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的名词解释(精选8篇)
国际分工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贸易的形成及其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定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分工的历史发展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 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的萌发期,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水平不高,各国也没有对国际分工产生过分的依赖。
2、18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国际分工大发展的时期,也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的烙印。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分工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经济格局已有很大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广泛实行了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 。发展中国家努力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组成地区性的经济集团,发展它们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影响条件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水平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产关系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统治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自然条件
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不同国家的地理 、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其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 危机从美国已延伸到全球, 从美国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国内的学者对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监管模式不能适应金融创新或监管不力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廖岷, 2008) , 有些学者认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邱兆祥, 2008) 。有些学者甚至表现出对金融创新的怀疑, 对市场经济的动摇。这次危机有很多新特点, 采用传统的金融危机理论和实践难以解释次贷危机的起因和特征, 会错判危机发生的原因。事实上, 美国次贷危机是由金融产品的异化主导着危机的发生和深化 (陆晓明, 2008) 。近年来, 次贷产品的过度衍生, 链条不断延长, 部分次贷机构为了增加次贷发放量, 放松风险控制, 风险失控, 影响范围扩展到全球。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给我们深刻启示是在金融衍生品契约设计中尽可能压缩产品出现异化的空间, 同时建立有效的校正异化行为的监管机制。
二、金融衍生品的契约性质及风险
契约理论认为, 金融衍生品是一系列合同的统一体, 它赋予交易一方在将来某个时刻或时段对既定资产的债权, 或明确规定了另一方的债务, 或是只为一方提供一种决定期权交割与否的权力。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一种尚未履行的交易契约, 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约定, 这就决定了金融衍生交易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是不确定的。事实上, 只要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存在着投机行为, 则作为规避风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合约本身是不完全的。因此, 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质上是一种天然的不完全契约。
金融衍生品的不完全契约性质集中表现在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契约的多样性上。一方面, 金融衍生品是一组基于基础金融产品或已有衍生产品的价值预期的契约, “有限理性”的交易双方不可能对未来情况进行完全准确的预期, 同时双方都有“机会主义”倾向。另一方面, 金融衍生品既可以由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出来, 也可以由已有的衍生产品再衍生出新的产品, 随着这种衍生、再衍生的创新螺旋不断发展, 金融衍生品契约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导致了金融衍生品契约的不完全。
金融衍生品作为虚拟资本的特有形式, 是用来交换经济风险的一类特殊契约, 其信用风险与身俱来 (葛强, 2008) 。金融衍生品的高关联性、高杠杆性、虚拟性是催生衍生产品交易高风险的重要因素。金融衍生品运用不当, 可能导致新信用风险的集中和突发, 甚至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这种风险的广泛存在对地区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冲击。金融衍生品是为适应风险管理而产生的金融工具, 其灵魂就是风险。
三、金融衍生品的异化与次贷产品的风险失控
金融衍生品的异化是指金融产品承担的规避风险的功能丧失, 偏离了预设的轨道, 出现了异化。风险逐渐集聚和放大, 却无法完全分担风险, 最后导致金融体系紊乱的现象。形象地讲, 金融产品就是金融体系的细胞, 细胞如发生病变, 必然会殃及整个金融体系。美国次贷危机中, 从贷款发起人开始, 投资银行、评级公司到最后的投资人, 各个环节对于产品的风险都缺乏了解, 并且将风险转移给没有专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手里。道德风险充斥了整个次贷产品市场, 次贷风险成倍放大, 却没有有效的防范与释放, 次贷市场参与人行为出现异化, 最终风险失控, 导致危机的爆发。
(一) 次贷的借款人本来就是信用高风险的人群, 加剧逆向选择现象
与传统的优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面向信誉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风险低的借款人不同,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是高风险、低信誉的人群。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大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低且变化较大、其信用记录缺失或有不良记录, 他们对次级贷款及相关金融产品缺乏认识, 并不能从各种金融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只能依赖于经纪人或贷款机构的推荐。金融产品的选择随意性很强。出现了逆向选择的经济现象。因此, 与优质贷款相比, 次级贷款风险较大。
(二) 参与机构风险意识降低
在美国, 高度发达的金融资产证券化压缩了贷款机构的利润。优质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生产, 利润空间大大减小。贷款机构发放次级贷款, 争夺高风险的客户 (邱兆祥等, 2008) 。加上高度证券化的次级贷款被大量拆分和重新包装, 经过多次衍生形成极为复杂的衍生产品, 最终的投资者已经无法分辨住房抵押贷款与原贷款机构之间的关系, “追索权”失效 (黄小军, 2008) 。风险顺利的转移, 大大地降低了贷款机构控制风险的意愿, 借款人违约风险不能制约贷款机构的贷款行为, 贷款机构甚至以更低的贷款标准贷款, 贷款机构产生道德风险。
次贷这种产品在其证券化的过程之中的定价与流动性极强的股票或债券衍生产品 (如期权) 存在极大的差别。而次贷证券化后的产品是通过数学模型或评级来进行的。信用评级成为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 评级机构与市场参与者之间并未达成共识, 即评级机构自认为它们对风险的评估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本身, 而不包括流动性风险。而投资者则认为评级机构涵盖了以上两种风险。另外, 信用评级公司的精巧包装, 有些资产质量较低的贷款也得到AAA或AA级别, 对某些简单的投资者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评级机构给予次贷衍生产品中高层级的部分以AAA评级, 显然对风险低估了。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向结构化产品的发起人收取评级费用, 这影响了评级机构的公正性, 它们往往给予这类产品较高的评级, 得以不断地发行证券、获取收益。评级机构出现道德风险。
(三) 金融创新超过了微观金融监管的能力, 宏观监管微不足道
微观监管把监管责任归于金融机构, 理论上讲, 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自身的创新战略、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利润分配转移制度, 有效地控制自己在创新领域的风险。然而, 各类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近些年都在不断放大, 2007底, 9家美国银行机构的平均杠杆率为20倍, 放大的杠杆率导致金融泛滥和过剩。还有, 另外, 监管当局对次贷相关机构的监管存在缺失。他们对于占次级房贷发放量45%左右的银行类机构, 如商业银行、储蓄机构、银行分支机构, 尚有比较谨慎严格的监管措施, 对于占次级房贷发放量约43%的金融控股公司分支机构缺乏严格的监管, 而对于占次房贷发放量约12%的房贷公司的监管则十分薄弱。次贷产品市场上, 缺乏监管, 没有即时校正异化的行为, 风险越积越多, 任其泛滥。
(四) 次贷产品的投资者低估了风险, 风险最终失控
次级贷款机构对次级贷款产品与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 次贷产品违约的不确定性很高, 贷款人忽视了次级贷款产品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投资银行通过从贷款发放机构购买次级贷款, 进行结构化处理和设计, 将次级贷款进行证券化, 形成衍生产品抵押支持证券 (MBS) , 进而再形成衍生产品资产支持证券 (ABS) 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 并向市场发售, 使次级贷款的风险链条通过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由次贷机构内部向多元化机构延伸, 进一步加剧了次贷的风险 (刘克崮, 2007) 。次级贷款衍生产品的投资者在分享次级贷款收益的同时, 成为了风险链条中风险的最终承担者。通过这么一个长长的链条, 利益被刮分, 风险却没能有效分散。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 美国与全球金融各个环节紧密关联, 次贷风险爆发的效应, 在房地产市场、抵押贷款市场、衍生产品市场等各个市场进行传导, 出现风险共振。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信用衍生产品被过度滥用, 其增长速度超越了管理该领域风险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导致市场约束机制失灵, 形成系统性风险。
次贷产品的风险承担者对风险认识模糊不清 (刘克崮, 2007) , 对风险疏于防范。次贷产品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 商业银行将各类贷款证券化, 形成一系列证券化产品, 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过程中, 市场风险承担主体的界限逐渐模糊。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直接传递到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次贷产品的高杠杆性使得投资资金大部分要依赖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 而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保障是投资者持有的证券, 在危机冲击下流动性的消失, 使得银行无法通过市场变现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证券价值的损失最终只能由银行自身来承担, 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初衷在于分散和转移银行体系承担的风险, 结果危机过后, 最终风险仍然由银行来承担。总之, 次贷产品的委托-代理链过长, 原始的借贷关系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责任约束变得越来越松散, 致使链条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化, 导致风险失控。
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的天然性是金融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行为产生的, 这不确定的行为又取决于契约的不完全性。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应从金融衍生品契约的设计着手,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关注参与者对风险控制的意愿和能力。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经济现象。
(一) 积极培育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环境
金融理论认为, 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散依赖于金融市场工具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即通过竞争所形成的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在完全竞争状态下, “看不见的手”能达到全社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交易费用、公共物品等会造成市场失灵。一般意义上的价格信号是一种即期价格, 在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实际经济会表现出周期性的供求失衡。而如果存在一个近似完全竞争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那么这个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就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反之, 如果市场存在着垄断和操纵价格的行为, 那么金融衍生品就发挥了劣化资源配置的负向功能, 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必须加强市场基础环境建设, 使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条件 (蒋志芬, 2008) 。
(二) 减少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衍生品市场近十年来的显著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创新, 这些创新回避不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 (托马斯·赫因, 2008) 。次贷危机表明, 用来克服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机制没有我们想象的完善。事实上, 金融衍生品市场契约总是不完全的, 契约条款的完全程度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契约越完全资源配置的效率越高。信息不对称是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那么减少金融体系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弥补契约不完善的缺陷,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使得金融风险得以控制。
(三) 提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识别与风险监管的能力
著名投资家巴菲特曾将金融衍生品称为“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了交易参与者的理解和风险控制水平所能驾驭的程度。为了防范与控制风险, 首先, 要提高投资者的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包括压力测试、止损机制等, 增强投资者的应对危机的能力。金融产品发行者应向投资者说明潜在的风险, 避免借款人由于缺乏对此类产品风险的了解, 往往盲目选择。为确保风险与收益匹配, 有效应对风险, 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标准, 不能允许盲目扩张信用。其次,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风险监控能力。国际上金融创新不断, 产品层出不穷, 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合作, 建立联动机制, 提高危机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岷.全球金融监管热点问题与思考〔J〕.比较, 2008 (37) .
〔2〕邱兆祥, 粟勤.美国次贷危机初始原因的剖析及启示〔J〕.经济学动态, 2008 (8) .
〔3〕陆晓明.从金融产品异化角度解析次贷危机的特征、发展和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4〕葛强.论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的来源.江海纵横〔J〕, 2008 (1) .
〔5〕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 2007 (12) .
〔6〕黄小军, 陆晓明, 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 2008 (5) .
〔7〕蒋志芬.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8 (1) .
改变了贸易术语分类方式
《Incoterms2010》改变了贸易术语的分类方式,将所有的贸易术语按其适用运输方式分为两类,分别为适用于任何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DAP,DDP)和适用于海上及内陆水上运输的术语(四种:FAS,FOB,CFR,CIF)。而在《Incoterms2000》中,所有术语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组为"E组"(EXW);第二组为"F组"(FCA,FAS,FOB);第三组为"C组"(CPT,CIP,CFR,CIF);第四组为"D组"(DEQ,DAF,DES,DDU,DDP)。
调整了贸易术语规则总量
《Incoterms2000》对13个贸易术语进行了解释,而《Incoterms2010》只解释了11个贸易术语,其中删去了《Incoterms2000》中4个术语,分别是DAF(边境交货)、DES(目的港船上交货)、DEQ(目的港码头交货)、DDU(未完税交货),同时新增2个术语,分别是DAT(终点站交货)、DAP(指定地点交货),即以DAT取代了DEQ,以DAP取代了DAF、DES和DDU三个术语。
取消了"船舷"的概念
《Incoterms2010》取消了"船舷"的概念,对于FOB、CFR和CIF三个术语,删除了以"越过船舷"作为交货风险的划分界限,而是规定"The risk of loss of or damage to the goods passes when the goods are on board the vessel",即风险承担方自货物装上船起由卖方转移至买方,由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前的一切风险,买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后的一切风险。这样表述更准确反映了贸易操作实践需要,避免以往风险围绕"船舷"这条虚拟垂线来回摇摆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
贸易术语也可适用于国内贸易
传统贸易术语规则只在国际销售合同中运用,此种交易下,货物运输都需要跨越国界。显然,这种限定已不适应于当今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了,在许多地区商业集团的存在,使不同国家间通关手续变得不再重要。为此,《Incoterms2000》在相关术语的A2/B2和A6/B6条款中加入了"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where applicable)"的用语。而《Incoterms2010》在这方面又有所强调,其副标题正式认可所有的贸易规则既可适用于国际贸易也可适用于国内贸易。
进一步认可了电子通讯方式
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Incoterms2000》已确定了可被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所替代的文件,这主要体现在各术语A1款中"卖方向买方提供商业发票或同等作用的电子信息"及A8款中"如买卖双方约定使用电子方式通讯,则前项所述单据可使用有同等作用的电子数据交换信息所代替"的规定中。可见《Incoterms2000》对电子通讯方式的确认还是较分散的。而在《Incoterms2010》中,相关贸易术语的A1/B1条款更进一步明确了只要缔结双方同意或存在国际惯例,电子文件或交易程序具有与纸质通讯相同效力。
增加了安全清关及所需信息的条款
由于货物运输安全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关注,各国贸易商均希望货物不会因自有属性以外的原因对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因此《Incoterms2010》中,相关贸易术语的A2/B2和A10/B10条款对安全清关问题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责任划分。卖方和买方分别要帮助对方提供与安全有关的信息和单据,并因此有权向受助方索偿因此而发生的费用。如在EXW术语的A2条款中增加"若有需要时,应买方要求并由其承担风险和费用,卖方必须提供买方在货物安全清关时所需的任何信息"。
虽然《Incoterms2010》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由于2010年之前各个版本的Incoterms可以继续使用,因此买卖双方在合同中清楚写明所使用的贸易术语版本是相当重要的。Incoterms不是法律而是通则,因此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在合同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那个所涉及的贸易术语具体化,同时写明出处。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一、名词解释
1、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由赤字单位(资金需求者)直接向盈余单位(资金攻击者)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赤字单位和英语单位是债券和债务关系(发行股票时是股东)。P42、间接融资:在信贷市场上银行通过支付存款利息换取盈余单位的资金,并利用所得的存款再贷款给赤字单位。P53、在岸市场:即外国金融市场,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资金融通及相关金融业务的场所,比较典型的在岸市场是外国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P104、离岸市场:即欧洲货币市场,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境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该市场上的资金流动与各国国内金融市场相独立的市场进行,该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也是最典型的离岸金融市场
5、功能中心:①一体化中心:它是内外投资业务混在一起的一种形式,在金融市场同时对居民与非居民开放。伦敦和中国的香港属于此类金融中心。
②隔离性中心:它限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与居民往来,是一种内外分离的形式,只准非居民参与离岸金融业务,目的是为了防范国际资金流动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如新加坡和美国的“国际银行设施”,日本于1986年12月1日也建立了内外隔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P116、名义中心:纯粹是记在金融交易的场所,这些中心不经营具体的金融业务,只从事接待投资业务的转账或注册等业务,有免税和监管很少的好处,因此又称记账中心,主要有开曼、巴哈马、巴林、维京群岛。P11
7、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均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 P158、公开市场业务:政府通过买卖国债和外汇来影响货币量,它是货币政策的主渠道。P249、外国债券:是指外国借款人在某国发行的以该国货币标示面值的债券。外国债券的面值货币是债券发行市场所在国家的货币。P1010、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动值,由于既可能是流进,也可能是流出,因此,变动值可正可负,也可为零。P2611、存量:是某一时点上累计的总值,流量的变动会影响存量的数值。当流量为正时,存量会增加;反之,存量会相应减少。P2612、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13、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不得用于放贷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用r表示,r=RE/D,即准备金/存款。
14、货币需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主要有三个: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国债价格与市场利率反比例变化。假设只有两种资产,一是现金流动性最好,没有风险也没有收益。二是国债有固定收益但是有风险。国债收益=利息收入+资本利得收入。
第二章 国际金融市场
一、名词解释
1、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它是欧洲货币市场上大额资金借款的利率,也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利率水平比较低,完全取决于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其他利率一般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比率。P332、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它是可以进行流通转让的定期存款凭证,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特征。P333、贴现:贴现是指将未来到期的票据打个折扣,按贴现率扣除从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向贴现行换取现金的一种方式。P344、回购协议:是指以出售政府债券或其它债券的方式暂时性地从顾客处获得闲置资金,同时订立协议在将来某一日再购回同样的债券一种交易方式。P345、欧洲美元:非居民将美元存放在美国境外地其他国家银行或美国商业银行的境外分行时,欧洲美元就形成了。P356、欧洲货币: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如欧洲瑞士法郎、欧洲日元。P35
7、国际资金流动:是指与实际生产、交换没有直接联系,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以货币金融形态存在于国际间的资金流动。这种资金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投机资本,又叫热钱。P378、对冲基金: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是指由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组织结合后以高风险投机为手段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基金。它是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属于免责市场产品。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对冲基金名为基金,实际与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资理念有本质区别。
9、货币危机:广义的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一般认为大于20%-30%)时,就可以称之为货币危机。狭义的货币危机是与对汇率波动采取某种限制汇率制度相联系的,它主要发生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利率是去信心时,通过外汇市场操作导致该国笃定汇率制度崩溃和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称为狭义的货币危机。P4010、辛迪加贷款:是指几家甚至几十家银行共同向某以客户提供贷款,由一家银行做牵头行,若干家银行做管理行,其它银行做参与行。P4411、期限贷款:期限贷款的期限是固定的,在约定的期限内,借款人按约定逐步提取贷款资金,经过一段宽限期后,逐步偿还本金,并且采用浮动利率。P4412、转期循环贷款:是银行同意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通过连续向借款客户提供一系列短期贷款发放中长期贷款的形式。P4413、NIFs:票据发行便利,又称票据发行融资安排,借款人通过循环发行短期票据,达到中期融资的效果。它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由银行以承购连续性短期票据的形式向借款人提供中期信贷资金的协议,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P4414、欧洲债券:欧洲债券是境外货币债券,它是指在货币发行国以外,以欧洲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它不受面值货币所在国法律约束,也不要批准。P45
15、外国债券:它是指一国政府、企业、公司、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在另一国的债券市场上以该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如扬基债券、武士债券、猛犬债券、熊猫债券。P4516、可转换债券:这是公司债券的一种,债券持有人可以在约定的期限,以约定的价格把债券转换成发行公司的普通股票。P4717、零息债券:这是欧洲债券市场80年代的创新,这种债券没有票面利率,自然也不分期偿付利息,而且是到期一次还本,出售时以折价方式,类似美国国库券的发行,但它是长期的债券,由于出售时要打很大的折扣,到期有很大的增值,因此对投资者比较有吸引力。P4718、全球债券:在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同时大量发行,并且可以在这些市场内部和市场之间自由交易的一种国际债券。P4719、负债比率:外债余额/国名生产总值,一般不超过100%。P4720、债务比率:外债余额/出口外汇收入,一般不超过100%。P4721、偿债比率:外债还本付息额/出口外汇收入,一般不超过20%。P4722、债务重新安排:即修改原贷款协议,延长偿还期,这一计划的前提是将债务危机是为发展中国家暂时出现的流动性困难,可信内容是采取措施使他们克服外汇资金紧缺的状况,改方案要求债务国实行紧缩的国内政策(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以保证利息的支付,没有从本质上减轻其偿债负担。P5023、贝克计划: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部长詹姆斯贝克在韩国汉城召开的IMF和世界银行第40届年会上提出了“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计划”。主要是通过对债务国新增贷款,将原有债务的期限延长等措施来促进债务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要求债务国调整国内政策,这些措施被称为“贝克计划”。P5024、债务资本化:债券或股权换债务。例:墨西哥政府用20亿美元现金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20年期无息票债券。P5025、布雷迪计划: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1989年制定了心得债务对策,承认现有的债务额还是大大超过了债务国的偿债能力,因此,要在自愿的、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对原有债务才去各种形式的减免。P50
第三章 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
一、名词解释
1、外汇:是指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标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2、直接标价法:固定外国货币的单位数量,以本国货币表示的这一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价格。
3、间接标价法:固定本国货币的单位数量,以外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本国货币价格,从而间接地表示出外国货币的本国价格。
4、基本汇率:指一国政府在制定汇率时,首先确定的本币对某种外币的汇率。
5、套算汇率:也称交叉汇率,是指两种货币通过第三种货币为中介而推算出来的汇率。
6、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用量过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
7、名义汇率:就是现实中货币兑换的比率,它能由市场决定,也能由官方制定。
8、掉期交易:是指将货币相同,金额相同而方向相反、交个期限不同的两笔或两笔以上的外汇交易结合起来进行,也就是在买进某种外汇时同时卖出金额相同的这种货币,但买进和卖出的交割日期不同。进行掉期交易的目的在于避免汇率变动的风险。
银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ROE=ROA*EM
贷款承诺:银行承诺(在未来一个给定的时间期间)向企业提供给定金额以内的贷款,利息则与某种市场利率有关。
公允价值记账法(定市记账法):根据这种记账法,资产负债表对资产的估价是基于它们在市场中的售价。
脱媒:流入银行体系的资金减少,导致间接汇资额减少。
影子银行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银行贷款被通过证券市场的放贷所代替。
阶梯目标: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看做首要目标,只有在实现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追求其他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的债券买卖。
双重目标: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两个目标放到平等的地位上。
时间不一致问题:货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机决策时的扩张性政策时,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负面的长期结果的问题。
目标独立性:中央银行设定货币政策目标的能力。
名义锚:货币政策制定者用来锁定物价水平的名义变量,例如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者货币供给。
自然失业率: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失业率水平,此时,劳动力供给等于需求。
多倍存款创造:当美联储向银行体系投放1美元的准备金时,存款扩张数倍于1美元的过程。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准备金。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性负债(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以及美国财政部的货币性负债(流通中的财政货币,主要是铸币)之和。
2.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3.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4.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具有有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在一次支付中,如果使用有限法偿货币支付的数额超过法定限额,收款人则有权拒绝接受。
5.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6.银行信用: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7.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8.远期: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
9.期权: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利的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的权利。
10.外汇储备:是一国中央政府和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
11.金融市场:是买卖金融工具以融通资金的场所或机制,其范围包容了资金借贷﹑证券﹑外汇﹑保险和黄金买卖等一切金融业务。
12.同业拆借市场:从原始意义或狭义上讲,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临时性资金寸头调剂的市场。从现代意义或广义上讲,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13.溢价发行:即发行人按高于面额的价格发行股票。
14.亚洲美元市场:
15.专业银行: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
16.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17.自有资本: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其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初始资金,简单地说,就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本钱,主要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的利润。
18.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业务,主要包括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贴现业务及租赁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19.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商业银行当期损益,改变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关键词:根本违约,解释,认定标准
一、对CISG根本违约进行解释的缘由
作为调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关系的统一实体法规范, 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英文缩写为CISG, 以下简称《公约》) 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观念糅合的结果。《公约》从务实的角度出发, 借鉴英美法系的做法, 根据违约所造成的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将违约行为分为根本违约和非根本违约。根本违约 (fundamental breach of contract) , 又称根本违反合同, 是《公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公约》第2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 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 以致于实质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 即为根本违反合同, 除非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因为《公约》中的其他制度如违约救济方式、风险负担的转移等也都与“根本违约”有密切的联系, 因而深刻理解这一概念并掌握其认定标准, 不管是对于国际贸易的双方当事人还是对于裁判纠纷的法官或仲裁员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
遗憾的是, 《公约》第25条只是抽象地界定了根本违约, 在实务中法庭或仲裁庭需要对条文进一步解释时, 从《公约》自身上下文和立法历史中又很难找出更多的线索。这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通过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英文缩写为UNIDROIT, 以下简称《通则》) 第7.3.1条第2款对判断“根本不履行”时所应考虑因素的详细列举形成了鲜明对比。既然实务中存在对《公约》第25条进行解释的需要, 那么是否可以用《通则》所列举的详细因素及其他相关条款来解释《公约》的根本违约呢?
二、运用《通则》对《公约》进行解释的可行性
《公约》是被各缔约国政府批准接受的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为了能够顺利地被各缔约国政府接受, 《公约》对那些各国代表存在争议又难以达成一致的条文不得不做出含糊的规定。这样一来, 采取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形式一方面的确保证了《公约》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公约》在法律体系和法律概念的表述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许多事项只能“以或多或少没有解决的形态遗留下来”。
与《公约》相比, 《通则》本身则并未打算以国际公约的形式而具有约束力, 只有在国际商事合同当事人一致同意其合同受《通则》管辖, 《通则》才可以适用。国际法律界和国际商业界对《通则》的接受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有说服力的权威。因为无需顾及各国政府批准与否的态度, 所以《通则》的制定极少受到各国法律制度差别的限制, 对《公约》中规定不充分的若干事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 作为重述性的法律文件, 《通则》相对更加灵活, 可以适时修改。所以, 在相同或类似事项上, 《通则》规定也就往往比《公约》的规定更加具体、成熟并具有可操作性。
那么, 在适用《公约》的过程中, 其条文的某些含糊之处能否用《通则》来解释, 以使之明确化呢?《公约》第7条第1款规定:“在解释本销售合同公约时, 应考虑到本销售合同公约的国际性质和促进其适用的统一以及在国际贸易上遵守诚信的需要”。《通则》前言也规定“通则可用于解释或补充国际统一法的文件”。因此如果《通则》中的相关条款与其在《公约》中的对应条款服务于相同的目的并且符合《公约》的解释规则, 那么《通则》就可以用来解释《公约》。例如, 具体到根本违约这一问题上, 《公约》和《通则》是在遵循“只要可行, 应尽量维护国际贸易中合同的履行性”这一共同原则的基础上, 规定了相同的规则:只有在违约 (或根本不履行) 达到“根本”的程度时, 才允许守约方宣告合同无效 (或终止合同) 。意大利学者米切尔·波乃尔也认为, 《通则》第7.3.1条为判断债务不履行是否达到根本违约所设定的若干基准, 将有助于理解销售合同公约关于这一重要概念有几分含糊规定的第25条。所以, 运用《通则》对《公约》根本违约的涵义和认定标准进行解释是可行的。
三、认定CISG根本违约的具体标准
(一) 运用《通则》第7.3.1条对《公约》根本违约构成要件的认定
《通则》第7.3.1 (1) 条规定, “如果一方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等同于根本不履行 (Fundamental Non-performance) ,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终止合同。”《通则》第7. 3.1 (2) 条规定, “在确定不履行义务是否构成根本不履行时, 应特别考虑到以下情况:a) 不履行是否实质性剥夺了受损害方当事人根据合同有权期待得到的利益, 除非另一方当事人并未预见也不可能合理地预见到此种结果;b) 严格遵守未履行义务是否为合同项下的实质内容;c) 不履行是故意所致还是疏忽所致;d) 不履行是否使受损害方当事人有理由相信, 他不能信赖另一方当事人的未来履行;e) 若合同终止, 不履行一方当事人是否会因准备履行或已履行而蒙受不相称的损失。”
从上述a) 项的规定可以看出, 《通则》对于根本不履行的“实质性剥夺受损害方当事人根据合同有权期待得到的利益”的规定与《公约》规定的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可预见性标准的问题上, 《通则》仅采用了主观标准, 而没有像《公约》那样采用主客观双重标准。b) 项指出了构成根本不履行所违反的合同义务的性质, d) 项则将受损害方可否信赖违约方的未来履行也归结为根据合同有权期待得到的利益, 这两项都可以作为诠释《公约》第25条根本违约的更为详尽的标准。但是c) 项的规定与《公约》的规定是有区别的, 《公约》第25条的条文清楚地表明根本违约的构成无需考虑违约行为是故意还是疏忽, 违约行为发生时的主观过错不是判断根本违约成立与否的要件。只有在违约方的故意或疏忽使违约方未来履行处于不确定状态时, 考虑违约的主观意图才有实际意义。至于e) 项的规定, 也没有被《公约》第25条的表述所涵盖, 从《公约》的其他条文也找不出任何线索, 要求我们在判断根本违约时或行使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时应该将违约方受到的损失也纳入考虑范围。因而, 《通则》的a) , b) , d) 项可以为认定《公约》第25条根本违约时所参考, 而c) 项和e) 项则与《公约》的规定有很大的区别, 不能作为认定《公约》根本违约的参照。
(二) 运用《通则》第7.1.4条对《公约》根本违约构成要件的认定
《通则》第7.1.4条的规定主要是解决了不履行一方的补救权是否可以阻止受害方终止合同的权利这一问题。该条规定:“ (1) 不履行一方可以自付费用, 对任何不履行进行补救, 如果:a) 没有不正当的迟延, 通知中表明了补救的方式和时间;b) 补救是适宜的;c) 受损害方没有合法理由拒绝补救;d) 补救及时生效。 (2) 补救的权利不因终止合同的通知而排除。”
可见, 适用《通则》时, 不履行一方的补救权优先于另一方终止合同的权利。《通则》的这一规定能否用来解释《公约》?在判断是否构成CISG根本违约时, 是否应该考虑违约方有无合理补救措施这一因素?
有学者则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出发, 考证了当时维也纳外交会议上各国代表在该条款上的争议, 并探究了从1978年公约草案第45条 (后来成为《公约》第48条) 到《公约》现行条文在措辞上的实质性变化, 并最终断定:《公约》第48条第1款的现行表述是外交会议最后采取的折中方案, 其目的是力求在维护买方正当的解约权与保证卖方一定的救济权、防止买方不适当解约之间达成一定平衡。具体说来, 如果违约方在发生违约后, 采取《公约》第48条第1款允许的对不符货物进行有成效的补救措施而又没有给买方造成不合理的不便, 就不构成根本违约, 受害方无权宣告合同无效。
另有学者从《公约》与《通则》在法律文件的形式和约束力存在区别这一事实出发, 分析认为, 为了能被各缔约国政府批准接受, 《公约》在法律体系和法律概念的表述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许多事项只能以或多或少没有解决的形态遗留下来, 在卖方补救权与买方解约权何者优先问题上存在疑问的第48条也应属于此种遗留问题。既然是未决问题, 所以《通则》第7.1.4条是可以用来解释与其相应的《公约》第48条所生的疑问的。也即是说, 《公约》中违约方补救的权利应优先于守约方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
笔者认为, 《公约》第48条第1款所附但书, 不论其性质是外交会议最后的折中方案, 还是有约束力法律文件所遗留的未决问题, 它都是一则内容含糊的法律条文, 因而在适用时必须探求对其进行解释的原则和基准。在卖方补救权与买方解约权何者优先这类价值冲突问题上, 《公约》第7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解释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即诚信原则。在卖方救济可行的场合, 买方在卖方有机会补救货物缺陷之前就急匆匆地宣告合同无效, 这种做法很难说符合诚信原则的要求, 同样也不符合《公约》“只要可行, 应尽量维护国际贸易中合同的履行性”这一宗旨, 所以卖方的救济权利应该得到保护。例如在设备因零部件故障不能运转时, 卖方空运部件使之运转, 买方就不能宣告合同无效。《通则》第7.1.4条“不履行一方的补救权优先于另一方终止合同的权利”的规定既体现了诚信原则, 也反映了“尽量维护国际贸易中合同的履行性”这一宗旨, 所以可以作为解释《公约》根本违约内涵的基准。
所以, 在违约方的行为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后, 又及时地进行了合理的补救, 就应该排除守约方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 不能认定为构成根本违约。
四、结语
除了根本违约的认定标准外, 涉及利率的确定、金钱义务的履行地、价款的支付方式、标准条款 (如罚金条款) 并入合同的条件、交易习惯的确立等事项上, 法院和仲裁庭也都可以考虑运用《通则》对《公约》的相关规定进行解释。上述对根本违约的解释来看, 法官或仲裁员在运用《通则》解释《公约》时也不可随心所欲, 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解释规则的。当没有办法在《公约》自身体系内求得明确解释而需要求助于《通则》前, 法官或仲裁员首先要衡量《通则》及准备运用的特定规则是否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得到普遍认同, 在得出肯定结论之后, 还应该将《通则》有关规则和待解释的《公约》规则进行比较, 或者考察《通则》规则是否和《公约》一般原则相吻合, 确认二者一致后才可能运用该规则帮助解释《公约》。总之, 只有在《通则》和《公约》对相同或类似事项的立法精神或宗旨相一致的前提下, 才可以参照《通则》有关条款来解释《公约》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李双元.国际私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359.
[2][意]米切尔.波乃尔.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二者择一或相互补充[J].梁慧星.外国法译评, 1999 (2) .
[3]刘瑛.《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解释中的运用[J].法学, 2007 (5) .
[4][Germany]Robert Koch.Commentary on Whether the UNIDROIT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 May Be Used to Interpret or Supplement Article25CISG, in John Felemegas ed., AnInternational Approachto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1980) as UniformSales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124-133.
十之八九,他们会说,请一定带我去一家上海“最正宗”的中国餐馆,我知道,唐人街的中国菜都是改过口味的。
每次听到这个,我都忍不住好笑,心想,中国菜——你知道中国菜有多少种类和门派吗?最正宗——真带你去吃中国人爱吃的各种精心烹饪的动物内脏,你受得了吗?
好笑归好笑,我还不能扑灭这些友人对中国菜的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于是,我会反问:你吃辣吗?
对方常常会一愣,然后说,吃啊,我家厨房常备着墨西哥辣酱和泰式甜辣酱——中国人也吃这些酱吗?
在尤其是美国人关于美食的有限想象里,“辣”仅限于墨西哥Tabasco辣酱,和蘸泰式春卷用的泰式甜辣酱,中国辣的丰富和狠劲,有点超出了他们的思维疆域。
哦,中国的辣可不一样,那是非常非常的辣,而且不同地区辣的方式不一样,我说。比如四川菜是麻辣,就是吃完之后你的嘴唇会先麻木,然后剧烈颤抖,云南菜是酸辣,又酸又辣,吃完一身汗,比Detox(排毒瘦身)还管用。
电话那头或屏幕那端,常常是一片沉默。
“他们爱使用一种叫花椒的原料,这个东西会在你的口腔里跳舞,跳到你口腔麻木,浑身大汗。”我补充说。
“哇,那么酷。我想试试,但不知道能不能受得了”,有些勇敢的朋友会这么说。
到这里,我的任务就简单多了——想尝试点辣的,就带他们去城中的那些有英文菜单、侍者会说英文、其实也并不太辣的川菜或云南菜馆;不敢吃辣的,就直接去吃上海菜或者粤菜。
敢吃中国辣的外国人,基本上也都是生活中的旅行者和冒险家,原因在于,必须有一颗来者不拒的大心脏和行走天下的强健体魄,才能经受住中国辣的生理和心理考验。
有时,我会指着家里厨房里的“老干妈”辣酱,告诉国际朋友:知道吗,这是“中国辣”的罐头版——中国人吃米饭都会拌点这个,每天卖出100多万瓶。
最近,英国一家报纸报道说,某团队历时7年、针对中国10个省50万人的的研究表明,每周吃辣6~7天的人,死亡率比不吃辣或者一周仅吃一次辣的,要低14%。原因在于,辣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并具有抗癌功效。
我觉得,以后来上海的朋友,可以建议他们花8元钱买一瓶中国的“长寿罐头”带回去。
【国际金融的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08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07-11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10-27
美国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感想06-1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01-09
国际金融试卷07-04
国际金融中心07-27
国际金融整理03-27
金融贷款名词解释03-02
国际银行与金融10-07
国际金融例题讲解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