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精选8篇)
目的对管理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绩效进行监视和测量,保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适用范围
适用于管理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的监视和测量工作的控制。
职责
3.1
办公室/安全办公室分别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工作。
3.2
各科室和单位负责职责范围内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监视和测量工作。
工作程序
4.1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的方法
4.1.1
技术性监测:技术性监测一般委托外部有关的部门进行。
安全管理方面
――机械安全装置的检测;
――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测量;
――消防设施和器材以及劳动防护用品性能的检测等。
环境管理方面:
――大气污染物排放检测;
――污水排放检测;
――噪声检测等。
4.1.2
管理性监测:指管理处内部进行的监测,一般包括: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贯彻情况总结;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的统计;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的检查和总结;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评价;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等。
4.1.3
被动性绩效监视:主要是调查、分析和记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失败案例,包括:
a)
事故案例;
b)
疾病案例;
c)
财产损失案例。
4.3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的实施
4.3.1
对技术性监测,由办公室/安全办公室分别编制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技术性监测项目一览表》,明确需要进行监测的对象、标准要求、监测地点、监测频次、责任部门及监测方法。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技术性监测项目一览表》的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各项指标的定期监测,并将检测结果上报办公室/安全办公室。(风险世界网-RiskMW.com
专业研究安全风险管理,安全员的门户网站!)
4.3.2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管理方案的测量与监视,执行《目标控制程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控制程序》的规定。
4.3.3
管理处每年组织一次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评价职业健康管理的状况,按照《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
4.3.4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评价,结合每年的管理评审活动进行。
4.3.5办公室组织各科室和单位开展环境法规及其他要求遵守情况的评价活动,并编制评价报告。
4.3.6按管理处《环境工作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处和各科室各单位负责组织进行日常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情况检查。
4.3.7
各单位分别统计有关环境和安全方面的事故、事件、职业病、财产损失等情况,上报办公室/安全办公室。
4.3.8
相关方的批评与处罚、公众的投诉,责任管理部门按相关方的要求整改完毕后,保存有关记录。
4.3.9
测量和监视记录应真实、完整,具体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4.4
测量与监视结果的处理
各科室和单位对测量与监视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的处理,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
4.5
监测设备的管理
监测设备由责任管理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送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并保存检测鉴定证书,无明确规定的要定期进行自检。具体按照《计量检测仪器设备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
相关文件
5.1
《目标控制程序》(HBQY-CX-01)
5.2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控制程序》(HBQY-CX-02)
5.3
《记录控制程序》(HBQY-CX-05)
5.4
《计量检测仪器设备控制程序》(HBQY-CX-08)
5.5
《不合格控制程序》(HBQY-CX-20)
5.6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HBQY-CX-22)
5.7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HBQY-CX-23)
5.8
《安全生产管理办法》(HBQY-AH-01)
5.9
《环境工作管理办法》(HBQY-AH-02)
记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健康危害监测信息系统的职业卫生专业资料。
1.2 方法
将2011年广汉市所有已审核通过的《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卡》资料导出,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
2011年全市共有72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委托检测,共检测1 433个点,合格点1 254个,合格率为87.51%。从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来看,化学毒物合格率最高,为96.40%;其次为粉尘,合格率为 86.34%。物理因素合格率最低,为81.49%。3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合格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9,P<0.01)。见表1。
注:职业病危害因素合格率比较,χ2=51.89,P<0.01。
2.1.1 粉尘检测情况
主要包括电焊烟尘、矽尘、煤尘、铝尘及其他粉尘等。粉尘检测合格率最低的为矽尘,仅达53.23%,其次是电焊烟尘和其他粉尘,合格率分别为90.79%、90.55%。各种粉尘检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1)。见表2。
注:各种粉尘合格率比较,χ2=68.4,P<0.01。
2.1.2 化学毒物检测情况
包括苯系物、二氧化硫、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其中以苯系物、锰及其化合物的检测点数较多,分别占化学毒物检测点总数的42.47%(189/445)、15.06%(67/445)。超标率最高的毒物为锰及其化合物,合格率仅为89.55%;其次为苯系物,合格率为95.77%;其他毒物的合格率为99.47%。各种毒物检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P<0.01)。见表3。
注:各种毒物合格率比较,χ2=14.42,P<0.01。
2.1.3 物理因素检测情况
包括噪声、高温。其中以噪声为主,占96.19%(556/578)。噪声检测556个点,合格率为81.47%;高温检测22个点,合格率为81.82%。2组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2 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2.2.1 疑似职业病检出情况
2011年全市有3 423人次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共检出疑似职业病69例,检出率为2.02%;其中粉尘作业人员未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化学毒物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为1.15%,主要为苯接触人员和锰接触人员,检出率分别为0.67%(7/1 048)和0.48%(5/1 048);物理因素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检出率为4.96%(57/1 150),均为噪声作业工人。3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员的疑似职业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5,P<0.01)。见表5。
注:3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员疑似职业病检出率比较,χ2=79.55,P<0.01。
2.2.2 职业禁忌证检出情况
共检出职业禁忌证1人,检出率为0.03%;为噪声作业工人。
3 讨 论
职业健康检查与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工作是存在职业病危害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安全的2项重要措施[1]。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及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工作,是认真贯彻执行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本次结果分析显示,粉尘检测合格率低。虽然本年度里粉尘作业工人未检出疑似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但因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较多,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大,且许多工人是脱离了粉尘作业后,甚至脱离粉尘作业很长时间后才发病[2],因此,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仍不可忽视。检测结果显示,矽尘作业场所超标率高,提示应加强这类场所防尘、降尘设备革新,加强除尘设备的管理,配合湿式作业,并加强个体防护,督促工人合理佩戴防尘口罩[3],同时还要定期对粉尘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监护,以预防尘肺病的发生。
机械加工行业是广汉市的主导工业之一。企业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均可产生噪声。如不及时采取消声减振降噪措施,为劳动者配备有效的耳塞或耳罩,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可使劳动者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引起职业性噪声聋[4]。同时,噪声还对工人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损害[5]。本次结果分析显示,噪声检测点多、超标率高,且在职业健康监护中发现噪声作业工人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检出率较高,提示企业应改善作业环境,改革生产工艺,消除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缩短工作时间,佩戴合格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对于疑似职业噪声聋及时送诊并调离,避免进一步加重机体损伤,以切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6]。
监测结果显示,作业场所化学毒物检测合格率最高,物理因素合格率最低,这与赵春媛等报道的基本一致[7]。化学毒物中,存在苯系物的企业及作业点较多,接触苯系物作业人员疑似职业病检出率较高,因此,加强苯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和苯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工作,已刻不容缓。如增设局部排风罩,对作业场所中苯、甲苯、二甲苯等职业病危害物质浓度有较好的控制效果[8]。机械加工作为全市的主导工业,工人接触锰及其化合物的机会较多,检测结果显示,锰的合格率较低,锰作业人员中疑似职业病检出率高,提示企业应加强对锰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监管和防护工作,改革生产工艺原料,选用低锰焊条替代高锰焊条,或改开放式人工作业为密闭式自动化作业,加强对作业场所的通风排毒,为工人配备防毒面罩并监督其操作时正确使用,定期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等,以防止急慢性锰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佳萍,郑步云.2000年嘉兴市职业病危害监测情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23):2689-2690.
[2]李德鸿.职业健康监护指南[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300-302.
[3]李艳.某铁矿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31-1332.
[4]李长峡.天津市武清区2006-200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健康监护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1,27(22):2547-2549.
[5]陈晓华,朱林平,黎丹倩,等.噪声对轧钢工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28-1329.
[6]盛红艳.钢管生产企业生产性噪声对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9,25(21):2263-2264.
[7]赵春媛,马好,陶明锐,等.济南铁路局铁路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健康监护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3):1558-1561.
【关键词】卫生机构;放射性;健康风险;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90-02
放射诊疗工作被分为放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与介入放射学等四类来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放射诊疗设备不断涌现,接受放射诊疗的患者、受检者逐渐增多,接触放射性操作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在逐年上涨。如何更好地保护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权益,也越发地重要起来[1]。本文对我市各类放射诊疗单位开展放射工作调查情况进行结果分析,并对职业健康风险作出评估,为我市预防、控制职业病放射疾病、保护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以及行政部门对放射诊疗单位的监管提出建议。
为了解我市各类放射诊疗单位开展放射工作情况,为我市预防、控制职业病放射疾病、保护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以及行政部门对放射诊疗单位的监管提出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监测内容: 取得放射卫生资质情况;机构数量及放射工作人员情况;放射诊疗仪器设备情况;防护配套设备情况;乡镇基层开展放射诊疗情况。
1.2收集方法 普查法。由市疾控中心组成相关工作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逐一到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现场调查,各县疾控中心协助开展调查。
1.3统计分析方法 收集到的附表1、2汇总到Excel表格,进行放射诊疗设备配备、防护配套设备及工作人员配置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2.1取得放射卫生资质情况 全市放射卫生登记在册有47家,其中市本级和江州区12家,天等4家,大新6家,宁明4家,凭祥5家,龙州3家,扶绥13家。
22.2机构数量及人员情况 共收集全市放射诊疗机构数123家,其中天等20家,扶绥16家,凭祥7家,大新22家,龙州14家,崇左12家,江州10家;其中口腔诊所类7家、乡镇卫生院76家、疾控7家、妇幼7家、其他医院26家(中医类7家)。
22.3放射诊疗仪器设备情况 共收集有放射仪器设备数量166台,有4台X射线机已坏,尚共有162台设备。设备情况如下表。
22.4防护配套设备情况 共收集有X射线影像诊断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419件,核医学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14件,介入放射学个人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27件。大部分机构防护设备全套数目不全,情况如下表:
2.5乡镇基层开展放射诊疗情况 崇左市有76个乡镇,有76个卫生机构数,其中有60个乡镇有放射诊疗设备,放射诊疗设备配备率78.9%;有24个乡镇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开展放射诊疗率31.5%;有放射诊疗许可证10家,放射诊疗许可证率为13.1%。详见下表 。
3讨论
结果分析如下:(1)取得放射卫生资质率低 现收集到有放射设备的123家,而全市取得放射卫生诊疗许可证有47家,仅占38.3%。(2)开展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低、个人剂量监测率、体检率都没达到100%。放射相关人员总共278人,持证177人,持证率63.7%;个人剂量监测217人,个人剂量监测率78.1%;放射工作人员体检人数220人,体检率79.1%。(3)放射诊疗防护配备低 从调查结果看,全市123家放射卫生机构中有铅橡胶围裙、铅橡胶帽子、铅橡胶颈套、铅橡胶手套、铅防护眼镜、铅防护屏风等防护设备数量非常少,全套防护设备的机构更少。乡镇基层开展放射诊疗工作不容乐观 全市有76个卫生机构,配备放射诊疗设备只有78.9%;有24个乡镇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开展放射诊疗率只有31.5%;持有放射诊疗许可证10个,具有放射诊疗资质只有13.1%。以上数据可看出,乡镇基层放射仪器配备尚未达100% ,开展放射诊疗率低,取得放射资质率更低。
4 建议(1)加强宣传,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放射卫生防护意识 通过对单位负责人、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和宣传,可以提高接触放射人员的防护意识,改善放射卫生条件和设施,将放射防护从源头抓起,切实维护接触放射人员的健康权益[2]。(2)加强监督,加大执法,逐步完善放射卫生资质工作。还有部分单位和个人无证开展放射工作,这对单位、工作人员和群众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监管部门应加强放射卫生的监督、审批和许可工作,做到合规合法开展放射工作[3-4]。(3)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个人剂量监测率和体检率 每两年应开展对放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体检,每年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四次,且培训率、体检率、监测率应达到100%[5-6]。(4)加大放射诊疗防护配备的投入 。完善放射诊疗防护配备,增加放射铅橡胶手套、铅防护眼镜、防护服等,增加全套防护配备[7]。各放射工作室要设置有铅防护屏风,减少工作人员和群众的被动有害射线辐射[8-9]。(5)加强基层卫生院的放射诊疗工作。加强乡镇基层放射仪器设备投入,全面配备乡镇卫生院放射仪器;加强管理及监督,提高乡镇放射诊疗资质,加强仪器使用,增加防护设备,完善乡镇放射诊疗工作。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乔美珍,吴 琛,等.规范化管理模式在护士执业暴露防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50.
[2] 何志慧,丁爱国.护士职业暴露现状与防护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5(18):1798.
[3] 陆爱玲,秦志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7(19):79.
[4] 陈立梅.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分析及预防[J].吉林医学,2012,33(34):7576.
[5] Gelsma TI,van der Doef M,Maes S,et al.A longiudinal study of job stress in the nursing profession:causes and consequenes.J Nurs Manag 2006,14(4):289-299.
[6] 马冬梅,周杏仙,王芳.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28-329.
[7] Begat I,Ellefsen B,Severinsson E.Nurses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outcomes of clinical nursing supervision on nurses expericnces of well-being -a Norvegian study.J Nurs Manag 2005,13(3):221-230.
[8] 杨秀瑾,徐海凌.影响产科护理质量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5):427-428.
水泥公司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一、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由质检室专人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保证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监测的结果应当及时向员工公布。
二、公司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员工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三、在日常的职业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评价过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关部门、装置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治理,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修订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以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管理,保证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
第四条 卫生部制定并颁布《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行业及用人单位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该规范要求的健康监护实施细则,但不得作为劳动用工的就业标准。
第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七条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并提供检查所要求的相关记录和资料。
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申诉程序,处理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中的争议。
第二章 用人单位的职责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制定职业健康检查计划和经费安排,并将职业健康检查计划报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视同正常出勤,并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医学观察和医学随访的费用。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选择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职业健康检查应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确定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需复查时可根据复查要求相应增加检查项目。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在委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时,应当如实提供以下资料:
(一)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接触人数、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浓度或强度资料;
(三)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及原辅材料、产品名称等情况;
(四)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及其他有关资料。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上岗前健康检查:
(一)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种作业岗位的人员;
(二)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人员,如高温、高处作业、电工作业、驾驶作业等。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安排劳动者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30日内对准备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岗位的劳动者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离岗前90日内的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可视为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离岗后仍有可能产生慢性迟发性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安排离岗后医学随访。
第十七条 生产过程中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可能导致劳动者急性健康损害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进行应急健康检查。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如实告知劳动者。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应当调离或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
(二)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应当妥善安置;
(三)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应当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
(四)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职业病诊断;
(五)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当改善劳动条件,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其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职业健康监护委托书;
(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和评价报告;
(三)职业病报告卡;
(四)用人单位对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证者处理和安置的记录;
(五)用人单位在职业健康监护中提供的其他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记录整理的相关资料;
(六)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资料。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
(一)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二)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四)职业病诊疗等健康资料。
第二十一条 卫生监督机构、用人单位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采取措施维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隐私权、保密权。相关的卫生监督检查人员、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劳动者委托代理人有权查阅、复印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按照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移交保管。
第三章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管理
第二十三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并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具有与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相适应的主检医师及其他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三)具有与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四)具有健全的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应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资料包括:
(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申请表;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三)申请从事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四)与拟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等资料;
(五)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文件;
(六)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五条 从事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主检医师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级以上医疗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熟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和职业病诊断标准;
(三)熟悉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健康影响;
(四)取得相应的职业病诊断资格。
第二十六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收到申请资料后,应当在90日内完成资料审查和现场考核,自现场考核结束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对批准的颁发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批准证书,并注明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批准证书有效期限为4年。第二十七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职责是:
(一)在批准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范围内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二)根据健康监护资料,对作业环境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及时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应急健康检查;
(四)对符合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劳动者按照程序进行职业病诊断;
(五)根据有关规定,填写《有毒有害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卡》,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六)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其他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第二十八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收到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申请后,应当及时和用人单位协商,做出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具体安排,并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第二十九条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当客观、真实,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健康检查结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条 职业健康检查应当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其中包括个体健康检查记录表格和相关检查结果记录、报告单以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给用人单位出具的健康检查报告。对发现有健康损害的劳动者,还应当给劳动者个人出具检查报告书,并明确载明检查结果和建议。
第三十一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30日内,做出书面体检结果报告和总结报告,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要列出名单,一并交用人单位。特殊情况需要延迟报告时,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用人单位。
发现健康损害或者需要复查的,除及时通知用人单位外,还应当及时告知劳动者本人。
第三十二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按统计汇总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并将汇总资料和患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名单报告用人单位及其所在地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第四章 罚则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或未落实的、未如实提供职业健康检查所需资料的、未组织应该进行的职业健康检查、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未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采取相应措施的、或者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其管理档案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健康损害后果的,可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二)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三)安排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四)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第三十五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职业健康检查没有完整档案记录的,对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第三十七条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批准机关取消其相应的资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批准范围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
(二)不按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未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6年
月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
自196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规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的定期检查与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等制度以来,我国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有: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安全健康措施计划制度、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制度、职业安全健康检查制度、伤亡事故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职业安全健康监察制度、“三同时”制度、职业安全健康(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制度等。现对上述各项管理制度分述如下。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用人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是用人单位行政岗位责任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工人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应做的事情及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
用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五同时”,就是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其内容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方面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即各类人员(从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到一般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横向方面各分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即各职能部门(如安技、设备、技术、生产、财务等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职业安全健康措施计划制度
职业安全健康措施计划制度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设施,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这种制度对企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职业安全健康措施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单位或工作场所;(2)措施名称;(3)措施内容和目的;(4)经费预算及其来源;(5)负责设计、施工的单位或负责人;(6)开工日期及竣工日期;(7)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职业安全健康措施计划的范围应包括: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等内容,具体有以下几种:
1.安全技术措施,即预防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的各项措施,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防爆炸设施等措施。
2.职业健康措施,即预防职业病和改善职业健康环境的必要措施,包括防尘、防毒、防噪音、通风、照明、取暖、降温等措施。
3.辅助用室及设施,即为保证生产过程安全卫生为目的所必须的用室及一切措施,包括更衣室、休浴室、消毒室、妇女卫生室、厕所等。
4。职业安全健康宣传教育措施,即为宣传普及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所需要的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安全健康教材、图书、资料,职业安全健康展览和训练班等。
编制职业安全健康措施计划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1)国家发布的有关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法规和标准;(2)在职业安全健康检查中发现而尚未解决的问题;(3)造成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原因和所应采取的措施;(4)生产发展需要所应采取的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措施;(5)安全技术革新项目和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编制计划时,用人单位领导应根据本企业的情况,分别向车间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布置。车间领导要会同有关单位和人员制定出本车间的具体措施计划,经群众讨论,送安技部门审查汇总,技术部门编制,计划部门综合后,由用人单位领导召开各管理、生产部门等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确定措施项目,明确设计、施工负责人,规定完成日期,经领导批准后,报请上级部门核定。根据上级核定的结果,与生产计划同时下达各车间贯彻执行。
三、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要“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用人单位的安全教育工作是贯彻用人单位方针,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首先在于提高用人单位管理者及员工做好职业安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学习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其次,是能够普及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知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95年11月8日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劳部发[1995] 405号)对生产岗位员工安全教育、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和组织管理作了具体规定。安全教育的形式一般包括: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职工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和经常性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1.管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厂长、经理主要应进行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工伤保险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知识及安全文化;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项内容教育。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四十学时。
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人员教育内容应包括:国家有关职业安全健康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职业健康知识、安全文件;工伤保险法律、法规;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及调查处理程序;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项内容。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一百二十学时。企业其他管理负责人(包括职能部门负责人、车间负责人)专业技术干部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安全健康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本职安全生产责任制;典型事故案例剖析;系统安全工程知识;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二十四学时。
班组长和安全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职业健康和安全文化的知识、技能及本企业、本班组和一些岗位的危险因素、安全注意事项;本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抢救与应急处理措施等。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二十四学时。
2.特种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特种作业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尤其对他人和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业,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根据国家经贸委《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13号令)的规定,特种作业的范围包括:电工作业;金属焊接切割作业;起重机械(含电梯)作业;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登高架设作业;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压力容器操作;制冷作业;爆破作业;矿山通风作业(含瓦斯检验);矿山排水作业(含尾矿坝作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并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作业。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育,增强其安全生产意识,防止由于缺乏安全教育和必要的技能培训而引起伤亡事故。因此,国家经贸委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推行全国统一培训大纲、统—考核教材、统一证件的制度。特种作业人员在独立上岗作业前,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获得证书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包括安全技术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以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为主。《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由国家统一印制,地、市级以上行政主管部f1负责签发,全国通用。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者,每两年进行一次复审。未按期复审或复审不合格者,其操作证自行失效。
3.用人单位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用人单位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主要有新员工上岗前的三级教育、“四新”教育和变换岗位教育、经常性教育三种形式。
1995年劳动部《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提出了“企业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厂级、车间级v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的要求。三级教育时间不得少于四十学时。厂级安全教育由企业主管厂长负责,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内容应包括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通用安全技术、职业健康和安全文化的基本知识,本企业职业安全健康规章制度及状况、劳动纪律和有关事故案例等项内容。车间级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由车间负责人组织实施,车间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协助,内容包括本车间的概况,职业安全健康状况和规章制度,主要危险因素及安全事项,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措施,典型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班组级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由班组长组织实施,内容包括遵章守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间工作衔接配合的职业安全健康事项,典型事故及发生事故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等项内容。企业新职工须按规定通过三级安全教育和实际操作训练,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企业在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企业职工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位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必须进行相应的车间级或班组级安全教育。”因此,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投产前,也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和培训参加操作的岗位工人和有关人员,使其了解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安全性能及安全技术,以适应新的岗位作业的安全要求;当用人单位内部职工从一个岗位调到另一个岗位、或从某工种改变为另一工种、或因放长假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用人单位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技术培训和教育,以使其掌握现岗位安全生产特点和要求。
4.经常性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无论何种教育,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同样如此,必须坚持不懈、经常不断地进行,这就是经常性的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在经常性安全教育中,安全思想、安全态度教育最重要。进行安全思想、安全态度教育,要通过采取多种多样形式和安全活动,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热情,促使员工重视和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经常性安全教育的形式有:每天的斑前、班后会上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活动日;安全生产会议;事故现场会;张贴安全生产招贴画、宣传标语及标志等。
四、职业安全健康检查制度
职业安全健康检查制度是清除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职业安全健康检查可以发现企业及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检查的内容,主要是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和查事故处理。查思想主要是检查用人单位领导和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查管理是检查用人单位是否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正常工作;查隐思是检查生产作业现场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要求;查整改是检查用人单位对过去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情况;查事故处理主要是检查用人单位对伤亡事故是否及时报告、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安全生产检查时要深入车间、班组,检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条件、生产设备以及相应的安全健康设施和工人的操作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为保证检查的效果,必须成立一个适应安全生产检查工作需要的检查组,配备适当的力量。安全生产检查的组织形式,可根据检查的目的和内容来确定。
五、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
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是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七条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这项制度的内容包括: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事故的报告;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事故的统计;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一)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和处理
我国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和处理工作,经过40多年的不断总结,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
1.伤亡事故分类伤亡事故的分类,分别从不同方面描述了事故的不同特点。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标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伤亡事故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伤害程度分类
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上(含1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重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日;
死亡,有职工死亡或重伤损失工作日超过6000日,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之和计算出来的。
(2)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
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l一2人的事故;
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
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
(3)按事故类别分类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事故类别划分为20类,即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
组织在进行伤亡事故报告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发布的有关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及其他有关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有:1989年国务院第34号令《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和1991年国务院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2001年4月国务院颁布第302号令——《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3.伤亡事故统计
关于伤亡事故的统计我国目前有如下规定:1992年劳动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实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和1993年发出的“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
(二)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处理
1.职业病报告办法职业病报告必须是国家现行职业病范围内所列举的病种,卫生部曾于1988年修订颁发了《职业病报告办法》,规定了职业病报告的具体办法。根据此规定,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机构或卫生防疫机构负责职业病报告工作。职业病报告实行以地方为主,逐级上报的办法。一切企、事业单位发生的职业病,都应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机构,由卫生监督机构统一汇总上报。
2.职业病处理有关职业病的处理,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涉及职业病防治及妥善安置职业病患者、患者的劳保福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及职业康复等工作,目前可按卫生部、劳动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1987年月11月发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执行。根据此规定,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意见,安排其医疗或疗养。在医治或疗养后被确认不宜继续从事原有害作业或工作的,应自确认之日起的两个月内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对于因工作需要暂不能调离的生产、工作的技术骨干,调离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半年。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其职业病待遇应由原单位负责或两个单位协调处理,双方商妥后方可办理调转手续。并将其健康档案、职业病诊断证明及职业病处理情况等材料全部移交新单位。调出、调入单位都应将倩况报告所在地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备案。职工到新单位后,新发生的职业病不论与现工作有无关系,其职业病待遇由新单位负责。劳动合同制工人,临时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在待业期间新发现的职业病,与上一个劳动合同期工作有关时,其职业病待遇由原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单位负责。如原单位已与其他单位合并,由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如原单位已撤销,应由原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负责。
(三)职业病的防治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本法共7章79条。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管理原则的规定、职业病的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的诊断管理、对职业病病人的治疗与保障等。此外,该法根据所设定的制度、措施,按照不同违法行为的不同性质、危害后果,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突出了责令停止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停建、停产直至关闭的处罚;对造成职业危害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本法还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做了规范,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职业安全健康监察制度
职业安全健康监察制度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监察,以政府的名义,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单位在履行职业安全健康和执行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举和惩诫制度。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监察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劳动安全监察制度。
职业安全健康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执行机构设在行政部门,设置原则、管理体制、职责、权限、监察人员任免均由国家法律、法规所确定。职业安全健康机构与被监察对象没有上下级关系,只有行政执法机构和法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职业安全
健康机构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可以采取包括强制手段在内的多种监督检查形式和方法来执行监察任务。
职业安全健康机构的监察活动是以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依据法律、法规对政府和法律负责,既不受行业部门或其他部门的限制,也不受用人单位的约束。
职业安全健康具有专属性。而执法主体是县级和县级以上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而不是其他的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职业安全健康还具有强制性。职业安全健康机构对违反职业安全健康、法规、标准的行为,有权采取行政措施,并具有一定的强制特点。这是因为它是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后盾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服从,以保证法律的实施,维护法律的尊严。
七、职业安全健康(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制度
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了第3号令《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1998年原劳动部发布了第10号令《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管理办法》和第11号令《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单位资格认可与管理规则》,从而正式提出开展“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1999年国经贸安全[1999]500号《关于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单位进行资格认可的通知》从政策上将此项工作引向更深的层次。
预评价制度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分析、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险、危害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和管理对策,作为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劳动安全卫生设计和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的主要依据,供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进行监察时作为参考。预评价实际上就是在建设项目前期,应用安全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工程、项目)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预测性评价。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管理办法》规定下列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
1.属于《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划分标准的规定》中规定的大中型建设项目;
2.属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生产类别为甲类的建设项目;
3.属于劳动部颁布的《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中规定的爆炸危险场所等级为特别危险场所和高度危险场所的建设项目
4.大量生产或使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规定的Ⅰ级、Ⅱ级危害程度的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建设项目;
5.大量生产或使用石棉粉料或含有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粉料的建设项目;
6.其它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部门确认的危险、危害因素大的建设项目。
甘肃省第二安装工程公司
关键词:高血压病,远程健康监测管理,效果
人的血压在一天24小时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一般表现为两个高峰和两个低谷,早上6-9点为第一个血压高峰,以后开始下降,到中午12点至下午2点为第一个低谷,下午4-8点为第二个高峰,全天最高血压值多处于该时段,以后逐渐下降,到凌晨1-2点为全天最低血压,即第二个低谷,最后逐渐上升再进入次日的第一个高峰,这种血压波动的规律,也叫做血压昼夜节律。。目前诊断高血压病依靠临床随测的血压数据,没有考虑到血压的波动性,有可能使全天内某个时段血压升高者漏诊,而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就能及时发现这部分患者。对已经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样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大约半数自认为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病人,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其血压并不稳定。表现为早上升高或下午升高或早上、下午都升高或夜间升高等,说明其血压控制实际上并不理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高血压病人,虽然坚持服药并自感血压控制得不错,但仍发生了心脑肾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血压一天内波动的规律和特点,针对不同情况临床医生能更好的合理使用短、中、长效降压药物,使血压在24小时内控制稳定,有效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因此与临床随测血压相比,动态血压监测更具优越性,它比偶测血压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血压水平,并可反映血压昼夜规律的变化,已逐渐成为评价抗高血压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对社区 >20周岁常住居民进行高血压普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名,年龄在33 ~ 80岁间,平均55±9.6岁 ;病程l ~ 30年,无糖尿病、肾病等伴随疾病。经过沟通和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排除身体不便和不愿参加实验者7人,剩余的99名调查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 (50人 ) 和对照组 (49人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 > 0.05)。对实验组常规治疗同时进行远程健康监测 ;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指导。
1.2 远程健康监测管理方法
1.2.1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将99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资料汇总登记居民所在社区的医院远程监测平台服务终端 -- 健康小屋,并建立电子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疾病史、家族史、用药情况、膳食习惯、个人生活方式、运动情况等基本信息和血压、血糖,服药情况等疾病基本信息。
1.2.2 动态监测健康信息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参与健康信息监测,每周至少健康小屋监测血压2-3次,所测数据即时传输到监测平台,形成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1.2.3 健康干预随访
实验组 :除常规诊疗措施外,基于动态健康监测信息,实施远程健康管理干预,具体措施 :通过远程健康监测平台,专科医生对50名实验组患者的有效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每一位参与实验者进行实时跟踪治疗,动态监测,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和干预计划措施,通过网上指导、短信指导、电话指导、小屋健康管理师面对面健康教育、发放高血压行为指导及知识的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管理干预实验对象,每一个实验对象都有一个相应的账号密码,通过网络查询了解自己最新健康信息。干预措施遵循个性化,及时性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 :1、每周一次专家面对面的健康检诊或健康宣讲 ;2、干预各种危险因素 :戒烟限酒等 ;3、合理膳食 :遵循饮食、运动能量平衡原理,专职营养师制定食谱 ;4、量化运动 :结合患者体质,指导运动方式饮 ;5、合理调整药物。
对照组 :常规诊疗,仅通过远程健康监测设备监测记录相关健康信息。
1.3 评价指标
本研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 高血压健康知识问卷(百分制)、健康行为问卷(饮食、运动、遵医行为等)、血压控制情况等 ;在干预半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和血压测评。
1.4 数据统计
EPI3.1建立数据 库,采用PASW Statistics18.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012年11月,经过半年远程健康监测管理之后,提高患者对高血压认识,促进了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 达到了有效地控制血压的目的。
2.1 健康知识情况
总体上,实验组高血压知识掌握程度、饮食运动遵医等行为、血压水平和控制情况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可见远程健康监测管理对于高血压病患干预有效。
3 讨论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40%,个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占60%,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预后。2010年新版高血压指南指出 :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 ( 包括正常高值血压 ) 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欧美高血压病指南强调指出 :高血压病治疗的第一步是改变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将加重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改变。可见高血压的治疗不仅是单纯的血压控制.还应包括随危险因素的控制,通过健康管理指导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当重要,相关数据表明,近1.5亿高血压患者并没有正规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近1.8亿高血压患者没有达到降压目标,因此,如何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提高人群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管理的过程,即通过健康检查收集信息、评估风险、制定健康干预计划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健康干预是关键。远程健康监测是一种新型健康管理模式,注重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改善的有效性和健康素质的提高,是基于远程健康监护技术、依靠先进的物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医疗卫生信息,构建远程健康监护、咨询、会诊、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个体化、人性化“六位一体”的管理服务,实现“医院—社区—病人”的互联互通。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健康小屋为载体,应用远程健康监测设备,采集信息,形成动态电子健康档案,对病患实施监测、评估、数据预警、个性干预、随访跟踪、再评估干预、再随访监测的动态实时远程健康管理,是一个便捷的医患互动平台,提高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和强化民众的自我管理意识,有利于健康管理可持续性,此次调查表明,参与了远程健康监测管理的52名高血压病患,提高了疾病认知度,改善了生活方式,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证明远程健康监测管理在高血压慢病防治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危害识别 风险评价 体系策划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55-01
Abstract:The supervision enterprises in establish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process middling do not satisfy the conformity,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bility,and from actual operation,investigate its root cause is mainly to the standard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no practical.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supervision enterpris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procedure is introduced,and establish procedure,principle,method,hope to establish supervisory enterpris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th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risk assessment;system planning
1 监理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图1)
初始状态评审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点,主要进行监理作业活动的划分;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确定不可容许风险并指定控制计划;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相关方要求。
2 监理作业的危害识别
(1)监理作业活动的划分。作业活动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危害识别,在划分时应防止遗漏。监理作业活动按照地域特点,可分为内业和外业活动,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三类:A类活动:行政管理作业活动。B类活动:项目施工、设计、监理文件审查作业活动。例如,施工监理文件审查作业活动可划分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查、施工总进度计划审查、监理规划审查等。C类活动:现场监理作业活动。可按照所监项目的专业特点对所监项目按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作业活动划分。
(2)監理作业活动的危害识别。监理作业活动所造成的危害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工程本身和相关方,包括施工方和建设方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对监理企业自身及监理人员、访问人员造成的危害。
3 监理作业的风险评价
(1)监理作业活动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的原则是合理,最终目的是确定不可容许风险,结果是划分出不可容许风险、可容许风险、可忽略风险。风险的评价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对于A、B类作业活动较适合风险矩阵法进行评价,C类活动较适合MES法进行评价。(2)确定不可容许风险。不可容许风险的确定原则,从企业的内外部关系上有两个原则。外部确定原则是: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内部确定原则是:企业自身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当以此确定企业自身的不可容许风险时,应不低于外部确定原则。不可容许风险的确定方法,可采用“三方把关”的方法。即:第一,法规把关。第二,事故把关。第三,评价结果把关。凡是违反了上述任何一方,均为不可容许风险。
4 体系策划
(1)制定不可容许风险控制计划。按照是否需要提供安全设施等硬件保障,将不可容许风险的控制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属于必需采用硬件方可控制的,对需要提供硬件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可采用“目标-管理方案”方式,制定控制该种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管理方案。第二种属于采用软件就可以控制的,对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容许风险,不需要提供硬件设施,但需要制定新的程序或作业文件来控制的风险,可采用“运行控制”方式。(2)制定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方针,为监理企业规定关于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前进方向的理念和行动准则。职业健康安全的方针应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的方针保持一致不能冲突。目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零”事故的追求,另一类是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即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可把二者结合起来。管理方案,是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任务书”,形式可采取表格或文字的形式,具体内容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和现场监理机构的职责;完成任务的方法;所需要的资源等。(3)确定体系文件结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结构一般分为3个层次,即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其中作业文件是程序文件中某个方面内容的细致陈述,与程序文件没有本质的区别。
5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
编写原则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在内容上做到体现体系标准的要求,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其他要求。第二点,在文字陈述上既要具体、细致又要简明,既充分又要做到最小化。
(1)管理手册的编写。管理手册的核心内容是描述规范中17个要素的基本要求。对这17个要素的描述一般包括:目的、职责、控制要求、相关文件、相关记录。(2)程序文件的编写。程序文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目的、适用范围、定义、职责、工作程序及要求、相关文件、相关记录。(3)作业文件的编写。在编写作业文件时,要针对相应的程序文件,做到要注意具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作业文件的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
6 结语
监理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真正建立与运行能够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控制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 OHSAS18001.挪威船级社[S].
[2]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S].
[3] ILO/OSH 2001.国际劳工组织[S].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S].
[5] 宋大成.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理解与实施[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监测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表09-23
航空发动机健康监测技术研究11-15
职业健康监护与管理06-25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07-25
职业健康管理论文09-30
阅卷管理与监测系统10-09
水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10-1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07-2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试题10-09
中煤职业健康管理制度10-18