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宝(精选2篇)
张恒
作文,应该是生活之树绽开的奇葩。其根也深,其果也甜。
生活是什么?
你的阅历是生活,你的见闻是生活,你亲身体验和积累的大千世界浮沉起落的一切一切,都是生活。
但是,也请你不要忘记——你感受别人的阅历,你品悟别人的见闻,你聆听别人讲述的大千世界的浮沉起落,当然也是生活。
这种感受、品悟、聆听,就是间接知识的汲取,就是第二经验的吸纳,就是对于文字信息的不断掌握,书面资料的不断占有。这种借助于他人之手的对于生活的积累,就是阅读。
如此,你的作文照样可以飞腾起来,翱翔起来。
一条精妙文字信息,能立刻使你的作文意趣盎然,一段精美的书面资料,能立刻使你的作文情采焕然,倘若你参加高考、中考或者其他需要亮相作文的考试,更能使你文思畅达,笔下生花,成绩斐然。
实际上,中学生的作文,绝大多数是根植于这样的生活之树,也只能根植于生活之树。
也许,你学业繁忙、时间紧张,你根本无暇去寻索、去搜集、去网罗这些文字信息。那些书面资料,而你又格外希望、特别需要这一切。
这里,就是我为你尽微薄之力的地方啦。
议临场应试论述类作文快速写作技法
一、临场应试胸有成竹,模式定位至关重要
论述类作文要想快速成文,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占有想相当的资料无疑是基本的前提。而在临场应试中,如何以最短的时间理顺思路,安排好结构,则是更为关键的一环。不少考生的作文所以失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拿到考题后心中无数,头绪茫然,苦思冥想也无法设定一个理想的构局。为避免此类情况,平时就需要熟悉一定的模式,临场时才能快速地进行构思定位。
模式,从思维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事物”,是“以特定方式组合的有规律的系统”。其实,模式就是一篇作文的基本轮廓、初步框架,一篇作文层次与层次的组合安排。中学生平时习见的一些常规结构类型,诸如所谓的平列论述、总分论述、递进论述等等,实际上就是作文的定位 模式。如能熟练地掌握,临场考试肯定会有好处。但人人都用,又可能落入俗套,影响得分。
有鉴于此,再熟悉一些更加别致、更有特色也并不难掌握的模式定位,临场应试就更可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获得满意的分数。
对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对于特别发愁作文的考生,掌握这些模式定位,更是助其闯过难关的技巧法宝,增其必胜信念的心灵支柱。
现在,就针对800字左右的短论、漫谈、杂感一类论述作文,介绍四种可以立竿见影的实用模式及其基本定位形态。
1、联想式定位
这类作文的构思模式为“概括——联想——解析”三步定位
第一步,概括——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首先推出可以论述命题的感性材料,然后通过挖掘材料蕴,概括出理性判断,表达作文的基本观点。
第二步,联想——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在表达过基本观点的前提下,进入联想,通过联想推出与第一步中的感性材料相关的另外一类或者几类感性材料。这实际上是为论述作文的基本观点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使第一步中概括的理性判断获得更加清晰的证明。
第三步,解析——这是一个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即在联想之后,推出对作文所运用的感性材料的更进一步的剖析,做出整体阐释和更高层次的揭示,指出最后结论。
如作文《从罗思举驱猴所想到的„„》——
其第一步定位是:
我国清代笔记《清稗类钞》中,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四川某地多猴,不断糟害庄稼而久赶不去,青年罗思举就自告奋勇为民驱猴。他首先网住一只大猴,然后捆住脚爪,把猴毛剃了个一干二净,又将猴身涂上五颜六色的漆,并在尾部捆了一串鞭炮。次日猴群再来时,点燃鞭炮,放开了大猴。大猴急于归队,向着同伙狂奔,群猴却以为是什么妖怪追来,刹那间逃得无影无踪,再不敢来此骚扰。
这个故事在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就有记述,罗思举或许只是照搬罢了。但毕竟告诉我们,人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勤于思考,聪明运筹,学会用点智谋。
【论述命题的感性材料,从中概括出的理性材料,表达出基本观点】
其第二步定位是:
类似驱猴的故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补》中记叙的丁谓修宫就是一例。
北宋真宗时,皇宫失火被毁,大臣丁谓受命重建。当时,建筑材料只能由水路运到汴河,距皇宫尚远,而建筑用土也要从很远处拉来,烧毁的瓦砾又须拉到郊外。针对此种情况,丁谓首先下令顺着皇宫前的大道开了一条长渠,将开渠的土用于建筑;而这条长渠又把汴河一直引到工地,运料船只就可以直接到达;皇宫修好后,再把瓦砾等回填到渠中,恢复了原来的大道。如此“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通过联想推出另一类相关感性材料,为论述基本观点提供了新的论据】
其第三步定位是:
一个善待动物的趣话,一件巧妙策划的绝招,难道不是很能给人一些启迪吗?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面对难以回避的一系列人生课题,光凭勇显然是不够的。就是说,有勇还必须有智、有谋。
智谋,是人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是竞争角逐中获胜求强的心灵财富。
智谋,常常意味着对常规认识的突破,对思维定势的超越;意味着视野的多向,探究的别致,遭遇困难、面临险境时的变通应对、灵活决策、异类求解和出人意料的奇招巧思。
所以,运用智谋,常常能够以弱制强,以少胜多,事半而功倍;运用智谋,常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损耗,少碰钉子少走弯路,迅速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更顺利地达到目标。
我国古代的“兵圣”孙武子说过:“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法国怪杰拿破仑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威力,剑与智慧;从长远看,剑总是被智慧制服。”让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多学会点运用智谋,为自己的美好人生开辟一片新天地吧!
【联想之后进行更进一步剖析,做出整体阐释和更高层次的揭示】
无可厚非, 写作指导, 它最起码能给一般写作水平之下的学生以写作的方向感, 使学生写作下笔如有神助, 一至两节课的写作水到渠成。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前指导教的痕迹过于明显, 课堂上教师呈现的是主体与主导角色;学生虽参与思考与讨论, 但“牛鼻子”仍被老师牵着, 看似热闹的学法指导课实质仍是作文讲授课, 学生的“审题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乃至“作文的创新能力”也许会就此被束缚了, 教师指导的学法实则以经验主义的形式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创造能力, 尤其对写作能力中等偏上的学生而言。长此以往, 学生的作文只不过是老师提供示范或指导的翻版, 新的创作无从谈起或新的创作思维就会被指导淹没, 这可能与写作教学的最终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笔者建议不妨把作前指导改为作后指导。
第一, 作后指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般来说, 成人具有了许多知识, 他们在生活中或在教学上的活动, 主要是以知御行。他们重视得到了知识条文以后的运用、训练和评价, 其认知规律是知行律。而儿童的认知规律正好相反, 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 他们对人类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也强调实践者要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故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但是师本教育体系给我们教师的一种习惯性思维为线性思维, 即我们教师始终认为学习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单向的直线型的过程, 这种过程永远指向“教师——学生”“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思维成为师本教育体系下的通用思维。在这样的理念下, 教师天经地义地认为作文教学要先指导后作文。殊不知, 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下去, 学生的作文就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产物, 学生作文就出现了依赖:教师不指导不会写。对于初中生来讲, 他们把作文当作是老师的要求, 是一种学习任务。这样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发散性, 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笔者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 认为作文教学也应该强调先做后学, 即先写作后指导。
第二, 作后指导———主体性 (个性化) 写作的真正体现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问题的解决过程, 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作文题目与写作要求从而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这正是现代主体性教育的体现, 在这样的写作状态 (教师不加指导的写作) 下, 学生的个性化才得以实现。如果教师先给以具体的指导, 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就会缩短或失去, 写作思维活动就会大大减少, 教师看似成功的教学实质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性的权利, 阻滞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而把指导放在学生作文后, 学生在自我先写的过程中, 呈现的是个性化的理解与个性化的写作, 便于学生的自由创作。
我们知道:任何一次写作, 都有相应的写作目标或结合上次的写作目标逐步推进或深化, 学生围绕写作目标, 结合写作的具体要求, 一定会进行审题选材及写法的基本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东西, 他们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我手写我心”, 这是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不加指导的自由写作, 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因为没预设的框架, 不受任何约束限制与引导, 这样的思维有时甚至会超出教师的意料或教师的指导, 实质是学生的创新思维, 运用到写作上就是创新写作, 这是应该提倡的一种写作方式。在这种方式引领下, 学生才会真正自我去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 构建作文, 这时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写作的主人, 主体性才能得以彰显。
第三, 作后指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秘密、创造的欲望, 自我主动学习潜能, 学习过程就是这种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 在合适的条件下, 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欲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确实是这样, 初中学生, 作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内心渴望能够自由作文, 能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写作才华。立足此点, 把作文指导放在作后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在写作中学生因为有思维上的阻塞或写作表达上的一些困惑, 此时他们倒真正渴望得到老师的指导, 立足这个方面我们可以说, 作后指导, 便于针对学生写作中显露出来的问题而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针对性强, 便于整体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思考、斟酌、最终定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的写作习惯, 写作上的一些误区或写作中存在的一些毛病, 包括遣词造句、篇章的构建、材料的选择、主题的确立等等, 都会呈现在作文的原料上, 教师在审阅这些原料时会清晰地发现它们, 并把它们作为教育指导学生写作的宝贵资源———“知不足而后改”, 改中提升写作能力, 因此作后指导针对性就更强, 直切学生的病源。这样操作可以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另外, 写作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时他们内心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 而作后的指导正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教学才会高效———因为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四, 作后指导———便于挖掘潜力, 利于教学相长
我们教师每每把写文章看得很神秘, 把写文章看成是一大堆技法来规定的事情, 于是不厌其烦重重叠叠地教方法、技巧, 以迫使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技巧进行写作。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于是照本宣科, 写了一些符合老师指导要求的文章。我们可以想到, 在这样的教育下, 学生懒得也不愿也许更不敢去发挥他们的天性驰骋他们的想象了, 于是学生就不再去对事物的最深刻和最美妙的头脑深处的加工了, 也就出现不了那种激动人心的写作成果了。这样学生的写作潜力就被老师的精心指导蒙盖了。我们看一些写作天才, 一些著名的作家, 他们是老师指导出来的吗?我们老师往往也惊喜于每一次作文竞赛的佳作与奇才。
作后指导, 有利于教师发现写作人才, 并以此为指导资源或引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创新思维, 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可谓各异, 写作风格也不相同。教师审阅后可以发现各种形式的作文,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优秀佳作来作为作后指导的示范, 因为来自于学生的示范, 更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尤其是修改之兴趣。另一个方面, 以此为示范, 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创新写作思维, 争创写作示范, 激励学生认真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同时, 教师可从中学到许多, 可以弥补自我指导的不足或指导材料的匮乏以做到教学相长。
作后指导不仅是笔者的建议, 更是一种倡议。因为这是得到了实践检验的经验之谈。从实践来看, 作后指导的基本思路是:
一.对症式作后指导——改邪归正
对症式作后指导, 又称“改邪归正式”, 顾名思义, 把写作中的邪扭转过来, 使之正起来。审阅学生作文, 往往会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或审题不准确, 造成跑题, 或者学生作文不会展开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 导致作文平淡, 或者学生作文缺乏立意不懂深化, 或者学生作文材料选材不切题, 或者学生的语言运用不到位等等, 发现问题后, 确立指导的内容和做好指导的具体过程。具体过程为:作文中选取学生显露出来的共性化问题的典型性代表性作文, 以此作为案例印发学生, 然后让学生加以评析讨论, 指出共性的问题, 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造成原因及修改的方法, 然后教师归纳方法示范修改, 后交流归纳示范。
二.提升式作后指导———循序渐进
即在学生写作的基础上, 再进行写作的深化指导———如何写得更好,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言的“升格作文”。教师都知道, 要提高作文能力, 必须经历不断的写作与修改, 尤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提升训练, 更是实效明显。基本步骤为教师在学生初写的基础上, 发现了学生写作中的某个优点———共性的, 但优点并不是完美的, 仍有可以美化的境界, 但学生缺的是方法或智慧或技巧。教师据此而精心设计作后指导, 循序而渐进, 学生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 深化写作, 从而升格自我作文, 在多次的历练下, 提升自我写作的悟性。
三.巩固式作后指导———稳固成形
“巩固”即在学生大多能按写作要求完成作文, 教师针对满意的成功一点进行归纳指导, 让学生明确某一种写作方法———当然先有学生中成功的案例引导, 又有教师的方法指点, 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次进行同类型作文的写作, 以求稳固成形。在这样的训练下, 学生可以在自我的写作中形成写作的基本经验与技巧, 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作文技能, 逐渐推进中拓展深化写作思维与提升写作能力。
【初中作文宝】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家有10-03
初中生作文集06-09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09-10
初中优秀的《爱护环境》初中作文600字05-28
生命_初中议论文_初中作文06-18
初中优秀的《美好的晴天》初中作文600字10-11
初中二年级课时计划-初中体育教学设计10-29
美丽的花园作文_初中写景作文_初中作文07-2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