具备的优良心理状态。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关乎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关乎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一、职业心理能力内涵的阐释

心理能力是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感知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情绪情感调控力、意志力等。职业心理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具体职业的活动中所需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能力(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积极的心态、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情感情绪、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清晰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获取知识和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化育能力、思辨的能力)、自我调节力、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职业心理困惑

(一)定位不明造成的左右摇摆心理

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往往存在着教学与行政管理双肩挑的现象。实际上,辅导员更多被日常的琐碎事务缠身,对自己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所淡化,比如在谈心方面,绝大部分没有明确的书面计划,只是局限于少数几个违纪或存在心理疾病与困惑的学生。另外,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迫于现实生活吃紧的状况下,往往会申请更多的教学任务与带班学生人数,以缓解自己的生活压力。虽如此,大多辅导员仍然存在着自己身份定位的困惑,到底是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这种定位不明的困惑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心理、职业状态等,更会影响到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发展受限造成的困惑迷失心理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政策与文件,但因社会环境的舆论、经济条件的约束,绝大多数年轻辅导员都会考虑自己长久的职业道路。比如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科的应用技能型较强,专业具有实用性特征。很大部分作为文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往往难以胜任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只能担任公共课、选修课之类的辅助课程。故很多辅导员存在着迷失的心理,只能被动将就地做着眼下的工作,等待更多更好的机遇。

(三)事务冗繁造成的无所适从心理

作为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面临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况。除了面对学生事无巨细的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面对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及相关领导的工作安排。事情纷繁冗杂,往往给人疲于应付、无所适从的心理感受。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班级的管理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若再增加更多的工作量,在某些事情上难免存在疏漏与敷衍的状况。

(四)突发事件造成的紧张焦虑心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最不愿意看到处理起来也是最棘手的就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多因酗酒打架、失恋报复、心理疾病等,造成有损于自己或他人生命健康的较严重后果。我们往往关注该如何对这些事发人的心理进行指导与教育,而忽视了到一线事发地处理的辅导员的心理承受情况。很多年轻的辅导员,面临突发事件很难做到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事后可能还会因现场的惨烈画面而刻于脑海,形成心理阴影。因此,面临突发事件,辅导员的紧张焦虑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亟须引导和调节的。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的途径

提升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高层管理者可以从选拔制度、明确职责、薪酬待遇、心理疏导等着手考虑。辅导员自身也可以从理想境界、知识体系、人格特质、心灵世界四个方面来改善和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一)高层管理者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

1.严格选拔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目前学术界也已达成共识:要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准入,要求越来越严格。主要从高层次的学历、年龄的限制、学生工作经历、专业对口或接近、辅导员职业化倾向等因素予以考量。此外,辅导员还要求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能力水平、较强的人际沟通技巧、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等。选拔辅导员,还要考虑辅导员职业的外倾性格与职业化辅导员的内倾性格的有机结合等。

2.明确工作职责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班级管理、团学工作、就业工作、学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大方面的内容,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也给辅导员增添了不少身心上的压力。笔者以为,在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班导师制度,由专职老师担任,在学生的班级管理、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日常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班导师和辅导员共同管理,从而减轻辅导员的部分压力。

3.提高薪酬待遇

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辅导员队伍,从而有利于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的待遇普遍偏低,与辅导员工作的繁重程度不太匹配。辅导员队伍大多比较年轻,担负着成家立业与事业发展的双重压力,对收入的期望值较大。因此,提高薪酬待遇,对满足辅导员的物质需求,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是不无裨益的。

4.加强心理疏导

辅导员与高校里的专职教师、行政人员相比较,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与自己的工作计划存在冲突;与工作对象学生之间发生言语冲突;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屡次违纪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生活上的压力;与同事相处不融洽等等都可能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安排专门的教师有计划、针对性的对辅导员这一群体做心理调查,并对有心理困惑的辅导员加强心理疏导,使之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快乐的面对工作与生活。

(二)辅导员自身对职业化的追求

1.确立崇高的理想境界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角色。“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材”是辅导员的工作理念,也是价值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辅导员同样如此,承担着培育人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自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不能逐小利而失大体,不能只看眼前而不顾长远。身正而示范,风清而气正。人没有理想,正如渐渐失去养分的枯木,终究是成长不起来,更是散不开枝叶的。

2.丰富科学的知识体系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应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然而实际上,很多辅导员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这些知识,只是简单地凭经验办事。学无止境,辅导员应该主动争取研修与培训的机会,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当一个人虚心学习的时候,便会沉下心来,理顺情绪与思路,用心思考自己的职业;也会讷于言、敏于行,用实际行动诠释辅导员工作的真正价值。

3.发掘优秀的人格特质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对于管理者来说,人格往往渗透到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优秀的人格特质有很多种类,比如敬业乐群、正直善良、乐观自信、自律自强、勤劳上进、宽容仁爱、明礼诚信、刚强柔韧等。辅导员应该充分挖掘自己优异的人格特质,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并充分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实现自己更深层次的成就感。

4.追求和谐的心灵世界

追求内部心灵的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也渐渐显露出来。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社会日益浮躁,人心日益任性。经济社会越是发展,人际关系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呼唤人心的简单与安宁。我们应该,少一些攀比,多一些修己;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成效。经常交流,讨论人生幸福的真谛;偶尔慎独,思考自己快乐的源泉。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幸福,远比以钱权论英雄来得更为亲近、更为持久。当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伞柄破旧不堪时,却忽视了伞面淡雅的花纹。换一种视角看世界,或许会发现别样的美丽。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更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2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要采取有力措施, 着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保证, 同时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大多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促进了辅导员的职业化, 提高了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但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高职院校中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政治理论提升缺乏系统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根本工作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但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政治理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全面。辅导员队伍中, 几乎没有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加以研究。尽管辅导员也想给自己充电, 武装自己的政治头脑, 但不时被学生、学校的琐碎事情搁浅下来。并且, 高校培养的专业中, 没有辅导员这个专业, 所以来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是其他高校毕业生直接来担任, 没有形成一条直接向高校输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道路。

1.2 辅导员对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晰

首先,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 造成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性大, 给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负面效应。据了解, 特别是名办高职院校, 辅导员的流动性每年在20%左右。因此,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带来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缺失。其次是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岗位准入标准, 对辅导员的选留和使用上随意性大。再次是大批辅导员队伍年青化, 尽管增强了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有利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但辅导员自身和阅历与他们担负起“人生导师”职责有局限性。最后是辅导员认为只要管好学生日常事务就行了, 自己不需要再努力学习, 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方向。

1.3 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普通偏低

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同时, 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导师, 辅导员应当是一个动模范、技术能手。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 很多学校都简单的认为, 辅导员只是管理学生的思想, 教师才是真正培养学生的技能的, 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技术、技能水平偏低, 无法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辅导。究其原因, 首先是领导不重视辅导员学习专业知识, 其次是辅导员大部分时间被学生琐事所占据, 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再次是部分学校辅导员所带的班级多, 专业层次复杂, 辅导员无法适应所带专业的变化。

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素质与能力要素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是进行辅导员工作的前提, 其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其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领导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2.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素质

(1) 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灵魂, 其关系到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素质和水平, 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道德素质两方面的内容, 两者互相补充, 互相影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 要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优秀的政治水平, 思想意识觉悟高, 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在道德素质方面, 具有科学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意志, 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等。

(2) 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保证高职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基础,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 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具有较高的水平。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具有扎实的马克思理论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业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美学等方向相关知识, 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人格魅力。

(3) 身心健康素质。

身心健康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实现的, 受人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制约, 这不仅决定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而且自身也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主要包括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坚韧的意志品质和敬业精神, 开放稳定的性格特征和良好的情感、心境。

2.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1) 领导管理能力。

领导能力是高职院校辅导中职业能力的核心。领导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是对辅导员的思维、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的一种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对事务的决策能力, 对行动和决策的掌控能力, 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团队进行建设的能力, 善于激励培养与教育学生的能力等。

(2) 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本条件, 辅导员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学生进行交往, 因此, 情感因素在人与人交往中起着主导作用。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参与意识、主动服务能力, 沟通交往与团队认同的能力, 解决学生冲突的能力, 在文化差异与外来意识形态渗透的抵制与把握能力, 人格魅力与辅导员实际能力等。

(3) 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创新能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高的关键。因大部分辅导员来自其他高校的毕业生, 由于阅历不丰富, 思考问题存在不周全, 解决问题认识不深刻等, 必须要求辅导员多学习, 在观念上要创新, 思维敏捷, 办事的方法创新, 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多学习, 具有主动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3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措施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 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 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辅导员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工作, 让辅导员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成为高职院校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坚强基石。

3.1 加强培训, 改善辅导员的素质结构

辅导员队伍中, 特别是年青的辅导员, 由于其阅历、办事能力不丰富, 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遇事不冷静, 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当等问题。因此必须对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职业行为, 职业技能等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培训, 特别是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方面的培训, 让他们真正达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标准。目前, 重庆市教委每年对高职院校新入职的辅导员都经过系统的培训, 但这不够, 还需要对辅导员进行周期性的培训, 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 让他们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 较高的人文修养, 较高的专业知识。同时多开展辅导员思想的交流, 通过辅导员的实践交流, 丰富辅导员的经验, 让年青的辅导员快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其次对辅导员培训的结果进行考核, 建立对优秀的辅导员的激励机制, 让更多的辅导员向优秀的辅导员学习。

3.2 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制度, 是加强辅导员管理的有效手段。辅导员是培养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师, 其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 首先必须对辅导员的选聘、任用等制定可行的制度。其次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 优化辅导员的工作环境, 提高辅导员的代遇。再次, 健全辅导员的考核体系, 拓宽其发展空间, 充分运用激励机制, 提升辅导员对职业工作的认同感, 幸福感等。

3.3 建立辅导员学术科研平台

在信息世代迅猛发展的今天, 辅导员的管理不能再单凭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 因此, 必须要求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积极地参加科学研究, 对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在实践中, 加强辅导员的科研工作的管理,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对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总结。同时建立学术科研平台的相关制度, 提供辅导员的科研经费, 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文婷.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研究[D].河海大学, 2007:30-3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工作 探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平凡又不平凡的工作。说它平凡是因为这项工作多具操作性和常规性,说它不平凡是因为做好辅导员工作本身也是一项育人、对大学生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作,它同样是一门学问。笔者从事此项工作多年,针对这一项工作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作一交流。

一、辅导员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经过文献及调研不难发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和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个性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能讲、能写、能干。

1、口才好。因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要经常跟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的工作,因此一定要培养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思想性。要努力做到跟学生谈心时能谆谆诱导,多倾听学生的诉说,抓住学生的心理弱点,能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愿意和你聊天并受教益,成为学生的朋友。

2、文字功底要深厚。“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完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辅导员是跟学生最近的一支队伍,经常会遇到参与学生的挑战杯、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以及指导学生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等,因此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的辅导员来完成,可见写作能力对一名辅导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会干和肯干。辅导员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关键落实“干”字上。尽管你多么的能说会道,但不务实,不实干,拈轻怕重;或者应该完成的工作没得到很好的落实;或者干工作不注意工作方法,总是事倍功半。这些都是不能干的表现。能干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

二、辅导员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角色定位

輔导员往往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行政管理工作第一线,是学生工作的先锋部队,是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导师,可是有些班主任在实际工作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工作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

1、主导性差。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的工作当中,自觉不自觉地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导致了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很好地回答;特别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下,面对学生就业压力、择业迷茫的情况下,缺乏有力的引导和专业引导,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真正的问题,使得工作主导性差,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领导路人。

2、渗透性弱。现实生活中不少辅导员,每天都是被事务性的工作牵绊着,真花在“引导”的本职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频繁各种检查评比(如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布置)、各种会议等等,都要去亲自去抓管去参与,唯独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心理特征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

如何正确定位辅导员的角色呢?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指导员,其次才是管理员。

1、辅导员首先要当好指导员的角色。指导员的功夫在于“导”,而“导”主要侧重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辅导。通过辅导员的言传身教、精心辅导,指导学生做好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应对各种困难的挑战,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让其健康成长学习。

2、班主任其次要当好管理员角色。有人曾经讲过:“辅导员要负责任地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从早到晚,全时空、全方面的辅导),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了”。确实如此,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从早上的晨练到晚上的自修课管理,从新生军训到新生的专业认知考察、从学生寝室文化创建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从学生安全教育到学生奖助困补等等,任务繁重,这些都需要辅导员踏踏实实地去完成,尽心尽力地为学生做好全方位全时空的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工作和学生秩序正常开展。

二、辅导员在具体工作还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要熟记每个学生的名字。辅导员想获得到学生好感的方法,就是准确叫出对方的名字;如果班主任连自己学生的名字不能熟记,只能证明自己的工作不够深入细致,还没有把自己工作做好。

2、学生工作是从点点滴滴做起的。不怕麻烦,不怕降低身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解决一个个小问题入手,多走访学生宿舍和课堂教室,多找几个学生谈谈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工作就能取得成功。

3、注重培训与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中指导者和引路人,而要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比较渊博的知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一方面要求学校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对班主任培训;另一方面又要求班主任争取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此外还要在自我要求上下功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和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

4、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不辞劳苦、不计得失的精神,这是对每一班主任内在要求。事实上,在一些老师的眼里,辅导员班主任既不像老师,又不像学生,只像一个学生头头,工作中受点委屈是少不了的;而且辅导员工作时间很不固定,往往当别的老师下班在家的时候,正是班主任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可能深入到宿舍找学生谈心,可能在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或者会议,也可能正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等等,他们需要付出的很多。这就需要辅导员要有固穷、淡名、爱才、乐教的品性,守得住本性,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5、做好学生信息报送工作。辅导员必须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自觉做好学生信息的报送工作。学生信息主要包括:各种政治性事端、学生伤亡事故、学生群欧或打架、学生违法或严重违纪行为、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四困生的情况等等。做好学生信息报送工作,对于防止学校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以及保持学校的稳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6、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平时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思想政治问题要给予很好的回答。班主任千万不能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中,以行政工作取代思想政治工作。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平凡又不平凡的工作。做一名辅导员,如果通过努力而具备了这样的人格魅力:在政治上你是学生的一面旗帜,在学业上你是学生的导师,在品行上你是学生的典范,在情感上你是学生的朋友,那么你就称得上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班主任。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一、培训内容

第一次培训:由曹老师主讲的《新生入学教育之——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分“安全篇”和“法制篇”,从安全和法制两个方面用详实生动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教育新生保护自身安全和增强自身法制意识。

第二次培训:由王燕师主讲的《大学新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石英华老师主讲的《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从不同的方面讲解了如何教会新生设计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辅导员如何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引导新生心里健康发展。

二、心得体会

这两次培训以及和其他辅导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1. 如何保证新生校园生活的安全与稳定

保证校园生活的安全与稳定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其他工作。高校突发事件类型很多,引发的因素也很复杂,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同时必须坚持明辨是非原则。高校突发事件大多涉及到青年学生,因而处理此类事件应本着教育第一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因此,我们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及时消除因患。

2. 如何保证新生顺利过渡、身心健康发展

大一新生面临其身份的突然转变,部分同学猛然解除了升学压力,一时无法适应,这个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以保证其顺利过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妨碍人际关系,妨碍个人潜能的发挥,致使主管满意度降低,学习效率下降,陷入心理困扰和痛苦。但是,出现心理问题并不代表就有精神疾病,我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要学会陪伴、倾听、理解、支持、引导、教育、说服等,要做到这些必须保持自我的健康和稳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同样,爱自己。才能体会到别人的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个人魅力。

3. 如何调整自己做好学生工作

为做到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我们更需要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鞭策,在工作、生活中做一个道德高尚的“纯粹”的人,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言行,积极影响学生,起好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与家长、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关系,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促进我们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善于观察、分析、总结学生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效率,把握工作重点,做到工作具有预见性,要尽可能地做到多观察、勤思考,全面把握学生动态,维护学院安全稳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和是我们传道授业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个人心理,懂得享受工作、享受生活。面对纷繁的事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学会如何去调节自己的工作情绪和缓解自我的工作压力十分重要。因此,我觉得在工作之余学会享受生活乐趣尤为重要,也有助于帮助自己更好地投入和做好繁忙的工作。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5

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影响培养学生质量高低的关键,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分析当前的不足,然后找出相應的提升途径和方法,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我院教师职业素质的不足

1.责任感不够强

我院的教师结构趋于青年化,70后80后占了大部分。青年老师相较于中年老师除了业务水平的欠缺以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责任感有所欠缺。现在的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和就业问题以外,其实还面临了其他很多问题,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是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的。但是现在有些青年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也不管教学质量,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是对于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2.理论水平欠缺

我院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这种工作模式。虽然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学习知识和教授知识毕竟是不同的过程。在学习阶段,我们更多的是被动地去吸收知识,很少自动去思想和自我学习;但是在教授知识阶段,我们更多地是要自我学习,然后思考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并让学生轻松地接受。现在有部分老师只管把教学任务完成,根本不去考虑学生是否接受了,会应用与否。青年教师在工作后需要转换角色,并且很成功,短期内是不可能的,这必须要经历很长一个过程才行。

3.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学院的教学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在本科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去培养管理型的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即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当然理论知识也要过关。然而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的青年教师是非常欠缺的。我们的老师在学习阶段所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基本是没有机会在校园里面锻炼实践能力的。特别是我们财务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在教学中需要老师非常清楚企业的.财务岗位的设置,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只有亲身去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和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得心应手。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

1.设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院可以专门针对青年教师设立一些类似“优秀青年教师”之类的奖项,然后给予老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俗话说:要想马儿跑的快,得让马儿吃的饱。只有老师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学院如果设立了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青年教师就会更加努力去专研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从而提升职业素质。

2.开设相应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上文提到,现在的多数青年教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是过关的,但是在教书育人上还有待提高,毕竟接收知识和传授知识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首先青年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是非常欠缺的,因为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工作模式,并没有去企业工作的经历,在教授实训课程上面是比较困难的。学院可以针对实践能力欠缺这部分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提升老师的素质。再者青年老师在德育工作方面也有待提高,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来提升老师的个人素质。针对老师自身素质不够的问题,学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安排青年教师的学习机会。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中年教师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经验、方法。会计这个专业在近些年来的改革比较多,变动也较大。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中年教师可以多谈一些理论知识的变动,同时也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给予青年教师一些帮助。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听明白。除了日常的青老教师的交流学习,我们还可以组织青年老师来一场讲课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会让我们的老师迅速成长起来。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6

高职院校要实现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发展的顺利转轨,加强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关系着高职院校是否能长期保持一支能打“硬仗”与“胜仗”的教师队伍、是否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可喜势头。可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导致这块工作更多的是处于“软肋”地位。高职院校要保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根据教育规律和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着重在“岗前培训”、“导师帮扶”、“科研促进”、“评价助推”四个环节下功夫。

1增强对新教师岗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加岗前培训是新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新教师步人讲坛而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础性环节和起始支点。目前,各省市高职院校几乎无一例外地给新教师创造了参加岗前培训的机会。尽管如此,多数新教师离教学岗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学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究其原因,与岗前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分不开。要提高新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切实有效地将岗前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当前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打破“大统一”的不良局面。高职院校的新教师有许多方面的.特殊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来源上的差异,有的毕业于师范院校,具有相对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有的毕业于工科院校,不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对毕业于工科院校的新教师来讲,还存在着任教课程方面差异,有的是面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有的面对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工作。面对新教师的这些差异,如果在岗前培训过程中采取“一刀切”,使培训内容和方式成“千人一面”之势,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不能收到岗前培训的实际效果。所以,新教师培训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地选择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一是各教育主管部门要责成受委托的培训单位在培训方式上进行革新、在培训内容上进行重组;二是各高职院校在组织新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培训基础上,还要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岗前进行一些“自选动作”的培训,弥补统一培训的弱项和缺项,从而确保整个岗前培训工作实用、实效,为新教师日后教学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科学有效的导师帮扶机制

新教师在参加岗前培训之后就正式参加教学工作。为了帮助新教师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尽快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多数高职院校对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也采取了许多措施。给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在中老年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听课任务、备课写教案、作业批改等。从客观上讲,这些举措对新教师尽快适应和熟悉教学,的确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这些举措并没有得到新教师的愉快接纳。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就在于这些举措没有让新教师从中得到实惠,而是更多地流于形式,让新教师承受着价值丧失的形式压力。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帮扶制,能够较好地改变这些不良局面。所谓导师帮扶制,即是按照一帮一的派对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指导帮扶新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的制度。为了不让这种制度流于形式,切实发挥制度的作用,有必要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一是对指导教师的选择要灵活,既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给新教师指定派对,也可以由新教师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自己选择;

二是对指导教师要计算工作量,将其对新教师的指导纳人其工作范畴;

三是对指导教师每学期要完成的指导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明确描述,并规定与指导工作任务及其工作目标基本对等的工作量;

四是对指导教师完成的指导任务和指导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年度工作考核评定等级的重要依据。

采取这些措施,让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工作有明确的责任和履行责任后应享受的权利。这样,能较好地克服新教师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让指导教师从主观上愿意为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付出自己的辛劳、尽到自己的责任,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

3引导新教师以教研破解教学中的难题

教学与教研具有互促功能,彼此结合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之功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是停留在教学指导层面。尽管不少新教师接受指导后也得到了进步,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新教师成长的步伐来看还是比较缓慢。要改变这种局面,让新教师人职后能尽快提速,很有必要将教学与教研有机结合。因为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表面去寻找答案,而应深人到现象底层甚至是现象以外去寻找答案。比如高职学生不喜欢学习文化基础课程这种现象的产生,如果大家认完全是教师自身教学方面的因素所致,那就过于片面。因为当前高职学生普遍重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轻视文化基础课程和其它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对新教师指导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教研意识,善于引导其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上升为教学研究课题,以教研的视角与方法去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

为了让新教师在教研行动中加速成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引导其多渠道发现问题。比如激发其写教学感想或教学日记,在写感想与日记的过程中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捕捉其间的不足之处,并在作业批改、日常观察以及与学生交流对话过程中去捕捉教研的问题。其次,要对多渠道捕捉到的各种教学问题逐一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出最核心、最基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典型问题,将其纳入教研视野,作为研究解决的重点。在具体解决过程中要借助于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与同事、同行交往互动、合作探究,不断明晰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探寻问题解决的良方。最后,科学总结提炼,写出,形成科学理念,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升华。

4以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新教师内在动力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需要自我激励,产生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但内在动力的产生与维持有赖于外在因素的作用。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新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在此基础上予以多种形式的激励,能促进其增强教学使命感,产生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的应有效果,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新教师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其考核评价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应结合其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指导社会实践等常规工作方面的教学业绩来进行综合评定。

二是对新教师教学资料及其它相关信息的搜集要做到全面而准确。尽可能避免教学督导部门单方面的评价。在实际考核过程中还要有学生对新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常规、德育渗透、教学效果等因子方面的评价打分。也要收集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敬业精神、接受指导过程中的业务学习表现及其进步情况等方面的公正评价。

三是给新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其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和教学能力水平的进步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打分。使其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为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增强信心,同时也为学校对新教师的客观评价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四是对评价结果进行辩证解读。一方面尽可能做到最后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另一方面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教师的评价结果,真正起到对新教师评价考核的过程,就是促进其教学能力水平提升、发展和增强自信的过程。

5结束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 篇7

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1.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本领, 是成功从事特定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稳定性与综合性的心理特征 (瞿惠根,2006)。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有其独特内涵 ,常见的主要有:蒲清平等人(蒲清平,白凯,赵楠,2011)持二分说的观点,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人格特质两部分; 韩冬、常睿等人(韩冬,2011;常睿,2011)持三分说的观点。韩冬等人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三方面。而常睿则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 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李莉等人(李莉,徐楠, 2014)把职业能力进一步细化,持四分说观点,认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四大部分。2014年4月《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划分了初、中、高三个能力级别,分别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丰富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内涵理应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内涵相一致。

1.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

1.2.1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需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为辅导员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供了框架和蓝图, 有助于他们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建设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1.2.2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育人先育己”, 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形成优良的个体素质、健康的个性品格,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3保障高职院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和谐稳定是其发展的基础。而高职院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前沿阵地,是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贯彻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地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在学历上,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知识结构五花八门,有学文的,学理的,学工的,学农的,却很少有学教育管理和心理学的;有编内的也有编外的;岗位职责模糊,分管的内容繁杂,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学生党建、公寓卫生、内勤、档案、心理和科研等方面。

2.2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

高职院校的部分辅导员缺乏对自身工作地位和重要性的认同,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阶段性工作,并不打算在这个工作上有所建树,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2.3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

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工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干多干少、干好干差一个样,在薪酬和待遇上没有任何体现,这会严重挫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积极性,制约育人工作的良性进展。

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3.1严格把关 ,提高准入标准 。

在辅导员的选聘上,坚持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竞争,严格按照准入条件和程序进行,着重考量其职业道德修养和兼顾专业背景, 力争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吸纳到辅导员队伍中。

3.2建立培训体制机制 。

建立培训体制机制,要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科学地建立培训内容体系, 力争通过培训解决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把培训学习常态化,既包括入职前的岗培、在职培训、网络培训、假期培训,又包括社会实践、外出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力争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3.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健全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改革过去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废除考核中平均主义、按资排辈的思想。根据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成效等方面制定考核评价机制。 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区分开来,单独制定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办法,主要以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学生满意度测评及工作实绩为主,并辅以学生工作的业务科研能力综合评定。

3.4校内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 。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能力,这不仅包括教师所拥有的学识,还包括其自身的教育行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学生,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师能力的要求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更加重视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所以,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义

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在对职业能力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对教师要求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职责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能力以及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完成所有教学工作的保障,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第一,外部动力。其是指能够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外在动力。主要是学校根据教师的表现而制订的一些奖惩制度,主要包括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这些对教师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第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信念,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内在动力。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主要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在执教过程会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认为只有出色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才促使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少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和改革。这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提升职业能力的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工作缺乏热情。

其次,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有科研或者其他工作,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很多实践型的教师来自于旅游行业,这些教师虽然在实践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在旅游管理的理论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部分教师认为旅游专业就是实践,理论无所谓,所以也不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使其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缺乏实践经历

实践水平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缺乏职业经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到学校任职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但缺少实践经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不能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很多知识都需要重新学习,大大延长了对工作的适应期。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并不是旅游专业毕业,而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实践方面的指导,职业能力不够,自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

3.培训缺乏针对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竞争力。但从实践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前参加了相关的技能培训,但是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上,缺乏有針对性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训,即使有,培训时间也很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都是一周到两周的时间,而且这种培训都是一次性的,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很少能够得到有用的内容,培训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其次,培训的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采用的是不同专业教师共同培训的方式,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培训。而且多是找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需求不符。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提升理念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提升意识。教师的理念不应只停留在某一阶段,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行规划,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

其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旅游市场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新方法及新观念会不断出现。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保证自身的职业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具有职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应该时刻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反省,要在实践中学会寻找问题,并不断寻找对策来增强教学信心、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深化教学知识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多参与社会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还是要通过实践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四种形式进行提升: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委派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定期到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其次,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旅行社带团,在带团工作中可以跟经历丰富的导游进行交流,从而将所见所闻当作教学的鲜活素材。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旅游,只有这样多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提升自身对旅游专业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专业,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和形象。

最后,高职院校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参加导游、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证书考试,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学校要加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造实践培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训练,从而不断增强教师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制订相关的岗位培训制度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学校在培训教师过程中,要制订岗位培训制度,再由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对每个教师进行针对性地培训。

首先,做好职前培训。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只是在理论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却很少,往往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融合到实践中,所以职前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前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将旅游专业的教学技巧、表达技巧、课堂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进行系统培训,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新进教师快速适应教师这份职业。

其次,在职培训。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师来说,其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人民教师角色的转化。但是,这些教师在面临严峻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高职院校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一些从外专业转行过来的教师,他们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空缺,但是缺少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多为这些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旅游管理的认识,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參考文献:

[1]王瑷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初探[J].新课程旬刊,2013(5).

[2]姜荣,丛迎九,曲桂东.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3(2).

[3]姚雪莹,王朋军.独立学院旅游教师专业化内涵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5(9).

[4]杨苗苗,关荐.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4).

[5]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9

论文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一支具有优秀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和素养,最后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建设时限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如果高等学校教师即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双职称”即“双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工程师”。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高校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根据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和素质: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

2。2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所以对他们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行业中长时间形成的,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则规范,“双师型”教师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的,所以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良好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3能力素质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就是其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2。3。1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高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2。3。2组织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2。3。3动手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教师都会利用寒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就是培训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很好的做法。

2。3。4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

3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途径

3。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力度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3。2加强产学合作加强产学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聘请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高职教育理论、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面等专题培训,组织在岗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群体召开人才培养分析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展教师人人参与的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每个教师都参加课程设计并进行说课,将设计方案落实到课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4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坚持全方面、立体式的激励设计,努力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内化为长久的、自觉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物质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应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津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把到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营造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2006,(6)。

[2]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8,(9)。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2)。

[5]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10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对策探讨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关注并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作 者:黄宝强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28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职 辅导员队伍 激励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的提升 篇1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特征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指高校辅导员担负职业角色、履行工作职责、完成目标任务、胜任岗位要求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能力,它是辅导员职业胜任力的核心内容。”[1]与一般能力相比,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胜任岗位职责和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国家和社会对合格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彰显着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内涵,反映着辅导员工作独特的职业特性。

总体而言,辅导员职业能力具有以下四大特性。一是应用性。即要符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从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的角度出发,辅导员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二是整合性。辅导员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并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是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的整合体。三是专长性。辅导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既要“合格”更要形成“特长”,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兴趣及优势形成比较稳定的专长,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四是发展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要因需而变。辅导员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完善与提升职业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从职业能力要素维度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素质和能力的总和。“职业能力是辅导员胜任岗位职责和职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国家和社会对合格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最基本要求。”[2]它彰显着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内涵,反映着辅导员工作独特的职业特性。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优秀的人格魅力。这是辅导员知情意行的综合,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责任心,真诚的爱心和不息的进取心;良好的威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扎实的工作技能等,具有人格感染力、自我教育力和示范力。辅导员高尚完美的人格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组织、动员和教育学生时会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二,先进的教育理念。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先进的、被实践证明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唯有如此才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

第三,创新能力。高校辅导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及学生工作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不断调展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

第四,持续的学习研究能力。高校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选择一个学生工作的具体方向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探索,掌握该研究方向的理论、方法,成为此方向学生工作的专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首先,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品格修养,形成优秀的人格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辅导员人格魅力形成与提升也需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首先,做关爱学生的贴心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便没有了教育。”[3]辅导员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爱护、理解并尊重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做学生宽容、大度的知心朋友。最后,还要做学生诚实、守信的榜样。辅导员应真诚待人、真诚做人,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践行履约,公平正义,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其次,要在学术和工作中形成一技之长,发挥职业能力的优势。辅导员要努力在某一学生工作领域打造突出专长,并将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以工作促进研究,以研究提升工作的良性循环。在学术研究方面,辅导员应基于自己的知识专长和研究兴趣,选取日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某一领域开展专项调研、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通过申请课题、加入学术团队等方式,开展持续、深入地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把学术研究专长转化为作专长,要善于把知识专长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把握教育时机,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开展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此外,要有完善的个人知识体系,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职业能力的整合性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不仅体现于外在的一技之长,更体现在辅导员对内在的知识体系、综合素质的整合。”[4] 辅导员可以通过整合个人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辅导员要系统梳理学生工作中的显性知识(包含本专业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所在学院的专业知识),深入挖掘和思考隐性知识(包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反思总结等),将两种知识不断融合、内化,形成严密、深厚的个人知识体系。不断依据职业能力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及相关课程,系统地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专长。

最后,要终身学习,敢于创新,保持职业能力的发展性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要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巩固强化,通过创新不断修正、完善,并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辅导员要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进行持续、深入地研究与实践探索。学校可以组建“学习型”辅导员研究团队和“任务型”工作团队,为辅导员终身学习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辅导员更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变化,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努力扩展知识结构,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途径,努力保持职业能力的发展性。

结论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今天,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内涵,加强自身的品格修养,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学术和工作中发挥职业能力的优势,终身学习,敢于创新,保持职业能力的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建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标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2]汤耀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07.

[3] 冯刚.坚持质量导向和内涵发展,努力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4] 李永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

作者简介:

上一篇:集团年中工作报告下一篇:医院检验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