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第二讲(精选8篇)
第一节 学习与人的发展
一、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涵义与特征
学习是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加涅对个体的学习进行了两个标准的分类,一是按学习层次分类,一是按学习结果分类。
1.按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根据学习活动的简单复杂程度和学习任务的难易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从低到高依次是:
信号学习,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反应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者受到某种刺激后产生特定反应行为,最终学会以特定反应应对这种刺激的学习。白鼠学习压杠杆取食就是此类学习。
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马戏团中动物作出一系列的复杂动作即属于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指学习者使用语言对刺激做出反应,并把这些语言联结在一起,形成整体。如将单词组合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辨别学习,指学习者接受多个相似的刺激,学会辨别这些刺激,并做出不同反应的学习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反应。
概念学习,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了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对同类刺激能作出相同的反应。如圆的概念的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者掌握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自然科学中各种定理、定律的学习就属于这类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属于高级规则的学习。指学习者能够在某种条件下,使用掌握的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
2.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划分了五种学习结果,并进一步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
言语信息的学习,指学习者能够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智慧技能的学习,表现为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对外界的符号、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认知策略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即:学习者用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才能。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态度的学习,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是个体获得的对事物的内心准备反应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事物、人物及事件的选择倾向,最终影响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获得的精确、熟练、流畅的动作操作能力,是个体能力的组成部分。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2.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带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身心发展的定义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根据生理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人的发展划分以下阶段:乳儿期(0至1岁);婴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3至6岁);儿童期(6至11、12岁);少年期(11、12至14、15岁);青年初期(14、15至17、18岁);青年后期(17、18至25岁);成年期(25至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有: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即: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是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5岁,将遇到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冲突,解决不好会发生信任危机。
第二阶段,2-3岁,将遇到自主与羞耻、怀疑的矛盾冲突。第三阶段,4-5岁,将遇到主动与内疚的矛盾与冲突。第四阶段,6-11岁,将遇到勤奋与自卑的矛盾与冲突。
第五阶段,12-18岁,将遇到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与冲突。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首先,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
其次,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亦有不平衡的方面。所谓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教育。
(一)遗传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环境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这是人赖以生存与发育的物资基础,为人的生理及其机能的发育提供必须的能量。
2.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那种认为环境决定人身心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其次,学校教育能对其它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害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第三,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学习、教育与身心发展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针对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结果;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
4.要考虑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个体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
(一)试误说
1.基本观点: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2.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即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
1.基本观点: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
由无条件刺激(食物)所引起的反应(分泌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中性刺激(铃声、灯光等)和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相伴随而呈现),即在给狗吃食物时亮灯光或响铃声,灯光或铃声刺激就会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即学习的规律,主要包括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操作条件反射说
操作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于1937年提出来的。1.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2.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原理:强化是重要的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就能对行为进行控制。个体自发性的反应行为如果能带来有效的结果,那么该行为就会因受到强化而得以保留,个体也就获得了经验。因此,斯金纳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二、认知主义学习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一)顿悟说
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苛勒对黑猩猩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现象进行了多年研究,根据实验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1.基本观点: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动机分为诱因动机、操作动机和成就动机。领会阶段:主要包括学习者对刺激的注意和觉察。习得阶段:把感知的东西在短时记忆中进行编码、储存。保持阶段:短时记忆中的知识再进入长时记忆储存起来的过程。回忆阶段:指搜集记忆库,并使学习过的材料得到复现的过程。
概括阶段:把学习的知识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操作阶段:指学习者的反应,使学习者对已习得的知识进行操作。反馈阶段:对以上阶段的内容进行检查、纠正的过程。
(三)认知结构学习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3.强调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强调直觉思维;
·强调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的奖惩; ·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提高智慧的潜力;
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
学会发现;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
(四)认知同化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
1.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要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相互作用。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它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表现为:
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观念;
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之间的相同点; 最后,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点,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明显的、清晰的区别,使知识不断分化和系统化中达到融会贯通。
(五)认知目的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有机体的内部变化要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发生作用。
关于学习,托尔曼有以下的观点。l.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六)社会学习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上世纪60年代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2.自我调控。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预期,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七)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学习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的基本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建构现实和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其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三方面: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因此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桩的尺寸向长、大方向发展
基于高层、超高层建筑物及大型桥主塔桩基础等承载的需要,桩径越来越大,桩长越来越长。欧美及日本的钢管桩长度已达100 m以上,桩径超过2 500 mm;上海金茂大厦钢管桩桩端进入地面下80 m的砂层,桩径为914.4 mm;温州地区静压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长度已达70 m以上,桩断面600 mm×600 mm。
我国在大江、大河及海上修建的大跨径桥梁基本上均采用钻孔灌注桩,而且桩径和桩长均在不断加大。长度超过50 m,直径大于2 m的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已十分普遍。苏通大桥采用反循环钻成孔桩端压力注浆桩,共131根,直径2.50~2.85 m,桩长117 m(2005年)。南京长江二桥采用反循环钻成孔灌注桩,共21根,直径3.0 m,桩长83 m(2001年)。上海长江隧桥B7标采用反循环钻成孔灌注桩,3.2~2.5 m变径桩,桩长115 m(2006年)。郑州黄河大桥采用旋挖钻斗钻成孔灌注桩,直径2.0 m,桩长108 m(2009年)。
桩的尺寸向短、小方向发展
基于老城区改造、老基础托换加固、建筑纠偏加固、建筑物增层以及补桩等需要,小桩及锚杆静压桩技术日趋成熟,应用广泛。
小桩
小桩又称微型桩或IM桩或树根桩,是法国索勒唐舍(SOLETANCHE)公司开发的一种灌注桩技术。小桩实质上是小直径压力注浆桩;桩径为70~250 mm(国内多用250 mm),长径比大于30(国内桩长多用8~12 m,长径比通常为50左右),采用钻孔(国内多用螺旋钻成孔)、强配筋(配筋率大于1%)和压力注浆(注浆压力为1~2.5 MPa)工艺施工。
小桩主要用于旧房改造、房屋增层、古建筑加固纠偏、防洪堤加固、建(构)筑物抗震加固、基坑开挖的护坡桩及水池底板抗浮等基础工程。
锚杆(锚固筋)静压桩
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锚杆静压桩是锚杆和静力压桩2项技术巧妙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桩基施工新工艺,是一项地基加固处理新技术。加固机理类同于打入桩及大型静力压桩,受力直接、清晰,但施工工艺既不同于打入桩,也不同于大型静力压桩。锚杆静压桩的施工工艺是先在新建的建(构)筑物基础上预留压桩的桩位孔,并预埋好锚杆或在已建的建(构)筑物基础上开凿压桩孔和锚杆孔用粘结剂埋好锚杆,然后安装压桩架,用锚杆做媒介,把压桩架与建(构)筑物基础连为一体,并利用建(构)筑物自重作反力(必要时可加配重),用千斤顶将预制桩段逐段压入土中,当压桩力及压入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将桩与基础浇筑在一起,桩即可受力,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控制沉降的目的。
业内人士均称其为锚杆静压桩,笔者认为称锚固筋静压桩为妥,因为从上述施工工艺看,连接件不是深基坑支护工程中所指的锚杆,仅仅是锚固筋。
锚杆静压桩的断面尺寸为(200 mm×200mm)~(300 mm×300 mm);桩段长度取决于施工净空高度和机具情况,为1~3m,桩入土深度为3~30 m。
锚杆静压桩适用于老城区改造,旧基础托换加固,狭小空间场地施工,对新建工程可采用逆作法施工。
微型桩(迷你桩)
微型桩(迷你桩)是由一个内径不超过300 mm的永久性的钢套管,一个或一组位于桩孔中心的起承重作用的钢筋及填充其间孔隙的水泥浆组成。桩体应以稍微小于套管的直径嵌入基岩。香港地区广泛应用的迷你桩多数为219 mm直径的套管及190 mm直径的嵌入体或273 mm直径的套管及235 mm直径的嵌入体组成。
迷你桩因其对成桩设备及施工场地的要求低,而承载力较高,安全可靠,所以在香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应用于隔音屏、行人天桥、运输带、小型别墅、小型商场等基础工程中,也可以当支护桩使用。
迷你桩可在陡峭的山坡、狭窄的楼群之间、行人路、高速公路、闹市区、火车站台甚至建筑物内进行施工。小型的施工设备只需要2m×5m的地方已经足够。
向攻克桩成孔难点方向发展
随着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的发展,嵌岩桩,特别是大直径嵌岩桩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桩基类型,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嵌岩桩具有承载力高、变形小、整体刚度大的特点,其沉降稳定时间短、沉降量小,抗震性能好,因此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如何优质、高效、经济地施工这类桩孔则成为岩土钻掘工程界面临的首要技术难题。钻孔直径大,岩石强度高是其基本特征,由此带来以下技术困难:①单位体积岩石的破碎功随岩石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单次破碎岩石所需要的临界破碎力亦增大。②碎岩断面和碎岩量随桩孔直径增大而急剧增加。③桩孔排渣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各种嵌岩钻进方法碎岩的有效性。
我国大直径嵌岩钻进工法主要有:①回转式工法:牙轮/滚刀钻进法;钢粒环状钻进法;镶焊钎头的刮刀钻进法。②冲击式工法:纯冲击无循环钻进法;冲击反循环钻进法。③冲击回转式工法:气动/液动潜孔锤钻进法;可旋转式钢绳冲击钻头钻进法。
除上述岩层钻进成孔法,国内不少单位研究开发出大三石层(大卵砾石层、大抛石层和大孤石层)钻进成孔法。
在日本成立了由64家基础公司组成的岩层削孔技术协会,研究开发出20余种大直径岩层削孔工法,其中长螺旋钻进成孔法3种,回转钻进成孔法5种,冲击钻进成孔法7种以及全套管回转掘削孔法9种。
向低公害工法桩方向发展
筒式柴油锤打入式桩3大公害
筒式柴油锤冲击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虽然具有桩身质量较可靠、施工速度快及承载力高等优点,但由于其施工时噪声高、振动大和油污飞溅(三者统称为一次公害)等缺点,在城区的住宅群及公共建筑群等场地施工中受到很大限制,为此静压式和变频变矩振动锤振入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技术在国内得到业主的青睐。
静压桩
最近二十多年来,静压桩在我国软土地区(温州、武汉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静压桩基础不仅适用于多层和小高层建筑,还可用于20~35层高层建筑,压桩机的生产和使用跨进了一个新时代。我国研制开发的系列静力压桩机是新型的环保型建筑基础施工设备,具有无污染、无噪声、无振动、压桩速度快、成桩质量高等显著特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静压法有抱压式和顶压式2种形式,压桩力为800~12 000 kN。采用静压法施工的桩长已达70 m以上。实践表明,用步履式全液压静力压桩机施工开口预应力管桩(PC桩)和预应力高强度管桩(PHC桩)是桩机和桩型的优化组合,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施工工法。
旋挖钻斗钻成孔灌注桩
泥浆护壁法钻、冲孔灌注桩在地下水位高的软土地区虽然被较广泛地采用,但由于泥浆的使用造成施工现场不文明及泥浆排除(称为二次公害)的困难,成为施工者头痛之事。因此,旋挖钻斗钻成孔灌注桩(即用旋挖钻机的钻斗钻头成孔而成的灌注桩),因其干取工作业加之所使用的稳定液可由专用的仓罐贮存,现场较为文明,在日本建筑业界此类桩型已成为泥浆护壁灌注桩的主力桩型,国内此类桩型的采用亦日趋增多。1998年8—12月,在北京某工地应用此桩型约为18 000根,桩径有0.8 m、1.0 m和1.2 m,孔深12~15 m,桩端进入砂砾石层0.5 m。近10年来,青藏铁路、北京鸟巢工程及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均大量采用旋挖钻斗钻成孔灌注桩。
全套管钻孔灌注桩
贝诺特(Benoto)灌注桩施工法为全套管施工法。该法利用摇动装置的摇动(或回转装置的回转)使钢套管与土层间的摩擦阻力大大减少,边摇动(或边回转)边压入,同时利用冲抓斗挖掘取土,直至将套管下到桩端持力层为止。挖掘完毕后立即进行挖掘深度的测定,并确认桩端持力层,然后清除虚土。成孔后将钢筋笼放入,接着将导管竖立在钻孔中心,最后灌注混凝土成桩。贝诺特法实质上是冲抓斗跟管钻进法。
贝诺特灌注桩由于环保效果好(噪声低、振动小、无泥浆污染与排放)、施工现场文明,在海内外广泛采用。我国香港地区此类桩型的市场份额约占45%,昆明、温州及北京地区10余个工地已成功采用此类桩型。1999年上半年,北京某工地因杂填土层(含旧砖窑场地、块石及混凝土块等)过厚,深度8~23 m,其他桩型无法施工,结果采用国产捷程牌摇动式全套管钻机施工,历时4个月,顺利地完成976根桩,桩径分别为0.8、1.0和1.2m,桩长为20~24 m,穿越杂填土进入老土一定深度。从2001年起,在深圳、南京、杭州及天津等地近40个地铁车站中采用捷程牌全套管钻机施工咬合桩成功地取代地下连续墙,为业主节省大量造价。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
CFA工法桩可译为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法、英、意、德、美等国比较流行。该钻机均由液压马达驱动,扭矩较大,采用混凝土泵车通过钻杆内腔直接灌注混凝土,在合适的地层和深度,施工效率一般为150~200 m/d,目前最大钻孔直径达1 200 mm,最大深度为30 m左右。
长螺旋钻机主要生产厂家有德国宝峨、德尔麦克、意大利的土力及克萨格兰特等公司。
近二十年来北京、东北以及华北等地区都大力推广应用此工法,并有所创造和发展,形成4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一、为自己写作
如果一个人出自内心需要而写作,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他必然首先是为自己写作的。凡是精神生活,包括宗教、艺术、学术,都首先是为自己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精神上的问题,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提高。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为人是做给别人看,当然就不是精神生活,而是功利活动。
所谓为自己写作,主要就是指排除功利的考虑,之所以写,只是因为自己想写、喜欢写。当然不是不给别人读,作品总是需要读者的,但首先是给自己读,要以自己满意为主要标准。一方面,这是很低的标准,就是不去和别人比,自己满意就行。世界上已经有这么多伟大作品,我肯定写不过人家,干嘛还写呀?不要这样想,只要我自己喜欢,我就写,不要去管别人对我写出的东西如何评价。另一方面,这又是很高的标准,别人再说好,自己不满意仍然不行。一个自己真正想写的作品,就一定要写到让自己真正满意为止。真正的写作者是作品至上主义者,把写出自己满意的好作品看作最大快乐,看作目的本身。事实上,名声会被忘掉,稿费会被消费掉,但好作品不会,一旦写成就永远属于自己了。
唯有为自己写作,写作时才能拥有自由的心态。不为发表而写,没有功利的考虑,心态必然放松。在我自己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人与永恒》,就因为当时写这些随想时根本不知道以后会发表,心态非常放松。现在预定要发表的东西都来不及写,不断有编辑在催你,就有了一种不正常的紧迫感。所以,我一直想和出版界“断交”,基本上不接受约稿,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完之前免谈发表问题。
唯有为自己写作,写作才能保持灵魂的真实。相反,为发表而写,就容易受到他人眼光的支配,或者受物质利益的支配。后一方面是职业作家尤其容易犯的毛病,因为他借此谋生,不管有没有想写的东西都非写不可,必定写得滥,名作家往往也有大量平庸之作。所以,托尔斯泰说:“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主要原因。”法国作家列那尔在相同意义上说:“我把那些还没有以文学为职业的人称作经典作家。”最理想的是另有稳定的收入,把写作当作业余爱好,如果不幸当上了职业作家,也应该尽量保持一种非职业的心态,为自己保留一个不为发表的私人写作领域。有一家出版社出版“名人日记”丛书,向我约稿,我当然拒绝了。我想,一个作家如果不再写私人日记,已经是堕落,如果写专供发表的所谓日记,那就简直是无耻了。
二、真正的写作从写日记开始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我相信,每一个好作家都有长久的纯粹私人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是他的心灵需要。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是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的日记。我从高中开始天天写日记,在中学和大学时期,这成了我的主课,是我最认真做的一件事。后来被毁掉了,成了我永久的悔恨,但有一个收获是毁不掉的,就是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我要再三强调写日记的重要,尤其对中学生。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进入了写作的实质。这表明:第一,他意识到了并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他们曾经存在的证据;第二,他有了与自己灵魂交谈、过内心生活的需要。看一个中学生在写作上有无前途,我主要不看语文老师给他的作文打多少分,而看他是否喜欢写日记。写日记一要坚持(基本上每天写),二要认真(不敷衍自己,对真正触动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细写,努力寻找确切的表达),三要保密(基本上不给人看,为了真实)。这样持之以恒,不成为作家才怪呢。
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写什么?我只能说出这一条原则: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题材没有限制,凡是感兴趣的都可以写,凡是不感兴趣的都不要写。既然你是为自己写,当然就应该这样。如果你硬去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肯定你就不是在为自己写,而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的目的了。
在题材上,不要追随时尚,例如当今各种大众刊物上泛滥的温馨小情调故事之类。不要给自己定位,什么小女人、另类、新新人类,你都不是,你就是你自己。也不要主题先行,例如反映中学生的生活面貌之类,要写出他们的乖、酷、早熟什么的。不要给自己设套,生活中,阅读中,什么东西触动了你,就写什么。
——公务接待礼仪十二讲之二
李 仪
一、成功亮相与曲终奏雅
迎送,指因公务活动而安排的迎接和送别。是客人(团组)抵离本地时的礼仪活动。迎送,分在住地(客人下榻宾馆)迎送和在机场(车站、码头)迎送,后者又称接站和送站。安排迎送人员应身份适当,人数不宜过多,视来访客人(团组)的性质及主宾的身份确定。
迎,是进入接待实施阶段的第一个工作,关乎客人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如何,会影响到客人在此后的访问过程中的心情,以及对接待工作乃至整个组织的评价。因此,如何做到“成功亮相”,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要主动热情,对所有的客人都要一视同仁、热情相迎。这是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应持的态度和交际姿态。二是要分寸适当,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迎送规格,以有效地实现交往目的和公关期望。三是接待人员在接受任务后,要对第一次亮相的服务方案和个人形象进行精心设计。缜密准备、精心实施,言行得体、文明礼貌,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送,对于整个接待工作过程具有“总结”的意味,是整个接待活动和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和留给客人的“最后的印象”,同样要慎重对待。应善始善终,追求“曲终奏雅”的效果,切忌“虎头蛇尾”。否则会使客人先前形成的良好印象大打折扣,从而带来功亏一篑的遗憾。
总之,迎客与送客是两个重要环节,犹如一篇美文的开头与结尾。热情规范、善始善终的迎来送往,会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访问之旅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为公务活动顺利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程序和要求
(一)迎客程序
迎接工作的一般步骤是:(开始)准备→欢迎→安排生活(结束)。1.准备
(1)准确掌握客人(团组)抵达的时间、地点、所乘交通工具以及给予的礼遇等。(2)迎接前检查预定客房、车辆及餐饮。
(3)通知宾馆、车辆等部门做好准备;重要来宾以及重要团组的接待,根据需要通知保卫、新闻、卫生、机场、车站等部门做好准备。
(4)通知并组织有关领导和部门按预定的时间、地点前往迎接。
(5)做好其他准备工作。2.迎宾
(1)准确掌握抵达时间。提前到达以示欢迎与尊重,不让客人久候或自寻目的地。
(2)出示接站牌。因初次见面和迎接地点拥挤喧闹,为便于识别,高举接站牌、横幅、小旗等迎接,使客人能从远处看到,主动前来接洽;应礼貌地问清客人情况,不要接错人,既保证接站顺利,又增加客人的自尊、自豪感,增进双方感情。
(3)热情相迎。主动上前打招呼、握手、问候以示欢迎;自我介绍或递名片(可由身份最高者将迎接人员介绍给来宾,接着介绍来宾,先介绍身份地位高的人);主动与客人寒暄,征得同意后帮客人提皮箱、行李,引领至车上。(4)帮助客人与机场或车站联系签票、领取行李,组织装运行李。3.安排生活
(1)将客送至住地,先让其洗浴更衣,以解旅途疲劳,再安排客人就餐。(2)及时向客人提供《接待手册》,并征求客人对日程安排的意见和要求(如客人对日程安排提出变化要求,应报告有关领导同意后迅速通知各有关部门)。问客有无私人活动(探亲访友、购物)需帮助安排。
(3)分手时礼貌道别,并交待下次会面地点、时间、联系方法。
(二)送客程序
送客是公务接待工作最后一环,可适当馈赠礼品,提醒别忘所带物品。送客的一般步骤是:(开始)准备→欢送(结束)。
1.准备
(1)核实客人离境的准确时间、地点、所乘交通工具;商定集合、出发的时间。
(2)通知宾馆、车辆等部门提前做好准备;重要来宾以及重要团组的接待,根据需要通知保卫、新闻、卫生、机场、车站等部门提前做好准备。
(3)通知并组织有关领导和部门按预定的时间、地点前往欢送。(4)组织装运行李,检查客人是否有遗漏物品。2.欢送
(1)为表隆重,参加接待服务的人员可在客人住地列队欢送。(2)送客人至机场(车站、码头)。
(3)挥手告别并配以关切牵挂的道别语,待飞机起飞(车船开动)后再离开。
三、注意事项
1.严格照接待方案安排和组织迎送。
2.准确掌握客人抵离时间、地点和所乘交通工具,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部门。如有变化,应及时通知。
3.接站人员应提前到达机场(车站、码头)迎候客人,以示欢迎与尊重;送客要待飞机起飞(车船开动)后再离开。
4.根据需要事先安排贵宾休息室;对首次来访、彼此又不认识的客人,应事先准备好接站牌。
5.客人抵达住地后,不宜马上安排活动,应稍事休息,给对方留下更衣时间。
经过第一讲的详尽介绍,我开始慢慢对党性质,党的基本前进路线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对党的一些内部管理开始接触了解,希望通过党课学习,充分了解党员的各项义务和权力以及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是我们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必须遵守学习的。
陈勇老师运用活跃课堂的方法,采用与积极分子们互动的方式展开了党课学习的第二讲。老师首先简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具备的条件,然后又一起学习了党员应当遵守的义务和权力。因为党员的义务是每个党员对当应尽的责任,是促进党组织健康发展,保证全党团结统一,是党成为集中统一,有战斗力的党的基本要求。而党员的权力时每个党员平等参与党的工作,共同管理党的事务的政治保证,是健全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完成党的任务所必需的重要条件。
另外,老师还通过四个问题分别从思想,生活,工作方面来阐述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做的事。
第一个问题是当身边的朋友同学因失意,家庭变故等方面闷闷不乐时,我们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怎样去帮助他。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大部分同学的第一反应就是劝导他要时刻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一切,没有谁永远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也没有人会永远陷于低谷之中。老师说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该确保人生安全,“人民安全高于一切”,作为积极分子更应该保护好身边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宿舍不良想象,深夜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或者听歌时不注意音量的调节,对此,作为同宿舍的同学,我们该如何规劝他。有同学分析得很彻底,详细。分别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来讲述这种情况,外部主要是环境因素,这个容易解决,但是对于自身内部原因,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与他谈话,关心他最近发生什么事,看看自己是否能帮上忙。另外建议他不要深夜玩游戏,告诉他这样既会影响到他人的作息,又会直接导致自身精力下降,从而影响到学习工作。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大一最近逃课缺课想象严重和大二大三找工作难而提出的。有师兄解析到出现逃课想象主要是因为自身思想不端正,还没能真正意识到进入大学后自己的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而对于找工作难,师兄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作好规划,明确自己要什么,对工作的要求是什么,并且对职业也应当有所规划,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得最大极限才是我们的目标。
通过这些问题,我充分认识到作为积极分子,我们应该有比其他人更强烈的意识,参与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多替别人想想,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让自己无所事事,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能用心去体会。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1)定义:指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
(2)火与饮食文化的产生
饮食文化的起源,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人类文明包括饮食习俗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发展阶段
从饮食习俗的产生、发展来看,经历了生食、熟食、烹饪三个阶段。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中国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不难发现以上习俗在民间仍有传承。
二、饮食的惯制
(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
岁时节日不同于寻常日子,原有的生活常规会被打破,饮食内容、饮食仪礼等也会发生变化。
(3)礼仪饮食惯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在一些特殊的时机,必然会有些饮食往来,而在这时候就有一定的仪礼。
(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一些少数民族因为信仰的原因,在饮食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三、中国汉族饮食民俗——以“八大菜系”为例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其中四大菜系影响力最大:川菜、粤菜、江浙菜(淮扬)、山东菜。安庆地方菜:擅长烹调家禽、河鲜,如老鸡汤泡沙米、剑毫鳝鱼、石塘甲鱼、油淋回鱼 等位列安庆十大名菜(其余六道名菜:米粉肉蒸蓬蒿、山粉圆烧肉、蓠蒿炒腊肉、雪湖贡藕、蒿尔菜烧豆腐、酱汁肉)之列,此外,安庆烹饪中的烟熏技术也别具一格,最著名当属蓠蒿炒腊肉,那独特的烟熏风味在腊肉中尽得体现。
四、中国饮食民俗多样性原因
中国的饮食民俗其独有的民族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造成多姿多彩中国饮食民俗的原因,综括起来,主要有 4 个方面:(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3)地域和气候的原因(4)宗教信仰原因。
五、饮食民俗功能
(1)生存功能(2)礼仪功能(3)社交功能(4)保健功能
六、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 性饮食观念,重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重味道。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 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 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以素食为主,西方人以肉食为主。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的,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3)中西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4)中西用餐餐具的差异
(5)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差异
腹泻病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 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由于我国小儿营养状况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小儿腹泻病年死亡率已降至0.51‰, 但发病率仍然较高。据原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病 (包括成人) , 其中5岁以下小儿约有2.98亿人次。感染性腹泻常急性发病, 部分伴高热、惊厥、脱水、昏迷等中毒症状, 严重者可伴休克、呼吸衰竭而死亡。感染性腹泻因病原多样、症状多样、病情多变, 急需正确诊断及时鉴别, 使患儿能得到及时救治。
一、病原
中国七省一市对5岁以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2959例的粪便标本做了细菌、病毒与原虫等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表1) 。显示, 七省示范县农村小儿急性腹泻病原前四位依次为: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北京市腹泻病原前四位依次为:轮状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菌。上海市监测的结果有所不同:1981-1984年小儿腹泻病原菌中志贺菌占首位, 空肠弯曲菌第二位。1985年以后空肠弯曲菌跃居首位, 志贺菌居第二位。以上差异与经济、文化、卫生条件及地区特殊性有关。
二、发病机制
(一) 一般急性感染性腹泻病
1. 细菌毒素作用:
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 并不直接侵袭破坏肠黏膜, 但能分泌肠毒素。肠毒素作用于肠壁, 促进前列腺素在肠道的合成, 使前列腺素 (PGE2、PGF2a) 在肠壁含量增多, 前列腺素激活腺苷环化酶, 引起环磷腺苷 (c A M P) 增加, c A M P促使肠黏膜细胞分泌功能亢进, 向肠腔释放大量的液体和电解质, 引起稀水便, 又称分泌性腹泻。
2. 病原菌直接侵袭作用:
典型的侵袭性细菌有痢疾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等。这类细菌直接侵袭小肠或/和结肠壁细胞, 使肠黏膜发生炎症充血、水肿、渗出, 甚至溃疡, 临床上出现黏液脓血便, 又称渗出性腹泻。
3. 病毒作用:
轮状病毒能直接侵入小肠壁细胞, 使肠壁细胞遭破坏, 微绒毛缩短, 双糖酶存在于微绒毛顶端最易受损, 食入的双糖 (乳糖、蔗糖、麦芽糖) 不能被分解吸收, 在肠腔内发酵、产气形成高渗物质, 反从肠壁吸出水分形成稀水便, 又称渗透性腹泻。
(二) 中毒性痢疾
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病情经过凶险, 发病机制特殊, 必须了解清楚方能准确诊断。
人体受痢疾杆菌感染后, 在细菌及其内毒素的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称应激反应或超敏感反应。大致过程如下:细菌及其内毒素→刺激内脏自主神经节前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乙酰胆碱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副交感M受体及交感性ɑ受体兴奋→微血管舒缩紊乱→全身急性微循环障碍。微循环指的是:微动脉→毛细血管网→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功能主要是向器官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并带走代谢产物, 是器官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微循环发生急性功能障碍, 则会引发器官组织细胞五期病理变化: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期、器官功能衰竭期。
1. 微循环缺血期:
疾病早期交感神经被激动,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ɑ受体兴奋, 使皮肤内脏小动脉、微动脉、前毛细血管及肌性微静脉痉挛, 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微血管内容积减少, 组织血液灌注减少, 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临床表现面色发灰、嗜睡、昏迷、惊厥。
2. 微循环淤血期:
缺血与缺氧刺激微血管壁上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舒张血管。同时, 缺血期产生代谢性酸中毒, 有舒张血管作用。这些因素使微动脉、前毛细血管等前阻力血管舒张, 而肌性微静脉对组胺和酸中毒作用不敏感, 仍处于收缩状态。前阻力降低后阻力仍高, 使微循环内只灌不流, 造成微循环内淤血与缺氧。毛细管内静水压升高, 通透性增高, 血管内液向外渗出, 形成脑组织水肿。临床表现颅内压升高, 患儿昏迷加重, 惊厥频繁, 脑水肿与颅内压升高压迫颅神经, 诱发脑疝, 表现为瞳孔一侧大一侧小, 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3. 休克期:
患儿由于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 大量血液淤积在胸腹内脏, 回心血量减少, 有效循环量不足, 另外骨骼肌的血管主要是M受体与β2受体支配, 休克时这两种受体被激动, 引起骨骼肌内血管扩张, 造成骨骼肌血液过度灌注。这部分血液约占心输出量的30%, 因此骨骼肌内淤血也是有效循环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休克期临床表现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 脉搏细速, 四肢发凉, 皮肤发花, 肢端可出现发绀, 表情淡漠, 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而死亡。
4. DIC期:
微循环障碍进入淤血期后, 由于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渗, 血液浓缩, 血液黏稠度增加, 酸性代谢产物堆积, 血小板聚集破坏, 释放凝血活酶, 严重乳酸血症使肝素灭活,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暴露胶原纤维, 激活Ⅻ因子。以上因素引起血液呈高凝状态促成了DIC。此时广泛的微血栓阻塞毛细血管, 使微循环障碍进一步恶化。在凝血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 使血小板减少, 机体为对抗DIC而继发纤溶亢进, 故后期血液凝固性降低, 诱发出血倾向。
5. 器官功能衰竭期:
微循环障碍得不到解决或继续恶化, 随着失代偿的继续发展, 细胞代谢与功能障碍越来越严重, 组织内乳酸堆积、p H值下降、能量耗竭、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功能衰竭, 溶酶体破裂, 释放出溶酶体酶, 造成细胞损伤与坏死。此时胰腺释放出心肌抑制因子, 使心功能更差。所以微循环障碍先是引起脏器功能改变, 继而引起组织细胞坏死发生脏器功能衰竭。中毒型痢疾是全身性微循环障碍, 因而严重病例可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
三、分类
(一) 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病程在两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两周至两个月。
慢性腹泻病:病程在两个月以上。
(二) 病情分类
轻型:无脱水、中毒症状。
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表现为烦躁、精神萎靡、嗜睡、惊厥、面色苍白,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三) 病因分类 (表2)
四、诊断
(一)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 腹泻、呕吐, 多数伴有发热, 常合并脱水、酸中毒, 严重者可有中毒症状, 如烦躁、精神萎靡、嗜睡、惊厥、面色苍白,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二) 诊断依据
必备条件:大便性状有改变, 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辅助条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1次。
第一条必须具备, 第二条辅助条件在1985年以前WHO规定大便每日要≥3次;1988年规定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1次。也就是说, 如果大便性状异常, 即使每日大便1次也可诊断;如果大便性状正常, 即使每日大便3次也不算。
(三) 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
细菌感染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病毒感染表现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急性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恢复期则淋巴细胞增高。
2. 粪便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粪便外观为黏液、脓血便, 显微镜检白细胞增多>5个, 有的伴有红细胞。病毒或产毒素细菌感染, 粪便外观为稀水便, 镜检没有或仅有少数白细胞 (<5个) 。
3.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
这是确诊最重要的依据。
(四) 门诊腹泻患儿快速初步诊断
门诊患儿可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 估计最可能的诊断。
如为急性水样便腹泻, 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感染, 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如发生在秋冬季节, 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如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可能大。水样便或米汤样便, 腹泻不止伴有呕吐, 迅速出现严重脱水, 结合疫情要考虑霍乱。如患儿粪便为黏脓便或脓血便, 要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 如痢疾杆菌、侵袭大肠杆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等;如血多脓少, 呈果酱样, 多为阿米巴痢疾。
唐代,是中国陶俑制作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时代。尤其三彩俑,在形象塑造、表面装饰、色彩运用以及工艺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俑类,主要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两大类。俑类的形象特别讲究神态美,注重细节的刻画。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形象生动,朴实纯真,恰到好处。
(1)人物俑
常见的有男女侍者、文吏、武士、天王,伎乐,骑马者,胡人、神怪等。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首先要造型准确,特别要求不同人物脸型的多样化,以求充分表现其个性特征。
女俑,按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容貌、体态、服饰等都塑造得非常成功,一般为细眉长目,直鼻小口,黑发粉面,体态修长,显得面目俊秀,神情恬静。侍女俑:或抱手胸前,或两手下垂,或捧物侍立。如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的两件侍女俑(图13),均高31.5厘米,面部丰满,身材匀称,头梳垂发倭堕髻,身着圆领袖曳地长裙,帔帛披肩,足穿大头鞋。周身施蓝、黄、白三色釉,面部施红彩。墓3:25号俑(图13:右)双手捧圆盒,墓3:26号俑(图13:左)双手笼于腹部,均直立在抹角方形台板上,显得神态端祥;骑马女俑:头戴风帽,或戴鹦鹉冠,朱唇红颊,身穿长袖襦衣,显得俊秀矫健,英姿飒爽,神采焕发;贵妇、后妃俑:面庞丰满,长衣广袖,服饰华丽,体态端庄,丰肌秀骨,悠娴静雅;歌女、舞伎俩:作舞蹈、奏乐、演唱姿势,神态娇媚,感情奔放;男装女立俩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图14),高33厘米,面容圆润丰满,细眉,长目、小口,黑发粉面,朱唇红颊,容貌俊俏,体态端庄,生动传神。头戴卷沿虚帽,身穿绿色翻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右侧带上系圆形皮囊,足穿长筒软靴,右手持物,左手曲置胸前,直立在方形台板上。这一男装,登胡靴的女子,拱手捧物,似在侍奉主人,可知其身份应是政要、高贵之家的侍女。
天王俑:用于镇墓的天王俑,唐代为“四神”之一,唐高宗时期开始出现,并逐渐替代了镇墓武士俑的地位,成为盛唐时期随葬俑群组合中的重要角色。较早时期,通常为脚踏牛或羊的式样。巩义市芝田镇38号唐墓出土的一件(图15),头戴展翅朱雀盔,肩披龙首披膊,着开口式臂褡,腰系索带,胸前有圆护,下有短蔽膝,腿着膝裤,足穿靴。左手叉腰,右手握拳高举,右腿抬起,两足踩牛头与臀部,头上饰红彩,颈以下施黄、绿、酱、白釉。通高朋厘米。武则天至中宗时期,除脚踩牛、羊者外,又出现脚踩俯卧状鬼怪的式样。玄宗时期,又流行脚踩蹲坐状鬼怪的式样。
文吏俑:突出表现其封建官吏固有的性格特征,慈眉善目,仪容庄重,峨冠博带,衣饰整齐,神情温文尔雅。巩义市芝田镇38号唐墓出土的一件(图16),头戴鹃冠,身着高领宽袖襦,下着白裙,足穿靴,拱手直立在椭圆形高台座上,周身施黄、绿,酱色釉。容貌端庄,神情虔诚,作侍奉上司状,高了5厘米。
武士俑:一般形象为浓眉大眼,阔口宽腮。头戴兜鍪,身穿铠甲。南北朝到初唐时期的武士俑,一手持戟,一手执盾。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武士俑(图17),属盛唐时期,头戴尖顶兜鍪,全身着戎装,一手握拳,一手叉腰,竖眉圆目,直立在方形高台座上。周身施红、绿、黄釉。高8了厘米。面部表情严肃,有威武不可侵犯的神态。
胡人俑:深目高鼻,落腮虬髯,头戴幞头或尖顶毡帽,身着圆领或翻领长袍,腰系束带,足蹬长靴。反映了唐代开通西域,商贸往来的时代特色。
(2)动物俑
马,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动物之一。一般为头小曲颈,小耳大眼,四肢如柱,膘肥体壮,矫健有力。着意刻画其劲健、骠悍、雄骏的特点。河南唐三彩制品中马的数量之多,形式之多样,与当时尚马之风有很大关系、原来以牛车为中心的时髦风尚,轉而改成了“朱轮华盖,宝马香车”。《太真外传》载“……每入朝谒,国忠与韩、号连辔挥鞭,骡马以为谐谑,从官监妪百余骑,秉烛如昼,鲜装炫服而行,衢路观者无不骇叹”。巩义市芝田镇38号唐墓出土的一件(图18),昂首,剪鬃、眉骨突起、双眼圆睁、两耳上竖,马嘴微张-鞍鞯俱全,络带、攀胸、上均饰下垂杏叶形饰,直立在长方形台板上。周身施浅绿釉,鬃、蹄部施酱釉-高52厘米-显得骨健肌壮,似奔跑之后暂时停息状态。
骆驼也是河南唐三彩制品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动物俑,尤以盛唐时期最多,或仰首嘶鸣,或伫立,或跪卧,或满载丝绸,翘首向前-均躯体强壮,四肢有力,犹如在漫无边际,高低起伏的大沙漠中行进,突出表现耐劳任远的神态。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向有“沙漠之舟”之称、骆驼俑数量之多,形象塑造之精巧,反映了唐代中西交通以及对外贸易交往的繁荣-1995年巩义市苏家庄唐墓出土的一件(图19),体型较长,昂首,闭口,腿稍短,双峰,背置圆毯,挺立在方形台板上。周身施棕红釉,圆毯施黄、绿、白釉,头顶与双峰施乳白釉。高38厘米。显得四肢强健有力,这种双峰骆驼应属于中亚细亚的巴克特利亚(大夏)种。
镇墓神兽俩:盛唐时期,随着厚葬之风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普遍出现成对的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的三彩镇墓神兽,成为当时随葬俑群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人面兽身、兽面兽身两种镇墓神兽,形象威武、凶猛、狰狞可怖,好像时刻都在护卫着死者亡灵,驱除妖邪。巩义市芝田镇38号唐墓出土的两件(图20),兽面镇墓神兽头顶有两只弯角,脑后插火焰状冲天戟,高鼻、瞠目、张口,牙齿外露,颔下有浓重的须毛;人面镇墓神兽头顶插有权冲天戟,圆眼、阔口、高鼻、扇形耳,昂首挺胸-两个镇墓神兽肩部双翼均呈半月状,蹄足,前腿挺立,蹲踞在穿孔高台座上、周身施绿,黄、白、棕釉。均高74.4厘米。
其他动物俑,如狮,威武而不带凶恶,恐怖之相,却给人一种矫健、温驯之感;猪,突出其肥胖;虎,突出其威猛;猴,突出其机灵,活泼;羊,突出其温驯;牛,突出其强健……
总的说来,河南唐三彩中的俑类,题材广泛,技艺巧妙,风格多样,艺术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个性突出,透露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自信心和充满活力的激情,非常自然地表达出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体现着一代社会人群,特别是统治阶层的意向和欲望,这些,正是河南唐三彩俑类艺术创作的社会基础。
(摄影:刘洪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