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随笔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随笔(精选16篇)

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随笔 篇1

当可可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慢慢地我们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可可的动作非常慢,一点也不着急。当其他小朋友早已经吃好点心在自主游戏时,她往往还是拿着第一块饼干,豆浆也没怎么喝过。这时,我们并没有大声地指责或是批评他,而是耐心地帮助他将点心吃完,虽然她的动作很慢,但最终还是将点心吃完,并整理好。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让可可慢慢放松下来,不会觉得紧张和害怕,自然也就慢慢地加快了进餐的速度。进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她的进步很快,而且能将桌面、地面保持得干干净净。这时我们就大声地表扬可可,让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那是可可笑得可开心了!

“呀!老师,可可小便解出来了!”听到这句话,就知道可可又没有及时去解小便,来不及就解出来了。这是让我们头疼的另一个问题,每次可可有小便都不会叫老师,直接将小便解在裤子上。我就会在这时不断地叮嘱她——有小便要叫老师,她会点头应和你,但往往隔上几天又会上演“解出小便‘这幕。后来在每次小朋友解小便时,我就会特别提醒可可要去解小便了。慢慢地,她的情况有了改善,接出小便的次数也慢慢减少。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多以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当上了兴趣小组后,可可喜欢上了跳舞,当教室放起了音乐,他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心地跳起舞来。有时,我们也会邀请他上台表演,他就会显得非常高兴。可可奶奶也直说可可在学校开朗多了。

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随笔 篇2

有调查显示:问起同学们对班里其他同学的看法、自己最讨厌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结果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班里其他同学太虚伪, 而且几乎所有同学都明确说自己最讨厌的人就是虚伪的人。

我用同样的问题去问一个女生时, 女孩颇有同感地说:“对。就是这样, 就是有很多同学太过于虚伪。”

“这就怪了。既然大家都说别人虚伪, 那么到底是谁在虚伪?既然大家都讨厌虚伪, 那么为什么虚伪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徘徊?”我顺势问道, “你说什么叫虚伪?”

“虚伪就是不说心里话。”

我又问她:“那么你愿意把自己心里所想的话全部说给别人听吗?”她愣了一下, 说:“不愿意”。

既然自己的心里话不愿全部讲给别人听, 别人自然不会把心里话都讲给你听, 这是人际交往的规则之一。人际交往中我们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中, 彼此的内心世界能够敞开的程度是基本对等的。你能向别人敞开多少, 别人往往也向你敞开多少。

其实大家也很清楚, 有时候你没有跟别人讲心里话, 并不代表你对别人不真诚。人际交往中,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独自享用的心灵空间。

朋友对朋友心应该是透明的, 那不过是一句文学作品式语言。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感, 很多时候, 好朋友间的痛苦来源于双方没有调整好彼此的心理距离, 以为是好朋友, 就可以无限度地走近, 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其实, 我们就像刺猬, 朋友间相处近了会被扎, 远了又会冷。微妙的距离感或许更有魅力。有时候, 保持距离才是留住感情的方法, 而且, 交一个朋友, 喜欢一个人, 是喜欢他 (她) 原来的样子, 而不是他 (她) 因为你改变的样子。

事实上, 人不能也不必要彻底地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把自己的所有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我们不能也不必要这样苛求他人。如果大家把自己内心的一切活动都公开出来, 大家都能知道他人内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 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成为一个混沌和混乱的世界, 我们的生活也可能就没有幸福可言了。就说你自己, 如果你内心想什么你的朋友都知道, 你的朋友内心想什么你也都清楚, 可以想见将是多么糟糕。这个道理, 正如我们既需要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 又需要关上家门拥有自家的天地一样。所以, 大家心里留一方自己的天地, 并不妨碍成为真心朋友。

给孩子们多一点“用心”的空间 篇3

关键词:用心;导入;挖掘;引导;抒怀;体验;创造

最近有一部亲子儿童电视纪录片很火《爸爸去哪儿》,这个电视节目就是我上课课题的灵感来源。本次公开课的课题是《现代舞——呼吸元素训练》,课题的名称似乎和爸爸去哪儿没有任何的联系,完全搭不上边,我是如何来让他们和谐统一的,现在给大家梳理梳理。首先要说明的是现代舞这个舞蹈类别的特殊性,现代舞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舞蹈形式,如今已经发展到在任何一种舞蹈形式中都可以看见现代舞的影子或者是现代舞的编排手法。现代舞主要是表现一种个体的情感意识,对人生、对社会、对事物的思考与认识,凸显个体情感。《爸爸去哪儿》这个电视节目的播出,让我对于父爱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课堂可以从父爱入手。每个学生对于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是有区别的,对于父爱的体验也各自不同,对于现代舞课堂来说,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

找到了切入点,如何来让整个课堂流动起来,下面是对这节课的分析过程:

一、用心导入

《背影》是我们都学过的一篇课文,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对于这篇课文就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朴实、真挚的文章曾经让我潸然泪下。作者笔下父亲笨拙的身影,翻越月台买来几个橘子,结果还散落了一地……这些画面感很强的场景同学们应该都没有忘记,简单的一张《背影》幻灯很快就让我们进入“父亲”的这个主题。

你们心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学生回答:忙碌、温柔、严厉、和蔼……)

二、用心试听

有了父亲的形象,那么我们对于父爱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幻灯与音乐《老爸》,《老爸》这首歌是描述一个在外务工人员,多年不能回家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对老父亲的那种思念和深深的爱。歌词如下:

老爸,有些日子没给你电话

你还过得好吗

老爸,你对我说过的那些话

我也越来越懂了

老爸,记得当时我离开家

你目送没说什么话

老爸,我现在好想抱你一下

紧紧地抱一下

我在牵挂,你也在牵挂

是你引我走天涯

你慢慢老,我渐渐长大

是你让我别想家

你在牵挂,我也在牵挂

是你教我志在四方

什么都别怕

我不在家,你好好保重吧

你的希望我用爱回答

你的希望我用爱回答

孩子们,你们心中的父爱是什么?

学生回答:父爱如山;是我最温暖的地方;是我遇到任何困难都会鼓励我的人;是我犯了再多错误也会原谅我的人;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是妈妈和我们的港湾……

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有《父爱》幻灯播放,与孩子们分享的是我本人对于父爱的一些理解,有地震中的不抛弃不放弃,背着已死去的儿子走了一天一夜的爸爸,有已经老去的爸爸一口一口地喂饭给残疾卧床的儿子,有给智障失去行为能力的儿子擦洗脸庞的老父亲,有失去一条腿拄着拐杖给女儿拍照的爸爸,有拿着梳子坐在柴火边给女儿梳头的爸爸,有跟孩子一起放风筝的爸爸,有骑着自行车拖着孩子的爸爸,有冒着大雪背着女儿上学的爸爸……老师想要表达的是,父爱也许就是一种信仰,父爱也许就是那一口饭,父爱也许就是一种坚持,父爱也许就是一个并不结实的肩膀,但是却很可靠,很坚实,很温暖……

三、用心抒怀

听完《老爸》,看看我们身边的同学如何表达自己对于父亲的爱。播放我班某同学参加第四届舞蹈比赛的舞蹈作品《老爸》,孩子们边看边用心思考,我该如何来表达?

观看身边的人更有助于孩子们引起共鸣,没有专业的舞蹈视频距离那么远,我们目前的水平能做到的是什么?这个非常重要!

学生用心来表达的这个环节做得不错,有四个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己对于这首歌曲的表达,可以看出他们很用心,很投入,对于父爱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在孩子们抒怀的同时,我仔细地观察了这几个学生的表现,内心做出了评价与总结,但并不急于表达。

先让学生观察,他们的优点在什么地方,又有那些问题存在?从这个问题开始,慢慢地进入呼吸元素。学生看出四个同学都非常投入,感情十分充沛,身体也很解放协调。缺点可能大家还不能够看出,这个时候教师及时的说明,呼吸元素在现代舞中的重要地位。自然的呼吸、音乐的呼吸、舞蹈的呼吸三者有区别,但又有着必然的联系。舞蹈的呼吸主要的目的在于音乐的表达、情感的流露,呼吸的对比可以改变舞蹈的线条。随之进入呼吸元素的学习环节。

四、用心体验

呼吸元素的训练,如果作为一个单一的舞蹈基本训练,可能很简单,音乐的选择也相当容易,但是在本节课上,对于音乐基调的选择非常重要,需要延续前面的情感线条,不能让情感游移出去,所以选择了一首《睡莲》的音乐,音乐的意境很美,音乐中间的哼唱更是让人不能自拔。孩子们的心仍然在波澜不惊的音乐中不停地飘荡,想着父亲,回味着父爱。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观察我身后的孩子们是否到位,是否跟上了节奏,我相信他们都是对的,因为那时我们的心是统一的。我也进入我自己的那片没人可以知道的心灵世界,小小的世界中爸爸在那里,就那样地站着,站着,站着……

五、用心创造

呼吸元素的体验结束后,和孩子们一起做一组运用呼吸元素的现代舞蹈动作,仍然是《老爸》这首歌,看看呼吸元素体验过后再来表现《老爸》,我们会有怎样的改变。为什么要所有人一起做一组动作呢?这个就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也许有的教师可能不选择一起做一组同样的动作,直接让学生来。根据我个人经验来说,我的学生我非常了解,对于呼吸元素的运用,很难!专业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也未必马上就可以运用到作品当中去,我们的初二学生,非专业、非科班,只能说是一群舞蹈爱好者,要把他们往专业的方向上去“引”,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做做引路人。一起舞蹈的时候,在“我想抱你一下,紧紧地抱一下”的歌词处,做一定的强调,这个是最能抓住孩子们情感表现的点。在一小段过后,就可以放手了,学生延续之前的情感状态,做自我创作,跟着感觉跳下去,在属于自己的那丁点的地方,释放出自己对父亲的那份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后面教师喊其他人都停下来,看其中一个学生的表现,这个就是整节课的最高点,我们所有的人的情绪似乎一下子全部融汇到这位同学的身上,她感情异常的充沛,完全忘我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直到音乐完全停下的那一刻,她仍然那么执着地抬头仰望苍穹,双手颤抖,泪满眼眶……

六、用心呐喊

课堂的最后,教师总结完毕。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能大声地呐喊一声。教师喊——爸爸!孩子们喊——我爱你!那一刻我真的很为她感到高兴,有这样的一次经历,他们会成长很多,无论是在舞蹈本身,还是在情感上,都会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同时,孩子们会更懂得感恩!

以上我用了六个“用心”来做了这节课的梳理,为何?从上课到结束我没有太多的语言,只是更多地把心交给学生。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应该算是我的老师。艺术课堂与我们文理科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也许有人会觉得音乐、舞蹈、美术课就是给孩子们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其实不然,艺术课堂存在的必要性远远不是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那么简单,具体的原由由于文字字数有要求不做详细阐述。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曾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们作为教师,则更需要给他们创设“用心”的空间,把他们的“心”抓过来,在短短的40分钟,在你创设的空间下,让他们做一次心的旅程。这不是肆意的“虐夺”,而是善意的“挖掘”。学生的进步过程,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我们彼此“用心”的过程!!

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随笔 篇4

幼儿园里的孩子都是非常可爱的,但是可爱,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惹人生气,因为他们中调皮捣蛋的孩子并不少,而且还有的孩子有一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这天下午我在分发付餐时,发现施雨阳的地面上写了好多的数字,全都是用油画棒写的,我估计是施雨阳干的,我心里很生气。

施雨阳这个孩子平时在学习上很突出,小小年纪算算术非常棒,字也认识不少,但是在一些习惯上总是让人头疼,他妈妈对他也没办法.

这时我仍旧装出一副不知情的样子,继续我的工作。“老师,我吃好了”“老师我也吃好了”……孩子们陆续去洗茶杯,这时我发现,施雨阳已经吃完付餐,却毫无要去洗茶杯的样子,不知要干什么,但在我的催促下,他很不情愿的离开座位。

当孩子们都吃完付餐,我指着地面上的数字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这么漂亮的数字要是写在本子上该多好啊!写在地面上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好”。甚至有的孩子说:“这样是不道德的行为”。有的说:“这样做是破坏环境卫生。”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这时施雨阳红着脸低着头一言不发,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又接着说:“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写的吗?”“油画棒”一个孩子说。其中一个男孩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在地面上乱涂乱画了。”

我为孩子能够主动承认错误而感到欣喜。

教育无小事,只要你留心注意,处处都是可塑之材。

给仪式一点空间 篇5

本题与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保持一致,为“材料引……”的新材料作文.作文类型上,属于“社会生活型”和“理论观点型”的综合体.命题材料反映的 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 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 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本次 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 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 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范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 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 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不改变仪式,亦 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 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 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 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 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 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评语】

给孩子自由绘画的空间 篇6

中国有一句话“长大成人”, 似乎非常有道理, 可是细细分析, 又不禁令人疑惑, 难道童年时期的人不能称之为“人”吗?为了“成人”, 在孩子弥足珍贵的童年, 我们做出了各种努力, 小小的身躯出入各种培训补习班, 为“成人”添砖加瓦, 中国的小孩也成为世界上最辛苦, 最忙碌的孩子, ……在这里, 成长被扭曲了, 成长即培训, 培训即教育。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他的独立个性, 只是按照既定的模式, 被外在的、功利性的培训左右。我们的孩子走进一个怪圈, 不看兴趣, 不看本性, 不看能力, 全都进入填鸭式的、千篇一律的培训模式, 灌输各种规范, 灌输各种技艺。一颗颗原本让人羡慕的自由纯洁的充满个性和灵性的心灵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发展, 最终成为大家塑造出来的“人”。

什么是教育?教育能给人、给社会带来什么?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对此进行了思考, 大家都认为美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 孩子的童年到底需不需要美术呢?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呢?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我有着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美育是需要的, 这种需要, 应该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尊重孩子, 将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就不会为着一些表面光鲜的东西扭曲孩子的本性, 美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坐在教室里完成一幅画、一件手工, 不该通过一纸考级证书或各种竞赛来评判, 而应该更重在玩、启迪、引导、体验, 带着孩子去大自然, 感受四季的变迁, 观察雨天和晴天的不同。看柳条儿怎么从毛茸茸的鹅黄淡绿变为郁郁葱葱沉甸甸的。风儿从冬天的凛冽变得柔和, 人们的脸上会有什么变化?动物园里的小动物有什么姿态, 它们之间是怎么嬉闹的?它们之间的亲情、友情怎么表现出来?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晒太阳表情怎样?市场上的人们又是什么形态?孩子只有自己去看了, 去认识去体会了才能画出来。这个过程又是认识美, 认识色彩, 体会造型, 培养观察能力, 训练记忆能力, 学会爱地球、爱自然, 爱动物, 丰富灵魂的过程。你能说, 这些对孩子不重要吗?这些不是学习吗?爸妈爱孩子, 告诉孩子柠檬不能吃, 很酸, 洋葱不能吃, 很辣。你不是孩子, 他不尝尝怎么知道柠檬是怎样的酸, 洋葱是怎样的辣, 任何一个人, 哪怕是最亲爱的人, 你也不能代替别人去感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在安全的范围内, 父母应该给他足够的空间。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其次, 美育不是教师画一笔, 学生跟着画一笔, 他画得像就得到夸赞, 他画得不像就被否定。美术于孩子, 更应该是自由地表达, 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 孩子的能力往往超出了大人的想象, 他完全能表达他所看到的, 用红色去表现热水, 表现生气的脸, 用绿色表现春天的太阳, 天空的云朵。色彩虽然没有还原现实, 可是你能说他画得不好吗?这是多么贴切的完美的大胆的表达!孩子用最原始、最直接、最本真的线条、造型及色彩肆无忌惮的进行创作, 看似不可能, 实际却精妙无比, 成年人至此只有发出惊叹!可是在培训班里, 你经常会听到孩子怯生生的说不会画, 这里说不会, 往往是因为老师教了, 是因为他没有成人的视角, 无法按照成人的要求去画画。说到这里, 似乎在说教育的画蛇添足。实则不然。孩子无意识表现出来的形式美感或者表达方式,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让他懂得自己这样做是美的, 孩子就会有意识去发展, 潜意识变为有意识, 就能不断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美术素养。教师的作用不是自以为是的将自己的所得传授给他, 而应该是具备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加以引导、鼓励。只有去除成人的评判标准, 俯下你的身体, 看着孩子的眼睛, 倾听孩子的声音, 你才有可能走近孩子, 了解孩子, 懂得孩子, 孩子才能真正爱上美术, 爱上用美术去表达。所以我认为要想做孩子的老师, 先要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 了解他们每个阶段的思维方式, 知道他们每个阶段的表达特点, 因势利导, 孩子才能在美术学习中有收获, 有发展, 才能激发他的潜能并能得到快乐。读懂孩子才够资格教育孩子。

再次, 我们应该给孩子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 传统的美术教学, 老师拿张纸, 拿支笔, 孩子拿张纸, 拿支笔, 完成一幅画, 老师教的简单, 家长看得高兴, 都有成就感。孩子的天性却在这一刻被抹杀, 创造力也慢慢消失, 更谈不上发展。表达只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吗?一定得用笔吗?笔当然可以, 别的工具也可以。我们可以用叉子、勺子甚至木棍代替笔, 他们的形状、质地会带给孩子完全不同的经验。也可以用花、树叶、果、任何形态进行拓印, 利用它们的自然形状进行联想然后再作画。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掌拓印出来的造型进行联想创作手掌画。利用手指的指纹及外形创作指纹画。可以用各色纸浆做出有浅浮雕效果的绘画。这些方式可以引发孩子的联想, 培养他们联想造型能力。我们也不一定非得在纸上作画, 可以在石头上作画, 在啤酒瓶上作画, 在南瓜、葫芦等自然形态上作画。同一个题材, 要允许大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绘画的, 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 综合材料的, 只要是安全的, 就应该给孩子多重的体会, 丰富它的经验, 有效帮助他联想。

给孩子一点幽默 篇7

回到家,老公见气氛不对,问:“怎么了这是?谁惹我们家宝贝闺女啦?”女儿气呼呼地说:“我妈。”我也生气了:“以后你的事我不管了。”母女又呛呛了几句,一直到晚上,我们谁也不理谁。

睡前,老公跟我聊起此事。他说:“你发现没有,平时,我和女儿说话都不这样,我们是快乐地沟通。但是,你一和她说话,两人就吵吵开了。我觉得问题在你。我跟女儿说话,总是采取迂回战术,即使指出她的错误,也是尽量说得幽默一点。而你总是跟她针锋相对,自尊心这么强的女孩,她能接受你的建议吗?”

我仔细一想,认为老公说的在理。老公和女儿相处得很融洽,他是个幽默的人,常常逗得女儿哈哈笑。当女儿做错了事,他总是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她。比如,有次女儿忘了刷牙就上床了,老公笑着说:“当心哟,晚饭后你还吃了巧克力蛋糕,今天晚上,小虫子可要开心地在你牙齿上大聚餐喽!”他边说边滑稽地比划着动作,女儿一听就乐了,心甘情愿地去刷牙。父女俩嘻嘻哈哈地就把问题解决了。看来,我的教育方式太刻板了,也得学点幽默,与女儿愉快地交流。

第二天早上,我叫女儿起床。要是平时,前一晚母女俩发生了不愉快,我肯定冷淡地说:“几点了还不快起床!”这次,我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把手伸进她的被窝,摸摸她的小肚子说:“妈妈看看,我家宝贝肚子里的气球还有气吗?昨天,你不是生了一肚子的气嘛。耶,跑光了呀,肚子都饿扁了,快起来吃饭啦!”女儿被我的手冰得咯咯笑,她调皮地摸摸我的肚子:“妈妈的肚子里才藏着气球呢!不对,是一个大大的热气球。”我继续咯吱她,她也咯吱我。一场不快就这样被一场小幽默轻松冰释了。

我尝到了幽默话语的甜头,后来跟女儿交流时,也不时地幽默一下,母女俩都感觉很轻松。事实上,幽默不仅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在一些场合,它还可以化解孩子的尴尬处境,或者让孩子轻松面对失意。

女儿从小喜欢跳舞,我给她报了舞蹈班。有次参加一场舞蹈比赛,赛前她刻苦训练,希望能取得好成绩。没想到,比赛前几天女儿偏偏感冒了。结果,比赛时她发挥得并不好,没有取得名次。女儿情绪低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如果此刻我哪怕说一句寻常安慰的话,她内心坚强的防线会立刻崩溃,流下泪来。但我知道,她是很要强的,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流泪。

于是,我风趣地说:“你知道吗?这次啊,肯定是你的幸运天使也被你传染得感冒了,所以她没能来助你一臂之力。”女兒傻傻地笑着说:“妈妈,你真逗,天使也会感冒啊。”就这样,一个小幽默给了她一个郁闷的出口。她顺势而下,心情渐渐明朗起来。

时间长了,我发现女儿也学会了幽默与自嘲。我们夫妻俩非常欣慰。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语言,它是人际关系的调味剂,也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难免犯点错,这时,如果用幽默的话提醒他,要比刻板的批评更有效果,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改正。孩子也要面子,幽默恰恰可以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让孩子觉得丢面儿。同样,孩子长期在这种幽默家庭氛围的熏陶中,也会变成一个懂得幽默的人。这让孩子成为一个能给他人带去快乐的人,同时这也让自己收获到无价的快乐。

留一点空间给自己作文 篇8

父亲本是一名教师,在高中教数学,工资并不低,然而他却选择了下海,做实业赚钱。刚开始,他没有经验,四处碰壁,本就性格莽撞的他因为压力更是沉不下心,事业陷入低谷。在这低谷期,他悟出了许多道理。他稳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步提高。

跑过东北,自己把设备从南方运来,成功离他越来越近。渐渐的,他的公司开始小有名气,但他却放慢了脚步。我对此感到十分疑惑,他回答说:“登峰造极不是鞭策你的方法,给自己留下空间,与压力和对手竞争,你才会真正成长。”后来,他凭诚信和过硬技术使许多政府大楼的建筑商和居民楼开发商认可了他的产品,从白手起家,毫无经验的普通创业者成了商业成功者。

父亲做商业如此,学习又何尝不是呢?小学时,我总是力求拿第一,却总是“摔倒”,总在中游徘徊。父亲知道后给我讲了他的故事,我恍然大悟。努力时要让目标离顶峰有一定距离,通过小的成功积累信心,最终拿下大的目标。我通过一次次的奋斗,冲进了前五名,我不再力求第一,只求掌握所有知识,虽不能说是“登峰造极”,但也不会太差。正是我学会留给自己进步的空间,学习态度有了质的改变。

爱迪生发明电灯,让世界都充满光亮,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他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取得经验,积累信心,最终完成发明。但他没有停下自己向科学进发的脚步,之后仍在艰苦进行发明。他的心里总怀着一种信念:我还没到达顶峰,还有进步的空间,需要不懈努力。

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让竞争和压力伴你成功;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让你永远有进步的余地;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让奋斗的目标更明晰。

我永远相信,努力加空间等于进步。

给男孩子们一点阳光 篇9

五四班家长朱桂芹

儿子放假伊始,偶然的看到报纸上介绍了一套专门写给男孩子们看的丛书:阳刚男孩系列,如获至宝,赶紧从网上买了回来,算是送给儿子10周岁的生日礼物。儿子虽然长得高大,但是总感觉他缺乏担当和责任,没有耐心和决心,性格有点软弱,动辄哭鼻子,希望儿子能爱上阅读,爱上这套书,重塑儿子的品格,提升儿子的品味,培育担当精神,输送阳刚之气。这套书封面是明亮的黄色,大16开,双色印刷,精美的跨页手绘大图,儿子果然很喜欢。每天晚饭后都是我们的阅读时间,有的故事太长,还是分几天看完的呢。一个假期看了很多文章,每篇文章里面都包含着我们需要男孩子们拥有的品格和精神。

《题王许威武》让我们羡慕天资聪颖但不用功的宿小羽幸运的碰到了不放弃他的许老师,也让我们学会要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品质—自尊。

《野风车》让我从二疤眼子这个男孩身上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男子汉的精神和毅力。

《王老师》这篇文章中的师生情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们明白了老师付出辛勤的汗水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我们要尊重和感谢老师。

《老勒勒车》《弱者刘常》生动传神的让我们学到了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不屈的精神,我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好蛇索索米》这篇童话故事,教会我们感恩和知恩图报,我们要感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教育之恩,回报社会祖国的培育之恩。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让我们感觉到,作为一名男子汉要有自信不轻易服输和奋斗到底的精神。

《失重的荣誉》中警犬拉拉让我们感受到动物和人一样,都有自己深厚的感情,宽容能化解一切矛盾,宽容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自信也是一种美丽》这首诗让我们感悟到山水和小草都各有各的美丽,只要保持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美丽就会永远伴随你我。

《罗圈腿的小猎狗》《在长长的跑道上》构思巧妙让我们相信勤能补拙,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便先天不足,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弟弟的非常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朋友之间的情意是不

可取代的,朋友是互帮互助互相谦让的,让我们明白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才是真正的财富。

《像青蛙一样长大》、《大漠散记》、《我们男孩》《秃鹤》„„还有很多很多文章,让我们废寝忘食,爱不释手。一天天陪着儿子认真阅读,用心领会,间或讨论争辩一下。希望儿子慢慢地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拥有善良、勇敢、努力、坚强、诚实和担当的品质。

给想象留一点空间 篇1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喜欢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娟子)

童年的夜空星光灿烂,童年的梦想五彩缤纷。后来,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暗淡,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幻想的空间。身陷现实中,常常容易迷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存想象的空间,需要把我们的视野延伸到未来。孩提时代,幻想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当孩子们不断把知识、经验、现实事物搬进大脑的时候,想象的空间便越来越狭小。

科幻小说、科学童话,是儿童时代阅读的重要内容。其实,哪个孩子没有梦想呢?他们张开梦想的翅膀,飞向美妙的未来。科幻小说、科学童话是这些梦想的助推器,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都有飞翔的天空。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科学从幻想启程,人生也从幻想拉开序幕。科幻小说作为儿童科学文艺的主要载体,有着诸多功能。据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幻想、童话故事、幻想故事这三类书籍比较受中小学生偏爱。中小学时代是一个人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一项中小学生想象力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这一阶段(8~14岁),儿童的想象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在14岁之后,想象力的平均得分则明显降低,并呈现出停滞的状态。

想象力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它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善于想象的学生中有70%成绩优异,近90%品行良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具有反潮流精神。

在循规蹈矩的应试教育中,孩子们的想象力遭到摧残。然而科学幻想类书籍既能满足儿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的愿望,又符合现代社会崇尚科学的潮流。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英国的乔治-威尔斯和法国的儒勒·凡尔纳是世界公认的科幻小说大师,他们的作品都应该读一读。

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随笔 篇11

不仅仅是因为我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位博主推送的文章了,更是因为内心深处曾闪过的担忧终于变为现实了。当我木然地放下手机时,我才恍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为自己喜爱的事而提心吊胆。

很早以来,我就明白一个道理——少数服从多数,但从来没有像这一刹那,明白得如此深刻。在网络上,我遇到许多与我一样,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也有更多不满这种文化的人。有人厌恶,有人鄙夷,在这些针对我们的人中,有一些道听途说者,也有一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而大家一直在坚持自我,不去理会冷眼嘲笑,直到这一刻。大众的恶意举报,令这个大家用爱意浇灌,一起互相评论了近七年的微博就这样被暴力地封死了,连着七个365天的满满回忆就这样戛然而止。难道这就是“民zhu”的审判吗?

满腹心酸,无法言说。

愤怒是无声的愤怒,喜欢也是无声的喜欢。一直以来,被定义为“小众”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默默无声这个词。我们不敢叫嚣,更不敢与其对峙,因为我们清楚与大多数人作对意味着什么。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无能为力。

想起鲁迅先生曾说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除了沉默,我也不知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甚至不指望他们的尊重。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异类。当人们口若悬河,津津有味地谈论起自己的爱好时,我们选择沉默。喜欢跳芭蕾舞的学长可以变成身边人取笑的对象,而喜欢听戏的小姑娘被某些同学描述得老气横秋———有时候爱好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软肋。

我们不愿成为不合群的异类,也不会将自己生僻的喜好强加于人,强迫他们理解和尊重———我们仅仅想得到一点宽容。

中国自古以来虽讲究“和”的文化,实质上百家争鸣的景象放眼整个古代史也就出现过一次而已。难道此“和”不同于彼“和”?百家争鸣最终只能以大一统的局面结果了吗?

尽管这一年的清明没有下雨,但我却感觉自己如一个在雨中徘徊不定的行人,放任寒气从脚底漫上全身。小众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夹缝中求生,不论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是文化传承上,这些零零点点的野花,长期长在阴暗潮湿的墙角,幽暗密布,照光就死。

这样的现状终于使有的人再也忍不住了。在一片压抑中,他们大声地质问这世界到底这么了,为什么我们不杀不抢,光明正大,却总感觉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如过街老鼠,或阴沟里的耗子,端不上台面。

听到这些话,我的心中五味杂陈,心情之复杂难以言表。心中的寂然如茫茫冰原般崩裂,取而代之的是飓风般的呼啸。

我想呐喊。

请给小众文化一点宽容吧,此刻,我希望卷起一股狂风,将黑暗统统吹散,破而后立——愿小众文化迎来新的春天。

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空间随笔 篇12

场景:书房内外(书房内有两张书桌,两张椅子,书桌上放着一些书,作业本等,还有4个笔筒,溜溜球,一扇收缩房门将书房与院子隔开)(书房外院子,一落地灯,两丛花草)

开场白:孩子的天性好动爱玩,家长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极力压缩孩子的个性,使孩子变成一部部学习的机器。于是,由两代人演绎的收缩与反收缩,压制与反压制的故事开演了,这是一个傍晚,做了一天功课的兄妹正在院子中打羽毛球。(音乐起,书房外,一对活泼可爱的兄妹正兴致勃勃地打着羽毛球)

哥哥:发一个高球 妹妹:跳跃接球 哥哥:鱼跃救球

妹妹:救球不,再一次发球 哥哥:接球 妹妹:回球 哥哥:反身接球 妹妹:放短球

哥哥:接球失败,发球„„

父亲:手里捧着一叠书,兴高采烈地走进院子,见状,颇为不悦,示意让兄妹停止打球(音乐停)问他们作业情况

妹妹:飞快奔进书房,拿出自己和哥哥的作业本给父亲看(6本)哥哥:你看(对父亲),我们已做了一整天的作业,作业全部完成了!可以玩一会了!父亲:对作业表示满意,但想一想后,还是让兄妹进书房看书。哥哥、妹妹:兄妹俩撅着嘴,无奈地进屋,坐在书桌前看书。

父亲:将灯拿进书房书桌后,看着兄妹认真地看书,满意走出书房,并将压缩门关上。到院子里整理书,并将书拿进书房。

哥哥、妹妹:看了一会书,见父亲离开,鼓动妹妹一齐出去玩,俩人轻手轻脚走到书房门(音乐2)打开门,正碰上父亲进书房

父亲:看兄妹要走门,无情地关门 哥哥:再一次开门,与父亲争执开关门

父亲:严厉请兄妹进屋(音乐2停)将书放于桌上,走出书房,关上房门,走出院子。哥哥、妹妹:两人无奈地看了会书。妹妹:打起哈欠,渐渐有睡意。

哥哥:眼睛向四周打探、寻找,忽然发现了溜溜球,便拿起来在书房中玩(音乐3)妹妹:吵着也要玩,哥哥不给

哥哥:拿着溜溜球玩开了,一会儿“小狗散步”,一会儿“荡秋千”

妹妹:很有兴趣地看哥哥玩,并迫不及待地要求玩,哥哥还是不给,妹妹无趣地走回书桌。忽然象发现新大陆似的看到了插笔筒用的彩圈,喜出望外,一把拿过来,一边玩,一边走向哥哥,示意给哥哥看。哥哥:看到后也要玩,妹妹示意书桌上有

哥哥:“竖直抖动”然后作“高山流水”“高抛状” 妹妹:模向拉动,作“手风琴”状 哥哥:作“旋风”状

妹妹:作了两了“耳环”走一字台步

哥哥:示意妹妹回到书桌前,用书架“台阶”作“高山滚石”

妹妹:示意两人把彩圈当隧道看,一边看,一边哥哥往书房中退后,一边妹妹不自不觉拉出了房门。父亲:捧着一叠书从外边回来,看到书房门关着,满意地点点头,将书放在地上,去开门,然后捧起地上的书准备进书房,却看到妹妹拉着彩圈一步一步退出书房,父亲再一次放下书,夺过妹妹手上的彩圈(音乐3停)示意妹妹进屋一步步向前收缩彩圈。

妹妹:给父亲抢去彩圈,一下子,惊呆了,乖乖地跟着父亲进书房。

哥哥:正专注手中的玩具,全然不觉父亲的到来,一下子给父亲收去彩圈呆站于坐位前。

父亲:将收好的彩圈“啪”地放在桌子上,双目瞪着一双儿女,然后两手拉起兄妹的耳朵往书桌前拉,将桌上的书整理好,放在桌前,示意兄妹再一次看书,然后收掉桌上的玩具,拿到院子中,然后拿进一把椅子进书房,又拿书进房选书。妹妹:耳朵被拉痛,手捂着耳朵哭

哥哥:劝妹妹不要哭,劝不住,找玩具,拿出玩具逗妹妹(音乐4)妹妹:妹妹破涕为笑,高兴地与哥哥一起玩,并拿出一洋娃娃与哥哥一齐玩,一边玩,一边大笑。哥哥:控制不住好笑的情绪,不禁翻倒椅子

父亲:看到兄妹的样子,走过来再一次收掉玩具,并拿来书加上桌上,并将灯从落地灯改为台灯自己也将椅子坐在他们的边上。

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 篇13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充分激发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破坏分子”“反叛者”……这些被老师和父母看做是没教养、不听话、学坏了的问题儿童,却很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比同龄人高出一筹的能力。

淘气调皮的孩子尽管会给老师和父母带来许多麻烦,但却是完全可以教育的,而且如果教育得法,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会很有出息。最好的方法是能对他们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限制他们,否则孩子的“天才”很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中,甚至因不合群受到排斥而变成真正的“问题儿童”。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其一、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其二、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其三、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萌发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父母就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那么,父母如何使孩子创造力、听话二者兼备呢?专家认为:

第一、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的时候,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创造型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之后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家长实在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将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引导孩子听话很艺术地兼顾起来。

(摘自《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 篇14

我们家附近有不少小学,这个时间应该是放暑假了,可是每天能看到好多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好多爸爸妈妈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也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兴趣,而是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想法去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的.压力。

我认为这是不尊重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要好好想想,孩子虽然是孩子,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识。他们清楚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可是做爸爸妈妈根本就不会为孩子想这些,说强迫,也不为过。再想想,为什么上学会有寒假、暑假啊?那当然是为了让孩子们歇歇,休息休息。

多给孩子一个拥抱教育随笔 篇15

多给孩子一个拥抱教育随笔

今天想谈的是关于宝宝班孩子与家长分离上课的案例。宝宝班第二个月,我们准备让家长在教室外面等带宝宝们,不用陪在教室里,可是天天都有几个孩子包住爷爷奶奶哭喊着不让走,孩子们撕心的哭喊不但爷爷奶奶的心在痛,身为母亲的我也禁不住鼻子酸酸的。 可是宝宝班的孩子来幼儿园已经一个月了,不横下心来离开,也不是长久之计。因而,我事前与孩子家长商量好,来园后,陪伴孩子一会儿,等孩子们按下心来,再静静地走开,剩下的时间让老师和孩子们玩耍沟通。 几天下来,孩子们大部分都可以顺利地与家长分离,只有两三个宝宝还是依依不舍,家长离开,他们就大哭大闹,老师不能正常上课。

记得那天周二,是我上宝宝班的课,王瑞小朋友还是在哭声中与妈妈分离的,但是在课程中,也许因为我便的魔术过于吸引,王瑞竟然不哭了,放学的时候,王瑞看见妈妈兴奋地跟我说:“孙老师再见!”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马上蹲下来,小声的.说:“瑞瑞,今天和孙老师玩的开心吗?”王瑞羞涩的点点头,“明天来还用妈妈陪吗?”他先是摇摇头,接着又点点头。“呵呵!”我笑了,伸开我的胳膊把王瑞紧紧地抱在怀里,说理一句:“瑞瑞,真可爱,老师喜欢你!明天孙老师还等你来哦!” 正好,第二天,我和宫老师换了一节课,又是我上宝宝班的课,我看到王瑞来到教室门口没哭,只是在妈妈耳边说:“妈妈,你在门口等着我!”接着过来拉着我的手。我一阵欣喜,她的妈妈静静地对我说:“昨天回到家里就跟爸爸、爷爷、奶奶说了好几遍,老师说我可爱,老师抱我了,老师喜欢我!今天来园就不哭了,真是奇迹啊!” 听到这里,我兴奋极了。从那天起,每到离园的时候,我都会把每一个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告诉他:“宝宝,老是喜欢你,明天见。” 通过这件事,我深有感触,孩子们为什么会迷恋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与他们的一种温柔、爱抚、贴心的感觉,孩子能感觉到妈妈是爱他们的,假如我们每位老师给予孩子们的都是这样的感觉,那么,孩子一定会愿意待在你的身旁,把你当做她的妈妈。

给学生一点合作、探究的空间 篇16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练习二的第六题中有这样一题:16×3/5○16。按照以往的教法,我们一是通过计算进行比较大小。二是根据“当一个因数大于1时,乘得的积比另一个因数大;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乘得的积就小于另一个因数”这个规律来判断。成绩好的学生能理解,但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来说就有点困难了。当后面的练习中又出现了这样的题目时,我就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去探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没想到,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后,果真发现了新的解决方法。仍以16×3/5○16为例,可以把它改成16×3/5○16×1,在16的后面添上了“×1”。这样一来,比较大小的时候,只要看分数3/5和1谁大谁小就可以了。因为其中的一个因素是相同的,只要看另一个因素的大小,就可以直接进行判断,即16×3/516×1。这种方法直观简单,学生很容易掌握。再例如,练习五中的第四题:4/5×6/5○4/5。只要在4/5的后面添上“×1”,即4/5×6/5○4/5×1,结果很自然就得出来了。

另外,在分数除法中比较大小,学生发现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14/15÷2/3○14/15,也可以在14/15的后面添上“÷1”,然后比一比2/3和1的大小,根据“被除数不变且不等于0的情况下,除数越大除得的商就越小”这个规律,很快就可以得出14/15÷2/314/15。或者可将除法改成乘法后,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大小比较,也很容易得出结论。

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都以告知的形式出现,而应该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展现他们各自的才华,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体现出它的实效。

上一篇:出纳任职资格下一篇:经贸日语专业应届生的自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