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精选7篇)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 篇1

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由于其具有不宜收监执行的特殊原因,按照法律规定,由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执行,在监外来执行刑罚的一种执行办法。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范文一

尊敬的XXXXX:

自从司法所里的领导到社区了解了我的情况后,街道领导和司法所的同志对我的帮助更多了。我会把你们的话深深地记在心中。做人要有目标,我就快要解除刑期了,以后的人生出路更加重要。我要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力量感谢社会对我的信任。更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老爱幼这是矫正对象郑

晓军思想汇报里的一段话。像这样的思想汇报,他每个月都要交上一篇。

2005年,郑晓军帮人卖煤气罐,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在不知不觉中与其他三人参与了盗卖公司煤气的活动。郑晓军对记者说,当时自己只想着朋友需要帮忙,自己就应该去帮,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犯罪。在看守所关押了半年后,晓军被法院依法判处二年有期徒刑缓刑三年执行,每个月要去派出所报到一次。

郑晓军说,那段时间自己真的很压抑,每次去派出所都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2007年8月,郑晓军被东安区新安司法所接收,正式开始了社区矫正。

东安区新安司法所司法助理辛丽告诉记者:矫正对象到我们这儿报到,我们七天内要到他们家里走访,了解矫正对象的家庭状况,安排监护人(监护人一般是配偶、父母、兄妹),一个月矫正对象要到我们这汇报一次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我们也会安排两名社区志愿者帮助矫正对象改造。每周我们通一次电话,及时了

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也会根据矫正对象存在的问题,每月有目地的开展集中教育,比如看电影、讲政策法律、技能培训、参观学习。为他们将来顺利回归社会,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

正是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感化下,郑晓军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由于是单亲孩子,郑晓军从小就缺少亲情的温暖,新安司法所就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到他没有生活来源,社区为他申请了低保,并跟有关部门联系了一个公益岗位。郑晓军住的是公房,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已经十年没交房租,司法所的同志帮助他协调有关方面,减免了他的房租。

正是司法所的一项项工作,不但温暖了郑晓军的心,也让他开始有目的地回报社会。支矫民警马丽领着记者看望了一位孤寡老人。她告诉记者,自从去年末,郑晓军开始帮助老人,一有时间,他就主动帮助社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汶川地震他还交了50元捐款。马丽深

有感触地说:本来他就是个需要帮助的人,而在我们的亲情化感化下,他不但转变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而且开始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此次汶川大地震,我们所9名矫正对象全都主动为灾区捐款,这是我们最值得欣喜的。

牡丹江市司法局矫正办曾庆忠主任告诉记者,考虑到矫正对象的隐私,他们从来不组织大型的公益劳动,尽量不让矫正者的身份曝光。在每个司法所的公示板上,矫正对象的名字全部由编号代替。一些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身体不好,他们就将每月12小时的公益劳动量减少,社区志愿者甚至去帮他们劳动。一些矫正对象没有什么文化,写不出思想汇报,就改用嘴说。只要他们是真心改造,形式并不是唯一标准。曾庆忠说。

除了人性化管理,办低保、找工作、平时多谈心,逢年过节都要去探望,矫正对象时刻感受着来自社会的关怀。杨柳(化名)是一名下岗工人,几年前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

年。刑罚给杨柳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2007年,随着杨柳成为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矫正工作者常常去他家和他谈心,给他讲道理,帮他恢复以往的信心。同时,了解到杨柳有电焊专长,经过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司法所在一个单位帮他找到了一份电焊的工作。同时,还帮助他向民政部门递交了低保申请,使他成为我市第一个获得低保救助的矫正对象。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时间:20XX年X月X日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范文二

尊敬的XXXXX:

通过民警在这一年的对我不断的帮助教育,使我真正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给我自己也带来了无法挽回的痛苦和损失,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派出所民警在工

作很忙的情况下,抽出大里的时间针对我所犯的罪行进行了不厌其烦的 , 耐心细致的教育下。

现在使我从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我的法制观念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悔而在悔。我要从新做人,洗心命面。

这几个月我一直在家学习法律知识,力求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做违法犯罪事情。今后(我)要做到遵守国家法律。同时积极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并且积极检举揭发(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今后, 我会永远不让龌龊的东西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我的心头悬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莫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身,所以,今后不该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要做!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时间:20XX年X月X日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范文三

尊敬的XXXXX:

这个月里,日子过的很平静,平静的思考自己的对错,平静的悔过自己最初莽撞犯下的错。而我现在是在后悔中长大,在后悔中学会坚强,在后悔中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请相信我一生以此为警示,始终保持着这种法律的清醒!以后在任何的事上自己都要着重思考,自己做这件事是否有触到法律的利剑。希望以后的自己不要还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在错后反思与改正错误,为何不事先防止做错呢!

如果每次都在错后才真正去认识到自己错的多不应该那到那时候着问题还有重要性吗?所以自己在做任何事先都要思考,思考自己做的事情会触犯到什么!本月我依旧踏实上班生活,没有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件。每日也都有阅读法律文集,多多学习好好改过!

此致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 篇2

1.1身患重病罪犯利用规定逃避罪责

虽然法律出于人道主义出台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但是有一部分罪犯却利用这一制度逃避法律的制裁。有的罪犯知道自己身患重病符合监外执行条件,所以有恃无恐地从事违法活动,不怕法律的制裁,挑战法律的权威性。以某法院执行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为例,2012年1月—2014年4月,共有15人因身患重病 ( 癌症、瘫痪、尿毒症、传染病等) 不履行收监。这些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继续从事犯罪活动,毫无畏惧法律,在社会上形成不良风气。

1.2女性罪犯利用生育权规避法律制裁

女性在法律上属于弱势群体,有的女性罪犯利用生育权逃避法律的制裁,藐视司法机关的威严。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中关于刑期连续计算效力的部分有利于那些女性罪犯逃避收监。以某地方法院为例,2014年1—5月中审理的女性罪犯案件中,有2名怀孕的女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继续偷盗; 1名女罪犯为了逃避监内执行就在哺乳期又连续怀孕; 1名女罪犯在被判收监的时候利用怀孕逃避罪责。 虽然在法律上这些情况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为了防止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明知道这些罪犯的行为也无能为力。

1.3钱权交易现象频发,导致不当监外执行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中罪犯收监情况具有非常多的政策优惠,因此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钱权交易的现象。例如在利益面前,有的司法人员与医务人员容易帮助犯人作假,开假证明或是做假鉴定,这些违法违规的现象导致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执行不力,助长罪犯的嚣张气焰。甚至一些不属于保外就医的罪犯通过作假行为被暂予监外执行, 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贫血、轻微肺结核等。在2013年的 《最高人民检察院 工作报告》 中我们发 现,全国超过15000例罪犯属于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不当。在众多不正当执法行为中,与减刑、假释相比,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比例是最高的。

1.4监外执行后及时收监困难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罪犯在实行暂予监外执行之后, 如果不适宜收监的情况不存在了要及时收监。但是司法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有的罪犯保外就医需要到其他地方治理,那罪犯的身体情况是否好转,是否适合收监,执法机关很难掌握。例如我国某省的法律规定,余刑超过一年的罪犯如果保外就医,每年都需要有病情鉴定报告,但司法机关对罪犯的病情掌握比较困难。有的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限快要满的情况下会想尽办法逃避收监,绝大部分的罪犯在被监外执行后都很难再会被收监。

2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出路

2.1重新定位监外执行

有的法律研究者认为,我国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立法疏漏,尽管从法律上来说是刑罚的变通执行方式,通过监外执行对罪犯实行惩罚,但是也造成很多罪犯钻法律漏洞,逃避刑罚。因此,有的学者建议将这一制度废除,可以改为 “刑罚暂停执行制度”,这种制度从法律意义上解释为,在处罚犯罪分子过程中,如果罪犯出现了不适宜收监的情况 ( 例如怀孕,重大疾病等) ,暂时不执行收监,但是如果罪犯不适宜收监情况消失后继续执行收监。这种制度在很多国家的法律中被采用,例如德国、 意大利等国家。“刑罚暂停执行制度”有利于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罪犯在不适宜收监期间的执行不被计算到刑期之内,能够体现出法律的公正性,另外,这样也有利于防止罪犯利用暂予监外执行逃避法律的制裁,减少了刑罚变更执行期间出现的徇私舞弊现象。因此,我们建议采用 “刑罚暂停执行制度”代替暂予监外执行制度。

2.2建立健全病残鉴定制度

鉴于目前很多罪犯利用保外就医的鉴定规定逃避刑责,我们建议国家要建立完善的病残鉴定制度。例如,为了防止暂予监外执行过程中出现钱权交易的情况,应该取消和暂予监外执行机关有隶属关系的监狱医院为罪犯出具病残报告,改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资质评定而选出的有资质的医院进行鉴定。另外,罪犯保外就医的病残鉴定的程序也要进一步规范,鉴定过程要公正、公开,保证鉴定过程透明化,尤其是让利害关系方了解到每一个鉴定细节。另外,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如果在鉴定过程中,司法人员、医护人员、鉴定人员等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一定要依法严惩,追究其刑事责任。

2.3完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防止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2.3.1完善监外执行罪犯法律文书送达的交接制度

在判定罪犯履行监外执行后要及时将法律文书传递给下级执行机构,避免出现交接脱节现象。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法院判处罪犯暂予监外执行,那么法院就要将判决书 ( 裁定书) 副本和执行通知书及时传递给执行机关,其中包括县级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如果是监狱或者看守所根据罪犯情况批准其暂予监外执行的,也要将文书及时传递给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不能采取邮寄文书的方式,也不能由被监外执行罪犯自己提交,从而防止出现脱管、漏管等现象的出现。

2.3.2完善回访、考察制度

针对实行监外执行的罪犯,相关决定机关要定期进行回访,考察罪犯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不适宜收监的情况消失要及时执行收监,如果回访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法律的情况要严肃处理,如果罪犯刑期已满要第一时间公开宣告。

2.3.3健全取保制度,建立保证人法律追究制

暂予监外执行过程中,很多罪犯表面是在不收监的情况下接受刑罚,实际上是利用法律漏洞逍遥法外,脱管、漏管现象屡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暂予监外执行,我们应该完善保证人的法律追究制。当前,我国对罪犯保证人只从条件上有所限制,但是对其应履行的义务却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保证人制度的缺陷性非常大。所以我们建议要完善保证人制度。第一,作为罪犯的保证人, 应该履行相应的责任,如果没有承担保证责任则需要担负法律责任,从而建立起保证人责任追究制。第二,如果罪犯要实行保外就医,可以实行保证金担保制度,也就是罪犯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担保金,二是选择担保人,两者并行。担保金的数额一定要达到威慑作用, 降低罪犯再次犯罪可能。担保金的数额可以根据罪犯犯罪的严重程度、刑期长短而定。如果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违反监管规定,可以将其保证金全部没收,提高法律威慑性。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在实际执行期间面临着许多困境, 很多罪犯利用暂予监外执行制度逃避法律责任,我国政府应从重新定位监外执行、建立健全病残鉴定制度、完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防止出现脱管、漏管现象等方面入手帮助暂予监外执行制度走出困境。

摘要:我国现行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目前陷入了困境,尤其在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加上有的人受到利益驱使做出违法乱纪、虚假鉴定、逃避法律制裁等现象,导致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执行不力。本文通过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目前面临的困境分析,找出了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发展的出路,解决该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 篇3

关键词:监外执行 检察监督

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由于具有法律所规定的特殊事由,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继续执行,经过人民法院或者刑罚执行机关决定、批准暂时在监管场所以外执行刑罚的一种制度。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暂予监外执行作出了重大的修改:一是在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上扩大到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二是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适用的检察监督权;三是明确规定以非法手段取得暂予监外执行在监外执行期间不计入刑期;四是明确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施行社区矫正。其中第255条、第256条赋予了人民检察院的检察监督权,目的就是要以检察权制约暂予监外执行的批准和执行机关的权力,因为“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由于建议权高度集中在监狱主管部门受理,加上审批程序不具有公开性,透明度差,所以容易出现权力滥用甚至是腐败问题”[1],如:新疆石河子监狱原教育科长向岩明案、广西罗城监狱原副监狱长胡耀光案等等,这些案例都说明了暂予监外执行很容易滋生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检察机关作为权力的监督机关,要全面对暂予监外执行进行监督,杜绝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但在现阶段的司法实践中,暂予监外执行这一制度在应用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检察监督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形式单一,监督乏力

1.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55条规定:监狱、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的,应当将书面意见的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决定机关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由此可见,人民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进行的是一种书面的审查,即从执行机关提供的书面材料,如:被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严重疾病证明文件、病例资料、妊娠证明或者生育证明和被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服刑、羁押表现等书面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对罪犯是否应当被适用暂予监外执行进行审查,监督执行机关是否存在对罪犯违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检察机关在对这些书面材料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只是从形式要件上进行审查,并没有审查其的实质要件,难以真实掌握暂予监外执行的实际情况,执行机关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甚至是腐败的情形。

2.《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对执行机关的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提出书面意见,是一种建议权,并没有相应的监督方法和处理手段,使得这种检察监督权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对执行机关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进行制约。

(二)法律赋予监督权力的内容不明确,实现监督困难

1.《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或者批准作出了规定,并未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过程和收监过程规定监督权力,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在第648条规定:“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人民检察院发现罪犯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严重违反有关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而罪犯刑期未满的,应当通知执行机关收监执行,或者建议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作出收监执行的决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难以对其他职权机关产生作用,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力困难重重,难以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收监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2.《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的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过程和收监过程监督依旧是通知建议权,没有监督力度,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的监督是一种被动监督,对于人民检察院行使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过程和收监过程的监督权的内容也没有规定,实践中难以落实这一项监督权。

3.人民检察院在监外执行的执行过程和收监过程不仅要监督暂予监外执行机关是否履行对罪犯的监督管理职责和刑罚执行机关是否履行及时收监职责,还要对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及时发觉监督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是否存在徇私舞弊、侵权渎职的行为,但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出人民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监督权力和监督方法,这制约了人民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督贯彻施行。

(三)法律赋予监督未规定违法责任追究,监督不全面

1.《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检察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监督方法是建议权和通知权,并没有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机关、执行机关的违法责任追究,以致上述机关在接到检察机关的通知或者纠正意见时候,“经常采取拖延办理和答复,甚至不了了之、不予配合,对此检察机关虽具有监督者的地位而无计可施”。[2]

2.《刑事诉讼法》仅对监狱、看守所等刑罚执行机关的暂予监外执行进行监督,但是却忽略了制作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严重疾病证明文件、病例资料、妊娠证明或者生育证明和被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服刑、羁押表现等书面材料的医疗机关的监督工作,更没有对这些医院规定违规制作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证明材料的责任追究。

3.《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存在着一个监督思维的误区,即是通常是刑罚执行机关违规进行暂予监外执行进行监督,忽视了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提出暂予监外执行被监狱、看守所等刑罚执行机关违规否定,不予批准或不予决定暂予监外执行。

二、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机制完善方法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我国暂予监外执行在检察监督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的解决办法:

(一)树立监督意识,主动履行监督职责

1.在思想上提高对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的重要性认识,转变有些地区检察机关内部存在的传统“重侦查监督、审判监督而轻执行监督”的观念,[3]检察机关应当树立正确的监督观念,重视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工作,与当地纪检、信访部门加强联系,建立涉及违规暂予监外执行的通报制度,对出现涉及违规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交由监所部门及时核实、处理。

2.在重视树立监督意识的基础上,检察机关应加大对履行暂予监外执行监督职责的监所部门的各项投入,监所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监管场所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部门进行查访走访,直接掌握辖区内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况。

3.检察机关的监所部门建立对辖区内的刑罚执行机关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机关的监控档案,以以往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情况和所关押罪犯的罪行严重程度为参考,建立对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力度的分级制度,分为:红色、黄色、蓝色三种级别,对于关押重刑犯或者出现过严重违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管场所,定为红色级别,对该场所的在押罪犯的监外执行的监督应当从申请开始的时介入,严格监督其中各个环节直至暂予监外执行结束;对于关押一般刑犯的且出现过违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的监管场所,定为黄色级别,监督力度小于红色级别,重点监督暂予监外执行的批准阶段和收监阶段;对于关押一般刑犯的监管场所且未出现过违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蓝色级别。检察机关监所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调整对监管场所的监督力度的颜色级别,以达到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

(二)建立同步监督机制,全面履行监督职责

全面履行监督职责,就要求检察机关有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一些学者提出对暂予监外执行采取同步监督的机制[4],笔者对此是表示赞同的。同步监督分为:执行前监督、执行中监督、执行后监督。

1.执行前监督。即对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情况进行核实,监督监狱、看守所有无违规批准、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况发生。一是检察机关要仔细核实被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严重疾病证明文件、病例资料、妊娠证明或者生育证明和被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服刑、羁押表现等书面材料,这些核实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核实,要进行具体核实考查;二是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建立执行档案,就其自身情况作出暂予监外执行的评估,方便对监外执行的罪犯就医、怀孕、哺乳等情况进行了解,并及时掌握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是否及时被收监。

2.执行中监督。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主要针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机关——社区矫正机关进行监督,监督其是否履行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管理职责,同时要定期对各个监外执行的执行机关进行查访,一经发现监外执行罪犯有收监的情况,立即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收监。

3.执行后监督。即对执行机关收监情况的监督。执行后监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督促执行机关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期满的罪犯及时收监;二是监督并防止执行机关对尚未符合收监条件的罪犯违规收监,通过这两方面的监督保障监外执行的执行机关权力正当行使,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权利不受侵犯。

(三)扩大对监外执行的监督权限,实现监督效果

1.在立法层面上将对暂予监外执行的建议权扩张到对暂予监外执行的否决效力,将建议性文书改为强制性文书。对于违规的监外执行的执行机关作出的决定,检察机关视情况有权进行否决,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强制力,督促执行机关按规定进行暂予监外执行。

2.将监督权扩大到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延长和减刑上,防止违规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延长和在监外执行期间违规减刑的情况发生,更防止执行机关对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后暂予监外执行期限届满时,依旧批准申请延长监外执行期限,杜绝无限期的监外执行;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是否能够减刑,学者众说纷纭,大多数学者认为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不宜适用减刑。笔者认为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可以适用减刑,其理由有二:第一,法律并没有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不能适用减刑,依照法定原则,则可以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实施减刑;第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完全有可能符合《刑法》第78条对减刑条件所作出的规定,如一个病重的患者自愿参加医学上的人体实验,为国家、人类的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可以视为“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故而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适用减刑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检察机关也应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减刑情况进行监督,防止执行机关违规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适用减刑的情况发生。

3.将监督权限扩大到对暂予监外执行计入刑期的计算过程,防止出现违规将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计入刑期的情况发生。《刑事诉讼法》第257条规定: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在监外执行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罪犯在暂予见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所以检察机关应该对执行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收监时的刑期计算进行监督,防止在刑期计算上舞弊的情况发生。

(四)监督与查办两并重,落实监督成果

检察机关要积极查办监管机关违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对于查办该类职务犯罪,检察机关应当对违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管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立案侦查;对于违规提供、制作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严重疾病证明文件、病例资料、妊娠证明或者生育证明等书面材料的医疗机关责任人,其主体可能为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分为两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情况为监管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提供虚假医疗书面材料的医疗机关责任人相互串通舞弊,对于医疗机关责任人应以涉嫌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的共犯论处;第二种情况为监管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提供虚假医疗书面材料的医疗机关责任人没有串通舞弊,医疗机关责任人出具虚假医疗书面材料,监管机关审核不严,发生了违规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况,对于监管机关应以涉嫌玩忽职守罪立案侦查,对于医疗机关责任人涉嫌的罪名,《刑法》尚未有明确规定,笔者认为诉讼活动中应当包括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查程序,故而对提供虚假医疗书面材料的医疗机关责任人应当以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论处,不过此处究竟适用何罪尚待考证。

注释:

[1]陈瑞华:《防止公权力滥用是刑诉法修改的首要使命》,载《南方都市报》2011年9月8日。

[2]闵亚莉、苏云姝:《论暂予监外执行检察监督机制之完善》载《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3月第32卷第2期第78页。

[3]王昕:《我国暂予监外执行法律监督机制研究》载《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第15页。

监外执行汇报 篇4

2011年监外执行检察工作汇报材料

2011年,我院监所检察科以高检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和中央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为依据,按照市院监所处《2011年全市监所检察工作要点》中‚规范和加强监外执行检察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要求,对监外执行检察工作中的交付执行、监管活动、变更执行、终止执行四个环节进行了全面检察,现将检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监外执行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安机关监督管理的监外执行对象包括‚五种人‛即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截止2011年12月5日,我县监外执行罪犯共有116人,其中缓刑 107人,暂予监外执行7人,剥夺政治权利2人。其中暂予监外执行有1人脱管(巨军华,2001年因患病被左权县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2004年下达收监执行通知后脱逃)。一年来我院监所检察科针对监外执行罪犯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在监外执行检察过程中严格按照《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应提出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的情形加强对县公安局、县人民法院的监督。共提出有关 1

监管活动的书面纠正违法意见10份,口头纠正意见13份。县公安局对上述10份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和13份口头纠正意见均已全部进行了纠正和落实。其中监督县公安局对1名监外执行罪犯采取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该罪犯在考验期内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2011年未发现我县监外执行罪犯有重新犯罪现象。

二、开展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规范建立监外执行罪犯检察台账

按照《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所规定的‚在监外执行工作中实现‘一帐三表’的工作制度‛的要求,全面建立《罪犯监外执行情况检察台账》、《检察纠正违法情况登记表》、《严重违法情况登记表》、《监外执行罪犯减刑情况登记表》。按照10个乡镇派出所、县城5个社区警务室,及时对罪犯监外执行情况检察台账予以分类归档。并在县人民法院向我院监所检察科送达监外执行罪犯判决书、从外省外县交付监外执行罪犯档案时,及时进行登记、填写监外执行罪犯台账,做到底数清。另外我院监所检察科还建立监外执行罪犯分布情况、考验期限总体版面,起到一目了然,便于监督的作用。

(二)及时与公安机关核对从外地交付的监外执行罪犯针对外地交付监外执行罪犯监管时间长、罪犯报到时间迟,易发生脱漏管现象的实际情况,我院监所检察科在每个

月末及时与县公安局法制科核对从外地交付的监外执行罪犯人数和相关资料信息。将监外执行罪犯的有关情况进行登记,并及时与该罪犯所在的派出所联系,了解该监外执行罪犯是否按照规定时间报到、派出所是否已经列管、监管情况如何,做到情况明。

(三)采取多种检察方式和方法,确保监督取得实效

按照《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的规定,监外执行检察应该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察。实际工作中我院监所检察科采取定期检察与不定期检察,全面检察与重点检察相结合的方式对监外执行工作进行全面检察,并在检察情况台账中详细登记。针对外地交付的监外执行罪犯和本县重点罪犯,我们有计划重点和及时地对县人民法院、县看守所、县公安机关的交付、监督管理、变更执行活动和终止执行活动开展检察。对检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督促其在限定的时间内及时进行整改和落实,并及时进行回访,了解是否真正进行了整改和落实。比如我院监所检察科通过刑期折抵检察,发现缓刑罪犯程建在考验期间有两次购买毒品的违法事实之后,及时向左权县公安局提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左权县公安局接到纠正违法通知书后随即对程建进行了治安处罚。纠正违法、检察建议作用的有效发挥,使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做到了监督强。

(四)加强剥夺政治权利罪犯的检察监督,有效服务村

‚两委‛换届

在我县村‚两委‛换届选举之际,我院监所检察科对两名剥夺政治权利的监外执行罪犯监管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察,把重点放在告知应遵守的各项规定、监管措施落实上,督促派出所监管民警在选举期间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为村‚两委‛换届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加强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检察监督

依据《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和《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的相关规定,对每一名保外就医人员的病历资料和鉴定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并在每年年底组织保外就医人员到省政府指定医院进行诊断鉴定。以此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保外就医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监外执行检察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监管民警对监外执行工作的业务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具体表现是 :

1、对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管重点和监管措施不清楚。(比如对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宣告的内容和对缓刑罪犯宣告的内容区分不清,实际工作中存在二者宣告内容相同的错误)。

2、在监外执行罪犯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时,监管民警不明白应由哪个公安机关监督考察。有时出现两个公安机关都不进行监督管理的现象。(比如石匣派出所

石勇、寒王派出所朱宏亮、拐儿派出所任福生、芹泉派出所王瑞)。

(二)、个别监管民警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不认真,有应付检察现象。在检察监外执行罪犯监管档案时发现,部分派出所客观上存在人员少、业务多,监管监外执行罪犯多的状况,因此个别监管民警在落实监管措施时存在应付检察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1、与监外执行罪犯谈话时存在谈话内容雷同、非本人签字的现象,体现不出监督管理措施落实情况。

2、在监外执行罪犯迁居外地时,未及时将该罪犯的监督考察档案移送迁入地公安机关继续监管。

(三)有的派出所不重视缓刑、假释罪犯按期予以公开宣告

在监外执行检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派出所只重视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而在监外执行罪犯考验期满时却忽视解除有关的监管措施,不重视对缓刑、假释罪犯按期予以公开宣告。

(四)有的派出所在罪犯报到时没有及时建立监管组织和监管档案

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被我县人民法院判处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本地罪犯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持‚左权县人民法院执行报到通知书‛向执行地派出所报到,由派出所加

盖公章后,由罪犯本人交回县人民法院。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情况是派出所内勤民警在报到通知书上盖章之后却没有让罪犯与监管民警进行见面接管,最终导致监管民警不能及时建立罪犯的监管档案和组织。

四、今后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目标

(一)、认真学习有关监外执行的有关知识

由于监外执行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多,交付执行、监督管理、终止执行等各项程序比较复杂,加上人民群众对监外执行工作还不太了解,因此我们下一步将认真学习关于监外执行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特别是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为更好地开展监督检察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按照《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和中央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积极履职、认真履职,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刑罚执行活动中的正确实施,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左权县人民检察院

暂予监外执行规定 篇5

司发通〔2014〕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监狱管理局、卫生局:

为了正确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保障暂予监外执行工作严格依法规范进行,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制定了《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对于实施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请分别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生计生委。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4年10月24日

暂予监外执行规定

第一条为了规范暂予监外执行工作,严格依法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根据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有关规定,结合刑罚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对罪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分别由下列机关决定或者批准:

(一)在交付执行前,由人民法院决定;

(二)在监狱服刑的,由监狱审查同意后提请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批准;

(三)在看守所服刑的,由看守所审查同意后提请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对有关职务犯罪罪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逐案报请备案审查。

第三条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其居住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第四条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的生活、医疗和护理等费用自理。

罪犯在监狱、看守所服刑期间因参加劳动致伤、致残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其出监、出所后的医疗补助、生活困难补助等费用,由其服刑所在的监狱、看守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已经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患有属于本规定所附《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的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的。

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第六条对需要保外就医或者属于生活不能自理,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可能有社会危险性,或者自伤自残,或者不配合治疗的罪犯,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对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领导、参加、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罪犯适用保外就医应当从严审批,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严重疾病,但经诊断短期内没有生命危险的,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对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因违法违规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判刑的罪犯,需要再次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从严审批。

第七条对需要保外就医或者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累犯以及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罪犯,原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或者无期徒刑的,应当在减为有期徒刑后执行有期徒刑七年以上方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原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一以上方可适用暂予监外执行。

对未成年罪犯、六十五周岁以上的罪犯、残疾人罪犯,适用前款规定可以适度从宽。

对患有本规定所附《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的严重疾病,短期内有生命危险的罪犯,可以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关于执行刑期的限制。

第八条对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的罪犯需要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应当组织对罪犯进行病情诊断、妊娠检查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罪犯本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也可以向监狱、看守所提出书面申请。

监狱、看守所对拟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核实其居住地。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

监狱、看守所应当向人民检察院通报有关情况。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监督有关诊断、检查和鉴别活动。

第九条对罪犯的病情诊断或者妊娠检查,应当委托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医院出具的病情诊断或者检查证明文件,应当由两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共同作出,经主管业务院长审核签名,加盖公章,并附化验单、影像学资料和病历等有关医疗文书复印件。

对罪犯生活不能自理情况的鉴别,由监狱、看守所组织有医疗专业人员参加的鉴别小组进行。鉴别意见由组织鉴别的监狱、看守所出具,参与鉴别的人员应当签名,监狱、看守所的负责人应当签名并加盖公章。

对罪犯进行病情诊断、妊娠检查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与罪犯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医师、人员应当回避。

第十条罪犯需要保外就医的,应当由罪犯本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提出保证人,保证人由监狱、看守所审查确定。

罪犯没有亲属、监护人的,可以由其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原所在单位或者社区矫正机构推荐保证人。

保证人应当向监狱、看守所提交保证书。

第十一条保证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愿意承担保证人义务;

(二)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三)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四)能够与被保证人共同居住或者居住在同一市、县。

第十二条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保证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协助社区矫正机构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法律和有关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变更居住地,或者有违法犯罪行为,或者需要保外就医情形消失,或者被保证人死亡的,立即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

(三)为被保证人的治疗、护理、复查以及正常生活提供帮助;

(四)督促和协助被保证人按照规定履行定期复查病情和向社区矫正机构报告的义务。

第十三条监狱、看守所应当就是否对罪犯提请暂予监外执行进行审议。经审议决定对罪犯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监狱、看守所内进行公示。对病情严重必须立即保外就医的,可以不公示,但应当在保外就医后三个工作日以内在监狱、看守所内公告。

公示无异议或者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填写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连同有关诊断、检查、鉴别材料、保证人的保证书,提请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已委托进行核实、调查的,还应当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的调查评估意见书。

监狱、看守所审议暂予监外执行前,应当将相关材料抄送人民检察院。决定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应当将提请暂予监外执行书面意见的副本和相关材料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提出书面意见。

第十四条批准机关应当自收到监狱、看守所提请暂予监外执行材料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以内作出决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以内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送达监狱、看守所,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原判人民法院和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应当上网公开。不予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五个工作日以内将不予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送达监狱、看守所。

第十五条监狱、看守所应当向罪犯发放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及时为罪犯办理出监、出所相关手续。

在罪犯离开监狱、看守所之前,监狱、看守所应当核实其居住地,书面通知其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并对其进行出监、出所教育,书面告知其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法律和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罪犯应当在告知书上签名。

第十六条监狱、看守所应当派员持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及有关文书材料,将罪犯押送至居住地,与社区矫正机构办理交接手续。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将罪犯交接情况通报人民检察院。

第十七条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申请,看守所可以将有关情况通报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罪犯的病情诊断、妊娠检查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由人民法院依照本规定程序组织进行。

第十八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执行刑罚的有关法律文书依法送达前,作出是否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写明罪犯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依据等,在判决生效后七日以内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送达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和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决定不予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在执行刑罚的有关法律文书依法送达前,通知看守所或者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并告知同级人民检察院。监狱、看守所应当依法接收罪犯,执行刑罚。

人民法院在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前,应当征求人民检察院的意见。

第十九条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被羁押的,应当通知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派员持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及时与看守所办理交接手续,接收罪犯档案;罪犯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由社区矫正机构与执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条罪犯原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原服刑地的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由其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刑满释放等手续,并及时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

第二十一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掌握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治疗等情况,每三个月审查保外就医罪犯的病情复查情况,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第二十二条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因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侦查机关应当在对罪犯采取强制措施后二十四小时以内,将有关情况通知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及时将判决、裁定的结果通知罪犯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和罪犯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

罪犯按前款规定被判处监禁刑罚后,应当由原服刑的监狱、看守所收监执行;原服刑的监狱、看守所与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不一致的,应当由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收监执行。

第二十三条社区矫正机构发现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依法应予收监执行的,应当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报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应当进行审查,作出收监执行决定的,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原判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发现暂予监外执行罪犯依法应予收监执行而未收监执行的,由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同级的人民检察院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检察建议。

第二十四条人民法院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时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由居住地公安机关送交看守所收监执行;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时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上的,由居住地公安机关送交监狱收监执行。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监狱、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后,应当将收监执行的情况报告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并告知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原判人民法院。

第二十五条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在逃的,由罪犯居住地县级公安机关负责追捕。公安机关将罪犯抓捕后,依法送交监狱、看守所执行刑罚。

第二十六条被收监执行的罪犯有法律规定的不计入执行刑期情形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在收监执行建议书中说明情况,并附有关证明材料。批准机关进行审核后,应当及时通知监狱、看守所向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依法对罪犯的刑期重新计算作出裁定。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决定收监执行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刑期的期间。

人民法院应当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监狱、看守所,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七条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后,刑期即将届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在罪犯刑期届满前一个月以内,书面通知罪犯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按期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刑期届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解除社区矫正,向其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原判人民法院。

第二十八条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死亡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五日以内,书面通知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并将有关死亡证明材料送达罪犯原服刑或者接收其档案的监狱、看守所,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九条人民检察院发现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或者批准机关、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机构有违法情形的,应当依法提出纠正意见。

第三十条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应当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

第三十一条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有关机关、单位调阅有关材料、档案,可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有关机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人民检察院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组织或者要求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对罪犯重新组织进行诊断、检查或者鉴别。

第三十二条在暂予监外执行执法工作中,司法工作人员或者从事诊断、检查、鉴别等工作的相关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本规定所称生活不能自理,是指罪犯因患病、身体残疾或者年老体弱, 日常生活行为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的情形。

生活不能自理的鉴别参照《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GB/T16180-2006)执行。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洗漱、自主行动等五项日常生活行为中有三项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且经过六个月以上治疗、护理和观察,自理能力不能恢复的,可以认定为生活不能自理。六十五周岁以上的罪犯,上述五项日常生活行为有一项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即可视为生活不能自理。

第三十四条本规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1990年12月31日发布的《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同时废止。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 篇6

暂予监外执行是执行刑罚时一种暂时的变更执行场所的执行方法,是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由于符合法定情形,决定暂不收监或收监以后又决定改为暂时监外服刑,由公安机关执行并由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监督的刑罚执行制度。该制度是我国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

巨大作用,既打击了罪犯,又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是文明社会的一大体现,是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罚执行制度的辩证统一。由于该制度涉及到行刑方式变更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该制度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仍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

一、暂予监外执行的相关法律规定及其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监狱法》第十七条规定,对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可以暂不收监。1998年11月2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批复》进一步明确除上述两种情况外,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机关有两类,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狱管理机关和原判人民法院。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其特点为:

第一,行刑方式变更的暂时性。由人民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被判刑人本来应当以监禁方式执行刑罚,因其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由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决定以非监禁方式执行刑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局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正在监狱以剥夺自由方式执行刑罚的罪犯,因其具有了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而由服刑地的监狱局决定以限制自由的方式执行刑罚。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仅仅是行刑方式的变更,并不改变罪犯的身份,而且都是暂时的,不具有永久性。正如《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所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罪犯刑期未满的,应当及时收监”。行刑方式变更的暂时性,是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确保不致危害社会前提下的行刑人道性。由法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管是对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罪犯,还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所体现的都是行刑的社会主义人道性原则。但是,这种行刑人道性原则是有前提的,即必须要确保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不致危害社会,否则,即使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也不得暂予监外执行。正如《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二款所规定,“对于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同条第四款还明确规定:“发现被保外就医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或者严重违反有关保外就医的规定的,应当及时收监”。

第三,行刑主体体现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政策性。《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这一规定所体现的正是我国同犯罪分子作斗争所一贯坚持的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实践中只有认真坚持这一政策,才能确保监外执行犯不致再危害社会。

二、暂予监外执行在司法实践中遭遇的尴尬及其应对措施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作为一种行刑方式的变更制度,虽然在总结司法实践和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行刑方式的灵活性和行刑的社会主义人道性,但还不能说它已尽善尽美,相关的制度及措施滞后,在司法实践中遭遇许多尴尬,急需完善。

首先,暂予监外执行在司法实践中操作规定不明确。

监外执行思想汇报的 篇7

关键词:暂予监外执行,刑罚执行变更,检察监督,社区矫正

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在第四编执行编中, 对暂予监外执行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扩大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应范围;规范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完善了暂予监外执行的程序;明确了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主体和执行方式;加强了暂予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1新刑事诉讼法对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修改

1.1扩大了暂予监外执行适用范围

新刑事诉讼法增加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妇女的无期徒刑罪犯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首先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新刑事诉讼法总则, 执行程序中这一规定也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总原则, 体现了人道主义的行刑原则, 符合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了对罪犯的人文关怀。对于一个怀孕或者哺乳的妇女, 对其收监执行刑罚, 既不能达到刑罚的目的, 也不利于无辜的胎儿, 婴儿的健康生长。其次, 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监狱法》, 《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都有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包括无期徒刑罪犯。新刑事诉讼法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的无期徒刑犯, 既是一个人性化的规定, 也有利于特定条件罪犯的教育改造。

1.2规范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

新刑事诉讼法在在原刑事诉讼法对确有严重疾病, 必须保外就医的罪犯“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基础上增加了“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的规定, 保外就医的证据资格有了更严格的规定。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保外就医在诊断, 以及批准程序的混乱现象, 预防司法实践出现罪犯利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权利逃避刑罚以及可能出现司法不公, 司法腐败现象, 这一规定具有积极意义。

1.3完善暂予监外执行的程序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交付执行前与交付执行后两种暂予监外执行的批准决定程序, 以及暂予监外执行的变更程序。改变目前司法实践中多元化的暂予监外执行审批机制。罪犯交付执行前, 尚未开始刑罚执行的情况下, 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主体为审判案件的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时直接决定。交付执行后, 罪犯已于刑罚执行场所处于服刑的过程中, 由刑罚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 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对批准机关的级别作了明确的规定。

修法增加了对“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以及“严重违反有关暂予监外执行管理规定的”这两种情形的收监规定。增加了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予以收监的程序规定,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应当予以收监的, 由人民法院决定, 并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

因为暂予监外执行只是一种刑罚变更执行的方法 (监禁刑变更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 不改变刑罚执行的性质, 只是改变刑罚变更执行的方式。由于执行场所, 执行方式的改变, 刑期并不中断, 暂予监外执行期间仍然计算在总刑期内, 为预防罪犯利用监外执行制度逃避刑罚以及个别司法工作者受利益驱使而滋长腐败, 为了刑罚执行的公平性, 修法增加了两种情形执行刑期的计算规定, 分别是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在监外执行的期间不计入刑期和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 脱逃的期间不计入刑期。从刑期计算上保持刑罚执行的严肃性。

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死亡的, 新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看守所”也是其中之一的通知对象, 体现了立法的严密性。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 在被交付执行刑罚前, 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 由看守所代为执行。所以对于被交付执行前, 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有期徒刑犯, 其执行机关是看守所, 如果其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死亡的, 通知的对象显然是看守所, 修法增加看守所为通知对象体现了法律条文的严密。

1.4明确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主体与执行方式

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将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主体与执行方式明确规定为“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针对司法实践中暂予监外执行罪犯较为严重的漏管, 脱管现象以及监督管理职责不明确现象, 增强了暂予监外执行非监禁性刑罚执行的实效性, 也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新《监狱法》也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执行主体与执行方式作了与新刑事诉讼法一致的修改规定: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同时新《监狱法》还规定了原关押监狱负有及时将罪犯在监狱内改造情况通报负责执行的社区矫正机构的义务。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进行社区矫正, 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刑罚执行机关的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区矫正这种执行方式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 行为恶习, 教育改造罪犯, 有利于罪犯日后顺利回归社会。

1.5加强暂予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

新刑事诉讼法对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规定, 使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模式由过去的事后监督改变为事中监督, 同步监督, 落实人民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检察监督职能, 加大人民检察院刑罚执行的检察监督力度。依原刑事诉讼法只有在有关机关暂予监外执决定作出之后, 才将决定抄送检察机关, 这样一种事后被动的监督方式, 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对已经生效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 罪犯不在执行机关的控制下, 检察监督纠正的难度就很大, 即使检察机关提出纠正意见, 也很难得到落实。依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在监狱, 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书面意见的同时监狱, 看守所还负有将书面意见抄送人民检察院的义务, 检察院针对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 可以向决定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检察机关及时监督刑罚执行变更, 使暂予监外执行活动错误防范于未然。同步监督可以弥补事后监督的滞后性缺陷, 增强监督的及时性, 准确性, 实效性, 使对暂予监外执行的刑罚检察监督化事后被动监督为同步的事中的监督, 使监督更具主动性, 在刑罚执行变更过程中实行检察监督, 暂予监外执行活动受更严格的制约, 可预防刑罚变更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法现象。过往执行检察监督的薄弱得到加强。

2修法后尚存的问题及对策

2.1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问题

刑法修正案 (八) 把社区矫正纳入刑罚体系, 新刑事诉讼法也对社区矫正进行了规定。然而处于同一法律位阶的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却有不同的规定。刑法没有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适用社区矫正, 新刑事诉讼法却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适用社区矫正。而新的监狱法以及两高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都有关于暂予监外执行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规定, 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规定, 体现了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 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实行社区矫正, 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监管资源, 防止暂予监外执行最烦的漏管脱管, 又能进一步促进罪犯的教育改造。

2.2暂予监外执行变更程序有待完善

第一, 收监程序有待完善。

新刑诉法第二百五十四条明确列出了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 适用情形, 同时第二百五十七条也规定了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应当及时收监的情形, 但修法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 罪犯刑期未满的, 具体的收监程序却缺乏相关规定。2009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委员会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中就有相关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 刑期未满的收监程序规定。在后续的修法完善或者暂予监外执行适用规定的制定可以借鉴这一规定, 明确暂予监外执行犯的收监程序。

第二, 暂予监外执行期间, 罪犯刑期届满的情形。

新刑事诉讼法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 罪犯的刑期未满的, 应当及时收监以及罪犯在监狱监外执行期间死亡的应当及时通知原关押机关 (监狱或者看守所) 。但对司法实践中还会出现的一种情况: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 刑期届满的情况, 修法并没有对此作出规定。后续修法完善, 可以借鉴新《监狱法》对这一情形的规定:刑期届满的, 由原关押监狱办理释放手续。

2.3暂予监外执行适用规定的制定

为了更好地规范暂予监外执行制度, 在新刑事诉讼法刚开始施行之初, 针对司法实践中尚存的问题, 展望司法部将会同有关部门, 制定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规定。细化暂予监外执行的相关规定, 使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更具操作性, 发挥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应用的价值。

3结语

上一篇:《社区管理》基本知识参考及答案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